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舌诊自学入门病历的现病史包括不包括舌诊和脉诊?

当前位置: >
许公岩,河南省开封市人。擅长内科、妇科以及儿科杂病的治疗,著有《中医的舌诊脉诊》等。
许公岩,河南省开封市人,生于1903年,卒于1994年。1922年考取行医执照,先后在开封、洛阳、西安等地行医。1948年来京,1952年任教于北京中医学校。1956年到北京中医医院工作。著有《中医的舌诊脉诊》等。
许公岩,河南省开封市人,生于1903年,卒于1994年。1922年考取行医执照,先后在开封、洛阳、西安等地行医。1948年来京,1952年任教于北京中医学校。1956年到北京中医医院工作。著有《中医的舌诊脉诊》等。
许公岩治病最重视辨证施治,他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部分,是祖国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在诊断中,他始终把四诊辨证放在首位,强调四诊合参,认为问诊可于病情别其寒温,审其虚实;闻诊以辨别声音之韵为主,要以五音五声应五脏之变;望诊要观神、察色、审体质、别形态,尤其以舌诊更为重要。经长期观察,潜心研究舌诊方面的异常变化与疾病的有机联系,总结出个人的独到见解。在舌象方面发现了纵裂纹、横裂舌、龟裂舌的病理病机,揭示了舌象与机体各系统病理改变的内在关系。如嗜茶者、嗜酒者、嗜生冷者的舌质、口唇所表现出的特有变化。在脉象方面,除认真体会前人二十八脉之外,还发现了久服抑制剂药物而呈现的“模糊脉”,心气不足而呈现的“动脉”,肝气郁滞长久而呈现的沉滞不起的脉象等等,从而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四诊的内容。由于他四诊经验丰富,往往从舌象方面表现出的一个微小的变化,就能为辨证论治确立可靠依据,从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治疗法则。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许公岩潜心研究药物性味,精心筛选比较,总结出各种药物的独特效能。对于苍术、麻黄、甘草、公英、胡黄连、莱菔子、肉苁蓉、仙茅、仙灵脾、五倍子等的药物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配比关系,掌握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如苍术、麻黄二药用量的比例与疗效的关系,胡黄连化湿降浊的独特功效,公英祛血分湿热、解肌清热的作用,莱菔子的用量变化与他药配伍在治疗呼吸道疾病中所发挥的独特效能,大量甘草的益气功能在气管炎虚证中的运用等,均属丰富经验的总结。正是由于他对药物性能以及配伍的深入研究,使其方剂大大精简,少则一、二味,多则七、八味,且配伍巧妙,用量超常,令医界同行叹为观止。
许公岩自幼钻研中医药学,从医6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擅长内科、妇科以及儿科杂病的治疗,尤其精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对咳、痰、喘病潜心研究30余年,经验独到,自成一家。他对湿证也有独到的见解,能灵活运用于临床,解决了不少疑难杂证。在心、脑血管病、面神经麻痹、慢性口腔溃疡等内科常见病的诊治方面,许公岩亦有较深造诣,在临床实践中往往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许公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承担过北京市前三届中医学会预备会员学习班及历届西学中班的教学工作,并在以后的临床带教中培养了大批中医研究生和进修生,许多现已成为医学专家和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许公岩,位于广东东莞市鳌峙塘乡东南侧,莞龙公路旁狮山南坡约30米高处。岩系依山所凿,天然加人工雕琢而成。内分三殿米,供奉观音菩萨、包龙图、许真君等神像。左殿高3.5米,系宋代
个人简介 许公岩()现代中医临床家。河南省开封市人,1922年考取行医执照,先后在开封、洛阳、医院工作。著有《中医的舌诊脉诊》等。学术思想 许公岩治病最重视辨症施治,他
于休闲游乐之中的园林生态式公园。 榴花公园内有花溪银塘、弘化寺、神仙床、七娘潭、铜鼓角等丰富的传说和文物遗迹;周围有鳌峙塘的许公岩、徐景唐故居、海潮奄,余屋的余屋进士牌坊等旅游景点。此外还有建于
于休闲游乐之中的园林生态式公园。 榴花公园内有花溪银塘、弘化寺、神仙床、七娘潭、铜鼓角等丰富的传说和文物遗迹;周围有鳌峙塘的许公岩、徐景唐故居、海潮奄,余屋的余屋进士牌坊等旅游景点。此外还有建于
于休闲游乐之中的园林生态式公园。 榴花公园内有花溪银塘、弘化寺、神仙床、七娘潭、铜鼓角等丰富的传说和文物遗迹;周围有鳌峙塘的许公岩、徐景唐故居、海潮奄,余屋的余屋进士牌坊等旅游景点。此外还有建于
医术,并互相交换病例,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调入北京中医医院工作后,他有幸与更多的名家接触,象皮外科专家赵炳南,内科专家许公岩、宗维新,肿瘤病专家秦厚生,肾病专家姚正平等人。关幼波与他们建立了
于休闲游乐之中的园林生态式公园。 榴花公园内有花溪银塘、弘化寺、神仙床、七娘潭、铜鼓角等丰富的传说和文物遗迹;周围有鳌峙塘的许公岩、徐景唐故居、海潮奄,余屋的余屋进士牌坊等旅游景点。此外还有建于
于休闲游乐之中的园林生态式公园。榴花公园内有花溪银塘、弘化寺、神仙床、七娘潭、铜鼓角等丰富的传说和文物遗迹;周围有鳌峙塘的许公岩、徐景唐故居、海潮奄,余屋的余屋进士牌坊等旅游景点。此外还有建于
于休闲游乐之中的园林生态式公园。 榴花公园内有花溪银塘、弘化寺、神仙床、七娘潭、铜鼓角等丰富的传说和文物遗迹;周围有鳌峙塘的许公岩、徐景唐故居、海潮奄,余屋的余屋进士牌坊等旅游景点。此外还有建于
治学思想探讨 赵炳南调和阴阳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许公岩 许公岩治疗肺胀验案二则 许公岩运用升降理论治疗咳喘病经验 关幼波 关幼波治疗胃脘痛经验 关幼波治疗痢疾的临床经验 从2例疑难黄疸
声明:小鱼健康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相关频道:>>正文内容
中医诊断学暨四诊(脉诊、面诊、舌诊、问诊)普及班
【字体: 】 【】 【】 【】
中医诊断学暨四诊(脉诊、面诊、舌诊、问诊)普及班  
21世纪面向世界的传统医学权威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找 杨 老师  
面向全国及海外招生  
中国中医科学院是隶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集中医药科研、临床和教学为一体的国家级的综合性的权威机构,是中医药行业的&国家队&。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非学历教育(包括继续教育、中医药技能培训和中医药普及教育等)唯一的直属机构。  
简要中医问诊、面诊、舌诊、脉诊要点、相应知识及方式、  
1400/244  
8301140100450  
800&1700  
外地学员可由我们安排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招待所内住宿,住宿费每天有35元/天、30元/天等几档。每天可在中医科学院的内部食堂用餐,伙食费每天约为15元。食宿费需自理。406路、674路、24路汽车海运仓站,823、115、42路东四十条小街站,107路、106路无轨电车东内小街站,沿小街东侧走,进中国中医科学院西门(正门)。地铁东直门站D(西南)口出站,向西走400米,遇第一个红绿灯十字路口(东直门内南小街路口)向南100米路东侧,进中国中医科学院西门(正门)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国学校招生网所提供的招生考试等所有信息仅供参考,敬请网民(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作者: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日
上一篇:[ 05-30 ]下一篇:[ 05-30 ]
赞助商链接
免费发布招生信息
赞助商链接
本周排行TOP10
本月排行TOP10
2015年全国高考录取分数线许公岩舌诊脉诊,治湿法
发布时间:&&&来源:&&&79人关注
  ,浮而中空之芤脉皆为浮脉;沉而着骨之伏脉,沉而有力之牢脉,沉而无力之弱脉,皆为沉脉;怠缓不前之缓脉,缓而时止之结脉,动而中止,因而变动之代脉,皆为迟脉;数而不齐之散脉,厥厥动摇之动脉,数时一止之促脉,数而无伦之疾脉,皆为数脉;按如琴弦之弦脉,弦如转索之紧脉,皆为弦脉;如循长串之长脉,来盛去衰之洪脉,皆为滑脉;如是之形,应指而回之短脉,细软欲绝之微脉,如微有力之细脉,皆为涩脉。姑勿论其这样分法已有不少错误,只就其意欲简化,仍是将28种强置于六纲之中,即知其牵强附会,悬想臆断,并非真知。应该明确,今天我们看待脉诊,不但要发扬它的用途,而且要掌握它的科学性,因此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它的形象上,认识它在心与血管受机体病理变化而异常的原理,是特别重要的环节。所以脉搏变化后的异常形象,脉象实际是心与血管的功能和器质性变异的结果,而器质性则又以心脏本身为明显。当然这是由于心脏对血液运行所担负的责任较多,就要有复杂构造的设施(心房、心室、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如果受内外病理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这些设施某一处或多处的改变。加上心脏本身的肥大或心肌内膜的变化,对脉象的呈现就形成了变异,而血管的责任则只是帮助血液运行,所以构造简单。但是硬化和栓塞也是有的。明乎此,在讨论脉象种类时候,就必须以这种思想做主导,才是正确的。 其次是寸关尺三部的配属问题,由于它是中医诊断技术方面的独特成就,是从实践中长期体验总结出来的方法,不但能准确地说明疾病对内在脏腑生理改变的情况,而且还可以揭示出来,形成病理改变的程度。应该知道疾病的机体在脏腑由于一时性病理情况的反应,而脉象则是心与血管受脏腑病理影响显示出来的变化。当然仅以直接的脉象和脏腑关系方面作说明,在目前我们的知识范围尚难达到,可以完全相信,这样复杂的现象是通过一定的病理途径显示出来的。例如:心悸患者,左寸动数明显;久嗽则右寸细数;肝气不舒,左关沉滞;食欲欠佳,右关缓怠;腰腿疼痛,尺部见弦。事实证明,寸口脉象呈现六部单一时极少,这就说明在病理影响下应该是矛盾重重的现象。依脉诊病,也正是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做好辨证论治的过程。 应知依脉诊病,乃四诊中的重要环节,证实望、闻、问三诊之是否,就必须验证于脉诊,而且寸关尺分主人体上中下三部的病苦,也有一定的核实价值,如何探测它的机理,这又是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急需解决的课题。 以下拟先将常见的几种脉象和临床实践中新观察到的脉象分析如下:1.浮脉:浮脉就是切脉时用指轻按即明显地感觉脉搏的跳动,不需用力重按,仿佛脉搏就象浮在上面一样。因此,前人就名之曰浮脉。乃血管扩张,其弹性阻力反而降低,但心脏之排血量增加。每见于外感风寒束表时,机体加力拒邪,使浅层动脉充血的抵御,故血管比平时之弹性阻力降低,正说明风寒束表形势。这是浮脉的原理,也是风寒束表的一般作用于人体的规律。如寒的性质较强,束表的力量则大,而心脏排血力量亦必相应再加,血液充盈度即增,由于血管的弹性阻力为邪所抑制,不能适应来自心脏之过盛冲力,脉象即呈浮紧状态;若脉见浮滑则属于心脏排血量较小,血管之弹性阻力如常,乃风寒之邪轻微,或仅为风邪;如脉呈浮数则为风与热合,在风寒束表之后机体聚力加热以抵邪,虽血管扩张,只以内有潜伏之势,两热相加,非惟浅层动脉之血液充盈,而且心脏受此过热之刺激,搏动加快,其排血量也大大增加,因此血管弹性阻力相应就有所升高;另有浮迟之脉,前人认为表热里寒,实际则是心气衰微动力不足,脉管松软,已失其弹性之阻力,心脏就努力兴奋之象,此时之表热乃虚性兴奋,里寒则非实有之寒邪,为体温之不足,生理之动力低减之故。所以此时脉浮不能与真正的表实脉象同论。应该知道,脉象呈浮,其一般原理在机体有力驱邪之情况下,它是心与血管配合抗邪的表现,如若正气已衰,脉浮即属心脏虚性兴奋之暂象,这样虚实判然。盖依脉辨证,必须紧紧与望闻问三诊相结合。虽脉呈浮象,也仅是心与血管受内在病理之影响,至于所能引起变化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的,从复杂的病理中,用四诊参合才是合理的运用脉诊的方法,这一点是应该强调的。  2.沉脉:沉脉就是切脉时,重按沉取方有,乃周围血管收缩、心脏排血量减少、血压降低。一般脉象见沉,多属病邪在里,亦机体心脏力弱,不足以驱邪,致使病邪得以蛰存于内,或暴邪中人、乘虚入里,机体努力斗争的情势。若心力之衰系一时由于误治之伤,因而脉象见沉,不久心力渐苏,排血量立即充实,则脉呈沉而兼滑脉即渐起;有时因内蓄痰饮有形之湿邪,由于积湿病理而影响到血行欠利,日久致血管壁之神经纤维拘急使其弹性阻力增加,此等久病情势心脏之排血量自难充足,但是机体欲改善局面,相应则血压增高,脉即见沉弦。总之,脉象见沉,无论属虚属实,悉为心力不足,前人谓沉为病位在里,实是经验之说。 3.迟脉:迟脉是脉搏跳动迟慢;每分钟不足60次。即一息少于四至者。乃心与血管之运血动作迟缓之故。在有些病理影响下,脑和脊髓之神经失常,迷走神经受刺激而兴奋,致神经中枢受病,血行失于正常调节,脉即见迟。中医在临床实践中认为,迟脉乃寒邪为病,或衰败虚亏之证,属机体之动力不足,不但气血运行缓慢,而且精神体力以及脏腑活动俱皆明显失常。究竟何以引起脉象迟缓的原因,实为心脏神经传导系统失常之故。但其根本原因还是机体之热能衰弱,难以应付抗争局面。具体到每一疾病,则又有邪正虚实轻重的差异,例如迟而兼滑是心动迟缓,血管之张缩动作如故,为一时或局部受寒邪阻及血运,因而影响脑脊髓神经反应欠灵,邪去血运自复;迟而兼缓则又属邪势轻微,正未大伤,故此等脉象实际就是怠惰之象,病后乍复之际多见之,不能视为病脉;迟兼浮弱,心力既衰,气血又复双竭,心动弛缓,血管松软,弹性阻力低,心脏排血量减少,一派动能低降情况,乃机体无能为力之势,属于久病衰败,又非寒邪为病者。总之,脉迟虽属心动弛缓,又惟病之新久寒邪盛衰易见矣!心力强弱之标尺,强者迟中兼紧兼滑,结合望闻问三诊,予以祛邪之治,心力自复;弱者迟兼浮兼弱,乃气血频于竭绝,必争予大力强心,虽亦有邪亦应扶正以敌之。所以依脉辨证实为首要。 4.数脉:数脉亦以至数言,与迟脉相反,一息六至,每分钟在90次以上,乃心跳过速,脉搏之加快。为心肌与交感神经受热毒之病邪刺激而异常兴奋,相反使迷走神经麻痹,引起窦性心动过速。但有时由于心肌力量减弱,心搏代偿性增加,以维持血液输出量,所以就不能一律以数为热看待。那末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它呢?应知无论是迷走神经麻痹,或是心搏代偿性增加,都是机体主动改善病理的措施。但是前者属于热邪致病,乃机体运用聚力加热之自卫功能而心动加速,后者则为心力之不足,机体促使心搏代偿以期改善心肌之动力,病情不同,虚实有分。如果仅以脉言脉,不结合望闻问三诊,即不
&& 许公岩,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专家教授,第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好学。青年时期认真钻研、博览医书,并刻苦自学了《本草纲目》、《金匮要略》、《伤寒论》。自学成材,不到20岁就获得了行医资格,开始辗转于河南各地为百姓诊疗。&&&&1956年,组建北京中医医院时,他是最早进入的几位专家之一,见长内科、妇科、儿科,疑难杂症。在呼吸道系统疾病的研究与治疗方面,他有着独到见解,并自成体系,同道称他为&医林怪杰&。&&&&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辨证施治,审症求因,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医学思想&&&方不在大而在其效,药不在贵而在其精&,还有四字方针&简、便、廉、效&,即:药方简单,服用方便,价格低廉、效果明显。上述两句和四字方针是许公岩为人民服务的真谛。著有《中医的舌诊脉诊》等。  许公岩治病最重视辨证施治,他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部分,是祖国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在诊断中,他始终把四诊辨证放在首位,强调四诊合参,认为问诊可于病情别其寒温,审其虚实;闻诊以辨别声音之韵为主,要以五音五声应五脏之变;望诊要观神、察色、审体质、别形态,尤其以舌诊更为重要。 &&& 经长期观察,潜心研究舌诊方面的异常变化与疾病的有机联系,总结出个人的独到见解。在舌象方面发现了纵裂纹、横裂舌、龟裂舌的病理病机,揭示了舌象与机体各系统病理改变的内在关系。如嗜茶者、嗜酒者、嗜生冷者的舌质、口唇所表现出的特有变化。在脉象方面,除认真体会前人二十八脉之外,还发现了久服抑制剂药物而呈现的&模糊脉&,心气不足而呈现的&动脉&,肝气郁滞长久而呈现的沉滞不起的脉象等等,从而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四诊的内容。由于他四诊经验丰富,往往从舌象方面表现出的一个微小的变化,就能为辨证论治确立可靠依据,从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治疗法则。   许公岩论脉一、论脉诊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方法之一。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而任何事物的现象,又必定是它的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脉诊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在人身体的动脉能够诊察出搏动的地方进行接触的。  (一)脉象的生理& & 脉象就是脉搏跳动的形象,是每一心动周期血流从心脏进入动脉造成的压力波,使动脉扩张和回复而产生的搏动。脉象则又是脉搏速度造成的速率,跳动规律的节律应指感应力量的强度,显示深浅的位置和大小粗细的形态等组成,与心排血量,心瓣膜功能,血压高低,血管内的血液充盈度,以及末梢血管壁的紧张度等有关。这些虽只是由心与血管方面的变化所支配,实际则受脏腑功能病理改变的影响。通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显示出脉搏形象的变化,从而把疾病的变化和脉搏的变化有机地联系起来,也才能从中找出辨认病理的迹象,找到论治疾病的理法方药依据。中医脉诊也就是在逐步探索,逐步实践,逐步认识真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二)脉象的种类& & 脉搏搏动的多种形象,既是心与血管受机体病理影响所形成的变异,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表现,由于疾病的种类繁多,故临床所见的脉象亦表现多端。前人有24脉、27脉、28脉及危绝脉共40余种之多。尽管如此,仍未能将临床脉象种类纪录完全。这是前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生活条件,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不同疾病上所反映的认识差异。因此,我们必须从发展中看问题,认识其复杂多样是其客观具体条件所规定的。由于社会的不断进化,新的事物对人体的刺激和机体的反应也有一定的更易,因此,脉象的显示更是不能仍囿于旧的范围。所以说脉象的种类也就越来越多,将来或可能更多,以至于不可胜数。那末我们将如何去掌握呢?这就需要给它以由博返约的认识了。既知脉象之成仅属于心与血管的运血动作所搏动出来的形象,依脉诊病也仅是四诊的一种方法,只要弄清它是机体病变影响心脏与血管方面的异常,根据变异进而内测病理脉诊的意图即属达到目的。但是有些人认为脉象的种类过于繁多,实际应用不过浮、沉、迟、数的变化,无疑地就承认疾病上限于表里寒热四种了。这显然又过于简单。还有人又加上滑涩两象,共成六种,实际诊病亦难付应用,所以他们不得不将这六种亦繁化起来。在浮脉中以浮而极有力之革脉,浮而柔细之濡脉,浮沉均有力之实脉,浮而中空之芤脉皆为浮脉;沉而着骨之伏脉,沉而有力之牢脉,沉而无力之弱脉,皆为沉脉;怠缓不前之缓脉,缓而时止之结脉,动而中止,因而变动之代脉,皆为迟脉;数而不齐之散脉,厥厥动摇之动脉,数时一止之促脉,数而无伦之疾脉,皆为数脉;按如琴弦之弦脉,弦如转索之紧脉,皆为弦脉;如循长串之长脉,来盛去衰之洪脉,皆为滑脉;如是之形,应指而回之短脉,细软欲绝之微脉,如微有力之细脉,皆为涩脉。姑勿论其这样分法已有不少错误,只就其意欲简化,仍是将28种强置于六纲之中,即知其牵强附会,悬想臆断,并非真知。应该明确,今天我们看待脉诊,不但要发扬它的用途,而且要掌握它的科学性,因此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它的形象上,认识它在心与血管受机体病理变化而异常的原理,是特别重要的环节。所以脉搏变化后的异常形象,脉象实际是心与血管的功能和器质性变异的结果,而器质性则又以心脏本身为明显。当然这是由于心脏对血液运行所担负的责任较多,就要有复杂构造的设施(心房、心室、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如果受内外病理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这些设施某一处或多处的改变。加上心脏本身的肥大或心肌内膜的变化,对脉象的呈现就形成了变异,而血管的责任则只是帮助血液运行,所以构造简单。但是硬化和栓塞也是有的。明乎此,在讨论脉象种类时候,就必须以这种思想做主导,才是正确的。& & 其次是寸关尺三部的配属问题,由于它是中医诊断技术方面的独特成就,是从实践中长期体验总结出来的方法,不但能准确地说明疾病对内在脏腑生理改变的情况,而且还可以揭示出来,形成病理改变的程度。应该知道疾病的机体在脏腑由于一时性病理情况的反应,而脉象则是心与血管受脏腑病理影响显示出来的变化。当然仅以直接的脉象和脏腑关系方面作说明,在目前我们的知识范围尚难达到,可以完全相信,这样复杂的现象是通过一定的病理途径显示出来的。例如:心悸患者,左寸动数明显;久嗽则右寸细数;肝气不舒,左关沉滞;食欲欠佳,右关缓怠;腰腿疼痛,尺部见弦。事实证明,寸口脉象呈现六部单一时极少,这就说明在病理影响下应该是矛盾重重的现象。依脉诊病,也正是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做好辨证论治的过程。& & 应知依脉诊病,乃四诊中的重要环节,证实望、闻、问三诊之是否,就必须验证于脉诊,而且寸关尺分主人体上中下三部的病苦,也有一定的核实价值,如何探测它的机理,这又是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急需解决的课题。& & 以下拟先将常见的几种脉象和临床实践中新观察到的脉象分析如下:1.浮脉:浮脉就是切脉时用指轻按即明显地感觉脉搏的跳动,不需用力重按,仿佛脉搏就象浮在上面一样。因此,前人就名之曰浮脉。乃血管扩张,其弹性阻力反而降低,但心脏之排血量增加。每见于外感风寒束表时,机体加力拒邪,使浅层动脉充血的抵御,故血管比平时之弹性阻力降低,正说明风寒束表形势。这是浮脉的原理,也是风寒束表的一般作用于人体的规律。如寒的性质较强,束表的力量则大,而心脏排血力量亦必相应再加,血液充盈度即增,由于血管的弹性阻力为邪所抑制,不能适应来自心脏之过盛冲力,脉象即呈浮紧状态;若脉见浮滑则属于心脏排血量较小,血管之弹性阻力如常,乃风寒之邪轻微,或仅为风邪;如脉呈浮数则为风与热合,在风寒束表之后机体聚力加热以抵邪,虽血管扩张,只以内有潜伏之势,两热相加,非惟浅层动脉之血液充盈,而且心脏受此过热之刺激,搏动加快,其排血量也大大增加,因此血管弹性阻力相应就有所升高;另有浮迟之脉,前人认为表热里寒,实际则是心气衰微动力不足,脉管松软,已失其弹性之阻力,心脏就努力兴奋之象,此时之表热乃虚性兴奋,里寒则非实有之寒邪,为体温之不足,生理之动力低减之故。所以此时脉浮不能与真正的表实脉象同论。应该知道,脉象呈浮,其一般原理在机体有力驱邪之情况下,它是心与血管配合抗邪的表现,如若正气已衰,脉浮即属心脏虚性兴奋之暂象,这样虚实判然。盖依脉辨证,必须紧紧与望闻问三诊相结合。虽脉呈浮象,也仅是心与血管受内在病理之影响,至于所能引起变化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的,从复杂的病理中,用四诊参合才是合理的运用脉诊的方法,这一点是应该强调的。  2.沉脉:沉脉就是切脉时,重按沉取方有,乃周围血管收缩、心脏排血量减少、血压降低。一般脉象见沉,多属病邪在里,亦机体心脏力弱,不足以驱邪,致使病邪得以蛰存于内,或暴邪中人、乘虚入里,机体努力斗争的情势。若心力之衰系一时由于误治之伤,因而脉象见沉,不久心力渐苏,排血量立即充实,则脉呈沉而兼滑脉即渐起;有时因内蓄痰饮有形之湿邪,由于积湿病理而影响到血行欠利,日久致血管壁之神经纤维拘急使其弹性阻力增加,此等久病情势心脏之排血量自难充足,但是机体欲改善局面,相应则血压增高,脉即见沉弦。总之,脉象见沉,无论属虚属实,悉为心力不足,前人谓沉为病位在里,实是经验之说。& & 3.迟脉:迟脉是脉搏跳动迟慢;每分钟不足60次。即一息少于四至者。乃心与血管之运血动作迟缓之故。在有些病理影响下,脑和脊髓之神经失常,迷走神经受刺激而兴奋,致神经中枢受病,血行失于正常调节,脉即见迟。中医在临床实践中认为,迟脉乃寒邪为病,或衰败虚亏之证,属机体之动力不足,不但气血运行缓慢,而且精神体力以及脏腑活动俱皆明显失常。究竟何以引起脉象迟缓的原因,实为心脏神经传导系统失常之故。但其根本原因还是机体之热能衰弱,难以应付抗争局面。具体到每一疾病,则又有邪正虚实轻重的差异,例如迟而兼滑是心动迟缓,血管之张缩动作如故,为一时或局部受寒邪阻及血运,因而影响脑脊髓神经反应欠灵,邪去血运自复;迟而兼缓则又属邪势轻微,正未大伤,故此等脉象实际就是怠惰之象,病后乍复之际多见之,不能视为病脉;迟兼浮弱,心力既衰,气血又复双竭,心动弛缓,血管松软,弹性阻力低,心脏排血量减少,一派动能低降情况,乃机体无能为力之势,属于久病衰败,又非寒邪为病者。总之,脉迟虽属心动弛缓,又惟病之新久寒邪盛衰易见矣!心力强弱之标尺,强者迟中兼紧兼滑,结合望闻问三诊,予以祛邪之治,心力自复;弱者迟兼浮兼弱,乃气血频于竭绝,必争予大力强心,虽亦有邪亦应扶正以敌之。所以依脉辨证实为首要。& & 4.数脉:数脉亦以至数言,与迟脉相反,一息六至,每分钟在90次以上,乃心跳过速,脉搏之加快。为心肌与交感神经受热毒之病邪刺激而异常兴奋,相反使迷走神经麻痹,引起窦性心动过速。但有时由于心肌力量减弱,心搏代偿性增加,以维持血液输出量,所以就不能一律以数为热看待。那末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它呢?应知无论是迷走神经麻痹,或是心搏代偿性增加,都是机体主动改善病理的措施。但是前者属于热邪致病,乃机体运用聚力加热之自卫功能而心动加速,后者则为心力之不足,机体促使心搏代偿以期改善心肌之动力,病情不同,虚实有分。如果仅以脉言脉,不结合望闻问三诊,即不得谓之全面,就不能辨认出疾病的实质。如临床见滑数之脉,乃心动亢进,排血量充实,此时心搏与体温相应上升,为热邪与增加之热力相结合所形成之高热情势,给临床以邪实的征兆,必须据以求邪的本质。如果执定脉数为热而予以退热,势必削弱正气,邪必益形嚣张。若数而微弱,脉搏虽快而应指无力,乃心力不足,血流减少,为动脉神经之虚性兴奋,多属慢性久延疾患,机体气血俱虚,无能改善,犹强力挣扎以为补充,时有脱竭之危,故亦不能以数为热。总之脉数是心动过速,动则热加,乃一般机理。但在整个病理上,热加仅是暂时现象,依正邪斗争为论,在辨证论治时应视热之高低进退,作为施治的目标。如系邪实为病,更须辨明邪之实质,邪除正复,所谓脉静身凉,热已自去。& & 5.滑脉:滑脉即脉动滑利无阻滞或不涩,前人喻为如珠之圆,形容如珠之流动之滑利。乃血管柔软,弹性阻力如常,心脏排血量充盈,脉波流畅。若滑中带缓,为无病之象,如滑而有力,则属病脉。脉管纤维厚具弹力有伸缩性,血在脉管中流动,其力必微大于脉管之容量,盖不如此则血液即不能从心脏直达于毛细血管,因此滑脉之形成无疑是心脏加强其排血之力借以驱其内在之病邪,由于血管之弹性阻力如常,故脉呈滑利。前人有滑主湿、主饮、主痰之说,虽邪质有异,总属脉络有阻,影响血行,而机体有力能促使心脏排血量增加所作的驱邪措施。如滑中带缓,在妇女月经初闭,不能即属病证,乃胚胎已结,心脏之负担增加,故脉亦见滑,较之邪滞有形之病理有近似之处,只不过有轻重之分。& & 6.弦脉:弦脉指触强硬有力,前人喻为如按琴弦。与滑脉之软、活、柔、滑恰反,乃心脏排血量充实、血压增高,脉管纤维神经拘急,致使其弹性阻力亦相应增强。关键在于脉管壁之收缩神经兴奋,血流不得爽畅,机体令血压升高,心搏排血量加强,冀能冲破障碍,岂知冲力愈加,脉管神经之拘急度愈强,遂成此如按琴弦之强硬感。病属气机不通,故有弦主痛、主饮、主痰、主寒之说,然均是不通,气机阻滞所形成。& & 7.涩脉:涩脉搏动不滑利,来去艰涩,细小而短,叁伍不调,乃心脏之搏动缓慢乏力,排血量减少,脉管失养而缩细,血流艰涩,属久病气血衰少,或暴吐下利后气血无能自复所致。但与一时之危机失畅暂见之忽快忽慢形象,寻即调畅者,有重轻之异。为机体虚损虽欲促使心搏加快,奈气血俱已不足,遂见此涩滞形象。& & 8.间歇脉:间歇脉即前人所谓之结代脉,脉搏动中时有歇止,不能依次推送血液前进,故其人必自觉心悸亢进。实因血液衰少,难以充盈,脉管、心房虽大起大落,其代偿性心搏兴奋终难有济。可能由于窦房结因病理关系,其自动性受神经影响而引起窦性心律过速或过缓,至于心脏之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律不齐等情况也就陆续呈现。此乃心脏器质性病变,无力为动,而又拼力强动之恶性循环局面。宜先制其躁动,而大力补益其心之气阴,使心的气阴有复,方能转危为安。& & 9.滞脉:滞脉是新发现的一种脉象,也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在触按时,轻取无所见,中取方有,似滑非滑,似弦非弦之感觉,却应指有力。六部一致,两关显,多见于气郁患者,胸脘闷楚,心情抑郁,烦懑不饥,依形证论乃肝郁气滞所致,为郁证的典型脉象。可是前人著录多直书弦滑,虽肝郁甚时,弦滑有时也见,而形证上必以脘胁疼痛明显。若仅烦懑闷楚,无疑就是郁结不甚,故脉象亦只见此弦滑不甚之滞形。本来肝气不舒,气血之运行难畅,气血不畅首先表现于心与脉管之血运动作滞结。然阻滞久必影响神经紊乱失常,故心搏加速,脉管之纤维收缩亦均相应呈现。今病方初起,仅先见此气血不畅迹象,若即时予以疏调,脉象立可缓和。实践验证,肯定滞脉为肝气初郁还是符合见微知著的原则,这对于贯彻&预防为主&的医疗方针有重要意义。& & 10.模糊脉:模糊脉是诊脉时指下初无所触、久按重取方见,似动非动之脉搏,然又模糊不清,似有若无。其人则头晕胀昏,并有明显之心跳、气短、神情恍惚,甚或胸憋心疼,倦怠多寐。每见于高血压患者之晚期,这是心脏功能及器质改变的反映。此时全身动脉有明显硬化的改变,因之血管壁增厚,弹性阻力低降就十分明显,所以脉象之模糊不清就是心与血管运血无能形成的,同时也与久服降压药物过度抑制有关。 & 许公岩论舌诊 审病诊疾,尤重望舌。认为&病是苔之根,苔为病之征&,有诸内必形诸外。诊治小儿疾病,脉易变而苔难化,故临证宁舍切脉而不可忘望舌。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重要环节之一。从舌的外在形象上作为诊病认证的依据,并能准确地指明疾病变化的程度和脏腑病理之所在。这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地实践和验证的总结。许氏通过继续探讨和认识对于人与自然在适应及矛盾方面表现出的生理正常形象,更重要的是人在患病之后,舌的形态,色质和舌苔一系列病理的异常与变化有了新的补充。早就肯定舌是心脏开窍外现的地方。《灵枢?经脉篇》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知五味矣。&知五味是通过神经保护机体防止中毒和资取有益饮食营养的具体措施。《素问?五脏生成篇》又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舌也。&从心脏的血脉运行功能看待舌色与舌质方面在疾病后的变异。唐容川总结了前人这些实践理论,就肯定出&舌为心之苗,而居口中,脏腑之气支配于口者多着于舌&的舌诊,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性,目前仍是中医诊病不可缺少的望诊技术。即近代西方医学也认为舌体的血管神经分布极广,血液的供应尤为充足。有人说:&舌是反映生物体内机能是否发生故障的最好标志。&舌诊作为反映整个身体状态的舌象变化,无论中医西医均有依赖它作为诊断内病外现的手段,不过中医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更为丰富。  (一)舌的形态舌的形态舌体是由一块肌肉所组成,肌肉乃脾之所主,望其形态,可知脾脏之情况。中医认为舌体变化,也与全身肌肉变化是一致的。故望舌形不但能测知肌肉方面的病理,而且据此并与临床其它见证,结合闻、问、切三诊,进行辨证,就能全面地得出精详的病机病理。具体望舌的操作方法,则归纳到它的形色和舌苔几个方面。在舌面上某些局部的病变异常,又能明确指示出属于个别脏器和气血虚实的情况。现详细分析于下。1.舌形胀大:属脾被湿困。胀大而红,为脾积湿热;胀大色暗,为脾郁湿久;胀大而淡,为脾虚湿聚。松皱:为胀大不实而空松,舌面上有皱折样之直条隆起,属脾脏之气阴并亏,为久病将复之象。如吐泄急作,则为脱水之征。瘦小:属脾脏之气阴大衰,非体质素亏,即久病缠绵;瘦小而红,为心脾津血并虚;瘦小而淡,为脾肾心三脏亏损。僵硬:乃舌体之动作失灵。主要影响语言及咀嚼动作,属脉络瘀阻。如患温病之高热灼津所致之神识昏迷者,则舌质绛红而僵;若属脑血管栓塞形成之中风不语,必色质如常。颤动:舌体伸缩颤动不稳,多属正气虚弱,虽有时毒热内蕴之实热证亦见此象,示为正不敌邪之势。如舌淡而颤者属气虚;嫩红而颤者乃酒伤;鲜红而颤者,为肝风内动。歪斜:伸舌时偏斜不正,如非舌下神经受压或伤损者,多属全身病患所引起之舌肌一侧麻痹所致。常与中风偏枯后口眼歪斜同见。吐弄:舌体频频伸缩不稳。属心脾热盛者,舌质多为绛红或暗红;若小儿无病而吐弄者,则系大脑发育不全。卷缩:舌卷缩难伸,乃气血大损,筋脉失养所致。多见于急证脱水之后;或久病肝肾双绝之际,乃为危候。重舌:舌下突然生出一个肿物,殷红疼痛,乃下颌下腺发炎所致,多属心脾积热,小儿尤为常见。白星点:舌面生出白点,小如米粒,状若珍珠之晶莹,与舌苔之芒刺不同。属蕈状乳头因病理之情况而肥大,亦称水泡舌,为久病大虚之象;如散见于舌之近根部,则又为温热病之危候。红星点:乃蕈状乳头增生充血之象,密集于舌尖及前中部,同时伴随舌质绛红,属温毒极第一卷65盛,津血被耗情势,亦称草莓舌。紫星点:多属血热病后,舌尖部残存之瘀血点,如不兼任何形证,日久自然消失。裂纹:分直裂与横裂两种,俱属津血亏虚,部分之粘膜萎缩所致。如系横形散乱而浅,为脾之气阴不足;其深而直裂者,则为心阴亏损,是舌面之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融合萎缩和断裂所形成之裂。剥脱:又名地图舌,乃胃中湿热,食积久阻不去,津液难于布润,部分之舌面乳头萎缩之势。脑回舌:舌面呈红沟纹,舌体柔软增厚,多属先天形成;或为梅毒所致。若由深裂渐成者,仍是心阴之亏。镜面舌:舌面光滑如镜,或无苔而不光,均是乳头萎缩所形成,乃津液涸竭,舌粘膜有失濡养之象,多属久病迁延。若舌质红绛,更说明津亏火浮情况;如延久再损及气分,舌质即现淡白,尤属危候;至于部分呈光,或前或后,或尖或根,或边或中均为一脏之津偏亏,仍疾病发展过程中之暂象,不必为虑。2.舌质:它包括神(&生气&)色两方面。(1)舌神:主要分荣(神气内含,生机旺盛)、枯(枯暗乏神,精血涸竭)、润、燥四象。荣:舌是肌肉的外现,无病时必须荣活有华色,舌面鲜明清爽,神充内。乃气血充沛,生机旺盛之象,即病亦属轻微。枯:枯暗乏神,与荣活相反,是津血涸竭情况,肌肉失养生机见败,乃危恶之候,病虽未笃,亦应防变。润:舌面润泽,为津血丰满内含,亦非湿润如水之外露。久病将复则先见之。燥:舌面干燥,并非苔如芒刺,乃苍(枯之轻渐)燥乏润,是舌为津血竭,气阴久亏,流畅已失,亦属危候。(2)舌色:它是由于舌之粘膜下层及肌层中之丰富血管,血色透过白色半透明之舌粘膜面所呈现出来的,无病时血色正常,色为淡红润泽;如血的成分或浓度有所改变,以及舌粘膜上皮有增生肥厚或萎缩而变薄时,舌色改变,为有病之征。红舌:色较正常之舌略红,乃粘膜上皮浅层部分有炎证,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所致;如舌体正常为血中有热,每属实邪;若体瘦瘪,乃舌体组织中之津液伤损则粘膜萎缩,属津亏热浮。绛舌:色呈殷红,亦系红舌之机理,但病多属实邪,为温毒侵入血分之象。多为热病之重者。紫舌:是红中带青,色深而暗,乃上腔静脉或门静脉瘀血,静脉血流凝阻,回流不畅,为缺氧之象,每导致静脉血未作氧化,又回流所致。血色素成分增高,温热病见之则属热毒攻心之实证,如慢性病之心血管疾患,或肝病晚期,舌紫则属虚证。但实证之紫兼红而色深;虚证之色常暗紫而不兼红。蓝舌:蓝是青之深重,亦静脉回流不畅,属久病趋败情势,或是急性食物中毒造成之心力衰竭等危候。暗舌:较正常之舌色略暗,虽不如紫蓝色之深,亦为舌上之毛细血管回流障碍之故,乃病久气伤,无力流畅血行,主内伤病延久气虚之象。嫩红舌:浅红略带紫色,乃玫瑰色之浅者,接近暗红机制,许氏通过临床大量观察,确为素嗜饮酒所致,酒能伤肝,肝伤门脉瘀阻失畅,故舌呈嫩红。淡白色:淡白无华,为气血亏损所形成,故血难华色,但病情有轻重,气血之亏耗亦有差别,若舌体如常有舌苔者,病轻;舌瘦无苔而枯萎者则属重笃之危候。瘀斑舌:正常舌色,在舌面或两侧呈有紫斑之点或条块状者名为瘀斑。乃部分色素沉着,为全身瘀血疾病之外现。3.舌苔:舌苔是舌面上出现的垢腻物质,犹雨后屋瓦上所生之青苔,因以得名。实际则是舌面上之丝状乳头因病理所引起变异,造成增生或变形的结果。舌是一个味觉器官,然又不单独负责味觉,其主要功能则在牙齿咀嚼食物时也起到搅拌和帮助咽下作用,因此它的结构就需要舌面粘膜不能光滑,而生出乳头,这样才能带动食物不停地搅拌;故此类乳头既纤小如系,且向后倾斜,以利于顺利下咽;如果乳头过粗或过大,则食物反而被其涩住,下咽就困难了;又由于丝状乳头所负的责任仅这些,不必辨别味觉,所以每个乳头中间,也就是一般的感觉神经,正是这样构造在丝状乳头上皮之不断生长,细菌及食物碎屑残渣就容易积留,虽经舌之自洁作用,包括咀嚼、谈话、唾液分泌等动作,能使其有所脱落,但是总有一部分留存于舌面,这就是正常时之极薄白苔。人体有时以疾病关系,对舌的粘膜以不能正常营养,造成血液的充聚或缺少,津液的充斥或枯竭等等致使乳头坚竖或萎缩则苔的改变就立刻形成,虽说正常舌象是淡红湿润,罩极薄白苔,可是在细微的察视下,往往也能认识出病变的迹象,从而得出防病和认病的根据。(1)白苔:除薄白苔为无病常态外,其白厚者主要是丝状乳头的角质突起,增多致密所致。其乳头间隙则积留较多之苔垢,故不能见到舌面,又以其病变不同,而分为白腻、积粉、腐渣三种:白腻苔:苔白湿有腻象,如浆糊状,无论厚薄,被于舌面,不易见到舌质,乃积湿之象,或属脾胃力弱,水湿不化;或为湿久成痰,蕴积不去;有时外感风寒苔亦色白,乃寒邪伤及胃阳、消化紊乱亦可见此苔。积粉苔:苔亦白厚,而有水湿之间隙,乃脾胃寒湿之极,为气不化水之象。腐渣苔:苔虽白厚,浮于舌面,似积粉,如颗粒,而无水湿,属胃中食湿积滞,为邪气所蒸腾,拭之即去。故此种白苔,舌质多偏红,乃邪虽盛,正气亦强之势。(2)黄苔:亦与白苔之成因有相似之处,同属丝状乳头增生而致密所致,其异点则为舌面粘膜上皮表层有弥漫性过度角化,乳头上角质突起增粗肥大,在上皮角化层内,可有炎性细胞之浸润,上皮下之结缔组织内有圆形细胞浸润及血管扩张。故苔之变黄显系有炎性病理之蒸熏所致。况舌苔呈黄多半伴有脾胃积湿蕴热,紊乱及消化的病理,肠胃向上熏蒸,则舌上之苔变黄亦所必见。尤以发热病和湿温病的热盛,黄苔更为易成。因此苔之成黄为热邪所蒸无疑。由于湿热之邪在不同疾病之中,有轻有重,则又可分为薄黄而湿,薄黄而干,黄厚而湿,黄厚而干,黄厚而腻五种:薄黄而湿:属胃湿蕴阻,积久化热之象。一般舌质不变,乃邪轻,胃尚无伤,或为风邪入里化热,与胃湿搏结而成。薄黄而干:为热胜于湿,渐伤胃津之象。黄厚而湿:黄厚苔上罩有水渍之湿,为脾胃久蕴湿积,已形化热。黄厚而干:热盛津伤,必属病久恶化,若继续发展则乳头之角化,必越变越硬而竖起,成为芒刺。黄厚而腻:为积湿蕴热,湿热并盛,且久延不已之象,故厚腻埋没舌面。乃湿痰壅阻有形,虽有化热趋势,终热不敌湿,是以热与湿同等。总属湿热蕴聚于脾胃之象。(3)褐苔:较黄苔深而带黑,常与吸烟和食物染色相混淆,然真正褐苔多为黄苔老化而来。黄腻厚苔继续发展,就必渐渐变为褐腻;黄厚干苔发展则变为干褐;由于厚苔,舌中心尤厚,因此褐色多先见于中心部。(4)黑苔:苔黑为肾脏受病,若高热蒸耗,热发过久,津液枯涸,非惟舌苔变黑,而且口咽干燥,神昏谵语,焦躁甚时即如芒刺,近代称之为黑毛苔,必是久病发展,由黄变褐,变灰再变黑,其病理同属丝状乳头增长所致。机体因有长期高热,其炎性病理作用于舌者,亦必较黄苔或褐苔为甚,而乳头之角化程度,更必突出。故干黑苔转成芒刺之机会多。因此这种黑苔形成,无疑是炎性病灶所引起。许氏从实践中认识到,高热伤津,终必涸及肾中阴津,因而有高热灼津,肾色外现的说法,其理则仍与炎性发展津液涸竭,舌粘膜失其润泽所致之增生角化是一致的。至于病未发热,舌质如常,舌苔突然黑腻如漆,治之即去,属于寒湿困阻肾阳,与近代认为是霉菌所形成者相吻合,尚有薄黑薄灰的病理亦相同,应知灰为黑之渐,此种苔多不与重证并见,有时竟无症状,这一点是许氏临床经验之谈。舌的分部根据以上许氏所谈之舌形、舌色、舌苔各种病理变异情况,虽可说明舌诊之理论,但是临床实际应用时,不是仅此几种单纯的认识就可以起到用舌诊病的作用。许氏认为,恰恰是中医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舌面部分变化与内在脏腑某种特定病理有关联,他通过长期验证,总结出一整套规律,主要是以舌之色质和苔之有无来区分。舌尖:属心,浮火上炎则舌尖红,每见于失眠、烦躁、口干、纳呆等病;心阴亏损则舌尖光净无苔。舌前:属肺,在舌前端1/3部位光而无苔,乃肺虚气阴并亏之象,久咳无痰,或痰少,短气息促,二便欠爽等形证。舌中:属脾胃,苔腻厚是脾胃湿积中阻,或痰浊内蕴;干厚黄褐灰黑,则又为积久化热之象;若中心光而无苔为脾胃阴津亏损,溃疡病多见之。舌根:属肾,胖胀有红球隆起,多为扁桃体发炎,为肾阴不足之象;若有厚腻之白苔覆盖,则为肾气不足,久为湿浊蕴聚不去情况,俱属久病脾肺不复所衍成。舌两侧:属肝胆,舌尖红与两侧相连,为肝胆之火上炎;两侧有瘀斑,则为肝气滞郁,全身有瘀血情况。 & &&&&& 许公岩自幼钻研中医药学,从医6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擅长内科、妇科以及儿科杂病的治疗,尤其精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对咳、痰、喘病潜心研究30余年,经验独到,自成一家。他对湿证也有独到的见解,能灵活运用于临床,解决了不少疑难杂证。在心、脑血管病、面神经麻痹、慢性口腔溃疡等内科常见病的诊治方面,许公岩亦有较深造诣。 &&&&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许公岩潜心研究药物性味,精心筛选比较,总结出各种药物的独特效能。对于苍术、麻黄、甘草、公英、胡黄连、莱菔子、肉苁蓉、仙茅、仙灵脾、五倍子等的药物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配比关系,掌握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如苍术、麻黄二药用量的比例与疗效的关系,胡黄连化湿降浊的独特功效,公英祛血分湿热、解肌清热的作用,莱菔子的用量变化与他药配伍在治疗呼吸道疾病中所发挥的独特效能,大量甘草的益气功能在气管炎虚证中的运用等,均属丰富经验的总结。正是由于他对药物性能以及配伍的深入研究,使其方剂大大精简,少则一、二味,多则七、八味,且配伍巧妙,用量超常,令医界同行叹为观止。在临床实践中往往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许公岩治湿法许氏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深有体会,治湿虽有驱湿、化湿、散湿、燥湿、渗湿、利湿等诸法,但有不少病例湿去复聚,久治不愈。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湿邪为患遏阻气机,使脾的上归与肺的下输功能减弱,况且湿邪有粘腻,不易速去的特点。如果处方用药注重加强升脾宣肺的气化功能为主,就可达到治疗目的。 许氏经过反复探索,深刻体会到选用药物苍术、麻黄效果最为理想。因苍术辛苦温为燥湿健脾之要药,能以其辛温之气味升散宣化水湿,使脾气继续上归于肺,脾健则湿化。因此,许氏治疗湿证常以苍术复脾之升作为方药的主体,通过燥湿来达到祛邪扶正。然在脾虚积湿之同时,肺亦不能独健,必失其下输之功能,通调受阻则湿必停蓄,故配以辛温发汗利尿之麻黄以助肺宣达,促其迅复通调。两药协作具有升脾宣肺而化湿之功。 多年来,许氏对积湿为病恒以苍术、麻黄两药为伍,再根据具体变异随证加减,灵活运用,得心应手,疗效显著。通过长期观察运用,并发现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等量使用,临床常见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发小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苍术四倍五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作用,而湿邪则能自化。故多年来恒以两药之汗、利、化作用,广泛用于因湿邪引起的一系列的临床湿证。另外,湿邪偏重在机体各个不同部位,可根据四诊辨证,随证加减,灵活运用。此外许氏还经常强调的一点是,治湿之法要像铲草除根使除之务尽,服药时间要稍长一点。同时应严格纠正患者不良饮食偏好,如戒除嗜饮茶酒或暴食生冷等,否则,疾病迁延就不易根治了。 一、苍麻汤治疗痰湿性咳嗽张某某,女,46岁。初诊日期:1983年12月26日。主诉:反复发作咳喘史15年,加重4个月。该患者患慢性气管炎15年,每年冬季病情加重,春暖稍减。经中西药及单验方治疗无效。近年来病情日益加重,经常咳嗽,痰多白粘,咳甚则兼气短,喘息气急,胸憋痰粘难以咯出,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4个月前受凉后上症加重。目前胃纳尚可,平素喜嗜凉饮,大便干难不爽。诊查:舌暗,苔薄白,脉沉细滑弦,左脉尤甚。辨证:寒湿伤脾,脾虚湿困。治法:升脾宣肺,化湿祛痰。处方:苍术18克、麻黄6克、莱菔子30克、桔梗10克、茯苓10克、前胡15克。嘱其服药后如无任何不适,应守方常服,并戒嗜茶多饮。1984年5月14日探访,自述服上方半月后症状明显减轻,且便爽渴止,又继续服1个月后咳痰、喘憋气促诸症俱已消除。& & 〔评析〕缘患者素有慢性咳喘15年,肺气已伤,肺主皮毛,腠理不固,易受外感,风寒袭表,遂咳嗽不止。久咳必脾虚,加之患者素嗜凉饮多,损伤脾阳,致脾运失健则痰湿内生,治宜升脾宣肺,化湿降痰。方以苍术升脾气,使困脾的水湿得行;茯苓助苍术健脾渗湿;麻黄疏风散寒、宣通肺气,将湿邪予以通调下输,水精各为其所;桔梗启肺以驱痰浊,前胡助桔梗宣肺化痰,莱菔子降气化痰。药后痰消湿化,脾复健运痰无所生,则咳痰自除。再经巩固治疗,效果较好,病未复犯。& & 慢性咳嗽之痰湿证,相当于西医所谓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粘稀,易于咯出,甚或痰鸣喘促,胸脘痞闷,纳食不佳,肢体困重,面色萎黄甚或浮肿,大便溏泻或粘滞不爽。患者生活多有嗜好茶酒、贪食生冷或肥甘厚味、饥甚暴食、饮食不节等不良习惯。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或缓怠。& & 对此类患者,许氏认为禀赋虚弱、脾胃失健是其发病的基础,寒湿伤脾、积湿酿痰是其主要病理因素。湿邪的生成虽与脾、肺、肾三脏有关,但多以脾为重点。他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有体会,治湿虽有驱湿、化湿、散湿、燥湿、渗湿、利湿等诸法,但有不少病例湿去复聚,久治不愈。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湿邪为患遏阻气机,使脾的上归与肺的下输功能减弱。况且湿邪有粘腻、不易速去的特点。如果处方用药注重加强升脾宣肺的气化功能为主,就能使湿去痰消,而咳喘速愈。经过反复探索,深切体会到选用药物苍术、麻黄效果最为理想。因苍术辛苦温为燥湿健脾之要药,能以其辛温之气味升散宣化水湿,使脾气继续上归于肺,脾健则湿化,因而常以苍术复脾之升作为方药的主体,通过燥湿而达到祛邪扶正。然而在脾虚积湿之同时,肺亦不能独健,如失其下输之功能,通调受阻则湿必停蓄,故配以辛温能发汗利尿之麻黄以助肺宣达,促其迅复通调,两药协作具有升脾宣肺而化湿之功。通过长期临床观察运用,发现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等量使用,临床常见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发小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苍术四倍五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作用,而湿邪则能自化。故多年来恒以两药之汗、利、化作用,广泛用于因湿邪引起的一系列临床湿证。对于痰湿咳嗽证属痰湿中阻者,多配以莱菔子、桔梗,名为&苍麻丸&,胃脘痞满者常加半夏、瓜蒌,兼湿阻膀胱者则加木通、泽泻等随证加减灵活运用。纳呆腹胀大便粘滞不爽者,多为积湿粘腻与积食阻滞于肠,必用推化痰湿法,常选加胡黄连、莱菔子、大黄等大力推化。胡黄连具有荡涤胃肠之功能,个别患者初服可能有泻下作用,甚或发生腹痛,但只要除湿务尽则大便自然正常。有腹痛可酌加当归、木香以和血行气即可止痛。在用药同时,应注意纠正患者不良生活嗜好。&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在本病辨证中着重于理脾化湿,这是许氏多年来治疗肺系疾病的理论总结。二、肺胀治验吴某某,男,62岁。初诊时间:1990年12月18日。主诉:患者慢性咳喘史30余年,两个月前因受凉后咳喘加重。现症:咳嗽痰多,色白粘稠,胸闷喘憋,动则喘息气急,心悸气短加重,夜间不能平卧,腹胀便溏,尿少肢肿。虽屡经中、西医治疗,病情未见好转,遂来我院求治。& & 诊查:慢性喘息状态,呼吸困难,面色晦暗,双侧球结膜水肿,唇甲紫绀,颈静脉怒张,胸廓呈桶状,肋间隙增宽,两肺呼吸音粗,散在干鸣音,两肺底可闻及湿罗音,腹部稍膨隆,肝于肋缘下4厘米处可及,双下肢呈可凹性水肿。舌质紫暗、有瘀斑,舌苔满白薄腻、脉沉细滑弦略数。辨证:寒湿伤脾,痰浊阻肺,久病正虚。治法:健脾宣肺,温化寒湿,扶正祛邪。处方:苍术12克、麻黄2克、莱菔子30克、苦梗10克、泽泻30克、葶苈子30克(包)、茯苓10克、干姜30克、丹参30克。& & 二诊(90年12月25日):服药后咳嗽明显减轻,咳痰减少,喘憋浮肿亦减轻,夜间睡眠较前平稳,便软不成形,每日2~3次,脉细弦滑略数,舌质暗紫,舌苔薄白腻,仍拟前法加减。处方:苍术12克、麻黄2克、炒莱菔子30克、苦梗10克、泽泻30克、葶苈子30克(包)、党参30克、茯苓10克、车前子15克(包)、干姜15克、丹参30克。& & 三诊(91年1月10日):服药后咳嗽、喘憋及心悸气短等症大大减轻,浮肿已完全消退,夜间可平卧入睡,胃纳较前佳,大便软每日一行。脉细弦滑,舌质暗紫,苔薄白,治宜温阳健脾,推化湿滞。处方:党参30克、茯苓10克、莱菔子30克、苍术10克、苦梗10克、车前子15克(包)、丹参30克、干姜15克、泽泻30克。& & 四诊(91年1月24日):病情基本控制,平静时无任何自觉症状,除轻度咳嗽之外,唯急剧活动后方感气短心悸。食纳二便如常,舌稍紫暗,苔薄白,脉细弦滑,此乃湿邪已除而正气未复。治以敛心益肺、养血助降之法,维持治疗。处方:甘草30克、五味子21克、丹参30克、茯苓10克、莱菔子15克、当归10克、苍术10克、诃子肉10克、干姜10克。& & 〔评析〕 本例患者已年过六旬,久患咳喘,虽屡经中、西医诊治,效果并不理想,后经中药治疗,而迅速好转,其关键所在是辨证准确与用药得当。通过审因辨证,确认证属寒湿伤脾、痰浊阻肺、久病正虚而呈本虚标实。按急则治标,法以健脾宣肺、温化寒湿祛邪为主,辅以益气扶正为治。药用苍术、麻黄为主体,苍术以其辛温之气味燥湿健脾,使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麻黄辛温有发汗利尿、宣通肺气、通调下输之能,两药协同健脾宣肺而利尿除湿。辅以干姜温脾散寒以化湿。佐党参、茯苓益气扶正;炒莱菔子、葶苈子、泽泻、车前子化痰利水。药后肿消咳止,邪去正复。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把握主证,对证用药,效果卓捷,体现了许氏诊病用药的一贯独特风格。 &&&&& 许氏在临床上从湿论治的病证种类很多,虽以内科杂证为主,亦包括外、妇、儿各科的常见病证,诸如感冒、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复发性口腔溃疡、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痢疾、眩晕、风湿性关节炎、颜面神经麻痹、泌尿系感染以及胃肠道疾病等诸证,都取得了十分满意的疗效。治疗口腔溃疡经验方方剂名称: 胡连汤 组成: 胡黄连12克,当归10克,生甘草12克。&&功能: 推化湿浊。 主治: 因湿浊蕴结于肠胃,气机不畅所致的湿浊内阻之证。症见口腔糜烂、持续不断或长期反复发作,舌苔厚腻或黄腻,大便不爽等。 方解: 自拟胡连汤系由长期临床实践而得出。胡黄连虽亦苦寒,但清热燥湿力强,依消化道长期水肿之病理,取其燥湿力大特性,用以化湿消肿,则水湿即去。又以其服后有里急腹痛感觉,故辅以当归、生甘草权为缓解,则腹痛即减。待肿消水去,疮面即行愈合。 加减运用: 凡患者素嗜茶酒、积湿较甚而致口舌生疮、大便干燥不爽,均可使用本方。若舌苔白厚腻,可加泽泻30克,以驱除蕴积之水;若其人下唇红肿或舌质红,可加公英15克;痰涎壅盛,则加入半夏曲15克、桔梗12克;脾湿偏重者加苍术12克;如服后腹泻不畅,可酌情将胡黄连加量至15克,直至口疮愈合。大便转为正常,即说明水肿已消。口疮根除后,须严加忌口,不饮茶酒,不食生冷,以防反复。 典型病例: 赵某,男,33岁,本院职工 现病史;患口腔溃疡8年,经常口腔粘膜及舌面多处溃烂,伴有疲乏身重。近来口舌溃疡加重,连续不已,经服多种中西药均无起色。现口疮影响进食,舌面及口腔粘膜多处溃烂,脉沉滑; 辨证:寒湿伤牌,积湿滞肠。 治法:健脾化湿,推降导滞。 处方:苍术10克、麻黄6克、胡黄连10克、生甘草10克、当归10克。 此药服7剂后,口腔溃疡痊愈,经访不再作,至今未复发。
了解该症状的其他治疗方法:
有哪些症状
小儿急诊科
、、、、、、
今日坐诊大夫
武颖主治医师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
牢脉&是怎么引起的?
牢脉&如何治疗?
牢脉&吃什么好?
牢脉&病人的经验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舌诊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