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抑郁症贵不贵一般三个疗程贵吗

|/|/|/|/|/|
//|//|//|//|//|
抑郁症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抑郁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流行病学 &
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3.0%~6.4%。男性1.7%~4.7%,女性4.1%~6.9%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抑郁症的发病率报道不多。估计1.8‰~4.5‰/年。我国1982年调查情感性障碍总患病率为0.76%。比西方国家低得多。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大概是3∶2,城乡无明显差别。病因和发病机理  
一、遗传因素
通过对患者的一级亲属的患病率、孪生子的同病率以及单卵孪生子的同病率的研究,根据现有资料推测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可能是通过X染色体遗传给下一代的,也可能通过其他途径遗传。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
二、体质因素    Kretschmer及Sheldon等人认为矮胖型伴有循环型人格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循环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好交际、开朗、兴趣广泛、好动、易兴奋乐观、也较易变得忧虑多愁。中胚叶型骨骼、肌肉发达、结缔组织充实的病人,比外胚叶型体格纤细娇弱的人患病较多。   
三、中枢神经介质的功能及代谢异常   最近十几年来应用神经生物化学的方法,对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做过不少研究。其结果非常有助于对本病发病原理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能指导临床工作。
  (-)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异常
Schildkraudt及Davis等人(1965年)发现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存在着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能系统功能失调。躁狂病人NE受体部位的介质相应增多,造成NE能系统功能处于亢进状态;抑郁症则相反。实验室检查发现,躁狂型病人尿中3一甲氧基一4一羟基一苯乙二醇(MHPG)排出量比正常人多,抑郁型病人则相反。NE的最终代谢产物有MHPG及3一甲氧基一4一羟基苦杏仁酸(VMA),而80%的MHPG来源于中枢,所以上述实验室所见说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可能由中枢NE能系统功能失调所致。
  (二)中枢5一羟色胺能系统功能异常
中枢5一羟色胺(5-HT)具有保持情感稳定的功能。无论是躁狂或抑郁,中枢5-HT的功能都属低下。病人脑脊液5-HT及其代谢物5一羟吲哚乙酸(5-HIAA)的水平比正常低。
  (三)多种胺代谢障碍假说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躁狂的发生是由于中枢5―HT不足的同时伴有中枢NE过多所致;抑郁则由于中枢5―HT不足同时伴有NE低下所致。如此构成多种胺代谢障碍的假说。
  (四)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
 正常人血浆皮质醇的昼夜周期波动有一定规律。抑郁症病人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表现在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失调。抑郁型的病人血中皮质醇的水平比正常人高,同时其血浆中皮质醇昼夜周期波动规律发生紊乱。
以上的变化与中枢NE不足有关,由于中枢NE功能低下而使丘脑下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解释因子(CRF)分泌增加。 CRF使垂体前叶ACTH分泌增多,ACTH促使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皮质醇,最后导致血液中皮质醇增高。因为CRF的作用,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垂体前叶的负反馈作用大为削弱。基于上述所见,测定血液皮质醇的浓度及其周期变化规律可以作为窥测中枢NE功能状态的窗口。临床上近年来应用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作为诊断抑郁症的参考。
  近年来有人(Loosen,1982)对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HPT Axis)进行了研究。认为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能够刺激丘脑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分泌,TRH刺激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TSH又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近来研究发现,约25%的抑郁症病人在注射TRH后,血液中TSH浓度的升高不如正常人明显,称为TSH反应迟钝,而这些病人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功能并不低下。此项工作属初试阶段,其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评定。
  (五)电解质代谢异常
在躁狂期间,可见从细胞内排钠的能力受损害;抑郁期间则自血液向脑脊液中转送钠的能力下降。当疾病好转时,上述异常渐渐恢复。
四、精神因素: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发病可能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关,但只能看作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抑郁症临床上以抑郁状态为主要症状群。   抑郁状态的主要特点是抑郁心境,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可以有以下具体表现:
  1.抑郁心境程度不同,可从轻度心境不佳到忧伤、悲观、绝望。病人感到心情沉重,生活没意思,高兴不起来,郁郁寡欢,度日如年,痛苦难熬,不能自拨。有些病人也可出现焦虑、易激惹、紧张不安。
  2.丧失兴趣或不能体验乐趣是抑郁病人常见症状之一。病人丧失既往生活、工作的热忱和乐趣,对任何事都兴趣索然。体验不出天伦之乐,既往爱好不屑一顾,常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病人常主诉“没有感情了”、“情感麻木了”,“高兴不起来了”。
  3.精力丧失  无任何原因主观感到精力不足。疲乏无力,洗盥、衣着等生活小事困难费劲,力不从心。病人常用“精神崩溃”、“泄气的皮球”来描述自己的状况。
  4.自我评价过低  是对自我、既往和未来的歪曲认知,病人往往过分贬低自己的能力,才智,以批判、消极和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现在、过去和将来,这也不行,那也不对,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前途一片黑暗。强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严重时可出现自罪、疑病观念。
  5.精神运动迟滞  是抑郁症典型症状之一。病人呈显著、持续、普遍抑郁状态,注意力困难、记忆力减退、脑子迟钝、思路闭塞、联想困难、行动迟缓,但有些病人则表现为不安、焦虑、紧张和激越。
  6.消极悲观  内心十分痛苦、悲观、绝望,感到生活是负担,不值得留恋,以死求解脱,可产生强烈的自杀观念和行为。据估计抑郁自杀约构成所有自杀的1/2~2/3,长期追踪抑郁病人自杀身亡者约为15%~25%。
  7.躯体或生物学症状  抑郁病人常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睡眼障碍、性功能低下和心境昼夜波动等生物学症状,很常见,但并非每例都出现。
& (l)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多数病人都有食欲不振,胃纳差症状,美味佳肴不再具有诱惑力,病人不思茶饭或食之无味,味同嚼蜡,常伴有体重减轻。少数病人可能食欲增加。
& (2)性功能减退:疾病早期即可出现性欲减低,男性可能出现阳萎,女病人有性感缺失。
& (3)睡眠障碍:典型的睡眠障碍是早醒,比平时早2~3小时,醒后不复入睡,陷入沉思悲哀气氛中。
& (4)昼夜变化:病人心境有昼重夜轻的变化。清晨或上午陷入心境低潮,下午或傍晚渐见好转,此时能进行简短交谈和进餐。昼夜变化发生率约50%,虽非必备的症状,但如发生则有助抑郁之诊断。
  抑郁病人大多有自知力,知道自己和过去不一样,但往往归咎自己是“命中注定”、“自作自受”。 起病形式、病程和预后 &
  (一)发作形式与发病年龄
  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抑郁发作秋冬较多;少数病人似有自己的好发季节;女病人可在月经期间发病。60岁后首次发病者较少,60岁以后发病者应排除躯体、神经系统、药物等继发因素的可能。
  (二)病程   可以表现为单次发作抑郁症或反复发作抑郁症,反复发作者更常见。间歇期精神活动正常。本病病程长短不一,一般抑郁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约为6个月。多次发作后病程往往延长。
  (三)预后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间隙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也有难治性抑郁,少数病人处于慢性、轻性精神病状态,常有易激惹、疲乏、睡眠障碍、心情不佳等主诉,社会功能似未能恢复到病前水平,长期追踪自杀死亡者的15%。预后可能与遗传、人格特点、躯体疾病、社会支持、治疗充分与否等因素有关。 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   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完全缓解。发作症状较轻者可达不到精神病的程度。本病发作可表现为抑郁相,其含义和诊断标准为:
患者心境低落,与所处的境遇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状态。严重者可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中焦虑与运动性激越比抑郁更为显著。
【抑郁发作诊断标准】
一、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二周,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四项:
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7. 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二、严重程度标准,精神障碍至少造成下述情况之一:
& 1.社会功能受损;
& 2.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三、排除标准:   1.不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与精神活性物质和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可参考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诊断标准。
& 【抑郁症诊断标准】
一、符合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二、过去无躁狂发作的依据。
★鉴别诊断      1.抑郁性神经症或心境恶劣障碍  是以持久(至少2年)的轻至中度抑郁为特征的神经症。病人兴趣减退,但未丧失;对前途悲观失望,但不绝望;自我评价下降,但愿接受鼓励和赞扬;自觉病情严重,但又主动求医。常伴有显著焦虑,躯体不适或疼痛和睡眠障碍。症状波动性大,生活能力不受严重影响,病前往往有明显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和素质因素。
  2.心因性(反应性)抑郁症  鉴别要点为起病和精神症状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临床症状充分反映心因内容,情绪波动性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情绪反应多为怨天尤人。
  3.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可伴有抑郁症状,但其情感反应以对周围淡漠为主,缺乏抑郁内心体验,妄想内容也比较荒谬。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应与木僵型抑郁鉴别。前者精神症状与环境不协调,常伴有违拗、紧张性兴奋。
精神病后抑郁指精神疾病缓解后,由于对精神病心理压力,难以适应社会生活,或难以忍受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产生的抑郁心境。这种情况并非少见,应引起临床注意。即往有精神病史可资区别。
  4.癫痫性病理心境恶劣  心境恶劣的起始、终止均较急速,持续时间一般也较短,缺乏典型的情感低落和运动性抑制症状,而以紧张、恐惧为主。 治疗  一、药物治疗   抑郁发作往往有复发倾向。因此,治疗目的有二:控制急性发作和预防复发。现有的各种有效抗抑郁药基本可以达到以上目的。临床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1.药物选择       抑郁病人应严防自伤和自杀,如自杀观念强烈应果断实施电痉挛治疗,得病情稳定后再用药物维持和巩固。
目前仍把TCAS作为治疗抑郁的一线药,第二代非典型抗抑郁药为第二线药,其次可考虑MAOIS。
  各种TCAS总的疗效不相上下。有人认为叔胺类比仲胺类更有效,因在体内既有叔胺类母药,又有药理活性的仲胺代谢物,但未能得到证实。临床可根据镇静作用强弱,副作用和病人的耐受情况进行选择。咪嗪类的丙咪嗪和去甲丙咪嗪,替林类中的普罗替林镇静作用弱,适用于精神运动性迟滞的抑郁病人。替林类的阿密替林、二苯并卓类的多虑平镇静作用较强,可能更适用于焦虑、激越和失眠病人。TCAS的抗胆碱能和心血管副作用较大,多虑平、去甲替林和四环类麦普替林相对较轻。
  MAOIS对非典型抑郁效果较好,对伴有明显焦虑、惊恐症状者可能优于 TCAS。新一代可逆性 MAO一 A抑制剂(RIMAS)如吗氯具胺既保留了老MAOIS的抗抑郁效果,又避免了老MAOIS的常见毒副反应。
  第二代非典型抗抑郁药种类很多,以选择性5一HT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应用较广。目前其疗效虽未超越老的TCA,但抗胆碱能和心血管副作用一般都较轻,病人耐受性较好,适用于合并躯体病、心血管病和老年病人。因副作用较轻,安全性能较好有利于长期维持治疗,目前国内临床上已渐成为一线用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 双相抑郁的治疗基本和单相抑郁一样,但双相病人用抗抑郁药可能转为轻躁狂,故常将抗抑郁药和锂盐合并应用。   精神病性抑郁单用抗抑郁药效果可能不理想,往往需合并抗精神病药,如奋乃静、舒必利等。   3.疗程和剂量     治疗的成功除正确诊断,合理选择药物外,疗程和剂量至关紧要。常见的错误在于对抑郁症的复发和自杀危险性认识不够,因此常常剂量低、疗程短。   抑郁症治疗可分为三个阶段(三期治疗):
(1)以控制症状为目标的急性治疗期:用足够剂量至症状消失。
(2)以巩固疗效,避免病情反复为目标的继续治疗期;症状消失后至完全康复,约需4~9个月,如未完全恢复,病情易反复。
(3)防止复发为目标的预防性治疗期,后两期不易截然分开,常统称为维持治疗。一般认为下列情况需维持治疗:①3次或3次以上抑郁发作者;②既往2次发作,如首次发作年龄小于20岁;3年内出现两次严重发作或1年内频繁发作两次和有阳性家族史者。维持时间长短、剂量需视发作次数、严重程度而定。   二、认知治疗
  60年代发展起来的治疗抑郁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抑郁病人对自我,周围世界和未来的负性认知,由于认知上存在偏差,无论对正、负事件都以消极的态度看待。治疗目的在于让病人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推理模式,从而主动自觉纠正之。疗程12~15周,疗效与药物比较无明显差异,如结合使用,疗效可能更好。近年来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的认知治疗。。& 新闻客户端 &
跑步竟然能治疗抑郁症 抑郁症要注意3个禁忌
对于少数姑娘来说,跑步可能是所有运动中的最后一个选择。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想想都让人不快。但如果你真的闷闷不乐,跑起来,你会快乐的!
跑步竟然能治疗抑郁症
柯赛薇拉,28岁,学生,正在攻读她的第2个硕士学位。她一个人住,平时很少出门,常常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伴侣。对她来说,这样的男人好像不存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让她身心疲惫。她唯一的乐趣:一天3包烟。两年来她一直感到抑郁,不管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对她都毫无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她的主治医生建议她参加一个关于慢跑的研究项目:她要每周慢跑3次,每次跑20~30分钟,可单独或参加团体跑。她接受了挑战。
第一次见到慢跑教练的时候,柯赛薇拉心里充满疑问:她一天抽3包烟,自从14岁以后就与一切运动绝缘,而且体重超标10公斤,像她这样的女孩怎么会是合适的研究对象呢?但她很快听从了教练的建议:首先,采用小步子——快步走而不是慢跑,上身向前倾,膝盖不要抬得太高。尤其切忌急于求快。“快走时应该能聊天或者唱歌,但不要吹口哨。”教练明确指出。注意保持呼吸的平稳,放慢节奏,感觉累了可以休息一下再继续,但速度要比平时走路快一点。应该以感觉不到疼痛或疲劳为宜。
初级阶段的目标:快步走完1500米,没有时间限制,尽自己的能力就可以了。柯赛薇拉第1天完成得不错,这使她自我感觉良好。接下来的21天,她坚持每周慢跑3次,节奏掌握得非常好;循序渐进,慢慢增加到2公里,到后来跑3公里也完全没有问题。6周后,她感觉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明显改变——睡眠质量得到改善,精力更充沛,心情舒畅了,也很少自怨自艾了。最值得高兴的是——烟也吸得越来越少了。
最近,美国杜克大学的学者对两种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做了比较研究:一种是慢跑疗法,另一种是服用抗抑郁药zoloft的疗法。病人在接受4个月的治疗后,两种方法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药物疗法并没有显示出一丁点优势。一年后,研究指出了两者的重要区别:1/3以上服用zoloft的病人又重新出现抑郁症状,而接受慢跑疗法的病人则完全康复了。
另一项研究表明,并不是只有年轻人和健康人群才是运动的受益者。对50~80岁的精神或情绪不佳的中老年人,不需要跑步,只要每周快步走3次,每次30分钟,坚持4个月,就能取得和服用抗抑郁药相同的疗效。
抑郁症要注意3个禁忌
一忌:单纯依赖于药物
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措施应当是综合性的,包括生活、心理和药物的共同作用,患者不可单纯依靠药物而忽视生活和心理方面的调理。
生活具有规律性,按时作息、进餐,安排好运动、娱乐时间,避免整天呆在家中将自己“封闭”起来。调节心态,使生活充满情趣,既增强治病信心又提高生活质量。
二忌:缺乏耐心
临床资料表明,轻型抑郁症经过科学合理治疗,大约在2周左右可使情绪低落和乏力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睡眠和食欲方面也有所改善,但并不意味着已基本“好了”,这只是一种初期治疗结果。此时不可随意停药,否则会引起病情反复或使病情逐渐加重,增加日后治疗难度。
随意停药还可能引起停药综合征的发生,增加患者痛苦,对健康更为不利。有关专家指出,轻型抑郁症的治疗亦应当坚持在一年以上。
所以,患者要保持平稳心态,既不要过于悲观失望又不要盲目乐观,正确看待治疗效果,具有信心和耐心以坚持长期科学合理治疗。
三忌:对抗抑郁药的顾虑过多
在一般人的潜意识中认为凡属精神疾病用药都有很大副作用,用多了会“伤害脑子”。因而有些老年人对抗抑郁药使用也顾虑甚多,以为是轻型抑郁症最好不用药,要用也最好是偶尔用用,不可多用,更不可长期服药。这是一种误识。老年患者应当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抑郁药,坚持足够疗程。
(责任编辑:张嘉琳 )
(本文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没有相关新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阳光心灵,千万不要让抑郁“缠”上你!
近段时间以来,有关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新闻时常见诸媒体报道,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热议。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紧张而忙碌的生活与工作节奏,让人压力陡增,越来越多的人心理承受力出现“透支”进入所谓的“心理亚健康”:失眠头痛,兴趣减退, 精力不足,情绪低落、易怒、着急……,各种症状给我们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困扰,而这些症状其实多为抑郁、焦虑的躯体表现。如不及时纠正,一旦持续出现这样的状态,抑郁症很可能就此“缠“上你。对此,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教授表示:“抑郁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自杀想法和行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自身心理的变化,如出现情绪低落、失眠、头疼等常见的躯体症状时,要引起注意,及时调整自己情绪,如果症状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生活与工作,则应积极就诊、寻求医生帮助。只要做到了快速识别、正确对待、及时处理,我们的生活依旧充满阳光。”去除抑郁病耻感,树立正确认知观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全球抑郁症的年患病率约为11%。从疾病负担看,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根据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估算,中国抑郁焦虑患者已达9000万人,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严重危害公众身心健康。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姚贵忠教授指出:“虽然抑郁焦虑作为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病’,随着社会的压力逐渐增大,患病的人也越来越多。每个行业都有心理亚健康者,每个群体都存在患病的可能。但大多数人对抑郁焦虑认知不足,并不知道自己患有抑郁焦虑障碍,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患有这种疾病,认为是种耻辱,多采取心理抵触和回避的态度,导致了我国抑郁症就医率不足10%。而由于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抑郁焦虑给很多患者健康、生活、工作带来严重影响,这与高发病率形成强烈反差。”杨甫德教授表示:“抑郁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长期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中无法自拔,而又讳疾忌医。其实,患有抑郁焦虑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俗话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许多人一生中多少都会有这样的阶段,关键在于采取何种态度应对,战胜抑郁焦虑其实是一场与自己的“心理”的对决,需要积极勇敢地面对。规范治疗抑郁焦虑,防复发是关键目前,抑郁焦虑的主要治疗方式是使用抗抑郁药物。有研究表明,未服用抗抑郁剂显著增加患者的自杀风险 ,而在美国年间自杀率下降了13.5%也被证实,其与抗抑郁剂的处方增加显著相关。然而,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3%的人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同时,也存在着部分患者并没有严格按照医生叮嘱规范用药。主要是患者对药物治疗抑郁焦虑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忌讳”药物治疗,担心药物成瘾、戒断反应等副作用,或者认为抑郁焦虑难以彻底治愈,即使症状减轻了,总感觉回不到病前的状态。杨甫德教授对此表示:“抑郁焦虑对身心造成的痛苦和对工作、生活所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药物的副作用。在药物选择时,应严格按照指南规范使用抗抑郁剂,选择安全性高、副作用小、方便停药的药物,如舍曲林、文拉法辛等指南推荐一线用药,在获得满意疗效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副作用,而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可以获得更多的完全缓解机会。临床经验也表明,通过规范治疗80%的患者可以实现临床治愈。”“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症及焦虑症一般取得一次性治疗效果并不难,但容易复发。主要原因就是抑郁症患者没有按要求进行足量、足疗程规范治疗,导致病情反复,伴随睡眠困扰、疲乏等残留症状持续存在,还可能转为长期难治愈的抑郁症。因此,在治疗期间,抑郁症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指导和建议,即使在首次抑郁症发作治愈后,应维持用药至少6个月,选择去除抑郁症状更干净的药品” 姚贵忠教授为我们揭示了抑郁症治疗的关键。此外,杨甫德教授强调:“抗抑郁药物一般在治疗后1-2周左右才开始起作用,而并非患者臆想中的‘立竿见影’。应服用足够疗程抗抑郁剂,急性期一般治疗时间为6-12周,然后进入巩固期4-6个月,继续维持治疗4-9个月再逐渐停药,以防再次发作。治疗期间病人不能刚服药觉得没作用或者觉得症状缓解了就擅自停药。如果在急性期的治疗维持不下来,就更容易复发,对于控制病情和再次服药就更困难。”量化评估自测工具,鉴别抑郁 “有理有据”目前,我国抑郁症识别率仅为30%。由于对抑郁症识别缺乏科学依据,公众很难在早期自我评估和判断中发现是否患有抑郁症,等到症状严重后才选择就医,早已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即使有部分患者在症状早期就诊,而有时医生诊治也缺乏科学指导,使患者得不到及时规范的治疗,进而造成了目前我国抑郁症诊疗的困局。姚贵忠教授表示:“随着PHQ-9/GAD-7/PHQ-15量化评估工具的推出,识别抑郁焦虑不再是难事。如果我们觉得最近情绪不佳、身体不适,又不能确定是否是抑郁焦虑的时候,可以使用PHQ-9/GAD-7/PHQ-15三个简单便捷、可靠的自测量表工具,帮助我们及家人、朋友快速识别情绪问题,正确评估与及时调整,以更早判断病情,积极就医。”而对于医生来说,也可以通过指导患者填写PHQ-9/GAD-7/PHQ-15自评量表,可以及时发现和判断出患者是否伴发有抑郁焦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的同时,有利于规范与优化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监测、效果评估以及预后随访诊疗流程,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为疾病的康复和防止疾病复燃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欢迎收听“腾讯健康”官方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或在微信上搜索“腾讯健康”(英文ID:qq-health)。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每天做到九个&3分钟&轻松延寿!】生活中九个起着神奇养生功效的3分钟:①刷牙持续3分钟;②水沸后再烧3分钟;③吃热喝凉间隔3分钟;④睡醒后赖床3分钟;⑤生气不超过3分钟;⑥如厕不超3分钟;⑦每天腹式呼吸3分钟;⑧运动间隙歇3分钟;⑨开水泡茶3分钟。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抑郁症 中药 疗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