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医说痞症里阳瘦和阳痞是什么意思?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中医中的体阴用阳是什么意思?
萌神落0浻岉
阴就是寒,阳就是热!阴虚了就阳盛,阳盛就热了,所以阴虚就要用凉药.反而阳虚就阴盛,阳虚就寒了,所以用热药.明白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中医里的“阴、阳、虚、实”,分别是什么意思??_运志勇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8贴子:
中医里的“阴、阳、虚、实”,分别是什么意思??
中医里的“阴、阳、虚、实”,分别是什么意思??
15:25 提问者: wenwenti7 等4人 合并问题列表: | 浏览次数:1756次 网友推荐答案
14:38 ROCOCO9413 | 一级 中医的诊断经常用阴、阳、虚、实、血气、火等这些字,对于大多数的人,听这些用词并不明白自己的身体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文字经常用来描述人体血气和脏器的状况。这一章我们谈到血气,因此,先把这些字用来描述血气时的意义做一个初步的说明。 首先中医把人体的能量分为“血气”和“火”,血气指的是一个人的正常能量,“火”则指人体储存的能量,也就是我们透支体力时的能量来源。另外也用阴阳来代表这两种能源,阴指储存的“火”,阳指正常的“血气”。“阳虚”指的是血气略有不足;“阴虚”则是人体到需要动用储存的“火”;“阴虚火重”则说明不但动用储存的“火”,而且还在大量透支;“阴阳两虚”则代表“血气”和“火”都已大量亏虚接近殆尽。就我对中医的理解,将人体的血气能量依高低水平分为五个等级,由于古时候数字概念不是很普遍,因此用阴、阳和虚、实来表达。接下来我们用现代的语言说明这些区分的等级。可以自己尝试将自己的情况分类,了解自己处在什么样等级的血气能量水平。 3.1 健康水平用中医的眼光来说,这样的人各方面都很平衡,不偏阴也不偏阳,不偏虚也不偏实,平衡是中医追求的目标。因此这是最健康的等级,这个等级的特征是身材匀称,脸色红润,脾气温和,作息规律。由于人体有很强的防御力量,各种外来的疾病不容易侵入,不容易生病。一般很少见到这样的人,也许练气功或瑜珈有成的高手才有这样的身体。我们至今没有看过这样的人,当然这样的人不必要也不可能来找我们。 3.2 阳虚水平血气低于健康水平,造成血气下降的原因很多,如睡眠太晚,或长期营养吸收不良等。这时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和疾病侵入的能力很接近,在伯仲之间。因此有外来的疾病侵入时,人体仍有能力抵抗,但是不像健康水平的人一样可以很快的击退疾病,会在人体的各个器官发生激烈的战事,因此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症状。有些人由于身体经常有这种战事的现象,传统上会认为他体弱多病。一般经常感冒甚至发烧的人,或者有的人,都是处在这个等级里的血气水平。 3.3 阴虚水平血气下降的趋势长期不能扭转,血气降至低于阳虚的下限后,由于人体的能量太低,诊断维修系统无法完全正常工作,疾病入侵或器官的损伤如没有立即的危险,就暂时将之搁置。这时的血气只够维持日常工作或活动的需要。一般的疾病侵入时,人体并不抵抗,疾病长驱直入。由于没有抵抗的战事,因此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疾病症状,但是会在人体的肤色、体形及五官上留下痕迹,有经验的医生能够识别出来。 这样的人是目前工商社会的最大一群。许多人都觉得自己非常健康,有无穷的体力,每天忙到三更半夜,尽情的透支体力也不会生病,这些现象就是典型阴虚水平血气能力的症状。这个血气水平的人,愈晚精神愈好,这是由于人体日常产生的“血气”无法支应每天的透支,只好从人体原来储存的“火”中提取。 比较通俗的说法,这一级的人并不是没有病,而是没有能力生病。每个人可以在这个血气水平维持的时间长短是不同的,一方面要取决于幼年或年轻时的生活作息是不是正常,是不是储存了足够的能量;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他平时是不是会抽空休息,补充能量。根据我们的经验,农村长大的人,比城市长大的人,可以经得起更长时间的透支,这是由于农村长大的人,在幼年时的睡眠较早,身体储存了较多的能量。现代的孩子,比上一代都晚睡,将来可以透支的能量必定较少,生大病的机会一定比较多也比较早。 3.4 阴阳两虚水平由阴虚的状况继续消耗能量,等到储存的能量即将用尽的时候,也就是“火” 快用完了,就到了“阴阳两虚”的水平。这时人体会经常处于疲倦的状态。这个时候人体为了取得必要的能量,会到肌肉里或其它部位,淬取能量。 3.5 血气枯竭水平由阴阳两虚的血气水平再继续下降,最终降低到中医所说的“阴阳大虚”的水平,用比较白话的说法,就是血气枯竭。这时人体血气虚亏导致肝火旺,夜间难以入睡,越晚精神越好。越不睡觉,人更虚,肝火越旺,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胆经阻塞引起胆汁不分泌,所吃食物无法转化为造血材料,营养难以吸收。这个阶段的患者,由于连控制五脏六腑的能力都丧失,发生的疾病都会是非常严重的疾病,而且多数是目前医疗系统无能为力的疾病。例如各种癌症、肾衰竭、红斑狼疮、中风...等。由于血气枯竭,同时对五脏六腑都到了失控的地步,因此很容易演变成各个脏器在很短的期间里陆续发病的并发症现象,其实并不是第一个发病的器官拖累了其它的器官,而是各个器官同时都达到了发病的临界状态,一发不可收拾。 附图是五个血气水平的下降和上升示意图,人体的血气下降,速度很慢,数以十年计。但是上升却很快,数以月计,就像我们使用的大哥大充电电池一样,充电30分钟可以用一天,充电时是以分钟计,使用时却以小时计。在血气上升至阳虚之前,如果能依照我们的要求,每天早睡早起,加上勤敲胆经,则血气将很快就能上升,通常一个月的调养,自身就会有体力和精神明显改善的感觉。
票牛教你如何买到热门、便宜、真实的演出门票!
四、五个月,就有很好的效果,旁人从气色就能看出明显的差异。多数的患者在一年之内都能到达阳虚水平。当血气到了阴虚水平时,由于身体开始处理部份较严重的潜在疾病,因此上升的速度大为降低。到了阳虚水平,则开始处理更多的疾病,血气上升的速度更慢。每个人的上升速度,视每个人的疾病种类、轻重程度和生活作息的改善状况,需要不同的康复时间。处于任何一个血气水平的人,只要能将血气从下降的趋势转变为上升的趋势,假以时日,血气的水平会不断上升。多数内脏的疾病也就是慢性病,只是不同程度低血气水平的症状。因此,只要提升了血气水平,各种慢性病都有康复的机会。 人体血气升降趋势的症状和疾病在血气上升和下降时都会出现生病的症状,即使是相同的症状,在上升和下降趋势中,却分别由完全不同的原因所造成,当然也必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阳虚的患者生病时(有不舒服的症状),存在两种可能的情形,一是在血气下降的过程,二是血气上升的过程。在血气下降过程中,从健康进入阳虚,这时身体的能量不足以将疾病快速击败,因此经常生病。这样的情形痊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努力改善生活规律,增加身体的能量,使自己回到健康水平,让身体有能力随时快速的击败疾病,这是真正的痊愈。另外一种可能是继续过着不规律的生活,消耗血气能量,使血气下降到阴虚水平,由于身体的诊断维修系统不再全面工作,一些小毛病就不再处理,也就没有症状,虽然实际上身体更差了,但是患者会以为已经痊愈了,这是假的痊愈。 在血气上升过程中,患者从原来不会生病的阴虚水平,进入很容易生病的阳虚水平。表面上看从原来不生病,到很容易生病,多数人都认为身体变差了,实际上却是血气上升身体变好的结果。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平常很忙,没有时间生病。一休假,在家睡两天,就开始生病,这就是从阴虚进入阳虚的现象。开始上班以后,忙两天,血气又下降到阴虚水平,身体也就不再生病了。这样的患者,我们建议等工作较轻松时,开始有计划的调养,找一段时间,休个长假让身体有机会把该处理的问题清理干净。 赞同 7| 评论(4) 其他答案 共3条
15:34 十六福晋 | 五级 中医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运用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根据上述之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规律,则人之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三)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另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证。 (四)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阴阳是诊断的总纲。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自看:实证(阳)虚证(阴)。总之,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属性。 (五)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从治疗上总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临床具体用法:①阳虚和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②阴虚和阳胜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③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④邪气偏胜,治法:实者泻之;⑤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潜阳;⑥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
[提问者认可] | 赞同 5| 评论
16:17 山间本草 | 七级 此在中医里,八纲辨证中的四种.阴,是静止、在内,主脏主血、、、、、;阳,为动,为表,在腑、在气、、、、。虚为正气虚,实指邪实。 [提问者认可] | 赞同 0| 评论
16:38 玩偶了 | 四级 阴,是静止、在内,主脏主血``;阳,为动,为表,在腑、在气~`...。虚为正气虚,实指邪实。 赞同 0| 评论 相关内容
中医里的“阴、阳、虚、实”,分别是什么意思? 5
老中医说我阴虚阳重,是什么意思? 今年19岁,脸特爱水肿,而且有粉刺。 1
中医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症状的形态为什么?
中医中肾阴虚中的"男子阳强易举"的意思 17
中医的阴虚.阴实.阳虚.阳实很难理解,哪位高人能说的通俗易懂....
脉诊阴阳辨 马永刚《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起,从阴阳始。”何为“阴阳”?“阴阳”是自然界最根本的原理和规律,万物皆可以用“阴阳”来进行分类,进而分析其运动变化。脉学大家李士懋教授在其《脉学心语》中论曰:“脉的形成原理,一言以蔽之,乃气与血耳,……所有脉象的诸多变化,也都是气血变化的反映。气为阳,血为阴,气血的变化,也就是阴阳的变化。倘能悟彻此理,则千变万化的各种脉象,可一理相贯,触类旁通,而不必囿于众多脉象之分,画地为牢,死于句下。”今不揣浅陋,就脉诊之“阴阳”浅析如下。1 部位之阴阳:1.1 整体: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以左右分阴阳,左为阳,右为阴;以气血分阴阳,则气为阳,血为阴;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对应人体右属气,左属血。《医家秘奥》曰:“左脉虽属血分,而气实统之;故左脉为血中之气;右脉虽为气分,而血实生之,故右脉为气中之血。”陈修园亦认为:“心主脉,肝主血,血脉生于水精,是以左手三部俱主血;肺主周身之气,脾主元真之气,气生于火,是以右手三部皆主气。” 《诊家枢要》曰:“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则阴阳虚实不别也。上者为阳,下者为阴。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故脉之左为阳,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1.2 局部《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曰:“从鱼际至高骨(其骨自高),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脉经·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曰:“尺寸者,脉之大会要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诊家枢要》曰:“来者为阳,至者为阳;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也。上;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曰至.息曰止也。”故寸关尺三部,寸为阳,尺为阴,关为阳出阴入之界。脉之来为阳,去为阴。2 属性之阴阳: 《脉经·辨脉阴阳第九》:“经言∶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言之,寸口有六脉俱动耶?然∶经言如此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涩者阴也,短者阴也。……凡脉大为阳,浮为阳,数为阳,动为阳,长为阳,滑为阳;沉为阴,涩为阴,弱为阴,弦为阴,短为阴,微为阴,是为三阴三阳也。”《 濒湖脉学》进一步将脉象按阴阳分类,属于阳者,有浮、数、实、长、洪、紧、动、促;属于阴者,有沉、迟、涩、虚、短、微、缓、濡、弱、细、伏、结、代;属于阳中阴类,有滑、芤、弦、革、散;属于阴中阳类,有牢脉等。 古人以阴阳为纲,将千变万化之脉象提纲挈领,便于脉学之学习研究。3 辨证之阴阳古人临证观象,总结出了辨析人体阴阳气血变化之传统脉象。但纵观历代医家对脉象的论述,或从所住症状入手,或从所主病证入手,对脉象之论述多为静态的、孤立的、片面的,几乎皆以“浮沉迟数滑涩……”为套路,就脉论脉,但求其迹,不求其理,脱离辨证理论,脱离临床,用之辨析人体气血阴阳的动态变化,颇有刻板之嫌;而医圣张仲景之脉诊理论,以六经辨证理论为基础,能动态、连续、全面地反映人体之阴阳变化,可惜后世伤寒流派虽多,对伤寒脉诊的研究却较少。所幸近代彭子益先生宗仲景先圣之说,提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其脉诊深得伤寒脉诊阴阳理论之精髓。彭先生提出大气的圆运动理论:“阴阳交合,彼此相随,遂成一个圆运动。……五行者,阴阳二气整个升降浮沉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分主四维,相火土气,同主中宫。……五行的圆运动,合成一气,木升金降,水升火降,土运于中。……中气如轴,四维如轮。……由轮而轴者,由升降而成中气也,由轴而轮着,由中气而成升降也。此中医的生理也。……中医的病理,只是轴不旋转,轮不升降而已。中医的医理,只是运动轴的旋转,去运动轮的升降,与运动轮的升降,来运动轴的旋转而已。”以大气的圆运动理论,来辨析人体之脉象变化,就能动态、连续、全面地反映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而且理法方药俱备。
彭先生的脉法主张,“诊脉之时,既不可想着病人身体的形质,又不可想着书上的一句话,此时心中,只觉两手按着一个圆运动的气体”,先诊出圆运动的一气大体是阴虚阳虚,如“诊脉,须先定六脉的整个大体、切不可先注意关脉怎样、寸脉怎样、尺脉怎样。先诊整个大体,诊出大体是阳虚是阴虚,阳虚者脉气润,阴虚者脉气枯。……诊脉以枯润二脉辨别阴虚阳虚,弱微二脉,辨别阴虚阳虚,又须审查两尺,左尺较右尺少为水虚,右尺较左尺少为火虚,据两尺以为判断中之判断,用药更少误差。总之脉法的阴虚阳虚,认识无差,然后能认识一切疾病的阴虚阳虚,然后能判断一切医书所说疾病的阴虚阳虚,此要诀也。” 以虚实定圆运动的一气阴阳变化之度,如“……实脉中沉盛,满指成分厚,久按总有力,……此为阳实、气实、热实,胃家实,……脉之成分,厚而不薄,满指有力,中沉两部,久按不衰,此为完全的实脉。……此外则伏而有力,脉细有力,软而有力,滑而有力,亦有实意。但只腠理热实。虚脉松而大,气血与阳虚,阴虚液虚者。……松,有成分不足向外松散之象,大而松为气虚、血虚、阳虚,……其它之虚,脉体微小,亦有松意,多有不能直接用补,必须全体的圆运动复原,然后不虚。阴液之虚,脉则或弦、或细、或濇、或弱、或沉、或结、或代也,血虚,乃血中的温气虚。” 以浮沉、紧弦、滑涩、濡细、大小等脉象定圆运动的一气升降出入之变化,如“六脉以中部为主,凡中部以上脉盛,中部以下脉虚,无论何病,先补中气,再配合治病之药,凡中部以上脉少或无脉,中部以下脉多有力,无论何病,温药补药忌用,宜用消滞清热养阴药。中部以下主里,中部以上主外,里气不足,故先补中,里气有余,故忌补药。人身右为**,左为阳道,,左脉阳虚,则升不上来,右脉阴虚,则降不下去。升不上来,则左郁而虚大,宜温升之药。降不下去,则右郁而实大,宜凉降之药。左属水木,右属火土,左脉沉细,水木枯濇,宜滋润水木之药,右脉微少,火土衰退,宜温补火土之药,左寸属心火,左寸不足,不治左寸,木气足则左寸足。右寸属肺金,右寸不足,不治右寸,土气足则右寸足。左尺属肾水,左尺不足宜补水,兼降肺金。右尺属相火,右尺不足,宜温肾,兼降胆木,此大概宠统学法也。” 大气的圆运动理论,发展了升降出入辨证理论。人体阴阳气血一气周流,升降出入,如环无端,以三焦、腠理、经络、胃肠为通道。脉之产生,即为阴阳气血在通道中升降出入、一气周流而产生。脉象之阴阳变化即为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变化之反映。外感六淫、内生五邪及七情等因素作用于人体之阴阳气血,及其升降出入之通道,从而产生各种病证。圆运动之气血亢盛,“气有余,则鼓荡血脉之力亢盛,气血必动数而外涌。气血外涌,则脉见浮、洪、实、大、长、缓纵而大等象。气血动数,则脉见数、疾、躁、结等象。”圆运动之气郁,可见沉、伏、牢、涩、迟、细、短、结等脉象,“气机滞塞的程度、部位不同,引起气机滞塞的原因不同,因而同一病机,产生不同的脉象。脉虽各异,而实则相通。”圆运动之气虚,“气虚无力鼓荡血脉,则出现脉来无力的缓、迟、微、弱、濡、代、小、短、涩等象。气虚不能固于其位,气浮于外而脉浮,可见浮、虚、散、芤、微、濡、革等脉。虚以自救脉可数,然按之无力。若气虚极,可见强劲坚搏之脉。”圆运动之血虚,“血虚不能充盈血脉,则脉细、小、濡、短、涩等。血行不继,则脉歇止而见促、结、代等。血虚不能内守,气失依恋而外越,则脉见浮虚微芤革散动等。血虚经脉失于濡养,则脉拘急而弦。”外感六淫、内生五邪及七情作用于圆运动之气血运行的通道,影响其升降出入,可产生浮、沉、滑、涩、弦、细、促、结、代、迟、数等脉象。由上可见,人体之阴阳气血与外感六淫、内生五邪及七情等阴邪、阳邪互相作用,产生的各种脉象,无法以单纯的阴阳属性对其进行辨析,同一脉象在不同的时间、地域、人体上,可有不同阴阳属性的辨证意义。因此,临床研习脉诊,应以个人体质为基础(因为患者的病情消长进退皆以其体质为根本),以某一辨证理论为工具,结合气候、时间、地域、情志等因素动态、连续、全面的辨析脉象,如此方能“察色诊脉,明辨阴阳”。转载于中华脉学研究网论坛 ... ardid=33&id=168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中医说痞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