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食指尖刺痛端骨折,在西安521医院诒疗,住院7天,花了8千

《 刺 血 疗 法 》
我的图书馆
《 刺 血 疗 法 》
华夏中医论坛标题:&《 刺 血 疗 法 》&作者:&八月惊雷& &&时间:& 18:03:38 & &&标题:&《 刺 血 疗 法 》《&&刺&&血&&疗&&法&&》& && &王秀珍著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刺血科老中医王秀珍及助手孟雷、郑佩同志合著《刺血疗法》一书,拜读之下,认为非常有价值,原因是该疗法系民间流传的有效疗法,而且是独树一帜。王老的刺血疗法系山东原籍家传,传自祖父辈,她本人也有四十多年行医经验,疗效显著,非常值得加以总结。&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领导支持下,他们用了整整八年时间,非常认真地总结了有关刺血疗法的各种经验,这是一项有益的工作。我有机会,先睹为快。&我是搞生理学的,什么事总想问一个原因,它为什么能治病?不但如此,我还是个经络迷,曾经提出“第三平衡论”的经络学说。三句话不离本行,经络学说是中医的核心问题。西医生理学中无经络。那么经络是否是神经呢?目前国内外学者,尤其是日本学者,企图用植物神经解释经络现象及其治病原理。&我在长期研究后发现经络的传导速度远比植物神经传导速度慢,后者比前者至少快十倍左右。比植物神经慢得多的经络活动怎么能用植物神经活动去解释呢?我的学说已不完全是假说,它促使人开始去寻找这个对象了。&& & 经络与血脉一直有千丝万缕关系。《内经》中就称血脉为经脉、经络。但是,研究表明经络不是血脉,是不是完全与血脉无关呢?我最初是这样想的。&今天看到专刺血管也有效,就使我的主导思想动摇了。经络的路线不是神经,也不是血管。但它与血管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呢?是否血管壁上有受体,然后又通过经络发生相应疗效呢?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尤其是我。这就是说,刺血疗法不但在医疗上起了突出的作用,在基本理论方面也给了我们以新的启发。&臣血疗法对一般人说来,好象重在放血。其实这可能是假象。因为血是人生命所必需。血虽然在呼吸过程中有二氧化碳含量多少的区别,但它是全身的养分、生命所需物质的重要媒介,基本上无好血环血之分。而且假如血是环的,放一小部分也不起多大作用。我看其疗效作用似在血管壁。但目前我还不主张立刻改。因为这是猜想,要经过实验。今后建议试验创造一种微形血管壁刺激器,如果试用有效,壁去出血,当更受欢迎。&由于以上理论与实践,刺血疗法有其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希望著者们不但要继承老法,更要出新。此外,我相信本书发行后,也大利于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 && && &&&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 孟昭威&& && && && && && && && & 1985年元月24日于合肥&& && &前言&针刺放血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它操作简便,疗效迅速,往往立起沉疴、顿消痼疾,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刺血科成立二十多年来,治疗了全国各地病员达二十五万多人次,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病,还为国内十几个省、市及地区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人材。老中医王秀珍继承祖传绝技,数十年来,历经沧桑,呕心沥血,致力于刺血疗法。她热心传授技术,积极推广刺血疗法,相继被邀请到北京、江苏、浙江、江西、山东、吉林等地会诊和讲学,深受欢迎。近几年来,刺血疗法还受到日本、联邦德国和港澳等地医学界人士的关注。&刺血疗法是一种古老的医疗技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现在还没有能够把刺血治病的深奥的科学道理阐述清楚。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医学科学的发现,对经络实质、活血化瘀、微循环障碍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刺血治病的机理,一定能从生理、病理、生化、神经、免疫等方面阐述出丰富的科学内容。&《刺血疗法》一书自1979年铅印内部交流以来,各地纷纷来信来人索取,由于印数有限,未能满足读者的要求。为了使这种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独特的绝技得以流传、发展,我们根据王秀珍老中医的经验,结合中医有关文献资料,重新修订付印,以飨读者。本书第一章第六章由孟雷医师执笔,第七章由郑佩医师执笔。王峥、王开英、何兰芳、马苏华等参加治疗部分病例。书末所附关于刺血疗法的论文(凡公开发表的均已注明),可供读者参考。&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名誉所长孟昭威教授为本书作序,特致谢忱。&由于编者学识所限,书中错漏之处难免,诚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 && &&& && && && && && &1985年元月于合肥&第一章◎刺血疗法源流述要&传统的刺络放血疗法,古代称谓“启脉”、“刺络”,俗称“刺血疗法”。这是祖国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具有泻热、急救、止痛、消肿、镇静等医疗作用,广泛流传于民间。这种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疾病,用锋利的三棱针刺入“络脉”(身体浅表的静脉血管),使之流出适量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人类医学史上,针刺放血算是最古老的一种方法,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文化时期。远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和生产劳动实践中,身体某一部位偶然地被尖石或荆棘刺伤出血,发生痛苦,但是,身体另外一个部位的病痛却意外地得到减轻或消除。这种现象经过多次的重复(偶然的或有意识的),人们便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身体某些部位刺破或碰破出血,可以减轻或消除身体另外一些部位的病痛。今内蒙古地区流传的猎人与放血治病的神奇传说,可以说是针刺放血疗法起源的朴素的解释。实践说明针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于是出现了医疗专用的石制工具——砭石,“砭,以石刺病也”。根据近代考古学的研究,砭石的应用早在二十万年前,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如在内蒙古锡盟多伦旗头道洼遗址发掘出来的新石器时代的砭针,在河北省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第十四号墓葬中发现的一件石镰,就是当时的医疗器具——砭石的一种。当时这种原始的针具广泛地用于切割脓包和刺破身体浅表静脉血管放血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铜、铁器的出现,医学也同时发展起来,秦汉时期出现了金属制造的针具。在《内经》中称为“九针”。古代的“九针”,是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医疗器具,其中用于针刺放血以治疗疖肿、热病、泄泻等疾病的“锋针”,就是现代用于针刺放血治病的三棱针。&《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九针之名,各不同形,……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灵枢◎九针论》篇:“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近两年在内蒙达拉特旗还发现了一枚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公元前113年)墓中的随葬品——金属针灸针,标志着我国金属医疗针具有悠久的历史。&以砭石治疗疾病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文字记载,在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中医书籍《五十二病方》和《脉法》中称之为“启脉”,并叙述了用砭石治疗痈肿的方法。当时的砭法有两种:一是以砭石直接在皮肤上造成创伤,治癫;一是用砭石作为热熨,治痔。这是目前考古学发现的有关砭石治病的最早的文字记录。&在大量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古代医家不断总结经验,产生了针刺放血疗法的理论。两千多年前,在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有关针刺治疗,几乎半数以上均是采取针刺放血,在一百六十二篇中就有四十多篇论述了针刺放血疗法的名称、针具、针法、取穴、主治范围、禁忌症和治病机理等内容,颇为详细,成为经络、气血学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针刺放血疗法从《内经》起,历代医书均有记载,不少医家都掌握了针刺放血的专门技术,常用此术收到惊人的效果。据《史记》所载,春秋时代的名医扁鹊已经施用针砭法,如他在治疗虢太子尸厥症中有“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在为齐桓侯公治病时提到,病“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古代名医华佗也有很高明的针刺放血技术,他曾刺络出血治愈过“红丝疗”,相传曹操患“头风症”,经华佗在其头部针刺放血后,当即止痛,收效神速。西晋皇甫谧编撰《甲乙经》,在“奇邪血络”篇中专门论述了奇邪留滞络脉的病变、刺血络为主的治法、刺血络的诊断标准、刺血络时引起的不同反应等内容。唐代侍医张文仲、秦鸣鹤,针刺百会及脑户穴出血,治愈了唐高宗李治的头目眩晕急症。《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详细记载了治病经过: “帝(唐高宗)头眩不能视,侍医张文仲、秦鸣鹤曰:风上逆,砭头血可愈。后内幸帝殆,得自专,怒曰:是可斩,帝体宁刺血处耶?医顿首请命。帝曰:医之议疾,乌可罪?且吾眩不可堪,听为之!医一再刺,帝曰:吾目明矣!……”。 宋代著名医家陈自明治疗痈疽疮疡很有经验,编著有《外科精要》一书,记载针刺放血治疗背疽获效显著的医案: “一男子,患背疽肿痛,赤晕尺余,重如负石。其势当竣攻,其脉又不宜。遂砭赤处,出紫血碗许,肿痛顿退”。 同代医家娄全善,根据《灵枢◎经脉》“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是主肾所生病者……舌干咽肿”的记载,治一男子喉痹,于太溪穴刺出黑血半盏而愈。金元时期,医学争鸣之风兴起,对针刺放血疗法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时,在临床上应用针刺放血祛邪治病,最有成就和创新的医家,首推张子和。他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十分推崇此术,对此他有切身的体验,在其代表著作《儒门事亲》一书中写道: “余尝病目疾,或肿或翳,作止无时。……病目百余日,羞明隐涩,肿痛不已。忽眼科姜仲安云:宜上星至百会,速以排针刺四五十刺,攒竹穴、丝竹(空)穴上兼眉际一十刺,反鼻两孔内,以草茎弹之,出血三处。出血如泉,约二升许。来日愈太半,三日平复如故。余自叹曰:百日之苦,一朝而解,学医半世,尚阙此法,不学可乎?” 张氏根据《内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明确地提出了针刺放血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在针刺放血攻邪治病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学术风格。他的学术特点是“三多”:一是运用(钅非)针多,因为(钅非)针锋利,施于人体能造成较大的创伤面,刺激性强,祛邪更捷,二是针刺穴位多,如治疗背疽如盘患者“绕疽晕三百针”,治湿癣“于癣上各刺百余针,其血出尽”,三是出血量多,不少患者针刺出血盈斗盈升,十分惊人。张氏在针刺放血攻邪治病方面的成就,是自《内经》以来的一大发展。他在《儒门事亲》一书中,记载针灸医案约三十则,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如其中有一则治疗肿瘤验案,甚为奇妙: “一日,卫寿之与子和入食肆中,见一夫病一瘤,正当目之上网眦,色如灰李,下垂复目之晴,不能视物。子和谓寿之曰:吾不待食熟,则立取此瘤,卫未之信也。子和曰:吾与尔取此瘤何如?其人曰:人皆不敢割。子和曰:吾非用刀割,别有一术焉。其人从之,乃引入一小室中,令仰卧一床,以绳束其肘,刺乳中大出血,先令以手揉其目瘤上,亦刺出雀粪,立平出户,寿之大惊,子和曰:人之有技,可尽窥乎!” 张子和祟尚针刺放血疗法是受其师刘河间的影响。刘氏针刺泄热喜用放血疗法,“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保命集◎药略》)。治疮疡,主张按《内经》法以“砭射之”、“石而泄之”。治太阳中风刺至阴出血。刺热无度不可止,于陷谷放血。治腰痛不可忍刺委中、昆仑放血。治百节疼痛,刺绝骨出血。治“红丝疗”(丹毒)于疮头截经而刺之出血。……临床经验十分丰富。誉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是“补土派”的创始人,他不仅学识渊博,临床医术亦甚高明,还擅长针灸术。李氏针法悉本《素》、《难》,学有渊源,并有所发挥。李氏对针刺放血技术亦很重视,常用此术调整营卫气血的平衡。在其代表著作《脾胃论》中,记载有在“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以治疗痿症,刺足少阴血络以治疗瘀血腰痛的经验。《名医类案卷二◎火热篇》载:“东垣治参政年近七十,春间,病面颜郁赤,若饮酒状,痰稠粘,时眩晕,如在风云中。又加目视不明。李诊两寸洪大,尺弦细无力,此上热下寒明矣。欲药之寒凉,为高年气弱不任,记先师所论,凡治上焦,譬犹鸟集高巅,射而取之。即以三棱针于巅前眉际疾刺二十余,出紫血约二合,许时,觉头目清利,诸苦皆去,自后不复作。”李氏培土补虚、刺血攻邪的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很受推祟的,对其弟子罗天益影响很大。罗亦善用针刺放血术治病,在其代表著作《卫生宝鉴》医验纪述部份,收录了不少针刺放血治病的好经验。元代医家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提出针刺委中出血可以治疗“浑身发黄”、“风毒瘾疹、遍身疹痒,抓破成疮”、“青盲雀目、视物不明”等疾病。 明代著名针灸大师杨继洲,类集前人的经验和家传针术,编写针灸专著《针灸大成》,内容丰富而系统,是明代以前针灸经验的一次总结,向为学习针灸者所重视。书中论述了针刺放血穴位和针刺放血急救以治疗“大风发眉坠落”,“小儿猢狲痨”以及“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等症。书中还记载有针刺放血治病的典型病例,如唐◎甄权以放血疗法治愈“唐刺史成君绰,忽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三日”的急症。杨氏认为“病有三因,皆从气血”,“盖针砭所以通经脉,均气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说出了他重视针刺放血疗法的道理。同时代的名医薛立斋,也善用针刺放血治疗丹毒。外科医家申斗垣应用针砭出血治疗疮疡丹瘤诸疾,有丰富的经验,他说:“夫砭石镵针刀镰乃决疮毒之器械也。所谓疮毒宜出血,可急去之意,不可延缓,恐毒热变走。……妙在合宜,亦不可过之耳。” 针刺放血疗法不仅在国内针灸界有一定的影响,在国外也受到重视,世界各国都有不少针刺放血治病的文字记载,比如在古希腊的西洋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的全集和印度的古医书中。在日本,公元412年就有类似刺络放血治病的文字记载。平安朝时期(公元794-1192年),从出云广真的《大同类聚方》和丹波康赖的《医心方》来看,针刺放血疗法在当时已颇盛行。我国古代的刺络术对日本古代医学也有一定的影响,日本的一些医家如中神琴溪、恒本针源、入江大元等,以我国清代《痧胀玉衡》为蓝本,著书立说,广为传播针砭医术。其中荻野元凯尤精于针刺放血技术。日本著名医家丹波元简也很重视针砭治病,所著《医賸》一书中,就记载有我国明代医家应用针刺放血疗法治疗烈性传染病的内容,题名“(疒曷)瘩”,甚为奇妙: “崇祯十六年八月至十月,京城内外,病称(疒曷)瘩,贵贱长幼,呼病即亡,不留片刻。……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十月初有闽人补选县佐者,晓解病由,看膝弯后,有筋肿起,紫色无救,红则速刺出血,可无患,来就看者,日以万计”。&“所谓(疒曷)瘩,即痧病也。王庭《痧胀玉衡》序云:忆昔癸未秋,余在燕都,其时疫病大作,患者胸腹稍满,生白毛如羊,日死人数千,竟不知所名。有海昌明经李君,见之曰:此痧也,挑之以针,血出病随手愈。于是城中舁而就医者,亦日以万计,皆得愈而去”。日本近代针灸权威玉森贞助,针术独特,造诣颇深,自创一派曰“玉森天心派”,他也重视刺血疗法,尤其是在治疗畸形关节炎方面有独到之处,常施以散针术,使微出血,以达迅速痊愈。誉称日本现代刺络治疗界第一人的东洋医学会评议员工藤训正先生,从事刺络临床研究多年,积有丰富的经验,著有《图说刺络治疗》一书,颇有影响。我国古代医药学也流传到朝鲜,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许浚编著《东医宝鉴》就是以《内经》为蓝本,在这本医学全书中也介绍了针刺放血疗法。 十七世纪末,我国针砭医术传入欧洲,法国医生路易?白利渥慈首先试用于临床取得成功,1812年在巴黎医学会中提出“论泻血术”论文,1816年发表《论慢性疾病、泻血术及针术》著作,在推行针砭术中起到先锋作用。&社会的变革直接影响着医学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由于宣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加之针刺放血术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阻碍了针刺放血疗法的发展。元、明以后,针灸医家对于针刺放血术不敢大胆采用,只是偶尔用之。到了清代,祖国医学日趋衰落,清朝太医院曾明令撤销针灸科,但是,也有不少医家持反对意见,积极推行针砭医术,如清代妇科名家傅山提出针刺眉心出血治疗产后血晕,温病大家叶天士针刺委中出血治疗咽喉疼痛,喉科名医郑梅涧用刺血治疗某些喉科疾病,等等,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清初医家郭志邃总结针刺放血急救“痧症”的经验,编著《痧胀玉衡》一书,发展了针刺放血术在急症方面的应用。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受到了重视,针刺放血疗法也得到了发展。由治疗简单的跌打损伤,发展到可以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其中不少疾病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内各地先后报道了不少针刺放血治疗支气管哮喘、疟疾、毛囊炎、牛皮癣、红眼病等好经验。我院刺血科应用针刺放血术治疗跌打损伤、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急性阑尾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炎后遗症、精神分裂症和其它一些疑难杂症,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部分治疗经验还做了初步的总结,先后在国内医学期刊上发表。&随着针刺放血疗法逐渐推广应用,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必将在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必将在世界医学之林焕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作者:&八月惊雷& &&时间:& 18:04:08第二章◎针刺放血的医疗作用&生命的基础是新陈代谢,人体内进行的新陈代谢有赖于健全的血液循环。中医认为,气血并行脉中,充润营养全身,人体各种机能活动,均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血气者,人之神”(《素何◎八正神明论篇》),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气血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气血充足,运行正常,则精神充沛,抗病力强,生命活动正常,所谓“得神者昌”。反之,正气亏虚,外邪凑之,引起人体气机逆乱,气血壅滞,脏腑功能失调,则发生疾病。所以说“诸病皆因血气壅滞、不得宣通”(《千金方》),“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篇》)。&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机体的内外平衡和协调,脏腑及四肢百骸、肌肤筋脉、五官七窍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及密切配合,都是通过经络的联系而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经络的作用是“行气血、营阴阳”,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灵枢◎脉度》),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经络还具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预防疾病的作用。《灵枢◎经别》云:“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灵枢◎本脏》指出:“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膝理致密矣”。通过经络系统协调阴阳气血的运行和平衡,使机体不断适应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内充外固,“阴平阳秘”,“邪不可干”,始终保持机体的旺盛活力,自然就少病或无疾。如果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发生气滞血瘀,而导致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比如:某些部位发生疼痛或肿胀,或是气血郁积,久而化热,出现红、肿、热、痛等实证;或是肢体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功能减退等虚证。经络与人体生理、病理方面关系密切,可以说“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都是离不了经络的。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失常,人体发生疾病,怎么治疗呢?针刺放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人之气血凝滞而不通,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水之不通,决之使流于湖海,气血不通,针之使周于经脉”(《针灸大成》)。针刺放血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协调虚实,调整脏腑的功能紊乱,使气滞血淤的病理变化恢复正常,从而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这种作用,在《内经》中有“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调虚实”等记载。针刺放血治疗疾病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而实现的。&针刺放血施用于临床,通过治疗观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医疗作用。&一、泻热&针刺放血可以退热,古医书有“泻热出血”的记载。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针刺放血治疗,对外感发热和阳盛发热,效果比较好。针刺放血后可促使邪热外泄或减少血中邪热,使体内阴阳平衡而退热。《内经》中有“刺热篇”专章论述热病的治疗,如经云:“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刺于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生动地叙述了外邪引起的病症,经针刺放血后热退病除的显著效果。&本院刺血科应用针刺放血治疗流行性感冒发热及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急性阑尾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的发热,临床效果亦佳。一九七一年六月下旬,皖中地区长丰县和定远县一带乡镇,流行钩端螺旋体病,患病者恶寒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小腿腓肠肌压痛,当时适值王秀珍老中医下放该地,她用针刺放血疗法施治,不少病人经针刺放血后,当日即热退病减,收效迅速、显著。&二、止痛&针刺放血疗法最突出的治疗作用是止痛,如神经性头痛、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结石绞痛、脉管炎剧痛、阑尾炎腹痛等病症,针刺放血后疼痛均可明显减轻或消失。中医认为“痛则不通”,如果气血运行失常,发生气滞血瘀,经络壅滞、闭塞不通,就会发生疼痛。针刺放血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改变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通则不痛”,经络气血畅通了,疼痛则可消除。&一九七七年本院在收治唐山地震伤员时观察到,治疗前,伤员因外伤引起肢体疼痛、功能活动障碍,或手臂不能抬举,或腿不能活动,或腰痛不可俯仰。针刺放血后,肢体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有的伤员甚至当即可抬手过头,丢下拐杖自由行走,其疗效之速令人惊叹。&三、镇静&针刺放血有镇静安神作用,临床观察到治疗狂躁型精神分裂症、失眠、癔病、破伤风、癫痫等疾病有一定效果。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理血调气、通达经络,使脏腑气血和调,而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如癫狂症中医认为多因情志怫郁引起。朱丹溪说:“血气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这种病人常先有忿郁易怒,少睡少食,继而骂詈叫号,不避亲疏,甚至持刀毁物,弃衣裸体,越墙上屋,躁狂不宁。经过针刺放血治疗后,多数病人马上就会安静下来,熟睡一觉醒来,神志多见清爽,病情渐渐转好。&四、消肿&跌打损伤引起的肢体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多因气滞血淤、经络壅塞所致。针刺放血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宛陈则除之”,使局部伤处气血畅通,则肿痛自可消除。根据临床观察,无论新伤、旧伤,针刺放血治疗效果均佳。&五、急救开窍&针刺放血的急救作用,向为古代医家所重视,民间流传也较普遍。如中暑、惊厥、痧症、昏迷、血压升高、毒蛇咬伤等急症,经针刺放血治疗后,险情常可立即解除。清代《痧胀玉衡》一书是救治痧症的经验总结,书中记载说:“痧中于里,人不自知,则痧气壅阻,恶毒逆攻心脉,立时发晕……”,“痧入于血分而毒壅者宜放(血)”,针刺放出毒血痧症即愈。针刺放血疗法急救开窍确有显效。临床观察,一些急进型高血压病人和中风病人血压暴升时,针刺放血治疗可使血压快速下降,确实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救急方法。&六、解毒&针刺放血有解毒消炎作用,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丹毒、疖肿、红眼病等,针刺放血治疗可以促使炎症消散。疖肿、丹毒等局部感染,可直接在红肿处针砭出血,使毒邪随血排出。毒蛇咬伤者立即在伤处针刺出血,可使毒液排出,减轻中毒症状。本院刺血科曾治疗一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多发性毛囊炎病人,抗生素治疗一年多,各种抗生素都用过,没有什么效果,患者颈部毛囊炎此愈彼起,经针刺放血治疗两次,疖肿消退,未再发病。临床治疗体会,治疗这类疾病,出血量宜多一点。30-60毫升效果较好。&七、化瘀消癥&针刺放血有活血、化瘀、消癥作用,瘀血和癥瘕积聚治之有效。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金匮》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癥瘕之证,大抵属于积聚之类。《诸病源候论◎癥瘕候》曰:“癥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癥。若病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癥瘕。瘕者假也,为虚假可动也”。癥瘕积聚的病理变化实质是气滞血瘀。针砭放血可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使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减轻或消失,而起到活血化瘀悄瘕的作用。针刺放血化瘀消癥作用,经临床观察确有实效。如本院刺血科曾治疗一例巨脾症病人,该病人脾脏肿大平脐,肋缘下五指多,几家医院检查均未能确定诊断,经针刺放血治疗一次,再次检查脾脏已明显缩小到肋缘下二指。治疗前后均经超声波检查证实。针刺放血对甲状腺腺瘤、乳房肿块等疾病,均有较显著的化瘀消癥作用。针刺放血治疗法除以上几方面主要的医疗作用外,临床观察还有强心、利水、止吐、止痒等作用。&作者:&八月惊雷& &&时间:& 18:04:34第三章◎针刺放血的方法&针刺放血技术简便易行,施术者必须熟练掌握,不熟练的操作技术,往往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痛苦,达不到治病的目的。比如,针刺浅了,未中络脉,无血流出,治疗效果差,针刺深了贯穿血管壁,血液瘀积皮下,引起局部血肿,增加病人痛苦。要熟练地掌握针刺放血治疗技术,必须勤学苦练。本章介绍的内容主要系本院刺血科的经验,可作为刺血疗法的入门。&一、针具及用品&针刺放血使用的针具,最早为“砭石”。《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曰:“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肿,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山海经》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砭石”。古代所说的“砭石”、“箴石”,就是古人用以治病的自然针或经过磨制加工的石针。“以石为针”说明针刺放血治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生产力的发展,铜、铁器的出现,产生了金属针具。古代有九种不同的针具。 古代的“九针”是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治疗器具,其中用于“决血络、通经隧”的“锋针”,就是现代用于针刺放血的三棱针。我们采用的针具,是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不锈钢三棱针,分大、中、小三型,临床可根据不同的病症及病人的形体强弱,适当选择用针。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有的医家使用镵针、铍针,刺血攻邪,疗效亦佳。有的医家治疗痧症,以为痧毒入深,铁针效果差,主张以银针刺血治疗。西藏藏族医生不用针,而用一种特制的小刀,割开病人皮下浅静脉,让血自行流出以治疗疾病。不锈钢三棱针新使用时,应用细刀石磨锐叫做“开口”。三棱针使用久了会变钝,也要用细刀石磨锐后再用,以减轻进针时病人的痛苦。 除了针刺放血用的主要工具三棱针外,还要备有大、中、小号火罐若干只,消毒用的碘酊棉球、75%酒精棉球、生理盐水棉球、干棉球,拔火罐用的95%酒精棉球,以及擦除血污用的消毒卫生纸等。&二、针法&据《内经》及其后历代针灸专著记载,古代的针刺疗法包括针刺不出血和针刺出血两种。针刺不出血,就是用毫针针刺穴位以治病.针刺出血,就是用三棱针刺破皮下浅静脉以泻其郁血来治病,古代称为“络刺”、“启脉”,现代俗称“刺血疗法”、“针刺放血”、“放血术”等。这两种针刺术均是以经络、气血学说为理论依据的,前者偏于经脉,后者偏于络脉。针刺出血法在《内经》中称谓“络刺”、“赞刺”、“豹文刺”。 《灵枢◎官针》:“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灵枢◎官针》:“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灵枢◎官针》:“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 络刺是用三棱针直接刺入络脉,使其自然出血以治病的一种针法。赞刺是用针在患处直入直出,多次地浅刺,使患处出血,进针和出针的动作比较快,是消散痈肿的一种针法。豹文刺是一种多针出血法,即在患处前后左右多处刺入血络,排出瘀阻血液,是古代治疗“心病”的一种方法,现代常用以治疗丹毒之类疾病。《内经》中关于针法,还有“九刺”(九变刺)、“十二刺”,“十二节刺”等记载,现代已很少采用。&1.理代常用的针刺放血法:血管(静脉)刺血法、孔穴刺血法和局部刺血法等。动脉刺血有危险,属于禁刺。&①血管刺血法:&用三棱针直接刺入皮下浅静脉,使其自然流出血液,血尽而止,自然止血。&②孔穴刺血法:&用三棱针直接在穴位处刺破皮肤,使之出血,待“血尽而止”。如果出血量不足,可于刺后用手挤压或拔火罐。&③局部刺血法:&用三棱针在病变处或四肢末梢部位点刺,“出血如大豆”,或用梅花针重叩局部加拔火罐。&2.文献记载放血疗法常用的针刺手法:缓刺、速刺、挑刺、围刺和密刺等。&①缓刺:&用三棱针垂直或倾斜进针,缓缓地刺入浅静脉血管中,随即缓缓退出。此法临床最为常用,适用于头部和四肢处。&②速刺:&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出血。适用于针刺四肢末梢部位,如十宣、十二井穴等。&③挑刺:&用三棱针挑破皮肤出血。适用于胸背部刺血和挑治痔疮。&④围刺:&用三棱针于肿痛处或皮肤溃疡周围针刺出血。适用于治疗疖肿痈疽和小腿慢性溃疡等疾病。&⑤密刺:&用三棱针轻轻地点刺或用梅花针叩打患处局部皮肤,出微量血液,或加拔火罐。适用于皮肤局部麻木、脱发、神经性皮炎等疾病。&三、临床操作&针刺放血临床操作要求动作熟练,进针准确,针尖一定要“中营”,针刺过浅过深均非所宜。&临床操作具体分选穴、消毒、进针、拔罐等几个步骤。&1.选穴&治疗选穴正确与否是决定疗效好坏的关键之一,如果选穴不当,不但不起治疗作用,反而增加病人的痛苦。针刺放血治疗取穴与毫针治疗取穴,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处是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气血理论来辨证施治,也要遵循腧穴的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来选穴、配穴。不同处是针刺放血进针的部位不一定在十四经腧穴上,有的是离穴不离经,主要是选取穴位处或穴位附近瘀阻明显的血络。有时选取的穴位从经络循行方面来看,与病变部位无所关联,但从实际经验方面来说,却是行之有效的。&2.消毒&针具使用前需煮沸消毒,或用高压蒸汽消毒,也可用5-10%来苏尔溶液或1:100新洁尔灭溶液浸泡消毒后使用。选定穴位后,局部皮肤用碘酊棉球、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即可施术进针。&3.进针&选定穴位后,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针,中指在前可控制进针的深浅度。进针时一般多斜向进针,针体与血管呈一定角度,针尖朝上,针尾朝下,这样既不易针刺贯穿血管壁、发生血肿,又可使血液顺势自然流出(参看本书中持针式照片)。&进针要求准确、熟练,针尖一定要“中营”。如果血络瘀阻不明显,术前可按捺活动,使血管充血,以宜施术。&4.拔罐&待针刺出血自然停止后,再加拔火罐,一般采用闪火法,此法安全,不受体位限制,又可节约酒精棉球。加拔火罐的目的,一是从此控制出血量,加强针刺放血的医疗作用。二是可以拔出针刺伤口局部的瘀血,减轻针口伤处疼痛。拔火罐时注意不要烧伤皮肤。拔火罐的具体操作同一般针灸拔罐操作方法。&四、出血量&针刺放血的出血量多少,古书记载有“出血如大豆”、“微出血”,此为出血量少,“出血盈斗”,斗乃古代酒器,此为出血量多。清代名医王孟英针刺放血,出血量比较多,常“盈斗盈升”,十分惊人。现代刺血治病的出血量,一般是根据病情而定,比如精神分裂症(狂躁型)、丹毒、跌打损伤等疾病,出血量宜多一些,约30-100毫升,效果较好,体弱虚证病人,出血量宜少一些,数毫升即可。根据王秀珍老中医经验,新病较重、血热、血实的患者,出血量多一些,反之则少一点。主要应根据不同的病情而定,针刺放血出针后,使其自然出血、止血。如治疗狂躁型精种分裂症患者,出血量常达100毫升以上,丝虫病橡皮肿患者,有时单阴陵泉一处穴位针刺出血量可在100毫升以上。当然,针刺出血量也不可过多,所取几个穴位,总计最大出血量不要超过200毫升,以免发生危险。 为了治病,放出少许血液,可以疏通气血,对身体有益无害,不必害怕。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写到:“古人刺法取血甚多,如头痛腰痛大泻其血,今人偶尔出血,惶恐失措,病何由除?……”言之有理。&五、治疗反应&针刺放血治疗后一般有两种反应:一种是刺血后患者立即感到轻松,痛苦若失,比如头胀痛感可即刻消失,腰腿痛者立能自然行走,不能进食者马上可进饮食。另一种反应是刺血后症状反而暂时加重,一般在三、四天后逐渐缓解消失。还有一些患者刺血治疗后全身倦怠无力、头昏、头晕、口渴、嗜睡等,有此现象者,往往疗效显著,可给病人多食高营养食品,如鱼、肉、鸡、蛋等,并任其休息睡足,三、四天后即可恢复正常。&六、治疗时间&针刺放血治疗时间,应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强弱酌定。慢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癫痫、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可间隔1-2周刺血治疗一次。如果疗效不明显,病人体质较强的,可以适当增加针刺放血次数一、二次。急性病如神志昏迷、精神分裂症狂躁不宁、急腹痛等,可以连续刺血治疗一、二次,待病情好转后,适当延长治疗间隔时间。多数病人经针刺放血治疗一至三次后,均有明显效果,也有的病人需刺血治疗六至八次始见效果。治疗次数多少、疗程多长、每次刺血治疗间隔时间多长等,应听从医生的决定,不要因为针刺放血治疗一,二次,效果不明显,就轻易中断治疗。&七、注意事项及惫外情况处理&针刺放血治病安全可靠,一般没有什么危险性,只有极少数人对针刺放血治疗不够了解,思想惧怕而发生晕针。“大抵晕从心生,心不惧怕,晕从何生?如关公刮骨疗毒,面色不变可知”(《针灸大成》)。另外,如果在操作时疏忽大意,或是针刺技术不熟练,也往往会发生异常情况。碰到这种情况,医生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要慌乱,及时地进行急救处理。为了减少或避免晕针和其它意外情况发生,临床施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刺血治疗前应正确选择适应症,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2.针刺放血操作中,要严格消毒,防止发生感染。&3.熟悉解剖部位,避开动脉血管。&4.施术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以便及时处理,避免意外发生。&①刺血时如果出现晕针,应立即停针止血,让病人平卧休息,适当饮服茶水或温开水,严重者可用毫针刺激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②刺血治疗后若局部发生血肿,可用手指挤压出血,或用火罐拔出,如果仍不消退,可用热敷促使消散。&⑧如果不慎误伤动脉出血,不要紧张,可用消毒棉球在局部加压止血。&作者:&八月惊雷& &&时间:& 18:04:57第四章◎适应症和禁忌症&& & 针灸可以治疗传染病,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疾病,以及外伤科、妇儿科、五官科等各种疾病三百多种,针刺放血疗法的主治范围也是相当广泛的,三棱针针刺的疗效有时甚至还高于毫针。针刺放血疗法不仅能够治疗慢性病,也能够治疗危急症,对部分疑难杂病往往有奇效。根据临床观察,刺血治疗某些癌肿病人,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延长生命。针刺放血疗法对不少常见病、多发病有效,但不是对所有的疾病都有效,它有一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临床治疗时必须正确选择适应症,才能保证和提高治疗效果。&一、适应症&针刺放血疗法的主治范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较多的篇章论述,在当时,主治的范围已相当广泛,诸如发热性疾病、外科疮疡、跌打损伤、疟疾、关节炎、腰腿痛、水肿、腹水、癫狂症、肝胆疾病、心脏病、胃病、气管炎、肺病、腮腺炎、齿疾、鼻衄、失音等疾病及各种痛证,均可用针刺放血疗法治疗。摘引部分经文如下,供临床参考。&关节炎:&《灵枢◎官针》:“病在经络病痹者,取以锋针”。&《灵枢◎寿夭刚柔论》:“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头痛:&《灵枢◎厥病》:“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腰痛:&《灵枢◎杂病》:“腰痛,……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腘中血络”。&《素问◎刺腰痛论篇》:“腰痛挟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目巟)(目巟)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跌打损伤:&《素问◎缪刺论篇》:“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心脏疾病:&《灵枢◎热病》:“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灵枢◎禁服》:“……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肺病:&《素问◎刺热篇》:“肺热病者,……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肝胆疾病:&《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灵枢◎四时气》:“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肾脏疾病:&《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癫狂病:&《灵枢◎癫狂》:“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阴、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明,阳明”。&《素问◎调经论篇》:“神有余则笑不休,……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高热谵语:&《灵枢◎刺节真邪》:“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灵枢◎杂病》:“衄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腘中出血”。&咽痛:&《素问◎缪刺论篇》:“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缪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失音:&《灵枢◎忧恚无言》,“无音……刺之奈何?……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灵枢◎寒热病》:“暴瘖气鞕,取扶突与舌本出血。”&齿疾:&《素问◎缪刺论篇》:”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人齿中,立已”。&各种痛证:&《灵枢◎终始》:“刺诸痛者,其脉皆实”。&《灵枢◎四时气》:“小腹痛肿……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王秀珍老中医的经验,凡属中医所讲的痛证、实证、热证均可刺血治疗。《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对于中医所讲的虚证,如在局部来看也属气血瘀阻之征象者,亦可刺血治疗。王秀珍老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摸索出针刺放血治疗虚证,如全血减少、慢性出血性疾病等,临床取得满意的效果。&据临床治疗观察,下列各科的近百个病种,针刺放血治疗均有一定效果。&1.内科疾病:&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心脏病、消化性溃疡病、肝炎、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肾炎、钩端螺旋体病、血管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症、中暑等。&2.外科疾病:&疖肿、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淋巴结(管)炎、骨髓炎、慢性小腿溃疡、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湿性关节炎、尿路结石、前列腺炎、蛇咬伤、跌打损伤、骨折后功能障碍等。&3.妇科疾病:&痛经、不孕症等。&4.儿科疾病:&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癫痫、遗尿症等。&5.五官科疾病:&急性结膜炎、角膜炎、麦粒肿、内耳眩晕症、鼻炎、耳鸣、耳聋、扁桃体炎等。&6.肿瘤:&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食道癌等。&二、禁忌症&针刺放血疗法的禁忌症,《内经》中已有详细的记载.如“脏有要害,不可不察”,“五夺不可泻”,大脉(指动脉)不可刺;病人情绪不安定、生活不正常,如大醉、大怒,大劳、大饥、大渴、大惊等不可刺等。&《灵枢◎五禁》:“形容已脱,是一夺也。大脱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素问◎刺禁论》:“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一般对以下几种情况,列为刺血禁忌症:&1.体质虚弱、贫血严重及低血压者,慎刺。对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宜进食、休息、解除思想顾虑后施治。&2.孕妇、产后、习惯性流产者,禁刺。月经期间最好不刺。&3.外伤有大出血者,禁刺。&4.对于重度下肢静脉曲张者,慎刺。一般下肢静脉曲张者,应选取边缘较小的静脉,注意控制出血量。&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不要直接针刺局部患处,可在周围选穴针刺。&6.危重烈性传染病人和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禁刺。&7.动脉禁刺。&8.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凝血机制障碍者,慎刺或禁刺。作者:&八月惊雷& &&时间:& 18:05:30第五章◎穴位及主治&& && &前面已经说过,针刺放血疗法的治疗取穴和毫针取穴不同,其穴位不一定在十四经上,而是要选取穴位处或穴位附近有病变的“血络”。也不拘泥于其经气血之多少,而应取决于其经是否有血盛瘀阻征象,“血实宜决之”。刺血疗法所言及的穴位名称,只是为了便于交流经验,使学习者掌握选穴进针的规律,而借助于十四经腧穴名称。实际上临床选穴是比较原则、灵活的,比如所说的太阳穴,真正进针时可在丝竹空、童子髎、太阳穴之范围内选取显露明显的静脉血管。而条口穴,在进针时可在丰隆、足三里、下巨虚,甚至位置更下一点的范围内寻找有瘀血的静脉血管。&一、血络的辨认&针刺放血治病主要是刺“血络”出血,《素问◎调经论篇》云:“病在血,调之络”,因为“络主血”,人体受邪之后,血气不和、阴阳失调,表现在局部的血络则发生异常征象,如《灵枢◎经脉》记载:“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治疗时先刺其血,而后调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素问◎三部九侯论篇》)。因此,针刺放血取穴,首先必须学会辩认有病变的血络。 所谓“血络”就是指皮下浅部静脉血管,“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灵枢◎经脉》)。大的浅静脉如肘窝部曲泽、尺泽,腘窝部委中、委阳,小的浅静脉如耳后瘈脉、掌部鱼际、跖部然骨等处。针刺放血所取的“血络”必须具有气血瘀阻征象,郁血的血络都是坚盛胀满而发赤的,“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灵枢◎血络论》),这可作为取穴的准则。针刺络脉时,必须针刺其显现的结聚之处或瘀阻比较明显的地方,也有刺在静脉窦上的,如《灵枢◎经脉》曰:“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素问◎刺腰痛论篇》曰:“刺解脉,在郄中结如黍米……”。《灵枢◎小针解》曰:“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还有一种选取血络的情况,是王秀珍老中医的实践经验,有的病人由于疾病的损害,静脉血管内凹,形成“陷脉”,此时针刺放血取穴反而要取此血络,重加拔火罐,以疏通经络气血。由于病人体质有强有弱,疾病也有虚、实、寒、热之异,因此血络的外在表现也不一样。《灵枢◎经脉》曰:“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所以,临床取穴时要细心审视,加以比较,灵活地辨证选穴,不断实践,积累经验,才能提高疗效。&二、常用穴位及主治&本院刺血科治疗取穴有其特点,与一般针灸专著所载不同,最常用的只有数个,少而精,但是疗效却好。下面着重介绍刺血科常用的穴位及主治。最常选用的穴位是:头部的太阳。上肢的曲泽,尺泽,腰背部的腰俞、腰阳关,下肢的委中、委阳、阳交,还有手背部和足背部穴位。&太阳(经外奇穴)&取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瘀阻明显的血络。&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神经官能症、脑炎后遗症、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内耳眩晕症、神经性头痛、五官科疾病、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食道癌、甲状腺肿瘤、对口疽等。&针法:斜向上针刺出血。&肩髃(手阳明大肠经)&取穴:在肩端两骨间凹陷处,取血络。&主治: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针法:直刺出血。&曲泽(手厥阴心包经)&取穴:在掌面肘横纹之内侧处,取血络。&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心脏疾病、中暑、脑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关节炎、末梢神经炎、急性乳腺炎、胃病、食道癌、皮肤疾病、不孕症等。&针法:直刺出血。&尺泽(手太阴肺经)&取穴:伸肘,在肘窝横纹之外方,取血络。&主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肩周炎、中暑等。&针法:直刺出血。&曲池(手阳明大肠经)&取穴:屈肘,肘横纹之尽头处,取血络。&主治:肩周炎、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皮肤疾病、高血压病、食道癌等。&针法:直刺出血。&鱼际(手太阴肺经)&取穴:在第一掌骨的掌侧中点、赤白肉际处,取血络。&主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咯血等。&髀关(足阳明胃经)&取穴:在骼前上棘直下平齐会阴处,取血络。&主治:急性阑尾炎、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针法:直刺出血。&条口(足阳明胃经)&取穴:在胫骨前外缘、足三里穴直下五寸处,取血络。&主治:慢性气管炎、丹毒、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多发性神经根炎等。&针法:直刺出血。&丰隆(足阳明胃经)&取穴:在条口同一水平上,腿外侧处,取血络。&主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精神分裂症、心脏疾病、胃病等。&针法:直刺出血。&风市(足少阳胆经)&取穴:直立时臂下垂,在大腿外侧中指尖处,取血络。&主治:急性阑尾炎、慢性腰腿痛、下肢麻木等。&针法:直刺出血。&阳陵泉(足少阳胆经)&取穴:在膝下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一寸处,取血络。&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慢性气管炎、肝脏和胆囊疾病、关节炎、丝虫病橡皮腿等。&针法:直刺出血。&阳交(足少阳胆经)&取穴:在外踝尖上七寸、腓骨前缘阳陵泉与外踝尖连线中点处,取血络。&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肝脏疾病、胆囊疾病、结石绞痛、急性阑尾炎、皮肤疾病、胸胁外伤疼痛等。&针法:直刺出血。&委中(足太阳膀胱经)&取穴:在腘窝横纹中点处,取血络。&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脑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小儿麻痹后遗症、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慢性腰腿痛、鼻衄、对口疽、搭背、皮肤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颈椎病、头痛等。&针法:直刺出血。&委阳(足太阳膀胱经)&取穴:在膝腘窝横纹外侧处,取血络。&主治:同委中穴。&针法:直刺出血。&阴陵泉(足太阴脾经)&取穴:在膝下腿内侧、胫骨内髁下缘处,取血络。&主治:痛经、不孕症、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等。&针法:直刺出血。&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之穴)&取穴: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处,取血络。&主治:月经病、不孕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丹毒、丝虫病橡皮腿等。&针法:直刺出血。&腰俞(督脉)&取穴:在背部正中线,第四腰椎棘突下、骶骨裂孔处,取血络。&主治: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腰椎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慢性肾炎,小儿遗尿、子宫脱垂、痔疾、急性腰扭伤等。&针法:直刺出血。&腰阳关(足太阳膀胱经)&取穴:在背部第四、五腰椎棘突间正中处,取血络。&主治:同腰俞。&针法:直刺出血。&上髎(足太阳膀胱经)&取穴:在下腰部第一骶骨后孔处,取血络。&主治: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等。&针法:直刺出血。&长强(督脉)&取穴:在尾骨尖与肛门之中间处,取血络。&主治:痔疮、脱肛、慢性腹泻等。&针法:直刺出血。&手背部穴位&取穴:选取手背部瘀阻比较明显的血络,相当于阳池、中渚等穴位。&主治:末梢神经炎、雷诺氏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炎后遗症等。&针法:斜刺出血。&足背部穴位&取穴:选取足背部瘀阻比较明显的血络,相当于足临泣、照海、解溪、太冲、丘墟等穴。&主治: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丹毒、丝虫病橡皮腿等。&针法:斜刺出血。&除了上面所介绍的常用的穴位外,十宣、少商、大椎、百会等穴文献记载也很常用,特别是十宣、少商等穴,常用于急救开窍,效果显著。&另外,据《循经考穴编》记载,可应用针刺放血治病的穴位有二十八个,摘录于后供临床参考。&穴位—主治&瘈脉:耳鸣、目眩、小儿瘈瘲&颔厌:头风痛、耳珠痛&悬厘:目赤肿&临泣:目疾&上星:宣泄诸阳热气&素髎:眼丹&兑端:唇反、唇肿&攒竹:目疾&曲差:鼻疾&囟会:真头痛(八岁以下不刺)&百会:头痛&肩髎:肩臂重痛不举&肩贞:肩痛&三阳络:挫闪腰痛&关冲:肘膊痛、心烦&少商:宣泄脏热、喉闭&少冲:心闷、喜怒无常&委中:腰腿痛、疮疡&气冲:吐血&足三里:脾胃病&上巨虚:脾胃病&太冲:脚气红肿&中封:脚上生疮、筋掣阴缩&大都:本节红肿、疼痛&至阴:湿脚气&然谷:令人立饥&水泉:踝骨痛&三、常用穴位的血管神经分布&针刺放血的医疗作用是以经络、气血学说为理论依据的。神经解剖学证实,十二经脉中的三百多个穴位的分布,位于神经干上的约有百分之五十,其余百分之五十、在距针刺点约0.5厘米的范围内,也都有神经干通过。显微镜观察也证明针刺穴位处从表皮到肌肉各层组织中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丛或神经束。古代文献记载的“经脉”之“脉”,就是和血管联系在一起认识的。解剖学观察,经络穴位与血管也有关系,血管内壁有神经末梢分布,针刺放血治疗必须刺破皮下浅静脉出血,这些都说明经络与神经、血管关系密切。从生理方面来说,经络的功能包括了神经、血管及内分泌等系统的部分功能,从病理方面来说,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发生障碍,不仅反映了经络本身的病理变化,也反映了脏腑、气血功能的异常变化。&从祖国医学关于经络的形态和功能的文献记载,结合针灸、刺络的临床实际观察,经络的实质与神经、血管有关。为了提高针刺放血的治疗效果,熟悉常用穴位的解剖部位的血管神经分布是必要的。下面重点介绍最常用的几个穴位的血管、神经分布,供临床参考。&1.太阳&血管:颞浅静脉。颞浅动脉分支。&神经:三叉神经耳颞支。&2.尺泽&血管: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桡动脉、桡侧返动脉。&神经:起自脊髓颈5至胸1节段,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3.曲泽&血管:贵要静脉。肱动脉。&神经:起自脊髓颈5至胸1节段,正中神经。&4.腰俞&血管:椎外静脉丛后部。椎动脉、腰动脉。&神经:起自脊髓骶4至5节段和尾段的尾骨神经分支。&5.委中&血管:腘静脉、小隐静脉。腘动脉、胫后动脉。&神经:浅层有起自脊髓骶1至骶3节段的股后侧皮神经。深层有起自脊髓腰5至骶2节段的胫神经。&6.委阳&血管:小隐静脉、腘静脉。腘动脉、胫后动脉。&神经:起自脊髓腰2至腰5节段的胳总神经及傲3节段的股后侧皮神经。&7.阳交&血管:胫前静脉。胫前动脉。&神经:起自腰4至骶1节段,浅层是腓浅神经,深层是腓深神经。&8.手背部穴位&血管:手背静脉网。桡动脉分支,尺动脉分支。&神经:起自脊髓颈5至胸1节段,桡神经的手背侧神经分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分支。&9.足背部穴位&血管:足背静脉弓。足底内、外侧动脉。&神经:起自脊髓腰5、骶1节段的腓浅作者:&八月惊雷& &&时间:& 18:06:31第六章◎常见疾病的治疗&针刺放血疗法对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有效,特别是对某些疑难杂症,往往立起沉疴,取效之捷,难以令人置信。刺血疗法经过多年的实践,由治疗简单的痛症、跌打损伤,发展到可以治疗内、外、妇、儿、骨、五官等科近百种疾病。当然,不是每一种疾病治疗效果都好,也有失败的病例。&下面着重介绍我们的治疗经验。&一、取穴原则&针刺放血的治疗取穴,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如“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分(《灵枢◎终始》),此是循经近刺的取穴原则。“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痛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灵枢◎终始》),此是循经远刺的取穴原则。此外,针刺放血还应根据人体经络气血盛衰辨证取穴,比如十二经中的太阳、太阴、厥阴三经为多血少气,适宜于针刺放血。&刺血治疗的一般取穴规律是:&1.循经取穴&按照传统的经络联系,常选取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处的血络,来治疗头面、躯干(包括头面部器官和内脏器官)部位疾病。&2.局部取穴&根据传统穴位的主治规律,某一部位发生病变,可以选取病变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有关穴位处的血络来治疗。&3.经验取穴&王秀珍老中医经验,常选取头部的太阳、上肢的曲泽、下肢的委中为主穴,再根据不同的病症,适当选取辅穴来配合治疗,取穴少而精,施术方便。&二、常见疾病治疗取穴&本节内容主要介绍我们的治疗经验,不包括中医针灸文献中介绍的内容。刺血取穴比较灵活,比如,虽然同属一种疾病,由于病人的体质强弱不同、病情轻重不同,治疗取穴也不相同,强调因人而异、因病而异。&1.内科疾病&①气管炎&临床主要表现是咳嗽、咳痰,急性气管炎常伴见发热,慢性气管炎常遇寒即发、迁延不愈,病程较长。&治疗取穴:&主穴―太阳、丰隆、鱼际。&辅穴―阳交、条口、阳陵泉。&②支气管哮喘&临床主要表现是气喘痰鸣、呼吸急促,属于过敏性疾病,常反复发作。&治疗取穴:&主穴―太阳、鱼际。&辅穴―丰隆、阳交。&⑧肺炎&临床主要表现是发热、咳嗽、胸痛,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属于中医“风温”范畴。&治疗取穴:&主穴―太阳、曲泽。&辅穴―委中、阳交。&④咯血&咯血原因很多,最常见的疾病是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病,及慢性气管炎、心脏病,外伤亦可引起。&治疗取穴:&主穴―太阳。&辅穴―鱼际,及随症取穴。&⑥心脏疾病&主要指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有心衰表现者,刺血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治疗取穴:&主穴―曲泽、阳交、太阳。&辅穴―少海。&⑧高血压病&临床表现主要是血压高、头晕、头痛,属于中医“肝风”、“眩晕”、“头痛”等证范畴。&治疗取穴:&主穴―太阳、委中、曲池。&辅穴―委阳、腰阳关。&⑦胃痛&主要指“慢性胃炎”,“溃疡病”及“胃痉挛”等疾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治疗取穴:&主穴―曲泽。&辅穴―阳交、足三里。&⑧肝炎&主要指“慢性肝炎”,临床表现有肝区疼痛、肝脏肿大、乏力、纳差及/或肝功能异常等。&治疗取穴:&主穴―阳交、足三里、曲泽。&辅穴―阳陵泉。&⑨肝硬化腹水&临床主要表现是腹胀如鼓、青筋暴露、两胁隐痛、消瘦纳少,属于中医“臌胀”、“胁痛”、“癥瘕”等证范畴。部分病人刺血治疗有效。&治疗取穴:&主穴―阳交、足三里、曲泽。&辅穴―肾俞、腰俞。&⑩胆囊炎&临床主要表现有右上腹胆囊区疼痛、消化不良或伴有发热、黄疸等症状,属于中医“胁痛”、“黄疸”范畴。&治疗取穴:&主穴―阳陵泉。&辅穴―阳交、曲泽。&⑾慢性肾炎&临床主要表现有水肿、蛋白尿、管型尿、血尿,高血压,以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与中医的“水肿”、“虚劳”、“腰痛”等证有相似之处。&治疗取穴:&主穴―腰俞。&辅穴―曲泽、肾俞、委中。&⑿风湿性关节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多在天冷受凉时发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治疗取穴:&上肢肩关节取尺泽。&肘关节取曲泽。&腕关节取中渚、阳池。&下肢髋关节取环跳、委阳。&膝关节取足三里、阴陵泉。&踝关节取足背部穴位。&⒀头痛&主要指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和三叉神经痛,刺血治疗效果显著。&治疗取穴:&主穴―太阳。&辅穴―偏头痛取患侧太阳。后头痛取委中。巅顶痛取印堂。头项痛取尺泽。&⒁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以行为、知觉、思维、情感和智能等精神活动失调,常见哭笑无常、语无伦次、幻听幻视、狂躁不安或木僵不语等等,属于中医“癫狂症”范畴。&治疗取穴:&主穴―太阳、曲泽、委中。&辅穴―阳交、丰隆。&⒂癫痫&临床主要表现是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喉间有痰声,可以自然苏醒,是一种阵发性短暂的大脑功能失调,俗称“羊痛疯”。&治疗取穴:&主穴―太阳、曲泽。&辅穴―委中、阳交。&⒃多发性神经根炎&临床主要表现是四肢麻木、四肢和躯干肌无力,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发性神经炎。刺血治疗效果较好。&治疗取穴:&主穴―腰阳关、曲泽。&辅穴―局部、委阳、委中。&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主要指“脑溢血”或“脑血栓形成”引起的半边肢体瘫痪,属于中医“类中风”之后遗证“偏枯”、“半身不遂”等病证。刺血治疗,疗效可靠、满意。&治疗取穴:&主穴―太阳、曲泽、委中。&辅穴―委阳、腰俞、手足局部。&⒅中暑&中暑是一种紧急病症,多因为较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引起,俗称“发痧”,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如不及时救治,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中暑包括了中医的“暑闭”、“暑厥”、“暑风”等证。&治疗取穴:&主穴―十宣、曲泽、委中。&辅穴―随证取穴。&2.外科疾病&①急性乳腺炎&临床主要症状是乳房局部红肿、疼痛、有硬块、触痛。全身可有怕冷、发热、腋下淋巴结肿大,中医称为“乳痈”&治疗取穴:&主穴―曲泽(患侧)。&辅穴―局部。&②急性阑尾炎&临床主要表现是右下腹疼痛,麦氏点有固定的压痛,一般常伴发热,中医俗称“缩脚肠痈”。针刺放血适应症主要是单纯性急性阑尾炎,临床观察部分化脓性阑尾炎早期也有一定效果。&治疗取穴:&主穴―髀关、阳交、阑尾穴。&辅穴―风市、委阳、曲泽。&③结石绞痛&主要指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引起的腰或/及腹部绞痛,刺血治疗止痛效果显著。&治疗取穴:&主穴―肾俞、腰阳关。&辅穴―阴陵泉、阳交。&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主要表现有间歇性跛行、患肢疼痛、麻木、发凉,肌肉可以发生萎缩,皮肤苍白或青紫,动脉搏动微弱甚至消失,最后可发生溃烂、坏死。&治疗取穴:&主穴―委中、腰俞、局部。&辅穴―足背部穴位。&⑥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表现早期以疼痛为主,晚期以功能障碍为主。肩部弥散性疼痛,可向颈部和臀部放散,日轻夜重,活动后疼痛反能减轻,伴有局部广泛的压痛点,外旋、外展动作受限。俗称“五十肩”、“冰冻肩”。&治疗取穴:&主穴―尺泽、外关。&辅穴―局部、肩髃、曲池。&⑧坐骨神经痛&临床主要症状是沿坐骨神经通路发生放散性的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夜间及步行时疼痛加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发病的原因很多,比如风湿、腰推间盘脱出、肥大性脊椎炎、骶骼关节炎、椎管内肿瘤等。&治疗取穴:&主穴―腰俞、委中。&辅穴―委阳、阳交、环跳、丘墟。&⑦急性腰扭伤&常发生在不正确姿势下扛抬或搬运重物时,突然发生腰局部疼痛、压痛明显、活动受限,俗称“闪腰”。&治疗取穴:&主穴―腰阳关、局部。&辅穴―委中。&⑧跌打损伤&主要指软组织损伤及骨折后遗症状,临床表现有局部肿胀、疼痛及肢体功能活动障碍。&治疗取穴:&伤处局部。胸胁部外伤取阳交。&⑨骨髓炎&主要指慢性骨髓炎患处肿痛、流脓、长期不能收口愈合者,针刺放血治疗可以促使排脓、消炎、生肌收口,以至痊愈。&治疗取穴:&主穴―局部。&辅穴―上肢取曲泽。下肢取委中、阳陵泉。&⑩丹毒&临床症状有寒战、发热、头痛、全身不适,患肢局部皮肤红赤、灼热、疼痛,附近淋巴结肿大,常反复发作,但少见化脓,多见于下肢。俗称“流火”。&治疗取穴:&主穴―局部,阴陵泉。&辅穴―阳交、委中、三阴交。&⑾毛囊炎&主要指颈部多发性毛囊炎,反复发作不愈者。&治疗取穴:&主穴―大椎、委中、太阳。&辅穴―局部。&⑿疖肿&临床症状为局部肿痛,呈圆形突起的小硬结节,有的可见黄白色脓头,三、五天后溃破出脓,脓溃后逐渐愈合,中医称“热毒疖”。&治疗取穴:&局部、委中。成脓时可直接刺疖肿上出脓。&⒀对口疽&指发于颈部的皮下脓肿,又称“砍头疽”。&治疗取穴:&主穴―太阳、委中。&辅穴―局部。&⒁搭背&指发于背部的皮下脓肿。俗称“背痈”。&治疗取穴:&主穴―委中(患侧)。&辅穴―局部。&⒂小腿慢性溃疡&主要指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皮肤慢性溃烂、久不收口。&治疗取穴:局部。&⒃橡皮腿&指丝虫病引起的下肢皮肤粗糙、肿胀。&治疗取穴:&阴陵泉、三阴交及足背部穴位。&⒄痔疾&指内、外痔及脱肛等肛肠科疾病。&治疗取穴:&主穴―腰俞。&辅穴―长强。&⑩毒蛇咬伤&毒蛇咬伤患处肿胀、疼痛,宜早期刺血治疗。&治疗取穴:&局部。上肢取曲泽。下肢取委中。&5.妇科疾病&①痛经&临床主要表现是行经前或行经期间下腹部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甚至昏厥。&治疗取穴:&主穴―阴陵泉、腰俞。&辅穴―曲泽、三阴交。&②不孕症&主要指因气滞血瘀引起月经不调的不孕症。&治疗取穴:&主穴―曲泽、腰俞。&辅穴―阴陵泉。&4.儿科疾病&①脑炎后遗症&指病毒性脑炎后遗的痴呆、耳聋、视物不清、失音或瘫痪等症。&治疗取穴:&主穴―太阳、曲泽、委中。&辅穴―腰阳关、局部。&②小儿麻痹后遗症&指脊髓灰质炎引起的小儿肢体麻痹,肌肉萎缩或畸形等后遗症。&治疗取穴:&主穴―委中、腰阳关。&辅穴―手、足局部穴位。&⑧遗尿&治疗取穴:&主穴―腰俞。&辅穴―太阳、三阴交。&④新生儿破伤风&临床主要症状有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貌似苦笑等。俗称“破脐风”、“七天风”。&治疗取穴:&主穴―太阳。&辅穴―委中、随症取穴。&5.五官科疾病&①急性结膜炎&临床主要症状是患眼先有刺痒或异物感,或有畏光及灼热感,眼睑红肿睁不开,球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等。&治疗取穴:&太阳及随症取穴。&⑧急性扁桃体炎&临床主要症状有咽痛、扁桃体肿大,或有发热。&治疗取穴:&太阳、尺泽。&③慢性鼻炎&临床主要症状有鼻塞、流脓性鼻涕,不闻香臭,副鼻窦有压痛。&治疗取穴:&太阳、印堂。&④耳鸣、耳聋&主要指神经性耳鸣、听力减退。&治疗取穴:&太阳、听宫。&⑤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指因视神经病变引起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治疗取穴:&太阳、阳白。&6.其它各种疾病&①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发作时皮肤出现皮疹、瘙痒,无脱屑,常可反复发作。&治疗取穴:&主穴―曲泽、委中。&辅穴―曲池。&②乳房肿块&主要指乳房小叶增生等乳房肿块。&治疗取穴:&主穴―曲泽。&辅穴―随症取穴。&⑧甲状腺肿瘤&主要指甲状腺腺瘤,系一种良性肿瘤,刺血治疗可使瘤体缩小、消失。甲状腺囊肿也有效。&治疗取穴:&主穴―太阳。&辅穴―尺泽、中府、云门。&④食道癌&临床主要表现是进行性吞咽困难、消瘦,食道吞钡摄片或食道拉网病理检查可以确诊。刺血治疗可以明显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治疗取穴:&主穴―曲泽、太阳。&辅穴―阳交、委中、足三里。&作者:&八月惊雷& &&时间:& 18:07:20第七章◎医案选录&二、外科病例&1.疖肿一例&梁xx,男,30岁,安徽省合肥长江木器厂工人。&日门诊:臀部常起疖肿,反复交替发作已3年,局部曾9次切开排脓。幼年患病,肌肉注射药液,残留硬结不散,局部常急性发炎。目前左臀部又起大小疖肿4个,红肿疼痛,发痒。每于春节期间饮酒后发作严重。曾在安徽省某医院服中药50余帖,注射青、链霉素等治疗,未能根治,殊感痛苦。今来刺血科治疗。&检查:左臀部有鸡蛋大小硬结1个,压痛明显,指头大疖肿3个,局部红肿,可见臀部多处手术瘢痕。&诊断:臀部疖肿。&治疗:刺血委中、腰俞。&1月23日复诊:刺血后臀部硬结缩小,只有枣核大,小疖肿已消退。刺血委中后,臀部疖肿消散,随访5年臀疖未再发作。&2.毛囊炎一例&周xx,男,51岁,安徽省合肥起重大队工人。&初诊日:患者近两年来面部及鼻腔内患多发性热疖。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面部及鼻内毛囊炎。用中西药物治疗,仍经常复发,不能根治,殊感痛苦。近半年来,经常发生鼻腔内肿痛,有脓性分泌物,影响通气。检查:鼻腔微红肿,有3个米粒大小之硬结,且有淡黄色粘性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药物敏感试验:红霉素敏感。&诊断:毛囊炎。&治疗:刺血太阳、印堂。&4月26日复诊:刺血后感觉鼻腔局部肿痛减轻,分泌物明显减少。&刺血:太阳。&效果:经刺血两次痊愈。随访观察10年未复发。&3.背痛(搭背)二例&例一:罗xx,男,43岁,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干部。&初诊日:后背生一肿物伴高热疼痛1周。起初右背长一指尖大疙瘩,中间有粟米样白头,红肿面积不断扩大,恶寒发热。曾在某医院外科经抗炎治疗数日,症状未能控制,红肿益甚,疼痛剧烈,眠食俱废,要求刺血。检查:痛苦面容,体温38.8℃,血压112/72毫米汞往,背部右上方有9x8厘米之大痈,焮热红肿,触之发硬,中心皮肤破损,有脓点,无波动感。&诊断:背痈。&治疗:刺血委中(右)、局部。&效果:治疗操作完毕,即感背部轻松大半,疼痛顿减,次日体温降至正常,病变局部颜色由鲜红变淡红,皮肤打皱,3天后背痈全部消散。&例二:王xx,女,37岁,安徽省合肥市直机关幼儿园保育员。&初诊日:后背肿痛,高烧已5天。左背部长一肿物,由小渐大,发冷发烧,周身无力,背不能屈,在某院已注射青霉素等治疗4天,热势未解,局部红肿面积向周围漫延,不思进食,口干引饮,夜寐不安,便燥溲赤。检查:急性病容,体温39℃,血压120/70毫米汞柱,左背红肿面积约10X8厘米,中间有数个脓点,焮热触痛,中等硬度。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4000/立方毫米血液,中性80%,淋巴18%,单核2%。舌苔黄燥,脉弦数。&诊断:背痈。&治疗:刺血委中(左)。&内服:牛黄解毒片0.6克×12片,3次/日,4片/次。&效果:刺血一次,次日体温正常。白细胞亦降到正常值。红肿面积不断缩小,一周内背痈全部消散痊愈。&按:《内经》以“痈”、“疽”来命名体表局部的感染性炎症,认为其发病机理是“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其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无论内痈或外痈总由败血留滞、血瘀肉腐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云:“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时毒瘀血壅盛证,砭石治法最宜行”。指出痈疽的病因、病机及用砭针刺血泄毒外出的治法。&刺血治疗痈疽等症,旨在疏通经脉中壅滞的气血,泄毒通络,促进炎症消散、吸收、转愈。尤其是搭背、脓肿未成之时,刺血治疗可使痈消肿散;已溃的刺血后,疮口能较快的愈合。&4.急性乳腺炎一例&孙xx,女,24岁,安徽省合肥常青汽车配件厂工人。&初诊日:右乳房红肿疼痛伴发热一周。初产数日,婴儿吸奶,乳头破裂,出现寒战高热,右乳房红肿胀痛。住某院治疗一周,经大剂量抗生素、补液、皮硝外敷等治疗,体温略有下降,但乳房红肿未消,疼痛未减,经人介绍来刺血。&检查:体温38.5℃,右乳红肿,乳头下一寸处有结块约4x4.5厘米,触痛,无波动感,结块周围青筋显露,舌苔薄黄,脉弦数。&诊断:急性乳腺炎(乳痈)。&治疗:刺血局部(取结块下方之静脉血管出血)。&效果:一周后其夫来述,刺血后次日体温正常,乳房硬块变软缩小,逐渐消散而愈。&按: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在祖国医学称为乳痈。多因乳头破伤,感受毒邪,乳汁积滞,情志不畅,乳络阻塞不通,气血瘀滞,郁而化热所致。&刺血治疗本病,具有通乳络、祛瘀血、散结滞,消炎症的作用。&5.急性阑尾炎一例&谢xx,男,57岁,安徽省定远八一乡谢楼大队农民。&初诊日:胃脘隐痛,食欲不振,伴腹胀便秘3天,今晨脐周作痛,伴发热呕吐,经当地医疗站用抗炎、解痉、止痛治疗,症状未能缓解,到某院外科急诊,经检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因畏惧手术而来刺血。&病人呈痛苦面容,右下腹阵发性剧痛,痛处拒按,发热身倦,腹胀纳少。&检查:体温38.5℃,右下腹麦氏点压痛(+),白细胞计数14000/立方毫米血液,舌苔黄,脉弦数。&诊断:急性阑尾炎。&治疗:刺血风市、足三里。&6月20日复诊:右下腹疼痛缓解,体温正常。刺血:委阳、曲泽。&6月25日三诊:自觉腹痛基本消失,白细胞5400/立方毫米血液。&刺血:阳交。&效果:刺血三次,腹痛消失,体温正常,随访观察9年,未曾复发,正常劳动。&6.阑尾周围脓肿一例&刘xx,男,60岁,住安徽省合肥郊区义兴乡院塘大队。&初诊日:右下腹阵痛3-4天,大便溏薄,每日4、5次,在当地医院当作肠炎治疗未效。右下腹疼痛不断加剧,伴有恶心,经某医院内、外科检查会诊,确诊为阑尾周围脓肿,决定住院手术治疗,患者畏惧手术而来刺血。&检查:腹部平坦,右下腹麦氏点可触及4x10厘米大小包块,压痛明显,无波动感,伴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舌苔黄,脉弦滑,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1000/立方毫米血液,中性84%,淋巴16%。&诊断:阑尾周围脓肿。&治疗:刺血髀关、曲泽(右侧)。&效果:刺血一次后,于第三天复查腹部肿块消失,白细胞降到正常值。随访观察多年没有复发,患者正常参加劳动。&按:急性阑尾炎及其所引起的阑尾周围脓肿均属祖国医学的肠痛范畴,多因饮食不节,寒温失调,饱食奔走,致胃肠运化失职,湿热毒气内蕴,气血凝滞而成痈。《外科正宗》云:“夫肠痈者皆湿热疾血流入小肠而成也”。“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阑尾粘膜出现水肿、充血、白细胞浸润及梗阻,血行障碍等。发炎阑尾被大网膜等组织粘连,包裹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刺血治疗在于去瘀通阻,畅通血脉,清热解毒。消除瘀滞、梗阻的病理改变,恢复阑尾组织的正常血液循环,促进机体对炎症的吸收、消散,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7.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二例&例一:沈xx,女,25岁,安徽省合肥市四十五中教师。&初诊日:右小腿红肿热痛一周。患者于7天前突然恶寒发热,右小腿内侧大片皮肤红赤。素有趾丫糜烂史。经某医院注射青霉素治疗,体温略有下降,但右腿红肿范围反见扩大,心中烦热,口渴善饮,大便干燥,两日一行,舌苔薄黄,脉弦数。要求刺血。&检查:体温38℃,右小腿皮肤红赤约16x10厘米,扣之灼热,压之褪色,内踝上有一条粗梗,直通大腿,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明显。&诊断:急性淋巴管炎(流火)。&治疗:刺血阴陵泉、悬钟。&内服清热解毒中药3帖。&二花12克,连翘12克,玄参10克,生大黄10克,败酱草12克&5月29日复诊:患腿红肿消退大半,体温正常,腹股沟淋巴结及红梗消散。&刺血:委中、三阴交。&6月5日三诊:红肿基本消退,腿肚下有一块红紫斑稍硬。&刺血:局部。&效果:刺血3次,内服中药3帖,炎症消退,痊愈。&例二:戴xx,男,15岁,学生,长丰县戴集人。&初诊日:左腿腹股沟处疼痛伴发热10天。不能直立行走,4-5天不能进食。曾有外伤史。经某院外科、骨科检查诊断为腹股沟淋巴结炎,虽经抗炎治疗,但疼痛未减,体温未退,家属要求刺血。&患者痛苦外貌,皮肤灼热,左大腿疼痛剧烈。屈而不伸,不能步履,不思饮食,便干尿黄。&检查:体温38.5℃,左腿鼠蹊部淋巴结肿大,不红,触痛(+)。&诊断:淋巴结炎。&治疗:刺血阴陵泉(左)。&效果:刺血后,疼痛顿减,次日体温正常,想进食,能走路。第三天淋巴结消散而愈。&按: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皆继发于其它感染性病灶。祖国医学认为多因外感风热,内挟痰邪,侵犯经络导致气血凝滞。&刺血治疗起到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祛瘀散结的作用。&8.骨髓炎二例&例一:戴XX,男,38岁,农民,安徽省长丰县戴集人。&初诊日:左足红肿疼痛伴发热10余天。患者于两周前感左足胀痛,跛行,继则全身不适,恶寒发热,局部出现红肿,疼痛剧烈。在当地医院抗炎治疗,症状仍未控制,在某医院骨科就诊,经拍片检查诊断为胫骨下端骨髓炎。患者要求刺血。&诊见:左足红肿,胀痛剧烈,抱足而坐,痛苦呻吟,步履艰难,眠食不安,舌苔黄,脉弦。&检查:体温38.7℃,脉搏90次/分,左小腿下段踝关节处肿大,触痛,拒按,皮色鲜红,足跟不能落地。X线检查:胫骨下端骨髓腔模糊不清。意见:骨髓炎。&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5000/立方毫米血液,中性80%,淋巴18%,单核2%。&诊断:急性骨髓炎。&治疗:刺血解溪、丘墟、委中。&7月2日复诊:体温37℃,患足疼痛减轻,红肿稍退。刺血:足临泣、悬钟。&7月10日三诊:诸症悉减,红肿消退大半,患处皮肤起皱,足跟能平放,纳食增加,睡眠正常。化验血百分降至正常。&刺血:局部、丘墟。&7月15日四诊:行走自如,左足踝关节仍有轻度肿胀。刺血:局部。&效果:刺血4次,左足红肿痛症状消退,功能逐渐恢复正常。随访观察10年,没有复发,能参加体力劳动。&例二:沈xx,男19岁,农民,安徽省肥西县义兴集人。&初诊日:左大腿下端红肿破溃流脓已8年。患者于11岁时,左腿疼痛,继则大腿近膝关节处出现红肿,疼痛剧烈,经当地医院抗炎治疗,曾两次切开排脓,但伤口久不愈合。第二年到某医院拍片检查确诊为左骰骨下端骨髓炎。给予石膏固定,卧床3个月后拆除石膏,疮口脓水不尽,又用中西药继续治疗数年,累治无效,又动员其作截肢手术,患者及其家属不愿,而来刺血治疗。&诊见:面色淡白无华,神疲纳呆,发育欠佳,左腿强直,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舌淡苔薄,脉沉细。&检查:左大腿中下段粗肿,下段内外侧有疮口两处,约5×3厘米、4×2厘米,已形成瘘管,流黄水,疮面周围皮色紫暗,膝关节不能屈曲。X线摄片:左骰骨下端有明显破坏,并见有游离死骨。&诊断:慢性骨髓炎。&治疗:刺血委中、阳陵泉(均左)。&4月30日二诊:左腿疼痛减轻,肿胀渐消,左膝关节能屈30°,疮面肉芽较前新鲜。&刺血委阳、阴陵泉。&5月14日三诊:第二次刺血后随脓液脱出死骨一块,但有轻痛,可缓步行走。&5月28日四诊:外侧疮口已愈合,左膝已能屈伸,仍有轻痛,可缓步行走。&刺血:局部。&6月13日五诊:内侧疮口又见缩小,肉芽新鲜,全身状况有很大改善,面色转佳,蹲下稍有疼痛。&刺血:条口。&6月29日六诊:功能有较大恢复,疮面只有钱币大未愈合。&刺血:局部。&效果:8年痼疾,刺血6次痊愈。追踪观察23年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参加农业生产,能挑100多斤重担。&按:化脓性骨随炎是骨组织(包括骨髓、骨和骨膜)的化脓性感染。其病理变化是骨髓出现急性炎症性充血及渗出,形成弥漫性蜂窝组织炎或局限性脓肿,导致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久之同部骨组织供血阻断,遂有死骨形成,迁延成慢性骨髓炎。&刺血治疗本病使血流通畅,消除髓腔炎症,骨组织得到正常的血液供应,逐渐修复,使功能恢复正常。&9.骨关节结核六例&例一:许x,男,24岁,浙江省杭州西湖区周浦卫生院医务人员。&患者1980年9月出现左髋关节疼痛,并向膝关节放射。弯腰后不能直,睡时不能翻身,不能蹲下。当地医院当作关节炎来用抗风湿药治疗,症状越来越重。浙江某医学院拍片诊断为左髓关节结核。用链霉素、利福平等治疗8个月,症状未能缓解。左大腿根部痛,向膝关节放射,不能活动,不能久坐,不能行走,大腿肌肉萎缩,柱拐杖迈步艰难。日来刺血科治疗。&检查:体温36℃,血压120/80毫米汞柱,心肺(-),患腿周径比健腿细5厘米,外展1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3200/立方毫米血液,血沉2毫米/小时,血红蛋自10克。&X线片示:左髋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毛糙。&诊断:左髋关节结核。&治疗经过:取穴委中、阳交、腰俞,胞肓、环跳,针刺出血,以后每隔15-20天后刺血一次。第3次刺血后能平坐,髋关节疼痛减轻。第6次刺血能弯腰,可翻身,白细胞恢复到正常值。第10次刺血后丢掉拐杖独自行走。先后共刺血治疗15次,左腿疼痛消失,功能恢复。肌肉萎缩亦已改善。&随访:已上班工作,结婚生育。左腿功能良好。1982年3次拍片复查,被破坏的骨质逐步修复。&例二:朱xx,女,20岁,农民,安徽省寿县菱角乡人。&患者两个月前,不慎跌伤右膝关节,逐渐肿胀疼痛、灼热、不能行走,在当地医院穿刺抽出脓液及抗炎治疗,未见好转,于日来我院刺血治疗。&检查:痛苦面容,形体消瘦,右腿呈半屈曲位,活动度约10°,膝关节呈梭形肿胀,并有压痛、局部灼热,有波动感,股四头肌明显萎缩,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0000/立方毫米血液,中性粒细胞64%,淋巴细胞18%,血沉65毫米/小时。X线摄片:关节面骨质损坏。诊为右膝关节结核伴混合感染。刺血:委中、阳交。&日:刺血一次后,右膝关节肿痛明显减轻,患肢能活动至30°左右,夜睡安静。复查血象:白细胞12200/立方毫米血液。刺血:足三里,委阳。&10月20日三诊:右膝关节肿痛大减,皮温正常,腹股沟淋巴结消散,腿能伸直,可下床扶物走动,饮食增加。刺血:上巨虚、阴陵泉。&11月9日四诊:右膝关节肿消,能独自缓慢行走。血象降至正常,血沉15毫米/小时。刺血:阳陵泉、委中。&11月30日复诊:患腿膝关节肿痛全消,活动自如。X线摄片复查:右膝关节骨质光滑,间隙整齐,无明显骨质破坏及增生现象。临床痊愈。追踪观察5年未复发,身体健康,能参加体力劳动。&例三:王xx,男,22岁,安徽省庐江县人。&日初诊:于5个月前,出现右腿疼痛,跛行。经中西医药治疗两月余,症状反加重。右髋关节肿胀,右腿功能障碍,食欲减退,疼痛难忍,身体消瘦。经某医院X线摄片诊断为:右髋关节结核。&检查:右腿呈屈曲挛缩状,肌肉萎缩,右髋关节肿胀,不能站立,不断呻吟,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夜寐不安,低热盗汗,舌淡,脉弦细数。血沉65毫米/小时。&刺血:委中、风市及局部。经刺血一次,疼痛减轻,低热已退,能下床站立,纳食增加。刺血两次,全身状况有改善,盗汗止,能扶拐行走。1966年元月20日四诊:右髋关节疼痛已止,能缓步行走,局部肌肉较前丰厚。血沉13毫米/小时。继续刺血:委阳、殷门及局部。追访13年,未复发,肢体功能良好。&例四:牛xx,女,17岁,合肥人。&日初诊:背部局限性疼痛伴下肢瘫痪10月余。&患者素体羸弱,10个月前曾发高热而出现脊背疼痛,不能俯仰,动则痛剧,腰腿酸楚,双下肢萎软无力而瘫痪。在某医院诊断为胸椎结核伴伸展性截瘫。给予抗痨治疗,病反加重,动员手术治疗,家属有顾虑,遂来我院刺血治疗。检查:身体消瘦,面色苍白,潮热盗汗,胸椎后凸畸形,夜间痛剧,影响睡眠,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舌质淡红,脉沉细数。血沉50毫米/小时。X线摄后报告:第8、9、10、11胸椎椎体骨质破坏,5、6、7椎体边缘不齐、间隙消失。诊断意见:胸椎结核。予刺血:委中、腰阳关。&日二诊:病情好转,食欲增进,背脊胀痛减轻并能坐起。刺血:腰俞、曲泽。&4月11日三诊:下肢功能稍见改善,能轻微活动,大小便已能控制。刺血:委阳、腰阳关。辅服补肾强身片,每次4片,每日3次。&4月28日四诊:腰背疼痛大减,下肢感觉基本恢复,能下床站立。刺血:肾脊。&5月29日五诊:能在室内走动,全身状况有很大改善,下肢有力,背痛消失,体重增加,仍觉腰腿酸痛。刺血:委中。&12月3日六诊:患者步行来院治疗,精神甚好,眠食正常,已能做些家务。刺血:至阴。之后结束治疗,追访观察12年,患者病愈后第三年结婚,后育二子。参加农业生产,未复发。&例五:王XX,男,22岁,农民,安徽省肥西县人。&日初诊:患者3年前发高热,全身疼痛,经治疗热退,但感背部疼痛,脊椎活动不利,后腰部右侧出现一肿块,皮色不变而渐增大,经某医院X线摄片诊断为胸椎结核并发脓肿。经抗痨治疗3年,无好转,脓肿破溃,症状加重,而来刺血科治疗。诊见:面色萎黄,体质瘦弱,低热,背脊稍后凸,活动受限,压痛明显,腰右侧有一瘘管,久不收口,脓液腥臭不断外渗,下肢沉重酸楚,舌苔薄黄,脉濡数。血沉75毫米/小时。X线摄片示:胸8-11椎体破坏,诊断为胸椎结核。先后刺血:腰阳关、委中和腰俞、曲泽。经刺血两次后,腰背痛减,低热退。续予刺血:委阳、肾脊。&日四诊:全身状况有显著改善,脊柱屈伸较前自如,瘘管脓液减少。血沉下降至25毫米/小时。因下肢仍感酸痛,刺血:阳交。&5月3日五诊:背痛大减,肢体自觉有力.并能干些轻活。刺血:曲泽。&5月20日六诊:瘘管已愈合,饮食大增,睡眠正常,体重增加4公斤。之后,每月刺血治疗1次,共9次,以巩固疗效。追踪观察13年,身体健壮,至今未复发。&例六:张x,男,3岁,住安徽省长丰县岗集乡朱岗。&日初诊:患儿右足跟碰伤肿胀疼痛一年余,伴内外踝瘘管穿通流脓水。骨科检查诊断为右跟骨结核,经抗痨治疗病情未减,由其父带来刺血科治疗。患者面黄形瘦,低热盗汗,右足跟肿痛,瘘管分泌物外渗,不能站立,不能迈步。其母去年肺结核病故。&诊断:右足跟骨结核。&治疗:刺血委中及局部。嘱家长给予加强营养。&4月4日二诊:右足跟肿消一半,疼痛也减轻,已能站立,瘘管分泌物减少。&4月21日三诊:右足跟肿痛减轻,已能走几步路。低热盗汗止,伤口渗出物少了。刺血局部。&5月19日四诊:患儿全身状况大有改善,纳食增加,面色有华,能走路,但须走一段爬一段。瘘管基本无渗出物。刺血局部。&效果:患儿共刺血4次,瘘管愈合,行走正常,功能完好。拍片复查:右跟骨破坏明显改善。&按:骨与关节结核祖国医学称为骨痨、流痰,是难治之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通常均为血源性感染,继发于体内其它结核病灶,如肺结核、淋巴结核等。结核杆菌侵入血流,经血液循环侵入骨、关节组织,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即易发病。&刺血治疗本病旨在泄毒祛瘀,调节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抵抗力,可能增强免疫功能,使病菌被杀灭,骨关节结核转向痊愈。&10.小腿慢性溃疡二例&例一:张xx,男,73岁,安徽省合肥郊区农民。&初诊日:双下肢小腿溃疡四年余,久治不愈,有下肢静脉曲张病史。在某市医院行过大隐静脉结扎术。初起两小腿下段有栗米样疹点,搔破流水,溃烂出血,面积不断扩大化脓发臭。经单方外洗、换药等治疗,溃疡面未见缩小,下肢胀痛,步履不便,今来刺血科治疗。&检查:左腿胫骨前下1/3处至足背破溃,疮面约21x10厘米,有黄血水渗出,周围皮色紫黑,溃疡周围小静脉怒张,右腿胫骨前两处溃疡,面积约2x2.5厘米及2.2xl.5厘米。&诊断:小腿慢性溃疡。&治疗:刺血委中、局部。疮面用淡盐水洗涤。6月21日二诊:下肢胀痛大减,双腿溃疡面均见缩小,渗液亦少。&刺血:解溪及局部。&7月10日三诊:右腿溃疡已愈合。左腿溃疡肉芽呈现鲜红,疮面缩小。此后左腿又刺血两次。&效果:右腿共刺血三次,溃疡收口,左腿面积较大,刺血5次于9月亦愈合。患者正常参加劳动。&例二:孙xx,男,43岁,安徽省蚌埠六中教师。&日初诊:左小腿胀痛17年,内踝上破溃8个月。患者于1963年左腿内踝处被车撞伤,但无骨折,不久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第二年、第三年同样发作两次。曾在蚌埠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静脉炎,药物治疗暂缓解。1976年,1979年患处又碰破一次,长期药物外治才愈合。现感左腿发胀微痛,行走沉重,走远路或上课站立过久则感疼痛、木胀加重。今来刺血科治疗。&检查:左小腿静脉曲张,皮肤紫暗,内踝处溃疡面积约6x8厘米,伤口有分泌物,溃疡下方小静脉怒张,患侧小腿肿,周径比健腿粗2厘米。&诊断:小腿溃疡。&治疗经过:刺血委中、三阴交、然谷及局部。伤口用枯矾纱条湿敷包扎。此后每隔10-15天刺血一次。第四次刺血后溃疡即愈合,第五次刺血后左腿肿胀消除。先后共刺血6次,溃疡愈合。17年下肢肿胀亦已缓解,行走轻快。&按:小腿溃疡多由静脉曲张伴发,由于静脉长期郁血,患侧小腿特别是下1/3及踝部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发生营养不良,易破溃形成溃疡。&祖国医学认为其病机是经脉瘀阻,气血壅塞不通,肌肤失去濡养,故溃而难敛。刺血旨在泻出经脉中的郁血,促进溃疡愈合。这与改善静脉回流障碍的病理变化是相一致的。&作者:&八月惊雷& &&时间:& 18:08:08第七章◎医案选录&一、内科病例&10.神经官能症一例&李xx,女,41岁,安徽省合肥十七中教师。&患者自20岁时发生胃痛,发复发作20多年,多在受凉、天冷时发作,疼痛、嗳气,严重时进食后呕吐。在南京某医院做胃肠造影,无器质性病变。&诊断:胃神经官能症。&治疗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右手食指尖麻怎么回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