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卫生防疫站泉州那里血吸虫防疫站

(2014o泉州模拟)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寄主,人若进入有钉螺的水中就可能感染血吸虫病.该传染病的病原体是(  )A.钉螺B.血吸虫C.人D.水
谦慕b裑擵L
A、钉螺不属于血吸虫病的病原体,A错误.B、血吸虫病的病原体是血吸虫,B正确.C、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人不属于血吸虫病的病原体,C错误.D、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水不属于血吸虫病的病原体,D错误.故选:B
为您推荐:
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血吸虫病属于体表传染病,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的,血吸虫病的病原体是血吸虫.
本题考点:
病原体与传染病的病因.
考点点评: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病原体的概念以及血吸虫病属于体表传染病,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的.
扫描下载二维码芦山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共208人浏览
按字母排序:
查找附近其他商户
芦山县血吸虫病防治站& 附近其他商户
知名连锁店
共10家分店
共12家分店
共56家分店
爱帮快速收录服务
1个工作日收录|更快展示|更多商机
免费咨询热线君山区血吸虫病防疫站-首页
所属目录:
所属地区: &
网站访问量:3319&&
君山区血吸虫病防疫站
君山区血吸虫病防疫站
供货等级:
交易等级:
诚信指数:96%
客户满意:91%
联系人:何忠
手机:8171161
email:未填写
地址: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柳林洲镇柳林居委会
君山区血吸虫病防疫站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柳林洲镇柳林居委会,交通相当方便,我们的服务宗旨诚信为本,为中国医疗事业作出应用贡献。我们日常开展的了血吸虫病防治等相关业务。欢迎各类领导指导工作,欢迎广大病人群众前来君山区血吸虫病防疫站。OTC药品 商品名:首乌片 剂型:薄膜衣片每片重0.37克 分类:甲 系统:内科用药 类别:中成药 来源:第五批国家非处方药药品目录(二)
会员类型:
普通会员(未实名认证)
主营项目:
血吸虫病防治
资料待更新
注册资金:待更新
员工人数:未填
法人代表:何忠
注册地址: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柳林洲镇柳林居委会
单位注册时间:未填写
扫描保存单位二维码信息
单位印象:午餐补贴
国家节假日
员工发展进步
该商铺未发布任何商品信息,以下是系统为您随机推荐的商品信息!
技术支持:1024商务网
浙ICP备号-1
&&1024商务网客服QQ: &&
免责声明:此网页并非该单位官网,而是由会员免费注册的1024商务网商铺,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1024商务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如发现侵权违规问题请发邮件至或联系删除。当前位置:&&&
福建泉州乳房血吸虫病医院大全
福建泉州乳房血吸虫病医院
按地区找:
电话:1(行政),(办公室)
重点科室:
乳房血吸虫病相关咨询
无需注册,即可提问,您的问题将由三甲医生免费解答。第一节& 血吸虫病
江苏是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的省份之一,境内北纬33°15′以南地区有45个县市不同程度地流行血吸虫病,其中以苏南的太湖水网地区和苏北的里下河地区尤为严重。20世纪初,在现代医学证实全国有血吸虫病流行之际,江苏流行血吸虫病即被肯定,其严重程度开始受到世人的关注。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1950年和1952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分别在无锡梅园和苏北高邮建立了华东区苏南、苏北血吸虫病防治所,开办地方病防治干部训练班,培训大批专业人员,随即在流行区各地、市、县相继建立血吸虫病防治所、站(简称血防站、所)。1955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1956年,各级党组织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防治血吸虫病工作。广大血防专业人员和流行区干部、群众紧密结合,以移风易俗、改造山河的精神,与血吸虫病作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至1958年,全省消灭钉螺面积3.03亿平方米,治疗病人69.4万,使一些流行区的疫情有所减轻。但是,受“左”的思想影响,急于求成,于1958年10月宣布了全省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使血防工作遭受很大挫折,造成了60年代初全省钉螺大量回升,病人显著增多,急性感染成批发生。1964年,中共江苏省委根据第九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会议精神,召开了全省血防工作会议,提出了重整旗鼓,重新部署,整顿队伍,全面规划,点面结合,分期分批,集中力量,打好钉螺歼灭战的方针。各地恢复和健全了县以上血防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重点疫区配备了专抓血防工作的副县长、副乡长,重新把血防工作列入党政议事日程,使血防工作出现了新起色。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各级防治机构被撤销或合并,人员下放农村,血防受干扰。1970年,中共中央发出了(1970)2号和49号两个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文件,同年,恢复省血防领导小组,召开全省血防工作会议,动员疫区人民掀起结合改造农田,兴修水利,消灭血吸虫病的高潮。随着在不同环境灭螺方法的改进和五氯酚钠、血防67和石灰氮的大量使用,1963年,南京药物研究所研制血吸虫病治疗新药口服锑剂――锑273成功,大大减轻了药物毒性,被迅速推广,防治效果明显提高。1976年,全省钉螺面积压缩了97%,血吸虫病人治愈了90.7%,控制了急性感染和重复感染,于是年10月正式宣布全省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1978年,中共中央确定了血防工作必须坚持长期性、经常性、科学性的方针。中共江苏省委认真总结了江苏近30年的防治工作经验,明确提出血防工作要继续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宣传教育,加强血防机构的组织、技术和制度建设,加强科学研究;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实行分类指导,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在技术措施上,1980年以后,由于治疗新药吡喹酮问世,使过去无法接受病原治疗的一些晚期、夹杂症病人也得到了治疗,到1987年,全省血吸虫病人已治愈250余万,钉螺面积已消灭近14亿平方米,有11个县市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
一、机构、队伍
(一)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1955年,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消灭血吸虫病的要求,决定建立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同年12月,中共江苏省委建立防治血吸虫病七人小组,省委副书记刘顺元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在行政上成立防治血吸虫病委员会,管文蔚任主任委员,由21名成员组成。1956年,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乡以上各级党委先后成立防治血吸虫病3―5人领导小组,由农业、水利、卫生、宣传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由党、政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在县以上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下设立办公室。乡以上各级政府建立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
1958年江苏省宣布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同年10月,省委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纳入爱国卫生运动的范畴,把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改为除五害领导小组。1960年6月,又改为除五害爱国卫生运动领导小组。各地、市、县委也把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相应改为除五害爱国卫生运动领导小组。
1963年12月,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在上海召开第九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会议。江苏省委根据这次会议要求,重新调整了部署,于1964年12月召开省委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调整充实了县以上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到1964年底,4个专区和28个县、市恢复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确定专人分管。有2个专区和16个县、市恢复了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干部。苏州地区还在3个重点县配备了分管血防工作的副县长,有60个重点流行乡配备了专管血防的副书记或副乡长。
1970年1月,成立省革委会血防领导小组,省革委会副主任蒋科任组长。1974年恢复了省委血防领导小组,由11人组成,省委副书记彭冲任组长。同年4月召开了全省血防领导小组扩大会议,重申消灭血吸虫病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政治任务,强调要建立和充实各级血防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撤消的要立即恢复,不足人员及时配齐。1974年4月,省召开了血防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制订了《江苏省两年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工作规划(草案)》,提出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五条标准,规定上报“基本消灭”的审批权限。1975年8月,再次召开省委血防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动员干部群众深入开展血防群众运动。1976年5月,省委血防领导小组讨论制订了《江苏省根治血吸虫病的规划》,同年10月4日,正式宣布全省实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1981年7月,中共中央血防领导小组在上海召开了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工作会议,提出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具有长期性、经常性和科学性的特点,要求各级党委继续加强领导,落实防治措施。1981年和1982年12月分别在南京召开了省委血防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反复强调要贯彻中央精神,抓好血防工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修订了全省消灭血吸虫病规划,提出对不同地区的治病、灭螺工作进行分类指导的原则。
(二)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
江苏省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简称省血研会)成立于日,是由全省医学院校和科研防治机构中的专家、教授组成的学术团体,在省卫生厅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组织全省防治科研工作,开展学术交流,组织全省重大科研项目的协作和攻关,为制订防治规划提供技术咨询。
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第11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防治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名单,副省长管文蔚任主任委员,委员17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作曾一度中断。1978年10月,省委批文恢复江苏省防治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省卫生局副局长顾尔钥任主任委员,由55名委员组成,设预防、治疗、药物、诊断、兽医5个学组,并在昆山县召开了省血吸虫病研讨会。1980年1月,在苏州召开省血研会,增加了灭蚊和“三病”(疟疾、丝虫病、钩虫病)两个学组。会上介绍了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和抗血吸虫病新药吡喹酮等研究成果,讨论了全省血吸虫病、疟疾等主要寄生虫病的科研计划。
1982年1月,在无锡召开了省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会议,调整充实了组织机构,制订了今后两年科研计划。省卫生厅副厅长盛天任任主任委员,委员62名。
1987年3月,在扬州召开会议;省血研会增加了地方病防治研究的任务,更名为江苏省血吸虫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研究委员会。省卫生厅副厅长张国义任主任委员,委员49名。设血吸虫病一组(流行病学、预防和家畜防治)、血吸虫病二组(诊断和治疗)、寄生虫病一组(疟疾)、寄生虫病二组(其他寄生虫病)、地方病组和药物组等6个学组,会上通过了江苏省血吸虫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研究委员会组织章程。
(三)专业机构
1946年10月,国民政府江苏省卫生处在吴县木渎镇建立江苏省苏南地方病防治所,这是当时全省唯一的专业血吸虫病防治机构。1950年7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指派肖荣炜带领6名技术人员,到无锡郊区梅园筹建苏南血吸虫病防治所,9月正式开始工作。1951年定名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苏南血吸虫病防治所。1952年4月又建立苏南地方病医院,人员140名,设有病床70张。1953年江苏省成立后,改名为江苏省无锡血吸虫病防治所,属江苏省卫生厅领导。1955年易名为江苏省无锡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负责全省血吸虫病防治、科研和干部培训。1956年正式定名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简称省血研所)。195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由南京迁来无锡并入该所,合署办公,对外称江苏省血吸虫、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1978年2月,并列使用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和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名称。
1950年12月,苏南行政公署在吴县木渎镇建立了苏南木渎血防所,李广慈任所长,人员30多名,到1953年增至100多人,改为苏州专区血吸虫病防治所。1950年,高邮县新民乡发生成批急性血吸虫病感染,1952年4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在高邮县成立苏北血防所,丁位西任所长,人员50多名。同年11月,又成立苏北泰州专区血防指挥部,由专员蔡美江兼任总指挥,地委副书记周爱民任政委,原高邮县副县长吴越和原专区卫生科长马祁任副指挥。苏北血防所所属的3个血防站,38个血防组及苏北卫生工作队,泰州专区卫生工作队划归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部设立在高邮县城。并于1952年12月成立了苏北血吸虫病专科医院。
195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原属苏南血吸虫病防治所领导的苏州、松江两个专区的血吸虫病防治所和19个县(市)的血吸虫病防治站划归相应的人民政府领导;将苏北血吸虫病防治所和专科医院、泰州专区血吸虫病防治指挥部合并改组为扬州专区血吸虫病防治所。同年,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均建有血防专业机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省各级血防机构大部分被撤销或合并。1970年,各地市、县防疫站内设立血防科或寄防科。1977年以后,苏州市、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陆续恢复或重建血吸虫病防治站(院)。
(四)防治队伍
建国前,既无专业防治队伍,又无专项经费,仅有少数学者在省内一些地区作零星调查工作。
1950年,苏南血吸虫病防治所建立后,同年10月开办了苏南地方病防治干部训练班,1952年11月又开办了苏北地方病防治干部训练班,共培训800多人,分配到全省各县市血防站所。1953年,中央防疫大队五大队105人分配到江苏,经短期培训也分配到各级血防机构工作。到1955年,全省共有血防干部1688人,此外,每年从各医学院校分配一部分毕业生充实到血防专业机构。到1957年,全省各级血防干部已增至2377人。
1958年江苏省宣布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在三年经济困难期间,血防机构逐步撤并,血防人员削减,到1964年,全省血防人员仅剩899人。
1963年12月,根据第九次全国血防会议精神,中共江苏省委同意增加血防人员编制,到1965年,各级血防人员经充实达到1335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血防人员大批下放农村,到1977年,全省血防人员仅有573人。1978年8月,省委发文,要求各地重视血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决定在4年内,把血防人员增加到1226人。同年,在南京、镇江、苏州医学院开办三年制寄生虫病大专班,招生104名,毕业后分配作专职血防工作。1979年省政府委托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吴县卫生职工中专举办1―2年制大专、中专在职人员进修班,共培训120人。1983年成立苏州木渎卫生学校寄生虫病防治专业班,每年招收50―100名学生,到1987年,全省血防专业人员已达1023人。
二、流行情况
(一)流行历史
江苏有血吸虫病流行,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东晋时,江苏著名医药家葛洪所著《肘后救卒方》一书中叙述了“水毒”、“水蛊”等类似血吸虫病的症状。公元7世纪,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自三吴以东及南诸山郡县,有山谷溪源处,有水毒病,春秋辄得”,更近似血吸虫病。
近代自1911年起,陆续从病原学证实江苏省有血吸虫病流行。福斯特(Faust&nbspE.C.)当年报告在长江水浴后的所谓“扬子江热”即为血吸虫病。斯萘尔(Snell&nbspJ.A.)1913年在苏州检查422例外科病人粪便中,有血吸虫感染者4例。雷普(Leiper&nbspR.T.)1915年在苏州调查软体动物,发现了尾蚴和发育期幼虫。迈伦尼(Meleney&nbspH.E.)1923年用病人粪便中虫卵孵出的毛蚴感染螺蛳,72天后在螺体内发现尾蚴,此尾蚴感染小白鼠获得成功。次年,他在江苏浦口也发现了钉螺。Li&nbspK.H.年在苏州检查住院病人1034例,其中血吸虫阳性者33例,占3.1%,Tai&nbspJ.T.年在扬州浸礼会医院检查400例病人,血吸虫卵阳性者28例。德国人萨克马克(Schmacker)和波特格(Bottger)发现南京有钉螺,这是江苏发现钉螺的最早记载。
国内一些专家的调查:1930年陈方之、李赋京报告在吴江、吴县、太仓、昆山、常熟、无锡、武进、江阴、丹阳、镇江、金坛、宜兴、南京等市县找到钉螺。1934年,陈方之在《血蛭病之研究》一文中指出江苏受血蛭病之害的达28个县。1935年姚永政报道用沉淀法及孵化法检查镇江陆军通信兵团士兵粪便669份,患血吸虫病者46人,患病率为6.9%,并在运河及长江边甘露寺等附近河浜内查到钉螺,其体内发现有类似血吸虫尾蚴的幼虫,认为这些士兵有当地感染之可能性。1936年姚永政在宜兴善卷洞城墙外查获含尾蚴的阳性钉螺,证实宜兴有血吸虫病流行。姚永政在祝陵村解剖钉螺75只,发现其中一只体内有血吸虫尾蚴280条。解剖宜兴郊区钉螺615只,有9只钉螺有尾蚴感染,少的250条,最多达1200条。年,李赋京在江浙两省调查38个县,流行最严重的地区患病人数占55.6%,较轻地区患者占39.6%,平均为47.4%。年,吴征鉴等在苏州、无锡、宜兴检查钉螺及学生粪便,发现小学生粪检阳性率为3.5―26.2%,无锡的钉螺感染率高达30%以上。
建国后,年,苏南血防所在邻近单位职工中,采用直接涂片法和沉淀及孵化法粪检2037份,查出血吸虫病患者237人;1953年,在木渎按上法化验粪便23626人,发现血吸虫病患者4709人,阳性率为19.9%。1954年,苏州专区征兵体检19121人,查出血吸虫病人6071人,阳性率为31.75%。1953年,扬州专区血防所在全区粪检54902人,查出血吸虫病人11510人,平均阳性率为20.96%,其中高邮县周山实验区阳性率高达43.98%。
年,在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的部署下,采取分类划片,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开展了全省钉螺和居民血吸虫病感染情况调查,这是全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完成了200万人的粪便检查和600万人的皮内试验。确定了苏州、镇江、扬州等3个专区的全部县、市,南通专区的海安、如东县和盐城专区的东台、大丰县以及南京、无锡、苏州、常州、扬州、泰州、镇江等7个市,共41个县市为血吸虫病流行区。1958年南通市,南通县、如皋县,1959年海门县,1969年金湖县又先后发现钉螺。
流行范围全省75个县市中有45个县市流行血吸虫病。长江以南24个县、市中除沙洲县(今张家港市)外,其余23个县、市全部流行;长江以北51个县、市中有22个流行,包括扬州市所辖的11个县、市,南通市除启东以外的6个县市,盐城市的东台大丰2个县,淮阴市的金湖县,南京市的六合、江浦2个县。45个流行县市有流行乡(镇、场)875个,流行村7692个。流行区的人口共计1133万多人。
流行区的界限:北界为宝应县城北乡的东升村,相当于北纬33°15′;东界为如东县九总乡的葛埠村,相当于东径120°12′;南界为吴江县桃源乡的油车墩南缘,相当于北纬38°46′;西界为江浦县星甸乡的大禹村,相当于东径118°40′。东南与上海市郊、浙江省相连,西南与安徽、浙江省接壤。
(二)钉螺生态及分布
年,中央卫生实验院华东分院在南京市浦口区西门村对钉螺生态进行观察,发现钉螺每月都有交配现象,3、4月最盛,7、8月最少。2个月内钉螺爬行距离为6米左右。钉螺的感染率全年有2个高峰,分别在6月和10月。1956年,省血研所调查钉螺的水陆分布和活动情况,发现3―5月份钉螺多集中于河岸距水线较近的地方,5月份后水位上涨,钉螺也不断上移,在离岸270厘米的桑树上爬有大量钉螺,8月份起水位下降,部分钉螺遗留原处,10月份水位继续下降,钉螺并无下移现象。3―6月份,水中钉螺比例逐渐升高,占2.9―19.9%,而陆上钉螺1月份为20.2%,3月份为53.5%,4月份陆上钉螺活动,阴天占60%,雨天占84.8%。晴天时,4、5二个月活动的钉螺比例90%左右,9、10二个月活动钉螺的比例70%左右。
南通医学院1956年对苏北沿海地区钉螺进行调查,发现在含沙量87.13%,PH值8以上,可溶性盐0.26%,地下含盐1%左右的泥土中仍有钉螺生存,钉螺也能生活在PH值8.25,溶解氧低达0.45毫克/升,氯化物高达0.1989%,碳酸30.24毫克/升,和碱10.5毫克/升的水中。1958年,赵慰先等在江宁县丘陵山区钉螺分布规律的研究证明丘陵山区的钉螺分布以山谷为单位,循水系分布,互相孤立而相邻的水沟可以一条有螺,另一条无螺。
1958年,南京医学院沈一平在镇江市调查长江潮汛洪水季节钉螺扩散情况,发现原地放置的染色螺,经140天后散失达80%,在江面上捞取漂浮物220次,检获钉螺50次。
钉螺分布情况:全省累计查出钉螺面积141178万平方米。按省辖市统计,南京市13893万平方米,占9.84%;镇江市13557平方米,占9.60%;常州市3382万平方米,占2.40%;无锡市5493万平方米,占3.89%;苏州市41347万平方米,占29.29%;扬州市22162万平方米,占15.70%;南通市8775万平方米,占6.22%;盐城市29176万平方米,占20.67%;淮阴市3393万平方米,占2.40%。按县统计,钉螺面积在5000万平方米以上的有吴江、昆山、常熟、吴县、江都、邗江、海安、东台、大丰等9个;万平方米的有江宁、江浦、六合、高淳、南京市郊区、丹徒、丹阳、句容、扬中、镇江市郊区、武进、无锡、宜兴、高邮、泰兴、泰县、仪征、金湖等18个;500―1000万平方米的有金坛、溧阳、太仓、靖江、南通等5个;50―500万平方米的有溧水、常州市郊区、江阴、无锡市郊区、苏州市郊区、扬州市郊区、泰州、宝应、如皋、如东等10个;50万平方米以下的有兴化、海门、南通市郊等3个。其中昆山、常熟、吴江、吴县、江都、邗江、海安、东台、大丰、高邮等10个县钉螺面积达92267万平方米,占全省总有螺面积的65.36%。
长江自南京入境,向东至江阴县夏港乡和靖江县西来乡,沿江两岸和江心洲滩均有钉螺分布。运河苏北段在宝应、高邮两县境内,凡河西地区存在有螺湖滩,其河东即有相应的有螺区;在江都、邗江、扬州郊区境内,沿岸有成片的有螺地带。苏北运河向东的分支――通扬运河沿岸,除泰县境内有一小段未查到钉螺外,其余乡村大部分有钉螺分布;苏南段两岸则为成片的有螺区。秦淮河下游近长江段和上游山区有钉螺,中游地区未发现钉螺。南溪在宜兴以东有钉螺,以西则无。太湖、淀山湖、阳澄湖、韬⒐坛呛⒌ぱ艉⒏哂屎⑸鄄芪Ь卸ぢ莘植迹纫蕴⒀舫魏⒌砩胶⒏哂屎⒌ぱ艉现亍
1980年,肖荣炜等在南水北调是否会引起钉螺北移的研究中发现,钉螺对北方气温、土壤等多种生态环境不适应,雌雄性钉螺的生殖腺均出现萎缩现象,其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不能正常地生长繁殖,因此,钉螺在北纬33°15′以北地区不能长期生存。
(三)流行特点
流行区的类型& 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有水网、湖沼、山丘3种类型,以水网型为主。全省14.12亿平方米钉螺面积中,水网型占46.36%,血吸虫病患者占全省总数的80%。仅苏州市的6个县和无锡县的病人就达120.14万人,占总病人数的47.89%,其中昆山一个县查出病人28万余人,有的乡村居民感染率高的达80―90%。
江湖滩钉螺的扩散是形成本省流行区的重要因素,有螺江滩也是造成急性感染的主要疫源地。江苏的江湖滩遍布30多个县市,有螺江滩绵延长江两岸400多公里,与内陆湖泊、水系相连。江湖滩钉螺通过洪水冲刷,飘浮物附着,芦苇搬运,人畜及船只携带和钉螺浮游、爬行等多种方式向四周及远距离扩散。1964年省血研所对六合县距离江滩米、米、米和4000米以上地区作居民调查,其中螺村的比例分别为100%、68.9%、45.9%、14.6%、3.1%和0。泰兴、邗江2县调查,沿江地区凡有螺的河港均与江水相通,凡与江水隔绝的河港均未发现钉螺。1964年,省血研所在高淳丹阳湖滩用卡普隆小块粘触法,调查水面尾蚴密度每0.11平方公尺为32.2―67.2条,小白鼠测定感染率100%。家犬感染测定每天6小时,连续6天,5只家犬全部感染,平均每条犬获虫1733条。这说明江湖滩钉螺不仅能扩散,而且极易造成急性感染。据典型调查记载:1961年,镇江市居民上江滩打棕叶,发生急性感染575人,死亡25人;1963年高淳县群众上丹阳湖滩割绿肥,发生急性感染1840人。
江苏存在着有螺无病的潜在流行区。全省在9个县的62个乡仅查到钉螺而无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其中南通市所辖的南通、如东、如皋、海安、海门县有46个乡属水网型,句容、溧水、溧阳、江宁县有16个乡属山丘型。省血研所采集上述地区的钉螺进行毛蚴人工感染均获成功,证明此类地区一旦有传染源输入,血吸虫病流行便有可能。
居民血吸虫病感染& 全省累计查出血吸虫病患者2508822人。各县、市的居民感染率高低不一,感染率在50%以上的有昆山县;在30―49.9%的有丹徒、常熟、太仓、东台4个县;在10―30%的有南京、无锡、苏州、吴江、吴县、宜兴、高淳、镇江、江都等24个市、县;在10%以下的有溧水、武进、溧阳、常州市郊区、江阴、兴化、靖江、扬州市郊区、海安、如皋、如东、南通、南通市郊区、金湖等14个县。累计查出病人在10万及10万以上的有无锡、吴江、昆山、常熟、吴县、江都、东台等7个县;5―9.9万的有镇江市郊区、武进、宜兴、太仓、泰兴、邗江等6个县市:1―4.9万的有江宁、六合、高淳、南京市郊区、丹徒、丹阳、句容、扬中、常州市郊区、江阴、无锡市郊区、苏州市郊区、兴化、高邮、宝应、靖江、泰县、仪征、海安、大丰等20个县市;1万以下的有江浦、溧水、金坛、溧阳、泰州、扬州市郊区、如皋、如东、南通、南通市郊区、金湖等11个县市。海门只查到钉螺,未发现血吸虫病人。
急性血吸虫病感染&nbsp&nbsp1950年,高邮、常熟两县最早报告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感染。1963年,省血研所的一份报告统计,年全省共发病14805人,其中1963年发病人数就达5441人,1955年死亡55人。年,先后发生过急性感染的县市共31个,占全省流行县市的70.5%,1年内发病数超过100人以上的16个县市,为南京、无锡、扬州、镇江4市,高淳、高邮、常熟、丹徒、六合、无锡、昆山、太仓、吴江、吴县、江都、邗江等12个县。年,苏州市、江宁、句容、丹阳、武进、江浦、仪征、宜兴、金坛、溧阳、扬中、靖江、泰州、东台、大丰等15个县市的发病数超过100人。1977年以后,急性感染逐步控制。1980年以后的6年中,仅1982年发生1例,1985年发生3例。
耕牛等其它动物感染& 1957年,省农林厅组织了耕牛血吸虫病调查小组,在省血研会的统一指导下,有重点地对昆山、无锡、江都、高邮、东台等县市的耕牛血吸虫病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全省共查出60198头病牛。其中,黄牛的感染率高达40%以上,水牛感染率一般在10%左右,全省平均感染率24.32%。1970年全省平均感染率为12.01%,1975年为3.25%,1982年为0.31%。病牛数在1万头以上的有江都县;0.3―0.99万头的有昆山、吴江、邗江、丹徒、东台等5个县;0.10―0.29万头的有江宁、吴县、常熟、宜兴、仪征、大丰等6个县;0.10万头以下的有江浦、六合、高淳、南京市郊区、丹阳、句容、扬中、镇江市郊区、武进、金坛、溧阳、太仓、江阴、高邮、兴化、宝应、靖江、泰州、泰兴、泰县、扬州市郊区、海安、如皋、如东、南通等25个县,在流行县查到其他家畜及野生动物的感染率为:家犬69.3%、家鼠0.35%、黄狼0.88%、猫33.4%、猪0.33%、野兔19.38%。
(四)危害性
昆山县1949年前的30年内因血吸虫病流行,有102个村庄毁灭。该县巴城乡顶家浜村原有66户,281人,年就有121人死于血吸虫病,28户灭门绝代。扬中县幸福乡的长寿村,到1949年全村90户人家就有26户死绝灭门、72名妇女死去丈夫。泰兴县永安洲乡平安村的南圩生产队,建国前连续5年未生育一个婴儿。1950年,高邮县新民乡群众上滩打绿肥,发生急性感染4017人,死亡1335人。
宜兴县1952年在湖乡宫滨村调查,全村28个寡妇,其配偶均死于血吸虫病。1955年,江都县邵伯乡艾菱村,从外地迁入一批居民,当年发生急性感染100余人,49个劳力病倒,195亩水稻成熟后无人收割。江都县丁沟乡黄花村石家庄,1963年调查81%的劳动力患血吸虫病。
江都县1954年应征青年5729人,检出血吸虫病1197人。在实行义务兵役制初的10年中,昆山县曾4次免征兵役,该县淀东乡1963年第一次征兵,应征青年559人,因患血吸虫病无1人合格。
三、防治措施
(一)查&nbsp&nbsp螺
全省从1951年开始调查钉螺时,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螺情。年,省血研所在无锡梅园进行系统抽样法调查钉螺试点,即在应查环境每隔10米设1框(每框为O.11平方米),将框内钉螺全部捕捉,观察钉螺死活和感染情况,计算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密度和阳性螺密度、阳性率。此法在江苏省血防干部进修班上向全省介绍推广。
1956年,全省开展全面调查钉螺工作。各县组织力量,统一表式,定地区、定期限对河湖、沟渠、池塘、田地和芦草滩进行调查,采用大距离的机械抽样调查方法,大河每隔50米或100米查1框。芦草滩采取棋盘式落框,框距30米或50米,沟渠、田块框距10米或5米,记录有螺框出现率。在此基础上,何尚英、许正元统一了收集和整理查螺资料的方式和表式,提出了建立一本帐一张图的资料整理和管理方法。
1959年,为了弥补系统抽样法的不足,省血研所在江都、昆山、无锡等地进行现场实验和调查,提出了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样结合的查螺方法,即先按每5米或10米框距作系统抽样查螺,未查到钉螺时,在两框之间再调查钉螺容易孽生的环境2―3处。本法已经成为常用的查螺方法,载入了全国《血吸虫病防治手册》。
同年,全省又开展了钉螺深度调查,杨存性等对土层和水线以下钉螺及螺卵进行调查,提出了土层钉螺调查法、螺卵调查法和幼螺、水下钉螺采用诱螺等查螺方法。
60年代以后,由于水网地区的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大幅度下降,以前各种查螺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又提出了全面搜查的方法,即对河道用点边结合搜查法、对沟渠底岸用迂回搜查法、对田地用边线搜查法。
70年代中期,各地对查到的螺点进行分析。发现残存钉螺主要在复杂环境,根据1974年全省调查,水网地区的无锡县发现163个螺点中属树根、竹园、砖瓦滩、水码头等处的螺点占72.4%;山丘地区的宜兴、金坛、句容等县发现的2699个螺点中,属山坡草滩、乱石滩、竹树根、各种洞穴等复杂环境占54.6%;江湖滩地区的高邮、六合等县发现的有螺面积中,高滩面、树林柳滩、边角滩、圩堤、隔埂等复杂环境占90.5%。昆山、无锡、常熟等地调查结果,发现钉螺在乡、村、厂、场交界处较多。江都、仪征、宝应等县,通过对病人活动范围的调查,发现了钉螺,为此提出“历史有螺地区反复查,复杂环境重点查,交界地段扩大查,根据病情追踪查”的查螺方法。为了防止漏查,1975年,扬州市王书元提出按照应查环境绘成示意图进行查螺的方法。
与此同时,各地还进一步加强了查螺的组织措施,每年春秋两季查螺时,事先选择思想好、作风好、身体好的青年,经理论和现场培训编成查螺专业队,以队定片,分片包干。1980年以后,普遍推行了定人员、定地段、定质量、定时间、定报酬,查到钉螺给予物质奖励的“五定一奖”制。同年,何尚英等现场实验,发现钉螺的检出率与密度高低成正相关,当钉螺密度降至0.11平方米O.7只以下,只有多查几个回合才能发现钉螺,因此,在全省采取了自查、互查、重点查、抽查等多回合多层次的查螺原则。
年,江苏省对经过达标考核后,宣布消灭血吸虫病的县、市,实行螺情监测,即以乡或村为单位,每年轮换普查1/3的乡村,3年以后,如反复查不到钉螺,再改用重点查、定点查、移点查、稻草帘诱螺、群众性报螺等多种方式进行螺情监测工作。
(二)灭&nbsp&nbsp螺
50年代初,省血研所曾试用过开水喷浇,或火焰燃烧的方法进行灭螺,都因成本太高而无法推广。年,扬州地区血防所在高邮和江都运用浙江卫生实验院提出的土埋钉螺缺氧可致死的原理,进行了土埋灭螺现场试验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由于土埋灭螺可以结合兴修水利、农业生产等进行,不需专门设备群众容易接受,在防治工作中迅速推开。1956年,武进县对50条河道、沟渠结合兴修水利灭螺;结合平整土地开新填旧进行土埋灭螺。共计灭螺75万多平方米,灭后6个月抽查,灭螺效果平均为82.3%。年,常熟市血防站对土埋灭螺死亡率进行全年逐月观察,发现土埋深度0.33米,钉螺死亡率逐月上升,一年后全部死亡。1963年以后,各地又创造了沟心土埋、双边抽沟土埋、“包饺子”等土埋灭螺方法。
年,省血研所何尚英等针对钉螺生态特点和五氯酚钠在水中崩解、扩散的特点,提出河沟塘铲草皮沿边药浸灭螺法,即时效果、远期效果均达到96.8%至100%,为消灭水网地区的河道钉螺创造了简便、省工的有效方法,迅速在全省和兄弟省市推广使用,并载入了卫生部编印的《血吸虫病防治手册》。同时,还提出了五氯酚钠浸渍法和喷洒法。1965年3月,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在苏州召开水网地区防治血吸虫病经验交流会,肯定了武进县小河、孟城和昆山县千灯、淀东及无锡县梅村等乡的土埋结合药物灭螺方法,总结出一个区、一个乡消灭或基本消灭钉螺的整套经验。1970年,太仓、昆山、吴江与上海市的青浦、嘉定5县共同总结了“丁字河”联合灭螺的经验,肯定了联防合作的意义和优越性,正式成立了苏沪5县水网地区血防联防组织。70年代初,学习外省市经验,在河岸两旁筑起0.66米以上宽的“灭螺带”,高出常年水位O.33米以上。这种方法,一可以改变钉螺孳生环境,二便于查螺灭螺,年全省共筑“灭螺带”2000余公里。1976年以后,各地推广无锡梅村乡结合农田基本建设灭螺的经验,采取平整土地、挖高填低、格田成方,调整灌溉系统等措施,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巩固了灭螺成果,使水网地区的螺情进一步减轻,到1987年,全省有95%的村查不到钉螺。
江湖滩地区灭螺。1958年镇江地、市委发动群众在沿江万亩金山滩上开展灭螺,揭开了全省消灭江湖滩钉螺的序幕。接着全省17个县市在22万亩江湖滩和沿江草滩上展开了大面积灭螺。主要采用围垦、开鱼池、拖拉机翻耕压实等方法,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需要权衡水利、农业、轻工等多方面的得失,使推广受到限制。1963年,省血研所和高邮血防站在新民滩进行五氯酚钠筑圩药浸灭螺研究,从116亩滩地药浸灭螺后调查,能稳定水位的滩地,灭螺效果在90%以上,漏水的滩地效果不理想。
1970年冬,江湖滩地区普遍进行了铲草皮覆盖土埋灭螺,出动几十万民工上滩灭螺,但是灭螺效果不显著。年,省血研所和丹徒、江都、仪征、高邮等县对江湖滩筑圩药浸灭螺法进行深入研究,在筑堤、提水、稳水、补漏、施药、送水等方面总结出一套操作规程,灭螺效果可达95%以上。年,全省31个县市采用本法灭螺347742亩,平均反复灭螺2.8次,灭后有95.5%的面积查不到钉螺。
80年代,长江连年大水,江滩钉螺扩散,许多原来无螺的新涨滩、边角滩和有些圩堤破损的滩地,已查不到钉螺的滩地又发现了钉螺,加上新涨“嫩”滩和边角滩不能采取筑圩药浸灭螺,这样就使已经压缩到只剩下1%的江滩有螺面积连续上升10倍,1987年统计,江滩钉螺面积已占全省有螺面积的95%以上,成为全省灭螺的突出问题。
江苏山丘地区有螺面积较少,但环境复杂,年卫生部句容农村卫生工作队在茅山组织了700多人的专业队,连续一个冬春对该乡4个村按水系由上到下全面规划,开展土埋和药物灭螺,取得了一个山区乡全面灭螺的经验,也肯定了山丘地区有螺山窝源头采用“包饺子”土埋灭螺的效果。70年代初,溧阳、句容、宜兴、金坛等县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治山治水,在土埋灭螺的基础上采用建水库、塘、坝蓄水灭螺,既发展了生产,又消灭了钉螺。1975年,宜兴、溧阳和安徽省广德、郎溪,浙江省的长兴组成三省五县的联防组织,对3省交界的桃园地区有螺水系统一规划,重开新水系,填平旧河沟,彻底消灭了钉螺。70年代后期,针对山丘地区残存钉螺分散、孳生环境复杂的特点,句容县采取常年专业队形式,对有螺水系,从上到下,对山丘部分进行“包饺子”土埋,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对山下的有螺沟、塘、田进行药浸灭螺,即使如此认真处理,一般也只有70%以上的螺点查不到钉螺。由于山丘地区劳力少,残存钉螺环境复杂,尚缺少有效简便的灭螺方法,故要彻底消灭山丘钉螺仍有相当难度。
(三)查&nbsp&nbsp病
年,苏南血防所采用直接涂片和沉淀孵化法开展粪检查病。1952年,苏州专区和苏北血防所采取沉淀孵化法查病。1955年,省血研所郁郁等对孵化法操作步骤进行了改进观察,发现随着季节和气温的变化,孵化观察时间也应不同,粪便用量不应少于30克,适宜的换水时间为20―30分钟。从此,全省统一了操作方法。
1958年以后,全省粪便检验使用量杯烧瓶孵化法。为了提高化验速度,曾一度使用试管和酒瓶直接灌瓶孵化法,因粪检质量差未能推广。
70年代初,全省开展大规模血吸虫病普查,粪便化验主要依靠乡村医生和不脱产卫生员进行。1972年开始,各地推广吴江县“大兵团作战”的办法,由县组织化验队伍,做到统一培训、统一操作规程、统一行动、逐乡逐村设化验组。到1974年,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每年粪便普查两遍,达到两个95%,即受检人数占应检人数的95%和三送三检人数占受检人数的95%。1975年在重流行区推行七送七检,1976年、1977年改为五送五检,1978年以后仍采用三送三检。
1970年苏州医学院、省血研所等单位研究了尼龙(锦纶)绢筛集卵孵化法。1975年吴江、常熟、无锡等县改进成管道化半自动装置。1979年吴县血防站成批生产了半自动尼龙绢筛集卵机。同年,苏州市血防站研制成功尼龙绢筛球击集卵机。经改进后的粪检方法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效。
免疫诊断法方面,1953年省血研所叶嘉馥等应用皮内试验诊断血吸虫病。1958年采用尾蚴膜试验诊断急性血吸虫病,60年代在镇江、高淳、丹徒、高邮等地查出大批急性感染病人。60年代初,开始采用环卵沉淀试验诊断血吸虫病。1963年省血研所发现流行区不同、病情不同和感染时间不同,环卵试验反应也不同。80年代,该所证实超声真空干燥虫卵抗原效价最好,并批量生产供应省内外,成为诊断血吸虫病常规诊断方法。
经过多年反复检查治疗,粪检阳性率越来越低,采用单一的粪检方法已不能适应查病工作的需要。1977年,省血防办公室组织人员对3年以上找不到钉螺,血吸虫病人已大部分治愈的7个村试点,采用粪便检查、皮内试验、体格检查、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和环卵沉淀试验等多种方法相组合的综合查病方法,共检7457人,查出病人529人,阳性率7.08%,为单纯粪检查出病人数的5.6倍。从此,全省逐步开展了以综合查病为主的查病工作。经过多年实践,综合查病的方法不断简化更新,目前以皮内试验、间接血球凝集试验、环卵沉淀试验及粪检为主。
(四)治&nbsp&nbsp病
1950年开始采用酒石酸锑钾总量1.5―1.6克的29天间日静脉注射疗法,疗程长、副作用多、中毒病死率高达4%,后改用每公斤体重25毫克、总剂量不超过1.5克的20天疗法。在此期间,各地还进行过三价葡萄糖酸锑铵、斯锑黑克、二巯基丁二酸锑钾、锑波芬、藜芦、南瓜子、半夏等治疗血吸虫病,但因毒性大或效果差未推广使用。1956年,南京军区总医院陈子达首先提出锑剂静脉注射短程疗法,总结了3000余例用锑钾总量0.60―0.72克,疗程3―4天的治疗经验,并推广应用。但1958年,有些地方出现未经慎重细致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草率推行锑钾1天疗法、4小时疗法和1针疗法等所谓“超短程疗法”,导致发生了一些锑剂急性中毒甚至死亡病例,后停止推广使用。
静脉注射锑钾毒性反应大,治疗中阿斯综合征时有发生,1955年省血研所陆启新等收集了上百例锑剂治疗中的心电图记录和50余例阿斯综合征中毒病例资料,结合现场实践经验,总结出注射阿托品抢救锑剂中毒性心机能紊乱的有效作用及一系列预防措施,使中毒死亡率由1‰降到1/万,在国内推广应用。为了降低锑剂毒性,提高治疗进度,1963年,南京药物研究所王殿翔等合成了一种锑的络合物―没食子酸锑钠(简称锑―273),经过剂型改进、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后,成为口服剂型副作用小、毒性反应轻、疗效可靠,并确定总剂量按每公斤体重350毫克的10天疗法和400毫克的15天疗法两种。自1964年试用于临床至1970年,全省共治疗病人20万余例,未发生严重中毒反应。1975年,该药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成为当时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非锑口服药方面,1962年省血研所在六合县龙袍乡使用呋喃丙胺(F―30066)抢治急性血吸虫病人,取得良好效果。其后,主要用于江湖滩地区接触疫水的预防服药,以及急慢性血吸虫病和夹杂慢性传染性肝炎患者的治疗,均有一定效果。1965年,采用血防―846共治疗50万余人,使用的剂型有油剂、片剂和乳干粉。但由于该药对精神神经系统反应严重而停用,以后,主要用于治疗耕牛血吸虫病。此外,还使用过硝硫氰胺、双萘羟酸副品红、精制敌百虫、硝唑咪和枫杨叶等,均因毒性大或无抗虫效果而未曾推广。
1978年3月,南京药物研究所王锐等仿制合成广谱抗蠕虫新药吡喹酮。同年8月,江苏省吡喹酮会战组成立,省血研所周家修等在昆山治疗200例早中期血吸虫病人,治疗后3和6个月的粪孵阴转率分别为98.9%和98.4%,治疗后15―20个月时复查未发现新增加的阳性病例。因此,认为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最理想的药物,卫生部决定在全国推广应用。1980年后,吡喹酮会战组总结了此药治疗晚期和伴有各种夹杂症的血吸虫病人822例,有817例病人足量完成了治疗。从此,吡喹酮普遍应用,为消灭血吸虫病开创了新局面。
晚期血吸虫病治疗,50年代初采用撒利汞、氨茶碱等古老的利尿药或民间验方草药,治疗的主要对象为腹水病人,对消退腹水、减轻症状有一定作用。1956年,南京医学院、南京军区总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对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的病原和腹水进行治疗。1957年省血研所肖荣炜与上海第二医学院瑞金医院合作,开展了102例晚血脾切除手术,术后健康和劳动力都有明显改善,肯定了脾切除对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巨脾症的效果。1957年至1982年,全省施行脾切除的晚血巨脾症病人2万余例,手术病死率仅0.8%,恢复全劳力者64.8%。1981年景维新等采用腹水冰冻浓缩回输方法治疗晚血腹水中合并其他原因的肝硬化腹水共34例,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对血吸虫性结肠病,70年代昆山等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60―100%,4―6个月随访疗效在55―87.8%。儿童侏儒症在50―60年代较多见,采用抗虫、脾切、激素等联合疗法有效,70年代中期后,已极少见到。从1974年开始,各地由县卫生防疫(血防)站组织乡村医务人员,在重流行乡村按户登记,建立“晚期血吸虫病动态卡片”。到1981年,全省累计查出晚期血吸虫病人90138人。1985年省血研所景维新等对晚期血吸虫病人临床治愈指标进行研究,分为临床治愈、病情稳定和尚需治疗3类,调查19130例晚期血吸虫病人中,10386例(占54.29%)已临床治愈,4381例(占22.93%)病情稳定,4357例(占22.78%)尚未治愈,仍需治疗。
江苏是全国血吸虫病人最多的省份。到1987年统计,全省累计治疗血吸虫病人634万余人次,平均每个患者治疗2.5次,当年病人仅剩15787人。
(五)个人防护
50年代初,预防血吸虫病的主要措施是开展宣传教育,使群众懂得接触疫水的危害性,提倡使用井水或分塘用水,或采取存储、加氯、过滤、加热处理河水。
1957年,高邮县委成立割草安全防护指挥部,上滩割草使用布靴,提倡腿上涂桐油,用热水洗脚、洗脸,不随地便溺。当年上滩割草的1344人,全部接触疫水,但未发生集体急性感染。同年,省血研所沈佩琳等用茶子饼粉与凡士林配成1∶1的软膏,在现场使用效果良好。又采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剂进行皮肤涂擦,防护效果可维持4小时。这两种方法当时普遍使用。1962年,镇江市在初夏群众上滩季节,除了开展宣传教育,减少和限制上滩打粽叶的人数外,要求上滩人员涂擦防护剂茶子饼油膏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剂,穿防护鞋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与1961年同期比较,急性感染的发病率由70.1%减少为26.3%。60年代后期,各地进一步总结经验,制定了较完整的防护措施,主要有:避免或减少接触疫水;用化学药品杀灭水中尾蚴;穿戴防护用品;涂擦防护油膏等。1973年以后,基本控制了急性感染的发生,个人防护已不占重要位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省卫生防疫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