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中医学的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属性是如何认识的?

&&&&&&&&&&&&&&
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对其现代化路向的影响
日 15:44:00 Saturday&&
作者:潘毅&杨页君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的实践一直在探索中进行,这些探索虽在临床各科、中药方剂等领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或局部性成果,但我们也注意到中医理论体系自身却没有出现我们原来所期望的那种质的改变,甚至也难说取得较大的突破。这令学者们困惑。进而思考:在保持中医理论体系自身特色前提下,能否真正将其纳入现代科学整体发展轨道,使之成为具有现代科学水平的理论体系?而达到现代化的标准又是什么?在客观冷静地考察中医现代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我们觉得,既然实现现代化的主体是中医,那么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先将视野从路向纷争转向引发问题的核心―――中医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上,如果不考虑这一问题,则路向之辩及现代化的标准等问题就失去了讨论的前提。
1 学科性质决定了中医现代化的实践路向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这从来就是很明确的事情,之所以需要强调它,就在于中医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不少是由于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将中医视为纯自然科学,而忽略了它的社会或人文科学属性。因此对这一问题重申,从而使今后的实践少走弯路就显得很有必要。首先医学(包括西医)并非纯粹意义上的科学,因为经典意义上的科学是对自然现象各方面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有精密的方法与工具,有精确的理论说明。同时,真正的科学研究并不完全以实用为最高目标,而是坚守为真理而真理,为知识而知识的原则。而医学实际上是着眼于实用性为主,其解释生命现象也有着必然性与多元性,因此,将医学实际仅是科学性技术。同时自然科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物,探索有关物质的知识;而社会或人文科学则关注精神生命,诸如精神、意识、思想等。医学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人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体,人既有物质生命,又有精神生命。那么以研究人为己任的医学就既需要科学技术,也需要人文科学,由此而决定了医学学科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征。而中医学的这种双重性特征尤为明显,其哲学内涵及语言特征实际更具人文科学的特征,中医学的特色往往表现在其文化特征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着文化医学的痕迹,而文化医学的基线是人文与科技的共轭。因此在中医现代化的实践中就应该容涵科技与人文、理性与感性等双重建构。若医学的这种二元价值和不同文化共生的理念得不到认同。那么保持中医特色的现代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2 值得商榷的“科学化”标准
关于中医“科学化”的现行标准实际上很值得商榷。首先是学术界在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的同时,忽略了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再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自然科学包括还原科学和系统科学两大类。由于近现代史上还原科学发展迅速,硕果累累,人们就下意识地以还原科学的准则作为衡量所有自然科学的标准,同样淡忘了自然科学体系中的系统科学。实际上系统科学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科学界业已开始正视到其处理复杂系统时的优势,新的更高层次的系统科学正在逐步形成,以弥补还原科学在处理复杂系统时的不足。而医学研究的人体正是典型的复杂系统。但一般文献里面谈到的中医科学化的标准:“客观性(或曰预见性)、重复性、数学量化性。”实际上沿用的是还原科学的标准,其偏差在于:一没有考虑到医学并非纯自然科学(尤其是中医);二是还原科学并不是自然科学的全部,以还原科学准则代替所有科学的准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从而导致了中医现代化进程的多走弯路与岐路,具体表现就是惘顾中医自身的特征与学科性质,硬要削足适履地迁就这一标准。这一偏差的存在,是因为学术界不少人只将眼光盯在自己的学科范围而缺乏高远眼光。立足点一错,所论就难以完全站住脚。
再往深论,中医除人文科学的内涵之外,不能否认的是其自然科学的属性比重应该更大,因此以上述科学标准作为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借鉴标准之一,应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使中医在客观性、逻辑性与真理性上的自我提升有一个参考。但既然中医同时含有人文科学的特性,而评价人文科学的标准却宽松得多,如果中医现代化是在坚持其文化内蕴的前提下进行,那么,从逻辑上来说,这个标准就不能成为评价中医是否科学化的硬性标准。而应根据中医的学科特征表现出适度的弹性,尤其是在数学量化性方面。精确性不等同于正确性,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中医学的不少内容虽出于模糊的判断,但结果确是正确的。硬要将一些本来模糊的内涵精确化,其结果可能是更加模糊。同时这一标准的另一面是排斥了直觉、主观判断、感性知识、启示等一切使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的特性(即文化性)。假如以之作为评价中医是否科学化的硬性标准,则中医的文化特征优势将荡然无存。但不以之作为硬性标准,自然科学界的一些不明中医学科属性是难于承认中医的科学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因此而产生,即各种变革既要适应中国文化的“地基”,但其成功与否又要以现代还原科学的标准来考量。特色,指的是卓然独立于其它体系之外的内蕴,其要点是“异”;标准,是公共的规范,其要点是“同”。狭义的自然科学标准与文化特征―――同与异―――鱼与熊掌,能够兼得吗?既然医学从来就不是纯自然科学,那么“以科范医”就不值得思疑吗?
3 值得检讨的操作过程
由于在中医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中,人们下意识地将之归入自然科学,而套用了还原科学的衡量标准,使得操作上更多地依赖能较好体现还原分析法的实验方法。但分析还原的前提条件是整体中不存在交互作用,而要呈线性作用。 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关系不可能完全呈线性而不相交互。人不论处在何种状态下,其相应的微观变化应是全身状态与局部状态下微观指标的交互作用(非叠加性、均匀性及对称性),那么分析还原方法在处理复杂的有机体的关系时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严格来说也不完全适合于西医学的研究,更不用说以之处理关系复杂与模糊得多的中医学了;而且实验性的还原分析方法一向较擅长于与现代科学相匹配地从结构研究功能,现在却用之于在确定中医某项功能的前提下逆推其结构,反其道而行之,从界限不清的功能目标可以还原出与之对应的清晰结构吗?实在令人思疑。“取法于上,得乎于中;取法于中,得乎于下”这句话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但是目前中医现代化的研究却很少从科学方法上去检讨,大部分操作还是把体现还原分析法的实验方法作为上法来研究中医。但对此法的检讨后我们认为:中医现代化应取的上法不应是分析还原法,此法仅可借鉴。而鉴于物质再细分下去将带来更复杂的关系,西方科学界已出现了一股从物质实体论到关系实在论的思潮,这颇类中医的重关系研究的特征,但却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理性回归。同时,与中医研究方法相类的自然科学更高层次的系统式研究方法,虽未成熟,但已逐渐形成,这可能是中医现代化所应求的方法。
中医现代化的实践如果不以中医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作为现代化诸多问题考虑的始发点,则中医现代化的标准就会顾此失彼,在具体的操作上就会捉襟见肘,其结果只能是作些不中不西,似是而非的无用功。因此,我们认为真正理解中医学的杂合特性,承认多元价值的存在,是一个研究它的前提,中医现代化需要豁达兼容的文化姿态及理性务实的学风。
& 作者单位: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编辑 元红)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论文写作技巧中医中药: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对其现代化路向的影响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Time: 00:00:00
作者:潘毅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的实践一直在探索中进行,这些探索虽在临床各科、中药方剂等领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或局部性成果,但我们也注意到体系自身却没有出现我们原来所期望的那种质的改变,甚至也难说取得较大的突破。这令学者们困惑。进而思考:在保持体系自身特色前提下,能否真正将其纳入现代科学整体发展轨道,使之成为具有现代科学水平的理论体系?而达到现代化的标准又是什么?在客观冷静地考察中医现代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我们觉得,既然实现现代化的主体是中医,那么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先将视野从路向纷争转向引发问题的核心―――的学科性质问题上,如果不考虑这一问题,则路向之辩及现代化的标准等问题就失去了讨论的前提。1 学科性质决定了中医现代化的实践路向的学科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这从来就是很明确的事情,之所以需要强调它,就在于中医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不少是由于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将中医视为纯自然科学,而忽略了它的社会或人文科学属性。因此对这一问题重申,从而使今后的实践少走弯路就显得很有必要。首先医学(包括西医)并非纯粹意义上的科学,因为经典意义上的科学是对自然现象各方面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有精密的方法与工具,有精确的理论说明。同时,真正的科学研究并不完全以实用为最高目标,而是坚守为真理而真理,为知识而知识的原则。而医学实际上是着眼于实用性为主,其解释生命现象也有着必然性与多元性,因此,将医学实际仅是科学性技术。同时自然科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物,探索有关物质的知识;而社会或人文科学则关注精神生命,诸如精神、意识、思想等。医学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人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体,人既有物质生命,又有精神生命。那么以研究人为己任的医学就既需要科学技术,也需要人文科学,由此而决定了医学学科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征。而的这种双重性特征尤为明显,其哲学内涵及语言特征实际更具人文科学的特征,的特色往往表现在其文化特征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着文化医学的痕迹,而文化医学的基线是人文与科技的共轭。因此在中医现代化的实践中就应该容涵科技与人文、理性与感性等双重建构。若医学的这种二元价值和不同文化共生的理念得不到认同。那么保持中医特色的现代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2 值得商榷的“科学化”标准关于中医“科学化”的现行标准实际上很值得商榷。首先是学术界在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的同时,忽略了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再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自然科学包括还原科学和系统科学两大类。由于近现代史上还原科学发展迅速,硕果累累,人们就下意识地以还原科学的准则作为衡量所有自然科学的标准,同样淡忘了自然科学体系中的系统科学。实际上系统科学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科学界业已开始正视到其处理复杂系统时的优势,新的更高层次的系统科学正在逐步形成,以弥补还原科学在处理复杂系统时的不足。而医学研究的人体正是典型的复杂系统。但一般文献里面谈到的中医科学化的标准:“客观性(或曰预见性)、重复性、数学量化性。”实际上沿用的是还原科学的标准,其偏差在于:一没有考虑到医学并非纯自然科学(尤其是中医);二是还原科学并不是自然科学的全部,以还原科学准则代替所有科学的准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从而导致了中医现代化进程的多走弯路与岐路,具体表现就是惘顾中医自身的特征与学科性质,硬要削足适履地迁就这一标准。这一偏差的存在,是因为学术界不少人只将眼光盯在自己的学科范围而缺乏高远眼光。立足点一错,所论就难以完全站住脚。再往深论,中医除人文科学的内涵之外,不能否认的是其自然科学的属性比重应该更大,因此以上述科学标准作为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借鉴标准之一,应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使中医在客观性、逻辑性与真理性上的自我提升有一个参考。但既然中医同时含有人文科学的特性,而评价人文科学的标准却宽松得多,如果中医现代化是在坚持其文化内蕴的前提下进行,那么,从逻辑上来说,这个标准就不能成为评价中医是否科学化的硬性标准。而应根据中医的学科特征表现出适度的弹性,尤其是在数学量化性方面。精确性不等同于正确性,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的不少内容虽出于模糊的判断,但结果确是正确的。硬要将一些本来模糊的内涵精确化,其结果可能是更加模糊。同时这一标准的另一面是排斥了直觉、主观判断、感性知识、启示等一切使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的特性(即文化性)。假如以之作为评价中医是否科学化的硬性标准,则中医的文化特征优势将荡然无存。但不以之作为硬性标准,自然科学界的一些不明科属性是难于承认中医的科学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因此而产生,即各种变革既要适应中国文化的“地基”,但其成功与否又要以现代还原科学的标准来考量。特色,指的是卓然独立于其它体系之外的内蕴,其要点是“异”;标准,是公共的规范,其要点是“同”。狭义的自然科学标准与文化特征―――同与异―――鱼与熊掌,能够兼得吗?既然医学从来就不是纯自然科学,那么“以科范医”就不值得思疑吗?3 值得检讨的操作过程由于在中医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中,人们下意识地将之归入自然科学,而套用了还原科学的衡量标准,使得操作上更多地依赖能较好体现还原分析法的实验方法。但分析还原的前提条件是整体中不存在交互作用,而要呈线性作用。 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关系不可能完全呈线性而不相交互。人不论处在何种状态下,其相应的微观变化应是全身状态与局部状态下微观指标的交互作用(非叠加性、均匀性及对称性),那么分析还原方法在处理复杂的有机体的关系时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严格来说也不完全适合于西医学的研究,更不用说以之处理关系复杂与模糊得多的了;而且实验性的还原分析方法一向较擅长于与现代科学相匹配地从结构研究功能,现在却用之于在确定中医某项功能的前提下逆推其结构,反其道而行之,从界限不清的功能目标可以还原出与之对应的清晰结构吗?实在令人思疑。“取法于上,得乎于中;取法于中,得乎于下”这句话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但是目前中医现代化的研究却很少从科学方法上去检讨,大部分操作还是把体现还原分析法的实验方法作为上法来研究中医。但对此法的检讨后我们认为:中医现代化应取的上法不应是分析还原法,此法仅可借鉴。而鉴于物质再细分下去将带来更复杂的关系,西方科学界已出现了一股从物质实体论到关系实在论的思潮,这颇类中医的重关系研究的特征,但却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理性回归。同时,与中医研究方法相类的自然科学更高层次的系统式研究方法,虽未成熟,但已逐渐形成,这可能是中医现代化所应求的方法。
本文来自网络,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不代表本网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费下载PDF全文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中医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中医园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中医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一般都来源于网络分享,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内容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资料下载
相关在线视频
相关中医知识
中医园手机平台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中医园微信号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推荐:&&&&
&当前位置:
& 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核心提示:  关键词:  自然医学 自然科学属性 中医学学术思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自然科学瑰宝,是数千年来在与疾病斗争中逐步产生、成型  关键词:
  自然医学 自然科学属性 中医学学术思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自然科学瑰宝,是数千年来在与疾病斗争中逐步产生、成型,并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的医学科学,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自从西医学进入中国后,人们对于两种医学的认识上,则出现了正方和反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使在正方这一边,看法之间的差异也十分巨大 I4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自己学科属性定位的不同所致 。笔者认为,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总结探讨如下。
  1 中医学源自医疗实践
  在由低等动物进化到人类的过程中,因为它要生存,故必不可免地具有&动物本能&性质的&医疗知识&。这种&本能医学&也是源自于生活中的&实践&。进化为人类后,其主动性爆发。我国远古时即有熨法、灸法萌芽,龙山酒文化,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时有歧伯等医人,商代设立了&小疾官&,周朝还有食、疾、疡、兽医之分,且食医的地位还较高。中医学和&食&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中医学认为&药食同源&。《本草纲目》指出:&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认识到,人离不开日(阳)、月(阴),也离不开木、火、水、土、石(金)。《尚书大传》日:&水火者,百姓之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长作也,土者,万物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道理&也十分明显、客观、简单。在当时的条件下,人的健康、疾病和治疗是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应该说,他们可以用这些&自然道理&去认识医药。中医学的萌芽和发生具有&自然医学&的性质,因此,它本身就孕育有&自然科学属性&。
  2 中医学与哲学
  据《晋书》,伏羲氏受《河图》,禹得《洛书》,文王演《周易》,《公羊春秋》始推阴阳,《左氏传》言五行,班固著《五行志》,可知,中国的传统哲学即朴素唯物辨证法思想即阴阳五行学说,也有一个产生、发生和成型的过程。它也是源自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哲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起指导作用,它们之间是&指导关系&。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去研究中医学,但是决不能用&哲学&来&替代&中医学的医学研究。
  哲学是&上层&,下面的才是基础。故&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这段文字是值得商榷的。 .其实在春秋战国及以前,天文、历法、气象、物候、生物、地理、农业、军事、数学、哲学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各个方面独自地发展,又彼此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情况下,中医学一方面用自己的医学成果充实和丰富了自然哲学,另一方面又用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作为指导,并吸取了其他知识领域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自身学科的发展。因此,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医学性的,具有自然科学属性。
  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具有自然哲学的性质。但其被不恰当地使用在非自然科学领域,因而也出现了风水先生、算命先生、医术骗子、玄学和神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从这一点来说,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也必须医学科学化。不然,总容易被误导和巫术联系起来,使人产生错解。哲学也是向前发展的,现代哲学也要求中医学现代科学化。例如,对立统一规律就要求&阴阳&要具体医学化,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中医学理论。
  正确对待中医学和西医学在哲学发展中的作用。如果说,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学大大丰富、充实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那么时至今日,它对现代哲学新的贡献在哪里?而西医学发展到现今,它从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学、转录和反转录、核仁器等,大大丰富和充实了现代哲学,它以新的医学发展构建了哲学新的内容。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要有哲学指导、哲学思维,但是一定要具体落实到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等上来表达,这样医学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某一学科具有多个学术领域、学派,其在哲学理论的指导研究下,可取得显著的成绩,但如果进一步的具体研究不足,将最终导致衰落。当然,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很多,中医学应引以为戒。
  3 中医学与中国文化
  中医学在西汉时期就已基本成型,具有系统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医学经验。在当时条件下能有如此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字象形性、自然性鲜明,字与词等寓意丰富深刻,负载着大量的科学知识和文化信息。《字里藏医》和《汉字中医解码》等已有专门论述。同时,更应看到中医学对中华文化的促进和发展,如&针砭时弊&、&标本兼治&、&以毒攻毒&、&肝胆相照&、&病人膏肓&、&心力交瘁&、&面黄肌瘦&、&肺腑之言&、&虎守杏林&、&癣疥之疾&、&药石之言&等,这些体现出了中医学的医疗、解剖等知识对中华文化的充实和发展。一些文字的出现,也可能与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关,例如,中医古籍中的异体字。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断推陈出新的结果。文化也是要发展、前进的。什么是传统?它不单是传承和继承,更重要的是更新和创新,没有后者,就会停滞,甚至会被淘汰。面对当今科学技术文化急速发展,中医学也应该既发挥经典又广纳新知,吸收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以立于科学之林。
  当今,中医学要意识到其在文化教育领域中陷于&单品种&作战和处于&孤军&之位。在席卷高等院校的合并浪潮中,未见一所自然科学学科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来组合中医药高等院校,相反,却纷纷去整合西医高等院校;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却未见一所西医和中医相互融合的高等院校;国家一级科研学术机构中未设置中医药学术研究所,却设置了西医学术研究所。这些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中医学的&潜意识&,所以,中医学一定要自我科学化,才能进入一级学术殿堂。
  4 中医学知己和看彼
  中医学如何从医学学科角度看待自己十分重要。其要相信自己是医学科学,具有自然科学属性,能够既发挥经典,又可广纳现代科学知识。它具有独特的理论性、实践性、直观性的综合和一致性特点。中医学还有自己独有的学科分类&& 推拿学、针灸学、腧穴学、经络学、方剂学、中药学等,还与中华武学和气功学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解剖学家一直认为,细胞是解剖学的一个单位,但未提出其是&唯一的&,并指出细胞和细胞间液在生理上是相等的。其实细胞间液及其充填的间隙有着复杂的生物学特征。西医学根据细胞和细胞问液建立了内环境与稳态的功能活动特点,即&内环境平衡&。中医学也可以从人体的间隙维整体角度,来考虑间隙液的&整体流动性&(流注),从而可以看到一个活动的整体体系(即经络体系)。&入静&就是经络体系与神经系统、血管系统、淋巴系统等之间达到&极好平衡&。气功,简单化就是增强间隙液流注的顺畅性、速度和强度。经络体系体现了人体的整体平衡,并不与解剖学和生理学相矛盾,而且后两者给了前者的很好说明 。
  中医学的整体观,在人体的细胞结构层次上的认识是不够充分的,因为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还没有论述到细胞及其以下层次的细胞结构,在组织、器官、系统上也是论述不全面的。西医学的整体观在表现形式上与中医学不同。西医学早期认为人体系统结构之间是&公社式&组织,现在则进入到环境一人一心理模式,并且以分支学科的形式来实现。在细胞学领域的研究中,更体现出了西医学的整体观。
  在中西医多次争论中,在对待中医学的认识上,西医有所进步,而中医有所不足。前者从废除中医,到废医存药,以致发展到现今的摘取、截接、&回采&
 中医药,甚至中医药西医化。而最近一次争论,也多由非医学专业人士所发起。而后者却是:先辈名老中医还能够从自然科学和医学角度与西医论战,指出医学不讲四时、寒暑、自然环境,即属荒谬 。可现在却要&哲学扶持&、&文化扶持&、&什么师傅&等等,显然是分量不足。先辈名老中医早就指出,什么叫做&天人合一&,它可译成自然。自然者,如其环境。其实在&本草纲目&中,有许多关于环境医学的论述 。可在环境与医学关系的研究上,西医学产生了&环境医学&分科,而中医学却从优势走向劣势。
  中医学的古籍和典籍是宝贵财富,但先辈们也指出,《内经》无所谓神秘,当以怀疑的眼光读《内经》。所以在中医学领域内,也要自我开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脏腑的认识上,中医学上常说&非解剖的脏腑也&。从逻辑上来说,这段文字并不能说不包括解剖的脏腑。又有人认为,中医学是研究&活&脏腑,西医学是研究&死&脏腑,这种认识也是欠妥的。
  其实,从医学角度来看,中医五行的五脏乃是解剖的、生理的、时序的、地域的、色味的、情志的、疾病联系的五脏之综合。所以说,在对人体的构成划分上,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不同的。  
  中医学可以从哲学、文化学、认识论、方法论、数学,甚至农林学、旅游学、经济学来研究,当然也就应该可以从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和物质成分学等来研究中医学。但是,作为医学的中医学,则应该站在自身的医学立场上去研究人类的健康、疾病与治疗等的医学问题。一门学科要发展、要前进,靠借用其他学科的学术思想和基础理论来作为自己的发展根基,那是欠妥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是长久不了的。尽管一些学科对中医学特别重要,但它决不能取代中医学自身的医学学术思想和医学基础理论。中医学还应认识到,当西医学用它的分支学科来研究、解译、融合中医学时,而中医学如若停滞不前,其结果可能就是中医药西医化。
  5 中医学科学学术思想浅识
  为什么在低下的科学知识和科技水平条件之下,成书于东周及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就奠定了中医学的医学基础理论,并显示出较高的医学水平?
  关键是先祖们从生活、生产劳动中,深切认识到人类离不开自然,人的健康、疾病和治疗也离不开周围的自然环境。而了解其最简单、最易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人和自然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观察,来认识人类的健康、疾病和医疗的问题。这种医学思维具有现代医学科学意义。并由此可得出中医学的学术思想是:从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生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环境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的角度来研究医学,来研究人类的健康、疾病和治疗等。
  由中医学的这种经典而又具有现代医学科学涵义的学术思想,遂产生了中医学的3大基础理论:中医阴阳学说、中医五行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加&中医&二字,是要用以区别其他的同名类型。仅从破除迷信这个角度出发,也应该在既发挥经典又推进理论发展的情况下,给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易名。
  仅从中医学的医学学术思想、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和临床治疗,不能认为中医学&无实验性&。自然界就是一个&天然实验室&,它有着极端的时空条件和各种各样复杂多变的因素。不能说中医学没有考虑病毒和细菌等,因为这个&天然实验室&里不可能没有病毒和细菌,中医学只是以间接的形式来表达。
  当然,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医学和向微观领域进行研究,应该建立中医学的室内实验室。
  由于这个&天然实验室&的多样复杂因素,所以中医学对人体各部分联系的认识上,也是多方位的。
  例如,脏腑联系中有以疾病相联络的,肺移热于大肠、心移热于小肠即是其例。西医学是按解剖学来认识脏腑联系的,而中医学则比较复杂即是按多个且不同的因素来实现。中医学之所以将脾脏与胃脏归纳在一个体系,笔者认为脾主要功能之一是免疫,即淋巴细胞的吞噬灭毒作用,这个作用可以处理人体内每天死亡的细胞,因此,它是主&内消化&。而胃则是主&外&消化的。胃为后天之本,很_容易理解,但对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等的免疫功能也是后天才有的。所以,脾胃主消化,互为一体,一里一表均为后天之本,这也体现出了中医学的精妙之处。
  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基础理论研究不是&唯思想而思想&、&唯理论而理论&,而是为了中医学的发展,推动中医学的科学化,以及向微观领域的进军。
  6 小 结
  医学只有一门,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医学学术思想和医学观点去研究人类的健康、疾病与治疗,这样就出现了中医学和西医学等医学种类。但是,无论何种医学,都必定要具体落实到自然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社会(心理)环境、人体(生物学特征、生物化学特征、生物物理特征、物质组成特征)与健康、疾病和治疗的关系上来。因此,中医学一定要医学科学化,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医学分科、研究途径及方法,创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实验室和产业结构,开创医学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艾特贸易网无关。因本站大部分技术资料均为原创文章,为避免其他网站的抄袭及复制,本站注册会员才能浏览信息内容,不便之处,敬请谅解!文章仅作为读者参考使用,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
注册会员无法查看信息内容注意事项:注册会员如果还是无法查看文章信息的内容,必须阅读过后台的未读站内信,才可正常查看文章内容!
分享与收藏:&
本文关键字:
为您推荐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