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影响肝豆状核变性地中海贫血诊断指标标么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预后如何?_疑难病专题_古方中医网
&&&&&&························
您现在的位置是: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预后如何?
本文所属类别:[无]&发布时间:
把这篇精彩文章收藏到:
&&&&& 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预后是患者本人及家人最为关心的,也是肝豆状核变专科医师必须熟悉的一个问题。可幸的是,肝豆状核变性是少数几种可治疗的遗传性疾病之一,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通过在专科医师指导下系统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获得近似于正常健康人的学习、工作和寿命。具体地说,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预后情况和下列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 一、遗传因素
&&&&&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分析技术对37例HLD患者和20名健康人ATP7B基因第18外显子扩增进行突变及多态检测。结果全部患者呈现4种不同类型PCR-SSCP异常迁移带而强烈提示突变的存在,且不同临床表型HLD患者具有不同的疗效反应。杨斌等研究发现Arg778Leu/GIn点突变组患者的发病年龄迟于未见该点突变组的患者,Arg778Leu/GIn点突变可能与中医肝风内动型证型有关。由此可见遗传因素是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腹型肝豆状核变性较为少见,其临床表现类似于重症、暴发性肝炎,病情严重、凶猛,进展迅速,绝大多数于发病后2周至1~2个月内死亡,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尽管肝移植手术在可以挽救于万一,但由于此类手术在具体运用中受到供体来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且术后患者能存活多长时间,抗排斥反应所需的医药费等诸多实际问题,目前尚难以普遍开展。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腹型肝豆状核变性其ATP7B基因的突变位点与类型不同于其它临床表型的肝豆状核变性,其基因表达的结果为预后极差的临床表型。
&&&&& 二、病情轻重程度
&&&&& 一般情况下,症状前期或具有较轻临床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经过正规、系统的驱铜疗程和辅助治疗,绝大多数病人病情缓解,能达到于正常人相仿的生活质量和寿命。故提高警惕,早期诊断与正规、系统的治疗对获得良好的预后极为重要。而对于病情严重的晚期患者,经过我院的中西医结合综合驱铜治疗后,患者病情大多数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得到延长其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少数患者还可能获得出乎意料的疗效。
&&&&& 三、临床分型
&&&&& 不同临床类型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虽然都进行了正规、系统的驱铜治疗,其预后也可能不同。如腹型肝豆状核变性,其死亡率极高,为九死一生。而肝硬化处于代偿期的肝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其中枢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器质性损害,无锥体外系症状,经过系统的驱铜、保肝、抗肝纤维化治疗后,多数预后较好。对于精神障碍型的患者,由于其脑部受损和精神症状,在采用抗精神药先控制其精神症状的同时,必须强力疗程要长的驱铜治疗,才能获得恢复正常健康人的生活质量。而脑-内脏型患者,特别是肝硬化失代偿者,因有大量胸腹水;或/及脾功能亢进,白细胞、血小板等白细胞很低,病期凶险、严重,驱铜疗法受到限制,预后较差,是临床极为棘手的临床类型,必须较长时间的驱铜治疗和支持疗法,部分病人还需行脾脏切除术,因此,必须患者和其家属与医师密切配合,才可能获得较为良好的预后。
&&&&& 四、并发症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免疫功能部分低下,部分患者有假性延髓麻痹的症状如吞咽困难、饮水返呛等,特别是长期卧床的病人更容易患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与褥疮。有锥体外系症状的患者,行走困难、易跌倒而出现骨折。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有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胃低静脉曲张者,易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甚至发生出血性休克;少数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易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亦有患者由于脑部损害而合并癫痫发作。上述种种并发症往往加重病情,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如不及时、准确的处理,部分患者预后较无并发症的患者差。
&&&&& 五、辅助检查
&&&&& 血象很低的患者是金属络合剂驱铜疗法的不利因素,如不及时处理,往往使驱铜治疗难以坚持下去。严重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亦要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损害的药物。肝纤维化指标可了解患者肝硬化的严重程度,为抗肝纤维化治疗提供客观的观察指标。脑电图、肌电图的异常改变提示脑部和周围神经、肌肉的受损。疗程前后的脑干诱发电位可用来辅助判断患者脑部受损严重程度和疗效情况。B超检查可了解患者肝脏的影像学分型,脾脏肿大程度,肾脏皮质受损以及有无并发胆石症等情况,对估计预后有一定的帮助。头颅CT或MRI检查。除基底节区有特殊病变,可以帮助本病的诊断外,若有大脑皮质萎缩、额颞叶软化灶形成,患者往往有智力低下,学习成绩差,应予相应的脑复活治疗。故辅助检查对判别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六、治疗方法
&&&&& 同样病情的患者,不同的驱铜疗法,对其预后有显著的影响。早年使用的二巯基丙醇,副反应大,临床疗效不甚满意,现已并淘汰。青霉胺虽排铜疗效较好,但其近期使用对血象等的影响,尤其长期使用可对免疫系统和骨髓造血的损害,并疗效有衰减现象。我院杨任民所长开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临床上获得可喜的疗效且尿排铜亦增加,优于单纯硫酸锌和青霉胺治疗。不仅患者锥体外系和肝症状改善,其智力亦同样得到有效的改进,且及早治疗患者智商水平的恢复更易接近正常人水平。可见优化的治疗方法能明显改进患者的预后。但目前肝豆状核变性的基因治疗尚在研究中。
&&&&& 七、患者及其家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不少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我院经过正规的驱铜、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但出院后患者自认为症状已消失,而不服药或少于规定的剂量服药,又不注意忌服含铜量高的食物,结果病情加重而再次入院,甚至因此而离开人世。亦有部分患者或其家人迷信某些气功而、单方而停服驱铜药物,结果使病情加重,甚至葬送了患者的生命,悔之晚矣!依从性好的患者及家人,患者往往病情长期缓解,有较好的生活质量,甚至有在学业上、事业上做出优良的成绩。杨任民所长等观察西药DMPS等联合肝豆片治疗198例HLD患者,出院后仍正规治疗6个月者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显著增高,长期坚持中西医结合维持排铜治疗,HLD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并能长期存活,而少数不能坚持服药或晚期重症患者,往往病情恶化而死亡。
&&&&& 八、心理因素与社会支持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较普遍存在着焦虑与抑郁情绪,由于讲话不清,动作笨拙、肝功能受损等症状,对前途的失望;对造成家庭经济、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负担而感到内疚,情绪低落,不愿配合诊治,甚至拒绝治疗。个别患者因本病的遗传性而怨恨父母,脾气暴躁。这时心理咨询与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与患者心理异常相适应的心理疗法,纠正其心理的偏差或变态心理,提高患者对诊疗过程的依从性,有利于改善其预后。而社会方面对患者的支持程度亦明显影响患者的疗效。家人、亲戚、友人等对患者经济上、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往往能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对患者生活上关照与护理,往往能增强其治疗的效果。学校、单位、医疗保险和行政管理部门,甚至慈善机构,对患者及其家庭的资助,可解决他(她)们的部分困难,减少或去除其后顾之忧,亦有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
>进入古方养生<
>进入古方学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相关文章
【】&【】&【】&【】&【】&【】&【】&【】&【】&【】&【】&【】&【】&【】&【】&【】&
疾病快速通道
------------------------------------------
古方中医网投诉建议:021- &&&&
疾病咨询电话:021- &&&&疾病咨询QQ:
本站出现的药方仅供参考,请遵医嘱或详细咨询医师!&&&投诉邮箱:&&&&友情链接合作qq:
&& 2016&古方中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0.223秒
(ICP)备案编号: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告
作者:陈薇敏,张建民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又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特点为肝硬化、大脑基底节软化和变性以及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环),伴有血浆铜蓝蛋白缺少和氨基酸尿症[1]。本文报告1例以肝硬化为主要表现的病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6岁,因发现皮肤巩膜黄染及右上腹包块3天入院。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继而出现上述症状,并伴有右上腹隐痛,皮肤瘙痒。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入院查体:T 36.9℃,P 80次/min,R 16次/min,BP 130/90mmHg,全身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无出血点,无肝掌、蜘蛛痣,肺部无异常,心尖部可及吹风样收缩期杂音Ⅲ/6级,向腋下传导,其他心脏体检未见异常,腹平软,腹壁静脉未显露,肝肋下10cm可触及,界清,质硬,表面不平,轻度压痛,脾肋下5cm,质硬,肝上界正常,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扑翼震颤阴性,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血PLT 97×109/L,GLB 38.2g/L,GPT 155u/L,GOT 150u/L,AKP 427u/L,GGT 497u/L,SB 61.1μmol/L,SB′ 42μmol/L,TBA 58.4μmol/L,AFU 217.2u/L,AFP正常,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正常,肝炎病毒、EB病毒、血吸虫环卵沉淀试验阴性,柯萨奇病毒IgM阳性,免疫球蛋白、IL、TNF正常,ANF、ENA抗体、抗dsDNA阴性,γ球蛋白21.2%。CT示肝脏异常不匀称性肿大,伴肝硬化,脾大。MRI示下腔静脉中上段略狭窄。肝、下腔静脉血管造影未见狭窄。胃镜见食管静脉曲张。骨髓涂片考虑脾亢引起血小板降低。于我院经保肝、退黄等治疗后,肝损、黄疸好转不明显。于外院检查血铜1.2μg/ml(0.8~1.8μg/ml),尿铜0.06μg/ml,24h尿铜198μg/24h,血铜蓝蛋白0.36g/L(0.25~0.63g/L),血ACE正常,24h尿蛋白定量0.5g/24h,ESR 33mm/h,CA-199 284.4u/ml,尿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转铁蛋白正常,未见K-F环,肝穿刺组织病理示早期活动性肝硬化,考虑Wilson病。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给予口服青霉胺,并行肝移植术,术后患者病情好转,仍于随访中。
  2& 讨论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遗传病,由Wilson(1912年)首先报道和描述,系由于第13染色体的铜转运P型ATP酶的基因突变,导致铜代谢障碍。铜代谢异常的机制有胆道排铜减少、铜蓝蛋白合成障碍、溶酶体缺陷和金属巯蛋白基因或调节基因异常等学说。目前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铜研究表明,正常人粪排泄注射量24%~40%,而患者仅4%~13%,给予T管引流胆汁内的铜含量仅为正常人的1/10,现认为胆汁排铜障碍,是本病的基本缺陷[1]。铜代谢的基本障碍表现为胆汁排铜明显减少,肝脏合成血浆铜蓝蛋白缺陷,血清铜低下,尿铜排泄增多[1]。铜在肝内沉积,并重新分布,以致肝、脑、肾、角膜等的铜沉积过多,导致组织损害和病变,出现各系统被累及的相应症状。
  本病以家族性发病为特点,约半数病例有家族史,患者的同胞常患病,尤其是近亲结婚率高的地区,其发病率亦高。最近报道其基因频率为1∶90~1∶150,发病率为1∶00[1]。
  WD大多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发病,偶有中年发病。不同年龄者其表现亦不同,儿童患者以肝脏受累为主,青少年患者神经精神症状多见。据报道[2],肝病症状往往较神经症状早出现6个月~4年,平均2.4年。且病程较长,数年至数十年不等,早期肝铜储量尚未超过临界水平,临床上无症状;随着肝内铜沉积量的增加,开始重新分布,进入第二期,一般尚无K-F环;第三期,超过肝外组织贮量,出现肝外病变。本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可见各种急慢性肝疾病,神经精神变化,肾病症状,骨关节病变,溶血性贫血等。神经系统的早期症状表现为口吃、书写困难、表情呆板、吞咽困难、不自主运动、肌张力改变等,晚期出现行为异常和智能障碍,角膜色素环常伴随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肾脏有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为氨基酸尿、糖尿等和肾小管酸中毒,少数患者有肾结石。日本青木成[3]将肝豆状核变性分为肝型、肝神经型、神经型、暴发肝炎型、伴溶血型及发病前型6个型。其中肝型又分为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急性或亚急性肝炎和暴发性肝炎4种类型。临床上按Sternlieb标准[4],对具备以下2项者诊断为WD:(1)具有肝损害临床表现。(2)角膜K-F环阳性。(3)血清铜蓝蛋白(CER)降低。(4)出现震颤、肌强直及面具样面容等神经系统表现。实验室检查可以测定血浆铜蓝蛋白,血、尿铜,肝铜,放射性核素铜掺入试验,脑部扫描来诊断,其中以肝铜最具诊断价值。
  本病多数病例以肝病首发,起病隐匿,早期诊断较困难。据文献报道,肝型肝豆状核变性因多种原因较易误诊[5]。本病例就以肝硬化为主,而其他症状不典型,且未见K-F环,不易明确诊断。而据报道HLD的角膜K-F环阳性率为90%~100%,早期HLD患者会出现假阴性结果,7岁以下患者可无此环。因此,当K-F环阴性时,不能完全排除HLD的诊断,应进一步行铜代谢测定、颅脑CT扫描予以鉴别[6]。该患者进一步相关检查发现尿铜增加,病理中肝铜测定符合之,故最后诊断成立。
  WD治疗原则是减少铜的摄入和增加铜的排出。低铜饮食,每日食物中含铜量不应>1.5mg,避免进食动物肝脏、海产品、坚果、蘑菇、巧克力等。目前最佳的排铜药物是青霉胺(β,β-二甲基半胱氨酸),需长期服用,起效较慢,在神经症状出现前使用、疗效好。不良反应见有过敏、血细胞减少、蛋白尿、视神经炎、红斑狼疮样综合征等,需每日补充维生素B6,并定期监测血象、肝肾功能。对青霉胺不耐受者,可用曲恩汀(treientine )。抑制铜吸收的药物有锌制剂,不作为一线用药。对有明显肝硬化或肝衰竭的患者予肝移植。本病预后取决于诊断及治疗是否及时,出现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多预后不佳。死亡原因多见于合并并发症。本病例已出现肝硬化失代偿期,故给予肝移植治疗,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 姚光弼.临床肝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6.
  2& 沈瑜,梁启新.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肝硬变40例临床分析.肝胆胰外科杂志,):267.
  3& 青木成一.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分型.日本:消化系病杂志,2000,6.
  4& Sternlieb I.Perspectives on Wilsin’s disease.Hepatology,4-1239.
  5& 陈军,郑宣鹤,扬旭,等.肝型肝豆状核变性5例报告.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19.
  6& 陈一东,崔向军.易误诊为其他肝脏疾病的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误诊误治,):194.
  (编辑:林剑雷)
  作者单位: 200438 上海,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消化内科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肝豆状核变性1例--《中国康复医学会首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八届小儿脑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4年
肝豆状核变性1例
【摘要】: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少见的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能早期诊断并正确治疗,可获良好效果,若诊断过晚,则严重影响预后。2000年我院收治1例以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病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儿女13岁以“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姿势异常1年,昏迷半天”为主诉入院。3个月前行脑MRI及血铜蓝蛋白检查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予“青霉胺、左旋多巴”治疗1个月后症状好转,体检:神志不清,角膜可见K-F环,心肺无异常,四肢肌张力增高,巴氏征阳性.血铜蓝蛋白180.20MG/L,24小时尿铜1.01mmon/24h.诊断1肝豆状核变性2.肝性脑病.讨论肝豆状核变绝大多数患儿有角膜色素环(K-F环),K-F环为本病的特征性体征.本病起病缓慢,起病年龄多在7-15岁,多数病例以神经症状最先出现,部分病例先出现肝脏症状或精神症状.神经症状限于运动系统的锥体外系症状,表现为肌强直性痉挛,运动不灵活,语言缓慢,说话不清,吞咽困难,有时出现手足徐动.肝脏早期肿大,而晚期因旰硬化而萎缩.本病应坚持终身治疗,如早期确诊,予以驱铜治疗,高蛋白饮食,尽量避免含铜高的食物,对铜制餐具应慎用.可防止肝脏和神经症状的发生.如已发生也可得到改善,未经治疗的患儿多在症状发生后的数年内死亡.
【作者单位】:
【分类号】:R742.4【正文快照】:
肝豆状核变性1例@黄建琪$厦门市第一医院儿科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少见的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能早期诊断并正确治疗,可获良好效果,若诊断过晚,则严重影响预后。2000年我院收治1例以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病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儿女13岁以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淑娟;王艳丽;刘淼冰;;[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王丽莉;王永刚;张晓芳;张利;;[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年07期
张法红,蔡建庭,傅岳平;[J];浙江医学;2005年04期
陈名武;王亚明;;[J];工企医刊;1997年06期
赵建荣;[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3期
张丽芬,马秀月,马蕾;[J];临床医学;2005年02期
于永兴,张玉凤,周金贵;[J];人民军医;1997年04期
陈郁梅,邓友;[J];广东医学;2002年11期
郭人花,宫道华;[J];江苏医药;1998年01期
廖杰芳;[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陆怡;王晓红;王建设;刘晓青;;[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梁艳;褚燕君;;[A];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C];2009年
苏春芝;;[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刘建新;;[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陆勤;陆燕芬;奚佳铭;黄建军;陈丽琴;;[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张建明;汪梅先;高煜;;[A];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第十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徐雅琴;郝昕;;[A];吉林省预防医学会2004年预防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严纯;向远彩;;[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涂茜;罗述祥;刘义成;刘海滨;舒章华;;[A];第十三届全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刘晓加;陈东;梁秀龄;李洵桦;;[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朱广苓 陈颖;[N];健康报;2009年
左朝胜;[N];科技日报;2001年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洪铭范
本报记者 叶芳 通讯员 庄文斌 吴亮军;[N];广东科技报;2008年
钱亮;[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朱文琪;[N];保健时报;2004年
刘泉开;[N];健康报;2002年
;[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李佛基;[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冯立中;[N];健康报;2000年
李佳楣;[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明然;[D];吉林大学;2010年
童德军;[D];中南大学;2007年
徐鹏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蒋怀周;[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丽;[D];郑州大学;2011年
秦苗;[D];青岛大学;2010年
李丽;[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杨华荣;[D];中南大学;2011年
戴清月;[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李颖倩;[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王利华;[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刘沁;[D];中南大学;2012年
陈源;[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张法红;[D];浙江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这年纪真是受不了一点折腾了,这
匿名用户|男|21岁|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这年纪真是受不了一点折腾了,这部不前几天我就是去打了会篮球,今天就感觉自己的身子非常的疼,而且是那种很深入骨髓的疼,自己很是为自己担心。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骨髓炎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病情分析:
请根据患者提问的内容,给予专业详尽的指导意见。(最多输入500字)
指导意见:
请给出具体的运动,饮食,康复等方面的指导。(最多输入500字) 0/500
您好,欢迎登录
没有注册医生用户,请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为保证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等待医生认证审核结果。
3秒后跳转,请在专家回答区查看信息
有1名医生为您解答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已帮助用户:0
指导意见:你好,骨髓炎是一种骨的感染性疾病。可发生在婴幼儿、儿童及成人。多数骨髓炎患者对抗生素及镇痛药物有效。多是由于你的骨头造成感染引起的。
有关的更多问题,
擅长:男科手术
擅长:泌尿外科疾病
擅长:外科综合
这年纪真是受...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诊断甲亢的首选指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