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病毒尿路感染传染吗手术后还会传染吗

主治医师 讲师
北京304医院
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与复发的过程
作者:张云杰|发布时间:|浏览量:670次
&HSV侵入粘膜或破损的皮肤,约经1~26天(平均5~7天)的潜伏期,便在入侵部位产生红斑,丘疹及水疱性损害。早期损害通常是一群或数群红色刺激性或疼痛性斑丘疹,直径3~5毫米,约24~36小时之后会发展成小水疱,疱液清晰,5~6天后,成群的小水疱顶端露以灰色痂,疱液变黄,继之水疱破溃,形成小灶性疼痛性浅表溃疡。溃疡灶底部呈浅黄色,周围可有红晕。有时小灶性溃疡可融合成片,形成大面积溃疡给诊断带来困难。虽然原发性生殖器疱疹会反复发作,但若无并发症,几乎所有的皮肤粘膜损害都会在2~3周内消退。痊愈后3周找不到病毒。85%的患者在21天内产生病毒抗体。HSV原发感染产生免疫力后,将大部分病毒清除,部分病毒可沿神经髓鞘到达三叉神经节(HSV?1)和脊神经节(HSV?2)细胞中或周围星形神经胶质细胞内,以潜伏状态长期持续存在,与机体处于相对平衡,不引起临床症状。此时不可检测出病毒。不同亚型HSV感染者急性首发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过程相似,但生殖器病变复发率不同,首发生殖器疱疹HSV-2感染者约90%,在12个月内会出现一次复发(平均复发4次),而初次感染HSV-1者仅50%出现类似复发(平均复发次数小于1)。不同个体及同一病人一生中生殖器HSV-2感染的复发率变化很大,大多数年复发5-9次,一般在原发疱疹消退后1-6个月内发生,有些患者受到促发因素,如发热、月经、日晒、寒冷、某些病毒感染等的影响而复发,其特点是每次复发往往发生在同一部位,复发前可有前驱症状如局部瘙痒,发疹前数小时感染部位有灼烧,麻刺感。
TA的其他文章:
副主任医师
擅长:擅长皮肤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和皮肤外科治疗。科研...
副主任医师
擅长:银屑病、白癜风、腋臭、性传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擅长:皮肤外科、激光美容以及性病治疗。
给张云杰医生写感谢信!
把感谢送给他(10-1000字)
请挑选您想赠送的礼物!
给张云杰医生挑选的礼物是!
阳光向日葵医院>性病医院
发表时间: 23:38&&
为什么会感染hpv病毒
年龄:31岁
病情描述及疑问:我才查出hpv-6低危病毒,中度浅表糜烂,TCT正常,我该怎么治疗?HPV病毒感染 好治疗吗 一般治疗多长时间能治好 还会复发吗 ?怎么样才能不复发呢?得喝中药吗!
发病时间:不清楚
补充提问(补充提问细节,有助于医生为您详尽解答!)
关于 为什么会感染hpv病毒 相似问题
发表时间: 23:34
建议:你好,出现HPV阳性,而且值还有点过高!HPV会在育龄妇女出现阳性,但是在您这个年龄段出现阳性(而且值有点过高),那你就应该注意一下了!!HPV与尖锐湿疣和宫颈癌(特别是宫颈癌)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宫颈癌的最主要病因就是HPV感染!所以您很可能是宫颈疾病,所以我建议您要去正规大医院做个详细检查!做个宫颈液基学涂片(即LCT),如果有必要可以重新做个HPV检测,必要时做阴道镜活检送病理!!如果最后没什么问题的话就三个月复查一次HPV!
目前最主要是去检查来确诊!希望尽早去正规医院检查!
评价成功! +1
发表时间: 23:34
建议:你好,研究发现宫颈癌发病与早婚、早育、多产、性生活紊乱、经济状况、种族和地理环境因素等有关。近年也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HPV在宫颈癌病因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宫颈癌的真正病因目前并不明确,可能有很多原因诱发因素有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宫颈癌并不是很可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可服用人参精华今幸牌人参皂苷Rh2(护命素)来辅助治疗,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同时诱导癌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16.2%胶囊产品能更好的实现带瘤生存,对于早期癌症病人来说效果更佳。
评价成功! +1
十大 尖锐湿疣 相关搜索
十大 宫颈癌 相关搜索
十大 人参 相关搜索
想了解提问步骤?请查看   
回复内容不能少于20个汉字!
我来回答(您的热心回复将给予患者非常有用的指导)
问题已经结束,欢迎继续讨论!
(Ctrl+Enter快速提交)
最热议的10大问题
西安生殖保健院
已回答问题数: 条
沈阳军都医院
已回答问题数: 条
为什么会感染hp... 相关专题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你还可以选择:
还没有帐号? 
经典答案设置提示
成功设置经典答案!
您当前投诉的是网友的提问
投诉类型:
无意义提问
投诉类型:
无意义回答
附加说明:
请放心,您的隐私将得到保护
您的投诉已受理,请耐心等待管理员审核,感谢您对39健康问答的帮助。
系统出错,请稍后再试,谢谢!
问题收藏提示
您成功收藏了该问题!旗下网站: |
Copyright&2001-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旅游须谨慎:11 种旅行传染病 你可别中招
作者:步步非烟
旅游虽美好,出行须谨慎!在亲近自然、领略异国风情的同时,你是否关注过旅行相关传染病呢?由于许多传染病具有季节性、地方性等流行病学特点,所以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传染病的预防。近期,Medscape 医学网站邀请戴维医疗中心副院长、美国威克森林浸信医学中心急诊医学副教授 Nicks 博士带来精彩讲座,网罗近期 11 种发病率较高的地方性流行传染病,对于在忙着查找各种旅游攻略的你,赶快分出一些时间好好学习一下,做好出行准备,从而做到乘兴而去、平安而归。1.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图 1.
年中东呼吸综合征确诊病例分布情况(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WHO)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是由新型冠状病毒 MERS-CoV(冠状病毒亚科,乙型冠状病毒属,遗传谱系 C)引发的一种病毒性呼吸道疾病。该病首次于 2012 年在沙特阿拉伯发现,研究发现从埃及、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骆驼分离得到的 MERS-CoV 病毒株与人类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病毒株相符,因而推断骆驼为 MERS 病毒的宿主、有可能是人类患病的传染源。病毒在人际间传播最有可能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经空气传播,以及人-人密切接触传播。现已在多个国家出现散发或首发 MERS 病例,包括约旦、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黎巴嫩、伊朗和也门。另外,其他大陆也相继发现了从 MERS 流行地区旅游归国的发病者,包括欧洲(英国、西班牙、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荷兰)、非洲(突尼斯、埃及和阿尔及利亚)、亚洲(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以及北美洲(美国)。由此提示临床医生,获取病患全面且详细的旅游史,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MERS 逐渐引起国人关注当追溯至韩国 MERS 疫情的暴发。2015 年 5 月,韩国发现首例 MERS 确诊病例,该病例是一名 68 岁男性,曾经前往过中东地区旅游,继该病例之后韩国境内 MERS 疫情全面暴发。截至 2015 年 6 月 17 日,韩国已发现 MERS 确诊病例 162 人、死亡病例 20 人。2015 年 5 月,韩国一例患病男性入境我国,成为我国首例输入性 MERS 病例。图 2. 血清学试验检测 MERS 患者血液样本(图片来源: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JL Harcourt)病毒感染者可无症状或轻微症状,但多数 MERS 患者会出现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疾病表现,如发热、咳嗽、气促;重症病例可出现并发症如肺炎、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占 30%-65%)。与令国人记忆深刻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冠状病毒(SARS-CoV)相比,目前流行的 MERS 冠状病毒(MERS-CoV)是冠状病毒的一种新基因型,同蝙蝠冠状病毒谱系更相近。现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呼吸道样本以及血清学试验检测血液样品,可诊断 MERS-CoV 感染。尚无疫苗或特效治疗手段用以防治疾病,主要依靠支持疗法(如心肺支持)维护身体重要器官功能,总体治疗方案是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时间 ≥ 20 秒),不用没洗过的手接触颜面部,咳嗽/打喷嚏时自觉用纸巾遮掩口鼻,尽量不到人群密集场所,不与患者共用餐具/洗漱用具,以及注意清洗/消毒经常接触得到的器物表面。2. 埃博拉病毒病埃博拉病毒病(旧称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致命性、人畜共患纤维病毒感染性疾病。其致病病毒分为 5 个亚种,分别是扎伊尔型、苏丹型、塔伊森林型、本迪布焦型和雷斯顿型,现认为前 4 种亚型可导致人类患病,而果蝠(狐蝠科)可能是该病毒的自然宿主。野生动物传播病毒给人类,随后病毒可在人际间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暴露于感染者血液、器官、分泌物或污染物(如针头)进行传染。既往埃博拉疫情主要暴发于非洲中部和西部偏远村庄、近热带雨林地区;而前不久刚刚逐渐平息的 2014 年埃博拉疫情,则起源于三个国家(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人口稠密的城镇地区。目前,报告有埃博拉确诊病例的国家有: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加蓬、苏丹、科特迪瓦、乌干达、刚果共和国和南非(输入性病例)。2014 年,美国出现两例旅游相关输入性病例,分别是在几内亚救治埃博拉患者的一名医生以及得克萨斯州一名到过达拉斯旅游的西非男子;另外,还有两名在西非参与救治埃博拉患者的医务人员。埃博拉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致命性传染病,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应致力于寻找有效救治措施以及阻断疾病在人际间的广泛传播。图 3. 埃博拉病毒生活史(图片来源:美国 CDC)埃博拉潜伏期通常为感染后 ≤ 1 周,极少数 ≤ 2 周;潜伏期期间,感染者可表现有关节炎、腰痛、发热/寒战、疲劳/不适、头痛、恶心/呕吐、腹泻和咽痛;晚期可出现出血症状,累及眼、耳、鼻、口和直肠,还可表现有结膜炎、生殖器红肿、皮肤疼痛加剧以及全身出血性皮疹。重症病例可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休克、昏迷甚至死亡。诊断方法包括抗体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原检测、血清中和试验、逆转录酶 PCR(RT-PCR)技术、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株。埃博拉病毒病为排他性诊断,首先需要与其他常见疾病相鉴别,包括疟疾、伤寒、志贺氏菌感染、霍乱、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立克次体病、回归热、脑膜炎、肝炎以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图 4. 实验室检测埃博拉(图片来源:美国 CDC)必须警惕所有的患者样本都具有极端生物危害风险,因此,在进行所有相关实验室操作时都应在最高级别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下完成。为了减少埃博拉传播风险,应做好以下防护措施:尽量避免接触疫区、照料病患时穿戴好个人防护屏障(如防护服、手套、面具等)、发现病例和疑似病例立即隔离以及一些其他常用防控传染措施。感染患者通常住院接受治疗,多数人接受强化支持护理治疗(如静脉补液和滴注药物)用来处理休克和/或感染症状;出血者可输注血小板或新鲜血液。该病的死亡率可达 90%。目前尚无正式批准的用于防治埃博拉的疫苗和治疗药物,多种疫苗正在试验研究阶段,如塞拉利昂引进抗埃博拉疫苗临床试验(STRIVE)(2015 年 4 月开始的一项 II/III 期试验,用来评估待选疫苗 rVSV-ZEBOV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 基孔肯雅热图 5. 基孔肯雅热既往或当前流行地区分布(图片来源:美国 CDC)基孔肯雅病毒(CHIKV)是一种披膜病毒科 RNA 病毒,通过受感染雌性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叮咬人体传播。目前,非洲、亚洲、欧洲、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已经发生相关疫情;2013 年 12 月,CHIKV 席卷蔓延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基孔肯雅热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感染患者主要表现有发热和关节痛,还可出现头痛、肌痛、关节肿胀和皮疹。多数患者可快速痊愈,但关节痛会持续数月时间。严重并发症不常见,重症高危人群包括围产期感染新生儿、老年人(≥ 65 岁)和有基础合并疾病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诊断该病常用血清学试验(如 ELISA),用来发现抗 CHIKV 的 IgM 和 IgG 抗体。疾病发作后 1 周采集感染者血液样本,通过血清学和病毒学方法(如 RT-PCR)检测 CHIKV 感染。由于该病与登革热具有一部分相同的症状体征,因此临床在鉴别诊断这两种疾病时有一定的困难,但这两种疾病治疗方法类似,均为对症支持治疗。图 6. 图示为菲律宾一名 CHIKV 感染患者的左脚皮疹(图片来源:维基共享资源|NSAA)CHIKV 传染的主要因素在于蚊媒的昼夜活动以及蚊子滋生地与人类栖息地的密切重叠。防控感染的关键在于消灭/尽量减少人为蓄水地(近似蚊子自然滋生地的场所)以及避免伊蚊叮咬,如穿经氯菊酯处理的服装(减少皮肤暴露),使用含 N,N-二乙基间甲苯甲酰胺(DEET)、羟乙基哌啶羧酸异丁酯和对薄荷基-3,8-二醇柠檬油成分的驱虫剂,或者使用含驱蚊酯 IR3535 的驱虫剂。目前尚无治疗 CHIKV 感染的疫苗和特效药物;预防是处理 CHIKV 感染的最佳应对策略。支持治疗主要包括保持充足的休息、足够的补液和服用退热药/止痛药控制症状。4. 麻疹麻疹是由单链、有包膜的 RNA 病毒(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具有一种血清型。人类是麻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通过鼻/口咽部空气飞沫传播感染。麻疹目前仍是一种常见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在世界范围许多地方流行传播,累及欧洲、亚洲、太平洋和非洲地区。近年来,发达国家麻疹疫情有卷土重来的趋势,主要归咎于儿童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降低。在美国,多数麻疹病例源于从疾病流行地感染后的归国游客;2014 年 12 月,美国开始暴发麻疹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据估计每年有 2000 万麻疹病例,导致 164000 人死亡。图 7. 图示为 Koplik 斑(左图)和全身泛发性皮疹(右图)(图片来源:美国 CDC-左图和 CDC | HF Eichenwald-右图)麻疹初始症状体征发生于病毒感染后 10-12 天,表现有高热、鼻炎、结膜炎、咳嗽和 Koplik 斑;病毒暴露后约 14 天,全身开始出现泛发性皮疹,首先始于颜面/上颈部,随后逐渐向下蔓延。通常根据经典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但出于公共健康安全和麻疹疫情控制的考虑,应使用血清学试验检测麻疹特异性 IgM / IgG 抗体滴度、口咽部拭子分离病毒株或 RT-PCR 法检测麻疹 RNA 进行实验室确诊。麻疹对儿童而言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有必要住院接受治疗与护理。约 30% 患者可进展出现一种或两种合并症,如肺炎(1/20 儿童发病,同时也为麻疹患儿最常见死亡原因);麻疹合并症更多见于不足 5 岁的患儿和 20 岁以上的成年患者,包括耳部感染(占 10%,可致永久性失聪)、腹泻(占 8%)。平均每 1000 名患儿约有 1 人可合并脑炎、1-2 人死于脑炎。目前尚无治疗麻疹的特效抗病毒药物;采用支持疗法预防出现并发症,包括补充营养、依据 WHO 推荐口服补液方案进行足量补液、应用抗生素治疗眼/耳部感染和肺炎。无合并症患者通常预后良好。防控麻疹全球流行的主要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主要在于普及儿童常规疫苗接种和对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国家进行免疫宣教活动。未接种免疫者或免疫不足者是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麻疹疫苗是安全、有效而价廉的,已有长达 50 年的使用历史。病毒暴露后预防措施包括:暴露后 72 小时内接种疫苗,或暴露后 6 天注射血清免疫球蛋白。这些措施可降低麻疹发病风险或减轻麻疹发病症状。5. 脊髓灰质炎图 8. 既往 6 个月野生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流行国家(图片来源:WHO)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 1、2、3 型(小 RNA 病毒科,肠病毒属)感染导致的一种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为无包膜、含衣壳蛋白的单股、正链小 RNA 病毒,约含 7500 个核苷酸。脊髓灰质炎病毒特性多数与其他肠病毒相似。通过粪-口或口-口途径传播,急性感染累及口咽部、消化道、偶尔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NS)。自 20 世纪 80 年代晚期开始,全球普及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以来,防控该病已取得斐然的成绩;目前,该病仅限于非洲和亚洲少数几个国家;截至 2012 年 3 月,仅剩 3 个国家(阿富汗、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脊髓灰质炎流行从未间断过。然而,尽管全球在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工作中取得很大进步,但仍应看到,散在感染病例时有发生,往往为前往疾病流行地而未经免疫接种者。图 9. 脊髓灰质炎病例造成的永久性肢体瘫痪(图片来源:美国 CDC)脊髓灰质炎潜伏期是 6-20 天(范围 3-35 天)。临床上分为亚临床型、无瘫痪型和瘫痪型三种类型,多数病例(95%-96%)为亚临床型。患者可无症状(72%)或持续 2-5 天的轻微症状(24%)(如发热、头痛、颈/背部僵硬、四肢酸痛、流感样症状);不到 1% 的脊髓灰质炎病例造成永久性的肢体瘫痪,通常累及腿部、其中 5%-10% 累及呼吸肌而死亡。诊断方法包括:喉咙灌洗液、粪便样本或脑脊液培养分离病毒株,脊椎穿刺、脑脊液检查,以及血清学检测病毒抗体。脊髓灰质炎主要感染不足 5 岁儿童;多数成人受益于儿童期疫苗免疫。以下情况建议必须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打算前往该病流行地区或高危地区的游客,在实验室工作、有可能接触暴露于该病毒的人员,暴露于感染患者的医务人员或患者密切接触者。图 10. 口服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图片来源:美国 CDC)鉴于病毒感染进程中该病发病的严重性,治疗目标致力于控制相关症状;重症病例可能需要抢救措施(如呼吸机支持)。可选对症药物包括:抗生素防治尿路感染,湿热敷缓解肌肉疼痛/痉挛,身体复健如矫正鞋、矫形外科手术帮助恢复肌肉力量与功能。患者预后取决于患病类型和受累身体部位。如果脊髓和大脑没有受累,则有完全康复的可能;预后残疾多于死亡。该病可能的并发症包括吸入性肺炎、肺心病、心肌炎、麻痹性肠梗阻、永久性肌肉瘫痪、畸形、休克和尿路感染。部分患者还可能于初始感染后 30 年或以后出现「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表现为既往受累/未受累肌肉肌力减弱。大多数人通过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感染发病,有效率高达 90% 以上。6. 霍乱图 11.
年全球霍乱疫情分布情况(图片来源:WHO)霍乱是肠道感染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感染细菌类型分为血清型 O1 和 O139 型,仅引起人类患病。这种细菌可释放一种毒素,导致肠道细胞流失大量水分,致使严重腹泻。霍乱弧菌的主要宿主是人,可广泛分布于淡水水源中(常见于藻类大量繁殖区)。人通过进食或饮用受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感染,特别是在霍乱流行地区。霍乱可在水源缺乏、卫生条件差、人口个人卫生习惯差的地区迅速传播,多见于战争、饥荒和人口拥挤等情况下。霍乱较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地区,如非洲、亚洲、印度、墨西哥、南美洲和中美洲。早期发现和预防措施诸如宣教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完善干净食物和水源供应等。疾病流行期间,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是减少霍乱传播的关键。图 12. 图示为明胶琼脂培养基霍乱弧菌菌落形态(图片来源:美国 CDC)霍乱感染后通常无症状或轻微症状(仅急性水样泻),但有 5%-10% 的感染者会出现严重症状,表现为突发性大量水泻(「米汤样便」)、呕吐,导致大量脱水、严重低血压、肌肉痉挛最终休克,若未经治疗,可于数小时内死亡。诊断检测的金标准是通过便培养分离鉴定出霍乱弧菌 O1 群或 O139 群。在条件有限或没有实验室检测条件的地区,可采用霍乱弧菌快检试纸检验法用于公共卫生系统预警疫情暴发。若不经过实验室检测粪便样本,几乎不可能将霍乱同其他急性水样腹泻性疾病鉴别诊断。旅游者把好「病从口入」关,即便是曾经接种过疫苗,在他乡异地时也要格外注意饮食安全卫生。图 13. 图示为一名男性霍乱患者接受补液治疗(图片来源美国 CDC)重症霍乱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电解质紊乱、昏迷和死亡。因此,及时对霍乱患者补充丢失体液和电解质(如 WHO 推荐的口服补液配方)至关重要;此外,使用抗生素(如四环素、多西环素)可减少疾病的严重程度并缩短病程;患儿还可补充锌元素协助改善症状体征。美国以外国家现有两种口服接种霍乱疫苗可供使用(Dukoral,Shanchol),每种疫苗各需接种两剂,疫苗起效需要数周时间。因此,疫苗接种不应代替标准防控措施。此外,美国 CDC 不推荐多数旅游者接种霍乱疫苗,因为现有疫苗在短期内不能提供完全的免疫保护。美国境内尚无霍乱疫苗上市。持续监测并警惕腹泻疫情暴发是减少霍乱传播的关键。7. 禽流感图 14. 自 2003 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H5N1 病例分布(图片来源:美国 CDC、CDC | E Palmer 博士)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甲型 H5N1 病毒感染传播引起。虽然甲型禽流感病毒通常不会传染给人类,但是现在已有罕见数例人感染该类病毒的报道。受感染者多数直接或密切接触过感染活禽或食用生的或未熟的禽肉、蛋或禽血制品。HPAI 甲型 H5N1 病毒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病毒(感染者病情迅速恶化,60% 的死亡率),于 1997 年在中国香港发现首例感染病例。据 WHO 统计,2003 年 2 月 3 日至 2015 年 5 月 1 日,共有 840 例 HPAI 甲型 H5N1 病毒感染者,447 人死亡,累及全球 16 个国家,遍及亚洲、非洲、太平洋地区、欧洲和近东地区。2014 年 1 月 8 日,美洲(加拿大)报告发现首例 HPAI 甲型 H5N1 病毒感染病例;2014 年 12 月,美国境内发现禽类感染有该病毒。低致病性 H7N9 病毒亚型往往易感于有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我国于 2013 年 3 月首次发现 3 例 H7N9 病毒感染病例(上海 2 例、安徽 1 例),国外尚无 H7N9 病毒感染病例报道。疾病流行地区归来的旅游者应高度怀疑禽流感诊断。甲型 H5N1 病毒感染的潜伏期是 2-8 天(也可能 ≤ 17 天),甲型 H7N9 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也是 2-8 天(平均 5 天)。临床特征取决于所感染病毒亚型,可致死但低致病性亚型通常症状轻微而无致命性,可表现为结膜炎、流感样疾病、肺炎(需住院治疗),轻者自愈、重者发生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和多脏器疾病,有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和神经系统改变。甲型 H5N1 和 H7N9 感染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和继发性细菌/真菌感染。诊断禽流感需依据对感染者发病最初几天的鼻咽拭子进行实验室检测(分子水平、培养)加以确诊。图 15. 安克雷奇科学中心鸟类实验室禽流感转运容器(图片来源: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 D Becker)WHO 和美国 CDC 推荐使用奥司他韦或扎那米韦(美国批准市面销售的四种处方抗病毒药物之二),用于防治人 HPAI 甲型病毒。该病预后取决于感染病毒亚型和疾病严重程度。目前,美国 CDC 暂不反对前往 H5N1 病毒受累国家旅游。预防感染的最佳措施就是避免暴露于病毒。前往病毒受累地区旅游时,为降低病毒暴露风险,要注意以下几点:在接触鸟禽类作业时,要穿戴好防护服和特制的呼吸面罩;避免接触活禽交易市场;不食用未熟或生食肉类制品;临床医生在治疗感染者时,应注意穿好个人防护屏障,遵守防控感染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季节性流感疫苗不能预防甲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但接种该疫苗会一定程度地降低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合并感染的风险。8. 结核病图 16. 2013 年全球结核病预计发病情况(图片来源:WHO)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全球性人类疾病,该菌生长缓慢、呈杆形、需氧,累及全球 1/3 的人口。全球每年约有 900 万例结核新发病例、150 万死亡病例。2012 年,亚洲成为该病新发病例数量之最(占全球病例数 60%);同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是平均人口新发病例数之最(>255 例/100000 人口)。结核主要累及肺部(占 70-80%),还可感染肾脏、脑、脊柱和其他器官。疾病活动期间,常在肺上部肺泡处找到结核杆菌复合物。该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通过疾病活动期感染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或唱歌时的空气飞沫进行传播。肺结核的常见症状体征包括咳痰/血、胸痛、乏力、消瘦、发热/寒战、盗汗。潜伏期感染者无症状也无传染性,经过数年,当机体免疫系统抵抗力降低时可进展为活动性病变。图 17. 肺结核胸片影像(图片来源:美国 CDC | 维基共享资源)诊断结核的方法有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结核病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胸部 X 线影像)以及痰液检查/培养。旅游者应避免在拥挤、密闭场所长时间暴露于或密切接触已知结核病患者。在大多数情况下,结核病是可治疗、可治愈的,若未经治疗该病可致命,而治疗不充分则导致耐药比例升高。治疗对抗结核药物敏感的结核病时,可采用标准的四联药物 6 个月一疗程方案。在结核地方性流行地区,常规给婴幼儿接种卡介苗免疫,但该疫苗对预防成人患病的有效性不一,且接种卡介苗还会干扰潜伏期感染者的 TST 试验结果,借助临床评估和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9. 疟疾图 18. 2013 年疟疾受累国家分布(图片来源:WHO)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有时还可通过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器官移植、共用针头以及母婴垂直传播。据 WHO《2014 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预计 2013 年世界范围共有 1.98 亿疟疾病例、58.4 万例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自 2000 年以来分别下降了 30% 和 47%。疟疾发病遍及约 100 多个国家,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以及加勒比海、亚洲、东欧和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其中,冈比亚按蚊是非洲地区传播疟疾的主要虫媒。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肝脏繁殖并感染血液,感染者可表现为发烧/寒战、头痛、呕吐、肌肉痛和贫血,通常于感染蚊子叮咬后 10-15 天发病,部分患者可延迟数月发病。对于近期去过热带国家(特别是疟疾流行地区)旅游、输血或出现发热和其他流感样症状者,临床要高度怀疑疟疾感染。目前,世界多个国家中,疟原虫已出现对多种抗疟药耐药的倾向。图 19. 疟原虫生活史(图片来源:美国 CDC)血涂片是诊断疟疾的金标准,其他诊断方法还包括抗原检测、PCR 和血清学检查。旅游者应基于风险评估接受特定的疟疾预防措施,如使用防护服、驱蚊剂、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和服用抗疟药物等。所使用抗疟药类型视地域不同而异,治疗方案依据疾病严重程度而定,氯喹是防治疟疾的首选药,但鉴于世界范围内对该药的耐药性增加,酌情使用其他替代药物。部分重症感染患者,可能还需要支持护理,如静脉补液和呼吸支持等。在大多数情况下,疟疾预后良好;然而,重症疟疾(尤其是恶性疟原虫感染)应视作急症处理,否则可导致癫痫发作、精神障碍、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昏迷和死亡。10. 黄热病黄热病是由单链 RNA 虫媒病毒(黄热病毒属)感染、伊蚊或趋血蚊叮咬传播给人类。虫媒通过叮咬受感染灵长类(人类或非人类),随后传染给其他灵长类动物。根据生存环境不同,可分为丛林型、草原型和城市型三种流行特征,发病周期可分为感染期、缓解期和中毒期。全球有 44 个国家超过 9 亿人口是黄热病的高危人群(非洲 31 个国家、拉丁美洲 13 个国家),多数感染者无症状或仅轻微症状(3-6 天潜伏期),发病后 3-4 天症状缓解,早期临床表现包括突然发热/寒战、剧烈头痛、背痛、肌肉疼痛、恶心/呕吐和疲劳/乏力。经数小时至一天的缓解期后,约 15% 患者病情进展更为严重,表现为高热、黄疸、出血、休克、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50% 上述患者会于 10-14 天内死亡。图 20. 伊蚊叮咬示意图(图片来源:美国 CDC | J Gathany)黄热病诊断较困难,特别是在发病早期阶段更为困难;该病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如严重疟疾、登革热或其他出血热疾病、钩端螺旋体病、病毒性肝炎及中毒等。诊断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培养分离病毒株或核酸扩增试验。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对症支持治疗可缓解黄热病患者脱水、呼吸衰竭和发热症状,合并细菌感染时还可使用抗生素。当有意前往疾病流行地区旅游时,应注意采取预防措施,如在有屏障的环境休息、使用驱蚊剂(含 DEET、羟乙基哌啶羧酸异丁酯、IR3535 或柠檬桉油成分)、穿戴好防护衣(覆盖全身皮肤)。现有减毒活疫苗预防黄热病十分有效,旅游者应在出发前 10-14 天接种该疫苗。11. 伤寒图 21. 图片来源:美国 CDC |美国武装部队病理研究所 Charles N. Farmer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引起一种传染病。该病可通过受污染的食物、饮水进行传播,从人体肠道入血,然后遍及身体其他部位,如淋巴结、胆囊、肝和脾。伤寒在发展中国家较为常见,如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据估计,全球每年有 2100 万伤寒病例,22 万死亡病例;美国每年约有 5700 例伤寒病例,其中 75% 与国际旅游有关。人摄入伤寒杆菌后 1-2 周即可有临床表现。典型初始症状如发热和腹痛;随着疾病进展,体温升至更高水平(39-40℃),伴随严重腹泻,部分患者前胸和腹部出现红色小的皮疹(玫瑰疹)。同时还包括其他如下症状:腹胀、躁动、注意力集中困难、血便、寒战、意识模糊、谵妄、鼻衄、幻觉、嗜睡、情绪波动、派尔集合淋巴结坏死、肠穿孔、腹膜炎、相对缓脉、严重疲劳、脾肿大、气促、乏力等。图 22. 耐药伤寒菌株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像(图片来源:美国 CDC | James Archer)诊断方法依据细菌培养结果(特异度 100%),多次血培养灵敏度 73-97% 不等。血培养最佳采样时机是发病初两周内,便培养采样则在发病 3 至 5 周内。还可使用 ELISA 尿检和荧光抗体试验协助检测发现伤寒杆菌。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总数常减低。治疗伤寒可使用抗生素、静脉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当旅游者从疾病流行地区归来后 60 天内出现伤寒症状,或者摄入了已知伤寒携带者接触过的食物后,应在明确诊断前就开始使用抗生素治疗,一旦确诊就可以换用更为特异性的抗生素治疗。可用的抗伤寒疫苗包括口服 Ty21a 疫苗和注射接种的 Vi 荚膜多糖疫苗。2015 年,科学家报道了多重耐药伤寒杆菌 H58 菌株正在向全球蔓延的消息。该菌株首次在 25-30 年前发现于南亚,随后蔓延至东南亚、西亚、东非、南非和斐济。循证医学表明,目前 H58 菌株正在非洲造成抗生素耐药性伤寒疫情的流行。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脊髓灰质炎相关文章
麻疹相关文章
传染病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关于丁香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菌感染会传染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