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禅还是没进步,我的腿压不下来不能双盘吸虫,而且我似乎没有消灭敌对法,只能先把腿压下来吗

双盘打坐【如何静坐问答录】-南怀瑾
&&&双盘打坐的心法其实就是“没有方法”。
&&&只管坐在那里,摆好姿势,闭上眼睛,就只管坐着!
&&&这样身体与心性,一切等等都会自动慢慢开始转化,在转化的过程当中会有种种境象,想法产生。此时打坐的人只需坚持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理,不参与,不跟随,也不抗惧,不厌恶,这就是所谓的“如如不动”。如是坚持每天打坐而坐中无所事事,纯粹地“无为自然”。这样子日日有功,打坐日子一长,便会有种种进步与突破发生。其实在坐中观所现境界与在平日生活观所现境象,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人的感觉所现,这个打坐心法于平日生活中也是可以活用的,即是所谓无所住的意思。
&&&每一坐当中,时间以越长为越好,能坚持多久便坚持多久,越久所能达到的突破便越大,对于日久功深的人而言是这样子的。
&&&对于初入门的人,则应有一到二年的渐进期,在这一到二年中是磨炼的关键时期,许多人都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如是反反复复约年余,便会有真实的进步!
&&&这种无为自然地打坐的方法,其难点并不在法上,法本身很简单,就是无为,然后就是让一切自动妙化,让一切自动转化,简单地说就是“呆”坐。而这个法的难点,难就难在修行人的“坚持心”上,能不参坚持下去,直至每日不缀,直至三年不下坐,于一坐中了千生的地步。只要你肯坚持坐下去,天天坐,坐得越长越好,则身与心的转化便是巨大的,人的收获就是非常丰富的!
&&&从一个单例而言,初初开始打坐的半小时到一小时内,人都是杂念从生,思迁想转,不得停息。这时人要么念佛,要么随息,要么持咒,要么作观察看破而去。这些都是次第法,可收一时的功效,但更高的妙法,就是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做,只管坐着,一切念头任其来去,不与纠缠,如是坐上1~2个小时后,就会有气机突变的时候发生,人一下子就打开了关窍,身体和心胸都好象一下子打开了另外一个新天地一般,豁然开朗,智慧涌流,心结大开,眼界顿广,一个完全另外的全新的你突兀而出,就象换了个人一样!
&&&此时若回看旧日的你与此时的新的你,真是有天壤之别,无论在心胸气量和眼界智慧上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平日总过不了的心理关口,总想不通的问题,在这突然的突变中实现了解决。而这一切的奇妙的变化,竟然是在你什么也没做,没想,只是呆坐中突然地而又是如此自然地实现的!
&&&这就是无为自然的妙处,妙就妙在无为上,无为了后,一切就自然妙化了,妙化来于自然,非由人作意得来,无为自然其实都是指同一个东西,就是人的一种心态,一种特殊的心态。
&&&然后在这些奇妙的崭新变化不断地发生多次以后,可能在某一天,修行人就会突破到一个相对安稳的心态,非常平和安祥,是一种天然的安宁,平静,这是人在无为下自然回复到一种宇宙天然的安宁中去了。
&&&此时通过持续的打坐,让上面的过程加速,不出三年,其人必有大的蜕变与升华!
&&&这个无为法的妙处,更妙地方就在于它会自动起观,在无为安坐中会突然自动起观察的作用,而且往往在一观察某个事物的同时,在这个瞬间,同步地人就同时一下子地明白了,看破了,这个从开始观察到看破明白的过程时间非常地短,一个疑问一出来,一瞬地就明白了,真如秋风扫落叶般快。还有就是平日里一直在观察而未弄明白的事物,会在无为安坐中突然一闪地就明白了,事先并未有意识去起观察,而它就自动明白了,这就是更殊胜的:自动明白。
&&&至于身体的转化方面,更是殊胜。
&&&人通过无为安坐,坐的时间越长,在一坐当中,其身体会有多次气机的涌流,自动地打通关窍,开启命轮,在命轮开启的同时,往往伴有智慧与明白的产生,是以灵能启发智慧的方法,在修行上说是性命相修的做法,而再结合无为安坐中的自动起观,自动明白的开发智慧的方法。此两种修行的妙法都统一到了这个无为安坐当中来了。一坐而修遍诸法,无为而无所不为,真是非常殊胜的妙法!这就是天台止观的核心内容,也是西藏大手印的法印心滴。更是禅宗无所住而生其真心。这个方法其实就是《金刚经》的无所生心,就是《楞严经》的“如水静置,其砂自静”的心法。都是大有来头的。
&&&这是对信心具足,慧敏天聪的学人特施的妙法,也可以作为修行人最后了手的功夫来运用,是即生成就的不二法门。对于根性稍差或特别愚笨的人,只要他坚持这种无为自然的打坐,其根器的转化提高也是远快于常人的,只要坚持年余下来,这些人一样可以转化成为聪敏的上根人!因为智慧与根器本质上是人人平等的,只是蒙蔽深浅的不同罢了。
【如何静坐问答录】-南怀瑾
本文为最近在美国东部华盛顿近郊兰溪行馆拍摄南师示范"如何静坐"录影带时,当场参加学生的问答录音誊录。特录如下,以供初学静坐者之参考。(日星期六21:48
陈运生志)
【一般问题】
一、没有师父指导,可不可以自己修学静坐?会不会走火入魔?
答:可以啊,没有什么不可以。现代人最流行讲走火入魔,其实没有什么火,也没有什么魔。只是静坐的理论、静坐的方法搞不清楚,再加上下意识里有些神秘观念,以发精神、思想不纯净,自己造成幻境,这便叫走火入魔。像宋明理学家们大都讲究静坐,从来没有走火入魔过。因为他们静坐的要旨重在养心,讲究的是思想纯净,所以没有什么走火入魔这些鬼话。
二、是不是在佛堂才能静坐?静坐是否一定要烧香、穿法衣再入座?
答:不一定,随便哪里都可以坐,无处不可坐。信仰佛教的人才要在佛堂、禅堂静坐。不是信仰佛教的人,哪里都可以坐,什么衣服都可以,什么形式都可以,静坐是共法,是佛法和一切其他宗教外道们的共法。
三、有家庭儿女、为生活奔波忙碌的人可不可以静坐?
答:当然可以啊。静坐是最好的休息。
四、生理上天生有病或肢体残障可不可以学静坐?姿势不能完全达到标准有没有问题?
答:静坐主要的目的在心静,并不一定在乎姿势。心静了就是静坐,所以当然可以。
五、静坐可不可以使身体恢复健康?
答:可以。
六、过度疲劳、爱困的时候可不可以静坐?
答:疲倦想睡的时候静坐是休息。假使要做功夫的话,最好是精神好的时候,睡醒以后再静坐。
七、静坐是不是一家要吃素?在家人吃荤可不可以静坐?
答:都可以。
八、什么时候静坐最好?是否需要在固定的时间静坐?
答:什么时间都可以。道家喜欢子午卯酉,那是配合阴阳家(不是易经)的物理自然法则,注重时辰静坐,是做道家炼丹功夫用的,平常没有时间的限制。
九、感冒生病时可不可以静坐?
答:当然可以。感冒生病会好得快些。
十、很嘈杂的工作环境可不可以静坐?
答:可以"静",不一定要静坐,在嘈杂的环境里摆出静坐盘腿的姿势,人家看你是怪相。其实心静在哪里都可以。
十一、有便秘、痔疮或者驼背的人可不可以静坐?
答:可以。心静对一切病都有利。
十二、怀孕的人可不可以静坐?
答:可以。可是没有练过盘腿的孕妇最好不要盘腿静坐。怀孕以前有盘腿习惯的人,当然可以盘腿,这都没有关系。
十三、有精神病的人(包括先天及后天受环境影响)可不可以静坐?静坐后对他有没有帮助?
答:这个要看情形,也需要有人辅导。理论上静坐对精神病者绝对有好处。但是没有适当的人照顾辅导,有时候反而引起他更多的幻想,不太好。
十四、静坐的人可不可以常喝冰水?
答:看习惯而定。依照养生之道,最好是少喝为妙。
十五、静坐后可否立即洗澡?
答:这个没有问题。
十六、吃饱后可否立即静坐?
答:初学静坐的人,刚刚吃饱了不能静坐,因为肠胃正在忙着消化,不适合静坐。对静坐已经有心得的人来讲,吃饱了马上去静坐,一下子就消化了。初学的人最好吃饱以后休息半个钟头到四十分钟以后再上座。至于肚子饿的时候可不可以静坐?初学的人最好是不要太饱也不要太饿。
十七、房事过后可不可以静坐?
答:可以。不过对初学的人来讲不太适合,最好是房事过后、休息好,精神足了再来静坐。
十八、静坐以后是不是有助于房事?
答:现在我们学的是静坐,不是学房事。如果把静坐积蓄起来的能量用来行房,拼命的动,同静坐的原则相反,损失更大。
十九、不洗脸、不漱口可以静坐吗?
答:静坐同这些琐事关系不大,暂不讨论,免得浪费时间。
二十、小孩子可不可以静坐?
答:也可以啊!静坐是养心,静下来就对了,如果是好奇,想求神通,那当然不好,就不要他静坐。
廿一、应酬喝酒后可不可以静坐?
答:应酬喝酒醉了,你要他静坐,他也不干。要等他酒精消耗完了,消化好一点,安静一点的时候再静坐,静坐为的是养心。
廿二、初学静坐有那些正确的参考书?或读哪些佛家、道家的经典?
答:现在有关静坐的书很多,正确的有摩诃(大)止观,小止观。学佛的最好走这个路线,或者是"佛法要领",其次是老古公司出版的这几本。学道家的最好看"性命主旨"、"悟真篇",不过注解不要乱看,各家注的不同。其余的道书丹经很多,最好要审慎选择。
廿三、静坐以后可不可以参加喜庆宴会等俗务应酬?或看无关修道的杂志文章和电视电影?
答:这些都没有关系,静坐并不妨碍普通生活。静坐以后去打滚都可以,你要跳舞也管不着。
廿四、为什么要静坐?
答:这就要反问你自己了。
廿五、初学者如何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修禅定?
答:可在自己家中,找一个能够安心坐的最久的地方,那就是静坐最佳的地点,这是因为只要坐的舒服,就会喜欢坐,也就容易入定;再者,用拜垫隔绝地气,上面放著蒲团,让自己调整到久坐不疲的高度,调整好以后,就固定在那里坐禅。
 & 初学者可用倒数计时器来计算时间, 可附带准备
1小杯温开水、小毛巾、卫生纸、纸、笔等,当静坐中口喝时,可拿水喝;流汗时用毛巾擦;如果想要上洗手间就去上,不要忍到结束,不然,对身心皆有不良的影响,只要如厕后再继续坐即可;禅坐中,若有意义的念头闪过,如果有必要可写下来,不要挂在心上;如有必要,电话也可放在旁边,电话铃响时,可慢慢拿起来对答。只要让自己心念保持在最少干扰的状态下做完喝水、擦汗、写东西、接电话等,然后继续静坐。如果有人按门铃,或者突然下雨要收衣服,或闻到烧焦的味道要关瓦斯时,可先慢慢出定,调整一下身心,然后慢慢起身去处理,切忌马上跳起来去办,如此很伤身心。
廿六、 静坐时间以多久为宜?
答:初学者从五分钟开始,慢慢增加到三十分钟,可以先坐一次五分钟,然后出定,身体轻轻左右摇摆,调整身心过一会儿再坐第二次五分钟后再出定,再第三次五分钟,当第三次五分钟时问到,还想再坐时,就可增加时间。
 &进阶者慢慢由三十分钟,增加到五十分钟,最好每天能坐二次,可以先坐三十分钟后出定,调整一下身心,不要起身再入坐,不限制自己的时间。坐到不想坐就出定,如此地持续下去,就能慢慢增加自己静坐的时间。 专修者慢慢由五十分钟增加到二小时,也如同上面所说的一样,先坐五十分钟,然后出定,调整自己的身心,不要起身,再入坐,不限制自己的时间,坐到不想坐就出定,如此练习下去,就能慢慢增加禅定的时间。
 &对于一个以生命力投入修行的人而言,最好能够坐到八小时,可先坐二小时后出定,调整自己的身心后,慢慢起身经行,或调整自己身上僵硬的肌肉,十分钟至十五分钟后,再入坐,不限时间,坐到不想坐时,调整身心后即可休息,如此就会慢慢增加坐禅的时间。
 & 切记,一切取自然、不勉强为原则。
【生理部分】
一、静坐时如何知道自己的姿势是否正确?
答:这要凭个人自己的感觉。从外在来讲,最好每个人对生理学、解剖学、医学都有点了解,甚至看看医学上标准的人体骨骼图片。内在方面,自己对不对要凭感觉。假定一个人对自己身体感觉都不灵敏,当然有问题。可是世界上对自己身体内部感觉很灵敏的并不多。这要经过静坐训练、相当有功夫的人,才会对自己内部身体感觉很清楚。这样可以养生、健康、长寿,所以主要的关键还是看自己。
二、静坐时身体会颤动、发冷、发热、发汗?
答:假使是因为静坐的影响而有这种现象,这是病态的发露,因为内部本来有病,因静坐而引发宿疾,就使你感觉清楚。如果病很轻微,因静坐发冷、发热、颤抖(动),身体就会自然好转。如果病比较严重,自己有医学知识的就晓得治疗,不然的话,要找医生研究。这是静坐的自然现象,不是静坐引起的毛病。这是好现象,自己就知道怎么样去保养治疗。
三、静坐后体重增加或减轻怎么办?
答:不要太注意体重的变化。体重是受情绪、心理、生理、气候和饮食的影响,随时在变化。静坐不要注意这个,否则就是太注重身体,偏向唯物思想了。静坐是养心。
四、静坐后精神奕奕,晚上睡不着怎么办?
答:静坐坐得好,本来可以断除睡眠。不要太重视这个问题。昼起夜眠和一天三餐一样,都是习惯问题所养成,不一定非要如此不可。学佛的人,视睡眠是魔障,是盖緾。如功夫到了不睡,一天当两天用,岂不更好。
五、静坐中,有时不由自主的气动,身体摇摆不已,会跳动,或打神拳,该让它继续或停止?
答:那要看情形。人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知觉(思想),一个是感觉。气动带来的现象属于感觉状态。身体里的气机发动,可以说是好现象,也可以说不是好现象。身体里哪里有障碍,气血流通时,它就自然反应发生这种现象。至于要让他发展或制止他,就要靠智慧来判断了。有的人头脑很清醒、很正常,为了他的身体,可以让他继续、鼓励他动,等于是最好的内在运动,使他身体恢复健康。如果是精神有问题,或是思想倾向神秘性的,最好立刻制止,不然演变下去变成乩童、跳神的人,再加上神秘思想,就变成病态,不应该如此。任何一件事的好坏都看人的运用。
六、为什么静坐后反而感觉腰酸、背痛、脚麻、觉得混身是病,而且很容易受风寒感冒?
答:那是本来就有那么多病。和前面的问题一样,因静坐而反应出内在的病,并不是静坐引出你的病。腰酸背痛就是腰部有问题,如果自己不懂的话,赶快去看医生。
七、静坐后会打呃、放屁,是否有问题?在佛堂静坐时可不可以放屁?
答:静坐的时候最容易打呃放屁,那是中宫的胃气要通了。普通人饮食过度,食道和胃肠都不大通的,多半有消化不良或者胃酸过多的问题。静坐坐得好,胃气通了,身体健康,上行是打呃,下行到肠子,肠子不健康的话,有很多废气在里头,自然要放屁。道家有许多观念,认为放屁是元气漏了,不管哪一种屁,拼命夹着肛门,不让屁漏出来,这是很危险的事。有些废气必须把它排泄掉,如果肠胃有问题,又忍屁不放,往往引起中毒的现象。可是对完全辟谷的人而言,不吃东西,肠胃清了,功夫到某一极点的时候,有一种屁是很难得的,不能放,放了会有漏精现象。究竟哪种屁是元气,哪种屁是精气,哪种屁是废气,要靠自己的智慧去体会,最好有废气就把它排掉。至于在佛堂里打呃放屁,这是生理自然的现象,没有什么不敬的问题。所谓不恭敬,是故意造成的便不恭敬。如果是生理自然的反应,佛难道不慈悲吗?一个病人到佛堂,说这个病人很臭,应该赶出去,或者让他忍屁而死,那还叫做大慈大悲的佛吗?
八、静坐后可不可以有性关系,是否必须戒绝房事?
答:这是个严重的问题。一般人学静坐有很多不同的目的,包括健康、长寿、修道、求神通、学佛、练功夫,不管是什么目的,基本上,静坐是要守戒的不能漏精、射精,这是基本原理。但是有许多人学静坐就是为了性行为。尤其是男性,希望藉着静坐把性工具练得坚强牢固,征服女性,以此为神通、快乐。如果是为了这种目的,则是自求早死,这是绝对不好的事。至于普通人静坐以后能不能有性行为,就看你自己静坐的目的是为什么?一般来讲,正常的性行为是可以的,不过要节制才是,不要随时随地去"做人",太纵欲是有害的。
九、静坐后,生理机能旺盛,性欲勃起,如何调服?是否有彻底解决的办法?
答:这是最难的问题了,也是静坐第一关。大家学静坐,不管是为了健康长寿,或是修道、学佛,碰到这一关几乎都过不了,就自然会去做性行为。《楞严经》上也讲到这一关很重要。所谓性欲勃起,就是淫根勃起,佛经上把男女性器叫做身根、也叫做外淫根。实际上真正的淫根不是这个工具,而是心念。最好的调服方式就是把心念空了,如果能空掉心念,这个不是问题。许多人心念空不了,在工具上面想办法练气功、练各种调服,是很难达到效果的。当然也有各种特殊的方法,以修道的立场来讲,最好的方法是减少饮食,肠胃空一点就很容易调服。念头一空就回转了。回转来就变成身体最好的营养。
十、女性月经期间,可不可以静坐?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答:对一般初学的人来讲,最好是休息几天。如果是学佛的人,走心地法门,念佛参禅,看空了身体的,那么,月经期间静坐,一点妨碍也没有,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至于道家和其他做功夫--所谓练气血的,就是要考虑一下,在这个时候故意锻炼气血,恐怕逆流反走,就形成气血不顺畅,反而变成病态,至于功夫好的人,就看她自己的经验了。只能说到这里,高深一层,以后再说。
十一、老年人(尤其更年期的人)静坐是否有需注意事项?
答: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多注意心地法门,信佛教的最好念佛,信其他宗教的,也要一他的宗教信仰为主,这样静坐,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十二、为什么静坐后,有事会闻到檀香味?
答:这有两种情况,大部分是自己体内的变化,譬如说,静坐坐得好,效果达到脾胃净化,就会产生檀香味或其他香味。如果肝脏有了好的效果,就会产生一种清香的味道,本来人体内部是香的,都是自己心念不好,生理不健康,所以搞得很臭。另外一种情况是外力的加持,如佛菩萨感应所带来的檀香味,这是宗教上的现象,不要搞不清楚。
十三、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可不可以静坐?
答:当然可以静坐。不过,要走心地法门,注意思想念头,只管心念,好好养心,那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想做各种功夫,就需要有专门内行的人指导。&
十四、静坐坐得好,会一直拉肚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答:对静坐坐得好的人来讲,拉肚子是好事情,表示气脉走通了,在清理肠胃。我所知道的,有人甚至一天拉一、二十次,最后像水泻一样大拉,拉一次清爽一次,那是静坐的效果到了,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不要病态的腹泻当作好现象,那是不多的,要求医药才好。
十五、静坐坐得好,会经常漏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答:漏丹原来是道家的名称,后来佛家也通用这个"丹"字,就是普通所谓的"精"。漏丹就是遗精,真正的精不只包括两性的精虫卵子,还包括各种气的作用。遗精的途径很多,包括梦遗、醒着遗、性交中早泄、遗精、阳不举阳痿,都是性荷尔蒙(内分泌),乃至整个身体荷尔蒙(内分泌)衰弱的毛病。所以丹也同全身荷尔蒙,包括脑下垂荷尔蒙、甲状腺荷尔蒙、肾上腺荷尔蒙、性腺荷尔蒙等内分泌通通有关。丹漏了就是病态、不太好。最好静坐坐到不漏丹。不漏丹身体绝对健康,可是不论男女,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做到不漏丹。道家的理论和现在生理学不同,精是气华的,这个气不是空气,也不是呼吸之气,而是元气,也就是生命能所变化出来的产生的。想要炼精化气、使身体健康、长生不老,甚至成佛成仙,第一项条件就是戒淫,断除性行为。道家所谓"百曰筑基"起码一百天,将近四个月时间,完全不漏丹。心理上还要完全不动淫欲之念,这个才是初基打好。不过,初基打好并不算成功,还要"十月怀胎",等于一个女人,胎儿在肚子里要好好保养。百曰筑基加上十月怀胎,是一年两个月,生理上要没有遗精,或性行为的射精,心理上也要很平静,像婴儿一样没有淫欲。"十月怀胎"以外还要"三年哺乳",至少三年,要这样不漏丹,这个是四年两个月了。然后等婴儿长大,这中间当然也不能漏精,如果漏掉了,婴儿就长不大。四年两个月以后是"九年面壁",所以总共要十几年不漏丹,以后还要不要漏呢?问神仙去。总之,修成功了,起码也要十几年,所以不漏丹这个问题讲起来有那么严重。不漏丹是初步,一般人学打坐,据我所知,大部分的人不坐还好,越坐越漏,漏得厉害,甚至还故意去漏,那就免谈了。
十六、有时特别烦躁,无法静坐,怎么办?
答:那是心理问题,或是心脏、肝脏有毛病,总是身体内部有不健康的地方,就要注意。
十七、有时静坐会不想起来,也不想办事,怎么办?
答:那要看什么情形。有一种人是身体完全没有感觉,那是病态,要治疗。不过病态到这样的人比较少。普通静坐有一点点效果也会这样,这要能够自由作主才对,有意能够坐得住才好。而且在静坐中发生心理生理的舒畅喜乐才是对的。
十八、瑜伽术、气功与静坐入定有没有关系?
答:都有好处。
十九、有口水来时怎么办?
答:缓缓咽下去。
二十、后脑有声音不停怎么办?
答:不要注意它,越注意越厉害,那是气向脑部走,头部气脉快要打通以前的现象。不理它,气自然就走通了,真正走通以后,还有更美妙的境界。
【心理部分】
一、静坐时听到特别的声音(幻声)及看到一些光影幻象,怎么办?
答:这些都是心理作用所影响。也有一小部分是由生理内部变化所引起的。这要记住金刚经上的一句话:"若见诸非相",知道一切是幻境,不理它就好。这些幻声幻相并不是坏事,那是静坐进步当中的一种现象。如果当成有神通、有鬼神,就是迷幻成真,最好停止静坐。
二、静坐时看到鬼怎么办?
答:也同前面的问题一样,一切都是自己下意识的幻想,就唯识的道理来讲,都是独影境或带质境。换句话说,都是下意识的精神状态,不是真实的。只要把道理搞清楚了,一点都用不著害怕。
三、静坐时胡思乱想不已,怎么办?
答:那很难办。要走心地法门,那要多研究佛学啰。我也没办法帮助你,只能够叫你空。佛也只能说:"住一切皆空",怎么空?佛、神仙都没有办法帮你空。
四、静坐时容易昏沉睡著,怎么办?
答:昏沉睡著有两种问题。一种是心理问题,心情沮丧、精神不好,会容易昏沉。一个是生理问题、身体、头脑不健康也有这种情形。最好是睡够了再起来静坐。
五、静坐时觉得心灰意懒,人生无望,想自杀,怎么办?
答:这个、佛都没有办法救你,要自己看空。至于说为了灰心去静坐,已经不对了。既然灰心,就不会静坐,既然静坐,又要灰心,那不晓得为了什么?这都是心理问题,必须自求解脱。不过,要想一想,自杀以后,到另外一个世界,那边使你更灰心怎么办?
六、静坐中突然想笑,有时又想哭,不知为什么?
答:这是心理状况引起的,第六意识不能作主,就会跟着这个现象乱跑。少部分也是生理状况引起的。肺和心脏的气走动了,就会喜欢笑。肾脏同肝脏的气走动了,会有悲观流泪的现象。但大部分还是心理因素,这要检查自己的心理。
七、静坐如何观想光明点?观想丹田可不可以?丹田的位置究竟在哪里?
答:这个问题已经超过静坐的范围,完全是密宗与道家所注重的问题,属于佛法修持和修道的范围。修道学佛的人,不一定要观想光明点,可以观想的很多,譬如佛像。现在道家错误的解释,肚脐下一寸三分叫下丹田。其实下丹田的位置依每个人的体型、手指长短而有不同。正确的量法是以每个人中指中间一截的背面为标准长度,从肚脐往下量这个长度,就可以找到下丹田。中丹田在心,上丹田在眉心,间脑这里。上田、中田、下田,道家叫做三个丹田,所以观想的时候,把这个光明点定在哪一个丹田,要看什么程度、什么时候。而且真正的明点不是观想出来的,而是修道学佛的人功夫到达某一境界,光明出现,那才是真正自性的明点。观想的明点不算是真的,而且不要摆在下丹田,尤其是女性,千万不要这样,否则对身体不好。这是学佛修道的专门问题,要专门研究。
八、为什么要数息、数两下就忘了,观想佛、想不起来?作白骨观也作不起来?做这些功夫有什么用?
答:那是学佛的专门问题,至于为什么做不起来?因为心念不能止,不能专一。学佛能够训练到心念专一,也不昏沉、也不散乱,这是已经有了相当基础,谈何容易啊!至于说做这些功夫有什么用?这太专门了,各有专书,不能笼统的讲。
九、学习静坐的人在曰常生活、办公时,应如何联系定力?
答:那就要看你的定力了。定力同静坐可以说有关联,也可以说没有关联。有定力的人,就算不学静坐,也可以曰理万机,事情虽然多,头脑还是很冷静,心情也很平静。至于说,静坐做得好,练出定力,用来做事,那要相当的功夫了。怎么样去练习?方法太多了,要现场做,不是空谈理论的事。
十、为什么静坐后,亲情、友情、手足之情、男女之情反而更觉浓厚、更难割舍?该如何派遣?
答:这是智慧问题,不是静坐的问题。不过因静坐,头脑清楚了,自己发现情重,并不是静坐使你多情。这是心理同生理状态,由形而下到形而上,要先研究佛学再讲。
十一、静坐有了某种定力,可以把他人、世界和事件分隔开来,与我自己的内在漠不相关,得到一种逃开的宁静。可不可以用这种方法?用坏了会不会精神分裂?
答:大体上这是很好的事情,不会有精神分裂的问题。但是细微的思想很多的话,就等于双重精神状态了,那要注意。
十二、什么是健康的心理状态?
答:这个很难讲了,正常的人心理状态就是健康的。(一笑)怎么叫正常的,很难下定论。以佛眼看来,这个世界,便是病态的变相,人生,也多是变态的。
十三、如何克服恐惧感?
答:这要道理上看通了。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念经、念咒,实际上这还不是究竟,究竟是要道理看通,检查自己的心理,为什么恐惧?
十四、脾气大、嗔心重怎么办?
答:这也要道理搞清楚,检查自己的心理状态。这个不是静坐可以解决的。
十五、怕死怎么办?
答:最好死了以后再研究。(大笑)
【修行部分】
一、如何炼化精气神?
答:方法太多了。所有的佛经、道家的书籍和印度瑜伽术都在这个问题上转,这个问题太大了,大哉问。
二、何谓奇经八脉?
答:普通的经脉属于神经系统、血管系统,奇经不是属于血管系统,也不是普通的神经,是另辟一路的,有八个脉,就是八条气化之路。奇经八脉不完全属于肉体生理的部分,而是生理跟神精结合的部分。
三、在睡眠中怎么用功?
答:既然睡眠,就不会用功了。既然用功,就不会睡眠了。
四、入定与睡眠有何不同?
答:这两个名称就不同。入定有各种定境,各种现象。定这个字很简单,一个念头,等于一个珠子一样,把它定住在那里,永远是这颗珠子,那个叫入定。珠子不只一颗,还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定有各种各样的境界。千万注意,不要把静坐当作入定,那就错了。静坐是初步练习,将来功夫高了,可以因静坐或学佛修道,进入你要的境界,那个叫入定。睡眠是大昏沉,当然不是静坐的定境。
五、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
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钉子、珠子都是作比喻,比喻有百千三昧,三昧是梵文翻译,是百千种方法,是你达到"定"的境界。定是心定,身体跟着定,奇脉也跟着定了,这个叫"定"。入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所以佛教的念佛参禅、其他宗教转移的做礼拜、祷告,没有杂念妄想,定到一个念头上,乃至道家做各种功夫,密宗的各种观想,都是入定的方法。但是定了就是悟道了吗?不是。定跟悟道大有差别,静坐得定是一般宗教、哲学共有的功夫,所以叫作"共法";证得菩提、大彻大悟、悟道成佛,那个大智慧的解脱――"般若",是不共法,那是佛法的真正中心就是智慧的解脱。我们普通学静坐同入定还没有关系,坐个几天几夜都不动,只能说静坐做得好,是不是达到入定的境界是另一个问题;而且达到入定的境界,同是不是悟道、智慧解脱了没有,又是另一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六、三际托空以后该如何?
答:三际托空是佛学禅学的名称,太专门了,超出静坐的范畴。那是把心分作三段处理,前一个念头让它过去,后面的念头未来,中间的这个念头当下就空灵了,这个叫三际托空,并不是佛法的究竞,而是最初步的空念头的练习。实际上,中间这个念头的空灵还是意识境界的空灵,这里头还要起慧观,就是智慧的观察。所谓一切方法,皆如梦如幻,这是假观――一切方法即假即有,这是幻观、也是假观。然后一切方法的本体即有即空,即幻即空,这是空观,还属于三际的前后两头;然后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至性本来能生万法,亦能空万法这就进入中观,中观以后,中字还要舍掉,即是达到毕竟空,空还要毕竟舍掉,这些都属于佛学的范围。
七、什么是出阴神、出阳神?跟化身、意生身有何关系?
答:出阴神、出阳神是道家的观念;其实懂了唯识的道理,有时阴神、阳神还是属于独影意识的境界。拿道家来讲,普通能够出神,都属于独影意识的晶界,都是阴神,真正出阳神,那要到达即身成佛境界,第八阿赖耶识整个转了。这种独影意识跟化身、意生身当然有关系,修成功了,独影意识也变成化身,意识也可以化身去了。修不成功啊,一切都是幻想、魔境,这个也是学佛修道专门的问题。
八、坐中见佛、梦中见佛与实相见佛有何不同?
答:静坐中见佛、睡梦中见佛、实相见佛当然不同啊,这个问题本身已经是答案,不要问我了。
九、静坐是看到影相,有先知的能力,但时真时假怎么办?如何鉴别?
答:静坐有时有先知,小事蛮灵,大事反而不灵,都是第六意识、独影意识境界。至于说灵不灵、对不对,这个问题是专门的,慢慢去参究,暂时不告诉你。如果把这个当成神通,认为很灵,久了以后就进入神通二号――神经境界,要特别小心。
十、开悟与静坐有何关系?是否要开悟非静坐不可?
答:开悟和静坐可以说有关系,也可以说没有多大关系。真正的开悟不一定要静坐,但是如果为了开悟而学静坐,这也是应该。
十一、什么是"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答:三花是"精、气、神",气脉到头顶上通开了就是"三花聚顶"。五气就是金、木、水、火、土,也就是心、肝、脾、胃、肾,这些内脏都绝对健康了叫作"五气朝元",这两句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奇经八脉、气脉都通了。
十二、如何鉴定一个人有道无道?
答:这个很难讲,这个问题不答。有道的人一定慈悲喜舍、戒定慧俱足,很明显的。
十三、悟了道有什么用?悟了道以后如何?
答:悟了道以后好吃饭、好睡觉。(大笑)
十四、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如何修炼?程度差别如何?
答:其实人都通的嘛。吃了饭会拉屎、耳朵听得到、眼睛看得见;这都通啊。至于说那些神通,有专门的修法,修成功了,还不算真神通,要大彻大悟以后,自性本来俱备神通,那又属于佛法范围,以后专门再讲。
十五、有了神通可不可以表演?
答:有神通的人都不表演。表演的叫魔术。
十六、悟道的人是否一定具足神通?
答:那有两种情形。有些人悟道了,不要神通。有些人悟道了,有神通。至于一般人想学道、修神通的,已经是不通,表演神通更是魔道,那叫做耍魔术。
十七、报化身成就,是否非双修不可?
答:不一定,不应作如此说。这是佛法专门的问题,不在此讨论。
十八、禅宗三关在功夫境界上怎么讲?在菩萨果位上如何说?
答:这些在"禅海蠡测"(老古文化公司出版的)书中都有,这里不谈。
&&&&&&&&&&
一招呼吸降升法,任督二脉迅速通
《道德经》上说:圣明的人之所以不病(没有毛病),是因为他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立刻用行动来改变,所以,就百病不生。而对于我们普通人的身体来说,更要随时意识到身体的缺陷和病症,立刻用最好的养生方法(比如:呼吸降升法)来修复自己的健康,这样,也能最终做到“不病”啊。&&&
打通小周天,就能不生病&&在中国古代,如果哪位武学大师要想武功“更上一层楼”,就要打通人体最重要的前后生命线:前方的任脉,后方的督脉。而作为中医大夫,我发现如果普通人或者患者能把在人体最重要的任督二脉打通,就相当于为人体接通了“精气神”的输入管道,能够让身体很快有所好转。
&& 事实上,这是历代名医所公认的养生要法。
&&前方的任脉,其实非常好分辨,前胸重要的穴位有两个,一个是肚脐(专业术语叫做“神阙穴”),一个是两乳中间的穴位,叫做“膻中穴”。把人体前胸的这两大要穴用一条线连起来,就是“任脉”。非常好记忆吧。而且,在这条经络上,还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养生要穴丹田(肚脐之下3寸,专业术语叫做“关元”)。
&&知道了任脉,就非常容易记住另一条生命线——督脉。任脉在前胸,那么,在后背和任脉对应的那条经络,就是督脉。
&&有人会问:说任脉、督脉是人体的前后“生命线”,是不是太夸张了,真有那么大的威力吗?
&&当然,在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上,如果一个人能够用真气打通前后的任督二脉,那么,就被称之为“打通周天”,也就是说,通过养生习练,让人体的真气像泉水一样沿着任督二脉所构成的圆环流动,如此一来,“真气从之,病安从入?”
&&为什么任督二脉有如此重要的养生功能呢?这要从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的中医大家张锡纯说起,因为他可以让大家单用《黄帝内经》中“四气调神论”,就能够进行任脉、督脉的养生保健,效果甚至比药物还要好!
不信,就请看张锡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讲述的3个医案故事:&&有人因事北上,在路上偶感风寒。忽然想起张锡纯先生在其医著中提到的“炼气治病法”,于是在车中尝试“呼降吸升”,车走了大约30里路,就觉得心爽体舒,感冒顿时化解得无影无踪。
&&有个患者得了屡治无效的严重泄泻病,自己怀疑无药可医。后来,张锡纯教给这位患者“呼降吸升”的练气治病法,仅仅试了四五天,就觉得原来冰冷的小腹部变得温暖起来,再坚持一段时间,屡治无效的顽症终于痊愈了。
&&还有位患者得了一种重病,发病的时候喘得厉害,不能坐也不能躺着,吃遍很多药物也都没有用。后来,张锡纯就告诉他“呼降吸升”的练气治病法。一年后,就觉得丹田常暖,热力充满周身,困扰多年的疾病霍然而愈。这位患者感慨道:“医林之秘乎,抑天地之精乎!非明造化之机者,孰能与乎斯?慎之,秘之,非人勿传!”&&&
呼降吸升法&&
这种胜似药物的养生法,其实非常简单,也就是医案中提到的“呼降吸升”:&&呼吸的时候,只要让“呼气”和“吸气”分别对应着“任脉”和“督脉”就可以了。&&(1)“呼气”的时候,让气息沿着前胸任脉的方向,从上(两乳间的“膻中”位置)降到下(肚脐也就是神阙位置),再降到丹田位置;&&
(2)然后,吸气的时候,让气息沿着后背督脉的方向,从下向上,直到头顶。&&也就是说,让呼吸的气息沿着任脉、督脉所构成的一个圆环进行流动,就可以了。&&张锡纯曾这样描述其神奇的效果:“盖通督脉可愈身后之病;通任脉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元气流行,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长生矣。”
&&唯一要注意的是“呼降吸升”这个要点。这样,不通过点按任脉、督脉的穴位,也能够让呼吸的气息在任督二脉内循环流动,反复循环,化为真气。虽不点按穴位,而百穴气血自然畅通,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真气从之,病安从入?”&&有人会问,“呼吸降升法”是不是只养“精气神”中的气,而不养精和神呢?其实,精、气、神三位一体,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如中医名著《类证治裁》中所说:“精化气,气化神。故精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也。”经过百年传承的养生良法,都能对人体“精气神”全面补养,而非偏于一隅。
&&张锡纯本人因悟到《内经》的真髓,专心习练这种养生功法,结果原本40多岁就开始感觉逐渐衰弱的身体,在练习了这种真气治病法之后,直到70多岁,精力体力也丝毫不减。张锡纯在其73岁时写了一篇《论医士当用静坐之功以悟哲学》的文章,专门针对广大中医同行,倡导用静坐之功,“呼降吸升”之法,达到“聪明顿开,哲学会悟”、“用药调方,随手奏效”的效果。而我用这种方法更是帮助很多久病不愈的患者,让他们恢复精气神,走上健康路。
安般念(专注呼吸)要点
佛教的禅修方法有两大类,即止禅与观禅。止禅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法;观禅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法。
在这两种方法当中,止禅是观禅的重要基础,因此佛陀在《谛相应》里说:“诸比丘,你们应当培育定力,有定力的比丘能如实地了知诸法。”
所以,我们鼓励初学者先修行止禅,培育起深厚的定力,然后修行观禅,照见诸法实相。
在止禅的四十种方法当中,我们通常教导初学者先修行安般念。因为多数人,能借着修行此法门成功地培育定力。
佛陀在《相应部》建议弟子们修行安般念,他说:“诸比丘,透过培育与数数修行安般念所产生的定力,是宁静且殊胜的。
它是精纯不杂的安乐住处,能在邪恶不善念头一生起时,就立刻将它们消灭与平息。”
《清净道论》则说:“在一切诸佛、某些辟支佛及声闻弟子,藉以获得成就与当下乐住的基本业处中,安般念是最主要的。”
因此,大家应当对这个法门深具信心,并且以至诚恭敬的心来修行。现在,我将介绍修行安般念的基本要点。
第一点:身体坐正,保持自然,全身放松
你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坐姿。如果盘腿有困难的话,就不需要盘腿。你可以将两腿,并排平放在地上,而不必将一腿压在另一腿上。
使用适当高度的坐垫,可以让你坐得更舒服,而且更容易保持上身正直。接着,从头到脚,一部份、一部份地放松全身,不要让身体有绷紧的现象。
如果发现任何部位绷紧,就借着放松与保持自然来将它舒解。若没有充分放松,在你坐久之后,绷紧的部位会造成疼痛或不适。因此在每一次开始静坐时,务必先将全身放松。
第二点:放下万缘,保持平静安详的心
你应当思惟,一切缘起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它们不会顺从你的意愿,而只会依照它们自己的过程进行,因此执着它们是没有用的。理智的作法,是在禅修时暂时把它们放下。
每当杂念生起时,你可以提醒自己,现在是抛开一切忧虑的时刻。而保持心,只专注于此刻禅修的目标——呼吸。
如果突然想起某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认为必须仔细地思考一番,你也不应在禅修时那么做。
你可以将它,记录在随身携带的记事本里。然后,将它抛在一边,继续专心禅修。如果真心想成就安般念,就必须将一切杂务放下。
有些禅修者想要培育定力,但却又不能放下,对世俗事务或情感的执着,结果他们的心变得非常散乱,时常在呼吸与世俗事之间来回奔走。
即使他(她)们,努力要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却都无法办到。原因就只是,他们不能放下对其他目标的执着。
这种执着,是禅修进展的一大障碍。所以,你应当立下坚定的决心,在禅修期间,暂时抛开世间的万缘,以平静安详的心来修行。
第三点:借着不断的练习,来熟悉呼吸
在你确定全身已经放松,内心无忧无虑之后,就将你的心,安置在呼吸与鼻孔外面皮肤接触的地方,亦即在鼻孔与上唇之间的区域。
试着了知,在这个区域里的呼吸。当你能在此区域里的任何地方,发现呼吸时,就让心一直知道那里的呼吸。
应当像旁观者一样,以客观的态度来觉知自然的呼吸,不要去控制或改变它,因为那样会导致呼吸辛苦、胸口发闷。
让你的心,觉知正在通过上述部位的呼吸,而不随着呼吸,进入体内或出去体外。
《清净道论》讲述一则守门人的譬喻:守门人不会去注意,已经走入城里或走出城外的人,而只检查正在通过城门的人。
同样地,接触部位好比是城门,禅修者不应注意,已经进入体内或出去体外的呼吸。而应注意,正在经过接触部位的呼吸。
另一件应当注意的事情是:应当专注于呼吸的本身,而不要注意呼吸里四界(四大)的特相。
意思是,不要去注意呼吸的硬、粗、重、软、滑、轻(地界特相);流动、黏结(水界特相);热、冷(火界特相);支持、推动(风界特相)。
如果去注意其中的任何一种,其特相也会变得愈来愈明显,因而会干扰你的定力。你应当做的,只是以整体的概念,单纯地觉知呼吸本身。
有些禅修者不能觉察自己的呼吸,因为他们的呼吸很微细,而他们还不习惯于,觉知微细的呼吸。
他们应当以冷静与警觉的心,将心保持在上述呼吸出现的部位,并且了解自己还在呼吸。
只是保持知道,自己还在呼吸就够了,不要故意使呼吸变得明显。在这个时候,保持清明的正念是很重要的。
只要保持警觉心与耐心,渐渐地,他们就能觉察到微细的呼吸。若能习惯于觉知微细的呼吸,这对培育深厚的定力,有很大的帮助。
你应当依循中道,也就是以适度的精进来修行。精进力不要用得过度,因为那会造成很多困扰,如绷紧、头痛、眼睛疲劳等;
精进力也不要用得不足,因为那会使你落入白日梦或打瞌睡。因此,应当付出适度的精进力,让自己能够持续地知道呼吸就够了。
当你内心生起妄想时,不要去理会妄想,而要将心,引导回来注意呼吸。对妄想或对你自己生气,都是无济于事的,只会使你的心更加掉举。
然而,借着不理会妄想,你就能使自己渐渐疏远妄想;借着经常觉知呼吸,就能使自己渐渐熟悉呼吸。这就是处理妄想的正确方法。
如果你的心,经常妄想纷飞,你可以在觉知呼吸的同时在心中默念:“吸,呼;吸,呼…”,藉此帮助心安住于呼吸。
或者用数息的方法:在五到十之间选择一个数目,然后固定地从一数到那个数目。
例如:你选择数到八的话,则可以在吸气时,心中默念‘吸’;呼气时心中默念‘呼’;呼气的末端心中默数‘一’。
同样地,在第二次呼气的末端,心中默数‘二’…如此从一数到八,然后再从一数到八,一再地重复。
如此数息时,注意力仍然放在呼吸,而不是放在数字,因为数字只是帮助你,将心安住于呼吸的工具而已。
应当持续地数息,直到你的心平静稳定为止。然后,可以停止数息,而单纯地只觉知呼吸。
第四点:专注于呼吸
当你能持续不断地觉知呼吸,十五到二十分钟时,那表示,你已经相当熟悉呼吸了,就可以将注意力的焦点,集中于呼吸。
在上一个要点里,在觉知呼吸的同时,你也知道接触部位。
而在这一个要点里,你试着将心的注意范围,缩小到只集中于呼吸本身,如此做能使你的心,愈来愈专注。
第五点:专注于每一刻的呼吸(全息)
当你能持续不断地,专注于呼吸,时间达到三十分钟以上时,那样的定力已经相当好,你可以专注于呼吸的全息。
意思就是,当每一次呼吸,从头到尾的气息经过时,你都在接触部位,毫无遗漏地专注到它们。
如此专注于每一刻的呼吸,你的定力,将会愈来愈强、愈来愈深。因为没有空隙,让你的心,去想其它的事情。
你会知道,有时呼吸长,有时呼吸短。这里的长短,是指时间的长度,而不是指距离。
当呼吸慢时,呼吸的时间就长;当呼吸快时,呼吸的时间就短。然而,不应故意使呼吸,变长或变短,应当保持自然的呼吸。
无论呼吸长或短,你都应当专注于全息。若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如此修行,定力就会愈来愈稳定。
如果能在每一次静坐时,都持续地专注于呼吸一小时以上,每天至少五次静坐,如此持续至少三天;
不久,你就会发现,呼吸转变成明亮的禅相,那时,就能进到更上一层的境界。
以上所说的,是修行安般念的基本要点,大家应当熟记每一个要点,并且切实地奉行。
无论身体处在那一种姿势,都应当如此修行。在每一次静坐结束时,仍然要继续修行,不要间断。
意思是,当你睁开眼睛、松开双腿、站起来等时,都要继续觉知呼吸。
并且,在日常活动中的行、住、坐、卧等任何时候,也都要持续地觉知呼吸。
不要去想呼吸以外的其它目标,让修行间断的时间,愈来愈少。乃至最后能够持续地修行,几乎没有间断。
从清晨一醒来开始,到晚间睡着为止,这中间的时间里,都应当如此精勤不懈地修行。
若能够如此精进,你就很可能在某次禅修营期间,或在某段密集禅修时间里,达到安止定,即证入禅定。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安般念应当被培育与数数修行的理由。除了向指导老师报告及绝对必要的时候之外,大家应当禁语,尤其是在卧室里。
举办禅修营不是容易的事情,施主们供养各种必需品,乃是基于希望大家修行成功及与大家分享功德的善愿,各种理由都显示大家应当精勤地修行。
然而,不要期待样样都十全十美。大家应当珍惜现有的每一项方便设施,而忍耐任何不方便之处。
禅修者对任何遭遇,都不要有所抱怨。而要时时刻刻地将心,安住于你的呼吸。请现在就开始做,愿大家修行成功。
摘自帕奥禅师《正念之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盘打坐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