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名老中医名单著名中医刘丽红

TCMKB -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为了推进中医临床信息研究,开展中医临床知识服务,成立了
中医药临床应用信息研究室。在李宗友所长和王映辉书记领导下,
科室主任李敬华博士,团队成员包括于琦博士、于彤博士、田野硕士、高宏杰硕士、徐丽丽博士等。
在中医药信息领域研究经验丰富,承担国家级、院级、所级课题十余项,已为多个医院、单位开展临床知识服务。
汇集古今文献及领域专家,采用文本挖掘、知识库、知识地图、关联数据、语义维基等技术,搭建一个中医药防治支气管哮喘的技术筛选展示平台。整理中医养生文献,传承名医养生经验,整合中医养生知识,弘扬中华养生文化。通过网络和移动APP提供中医养生知识服务。开发用于北京地区中医皮肤科代表流派学术思想传承和文献整理的知识地图系统,展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辅助科研人员系统梳理朱仁康、赵炳南等中医名家的师承关系、代表性方药等知识。全面收集中医方剂文献,系统梳理中医方剂知识,实现经典名方研究相关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共享,支持中医药工作者对中医方剂知识进行分析和挖掘,揭示方剂配伍规律。目前收集到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文献9225篇,根据文献种类及实际价值分为RCT文献质量评价、临床研究、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古代文献研究、专家经验、医案、meta分析文献评价与综述、共识与标准、学位论文、护理等子库。提供中西医治疗泌尿系感染现代期刊近15年文献1万余篇,构建单机版检索平台,为重点专科提供项目展示。搭建了法国及东盟国家中药药理及法规的文献库,汇总近年来研究进展,提炼研究成果,总结发展趋势,以促进实质性项目的合作。收集了2000多篇中医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中英文献,并采用Cochran11.6标准评价RCT文献,实现了对文献联合检索、统计、查看题录和下载原文的功能。系统基于B/S架构,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项目面向老年公寓开展中医健康知识服务,构建中医养生知识体系、中医养生本体、中医养生古今文献库,搭建中医养生服务平台。项目进行中。对余老1000例医案进行数据清洗、建库、数据挖掘、撰写评价分析报告。整合中医临床术语、文献和知识资源,面向网络用户提供知识检索、浏览和编辑等服务。整理中医养生文献,传承名医养生经验,整合中医养生知识,为社会大众提供权威、准确、个性化的养生知识服务。基于语义网技术搭建的中药数据库集成框架对经典名方相关古籍和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整理,集成方剂、中药、毒性、疾病等数据库,实现经典名方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共享,用于方剂量效关系分析等应用。对中医证候学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和精确表达,汇集证候、疾病、方剂、中药、症状等方面的知识,支持中医证候学研究和临床决策。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语义网络框架作为一个面向中医药领域的规范化顶层本体,为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中的所有概念提供了一体化的概念框架,对于中医药学术语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在语义网环境中实施中医药文献元数据,我们采用Protégé工具构建了符合该规范的本体,对该规范的内容进行了表示和进一步扩充。一个中医证候领域的顶层本体。它定义了中医证候及相关的症状、疾病、中药和方剂等概念,旨在精确描述证候的层次结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知识。一个中药领域的顶层本体。它是“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语义网络框架”的中药子本体,为中药数据库集成提供了基础性框架。 系统梳理中医养生领域术语,建立中医养生领域的概念体系。以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为基础,构建中医养生领域本体,对中医养生领域的概念体系进行精确表达。本系统收集中医临床信息学相关文献263539篇,为循证医学和临床决策提供支持。搜集中医养生相关文献,包括科技期刊、古籍、报纸等等,建立面向中医养生专题的古今全文库,提供文献检索服务。ISO技术规范“中医药文献元数据(TCMLM)”的示范应用规范对二十多本中医古籍进行了示范性标注,用于演示该规范的应用效果和使用方法。该文献库中包含《医学纲目》等中医古籍文献,用于演示“中医古籍语言系统”在中医古籍文献检索和文本语义关系发现方面的作用。为使法方了解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
利用西苑医院国际合作优势,搭建了法国及东盟国家中药药理及法规的文献库。收集了2000多篇中医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中英文献,并采用Cochran11.6标准评价RCT文献,实现了对文献联合检索、统计、查看题录和下载原文的功能。系统基于B/S架构,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提供中西医治疗泌尿系感染现代期刊近15年文献1万余篇,构建单机版检索平台,为重点专科提供项目展示。收集经典名方研究相关文献,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共享,从中提取历代医家针对经典名方及其治则、治法、用量和效果的论述,支持方剂学研究。对余老1000例医案进行数据清洗,建立文献库,以支持数据挖掘并撰写评价分析报告。目前收集到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文献9225篇,根据文献种类及实际价值分为RCT文献质量评价、临床研究、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古代文献研究、专家经验、医案、meta分析文献评价与综述、共识与标准、学位论文、护理等子库。中医药术语标准检索和比较系统--《中国数字医学》2013年12期
中医药术语标准检索和比较系统
【摘要】:中医药术语标准化是中医药标准化的基础。针对目前中医药术语标准存在重复、不一致、缺失等不规范现象,开发了一个中医药属于检索和比较系统。并重点介绍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提出完善建议。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R-5;G354【正文快照】:
1研究背景随着中医学科的发展,学术交流的增加,新概念、新术语不断出现,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演变等术语混乱现象也随之产生⑴。进入21世纪,标准化工作日趋重视,中医药标准迅速增加,随着标准化课题的增进,标准化工作出现了不一致现象,本课题对目前中医药术语类标准做了调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建平;;[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01期
何前锋;尹爱宁;刘静;崔蒙;;[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年S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苏;杨苏;;[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8期
陶金火;陈华钧;胡雪琴;;[J];计算机科学;2011年03期
王航领;马忠诚;;[J];河南中医;2012年10期
马忠诚;张斌;;[J];河南中医;2012年10期
洪梅;朱建平;;[J];中国科技术语;2013年02期
陈雪;;[J];中国科技术语;2013年03期
王曦;张晓枚;陈宁;沈艺;;[J];中国科技术语;2014年06期
唐韶军;;[J];搏击.武术科学;2008年09期
肖斌;陶欧;顾浩;王耘;乔延江;;[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年03期
朱玲;尹爱宁;崔蒙;;[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丽娟;沈钱;杨琳琳;;[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第三部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邱玏;[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苏新民;[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宋海英;[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陶金火;[D];浙江大学;2011年
谭玲;[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徐晖;[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李英照;[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向娟;[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齐文诚;[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汤金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彭晓奇;[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王建华;[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马忠诚;[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云桐;万德光;;[J];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01期
尹爱宁,张汝恩;[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年03期
何文硕,景丽华;[J];首都医药;2001年11期
谢培山;[J];中成药;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中国药事;2011年06期
;[J];中国中药杂志;2011年13期
;[J];中草药;2011年07期
;[J];药物分析杂志;2011年11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度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成果简介
2011年度我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5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5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10项,为进一步宣传和推广我院科技成果,号召全院科技人员学习获奖者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促进中医药科技进步,特对以上22个成果的简介进行刊登。
道地药材形成机理研究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天津大学
主要完成人:黄璐琦、胡世林、肖培根、郭兰萍、王晓、高文远、邵爱娟、袁庆军、陈美兰、崔光红
奖励名称及等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历时20多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项目等21个课题的支持下,从200种道地药材的文献整理入手,系统梳理了道地药材的历史沿革和品种变迁,选择苍术、芍药、牛膝等十多种大宗常用的典型道地药材,系统比较道地和非道地药材在化学组成及含量,遗传背景和环境因子方面的差异,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明确道地药材的遗传及环境机理,提出道地药材形成的模式理论,并通过受控实验结合生产实践进行验证和应用。
该研究编撰出版了我国首部道地药材专著《中国道地药材》等一系列著作,获得首张道地药材基因芯片--丹参cDNA芯片,建立了以蛇类药为代表的道地动物类药材的DNA分子鉴别方法,并首次引入《中国药典》。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共256篇,SCI论文43篇,文章总引用率2204次以上,单篇引用最高达96次。出版著作8部。申报专利16项,已有7项获得授权。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等各种人才培养奖10项。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道地药材生态研究三级实验室及生药分子鉴定三级实验室等。构建了道地药材种质资源研究平台,实现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实物共享,指导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59000亩,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及整体治疗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仝小林、连凤梅、朱永宏、常柏、焦拥政、甄仲、赵敏、段娟、姬航宇、李敏
奖励名称及等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依据《内经》脾瘅概念、“膏、浊”论述及历代文献,系统总结膏浊理论,填补了中医对代谢综合征认识的空白,并用于指导代综的治疗。经代谢综合征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胃郁热、脾滞(虚)痰浊、肝胆湿热是其主要证型。针对代谢综合征的源头──肥胖,结合《内经》三型肥胖与现代医学对肥胖的分型,经肥胖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深入挖掘膏人、脂人、肉人的人体测量学特征及与代谢性疾病相关性,创建三型肥胖数学模型,发现膏人与代谢综合征及心脑血管病相关性更高,为代综风险预测提供了新途径。在膏浊理论指导下确立了代谢综合征的系列治法。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基础组成系列方,率先开展中医药干预代谢综合征的系列临床研究,与同类研究比较,疗效取得突破。
该研究出版了《肥胖及相关疾病中西医诊疗》等著作,相关成果已被纳入《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代谢综合征》(行业标准)及《糖尿病中医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代谢综合征》(国家标准草案)。
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和避免复发中医方案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邢台市人民医院
主要完成人:王永炎、谢雁鸣、邹忆怀、赵性泉、韩舰华、赵宜军、王新志、高凡珠、王燕平、杨靖、叶晓勤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松与静”的缺血性中风病中医康复方案是在整合七五以来相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WHO国际合作项目研究成果、吸纳全国优势资源与中风病现代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方案以“松与静”的科学理念为指导,以中医针灸、推拿、泡洗技术为核心。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案与现代医学康复方案相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降低严重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与国内外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相比也具有显著优势,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经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价,认为该研究探索出一套具有示范作用的中风病康复模式,建立的规范的缺血性中风病中医康复方案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对中医康复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风病综合康复研究上有新的突破。
经12家临床单位验证,证明该方案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已在全国30余家临床、社区推广使用,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该成果已发表相关论文50篇,SCI收录2篇,培养了博士后3名,博士6名,硕士15名。
通降理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主要完成人:唐旭东、李保双、吴红梅、李振华、王凤云、王萍、吴丹明、卞立群、赵迎盼、张丽颖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项目为通降颗粒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系列研究,涉及中医理论、基础研究、新药开发、临床研究及应用等多个方面,系统研究了通降理论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
该研究从流行病学调查及文献、临床经验中总结出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证型,经过名老中医经验总结,结合中医脾胃通降理论,研制出治疗本病的中药复方----通降颗粒;动物实验证明该复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安全有效,经制剂工艺等研究设计,开发出院内科研制剂通降颗粒,经过严谨的RCT试验,证明该药对胃食管反流病尤其非糜烂性反流病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获得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成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的院内制剂(批号:京药制字Z);在临床研究中完善了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指标体系,为该病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指南与临床路径的制作,有利于全国范围内中医药诊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技术规范和水平提高。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培养研究生6名。
以中医治则统领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队列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吉林省肿瘤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肿瘤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赤峰市医院、诺思格(北京)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林洪生、侯炜、花宝金、张培彤、李杰、王沈玉、解英、王国平、谢广茹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研究组建国家级中医肿瘤临床研究团队和国际合作平台,拥有国内外专家组成的统计团队,首次通过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与国际公认的西医治疗规范比较,对93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诊疗全程的临床研究,证实了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建立了以中医治则统领下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规范,形成了系统的、基于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获得专家共识的中医治疗策略,实现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双重目标。并且在规范化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动态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从而实现个体化,提高临床疗效和节省医疗资源。制定WHO西太区《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中医内科-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肺癌中医临床路径等行业标准。
该方案适用于我国各级具有肿瘤临床专科实力的中医院和西医院,并已在参与本研究的我国13个临床分中心进行应用,并以此为示范基地,依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学会传统医学委员会、癌症基金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的辐射和影响力,国家天使扶贫工程(西部300家医院),以及中医肿瘤专科协作组等力量,带动基层,进行推广应用。本研究共发表科技论文50篇,其中外文9篇,主编出版科技著作5部。
经方剂量折算标准及对当今方剂组方规律影响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主要完成人:范吉平、程先宽、韩振蕴、陈志刚、曹克刚、章正祥、苏芮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项目以历代中医文献和有关度量衡文献、考古发现为研究对象,进行考证分析研究,寻找古代计量差异变化的根本原因和规律,并通过临床调研、动物试验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张仲景经方药物剂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通过研究,考证、推定经方剂量折算标准为“1两=13.8克”,符合经方历代剂量考证及沿革,并较好体现了经方组方配伍原则。采用动物实验实证的方法,为不同折算标准的处方的药效和毒性反应进行了对比研究,具有临床实际意义,对古文献释疑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对规范化临床治疗的处方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研究揭示经方组方“药少量大”,讲究配伍,是与当今临床处方的主要区别。说明经方组方法度谨严,任何一味药物的更替,或药量的变化就会影响到方剂的作用和效果。而当今临床处方药味多而杂,平均达经方的三倍,而药量平平,尽管相对保证了方剂的安全性,同时也相当程度地影响了中药疗效。通过对剂量的深入研究,必将会进一步提高经方治疗疑难重症的疗效,有广阔的临床前景和应用价值。
辅助中药新药研发的文献分析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福建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学院、河南中医药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崔蒙、尹爱宁、刘静、雷蕾、刘丽红、温先荣、李园白、林丹红、张竹绿、杨阳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研究实现了用于中药新药开发数据支撑的六项一体的服务功能,即中药基础数据支撑、中药药理数据支撑、中药化学数据支撑、中药组分配伍支撑、有毒中药数据支撑和中药方剂知识服务支撑,同时实现了数据查询与展示、数据分类与统计、数据导航与关联、数据分析与聚类、数据知识发现等五大功能,并且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研制出适合海量文献科学数据分析与多类型复杂的数据挖掘方法,为新药开发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数据应用系统。
该项目形成了中医新药数据集成平台、研制了多种数据挖掘与数据服务应用工具,为科研课题提供7*24小时全天候免费信息服务,固定实名用户统计1368个,满足了中药新药研制的不同数据筛选分析与挖掘的需求。发表论文共65篇 (其中SCI8篇,EI5篇,核心期刊50篇),总被引用次数为227次。培养研究生5名,博士后5名。
《张国玺谈中医养生》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要完成人:张国玺、陈冬、牛黄倩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著作是中医养生的科普作品,分总论、上篇、下篇及附录四部分。总论部分简单介绍了中医学及中医养生学等内容,使人们对中医养生有所了解。上篇人体养生,重点叙述五脏、五官、四肢、皮肤及经络与营养养生方法,从中医理论论述五脏的生理功能和如何通过精神、运动、饮食及药物等方法进综合性养生,内容详细,实用性强。下篇生活养生,重点叙述中医的五大养生方法,即精神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及药物养生等内容,宏观地概括了中医的养生宗旨。附录一主要介绍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保健食品,如其功效、用量和使用方法等,使人们正确地掌握保健食品的应用。附录二介绍了孔子的养生理论,为现代人所借鉴。
该书与同类科普书籍相比,最大特点是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科学性强,既依据了中医药学和养生学理论,又结合了现代医学科研成果,适合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群,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对广大读者了解中医养生知识和促进全民健康教育事业有一定意义。本书出版后,除新华书店销售外,被十余家网站转载,受到广大读者好评。
中西医结合治疗拇趾外翻诊疗规范化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华北电网北京电力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冶金医院)
主要完成人:温建民、孙卫东、胡海威、徐颖鹏、桑志成、佟云、蒋科卫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项目首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进行病例回顾分析,总结既往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据此确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规范化诊疗方案,经解剖验证了该方案手术、手法的安全性,并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证实了该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多中心、非随机同期对照的方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在多中心临床应用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方法简便,易于推广,优良率高。与传统手术比较,疗效相当,但病人依从性、人力资源及卫生经济学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该研究遵循中医骨伤科“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古训,采用现代微创技术和中医正骨手法与小夹板纸压垫并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建立中西医结合治疗拇趾外翻的临床标准操作规范和疗效评价方法。形成了微创手术、正骨手法、小夹板外固定、术中术后中药的辨证内服外用、术后中医特色的康复理疗等规范和科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系,实现了拇外翻疗法的自主理论创新、技术创新。
该项目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是首批中医临床路径试点推广项目。该方法还被收入《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症诊疗常规》一书。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全国有30余所医院开展此项技术,已举办10期学习班,培养学员约600人次。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项目组成员发表学术论文39篇;出版高等院校教材2部、专著1部,已授权国家专利1项。
枯痔钉微创架构下的ECTCI技术治疗痔的
临床推广应用及机制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市肛肠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同仁医院
主要完成人:李东冰、常宝志、安少雄、谭嗣伟、谢振年、李权、蔡亭、王芳丽、周海祥、庄岩
奖励名称及等级: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项目13年来通过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深入研究了铜离子电化学(简称ECTCI)治疗痔疮出血及脱出的方法、部位、参数,研制了专用铜质电极针和治疗仪。确定了作用原理;创新了针型电极金属特性的处理技术;制定了适应症和相关诊疗常规;进行了铜针改进,采用了4点同时治疗方法,治疗时间缩短至15-20分钟。疗法具有5大优点:①治疗创面小,损伤少,痛苦小,恢复快;②安全、快速、微痛、无并发症,治疗次日可恢复工作;③适用范围广,包括年迈及严重合并症其他疗法不适宜使用的病人;④疗效好且稳定;⑤价格便宜,操作简便,便于在基层使用。
该疗法属国内外首创,拥有完全知识产权,取得发明专利3项,已在全国21个省市、79家医院应用,治疗总例数超过一万人。对北京等多家医院5000余例病人的使用和系统临床观察中没有发生过感染、出血、狭窄等并发症,没有引起原有其他疾病的加重。曾5次在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上及中欧肛肠学术会议上作专题发言、介绍使用方法10余次,举办学习班介绍相关内容3次,讲课介绍该疗法7次,举办专题研讨会1次,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治疗体系及临床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泉州市正骨医院、北京大兴兴和骨伤医院、甘肃省中医院、海城市正骨医院、磐石市骨伤医院
主要完成人:孟和、张兴平、刘联群、周宁、李盛华、苏继承、钟红刚、李铭雄、苏学中、陈长贤
奖励名称及等级: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项目通过对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临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推广应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多方面总结分析,自主研制了集复位、固定为一体的骨折治疗器械——骨折复位固定器。首次提出骨折治疗的弹性固定准则,创新性建立了手法——器械——手法——器械的骨折复位方法和内、外固定结合的骨折固定方式,并创造性提出骨折治疗三原则:(1)无(少)损伤的正确复位;(2)无(少)损伤弹性立体固定;(3)早期无痛生理性活动。从骨折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内外用药等方面形成了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的规范化治疗体系,实现了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的自主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与器具创新。
研究结果显示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不仅用于治疗骨干骨折,对于关节内骨折、开放性骨折、陈旧性骨折、感染骨折、四肢畸形、骨病等骨科疑难疾病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便,愈合快,临床上已广泛采用该疗法治疗骨科疾病,在国内各医疗机构中广泛使用,是具有微创理念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该项目系列研究成果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篇,被专业学术期刊引用90次;出版高等院校教材2部、专著6部,被6部高等院校教材引用8次、24部骨科学专著引用80次,已授权国家专利6项,1992年被列为卫生部“十年百项成果推广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推动了中西医结合骨科学科建设和治疗水平的进步,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IgA肾病中医证候特点及益气滋肾治法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要完成人:聂莉芳、余仁欢、徐建龙、于大君、孙红颖、韩东彦、林秀彬、王洪霞
奖励名称及等级: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项目对IgA肾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主要治法进行了长达17年的系列研究,通过文献、中医证候特点、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一系列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气阴两虚证是IgA肾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的学术观点。本项目首次利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对IgA肾病的中医证候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基于IgA肾病的中医证候特点,提出以益气滋肾治法为主治疗IgA肾病的新方案,并研制了治疗IgA肾病的有效中药院内制剂—益气滋肾口服液。首次开展益气滋肾治法为主治疗IgA肾病的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了益气滋肾颗粒对IgA肾病血尿、蛋白尿均有较好治疗作用;首次对国内30年来中医药治疗IgA肾病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系统评价。基于上述研究,拟定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IgA肾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的行业标准,制定了WHO西太区的IgA肾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该研究成果将促进IgA肾病中医临床及科研的发展,规范IgA肾病的中医诊疗,提高临床疗效,节省医疗资源。
该研究成果在国内肾病学界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益气滋肾治法被行业内广泛应用。发表学术论文30篇,4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
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应用基础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主要完成人:张亚强、刘猷枋、卢建新、高筱松、宋竖旗、刘兵、庞然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项目历经47年的临床积累,根据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课题组提出血瘀是CP的核心病机,采用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取得了可重复的肯定疗效。依托七项课题的资助,从理论基础、临床实践、疗效评价、机理探讨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CP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该研究在国内首创消痔灵法复制大鼠实验性纤维组织增生前列腺炎模型,该模型稳定性好,受到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引用。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活血解毒制剂丹蒲胶囊疗效机制研究。结果显示:①丹蒲胶囊具有修复前列腺组织,减轻前列腺间质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作用。②丹蒲胶囊对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微动脉血流停止或减慢有十分显著的推迟发生作用。③丹蒲胶囊对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有免疫调控作用。研究从整体--组织--细胞--基因分子水平初步探讨了活血解毒法治疗CP的疗效特点及作用机制。
该研究在反复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医院制剂前列健胶囊,获国家中药新药证书1个。发表论文26篇,SCI收录1篇,出版专著4部,培养研究生13名。
中药饮片用量标准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23家单位
主要完成人:杨洪军、唐仕欢、黄璐明、黄璐琦、张瑞贤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中药用量不仅对中医临床疗效至关重要,而且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药用药安全性等紧密相关,是中药现代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该项目通过对中药用量文献的系统整理,对全国18个省21家医院2004年1月~2005年6月43万多张汤剂处方的数据分析,1704位临床专家调查及分析,对中药饮片用量进行系统研究,总结了其中300味中药饮片的基本用量范围。在此基础上,对其中的155味中药进行详细分析,结合文献研究、专家调查,初步制定中药饮片临床用量标准的方法,并提交了北沙参等152味中药饮片的临床建议用量。
该项目首次通过大范围、大样本的中医临床处方调研,建立了全国中药饮片用量数据库,对临床饮片用量进行了系统分析,摸清了中药饮片的临床用量实际状况,提出152种中药饮片临床建议用量标准。《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药材及饮片用量修订了173个品种,参考了项目的数据;在国内形成了中药饮片用量研究的科研协作网络,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3篇,出版著作《中药饮片用量标准研究》1部,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冬病夏治消喘膏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中日友好医院
主要完成人:李国勤、林英翔、林江涛、王蕾、张鸿、刘国梁、董征、边永君、刘丽、张萱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项目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和“治未病”理论,在清代“白芥子涂法”基础上,于1955年在国内率先研制冬病夏治消喘膏穴位贴敷疗法,应用于慢支、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项目汇总多个相关课题资料,从理论研究、药物炮制、膏方配伍、贴敷穴位、证侯分型、疗效反应等多方面予以归纳,完成对五十年系列工作的总结提炼。开展“消喘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评价及社区推广研究”,对纳入的142例稳定期COPD患者采用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的方法完成为期两年的观察,结果证实本疗法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慢阻肺防治具有多方面优势。总结出“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制定规范、社区技术培训、合作研究、推广应用”的推广模式,2010年成为北京地区社区“冬病夏治社区统一行动”唯一指定成人用药。制定《冬病夏治消喘膏穴位贴敷疗法临床操作规范》和视频,形成简单易学的适用技术。
该疗法在广安门医院贴敷治疗55年,贴治患者超过60万人。有19篇外单位文献明确记述是采用本项目组技术开展贴敷。课题组发表论文11篇。
中药寒热属性的现代科学内涵—与TRP通道蛋白相关性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隋峰、姜廷良、霍海如、李沧海、马悦颖、杜新亮、李兰芳、郭淑英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项目突破已有研究模式,从生物机体的寒热感受环节入手,将现代生物学的最新发现—TRP通道蛋白引入到了中药寒热药性的研究中,为从分子水平诠释中药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提供了新的科研思路和研究领域。项目组成员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细胞化学、共聚焦显微成像等技术和方法,探讨了寒热性中药与寒热感受TRP通道蛋白之间相关性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发现,中药中所含的活性成分调节/干预寒热感受TRP通道蛋白可能是中药表征寒热药性的重要方式和客观形式。
该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截至到目前为止,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SCI收录4篇,其中有3篇被国际生物医学搜索引擎BioMedLib自动评为所在领域中发表的十大最佳论文;申请国家专利两项、国际专利一项;培养博士后一名、研究生多名。
中药防治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主要完成人:高健生、接传红、宋剑涛、严京、郭欣璐、张丽霞、吴正正、陈子燕、赵丹丹、许超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研究提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早期阶段即是患者从气阴两虚向阴阳两虚转变的开始,而血行不畅、目络瘀阻贯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始终。心肾不交、心火上亢扰目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容忽视的重要病机之一。突破中医药治疗眼底血管病应用凉血活血化瘀法的束缚,提出“心肾论治”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思路。以密蒙花方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方配以古典名方“交泰丸”交通心肾,同时将传统治疗眼前部赤脉的密蒙花用于治疗眼底血管病变,经临床验证取得较好疗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宏观辨证与眼底微观病症相结合进行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依据和思路。
该处方已获得国家专利,入选北京市首批“十病十药”项目。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培养研究生10余名。
芎芷痛瘀散的新药研发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河北神达药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郭宇洁、葛争艳、洪晓华、王俐钧、徐立、孟硕、任烨、任钧国、林成仁、裘松雅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研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并投入生产,年利润可达300万元以上,临床应用安全有效。芎芷痛瘀散具有活血化瘀、舒经止痛的功效,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和膝骨性关节炎所致腰腿疼痛的高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表明该药可以有效缓解局部疼痛症状,收效快,降低腰椎间盘突出手术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该药生产工艺合理,质量稳定可控,剂型有利于药效发挥,透皮吸收良好。药效试验表明该药对大鼠实验性腰椎间盘突出模型、对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对巴豆油致大鼠肉芽肿、对大鼠痛阈、对小鼠耳肿胀、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对小鼠肠系膜微循环、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该研究获得3项发明专利:(1)实用新型专利-痛瘀消外用药袋ZL3446.7;(2)外观设计专利-包装盒(芎芷痛瘀散)ZL5465.5;(3)一种治疗痛瘀病的外敷中药及其制备方法.6。发表论文3篇。
中药补肾为主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评价及用药选择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要完成人:麻柔、唐旭东、张姗姗、刘锋、胡晓梅、许勇钢、杨晓红、王洪志、李柳、肖海燕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项目建立一个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评价体系,指导临床选择中西医联合用药策略,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AA的临床疗效,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遗传学研究证明了免疫异常和骨髓衰竭之间是存有过渡阶段,即存在分界“点”,此分界“点”可作为临床联合用药的选择依据。研究结果揭示(1)目前可评价疗效的AA患者50例,总有效率84%。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57.9%,急性AA和慢性AA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7%和95.0%。;(2)慢性AA和阳虚型适宜选择雄激素治疗,急性AA和阳虚型适宜选择免疫抑制剂治疗;(3)经过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筛选出lg(T-bet/b-actin)、lg(T-bet/GATA-3)、Th1/Th2、CD3+CD8+(%)和CD3+HLA-DR+(%)共5项最有意义的指标作为预测指标;(4)免疫异常和骨髓衰竭分界“点”P值为0.832。若P值大于或等于0.832时,以补肾中药加免疫抑制剂为主治疗;P值小于0.832时,以补肾中药加雄激素治疗。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0.)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特色优势病种基金资助。发表论文7篇,培养博士1名,硕士2名。
中药巴布剂共性技术的适宜性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员:刘淑芝、梁日欣、杜茂波、李曼玲、王岚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项目解决了中药巴布剂(凝胶膏剂)基质和制备工艺的共性技术,构建了该剂型的综合评价体系。体现了特有的技术优势:包括1、关键技术的适宜性:突破了长期困扰中药巴布剂的技术瓶颈,提高了产品的粘弹性和制剂稳定性,规范了工艺参数,形成具有广泛适宜性的通用技术平台。2、辅料的通用性:基质载体充分体现新辅料的优势,复合型辅料的特点,适宜于中药的各种处方组成,可以搭载各种中药制成符合临床治疗要求的中药巴布剂,具有通用性;3、制备技术的专属性:结合高分子聚合物的特性和中药复方的特点,采用化学交联与物理复配相结合,优化工艺条件,形成特有技术,适合规模化生产,保证了产品的均一性。4、评价方法的系统性:建立了:感官指标、生物学指标、理化指标、释放度、透皮吸收、药代动力学,以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等系统、多元评价体系,保证了中药巴布剂质量的可控性。
本项目先后为8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成果转化2项;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6篇;13次应邀在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做作主题报告;申请专利2项;为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大量的技术咨询。培养研究生6名。
西洋参茎叶总皂苷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理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要完成人:殷惠军、史大卓、郭春雨、张颖、张璐、王景尚
奖励名称及等级: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项目借助脂肪细胞IR模型,观察了西洋参茎叶总皂苷(PQS)对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脂肪分解及糖脂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的调控,以及对脂肪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关键蛋白磷酸化和GLUT4转位的影响,发现PQS促进葡萄糖吸收、抑制脂肪分解的主要机制与促进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PI3K/Akt活化、促进CAP基因转录和GLUT4转位有关。应用波动性高糖动物及细胞模型,首次发现PQS还具有抗波动高糖致内皮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也与上调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PI3K/Akt蛋白表达密切相关。其次,首次报道了PQS抗心肌损伤的主要机制是促进了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和优化了缺血心肌能量代谢,发现PQS可通过上调心肌细胞VEGF、bFGF蛋白及基因的表达增加缺血及梗死区心肌的微血管密度,发挥保护心肌作用。同时,首次发现PQS优化缺血心肌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是调控了能量代谢相关基因(COX5a、ATP5e)的表达。COX5a、ATP5e高表达也是PI3K/Akt活化的主要触发因素之一。
该研究相关内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篇,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查证,其中11篇文章被引用103次。同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PQS制剂(商品名:心悦胶囊)为吉林省集安益盛药业公司上市新药,每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
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推广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延庆县中医医院
主要完成人:李浩、刘剑刚、刘龙涛、韩永祥、刘美霞、赵文明
奖励名称及等级: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项目针对老年高血压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EISH)多见的特点,及老年患者多肝肾阴虚,久病多夹痰、夹瘀的病机,提出“阴虚阳亢、瘀浊阻滞”为EISH的主要中医证型,并以“病证结合模式”设计经验方剂降压胶囊(由怀牛膝、川牛膝、地龙、海藻、天麻、川芎等组成)联合尼莫地平治疗EISH的中西医结合方案,从降压、调脂、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及靶器官等方面评价中西结合治疗EISH的作用效果,既是对中医辨证论治EISH的创新性理论探索,也为中西医联合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研究方案在北京市延庆县多个社区服务中心进行推广应用,万余人次从中获益,带来良好社会效益;同时,基于本研究并参考最新高血压防治指南,在此方案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为硝苯地平缓释片与降压胶囊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并经专家论证,形成了适宜社区推广应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规范化方案,在多个社区推广应用并开展随访研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该中西医结合方案安全性高,效优价廉,特别适合基层社区医院、乡镇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应用。
(科研管理处)
技术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管理中心电话:1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Copyrights (C) 2010 Cacms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级名老中医名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