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喝茶仙人喝的茶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神仙也贵茶:道教与茶文化
来源:中国民族报作者:李记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对于茶道,道家的融入与付出,可以说不逊于佛禅;道家在历史上对茶道的影响,足可与禅宗比肩。
神仙也贵茶:道教与茶文化
茅山道士采摘新茶。 资料图片
  “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即原来的‘茶’字)也。”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茶作为中国人的一种饮品,由来已久。据《神异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匝牺之余,乞相遗也。因其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宋人冯时可根据这一传说认为:“故知神仙之贵茶久矣”。
  道家与茶有着难舍难分的情结。道者修道注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注重尊生、贵生、忘坐、无己。这些修道者把道家思想融入饮茶之中,对茶道的影响深远流长。
  道家饮茶追求自然之意。在饮茶中常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表现在品茶时乐于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元好问的《茗饮》一诗,就是天人和一在品茗时的具体写照:“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
  在饮茶人眼里,月有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诗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对着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样的茶能在诗人心中永久留香,而万里清风则送诗人梦游华胥国,并羽化成仙,神游蓬莱三山,可视为人化自然的极至。人化自然,自然亦化道中人。茶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
  喝茶人最讲茶境,亦如道者修炼,好山间野林,寻一处宁静,得一份安心。笔者以前偶然间翻看过宋代刘克庄的一首《西山》诗,现在细想下,甚是可爱。
“绝顶遥知有隐君,餐芝种术鹿为群。多因午灶茶烟起,山下看来是白云。”植仙草、友糜鹿于高山茶烟中,这岂不是“碧云深隐隐仙家”的景象吗?鹿,是神仙之灵物,是仙人的骑乘。鹿入茶境,增添了天然灵趣。这正是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的美好诠释。
  喝茶,茶具和道具最少不了。道家饮茶,采用的茶具和道具要求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采用的茶具多是景德镇的青花茶具。道家茶礼每组由一个主泡和两个副泡组成。茶桌多采用的是深棕色长方形的茶桌(用于立式冲泡),茶桌中央配有青色桌旗,上面绣有八卦图。背景为8个可移动的屏风,青色为底,白色为图,两边各4个,上面分别绘有太极八卦中的8个图样。副泡一负责养生茶的调配:调料分别盛于青花小盏中,副泡一将小盏中的调料拨入青花大盏。副泡二负责端送主泡的净手盆和茶巾。其中所采用的青花盏和水洗均为手绘福寿图腾,形状为圆形,托盘底下均绘有八卦图,充分体现了道家“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主泡以纯铜的提梁壶盛水。盖碗为冲泡的主体,盖碗又称三才杯,有盖、杯、托三件组成,分别寓意天、人、地三者的结合。手绘的刀字纹青花图案融合了道家茶礼整体体现的青色与自然。主泡除以上所述的茶具之外,道具还包括道教法器——拂尘,焚香用的香炉等。
  饮茶时,水也很重要。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有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古人饮茶择水以山泉为上,且以矿物质丰富的泉水为上。唐人李华有《云母泉诗》,认为云母泉不仅“气染茶匝馨”,而且“饮液尽眉寿,餐和体皆平。琼浆驻容发,甘露莹心灵。”并在诗序中欲以云母泉茶来“扶寿”,来“究无生之学”。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论泉水”条中,认为丹液朱砂泉“可点茗”:“水中有丹者,不唯其味异常,而能延年却疾,须名山大川诸仙翁修炼之所有之。”古代茶泉还特重雨水、雪、露等,除其甘冷轻淳的特质外,还与“天一生水”的观念有关,认为天降之水,都是“灵水”,是“仙饮”,饮之可以养生扶寿。古人贮水养水,将水瓮置于阴庭之中,“使承星露之气,则英灵不散,神气常存。”(张源《茶录》)这也是道家思想的产物。喝茶利于人养性,正如道者所追求的养生延命一样,品一杯好茶,停下自己纷乱的思绪,来静看这丰饶的人生。
  修道者,先守静以制动,复存神以安心,互相为用,则藏府气血之循环,可以缓和而得养,免至急促失调浮躁不宁之弊,自可长生。饮茶有助于道家静功养生术的修炼,可以调气息、和阴阳、提精神、活跃思维、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使奉道者进人清虚之境而得到心灵的净化,神清气爽,从而激发修道的毅力与悟性。金代“北七真”之一马钰就专门写诗赞美以茶助修道的奇妙作用,《长思仁·茶》正是此种茶诗:“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马钰认为茶是上天对道家修道的恩赐,茶可提神,增强功力和道行,实现在修道过程中的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茶对道家来说是“无为茶”、“自然茶”,是养生增功茶。
  养性当然不能只是身体的,也应是心灵的,所以,道家又把茶推向“修真养性”的境界。曾经以“卢仝七碗茶”名传茶史的卢仝,写过一首《忆金鹅山沉山人》:“君家山头松树风,适来入我竹林里。一片新茶破鼻香,请君速来助我喜。莫合九转大还丹,莫读三十六部大洞经。闲来共我说真意,齿下领取真长生。”卢仝认为,不必炼什么九转金丹,也不必读什么道家经典,只要以喜悦的心喝茶,就能体会道家修行的真意,也能得到长生。
  道家有尊人贵生的传统,道和茶的结合也正体现了此种深意。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
  对于茶道,道家的融入与付出,可以说不逊于佛禅;道家在历史上对茶道的影响,足可与禅宗比肩。古代道家也出了不少茶人,对茶文化的发展有过重要的贡献。古代“茶仙”、“茶神”自陆羽始,而此尊号则是源于道家的。与陆羽同时代的茶人常伯熊,在为李季卿烹茶时所着服饰,似为道家打扮。中唐时有个著名的茶人叫李约,他提出了著名的“活火”说,而李约曾著有《道德真经新注》,颇倾心于道教,《中华道学通典》亦将其录入道家“人物”之中。宋代的宋徽宗好道,称道君皇帝,其所著《大观茶论》代表了宋代茶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其中,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颇浓。明代的朱权,“托迹黄冠”,号耀仙、涵虚子、丹丘先生,其所著的《茶谱》,贯串了道家思想,可称之道家茶文化专著。明代的著名茶人陈继儒,亦被《中华道学通典》录为道家“人物”。
  想起在历史上对茶、禅、诗、道都有甚深道行的出家诗人皎然,似乎在诗里写出了品茗悟道的心境:“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常君此茶怯我病,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醉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且就用此诗来结尾吧!
欢迎关注“南方新闻网”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当前位置:
头痛喝什么茶好?能缓解头痛的茶秘方
摘要:头痛喝什么茶好?高压工作过度加班都是头痛的根源,一些中医专家们认为头痛是因为外来的风导致气血的阻滞而引发的。饮茶可以让人体内的气血更加充沛所以,喝茶能够有效的缓解...
头痛喝什么茶好?高压工作过度加班都是头痛的根源,一些中医专家们认为头痛是因为外来的风导致气血的阻滞而引发的。饮茶可以让人体内的气血更加充沛所以,喝茶能够有效的缓解头痛的病症。下面请看几款小编推荐的茶方吧。
缓解头痛茶方一:紫苏、菊花及柴胡分别各五克。加入两百五十毫升的沸水后焖制五分钟即可饮用。此茶方具有止痛的功效。
缓解头痛茶方二:五克的银杏叶及白芷,再搭配上十克的葛根及丹参。加入两百五十毫升的水焖制五分钟即可。比较适用于颈部疼痛而引发的头痛。
缓解头痛茶方三:十克的黄芪、麦冬及何首乌。在加上五克的川穹。同样加入两百五十毫升的沸水焖制五分钟。此茶方比较时候用脑过度。加班疲劳而引发的头痛。
本文()来源:未知,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谢谢!
品茶论道,弘扬中国茶文化!文明发言,禁止广告!谢谢!茶风_百度百科
茶是国饮,茶香飘扬千年,我们在茶的乾坤中,品出她一身风情?传承了千年的中国茶风在中国文化中飘逸着永不没灭的茶的香味。 “茶风”的要素包括但不限于、、和。
茶风基本要素
,一种茶叶一世情,每一种茶叶都有着她自己曲折离奇的身世故事,“”、“”、“”、“”、“”、“”、“”、“”、“”、“”等风行世界的名茶,每—种茶都写出它们的一世!
茶风茶与生活
茶与生活,将水煮开,置茶入壶,注汤入壶,将茶汤入杯……这一道道泡茶程序看似简单却蕴涵了如何取水、浇水、置茶的量、冲水的急慢多寡等等,都在细微中引动着茶香和滋味。
。佳必有好器相配, 才能相得益彰。中国历代经典茶器中,有不少出自名窑,或在宫廷之内、或在文人雅士之间流传把玩,亦成为令人收藏主题。本系列将以中国茶器为经、以时代为纬,系统地探究每一时代品茗风格与茶器的一段不解之缘。
茶风用一词用最浅显的文字记述了茶在中国文化的多元变动因素中何脱颖而出,带给人们品饮艺术的一份清香!品茶可以是件轻松平凡的事,也可以用心喝出清香和口味。品茶要得好滋味,贵在好茶、好水之外,还要有一颗对茶的好情,才能凝精聚神细细地由茶的实体抽离出意象,才能穿透茶的种植、制作工序找到滋味和内涵!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化。中国的茶既博大精深,又平凡朴素。它在,在,在;在宫廷雅室,也在草庐柴舍。中国古人称喝茶为吃茶、饮茶、用茶,或品茶,那时对茶的谦卑的珍惜,说到底,是寄品格禀赋于茶,寄哲思与情爱于茶。我们对茶的认识与热爱,其实是对生命本体和大自然的认识与热爱,同时也是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达观。仿佛一位谦谦君子,一位从容恬淡的智者,茶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不温不火,几乎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全部精神与本质。因而茶的高尚,也是人的高尚;茶的淡泊,也是人的淡泊。人沉浸在茶中,也即沉浸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我国历代历朝的文人士子,对茶多有著述,以至茶文化成为与诗书礼乐绘画等文化艺术息息相通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有代表性的两部分著作,即唐代《茶经》和清代《》。
茶风中国茶风
茶风远古时代
远古时代的饮茶,起源于神农的故事。
,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
神农遇到茶
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
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
后来,就把它命名为&茶&。 人们从野生大茶树上砍下枝叶,采集嫩梢,生嚼鲜叶。 后来加水煮成羹汤饮用,这就是最早的原始 粥茶法。
茶风南北朝
统治阶级嗜茶成风,皇帝多在皇宫举行茶宴,作为对群臣的一种恩施,气氛肃穆庄重,礼节严格。丈人与僧侣则多选择在古柏参天的禅林寺院 坐禅饮茶。
《》之前,人们把茶饼研成细末,再加上葱、姜、橘等调料倒入罐中煎煮来饮 。后陆羽提倡自然煮茶法,去掉调料,人们 开始对水品、火品、饮茶技艺非常讲究。
茶风宋元时代
将团茶碾成细末,置入盏内,冲入少许沸水 ,搅拌调匀,再注入更多的沸水,并以茶筅 搅打至稠滑状态即饮。这是当时最受推崇的 研膏团茶点茶法。 普及民间的另一大特色茶事, “斗茶”, 这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包括水、具、火候、 注汤时机和调汤动作等系列内容。
茶风明清时代:
茶叶由改为条形散茶,於是,人们不 再将茶碾成粉末,而是直接将散茶加入壶或 盏中沏泡饮用
。这种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味, 推崇小壶缓啜的“工夫茶”冲泡方法标志着 炒制散茶的盛行,并一直流传至今。
茶风茶风传播
茶自被发现并利用以来,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如今,茶已成为全世界人们追求和平、安宁的一种媒介和精神寄托,并与各地社会的经济与文化产生了紧密联系。茶的传播,无疑地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品质与内涵。成为人们日常消遣的必备品。可以清理肠道。
茶风茶传日本
“茶为中国特产,或即原产地,后始传播于东西洋,先述东洋日本饮茶风俗之起源。中国茶未人日本之前,传说日本之高千穗椎叶七山,肥前,玖磨八代山鹿,筑波之生叶上妻,丰前之上毛由川,丰后之大野直人诸郡,皆有野生之茶。唯日本人取为饮料与否及种植之与否?寂然无闻。日本之有茶种系自中国传人,当平安朝初期,桓武平城嵯峨诸帝之间,传教弘道之请益僧留学僧不断来唐,乃传人茶种。前引当时来唐之最澄上人,归国时,台州司马口口曾煮茶为之饯别,即携茶种至日,栽于江州阪本。或谓在奈良朝之圣武天皇治下,僧行某曾携茶于参州药王府内,顾其种得自中国与否,则不敢断定。当茶种输人之始,日人种之固少,饮之尤少。当时,营公作诗虽有“东方明未睡,闷饮一杯茶”之句,但自平安朝至仓时代约百八十年间,饮茶风气乃未开,它仅为贵族僧侣中之消费品。及仁安文治间,前后两次入宋,禅师回国,茶树之栽植与饮茶之风气,始遍及全国。禅师入宋,第一次在仁安夏季,当其上浙江台州之天台山,深感茶之灵液,及秋归国。携茶以随,种于肥前之福冈佐贺县境雷振山坊前庭,称为岩上茶,同县三井郡山本材丰田之千光寺,亦有茶园种植。第二次在文治建久之时,归国之船,先到长崎之平户苇浦,民部大辅清贯迎之建小庵,开道场,禅师即于庵之附近种茶,今日日本之九州嬉野,茶乃产于长崎县之彼杆与佐贺县之东西嬉野。饮水思源,皆系荣西禅师之赐。禅师曾著《吃茶养生记》,并以茶医好当时诗人将军宫朝宿醉,有名于世。其后明惠上人,亦栽茶于山城大和,人工种植既多,饮茶之风乃盛,上人曾说:“茶道之幽玄,复授北条泰时以治道俭素之要义。”间接上予日本政治,莫大影响。自此而后,至德川八代吉宗将军时代,日本饮茶之风更盛,茶店林立,时人作诗曰:“随处开茶店,一钟是一钱,生涯唯简里,饥饱委天然。”足见当时风气矣。
历代饮茶法: 平安时代:贵族茶--这是天皇、贵族、高级僧侣等上层社会模仿中国唐代先进文化,受唐风饼茶煮饮法影响的风雅之事。镰仓时代:寺院茶--这是受中国宋代末茶点饮法影响,以寺院茶园为中心,视茶为药物,备受和尚推崇的饮料。室町时代:斗茶--源自中国宋代,但更富游艺性、娱乐性。武士、官员们借此聚会扩大交际,炫耀进口货及大吃大喝。书院茶--一扫斗茶的杂乱、拜物风气。渐追求典雅、沉静的艺术风格,在书院式建筑里进行庄重的茶会,为奠下基础。世纪:村田珠光掀开日本茶道之序幕,之后由武野绍鸥继承,终於集大成者为。
茶风茶传欧洲
次述西洋饮茶之始。欧人知道茶叶,始于十六世纪葡萄牙东来,而传人欧洲,约在十七世纪初期,欧洲之东洋贸易,着先鞭者,为葡萄牙人,根据地在广东澳门。澳门人,为欧人最初见到之饮茶之人。唯广东非产茶之地,其于茶之传播,殆无若何影响。后荷兰人继之东渡,达到中国南方之福州,亲见中国产茶之地,时为西历一六00年之事。欧人最初用茶,当作药品,斯时荷兰东印度公司,输极少之茶叶入欧洲,为西洋有茶叶之始,欧洲医学,深信茶之功能,一如中国人最初之饮茶。法国贵族,对中国之茶视作一宝,极珍贵之,且当时茶价昂贵,有以砖茶纳入黄金之箱,以作赠品之传说。英国之输入茶叶,约在西历一六六0年,喝茶店建于伦敦,大约亦于此时,一六六二年英王查理十三世迎娶葡萄牙皇女为内亲王皇后时,皇后之礼物中,即有茶叶。
茶在欧洲的传播:葡萄牙(1517年),(1560年) 葡萄牙海员从中国带回茶叶。传教士克鲁兹公开撰文推荐中国茶“此物味略苦,呈红色,可治病”。 荷兰(1610年) 荷兰与中国开始茶叶贸易,垅断西方市场。英国(1650年),(1669年) 荷兰将中国红茶转销英国。英国出现第一则茶叶广告,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售茶记录。第一批由英国直接进口的茶叶在伦敦上岸。法国(世纪) 以开放态度接受英国式饮茶。德国、瑞典。挪威(清初) 美国从厦门、广州购运大量茶叶,相继销售到毗邻各国。法国(17世纪) 以开放态度接受英国式饮茶。
茶风茶传英国
此为英国皇室与茶发生首次因缘。及后,饮茶之风次第及于民众。时有英人彼皮,受人赠予茶叶,且作日记云:“为中国人所饮之饮料,余未尝见之,此恐系药物学家巴苓帖尝谓有治感冒或脑充血症功效之药用饮料乎?”茶初作药用,中国日本四洋,前后如出一辙。其后,一六六四年,东印度公司进献茶于英王。当时茶价,一磅值六十先令,极为昂贵。咖啡之输人欧洲约在西历一五八0年,比茶早二十年,初由阿拉伯商人输入。虽是先人为主,但在英国,后进之茶实有凌驾之势。至一七00年,输人之茶每年平均两千磅,自后十年,平均约在十四万磅。至一七八0年全欧输入五百五十万磅,而英一国突进至一千二百二十万磅,咖啡之输入瞠乎其后。继而英领印度,相竞植茶,与中国颉颃,以输入税之关系,印度红茶种植迅猛发展,一八八八年输出到英国的数量遂超中国茶之上。英人有朝茶、午后茶。家居外出,默思会谈,皆不离茶。每人每年平均消费茶九磅,可谓“嗜茶之国民”也。
茶风茶传美洲非洲
在美洲、非洲、大洋洲的传播:美国(1626年) , (1773年) 、 (1784年) 荷兰把中国茶叶运销至其管辖之地。美国对英国发动,“波士顿倾茶事件”。 美国与中国开始茶叶贸易。 巴西(1812年) 引进中国茶叶。阿根廷 (1824年) 输入中国茶籽。 摩洛哥(19世纪初) 种植茶树。肯尼亚(1925年) 开辟茶园,迅速成为世界第四大茶叶生产国。澳大利亚(20世纪中) 种植茶树。
茶之初生,不在英国,不在西洋诸国,且不在日本,而在中国。因此,中国古代不独精神文明举世闻名,即物质生活亦擅优长,所谓“大国文明”,其在斯乎?(摘自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从明成祖三年(公元1405)至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期间,(公元)率船队曾七次下西洋,足迹遍及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并直达非洲东海岸,涉及30多个国家。所到之处,加强了中国和各国之间的往来,发展了包括茶叶在内的中国大批货物和各国货物之间的交换。
扩大了中国茶叶的输出量和茶种的外传的地域范围,对东南亚和东非的饮茶风俗起了推动作用。同时,波斯(今伊朗)商人、西欧人东来航海旅行,加上传教士的中西交往,把中国茶叶传往西方,为后来我国茶叶大量输入欧洲作了宣传和舆论准备。
茶风传播方式
茶从中国传播到世界诸国,普遍通过以下三种渠道:
(一)由僧侣和使臣,将茶叶带进周边地区。
(二)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茶叶成为随带礼品或日用品。
(三)通过贸易商务,将茶叶运销到国外。至今为止,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生产茶叶,而消费国家和地区则达160个左右。
茶风各国茶风
茶风英国茶风
与中国同为饮茶大国,各具独特的茶文化,代表着东西方不同的饮茶风格。然而,历史上从未种过一片茶叶的英国人,却用中国的舶来品创造了自己独特华美的品饮方式,以内涵丰富、形式优雅的“英式下午茶”享誉天下。如今,无论英式红茶、香草茶还是水果茶,世界各地的人们皆对其兴趣盎然。“英式下午茶”已成为英式典雅生活方式的象征。下午四点即使你有天大的事也得恭候英国人喝完了下午茶再说,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一首英国民谣就是这样唱的:“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
英国人每天“Tea,time”非常多,使外来者感觉英国人三分之一的人生都消耗在饮茶之中了。清早刚一睁眼,即靠在床头享受一杯“床前茶”;早餐时再来一杯“早餐茶”;上午公务再繁忙,也得停顿20分钟啜口“工休茶”;下午下班前又到了喝茶吃甜点的法定时刻;回家后晚餐前再来一次“High,tea”(下午五六点之间、有肉食冷盘的正式茶点);就寝前还少不了“告别茶”。真正是以茶开始每一天,以茶结束每一天。英国人每天一丝不苟地重复着茶来茶去的作息规律并乐此不疲。此外,英国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Tea-Party)、花园茶会(Tea,in,garden)以及周末郊游的野餐茶会(Picnic-Tea),真是花样百出。
茶风马来西亚茶风
17世纪 中国闽粤地区华人迁移马来西亚时,一并将饮茶习 惯带过来。19世纪 栽种茶树。 20世纪人们从新加坡转销茶到马来西亚,把茶当作解渴与 药用饮料。华人族群推崇“肉骨茶”饮食风俗,所谓肉骨茶,是选用新鲜排骨和猪蹄,配以党参、枸杞、熟地等 滋补药材和其他香料,进行烹调成为一道美味可口 茶肴,吃时规定必饮福建或广东乌龙茶。普遍风行全国的是一种“拉茶”饮用方式,可在任 何印裔回教徒经营的饮食小摊喝到。1987年 现代茶艺馆兴起,火速带动工夫茶品饮潮流,为马来西亚播下茶道种子。
茶风土耳其茶风
,地处亚洲小亚细亚和欧洲巴尔干岛东南。茶是当地人生活的必需品,早晨起床,未曾刷牙用餐,先得喝杯茶。在全国,无论是大中城市,或是小城镇,到处都有茶馆,甚至点心店、小吃店也兼卖茶。别有情趣的是,凡在城市工作的人,只吹一吹口哨,附近茶馆的服务员,随即手托一个精致的茶盘,上放一杯热茶,给你送上。所以,在城市,不但茶馆星罗棋布,而且到处都可以看到有串街走巷,挨门挨户送茶的服务员。至于车船码头,还有专门卖茶的人,口中不断地喊着“刚煮的茶”来回卖茶给过往客人。在机关、公司、厂矿时,都有专人负责煮茶、卖茶和送茶。在学校教师办公室里,还专门按有一个电铃,教师若要喝茶,只要一按电铃,就会有传人提着茶盘和杯子,将茶送去。就连学生,在课间也可去学校专门开设的茶室里喝茶。总之,茶已渗透到土耳其的每个角落,各个阶层,成为土耳其一道颇具特色的生活景观。
茶风摩洛哥茶风
地处北非的人有一个独特的生活习惯,即一日三餐不离茶。摩洛哥人一日不吃饭行,但一日不喝茶不行。摩洛哥人爱喝绿茶,从清晨起来,就开始喝,一般要先喝完茶才开始吃早餐。中餐和晚餐也要喝煮好的清茶,饭后有时还要喝三道茶,而且喝茶的量很大。
摩洛哥人饮茶的习惯至今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了。一直以来摩洛哥人的食物以牛羊肉和牛奶为主,喝绿茶,可以帮助消化、消除疲劳,因此喝茶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为社会习俗。摩洛哥人在招待亲朋好友时,会精心制作一杯飘着薄荷香味的清茶。摩洛哥人把这看作是招待来客的很高的礼节。在节日宴会和社交活动时等正式场合这种薄荷茶还可以可以代酒。制作一杯甜茶的方法十分讲究。需要把绿茶和新鲜的薄荷叶放在特制的铁壶里煮,直到汁水煮浓,再加入糖,一杯清香四溢的薄荷甜茶就制成了。香气扑鼻,沁人心肺。薄荷茶在摩洛哥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沙漠中的绿洲还是海边小镇,雪山餐馆还是城市街角,只要你留心,都可以看见翠绿的身影,闻见迷人的清香。摩洛哥风景如画,在这样的背景下,两杯摩洛哥翠绿的薄荷茶立时成为视觉图案的一部分,感官体验的点睛之笔。
茶风法国茶风
如今是欧洲第四大饮茶国家,仅次于爱尔兰和英国,和德国差不多。二十多年前法国人饮茶不太普遍,年输入茶叶约八千吨。近一二十年来茶叶消费量逐年上升,目前年增长约3%,年进口达14000吨。人均消费约0.25公斤。当前法国人对茶的认同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茶,正在法国逐渐风行。
茶风茶风诗作
茶风《茶诗》
五代. 晋——郑邀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茶风《和韦开州盛山茶岭》
唐——张籍
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
茶风《喜园中茶生》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茶风《峡中尝茶》
唐——郑谷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家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茶风《湖州贡焙新茶》
唐——张文规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茶风《茶》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茶风《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唐——李白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茶风《重过何氏五首》
唐——杜甫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茶风《走笔谢梦谏议寄新茶》
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茶风《对茶》
唐——孙淑
小阁烹香茗,疏帘下玉沟。灯光翻出鼎,钗影倒沉瓯。
婢捧消春困,亲尝散暮愁。吟诗因坐久。月转晚妆楼。
茶风《尚书惠蜡面茶》
唐——徐寅武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茶风《茶》
宋——林逋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茶风《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风《咏茶》
宋——苏轼
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茶风《汲江煎茶》
宋——苏轼
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卧听山城长短更。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仙人的名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