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发生论文医护职业暴露露针刺伤处理程序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
* 何谓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工作中意外被病原体感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医务人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每天都有因职业暴露获得感染的危险。医务人员被感染后可将感染传播给病人或其他的工作人员。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家,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随着艾滋病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增多,医务人员面临职业暴露的可能性就越大。职业暴露导致的伤害不仅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同时也严重危害医务人员的心身健康。继2003年SARS流行中医务人员暴露感染事件已引起国家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又报告了多起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伤害事件。如何加强医护人员自身防护,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已是迫在眉睫。2003年以来卫生部相继出台了《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护工作指南》、《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指导原则》、《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条例》等系列规范,以指导医务人员正确防范,减少暴露导致的伤害。但由于起步较晚,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及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了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工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 对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流行病学缺乏系统的研究:如医务人员乙肝病毒的携带率与一般人群的差异、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临床针刺伤的人群特异性、发生针刺伤后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几率、医务人员结核的发生率、接触传染性疾病后自身感染或自身感染某些传染病而传播给病人的报道较少等.② 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管理与控制措施的研究和效果评价不够,没有建立安全防护制度。③ 对医务人员预防职业暴露的培训与教育做的较少: 国内某医院对222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能力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诊疗操作过程中戴手套、手消毒的情况、针刺伤情况、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等。结果:戴手套的意识差、针刺伤发生率高达81.08%,而知道针刺伤后进行血液检测率相当低为11.04%。轮转过感染科的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高于未轮转过感染科的医护人员。④ 尚未制定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指南。⑤ 对医务人员的疫苗接种制度有待完善(目前接种较多的主要是乙肝疫苗)。 ⑥ 对患有需隔离疾病的医务人员的评价和休息制度待完善。* 最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的人群:可涉及各类医务人员。但直接与患者的血液体液有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如外科、口腔科、妇产科、急诊、血库、ICU、血液透析病室、检验科、内镜室、消毒供应室、直接为HlV/AIDS患者诊疗护理、分娩接产的工作人员。这类人群所面临的职业暴露机会比其他科室多,所受到的伤害程度也更大。 根据WHO统计:医务人员HIV感染发生率依次:护士35.7%,临床科室实验人员13%,外科医生6.1%,医务管理人员5.7%,看护4.2%,非临床科室2.6%,透析人员1.5%,尸检技术员0.7%。* 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① 诊疗过程中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及传染病。② 进行侵入性操作时接触血液、体液。③ 手术操作中医务人员手被划伤或刺伤 、切开引流时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或做组织标本切片。④ 针刺伤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据统计80-90%的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其中护士又占了80%。⑤ 手术中血液或体液、羊水喷溅到面部、眼、口、鼻 ⑥ 在内镜室,病原体主要通过污染的血液、体液、消化道、呼吸道分泌物直接接触感染或通过呼吸道经空气传播而感染。特别是活检过程中的损伤性血性分泌物是主要的传染源。⑦ 对使用后的医疗器械、标本、感染性废弃物处理时被划伤或刺伤*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特点:1、接触的病原体未知:医务人员常常接触的是各类病人,病情各异、病种复杂、各类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甚至烈性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如果混在一般病人中间,常常不易确诊,病人和医务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机会始终是存在的。2、暴露的途径多: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发生暴露: ⑴直接接触:体表和体表的接触(通过手),病原微生物在感染/定植者和易感宿主之间传播。⑵ 间接接触:通过已污染的器具如设备、器械等。⑶ 飞沫传播:如咳嗽、咳痰、喷嚏、谈话或支气管镜检查等方式传播,通常距离较近。⑷ 空气传播:接触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含有微生物的飞沫或尘埃粒子。⑸ 消化道传播:通过污染食物、水等媒介传播。⑹ 血液、体液传播:接触污染的血液、体液(包括精液、阴道分泌物、脑脊液、滑膜液、胸膜液、心包液和羊膜液)。当前对医院工作人员威胁最大的是HBV、HCV、HIV、肺结核。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和病原体* 职业暴露后发生感染的机率:职业暴露发生后确实存在发生感染的可能,但实际上感染的机率是很低的。如果严格执行了标准预防措施、在暴露发生后立即对暴露部位应急处理或预防用药后,是完全可以避免暴露后感染发生。研究资料表明,暴露后发生感染的机率:被污染的针具刺伤后:HIV感染的机率为0.33%、HBV为19- 40%、HCV为0.2-6.0%。粘膜表面暴露于HIV病毒:感染的机率为0.09%。皮肤无破损暴露者无感染发生。* 发生职业暴露的根本原因:1、 没有制定内部安全防护管理制度。2、缺乏自我防护知识与技能,职业安全教育不普及。医务人员对于职业暴露及其危险性不了解,自我防护意识淡漠,不重视标准预防。(医务工作者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美国CDC已将该工作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全美国所有的医院 )。3、没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因不重视或怕麻烦而长期形成不规范的操作习惯:① 在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不戴手套(降低成本;有的认为戴手套操作不方便、怕病人抱怨等)。 ② 在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不戴防护镜。③ 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锐器或针头双手复帽的动作、手术台上递器械、对使用后的注射器或锐器进行毁型。4、工作中突发意外、不知情:如急诊抢救时(尤其外伤)来不及戴口罩、手套和防护眼镜、穿隔离衣或防渗围裙,医护在操作时被喷溅或刺伤,事后病人被查出是病原携带者。国家现在推行自愿检测,不支持医院对病人强行检测,使得医务人员和病人一样,处于不可知的危险之中。*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如何做到自身防护:医护人员应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按正规的操作程序,并使之成为习惯性行为:①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可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涂擦。② 如果工作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橡胶围裙。③ 当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伤口、皮肤炎症)时,如果要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结束后立即洗手。④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⑤ 使用后的锐器(针、刀、剪等)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塑料桶、铁桶等),统一处理。特别要强调的是,绝对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WHO新颁布《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实用指南》提出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引起感染措施:① 通过正确执行附加屏障防护,坚持做好标准预防;② 使用安全器械和尖锐物处理系统,减少锐器的暴露;③ 不断组织医务工作者进行锐器安全操作培训;④ 采取的措施必须包括:病人的筛检、锐器和废弃物的处理、保护性着装、意外的接种,消毒和灭菌;⑤ 暴露后立即获得感染源病人的血清学检查,暴露后的预防应在4小时内开始,并定期检查血清转化。*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锐器伤:1.保持镇静 2.迅速地脱去手套 3.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污染程度 4.流动水冲洗 5.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喷溅或浸泡所致的污染:1.迅速、敏捷地脱去帽子、口罩、手术衣。2.漱口、或生理盐水冲洗眼睛。针刺伤:据国内几家医院调查资料显示:大约有78.4%~81.9%的医务人员工作中有被锐器刺伤的历史,针刺伤5次以上者达17.9%。美国在《关于接触血源传播病原体职业安全健康标准》实施后,针刺伤害事件从1996年的100万件/年,下降到了2000年的38.5万件/年。采取禁用可循环使用的注射器、改用一次性注射器、使用锐利器具专用的存放盒、防护手套和其他个人防护工具等,这些预防方法都起到了积极的效果。美国健康工作者国家监督部门指出有6种器械是导致伤害的主要元凶:皮下注射针头(32%),组织缝合针(19%),有翼钢针(蝶形钢针12%),手术刀片(7%),静脉内导管管芯针(6%),采血针(3%)。引起针刺伤害的主要操作是:注射和采血(26%)、处理医疗垃圾(23%)、工作时和其他医务人员或器械发生碰撞(10%)、清洗消毒医疗器械时(10%)、建立静脉通路时(6%)、翻新针头时(6%)。预防针刺伤害,提倡安全注射:①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提倡安全操作。特别是在工作繁忙或抢救病人时,容易忽略个人防护,受到针刺伤害。② 规范操作行为,熟练操作技术。掌握锐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不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不给针头戴帽(必要时单手戴帽),不人为折断和弄弯针头;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或输液时应该有人帮助。 ③ 执行安全的锐器处理措施,使用安全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对于使用后的锐器直接进入防渗漏、耐刺的收集盒,减少锐器暴露,锐器收集到3/4满即停止使用,以减少刺伤的机会。④ 配备必要的防护隔离措施,如戴手套等,脱手套后认真洗手。⑤ 制定安全防护措施,了解针刺伤后的应急处理方法。⑥ 建立针刺伤报告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报告、登记:如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具体部位、损伤程度、处理方法、血清学检测、评估和确定暴露级别,决定是否接种或预防性用药。⑦ 建立职工健康档案:进行上岗前的健康体检、免疫接种。⑧ 保证护士的数量:因针刺伤害不能工作时,很难保证护士的数量,而护士的短缺反过来使职业伤害增多,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医院感染* 定义: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在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的感染。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不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4、病人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特点:(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虽然天气异常寒冷,但对我们全体队员为灾区人民服务奉献热情依旧,与当地医务人员合作很愉快,关系很融洽,也与当地医务人员打成一片,12月28日至于12月4日,我们医疗共下乡村42次,开展饮用水监测11场次,样品采集检测37份,健康教育28次,听课人数1253人次,传染病病例个案调查5人,开展培训讲座55场次,培训当地医务人员291人次,接诊659例病人,护理101例,心理干预493人次,巡回医疗3675人次,健康体检527人次,提出合理化建议37条。县人民医院医疗组外科张克兰组长进行了3例阑尾炎手术,并为该院制定了一套三基培训方案。牙科江佩林医生每天都实施5例以上牙科手术。B超卓勇医生通过B超 ...其实,作为一名医生来说,处方书写认真、字迹端正,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优良医德医风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的许多名家发出呼吁要求医家重视此事。清乾隆年间的医家顾文恒在《书方宜人共识说》一文中说:“凡书方案,字期清爽、药期共晓。”他对两种现象提出批评:一是医人用草书处方,认为医案中的字别人不识,“所系尚无轻重”;而处方中的药名因草书使人不识则要误事,“孟浪者约略撮之而贻误,小心者往返询问而羁延。”另一种现象则是“图立异矜奇,致人眼生不解”,也就是标新立异、生造杜撰,弄得人家看不懂,那么,“危急之际,保无误事?”先贤的话是有道理的,有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详解(HBV、HCV、TP、HIV)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详解(HBV、HCV、TP、HIV)
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中,被针扎或接触到疑似感染者血液,是一件非常恐慌的事,接下来,我们具体讨论工作中乙肝、丙肝、梅毒、HIV职业暴露后的应付方式。医护人员职来暴露后如何处理?1、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分钟内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小时内上报预防保健科,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1小时内上报。2、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3、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要求当事人立即向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三份。(所在科室、院感科、医务科或护理部)。4、检验科接到相应项目检验单后进行急查,迅速报告检验结果,并注意保存样本和资料。01乙肝职业暴露1、挤压与消毒发现暴露后,不要惊慌,应该立即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量挤出血液,同时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并用0.5%碘伏消毒伤口,然后用防水敷料包扎。如果是黏膜暴露,就用大量生理盐水对局部进行反复冲洗。2、抽血检查初步处理之后要抽血做乙肝的相关检查: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酌情在3 个月和6 个月内复查。3、特殊处理?&已知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阳性,则可不予特殊处理,如抗HBs滴度低(?&已知暴露者HbsAg和抗HBs均阴性,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和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期间按第0—1—2—12月执行,并分别在暴露后即刻、4周、8周、12周检测乙肝两对半,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不明确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是否阳性,立即抽血检验核心HbsAg和抗原HBs,并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并根据检验结果参照上述原则进行下一步处理。02丙肝职业暴露1、挤压与消毒发现暴露后,不要惊慌,应该立即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量挤出血液,同时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并用0.5%碘伏消毒伤口,然后用防水敷料包扎。如果是黏膜暴露,就用大量生理盐水对局部进行反复冲洗。2、抽血检查及处理?&如明确暴露源(患者)为HCV感染者(&抗-HCV阳性、HCV-RNA阳性),建议暴露后医务人员立即进行抗-HCV检测,留取抗-HCV本底资料;? 若此时医务人员抗-HCV阳性者应进一步检测HCV-RNA,HCV-RNA阳性者建议进行干扰素+利巴韦林的标准抗病毒治疗;? 若此时医务人员抗-HCV阴性,者于暴露后12周再次检测抗-HCV,抗-HCV阳性者进一步检测HCV-RNA,HCV-RNA阳性者建议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HCV RNA阴性者于暴露后24周监测抗-HCV和ALT,并进行跟踪管理。03梅毒职业暴露1、挤压与消毒暴露的黏膜应用大量的水冲洗,包括眼结膜。如果有刺伤的伤口,暴露发生后,应立即在伤口旁边进行挤压,挤压应从近心端往远心端;然后用流动水冲洗暴露的伤口或非完整的皮肤,然后用消毒剂(碘伏或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2、抽血检查及处理?&若暴露源(患者) RPR (或 VDRL) 呈现阳性,应加做 TPHA 确认,若仍为阳性,被扎针者应尽早接受青霉素药物治疗,愈早治疗,感染梅毒的机率愈低。推荐长效青霉素240万单位,每周一次,每侧臀部注射120万单位/次,连续注射两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停药后1个月、3个月进行梅毒抗体检测。?&若患者 TPHA 为阴性,被扎针者仍须定期追踪。04HIV职业暴露★★★★★首先说明,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须深入了解的问题!一、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分级1、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短。2、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二级暴露:(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3、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1)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2)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3)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局部应急处理措施(1)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4)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5)污染物的泼溅:发生小范围的泼溅事故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发生大范围泼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现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范围和程序。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1、院感科和检验科对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2、实施预防性用药。(1)用药时间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超过24小时的,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2)用药原则?&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使用基本用药程序。(3)用药方案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两种逆转录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天。如双汰芝(AZT与3TC联合制剂)300mg/次,每日2次,连续服用28天或参考抗病毒治疗指导方案。强化用药程序: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如佳息患或利托那韦,均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天。3、暴露者应分别在暴露后即刻、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并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4、暴露者应如实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完成后资料交预防保健科存稿。结束语:以往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很多医务人员普遍性防护原则意识偏低,防护知识欠缺,暴露后处理的知识和技能欠缺。应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提升医护人员防控意识,从而降低工作中职业暴露。主管部门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和保障措施同时,也应完善对从事传染病工作人员的补偿机制。来源:湖南检验医学微信号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和防护
一、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主要危险因素
(一)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
在医疗机构就诊的许多患有感染性疾病的病人和患传染病的病人本身携带的病原体就是传染源;医院工作人员与病人长期处在同一个环境中;不可避免的要密切接触病人接触传染源,如不注意防护,就可能遭受感染。
卫生保健工作环境中常见病原体及主要传播风险:
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皮肤、粘膜、破损皮肤接触血液、精-阴道分泌物和带血体液传播(刺伤后的感染风险为6-35%);
丙型肝炎病毒(HCV)――通过皮肤、粘膜、破损皮肤接触血液、精-阴道分泌物和带血体液传播(刺伤后的感染风险为1-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传播途径是经皮肤、粘膜和破损皮肤接触血液传播,经精-阴道分泌物和含血体液传播罕见(刺伤后的感染风险为0.03%);
巨细胞病毒(CMV)――接触活跃排毒期患者的尿液、唾液、乳汁、子宫颈分泌物、精液;
出血热(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血液传播;对接触传播尚有疑问;
单纯疱疹病毒――接触携带者唾液内的病毒,接触水疱液; 结核――空气传播,源自活动期肺或咽结核;
流行性感冒――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或呼吸道分泌物直接接触传播;
麻疹――空气传播,患者口鼻分泌物的直接接触传播或飞沫传播;
脑膜炎双球菌――直接接触口腔分泌物感染(口对口呼吸);
腮腺炎――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口腔分泌物;
百日咳――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呼吸道分泌物;
合胞病毒――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呼吸道分泌物;
风疹――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空气传播未经证实;
甲型肝炎病毒(HAV)――粪-口途径的传播;罕见经血液传播;
卫生习惯不良者污染了食品处理工具后会污染食品;
轮状病毒――粪-口途径传播;
沙门氏菌――粪-口途径传染,污染的食物或水,个人卫生不良的食品加工人员可污染食物;
疥疮――与感染患者的皮肤-皮肤直接接触;
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伤口和皮肤感染)――直接、间接接触;
A族溶血性链球菌――飞沫接触、直接接触口腔分泌物,感染伤口的引流条;
梅毒――直接接触原发或继发梅毒的病损。
(二)化学因素(chemical factor)
在医院环境中,存在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医务人员长期处于其中,可能造成伤害。可能造成医务人员化学伤害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消毒剂、麻醉剂和化疗药物等,如常用消毒剂中的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可能造成呼吸道及皮肤伤害,某些消毒剂如甲醛和一些化疗药物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雌激素、非那西丁等可能有致癌作用。
(三)物理因素 (physical factor)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医院新型的医疗器械和设备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噪声、高温、光、电离辐射(如Χ线、γ线、α粒子辐射等)及非电离辐射(如高频电磁场、微波、超声波、激光、紫外线等)加大了对医务人员的危害。另外,负重伤、切割伤、针刺伤等在医务人员中频繁发生。
(四)社会心理因素(socio-psychological factor)
医务人员的职业压力是非常大的,面对生命嘱托“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另外,医疗改革中暴露的矛盾焦点集中在医院,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医疗纠纷大量出现,使医务人员经
常处于高度的精神压力下,社会心理因素对医务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
职业伤害已经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例如,由于医务人员被利器刺伤割伤造成的职业暴露而感染HBV、HCV、HIV等血液传播性疾病时有发生。在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流行期间,我国医务人员感染率高达18.38%,许多地区医务人员首先受到第一波感染冲击成为传染源,医院成为当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流行的疫源地。这些血的教训警示我们,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不容忽视。
二、医院预防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措施
(一)医院建筑与环境控制
建筑:医院建筑的总体要求是按照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有利于医院功能的开展,诊疗工作流程最优化。做到人员、物品流动方向从洁到污,污染物品不逆流,最大限度减少病人、医务人员及医院其他人员接触病原微生物及污染物品的概率,防止交叉感染。做好污水处理及医疗废物处理,防止污染社会环境。
医院建筑选址、功能区的划分、科室的设置、污水站、污物站、太平间等的安排、建筑材料的选择等各方面要达到国家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有利于通风、采光、环保,有利于人员的防护要求。
设施设备:医院的设施和所用的设备,不仅应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同时也应满足安全的需要,医院应配备保证医务人员健康要求的设施设备,如通风设施、空气清新设备、消毒隔离设备、洗涤设备、医务人员防护设施和装备。
环境控制:医院环境应符合卫生要求,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无污染。按医院特点绿化美化。做好灭蚊、灭蝇、灭鼠和灭蟑螂等卫生工作。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消毒,对被污染或可能污染的区域及时消毒。各部门设立足够的消毒设施,做好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污水、污物处理要达到国家标准。病房保持一定的床位面积,室内空气清新,通风采光良好。
(二)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
医院领导和全体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职业伤害的危险和做好职业防护的重要性,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相关技术标准,如《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等,医院要把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当成重要工作,在政策、技术、人力、物力上全力支持。医务人员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工作中注意防范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标准预防原则。
在日常工作中要克服侥幸心理,如许多传染病在潜伏期及发病早期就有非常强的传染性,有些病人是HBV、HIV、HCV等病原体携带者,但病人往往到综合医院就诊,如医务人员产生麻痹思想,不注意防范,就可能发生职业暴露进而可能造成感染。
加强教育和培训,在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中应有预防职业伤害的培训,使医务人员了解所从事工作中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操作中易发生职业伤害的危险环节,发生职业伤害后的严重后果,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操作方法、防护措施及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等。
根据医院诊疗工作和本岗位的工作要求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并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如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门诊筛查流程等,并制定各种应急预案。重视医务人员的个人保健、提高身体素质,提供免疫预防接种。
(三)预防隔离
应根据不同病种划分感染科病房。根据病种变化,以及床位收容等具体情况,将不同病种的传染病病人,收在不同病房进行隔离治疗。凡未经确诊的病人、密切接触者、有其他传染病的病人或同时有两种传染病者,应进行单间隔离。同病种的传染病人,也根据不同菌型、
不同种别,分门别类地进行隔离和治疗。
隔离区划分:医院应划分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 清洁区:指没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包括:行政、会议、教学、职工生活区等,要求:保持清洁,病人不得进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