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骶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放射性浓缩y

百度文库-信息提示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对不起,该文档已被删除,无法查看
4秒后,自动返回首页经骶髂关节置骶1骶2螺钉应用解剖--《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经骶髂关节置骶1骶2螺钉应用解剖
【摘要】:研究目的
通过对成人骶1、2及其毗邻结构解剖的观测,建立应用骶骨钉经骶髂关节、骶1、2椎弓根及椎体固定骨盆后环骨折的技术,并评价其风险,并根据所观测得的参数在尸体上模拟手术进行验证,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基本内容包括:
1.观测骶1、2椎弓根前缘周围神经血管毗邻结构关系。
2.测量骶1、2椎弓根高度、宽度,以确定固定螺钉的直径和枚数。
3.观测骶1、2椎弓根的走向,即观测骶1、2椎弓根与横截面、冠状面的夹角,以确定螺钉进钉的方向。
4.描述髂后上棘最突出点与进钉点位置的相对关系,以确定进针点。
5.按观测得的参数在尸体标本模拟置钉,对测得的参数进行验证。
材料与方法:
1.1.选取福尔马林固定保存的正常成人骨盆标本16具,(男8,女8)。测量腰4(L4)、腰5(L5)神经前支、闭孔神经、腰骶干(LST)、骶1(S1)神经、骶交感干、髂内动静脉、髂腰动静脉、骶外侧动静脉与骶1椎弓根前缘骨皮质的最近距离,以及骶1神经、骶2(S2)神经、闭孔神经、腰骶干骶交感干、髂内动静脉、臀上动静脉、骶外侧动静脉与骶2椎弓根前缘骨皮质的最近距离。
1.2、将骨盆标本沿骶1椎弓根最窄处锯开,观测椎弓根最窄处断面的宽和高,用克氏针自断面的中心顺着骶1椎弓根走向钻入,途经骶1椎弓根、骶骨翼、骶髂关节,最后于髂骨外板钻出,该钻出点即认为是骶1螺钉的最佳进针点(A)。在骨盆俯卧位下,以髂后上棘最突出点为原点O,髂骨外板为平面建立二维坐标(x-y),测量A点到髂后上棘最突出点O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即A点相对于0点的横坐标X和纵坐标y。再将锯开的骨盆复位,克氏针沿原钉道反向钻入,至骶1椎体前皮质(B),AB的长度为骶1钉道长度,测量克氏针与横截面、冠状面的夹角代表骶1螺钉进钉角度。同法研究骶2椎弓根参数,经骶2椎弓根最窄断面中心钻入,经髂骨外板钻出点即认为是骶2螺钉的最佳进针点(C),再将克氏针沿原钉道反向钻入,钻至骶2椎体前皮质(D),测量进针点C相对髂后上棘最突出点0的坐标(x,y),骶2进针点(C)至骶2椎体对侧前皮质(D)的距离CD, CD的长度为骶2钉道长度。测量克氏针与横截面、冠状面的夹角代表骶2螺钉进钉角度。观测的数据如下:①骶1、2椎弓根高;②,骶1、2椎弓根宽;③骶1、2椎弓根与横截面夹角,代表骶1、2钉道与横截面的夹角,④骶1、2椎弓根与冠状面成角,代表骶1、2钉道与冠状面的夹角。⑤骶1、2各进钉点A、C相对髂后上棘最突出点O的位置坐标,⑥骶1、2各进针点到各自椎弓根最窄处断面中心的距离⑦骶1、2钉道长度。
1.3.成人防腐尸体标本3具,进行切开骶骨钉固定骶髂关节手术,术后沿着钉道走向剖开骨质观察螺钉位置,验证所测量的各参数是否安全可靠。
2.1.观测结果如下:
2.1.1各血管神经与骶1椎弓根前缘骨皮质的最近距离分别为:L4:0mm;L5:Omm;LST:0.36±0.86mmm;闭孔神经:7.08±1.24mmm;S1:5.07±0.89mm;骶交感干:2.44±0.87mmm;髂腰动脉:4.91±1.53mmm;髂腰静脉:4.48±1.91mm;髂内动脉:6.50±1.54mmm;髂内静脉:4.04±0.96mmm;骶外侧动脉:3.52±2.21mm;骶外侧静脉:3.80±2.06mmm;
2.1.2各血管神经与骶2椎弓根前缘骨皮质的最近距离分别为:S1:Omm;S2:4.31±1.41mm;LST:7.73±2.27mm;闭孔神经:27.04±6.34mmm;骶交感干:2.15±0.65mm;髂内动脉:13.76±6.12mm;髂内静脉:9.49±4.88mm;臀上动脉:9.55±4.13mm;臀上静脉:11.94±4.88mmm;骶外侧动脉:2.55±1.39mm;骶外侧静脉:3.09±1.64mmm;
2.1.3男性骶1参数①骶1椎弓根高为22.20±1.62mm;②骶1椎弓根宽为24.10±1.90mm;③骶1进针点A的坐标为(x=11.48±2.28mm,y=30.52±1.40mmm);④骶1进针点A与骶1椎体前皮质B的距离为81.35±2.23mmm;⑤S1进针点与椎弓根最窄处断面的距离43.80±1.82;⑥骶1螺钉与人体横截面夹角为14.14±3.23°,与冠状面夹角为26.6±2.5°。
2.1.4男性骶2参数①骶2椎弓根高为16.70±1.24mm;②骶2椎弓根宽为19.09±2.27mm;③骶2进针点C的坐标为(x=11.97±1.54mm,y=19.40±2.14mm);④骶2进针点C至骶2对侧前皮质D的距离为CD=62.91±4.11mm;⑤S2进针点至椎弓根最窄处断面的距离为39.71±2.21mmm;⑥骶2螺钉与横截面夹角为7.7±1.6°;⑦骶2螺钉与矢状面夹角为24.0±2.3°。
2.1.5女性骶1参数①骶1椎弓根高为20.32±1.77mm;②骶1椎弓根宽为22.41±2.02mm;③骶1进针点A的坐标为(x=8.81±1.19mm,y=32.80±1.84mm);④骶1进针点A至骶1对侧前皮质B的距离为70.19±2.21mm;⑤S1进针点至椎弓根最窄处断面的距离40.72±1.91mm;⑥骶1螺钉与横截面夹角为14.1±2.5°,与冠状面夹角为29.8±2.2°
2.1.6女性骶2参数①骶2椎弓根高为13.72±1.57mm;②骶2椎弓根宽为15.81±1.55mm;③骶2进针点C的坐标为(x=9.59±1.36mm,y=25.80±2.17mm);④骶2进针点C至骶2对侧前皮质D的距离为CD=60.33±2.35mmmm;⑤S2进针点至椎弓根最窄处断面的距离为36.71±1.89mm;⑥骶2螺钉与横截面夹角为7.5±1.9°,与冠状面夹角为26.3±1.7°
2.2.尸体标本模拟手术:根据测得的参数在3具尸体上模拟手术,共拧入15枚螺钉,所有螺钉均位于骨性结构内,位置良好。
3.1以髂后上棘最突出点作为参照标志,可安全植入骶1、2骶骨钉来固定损伤的骶髂关节复合体。骶1螺钉最佳点进针坐标为:男(x=11.5mm,y=30.5mm),女(x=8.8mm,y=32.8mmm);螺钉与冠状面夹角为:男26°,女30°,与横截面夹角男女均为14°;螺钉长度为:男80mmm,女70mm。骶2螺钉最佳点进针坐标为:男(x=12.0mm,y=19.5mm),女(x=9.6mm,y=25.8mm);螺钉与冠状面夹角为:男24°,女26°,与横截面夹角男女均为7.5°;螺钉长度为:男60.0mm,女55.0mm.
3.2紧贴骶1椎弓根前皮质的结构有L4、L5、LST神经,紧贴骶2椎弓根前皮质的结构有S1神经;与椎弓根前皮质较靠近的血管:骶1有髂腰动静脉,髂内动静脉,骶外侧动静脉,骶2有骶外侧动静脉。因此手术中神经较血管更易损伤。
3.3骶骨钉经骶髂关节固定骨盆后环,骶1易损伤的结构为L4、L5、LST神经及骶外侧动静脉、髂腰动静脉、髂内动静脉;骶2为S1神经和骶外侧动静脉,因此经骶2置钉的安全性大于骶1。
3.4采用本研究方法使用骶骨钉经骶髂关节、骶1、2椎弓根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术中易操作,创伤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R687.3【目录】:
摘要4-8ABSTRACT8-13前言13-15材料与方法15-29结果29-33讨论33-41结论41-42不足与展望42-43参考文献43-47综述47-59 参考文献56-59致谢5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继锋;刘新园;张美超;向杰;胡辉;;[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年12期
张英泽;潘进社;张奇;张奉琪;张涛;陈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钱齐荣,苟三怀,贾连顺,欧阳跃平;[J];临床骨科杂志;2002年02期
孙旭;吴新宝;董翠鹰;王满宜;朱仕文;杨明辉;;[J];山东医药;2010年44期
乔国勇;;[J];临床医学工程;2009年01期
王秋根;杜明奎;纪方;张秋林;汪滋民;蔡晓冰;汪方;王万宗;汤旭日;吴剑宏;邓迎生;;[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年01期
潘进社,李亚洲,张英泽,彭阿钦,侯志勇,韩长伶;[J];中华创伤杂志;2004年06期
贾维东,吕金捍,刘元伟,袁超,隋金奎,赵宏,陈洪瑜;[J];中华骨科杂志;2004年06期
宋连新,张英泽,彭阿钦,潘进社,王庆贤;[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0年02期
杨开舜,马梦昆,劳汉昌;[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宇宏;[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亮;[D];郑州大学;2007年
田维;[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礼明;刘立明;;[J];安徽医学;2009年11期
牛克成;刘宏泽;;[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陈学明;周忠;吕琦;;[J];创伤外科杂志;2008年02期
谢小红;唐平;许科铭;邓玉铭;;[J];当代医学;2012年11期
杜明奎;王秋根;纪方;汪滋民;汪方;吴剑宏;;[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冯宏伟;焦锐;鲁驷原;王国柱;王延军;肖斌;熊福军;杨宏涛;周百刚;张建洛;;[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6期
鲁劲松;邴淑芝;;[J];护士进修杂志;2008年02期
闵敏;陈家鸣;曾雄;麦校添;;[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马维虎,徐荣明,冯建翔,朱文杰;[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年04期
王先泉,张进禄,周东生;[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维虎;徐荣明;冯建翔;周雷杰;朱文杰;应江炜;俞怡辉;;[A];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李明;徐荣明;冯建翔;阮永平;马维虎;;[A];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梁伟国;韦文武;黄钊;;[A];第三届中西医结合脊柱及相关疾病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伟;[D];武汉大学;2010年
陈伟;[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宋磊;[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汪方;[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赵勇;[D];山东大学;2012年
谭国庆;[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永梅;[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周小平;[D];泸州医学院;2011年
苏柯;[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杨毅鹏;[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黄长征;[D];南华大学;2011年
艾克白尔·吐逊;[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赵建鑫;[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陈丹祎;[D];宁夏医科大学;2011年
夏洪刚;[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刘新园;[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袁欣华,吴乃庆,金正帅,李翔,王青;[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年03期
尹飚,黄山东,尹庆水;[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年12期
陈红卫;赵钢生;鲍丰;王子阳;;[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年01期
张庆明;沈惠良;雍宜民;王居勇;;[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年04期
郭前进;王亮;甄相周;杨彦亭;陈宏峰;;[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年01期
罗从风;[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2年01期
孙贵新,顾玉东;[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3年02期
顾玉东;[J];医学临床研究;2004年05期
李吉,姜保国,王伟,董建明;[J];解剖科学进展;1995年02期
张友云;朱世柱;王靖昱;莫楚屏;冯晓祥;陈锡昌;;[J];解剖学报;198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卡索,关志明,陈向军,刘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年03期
潘磊;[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2年04期
黄卫兵;陈庄洪;黄继锋;蔡贤华;;[J];解剖学研究;2006年03期
王宇鹤;戎英军;郭培刚;韩德;;[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徐俊;[J];中国厂矿医学;2001年01期
于晓巍,张烽,侍宏,汤押庚,侍德,陈向东;[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年10期
马春光,陈学明,朱旭;[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年02期
叶芊芊;[J];中国基层医药;2004年12期
何晓君,赵铁山,戴嘉平;[J];右江医学;2005年01期
冯世义;徐建高;王奇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季伟;王向阳;徐华梓;池永龙;;[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周雷杰;梁彪;徐荣明;陆继业;;[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陈亿民;洪俊毅;毕大卫;傅宏;马海涛;廖胜辉;王辉;祖罡;;[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施群芬;;[A];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徐晖;池永龙;徐华梓;王向阳;王胜;黄义星;;[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祖罡;毕大卫;郑琦;王辉;陈亿民;魏威;廖胜辉;;[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孙成长;陶志东;吴祥宗;李光阳;;[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范奔;方欣;;[A];2011年浙江省显微外科学暨手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李青松;宋开芳;秦杰;杨颇;;[A];贵州省医学会手外科分会成立大会暨手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常志强;刘斌;张沛;贺永雄;;[A];第一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暨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脊髓损伤与康复学组成立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教授 池永龙 徐华梓;[N];健康报;2009年
魏静 通讯员
邱寒萍;[N];大众卫生报;2010年
余运西 通讯员
邓爱文;[N];健康报;2010年
陈铮;[N];中国医药报;2008年
冯剩勇;[N];中国教育报;2003年
曾理;[N];中国医药报;2004年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郭仲华;[N];健康报;2011年
宜秀萍;[N];甘肃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策;[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李筱贺;[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贺聚良;[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欢欢;[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罗青林;[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王凯;[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喻任;[D];浙江大学;2003年
张广建;[D];吉林大学;2006年
常志强;[D];内蒙古医学院;2008年
刘松;[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郜健茗;[D];郑州大学;2013年
陆焱;[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郭延龙;[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骶骨骨折不除外,过了一个月了,核磁共振片子出来是骶椎体骨第三,四,挫伤T2Wl高信息。最近还盆骨周_百度知道骶骨肿瘤的手术切除技巧
来源: 中国医学前沿网 作者:郭卫 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入站时间: 15:59:00
对骨科大夫来说,要把骶骨肿瘤完全切除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骶骨肿瘤多数是低度恶性骨肿瘤,几乎不发生全身转移,但在局部容易复发。经验不足的医生施行骶骨切除术时不能把肿瘤完全切除,或者由于活检造成肿瘤细胞广泛播散,使肿瘤的局部控制变得十分复杂。为了防止活检把肿瘤细胞播散到切除的界面上,明智的做法是术前不做活检,直接手术将肿瘤完整切除。
骶骨肿瘤侵犯骶骨超过骶髂关节下缘以上,需要牺牲S2、S3神经根,甚至S1神经根。如果骶骨肿瘤靠前面,手术采取侧卧位或腹骶位,用联合腹外侧切口。如果骶骨肿瘤靠后面,手术采取俯卧位。有时需要同时整块切除直肠或直肠加肠管。
1 体位和切口
1.1 侧卧位 
如果已经明确直肠受到肿瘤侵犯或高度怀疑直肠受到肿瘤侵犯,或者以前手术造成直肠和骶骨前面紧密粘连。最好用侧卧位。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右侧卧位,左侧在上面,这样分离直肠和乙状结肠比较容易。对腹部、左肋部、腰骶部消毒铺单,用皮钳将手术单固定好。暴露左侧髂嵴,后面将整个骶骨暴露,前面过正中线从脐部到耻骨暴露。
如果术前肛诊或直肠内镜检查发现受到肿瘤侵犯,最好先从腹部开始手术。用左肋缘到耻骨联合的斜切口,或者用从脐上到耻骨联合的正中切口。正中切口比较好,不仅切开及闭和较快,而且不影响乙状结肠造瘘。进入腹膜腔,探查腹腔除外转移瘤。
沿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切开“白”线进行游离,识别并沿着左侧输尿管到膀胱止点。把腹膜上的切口延长到直肠膀胱或直肠子宫部,然后到直肠和乙状结肠的右侧。在骶前区钝性分离结合锐性分离,从骶骨上部将直肠和乙状结肠分离比较容易。分离肠管时不要进入骶骨的肿瘤。尽量将直肠的外侧向下分离,前面与膀胱(女性为:子宫和阴道)上部分离。
一旦决定直肠、乙状结肠要与骶骨整块切除,就从适当部位切开肠系膜。首先切开腹膜,在适当水平从肠系膜任何一面切开肠系膜动脉和静脉分支,结扎血管注意保护肠管的血运。根据具体情况从乙状结肠中部或降结肠下端切断肠管。将远侧端留置于盆腔,近侧端拿出准备最后造瘘。
为了在切除骶骨过程中,经腹腔帮助分离,此时先不要闭合腹腔,注意保护切口免于受到污染。做骶部的切口,从皮下组织掀起皮瓣,分离到骶骨边缘,沿骶骨边缘切断臀大肌,接着切断骶结节韧带。切断肛管尾骨之间的组织,用手指钝性分离骶骨前面。如果要保留肛管,分离肛管齿状线以上的直肠,分离肠管的前面一直到前面经腹腔分离的范围。
如果不保留直肠,就将会阴连同骶骨一起切除。向下延长骶骨中线切口环绕肛门,分离直肠下段前面与前列腺(女性为:阴道)之间的间隙,以及直肠侧方一直到前面经腹腔分离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不用暴露骶骨的前面。
1.2 先仰卧位,后侧卧位
在少数情况下,为了将腹腔内的肿块完全游离,需要在腹腔广泛分离。如果内脏受到广泛侵犯或者盆腔中粘连广泛,需要用仰卧位和腹正中切口,经腹腔分离完骶骨肿瘤的附着以后,将肿瘤标本留置在盆腔,将腹腔闭合。将患者改为侧卧位,一般左侧在上面,骶骨上缘的视野最好。可以根据肿瘤的软组织肿块靠骶骨那一侧做适当调整。
1.3 俯卧位 
如果骶骨肿瘤位于直肠后侧,并且不需要切除直肠就能获得阴性切除边缘,就用俯卧位。骶骨的原发性肿瘤如脊索瘤,如果直肠内镜检查和CT检查发现直肠没有受累及,之前没有做过手术(这会破坏直肠和骶骨之间的间隙),最好用后侧入路,对大多数患者可以完成骶骨切除术。如果肿瘤蔓延到臀部的范围很大,或者复发性肿瘤有多个病灶,需要广泛暴露后面,最好用俯卧位。
如果骶骨肿瘤位于直肠后侧,且肿瘤位于骶2以下。预计出血量不会太大,则单纯采用后方入路既可完成手术。基本切口位为后方正中型倒置Y形切口,如果存在活检瘢痕,则一并切除。对于肿瘤仅位于骶骨上部或骶尾部的患者,切口呈Y形或倒置Y形。如病变累及髂骨者,则切口可循髂骨翼延伸。如病变范围巨大或预计肿瘤出血较多,则采用前后路联合切口。经前路腹膜外结扎髂内动脉,临时阻断腹主动脉,控制出血量。
1.4 掀起皮瓣 
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一直到深筋膜下,从骶骨边缘或在肿瘤软组织肿块以外掀起皮瓣。切口远侧刚好在尾骨下。经切口切开深筋膜到达骶脊肌,游离牵起骶脊肌后能显露骶尾骨背面、双侧骶髂骨之间的韧带联合部、第5腰椎脊突。
1.5 切断肛管尾骨缝、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 
切断肛管尾骨缝进入骶前间隙,沿任一骶尾边缘分离,从外面摸着肿瘤的边缘进行分离。在少数情况下,从直肠内摸着肿瘤进行分离。
切断臀大肌纤维以后,可以摸到构成骶结节和骶棘韧带的厚层纤维束。切断纤维束进入坐骨直肠窝。在骶骨前面,此时软组织包块仍被骶旁筋膜包绕覆盖。自肿瘤钝性分离直肠,于直肠及骶骨间隙处填塞纱布,将直肠推向前方,分离过程中确认肠壁的完整性未遭到破坏。
1.6 截断骶骨近侧 
骶骨下部分离完成后,将骶骨近侧截断完成切除术,保护好直肠。在肿瘤没有将骶孔掩盖的时候,识别和计数骶孔比较容易。根据术前放射检查,术者应该知道截骨水平。骶骨的截断水平非常重要,从S3椎体下缘截骨不会影响括约肌的功能。截骨水平太高损伤双侧S2、S3和S4神经根会引起尿失禁和大便失禁,男性还会出现阳痿。进行高位骶骨切除的患者术前应该清楚这种风险。手术需要获得无瘤的切除边缘,如果不手术,肿瘤继续发展,肯定会影响这些功能,甚至引起疼痛。保留单侧S2、S3,对功能影响不大;只保留S2,括约肌力弱,但仍有括约肌功能。对此尚有不同看法,有的人认为保留单侧S2神经根,肛管直肠功能良好,而有的人认为即便是双侧S2得到保留,括约肌功能仍有轻度问题,但是可以恢复。由此可见,术后早期康复治疗,一年内可以恢复正常的膀胱功能。
骶骨两侧一旦分离完毕,就可以截断骶骨近侧。如果术者能够离肿瘤上缘一定距离截骨,那么截骨就很安全。换句话说,如果术者能够用线锯直接将骶骨截断,那么最好低于S2椎体的下缘。在骶骨的外侧分离骶髂关节不能高于S3,除非术者用咬骨钳从骶骨任意一侧将骨咬到S1或S2,然后经中线将骨截断。
可以用骨刀截断骶骨近侧,这种方法不允许有丝毫偏差。通常截骨平面与阴部神经根之间只有1~2
mm。而且,珠网膜下腔达到S2水平,用骨刀截骨就进入其中,如果造成伤口中脑脊液漏,即便缝合硬脊膜,也有感染脑脊膜炎的危险。
1.7 分离骶神经根 
在截断骶骨近侧的时候,用宽骨刀或小咬骨钳从设计好的部位将后侧骶板截下来,进入骶管,将骶神经向外侧拨开,将硬脊膜向近侧拨开。如果术者已经分离了骶骨外的阴部神经,可以沿该神经找到S2神经根。下部的骶神经根很细,从肿瘤表面出来几乎呈直角加入阴部神经,靠近阴部神经切除这些骶神经根,尽可能保留S2和S3神经根,至少保留一侧阴部神经的连续性。分离保护好骶神经根以后,用骨刀将骶骨体截断。去除骶骨,仔细检查切缘,查有无肿瘤残留。如果遗留有小的肿瘤病灶,则仔细将其清除。如果需要切除的骶骨水平较高(第1或第2骶骨水平),则需要切除部分髂骨来显露骶骨前组织。这个过程中可能伤及骶正中动脉--主动脉的直接分支,引发较为猛烈的出血。对于病灶范围较广累及上位骶骨或全骶骨的病例,因为只有切除一侧或双侧骶髂关节,才能显露整个病灶,所以术后需行一侧或双侧骶髂部固定。
1.8 闭合伤口 
切除肿瘤后,由病理科医生做病理检查。如果肿瘤局限于骨内,就不能行冰冻切片检查,可以对骶骨近侧边缘进行涂片检查。如果术前X线片上骨内肿瘤清晰可见,有些作者建议在伤口闭合前照X线平片检查切除的边缘。接着冲洗伤口,放置闭式引流管,闭合切口。由于临近肛门,这种伤口感染率较高。
除一些专业水平较高的医院外,在普通的医院,骶骨切除术很少做。其实,只要掌握局部解剖和切除的原则,骶骨切除很安全。切除S3椎体以下的骶骨,不会引起大、小便失禁。只要不损伤骶神经根,用咬骨钳咬除后侧的骶板,进入珠网膜下腔,可以安全地从S2椎骨截骨。在少数情况下,可以经S1椎骨截骨。进入骶管,对有的患者,可以识别、分离和保护没有受到肿瘤浸润的神经根。浸润到S1的肿瘤有一些特殊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从S1椎骨的中部截骨,打开后骶板后,小心分离外侧,保护骶神经根。残留在近侧半S1椎骨上的肿瘤可以被切除,然后,对可能有微小肿瘤残留的部位进行放疗。
骶骨肿瘤切除术后的治愈率取决于切除的充分程度、辅助治疗的方法以及肿瘤的生物特性等。活检使肿瘤播散或者没有经验的医生仅做肿瘤的部分切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愈。这一点从治疗骶骨的脊索瘤上就能看得很清楚。对于局灶性肿瘤,如果遵守肿瘤的治疗原则,切除骶骨的肿瘤十分安全。手术的结果要么治愈肿瘤,要么有很好的姑息治疗的效果。
2 骶骨切除术的术式选择
2.1 前、后路联合切口
对于累及全骶骨的恶性肿瘤或需要切除直肠者,手术则从前路开始,再进行后侧。如果直肠可以保留,手术从前路开始,在后路完成手术。在前路显露时,患者需要采用切石位或仰卧位,后路显露时患者则需俯卧位。
手术方法一(Stener和Gunterberg):先缝合肛门(保留直肠时为暂时闭合)。做横跨下腹部的半环形切口。在耻骨上1
cm处切断两侧腹直肌。沿腹直肌鞘的侧缘切断两侧腹壁的其余肌肉。推开腹膜,显露髂总血管。从两侧的腹膜下继续游离,直到在直肠下会合,显露骶骨岬。
如切除直肠,从中线切开腹膜,分离结扎直肠上血管。然后,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切断肠管,用套叠法缝合两断端。切断结扎直肠中血管,切开下腹膜返折部。从上面尽可能向远端游离直肠。分离结扎髂内动静脉及骶外和骶中血管。如果切除在S1神经根以上,髂腰血管也需要分离结扎。从骶骨近端向远侧剥离骨膜至截骨水平远侧,寻找交感神经干,在S1前方切断。在侧方分离出腰骶神经干,以便截骨时予以保护。若保留S1神经根,应在第一骶骨前孔出口处将其显露。在合适的水平截断骶骨前侧皮质,在侧方通过两侧的骶髂关节截骨。缝合前侧的切口(如做直肠切除则为暂时关闭),将患者改为俯卧位。
后方做一垂直的椭圆形切口,包括活检部位、肿瘤穿出的骶孔上皮肤和皮下组织。如直肠已经切除,切口应向下绕肛周做倒“U”形切口。向两侧牵拉皮瓣,尽量远离骶骨切断臀大肌。在肌肉和肌腱交界处切断梨状肌。然后结扎切断臀上、臀下血管。保护臀上神经。在坐骨结节处切断骶结节韧带。然后通过截断坐骨嵴,切断骶嵴韧带及尾骨肌。如果直肠得以保留,松解肛管和尾骨之间的束带。如果直肠切除,则切断双侧肛提肌。
在腰骶水平横行切断骶棘肌。如保留S1神经根,在L5和S1水平做部分椎板切除。如切断S1神经根,L5椎板完全切除,并切除腰骶的黄韧带。在合适的水平结扎切断硬膜囊。如保留S1神经根,在S1和S2之间做骶骨截骨,S1神经根管下半部分保留于肿瘤部分。触摸骶骨前方的截骨线,引导后方截骨。也可将一枚探针从后方插入S1椎管内。切断会聚成坐骨神经的残余骶神经,取出肿瘤。
如S1神经切除,在S1神经根管上通过S1截骨。于L5横突水平在髂骨翼做一深切迹,有利于从后方触及骶骨翼前上表面和骶髂关节。在此平面后下1cm处截骨并与该平面平行。触摸骶骨前面皮质和髂骨的截骨线同样也可指导确定截骨平面。然后切断骶神经,取出肿瘤。放置引流后,关闭后侧切口。如直肠已做切除,再将患者改为仰卧位,打开前侧切口。关闭盆腔内的腹膜,做乙状结肠造瘘术。可用乙状结肠的肠系膜修补小盆腔内的腹膜缺损。最后关闭腹部伤口。
手术方法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患者先取仰卧位,做两侧到“八”字切口。腹膜外分离,显露双侧髂血管及骶前结构。游离、切断双侧髂内血管,游离悬吊双侧髂外血管。寻找骶中动脉切断。向骶前两侧分离,显露双侧骶神经及骶髂关节。切断双侧S2以下神经,与骶骨翼外缘用骨凿凿断部分骶髂关节。用纱布垫于骶骨前面与髂血管及脏器之间,关闭前方切口。后方切口同单一后路切口。
2.2 单一后路切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根据患者肿瘤情况,采用俯卧位或侧卧位,80%以上的患者均采用后方入路。基本切口位为后方正中倒置Y形切口,如果存在活检瘢痕,则一并切除。对于肿瘤仅位于骶骨上部或骶尾部的患者,切口呈Y形或倒置Y形。如病变累及髂骨者,则切口可循髂骨翼延伸。如病变范围巨大或预计肿瘤出血较多,则采用前后路联合切口。经前路结扎一侧髂内动脉,临时阻断腹主动脉,或腹主动脉内植入球囊阻断血流,控制出血量。
经切口切开深筋膜到达骶脊肌,游离牵起骶脊肌后能显露骶尾骨背面、双侧骶髂骨之间的韧带联合部、第5腰椎脊突。这样就可以自后方通过髂骨以及脊突显露切除病灶。
为了确认骶骨外侧缘,切除术自骶骨旁组织开始进行。除非切除范围非常广泛,一般不会遇到臀上或臀下动脉的主干。接下来,分离坚强的骶骨周围筋膜的外侧纤维,切除骶结节韧带和尾骨(如未被累及),直至暴露直肠,此时软组织包块仍被骶旁筋膜包绕覆盖。自肿瘤钝性分离直肠,于直肠及骶骨间隙处填塞纱布,将直肠推向前方,分离过程中确认肠壁的完整性未遭到破坏。自后方充分暴露拟行切除水平的椎板、脊突,用宽凿凿去骶骨棘突,进入骶管,显露硬膜囊及骶神经,小心牵开神经根,勿撕裂硬膜囊,尽量保护骶3以上神经。
去除骶骨,仔细检查切缘,查有无肿瘤残留。如果遗留有小的肿瘤病灶,则仔细将其清除。如果需要切除的骶骨水平较高(第1或第2骶骨水平),则需要切除部分髂骨来显露骶骨前组织。这个过程中可能伤及骶正中动脉--主动脉的直接分支,引发较为猛烈的出血。对于病灶范围较广累及上位骶骨或全骶骨的病例,因为只有切除一侧或双侧骶髂关节,才能显露整个病灶,术后需行一侧或双侧骶髂部固定。所有手术中,均尽力使切除范围广泛而又尽可能多的保留神经根。肿瘤位于骶3(包括骶3)以下均行广泛切除,肿瘤位于骶1、骶2的患者为边缘切除或囊内切除(刮除手术)。
3 肿瘤累及骶骨的范围与手术方式的选择
关于手术入路的问题尚存在争议。有作者提倡前后联合入路。但多数人认为,对于病灶位于骶3节段及更远的患者,后方入路效果满意;而对于病灶涉及的骶椎节段较高的患者,为充分暴露病灶,应考虑前后联合入路。我们的经验认为,对于多数骶骨肿瘤,单纯后方入路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而且,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骶骨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或转移癌,因肿瘤多位于高位骶骨,故采用刮除术较多。因肿瘤血运丰富,考虑术中会出血很多,对于较大肿瘤可采用前后联合入路,经前路结扎一侧髂内动脉,临时阻断腹主动脉。术中注意保护双侧骶3以上神经根,彻底刮除肿瘤。但对于位于骶3(包括骶3)以下的脊索瘤、骨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母或软骨母细胞瘤应采用边沿或广泛切除。
目前,对于骶骨肿瘤,由于发病率低,很难在一个医院内积累足够多的病例,因而国内外尚无明确的分区或分型方法。我们以骶2~3椎间盘为界,将骶骨分为上位骶椎(Ⅰ区)及下位骶椎(Ⅱ区)。手术应根据肿瘤累及区域确定骶骨切除的方式及范围。神经纤维瘤经神经孔向骶骨前生长,肿瘤巨大,通常只有神经孔的扩大,骨质破坏范围小,可单独列为一种类型。
初诊患者多数均根据解剖学部位及年龄做出初步诊断。影像学检查显示不同类型的肿瘤各有特点:脊索瘤病灶多位于骶尾部(Ⅱ区),病变向上发展可累及整个骶骨;转移瘤及骨髓瘤病灶多位于上位骶骨(Ⅰ区);骨巨细胞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特点为偏心性、膨胀性改变;神经纤维瘤则显示神经孔扩大,通常肿瘤巨大,位于骶前。
根据肿瘤累及骶骨的部位分区,确定手术入路。Ⅱ区肿瘤采用单纯后方入路可满意地将肿瘤完整切除,对于大部分Ⅰ区肿瘤也可采用单纯后方入路,通过切除骶结节韧带和尾骨,进入骶前间隙,自肿瘤钝性分离直肠,于直肠及骶骨间隙处填塞纱布,将直肠推向前方,向上分离直肠达骶1水平,侧方于骶髂关节外肿瘤外缘处截断髂骨,后方凿除椎板显露骶管,小心分离骶1~2神经,于骶2神经下方结扎切断硬膜囊。于硬膜囊前方腰5骶1椎间盘处截断骶骨,如有可能尽量保留一侧骶3神经。部分较大的骶骨Ⅰ区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等可能需经前路结扎髂内动脉,临时阻断腹主动脉。对于高位的骶骨部神经纤维瘤术需经前后路联合切口,经后路切除骶管内肿瘤,分离骶神经,经前路分离切除骶前的巨大肿瘤。
对于病灶范围较广累及上位骶骨或全骶骨的病例,因为只有切除一侧或双侧骶髂关节,才能显露整个病灶,术后需行一侧或双侧骶髂部固定。所有手术中,均尽力使切除范围广泛而又尽可能多的保留神经根。肿瘤位于骶3(Ⅱ区,包括骶3)以下均行广泛切除,Ⅰ区肿瘤患者均为边缘切除或囊内切除(刮除手术)。
Ⅰ区:如果肿瘤为良性或转移瘤,可以考虑行刮除术或边缘性切除;如果为恶性肿瘤,需切除一侧或双侧骶髂关节,经骶髂关节前方腹膜后钝性分离肿瘤,分块、或完整切除肿瘤;或采用前、后路联合切口切除肿瘤。
Ⅱ区:对于累及Ⅱ区的骶骨肿瘤,为了降低局部复发率,无论良恶性肿瘤均应行边缘或广泛切除术。经后方切口切开深筋膜到达骶脊肌,游离牵起骶脊肌后显露骶骨背面。分离骶骨周围筋膜的外侧纤维,切开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和尾骨周围韧带,直至暴露直肠,此时软组织包块仍被骶旁筋膜包绕覆盖。自肿瘤钝性分离直肠达骶1水平,于直肠及骶骨间隙处填塞纱布,将直肠推向前方。切除骶髂关节和部分髂骨来显露骶骨前组织。自后方充分暴露拟行切除水平的椎板、棘突,用宽凿凿去骶骨棘突,进入骶管,显露硬膜囊及骶神经,于骶2神经下方结扎切断硬膜囊或保留一侧骶3神经,去除骶骨,仔细检查切缘有无肿瘤残留。
Ⅰ、Ⅱ区:对于累及Ⅰ+Ⅱ区的骶骨肿瘤,为了降低局部复发率,Ⅱ区部分应行边缘或广泛性切除,Ⅰ区部分应行切刮术,彻底刮除肿瘤后建议用“超声刀”或“水刀”处理残存骨壁及骶神经,“超声刀”或“水刀”可以去除残留肿瘤组织,但不损伤骶神经。
对于巨大的骶骨肿瘤或行上位骶骨切除,建议行术前髂内动脉栓塞,腹主动脉内放置球囊,术中将球囊充满,阻断腹主动脉血流。或术中行前路切口,结扎患侧髂内动脉,临时阻断腹主动脉。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术中出血。我们的体会:即使是肿瘤较大的患者,切除范围要达到骶1或骶2水平,单纯后方入路仍能完成手术,而且,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果经腹腔切除肿瘤,一方面由于空间小、手术操作困难,另一方面术中需变换体位,增加了手术时间及风险。另外,还有肿瘤腹腔内种植的危险,而且,术后由于缺少骶前筋膜的压迫,瘤腔渗血可进入腹腔,不易控制。
骶骨的神经源性肿瘤应该不属于起源于骶骨的肿瘤,肿瘤往往通过神经孔生长于骶骨前方,形成巨大肿物,因而不太适合于骶骨肿瘤的分型。巨大的骶前肿物适合经前路腹膜后切除,但是,椎管内的肿瘤部分必须从后路取出。因而,对于骶骨巨大的神经源性肿瘤,应该经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切除。
骶骨肿瘤的最佳治疗为彻底的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应根据肿瘤累及骶骨区域的不同选择手术入路及方法。术后可加用辅助放疗。但会影响二次手术的显露及术后切口愈合。
4 控制术中出血方法
4.1 髂内动脉栓塞及腹主动脉球囊留置术方法
在手术前一天或手术当天术前,穿刺股动脉,逆行将导管经股动脉向近心端插入,经腹主动脉造影后插入两侧或单侧髂内动脉造影了解肿瘤部位、性质、范围及血供情况,采用明胶海绵及弹簧栓子为栓塞物,将双侧或单侧髂内动脉(一般为肿瘤侵犯较重的一侧)及其他可栓塞的靶血管栓塞。腹主动脉再造影确定栓塞效果,于肾动脉在腹主动脉分叉1
cm以下留置球囊,进行阻断实验并复查造影,以造影剂不向远端流动且不阻断双侧肾动脉血流为佳,全部病例在DSA机上施行。
4.2 单侧髂内动脉结扎及腹主动脉临时阻断技术
患者取右侧卧位,采用左侧大麦氏切口,切开三层腹肌,将腹膜向内侧推开,显露同侧髂总血管及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分辨髂内动脉分离并予以结扎,向上游离显露腹主动脉,以鞋带套橡胶管于肾动脉分叉以下临时阻断。
5 骶骨切除后的重建问题
对于骶骨肿瘤切除后是否进行腰骶部稳定性重建尚存在争论。以往对大部分全骶骨或次全骶骨切除后的患者没有进行腰骶部重建,患者术后须要较长时间的卧床,依靠手术瘢痕限制脊柱的下沉。多数患者能够直立行走,对脊柱的稳定性没有太大影响。
近年来,由于脊柱内固定器械的发展,许多医生对于全骶骨或次全骶骨切除后的患者进行了内固定手术,重建脊柱骶骨的稳定性。由此,患者可以早期下床活动,没有出现由于脊柱不稳而产生的神经根症状。但是,骶骨部位的内固定手术也存在许多并发症,由于骶骨切除后,局部留有很大空腔,背侧没有肌肉层,只留有一层皮瓣覆盖,因而,容易出现局部积液甚至感染。如果局部出现感染,内固定器械就必须取出。对于单或双侧骶髂关节切除的患者,如果条件允许,应进行了内固定,重建腰骶部的稳定性。但一定要考虑到伤口感染的可能性。对于保留骶1或骶髂关节完整的患者,无须进行骶骨重建。
[1] Simpson AH, Porter A, Davis A, et al. Cephalad sacral resection
with a combined extended ilioinguinal and posterior approach[J]. J
Bone Joint Surg Am, ):405-411.
[2] Wuisman P, Lieshout O, Sugihara S, et al. Total sacrectomy and
reconstruction: oncologic
and functional outcome[J].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0,
381:192-203.
[3] 唐顺,董森,郭卫,等.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控制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的效果[J].中
国脊柱脊髓杂志,):85-89.
[4] Tang X, Guo W, Yang R, et al. Risk factors for blood loss
during sacral tumor resection[J].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9,
[5] 郭卫,杨毅,杨荣利.骶骨区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761-765.
[6] Guo W, Ji T, Tang X, et al. Outcome of conservative surgery for
giant cell tumor of the
sacrum[J]. Spine, ):.
[7] 郭卫,汤小东,杨毅,等.骶骨肿瘤的分区与手术方法探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605-610.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骶骨 上关节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