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生长发育标准表的味觉是何时发育的

注重宝宝味觉的发育_注重宝宝味觉的发育
6个月到1岁已经是宝_宝宝树
注重宝宝味觉的发育
注重宝宝味觉的发育
6个月到1岁已经是宝宝味觉发展最灵敏的时期,宝宝通过品尝各种食物,能够促进对多种食物味觉、嗅觉及口感的形成和发育。如果在这个感受性较强的时期,宝宝有了对各种食物的品尝体验,则会拥有广泛的味觉,以后会更乐于接受各种食物。反之则会使宝宝的味觉发育不够发达,还易造成宝宝。以下刺激味觉发育的小方法,给妈妈们参考:
1、不断变化食品刺激宝宝味觉
如果用,则每3-5个月应该换一种,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口味的奶粉,导致宝宝味觉迟钝。这些不断变换的食品可以给予宝宝充分的味觉刺激,对宝宝味觉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6个月以后,可以给婴儿尝一尝甜的、酸的、咸的饮料,同时可有目的地鼓励宝宝去品尝不同的味道,并在训练的过程中用一定的语言进行强化,比如问宝宝“酸不酸”等。
2、和宝宝一起玩品尝味道的游戏
准备小碗、小勺、小托盘,在里面分别放入白醋、白糖水、盐水、白开水、白酒等相同颜色不同味道的液体,和宝宝一起品尝这些液体,让宝宝明白各种味道的含义。再大些,可以让宝宝通过尝味道判断容器里液体的种类。
准备一些可口的水果(如香蕉、橙子、苹果等),让宝宝尝一尝,告诉宝宝香蕉是甜的,橙子、苹果是酸甜的,再问问他哪种味道他喜欢吃。
帮顶一个!
不是硕奶粉不能经常换吗
奶粉不能经常换,还尝白酒,楼主这是哪里搞来的东东啊?!吓人
每日知识……
回复 &小新师姐&
17:59:11发表的
奶粉不能经常换,还尝白酒,楼主这是哪里搞来的东东啊?!吓人
哪里来的呀,完全不对哦。
宝树的每日知识,我也看过,反差太大,不到六个月就让喂面条
回复 &小新师姐&
17:59:11发表的
奶粉不能经常换,还尝白酒,楼主这是哪里搞来的东东啊?!吓人
此用户暂时被停用
是快乐肓儿里写的,我也看了,觉得不靠谱
所以我也一直在纠结到底给不给她吃辅食多点还是喝奶多点,宝宝现在八个多月了,什么都不爱吃,只吃母乳。母乳又不太够,奶粉又不吃,所以请教各位宝妈,该怎么办?
宝树里的每日简直害人
回复 &大飞儿子是小飞&
19:28:38发表的
宝树的每日知识,我也看过,反差太大,不到六个月就让喂面条
回复 &单眼皮的小小马&
19:05:06发表的
每日知识……
我觉得有点稍不靠谱,默默走开
注重宝宝味觉的发育相关的更多内容:
[帖子] [帖子] [帖子] [帖子] [帖子] [帖子] [帖子] [帖子] [帖子] [帖子] [帖子] [帖子]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需要账号和密码的外链可能是钓鱼网站,为了您的账号和财产安全,请勿提供任何有效信息!
宝宝树孕育4个月开始,宝宝进入了学习咀嚼及味觉发育的敏感期
宝宝从完全吃奶,过渡到尝试更多人间美食,这是一个需要小心对待的事情。过早或过晚添加对宝宝都不利。而面对马上要加辅食的小宝宝,妈妈们记住以下关键词,就能顺利掌握技巧。
  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大部分营养及儿科专家都认为:在婴儿4~6个月时,开始为他添加辅食最理想。在4个月前,宝宝应完全由母乳或配方奶喂养,不必添加任何食物及其他饮料。当婴儿满4个月后,就可以给宝宝添加辅助食品了。
  为什么选择这一时期添加辅食呢?从4个月开始,宝宝进入了学习咀嚼及味觉发育的敏感期。一般情况下,婴儿五六个月开始对食物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此时添加辅食,宝宝乐意接受,也很容易学会咀嚼吞咽。如果过早(4个月以前)添加辅食,因消化器官未发育成熟,会影响营养的消化和吸收,进而影响宝宝的健康。而过晚添加,婴儿不能获取额外的食品来填补能量和营养素的缺额,必将导致生长缓慢,增加营养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的危险性。
  有些认真的妈妈问:我是在宝宝4个月零1天加辅食,还是4个月30天时候给宝宝加辅食呢?其实你完全不必拘泥于某一天,而要学会看下列信号:
  宝宝的头可以直起来,并且能够自由转动。
  宝宝能够靠着坐起来。
  当食物靠近嘴边,对新食物表现出兴趣。
  当妈咪吃东西的时候,宝宝想要抓或者舔自己的嘴唇。
  之前宝宝的身高体重指标一直正常,最近却生长缓慢。
  每次吃完奶之后,宝宝看上去意犹未尽。
  淀粉酶
  有点陌生的词吧!但儿科医生对它很熟悉!还是了解一下吧!它的主要作用是消化淀粉类食物。婴儿的肠道在开始几个月尚未充分发育,早期体内淀粉酶的活性较低。而且,小宝宝在出生后前3个月里唾液腺分泌非常少,唾液腺中所含的淀粉酶和消化道里的淀粉酶也是相当少的,淀粉酶要在婴儿4个月左右才达到成人水平。所以,淀粉类食品要4个月后的宝宝才有能力消化。
  4个月前吃淀粉类食品,基本上不能消化、吸收,而是全部排泄掉了。
  4个月的宝宝,可以放心地添加果汁啦!但婴幼儿不宜喝市场上的合成饮料,要用专门的婴儿果汁,或自己鲜榨的果汁且需兑水1:1稀释后才能饮用。
  在不同的季节内选用新鲜、成熟、多汁的水果,如橘子、柑橘、西瓜、梨等为宝宝制作果汁。制作果汁前要洗净自己的手,再将水果冲洗干净,去皮,把果肉切成小块状放入干净的碗中,用勺子背挤压果汁,或用消毒干净的纱布过滤果汁。
  制作好果汁后,果汁中加少量温开水,即可喂哺,不需加热,否则会破坏果汁中的维生素。
  水果汁大多是酸性的,如果马上喝奶,水果中的果酸(植酸)与牛奶中的蛋白质相遇后,即可发生凝固,影响钙的吸收和果汁中营养的吸收。因此最好在喂奶后1小时再喂,或在两次喂奶之间,这样更有利于奶汁及维生素的吸收。
  对添加辅食的宝宝来说,米粉相当于我们成人吃的主食,它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是宝宝一天的主要能量来源。4个月时每日添加一顿辅食就够了。5个月后,可以在傍晚6点左右再加一顿米粉。第一次可以调得稀一点,逐步加稠。
  冲调米粉的水温在40度左右,摸起来稍热的,调好后温度刚刚好。
  蛋黄是4个月以上宝宝首选的蛋白质类辅食,它的致敏性低,比蛋清或其他蛋白质类食品更加安全;蛋黄中含有丰富的铁,新生儿体内储存的铁主要来自母体,仅够出生后四五个月造血之用;蛋黄中还含有卵磷脂、脂肪和蛋白质,营养很好,也很容易咀嚼、消化。
  添加蛋黄时,将鸡蛋煮熟、剥壳,取出蛋黄,用勺背压成泥,加1勺水调成糊状。开始时每天喂一只蛋黄的1/4,以后逐渐增加到1/2,直至整个蛋黄。依然如同米粉一样,要调成糊状喂食。
  每次喂食一种新食物后,必须密切观察宝宝皮肤、大便、体重等情况。
  皮肤:添加辅食后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皮肤,看有无过敏反应,如皮肤红肿,有湿疹,应停止添加这种辅食。
  大便:注意观察宝宝的大便,当婴儿进食新食物时,它的大便颜色改变是常见的,如颜色变深、呈暗褐色,或可见到未消化的食物等。但是,宝宝在添加辅食后大便稀、发绿,可能是辅食添加得有点过急、过多,超出了胃肠的消化能力所引起;宝宝添加辅食后如有食物原样排出,应暂停加辅食,过一两天后,宝宝状况较好才可进行。宝宝不吃不要强迫,下次再喂也没问题。
  体重:每个月给宝宝称一次体重,如果体重没增加,奶量就不能减少。体重正常增加,可以继续喂辅食,并减少母乳或牛奶的摄入量。
  循序渐进
  添加的品种——由一种到多种:给宝宝添加辅食,只能一样一样地加,宝宝习惯一样加一样。要等宝宝适应后,再添加新的品种。例如:添加米糊,就不能同时添加蛋黄,要等宝宝适应米糊后才能开始添加蛋黄,等宝宝适应了米糊和鸡蛋黄后,再添加胡萝卜泥。
  添加的量——由少到多:每添加一种新的食品,必须先从少量喂起。而且大人需要比平时更仔细地观察宝宝,如果没有什么不良反应,再逐渐增加一些。例如:添加蛋黄,先从1/4蛋黄加起,如果宝宝能够耐受,1/4的量保持几天后再加到1/3,然后逐步加到1/2、3/4,最后为整个蛋黄。
  添加的浓度——由稀到稠:添加初期给宝宝一些容易消化的、水分较多的流质、汤类,然后从半流质慢慢过渡到各种泥状食品,最后添加柔软的固体食品。
  添加的形态——由细到粗:添加固体食品时,大人可先将食物捣烂,做成稀泥状;待宝宝长大一些,习惯一些,可做成碎末状或糜状,以后再做成块状的食物。
  糊状食品
  从习惯吸食乳汁到吃接近成人的固体食物,宝宝需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无论吃母乳还是使用奶瓶,奶水都直接到咽部,有利于宝宝吞咽,而糊状食品是需要用舌卷住食物,并把食物送到咽部,再吞咽下去。所以最初宝宝可能会把食物吐出来,这是由于他还不熟练,需要不断学习。在这个阶段,不要把米粉或蛋黄放入调好的奶中,用奶瓶喂宝宝,而要用水或果汁把米粉或蛋黄调成糊状,用小勺来喂。
  温馨提示
  1 健康时添加。加辅食时宝宝的吃奶、大便要有规律,选择无疾病时添加。宝宝生病或对某种食品不消化时不能添加,以后再试试。
  2 要有足够的耐心。第一次喂新的食品或固体食物时,宝宝可能会将食物吐出来,这是因为他还不会吞咽或不熟悉新食物的味道,并不表示他不喜欢,多尝试几次。
  3 创造愉悦的进餐氛围。最好在宝宝心情舒畅、你自己感觉轻松的时候,给宝宝添加新的食物。
  4 读懂宝宝进食时的肢体语言。肚子饿、宝宝对食物感兴趣日寸,他会兴奋地手舞足蹈,身体前倾并张大嘴。相反,如果不饿,宝宝会面对食物紧闭嘴巴,把头转开或者干脆闭上眼睛。
  5 吃奶前添加。添加辅食最好安排在宝宝喝奶之前,这样不会因为饱了而无兴趣尝试辅食。
  6 不放调味品。添加辅食的初期,原则上不放糖、盐等调味品。
  7 新鲜。一定要选用新鲜的天然的原料,最好现做现吃,制作好的食品放置时间超过2小时,就不要再给宝宝了。
  8 腹泻时停辅食。出现拉肚子现象,需要停喂所有辅食,等到腹泻好了以后再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重新开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婴儿什么时候有味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