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做次癌症筛查体检要多少钱要多少钱?最近看到格致健康的筛查产品还比较火,有人用过没有?

我的健康我做主|癌症筛查的真相最近,你或许关注到了这类“颠覆性”的信息...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吃惊?质疑?不明觉厉?或者说被断章取义,标题党了?难道我们一直都被忽悠了吗?健康知识究竟应该听谁的?我的健康我还能做主?今天,小编并不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想提供一些背景知识供大家参考。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韩启德院士关于癌症筛查的相关论述。关于癌症筛查:WHO怎么看?据估计,全球大约1/3的癌症通过早期检测和及时治疗是可能治愈的。在全面的癌症控制规划指导下,通过早期检测可以治愈相当数量的癌症患者或显著延长其生存时间。如果缺少早期检测环节,将会显著增加癌症治疗成本,造成资源利用率降低,同时也会无故增加姑息治疗的需求。《癌症控制:从理论到行动·WHO行动规划指南·早期检测》书中指出,如果接受早期诊断和治疗,每年成百万的癌症患者能够避免过早死亡和病痛折磨。早期检测的理念是:癌症被诊断的时间越早,被治愈的几率越大。癌症早期检测的目标是:在癌症仍然局限于原发部位,尚未扩散到周围组织和器官时及时检测,甚至在某些部位检测到癌前病变。癌症早期检测项目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早期诊断是指在病情恶化前,普通百姓和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能够知晓癌症的早期信号和症状,以促进诊断。早期诊断能够使后续治疗措施更加简单、高效。有时候早期诊断也被称为“降期”。筛查是指采用筛查工具对假定无临床症状人群开展系统化的检测。筛查的目的在于找出提示某种癌症异常症状的个体,这些人需要接受进一步的检查。机会性筛查是在日常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采用筛查工具非系统化地开展检测活动。癌前病变指在癌症发病初期的组织异常变化,如不治疗可能进展为侵袭性癌。宫颈癌筛查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这一阶段检测出癌症。早期检测项目包括,通过教育提高公众和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对癌症可被早期检测的意识。提高意识的目的在于,提高目标人群中参与早期检测项目者的比例。关于癌症筛查:美国怎么看?美国癌症协会癌症早期检测指南(最新)&美国癌症协会(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为大多数成年人推荐以下这些癌症筛查指南。在一个人没有任何症状之前,可以利用筛选检查来发现癌症。&乳腺癌&40-44 岁的女性应选择利用乳腺钼靶(乳房的 X 射线检查)开始进行年度的乳腺癌筛查,如果她们希望这样做的话。45-54 岁的女性应每年进行乳腺钼靶筛查。55 岁及更老的女性应改为每 2 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筛查,或者也可以继续每年进行筛查。只要一个女性健康状况良好,并预计能活 10 年或更长,就应该继续进行筛查。所有女性应该熟悉有关乳腺癌筛查的已知好处、局限性和潜在危害。她们也应该知道她们乳房的通常外观和感受,并及时把任何乳房的变化报告给医护人员。&有家族史、遗传倾向,或某些其他危险因素的女性应该同时进行核磁共振筛查(属于这一类女性的数量非常小)。与医护人员一起讨论您患乳腺癌的风险,以及您将会得到的最好筛查计划。&结肠直肠癌和息肉&从 50 岁开始,无论男女都应该做以下这些检查计划中的一种:&发现息肉和癌症的检查每 5 年进行一次可屈性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每 10 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或每 5 年进行一次双重对比钡灌肠检查*,或每 5 年进行一次 CT 结肠成像检查(模拟结肠镜检查)*&主要用于发现癌症的检查每年进行一次愈创木脂大便隐血检查( gFOBT)**,或每年进行一次大便免疫化学检查(FIT)**,或每 3 年进行一次大便脱氧核糖核酸检测(sDNA)**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您就应该做结肠镜检查。**应该使用在家取得的多个大便样本进行检测。在医院做的一个检测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您就应该做结肠镜检查。&如果您有条件,并愿意接受这些检查的一种,那么这些用于发现早期癌症和息肉的检查应该是您的首选。请与医护人员讨论哪一项检查最适合您。&如果您有家族史或因其他因素而属于结肠癌高危人群,您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筛查计划表。与医护人员一起讨论您的病史,以及对您最好的检测计划。&宫颈癌&从 21 岁开始,应该进行宫颈癌检测。21 岁以下的女性不需进行检测。21-29 岁的女性应该每 3 年进行一次宫颈抹片检查(Pap test)。在这个年龄段,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检查(HPV)不需进行,除非宫颈抹片检查结果异常。30-65 岁的女性应该每 5 年进行一次宫颈抹片检查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检查(被称为“联检”)。这是首选的方法,但是每 3 年单独进行一次宫颈抹片检查也是可以的。如果 65 岁以上的女性在过去 10 年里,定期宫颈癌检测结果正常,那就不应该再做宫颈癌检测。一旦停止检测,就勿需再次开始。有严重的宫颈癌前病变史的女性,应该在至少诊断 20 年内继续检测,即使检测超过了 65 岁的年龄。一个女性不是因为宫颈癌切除了**及**颈(**全切术),并且她也没有宫颈癌的历史,也没有严重的癌前病变,那么就不必再做检测。所有接种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疫苗的女性仍然应该遵循按年龄组推荐的筛查。&一些女性,因为她们的个人健康史(艾滋病毒感染,器官移植,雌激素己烯雌酚暴露等),可能需要不同的宫颈癌筛查安排,可以就此和医生进行讨论并作出选择。&&&**内膜(**)癌&美国癌症协会建议:在更年期的时候,所有的女人都应该被告知**内膜癌的风险和症状。女性应该将任何意想不到的**出血或点状出血报告给她们的医护人员。依据个人不同的健康史,有些女性可能需要每年进行一次**内膜活检。具体请与医生讨论。&肺癌&美国癌症协会不建议对处于肺癌一般风险的人进行肺癌检测和检查。但是,我们对那些由于吸烟而处于肺癌高危风险的人进行筛查指导。如果您符合以下几种情况,筛查可能适合您:年龄在 55-74 岁之间身体健康至少有 30 包年的吸烟史,并仍然在吸烟,或在过去 15 年里戒了烟。(一个包年是指一个人已经吸烟的年数乘以此人每天吸烟的包数所得的总量。某人每天吸一包烟吸 30 年即有 30 包年的吸烟史,相当于某人每天 2 包吸 15 年。)&筛查是指做年度低剂量的 CT **扫描(LDCT)。如果您符合以上所述,并想开始进行筛查,与医护人员谈一谈。&前列腺癌&美国癌症协会建议男性与医护人员讨论,一起做出是否进行前列腺癌检查的明智决策。研究尚未证明检查的潜在好处大于检查和治疗的危害。但我们相信,男性不应该在没有首先了解癌症常识,或者不知道有关检查、治疗风险和可能好处的情况下接受检查。从 50 岁开始,男性就应该和医护人员谈谈检查的利弊,这样他们就可以决定进行检查是否是正确的选择。&如果您是非洲裔美国人或有父亲或哥哥在 65 岁之前患有前列腺癌,那您就应该在 45 岁时开始与医护人员讨论此事。&如果你决定要做筛查,你应该接受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血液检测,伴(或不伴)直肠检查。而接受检查的频率取决于你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水平。&癌症相关的检查&20 岁以上的人要进行定期健康检查,癌症相关的检查应该包括:健康咨询,这取决于一个人的年龄和性别;还要包括甲状腺癌、口腔癌、皮肤癌、淋巴结癌、**癌、**癌,以及除了癌症之外其他疾病的检查。&防癌小贴士远离一切形式的烟草;达到并保持健康的体重;开始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保持饮食健康,吃足够的水果和蔬菜;限制您的饮酒量(如果您喝酒的话);保护您的皮肤;了解您自己、您的家族史、以及您的风险;定期进行体检和癌症筛查。关于癌症筛查:中国怎么看?《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年)》指出,到2017年,以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乳腺癌、宫颈癌、鼻咽癌为重点,扩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面,重点地区、重点癌症早诊率达到50%。完善重点癌症的诊疗规范,推广癌症机会性筛查和规范化诊疗,逐步提高重点癌症5年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癌症、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原卫生部疾控局《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2011年版)指出,五类高发癌症(肺癌、乳腺癌、大肠癌、上消化道癌、肝癌)的筛查方法分别为:肺癌:低剂量螺旋CT;乳腺癌:乳腺彩超和(或)钼靶;大肠癌:结肠镜和病理活检;食管癌:食管镜和病理活检;胃癌:胃镜和病理活检;肝癌:甲胎蛋白(AFP)检测和彩超;资料参考:http://www.who.int/cancer/modules/en/http://www.cancer.org/acs/groups/content/documents/document/acspc-046806.pdfhttp://www./该作者最新发布网友推荐的文章最新发布的文章@格致健康启动“一万家庭癌症关怀计划”
  7月16日,江苏格致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致健康”)在南京紫金山庄举行“格致早知道-肿瘤精准筛查产品发布会”。格致健康董事长魏国鹏博士,首席科学家钱自亮博士,在会上分享了基于循环肿瘤DNA二代测序的全新癌症早筛技术。格致健康首席执行官刘思杨女士介绍了“格致早知道”产品,并联合公益组织云合天晴病友关爱中心在发布会上启动了“一万家庭癌症关怀计划”。据了解,格致健康致力于开发大众消费级的实时肿瘤基因筛查产品,并提供长期的个体化健康服务,让中国家庭远离癌症带来的伤痛。  革命性的癌症基因结构性变化检测技术  对于肿瘤高危人群,在肿瘤发病的早期,其他检测方式较难发现病变。普通检测发现癌症病变通常已经是中晚期,中晚期病人不仅治 愈率低,其五年生存率也仅为10-30%。然而,在分秒必争的肿瘤抗击战中,肿瘤早期血液筛查能为用户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期肿瘤治疗难度较低,五年生存率可达80-90%,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几率和生活质量。不同于市场上其他基因检测公司基于点突变的检测方法,格致健康的染色体重构技术可以从外周血中检测到低至0.1%肿瘤染色体结构性变化,这些结构性变化保持了和原病灶非常好的一致性,大大提高了肿瘤检出率并且将假阳性率降低到1%以下。  格致健康将这一项技术应用于肺癌、胃癌、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鼻咽癌、肝癌、胰腺癌以及其它其他癌症的检测。经过在癌症人群的验证实验,结果证实早期癌症的检出率为60-80%,晚期癌症的检出率在80-95%。  (格致健康董事长魏国鹏博士强调早期筛查重要性)  另外与传统的生物化学标记物相比,格致健康染色体重构技术除了检测效率高以外,还具有假阳性率极低这一项突出的优点。目前的格致健康的健康人测试数据显示染色体重构法整体假阳性率低于1%。这大大降低传统肿瘤筛查方法引起的假阳性,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心理恐慌和可能的过度治疗。  格致健康在发布会现场还解析了两例癌症病人的检测案例。其中一例是肺癌高危体检对象,通过血液检测发现染色结构异常,随后在医院的后续检查过程中确诊癌症;另一例是乳腺癌术后9年的体检对象,通过血液检测发现明显的基因组结构异常,随后的PET/CT全身扫描确认肝脏和肺脏等器官的广泛癌症转移。  (格致健康首席科学家钱自亮博士解析格致早知道的技术原理)  一万家庭癌症关怀计划  此计划针对患癌家庭及有一定症状的患癌高危人群,通过公益活动,政府项目及合作机构推荐,吸收符合要求的人群入组。入组家庭可享受免费的专家咨询和就医帮助,并以会员价享受格致及其合作体检机构的服务。在可治 愈阶段发现癌症,大规模减少癌症的死亡率,格致以此为目标,希望聚集社会各界力量,帮助患癌家庭。格致健康的愿景是通过技术创新及资源共享,回馈社会。此计划也欢迎社会参与者的加入,通过格致健康的客服电话咨询入组条件及流程。随着该计划的完成,格致健康将建立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血液循环肿瘤基因数据库,更好的为中国的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力量。  据格致健康首席执行官刘思杨女士介绍,该关爱计划一共分成三期执行。预期至17年中旬,完成1000户家庭入组;至18年中旬,服务5000户家庭,至19年底,完成10000户家庭计划。在这期间,格致健康将与数家三甲医院一起,联合病理分析,对筛查阳性患者进行确诊,并由云合天晴病友关爱中心进行全程心理辅导服务。  格致健康填补了癌症筛查领域的一个市场空缺:通过全基因分析技术,在癌症可被治 愈的阶段,发现癌症的征兆。  (格致健康启动“一万家庭癌症关怀计划”)  延伸阅读:  循环肿瘤DNA的概念  循环肿瘤DNA,即ctDNA(circulating tumor DNA),是指肿瘤细胞体细胞DNA经脱落或者当细胞凋亡后释放进入循环系统,是一种特征性的肿瘤生物标记。循环肿瘤DNA存在于血液、滑膜液和脑脊液等体液中,其主要是由单链或双链DNA以及单链与双链DNA的混合物组成,以DNA蛋白质复合物或游离DNA两种形式存在。它是一种具备广泛应用前景、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且适用于多种肿瘤。与蛋白类标记物相比,ctDNA 检测假阳性极低,因为 ctDNA来自肿瘤细胞基因组突变。另外,ctDNA 半衰期短(10min-30min),能准确反映肿瘤当前情况。  江苏格致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格致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公司致力于将新科学技术应用于大众健康事业,至今已经完成循环肿瘤DNA二代测序法(NGS法)用于大众人群肿瘤筛查、大众健康管理云计算等产品开发和验证工作。  格致健康目前有20余名核心技术成员,分别来自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医学院、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院和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并且在华东与华西拥有自营和合作实验室,与两地三甲医院保持着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共同展开格致健康产品的临床验证工作。  云合天晴病友关爱中心
  云合天晴于2016年6月正式注册,并成为中国关怀生命协会会员单位,本着关爱病友和病友家属的原则,与中国抗癌协会及省级、国家 级疾病专项基金会合作,对接医药专业团队,为病友和家属提供准确的预防医学、抗癌防癌知识,并对特殊需求的个案开展帮扶工作,全程辅助病友获得高质量的治疗。期望用我们的专业服务,为处于暂时处于弱势地位的家庭赋能,帮助他们建设积极的心理能量,实现自强。中心于2016年5月与天晴心理,成都慈善会合作,在腾讯公益平台发起《为癌症患者拍纪实短片》公益筹款,于7月拍摄完成,已成功在腾讯视频上线。(免责声明:昆山鸿富通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所述内容仅代表文章原作者的个人观点。所写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信息未经证实,对该本文所写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有效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仔细核实相关内容。深度热点专栏文章投诉电话:6)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共鸣能力是部分遗传的背后原因出乎意料?未进行任何其他检查床位近三万张一种中成药可降低复发风险
对比较聪明的大脑无效孙子如果吃垃圾食品更危险是“热射病“惹的祸病人出院时必留电话
[] [] [] [] [] [] [] []
杜甫死因或是糖尿病并发的酮症酸中毒或心、脑血管病…… []研究表明,长期坐姿不良会导致腰肌劳损发病率增加…… []
均衡饮食是健康的必要条件。我们日常的饮食含有五大…… []疑似患有精神病的北齐高氏家族曾统治中国28年…… []
保护肝脏健康,远离脂肪肝…… []皮肤传染病不要自行用药,脓包疮莫当成“痱子”…… []→ 癌症筛查包括哪几种?
癌症筛查包括哪几种?
健康咨询描述:
癌症筛查包括哪几种?大概需要多少钱?多少时间?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擅长: 临床常规护理知识,感冒、发热的常规护理及诊疗。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5254次
&&&&&&病情分析:&&&&&&你好,在常规体检中,如果能联合“医生检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和影像检查”这三项,一般就能将肿瘤“抓捕在案”。&&&&&&指导意见:&&&&&&当然,这三联检查,是一个都不能少的。一般几百块钱左右。
我是自己要去检查的。没有经过医生的。
19:33医生回答:
这个直接去医院的健康体检科就能做的。
疾病百科| 癌症
挂号科室:肿瘤科
温馨提示:多吃新鲜蔬菜,吃饭不要过饱,控制肉类食物摄入量,控制体重。
癌症(Cancer),亦称恶性肿瘤(Malignant neoplasm),为由控制细胞生长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生长失控外,还会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
好发人群:所有群体
常见症状:咳嗽、发烧、恶心、呕吐、便血、乏力、体弱
是否医保:--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参考价格:191
参考价格:93
参考价格:21.1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主要用于癌症疼痛,骨折或术后疼痛等各种急、慢性疼...
参考价格:¥18
本品用于下列疾病的辅助治疗:
1.心血管疾病,...
参考价格:¥21.1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
赞赏:医生
医生,随时向其咨询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1元癌症筛查有用吗?这5大科学迷思,连科学家都被坑了!-微众圈
微众圈,我的微信生活圈!
癌症筛查有用吗?这5大科学迷思,连科学家都被坑了!
摘自公众号:发布时间: 22:15:11
(VickyW/编译)1997年,韩国西南部的医生开始提供旨在诊断早期甲状腺癌的超声波检查。消息传了出去,很快,邻近地区的医生都开始提供这项服务。最终,这项检查传播到了全国,还搭上了一个筛查其他癌症的政府项目的顺风车。数十万人以折合30-50美元的价格接受了甲状腺癌测试。甲状腺癌的检出率在全国范围内不断飙升,从1999年的每10万人5例,上升到了2011年的每10万人70例。在这些被诊断出早期甲状腺癌的患者中,三分之二都摘除了甲状腺,并接受了终身的药物治疗,而这两者本身都有风险。人们会期待,像这样花费不菲、覆盖广泛的公共卫生项目能拯救生命。但这个项目并没有。现在,甲状腺癌成了韩国最常检出的癌症类型,但死于甲状腺癌的人数却毫无变化,维持在每十万人中大约一人的水平。甚至,在2014年,当韩国国内的一些医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建议停止甲状腺癌筛查时,韩国甲状腺协会(一个由内分泌学家和甲状腺外科医生组成的职业协会)仍然坚决主张筛查和治疗是基本的人权。在韩国,以及全球各地,人们都对“任何类型的癌症作出早期诊断都能拯救生命”这一点深信不疑。关于人类生理和行为的观念会在人群(包括科学家)中持续流传,就算科学证据表明这些观念其实是错误的;人们对癌症筛查的盲目信任就是一个例子。“科学家们会认为,他们的立场足够客观,不可能相信迷思这种有着民间传说色彩的东西。”尼古拉斯?斯必泽(Nicholas Spitzer)这样说,他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科维理心智与脑研究所的主任。但科学家其实是会的。这些迷思往往萌芽于事实的种子。的确,对某些类型的癌症来说,早期诊断能够挽救生命;并在人类的欲望或忧虑――比如对死亡的恐惧的土壤中茁壮成长。但这些迷思却能对人类造成危害,比如驱使人们接受不必要的治疗,或购买效果未经证明的产品。它们还会干扰科学家、独占项目资金,阻碍真正有前景的科研项目,甚至使这些项目无法开展。而且消除迷思也绝非易事。科学家们应该致力于让现有的迷思名声扫地,但也有责任阻止新的迷思产生;保罗?霍华德-琼斯(Paul Howard-Jones)这样认为。他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神经科学和教育学。他说:“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理解迷思一开始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为什么如此盛行、为什么如此不屈不挠。”科学家大战迷思。图片来源:Ryan Snook一些危险的迷思曝光率很高:疫苗会导致自闭症,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不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导致的。但许多其他类型的迷思同样挥之不去,危害人类、耗费金钱、给科学工作添乱――或者仅仅让科学家感觉难受。在下文中,《自然》杂志探究了五个阴魂不散的迷思的由来,以及它们引发的回响。 迷思一对癌症进行筛查就能挽救生命 对特定癌症,比如肺癌、宫颈癌和结肠癌有风险的部分人群来说,常规筛查可能是有益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筛查都有效果。但一些病人和医生仍然坚决捍卫那些无效的筛查。癌症早期诊断能拯救生命的信条滥觞于20世纪初,在那时,医生们认识到,在发现肿瘤、并且症状刚刚开始出现时治疗效果最好。下一步,符合逻辑的做法便是假定肿瘤发现的越早,病人的生存几率就越高。美国癌症协会的首席医学官欧提斯?布劳利(Otis Brawley)说:“从小时候起,我们就被教导治疗癌症的方法是早发现、早切除。”但来自大规模随机试验的证据表明,对诸如甲状腺癌、前列腺和乳腺癌这样的癌症来说,早期诊断并不像宣传的那样是病人的救星。举例来说,考科蓝合作组织对五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总共涉及341342名病人)的回顾显示,筛查并不会显著减少前列腺癌造成的死亡。“人们似乎认为,在所谓的早期诊断出癌症这件事本身就是有利的。但事情完全不是这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安东尼?米勒(Anthony Miller)解释道。米勒是加拿大国家乳腺癌筛查研究的主管,这场研究历时25年,有8岁之间的女性参与其中。研究发现,每年接受乳腺钼靶检查并不会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与此同时,过于频繁的早期诊断对健康还有许多不利影响。许多癌症的发展十分缓慢,如果不予理会,并不会对人造成危害。因此,人们反而因为早期诊断而接受了不必要的甲状腺切除术、乳房切除术和前列腺切除术。在总人群层面上,早期诊断的收益(挽救的生命)并没有超过风险(因此失去的生命、以及被不必要的治疗干扰的人生)。但诊断出癌症、并接受了手术治疗的病人很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命被救了回来,这些人的个人经历让有关早期诊断的误解得以存续下来。此外,肿瘤学家们还常常争辩到底什么年龄、有什么其他风险因素的人们才会从常规筛查中获益。据布劳利说,在筛查测试上投入如此之多的关注,对癌症研究是有不利影响的:“对乳腺癌来说,我们花了大把的时间争论到底应该从40岁起,还是从50岁起接受筛查,但却没有关注我们还需要更好的检测方式这一事实。”比如能发现发展快速的肿瘤,而不是发展缓慢的肿瘤的检测。此外,斯坦福大学预防医学研究中心的流行病学家约翰?伊欧安尼蒂斯(John Ioannidis)还认为,现有的诊断方式也应该接受严格的检验,以证明它们真的能挽救生命。他在2015年报道说,对于19种主要疾病而言,几乎没有几种筛查测试能真的降低死亡率。改变人们的行为将会是十分困难的。吉尔伯特?威尔士(Gilbert Welch)是新罕布什尔州黎巴嫩市达特茅斯卫生政策和临床实践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他认为,人们宁可被要求每隔几年做一次迅速的检测,也不愿听到要靠注意饮食、加强锻炼来预防癌症。“对医生和病人来说,筛查成了一种捷径,好让他们认为自己在做对健康有所裨益的事,但人们罹患癌症的风险并没有丝毫改变。”迷思二:抗氧化剂好,自由基坏1945年12月,化学家德翰?哈曼(Denham Harman)的妻子建议他读一读《女士家庭杂志》中的一篇文章,文章标题是“明天你可能就更年轻了”。这篇文章激起了他对衰老的兴趣。几年后,作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员,哈曼突然“灵光一现”,提出衰老是自由基造成的――一种作为新陈代谢的副产品在身体中积累,会导致细胞损伤的活性分子。科学家们纷纷对自由基导致衰老的理论,以及其推论――即中和自由基的分子抗氧化剂对人体有益――表示支持。到了上世纪90年代,许多人都开始服用抗氧化剂补充剂,比如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生物学家西格弗里德?赫基米(Siegfried Hekimi)说,这是“少数进入公众视野的科学理论之一:万有引力,相对论,再加上一个自由基导致衰老,所以人需要抗氧化剂”。但在21世纪初,试图在这一理论之上继续开展研究的科学家遇到了令人困惑的结果:经过基因改造、会产生过量自由基的老鼠和正常老鼠活的一样长,而经过改造、会产生过量抗氧化剂的老鼠寿命也并不比正常老鼠更长。这是一系列负面结果中的第一个,而且在一开始,这个结果很难找到发表的渠道。伦敦大学学院的大卫?杰姆斯(David Gems)表示,自由基理论“就像是我们在试图杀死的怪兽,我们不停地对它开火,但它就是不死。”杰姆斯从2003年起开始发表自己得出的负面结果。接着,一项在人类身上进行的研究发现,抗氧化剂补充剂会使得体育锻炼无法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项研究发现抗氧化剂补充剂与更高的死亡率有关。但上述结果都没有放缓全球抗氧化剂市场,而这一市场包括从食物和饮料,到牲畜饲料添加剂在内的一系列产品。人们预计,其产值将会从2013年的21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31亿美元。“这是个巨大的市场,”杰姆斯说,“氧化和衰老有关的概念之所以经久不息,就是因为这些以此牟利的人在背后助长它。”用抗氧化剂来抵抗衰老,这事儿并不靠谱。图片来源:shutterstock友情提供今天,大多数研究衰老的学者都同意自由基会造成细胞损伤,但这似乎是人体对压力反应的一个正常部分。然而,有关衰老的研究还是浪费了时间和资源,而且,据迈克尔?里斯道(Michael Ristow),一位供职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新陈代谢领域的学者所说,自由基导致衰老的观念还在阻碍人们发表有关自由基可能益处的论文。他说:“在抽屉和硬盘里,躺着大量支持自由基可能有益的证据,但人们还是不会把他们拿出来。这是个大问题。”一些研究人员还开始质疑更广义的假设――分子损伤,无论什么类型,真的会导致衰老吗?杰姆斯说,“这整个观念应不应该被完全抛弃还是个问号。”但问题在于,“人们不知道接下来的前进方向在哪里。”迷思三人类的大脑特别大人脑认知能力非同一般,常常被认为是脑演化的巅峰。人脑的优势常常被归功于其超常的尺寸(相较于人体其他部位),以及神经元和辅助其功能的神经胶质细胞的密度。然而,上述种种都不是真的。神经科学家洛丽?马里诺(Lori Marino)说:“我们刻意挑选出了让人类占据上风的数字。” 她供职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的艾默里大学。和体型相似的动物比起来,人类的大脑是它们的七倍大,但老鼠和海豚也拥有同样的比例,一些鸟类的大脑比例甚至更大。切特?舍伍德(Chet Sherwood)说:“人类的脑符合比例放大法则。我们拥有一个按正常比例放大的灵长类脑。”他是华盛顿特区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生物人类学家。甚至连细胞数量都被夸大了:论文、评论文章和教科书常常声称人类的大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元。更精确的量度显示,这个数字更接近860亿。这听起来像是个四舍五入的错误,但140亿神经元已经大致相当于两只猕猴的脑了。人脑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脑的不同来自其他方面:智人演化出了大面积的新皮质――参与思维和语言这类功能的那部分脑;此外,还有人脑其他部分的神经结构和功能所发生的独特改变。舍伍德认为,这个迷思――也就是人脑独一无二,原因是神经元数量特别多,这对神经科学研究是不利的,因为这样一来,其他可能的区别就很少得到研究。据他指出,这些区别还包括能量代谢,脑细胞发育的速率,以及神经元的长距离连接能力等等。他说:“在这些地方,你都能找到人类的与众不同之处,但这些地方似乎都与神经元的总数没有太大关系。”神经科学界已经开始探索这些可能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人类连接组项目,以及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蓝脑计划正试图从连接方式,而非大小的角度来理解人脑的功能。迷思四用喜欢的方式,学得更好人们还把其他神秘品质归在了大小非常的人脑上。其中一个迷思,就是如果教学方式符合每个人各自的偏好类型,效果最好。举例来说,人们一般认为,“言语学习者”用口头授课的方式会学得更好,而“视觉学习者”通过图解和其他图表汲取信息更为有效。这个迷思有两个地方说对了:许多人对获得信息的方式都有偏好,证据显示教师在以多感官方式呈现信息时教学效果最好。再加上人们的学习欲、以及被视为独一无二的欲望,制造迷思的条件就齐备了。霍华德-琼斯说:“学习方式论具备了成为迷思的一切条件:事实的种子,情感偏见和一厢情愿的妄想。”但就像糖果、色情片和电视节目一样,“你喜欢的并不一定是对你好的,或者适合你的。”荷兰开放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保罗?克施纳(Paul Kirschner)这样说道。2008年,四位认知神经科学家审阅了支持和证伪学习方式论的科学证据。只有几项研究严格地检验了这一观点,而其中大多数都表明,用人们偏好的方式教学对他/她的学习并无裨益。其中一项研究的作者写道:“学习方式论极其流行,而有关其效用的可信证据却付之阙如,在我们看来,这两者之间的对比十分惊人,而且令人不安。”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学习方法论似乎并不奏效。图片来源:shutterstock友情提供。然而,生产有关学习方式的书籍和检测方式是个有利可图的营生,这也没能阻止它继续盛行。科学家们也助长了这一迷思,在过去5年中,有360多篇论文引用了学习方法论。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教育心理学家理查德?梅耶(Richard Mayer)表示:“有许多研究者仍然抱定这个观点不放,特别是那些设计出将人们分类的问卷和调查的人们。他们是既得利益者。”在过去几十年中,对教育方法的研究显示,能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的确存在,其中包括让学生总结、或对自己解释概念。而且,看起来几乎所有人(除了有学习障碍的人群外)都在图文结合,而不是单独使用图片或文字时学得更好。然而,对学习方式的迷思使得这些有证据支持的方法很难进入课堂。举例来说,当霍华德-琼斯对教师们演说,让他们抛弃学习方式的迷思时,他们往往都不怎么喜欢他宣讲的内容。“他们一脸幻灭。教师们在这些观念上投入了希望、时间和精力,”他说,“接着,他们就对科学能改善学习和教学这一点彻底失去了兴趣。”迷思五人口正以指数增长从1798年起,关于人口过多的恐惧就开始出现了,当时,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牧师预测,不经约束的人口指数增长将会导致饥荒与贫穷。但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人口研究员乔尔?科恩(Joel Cohen)说,人口未曾、目前也不呈指数增长,并且将来也不太有呈指数增长的可能性。现在,世界人口的增长速率只有1965年前的一半。目前全世界大约有73亿人口,到2050年,这个数字预计会达到97亿。然而,长久以来一直有人相信,人口增长的速率会导致某种世界末日。比如知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巴特利特(Albert Bartlett),他自1969年至今做过1700多场演讲,都是有关人口指数增长及其严重后果的。而且全世界人口也有充足的食物。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说法,全球食物生产的速度大于人口增长的速度。仅仅是种植谷物提供的卡路里,就能够喂饱一百亿到一百二十亿人。然而,饥饿和营养不良仍然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存在。科恩说,这是由于55%的食物都被用来喂养牲畜、制造燃料和其他材料,或者被浪费了。剩余的粮食也没有被平均分配,富人能获得大量食物,但穷人所得很少。与之类似的是水资源,从全球角度来说它并不稀缺,但有12亿人住在缺水的地区。“人口过多实际上并不是人口过多的问题。它是一个贫困问题。”尼古拉斯? 埃伯施塔特(Nicholas Eberstadt)说到。他是美国企业研究所的一名人口学家,这家机构是一个位于华盛顿特区的保守派智囊团。然而,他认为,社会科学家和生物学家并没有解释贫穷为何存在,以及如何可持续地维持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这一问题,而是各说各话地辩论人口过多的定义和原因。科恩补充道:“就算是了解这一事实的人,也将其作为不关注目前已有问题的借口。”他所指的是偏向富人的经济系统这一例子。就像本文的其他被访者一样,科恩对于消除人口过多和其他广为存在的迷思(见“长期存在的迷思”部分)并不抱有希望,但他也同意尝试,阻止错误观念继续形成是值得的。许多迷思的产生,是由于一位研究者在另一位研究者范围较小的结论基础上过度外推,就像自由基的情况那样。这种情况被斯必泽称为“阐释蔓生”,会导致难以消除的错误观念。斯必泽认为,要防止这种情形发生,“可以通过确保每个推论都经过证实,不超出已有的数据。” 霍华德-琼斯认为,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加强沟通。科学家在交流想法时应当有效,避免出现过度简化、被压缩过的信息。 番外医疗领域里哪些迷思最烦人?《自然》调查了医生和科学家,询问他们觉得哪些医疗领域的迷思最烦人。结果如下:疫苗导致自闭。事实:虽然一些风险的确与疫苗有关,但“疫苗与神经障碍有关系”这一点已经被反复批驳过了。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理机制是已知的。事实:虽然扑热息痛被广泛使用,但它(以及其他一些常用药)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人们只有一点蛛丝马迹。大脑与免疫系统是隔开的。事实:人脑有自己的免疫细胞,最近,人们还发现一套将脑和人体免疫系统连接起来的淋巴系统。顺势疗法有用。事实:并没有。(编辑:Stellasun) 健康朝九晚五ID:Health_Guokr水果要早上吃最好?烂了的水果哪些能凑合哪些不能吃?关注健康朝九晚五并回复【水果】获取科学建议吧~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
微信号:Guokr4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癌症筛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