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药物作用变成神经病药物能治愈否

当前位置:
精神病(心理障碍疾病)简介及治疗原则与用药
&&&&&&&&&&
  精神病(心理障碍疾病)
  ?[jīng shén bìng] 声明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网上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断。
  精神病(psychosis)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精神病人是一种以精神无能,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无论采取任何办法,精神
贺林在当选院士(2张) 病人始终无民事能力,也就无法成家立业,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是出生前与生俱来的疾病,是遗传因子(基因)发生了改变而引起的神经疾病,遗传因子为什么会发生改变,有研究认为可能是受精卵着床至形成脊椎时严重缺乏营养所致。
  由于先天多基因发生改变而引的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及病变而发生的感觉、记忆、思维、感情、行为等方面表现异常的疾病。所以药物只能治标不能治根,药物根治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疾病的主帅是基因。
  【症状】精神病是由于多基因缺失或重叠而引起的丘脑、大脑功能的紊乱,而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常见的精神病有多种类型,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不同类型的精神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精神病多在青壮年时期显病,有的间歇发作,有的持续进展,并且逐渐趋于慢性化,致残率高,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但是,如果早期发现、及时就医,患者可以在药物的辅助下,能勉强地生活、学习与工作。
  《精神卫生法》立法工作的学者卓小勤先生说:所谓“精神病人杀人不犯法”,其实是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法律并没有这样规定。根据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只有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的行为,才不负刑事责任。也就是说,精神病人在非发病的状态下,打人杀人同样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大多数的精神病人是出生缺陷和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是其中一少部分。[1]
  2精神病的判断鉴别
  鉴别心理问题与精神病
  心理障碍几乎是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失调,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等,这些由于现实问题所引起的情绪障碍,成为心理障碍。像这些问题大多数人往往自我调节或求助父母、亲朋、老师等帮助来调节,假如通过这些调节方法仍无效果时,就需要找心理咨询医生寻求帮助。
  此外,心理咨询也适用于神经症,包括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神经衰弱以及人格问题等,还适用于心理生理障碍(即心身疾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各种智力发育异常等。
  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率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普通人也存在不承认自己有病现象,所以不能把缺乏自知力和不承认自己有病作为确定精神病的依据)。
  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属应和精神科医生积极配合,及早到医院治疗。
  还有不少人总爱用嘲笑的口吻说别人:“你有神经病”。其实,神经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器质性病变,这些病变往往有明显疼痛、麻木、感觉丧事、瘫痪等症状或/和神经系统定位的体征,并可以通过医疗仪器如脑CT、MRI等找到病变的位置。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脑炎、脑膜炎、脑囊虫症、脑出血、脑梗塞、癫痫、脑肿瘤、重症肌无力等。患者应去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寻求诊治。[2]
  心理问题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在严重心理问题之上还需要判断区分严重心理问题和精神病区别,其中若是属于精神病范畴需要由具有处方权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病医生提供专门的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
  在心理学界与精神病学界有普遍公认的判断病与非病三原则,即:
  第一、是否出现了幻觉(如幻听、幻视等)或妄想;
  第二、自我认知是否出现问题,能否或是否愿意接受心理或精神治疗;
  第三、情感与认知是否倒错混乱,知、情、意是否是统一,由此社会功能是否受到严重损害(即行为情绪是否已经严重脱离理智控制)。
  重点在于对幻觉妄想与情感是否倒错混乱两个方面,对于是否有自我认知的判断应是在这两个重要判断基础之上。[3]
  鉴别神经症与精神病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虚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临床上一般采用百合清脑静神剂治疗。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神经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 症状复杂多样,其典型体验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的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如焦虑、持续的紧张心情、恐惧、缠人的烦恼、自认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强迫观念等。患者虽有多种躯体的自觉不适感,但临床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4] 。
  精神病是由于人体内外各种有害因素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导致知觉、意识、情感、思维、行为和智能等障碍的一类疾病,特点是心理状态的异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精神症状。如错误的判断时间、地点、人物;觉察不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或躯体的存在;感到自己的言语思维、行为不由自己支配而由外力支配;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事物,病人却感知有;病态的、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因而是与事实不符合的错误的想法,但患者却坚信不移,不能以亲身体验与经历加以纠正,淡漠、不关心周围的一切等。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些人常将精神病与神经症混为一谈,其实二者也是不同的。人们常说的精神病多指重性精神病,神经症是一组轻度精神障碍,主要区别如下:
  (1)病因不同:人们普遍认为精神病是“受刺激”后得的,其实直到今天精神病学的研究仍认为大多数精神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的疾病。当然,某些精神病人发病前曾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但更多的与患者的内因有密切的关系。人生在世都可能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但患精神病者究竟是少数,有些病人在发病前并无任何精神刺激。所以,精神刺激只是发病诱因,而非发病原因。恰恰相反,神经症一般由现实或幼时创伤性心理致病因素引起发病的。
  (2)分类不同:提起精神病,人们总认为有文武的两种,其实不然,精神病为数最多的是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说到神经症,人们就会把它与神经衰弱等同起来。实际上,神经症不是一个疾病单位而是一组精神障碍,它包括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疑病症、神经衰弱和人格解体神经症、躯体化障碍、职业性神经症(即知识分子的职业病―书写痉挛综合征。其特点是:凡是从事书写工作时手指发生功能障碍,而做其他工作时则完全正常。此症好发于作家、画家、教师、编辑、绘图员、秘书等长期用手做精细动作的人)。
  (3)临床表现不同:精神病患者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异常没有认识,因此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不主动就医,甚至拒绝看病;而神经症除癔症外,没有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等)对他的心理状态的异常有认识,因此有患病的感觉,主动求医。精神病的行为改变有时超过了社会所能接受的限度,如无故挤眉弄眼、作鬼脸,吃些不能吃的东西:肥皂、污水等。行为不可理解,不知道动机目的何在;而神经症的行为改变通常仍保持在社会所能接受的限度之内,如恐惧症患者对某种物体或处境,害怕和恐惧,常采取回避行为;强迫症病人具有不安全感,于是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床下是否藏着小偷;神经衰弱病人容易激动,为微不足道的小事生气等。
  (4) 治疗方法不同:精神病必须坚持精神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甲硫哒嗪、氯丙嗪、维思通、奋乃静、舒必利、氯氮平、阿立哌唑、启维等);抗抑郁药(百忧解、赛乐特、吗氯贝胺、马普替林、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等);抗躁狂药(碳酸锂、卡马西平)抗焦虑药(安定、氯硝安定、阿普唑仑等)。神经症的治疗却是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心理治疗必须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实施,正象外行人自作主张给亲友或自己服药,不能正当地称为药物治疗一样。求神拜佛也有可能对病人产生好的心理作用,但不能说这是一种心理治疗。既然目前不知道精神病的病因,所以目前使用精神药物是很盲目的,产生的副作用非常大,治疗效果不明显,没有特效药。
  综上所述,神经病是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表现为感觉、运动的异常。而精神病和神经症均为心理状态的异常。一般地说,精神病的异常明显,神经症的异常较轻;精神病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就医,而神经症患者有病感,主动求医。
  精神病与神经病区别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常常存在一种错误的概念,就是把神经病和精神病混为一谈。每当听到人家说“神经病”,马上就会想到“疯子”、“傻子”。其实,精神病和神经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不能混为一谈。
  神经病是神经系统疾病的简称。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器质性病变,并可以通过医疗仪器找到病变的位置。常见的神经病有:脑炎、脑膜炎、脑囊虫病、脑出血、脑梗塞、癫痫、脑肿瘤、重症肌无力等。患者应去神经科寻求诊治。
  然而神经病与精神病之间有时也存在着联系,例如脑炎、脑肿瘤、脑外伤、癫痫等神经科患者常伴有精神症状,有的还以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但结合病史及全面躯体检查,鉴别它们是不困难的。神经病应去脑系科诊治,而精神病则应去精神病专科医院诊治。
  3常见类型
  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属应和精神科医生配合治疗。
  还有不少人爱把神经病与心理疾病特别是精神病等同起来,总爱用嘲笑的口吻说:你有神经病。其实是个误区,神经病和精神病是区分开来的,精神病属于心理疾病范围,神经病属于器质性病理范围。
  了解精神病的各大症状,可以有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精神病的治愈率。
  (1)思维破裂。患者思考问题时没有中心,第1个念头和第2个念头之间缺乏任何联系,讲话时前言不搭后语,颠三倒四,有头无尾,缺乏条理。医生完全无法与思维破裂的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和进行医疗检查。
  (2)情感障碍。对亲人疏远、冷淡,甚至敌对。对一切事物表现冷淡,漠不关心,整天闷坐,胡思乱想。情感障碍明显的患者完全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严重影响进食、睡眠和休息,对患者自身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3)幻觉妄想。幻觉中以幻听为多,患者听到空中或房上有人对她讲话,或听到一些人议论她。患者的行为常常受到幻觉的影响,甚至服从幻觉的“指令”做出一些危险动作。幻觉妄想可导致突发行为改变,会突然出现自杀、自伤、冲动、出走、无自知力等精神症状。
  4精神病的危害
  被害妄想:这是所有精神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数病人采取忍耐、逃避的态度,少数病人也会“先下手为强”,对他的“假想敌”主动攻击。对此,最重要的是弄清病人的妄想对象,即:病人认为是谁要害他。如果病人的妄想对象是某个家里人,则应尽量让这位家属远离病人,至少不要让他与病人单独在一起。
  抑郁情绪:精神病病人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可能出现情绪低落,甚至悲观厌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相当一部分自杀成功的病人,是在疾病的恢复期实施自杀行为的。病人在精神病症状消除以后,因自己的病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不能正确对待升学、就业、婚姻等现实问题,感到走投无路,因此选择了轻生。对此,家属一定要防患于未然,要尽早发现病人的心理困扰,及时疏导。
  极度兴奋:病人的精神症状表现为严重的思维紊乱、言语杂乱无章、行为缺乏目的性,这类病人也可能出现自伤或伤人毁物。由于病人的兴奋躁动是持续性的,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一般比较容易防范。家属要保管好家里的刀、剪、火、煤气等危险物品,但最根本的办法,是使用大剂量的、具有强烈镇静作用的药物来控制病人的兴奋。
  药源性焦虑: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之一是可能引起病人莫名的焦躁不安、手足无措,并伴有心慌、出汗、恐惧等。这些表现多是发作性的,多数发生在下午到傍晚时分,也有的病人在打长效针以后的2到3天内出现上述表现。这种时间上的规律性,有助于家属判断病人的焦虑情绪是否由于药物所致。
  5发病机理
  时效波先生在《需求斗争奖赏与精神疾病》一文中,从生物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论述了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人的一切心理、行为活动只有在意识和潜意识的本能协同协作下,遵循“需求斗争奖赏”规律,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人脑才能体验到自信、愉悦等积极的情绪,才能成为正常人。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就像人的胃这一器官,是生命进化的结果,是用来消化和吸收食物,满足生命体生理需求的;如果像厌食症患者那样毫无食欲、味同嚼蜡地进食(类似进行着无动机、无兴趣斗争的抑郁症),或专门吃些生鱼生肉等消化不了的食物(类似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斗争的神经质症),违背了作为生命进化发展结果的胃的活动规律,当然要受到惩罚。
  “需求―斗争―奖赏”是人类正常生存发展进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需求,没有斗争,没有奖赏,人类就不会进化和发展。同理,进化发展到今天的人类,如果迷失斗争方向,丧失了需求动机和斗争热情,不愿再进行斗争;或者违背规律,选错斗争对象,斗争了而毫无进展,不能获得愉悦奖赏,就必然要产生副面的消极情绪,乃至发展为心理疾病。
  1.有主导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正常人)
  2.无主导需求,进行着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抑郁症)
  无主导需求,并不是没有需求,只是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某种目标得以实现或换了新环境后,患者没有了能提起斗争兴趣和热情的主导性需求目标,迷失了斗争的方向。虽然患者也可能有必须斗争的心理和环境压力,但就是意识不到问题的解决对个人具有的现实意义,产生不了斗争的动机、兴趣和热情,总提不起精神。
  3.以消除身心的不良认知感受为主导需求,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神经质症:包括普通神经质症、强迫神经质症和焦虑神经质症)
  神经质症患者是以消除主观放大了的身心不良认知感受为主导需求,偏离了正常人的需求斗争方向,选错了斗争的对象,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
  4.虽有主导需求,却逃避斗争,奖赏自然也无从谈起(癔症)
  遇到所谓的危机或压力时,癔症患者也有趋利避害的主导需求,但他们却不自觉地采取了逃避斗争的方式,昏迷狂乱、神游物外、蒙蔽视听、痉挛痛苦。
  5.无法正常斗争(精神病)
  精神病患者的大脑出现了问题,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进行正常的认知、感受、思维,也就不存在遵循规律,因而也无法正常斗争。
  精神病的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工作治疗,娱乐治疗,心理治疗及各方面疏导,以消除或减轻病者的种种障碍。另外,饮食疗法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手术治疗
  国家卫生部近日发布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明确:异种干细胞治疗技术、异种基因治疗技术、人类体细胞克隆技术等暂不得应用于临床。
  将于今年5月1日施行的该《办法》还规定,将对中枢神经系统手术戒毒、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精神病技术、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技术、瘤苗治疗技术以及同种器官移植技术、变性手术等第三类医疗技术进行审核;凡在此办法发布前已临床应用医疗机构应在六个月内向技术审核机构提出审核申请;未获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技术登记的,一律停止临床应用。
  卫生部解释说,第三类医疗技术是指涉及重大伦理问题,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的医疗技术以及风险性高,安全性、有效性尚需验证的医疗技术。
  卫生部近日印发《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明确国家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和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卫生部负责第三类高风险医疗技术的审定和临床应用管理,并负责制定和调整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录。该《办法》将于5月1日起施行。
  卫生部医政司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我国仅对部分专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施了准入管理,尚未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综合管理的专门制度。临床上,有些新的诊疗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还需要对应用技术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资质作出规定;有些技术在安全性、有效性、医学伦理等方面尚有争议,不适于临床应用;一些医疗机构在不具备相应人员、设备、设施、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存在不规范地应用相关医疗技术的现象。《办法》的颁布实施填补了我国在医疗技术准入管理领域的空白,将从源头上规范技术使用,遏制滥用。[5]
  药物治疗
  主治: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癫痫。
  西药方:齐拉西酮、氯氮平、奋乃静、氯丙嗪、利培酮、氟哌啶醇、富马酸喹硫平、舒必利、曲美托嗪、奥氮平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大,我国精神病患者是逐年增多,目前我国有精神病患者1亿人,精神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有的间歇发作,有的持续进展,并且逐渐趋于慢性化,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如不积极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
  心理治疗
  传统观念认为,精神病是不可治愈的,一旦患上精神病,只能长期服用药物来维持正常的精神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心理疗法可以彻底治疗部分精神病,在北京等地,部分对精神病有深入研究的心理咨询机构已经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帮助病人彻底治愈精神病。
  饮食疗法
  食疗,又称食治、饮食疗法,又称食疗、食治,系利用各种食物经过特定工艺加工制成食品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简洁
焦点图推荐
大河健康网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大河网、大河健康报联合打造     地址:河南日报报业大厦16楼 电话:6 QQ:→ 请问正常人误吃精神病药物会变成精神病人吗
请问正常人误吃精神病药物会变成精神病人吗
健康咨询描述:
请问正常人误吃精神病药物会变成精神病人吗?怎么样停药最好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11111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高级营养师
擅长: 充分应用近二十年的医学经验,中西医结合配合合理膳食
帮助网友:22506称赞:211
&&&&&&病情分析:&&&&&&上述平常人吃了精神类药物,易致脑部的一些损害,&&&&&&指导意见:&&&&&&如精神头脑不清醒,嗜睡,狂燥之类的了,也有可能做出一些异常的举动之类的了,
帮助网友:1390称赞:20
&&&&&&病情分析:&&&&&&不会变成精神病的,但是对你的身体是有一些影响的&&&&&&指导意见:&&&&&&不会变成精神病的,但是对你的身体是有一些影响
擅长: 本科医学生
擅长瘦身美容心理
帮助网友:2547称赞:45
&&&&&&病情分析:&&&&&&你好,会变傻。也会影响平时的思维和反应。&&&&&&指导意见:&&&&&&精神药物一般通过抑制脑皮层活动起镇定作用。患者一般脑皮层比较兴奋,服药可调节;正常人大量服用就会变成像动物一样。(大脑工作缓慢,行为主要靠小脑)
&&&&&&以上是对“请问正常人误吃精神病药物会变成精神病人吗”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帮助网友:3443称赞:25
&&&&&&病情分析:&&&&&&你好,精神类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不排除产生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的可能,如果剂量不大,那么影响就不是很大,不用过多担心的,但若长期服用会成为精神病人。&&&&&&指导意见:&&&&&&你好,若服用时间不长应立即停用;若已经长期服用了,应该和其他精神病人一样,建议具体了解严重程度去精神科做进一步检查,采取去好的停药方法。
擅长: 民族医药研究:精神疾病、失眠症、癫痫等。
(点击按钮咨询医生,已有 629 名网友免费获得解答)
&&&&&&你好!抗精神类西药类似毒品,它的依赖性较大,会严重影响正常人的睡眠,睡眠严重持续不好便会导致精神疾病,而正常人长期误吃抗精神类西药,在没有别的药物取代治疗是不能停药的,如果突然停药就会影响睡眠、睡眠持续不好会导致精神疾病。
提供、推荐服务有(就诊服务、义诊服务)
崔医生爱心医生
帮助网友:954称赞:9
&&&&&&病情分析:&&&&&&你好,少量误食精神病药没事。&&&&&&指导意见:&&&&&&建议你立即停止用药就可以了,同时注意休息。
帮助网友:1167称赞:7
&&&&&&病情分析:&&&&&&正常人吃精神病药会怎样&&&&&&指导意见:&&&&&&这倒不至于,得精神病是由于受刺激或脑部有病变造成的,不会仅因为吃了精神病药就变成精神病人。
&&&&&&以上是对“请问正常人误吃精神病药物会变成精神病人吗”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帮助网友:2161称赞:25
&&&&&&病情分析:&&&&&&你好,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作用:抗精神病作用,即抗幻觉、妄想作用和激活作用;非特异性的镇静作用;预防疾病复发作用。所以正常人误吃是不会变成精神病人。但药物有副作用的&&&&&&指导意见:&&&&&&建议:不良反应有自主神经的副作用口干、视力模糊、排尿困难和便秘。肝损伤。精神方面的副作用有过度镇静
参考价格:23
参考价格:15.8
参考价格:18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卓-艾综合症...
参考价格:¥40
养阴益气,生津止渴,清热除烦。本品主治气阴不足,...
参考价格:¥42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抗精神病药不会让人变傻
发布时间: 11:02&&&来源:飞华健康网&&&编辑:张娜
  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担心服抗药能否吃傻的问题,他们认为抗精神病药副作用大,长期服用后会影响大脑的智力,再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痴痴傻傻&,成为&白痴&、&傻子&。因为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出现表情、、双眼发直、动作缓慢、四肢活动不灵活、水等症状,易给人以&傻&的感觉,因而不愿意接受药物维持治疗。
  大多数精神病人在服药后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因为多数抗精神病药物(如冬眠灵、氯氧平、舒必利、氟哌啶醇、奋乃静等)都有镇静、催眠作用,可降低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自杀及暴力行为,使之安静,利于治疗。
  其实这是副作用,是服抗精神病药后的锥体外系反应,此时只是患者脑子对外界的反应慢了,思想问题联想的速度慢了而已,这也只是暂时现象。在深入了解患者精神状态后,就会发现患者在理解力、计算力、判断力等方面并不受影响,随着治疗进行或通过调整剂量、加服对抗药,通常可以恢复。这是一种假傻并非是真傻。
精神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精神疾病,有的患者病情达到了很严重的程度,行为是无法受自身控制的,往往会做出一些奇怪的、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有的患者会对那些无辜的...
神经病和精神病这两个词,在民间语言中基本上是通用的,是同一个意思。这两者的关系,通俗地总结一下:精神表现不正常的人,但在医学语言中,这两者有明确的区分...
精神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可逐步转入恢复期,这一时期患者仍然心理脆弱,精神恍惚,做好恢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加强鼓励和心理支...
治疗精神病的费用要按具体情况来定价,要去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测才能得出具体的价格,要治疗精神病,可以采取药物治疗...
间歇期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病大家都知道这个疾病…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安康胡同5号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抗精神病药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目录1 拼音kàng jīng shén bìng yào2 英文参考antipsychotics3 抗精神病药的别名强药,阻滞剂
4 概述抗精神病药是一组用于治疗及其它性障碍的。对重症精神病的有明显的效果。5 分类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抗精神病药按化学可分为五类。 (1)吩噻嗪类是最早合成的抗精神病药物,临床应用较广,药物较多,但类同。(2)丁酰苯类本类药的化学结构与吩噻嗪类不同,但抗精神病作用很强,已被普遍采用。(3)硫杂蒽类。(4)类仅用于精神科临床。因疗效不突出,较多,现已较少用。(5)其它类常用的有、、、及等。
目前抗精神病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见表1。
5.1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又称典型(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指主要作用于D2的药物,具有受体作用。其他药理作用包括对α1和α2受体、毒蕈碱M1受体、H1受体等的阻断作用。药物对、、障碍、紊乱、、激越、紧张症候群等症状治疗有效。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1):可口服、肌内注射、注射给药。
口服给药:小开始,缓慢加量,急性期治疗为200~600mg/d,常用有效剂量为400mg/d。维持治疗剂量可酌减。
注射给药:当处于严重精神病状态,或高度精神运动兴奋时可肌内注射25~50mg或静脉注射(以或5%液40ml稀释)或以5%葡萄糖盐水静脉滴注。每日注射1~2次,疗程视病情而定,一般1~2周。一般可与等量混合注射。一俟患者安静合作即改口服给药。疗程限2周。
常见为过度镇静、性、心动过速、抗能样、反应等。
(2):可口服或注射给药。
口服给药:小剂量开始,缓慢加药,有效剂量为6~20mg/d,根据患者反应及可适当加量。
肌内注射氟哌啶醇可控制精神运动性兴奋。一般每次注射5~10mg。每日注射3次左右。
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为锥体外系症状,表现帕金森样、、急性及。
(3)舒必利:可口服和注射给药。
口服给药:有效剂量为800~1600mg/d,常用剂量为1200mg/d。宜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到治疗量。舒必利镇静作用不明显,不宜晚上服用。小剂量200~600mg/d对抑郁可能有效。
静脉滴注200~600mg/d,连续1~2周,有较好的缓解紧张症症状的疗效。主要不良反应是长期治疗中的及等障碍。
(4):主要为口服给药。有效剂量为20~60mg/d,常用治疗量30~40mg/d,应小剂量开始,缓慢加到治疗量。维持治疗剂量20mg/d左右。主要不良反应是锥体外系运动障碍。
(5):包括癸酸(每2周25mg)、(每2周50mg或每4周100mg)、氟哌啶醇癸酸癸酸癸酸酯(每2周50mg或每4周100mg)、癸酸癸酸酯(每2周200mg)及口服长效制剂(每周40~120mg,维持治疗量为每周20~40mg)。长效制剂主要适用于治疗不合作者或长期维持治疗依从性不好者。
主要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运动障碍。老年及患者不宜使用长效制剂。5.2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与第一代药物相比,这些药物具有多巴胺D2/(2)受体阻断作用,且对中脑脑区具有选择性作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又可分为5-HT/阻断药和多受体作用药物。治疗中除对患者精神病的阳性症状与第一代药物等效外,并对阴性症状、兴奋、症状和认知损害等多维症状也有疗效。较之第一代药物,锥体外系症状、迟发性运动障碍、水平升高所致的溢乳、闭经、等的率较低,一般不引起阴性症状。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种。
(1)氯氮平:为多受体作用的药物,口服给药,治疗剂量200~600mg/d,常用有效剂量为400mg/d。
常见不良反应为:、心动过速、增加、体位性低血压,偶见升高,周围及中枢抗胆碱能样反应如、排尿障碍、等,与剂量的痉挛发作。严重不良反应为粒缺乏,须定期血象。氯氮平减量和停药宜缓慢,否则容易发生、震颤、运动障碍、时哽噎以及意识障碍等症状。引发非依赖型糖尿依赖型糖尿依赖型()已有报道。
(2):主要作用于5-HT2和D2受体。治疗剂量2~8mg/d,4mg/d左右。
常见不良反应是与剂量相关的锥体外系症状和催乳素水平升高引发的闭经、溢乳和性功能障碍、体重增加等。
(3):为多受体作用药物。治疗剂量5~20mg/d。
主要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短暂镇静、便秘等。
(4):为多受体作用药物,口服给药,治疗剂量300~750mg/d,常用有效量450mg/d左右。常见不良反应为、、体位性低血压。锥体外系症状、催乳素水平升高和体重增加的发生率较低。
(5):主要作用于DA和5-HT受体,对D2和5-HT1A受体的部分,为独特的药理特点。治疗剂量10~30mg/d,口服。常见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症状。6 抗精神病药的适应证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法适用于: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控制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严重(包括紧张症以及兴奋冲动)。
证:精神分裂症、、、障碍(躁狂相)和其他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精神障碍。
7 抗精神病药的禁忌证对者禁用。孕妇、哺乳者应利弊后慎用。者、严重性的躯体疾病、脑者慎用。老年、儿童患者慎用。8 抗精神病药的药代动力学抗精神病药以脂溶性为多,具较高的表面活性,易于,也易于通过,进入。但口服后,75%以上先在肝内破坏,因此能抵达脑部的药物比例不高,而注射给药,所需治疗剂量便低得多,约为口服时的1/4~1/3。它们的代谢产类甚多,如氯丙嗪的便达160种以上,其中有些具治疗作用,有些则无治疗作用,这些造成药物浓度监测的困难。药物进入后,有相当比例并贮存于体内各种部位的之中,以后再缓慢释放入血,因此,停药后1~2个月内仍可在血液中测出药物的存在。以经由尿排出为主,少量从、粪便及乳汁中排出。9 抗精神病药的药理作用抗精神病药的药理作用相当广泛,对的作用部位从直至神经接头,主要作用于网状激活,边缘系统及下视丘。此外对、内分泌和等系统也有影响。在方面有抗多巴胺、抗、素、抗胆碱及抗组织胺等作用。
抗精神病药的主要治疗作用与其抗多巴胺作用有关,临床实践表明抗精神病药治疗剂量的与其对多巴胺受体阻断作用呈相关。内有多种多巴胺受体存在,抗精神病药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阻断了D2受体,影响了多巴胺的中脑—通路和中脑—边缘系统通路的结果。而对—漏斗系统通路的影响可导致内分泌和代谢的改变;对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影响导致锥体外系的。尽管阻滞多巴胺受体似被公认,但仍缺乏充分的直接证据。
药物的镇静作用和控制精神运动性兴奋的作用与去甲肾上腺素的阻断有关。此外,其治疗作用还可能与药物对N—甲基的,对K+、+激活的及其对或膜泵的作用等有关。
[临床应用]
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适应症为精神分裂症,特别适用于具兴奋躁动、幻觉、妄想、奇特的思维和行为等症状的病人,对于表现、退缩、缺乏要求和等症的病人,虽亦有效,但效果不太。此外,还可用以治疗、伴有幻觉和妄想的、和其他急性精神病。因躯体疾病或脑部病变所致的症状性或器质性精神病,若无,亦可用本类药物。一般而言,不宜用以治疗。10 毒副作用抗精神病药可产生许多方面的副作用,可因药物种类、剂量或患者的个体不同而异,但多数具有共同的副作用,有的在用药后内出现,也有的在长期用药后出现。
1.药物的抗胆碱能和抗肾上腺素能作用引起的副作用有、模糊、便秘、尿潴留、加快、子,紊乱及泌乳等。
2.神经系统症状:以锥体外系症状为突出。短期服药即可出现急性肌张力不全、静坐不能和类巴金森;长期服药可致迟发性运动障碍。
①急性肌张力不全:多见于青少年,特别是带有氟基的抗精神病药尤易引起,多在服药数日内发生,表现为眼、面、口、颈、躯干肌的局部性肌痉挛所致的怪异表现,常见的有动眼危象、颈面征等。肌注0.3~0.5mg后,症状可迅速缓解。
②静坐不能:发生率达20~40%,以女性为多,且多发生于用药的第2~3周,表现有不安,不能静坐或静卧、反复走动或原地踏步走,可伴有。治疗同急性肌张力不全,亦可试用安定或。
③类巴金森综合征:十分常见,以女性和老年患者易发生,以或者运动不能、静止性震颤及肌张力增高为特征。物有效。以上症状是可逆性的,如停药或减药后可消失。
④迟发性运动障碍:系长期大剂量服药抗精神病药引起的特殊而持久的锥体外系反应,一般在服药3个月才可能发生,发生率为15%~40%,女性多于男性患者。最常见的为口一舌一颊三联症(BLM综合征)重者可致构音不清、影响进食。亦可表现为肢体的不自主摇摆、舞蹈指划样动作、手足徐动或和躯干的扭转等。治疗困难,除加强预防外,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尤为重要,有人使用作“脱敏”治疗,短期内症状加重,2~3周后停用,症状逐渐好转。目前尚无有效措施。
3.皮肤症状:为过敏所致常发生于治疗的第1~4周,一般表现为红色,开始于手与面等暴露部位,亦可扩及躯干,呈对称性分布,严重者发生,、皮肤糜烂等。应立即停药。
4.肝损害:氯丙嗪等所致的胆汁郁性的发生率约为0.1%左右。无黄疸性肝炎较之更为常见。系过敏所致,停药1~2周可恢复,临床上应与性肝炎相鉴别。
5.症状:药物引起肌张力降低。可致性肠硬阻,于长期过量服药时易发生。
6.管系统症状:体位性低血压较常见,多见于治疗初期,尤其是用药后第,与药物阻断了外周α肾上腺素受体有关。心动过速和异常颇为常见,主要表现为S—T段压低、Q—T延长、T波增宽或倒置等,少数患者出现不齐或阻滞,宜停药并作对症处理。
7.造血系统的副作用较少见,药物所致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0.1%~0.7%,以氯氮平所致的比率为高,属反应。早期诊断,及时处理,预后多数良好,严重者而又处理不当者可能造成死亡。
8.其它:恶性是一种严重的副作用。多为大量服药后出现,表现有,震颤,肌,等锥体外系症状,心动过速、,排尿困难、血压波动等植物神经症状,部分患者伴有意识障碍。病程急剧,处理不当可致形象化。姜佐宁(1988)报告抗精神病药治疗期内占同期住院死亡总数的3.9%,其中各种原因造成的机械性约占1/3。但有些患者的突然死亡,尸体却未发现致死。11 不良反应及处理(1)锥体外系反应
①类:常见齿轮样肌张力增高,表现动作缓慢、面具脸、震颤等。处理:减量、并服(),必要时。
②急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下颌假和动眼危象等。处理:发作时肌内注射适量;减量或停用。
③静坐不能:表现焦虑、坐立不安、来回踱步、不能静卧。
A.抗胆碱能药如盐酸苯海索,适量。
B.苯二氮类药物,如0.4mg,3/d或适量。
C.β受体阻滞药,如10mg,3/d或适量。
D.必要时减量或换药。
④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多见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
A.表现:不自主的、有节律的或运动,紧张不安时加重,时消失。如口-舌-颊三联症、舞蹈样运动、捻丸样动作、抛物样动作。或表现为肌张力不性的托腮、叉腰、凸肚、拖步;或古怪、扭动等。
B.处理:缓慢减量或停药;对症处理;神经;换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奎硫平等。
(2)抗胆碱能样反应:常见。
①表现:口干、便秘,严重者可致,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视物模糊、心动过速等。可发生样精神病,,认知功能受损。
②处理:轻者对症处理,适当减量;重者须停药并对症处理。
①表现:主要为皮肤过敏反应,如皮疹等。
②处理:抗过敏治疗,停用、换药。
(4)药源性恶性症状群(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NMS):较少见。
①表现:高热、意识障碍,可致、肌紧张、、发作,淋漓、流涎、心动过速、呼吸血压不稳等。实验室可见升高、升高,血铁、镁、钙含量下降。
②处理:停药;对症处理,降温、防痉、给氧,监护心、肝、肺、肾功能;支持疗法,给予大剂量或DA激动药。如上述处理效果不显,可选用。
(5)粒细胞缺乏
①表现:白细胞()总数低于2×109/L,少于1×109/L(0.5),可表现为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B.监测,特别是WBC总数和粒细胞比例。
C.,严防。
D.升白细胞药。
E.支持疗法等。
F.请血液科会诊,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粒细胞下降问题。
(6)猝死:指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突然死亡,生前无致死性疾病,死后尸检找不出致死原因。
①表现:患者突然,猝倒,抽搐,发绀,心跳、呼吸骤停,散大,消失。
②处理:复苏抢救;复苏成功后脑缺氧、的防治,纠正;防痉挛、防感染等。
(7)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用药初期,于改变体位时血压下降,易摔倒。
处理:平卧床上,监测血压,必要时支持疗法,如有摔倒,注意情况。预防为主,小剂量治疗开始,缓慢加药,告之患者改变体位时动作放慢,扶持下活动。
12 注意事项严重的、疾病、肾脏疾病、急性感染和以往有同种药物过敏史者,禁用抗精神病药。、、等亦为本类药物的禁忌症。、青光眼病人、老年人和孕妇均应慎用。
1.一旦精神病性症状或确定疾病诊断,即开始治疗。
2.以单一用药为好。建议首选广谱疗效、不良反应较轻的药物。
3.小剂量开始,缓慢加到有效量。疗程宜充足。尽量避免骤然减量、停药和快速换药。如首选药物充分治疗后无效或不耐受,可缓慢减量或停用原药,缓慢换用其他药物,两药可重叠应用1~2周。必要时可合并用药,以不同种类药物合用为宜。
4.药物选择及剂量,应根据诊断、症状、患者的特征和临床,注意个体化。
5.过量多见于患者和老人、儿童误服。主要临床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可从嗜睡到昏迷、、Q-T间期延长、瞳孔缩小、抽搐、癫痫发作等。
处理:采取抢救步骤,即呼吸道通畅、洗胃、导泻与、吸氧、和、保肝、防痉挛、防感染,必要时可给予。
6.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定期评价疗效,注意观察,记录药物不良反应,采取对应措施,定期进行各项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必要时检查。
7.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8.治疗中如合并服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或治疗躯体疾病药物时,应注意,适时调整剂量。对不良反应及时处理。13 相关出处新编药物学相关文献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抗精神病药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四 11:56:25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神变成女神经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