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治疗痰饮方剂》使用最多的方剂是什么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东汉著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全书3卷,25篇。系统论述了急性之外的各科、各类、的理、法、方、药等。第一篇为先后证,是全书立论基础,主要是以脏腑为基础,阐明各类证候的发生变化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别论述痉湿暍病、毒病、疟病、病、以及病、产后病、妇人等20余种、类病症。所述病症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病症各有专篇。在病因方面,《金匮要略》明确地划分为三娄,认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也;二者,四肢,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对后世说有直接启示。
《金匮要略》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刻,注本颇多,以元代赵以德的《》较早,而以清.的《》最为著名。据统计,历代注释、发挥、方论及歌括也有百余家之多。
《》、《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热病的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在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东汉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十六卷中的“”部分.经晋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重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262首,列举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等病证.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第一篇为先后证,是全书立论基础,主要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阐明各类证候的发生变化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别论述痉湿暍病、狐惑毒病、疟病、历节病、以及病、产后病、妇人杂病等20余种、类病症。所述病症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病症各有专篇。在病因方面,《金匮要略》明确地划分为三娄,认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也;二者,四肢,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对后世说有直接启示。
《金匮要略》妇人三篇,论述妇人妊娠、产后、杂病并治,内容丰富。共有原文45条,载方40首,计260多首方剂。病种包括了经、带、胎、产、杂病。篇中对妇产科病的严谨,治法、剂型多样,已具中医妇产科学的雏型,为后世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金匮要略方论序
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它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急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核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o华伦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
每观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等传上。  
《金匮要略》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刻,注本颇多,以元代赵以德的《》较早,而以清.尤怡的《》最为著名。据统计,历代注释、发挥、方论及歌括也有百余家之多。  
《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的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在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它属于祖国医学的著作之一,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林亿谓其“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金匮要略方论序】
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疾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校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华佗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上。
《金匮要略》主要研究著作
《&金匮要略&辞典》
本书是一部较全面反映《金匮要略》的专业性辞书。本辞典对《金匮要略》及其古今各类研究文献和丛书进行整理、归纳、研究、编撰。词条收集广泛:有单字词和多字词;有病因、、、症候及病名;有治法、药物、方剂名;有药物的炮制法;有方剂的剂型、剂量、煎服法及服药后的反应、预后等,词条覆盖全书。本辞典重在解词和释义,系统地解决了《金匮要略》文字的读音、词义训释,并力求规范、准确,是供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应用的中医工具书。
目前该书已由学苑出版社编辑出版并发行。
《&金匮要略&今释》
本书1934年,八卷。陆氏综合《金匮要略》的历代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金匮要略》原文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并试图融会学说。在中西汇通和中医发展方面作出了大胆尝试。著名中医临床家岳美中先生在学医过程中,读到陆渊雷先生的《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觉有自己未见之义,稍后就加入陆渊雷先生所办的遥从(函授)部学习,终成一代名医。
目前该书已由学苑出版社编辑出版并发行。
《订正金匮要略演义》
本书以《o订正仲景全书》为大纲,以中医经典名著《》、《》的“藏象学说”为理论核心进行编写。一反目前很多对《金匮要略》进行阐释的医书多采用以方类证或是以证类方的写法,而是在每条原文下进行“演”和“义”。
所谓“演”,即是对各条原文进行阐释,但本书并不是简单地从医学的角度对条文进行字句方面的注解,而是处处紧扣《金匮要略》的思想精髓,用《金匮要略》的辨证论治观点解释条文所阐述的状况。所谓“义”,即是在对条文内容进行解释的基础上,给予相关的拓展。即引用一些前人对《金匮要略》进行论著的经典著作中的句子或是段落,以及一些医学大家的言论。同时,还将条文中所出现的症状与现代医学疾病相结合,讲述临证治病时的辨证论治思维以及治疗原则等。如此演义就使本书更具有实用性。
目前该书已由学苑出版社编辑出版并发行。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胡希恕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又是当代屈指可数的伤寒大家。作为当代著名的伤寒学家,先生不但擅长治疗外感热性疾病,而且对中医伤寒论的理论有所发展。 先生根据长期大量的临床体会和对伤寒论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针对临床诊治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独到见解。这部《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是根据先生讲授伤寒杂病论的录音资料整理而成。
目前该书已由学苑出版社编辑出版并发行。
《金匮玉函要略私讲》
(日)伊泽裳轩著,郭秀梅、崔为、王姝琛、王锦鸿校点
本书是日本明治初期福山藩医官伊泽裳轩的亲笔稿本,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性,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二十二篇。
目前该书已由学苑出版社编辑出版。
《金匮要略讲义》
本书由主编,属于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协编教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学参考书及学生用书,目前该书已由学苑出版社编辑出版并发行。
《日本医家金匮要略注解辑要 》
本书收录了日本研究《金匮要略》40余部著作中有别于中国学者的论述,特别对语言、文字、方言俗语的训释以及校勘等内容加以编辑。
目前该书已由学苑出版社编辑出版并发行。 
《金匮要略集注》
日本山田业广撰于日本文久三年(1863年)。作者曾著《金匮要略札记》,此书为其讲稿,系汇取明清诸家之粹,附以己见而成。前者偏于文字订正增删,此则着重讲述仲景原文旨义,阐析病证治法、临床应用。所注多宗程林《金匮要略直解》、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及《医宗金鉴》。现存稿本及其复印本。
目前该书已由学苑出版社编辑出版并发行。
-- 700多本医学电子书阅读和下载。
出自A+医学百科 “金匮要略”条目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金匮要略”的留言:
目前暂无留言汉语词语音:jīn guì亦作“ 金柜 ”、“ 金鐀 ”。
金匮( 1).铜制的柜。古时用以收藏文献或文物。 汉 贾谊 《新书·胎教》:“胎教之道,书之玉版,藏之金柜,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汉书·晁错传》:“陛下之德厚而得贤佐,皆有司之所览,刻于玉版,藏于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 晋 王隐 《晋书·瑞异记》:“ 甘卓 家金匮鸣,声似槌镜,清而悲。”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十二:“他年金鐀如搜采,来叩空山夜雨门。” 孙犁 《后记》:“金柜之藏,不必永存;流落村野,不必永失。”(2).引申谓传之久远。《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愚臣既不能深援安危,定金匮之计;又不知推演圣德,述先帝之志。” 颜师古 注:“金匮,言长久之法可藏于金匮石室者也。”(3).借指藏书。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 李善长 、 宋濂 、 王袆 竝起自蒿莱,不覩金匮,古学废秏,而姓氏失其律度,兹无谪焉。”(4).比喻博学。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先生以金匮之才,历 石渠 之选。”(5).相士术语。谓富贵之相。 唐 马总 《意林·物理论》:“三亭九侯,定于一尺之面;愚智勇怯,形于一寸之目;天仓、金匮以别贫富贵贱。”(6).方言。金匮原指十分珍贵的柜子,这里名词作动词或形容词试用。在中原地区(尤其在皖西)金匮泛指珍爱、溺爱,偏贬义。影视人物电视剧《少年包青天》第三部中虚构人物。金匮是宋朝一名神医,包青天包拯在青年时,金匮大夫已经很老,并患有健忘症。金匮大夫着有《金匮秘籍》,又名《金匮医术》,是天下学医人梦寐以求的宝藏。据说,此书在金匮大夫死时消失于人间。又有人说,《金匮要略》就是此书的化身。实为金匮的三位弟子为了维护师父的名声,杀死了师父即将迎娶的少女如心,而金匮为了复仇,决定不传医术,并杀死三位弟子(但是自己曾经连自己杀了人这件事都忘了)。而包拯得知真相时,金匮早已将医书放入烧盆,包拯揭发完真相时,医书已经烧毁。注:《金匮要略》是汉代张仲景所着,以上是电视剧《少年包青天》第三部里的虚构。中医专着《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重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着,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该书已经由学苑出版社编辑出版并发行。书籍概况《金匮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证脉治,论述精要,为读者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着作之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内科病证,诸如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40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病证。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业医者分析比较,学习掌握治疗中的圆机活法。此外,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 《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的首位。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金匮要略》除汤、丸、散剂内服和针灸治疗外,还载述了温熨、坐约、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外治法,为临床治疗学和保健卫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记载的若干急救卒死治法,特别是对自缢,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药疗、食疗、按摩、吹耳外治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操作规程符合科学性。《金匮要略》自北宋刊行后,历代均有刻本传世。其中常见的有明代赵开美刻本。历代注释和研究《金匮要略》的着作亦颇多,但远远不如《伤寒论》。作者简介张仲景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着《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着,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着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着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略方论序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它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急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核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华伦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上。清代县名是清代江苏省常州府所辖的一个县。1726年(清雍正四年),由于无锡县人口、赋税繁多,被分为无锡、金匮两县,西部为无锡县,东部为金匮县,2县共用1个县城。1912年(民国元年)撤废金匮县。古书名古书名。成书于《黄帝内经·素问》之前。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三病能论篇第四十六:“《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 切度之也。”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8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04:23:27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当前位置: &
《金匮简明释义》 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人民出版社【内大量中医药方
后附方剂索引162个】1959年一版一印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金匮简明释义》 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人民出版社【内大量中医药方
后附方剂索引162个】1959年一版一印(图1)
《金匮简明释义》 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人民出版社【内大量中医药方
后附方剂索引162个】1959年一版一印(图2)
《金匮简明释义》 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人民出版社【内大量中医药方
后附方剂索引162个】1959年一版一印(图3)
《金匮简明释义》 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人民出版社【内大量中医药方
后附方剂索引162个】1959年一版一印(图4)
《金匮简明释义》 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人民出版社【内大量中医药方
后附方剂索引162个】1959年一版一印(图5)
《金匮简明释义》 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人民出版社【内大量中医药方
后附方剂索引162个】1959年一版一印(图6)
《金匮简明释义》 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人民出版社【内大量中医药方
后附方剂索引162个】1959年一版一印(图7)
《金匮简明释义》 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人民出版社【内大量中医药方
后附方剂索引162个】1959年一版一印(图8)
《金匮简明释义》 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人民出版社【内大量中医药方
后附方剂索引162个】1959年一版一印(图9)
电&&&&&&话:
开&&&&&&本:32开
页&&&&&&数:162页
字&&&&&&数:
I&&S&&B&&N:
售&&&&&&价:35.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匮肾气丸方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