天坛医院赵继宗王忠诚闹翻的孙子是谁

千人送别王忠诚院士 天坛医院今天为他降半旗 | 北晚新视觉
千人送别王忠诚院士 天坛医院今天为他降半旗
日,北京,上午9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天坛医院名誉院长王忠诚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他的生前同事、全国各地的同行、病患家属等上千人到场送别。自早晨8时开始,一辆辆大客车接连开进了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前的停车场,送别王忠诚院士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赶来送别的人排起了长队,手拿着鲜花,不时谈论着王忠诚院士生前的事迹。有的人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起来。礼堂门口挂着一副对联“忠贞报国贯一生为万千医者楷模,诚敬行医六十载树一代大师风范”,这正是王忠诚一生的写照。在他的生平简介上写着,王忠诚当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在鸭绿江边不分昼夜地抢救志愿军伤员。可王忠诚和其他医生们都做不了脑外科手术。他曾经亲眼看着一个17岁的小战士因为脑疝离开了,自此之后,他就决心专门研究神经外科。&年轻时,王忠诚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给患者做检查,“吃”了很多射线,导致他的白血球降到了四千多,而正常的数值应该在六千到一万之间。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白细胞再也没有升到正常水平,留下许多后遗症。王忠诚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9月30日下午,王忠诚在北京医院不幸逝世,享年87岁。今天上午10时,参加完送别仪式的人们陆续从大礼堂走出,很多人都哭红了双眼。记者在送别现场见到了天坛医院的王晨院长。他说,对于天坛医院而言,王忠诚是“开科创院”的人。王先生也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老人去世以后,我们天坛医院特意降院旗,以示哀悼。”王晨说,他调到天坛医院4年来,在与王老多次接触中,老先生谈的永远是业务,不离“神经外科”四个字。王忠诚生前有三大心愿:建一所规模更大、以神经外科为特色的新医院;建立国家神经科学临床研究中心;办一所北京神经外科学院,专门培养神经外科医生,让一个医学毕业生在临床给病人做手术前,再经过专业的培训。“我们天坛医院新址已经选定了,可惜的是,王老没能看到它开工、奠基。”王晨说,“我们一定会在将来的新医院里注入‘忠诚元素’。甘南/TAKEFOTO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网页至朋友圈(点击二维码隐藏)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
新视觉·新媒体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北晚新视觉微信
新视觉影社微信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邮箱:takefoto(at)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号公安机关备案号:09调整字体大小
王忠诚院士 还在耕耘着
&&& 已功名成就,满头银发的王忠诚院士,本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享受天伦之乐,但为了发展祖国神经外科事业,他就像上紧弦的钟表一样,每天不停地走,辛勤耕耘着这片执著的土地。
&&& 放下手术刀的手,现在不知疲倦地在著书立说,这已是晚年王忠诚院士工作生活的必修课。经过 5 年的努力,今年他终于脱稿完成了《脑干肿瘤手术学》这部凝聚院士一生的巨作。该书内容极其丰富,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脑干肿瘤的治疗方法,是一部划时代的珍贵的医学巨著。与此同时,为改变国内参差不齐的神经外科现状,培养高水平合格的神经外科医生,除了自己亲自带学生外,他决心要筹建一所全国神经外科进修学院,他多次打报告与领导交谈,现此项工作已初见端倪,真可畏壮心不已!
&&& 王忠诚院士虽然离开心爱的手术台不能直接为病人手术,却仍然惦记病人,每一封来信,每一个电话,每一声叩门都使他情不自禁放下手边的事来接待处理。每天在办公室里都认真接待来会诊的疑、难、重症病人,有本院的,也有外地的,有干部,也有农民,有介绍来的,也有直接闯进来的,但无论什么人、什么时间来,只要找到王院士,他都认真接待。今年,他指导了几例世界性的疑、难、重症手术,如:今年 2 月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张俊廷主任医师成功地切除了在美国花了 20 万美金仍未切除的巨大颅底脑膜瘤,轰动世界; 5 月他又指导其学生张建国博士为一位阿尔巴尼亚女青年做了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愈了这位曾就医美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未能治愈的&扭转性痉挛&运动障碍性疾病。使这位坐着轮椅来,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女青年迈着轻盈的步伐返回了自己的祖国。这些实事证明了王院士十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外国人能做的手术我们也能做,外国人不能做的我们也要做&的豪迈誓言。
&&& &老骥伏励,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忠诚院士仍然辛勤耕耘在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医学领域里,为新世纪神经外科的创新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调整字体大小我的导师王忠诚
我的导师王忠诚
健康时报记者 杨绪军 戴志悦
& ▲ 王忠诚院士资料图。北京天坛医院供图
吃射线 在CT技术还没有问世前,上世纪50年代,为了掌握脑血管造影技术,王忠诚在缺少防护的情况下,无数次暴露在放射线中做实验,&白血球降到2000多,只有正常人的一半,一辈子都没有恢复。&  闯禁区 脑干只有拇指大小,但却集中了许多极为重要的神经核团,以及脑与躯干所有上下联系的神经纤维,它主宰着呼吸、心跳、意识等维持生命的机能。在脑干面前,神经外科医生无能为力,既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也不知道动什么。
  硬功夫 透过10倍的手术显微镜,要在直径不到1毫米的血管吻合处缝合10针。王忠诚端坐在手术凳上,双臂悬起,身体呈90度角,一个小时才能进一针,连续11个小时保持一种体位,当缝完最后一针时,双脚已经胀得发紫,就像穿了双紫袜子。  新闻背景:王忠诚院士2012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王忠诚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神经外科事业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他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世界上做神经外科手术唯一超过万例的人;做脑血管畸形手术数量最多的神经外科专家;1985年,他成功切除的直径9cm巨大动脉瘤至今为世界之最;他完成的脑干肿瘤手术数量在国内外最多,手术死亡率不足1%,居世界首位;他完成的脊髓内肿瘤切除手术无一例死亡&&  &我怎么成这样了,我还要工作呢。&老人仰起脸,焦急地望着女儿王锐。今年2月,87岁的王忠诚院士病倒了,住进医院接受一次次治疗、放疗。  9月30日中秋节的下午,这位世界上唯一一位完成逾万例开颅手术的医生、被誉为&万颅之魂&的王忠诚院士永远地离开了。  正在成都开会的于春江,收到师兄发来的这一噩耗。  对于于春江他们来说,王忠诚是导师,更像一位父亲,他不仅建造了中国神经外科大厦,还用毕生精力构建了中国神经外科大家庭&&亲自培养了70余名研究生和博士后,在全国近万名神经外科医师中,近一半是王忠诚带领的神经外科团队培养出来的。  作为王忠诚早年的第二批博士生,于春江是这位&父亲&最疼爱并寄予厚望的孩子之一,目前已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神外专家。十一长假期间,他向健康时报记者追忆了老人的二三事。60年未恢复的白细胞
&&& 导师的身体一向不好,这一点,于春江等在王忠诚身边十多年的学生们都知道,因为王忠诚很容易感冒,发烧。  &当时我们经常被告知,王院长感冒了,所以去汇报时人不要太多,时间也不要太长。那时候王院长平均每年有两三次肺炎。&于春江回忆说。  这是60年前落下的白细胞过低的病根。在CT技术还没有问世前,上世纪50年代,为了掌握脑血管造影技术,王忠诚在缺少防护的情况下,无数次暴露在放射线中做实验,&白血球降到2000多,只有正常人的一半,一辈子都没有恢复。&他用自己的健康换来了2500份脑血管造影资料,并在1965年出版了中国首部脑血管造影术专著,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水平缩短了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30年的差距。
  知道自己免疫力差,王忠诚一刻也不敢放松锻炼,他曾说:&只要身体能行,我会把手术做到做不动的那一天,即使到了那一天,我还要到手术台边帮助我的学生和助手。&  王忠诚抓紧一切可以锻炼的机会来健身,比如练习悬腕书法来增加自己的手臂平稳和持久力,就连看电视时也要蹬一蹬脚踏车。他办公室外有一张乒乓球台,空闲时,王忠诚会和学生们打上几板,年过80,都能一次打半小时。  三年前,王忠诚患了癌症,&为不占用工作时间,他凌晨4点起床锻炼。&但身体仍然每况愈下,王锐回国照料父亲。  去年癌症指标越来越高,放疗效果也不佳。王锐说,直到住院前一天,父亲还在坚持按时上班。那时的父亲觉得自己很乏力,甚至无力坐车,司机每次使劲儿把他搀扶上车,在医院走廊里,他需要拄着拐杖一点点挪动,最后实在坚持不住才住院。  然而,王锐说,87岁的父亲由一个医生,变成一个病人,不断地治疗、放疗,话语仍没有一句家务事,而是絮絮叨叨地对家人说&我还有好几个病区没有看呢,还有一个会议要开&&&画出一张张病例图  王忠诚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其中包括脑干肿瘤手术数量在国内外最多,死亡率不足1%。  1988年,从河南医科大学硕士生毕业以后,于春江被分到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工作,一年后考上了王忠诚的博士生,那时导师正在做脑干肿瘤的研究工作。  在脑干上动刀风险极大,于春江说,脑是人的神经中枢,脑干则是&中枢中的中枢&。这是人体最精密、最复杂的部位,也是人体中最脆弱的地方,一直是&医学禁区&。他拿起一个红酒杯,如果把杯体比作大脑,杯底比作躯体,那细细的颅颈交界的位置就是脑干。脑干只有拇指大小,但却集中了许多极为重要的神经核团,以及脑与躯干所有上下联系的神经纤维,它主宰着呼吸、心跳、意识等,维持着生命的机能。
&&& 在脑干面前,神经外科医生无能为力&&看着密布的神经和血管,既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也不知道动什么。  于春江回忆说,当年一听老爷子要动脑干,儿子连连摇头&这个恐怕不行,国际上都不能做。&王院士的儿子王劲在美国也是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每次回国,都会跟老爷子介绍美国最先进的技术,但脑干肿瘤新技术几乎是空白。
  然而,从1984年开始研究,1995年,这位70岁的老人在国际神经外科大会上作了题为《脑干肿瘤250例》的学术报告,震惊四座。至今,他和他带领的团队已做了1200余例脑干肿瘤手术,数量之多,死亡率之低,始终保持世界第一。  在王忠诚仅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没有挂字画,也没有挂照片,整面墙上密密麻麻挂满了脑干解剖图。不仅如此,他还坚持自己&画病例&,这个习惯开始于1972年CT影像技术问世,可以精确判断颅内肿瘤的位置之后。  于春江回忆说,当年每次手术前,导师都会带着一张自己根据磁共振影像画的图,标出患者肿瘤的位置,记录病人的年龄、性别、术前症状;手术后,他还会记录术后症状,肿瘤和血管的精确位置,术前术后的症状、影像、体征对比。一例一例地画,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教授,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这些画,最终结集出版,成为留给后人最珍贵的医学档案。为推广显微镜动怒了  在国内首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使神经外科手术发生质的飞跃。这是王忠诚院士对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重大贡献之一。  然而,这项工作在普及时曾遇到很大的阻力,一向温和的王忠诚动怒了:&谁不用显微镜,谁就别干了。&  当时是1995年,于春江刚刚从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到天坛医院,王忠诚任命他为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神经外科六病区主任,负责听神经瘤和垂体瘤的治疗。  在显微镜下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精度得以成倍提高,但在普及的初期,不少医生却认为,&我的眼睛就比显微镜管用,花那几百万干什么。&为此,王忠诚得罪了不少不愿改变裸眼手术方式的老同事、老朋友。  其实,早在1976年王忠诚就从文献上看到到美国和瑞士的医生用神经显微外科手术成功地做了小脑血管吻合术。他认为这种手术创面小,患者痛苦小,当即就把这一课题列为自己的攻关项目。半年后,他就在一位由于小脑肿瘤缺血而造成偏瘫的患者颅内,成功地完成了国内首例枕动脉-小脑血管吻合术。
&&& 手术要在直径不到1毫米的血管吻合处缝合10针。王忠诚端坐在手术凳上,双臂悬起,身体呈90度角,透过10倍的手术显微镜,每进一针都要花一个小时,连续11小时保持一种体位,当缝完最后一针时,才发现双脚已经胀得发紫,就像穿了双紫袜子。  这次手术为神经显微外科手术在国内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显微外科技术的普及,是我国神经外科技术上的一次革命。&于春江说,为了提高手术的精确度,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老院长从来不怕得罪人。
  现在的神经外科医生基本上都是用显微镜做手术了,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由10%降至2%以下。我还没给国家一个交代&&  王忠诚的每一个弟子都像他的孩子。王锐说,&他可能不是家里的好父亲,却是中国神经外科领域的好家长。&  北京天坛医院就像中国神经外科医生的&黄浦军校&,8年前,当于春江等三名弟子决定离开天坛医院自己创办一个神外专科医院,这对王忠诚来说,无异于孩子要另立门户。  那是2004年,于春江担任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已近十年,并且是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中青年委员会组长。然而,&我当时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天坛医院是不够的,病人太多了,凌晨三点多来排队,一张床位要等几个月,医生就像机器一样不停运转,这与我在美国看到的反差很大。& 深细熟虑了两年之后,于春江将决定告诉了导师。  &老爷子当时只跟我说了五个字,&还有余地吗&我说没有,他就说&那你走吧&。&  师徒之间第一次产生了隔膜,大半年于春江都不敢给老爷子打电话。当年12月20日是王忠诚79岁生日,在审核邀请名单时,老爷子特别交待&别落下谁&,一看到于春江等三人的名字,他连说&好,好&。生日当天,老爷子把三人叫到跟前,说:&在行业上有什么需要我支持的,告诉我。&就像父亲终于接纳了孩子的倔强一般,于春江心里暖暖的。  2005年上半年,于春江三人将三博脑科医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第十一临床医院)开在复兴医院中,有一天,导师突然造访,看完后他放心了,说:&你们做手术肯定没有问题的,但服务一定要搞好。&  王院士说的&服务&,就是他素来对弟子的告诫:一定要以病人为中心,不能为了钻研技术影响病人今后的生存质量,甚至不顾病人的死活。第一是不能死人,第二是不能让病人重残。因为脑部是人类身体最精密、最复杂、最神秘的区域,在神经外科领域很多情况下是治好了病,却造成了瘫痪、无意识等不可弥补的后遗症。
&&& 发展神经外科事业,是王忠诚院士毕生的追求,他培养的罗世琪、赵继宗、张俊廷、张力伟等一大批专家,都已成为中国神经外科领域的栋梁之才。  这些年,他始终牵挂的是要建一所现代化、以神经外科为特色的三甲医院,搭建一个国家级神经外科研究平台,办一所专门培养神经外科医生的医学院。  王锐说,在父亲病越来越危重时&他特别着急,他说我还没给国家一个交代&&&
  部分内容参考了人民日报、北京晚报、新京报、京华时报等报道。
&&& 中国移动用户编辑jksb到订阅《健康时报手机报》,内容包含时下最新的健康热点、生活时尚、吃出健康、中医养生、心灵驿站、医疗课堂、服务互动等权威、实用的健康资讯,5元/月。&
&&&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阅读人民日报主办的《健康时报》,或点击,提供新闻线索、参与短信评报:手机用户发送:8599+想说的话到(信息费每条1元,不含通信费。)请关注《健康时报》搜狐微博:
&&最后修改于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调整字体大小
中国神经外科领域的好家长——学生眼中的王忠诚院士
中国神经外科领域的好家长&&学生眼中的王忠诚院士
  王忠诚院士创造了多项世界神经外科奇迹,解决了脑干肿瘤、丘脑肿瘤等一系列世界性医学难题;他还有多种身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他获得过多项荣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不过,在他的学生们眼中,这位集各种荣誉和光环于一身的老人,更像是中国神经外科领域可敬、可畏、可爱、可亲的&好家长&。
  传承医术
  现任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的张俊廷已是享受政府津贴的神经外科专家,但在1977年刚刚参加工作时,他对神经外科是颇为抵触的。
  &神经外科不同于其他外科专业,风险大、难度高,手术后的病人可能成为植物人。&张俊廷说,如果不是亲眼目睹王忠诚以精湛的医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病患康复的奇迹,自己可能并不会毅然投身神经外科事业。
  &老师的榜样力量推动我开始拼命地钻研神经外科手术技术。&10年后,张俊廷有幸成为王忠诚的第一助手,在手术台上与王忠诚共同成功挑战了多起&不治之症&。
  2004年10月,57岁的美籍俄罗斯人乌拉基米尔因患脊髓内肿瘤先后到俄罗斯、美国等地求医无果,然后来到北京天坛医院。
  乌拉基米尔所患的上胸髓内脂肪瘤为先天性肿瘤。这种病例甚为少见,手术成功率极低。由于胸髓内脂肪瘤在胚胎里即生成,与脊髓紧密生长在一起,一般手术只能做部分切除,否则极易损伤脊髓,况且乌拉基米尔的肿瘤生长在脊髓的内侧,这让手术难上加难。
  王忠诚与学生张俊廷进行详细缜密的讨论后最终决定,共同进手术室为乌拉基米尔切除肿瘤。
  7个多小时,王忠诚细心指导着张俊廷切开脊膜、深入脊髓内狭小的手术视野,分块切除肿瘤。细致精确的手术将肿瘤全部切除,没有给患者留下遗憾。
  在王忠诚与张俊廷同台手术的10多年里,即使后期因身体原因无法亲自主刀,王忠诚也一定会一直坐在手术台边亲自指导。张俊廷说:&十几年来老师手把手地传授,给了我自信和能力,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
  弘扬医德
  医者,既要妙手,更需仁心。
  王忠诚常说:&当医生必须有技术,但首先是要有服务精神,必须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王院士可亲可敬、平易近人,但他对弟子们要求严格,尤其重视医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院长王晨介绍,王忠诚给他的弟子们划了一条红线,医治的病人绝对不允许出现血肿、&二进宫&、感染等情况&&因为这可能给病人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王院士认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最宝贵。弟子们对患者是否尊重,远比他们发表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几个课题、过了几级外语重要得多。&王晨说,王忠诚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医德考核标准。&手术该做到什么程度、该和病人怎样交流、该用什么样的药&&老先生甚至把一些细微之处都提炼出来了。&
  脑部是人类身体最精密、最复杂、最神秘的区域,在神经外科领域很多情况下是治好了病,却造成了瘫痪、无意识等不可弥补的后遗症。王忠诚告诫弟子:&一定要以病人为中心,不能为了钻研技术影响病人今后的生存质量,甚至不顾病人的死活。第一是不能死人,第二是不能让病人重残。&
  张俊廷清楚地记得,一次,安徽农民吴荒洲因脑干胶质瘤半夜被送进医院时已经呼吸停止、没有意识。面对患者呼吸停止这一手术禁忌,医生们心存顾虑,难以决定。&抢救,病人还有生存的希望;不救,就必死无疑。&王忠诚看过检查结果后果断决定,有一线希望就要争取!
  在北京某外企工作的年轻姑娘徐邵成曾一度以为自己最长活不过28个月。她在检查中发现,自己在被中外医学界划定为&生命禁区&的脑干上长了一个肿瘤。她没想到,只在天坛医院专家照片榜见过的、感觉遥不可及的院士王忠诚竟然会在得知病情后亲自来给自己会诊、亲自为自己手术。看着满头银发的老人走进手术室准备做风险极大的脑干手术,小徐轻轻地对父亲说:&爸,王大夫一定能让我活着下手术台。&
  &老师曾说,我们要让病人身体康复的同时,也得到心理康复。即使回天无力,我们也要让病人带着希望、带着梦想活到最后一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知名的神经介入专家吴中学是王忠诚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他说,王忠诚不仅要求学生们医术精湛,还要求他们最大限度地保护病人的心理健康。
  感恩师德
  &导师三句话,受用我一生。&张亚卓是王忠诚培养的第一个博士后。
  他回忆说,王忠诚交给他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当今世界神经外科的前沿课题。&我渴望你们拿起手术刀,在世界神经外科的状元榜上,不断刻上&中国&这两个字。&王忠诚这样勉励张亚卓。
  &这是让我铭记在心的第一句话。&张亚卓说,&我不断地想起王老师的这句话,它不仅激发了我的事业心,而且激发了一个中国医生的使命感。&
  &用手术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万不要去割断与人民的感情。&这是让张亚卓铭记在心的第二句话,也时刻提醒着他身为医者的道义与良心。
  在张亚卓博士后&出站&的时候,王忠诚把他叫到身边嘱咐,&今天,你是我的学生,以后你还要当别人的老师。我盼望你们把祖国和人民给予的手术刀传下去,做一个把神经外科事业推向更高峰的接力人。&这是让张亚卓铭记在心的第三句话。
  这三句话,不仅仅道出了王忠诚对学生个人的期待,更寄托着王忠诚对中国神经外科事业更上一层楼的期盼。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人才,王忠诚甘愿做一架负重的&人梯&。他培养的罗世琪、赵继宗、张俊廷、张力伟等一大批专家,都已成为中国神经外科领域的栋梁之才。
  王锐是王忠诚的&特殊学生&。她是王忠诚的女儿,也是王忠诚&精益求精、严谨求实、勤俭廉洁&作风言传身教的受益者。
  现年53岁的王锐也从事医疗卫生研究工作。选择这个职业,正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希望以执着严谨的态度探索医学的未知领域。王锐说,曾经家里人都不理解王忠诚对事业的执着。
  王锐姐弟三人出生,王忠诚都因为工作没有在旁陪护;王锐的母亲退休后,已高龄的王忠诚依然每天准时上下班,不能陪伴,母亲只能在老年大学学习画画打发时光;定居外地的子女们好不容易回家一趟,要求父亲请假一天与家人好好团聚,王忠诚却说&还有病人等着我&。
  &有过抱怨,但慢慢地我们理解了,神经外科事业倾注了父亲多年的心血,也是他毕生的追求。&王锐说,&他可能不是家里的好父亲,却是中国神经外科领域的&好家长&。&
&(记者 吴晶晶、李亚红、胡浩)
调整字体大小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我心目中的王忠诚和天坛医院开颅手术
看到消息:王忠诚被评为2008年国家最高科技奖,我很高兴。虽然我不直接相识王忠诚,但是,对于他,我并不陌生。当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我就已经很兴奋了,刚刚,看到中央10台的“大家”栏目采访他的专题,其中有我所熟悉的医院,熟悉的医生,看完这个专题,更让我的心潮澎湃……
我熟悉王忠诚,是在前年的时候,我的家人得了脑瘤,且是在脑干部位,这对于我们这儿一家部级的医院来说,依然最好的神经外科医生来说,也感觉根本没有把握。无奈,我们寻找了能够咨询的所有的人,包括北京的301、304医院,还有远在美国从事医学研究的同学,最终告诉我们是天坛医院。在网络上一查就会知道,在神经外科方面,这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其实,这样说,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中国人多,生病的机会和做这样的手术就多,其他国家是不能比的。在此,我们就知道了王忠诚。的确,王忠诚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不做手术了,但是,他最得意的弟子,已经是国际上的权威人士了,这就是张俊廷。在今天王忠诚的采访中,我们也看到了张俊廷。我们家人的手术,就是张俊廷做的……
这让我记起了当时就医的时候:在其他医院,你要把病情反复地说,且要说很多的过程。张俊廷不是这样。凡去看病的人都知道,到这家医院,只是挂号就已经是很难很难的事了,挂号之后,看病,同样是要再等,因为他每天都有手术,一周他只看一个半天,还是在上午的手术之后。我们看的时候,就是他刚刚在手术台上下来,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他看病给我惊讶的是,与所有的医生不同,他只看一下片子,什么都不问,只问病人和家属是不是要真的想做手术。我们自然是想做,好了,他的助手给开了单子,手术前的所有检查和一点药,告诉注意千万别感冒。本来我们是想得到一些肯定的东西,可是没说。我们着急,就直接问了,说:这样的手术有把握吗?张俊廷说:什么意思啊?你们的意思怎么可能呢!一句很果断的话,让我们的家人心里沉重了多日的心情有了一些宽慰……
的确,他的手术真的是很漂亮,我们的家人至今很好。在住院期间,我们有机会几次与张俊廷接触,也在医院中知道了更多的情况。他,是王忠诚的第一大弟子。同样是一个很务实,很专业,对技术很精益求精的人。与此同时,在那儿,我们也知道了他的老师王忠诚,还有卢士琪,张力伟等,天坛医院的顶尖神外的医生。
在刚刚看到的采访中,还有这样一个例子:好多年前,一位在美国已经做了开颅手术的病人,没有做好,美国人已经宣布了不能做了,而他来到天坛医院,当时王忠诚反复查看了病情,也是脑干,这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一些经验的。接受了这位病人,是他的学生张俊廷做的,用了十三个小时,王忠诚一直在手术台上。当这位病人出院的时候,竟然是自己走着出的院。
在天坛医院经历过的人,都能知道这样的手术是怎样的困难和难以想像。可现在,在这儿做手术的病人,经过三天就能下床,七天就能拆线出院。医术是造不得假的,能够治病救人,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业啊!
王忠诚已经是85岁高龄了,他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业,他的学生,在工作中也有着让人敬佩的医术和精神。我是经历过的,真的很敬佩的……现在,知道王忠诚的人,多也会知道他的学生,神外专家张俊廷。他们真的是在做着拯救人的生命的事业……
附:& 王忠诚 大医忠诚
王忠诚指导学生研究显微解剖(资料照片)。王忠诚1925年12月生于山东烟台,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忠诚为建立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做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对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迄今已施行手术1100余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0%。
  王忠诚创建并扩建了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天坛医院,使之成为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基地。近年来,他先后成立了“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并任学院院长。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国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和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创始人之一,王忠诚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完成开颅手术上万例的人,至今仍是世界神经外科手术历史上5项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王忠诚属牛,本命年的他获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荣誉: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中央,胡锦涛总书记把大红的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证书交到了王忠诚那双上万次打开病人头颅的手中。
  “让中国的神经外科跻身于世界之林”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王忠诚最熟悉的地方就是手术台,他坚守了整整半个多世纪。而今,84岁高龄的他已经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亲自在手术台上救治病人,但只要需要,他仍然坚持为重症疑难病人会诊,坚持在手术台前督阵。
  这份坚守来自他的一个梦想——“让中国的神经外科跻身于世界之林”。中国的神经外科起步艰难,比世界发达国家晚了近半个世纪。刚刚进入这一领域时,手中连一个颅脑实体标本都没有,他就和同伴们到郊外的乱坟岗里寻找头骨,消毒漂白,制成标本。
  当时西方国家对我们封锁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脑血管造影”技术。“我的心里憋着一股劲,你们封锁,我就拼了命也一定攻克它。”回想起最初的艰辛,王忠诚难掩激动。
  为了掌握这项技术,王忠诚在没有防辐射装备的条件下,成百上千次地作X光验证。他连续六次患上肺炎,有一次甚至胸腔积水危及生命。当掌握了“脑血管造影”技术之后,他的白血球已经降到3000多,只有正常人的一半。
  就这样,王忠诚用7年时间积累了2500份脑血管造影资料,于196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脑血管造影术》专著。这本中国神经外科史上里程碑式的专著,使我国神经外科诊断水平一步跨越了30年。
  “病人的生命比医生的名誉更重要”
  鲜花满怀,锦旗无数,他已经创造了太多的奇迹。颅内手术,险象环生,任何挑战自我的冒险都可能毁英名于一旦。他却选择了超越。这似乎印证着他一生的从医哲学:病人的生命比医生的名誉更重要,病人的需要就是命令。
  每天一大早,天坛医院灰色的门诊大楼前就聚集着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脑瘤患者。他们大多是奔着王忠诚来的。
  一张简易长条桌,一块几乎占据了整面墙的巨大灯光板组成的诊室里,几十个颅内照影星星点点,这就是王忠诚为病人服务的空间。
  病人的安危是王忠诚心中的“晴雨表”,让患者术后基本享有正常人的生活是他始终不渝的追求。
  日,近80岁高龄的王忠诚再一次走进手术室,指导学生张俊廷等完成一例世界罕见的巨大颅底脑膜瘤手术。
  “他的肿瘤相当于脑组织的四分之一,而且正常的脑组织结构受到破坏,粘连非常严重。这么棘手的病例,我一生从未见过。”王忠诚回忆道。患者是53岁的周先生,他曾在美国一家州立医院实施了手术。手术中肿瘤破裂,医生只切除了部分肿瘤。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周先生找到王忠诚。经过13个小时的手术,完整剥离取出了肿瘤。
  然而这位把60年的岁月都交给神经外科事业并在世界领域取得骄人成就的大家,竟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他说:“我出过错,也害怕过,教训也不少,医生的成长离不开病人的理解和谅解。”
  “面对成功和荣誉,他自己退到了后面”
  愈近高龄,王忠诚“把手术刀传下去”的愿望愈加强烈。如今,他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在全国建立更多的神经外科基地。他创办了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争取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世界一流神经外科医生。
  在他的带领下,以神经外科为重点的北京天坛医院目前已发展为世界三大神经外科研究中心之一和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基地。
  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脑血管病是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一门新兴学科。刚开始,这一学科在国内无人问津,进口的栓塞材料价格昂贵。王忠诚瞄准这个难点,成立课题小组,把攻关任务交给了博士生吴中学。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吴中学不负众望,成功地研制出多种国产栓塞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广泛应用于临床后,为1700多名患者解除了病痛。吴中学感慨地说:“王老师花费的心血比我多得多,只是面对成功和荣誉,他把我推在前面,自己退到了后面。”
  新华社记者顾瑞珍吴晶晶(据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忠诚的六个徒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