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直接镜检对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标准很重要

严重咽喉真菌病12例诊治分析--《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11期
严重咽喉真菌病12例诊治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咽喉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8月我科收治的12例严重咽喉真菌病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显微镜镜检及真菌培养、病理活检及内镜检查等综合方法而确诊。采用局部清洁,氟康唑静脉点滴,同时氟康唑注射液含漱;喉部真菌病除以上治疗外,加用氟康唑雾化吸入治疗。结果 10例咽部严重真菌感染经积极抗真菌治疗2周后症状消失,查体见咽喉部黏膜恢复正常。1例喉真菌病支撑喉内镜下活检加病变清除,综合治疗2周明显好转出院,氟康唑50mg口服1个月痊愈。另1例经济困难仅行综合用药治疗3周痊愈。结论真菌感染和滥用抗生素密切相关,反复多次真菌培养可减少误诊,必要时活检确诊。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766【正文快照】:
由于抗生素、激素的广泛应用及滥用,导致耳鼻咽喉科领域真菌感染较前明显增多。鼻窦、外耳道、口咽等处真菌性感染临床多见,而喉真菌病鲜见报道。我科自2010年3月~2012年8月诊治严重咽喉真菌病患者12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例患者中男8例,女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世雄;张立涛;陆徐;付波;;[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年08期
聂鹏,聂锋;[J];职业与健康;2004年04期
,田慎之;[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会玲;刘佳林;;[J];四川中医;2006年07期
吴立新;[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年1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薛章伟;[J];福建医药杂志;2002年06期
农辉图,李菊裳,黄光武,农东晓,程鹂,姚翠莉;[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年10期
唐世雄;张立涛;陆徐;付波;;[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年08期
施谷平;胡瑞行;;[J];临床误诊误治;2006年01期
刘亦青,陈瑛,郭瑞臣,田晓东,玄永庆;[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李卉旭;[J];眼科新进展;2003年05期
李菊裳,农辉图,农东晓,姚翠莉;[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1999年04期
,田慎之;[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年07期
滕维亚,狄惠芝;[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年01期
姜光霞,鲁云兰,李忠芬;[J];中国新药杂志;2000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叶晓英,鲁礼其;[J];临床误诊误治;2003年03期
叶放蕾;[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年03期
王艳;孙燕萍;倪刚;凌伟江;;[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4年06期
柴向华;蒲永琴;陈文峰;;[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年24期
江青山;;[J];山东医药;2007年12期
岳修坤;;[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林振群,况光仪,蔡笃梅;[J];海南医学;1996年04期
刘波;;[J];四川医学;2007年04期
何超;戴熙善;付彦乔;;[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年08期
纪东;;[J];实用全科医学;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维信;胡红;张萃;;[A];第二十五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八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郑昊;叶青;陈明;林隽;黄少鹏;;[A];2010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李张员;黄加祥;董友校;;[A];2006年浙江省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郭良;赵坚强;梁忠;;[A];浙江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李平;仝美芳;;[A];2010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周长庆;朱红侠;;[A];吉林省医学会第九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俞杰;;[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王志勇;孙丽伟;吴建良;李丽;马菊妹;胡娇娣;;[A];首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王志勇;孙丽伟;吴建良;李丽;马菊妹;胡娇娣;;[A];2008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林益和;;[A];华东六省一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暨2008年浙江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段 然;[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新华;[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黄才刚;[N];健康报;2001年
;[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刘冬云;[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戴秀娟;[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张帆;[N];大众卫生报;2007年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江志超;[N];大众卫生报;2007年
周仲藩;[N];家庭医生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昊;[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王家顺;[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张国华;[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于倩倩;[D];青岛大学;2008年
马海娜;[D];浙江大学;2011年
柴相君;[D];山东大学;2009年
张金星;[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李智;[D];承德医学院;2009年
周莹;[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谭鑫;[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年
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
【摘要】:正真菌性皮肤病分为浅部真菌病与深部真菌病两大类。诊断真菌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与真菌学检查结果。真菌学检查分两部分,一是直接镜检,一是培养。培养的目的是为鉴定致病菌种。必要时尚需作病理检查。浅部真菌病一般包括头癣、脓癣、手足癣、体股癣、甲癣、花斑癣等疾病。浅部真菌一般不能侵犯深部组织,但个别免疫功能较差的患者也可以侵犯深部组织,如浅部真菌性肉芽肿等。深部真菌病包括条件致病
【作者单位】:
【分类号】:R756【正文快照】:
真菌性皮肤病分为浅部真菌病与深部真菌病两大类。诊断真菌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与真菌学检查结果。 真菌学检查分两部分,一是直接镜检,一是培养。培养的目的是为鉴定致病菌种。必要时尚需作病理检查。 浅部真菌病一般包括头癣、脓癣、手足癣、体股癣、甲癣、花斑癣等疾病。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月娥,黄超,王虹,包连康;[J];复旦学报(医学版);1980年03期
梅恒;;[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0年04期
朱钵;;[J];临床医学;1980年01期
屠道同;;[J];青海医药杂志;1980年01期
,张梅芳;[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81年04期
南国荣;郭文友;王刚生;;[J];河北医药;1981年02期
刘克洲;;[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981年03期
李菊裳;潘乐泉;梁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81年01期
卢玉娟;武庆科;李鹤玉;李相忠;吴振铎;李富华;;[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2年03期
傅诚贵;罗金秀;;[J];江西医药;1982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良;杨兴易;陈学云;;[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刘卫兵;岳喜昂;廖万清;温海;;[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王英;顾军;刘维达;;[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王英;顾军;刘维达;;[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曾同祥;赵复炎;卢亚祖;;[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马慧群;王冬云;肖生祥;冯捷;徐汉卿;张松青;;[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闵仲生;车敦发;余穗娟;;[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朱红梅;廖万清;温海;;[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张文娟;佟春光;刘彦梅;;[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吕晓萍;郭棱棱;;[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北大医院皮肤科
教授;[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武汉总医院
王芳芳;[N];中药报;2002年
张石革;[N];医药经济报;2002年
广文;[N];医药经济报;2002年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皮肤科
戴君来;[N];家庭医生报;2003年
解士海 崔盘根 马鹏程 陈志强;[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4年
胡亚莹;[N];健康报;2005年
潘伟 蒋午峻;[N];医药经济报;2005年
黄政;[N];桂林日报;2006年
廊坊市永清职教中心 陈胜利;[N];河北农民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晓博;[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王明慧;[D];浙江大学;2005年
姚斌;[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杨蓉娅;[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柴宝;[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英;[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曹鸿玮;[D];郑州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浅部真菌病_百度百科
浅部真菌病
百度百科公开招募三甲医院副高职称医师或医学博士,加入国家卫生计生委“”,撰写医学词条。
真菌病根据感染层面分为:浅表、皮下和全身,浅表真菌感染在临床皮肤病中最常见。浅表真菌病涉及表皮、毛发和甲的感染,由小孢子菌、发癣菌、念珠菌和马拉色菌感染引起。
浅部真菌病概述
浅部真菌病简称为。由此可知,现代医学中关于“癣”一词,通常系指浅部真菌病而言。但在祖国医学中“癣”这一字是泛指多种,并非浅部真菌病。因此,我们务必深刻理解“癣”的真实含义,切莫混淆。
浅部真菌病病因
浅部真菌病是由寄生于角蛋白组织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其病原菌可分为:
一、皮肤癣菌:寄生在皮肤角蛋白组织致病真菌统称为皮肤癣菌。该菌凭其侵犯组织不同和培养特点差异把它再划分以下三属:
(一)毛癣菌属:侵犯、和甲。本菌属已查明有13种可使人类致病。常见有黄癣菌、红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等;彼等培养特点呈棒形大分子孢子,壁光滑。
(二)孢子菌属:侵犯毛发及皮肤,在我国以铁锈色小孢子菌、羊毛样小孢子菌等为多见;这些培养特征是梭形大分子孢子,壁有刺。已报道有8种能引起人类发病。
(三)表皮癣菌属:侵犯皮肤和甲。本菌属仅絮状表皮癣菌一种可使人类致病,其培养所见呈杵状或梨形大分子孢子。
上述三属的皮肤癣菌,感染人体后可引起组织反应而发生红斑丘疹、、、、和甲板改变等。按其侵犯部位差别,临床可分为、、、和。
二、角层癣菌:寄生于皮肤角层或毛干表面的致病真菌可谓之角层癣菌。此类癣菌又分两型,即角层型和毛发型。前者有花斑癣菌、红癣微细棒状杆菌,曼逊氏癣菌及威尼克氏癣菌;后一型有腋毛癣菌。
由于角层癣菌是寄生于人体组织的表面,故一般不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即使有也极轻微。
浅部真菌病流行病学
浅部真菌病流行颇广,遍布在世界各地区,在我国也是常见多发病。发病率,据几家医院报告,该类占皮肤科门诊患者总数的第二或第三位,有的甚至居首位;某部队依据1985年空军医院调查滇桂前线官兵发病情况的:该院对某集团军2370名官兵进行查体,结果发现罹患浅部真菌病的人有1414名,占被检人数的59.66%;在我校附属一、二院对年门诊初诊费40731病例统计,本类疾病6108例占15.98%。浅部真菌病发生与菌种类别、个体抵抗菌力及环境有关,但这一类皮肤病之所以流行这般广泛,发病率如此之高,究其原因可能与下面因素有关:
一、真菌生活力极强:该菌不含叶绿素、无光合作用能力,只凭寄生或腐生来生存。真菌喜好潮湿温暖的环境、最适宜生长为25-26℃,在pH值此3.0~10.0条件下皆可生长。虽然对高温(45℃以上)抵抗力弱,但温度在4℃以下却有很强适应力.对紫外线、放射线等也有相当的抵抗力。由此可见,真菌对生活条件要求不苛刻。故此,人们可从大气中、动植物的体上、人类粪便、地板上和土壤里等可培养检出致病真菌,总之,真菌生活能力极强,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处不存在,所以真菌感染人类的机会自然也随之增加。
二、带菌者是造成浅部真菌病菌流行传播的主要原因:由于人们对癣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因而不重视它,有病往往任其发展。以足癣而论,多数患者,病情不很严重,仅微痒而已,故从不主动去求医;某些病人即使有较明显症状,亦仍不积极医治,缘于患病日久,习以为常了;还有部分患者,虽经治疗而获痊愈,但因感染源没有控制,又无预防措施,所以往往再次复发。以上例举的三种人都是带菌者,其最终造成后果:对已则可能引起自身传染而招引他处发生癣;对社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周围人群传播。
三、致病真菌传播场所广泛以致预防颇困难:引起本病传播场所相当广泛,可以通过公共物品,象拖鞋、浴盆、脚盆、、理发工具等而使病原菌广为传播。由此可见,上述公共场所必须有严格管理制度和消毒措施,否则欲控制其发病率则不容易实现。
四、机体自身抵抗力强弱对本病流行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虽然有人认为真菌传染力低,即便在趾间,如果局部不破伤,还是不易发病。但众所周知,不讲究个人卫生的人;患有全身性疾病患者,如、恶性等;长期因病而使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生素等。以上情况,无疑将对癣病的发生起促进作用。
五、外界环境与癣的流行也有重要关系:真菌喜在潮湿环境中生长繁殖,故本病好发于趾间,并多见在湿热地区和炎热夏季发病或加重。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浅部真菌病是具有一定传染性,既可自身传染,也可传染他人。本病传染方式:一则直接接触传染,如头癣的发病往往是直接接触罹患头癣的儿童或患有癣病的动物后引起;二则间接接角传染,如经常使用癣病患者用过的东西,象拖鞋、枕巾、擦脚布等就可能发生癣。
浅部真菌病临床类型及症状
浅部真菌病头癣
本病系发生于头部皮肤和毛发的浅部真菌病,在我国头癣基本分为四型,即.、黑点癣.和脓癣。
浅部真菌病
(一)黄癣
黄癣的病菌是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本病中医谓之肥疮,我国俗称“秃疮”,而在南方叫做“瘌痢头”主要流行在农村,多见于7~13岁儿童,男女之比为9:1,但成人和也可发生。
本病发生于头皮部,起初皮损为丘疹或脓疱,以后干燥结痂,颜色淡黄。痂可蔓延扩大,大小如黄豆或更大。此时该痂外观与碟形相似,周边稍稍隆起,中央略呈凹陷,其间有毛发贯穿,此则所谓黄癣痂,系由黄癣菌集团、皮脂、鳞屑以及尘埃等组成。乃黄癣之重要特征,对诊断有帮助。同时也提示该病此时具有较强传染性,往往需要隔离治疗。该痂质如豆渣,容易粉碎,嗅之有鼠臭味,这也是本病另一特点。相邻的痂,可互为融合,形成大片灰黄色厚痂,若刮去结痂,其下可呈潮红湿润面或浅在性溃疡,如不医治可破坏毛囊,愈后遗留萎缩性痕疤。
病变处受感染头发呈干、枯、弯曲状,并且有散在性脱发,但无断发现象。患者头皮四周不管多么严重的病情,发际处仍然留存约1厘宽左右的正常发带,此处头发可不受累。
黄癣自觉症状痒,病程缠绵,若不医治,直至成人也无望自愈。有糜烂化脓者,可伴发颈部淋巴结肿大。除头部以外,面部、颈部、躯干及甲偶尔见被波及。病情较重者,还可引发变态反应,是时,全身出现的皮疹,则称癣菌疹。
本病应用滤过紫外线灯照射检查患处可呈暗绿色荧光,拔病发镜检为发内型菌丝,取黄癣痂检查亦可见孢子或鹿角状菌丝。
(二)白癣
白癣在我国主要是感染铁锈色小孢子菌所致。往往在城镇托儿所或小学校引起流行。几乎均是儿童期发病。
头皮损害为鳞屑斑片,小者如蚕豆,大的似钱币,日久蔓延、扩大成片,多呈不规则形状。病变处炎症反应不显著,但境界尚分明。病发干枯,失去光泽,往往以断发为主,这同黄癣秃而不断有所区别。常在距离头皮2~5mm处折断,患处毛发靠近头皮的毛干外面可见白色菌鞘,此物也是真菌所形成,被视为本病特征之一。
用滤过紫外线灯照射病变区域可显现亮绿色荧光。取毛发镜检呈发外型孢子,拿皮屑早期进行真菌镜检亦多为阳性。培养97%是铁锈色小孢子菌,其余系别的小孢子菌。
患者自觉痒或无明显症状,病程为慢性经过,不经医治,往往到可以自愈。这可能与人皮脂分泌旺盛、局部游离脂肪酸浓度增高以抑制真菌有关。病愈之后,新发可再生,不遗留疤痕。
(三)黑点癣
该病致病菌为紫色毛癣菌或断发毛癣菌。主要侵犯儿童,其发病率位于白癣和黄癣之后。
头部损害与白癣相近似,亦呈鳞屑斑片,但病变面积较小而数目比白癣多。此外,病发表现同白癣略有差异,主要呈低位性断发,往往在距头皮1~2mm部位折断,有些甚至一出头皮便断。这时观察患处头发仅见有黑点状的残留毛根,故名黑点癣。
该病对滤过紫外线灯检试无荧光显现。拔取病发镜检为发内型孢子,早期皮屑也可查见菌丝。培养80%为紫色毛癣菌,20%是断发毛癣菌。
本病传染性较黄癣和白癣为弱。自觉痒或无不适感。病程缓慢,痊愈后少数留疤,头发部分秃落。
(四)脓癣
脓癣是由嗜动物真菌,如石膏样小孢子菌或羊毛样小孢子菌感染所引起的。
皮损多呈大块状痈样隆起,炎症反应剧烈,患处毛囊化脓,可以从中挤出脓汁。病变部位毛发容易折断秃落,残留的头发极为松动、拔取毫不费力。痊愈后常留疤痕,用病发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皆为阳性。
本病自觉症状常诉说疼痛或轻痒。多伴发颈侧淋巴结肿大。有些患者还出现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浅部真菌病体癣
除去头部、掌跖、腹股沟、阴性部和甲以外,人体表面光滑皮肤感染皮肤癣菌所发生的皮肤病统称为体癣。又名圆癣或金钱癣。本病常见病原菌为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紫色毛癣菌以及上述头癣之病原菌。
浅部真菌病
体癣多见于儿童其次是青少年。本病临床表现与致病真菌种类及个体反应有关。皮疹始为红斑或丘疹、随后损害渐渐呈远心性向四周扩展,病灶中央有自愈倾向,日久成为环形。环的边缘稍为比邻近正常皮肤高起,该处炎症状较明显、其上有小丘疹、水疱或鳞屑附着。有时,环形中央又
可出现皮疹,新的皮损也渐渐扩大成环形,如此陆续发生而形成多层同心环,境界格外彰明。本病皮损大小有差别数目也不定,以1~2个或数个居多,全身泛发较少见,且分布也不呈对称。但如果患者有免疫缺陷病或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时,皮疹有可能出现全身播散状分布。
另外,目前在临床时常遇见谓之“不典型体癣”,这是由于原为体癣被误诊成其他皮肤病或体癣患者自作主张,于病变处采用皮质激素霜剂外涂引起的。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原体癣病灶的典型症状被破坏,代之以炎症反应较剧烈,病损范围迅速扩大,形态也欠规则,边界又不清楚,成为不好辩认体癣,故名。此乃皮质激素使用后,局部皮肤免疫力下降而造成致病真菌播散缘故。对此,没有经验的医生,是难于做出正确诊断。
体癣病人,自觉痒甚,瘙抓之后,可并发细菌感染。刮取损害周边的鳞屑进行镜检可发见菌丝或孢子。
浅部真菌病股癣
本病可视为发生于股部上方内侧面的一种特殊型体癣。其病原菌以絮状表皮癣菌为常见,别的皮肤癣菌亦可致病。
股癣绝大多数为成人男子,女性甚少见。常为单侧,也可两侧对称分布。病情严重者,皮损可向上蔓延直达下腹部;往后扩展波及到臀部;向下延伸而累及股部他处。
该病与体癣相比较有下面几点不同:一则股癣损害形态罕见呈圆形或椭圆形,多为不规则形或弧形;二则股癣皮损往往表现为苔藓样变或急性和亚急性湿疹样变;三则股癣较容易并发细菌感染;四则股癣自觉痒更为剧烈。
股癣一般从足癣或手癣自身传染引起的,病情与季节变化有关,通常入夏复发或加重,到冬天可缓解。病程缠绵,必须耐心医治方能痊愈,否则易复发。
浅部真菌病足癣
足癣系致病真菌感染足部所引起的最常见浅部真菌病菌,我国民间称之脚气或湿气。本病主要病原菌是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玫瑰色毛癣菌等。此外,由白色念珠菌引起也屡见报告。
足癣以中青年发病菌占多数。儿童老年患者较少见,这可能与这些人活动少、趾间较干燥有关。
本病菌好发于趾间,尤其是第三四趾缝。这同上述部位皮肤密切接触、潮湿、不通气,汗蒸发较差有关。足癣皮损表现一般分为以下三型:
(一)水疱型:在趾间及足底处可见针头至粟粒大的深在性水疱,疱壁较厚,疏散或密集分布,邻近皮疹可融合,形成较大水疱。疱液自然吸收、干燥后转为鳞屑。
(二)趾间糜烂型:惯发于趾间,患处潮湿而多汗。皮疹初起为浸渍,因瘙痒或揉擦后招致表皮破损,终于转呈糜烂潮红湿润。可伴渗液常发出难闻恶臭。
(三)鳞屑角化型:颇为常见,好侵犯足底,足侧、趾间及足跟部。皮损表现为鳞屑,角质增厚,粗糙变硬,间有皲裂,每至冬季病性尤重。
以上三型的皮损往往同时参杂互见,只不过是以其中那种皮损为主,就称该型足癣。例如水疱型是以水疱表现为显著,间也可见糜烂或鳞屑少许。
本病自觉剧痒,以水疱型和趾间糜烂型尤甚。足癣发病与季节有关。往往冬轻夏重。在夏天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癣菌疹,此时可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浅部真菌病手癣
手癣是发生于掌面的浅部真菌病,与祖国医学“鹅掌风”表现雷同。可以是原发,但是多数是从足癣自身传染而来。病原菌与足癣相同,临床表现也和足癣差不多。由于手是露出部位,通风性比足要好得多,故临床无指间糜烂型呈现,而仅见水疱型和鳞屑角化型。临床偶见糜烂出现,但往往是念珠菌感染所致,而并非皮肤癣菌引起的。
浅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病甲癣
甲癣是甲部感染皮肤癣菌所致的,俗称灰指甲;若由非皮肤癣菌所引起甲的病变则称甲真菌病。既往常把甲癣和甲真菌病混为一谈。
甲癣病变始于甲远端、侧缘或甲褶部。表现为甲颜色和形态异常。多呈灰白色,且失去光泽;甲板增厚显著,表面高低不平。其质松碎,甲下常有角蛋白及碎屑沉积。有时,甲板可与甲床分离。此外,临床可见一特殊型,即真菌性白甲。该型表现不增厚,只是甲表面发生点状白色混浊,随后逐渐扩展而波及全甲。甲癣病程缓慢,如不医疗、可罹病终身。甲真菌病临床特征呈甲板增厚、表面可见横沟纹,有时变为褐色。仍有光泽感,却无甲癣常见之甲下角蛋白及碎屑沉积。与此同时,多伴发甲沟炎,表现为甲周红肿,自觉有痛感和压痛。甲沟常有渗液少许,但未见化脓。本病致病菌为念珠菌或曲菌,需要进行真菌培养方能确认。
浅部真菌病花斑癣
花斑癣因紫斑、白斑交替存在,故中医命名紫白殿风。鉴于夏季出汗皮疹斐然,又俗称汗斑。本病是由寄生于表皮角层的花斑癣菌所引起的。该菌为嗜脂性,既往培养常常失败,而今国内屡有培养成功的报道。也有人提出,花斑癣菌从真菌分类角度考虑,该菌不应属于真菌范畴。那么,由它引发的皮肤病也不应叫癣,故建议改称花斑糠疹。
花斑癣惯发于颈和胸背部位。有时,上肢近端也被波及。基本损害为斑疹,大小如黄豆。新疹是黄褐色或棕褐色,旧的病变呈灰白色。皮损表面附有微量糠状鳞屑,相邻皮诊可互为融合成较大的不规则病灶。一般无自觉症状,偶尔出汗时稍有痒感。
浅部真菌病癣菌疹
癣菌疹系指真菌或其产物从原发病灶经血循环在人体其他部位发生皮疹,是属于一种变态反应。本病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有一个活动性原发真菌病灶;在癣菌疹的病变处查找真菌阴性;癣菌疹的病情随原发活动真菌病灶控制而改善直至消退;癣菌素试验必定阳性,如阴性也可排除至癣菌疹的诊断。
癣菌疹可分为全身泛发型和局限型两种。前者的皮疹呈苔癣样疹,即全身出现对称性、播散性的丘疹,与毛囊相一致,约针头至粟粒大;后一型多表现为汗疱样发疹,其特点于双侧掌面及指腹部发生散在或群聚深在性水疱,大小不等,疱壁不易破溃,少数可演变成较大水疱,如黄豆大以上。
本病自觉奇痒难忍,特别是局限型更为明显。此外还可有其他型发疹,譬如多形红斑样、结节性红斑样等均为罕见。
浅部真菌病诊断与鉴别
浅部真菌病辅助检查
浅部真菌病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特点,诊断一般较容易。必要时可进行如下辅助检查:
一、真菌显微镜检查:选取皮损边缘的鳞屑或病发几根。置于玻片上,加入氢氧化钾溶液一滴,加盖玻片。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片刻,以促进角质溶解。最后进行镜检观察。真菌检查阳性对诊断有确诊作用,如阴性也不能排除癣的诊断。
二、真菌培养:常规的培养基是采用沙堡弱(sabourauad)培养基。将从病灶取来的鳞屑、毛发或疱膜接种后,放入25~30℃恒温箱中培养。一般5天左右即可见菌落生长,随后可进行菌种鉴定。如经三星期培养无菌落生长,可报告培养阴性。
三、滤过紫外线灯检查:该灯又名伍德(wood)灯,系紫外线通过含有氧化镍的玻璃装置,于暗室里,可见到某些真菌,在滤过紫外线灯照射下产生带色彩的荧光。这样可根据荧光的有无以及色彩不同,在临床上对浅部真菌病,尤其头癣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此外,本灯对诸如托儿所群体检查也有帮助。
浅部真菌病鉴别
浅部真菌病 须同众多皮肤病鉴别,兹简介如下:
一、头癣应该与银屑病、脂溢性皮炎及斑秃进行鉴别: 银屑病以成人多见,始自儿童发病较少。除头部有病变外,往往于躯干、四肢伸侧也常受累及。皮损呈斑块、表面附有厚层银白色鳞屑。病损处头发为毛笔状,但其本身无病理改变,即未见断发、脱发以及发干、枯弯曲等;脂溢性皮炎以成人居多,好发于头部眉部、鼻唇沟、胡须部、腋下,躯干中央及阴阜处。皮疹为红斑、丘疹、表面有油脂状鳞屑。无断发现象、奇痒;斑秃、俗称“鬼剃头”。发病前多有精神障碍,病变处呈类园形脱发,境界分明,脱发区内既无炎症反应,亦无鳞屑。主观无痒感。上述皮肤病毛发真菌检查皆为阴性。
二、体癣须与玫瑰糠疹及银屑病进行鉴别:玫瑰糠疹惯发生在躯干和四肢近端,皮疹泛发且对称分布,主要表现为红斑,病损长轴与皮纹或肋骨相平衡,表面附糠状鳞屑。真菌镜检阴性;银屑病多见冬季加重,夏天缓解。余者鉴别内容参照上述。
三、股癣主要应同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鉴别:神经性皮疹及慢性湿疹真菌检查均为阴性外,该两种病未见损害边缘略高于邻近正常皮肤,而且也无夏重冬轻的现象。
四、手足癣要与湿疹及汗疱疹鉴别:湿疹往往累及手足背面和指趾伸侧,常对称分布。急性型皮疹为多形性损害,慢性者往往见有浸润明显,可呈苔藓样变,色泽暗红,界限一般清楚;汗疱疹好发于手指侧及掌之边缘,常伴发多汗症。以上疾病真菌检查均为阴性。
浅部真菌病治疗
浅部真菌病全身治疗
(一)酮康唑(kefoconazole):现今多以本药内服以替代灰黄霉素。酮康唑系一种合成的广谱抗真菌咪唑类药。其抗真菌机理是通过抑制做为真菌细胞膜的重要成份的麦角畄醇合成,导致该菌细胞膜失去正常功能,引起膜的通透性增高,最后使真菌变性乃至死亡。据临床实践本药对浅部真菌病有良好的疗效。
适应症:主要用于头癣,其次全身泛发体癣,重症型股癣以及甲癣。
禁忌症:肝功异常,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禁用本药品。
剂量:成人,200mg,1次/日。儿童体重20公斤 以下,50mg,1 次/日;20~40公斤 ,100mg,1次/日;40公斤 以上可按成人剂量服用。
(二)其它咪唑类药:伊康唑(Itraconazole)抗真菌效力为酮康唑的5~10倍,用于治疗皮肤癣菌的最小剂量每日100mg即可。
浅部真菌病局部治疗
未累及毛发或甲板的浅部真菌病,采用局部疗法均可收效,但需要耐心,坚持较长时间擦药。常用有二组药物。
(一)外用独特药物:可选用特效药物克癣灵药水,外涂患处,
(二)特异性广谱抗真菌剂:目前广为应用最大的一族都有共同的咪唑环,即咪唑类药象硫康唑(fioconazole),咪康唑(Miconazole)、肟康唑(oxiconazle)、益康唑(econazole)酮康唑(ketoconazole)白呋唑(Bifonazole)及克霉唑(氯三苯咪唑Iotrimazoie)等往往制成1~2%霜剂,以供临床应用。
三、各种浅部真菌病的具体治疗方法
(一)头癣
我国已总结一套“五字疗法”的好经验,即服()、洗()、搽(药)、理(发)、消(毒)。对照此经验,我们可选用酮康唑内服,按上述剂量,连服4周;治疗期间须每日洗头;坚持外搽适宜的抗真菌药膏1~2月;每周理发一次,直至治愈为止;病人日常用品,如帽子、毛巾、枕巾、梳子等须定期进行消毒。
(二)体癣、股癣、手足癣
应坚信这类癣病局部治疗可奏效,但须根据不同病情,不同皮损表现,而采用不同剂型的癣药。
1、癣药并发感染,应先控制感染。
2、病变处肿胀渗出明显时,可选用3%硼酸水或0.02%呋喃西啉溶液湿敷,俟消肿、渗出减少后再选择有效治疗癣的外用药。
3、患处呈糜烂及少量渗出者,须先以黄连氧化锌油外用过渡2~3天,然后再酌情更换适宜癣药膏。
4、病损表现为鳞屑角化型时,治癣药膏的剂型以软膏或霜剂为妥。
5、如损害处有皲裂现象、忌用酊剂外搽,仍选取软膏或霜剂为好。
6、皮疹以红斑、为主者,可选用酊剂或软膏和霜剂。
7、面部、股内侧等部位皮损,禁止用高浓度角质剥脱剂,以免刺激而引起皮炎。
8、只要剂型选择无误,多主张不宜频繁改换外用药。每种治癣药膏至少要用一周。
9、病情顽固或皮损面积广泛、应用局部疗法治愈有困难者,可考虑给予酮康唑内服,200mg,1次/日,连用4周。
(三)甲癣
本病原则上也应以局部治疗为主,但由于甲板颇厚,一般药物不易渗透进去,故不能采取平常治癣办法来处置本病。局部用药前须尽量除去甲板,而后再外用抗真菌药。常用方法介绍如下:
(一)刮甲法:每日用小刀尽量刮除病甲变脆的部分,然后再外搽5%碘酊、30%冰醋酸、或威氏液,每日坚持1~2次,直至痊愈为止。
(二)溶甲法:先以胶布保护甲周皮肤,然后把25~40%尿素软膏涂于甲板上,最后再加盖塑料薄膜,并用胶布固定。每2日换药一次,待甲板软化有浮动感时,用镊子将甲板拔掉,随后,每日按常规换药,等创面愈合后再外用癣药膏,直到长出好甲。
如果通过以上方法治疗失败或者病甲数目多,亦可考虑投与酮康唑口服,剂量同上,常需半年左右方能治愈。
(四)花斑癣
本病容易治愈,但也常复发。传统用药,例如20~40%硫代硫酸钠溶液,2.5%硫化硒乳剂外用均可奏效,此外,咪唑类霜剂也能获得满意效果。
(五)癣菌疹
本病全身治疗可按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原则处理;局部不须用抗真菌药,尤其忌用刺激较强烈的癣药。可选用温和的氧化锌油外用或3%硼酸水湿敷即可。此外,必须积极医治活动性的癣病灶。
浅部真菌病预防
一、努力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癣病的防治常识和措施。
二、积极医治癣病患者,特别是头癣和手足癣,要充分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
三、讲究个人卫生、不与患者共用日常生活 返回首页 健康视频。
浅部真菌病的预防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4.1 鞋袜穿着要讲究,干燥透气常消毒;避免穿过紧而不透气的鞋袜,选用棉袜,以消除皮肤癣菌增殖的条件;定期对鞋袜进行消毒
4.2 毛巾拖鞋不共用,指趾甲要勤修剪;避免使用公用鞋袜、毛巾及其它浴具,尤其家庭的公用拖鞋,人来各往最是传染源。
4.3 沐浴洗足用喷淋,有菌场所勿赤足;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沐浴或洗脚时请用淋水方式; 避免在容易接触到真菌的地方,如游泳池、更衣室、浴室光足走路。
4.4 宠物患癣免接触,人若感染早治疗;避免接触皮肤患真菌疾患的宠物;人若感染了真菌,要尽早治疗,坚持治疗,避免传染和扩散。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浅部真菌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