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预防深静脉血栓预防指南性疾病

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
健康大讲堂?|?正确使用阿司匹林可有效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栓塞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血栓栓塞性疾病主要包括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以及心腔内血栓形成等。动脉血栓形成主要累及心脏、脑和外周动脉血管等。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却是瞬间发生的,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核心步骤,而阿司匹林具有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够防止斑块破裂是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从而有效预防急性血栓事件。阿司匹林用于血栓性疾病预防和治疗,如何正确使用呢?通常建议阿司匹林每日清晨或睡前空腹服用,每日服用1次。阿司匹林在血浆中的半衰期是15-20min,但由于不可逆阻断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因此,其抑制作用在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大约10天)均存在,而人体内80%以上的血小板功能受到抑制,就可以有效预防血栓事件的发生。此后,每天循环中约有10%的血小板更新,每天服用1次以抑制新生成的、有功能的血小板。阿司匹林何时服用最好,早上还是晚上?目前仍无定论。心血管系统的多种生理活动均表现为昼夜节律,研究发现心血管事件高发时段为6:00-12:00,清晨血小板更活跃,肠溶或缓释阿司匹林口服后需3-4h达到血药高峰,理论上睡前服用可以更好的抑制清晨血小板功能,但是目前没有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证实睡前服用更多减少心血管病事件,并且阿司匹林一旦生效,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持续的,因而不必过分强调固定某一时间服用。目前阿司匹林多为肠溶或肠溶缓释剂型,外有一层耐酸的包衣,保护她通过胃内酸性环境而不被溶解,如在饭中或饭后服,肠溶阿司匹林会与食物中碱性物质混合延长胃内停留时间,释放阿司匹林并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因而建议阿司匹林肠溶或缓释片最好空腹服用。学科带头人霍勇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心内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对心血管疑难、重症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能。于年赴美国哈佛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年法国南希大学医学中心客座教授。二十余年来,对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有深入的研究,擅长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连续多年个人冠脉介入例数及总例数居全国前列,先后帮助300余家省市级医院开展介入治疗并每年举办2次冠心病介入治疗培训班。在开展临床工作的同时还进行了多项临床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形成机制研究,并以主要参加者先后获卫生部、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二项,承担国家攻关课题和八六三课题各一项,牵头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一项。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主编学术专著25部。2012年先后荣获了第八届“中国医师奖”、“第十三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及“吴阶平创新奖”。展开剩余77%
热门新闻更多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许俊堂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重视血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
全网发布: 18:22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许俊堂&一、血栓性疾病的定义血栓形成(thrombosis)是人体组织血管受到损伤时形成止血性血凝块(haemostatic clot)的过程,血栓形成过程首先是血小板在损伤部位粘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platelet plug),在此基础上凝血系统(coagulation system)激活形成凝血酶(thrombin),凝血酶将血栓形成的原料纤维蛋白原变成止血性的纤维蛋白(fibrin)血栓。血栓形成是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避免个体在遇到创伤时过量的血液从血管中溢出。人体内除了血栓形成的因素以外,还有抑制血栓形成的机制,称为抗凝(anticoagulation),抗凝将止血过程限制在损伤局部,并抑制体内异常的血栓形成。生理性止血形成的止血血栓(thrombus)在完全止血使命以后必须被适时地清除,机体清除已经形成血栓的过程称为纤溶(fibrinolysis)。需要对纤溶活性进行有效地调节,如纤溶过强,止血血栓在形成后很快被溶解和清除,必然造成出血;如果纤溶减弱,则止血血栓不能被及时和有效地清除,调节纤溶的机制是抗纤溶(antithrombolysis)。血栓形成与血栓溶解、凝血与抗凝、纤溶与抗纤溶都是一对“阴阳平衡”,一方面保证血液能够在血管内正常流动,既不形成血栓,也不出血;另一方面将止血过程限制在损伤的局部,不至于因局部损伤导致全身性的血栓形成;第三能保证在止血血栓完全止血使命后,被适时有效地清除。栓塞(embolism)是血管局部形成的血凝块顺血流嵌顿到其他部位血管,导致相应组织、器官缺血、坏死或者严重生理紊乱的过程。血栓可以发生在心血管的任何部位,甚至可以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常发生的部位是体循环的动脉或者静脉。生理性血栓形成多发生在血管外,是对创伤的止血(haemostasis)反应,是保护性机制;而病理性血栓形成多发生在血管内,造成组织缺血或者淤血,引起血管事件(vascular events)甚至发生血管性死亡(vascular death)。栓塞可以发生在体循环动脉(systemic arteries),也可以发生在肺循环动脉(pulmonary arteries),但一般不会发生在静脉系统。笔者认为血栓性疾病(thrombotic diseases)可以称为血栓栓塞性疾病(thrombo-embolic diseases)、血管血栓性疾病(vaso-thrombotic diseases)或者血栓相关疾病(thrombosis-related diseases),三者的内涵和外延有所不同,但基本含义一致。笔者也愿意将血栓性疾病主要归于三大类,即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和动脉栓塞(arterial embolism)。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动脉血栓形成主要累及心血管、脑血管和外周动脉血管(下肢动脉、肾动脉等),这些部位的血栓形成多数是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的,即血管内壁的损伤导致血栓形成,严重导致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和急性下肢缺血、坏死等。因此,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就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导致血管事件甚至血管性死亡的过程。动脉粥样硬化是数十年的病变过程,斑块破裂只是瞬间的事情,血栓形成也只有10几秒钟,但导致的是致死(mortality)和致残(morbidity)的血管事件,没有血栓形成就没有血管事件(no thrombosis, no events)。一处血管床发生了血管事件,意味着其它血管床也将发生或者容易发生类似的血管事件。外周动脉疾病本身主要是影响生活质量和致残,但这类患者将来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或者血管性死亡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严重下肢动脉疾病患者的5年生存率几乎与结肠癌一样。就其病理生理基础而言,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和急性脑梗死(脑动脉血栓形成)实际上是一类疾病,可以统称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差别只是发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但治疗原则应该一样,即开通血栓闭塞的血管和维持血管开通。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还包括外周动脉血栓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 obstructive artery disease,POAD)。笔者将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分为闭塞性和非闭塞性两大类:闭塞性(occlusive)意味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基础上形成的血栓将动脉管腔完全阻塞,导致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脑梗死以及急性下肢缺血(ischemia)、坏死(necrosis)或坏疽(gangrene)等。非闭塞性(non-occlusive)又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两类。稳定性(stable)是未破裂固定狭窄斑块导致的发作性缺血性临床表现,包括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慢性缺血性脑病”(如血管性痴呆、立位头晕等)和下肢间歇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等。不稳定性(unstable)存在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但血管未闭塞,血流未中断,包括非ST 段提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S)、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和下肢间歇跛行基础上出现休息性肢体疼痛(resting limb pain)。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不可治疗和逆转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性别和年龄;另一类是可以治疗和逆转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脂紊乱、、吸烟等,这类后天性的危险因素都是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往往都是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遗传不可改变,性别无法选择,年龄应该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而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四、静脉血栓栓塞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主要并发症或者后果是发生致死性(fatal或者lethal)肺栓塞,据国外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率为每,髋骨骨折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率达到了3.6%–12.9%(表1)。西方静脉血栓栓塞导致的死亡排在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之后的第三位,我国发病率也相当高。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吕厚山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袁训芝、吴新民等的调查,我国外科大手术DVT发生率在50%左右,与国外报道的情况非常一致。内科疾病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虽然没有外科大手术那么集中(表2),但由于病员基数较大,静脉血栓栓塞总体发生率内科是外科的三倍。80%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临床表现,即便有表现也往往被忽视;肺栓塞往往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结果是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率很高,而发现率非常低;如果缺乏警惕性或者“想不到”,临床很难诊断静脉血栓栓塞。&表1 骨科大手术VTE的发生率(未抗凝)手术方法DVTPE合计(%)近端(%)合计(%)致死性(%)全髋关节置换术45–5723–360.7–300.1–0.4全膝关节置换术40–849–201.8–70.2–0.7髋骨骨折手术36–6017–364.3–243.6–12.9&表2 内科患者VTE的发生率(未抗凝)患者临床情况VTE发生率普通内科患者10-26%脑卒中11-75%心肌梗死&17-34%充血性心力衰竭20-40%监护室25-4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近端(proximal)和远端(distal),近端指腘静脉(popliteal)以上的下肢深静脉,如股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远端指腘静脉以下的小腿深静脉,包括胫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和腓静脉。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更容易发生肺栓塞,尤其致死性肺栓塞,而远端者不容易发生;近端者可能需要进行溶栓治疗,而远端者单纯抗凝就够了;近端者复发的风险较大,往往需要更长时间地口服华法林二级预防;远端者复发的风险较小,口服华法林的时间可短于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按照发生的基础,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严重可逆的危险因素,如外科创伤或者大手术;第二类是不太严重也不容易被消除的危险因素,如多数内科疾病和恶性肿瘤患者;第三类是特发性(idiopathic),即没有临床可以查及的危险因素,如健康年青人发生静脉血栓栓塞。除损伤导致静脉血栓形成以外,静脉血栓形成多与血流缓慢和引流不畅有关,另外血液成份的改变,如抗凝血酶缺乏、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活化蛋白C抵抗导致的静脉血栓栓塞往往被称为易栓症(thrombophillia)。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与危险因素的有无、多少、暴露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有关,基于危险因素可以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risk stratification),即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评估。如年青人小手术为低危患者,普外科大手术为中危患者,骨科大手术为高危患者,高龄患者行骨科大手术同时伴有静脉血栓栓塞的内科因素为极高危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导致受累局部血液回流不畅,发生淤血和水肿,甚至局部坏死,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另外,静脉系统的血栓也可以顺血流栓塞在肺动脉,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致死性肺栓塞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如果深静脉内血栓负荷大或者没有及时有效治疗,还可导致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影响肢体功能。五、外周动脉栓塞按照栓子(embolus)来源,动脉栓塞分为动脉源性、左心源性(cardiogenic)、和反常栓塞(paradoxical embolism)。动脉源性是动脉上游向下游的栓塞,近段较大血管的血栓栓子或者破裂的粥样物质栓塞到末梢小血管,如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时附壁的血小板血栓脱离栓塞到末梢小动脉造成微梗死。左心源性是左心向外周动脉栓塞,如房颤患者心房内附壁血栓顺血流栓塞到脑动脉或肢体动脉,人工瓣膜血栓性赘生物脱落导致栓塞,心肌病时左室附壁血栓向外周动脉栓塞。反常栓塞是深静脉内血栓栓子经未闭的卵圆孔或者其他异常通道(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同时发生肺栓塞时容易出现,因为这时肺动脉高压使得右心压力升高,容易造成右向左分流。动脉栓塞是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发生机制,动脉栓塞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机理基础,但在临床动脉栓塞往往容易被忽视。六、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肌钙蛋白、脑CT检查、血管超声、血管造影等。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危险因素的评估和检测对于判断有无疾病和预后非常重要,危险因素评估也是治疗决策的依据,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遗传史、家族早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史,血压、血脂、血糖及其控制情况,吸烟史等。在高危人群应通过健康体检及早发现相关危险因素,及早有效干预。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主要应提高诊断的意识,提高临床对高危病人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警惕性。D-二聚体(D-Dimer)的增高虽然不能诊断静脉血栓栓塞,但如果不增高可以基本上排除。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近端DVT)的诊断不但敏感性高,特异性也非常强。肺栓塞的诊断首先基于发生的基础和临床表现,如大手术后第一次下床出现的呼吸困难或者晕厥,首先应想到肺栓塞。血气分析对于肺栓塞的诊断帮助不大,主要用于监测病情变化,但如果氧饱和度下降说明病情较为严重。CT或者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栓塞的主要手段,能提供有关肺栓塞的直接征象。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结果不能协助诊断或者预测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也就是说无法预测脑梗死或者心肌梗死。血液流变学不能作为治疗决策或者用药的依据,也不能判断治疗的效果。其他血液学检查指标,如血凝分析也是这样。七、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防治据黄帝内经,“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疾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的防治策略,即应综合治理(横向的,sectional)和常抓不懈(纵向的,longitudinal)。应着重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发生破裂,使用有效抗栓药物防止在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而导致严重后果。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病变始于青少年,发病始于中老年;死残在于事件,首犯是血栓;从小来防范,益寿又延年。应通过宣传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少吃多活动,饮食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戒烟少酒。总量控制可以归结为“先喝汤后吃饭,八成饱不加餐”;结构调整可以理解为“不要太甜,不要太咸,不要太油腻”。从儿童抓起,避免超重或者。检测体重指数和腰围、腹围对于判断超重/肥胖和代谢综合征非常重要,但却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情,笔者推荐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站立时腹部平胸(骨),仰卧位平或者低于耻骨(部),床底下够东西不气喘。定期检查和及时发现高血压、血脂紊乱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等措施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延缓或者避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即便有了病变,也可以通过行为和药物干预避免斑块破裂,抗栓治疗预防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预防出现血管事件。一旦因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发生了血管事件,能够做的只是亡羊补牢,除积极治疗和减少损失外,下一步就是要通过积极干预防止再发生类似的血管事件。如无禁忌,对已经发生血管事件的患者,应终身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物可以稳定斑块和防止再发生血管事件,二级预防也应常规使用。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主要的风险是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血管性死亡,作为外科医生不但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具体工作中还要评估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发生心肌梗死等血管事件,具体应当积极控制血压和血糖,积极使用倍他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不可只顾血管和手术本身,避免血管通人死等严重情况的发生。其实一级预防远比二级预防显得重要,挽救的患者也更多,因为这部分患者基数很大,是否采取一级预防措施取决于危险因素的有无、多少和强度。除改变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险因素以外,高危患者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英国高血压协会(BHS)在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在2003年公布的指南中都包含阿司匹林抗栓的内容,并且这些指南建议在所有高血压患者积极进行血脂干预。一级预防:如果患者年龄 &sup3; 50岁,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并且伴靶器官损害(如左室肥厚、肾脏损害或者蛋白尿)、糖尿病或者10年心血管疾病危险 &sup3; 20%之一,使用阿司匹林75mg/日。二级预防(包括2型糖尿病患者):已经存在心血管事件患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或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除非存在禁忌,所有患者使用阿司匹林75mg/日抗栓。糖尿病损害内皮细胞功能,诱发或者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激活血小板;凝血物质的合成增加或者活性增强;纤溶活性下降,和血液流变学异常。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炎症活跃,斑块更容易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和血管事件。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推荐:在所有患糖尿病和大血管疾病的成年人,使用阿司匹林治疗(75–325 mg/日)(证据水平A);在年龄&sup3;40岁,患糖尿病,有一项或者多项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考虑开始使用阿司匹林一级预防(75–325 mg/日);在年龄<21岁的患者不要使用阿司匹林;年龄30~40岁,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考虑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即便我们进行了有效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仍是人类致死和致残的大敌。我们多数人的宿命是:生于血管通畅,长于动脉硬化,死于血栓形成(born with patent vasculature, developing with atherosclerosis and died with thrombosis)。八、静脉血栓栓塞的防治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应着重避免引起血流减慢的因素,如手术患者尽早离床活动,长时间飞行旅行注意定期活动下肢,大手术或者严重创伤患者术后使用抗血栓药物等。差不多有70-80%的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伴下肢肿胀,下肢手术或者创伤后腿部肿胀往往被认为是手术引起。内科患者应注意单侧下肢肿胀和不适,一旦发现应当尽快到医院就诊,以免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后果。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措施包括药物和器械两类。主要药物是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和华法林,器械方法包括间歇充气压力泵(IPC)和梯度压力弹力袜(GCS),两者可联合应用,具体适应症和用法请参见2004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的抗栓指南。肺栓塞的血栓栓子主要来自下肢深静脉,少数来源于上肢静脉和右心房。肺栓塞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死亡多发生在起病后的3小时以内,有时没有明显下肢肿胀的症状和体征,发生突然。肺栓塞多出现在有长期卧床,长时间坐飞机,下肢创伤、手术病史的患者;有些患者有血栓形成的遗传学因素或者因患了恶性肿瘤自发血栓形成,找不到什么诱因。不明原因或者难以解释的呼吸困难是肺栓塞的主要临床表现,应当尽快到医院就诊。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的治疗目的是防止发生肺栓塞,尤其致死性肺栓塞,其次防止发生血栓后综合征。主要治疗措施是抗凝,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同时开始应用,国际标准化比值达到(INR)2.0-3.0之间连续两天停用低分子肝素,继续使用华法林。肺栓塞的溶栓治疗仅限于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目的在于挽救濒临死亡的重症患者,多数抗凝治疗即可。溶栓治疗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能减少肺栓塞的发生率,但可以通过减小血栓负荷而减少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因此溶栓应仅限于那些广泛的髂股静脉深静脉血栓形成。腔静脉滤器适用于下肢静脉近端血栓,抗凝治疗禁忌或有并发症;经充分抗凝反复发作肺栓塞;行肺动脉血栓切除术或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患者。手术和介入治疗仅限于可能发生静脉性坏疽,为了挽救肢体的情况。除积极治疗外,在出院后必须定期随访,在监测血液的情况下服用一段时间的华法林,以防静脉血栓栓塞的复发。二级预防的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如果VTE的发生具有明确的诱因,如外伤和手术后发生的近端DVT,无其他危险因素,华法林抗凝4~6个月就足够了;如果仅为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其他危险因素,抗凝4~6周即可;如果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如严重疾病未愈、仍在卧床、患糖尿病等,需要抗凝6-12个月。反复发生VTE、患易栓症或者不明原因的VTE、恶性肿瘤伴VTE应该长期或者终身抗凝。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应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至少3~6个月,病情不稳定或者恶化者应考虑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据研究,活动的恶性肿瘤患者即便尚未发生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剂量的低分子肝素也能提高5年生存率。恶性肿瘤患者抗凝获益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低分子肝素的抗炎、抗栓、抗增殖、抗转移等有关。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应该基于病情和病人的需要优化治疗方案,避免治疗过度和不适当的干预。应转变思维模式,由针对血栓本身转变到预防发生肺栓塞;由通过外来手段去除血栓转变到抗凝基础上依靠机体自身纤溶活性清除已经形成的血栓;由单纯的只注重治疗转变到有效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由过度干预转变到优化的适当处理。对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高危患者,基于循证医学推荐,不抗凝是违反伦理的;如果因为不抗凝发生了致死性肺栓塞,那么伦理问题就会变成法律问题。无论你对静脉血栓栓塞了解多少,有多深入,在今天,静脉血栓栓塞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更不能忽视的问题了。九、动脉栓塞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动脉栓塞的血栓栓子主要来自左心房,也有来自左心室的。持续房颤患者每年发生脑栓塞的可能性为5%,脑栓塞导致的脑卒中比脑血栓形成导致的脑卒中具有更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华法林降低脑卒中的风险68%,降低死亡23%,阿司匹林也有效,但效果明显不及华法林,两者安全性无明显差别。二级预防只有华法林有效。我们的观察性研究显示,口服华法林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2~3对中国人同样安全和有效,专职的血栓病医生和血栓防治门诊是保证口服华法林抗凝患者效果和安全性最重要的措施。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的药物都是静脉用药,迄今为止还没有国际上公认的口服“化栓”药物(溶栓药物)。华法林和肝素(包括低分子肝素)是抗凝药物,其作用在于防止新血栓形成,对于已经存在的血栓,两类药物都没有直接的溶解作用,但机体自身具有很强的溶解和清除自身血栓的能力。华法林是目前上市的唯一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是个好药,但必须用好,用不好就是毒药。口服的因子IIa和因子Xa抑制剂(rivaroxaban)正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中,随着新的口服抗凝药物的研发和进入临床,可以预言华法林终将被取代,也可以说华法林时代即将结束,现在正处于后华法林时代。十、结语有血液的地方就有可能发生血栓,血栓伴随许多疾病过程,血栓的预防应当首先控制形成血栓的危险因素,在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对于高危患者采取预防血栓的措施。一年输两次液,春秋各一次,是许多患者防病治病、防栓治栓的主要手段,这种做法没有科学依据。且不说药物是什么,疗效又如何,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就算每次输液2周,那剩下的四十八周怎么办,一年输液2次能顶住么?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和介入办法,需要内外科结合,预防与治疗相结合,优化诊断和治疗程序,争取让患者得到最大的获益。不是我们有什么,能做什么就给患者用什么,关键是什么最获益,风险最小,价格最低。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不能样样用;不能药物、手术和介入三板斧齐上。DVT的治疗不但溶栓,还手术取栓,同时放滤网,最重要的环节术后抗凝反而忽视了,造成患者二进宫、三进宫,接着再重复上面的过程,这是非常不正规、不循证的医疗行为。重视患者全身情况和内外科的配合,不能血管开通,患者人死了;需要外科治疗者,也不可非要内科保守,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是很好的办法。防治血栓性疾病不单是医生的职责,也需要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需要政府和媒体的广泛支持。血栓相关疾病需要全方位的防治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国民更健康,更长寿。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22:27
许俊堂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许俊堂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许俊堂大夫提问
许俊堂的咨询范围:
冠心病,高血压,血栓防治(肺栓塞,下肢血栓,房颤抗栓,华法林的使用及监测等),心脏及血栓标志物
许俊堂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心血管内科好评科室
心血管内科分类问答心内科专家徐亚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二级预防
心内科专家徐亚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二级预防
  和血栓栓塞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称为。依血栓组成成分可分为血小板血栓、红细胞血栓、纤维蛋白血栓、混合血栓等。按血管种类可分为动脉性血栓、静脉性血栓及毛细血管性血栓。血栓栓塞是血栓由形成部位脱落,在随血流移动的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某些血管,引起相应组织和(或)器官缺血、缺、坏死(动脉血栓)及、()的病理过程。如何减少血栓栓塞性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呢?心内科主任徐亚伟教授在接受家庭医生在线的视频访谈时指出,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脑梗死等疾病,危害大,要做好二级预防。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徐亚伟教授采访文字记录:家庭医生在线: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家庭医生在线专家访谈节目。我是本期的节目主持人刘晓,今天我们为大家请到的专家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徐亚伟教授。徐主任您好!徐亚伟主任:你好, 各位网友,实际上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在网上,尤其是新浪微博(微博名:徐亚伟cn)上有很多健康粉丝。今天主要谈的是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二级预防,顺便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血栓性疾病现在是一个非常普遍,也是影响人类健康、致死致残的重要疾病之一。有个统计数据显示,血栓栓塞性疾病占人类疾病死亡率的51%以上,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死亡是与血栓性疾病有关的,那么血栓性疾病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比如说心肌梗塞、脑梗塞、栓塞性疾病、下肢栓塞、肺栓塞等等。那么这些栓塞都是与血栓有关系,那么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把它叫做“沉默的杀手”。为什么叫做“沉默的杀手”?因为它的起病很早,可能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这种过程,到四五十岁的时候逐渐发病增加。我们以急性心肌梗塞为例,现在40岁左右急性心肌梗塞占到7%,如果到50岁左右,急性心肌梗塞在这个年龄段占到13%,那么60岁以上更加的增多。那第一说明它是在年轻化的过程中,第二也说明疾病是在过去年轻时候就开始了。那么血栓性疾病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有它的发病基础,实际上它分为几方面,一方面是血液有没有问题,第二是看看血液里面的理化因素有没有问题,第三是血液流动速度,那这种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呢?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疾病,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在过去,尤其在过去穷困的时候,这种病是比较少见的,而现在它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主要是与现在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等有关系,也与代谢综合症有关。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考虑到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它的主导因素越来越多,而且高血压的发病率已经达到18.88%,高血脂也达到18.88%,糖尿病的发病率是逐渐增加,现在是像本世纪一个爆发性流行这样的一种情况。那么另外肥胖、吸烟、家族遗传等等都可能是造成血栓性疾病的主要因素。那么这些因素最关键是作用于我们的血管,那么这里面就要给大家讲一讲我们的血管。家庭医生在线:徐主任,那么除了血栓梗塞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什么因素会导致,比如说,心肌梗死、脑梗死这类疾病的发生呢?徐亚伟主任:这是个很好的问题,那么实际上来讲就是我们都要讲一个前因后果,它的来源是如何的。实际上来讲,血栓性疾病我们要给它分一分类,分类我们首先要看到,心脏叫心血管系统,就是心脏和血管,那么心脏的血管系统它还包括脑血管系统、肾脏血管和外周血管这些系统。从血管角度来讲,有动脉有静脉,还有毛细血管。动脉是把营养送到,静脉把它拉回来,就是说血管是一个密闭的系统,实际上血栓分为哪些血栓呢?像动脉性血栓,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造成心肌梗塞,造成脑梗塞,造成周围栓塞,比如下肢动脉栓塞,甚至有些人栓塞、闭塞以后要截肢,肾动脉栓塞、闭塞或者血栓形成。那么在静脉的时候和动脉完全不一样,它由于血流速度比较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再形成的时候容易发生肺梗塞,以致下肢静脉血栓。那么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对于它的防治策略有很大的不同。现在哪些原因可能导致这些问题呢?实际上来讲,动脉有三层结构,一层是内膜,一层是中膜,叫平滑肌,还有外膜。内膜有一个内皮细胞,如果内皮细胞破坏的话就会发生粥样化过程,而这个粥样化过程常常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家族史等等有关系。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它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家庭医生在线:那就是您刚才说的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对心血管疾病是有很大的影响。那具体的影响是不是说会加重这些病人本身疾病的发展呢?徐亚伟主任:是的。那我们刚才讲血栓是怎么形成呢,我们常常有一种语言叫“无血栓无事件”,也就说如果没有血栓形成,就没有脑栓塞,没有血栓形成,就没有心肌梗塞,也没有肾栓塞,也没有外周栓塞。但是这种栓塞是怎么形成的呢,是由动脉硬化粥样引起,但是动脉粥样硬化又与什么有关系呢?它有很多可变因素和不可变因素,比如说年龄,随着年龄增加,动脉硬化粥样增加;比如说男女,男性比女性动脉硬化粥样要早十年左右,男性在40多岁就开始了,女性在50岁以后。但是有些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本身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病人,可能在很早就动脉硬化粥样形成了。那动脉硬化粥样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就是血管里有很多斑块,就好像一个水管道里面时间长了以后生锈,有的地方锈得很厉害。如果斑块要是破裂了,这时候血栓就会积聚,然后形成血栓。那么这种形成血栓常常以疾病的形式来出现,我们把它叫做事件,也就是刚才讲的“无血栓无事件”,有血栓了,事件出来了。那么如果发生在心脏,就叫心肌梗塞,如果发生在大脑,就叫脑梗塞。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总的来说,这是一种血栓栓塞性疾病范畴内的,那么它的治疗就是抗血栓抗凝为主。家庭医生在线:那实际上,血栓性疾病在临床上是不是预防比较重要呢?那在临床上的预防大概是采取什样的预防方法呢?徐亚伟主任:血栓性疾病既然是有一种这么严重的危害,而且在发病之前常常是隐匿的,自己不是很清楚。我们发现的心肌梗塞和脑栓塞常常在发生之前没有多少症状,而且在发生肺栓塞的时候也是如此,有80%的肺栓塞是隐匿性发生的,来了之后突然会猝死。那心肌梗塞也是这样,有60%的病人没有症状,有45%的女性也是没有症状,那么这种情况我们为什么把它叫做“沉默的杀手”,主要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它危害很大,但就是悄悄袭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要进行治疗,首先要预防,预防我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叫一级预防,一部分叫二级预防。我们说的一级预防就是说在没有发生这些血栓性疾病之前的预防,如果发生了以后叫二级预防。那么为什么要进行一级预防?一级预防实际上是对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发生过程的预防,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通常又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家族史有关系。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过去为了防止心肌梗塞和脑梗塞这种情况,就必须对它的源头进行治理。就好像现在我们对长江黄河进行治理,必须到三峡源头进行治理才能达到效果一样,不然在下面不管你怎样去做,上游的垃圾或者上游的危害总是清除不干净,那么是这样一种情况。家庭医生在线:那就是预防是很重要的,那么血栓性疾病二级预防又是怎样的一种预防呢?徐亚伟主任:那么二级预防指的是实际上我们已经发生血栓性疾病了,那么我们现在来讲有这样的一个概念,如果一个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那么他未来发生心肌梗塞的概率要比正常人大得多,发生心肌梗赛的概率至少比正常人要高1/4到1/3,那么同时,发生过心肌梗塞的病人发生脑梗塞或肾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疾病也要比正常人高得多。所以说一旦发生血栓性疾病就说明这个病人是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他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积极进行抗血栓治疗。所以说必须进行二级预防,也就是说得过这个病了要积极预防,为什么要积极预防,是防止再次,第一次已经是一种破坏了,如果第二次再一次破坏,那可能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所以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的标准就是这样一种标准,如果一级预防没有达到,那么二级预防一定要跟得上,二级预防就只能是已经有毛病的人进行预防。家庭医生在线:那么这些得过血栓性疾病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他再次复发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徐亚伟主任:复发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那么这里面就是说血栓性疾病一旦发生以后,实际上来讲全身这个人处于血栓的易感状态,也就是说他容易发生血栓。他这个体质,这个机制呢,不是在这发生,就是在那发生。假如说以前急性心肌梗塞过,这个血管堵了,可能下次又堵这个血管,也可能堵别的血管,那么这时他是一种易感的。那么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要进行划细标准,划细标准就是要把病人分成低危的、中危的、高危的患者,甚至还有极高危患者来进行二级预防,那么这里面就非常重要。那现在再举个例子来讲,那现在比如说人口死亡的总死亡率有40%-46%是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人在临终的时候都与心脑血管有关系,而心脑血管的死亡多数与心肌梗塞和脑梗塞有关系,心肌梗塞的死亡有一部分,绝大部分是与心肌梗塞后造成的电生理紊乱,室颤有关系。那么如果发生室颤的话,在院外抢救成功率不到1%,也就是说如果在院外发生室颤,就是我们看到的,电影上看到的放电抢救的,在医院抢救过来,在外面的话没有这个设备,抢救成功率是很低很低的。所以很多人猝死的时候毫无办法,即使医护人员已经赶到现场,但是病人已经过世已久。这些著名的人物,比如说高秀敏啊,还有很多的演员。那么同时来讲,血栓疾病又造成了很多名人的栓塞。中国的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的发生率要比西方国家高5倍以上,那么多数都与我们这种血栓性疾病有关系。所以说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都非常非常重要。甚至我们有谈到0级预防。所谓0级预防就是没有危险因素之前的预防。就比如说你,你年轻,你现在没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都没有,那这种情况怎么办?就是要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那么要防止被动吸烟,要经常运动,要多吃蔬菜,保持心态平衡等等之类的,那这种情况下就是说我们把它推进到0级预防上去。家庭医生在线:那就是说患者通过这两级的预防,还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徐亚伟主任: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的时候,在我们医学界有一种理论叫做弗兰明翰,那么弗兰明翰它是一个关于流行疾病学的调查,用一种方法来调查一种人群,看他这种疾病的发生,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到底有多少,那么它提出的结果就是,如果进行大面积的预防以后,它可以使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大幅度下降,不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所以在六七十年代,当这些结果出来以后,在七八十年代,美国在心脑血管的死亡率上已经发生了拐点,也就是说死亡大幅度下降。到了今天中国,国家投入了这么多的钱,死亡率还是继续延伸,是什么原因呢?预防还没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家庭医生在线:徐主任,那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除了抗凝、消融等方法,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进一步地治疗它呢?徐亚伟主任:其实来讲是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说,我们对于血栓性疾病的治疗多数我们是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因为血管系统形成的血栓有根本的不同。动脉的血流速非常快,所以说当斑块破裂,血小板形成集聚的时候,它的主要治疗是要靠阿司匹林和波立维来进行的,那么波立维要比阿司匹林强几十到几百倍。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多数在治疗的过程中,像波立维在二级预防的过程中就是有毛病的时候,把它放在一个“主战场”上,在一级预防中,过去是把阿司匹林放在重要位置,就是我们还没发生血栓先预防就吃阿司匹林。但是到近年来发现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应该积极进行波立维,也就是氯吡格雷的一级预防,在没有发生血栓事件之前,就应该把这个药吃上。那如果假设是在静脉血栓的话,因为它流速比较慢,所以它主要是凝血因子有关系,所以抗凝就很重要了。所以两套系统治疗是完全不一样的,动脉血管抗血小板,静脉血管抗凝为主。家庭医生在线:那血栓栓塞性疾病吃药再加上一二级预防联合治疗,会比之前的治疗效果好在哪里呢?徐亚伟主任:那么今天已经进入到一个循证医学的阶段,那么循证医学就是讲求证据,这些证据来源于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而且是双方对照的,那么这种结果老百姓可能对我们做的临床试验并不最最熟悉,那它是一种非常客观的,比如我们双方对照,我们吃的这个药病人不知道,医生也不知道,那吃完这个药呢,我们通过两组数据对照,实验组,对照组。然后得出的结果呢,凡是进行血栓性疾病一级预防或者二级预防的都可以大幅度降低心肌梗塞、脑梗塞的发生率,也就是我们叫事件的发生率,mass事件(群体事件)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如果在二级预防这一块再加上一级预防呢,它的获益就更加多,更加好。那我刚才已经讲了,大家对阿司匹林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氯吡格雷相对于波立维的认识还相对浅一点。实际上在欧洲,在美国,现在已经把治疗的前沿已经前推到了一级预防,也就是说战线前推了,原先我是守在这个位置的,现在我往前推,那么面对的就是高危患者在没有发病之前进行一级预防。家庭医生在线:那现在在中国,二级预防在各大城市各大医院的实施情况怎么样呢?因为我觉得现在猝死的发生率还是很高。徐亚伟主任:是这样的,刚才我讲的数字,我们说死亡的大多数都是心脑血管,心血管的死亡率大多数是心肌梗塞,心肌梗塞一定和动脉粥硬化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以后斑块破裂,血栓是它的罪魁祸首,那血栓的形成刚才也讲过,它是悄悄而来悄悄而去,他是一个沉默的杀手,稍不小心卡住你的脖子。那么鉴于这种情况怎么办呢?那就是一定要把这个问题看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如果不加以预防,未来会是怎么样一个结果呢?那么国家无论花多少医改指标都解决不了当今的问题,死亡率高居不下,血栓性疾病死亡率高居不下,没有社会、政府、医院以及个人全方位的进行全面控制的话,恐怕效果是达不到的。家庭医生在线:那其实很多患者还是以家庭活动范围为主,那这些潜在高危患者来说,如何在家中自己做到一个比较好的预防呢?徐亚伟主任:这跟我们的宣传可能有很大的关系,这也跟国民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在美国它的分布,白人现在在这一块,他在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都做得比较好。因此你现在看到白人大胖子就特别少。在美国你看到游乐场、或者人多的地方,有百磅重的都是黑人,或者少数艺人,那么族裔不同,他受教育也不同,他对健康的理念也不同。本来健康就是一种要求,因为它要求自我的一种约束。自我约束是跟自己受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我们把这个东西反过来在国内也是如此。国内目前国民的基本教育素质,对健康的理念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目前要谈到一级二级预防降低死亡率,使死亡率出现拐点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健康从什么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心做起,心脏的心,从抗血栓做起。家庭医生在线:所以说现在看美国,很多人是不重视自己的健康。现在临床上有硝酸甘油,然后您刚才提到阿司匹林,就是作为一般的人,家中可不可以常备这些药?万一发生什么情况能够起到预防或者急救的作用呢?徐亚伟主任:现在从药物的治疗来讲,我们现在是这样主张,那么多数情况下,我们做一级预防的时候主要是防止危险因素的发生,那么如果有危险因素后来导致疾病已经形成,或者已经发病进行二级预防的时候,那不论是哪一种情况,我们现在的抗血栓治疗是重中之重,是优先进行的,至于你说的现在扩血管的硝酸脂的药物仅仅是对于二级预防的病人,也就是已经得过冠心病、得过心肌梗塞的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或者要进行扩血管改善症状,但它的源头还是抗血栓,你不要让它发生血栓,就不存在其他的急救,也就是刚才讲到的“没有血栓就没有事件”,事件就是心脑血管的急重症。现在我们国家在整个预防体系、整个治疗体系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大家不是按照循证医学或者医生医嘱去做,而是跟着媒体走,那不是说媒体做得不好,是因为很多不健康的东西带到另外一个环节了,说你必须要吃药了,这些药都是毒药。他汀类的药应该都是降血脂的,在美国之所以“三大战役”最成功的战役是把血脂打下来,是靠他汀类打下来的。那么在中国就变成肝毒药了,那他宣传的是一个什么情况呢?“我这个药无毒无副作用,包治百病,长命百岁”,把真正有效的药说成是肝毒药,说注意了你吃完了肝坏掉了。所以在这种诱导下,很多情况不愿意坚持服药;第二个就是抗血栓的药物,我们现在的调查发现,对于我们心血管的病人来讲,很多病人发生严重的疾病,包括???一年之后擅自停药能达到50%,五年之后停药的达到90%。那他的主要概念就是我病现在好了,我为什么要吃药,但他不知道血栓是在随随时时发生的过程中,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我们人体每天都是在血栓形成、血栓溶解这样的过程中。那如果说不把他基础的情况搞掉的话,那么血栓随时都伴随着你。所以对于我们血栓性疾病来讲,首先要进行这方面的治疗。比如说我们一级预防,或者病人支架植入或者心肌梗塞以后要求阿司匹林,那我们现在也发现对于这些高危患者,长期服用氯吡格雷时间隔的间断越长越好,那么这些结果对我们的老百姓来讲,大家认识不足,最后停药以后又发生疾病的反复,又回来心肌梗塞、脑梗塞、下肢栓塞以后才觉得那时候应该听医生的话,可是到这种情况再进行治疗的话,已经晚了。我们中国有一个理论叫做“上医治未病”,实际上和现在的预防医学有很大的相同之处,那么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没有发生问题之前就进行预防,有了高危因素要更加积极进行干预,尤其是生病以后,干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庭医生在线:那就是这些患者的话,高危人群他平时的饮食有哪些方面要注意呢?徐亚伟主任:那么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讲是实际上就谈到了其他原则。那么中央电视台现在也是天天在讲什么“迈开腿,管住嘴,好心情”,那九个字能够概况很多,那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就是要让你加强锻炼,要迈开你的腿每天走起来动起来,要运动,把多余的脂肪燃烧,把多余的能量燃烧,不要在体内存积,尤其不要存积在血管里面。那第二个问题就是要进行戒烟、戒酒。现在酒因为做了大规模临床实验的情况下,少量饮酒可能对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有好处。但是大量饮酒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吸烟时百害而无一利,所以说今天我们已经非常明确提出要全面形成无烟的环境,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对吸烟有非常明确的禁烟规定,比如说在美国公共场所是不能吸烟的,就算是露天也不行。尤其严格的像新加坡,甚至我知道现在在澳门也提出你必须在指定地方吸烟,因为澳门有它特殊的环境,很难控制吸烟,但是政府下决心了,说不让吸就不让吸,吸烟罚你钱,还吸就罚到你倾家荡产,如果假如在法律途径上把健康纳入到这种规范的话那就比较好。因为现在有很多专家,比如胡大一教授,还有很多教授提出被动吸烟我不干,就是说你吸你的,但是你吸影响到我,所以我不干,所以你要吸烟就到外面去吸,或者到露天的地方,你不要影响在座的。如果大家都有这种意识的话呢,那起码这一块就能逐渐做好。因为吸烟可以有几千种有害因素,它可以影响到心脏、肺部,影响到各个方面,那么这是第二个方面。第三个方面就是要均衡饮食。均衡饮食并非什么东西绝对不能吃,而是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那这样主要的话就是要提倡低盐、低脂饮食,甚至低糖饮食。这样的情况下,低盐就是要防止高血压,低糖要防止糖尿病,低脂要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这里面我们有一定的情况,我们最好要多吃蛋、豆腐、蔬菜、粗纤维、水果,我们是这样的一种标准。那这里面我们食物链也有一个金字塔式的,最上面就是动物的肝脏、油炸食品等等,如果大家有这种危险因素,最好是远离垃圾食品,最主要是油炸食品。家庭医生在线:那徐主任还有个问题,就是很多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治疗后回家了,那他们家庭的护理要注意哪些情况呢?徐亚伟主任:这种护理就分为两个情况,一种是已经致残,比如说发生脑栓塞已经偏瘫了,那就是做一个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既可以在家庭,也可以在医院。很多情况是在家庭来进行二级预防,所以说必须有这样一个设施,这样一个环境来进行。那么心肌梗塞在家里要看是哪一种情况,如果说心肌梗塞面积小又是个低危患者,那么他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人的生活状态。如果是急性心肌梗塞以后心衰很严重,那这时候要进行二级预防相关的治疗,包括康复治疗。那这种康复治疗就比较复杂了。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体外震波,目前国内只有一两家医院有这个设备,现在我们上海也在大量引进这种设备。就是对于一些基本的搭桥,心脏支架,效果不好的我们用体外震波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可解决这么多周末期病人,这些设备我们已经马上就要到了,国际上现在刚刚做出最新的。家庭医生在线:那最后您对于整个中国所有血栓性医护人员还有这些高危人群有一个什么样的希望呢?徐亚伟主任:我们是这样一个希望,我们做到今天为止,我是心血管又是内科学的全国常委,在华人界中是美国心脏学院院士,那么有责任有义务要给大家提醒,要远离血栓性疾病。那么如何远离血栓性疾病呢?就要远离动脉粥样硬化。那么如何远离动脉粥样硬化呢?首先就要远离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而这些危险因素就我们刚才提到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以及代谢综合症、肥胖等等。那么如何防止这些危险因素?那就是从我们“迈开腿,管住嘴,好心情”,健康从心做起,从你我做起,从大家共同做起,从网络媒体做起。我们对我们现在的网络媒体寄予一种非常崇高的期望。希望在媒体在传播的东西讲一些公益。所谓公益就是为我们健康事业多做些贡献,让老百姓能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现在的健康宣教里面有很多是不正确的,有误导的,把老百姓拖入苦海的,那么这种伪科学、伪命题等等在我们的健康教育中到处都是,所以出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什么绿豆啊什么张悟本等等,这是与我们现在健康教育的体系,以及我们国家整个体系,比如说美国有弗兰明翰这样为基础的一种体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有大量临床试验,那我们国家应该怎么办?政府怎么办?我们网络媒体应该怎么办?我们不能传播不健康的信息,不能听信不健康的,也不能造出不健康的信息,例如现在所谓的“亚健康”等等。现在按照“亚健康”一套,全国人民全部亚健康,说明不论你怎么预防都没有用,你是亚健康,你只要吃我这个药才可以,那怎么能行呢?全国人民都吃药,而且都吃错了药,全国人民都吃坏了。家庭医生在线:对对对,那么也是非常希望通过我们这个窗口,通过我们这个平台让更多的网友获得一些正确的预防知识。那也感谢徐主任今天给我们带来一场非常生动的讲解。希望听了徐主任的讲解之后,大家对于心血管疾病方面的预防和治疗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那我们下期节目再见,再次感谢我们的徐主任。专家介绍:徐亚伟,男,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大内科主任,急救创伤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常务委员兼副总干事长、中国心律学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协会体外反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海峡两岸医疗技术交流委员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单病种质量控制专家组”专家、国家科技部国际重点合作交流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和上海自然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心血管质控中心委员、上海市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内科学会委员、上海心血管学会委员等。擅长心血管介入治疗,尤其在复杂冠脉病变,以及射频消融治疗位于全国领先地位。家庭医生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家庭医生在线;媒体合作请联系:020-(责任编辑:尹浩 )相关推荐:
藏家的其他藏品
本周阅读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