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性药所示的木桶效应是什么意思

中药学科的发展概况及展望
中药学科的发展概况及展望
中药学科的发展概况及展望
田景振& 侯林
第一部分 概述
一、中药学科的概念
中药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技术和临床应用的应用学科。
二、中药学科研究领域与范畴
中药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药基础理论研究:药性的研究、归经理论研究;中药资源研究:道地药材研究、资源的保护开发、海洋药物研究;中药鉴定研究:中药多途径、多手段质量控制研究,DNA条形码研究等;中药化学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鉴定、结构改造等;中药炮制研究: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配方颗粒的推广;中药制剂研究:多维组合药物研究思路预防法、组分中药;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指纹图谱技术,近红外在线监测技术;中药药理研究: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
三、中药学科的研究任务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中医临床提供过“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五方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生产方便,运输方便,储藏方便)的药品,并为临床用药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部分 中药学科的发展概况
我国中药事业坚持以发挥优势特色与加强自主创新为主线,以推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为中心,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中药现代产业化和中药学术水平,全面推动了中医药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在以下五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战略研究加强,发展目标与任务进一步明确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中医药工作,并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将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产业之一。政府各部门,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相互协调、配合,营造环境,在基础理论、产品创新、生产技术、资源保护、重大疾病防治、标准规范、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推进中医药宝库的深入挖掘和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为了切实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地方国家科技攻关、<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以及其他科技计划中安排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一批重大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使中医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国家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中药产业国际化等专题进行了系列的战略研究。在此基础上,国家八部委在<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2年联合发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中药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科技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联合发布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6-2020年)》,旨在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解决中医药现代化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促进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世界传统医药进入国际医药保健主流市场,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促进中医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6-2020年)》已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之一,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研究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与标准,发展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技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和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要开发疗效可靠、质量稳定的中药新药,研制<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40个具有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药,完善新药创制与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支撑我国药业发展的新药创制技术体系;将重大疑难疾病中医综合治疗研究列为入口与健康领域之重大项目,继续将中医药理论专项研究列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
科技投入明显加大,屡获重大成果
“十五”以来,我国政府对于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两方面实施系列专项。为此,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自然基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投入中医药研究开发资金<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临床、生产相结合的中药学术发展和技术创新,共有<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
项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或国家技术发明奖,其中约一半以上是以中药为主或与中药研究密切关联的项目,如“娑罗子、红花等中药药效物质提取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方剂与证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种常用中药材质量标准及其对照品的研究”、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实施”、“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括楼属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药材的分子鉴定研究”、“扶正化瘀法在抗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基”等。特别是“十五”期间,“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作为首次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3
计划的中医药项目,经过联合攻关,该项目从方剂的文献、药效物质制备关键技术、药效物质分析方法和技术、活性筛选及评价研究、有效组分配比优化筛选模式五个方面进行了阐释,提出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新模式,建立了相关技术和方法,发展了中医药理论。“十一五”期间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3计划,该研究自<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7年<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月立项以来,在首席科学家王振国教授的带领下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完成了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框架的研究工作,建立“中药四性经验要素表征体系”和相关词表。二是应用核磁共振谱学方法分析中药药性的物质成分,建立了中药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的寒热药性判别函数方程,初步从理论上探索创建了传统中药寒热药性的现代判别方法;同时应用紫外谱线组法开展了中药药性物质成分研究,创立了中药指纹图谱数据的量化方法。三是建立了符合中医辨证体系的寒热效应检测体系,研制出“大鼠寒热趋向行为测定仪”等。四是发现平性药与寒性药对正常动物的药效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五是建立并完善了用于表征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生物热动力学方法,并成功用于刻画背景近同而寒热药性不同的方药的生物热效应差异。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科技攻关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中草药筛选和中药临床试验研究在防治SARS中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果。<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3年在SARS肆虐时间,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约<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名科研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夜以继日联合攻关,从上百种中成药筛选出对SARS不同病理环节和改善其临床症状有效的<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种中成药,为中药在非典型肺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这<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种中成药是:清开灵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板蓝根颗粒、新雪颗粒、金莲清热颗粒、灯盏细辛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方案优化与多中心数据处理》研究项目及其组织实施的国家<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3计划重大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研究》,使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SARS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技术创新与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
color:#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的《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基本问题研究》被列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涉及的中药项目有三个方面:一是“中成药安全性评价的示范研究”,目标是完成<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种中成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揭示部分中药毒副作用及其产生原因,探索中药配伍减毒的科学内涵,建立不同类型毒性的评价方法,提出中药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对策及其科学依据;二是“道地/濒危药材种质资源及其评价研究”,重点是明确<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种道地药材和<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种濒危药材的种质特性,并完成良种的选育和繁育,建立适于规模化生产的药材繁育技术;三是“中药生产新工艺新技术的标准化研究”,主要是要阐明<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种新工艺和新技术的技术关键、技术适应性、应用范围,对中药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建立相应的技术应用要求或标准规范,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上述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为中医药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以科技进步推动中药产业快速发展
国家以“政府宏观引导、专家科技把关、市场机制运行”为方针,大力支持和推动了中药产业的科技创新及快速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特点和发展优势,通过区域布局,整体规划,强化技术创新,从中药材、饮片、配方颗粒、中药新药等各个环节全面部署,“十五”期间共筹建了<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和<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个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尤其是一些中药科技平台和国家中药研究工程中心,在集成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批中药工业生产与质量控制关键共性技术得到了熟化,一批中药标准规范研究取得了成效;一批濒危和道地药材繁育及规范化种植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创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具有科技先导意识的企业家群体。例如,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已用于康莱特注射液的规模化工业生产,超微粉碎技术成功用于通心络胶囊的诸多虫类药物的粉碎处理,均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固体分散制剂技术和指纹图谱质控技术为复方丹参滴丸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荒漠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分别在宁夏和新疆实现了野生变家种并大面积培植成功;人工虎骨的研制成功后,全国至少有<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个含虎骨成分的国家标准中成药,已能够由人工虎骨替代而恢复生产。体外培育牛黄研制成功,并可与牛黄、培植牛黄等量投药使用,保证了全国众多的含牛黄的中成药生产的牛黄原料供给。“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体外培育牛黄的研制成功是中药替代品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成功研发了抗艾滋病中药新药唐草片、爱可扶正片,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这一人类重大疑难疾病提供了新的有效武器。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中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国家在近年来增大了中药科技的投入,充分吸纳各方面力量,努力建立和完善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平台。目前,己建立了<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个“国家中药工程技术中心”和<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个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建立了<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个规范化中药临床试验中心,正在建设<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个“国家中药药理规范化实验室”和<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个“国家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中药筛选、药效评价、安全评价、临床评价、不良反应监测及中药材、中药饮片(包括配方颗粒)、中成药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大力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规范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不断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
6.中医药已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与<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多个国家签订了含有中医药条款的卫生合作协议,另外还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达到<span lang="EN-US" style="color:#个。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出口的主要产品,近<span lang="EN-US" style="color:#年来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稳步增长,已出口到<span lang="EN-US" style="color:#5个国家和地区,部分中成药品种己在一些国家通过国际药品注册正式上市;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一直居我国自然科学领域首位。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从自发、分散的方式,逐步向在政府框架协议指导下,以多途径、宽领域、高水平为特点,以开展中医药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医疗服务、文化交流为内容的合作方式转变。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品开始逐步全面走向国际。
放眼未来,中药国际化的发展己展现了诱人的前景,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包括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是通过国际合作,将具有现代人文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医疗康复保健理念推广到国际社会;二是广泛吸纳和利用现代科技和人文成果,深化对中医药科学内涵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三是政府引导下的中药产业国际化,加强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上对中医中药的立法管理,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推动中医药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部分中药学科发展战略
当前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为中医药特色优势和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已把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方略,具有原创优势和传统文化精粹的中医药事业特别是中药学科发展将更加有所作为,今后将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6-2020年)》 ,以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科学技术水平和产业化发展水平为核心,全面推进中药现代化事业发展,为保证和增进人类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
color:#.要加强有关中药科技发展规划、政策和法规的制定,积极营造有利于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近年来国家对中药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同时也加大了扶持和管理的力度,中药科技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和把握这一难得的学科发展机遇和良好形势。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
color:#. 构筑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体系。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集成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制药企业等多方面力量,通过整体布局、资源重组、机制创新,构筑研究开发体系完整、技术装备先进、人才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中药创新体系。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
color:#. 加强中药创新平台建设。开展中药临床药理研究基地、重点研究室、实验室建设,加强中药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视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促进中医药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
color:#.加强中药基础性研究。开展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药材道地性研究等,阐明中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解决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
color:#.制订和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研究建立和完善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质量技术标准、药物疗效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保证中药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
color:#.突破一批中药研究开发和产业关键技术。在整合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推广应用价值的关键共性技术群,如药材采收加工共性技术,中药炮制共性技术、中药制剂共性技术等。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
color:#.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新产品。在保证中药疗效的前提下,改进中药传统剂型,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加快疗效确切、使用安全、质量可控的中药新产品的开发,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
color:#.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跨国集团。形成有利于整体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和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大幅度提高中药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第四部分 中药学科重点领域主要研究进展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
中药基础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源泉,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合理用药的重要依据,是中药区别于植物药和天然药物的重要标志。中药药性理论、中药材道地性、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等是中药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中药现代化也是中医现代化必需解决的关键共性科学基础问题。中药基础理论一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但由于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当今科技条件和水平等因素限制,中药基础理论研究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也因此制约着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几十年来,中药的化学、制剂、药理、毒理研究已经积累了很多的成功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现在研究虽处于平台期,但已蕴育着突破。而现代化学、物理学、药学及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又为中药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今后应运用传统理论以及现代生物医学方法,开展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及禁忌等中药理论研究,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科学基础,逐步构建现代中药理论体系,为中药现代化与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支撑。
“十一五”期间由山东中医药大学牵头的“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3计划,该研究自<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7年<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月立项以来,在首席科学家王振国教授的带领下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完成了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框架的研究工作,建立“中药四性经验要素表征体系”和相关词表。二是应用核磁共振谱学方法分析中药药性的物质成分,建立了中药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的寒热药性判别函数方程,初步从理论上探索创建了传统中药寒热药性的现代判别方法;同时应用紫外谱线组法开展了中药药性物质成分研究,创立了中药指纹图谱数据的量化方法。三是建立了符合中医辨证体系的寒热效应检测体系,研制出“大鼠寒热趋向行为测定仪”等。四是发现平性药与寒性药对正常动物的药效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五是建立并完善了用于表征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生物热动力学方法,并成功用于刻画背景近同而寒热药性不同的方药的生物热效应差异。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中药资源学的研究
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形成、分布、种类、蕴藏量及其保护和管理,从而实现中药资源永续利用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规律,中药资源储量和质量与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理地貌因素之间的关系,中药资源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更新和发展的规律,中药资源的保护及生产研究,珍稀濒危药用物种的监测和预警,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中药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其他中药的学科相比,中药资源学起步较晚。<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93年周荣汉主编出版了我国的首部《中药资源学》,书中主要介绍了中药资源研究的基本理论、开发利用、保护更新、野外调查方法等知识,并记述了<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
种植物药和<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 种动物药的来源、加工、综合利用、资源保护。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资源领域兴起的热潮,加之国家对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的推行,中药资源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一跃成为当前中药领域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目前中药资源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中药资源调查
作为自<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83年开始的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研究成果,由中国药材公司、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出版的《中国中药资源丛书》(<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95年),获<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后几年,虽然国家没有支持大规模的中药资源调查工作,但针对单个品种的中药资源调查却从没有停止。如贵州省组织人力对黔北毛食科、甘肃鹅绒藤属和马先篙属、贵州薯莎属、川渝地区胡颓子属、伊犁州肉苁蓉、民族药滇白珠等的药用植物资源也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开发利用建议。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展了甘草的资源调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利用遥感技术开展了肉苁蓉资源调查,中国中医科学院利用遥感技术开展了苍术资源调查,并完成了银杏资源的动态监测。<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5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中国重点药用生物资源调查”,<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8
年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珍稀濒危和大宗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就<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个中药品种展开调查,为全面启动第四次全国中药普查积累思路、技术和方法,并锻炼队伍。进入“十二五”以来,国家开展了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试点工作,截止<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14年<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月,已有<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个省份开展了中药资源的普查工作,这是自<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83年起,<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多年来最大的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有利于国家掌握中药资源的最新情况。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组织培养及药用动物饲养研究
用组织培养进行优良种苗无性系的快速繁殖,保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以及用于改良品种,尤其对一些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系数低的药用植物,采用组织培养方法均取得可喜的成果。近年来已报道了石斛、太白贝母(<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96年)、丹参、川白芷、雪莲花、决明子、八角莲(<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97年)、灵芝、石斛、西洋参、天麻、贝母、黄芩、何首乌、积壳(<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98
年)、蒲析贝母、怀山药(<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99年)、百合、甘草、铁皮石斛、金钗石斛、麝香、黄花蒿、黄芪、南方红豆衫、肉苁蓉、天麻、溪黄草、灵芝、紫花前胡、芦荟、紫草、银杏、、罗布麻(<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1年)、黄芩、铁皮石斛、喜树、新疆紫草、菊花、白头翁、鱼腥草、盾叶薯蓣、白及(<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0年)等组织培养研究成果。利用生物转化获得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三尖杉(<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99年)、云南红豆杉、红豆杉(
2000年)、南方红豆杉(<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0年、<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5年)、曼地亚红豆杉(<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5年) 等的细胞培养以及商陆(<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5年) 等培养细胞生物转化进行了报道。毛状根培养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唐古特山莨菪、大黄(<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4)等毛状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物转化研究。利用真菌、葡萄糖等诱导子可以提高细胞或毛状根中有效成分的积累。
为了缓解部分常用动物药药源的紧缺、保护野生资源、提高药材质量,药用动物的饲养工作也受到重视。近年来对蝎子、山瑞鳌、乌梢蛇、地鳌虫、苍耳蠢虫、僵蚕、乌龟、刺猬、中华鳌、拟黑多刺蚁、水蛙、大海马及蚁狮等的生活习性或繁殖技术均有报道。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完成的“梅花鹿、马鹿高效养殖增值技术”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推行
近年来,中药农业,特别是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是中药资源领域的一件大事。国家科技部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研究方面设立了专项基金,<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99年资助了<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个药材品种的研究,<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0年又资助了<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个中药材品种的研究,这些品种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最终将成为制订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的依据。<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1年以来,部分省区以(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为准则,逐步建立了中药材生产基地,推行良种、良地、良法的中药材种植模式,生产出优质、高产、无污染并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药材。云南、广东、吉林、四川、湖北等部分省区介绍了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建设现状,为其他省区建立规范化、规模化药材生产基地提供了经验和技术。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
科技部连续<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年支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工作,以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总体目标为依据,以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整合和共享为目标,在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总体框架下,根据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特点,本着系统全面,方便实用,可操作性强的原则,构建、补充和完善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整合及共享体系框架,完成<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册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管理规范;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分级分类标准和编码体系(完善与补充)等相关规范的制定与完善。对已制定标准的<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数据与实物资源,按照标准化的方法进行整理、整合;并对已制定标准的<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种药用植物、<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00份种质资源信息的图文并茂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扩建和共享。从种质资源的角度,为道地药材可持续性利用奠定了基础。该项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具体组织实施。这是我国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投入最大的项目,为种质资源的保护、挖掘利用及新品种培育提供平台条件。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中药鉴定学的研究
中药鉴定学科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为基础,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技术,系统地进行中药品种考证、分类鉴别、质量评价研究。谢宗万先生将中药鉴定学的任务用“真伪优劣”四个字概括。“真伪”主要指药材来源及其种属的确认,主要工作包括品种整理、中药系统分类、中药及其原植物的系统鉴别,药代用品、地方用药及常见伪品的研究等。“优劣”主要指种内质量变异的研究,包括不同产地中药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栽培和野生中药的鉴别和评价、种内变种、亚种、品种、农家品种等的鉴别和质量评价。道地药材的鉴别与质量评价是种内变异研究的核心。中药鉴定学的主要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品种考证和系统分类相辅相成
古代本草或其他文献中所载的药物来源仍是当代用药的依据,对古今中药品种考证并探讨其历史的演变、对药用部位变迁的研究是保证和发展临床用药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来,在对古代本草考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文章较多,有不少新的见解。其中具代表性人物的是谢宗万教授,其主编的(全国中草药名鉴》,获<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97年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及第八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并对四川地方性本草(开宝本草)所载<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9味草药进行原植物考订,对每首“药性歌”的歌词内容在不同版本校刊以后作出校注,提高了该书的参考价值。在品种考证的基础上,中药资源近缘种及系统分类也得到快速发展,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了“八角茵香类和地枫皮类药的系统研究”,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完成的“中国龙胆科植物的研究”。肖培根院士提出药用植物亲缘学的概念,并用于大黄类药材、贝母类药材、芍药类药材、苍术类药材亲缘关系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分子系统学的飞速发展,使得近缘种及种内亲缘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中药鉴定学一个新的领域。现代分子技术用于厚朴、芍药、苍术、白芷、括楼、明党参、半夏、桅子、广藿香、车前草等诸多药材的种内及种间关系研究,为中药资源的系统分类提供了遗传学证据。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技术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中药真伪鉴定
近年来,药材鉴定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对原植物、新开发药物、相似药材、混淆品、真伪品种鉴别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一时期,性状、显微、理化鉴定仍然占主要地位,同时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荧光法、薄层扫描法、薄层色谱法、分子生物技术、计算机图像分析等也得到广泛应用。DNA指纹鉴定、体视学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及非线性映射技术鉴定药材,取得与传统鉴定较为一致的结果。分子技术在中药鉴定研究应用中的快速增长是近年来来中药鉴定的重要特征。位点特异性PCR、RAPD、ISSR、AFLP等技术已广泛地用于人参、西洋参、蒲公英、地胆草、淫羊藿、细辛、西红花、鳖甲、蛇类、肉苁蓉、桑树、红景天属、石斛属、橙等药材的鉴别研究。采用rDNA-ITS序列成功鉴别了牛膝、金钗石斛、巴戟天等,对常用柴胡、甘草、细辛的原植物进行鉴别。<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完成的“括楼属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药材的分子鉴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除此之外,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药材鉴定中。例如应用连续解离系统的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法对羚羊角及伪品山羊角、黄羊角、绵羊角、藏羚羊角进行电泳图谱比较,结果显示各样品间具有不同的蛋白质成分,可依此差异进行鉴别。<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3年,济南军区总医院等利用中药基因组指纹图谱、HPLC及氨基酸分析技术对金银花品系进行鉴别。<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4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启动了以保护和开发中医中药相关生物资源并促进中医药科学现代化的基因组研究计划,该计划包括测定若干中草药的基因组序列和分子标记物,建立中草药数据库和资源库,分离和鉴定关键催化酶等内容。
除此之外,色谱-光谱联用技术用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快速表征,指纹图谱已用于中药的定性鉴别及考察中药原料的质量。如利用计算机微量元素特征谱鉴别苦丁茶、麦冬、贝母、黄芩、细辛、三棱等的真伪(<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1年);应用粉末X衍射分析法鉴别天然牛黄(<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2年)、利用FT-NMR波谱仪鉴别黄连的真伪(<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2年)等。解放军第<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2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利用计算机仿真及其可视化技术原理,结合体视学和人工智能分析,研制出首个数字可视化中药材,建立了基于生态解剖学、发育解剖学和数量解剖学的中药显微图像模式识别方法,突破了常规中药显微鉴定的局限性,有助于提高中药显微鉴定的全息性、客观性和准确性,适合中药材易混淆品种特别是近缘品种、种下等级、道地与非道地药材等的鉴别,同时使从形态性状评价中药品质成为可能,该研究成果获得<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中药材质量评价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来,中药鉴别的内容不仅包括真伪鉴别,还逐步向不同产地、栽培和野生、不同生长年限药材的鉴别等方面扩展。换言之,在完成真伪鉴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中药材的“优劣”鉴别成为这个时期中药鉴别的另一个特点。优劣鉴别目的就是利用中药材特征化学成分或特定性状特征建立明确的中药材质量控制标准,并依据该标准确定药材的最佳品种、产地和采收期,规范中药材的加工、炮制、储藏等生产环节。中药材质量评价的概念不同于药理学上的中药质量评价,其本质是对中药材种内质量变异的鉴别和研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药材的化学特征、产量特征及性状特征,临床疗效只作为参考。目前,已对大量中药材的质量变异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如,已对肉苁蓉、桑白皮、透骨草、鹿茸、浮萍、阿胶、蒲黄、白茅根、草豆蔻、柴胡、白蔹、麦冬、天南星、红花、防风、板蓝根、桑葚、牛黄、蟾酥、紫金牛、朱砂根等中药材品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质量研究。“进口西洋参、银杏叶等非药典天然药物制剂检验方法研究”获<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道地药材作为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对道地药材的鉴别及质量评价一直是中药鉴定学的重要工作。近年来,从文献研究、产地调查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对道地药材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既有继承整理,又有创新发展,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为保证药材质量稳定可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贝母、川芍、天麻、麦冬、羌活、附子、黄连、黄柏、续断等九种重要川产道地药材,展开综合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对发展川产道地药材生产和提高药材质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深层次开发利用川产道地药材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通过对地方志、文献、化学成分、性状、遗传及环境诸多方面比较,为道地药材的鉴别积累了经验。<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7年,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资助项目“苍术等道地药材鉴别特征的提取”课题的研究,有望实现道地药材的快速鉴别。同时,探讨中药材质量全息图谱控制的技术方法,利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与专家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中药材质量检测人工智能系统,实现中药材的数字化、自动化鉴别和评价,为中药材质量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中药化学的研究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具体地说,中药化学主要是研究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即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或确定、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的修饰或改造,以及有效成分的结构与中药药效之间的关系等等。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处于极为特殊的重要地位,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中医药研究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中药的质量与现代化水平。中药化学的深入研究及其科研成果为中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不断提升,中药新药研发的进一步规范提供了有效物质基础支撑。中药化学研究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中药化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有效成分的研究
中药化学是一门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学科,提取与分离技术是其重要的研究手段。近年来,在传统提取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半仿生提取技术、超声波提取技术、微波萃取技术和酶法的应用,提高了提取效率的同时,也有利于某些不稳定及不耐热的成分的提取,超滤膜分离、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和高速逆流色谱及高效制备液相的应用,使成分分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微量成分的分离得以实现,树脂类及凝胶类材料的应用,促进了较大分子量化学成分的分离。波谱解析设备的更新及方法的多元化增加了化合物的鉴定工作,促进了揉质、寡糖、多搪、寡肽及环肽成分的分离及鉴定工作,逐步填写了该类化合物研究的空白。标准品平台的建立将为研究工作提供更好的共享,将更有利于减少工作的重复,节省资金与时间。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单味药有效成分群(组)的研究
分析手段的改进,指纹图谱的建立,有效成分的体内分析,数学分析方法的引入及信息查询的现代化对于中药化学多元化研究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药化学的研究工作由传统的先导化合物的寻找,逐步转向探索有效成分群(组)与中药功效的关系,各单味药有效成分在复方中的相互关系,单味药有效成分进入体内后的代谢及排泄研究,复方中有效成分进入体内后在代谢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等,与新成分寻找形成了多元化研究的学科方向,其最终目的仍是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有效成分群(组)的研究,多数中药有效成分并非单一,是多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由简单的按溶剂分离部位,到按化学结构类型分离有效部位,结合药效研究进行化合物成分群(组)的寻找与分离,再到由多种数学统计方法归纳寻找有效成分,使得成分复杂的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不断深入。方法的更新使研究结果变得更加客观。大量的指纹图谱研究使有效成分群(组)的含量作为中药质量控制的指标成为可能。以中药化学基本分离手段为基础的提取分离纯化工作,由实验室向工业化迈进。中药提取物市场的兴起对中药有效成分、有效成分群(组)的研究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作为提取物生产的技术主体—中药化学技术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激烈的竟争要求中药提取与分离工艺的革新,以提高提取物的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
中药化学主要的核心工作即是有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产生药理、毒理作用的根本原因,其实质作用是明确可代表中药药效的有效成分群(组),是进行中药GAP种植研究、炮制研究,进行合理的提取、分离及制剂工艺研究,制订合理的中药(单味及复方)质量标准的基础,意义极为重要。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群(组)研究
组成中药复方的各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在组方合煎后,可能产生的新成分,或者有效成分作用协同增加药效、有效成分煎出率增加,减少或消除有毒成分等,可通过化学成分分离、分析,确认成分发生的(质与量的)变化,通过体外研究分析中药复方的组方机理。研究中药复方中各有效成分群(组)进入体内后,在消化、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通过体内分析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及作用机理。对中药复方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研究结果通过工艺改进及优化,进一步在中药新药创新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5.中药炮制的研究
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药炮制学经历了学科发展的低谷,学科发展前景迷茫,人才流失严重。但在随后几年里,天然药物的兴起以及国内外对遗传资源及其知识产权保护呼声的不断提高,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研究发掘中医药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加之中医药界众多老专家的呼吁,中药炮制学被重新定位,并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国家加大对中药炮制学支持的力度,使得不少单位原本已萎缩的炮制学科重新得到发展,并呈现出新的活力。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以及国内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药饮片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销售利润增长率达到两位数以上。近年来中药炮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国家支持力度加大,学科发展迅速
多年来,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多存在规模小、管理落后、效益不佳、发展困难等难题,有一定效益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为数不多。为了使中药饮片生产尽快摆脱手工作坊式而走产业化生产的发展道路,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发改委、国家经贸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九五”末期到“十一五”初期,先后累计共投入经费<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0万元,支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大大加快中药饮片的产业化发展速度。科技部自“九五”末期至“十五”期间,先后分批资助启动了<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种中药饮片的炮制规范化研究及饮片质量研究,投入科研经费达<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0余万元。这些中药炮制科研项目已于<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6年前先后完成,积累了有关炮制工艺及饮片质量的大量实验研究数据资料,提高了中药炮制工艺的可操作性及饮片质量的可控性。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等,累计获得经费约<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余万元。<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7年自然基金会首次将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列为重大研究项目,资助力度达到<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万元。与此同时,部分省市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及中医局等亦累计资助了约<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余万元的中药饮片研究经费。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中药炮制技术保护层次日益提高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中药炮制技术的保护,一直将关键的中药炮制技术列为国家的保密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明文规定将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列为谢绝吸纳外资的行业。<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2年<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又进一步明确了中药饮片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内容。<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6年<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月,国务院正式发出通知,将“中药炮制技术”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提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字工作方针。中药炮制技术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用药实践中,不断试制试用,总结积累形成的传统制药技术,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具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始创新潜力。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十年前,中药炮制技术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使得本来就存在的“后继乏人”问题更加突出。从“九五”末期开始,这种状况逐渐得到明显转变。随着人们对中药炮制在中医药学宝库中重要地位认识的提高,以及党和国家在大环境中对中药炮制学科的大力支持,中药炮制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不断增多。不仅中央各部委资助,地方政府亦可以多部门立项,企业亦开始投入饮片研究经费,资助额度均大大提高。一种中药饮片炮制研究经费少者<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万元,多者百余万元。课题完成周期亦大大缩短,一般<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3年即可完成。在科研经费快速好转的情况下,不仅炮制学科人才数量迅速增长,其他学科或专业的人才亦向中药炮制研究聚集。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参加中药炮制规范化及饮片质量标准研究的单位达<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多个,参加攻关研究人员达<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多人。其中既有中医药科研院所,又有众多中医院校及药科大学、中药饮片制造企业,甚至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及医科院药植所都加入到中药炮制研究队伍中。中国药材集团公司作为领头企业单位,现已走入中药炮制科研主力军的行列。
6.中药药剂学的研究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九五”以来,尤其是在国家“十五”、“十一五”计划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中医药政策引领下,中医药各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得到促进,新技术、新设备、新辅料的应用和现代新型给药系统的适宜性研究得到推进,中药药剂学科正在从“被动加工厂”的落后局面中解脱出来,并逐步确立自身发展战略目标和研究方向,形成新发展模式,在国家重大专项中充当主角。中药药剂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中药新药的研发,已取得重大科研成果
从中药药剂学科特点出发,创制新的中成药是中药药剂学科的主要成果指向,它为中药制剂注入新的生命力。近十几年来,人民的生活快节奏和品味多样化,给创制新药带来了挑战,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成为国内制药行业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国家支持了一大批中药新药的研发课题,中药新制剂新剂型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完成了剂型的更新换代,如片剂(分散片、咀嚼片、口腔崩解片、泡腾片等)、丸剂(浓缩丸、滴丸、微丸等)、颗粒剂、口服液、胶囊剂(软胶囊、液体胶囊、肠溶胶囊)、膜剂、软膏剂、橡胶膏剂、凝胶剂、注射液、栓剂、灌肠剂、气雾剂、喷雾剂等。凡西药常用的剂型,在中药里几乎都得到了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中药“粗、大、黑”的形象。一批中药新药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级奖项:如“葛根素注射液的研究”于<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薏苡仁醋制剂及其抗癌作用机理和临床研究”于<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中医药大学);一批上市中成药新品种以其拥有的科技含量和研究水平获得国家级奖项:如“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于<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石家庄以岭药业有限公司)、“复方丹参滴丸现代药学系列研究”于<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天津天士力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新技术、新设备、新辅料的推广应用,提升了中成药生产水平
为了提升中药制剂工艺和质量控制水平,创制具有中医药特色,疗效确切、质量可控、使用安全的中药制剂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辅料的推广应用显得尤其重要。
①超微粉碎技术等以生物粉体细胞破壁为特点的中药饮片超细加工技术,通过对超细粉碎过程工艺规律以及药效毒理和临床应用的研究,建立了超细中药细度质量控制标准,提高了疗效,节约了资源,改变了过去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中药产业链模式,取得了公认的成绩,并获得了一批相关成果奖和授权专利。例如河北以岭医药集团运用超微粉碎技术对通心络胶囊中虫类药进行工艺处理的“虫类药超微粉碎及其应用研究”获<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7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②提取技术超临界CO2萃取、中药微波辅助萃取技术、中药荷电提取技术、动态逆流提取技术等实现了产业化,改变了提取工艺单一的局面,丰富了提取工艺。新型提取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提高药材利用率、降低溶剂用量、降低能耗、减轻环境污染具有深远意义。浙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应用该技术生产康莱特慧芭仁原料药,其“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有效成分产业化研究”获<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
③分离、纯化技术应用新型分离技术初步解决了中药制剂“剂量大”的问题。通过“大孔吸附树脂应用示范研究”、“膜分离技术应用示范研究”、“絮凝澄清与薄膜包衣技术在中药颗粒剂防潮中的应用研究”、“大孔树脂用于中药生产的技术标准研究”、“有机高分子膜分离在中药生产中应用的标准化研究”、“泡沫分离技术在皂昔成分分离中的应用”、“新型吸附技术用于中药脱重金属的标准化研究”等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有效成分的得率,减少了酒精等溶剂的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山东中医药大学主持的“娑罗子、红花等中药药效物质提取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获<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④干燥技术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等新型干燥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某些中药浸膏不易干燥、高温易变性等难题,解决了中药制剂成型工艺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了产品质量。如泡腾片存在崩解缓慢,易冒冲,稳定性差和生产效率低等的问题,采用环形片技术及新型包装材料和方法,改进现有压片机,较好地克服了上述技术难题,保证了中药泡腾片生产的顺利进行;中药复合胶囊有利于解决中药制剂中同时含有固体制剂和液体或易挥发性成分的成型和稳定;采用包衣技术解决了中药制剂吸潮等质量问题;一些相关的设备研制成功,形成相关的制剂技术,获得了发明专利,有的已经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⑤在线检侧和控制技术“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的实施解决中药生产过程缺乏在线检测和控制的难题,增加生产过程的可控性,使中药生产过程从“模糊”走向“清晰”成为可能,为中药制剂产品质量的精准控制奠定了基础。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新型给药系统的适宜性研究,提高了中药药剂研究水平
应用新型药物递送系统是药剂领域的研究热点。“十五”期间,中药药剂领域的专家提出推动中医药科研方法由“本体”研究向“状态”研究转变,提出“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建立有中医药特色的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研究平台”。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治疗法则为核心,依据中药药性理论、方剂配伍理论、方剂与剂型的关系,运用现代系统论和控制理论,并借鉴西药新型释药系统技术方法,以中药有效组分为配伍形式或重组中药效应组分复方,制备既充分体现中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治疗理念,又具有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等特征的现代中药新制剂。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既区别于以单纯化学药物或天然药物制成的新型释药系统,也区别于将中药复方提取物简单统一制成的单一的释药系统,是一个有学术价值、有实用价值、有深度的研究新领域。一些关于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研究正在积极探索性地开展,例如进行大川芎复方释药系统、愈肠宁复方释药系统和芍药甘草复方释药系统等研究,提出“剂有致效之奇功”的观点,初步构建了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研究思路。随着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的实施,中药缓控释和靶向制剂新技术的研究获得重要进展,在口服缓、控释技术、口腔与鼻腔吸入给药技术、肺部释药技术、长效微球的控释技术、微乳的制备及稳定化技术、脂质体的包封与稳定化技术、透皮给药技术、结肠定位技术等应用研究方面,形成一批成果和专利,为创制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奠定了剂型研究的理论和实验基础,提供了一大批制备共性技术和评价技术。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中药药理学的研究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是中药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包含中药效应动力学(简称中药药效学)和中药代谢药动力学(简称中药药动学)两方面。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①用现代科学方法阐释中药药性理论、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及作用机制;②探索发现中药新品种,新的药用部位,促进中药学的发展,扩大中药学的内涵;③参与中药新药研制,提供临床前药效、药动、毒理学资料;④探明中药及其复方的组方原理、有效成分、效应及毒性的物质基础,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促进中药现代化研究。“九五”以来,我国的中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已纳人国家卫生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中药现代化已列入“十五”期间医药发展的重点,并被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中药药理学科的发展与中药学科的发展是完全同步的,由于国家层面的引导、科技部“863”、“973”项目的建立,鼓励现代科学技术的渗入与应用,中药药理学科面貌发生巨大改变。中药药理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思路有较大突破,研究方法与手段日益先进,研究目标更加明确。研究对象已逐渐由生药、饮片、煎剂发展到提取物、有效组分及有效成分,并使确有疗效的药用成分开始成为创新药物的研究对象。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中药药理学实验技术不断完善
应用现代技术揭示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研究受到科技部“973”计划的
资助和引导,正在深入开展;随着技术创新不断深入,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及疾病模型正不断建立和完善,新药筛选及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关键技术及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成果;开展了中药及复方的系统毒理学、器官毒理学、细胞毒理学、遗传毒理学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含马兜铃酸、吡咯里西定生物碱等药用植物致肾脏、肝脏毒性等不良反应的机制得到揭示,中药毒理学研究手段提高到新的水平。中药开发的安全性评价技术平台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安全性保障措施更加严密;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比重增加,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成为中药复方研究的中心环节;药物效应的检测手段不断提高。膜片钳、细胞内微电极和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生物活性物质测定,离子通道、基因、受体功能分析等先进技术均已进入中药药理学研究领域。基因探针、细胞重组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中药对基因表达与调控的影响研究亦已成为研究热点。计算机自动控制、图像分析处理和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技术开始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血清药物体外实验法的探索与应用
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药理活性实验和作用机理研究是在体外进行的,而利用中药粗提物直接进行体外实验,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受到质疑:①中药粗制剂中的杂质和理化特性会干扰实验结果;②粗制剂中体外实验有效的药物成分,经胃肠道给药未必一定能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因此,粗制剂的体外阳性实验结果意义不大;③中药,尤其复方所含成分复杂,有些成分在胃肠道内易受到微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转化成活性成分吸收入血。所以口服中药后吸收入血产生药效的物质不一定就是药材中原有的成分,可能是某种成分在胃肠道的转化产物或代谢产物。因此,用常规体外实验显示无效的中药粗制剂,轻易判断其口服无效也未必合理。<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世纪<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年代中期开始,中药药理学界开始了血清药物体外实验法的探索。这是指将中药粗制剂口饲动物后从受体(动物)获得血清,以中药及其复方的血清药物代替中药粗提物作为供试材料,加入反应体系进行体外试验,并以未经给药的动物血清作为空白对照。以含药血清或空白血清对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的效应差异确定中药粗制剂可以产生的效应。这一方法可以克服中药粗制剂常规体外实验结论的不可靠性、假阳性、假阴性等弊端,提高了中药体外实验的可信性。近年血清药物体外实验法不但在中药药理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而且在中药分析化学等领域得到推广。采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血清药物实验法的协同研究,用以揭示产生药效的物质基础。中药血清药物实验法与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结合,将有可能成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种新的方法体系。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复方中药药理学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
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复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强调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物质基础,复方药代动力学,复方作用机理的探讨,尽管难度大,但学者们的研究热情不减,研究方法日新月异,研究理论层出不穷。中医理论强调循证施治,所用多为复方,讲究药物配伍,七情相和,因此现代复方药理学研究坚持在阐明复方配伍的化学与生物学内涵上寻找突破口,重点是临床疗效确切,作用目标明确,能够体现中药复方君、臣、佐、使配伍规律,复方组成药味的化学基础研究相对清楚的中药复方。在揭示药效物质基础变化与配伍、药效学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学和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药效物质差比构成与生物效应靶点反应特性的相关分析,以揭示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从而摸索一套研究复方药效的方法学。例如对生脉饮的研究就代表了补益剂研究的当代水平,揭示了其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抗氧化、对核酸、蛋白质代谢、抗突变及防衰老等方面的重大作用。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结合研究
中药药代动力学尤其是方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无很好的方法和手段,目前主要采用体内药物浓度法、药物累积法(动物急性死亡率法)、药理效应法、微生物指标法等,但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尚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有人提出综合运用中药有效成分药动学-药效学同步分析统一模型、血清药物实验法及高效毛细管电泳、二维及三维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或气质联用技术等,进行中药及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者将中药复方药效学研究与药代动力学结合,应用(PK/PD)模型加以分析,找出浓度-效应-时间的三维关系,进行复方药动学研究,为阐明药物作用机理、活性化合物的筛选、提示剂型改革方向、指导制定临床用药方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高新技术推广应用
生物技术是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独立的技术领域。<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年代创建了重组DNA技术和杂交瘤技术之后,动植物转基因技术、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以及近几年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生物芯片技术和自动化药物筛选技术等相继发展起来,并在中药药理学科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病证结合模型探索
近年有学者以冠心病为切入点,通过血瘀证文献的回顾性研究,在证候和疾病指标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冠脉介入球囊拉伤冠状动脉内皮,复合高脂饲料喂养的方式,在实验小型猪体内建立新的冠心病痰瘀互结与瘀血阻脉两个常见证型的动物模型获得成功;采用证候客观化评分的方法,模拟动物在中医证候四诊方面表现,并从生物学角度对其进行系统评价研究,以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拟临床评价方法。该研究突出了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的结合,缩小了模型动物的客观表现与血瘀证实际临床表现的差距,从而保证了所复制冠心病证候动物模型的客观性及与临床的相关性。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拟临床研究概念的提出
通过复习近年来有关中医证候模型研究的文献,分析现有中医证候模型研究中的局限性,结合近年来的研究体会,提出中医证候模型拟临床研究的概念,并对其可能的应用价值进行评述。提倡用临床实验方法研究中医证候的科学规律及其演化过程,并对病证结合模型动物进行中药干预,评价药物对证候模型的作用及内在本质,从而构建符合中医药作用特点的研究平台及药物评价技术规范。首先,模型动物的选择要根据临床需要,尽量选择与人类接近或相似的物种;其次,根据疾病模型动物拟临床研究的原则,选用无创或者微创手段获取有价值的实验数据;最后,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也应最大可能的符合疾病实际的发展演变过程。
(<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120%;color:#)中药安全性研究
随着中药产品品种的增加、应用范围的日渐扩大和国际上近年来有关中药毒性的报道,中药毒副作用的判断标准及对有毒中药、有毒成分的基础研究倍受重视,并取得阶段性的研究结果。中药毒副作用包括中药本身固有成分的毒性,中药产品中的混杂物如重金属含量超
标,以及中药不当配伍产生的毒性等。中药遗传毒理学研究以及中药抗诱变性研究也已开展。参照化学药品毒性研究方法进行中药毒性评价已形成一套较成熟的方法,主要集中在急性、亚急性和长期毒性实验上,指标的选择主要集中在组织形态学及生化指标的检测。此外,近年来中药毒理学研究在方法学上也有一些新的探索和进展。细胞生物学技术是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整体活动的科学。在中药毒理学的研究中引入细胞生物学技术有助于直接观察中药在细胞学水平上的毒性反应。如常规使用的细胞毒性试验MTT法,可以快速高效地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毒性反应。又如利用血清药物体外实验法进行毒理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药毒理学研究的发展,为从细胞分子水平阐明中药毒性机理排除了干扰,避免了假阳性、假阴性的结果。细胞生物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更清楚地从微观角度反映了中药毒理作用的生物学基础。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该技术为中药的研究提供了诸多的技术手段,使中药在保留整体、宏观优势的同时取得现代科学的微观分析,从而推动了中药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应用于中药毒理学研究,如对中毒脏器中核酸含量的侧定,对药物性损伤的肝细胞中药物代谢酶和抗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以及毒理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探讨等,均促进了从基因、分子水平探讨中药毒性产生的机理与本质的研究。
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太效应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