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病情现在怎么询问老师孩子病情样了?

【新朋友】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小字体“小树苗儿童教育”关注【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本篇内容回复数字&0&可收到往期文章目录,&查看历史消息&可查看往期文章
带孩子看医生时,医生首先要咨询孩子的病情,孩子一般不会表达,主要是家长陈述,病情陈述是否准确、全面,将直接关系到诊断的正确和治疗。在临床上可以见到有的家长叙述病情说了这忘了那,有的是则拖泥带水,甚至一问三不知。湖南省儿童医院客服中心和您一起分享描述孩子病情的方法和技巧,让您能言简意赅的向医生描述孩子病情。一、步骤和方法:1、告诉医生带孩子看病的主要原因和经过的时间,描述要简单明了。例如:发热三天咳嗽一天、间断腹痛一个月、哭吵三小时等。2、概括发病经过:包括起病原因、时间、部位、程度、伴随症状。这些信息家长要提前收集并简单整理,以便医生询问时能快速简单的答复。以发热患儿为例:描述体温最高温度、间隔时间、采取退热措施是否有效、发热有无规律性,有无抽搐、皮疹等其他伴随症状。3、
向医生介绍孩子体重、就诊前体温;食欲、精神状态、大小便等变化,对于和以前明显不同和不正常的地方重点描述。例如:大便稀,以前每天一次,软的,无异味;现在每天三次,呈糊状,有臭味。4、向医生介绍此次生病去过的医院和用过的药。5、提供孩子的疾病史和家族史、传染病接触史。二、描述技巧1、如何避免“一问三不知”? 医生询问病情时会遇到什么都不知道的家长,所以要由熟悉孩子病情的人陪诊并选一个代表陈述病情,避免“七嘴八舌”,你一句我一句,避免使用方言以免影响医生问诊(只会讲方言的年龄大的家长最好有会将普通话的人陪同)。2、如何避免“拖泥带水”,说不到重点。在病人很多、医生很忙的情况下,要求家长叙述病情既要详尽又要简练,这需要家长就诊前做些准备,收集以上医生需要了解的资料,必要时用小本子归纳记录,医生问诊时问什么答什么。3、病情陈述要符合实际,避免淡化、夸大或掩盖。词语使用恰当,只需要对孩子的症状进行客观的语言描述,不要使用带主观意愿的判断性词语。小树苗儿童教育(forbaby1)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海量资源免费下载 小树苗儿童教育:forbaby1海量资源免费下载 小树苗儿童教育:forbaby1海量资源免费下载 小树苗儿童教育:forbaby1海量资源免费下载 小树苗儿童教育:forbaby1海量资源免费下载 小树苗儿童教育:forbaby1我们讲“孩子的好成绩是靠自己学出来的,不是靠老师和家长教出来的”是建立在孩子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而这您知道优秀的孩子们在读什么书吗?您知道优秀的教师都会推荐给学生们看啥书不?这有一份解答您以上问题的书单哦,这一年级上学期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逐年修订)《猜猜我有多爱你》(必读)山姆.麦克布雷尼明天出版社《蚯蚓的日记》海量资源免费下载 小树苗儿童教育:forbaby1什么时候学习效率最高?当然是大脑最清醒的时候!所以咯,孩子们一定要科学用脑,每天充分利用最佳时间进行学习,用海量资源免费下载 小树苗儿童教育:forbaby1你们有没有看最近热播的《小别离》?媒体称之为初高中生版的虎妈猫爸,因为每一点的都是赤裸裸的现实,让为人父母的演讲者:李大潜,中国数学家,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文为李大潜院士在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读过很多的书,却依然写不好一篇文章。很多家长都有这么一个困惑,孩子明明阅读了不少书籍,可是到了写作的时候,还海量资源免费下载 小树苗儿童教育:forbaby1德国人的严谨有目共睹,如此强大的民族性,从何而来?答案是:教育。对德国妈妈来说: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海量资源免费下载 小树苗儿童教育:forbaby1海量资源免费下载 小树苗儿童教育:forbaby1加言不多个人微信:forbaby2
部分教育资源仅在朋友圈发布
这些牛奶瓶,我们除了丢了,还可以做其实,作文的训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简单三步,就可以帮助孩子提升作文写作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成绩。宁静的午后,一座宅院内的长椅上,并肩坐着一对父子,风华正茂的儿子正在看报,垂暮之年的父亲静静地坐在旁边。文/芝麻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芝麻在线”(ID: zhimazaixian)9月来了,暑假余额用尽,朋友圈里开学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美,但,秋天,不仅仅拥有美,还独有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你看,到处都是一片奇妙的景象那秋天海量资源免费下载 小树苗儿童教育:forbaby1加言不多个人微信:forbaby2
部分资源仅在朋友圈发布一个空瓶子,你向里面倒水,里面就装着水;你向里面倒垃圾,里面就装着垃圾。人是什么?人就是一只空瓶子,你向瓶子人活一世是要有规矩的。有礼数有体统,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娘的手艺,说话办事显出爹的教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或者小学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刚开始学习写字的时候,都会比较慢,家长为此都很着急。怎么能让孩子秋天可以到大自然里面感受秋天的气息,落叶、果实还有成熟的味道,我们都可以把这些秋天的特点展现在手工作品中,通今天就是中秋节了,记得以前每年的中秋节,妈妈都会让大家早早吃完晚餐,然后一起上天台赏月。妈妈会郑重地摆好满桌“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节始于唐初,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我国主要节日之一。每逢中秋,文 | CC爸妈(ID:cc-bama)周末带CC游玩,其中一段行程是坐船游峡谷,船刚开动,有个5岁左右的孩本期分享的是全球经典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英语》,英文原版,一共20集。希望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思考、追求梦想和亲爱的孩子:我为什么要你努力? 因为,生活并不是为你私人订制的,当我们日后感到不满,感到力不从心。我希望你在提 要2017年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英语高考前置,在高中一年级就可参加全国社会化的统考,外语一年两考,三年这是一套在美国和台湾都被强烈推荐的教材这套很好上手,孩子可以在轻松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学习到正确的尊重不同于己的生命,尊重个别差异  小羊是个天真、善良、好奇的孩子,眼见蝴蝶和他不同的遭遇,又听蝴蝶说明必须我们总是以自己的视角去评断外面的世界,因此总是要求他人与我们想象的、期望的一样作家、媒体人,代表作《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图/绘本《我和你》我的朋友L和P,虽然是一男一女性别不同,但是,他们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绘本是《自然科学启蒙》 Let's Read and Find Science! 是由美国1班主任吐槽有时我会很气愤,也很迷茫,家长都如此不遵守规则,又如何来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呢?随着微信越来越广泛的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特别不听话? 婴儿期的时候他不肯喝奶、不肯睡觉;幼儿期的时候他天天大闹,什么都不要;再海量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小树苗儿童教育:forbaby1加言不多个人微信:forbaby2
第一时间了解推荐资源(长按二维码快速添加好友)文章末尾有下载提示神奇上个月回家,遇到了小区一楼的大伯,想到了去年父亲邀请他到家里小酌,觥筹间不经意聊到了他远嫁的闺女,这位老人在文丨苏心01女儿上的是重点中学,开学比普通中学早几天。 晚上,女儿偎在我身边,一幅不情愿的样子说:妈,明天我袁氏作文作者介绍:    袁志勇,北京市特级教师。第四届中国写作学会,青少年写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学会委员会委写给家长的《寻人启示》看到儿子拿回来的勉强及格的试卷,我失望透了。儿子都13岁了,还一点儿都不懂事,一点儿也第一集1、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请放弃你小学语文2-6年级课文中近/反义词分年级,分课汇总,总结全面,每节课前课后分别看一遍,对孩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forbaby1分享育儿心得,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热门文章最新文章forbaby1分享育儿心得,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如何将你的孩子养出心理疾病 - 壹心理
如何将你的孩子养出心理疾病
发表于 17:10:11
文:Lori Gottlieb(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丨转自微信公众号:mom(ID:xyzmom)如果说我大学里确实学到了什么,那就是诗人菲利普·拉金的话:“他们害了你,你爸和你妈。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确害了你。”当时,我生下儿子不久,便重返学校修读临床心理学。脑中想着孩子,手头却还要准备期末论文,在这种情况下,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论述父母如何害了孩子的研究。作为一名妈妈,我很想做对。但是什么才是“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书店,立马眼花缭乱:布莱泽顿、斯波克,还是希尔斯?幼儿中心派、家长中心派,还是合作派?我到底该追随哪种理论?好消息是,至少在英国著名儿科医生、儿童精神学家唐纳德·威尼康特看来,要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妈咪。用他的话说,只须当一个“过得去的妈妈”就好了。不过,过去所有研究都表明:如果给孩子的爱太少,几十年后,他们就很可能会走进心理治疗诊所(如果有足够的钞票支付这笔帐单),坐在沙发上,靠着一盒纸巾,声泪俱下地回忆着妈妈对他做了什么,爸爸又没做到什么——每周50分钟,有时长达数年。而作为心理治疗医生,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重新当一回病人的父母,提供一种“矫正性情感经验”,让他们无意中将早期的被伤害感觉移情到我们身上,然后给出不同的回应——与他们童年期所得到的相比,更加体贴、更具共情的回应。理论上是这样,然后我开始接待病人。我头几个病人几乎是教科书上的范本。当他们诉说不幸童年时,我毫不费力地就能将他们的伤心与成长经历联系起来。但是很快,我遇到了一个例外,这个姑娘20多岁,聪慧美貌,姑且称她为丽齐。丽齐有坚实的友情、亲密的家庭,和极度空虚的感觉。她告诉我,之所来咨询,是因为她“就是不快活”。她还说,令人沮丧的是,她找不出来自己到底是对什么不满。她说她有一对“棒极了”的父母,两个出色的手足,支持她的朋友,极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体,漂亮的房子。她的家族史上没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病人。那为什么她老是失眠呢?为什么她总是犹疑不定、怕犯错误、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呢?为什么她认为自己不像父母一直评价的那样“惊人”、觉得“心中总有一个空洞”呢?为什么她描述自己感觉“飘忽不定”呢?我被难住了。这个案例里没有漠不关心的父亲、求全责备的母亲和其他放任自流、爱贬低人、杂乱无章的照料者,问题出在哪里?当我试图弄明白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类似的病人越来越多。我的沙发上坐满了二三十岁的成年人,自述患上忧郁和焦虑,很难选择或专注于某个令人满足的职业走向,不能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有种空虚感或缺乏目标感——但他们的爹妈无可指摘。恰恰相反,这些病人都说到他们是多么“崇拜”父母,说父母是自己在这世上“最贴心的朋友”,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甚至出钱让他们来接受心理治疗(当然也在替他们付房租和汽车保险),这让他们既愧疚又困惑。毕竟,他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无可抱怨!起初我很怀疑这些人的陈述。童年一般都不完美,那么,如果他们的童年很完美,为何会如此迷茫、不自信?这跟我学过的知识背道而驰。但相处一段时间后,我开始相信他们并无粉饰或曲解。他们真的拥有关爱备至的父母,给他们“发现自己”的自由,鼓励他们想做什么都行,接送他们上学放学,陪他们做作业,当他们在学校受欺凌或孤立时出手相助,在他们为数学发愁时及时请家教,看到他们对吉他表现出一丝兴趣就掏钱让他们上音乐课(丧失兴趣时又允许他们放弃),当他们违规时跟他们谈心,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惩罚(运用“逻辑后果”来替代惩罚)。一句话,这些父母很“体贴”,投入地引导我的病人们顺利通过童年的种种考验和磨难。作为一个力不从心的妈妈,我常会在听病人陈述时,暗自奇怪这些伟大的父母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是啊,我,还有无数同样的人,都在努力地做好父母,就是为了今后我们的孩子不至于沦落到心理医生的沙发上,而我正在目睹这种养育手段的血肉后果。为了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养育,我们拼尽全力、精疲力竭,而他们长大之后却坐在我们的办公室里,诉说他们感觉空虚、迷惑、焦虑。我读博士时,学院里的临床焦点在于缺乏父母体贴如何影响孩子,谁都没有想到问一问,如果父母过度体贴的话,这些孩子又如何呢?会不会是父母在孩子小时过于保护他们,避免让他们不幸福,才剥夺了他们成年后的幸福感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病医生保罗·波恩说,答案可是肯定的。在临床实践中,波恩发现很多父母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孩子体验到哪怕一丁点的不适、焦虑或者失望。当孩子长大,面对正常的挫折,就以为事情严重出错了。他说:当学步儿在公园里被石头绊到,刚刚倒地,还没来得及哭呢,一些父母就会飞扑过来,抱起孩子,开始安慰。这事实上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如果你不让孩子体验那刹那间的困惑,给她一点时间,让她明白发生了什么(“噢,我跌倒了”),让她先把握跌倒的挫折感,并且试图自己爬起来,她就不会知道难受是什么感觉,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些孩子上大学时,会因为最小的麻烦发短信给父母求救,而不会自己找办法解决问题。假如,当孩子被石头绊倒,父母允许她自己恢复一秒钟,再去安抚她的话,孩子就学习到:“刚才有一秒钟挺吓人的,但我现在没事儿了。如果有不快的事情发生,我能自己摆平。”波恩说,多数情况下,孩子会自己应付得很好,但很多父母永远弄不懂这一点,因为他们忙于在孩子不需要保护时过早伸出援手。哈佛大学讲师、儿童心理学家丹·肯德隆表示,如果孩子不曾体验痛苦的感觉,就无法发展“心理上的免疫力”。“这就像身体免疫系统发育的过程,”他解释说,“你得让孩子接触病原体,不然身体不知如何应对进攻。孩子也需要接触挫折、失败和挣扎。”洛杉矶临床心理师温迪·莫格尔,10年前出版了《放下孩子》一书后,成为美国多所学校的顾问。她告诉我,过去几年间,大学招生部主任们汇报,现在“茶杯”式新生越来越多——他们是如此脆弱,稍稍碰壁,就有可能碎掉。“父母出于好意,在其整个童年期替他们消化掉了所有的忧虑,”莫格尔评论说,“结果他们长大后不知如何面对挫折。”这也许就是丽齐那样的病人最终会出现在心理医生面前的原因。“即便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父母,你还是会经历不那么开心的时光,”洛杉矶家庭心理师杰夫·布卢姆说,“一个孩子应该体验正常的焦虑,才会有适应性。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更加独立,就应该每天为他们将来的离开做好准备。”一个莫大的“如果”:布卢姆相信,我们很多人根本舍不得孩子离开,因为我们依赖他们来填补自己生活中的感情空洞。不错,我们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无数时间、精力和财富,但那是为了谁?“我们把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并认为这是最佳育儿之道,”布卢姆说着叹了一口气。我问他为什么叹气,他解释道,“目睹这种现象令人伤感。我曾无数次告诉家长,他们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而在孩子的感受上投入过多关注。如果一个心理医生告诉你——你需要在孩子身上少花精力的话,你应该知道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去年十月,在为《纽约时报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中,路易斯安那州一名妈妈瑞内·巴彻描述了送女儿去美国东北部上大学后她的空虚感:巴彻本来想从其他身为人母的朋友那里得到一些安慰,没想到人家正忙着给孩子的大学宿舍买冰箱,或者冲回家帮助中学生孩子关电脑。于是巴彻也不时去女儿宿舍,找各种借口挑剔女儿的寓友,以帮忙搬家为由待上很久,开始她辩解说是为了女儿好,但最终承认:“人家所说的‘直升机父母’就是我这种人。”巴彻这样的妈妈并不罕见。莫格尔说,每年开学时,父母们赖在校园里不走,大学管理者不得不动用各种招数“驱赶”新生父母。芝加哥大学在开学典礼结尾时加了一曲风笛演奏——第一曲带领新生到下一个活动场合,第二曲意在把家长从孩子身边赶开。佛蒙特大学聘用了“家长驱逐员”,专门负责把紧跟不放的家长挡在门外。很多学校还指定了非正式的“家长接待院长”,专门对付难缠的成年人。近几年有很多文章探讨为什么那么多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拒绝长大,但问题往往不在于孩子拒绝分离和个体化,而在于父母阻挠他们这样做。肯德隆还观察到,由于我们比祖辈生的孩子更少,每个孩子都变得更加珍贵。与此同时,我们从孩子身上索求的也更多——更多陪伴,更多成就,更多幸福,在此过程中,无私(让孩子幸福)与自私(让我们自己高兴)界限越来越模糊。繁忙的工作加剧了这种现象。“如果你每天只能跟孩子相处20分钟的话,”肯德隆问,“你是想因为他没收拾好房间而跟他拌嘴、让他生气呢,还是一起玩儿个游戏?我们不再给孩子立规矩了,因为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时刻喜欢我们,尽管有时侯让他们受不了。”几个月前,我打电话给圣迭戈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自恋流行病》作者之一珍·图文齐。她告诉我:对于很多病人声称自己有过非常幸福的童年,但成年后对生活不满,她一点都不奇怪。当父母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而总说孩子“做得好!”——不仅仅是孩子第一次自己学会穿鞋,而是每天早上穿鞋时都这么夸赞——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很特别。同样,如果孩子参加活动,仅因“努力尝试”就得到奖励的贴纸,那他永远都得不到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所有失败都被粉饰成“努力尝试”)。图文齐说,自1980年代以来,在中学和大学里,孩子的自我评价指数日益上升。但健康的自信很快就会变成有害的自我膨胀,和自恋症如出一辙的自我中心和不劳而获感。事实上,大学生的自恋指数上升速度跟自我评价保持一致。与此同时,焦虑和沮丧人群比例也在上升。为什么会这样?“自恋者年轻时会很快乐,因为他们是宇宙的中心,”图文齐解释说,“父母就像仆人,开车带他们参加各种活动,满足他们每一个愿望。父母不断地告诉孩子,他们是多么特别,多么有才华。这给他们一种错觉,仿佛与其他人类相比,他们简直卓尔不群。他们不是自我感觉良好,而是比所有人感觉都好。”步入成年后,这成为一个大问题。“那些自命不凡的人会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图文齐说,“他们不知如何在团队里合作,不知如何面对限制。在办公室里,他们希望时刻得到新奇的刺激,因为他们的世界总是充满各种活动。他们不喜欢老板说他们的工作尚需改进。如果没有得到源源不断的褒奖,他们会丧失安全感。上个月,我和一名原先在首府华盛顿做少年足球教练的投资家通话。他告诉我,少年足球队的一条规则是:不计比分。他当时感觉十分荒唐。他自身的运动员经历弥足珍贵,因为他不得不应对失利。“我想,要是不计比分的话,孩子们都会变成娇气包儿。”后来他明白了这种规则的意义,因为有些孩子如果输得太惨,会悲痛欲绝。“我们不要孩子感觉太坏,不要他们感到压力。”他说。(当我对温迪·莫格尔复述这场对话时,她在电话那一头尖叫起来:“请让他们小时候悲痛欲绝吧!而不要等到上大学时再第一次经历伤心!拜托,拜托,拜托!让他们在足球场上经历多次伤心!”)再说了,教练不计比分,孩子们自己也在计算呢,这又怎么保护得了他们呢?荒谬的是,父母刻意培养孩子自信的行为有时反而让孩子不自信。当丽齐说她觉得自己不像父母称赞的那样“杰出”时,我一点都不惊奇。父母把她说得那么“出色”,她怎么可能做到?为了让她有安全感,父母不愿承认女儿的缺陷。“我数学很差,”当丽齐注意到自己比同学更难完成数学作业,曾这样对父母说。“你数学不差,”父母回答说,“你只是学习方式与别人不同。我们会请个家教,把信息‘翻译’成你能理解的模式。”家教费尽心机,帮助丽齐把数学成绩提高了一点,但她心里清楚自己数学没有同学好。“我不是学习方式不同,”她对我说,“我就是数学很糟!但在我家里,你永远不会在任何方面差劲,你只是相对来说更擅长某些事情而已。如果我说我不擅长干某些事,我父母会说,‘噢,宝贝,不,你才不是呢!’”温迪·莫格尔说,现在,“孩子要么有学习障碍,要么是天才,要么两者兼具,没有平庸之辈。”她1980年代刚开始做心理测试时,很害怕告诉家长他们的孩子有学习障碍。但现在,父母们宁可相信他们的孩子有学习障碍,以便解释孩子不够卓越的表现,也不愿意相信孩子本身资质普通。“他们认为,‘普通’不利于保护孩子的自我评价。”讽刺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自我评价无法预示一个人将来会感到多满足,特别是当自我评价来自不停地宽容和表扬,而不是来自真正的成就时。琼·图文齐说,研究表明,能预示一个人将来是否充实和成功的是坚持不懈、灵活适应和接受现实考验的能力,具备了这些品性,人们才能顺利过日子。但是现在,很多孩子没有机会学习这些品性。幼儿园老师珍妮对此深有感受,她举例说,一位母亲送孩子来上学,她忙着签到时,孩子跑到一边玩,跟另一个孩子抢玩具。她的孩子先拿到了卡车,但另一个孩子把它抢走了。两人争吵了一会儿,那个孩子拿了一辆旧卡车扔给她的孩子。她的孩子看到取胜无望,也就接受了这种安排。孩子没事儿,但妈妈不干了,跑过去讲道理,说“这不公平”,要求那个孩子把卡车还回来。“你看,孩子本来没事了,她的孩子很有适应性,但她破坏了这一切。我们的确教孩子不要抢玩具,但这种事时有发生,孩子需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孩子本来可以应付困难的,但他妈妈却火冒三丈,我只好花时间平息家长,尽管孩子在一旁玩儿得挺开心。”另外一位从教17年的幼儿园老师兼母亲则说,这些年来,父母越来越多地阻碍孩子的发展。“我看见这些父母如何对待孩子,而孩子一旦进了我的班,会经历巨大的重新适应。入学之后,孩子会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这对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在某些时候,别人的感受的确比他们的更重要。但这要求孩子在家里也遵守同样的规则,否则他们会变得很乖张,因为他们不考虑别人。”这位老师还说,还有很多父母,自以为设立了规则,事实上却摇摆不定。当孩子缠着要买冰淇淋,家长先说不行,今天不买,星期五买。孩子纠缠、谈判,家长可能认为谈判意味着“尊重孩子的意见”,于是说:“好吧,今天买,但明天不许要!”“每年都有家长找到我,问‘为什么孩子不听我的话?为什么她不能接受拒绝?’我会说‘孩子之所以不能接受拒绝,是因为你们从来不拒绝。’”巴里·施瓦兹认为,那些充满爱意的父母每天给孩子很多选择,结果孩子不仅被惯坏了,而且简直瘫痪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理念是:有选择是好的,选择越多越好,”他说,“但这不是事实。”在一项研究中,施瓦兹将孩子随机分成两组画画。第一组孩子可以从3支油性笔中选1支,第二组则可以从24支中选1支。当一名不知情的幼儿园绘画老师对作品进行评价时,被列为“最糟”的多是第二组孩子的作品。然后,研究者让孩子选择一支笔作为礼物,孩子选完后,再试着说服他们归还这支笔,换取另外一个礼物,结果第二组孩子放弃起来容易得多。施瓦兹认为,这表明选择更少的孩子不仅更专注于绘画,而且更容易坚持他们最初的选择。那么,这跟育儿有什么关系?施瓦兹说,它意味着,当选择更少时,孩子更有安全感,更不焦虑。较少的选择帮助他们专注于某事,这正是日后生活所需要的。而当我们给孩子提供无数选择的同时,就向他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他们有资格过完美生活。恰如哈佛心理学家丹·肯德隆所言:“当他们感觉丝毫不爽,就会有另外一种选择摆在面前。”莫格尔说得更坦率:父母用丰富的选择造就了焦虑而又有优越感的孩子,她称之为“残废的皇族”。作为一名母亲,我对此再熟悉不过。我从来不对儿子说:“这是你的烤奶酪三明治。”而是说:“你想吃烤奶酪还是鱼条?”周六我会说:“你想去公园还是去沙滩?”有时我的儿子因为我们必须去食品店而大发雷霆,我也不敢把他抱起来放进车里,而是给他选择。这样一来,没有选择我们就什么都做不成。有一天,我告诉他:“穿好鞋,我们去xx商店。”他老练地问:“还有什么其他选择吗?”我告诉他没有选择,因为我们必须去那个商店买一样东西。“我不能参与决定就不公平!”他精明地回答。他已经习惯了无穷尽的选择。我小的时候,并不能每次都挑选吃什么,或者周末去哪里,我的同龄人也一样。可以跟父母协商到一定程度,我们也都很满足。等我们长大了,可以承担多种选择带来的责任时,再有选择也不迟。图文齐说,“在当今,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拿他们当大人,等他们18岁的时候,又拿他们当小孩儿。”和许多父母一样,我一直以为给孩子多种选择可以培养他们的力量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更有控制力。但施瓦兹的研究表明,太多选择可能会使人更加沮丧,更加失去控制。孩子不是我们的作品需要真正的自我成长……mom题图来源:正版图片库责任编辑:晨歆
赵洪敏:菏泽和合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创办人,和合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职沙盘心理分析师,OH卡牌心理技术讲师,全国华夏百名优秀心理咨询师。 经过10多年的临床实践运用,在沙盘心理分析、OH卡牌心理咨询的临床运用和技术传播方面已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获得同行的肯定和服务对象的好评。
2005年开始学习和实践心理咨询工作,数年来坚守着“专心、专注、专业”的职业道路发展方向,先后跟随弗兰克·卡德勒(美)、曾奇峰、申荷永、杨凤池、岳晓东、吴熙娟、赵梅、徐勇、李鼎智等国内外知名心理学老师学习精神分析、动力学团体治疗、沙盘游戏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叙事治疗、短期焦点解决治疗、婚姻家庭治疗、催眠治疗等专业心理技术;坚持参加多期心理分析、沙盘游戏取向等心理技术工作坊;带领过多期沙盘游戏技术成长小组、OH卡牌成长小组,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小组,成功举办过多期OH卡牌心理技术培训、沙盘游戏疗法实操培训。
300元/50分钟
家庭关系决定一生的成长。
账号密码登录
获取验证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持人朱迅现在的病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