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会引起单纯ggt升高高吗

临床疾病的实验室检查,_实验百科_中国百科网
0。35 如为细菌引起。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0.75 2.抗O:如为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感染,ASO常>600u,并在感染后3-4周内达到高峰,持续数" />
临床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呼吸系统疾病一. 呼吸道感染:1. 血象:如为病毒引起,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常>0。35如为细菌引起。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0.752.抗&#8220;O&#8221;:如为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感染,ASO常>600u,并在感染后3-4周内达到高峰,持续数月。3.咽拭子细菌培养:可分离出溶血性链球菌,但由于早期使用了抗生素,此种培养阳性率并不高。4.酶学检查:在并发心肌炎、风湿病时常作心肌酶谱测定,主要检查α-HBDH,AST,CPK,CKI,LDH,MB,TnT等。5.免疫学检查:在并发急性肾炎时,常做免疫球蛋白、补体和微球蛋白等检测,并做尿常规检查;在并发心肌炎时,还可做抗心肌抗体(AMA),抗心脂抗体(ACA)测定;在并发内湿病时,还可做C反应蛋白(CRP)IMJ PGH 。二.支气管哮喘:1.白细胞计数:并发上呼吸道感染时可增高,通常在(10-15)*10E9/L, 发作期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及直接计数均增高。2.、痰液涂片3.皮肤敏感试验,如皮肤划痕试验、挑刺试验、皮内试验。4.特异性致敏原的体外试验,如放射性过敏原呼附试验(RAST)。5.血液及呼吸道分泌液内免疫球蛋白IgE、IgA、IgM等到测定。三.肺炎:1.WBC计数2.痰涂片检查3.痰、鼻、咽拭子培养4.ESR5.冷凝集试验(CAT)6.补体结合试验:;在发病10天后可出现阳性(1:40-1:80)四.肺结核:1.结核菌的常规检查:痰涂片或培养2.ESR3. 结核杆菌的基因检测4.结核杆菌的抗原、抗体检查5.机体免疫功能检查:免疫球蛋白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血清白介素2测定;结核菌素试验(OT、PPD)6.生化检查:腺苷脱氨酶(ADA);铜蓝蛋白(CP,CER)(作为结核病活动性治疗效果的监测指标);总唾液酸(TSA);乳酸脱氢酶(LDH);肝功能检查(主要用于抗结核药物副作用的观察)。五.结节病:1.WBC计数2.RBC计数和Hb测定3.ESR4.血清白蛋白(Alb)、球蛋白(Glb)5.血、尿钙6.血清尿酸7.碱性磷酸酶8.结节病抗原试验(KT)9.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六.肺脓肿:1.WBC计数2.痰检查:痰涂片3.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慢性病人可降低。七.支气管扩张症:1.痰液检查:痰涂片和培养2.血象(WBC,RBC,Hb)八.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1.WBC计数2.DC3.痰液检查4.丝虫补体结合试验5.冷凝集试验(CAT)6.IgE7.寄生虫检测九.胸腔积液:1.血象2.ESR3.腺苷脱氨酶(ADA)4.痰液检查(SE)5.胸腔穿刺液检查十.肺癌:1.痰液检查2.血沉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4.糖类抗原125(CA125)5.糖类抗原50(CA50)6.糖类抗原72-4(CA72-4)7.糖类抗原15-3(CA15-3)8.癌胚抗原(CEA)9.α-L-岩藻糖苷酶(AFU)10.生长激素(GH)11.抑癌基因P16和Rb十一.呼吸衰竭:1. 血常规2. 血气分析3. 电解质4. 血粘度5. 心肝肾功能循环系统疾病&&&&一. 心力衰竭:1. 诊断不能依靠化验,没有一项化验对心力衰竭是特异性的,通常做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血脂及血浆蛋白测定等,少数病人尚需做甲状腺功能测定。二. 梅毒性心脏病:1. 未灭活血清反应素试验(USR)2. 快速血浆反应素片试验(RPR)3. 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TPHA)4. 脑脊液检查5. 抗平滑肌抗体(ASMA)三. 肺源性心脏病:1. 血气分析2. 血象3. 血液黏度(WBV)4. 肝肾功能、二氧化碳结协力及电解质四. 高血压病:1. 血脂2. 尿糖、血糖及糖耐量试验3. 血浆纤维蛋白原4. 尿常规5. 肌酐6. 心钠素(CN、ANP)7. 尿酸、电解质、肾素活性测定、醛固酮测定、儿茶酚胺测定五. 冠心病:1. 血脂及脂蛋白检查2. 尿常规、血常规、血糖六. 心肌梗死:1. 酶学检查:AST, CK, CKI, LDH, LDHI, α-HBDH,ARS,ALD2. 补体检查:C3,C43. 肌钙蛋白(TnT)4. 肌红蛋白(MB)5. 白细胞6. ESR7. 血脂、血糖、尿常规。七. 心肌炎1. 分离病毒2. AST3. CK4. CKI5. LDH6. ARS7. IgG8. AMA9. C310. ESR11. WBC12. CRP八. 心包炎:1. WBC2. ESR3. ASO4. 心包穿刺液九. 感染性心内膜炎1. 血培养2. 血象3. 血沉4. 类风湿因子5. 补体36. 抗心肌和抗肌纤膜抗体7. γ球蛋白8.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9. 尿常规10. 肾功能&&内分泌系统及代谢性疾病&&&&一、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必查项目:TSH、T3、T4、T3U、rT3、T131I1.检查结果减低或下降的项目有:TSH、TP、A、Tch、TG、PL、LE、TBG。2.检查结果增高的有:T3、T4、T3U、rT3、T131I、PF8、Cu、Zn、AAN、CER、FC、17-OHCS、17-KS、ACE、FT3、FT4、PBI、E-RFT、α2-MG、ANP。3.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有:ATGA、AMA、AIFA。提示:1.轻型甲亢、早期甲亢T4不如T3灵敏。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时,T3减低较快,而rT3较缓慢。当T3与rT3均下降至正常范围时,表示用药适当,如低于正常,表示用药过量。对甲状腺功能正常或只仅为单纯性肿大而无甲亢者,可作T131I试验。2.TSH常受T3、T4的抑制,使TSH水平低于正常或测不出,若高于正常,提示为垂体性甲亢。3.T3、T4、rT3三者升高水平在甲亢是一致的,若rT3先于T3、T4的升高,可作为发病早期或复发的参考指标,常受TBG影响。4.FT3、T4不受TBG影响,这是诊断甲亢的重要指标。5.血清甲状腺自身抗体时若TGAb、TmAb(微粒体抗体)滴度明显增高,对桥本甲亢有诊断价值。二、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必查项目:TSH、T3、T4、FT3、FT41. 检查结果减低或下降的项目有:PF8、GH、FC、17-OHCS、17-KS、T4、FT3、FT4、T3U、T3、rT3、PBI、T131I、PT、ANP、cAMP2. 检查结果增高的有:VitA、Tch、TG、PL、LE、PRL、TSH、TBG、SI、Ccr3. 检查结果阳性的有:ATMA、ATGA4. 检查结果阴性的有:AA5. TRHT:甲减时给予TRHT后,TSH升高,提示病变在下丘脑,若不增高,提示病变在垂体。提示:1. 从激素水平变化分析,如TSH升高,T3、T4低于正常,通常为原发性甲减;如TSH升高,T3、T4正常,可能为亚临床甲减;如TSH、T3、T4均低于正常,可能为继发性甲减。2. T131I:无甲状腺克汀病的减低,24小时低于15%以下;如正常或高于正常,结合病人有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素水平低下,应考虑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性克汀病的可能。3. T3U:主要用于测定甲状腺功能,甲亢T3摄取率增高,比值减少;甲减摄取率减低,比值增大,正凡人血清与对照者的血清比值近于1。三、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必查项目:K、Na、Ald1. 检查结果减低或下降的项目有:K、Cl、PRA2. 检查结果增高的有:Na、pH、CO2CP、AB 和SB、Ald、CN3. 尿常规:PH为中性或偏碱性,可有少量蛋白,尿比重在1.010-1.018之间,少数为低渗尿。4. 醛固酮分泌抑制试验:即在普通饮食之外,逐日另加食盐10g,连续3天,通常负荷后血中肾素及醛固酮活性均减低。但原醛症,血中肾素活性不受高盐饮食影响,肾素、醛固酮均不下降。5. 卡托普利试验:正凡人或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服用卡托普利后PAC被抑制,原醛症则不被抑制。6. 螺内酯(安体舒通)试验:原醛症服药1周后血钾上升,尿钾减少,CO2CP下降,部分低血钾症状改善。继续服用螺内酯2-3周,血压可下降,血钾恢复、碱中毒纠正。7.肾素(PRA):原醛 症减低,继醛症增高。四、 垂体瘤:必查项目:PRL、GH、TSH、ACTH、Cor1. PRL(泌乳素):增高,特别在垂体瘤引起乳溢-闭经综合症、肢端肥大症增高明显,无功能垂体腺瘤常引起减少。2. GH(生长激素):肢端肥大症升高;垂体性库欣综合症减低。3. TSH(促甲状腺激素):减低。4. 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库欣综合症及ACTH天生性肿瘤增高。5. Cor(皮质醇):库欣综合症增高。五、 糖尿病:必查项目:UG、FBS、BS2h、GTT、IST、SI、CP、PG、AIA、HbA1、GSP、Tch、TG、NBA、GADA1. UG(尿糖):阳性。2. FBS(空腹血糖):增高。3. BS2h(餐后2 小时血糖):可帮助早期发现糖尿病,若大于6.7mmol/2h,为可疑为是糖尿病,若大于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4. GTT(葡萄糖耐量试验):FBS<7.8-11.1mmol/L或口服葡萄糖后2 小时,血糖为7.8-11.1mmol/L。5. IST(胰岛素耐量试验):主要用于糖尿病病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IDDM空腹及餐后胰岛素值均明显低于正常,进食后胰岛素分泌不增加,NIDDM胰岛素及C肽可以正常或呈高胰岛素血症。6. SI(胰岛素):NIDDM增高,IDDM降低。7. CP(C肽):IDDM减低。8. PG(胰高血糖素):增高,病情越重,PG越高。9. AIA(抗胰岛素自身抗体):IDDM阳性。10. HbA1(糖化血红蛋白):增加。能反应测定前1-2个月的血糖水平。11. GSP(糖化血清蛋白):增高。可反应检查前1-2周内均匀血糖水平。12. Tch(总胆固醇):增高。13. TG(甘油三酯):增高。14. NBA(中性粒细胞杀菌活性):杀菌力低。六、 肥胖症:必查项目:血脂全套、FBS、BS2h、GTT、IRT、CRT、DT1. Tch:增高。2. TG:增高。3. LE:增高。4. HDL-C:减低。5. LDL-C:增高。6. HDL2-C:减低。7. GH:减低。8. GTT:多增高。9. IRT或CRT:常伴有高胰岛素及高C肽血症。10. DT(地塞米松大小抑制试验):正常。11. PT(睾酮):增高。12. ALT:有时增高。七、 高脂血症及高脂蛋白血症:1.Tch:增高。2.TG:增高。4. Lp(a):增高。5. LE:增高。6. HDL-C:降低或增高(取决于病情变化)。7. LDL-C:增高。8. HDL(1-3)-C:无明显变化,但HDL2-C降低。9. ApoA1和ApoB:常显示ApoA1减低。ApoB增高。10. LPO:在合并脂肪肝时增高。11. T4:减低。12. FT3和FT4:减低。13. SI:减低。八、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1. BRT:WBC增高。2. IP(血清磷):减低。3. LE:增高。4. UA:增高。5. URT:合并肾脏损害可有血尿、蛋白尿。6. 肾功能:合并肾脏损害,BUN,Cr可增高。九、 骨质疏松症:1. 血清钙(Ca):降低。2. 血清磷(Ip):增高。3. VitD:降低。4. ALP:增高。5. ACTH:增高。6. FC(皮质醇):增高。7. PTH:增高。8. CaTT(钙耐量试验):适用于低血钙者。9. 降钙素(CT):常减低。10. BGP(骨钙素)。&&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一、 缺铁性贫血1. 血象:男性Hb<120g/L,女性<110g/L,孕妇<100g/L;MCV<80fl,MCH<26pg,MCHC<310g/L,MCD<6μm,红细胞形态有明显低色素表现,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减低,可见很小的红细胞、靶形细胞、椭圆形细胞和外形很不规则的红细胞,红细胞常减少至3.5*10E12/L以下。网织红细胞一般正常。2. 骨髓象: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幼粒红细胞<15%,有粒细胞增生中度增多,幼红细胞增生活跃,中幼红细胞比例增多,体积略小,边沿不整洁,粒细胞和巨粒细胞数目和形态均正常。3. 血清铁:减低。4. TIBC:增高。5. SF:减低。SF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也是诊断隐性缺铁性贫血的可靠指标。6. Tf:增高。7. CER:增高。8. SaI:减低。9. Cu:减低。10. Cu / Fe:增大。11. FEP:增高。12. ZPP:增高。13. FOB:应作为常规检查,以排除胃肠道出血的可能。14. 胃液pH值:减低。15. MAO:减低。16. 寄生虫卵:特别是钩虫常引起缺铁性贫血。二、 巨幼细胞贫血1. 血象:呈大细胞性贫血改变,MCV>100fl,MCH>35pg,MCD>9μm,红细胞大小不均,卵圆形大红细胞增多,多染性及嗜碱性点彩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不增高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和血小板大多轻度减少,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可多至5叶以上,偶然出现晚幼和中幼粒细胞。2. 骨髓象: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增多,粒、红比例降低,核幼浆老,胞体巨大的巨幼红细胞大于10%,粒系及巨核亦有巨幼变,巨核细胞有核分叶过多,白细胞减少或正常。3. FA:减低。4. VitB12:减低。5. LDH及LDH1,LDH2:中度增高。6. 血钾:治疗初期可下降。7. 脱氧尿嘧啶核苷抑制试验:不正常。8. 高半胱氨酸:增高。9. 甲基丙二酸:增高。10. UPP:排泄量减低。11. 胃酸分析:胃液分泌量减少,游离酸大多缺乏或明显减少,BAO与胃泌素减低。12. 血清铁:增高。13. IBiL:常偏高或轻度高于正常值。14. ADCA:阳性。15. AIFA:阳性。16. ATGA:阳性。17. AchRA:阳性。三、 再生障碍性贫血1. 血象:RBC、WBC、PLT均减少,Hb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网织红细胞小于1%,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2. 骨髓象:多部位增生减低,有核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如增生活跃,巨粒细胞核血小板明显减少,骨髓活检造血细胞少于正常半数,脂肪组织比例增多,巨核细胞不见或罕见。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多。3. PCT:减少。4. PRI:减低。5. PC:增高。6. 抗碱血红蛋白(HbF):增高。7. 血清Fe:增高。8. 血清Cu:增高。9. SF:增高。10. IFN:增高。11. IL-2:增高。12. 1 分钟碱变性试验(HbF):增高。13. AHT:阳性。14. TCS:CD4/CD8<1.415. PS:减低。16. β-TG:减低。17. PF4:减低。四、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 血象: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片可见多量球形红细胞及数目不等的幼红细胞;Hb仅为<50-70g/L,WBC一般正常,网织红细胞增多;PLT正常,少数减少;若出现再障危象时,网织红细胞极度减少,骨髓象呈再障,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2. 骨髓象:呈增生象,以幼红细胞为主。3. Coomb‘s:直接试验阳性,表示红细胞表面附有不完全抗体;间接试验亦可为阳性,常用于检测Rh和ABO妊娠免疫性新生儿溶血病。4. AGT:阳性,表示红细胞表面吸附有不完全抗体。5. SHT:阳性。6. RBCTE:阳性。7. AMA:阳性。8. D-LT:陈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可呈阳性。9. G-6-PD:减低。10. PHF:增高。11. HP:减低。12. CH50:减低。13. CAT:阳性。14. BF:减低。15. RPI:增大,可作为再障与溶血性贫血的鉴别。五、 急性白血病1. 血象:Hb减低,RBC减少;PLT明显减少;WBC部分增高者可达100*10E9/L;亦有正常或减低者,有时甚至可< 2.0*10E9/L;WBC分类可见原幼细胞。2. 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甚至极度活跃,少数可见增生低下,分类中相应原始细胞>30%,红系、巨核系细胞受抑制,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红系增生低下。3. HCT:减少。4. PCT:减少。5. ESR:增速。6. ELT:缩短。7. AT-Ⅲ:增高。急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可减低。8. CRT:收缩不良。9. β-TG:减低。10. PF4:减低。11. VWF:减低。12. 抗碱血红蛋白(HBF):增高。13. 血清Mg:增高。14. 血清Cu:增高。15. 血清锌:增高。16. SF:增高。17. CER:增高。18. 氨基酸氮:增高。19. ADA:增高。20. LYSO:增高。21. LTT: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者增高。22. E-RFT: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者增高。23. EAC-RFT: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者减低。24. Es-RFT: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者增高。25. ACP: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者增高。26. PF13:增高。27. C1‘I:增高。28. PS:增高。注:细胞化学染色(CCS)可鉴别三种主要急性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 急粒 急淋 急单----------------------------------------------------------------------------------------------------------------过氧化酶 + -++ - - ~ +碱性磷酸酶 - ~ + ++ - ~ +非特异性脂酶 + - +++NaF抑制 不抑制 能抑制糖原反应 - ~ &#177; + ~ ++ - ~ ++溶菌酶 - - ++ ~ +++-----------------------------------------------------------------------------------------------------------六、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 血象:WBC明显增高。血片中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可见各阶段粒细胞,以中性中幼、晚幼、杆状核粒细胞居多;原始细胞一般为1%-3%,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增多。早期血小板在正常范围,晚期逐渐减少,并可出现贫血。2. 骨髓象:是主要诊断依据之一。以粒细胞增生为主,粒红比例可增至10:1-50:1。其中中性中幼、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原始粒细胞不超过10%。嗜酸粒细胞增多。红系细胞相对减少。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3.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减低,呈阴性反应。治疗有效时活性可恢复,复发时又下降;合并细菌感染时可稍升高。4. HCT:减低。5. PCT:增高。6. Coomb‘s:直接试验可为阳性。7. PT:延长。8. C1‘抑制物:减低,但慢粒急性变时增高。9. 分子生物学:ber / abl融合基因阳性。10. SPE:低γ-蛋白血症。11. EA-RFT:增高。12. EAC-RFT:增高。13. SmIg:增高。14. 免疫球蛋白:IgA、IgM降低,IgE、IgG增高。个别病人血中还可见单克隆免疫球蛋白。15. MP:阳性。16. CG:阳性,Ⅰ型(单克隆型)常增高。17. 半乳糖转化酶:阳性。18. ACP:增高。19. 染色体:有ph‘染色体,出现ph‘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异常。七、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 血象:WBC明显增高。淋巴细胞比例≥50%,尽对值≥5*10E9/L,持续时间≥3个月。形态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幼稚细胞或不典型淋巴细胞,晚期Hb、RBC、PLT减少。2. 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淋巴系明显增生,淋巴细胞比例≥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红系、巨核系到晚期增生低下。3. 免疫分型:B-慢淋:Sig弱阳性,成κ或λ单克隆轻链型,CD5,CD19,CD20阳性,CD10、CD22阴性;T-慢淋:CD2、CD3、CD8(或CD4)阳性,CD5阴性。4. 染色体:约50%出现异常,其中以12、14号染色体异常多见。12号染色体异常多见于B-慢淋,以12号染色体三体最多见。90%红细胞中有Ph‘染色体出现,对本病有确诊价值。5. HCT:减低。6. Coomb‘s:直接试验为阳性。7. EOFT:开始溶血时间与完全溶血时间均增加。8. PT:延长。9. CRT:收缩不良。10. PF3:延长。11. TXA2:减低。12. (血清磷)IP:增高。13. Mg:增高。14. Cu:增高。15. Zn:减低。16. CER:增高。17. AAN:增高。18. ChE:减低。19. ALD:增高。20. LAP:增高。21. LDH:增高。同时同工酶LDH2、LDH3也增高。22. Cr:增高。23. UA:增高。24. CH50:减低。25. TCS:减低。26. EA-RFT:增高。27. NBA:显示杀菌力低。八、 多发性骨髓瘤1. 血象:RBC、WBC、PLT均减少,合并浆细胞白血病时,外周血中骨髓瘤细胞计数> 2*10E9/L,具有诊断价值。2. 骨髓象:骨髓中浆细胞增多,且有形态异常,具特异诊断意义。3. URT:90%有蛋白尿或管型尿。4. ESR:增速。5. HCT:减低。6. CAT:滴度增高。7. β-TG:减低。8. PF3:增加。9. PF4:减低。10. Ca:正常或稍高。11. IP:增高。12. G:增高。13. SPE:β球蛋白、γ球蛋白增高。14. β2-MG:增高。15. LPE:增高。16. ACP:增高。17. SOD:增高。18. LDH:增高。19. PF1:增高。20. LYSO:增高。21. UA:增高。22. NBA:杀菌力减低。23. 免疫球蛋白:IgA增高、IgG增高、IgM增高、IgD增高。24. MP:血清中可出现大量MP。25. CG:增高。26. CRP:增高。27. B-JP:60%-80%的病人阳性。九、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 血象:白细胞正常或稍增多,出血过多者RBC、Hb减低。本病主要为PLT明显着少,常< 100*10E9/L,PCT减少。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2. 骨髓象:巨核细胞大多增加,形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急性型幼稚型巨核细胞比例增多,慢性型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3. PadT:减低/4. CRT:是血小板功能的诊断筛选试验,ITP表现为收缩不良,可用来鉴别ITP与血小板,前者凝血时间正常,血块回缩时间极差,后者凝血时间延长,血块回缩时间正常。5. PAIg:增多。可作为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诊断,前者增多,后者正常。6. PGI2:减低。7. ACP:增高。8. PAGMT:阳性。十、 血友病1. 血象:WBC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常提示有深部组织血肿伴感染;如Hb减低,常提示反复出血,病程较长。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束臂试验均正常。2. CT:重型延长,余正常。3. FT:血友病A、B、C显示因子ⅧⅨⅫ缺乏;因子Ⅱ、Ⅴ、Ⅹ严重缺乏。PF8缺乏是血友病A的主要原因,PF9缺乏是血友病B的主要原因,PF10缺乏是血友病C的主要原因。4. APTT:延长。5. VWF:Ag:正常,而PF8:C/vWF:Ag明显降低。6. URT:如出现血尿,可见大量RBC。7. FOB:如出现胃肠出血,可为阳性。 妇科疾病&&&&一、 子宫颈癌1. 血常规:中晚期可出现Hb减低,RBC减少。2. 尿常规:有膀胱、尿道转移者可出现镜下血尿,RBC增多。3. 粪隐血试验(FOB):直肠转移者阳性。4. 阴道脱落细胞检查:子宫颈癌阳性率高达95%以上,常采用阴道分泌物涂片法。5. 颈管刮术检查:只在宫颈细胞学检查发现异常或临床可疑病人中进行,有助于明确宫颈内有无病变或癌肿有否累及颈管。6. 免疫球蛋白A:宫颈粘液的IgA增高。7. 复方碘试验(IIC):用于细胞学阳性或可疑,而子宫颈无明确肿瘤可见时。8. 荧光测定仪:从子宫颈细胞正常与非正常间色谱波长的不同,查出恶性肿瘤细胞。9. 乙肝表面抗原:为必查项目。10.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增高。11. 糖类抗原15-3(CA15-3):增高。12. 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试验(NRBT):吞噬率减低。二、 子宫内膜癌1. 血常规:晚期Hb减低,RBC减少。2. 糖类抗原125:增高。3. 癌胚抗原:增高。4. 糖类抗原50:增高。5. α-L-岩藻糖苷酶(AFU):增高。6. 抗子宫内膜抗体(AEMA):偶为阳性,但以Ⅰ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育的病人阳性率最高。7. 细胞学检查:阳性率较高。8. 阴道分泌物常规(LRT):白带增多,或为血性白带,合并感染者则可能为脓性白带伴恶臭,阴道清洁度常为Ⅲ-Ⅴ度。9. 粪隐血试验:若为阳性,常提示已转移至直肠。10. 尿常规:镜检如发现大量红细胞,常提示转移至膀胱。三、 卵巢癌1. 组织多肽抗原(TPA):增高。2. CA125:对卵巢癌诊断有重要价值,增高水平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3. CA15-3:增高。4. CA72-4:增高,对粘液性卵巢癌优于CA125。5. AFP:可持续升高,治疗后下降,复发升高。6. TAA:阳性。7. CA50:增高。8. CEA:增高。9. PT:增高。10. E2:增高。11. E3:增高。12. PP:增高。13. HCG:增高。可作为临床监测指标,一般经手术治疗或化疗后下降,若不下降,提示预后严重。14. LDH:增高。15. ALP及ALP4:增高。16. AOA:可呈阳性,但缺乏特异性。17. PRL:增高。18. SM:增高。19. SF:增高。四、 乳腺癌1. CA15-3:增高。是乳腺癌的相关抗原,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术后随访有一定的价值,但在乳腺癌的初期敏感性较低,如结合CEA,可改善敏感性,并有较好的特异性。2. CEA:增高。3. TPA:增高,常和CEA同时检测,可进步乳腺癌的诊断正确性,有利于恶性与非恶性乳腺病变间的鉴别诊断。4. CA50:增高。5. CA125:增高。6. TAA:阳性。7. VitB6:增高。8. PRL:增高。9. NRBT:吞噬率减低。10. 唾液转移酶:增高。&
神经系统疾病&&&&一、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GBS)1.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蛋白量增高,细胞数正常。蛋白量增高以白蛋白为主,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2. 血气分析:合并呼吸肌麻痹时,SaO2和PO2减低。3. 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的IgM抗体有25%为阳性,提示有急性病毒感染。二、 帕金森病一般均在正常范围内,脑脊液常规变化也不大,但脑脊液中多巴胺的代谢产物高香草酸含量和5-HT的代谢产物5-HIAA含量减低。尿中DA、HVA亦降低。CSF蛋白增高。三、 脑出血1. 纤溶酶原及纤溶酶:增高。2. 纤维蛋白原:增高。3.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延长。4.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5. α-纤溶酶抑制物:增高。6. 乙醇胶试验:阳性。7. 血小板黏附试验:增高。8. 血小板聚集试验:增高。9. β-血栓蛋白:增高。10. 血液粘度:增高。11. 脑脊液:常无色透明,压力不高,CSFLac增高,脑脊液AST、CCS、FAST增高,白蛋白增高。12. 血常规:在并发感染时增高。13. 环磷腺苷:增高。四、 脑梗死1. 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增高。2. 纤溶酶原及纤溶酶:增高。3. 乙醇凝胶试验:阳性。4. 儿茶酚胺:增高。5. α2-巨球蛋白:增高。6. 脑脊液:常呈血性,且压力常增高,蛋白质含量增高,免疫球蛋白含量增高而百分比正常,白蛋白增高。7. 血液黏度:常增高。五、 癫痫1. 肌酸激酶:增高。2. 抗磷脂抗体:阳性。3. 脑脊液:乳酸定量增高,β球蛋白增高,常规检查无明显改变,有时压力偏高。六、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1. 病毒分离:是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但阳性率不太高。2. 血清和脑脊液的抗疱疹病毒草抗体的检测:常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疱疹病毒IgM特异性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可以作出早期诊断。补体结合试验,不能作出早期诊断,若单份脑脊液标本的补体结合水平>1:80,或者同时测定血清和脑脊液抗体水平的比率≤40,对诊断较为快速可靠。3. 单纯疱疹病毒的抗原测定:一般第二天即可检出特殊抗原,可作了快速免疫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 聚合酶链反应:适用于早期检测诊断,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5. 嗜好异性凝集试验:常为阳性,可作为辅助检测项目。6. 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轻度至中度增加,以淋巴细胞增加明显,蛋白轻至中度增高。
消化系统疾病&&&&一、消化性溃疡:1. 血常规:常有贫血改变,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减低。2. 大便隐血试验: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常呈阳性。3. 胃泌素(Gas):胃溃疡时增高,但无诊断意义。4. 基础胃酸排泌量(BAO):十二指肠溃疡增高。5. 最大胃酸排泌量(MAO):十二指肠溃疡增高。6. 胃液分析(GC):胃溃疡病人胃酸分泌正常或略低。而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BAO和剌激后胃酸明显增多。7. 幽门螺旋杆菌(Hp):80%的消化性溃疡为阳性。8. 十二指肠引流(DJT):可出现血性胆汁。9. 人表皮生长因子(HGEF):常增高。二、慢性胃炎:1. 血常规:有上消化道出血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降低。2. 大便隐血试验(FOB):有上消化道出血者为阳性。3. 胃液分泌功能测定(GAF):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酸分泌大致正常或轻度降低,但若壁细胞几近消失时,可无胃酸分泌,胃液量也减少。4. 胃蛋白酶测定(PeP):慢性浅表性胃炎正常,慢性萎缩性胃炎减少。5. 凝乳酶(La):慢性萎缩性胃炎减少。常与PeP同时测定。6. 胃泌素(Gas):慢性萎缩性胃炎增高,若同时有恶性贫血则更高。7. 基础胃酸排泌量(BAO):慢性萎缩性胃炎减低。若同时有恶性贫血则更低。8. 最大胃酸排泌量(MAO):慢性萎缩性胃炎减低。若同时有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则更低。9. 抗胃壁细胞抗体(APCA):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常呈阳性。10. 抗内因子抗体(AIFA):恶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呈阳性,但不及APCA敏感。11. 免疫球蛋白A: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增高。12. 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甚高。13. 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增高。三、肝硬化1. 免疫学检查2. 酶学检查:代偿期ALT及AST可正常或轻度异常,失代偿期ALT、AST有不同程度升高,ALT/AST<1;失代偿期ChE明显减低;LDH5、OCT、ALP、ALP2、MAO亦增高。3. 蛋白代谢检查:TP减低、A减低、PA减低、G增高,失代偿期白蛋白明显减低、A/G颠倒。蛋白电泳主要显示α1球蛋白增高,γ球蛋白增高。尚可见CER增高、α1-MG减低、BA升高。4. 肝脏储备功能检查:l 血清总胆固醇和胆固醇脂检查:Tch明显减低,PL增高,前β脂蛋白(VLDL为主),HDL-C减低,HDL3-C几乎消失,LPO增高。l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延长,常>13秒。若用维生素K不能纠正提示预后不良。l 吲哚氰绿清除试验(ICGT):为BSP的替换试验,肝硬化潴留可达40%.5. 肝脏纤维化的检查:包括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Ⅲ型前胶原(PCⅢ)、Ⅳ胶原(PCⅣ)、脯氨酰羟化酶、赖氨酸氧化酶、Ⅲ型前胶抗体的Fab片断(Fab PⅢP)、层粘蛋白测定。肝硬化常明显增高,各种胶原均增加,但最重要的是构成基底膜的Ⅳ胶原增加,常>150μg/L、PⅢP常>120μg/L。6. 血象检查:肝硬化失代偿期表现为血红蛋白、红细胞减低,PLT减少,伴脾功能亢进者RBC、WBC、PLT三系均下降。7. 尿液及肾功能:并发肝肾综合症时,肾功能减损,表现为BUN、Cr、Ccr降低,尿中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及管型。8. 腹水检查:一般为漏出液,如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时,透明度降低,比重介于漏出液与渗出液之间,利凡他阳性,细胞数增加,每微升常在300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如并发结核性腹膜炎,腹水呈血性,以淋巴细胞为主。血性腹水尚应考虑肝癌,宜做腹水的癌细胞检查。9. 出凝血时间测定:均可延长。10. 甲胎蛋白(AFP):如发现持续升高,应疑及肝癌。11. 血管活性肠肽(VIP):常>150μg/L,猜测肝硬化优于其他项目,如不断升高预后不良。12. 环磷酸鸟苷(cGMP):常>8mmol/L13. 甘胆酸(CG):常>2.0μmol/L四、急性胰腺炎1. 白细胞:早期增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2. 淀粉酶:血淀粉酶发病后8 小时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高峰,48-72小时开始下降,3-5日恢复正常。若持续升高不降,提示病情严重,可能出现胰腺坏死或有胰管阻塞,或有肿瘤发生,或炎症反复。尿淀粉酶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升高,4日后开始下降。3. 脂肪酶:急性胰腺炎、胰管阻塞增高,可持续10-15日。4. 亮氨酸氨基肽酶:胰腺恶性病变时明显增高,炎症时轻度升高或不升高。5. GGT:可轻度增高,胰腺癌明显升高。6. 总胆固醇:可轻度增高。7. 脂蛋白:可轻度升高,以HDL为主。8. FBS: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4-7天恢复正常。9. 血钙: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在发病2天后出现暂时低血钙血症。10. 血钾:病情较轻到中度者减低,一般胰腺炎可轻度减低。五、慢性胰腺炎1. 淀粉酶:血、尿淀粉酶常不增高,但在急性时发作时可增高。2. 粪游离脂肪酸测定:增高。3. 粪常规:可见脂肪滴及未消化的肌纤维。4. 空腹血糖:增高。5. 维生素K:增高。6. 胰岛素:部分病人减低。7. 胰高血糖素:可减低。8. Lundh试验:用特定的试餐作为胰腺分泌物的剌激的,抽取十二指肠液或胰液测定其分泌量、碳酸氢盐含水量量与各种胰酶活性均见减少。9. 胰功肽试验:当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时,糜蛋白酶分泌不足,可致尿PABA含量减少。10. 由于本病常伴发糖尿病,所以糖尿病相关项目均可检查。六、胆囊炎1.白细胞:在急性胆囊炎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增2.粪检蛔虫卵:胆道蛔虫症可为阳性。3.十二指肠引流(DJT):若无胆汁引出,提示总胆管为结石阻塞;若发现胆汁黏稠度增加,提示为胆囊、胆管炎症、胆石症;若发现大量上皮细胞,提示胆道炎症、十二指肠炎;若A管了现大量白细胞,提示十二指肠炎、结石的可能。DJT尚可发现寄生虫卵,培养可发现致病菌,若B管发现大肠杆菌、念珠菌、诊断意义较大。4.胆红素测定:常分为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三项均升高提示为肝细胞性黄疸;胆囊结石、胆囊炎、胆道阻塞伴黄疸时常为阻塞性黄疸,TbiL与DbiL增高;若TbiL与IbiL增高常为溶血性黄疸。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6.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阻塞性黄疸时增高。7.GGT:对诊断肝胆系统的恶性肿瘤和胆系疾病有重要价值。8.碱性磷酸酶:增高。9.脂肪酶:增高。10.醛缩酶:胆囊炎增高。11.亮氨酸氨基肽酶:增高。12.腺苷脱氨酶:肝胆疾病增高。13.5‘-核苷酸酶:可用于鉴别ALP升高是肝胆系统疾病还是骨骼系统疾病,前者增高,后者不增高。七、阑尾炎1. 白细胞:增高。2. 妊娠试验:主要排除宫外孕的可能。3. 尿常规:一般无异常,但盲肠后位阑尾炎可剌激邻近的输尿管,尿中出现少量红细胞。4. 淀粉酶:可增高。八、克罗恩病:1. 血常规: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贫血,主要是RBC的Hb减低。若病变有活动,WBC明显增高,且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2. 大便隐血试验:常阳性。3. 大便常规:可出现大量脂肪滴。4. 血沉;半数以上可增速。5. ACE:减低。6. CIC:半数为阳性。亦可出现杭结肠上皮细胞抗体。7. CRP:增高。8. 其他如PT、A、K、Na、Ca均可降低。溶菌酶可增高。九、食管癌1. 粪隐血试验:有出血者可为阳性。2. 血常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降低。3. CEA:增高。4. SCC:增高。其浓度往往随病情加重而增加。5. 维生素C:浓度降低。6. 维生素A:浓度降低。7. 血钙:减低。十、胃癌1. 粪隐血试验:常为阳性。2. 血常规:Hb和RBC降低。3. CEA:明显增高。4. CA19-9:增高。5. CA72-4:增高。6. CA50:增高。7. 胃液免疫球蛋白A:增高。8. 胃液分析:因诊断意义不大,目前不作为常规检查。9. 抗胃壁细胞抗体:阳性者胃癌作病率高于阴性者。十一、原发性肝癌1.甲胎蛋白:主要用于肝癌的筛查、诊断及预后的判定,如>1200μg/L是诊断肝癌的可靠依据,而妊娠及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常<100μg/L。2.AFP异质体:人体AFP可分为扁豆凝集素结合型和非结合型两种异质体,肝癌结合型比值高于25%,良性病常<25%。3.AFU:可作为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参考指标和疗效观察指标。4.ALT:轻度增高。5.GGT:可中度增高。6.ALP:常与同工酶同时检测,肝肿瘤、转移性肝癌可见ALP2、ALP1增高。7.MAO:肝癌增高,可能志伴有肝硬化有关。8.LAP:增高。9.5‘-NT:增高。10. LDH:增高。常和同工酶 同时检测,可见LDH5增高。且LDH5>LDH4。11.ACE:增高。12.ICD:增高。13.ASMA:常为阳性。14.CEA:增高。15.CA19-9:增高。16.CA125:增高。17.CA50:增高。18.HbsAg:如与乙肝有关,常为阳性。19.酸性铁蛋白:阳性率高达75%-90%,特别是AFP阴性或轻度增高的肝癌阳性率高达70%-85%;对小肝癌阳性率高达70%,具早期诊断价值。20.异常凝血酶原(AP):原发性肝癌阳性率明显高于转移性肝癌,适用于AFP阴性而又高度怀疑肝癌者。21.血管活性肠肽:增高。22.血清Ⅳ型胶原:增高。23.腹水:常为血性,并可找到癌细胞。十二、胰腺癌1. CA19-9:增高。2. CA15-3:增高。3. CA50:增高。4. CEA:增高。5. LIP(脂肪酶):50%胰腺癌增高。6. AMY:增高。7. GGT:明显增高。8. 5‘-NT:明显增高。9. LAP:增高。10.α1-AT:增高。11.LDH:增高。12.LP-X:常为阳性。可作为阻塞性与非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后者阳性)。13.血清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增高。14.GTT:半数胰腺癌呈糖尿病曲线。15.DJT:可了解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情况,还可作脱落细胞检查。十三、大肠癌1.血常规:主要为血红蛋白、红细胞减低。2.粪隐血试验:早期即可为阳性。3.CEA:增高。4.CA19-9:增高。5.CA50:增高。6.OCT:增高。7.病灶分泌物细胞学检查:可找到癌细胞或可疑癌细胞。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一、急性肾小球肾炎1.尿液检查:肉眼或镜下血尿,轻到中度蛋白尿及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一般尿比重正常或增高。2.ASO:增高,常>800U,通常在链球菌感染后2周检测。3.CRP:增高,常>20mg/L,感染一天后即可检出。4.ESR:增速,常>50mm/h,常和ASO、CRP同时检测,三者均可在急性感染后增速。5.CIC:阳性,必须结合其它项目综合分析。6.CG:Ⅲ型增高。7.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AGBMA):阳性,必须结合其它项目分析。8.抗心肌抗体(AMA):阳性,近日曾患链球菌感染者,可呈现阳性。9.B因子(BF):减低,常<200mg/L。10.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常在6-8周内出现减低,可<50kU/L。11.补体旁路活化途径溶血活性(AP-H50):减低,常<15&#215;10E3U/L。12.补体3(C3):减低,常<0.8g/L,可用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免疫复合物肾炎病人的诊断。13.补体C4:减低,常<0.1g/L,急性肾炎C4减低较C3更明显。14.肾功能检查:一般改变不明显,急性肾衰时尿素氮可增高,常>7.5mmol/L;肌酐:也增高,常>110μ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减低,常<80ml/(min.1.73m2),Ccr51-70ml/min为肾功能轻度损害,31-50ml/min为中度损害,<30ml/min为重度损害,<20ml/min提示预后不良。15.尿酸:增高,常>500μmol/L,主要用于痛风诊断参考。16.α1-MG:增高,常>30mg/L,其浓度随Ccr下降而增高,其尿α2-MG是近曲小管损害的敏感指标,在鉴别早期肾功能受损方面较β2-MG更具价值。17.α2-巨球蛋白:减低,常<1g/L。18.β2-微球蛋白:增高,常>4mg/L,是诊断肾脏疾病的敏感指标。若β2-MG与Cr之比值≥2.5表示肾功能不良;若≤2.5,且血清β2-MG<4mg/L,表示肾能良好。19.蛋白电泳:α2-球蛋白增高,白蛋白减低。20.乙醇凝胶试验(EGT):尿含量增高,常>5mg/L。21.其它:血细胞计数,尿24小时蛋白定量测定,1小时尿沉渣计数,尿10项分析,尿培养、电解质等测定。二.慢性肾小球肾炎1.尿液检查:镜下血尿、蛋白尿(24小时蛋白定量增高,常在1-3g/24h);1小时尿沉渣计数以红细胞为主,尚可见红细胞管型。尿比重低于1.015。2.尿素氮:正常或轻度增高,常在7-7.5mmol/L之间。3.肌酐:正常或轻度增高,常在100-120μmol/L之间。4.内生肌酐清除率:减低,常<80ml/(min.1.73m2),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5.尿酸:增高,常>450μmol/L。6.维生素A:增高,常>2μmol/L。7.乳酸脱氢酶:增高,常>350U/L。8.补体:C3减低,常<0.8g/L;补体C裂解产物(C3SP):阳性。9.AP-H50:增高,常>30&#215;10E3U/L。10.CIC:阳性。11.AGBMA:阴性。借此可与急性肾炎鉴别。12.尿免疫球蛋白(IgA):增高,可作为慢性肾炎活动性和疗效的判定的参考依据。13.SPE:球蛋白减低,常<0.09;白蛋白减低,常<0.50。14.α1-MG:增高,尿常>5mg/24h,血常>26mg/L,其增高可早于肌酐,可作为肾功能不全早期检测敏感指标,尿α1-MG是肾近曲小管损害的标志蛋白,在鉴别早期肾功能受损方面较β2-MG更具价值。15.α2-巨球蛋白(α2-MG):增高,常>4g/L,但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可降低,常<1.5g/L。16.β2-微球蛋白(β2-MG):增高,尿常>98μg/24h,血常>3mg/L。此项检查对肾小球病变及尿路感染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有肯定意义。17.血小板第Ⅳ因子(PF4):增高,常>5.5μg/L。18.其它:根据病情检查血糖、血沉、血脂、骨髓、狼疮细胞、尿蛋白的分子量、尿盘状电泳(UPDE)。三.肾盂肾炎1.血常规(BRT):WBC增高,常>12&#215;10E9/L,N增高,常>0.75,若伴肾功能不全可见Hb减低,常<120g/L。2.尿液检查:尿液浑浊,甚至为肉眼血尿,一般为程度不等的镜下血尿;白细胞增多>5个/HP,甚至满视野,并可见脓细胞和白细胞管型;尿蛋白可增多,但一般小于2g/d,且多为小分子蛋白;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一般以为真性菌尿诊断标准>10E5/ml,若30万个为阳性。尿亚硝酸盐阴性。 3.尿抗体包裹细胞:阳性。4.溶菌酶:增高。5.乳酸脱氢酶:增高。6.UNAG:增高。7.输尿管插管取尿做培养及常规。8.膀胱冲洗灭菌法尿培养。9.光镜检查发现有尿蛋白或白细胞管型。10.尿β2-微球蛋白:活动期增高。11.尿酸:增高。12.肾功能检查:在伴有肾功能衰竭时,BUN,Cr增高,Ccr减低。四、肾病综合征1. 血常规:合并感染时,WBC增高,合并肾功衰竭时可出现Hb与RBC减低。2. 尿液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24h,尿沉渣可见有脂肪管型,若有红细胞见于增殖性肾炎;尿盘状蛋白电泳若为小分子蛋白,提示微小病变或可疑骨髓瘤;选择性尿蛋白:Ⅰ型肾病综合症多为高选择性蛋白尿,Ⅱ型肾病综合症多为低选择性蛋白尿。3. α2-巨球蛋白:增高,伴肾功能衰竭时减低。4. ASO:增高。5. 免疫球蛋白A:尿IgA增高。6. AP-H50:增高。7. B因子:增高。8. 甲状腺素结合蛋白:减低。9. T131I:减低。10. 溶菌酶:增高。11. 铜氧化酶:减低。12. 脂蛋白电泳:增高,呈高脂血症改变。13. LDL-C:增高。14. 磷脂:增高。15. TG:增高。16. SPE:α2球蛋白增高。γ球蛋白减低。17. 蛋白S:增高。18. 黏蛋白:减低。19. 总蛋白:减低。20. 白蛋白:减低。21. 醛固酮:增高。22. 肾功能检查:在伴肾功能衰竭时,BUN、Cr增高,Ccr减低。23. PF4:增高。五、急性肾功能衰竭1. 血常规:在意外失血、急性溶血时Hb,RBC,WBC减低,呈轻度贫血。2. 尿常规:可查到小量蛋白尿、红细胞、尿比重多数<1.014。3. 粪常规:主要查FOB,若2+以上提示消化道出血,有脓细胞提示肠道感染。4. 尿素氮:进行性增高,常天天升高3-10mmol/L。5. 肌酐:进行性增高。6. 尿浓缩功能:减低。7. 尿钠:增高。8. 电解质:少尿期常有稀释性低血钠、低血氯、高血钾,多尿期可呈电解质全面下降。9. 血气分析:呈代谢性酸改变,血pH、HCO3-、BE均下降。10. 降钙素:减低。11. HDL-C:减低。12. α1-MG:增高。13. α2-MG:减低。14. β-MG:增高。六.慢性肾功能不全1. 血常规:Hb,RBC,WBC,HCT减低。2. 尿常规:可有不同和度的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也可无明显异常,多有低比重尿(晨尿<1.020)、低渗尿。3. 肾功能:肾功能不全代偿期BUN,Cr基本在正常范围,Ccr在50-80ml/min;失代偿期:BUN高达9-20mmol/L,Cr升至186-442μmol/L,Ccr降至20-50ml/min;衰竭期:BUN升至20-28.6mmol/L,Cr升至451-707μmol/L;尿毒症期:BUN升至28.6mmol/L,Cr707μmol/L,Ccr降至10ml/min以上。4. 电解质:早期低钙高磷。合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呈现高钙高磷,终末可出现高血钾。5. 血气分析:pH、HCO3-,同时查二氧化碳结协力减低,提示为代谢性酸中毒。6. 肾性骨病检测:可见甲状腺素、碱性磷酸酶及钙磷乘积升高。七、肾小管性酸中毒1. 血常规:合并肾功能紊乱者Hb减低。2. Ⅰ型、Ⅲ型尿pH常>5.5;Ⅱ型、Ⅳ型尿pH正常或>5.5,尿糖阳性,氨基酸尿阳性。3. 电解质:血氯增高,阴离子间隙正常。Ⅰ型、Ⅲ型血钾减低;Ⅳ型血钾增高;血钠、血钙均可减低。4. 肾功能:Ⅳ型常有肾功能减损,但减损程式度与酸中毒、高血钾不成正比例。5. 血气分析:完全性RTA有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阴离子间隙正常,pH正常或减低,PCO2减低,HCO3-减低,BE减低,AG增高或正常,不完全性RTA无代谢性酸中毒表现。6. 尿pH及NH4CL负荷试验:正凡人当血PH7.35时尿pH应<5.5。负荷试验通过酸性药物酸化产生争性代谢性酸中毒,可改pH值呈酸化反应,即明显增高(呈阳性反应)。7. 尿铵和阴离子间隙测定:测定尿铵是反应肾小管排酸量的直接方法,正凡人逐日排尿铵40mmol/d,尿铵>20mmol/L。代谢性酸中毒而肾小管功能正常者,尿铵明显增高;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尿铵不能相应增多,此项检查有助于两者鉴别。尿铵可通过阴离子间隙来估计,即即是(Na+)+(K+)-(Cl-),因此检测尿电解质可了解尿铵。8. 尿CO2分压测定:常用碳酸氢钠负荷试验、中性磷酸盐负荷试验、硫酸钠试验、呋塞米试验、24小时尿枸橼酸盐测定及HCO3-重吸收排泌试验等。正凡人尿PCO2应>9.3kPa,或比血PCO2高2.67kPa。如尿与血PCO2差值15%可确定近端肾小管酸中毒。9. ALP:增高。10. 尿酸:增高。八、尿路结石:1. 尿常规:常为红色尿,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并可出现盐类和结晶体。2. 白细胞:肾绞痛反复发作后可出现WBC增高,中性粒细胞升高,一般病人无明显改变。3. 钙:尿钙增高常见于肾结石。4. 尿酸:增高。九、肾癌1. 血常规:中晚期Hb减低,RBC减少。2. 尿液检查:红色尿、混浊、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尿液中可见脱落细胞阳性;若有骨转移,本-周蛋白定性阳性。3. 生长激素:增高。4. 肿瘤标志物(TM):CEA、TPA、CA50均增高。5. NRBT:吞噬率减低,常在0.45以下。十、膀胱癌1. 血常规:中晚期病人可出现Hb减低,RBC减少。2. 尿液: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尿脱落细胞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其阳性率与肿瘤细胞分级呈正相关,阳性者多为分化良好的乳头状瘤。3. CEA:增高,但少数病人可不增高。4. 组织多肽抗原:增高。对膀胱癌特别是移行细胞癌的诊断敏感性高。5. 流式细胞术:可快速定量分析细胞核酸含量、DNA含量或DNA倍体与膀胱肿瘤生物行为的关系,可进步膀胱癌的诊断。6. 免疫球蛋白A:尿IgA增高。7. 维生素B6:减低。8. 肾功能检查:可出现BUN、Cr增高。Ccr减低。9. 单克隆抗体:用于区分低级低期和高级高期膀胱癌,并用于诊断膀胱癌和转移癌,与化学药物结合可做治疗用。十一、前列腺炎1. 前列腺液检查(PSF):常采用前列腺推拿液涂片,前列腺炎时pH增高,常>7(由酸变碱性)、呈浅红色或淡黄色,甚至为脓性液体,WBC>10个/HP,RBC>5个/HP,卵磷脂小体分布不均,数目减少或消失,出现含脂肪小体的吞噬细胞,细菌培养有细菌生长,以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2.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增高。3. 酸性磷酸酶(ACP)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均增高。4. 尿常规:镜检可以发现RBC、WBC及脓细胞。5. 血常规:急性发作时WBC增多,中性粒细胞增高。6. 免疫球蛋白:IgG、IgA明显高于正凡人。7. 精液常规检查:前列腺炎的精液常呈红色(可为镜下血精或肉眼血精);感染严重呈黄色或棕色脓样;一次排精量<1.5ml;精液不液化或液化时间延长,液化时间大于30分钟;镜检可发现大量WBC或RBC。8. 尿液和前列腺分段定位培养:适用于不典型病例。十二、前列腺癌1. 血常规:晚期Hb减低、RBC减少。一量出现贫血,提示为晚期及骨转移。2. 尿常规:镜检可见RBC增多,通常为镜下血尿。亦可发出尿脱落细胞,甚至于癌细胞。3. 前列腺液检查:可见RBC,并可发现癌细胞,诊断正确性较高。4.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增高。5. ACP和PAP:均明显增高。6. 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当出现骨转移时可升高。7. CEA:当出现高值时,常提示已有转移。8. 前列腺液培养:一般为阴性。十三、淋病1. 阴道分泌物常规:脓细胞或白细胞>15个/HP,白带呈脓性,脓细胞常>30个/HP,阴道清洁度为Ⅲ-Ⅳ度。阴道、尿道口分泌物涂片常可找到淋球菌,淋球菌培养阳性。2. 血常规:严重者WBC增高。3. 尿常规:可出现尿蛋白(+),WBC(++)。4. 补文体:淋病奈瑟菌反复感染减低。5. 补体形:扩散性淋球菌感染减低。十四、梅毒1. 快速血浆反应素卡片试验(RPR):主是一种非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梅毒呈阳性,阳性率80%-95%。2. 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TPHA):是一种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是一种高度特异而敏感的方法,梅毒常为阳性。3. 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法(FTA-ARS):与TPHA同为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是一种高度特异而敏感的方法,梅毒常为阳性。4. 未灭活血清反应素试验(USR):常用于梅毒的筛选诊断和流行病学调节器查,梅毒阳怀率70%-90%。5. 抗平滑肌抗体(ASMA):阳笥可作诊断参考。6.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也是一种古老、简单、可靠的检查方法,对早期梅毒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特别对已出现硬下疳,但梅毒血清反应仍呈阴性者。十五、艾滋病1. T细胞亚群(TCS):观察机体细胞免疫水平的重要检测项目。CD4减低见于艾滋病,且CD4/CD8的比值<1。2. 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E-RFT):减低。3. EA玫瑰花环形成试验(EA-RFT):减低。4. 免疫球蛋白A:减低。5. 白介素-1:增高。6.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通常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等作为过筛试验,蛋白印迹法(WB)为确诊试验,较为常用。亦作HIV-IgM检测。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可从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骨髓、乳液等中检测,阳性者可确诊,由于检验条件要求高,通常只在科研机构检测,一般医疗单位不作此项检查。8. 血常规:Hb减低,RBC减少,WBC减少,淋巴细胞明显减少。9. 血沉:增速。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冒会引起血糖升高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