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仲景大夫

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临床经验录
经方配伍之秘
李保柱原创 亲传弟子李斌辉整理&第一章 《五脏用药法》解秘&在今本《伤寒杂病论》中,仲景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其用药心法悉遵古经方之制,而对于制方之法则,则自唐宋以来已失传千年有余,幸有敦煌遗传之《辅心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可窥经方配伍之秘,所以,破译该书的内容就可通晓失传古经方《汤液经法》的奥妙。自神农尝草以来,传至商朝历时已数千载,此时,商初宰相伊尹从厨艺中悟出五味调和之事,率先发明了汤液入煎治病法,指出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的原则,用药之五味入五脏,以达补虚泻实之效,但是这一经方中药配伍法则在当时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秘而不传,所以,即使是医圣张仲景在撰著《伤寒杂病论》时,也是只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导致后之学者从此不明经方配伍之法。《伤寒论》是依据《汤液经法》而撰成,《汤夜经法》其书在南北朝时期尚存在人间,到了唐宋时就已失传,唐孙思邈在著《千金方》时一字也没有提到《汤液经》,但确在《千金方》中保留了许多古代的经方,只是不晓经方配伍法则而已,在东晋陈延之的《小品方》中也保留了许多古经方,从中可窥见经方的原始面貌。比如,在《伤寒论》中有奔豚汤,但是对其论述很不详细,恐怕是历代传抄遗漏丢失的结果,而在《小品方》中对此病论述颇详。《伤寒论》言及奔豚病的条文只有三条:一是“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此条文是指的太阳病发汗不得法而造成的误治,即误用汗法则伤肾,伤肾必发奔豚病,何以知之,肾有实则小便不利,是由于误汗大伤津液之故,实则泻其子,肾水之子是肝木,(实则泻之)故在治疗时用茯苓灸甘草之甘以泻肾实,用桂枝之辛以补肝虚,“肝恶急,急食甘以缓之。”故用大枣之甘以缓肝急,配伍组合图示1:二是“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者,皆从惊恐得之。”因为恐则伤肾,惊则伤肝,治奔豚病要从肝肾论治。三是“奔豚病,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肝虚则惊,肾虚则恐,肝虚在治肝的同时兼治肾,肾水能生肝木故也。也就是虚则补其母,肝之母是肾水,药用川芎、当归、半夏、生姜和桂枝之辛入肝以补肝虚,用白芍之酸入肝以泻肝实,用黄芩之苦与炙甘草和葛根之甘共同组合苦甘入肾化咸以生津液,配伍图示2:明白了《五脏用药法》中的经方配伍之秘,就可以把经方拆开,每一方不是治虚就是治实,但虚实治法不同,其遵循的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用图表示之3:&&肝虚则惊,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惊胆战如人将捕之,坐卧不安,此时宜用辛温的桂枝干姜等品以补肝虚,同时用苦甘入肾的药以治肾水而生木,更严重的话再用酸咸的药入肺以达金生水而水生木之效,五味共同配伍以补肝虚,同理,肝有实则易发火,生怒气,两胁痛引少腹,此时宜用酸味的枳实、白芍等品以泻肝实,同时再用咸苦之药入心治心,更需要用甘辛之药入脾治脾,因为子能令母实故也。《伤寒论》中的大小柴胡汤就是这类泻肝的方剂。《五脏用药法》中的大小泻肝汤也是这类方剂。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用枳实、芍药之酸与生姜之辛配合,辛酸入肝故也。只所以再加上清浆水入煎,是因为辛酸入肝化甘之故,清浆水味甘之品入肝以缓肝急。而大泻肝汤用枳实芍药之酸以泻肝实,用黄芩大黄苦咸之品入心,用炙甘草生姜甘辛之药入脾,共同组合以达泻肝之效,图如下4:小补肝汤治疗肝虚而致的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头汗出,头目眩晕,药用桂枝干姜之辛与五味子之酸相合,辛酸入肝化甘,再用大枣之甘以缓肝急,四味药共达补肝虚之效。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药用桂心干姜之辛入肝以补虚,用竹叶之苦与山药之甘相合,苦甘入肾以生木,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与酸味的五味子相合,酸咸入肺以生水,七味药共同组合以达金生水、水生木之效,配伍图如下5:大补肝汤治癫怪病极效,其配方是:桂枝、干姜各45克,竹叶山药各30克,五味子45克,旋覆花30克,代赭石30克。一次煎成,分日三夜一服。《金匮》妇人病篇立有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不可下也,宜枳实芍药散和之”的枳实芍药散实际上就是在小泻肝汤的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来,改汤为散罢了,由此可知,此种产后腹痛是由于肝实之故,药用枳实芍药之酸以泻肝实。&&心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治心之法,以咸补之,以苦泻之,心恶缓,急食酸以收之。小泻心汤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药用龙胆草加栀子之苦与戎盐之咸相合,苦咸入心化酸,心恶缓,急食酸以收之。故入煎剂时再加入醋之酸物以收之。配伍图示6:戎盐 + 龙胆草(咸) 栀子(苦) 咸苦入心化酸,以醋收之。大泻心汤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满,腹中迫急不可奈者方。用龙胆草栀子之苦以泻心实,用升麻之甘与通草之辛相合,甘辛入脾化苦,用豆豉之酸与戎盐之咸相合,酸咸入肺化辛,火生土而土生金,此乃经方实则泻其子之妙法也。配伍图示7:心有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心中痛,善悲,时眩仆。小补心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此胸痹是因为心虚之故。《金匮》立有十二方治胸痹,其组方结构完全与经方配伍法则相同。心虚有寒可致心血受阻,现代所谓的冠心痛和心血管病都可用此法治之。药用瓜蒌薤白之咸入心以补心虚,用半夏之辛与咸味的药相合,共达辛咸除滞之效。当然在此方中也可用苦杏仁来代替半夏,因为苦咸入心故也。其只所以加入白酨浆,是因为心恶缓,急食酸以收之,汉代时的白酨浆就是现代的酸味饮料,但还不是真正的醋,用白酒也可以。《金匮》治胸痹就有栝蒌薤白半夏汤和栝蒌薤白白酒汤,其组方原理是相同的。配伍图示8:但此方中必须有白酒或醋则疗效才佳。大补心汤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药用瓜蒌实和薤白之咸入心以补心虚,用桂枝之辛与枳实之酸相合,辛酸入肝以生心火补心虚,用厚朴之咸来入心加强栝蒌和薤白的作用,用半夏之辛助桂枝之力。配伍图示9:入煎剂时以白酨浆之酸入肝既可助枳实又可缓心以收之。《金匮》治胸痹十二方中,都是针对心有虚而设的方,因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微”是指心血虚,“阴弦”是指的肾。“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脉沉迟,关上小紧数者,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药用瓜蒌薤白之咸入心以补心虚,用白酒之辛以入肝温通血脉。配伍图示10:“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药用栝蒌薤白之咸补心虚,用半夏之辛入肝补虚化痰浊,用白酒入肝血温通血脉。配伍图示11:“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者,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汤主之。桂枝人参汤亦主之。”配伍图示12:此二方可以合一方来治胸痹,则疗效更佳。“胸痹,胸中气塞或短气者,此胸中有水气也,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配伍图示13:此二方可以分治,也可以合方治。是虚则补其母之妙法。“胸痹,时缓时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此方以大附子之辛以补肝虚,用苡仁之甘以缓肝急而除湿,不治心而治肝之妙法。配伍图示14:肝恶急,急食甘以缓之。苡仁纯甘之品以制附子的毒性。“胸痹,心中悬痛者,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用桂枝生姜之辛入肝温通血脉,用枳实之酸入肝以泻实,配伍图示15:“胸痹,胸痛彻背,背痛彻胸者,乌头赤石脂丸主之。”用乌头川椒附子干姜等一派味辛之药与赤石脂味酸之品相合,入肝温通血脉以治胸痹,是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临证时可做成丸药缓缓而治之。配伍图示16:“胸痹,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者,旋覆花汤主之。”用旋覆花之咸入心以补心虚,用葱之辛和新绛(今人以茜草代之)之酸入肝以生心火,配伍图示17:“胸痹,心下悸者,责其有痰也,半夏麻黄丸主之。”半夏麻黄俱可入肝以补血虚兼除痰。配伍图示18:“胸痹,心下痛,或有恶血积冷者,九痛丸主之。”此方用五味大辛之药入肝以温通血脉,用人参之甘以缓和药性,保肝护肝。配伍图示19:从以上治胸痹十二方可知,心血虚寒时,可导致冠心病的发生,故在治疗时要用温通的办法。傅青主在治疗真心痛时(即心肌梗死)主张用人参和附子大剂煎服,此方意与九痛丸相同,俱是经方“虚则补其母”之妙法也。&心有实则以苦泻之。小泻心汤用黄连黄芩之苦与大黄之咸相合,苦咸入心以泻心气之实。配伍图示20:此方与《金匮》泻心汤主治药味均相同。大泻心汤用黄连黄芩之苦以泻心实,用炙甘草之甘与干姜之辛,甘辛入脾,用芍药之酸与大黄之咸,酸咸相合入肺。配伍图示21:小补心汤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以补心虚,用竹叶之苦以泻心实,用豆豉或山萸肉之酸以收之。配伍图示22:大补心汤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以补心虚,用干姜之辛与豆豉或山萸肉之酸相合入肝,用竹叶之苦与人参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配伍图示23:&&&脾有实则腹满泄利,而泻脾要用辛味之药。小泻脾汤治脾气有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肢冷,脉微。用附子干姜之辛与炙甘草相合,甘辛入脾以治脾实。配伍图示24:此方与《伤寒论》四逆汤的主治药味均相同,由此可知《伤寒论》中的方都是博采于《汤液经法》中,只是张仲景为避道家之嫌,改变了部分方名,这是有其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根源的。大泻脾汤治疗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用附子干姜之辛以泻脾实,用枳实之酸与大黄之咸相合,酸咸入肺,用黄芩之苦与炙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泻脾必须兼治肺金和肾水,因为肺肾是脾之子孙故也。配伍图示25:脾有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药用甘味以补之。小补脾汤治疗饮食不消,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药用人参炙甘草之甘与干姜之辛相合入脾化苦,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故用白术之苦以燥脾湿。配伍图示26:此方与《伤寒论》的理中汤药味主治均相同。大补脾汤治饮食不消,时自吐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结者。用人参炙甘草之甘以补脾虚,用旋覆花之咸与白术之苦相合,咸苦入心,用干姜之辛与麦冬五味子之酸相合,辛酸入肝,补脾必须兼治心火和肝木。配伍图示27:&&肺有实则喘咳,凭胸仰息,泻肺要用咸味之药。小泻肺汤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用葶苈子大黄之咸与芍药之酸相合,酸咸入肺故也。配伍图示28:《伤寒论》有葶苈大枣泻肺汤,其组方结构与此完全相同。大泻肺汤治胸中有痰,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用葶苈子大黄之咸以泻肺实,用黄芩之苦与炙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用干姜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图示29:&&肾有实则腹满,面色黑,小便不利。而泻肾之药非甘淡之药莫属。小泻肾汤治小便赤少,少腹满,足胫肿。药用茯苓甘草之甘与黄芩之苦相合,苦甘入肾化咸以生津液故也。配伍图示30:大泻肾汤治小便赤少,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用茯苓甘草之甘以泻肾实,用干姜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用大黄之咸与黄芩之苦相合,咸苦入心。配伍图示31:凡是小便不利者,都可用大泻肾汤治之。《伤寒论》中的五苓散、茯苓泽泻汤其组方结构与此相同,只是个别的药不同。肾有虚则腰痛,大小腹痛。要用苦味的药以补肾虚。小补肾汤用地黄竹叶之苦与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化咸,肾恶燥,急食咸以润之,故用泽泻之咸以润肾生津液。配伍图示32:大补肾汤治疗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药用地黄竹叶之苦相合以补肾虚。用五味子之酸与泽泻之咸相合,酸咸入肺,用甘草之甘与桂枝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土生金而金生水,此乃虚则补其母之妙法。配伍图示33:&综观上述大小补泻诸汤的配伍原则是遵循《难经》“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之旨的。因为东方肝,肝有实要用酸味的药来泻之,西方肺,肺有虚也同样要用酸味的药以补之,南方者火也,泻南方之火要用苦味的药,而苦味药在泻南方火的同时也能补北方肾水之虚,这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言的“火有余乃是水不足”,补北方之肾水可以泻南方之心火,这种用药法自唐宋以来已失传千年有余,由此可知,中药治病的关键是气味的组合,也就是《本草经》所言的五味四气。“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用药之五味入五脏以补虚泻实,凡病不是虚就是实,当然,虚实夹杂者也有,审其虚实即可用药,故仲景有言“相体虚实,察病轻重,采取方法,权衡用之”,病有虚实之分,也有轻重之别,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病轻可用小方,病重要用大方,视其虚实而补之泻之,以我病之脏为中心,生我者为父母,我生者为子孙,五行循环,周而有序,但必须找准病位之脏,左右旋转而用药,所谓“阳退为补其数七,金数也;阴进为泻其数六,水数也”即是补虚泻实之道的高度概括。用图来表示34:第二章 误治急救法解秘&医者在救治病人过程中,常常出现误诊误治,而误用吐法则伤肝,误用下法则伤心,误用寒冷则伤脾,误用火法则伤肺,误用汗法则伤肾。现分述如下:一、误用吐法则伤肝,要用泻肝的方法,药用枳实芍药之酸以泻肝实,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与竹叶之苦相合,咸苦入心。配伍图示35:二、误用清下则伤心,用泻心的方法,药用黄连黄芩之苦以泻心实,用人参炙甘草之甘与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化苦,同样泻心。配伍图示36:三、误用寒凉则伤脾,用泻脾之法以治之。药用附子干姜之辛以泻脾实,用麦冬五味子之酸与旋覆花之咸相合,酸咸入肺。配伍图示37:四、误用火法则伤肺,要用泻肺法治之。药用葶苈子大黄之咸以泻肺实,用生地竹叶之苦与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配伍图示38:五、误用汗法则伤肾,要用泻肾法治之。用茯苓甘草之甘以泻肾实,用桂枝生姜之辛与五味子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图示39:上述五首救误治泻方可以指导《伤寒论》,因为在《伤寒论》中有许多被医生误治的条文,明白误治所伤之脏,可以加深条文的理解。比如《伤寒论》条文“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何以用白虎加人参汤,因为太阳3/8表病服桂枝汤只能微汗出才能治愈此病,而病人服后大汗出必然伤肾,此时急用苦甘入肾的白虎加人参汤以救之。配伍图示40:类似条文在《伤寒论》中甚多,举一反三可也。在今本《伤寒论》中,散见着大量的针对医者误诊误治后而出现的救误补偏的方法论,这一治疗大法,就是来源于《汤液经法》,但是这一救误补偏方法论已失传千年有余,唐宋以来的医家,并不清楚这一关键的方法论,于是就出现了错误解释《伤寒论》误治条文现象,今举一例而证之。比如“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病在外证未除的情况下,只能先解表后治里,万万不可用下法来治疗,若误用下法则伤心,导致“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所谓的表里不解,是指既有太阳8/4或3/8的表证,又有少阴9/5的里证,但多数注家在注释此条文时,因不明白三阴三阳的实质,又不清楚六病的传变顺序,更不知道误治伤人后的救急之道,以药测病,误将此条文的下利理解为太阴病下利,此误也,而实际上此条文的下利是误下伤心后而导致的少阴下利,根据《汤液经法》误用清下则伤心的救治原则,故用苦甘而辛的桂枝人参汤,以治少阴9/5之下利,表里双解,在此方中药物的剂量甚为关键,生甘草4两 党参3两 桂枝4两 干姜3两 白术3两,为什么甘辛之药用14两,少阴9/5之和数,是14故也。其中的煎煮法更是独特,上五味。以水9升,先煮4味,取5升,内桂枝更煮取3升,去渣,温服1升,日再服,夜一服。某女,31虚岁,日初诊,两年来常发腹痛,腹泻,昨晚受凉后,又出现腹痛腹胀,大便溏泄3次,并感身疼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苔薄白,脉沉细,此为太阳太阴合病,与桂枝人参汤,结果服一剂身疼痛减,服三剂身疼痛已,仍纳差与茯苓饮消息之。这是一则经方大家胡希恕的医案,其辨证论治水平还算可以,但还停留在经验医学层次,只是治已病的中工而已,但诊为太阳太阴合病,此误也。应该是太阳少阴合病,何以知之?以《伤寒气数图》即可知晓,此女31虚岁时,正患的太阳病少阴证,太阳表证未除而少阴里证已现,故用桂枝人参汤双解表里之法,即可治愈。第三章 药食同源解秘&救五脏诸劳损病方中用了许多食物,这是古经方的显著特色,因为药食同源故也。在养生补肝汤中用川椒桂心之辛以补肝虚,用韭叶之苦与胡麻油之甘相合,苦甘入肾,用芍药之酸与芒硝之咸相合,酸咸入肺。配伍图示41:在调神补心汤中用旋覆花栗子之咸以补心虚,用葱叶之辛与豆豉之酸相合,辛酸入肝,用栀子之苦与人参之甘相合,苦甘入肾。配伍图示42:在建中补脾汤中,用甘草大枣饴糖之甘以补脾虚,用生姜桂心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如若再加入旋覆花之咸与黄芩之苦相合入心则疗效更佳。此方缺此二味,恐是传抄丢失的结果。配伍图示43:在宁气补肺汤中,用麦冬五味子之酸以补肺虚,用黄酒之甘与芥子之辛相合,甘辛入脾,用旋覆花之咸与竹叶之苦相合,咸苦入心。配伍图示44:在固元补肾汤中,用地黄苦瓜根之苦以补肾虚,用苦酒之酸与薤白之咸相合,酸咸入肺,用炙甘草之甘与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45:&味辛皆属木,桂枝为之主,凡属味辛之药都可补肝虚,椒、姜、细辛、附子等品是也。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凡属味咸之药都可补心虚,大黄、泽泻、厚朴、硝石等品是也。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凡属味甘之药都可补脾虚,甘草、大枣、山药、茯苓等品是也。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凡属味酸之药都可补肺虚,枳实、赤白芍、豆豉、麦冬等品是也。味苦皆属水,生地黄为之主,凡属味苦之药都可补肾虚,黄芩、黄连、苍白术、竹叶等品也是。此二十五味药俱是诸药中之精,学者可择而用之,以类广之。经方配伍之秘都隐藏在一幅《汤液经法图》中,其中有苦酸除烦之组合,栀子豉汤是也;有苦辛除痞之组合,半夏泻心汤之类是也;有辛咸除滞之组合,栝蒌薤白半夏汤之类是也;有甘咸除燥之法,大黄甘草汤、调胃承气汤之类是也;有酸甘除痉之法,芍药甘草汤类是也。明乎此则何方不可解。治疗妇人脏躁的甘麦大枣汤应该用甘咸除燥的大麦&& & & 药食同源是古经方治病的一大显著特色,在金匮中,就立有治杂病“妇人脏躁,悲伤欲哭,数欠伸,象如神灵所作者,甘麦大枣汤主之”的方法论。长期以来,医家救治此类患者,无不使用小麦入煎,其治疗效果还算可以,但如果使用五谷之长的大麦入煎则疗效更上一筹,何以有如此差异,这还得从药物的五味入五脏以补虚泻实的经方配伍法则谈起,因为妇人悲伤欲哭,是由于心虚血少,而补心虚之药非咸味的药莫属,大麦正是味咸之品,我们本地俗称其为草麦,其性与小麦味甘之品不同,治疗肝病之麦芽就是大麦加工而成的。经方中常用大麦粥给病人吃,因为胃不和则烦而躁,大麦粥是甘咸除燥之品,能和胃气故也,那么为什么医家用小麦也能治愈此病,是因为小麦甘草大枣同是味甘补益之品,入肝以缓肝急,治肝也就治心,肝木能生心火故也,而若用大麦入煎,则大麦味咸之品直接补心血之虚,与甘草大枣纯甘之品入肝缓肝结合,甘咸除燥,直中病机,其疗效更佳,由此可知,明白经方配伍法则,则天下无遗草,能治病的草药和食物何止万千。第四章 外感天行十六方解秘&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大小二旦六神等汤,《伤寒论》以此诸方为基础加减变化,引而伸之,明白此数方的组方结构对于学习古经方至关重要。现将此16神方用九宫图表示之:&阴旦4朱鸟9勾陈2青龙3&5白虎7阳旦8玄武1螣蛇6小阳旦汤即是《伤寒论》之桂枝汤,用桂枝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入肝,用炙甘草之甘与大枣之甘的对药与生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因太阳病3/8是3+5=8是也。配伍图示46:大阳旦汤就是《金匮》的黄芪建中汤,用桂枝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用黄芪人参炙甘草大枣饴糖之甘与生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用于治疗太阳病3/8。配伍图示47:小阴旦汤与《伤寒论》的黄芩汤相同,用芍药之酸以泻肝实,用黄芩之苦以泻心火,用炙甘草大枣之甘与生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48:大阴旦汤就是《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用芍药之酸以泻肝实,用柴胡黄芩之苦以泻心火之实,用炙甘草人参大枣之甘与生姜半夏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49:小青龙汤与《伤寒论》麻黄汤相同,用桂枝之辛以补肝虚,用麻黄杏仁之苦与炙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配伍图示50:大青龙汤与《伤寒论》小青龙汤相同,用麻黄桂枝细辛之辛以补肝虚,用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泻肝实,用炙甘草之甘与半夏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51:小白虎汤与《伤寒论》白虎汤相同,用知母之苦与生石膏炙甘草粳米之甘相合,苦甘入肾故也。配伍图示52:大白虎汤与《伤寒论》竹叶石膏汤类同,用竹叶之苦与炙甘草粳米生石膏之甘相合,苦甘入肾,用半夏生姜之辛与麦冬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图示53:小朱鸟汤与《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同,用鸡子黄阿胶之咸与黄连黄芩之苦相合,苦咸入心化酸,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药之酸以收心。配伍图示54:大朱鸟汤是在小朱鸟汤的基础上加上人参干姜。配伍图示55:小玄武汤与《伤寒论》真武汤相同,用白术之苦与茯苓之甘相合,苦甘入肾,用干姜附子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图示56:大玄武汤是在小玄武汤的基础上加人参和炙甘草,用白术之苦与人参炙甘草茯苓之甘相合,苦甘入肾,用干姜附子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图示57:小勾陈汤与《伤寒论》理中汤类同,用甘草人参大枣之甘与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58:大勾陈汤与《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类同,用黄连黄芩之苦以泻心火之实,用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与半夏生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59:小螣蛇汤与《伤寒论》大承气汤同,用大黄厚朴芒硝之咸与枳实之酸相合,咸酸入肺。配伍图示60:大螣蛇汤是在小螣蛇汤基础上加味而成,用大黄厚朴芒硝葶苈子之咸与枳实之酸相合入肺,用甘草之甘与生姜之辛相合入脾。配伍图示61:&上述十六方既可治外感,也可治内伤,乃神明之剂也。张仲景撰《伤寒论》时博采旧经方,其中的方名有所改变,这是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决定的,曹操遍招各地方术士,仲景惟恐被曹招去,便改变《汤液经》之道家方名,以避嫌而已,免其帐前之苦,害怕落个华陀的下场。仲景的智谋过人之处,由此可见一斑。无规矩不成方圆,破译《辅行诀》可将经方配伍之秘大白于天下,张大昌之功甚伟矣。&&从伤寒论的角度看心梗的发病机理及其预防和控制(李保柱)&心梗这一多发病和突发病,不知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由于发病突然,大多数患者在病发前无任何临床征兆,而发病后又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未能进行及时的救治,其死亡率之高令人吃惊,令中西医学界束手无策,其实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和发病机理,只是你不了解罢了。余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心梗患者,都会发生在伤寒论的太阳阳明3/8和1/6这一节点上,有的人在太阳病这一节点就会发作,而有的人则会在太阳进入阳明时才会严重的发作,但不论哪一个点上,如果抢救不及时,都会导致死亡,因为它发作突然,没有及时抢救的条件,大多数患者在送医的路上就已经过世了,搞清楚它的发病机理和能够提前发现,就可以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其临床意义和价值是很大的。& & &那么为什么心梗患者会在太阳病3/8时就会发作呢?因为太阳病3/8所涉及的脏腑是肝和小肠,而心与小肠是表里关系,肝与心是母子关系,心主血脉,首先是肝寒血不运而导致心脉淤阻不通,心梗的表在心而根在肝,经云“震为肝筋,思随心运”,母病可及子,而子病也可以累母,治肝是最主要的,只有肝气升才能胆气降,而在伤寒医算盘中,胆既属少阳4/9,又属太阳8/4,十一脏皆取决于胆,治肝的同时也必须要治胆才行,太阳3/8是卫气,太阳8/4是营血,经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只有营卫通,才能气血通,而血是靠气而行的,即气行血,气血的生发又关乎脾胃,所以治肝治胆的同时要兼理脾胃,故在伤寒论中桂枝汤就是一首调和营卫的首选方,,桂枝汤别看它仅仅五味药,它起的作用可大了,桂枝这味药是火中木,芍药是木中土,炙甘草和大枣是土中土,生姜是土中金,五味药既可治心肺又可治脾胃,而心为营,肺为卫,脾胃是营卫的生发之器,所以桂枝汤可谓是养生保健的第一方,当然了,柴胡桂枝各半汤也可以调和营卫,桂枝汤起的是升的作用,而小柴胡汤起的是降得作用,它们的合方正是升降的结合,人与天地同体,有升有降才能气血平和,而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心梗发作时,除胸前隐痛外,大多数患者都有汗出现象,这个汗属于虚汗,并伴随着肢体麻木现象,特别是手臂不遂,个别患者还有背部和颈部僵痛,有的甚至还有干呕,所有这些临床表现,都是肝寒血不运导致的,所以桂枝汤加味方,或柴胡桂枝汤加味方,是预防和治疗心梗的首选方,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是完全正确的,胸痹类的心梗临床少见,故而瓜蒌薤白半夏类方不是首选方。& & &余在临床中遇到的心梗患者,大多数都发作在太阳阳明这一节点上,比如某男,生,39岁时患心梗死,病在太阳阳明,广州某男,生,去年56岁时患心梗,病在太阳阳明,因抢救及时未发生危险,至今一直在吃药预防控制着。某男49虚岁,病在太阳,今年突发心梗,因抢救及时,急服速效救心丸而缓解。某女,1956年生人,55岁时病太阳3/8,半夜心梗发作而死,某男,也是1956年生人,55岁时病太阳3/8,在开车的路上,突发心梗而死,类似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沈飞董事长罗阳的心梗也是发生在太阳阳明这一节点上,未能及时救治,不幸而逝,年仅52虚岁,由此可知,只有搞清楚生命的本质和疾病现象,才能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我今年也病在太阳3/8,晚上偶有心悸现象,但我本人会养生调理,又知命,知命而不忧吗!从伤寒论的角度看脑出血的发病机理(李保柱)& 脑出血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致残率之高早已引起中西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但至今尚没有找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其发病机理还处在探索阶段,如果能提前发现并及时进行药物干预和治疗,将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人命的生存质量,而搞清楚它的发病机理是最关键的一环。余在伤寒论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的脑出血病都发生在阳明病这一节点上,为什么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脑出血病人都会发生在阳明病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的伤寒论基础理论框架的建构问题和六病的真正实质是什么?伤寒论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商周文化断档时期的史前文明阶段,它对三阴三阳六病的定义是在易与数的结合下形成的一套独特诊疗体系,与传统的以四诊为主的中医诊疗体系不同,如果宁要分派的话,可归于商初伊尹所创立的汤液经方派。而实际上伤寒论是一部典型的中医医算之书,在伤寒论中,不但言病的分类,更主要的是言病的变化,也就是治之道,在商周时期,病就是象,病就是形,形可以类,象可以辩,先对病进行分类,然后在分类的基础上再进行辨证,象形理数法式方合为一体,但这种辨证和现在中医使用的辩证方法不同,现在的中医是运用四诊再结合临床表现来选择合适的处方,而实际上真正的伤寒论诊疗体系是运用医算盘进行操作,医者不但能知道患者是得的三阴三阳的什么病,而且还知道病的演化和发展传变趋向,病的动态性和有序性在医者的心中非常明了,不但可以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而且可以看出各种病的发病机理和所涉及脏腑以及对应的经络和人身的部位,处方就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脑出血就发生在阳明病点上,而阳明病的实质是什么?它对应的脏腑和经络又是什么?它在人身的对应部位指哪里?它的前面是三阴三阳的什么病?它的后面又是什么病,做为会使用伤寒医算盘的人来说那是一清二楚的,阳明病是伤寒论的六病之一,它代表的脏腑是大肠和胃,对应的经络是阳明经,在人身的部位主要是头和腹,对应的卦是乾,经云“乾为首脑,根乎心肺”,在商周象形文化时期,用易和数可以表达人身的部位和五脏六腑以及经络,以易数可以定象,因易数可以明象。为什么称“乾为首脑,根乎心肺”呢?这还的需明白六病的位置和传变顺序,阳明病的前面是厥阴和少阴,少阴的卦象是离,经云“离为心血,温输肝肾”,厥阴的卦象是兑,经云“兑为肺,兑为肤,兑为口,兑为宗气”,厥阴是由阴入阳的节点,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阴阳离决的大病,脑出血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阳明中风,同理在太阳伤寒传入太阴的时候,也是由阳入阴的节点,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极易出现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的大病,所以一部伤寒论可以用三个字来代表,那就是“保胃气”,故伤寒论诸方中,治太阴病的方最多,就是这个道理,阳明病的下传点是太阳中风,所以脑出血的后遗症就是肢体瘫痪,因为经云“震为肝经,思随心运”,肝藏血,心主血,肝血不通,心血就不运,脑出血的标在阳明,本在少阴和厥阴,而因果的结局在太阳中风,中医的整体观思想,在伤寒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和突出,知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演化规律,是为医者的必备技能,单纯的辩证和以方类证以及方证对应还只是下工医生的层次,离上工水平尚有一段距离,脑出血的发病机理是阳明病胃家实和阳明病大肠燥,是患者发病前的长期一段时间里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已经埋下了大病阳明病中风脑出血的祸根,如果有缘,遇到上工医生,就能将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让其发生中风,可惜能具备这样的上工医生,现实生活中可为寥若晨星,学医者都知道燥热伤津,经云“坎为肾,坎为津,泽出胰肾”,长期燥热就会伤及肾阴,而肾为水火之脏,水养火则火不乱行,而津亏则会肾虚,肾虚火动血妄行,人在正常情况下,血是不会离经乱行的,只有在肺肾之气虚的情况下,肺虚火动血上行,肾虚火动血妄行,才会导致脑出血的发生。所以阳明病发生的脑出血,病关心肺和肾肝。中医的整体观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在脑出血发生后,有没有办法处置呢?西医的主张那就是开颅钻孔抽血,但风险很大,并不能保证患者的存活,脑出血是离经之血,非虫类药莫属,伤寒论抵当汤是首选之方,余用人参白虎汤和抵当汤合方抢救脑出血均获理想疗效,常能起死回生。某女58岁,2006年病阳明中风,余用此方获效。& & 伤寒论是一部医算之书,其理论体系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阶段,而成熟期则在商周时期,它的前身是伊尹汤液经,张仲景也只不过是伤寒论的传承者,王叔和只是伤寒论断编残简的收集和整理者,对伤寒学也只是粗通其旨,一知半解而已。否则的话就不会整理成现在伤寒论杂乱无章的样子,连最起码的六病传变顺序都不知道的人,怎么会明白伤寒论的理论架构和具体的操作诊治呢?伤寒论医算盘是打开伤寒论的金钥匙,未病先防的医学思想只有在会用医算盘医者手中,才会变成现实,而无盘化境是医者之最高水平。邵子数以易和数结合及64卦数乘96气数等于6144条文数来精准断命,伤寒论也是易和数的结合,其周天八八六十四卦九十六数医算盘,可以精准推算人的病,人身十二宫,疾厄只是十二宫之一,病命一家,医易同源是何等的重要啊!而河洛八卦象数学说就是伤寒论这一皇冠上的明珠,让我们回到史前文明阶段,去探索中医药学的根文化去吧!如果你这样做的话,那么或许有一天,你也可以轻松的打开伤寒论这扇紧闭的大门。但不要忘记,天文地理和人事样样精通才能还原伤寒论医算盘这一宝贝疙瘩。本文转载自.cn/s/blog_a3d866ea0101j1uq.html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23:20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赵东奇大夫电话咨询
赵东奇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腿痛以及相关中医内外妇儿皮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
赵东奇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热点问题推荐
推拿科好评科室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大夫股骨头坏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