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全滞动针三联平衡疗法怎么样样?

播放列表加载中...
正在载入...
分享视频:
嵌入代码:
拍下二维码,随时随地看视频
李振全滞动针疗法培训课程
上 传 者:
内容介绍:
李振全滞动针疗法培训课程
Channel Me 精选
我来说点啥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京网文[0号 |
| 京公网安备: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京)-非经营性-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403号
<img src="" width="34" height="34"/>
<img src=""/>
<li data-vid="">
<img src=""/><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img width="132" height="99" src=""/>
在线人数:
<li data-vid="">
<img src=""/><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img src="///img/blank.png" data-src=""/>
<img src="///img/blank.png" data-src="http://"/>
<li data-vid="" class="cfix">
src="///img/blank.png" data-src=""/>
<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li data-vid="" class="cfix">
src="///img/blank.png" data-src=""/><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没有数据!
{upload_level_name}
粉丝 {fans_count}
{video_count}
{description}滞动针疗法培训班滞动针培训班哪里有滞动针培训班李振全滞动针讲义李振全滞动针_死了都要贱_1362_新浪博客
滞动针疗法培训班滞动针培训班哪里有滞动针培训班李振全滞动针讲义李振全滞动针
8月6日北京举办国家专利李振全滞动针疗法培 训 班
课程:国家专利李振全滞动针疗法培训班
时间:—9日(号全天报到)
地点:北京
授课老师:李振全
学费:3200
课程咨询:史老师 QQ: 手机:
滞动针治疗的一些案例
1、滞动针治疗颈椎病
2、滞动针治疗20年强制性脊柱炎案例
3.滞动针减肥案例
4.滞动针治疗面瘫案例
5.滞动针治疗膝关节案例
6.滞动针术后疤痕修复案例
8.滞动针治疗脂肪垫案例
9.滞动针治疗脊柱侧弯案例
12.滞动针治疗长短腿案例
13.滞动针治疗妇科病,暖宫驱寒案例&#8203;
谨以此滞动针疗法献给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
滞动针疗法,以中医理论、针灸理法方术与现代医学理论、微创技术为基础;以平衡阴阳, 调理气血,
软坚散结,化瘀行气,疏经通络为目的;以专利滞针为工具,通过滞针操作与动针操作等特殊手法、技法进行经络,脏腑机能的调理与疾病的治疗。
人们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医疗器械尤其是对传统的针灸器具、技法要求愈来愈高,这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对从事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的医务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严肃且不可回避的的挑战。众所周知,传统针灸器具历史悠久;受众群体广泛,认知度高;辨证施针疗效显著;已成功申请为世界遗产。但传统针灸器具毫针因其针身光滑和操作手法、技法的限制,在刺激穴位、经络和治疗效应方面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同时,应用范围也受到相应的制约。而现代医疗器具,如“刃针”类针具应用时存在组织二次损伤,易发生治疗意外等不安全因素。患者常因恐惧心理不主动接受治疗。
经过对传统针具与现代“刃针”等针具及其治疗方法的长期研究与临床实践研发出滞针针具并创造性地推出滞动针疗法,在1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滞动针疗法,继承了传统中医理论及辨证施治整体调理理念和针法技法,同时融入了现代医学,如解剖学、软组织学、神经等现代医学理论与治疗元素,如滞针术、刃针、拨针、松筋针、浮针等针法与技法;强调局部(穴位、病灶)施治与整体调理(经络、脏腑)相结合。通过“滞针操作”与“动针操作”以求得在动态中产生得气效应;在动态中产生补泻效应;在动态中产生平衡阴阳效应;在动态中产生调理脏腑功能效应;在动态中产生软坚散结“以针代刀”等效应。上述动态中所产生的滞动针效应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一是取决于获得国家专利的针具“滞针”;二是取决于滞针操作;三是取决于动针操作的特殊手法与技法;四是取决于动针操作时所产生的动针波。
临床实践证明该疗法操作安全,技法独特,疗效显著。施针过程中患者痛苦小并不易造成组织、器官损伤及后遗症的产生。一次性治疗时间5 ~
10秒,大大地缩短了治疗时间;丰富了传统针灸的技法,扩大了传统针灸的治疗范围,降低了治疗成本和医疗费用,提高了针灸临床治疗效果。是其它治疗方法所不可替代的,同时,是对传统针刺,微创治疗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疼痛科主任丁榆生教授对此
疗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滞动针疗法,是对传统针刺疗法的创新。扩大了针刺的适应症,特别是在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上明显地提高了疗效,是对祖国医学的一大贡献”。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百孝教
授评价说:“我认为,滞动针这种治疗方法在继承传统针法的基础上在治疗理念和技法上有所创新,是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张丽女士对滞动针疗法感触颇深,她说:“一种治疗方法的好与坏理论固然重要,但临床应用尤其是临床疗效最能说明问题。滞动针疗法方法安全,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可以推广使用。”
北京军区针灸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颈腰椎脊柱病专病中心主任、针灸博士蒋戈利教授通过对滞动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评价说:“滞动针疗法操作简便,疗效重复性好,适宜广泛推广使用”。
中国针灸学会经络诊疗学术顾问、全军针刀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温海涛教授评价:“李振全医师创用的‘滞动针疗法’在治疗痹症、慢性疼痛等疾病方面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它比针刀治疗的损伤要小得多,它与自然疗法,手法三联平衡(点穴、理筋、正骨)互补,是治疗软组织损伤的又一朵奇葩。此法是最值得推广和首选的非手术疗法。”
刃针发明人、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特色技术演示大会评委、田纪钧教授对滞动针理论、针具、操作技法给予很高的评价:“滞动针灸技术,源于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理念,其所用滞针针具是唯一在传统毫针基础上研究应用的,技法独到,有所发展创新,具有安全、适应症广的特点,适于普及推广。”
著名中医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周超凡教授评价:“滞动针技术,经临床广泛应用,如颈椎病等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予推广,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2012年1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立30周年暨第三届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特邀做滞动针疗法学术报告与技法演示,受到与会领导、专家、同仁的好评。
操作一根滞针,作用一个穴位或一条经络;消除一个病灶或治疗一种疾病,通过“滞针”与“动针”操作即能产生多种不同的治疗效果。
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及脏腑功能。
打通经络,使疼痛肿胀、僵硬的组织变软并恢复功能。
消除病灶,解除肌肉痉挛、挛缩、感受器受压;松解因慢性炎症引起的组织“粘连”、“结节”、“条索”所致功能障碍,并达到“针出结节散痛消失”的治疗效果。
解除卡压,肢体麻木得以缓解。
通过对穴位、经络充分有效地刺激;激发和调动机体的潜能实现阴阳、气血平衡及脏腑功能的调理与疾病的有
滞动针疗法,强调“滞针”操作,更注重“滞针”操作与“动针”操作同步运用。滞针操作相对处于“静止状态”;而动针操作完全处于“运动状态”。“以滞为动,动静结合”阴阳互补相得益彰。
伴随着滞动针疗法的临床广泛应用,不仅可以使广大医务工作者从高强度的精神压力下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还可以把众多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伴随着滞动针疗法的临床广泛应用,愈来愈显示出它独特的临床疗效与价值!
在滞动针疗法的形成和《滞动针疗法》一书的定稿过程中,曾得到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百孝(特别是赵院长在百忙之中还为《滞动针疗法》一书写序);北京军区针灸研究所所长、针灸博士蒋戈利;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疼痛科主任、教授丁榆生;白求恩军医学院原骨科主任、教授温海涛;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张丽;浮针发明人、医学博士、教授、滞动针疗法高级医学顾问符中华;辽宁省辽阳县中医院院长、主任中医师、中医世家第五代传人张连顺等诸多教授、
专家指导与帮助。与此同时还得到诸多“弟子”,医生,学员在临床应用中对疗法的有效性给予的肯定及患者对该疗法的好评。
在此一并感谢!
因本人临床经验和理论水平有限,该疗法临床应用时间短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不足,敬请广大同仁、专家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 滞动针疗法的产生、研究与运用
一 、滞针与滞动针疗法产生于临床实践
(一)临床中的困惑
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人生活,因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又加之繁重的体力劳动,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导致他们腰酸背痛、筋骨麻木,精神和躯体长期处在疲惫状态。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等疾病。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病后因费用问题、时间问题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致疾、致残、致贫。因此,求医者祈盼用最安全的治疗手段、简单快速的治疗方法、精湛高超的治疗技术、低廉的治疗费用解除他们的病痛。作为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应当思索和担当。
中医事业的希望与未来,在于继承,更在于继承中求发展、求创新。
(二)医疗中的灵动
一九九八年三月,一位患者因头痛3年就诊,查颈部肌肉僵硬,第三颈椎左侧棘突旁有一“小枣”样大小结节,质地较硬、边缘清楚,按压时疼痛伴向左侧颞部放射。诊断:颈椎病(瘀血型);治疗:行针灸治疗,选直径0.35&25mm(1.0寸)毫针;刺法,直刺、围刺(角度与皮肤呈45度),行针30分钟,每5分钟捻转提拉一次,隔日治疗一次,3次后患者自觉头痛症状完全消失,查颈部肌肉弹性恢复正常,未触及到结节。另有一患者,臀疼伴腿痛2年,经药物,按摩等方法、手段治疗无效就诊。查体:腰部活动功能正常,腰椎X光片示正常。臀大肌外上1/3处(常用注射部位)有一“鸡蛋”大小结节,质地坚硬、边缘整齐清楚,按压时有疼痛感伴有向腿部放射。问病史,曾有长期注射青霉素史。诊断:药物性结节;治疗:针灸治疗,选直径0.35&75mm(3.0寸)毫针,直刺进针,雀啄法(似麻雀吃食)与捻转提拉相结合。每3日一次,不留针,针后配合局部拔火罐(主要是拔出瘀血)共治疗15次,结节软化,臀痛与腿痛症状消失。
(三)培训交流中撞击
二零零七年七月,温海涛教授来沧州讲学“针刀疗法”。因学员医学水平,基本技能参差不齐,对应用针刀疗法有恐惧心理。课余时间有很多学员谈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并询问有没有既安全、易学、易懂、易掌握、又有效的技术!我回答说“有”,但不知道你们喜不喜欢!学员们高兴地说“李老师您快给我们演示一下吧”。二十几名学员将我团团围住,并争先让我演示。从学员的热情和对新疗法的兴趣中不难看出基层医生对适宜技术的渴望。
(四)专家团队的帮携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百孝;北京军区针灸研究所所长、针灸博士蒋戈利;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张丽;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疼痛科主任丁榆生教授;白求恩军医学院原骨科主任温海涛教授;滞动针疗法高级医学顾问、浮针发明人符中华博士及基层广大医生的大力支持与鼎力相助。
正是因为一个个的偶然因素,才使我坚定地走上“滞动针疗法”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的研究之路。
二、滞针与滞动针疗法研究于临床实践
(一)“夹针”现象
夹针,是临床施针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也称为滞针。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施针部位肌肉痉挛,患者精神紧张导致针体“插而不进,拔而不出”的现象。
当夹针现象发生时,施针部位的肌肉出现痉挛且疼痛感增强(负面效应);夹针现象发生过后某些患者的病情、症状比治疗前有明显地减轻。看来,夹针在产生负面效应的同时还可能产生“正面效应”即治疗效应。”通过对临床夹针现象和夹针后产生治疗效应的分析,考虑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9312;夹针时,增加了对穴位、经络的刺激强度;&#9313;夹针时,激发了组织、神经细胞的敏感性与兴奋性;&#9314;夹针时,痉挛的组织可使血管快速收缩,当痉挛的组织得以缓解时血管迅速舒张。快速收缩与舒张加速了组织的新陈代谢,改变了组织的微循环状态;&#9315;夹针时,可能会增加某些物质的释放,如类吗啡等物质。
经对临床“夹针”现象及夹针现象产生治疗效应的观察与研究进而研发出“滞针”针具,并创造性地推出“滞动针疗法。”
(二)传统针刺方法与毫针
针刺,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毫针是穴位经络,脏腑功能调理与疾病治疗的主要工具。
附:滞动针疗法与传统毫针方法比较表
针体表面设有微细凹槽,滞针快不易脱针
针体表面光滑,滞针难度大,易脱针。
捻转提动、牵动、颤动、摆动,手法多样。
捻转、提插,手法单一。
强,持续时间长。
弱,持续时间短
针体直接运动
捻转得气。
捻转提插补泻
一次性治疗时间
短,5~10秒
长。15~30分钟
运动幅度大,波及面广
不强调运动幅度。
产生动针波。
不产生动针波
不仅作用本穴位、经络,同时作用相邻穴位与经络产生张网捕鱼效应。
仅限于本穴位、本经络。 产生单干钓鱼效应。
刺激穴位、经络充分, 具备以针代刀功能,松解粘连、筋结组织功效显著。
刺激穴位、经络不完全, 不具备松解粘连、筋结组织功能,不产生“以针代刀”功效。
即针即出,不留针
留针,待气、催气、守气
(三)滞动针疗法与滞针术
滞针术,是通过对针具的搓、捻手法使其固定在穴位上。这种技术无论是古代,如《金针赋》、《普济方》、《针灸问对》等与现代医学刊物都有明确地应用记载与报道。
附:滞针操作与滞针术比较表
专利滞针,针体摩擦力大
传统毫针,针体光滑
搓、捻角度
角度小,90度 或180度(1&#&#8725;2周)
角度大,720度或更大(2周或2周以上)
快(瞬间),省时省力
慢,费时费力
捻转角度小,不易造成组织损伤
捻转角度过大,易造成组织损伤
从上述滞针操作与滞针术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滞针操作无论是在针具的选用,捻转角度的大小,滞针的速度,得气的快慢,疼痛感的强弱以及对组织的损伤程度等远优于滞针术。
(四)滞动针疗法
专利滞针针具,是临床应用中的产物。是在毫针基础上研发出来的。因毫针内涵传统医学及针灸文化;应用历史悠久;受众群体广泛、认知度高;患者从视觉、心理上不易产生恐惧感,易于接受治疗;针具材质好、柔韧度高、不易折针、不易损伤组织、易于操作,疗效稳定可靠。专利滞针继承传统毫针的优势与特点,并在针体上做创新性改进,针体上设有多条通体的微细凹槽,其作用:&#9312;增强针体与组织间的摩擦力,提高滞针速度;&#9313;增强对穴位、经络,神经及病灶组织的刺激强度,提高针刺效应;&#9314;增强对组织的穿透力,提高减压减张速度;&#9315;增强针具应用功能(以针代刀),扩大治疗范围;&#9316;增强滞针牢靠性,提高动针操作的成功率。
常用针具规格:
1)直径0.40&40mm(1.5寸)
2)直径0.45&50mm(2.0寸)
3)直径0.45&75mm(3.0寸)
2. 滞针与滞针操作
(1)滞针,即滞动针疗法的专用针具。
(2)滞针操作,即是施针者有意识地将其滞针针具通过快速捻转将其固定在治疗部位上。此时,只是对针体进行捻转而不产生运动。因此,滞针操作又称之为“静态操作。”
1)确定进针部位:治疗点(穴位、经络,病灶)如图所示:
进针部位演示图
2)滞针手法:拇指、食指指腹单向捻转如图所示:
滞针手法演示图
3)滞针操作功效:固定针体,增强针感,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刺激穴位、经络和激发能量的产生,延长针感作用时间(针感一般可维持数小时或数天最长者可达7天),动针前提效应。
3. 动针与动针操作
(1)动针,是通过提拉固定在治疗部位上的针体使组织产生运动(此时针体只做相对运动)。
(2)动针操作,即把固定在治疗部位上的针体提拉起来后(不是提插)再进行提动或颤动(此时针体是相对固定不动的)。因此,动针操作又称之为动态操作如图所示:
提拉手法演示
(3)动针波
动针波,是动针操作时所产生的波动如图所示:
动针波演示图
“动针波,”又称之为“动针效应。”所谓“动针效应,”它是通过有节律地、最大限度地、间接地组织运动波实现对治疗部位,如病灶,穴位、经络,脏腑,组织,周围神经及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直接或间接地刺激;并通过运动波所产生的“动能”(针体提拉的力量,提拉速度)与“势能”(针体提拉的力量,提拉的高度)激发和调动机体的潜能和免疫系统功能完成对机体机能的调理与疾病的治疗。”
动针(提拉)幅度愈大,峰值就愈高;峰值愈高,聚积的脉气(能量)愈足;脉气愈足,动势愈明显,阳气上升得愈快。当动针(提拉)幅度下降或回位时,能量随之而减小,气体会产生弥散作用即“散瘀行气”作用;
动针过程,是适宜、良性、有效的刺激。当这种适宜的、良性的有效刺激发生时,体内类吗啡物质的释放会增加从而达到抑痛、止痛之目的;
动针过程,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相互运动,运动有利于减压减张,有利于组织散瘀消肿;
动针过程,是在动态中实现对粘连组织,筋结、条索的松解使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动针过程,可以快速激发周围神经及中枢神经的敏感性和兴奋性;
动针过程,可以快速改善病变组织的低氧状态和微循环障碍,促进新陈代谢,促使处于病理状态的组织像生理状态转化。
(五)滞动针疗法的科学性
滞动针疗法的科学性在于,以中医理论,经络学说、经筋理论与现代医学解剖学、软组织学、神经组织学、生理、病理、生物力学为理论依据;以针灸,理、法、方、术和微创技术为操作范本辨证施针。
(六)滞动针疗法的有效性
滞动针疗法的有效性在于,融传统针灸技法,微创技术为一体,规范性操作,定位、定点、分层施针,局部治疗与穴位、经络,脏腑功能辨证调理相结合。因人,因病,因证治标同时治本,尤其是对因软组织损伤引起的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治疗效果更佳。养生与保健并用。
(七)滞动针疗法的可行性
滞动针疗法的可行性在于,来源于临床,应用于临床,深化于临床,适用于临床。可操作性强,易学、易懂、易掌握。
三、滞动针疗法运用于临床实践
(一)诊断清楚治疗目的明确
1. 求因辨证
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找到疾病的发病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颈肩腰腿痛常见的发病原因多为“风寒湿”及软组织慢性积累性损伤;并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例如,发病具体时间、病程;体格检查,例如,神态即精神状态,体态即身体的主动运动状态与被动运动状态,功能状态即正常生理功能与病理功能的程度;相关的辅助检查,例如,颈腰椎病的爱克斯线拍片等检查;风湿病的血清学检查;了解患者的基本症状,例如,疼痛,疼痛的发作时间、部位、有无传导放射、持续的时间以及性质等;体征,例如,压痛、运动痛及功能障碍等;明确中医证型与诊断,根据发病原因,症状特点,检查所见确定中医证型与诊断,关于中医证型,例如,病因为风寒引起的,称之为“风寒证”等。关于诊断,例如,与软组织损伤有关的,急性发作的诊断为急性软组织损伤,病程较长的诊断为积累性或陈旧性损伤等。因此,疾病发生的原因,临床症状与体征,相关的辅助检查给滞动针疗法的临床有效运用提供了确切的条件和依据。
2. 整体调理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往往不是孤立的、一成不变的。例如,痹症在皮,则寒;痹症在脉,则气滞血凝;痹症在筋,则屈伸不利;痹症在骨,则肾气乃亏等。外邪入侵与内在的气血;外周的经络与内在的脏腑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即相互影响,相生相克、互为平衡、彼此协调共存。当诊断与治疗疾病时必须考虑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外在与内在的关系,本经络与本脏腑的关系,本经络与其它经络及脏腑的关系等。滞动针疗法不仅应用于人体经络及生理功能的调理,同时,应用于相关疾病的治疗。
3. 标本兼治
治标兼治本是中医一贯坚持的治疗原则与理念。标,可以是邪客于外,也可以是内在疾病在体表某一穴位、经络的具体表现即阳性反应点,例如,胃痛往往表现在阳明胃经上的穴位足三里有明显的压痛感。因为,经络与脏腑是相互表里的。因此,不仅要了解其标(切寻),更重要的是要寻找其本,二者绝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标本兼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标本兼治。在滞动针疗法中,因“滞针”针具本身功能的特殊性及动针操作的技术特点不仅可以完成经络的调理作用,同时兼备治本的功效。
(二)运动中调理与治疗
1. 滞动针疗法所强调的是,在运动中完成对机体生理功能及经络的调理与疾病的治疗;
2. 滞动针技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滞针技法:捻转滞针(得气),角度一般掌握在90度或180度(1/4或1/2周)。角度过小易发生脱针,不易实现动针操作;角度过大增加疼痛感,易损伤组织。
(2)动针技法:
1)提动,是动针操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如图所示:
提动示意图
提动即提拉运动,是在滞针操作完成后迅速将固定的针体提起后(此时组织已缠绕在针体上)行针体的上下运动(提拉时不要把手松开);
提拉的力量应该是适宜的、足够的、有效的。即在行提拉操作时患者既不产生明显的痛苦感,又能达到应有的刺激强度;
提拉的速度、次数应是快速提拉,次数一般掌握在3~5次为宜,次数太少达不到刺激的应有效应,次数太多易产生疼痛等不舒服感;
提拉的幅度、面积依据病人体质、病情、治疗部位需要确定如,体质好的提拉的幅度、面积可以大些,体质差的提拉的幅度、面积可以适当小些;病变部位深、粘连严重且面积大提拉的幅度可以大些;治疗部位面积大或间隙大的可以提拉的幅度与面积大些如,腹部提拉的幅度5.0厘米或10.0厘米,面积5.0平方厘米或10.0平方厘米;椎间隙、关节间隙提拉的幅度0.5厘米或2厘米之间,面积0.5平方厘米或2平方厘米之间如图所示:
臀大肌动针幅度演示图
膝关节动针幅度演示图
2)牵动,是动针操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如图所示:
牵动手法演示图
牵动即牵扯运动,牵扯运动适宜不便于直接进针治疗的部位如,前胸、后背、脏器、枕骨大孔,神经、动静脉血管周围。在实施牵扯运动的同时,可根据病变部位和治疗的需要随时改变牵扯运动的方向以满足治疗(间接)的需要。
3)颤动,是动针操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如图所示:
颤动手法(中指)演示图
颤动即振颤运动,当治疗部位的病变较深如,骨膜,脏器、动脉血管及危险区域,粘连组织较硬,结节较小不便于用大的动作施针。因振颤运动手法细腻,颤似琴弦容易将僵硬的粘连组织,小的结节松解并不易伤及血管与脏器。
4)摆动,是动针操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如图所示:
摆动手法演示图
摆动即左右摆动,在动针操作中是动作量最大,刺激最强的动作。此操作大多用在组织僵硬面积大,部位深、粘连程度严重,用一般手法难以达到治疗目的。
(三)定位施针
按传统穴位定位进针:主要是选择在穴位、经络,如胃痛,常选择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腰痛,常选用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等。通过对穴位、经络的调理以达到平衡阴阳,舒经通络,调整脏腑之功能,起到整体调理作用如图所示:
腰夹脊穴进针演示图
2. 按解剖位置定位进针:主要是按解剖、功能障碍部位进针,作用直接如图所示:
膑韧带进针演示图
按神经支配区域定位进针:主要是易于原发病灶的治疗。如上肢前臂疼痛,拇指、食指麻木取位臂丛神经支配区域颈6~颈7神经根即臂丛神经如图所示:
臂丛神经进针演示图
4. 痛点(阿是位)定位进针:易于选位、便于操作,作用直接。
(四)定点施针的特点
1. 与穴位、经络,脏腑功能(功能失调)有关;
2. 与软组织损伤、经筋病变(屈伸不利)有关;
3. 与神经组织(麻木)有关;
4. 与机体功能状态(功能障碍)有关。
(五)分层施针
人体组织是分层次的。例如,表皮,称之为皮层即人体的屏障。特点,神经,经络分布广泛、敏感性强,易于受到外寒的侵袭及损伤。肌层,指肌肉组织层。特点,此层纤维组织丰厚,因此是滞针的最佳层面。肌筋膜层,特点,此层神经丰富,痛感明显,易损伤,病灶多发层,治疗多在此层面。骨膜层,为病变最深层。特点,神经丰富,痛点明显,肌腱韧带固定点,易损伤点,此层常为治疗层面。血管神经,特点,血管神经遍布全身,安全隐患多,治疗难度大。临床中发现,大多数病变是因为血管神经周围的组织(骨性)病变,例如,软组织损伤后僵硬、挛缩、粘连,结节、条索及炎性物质渗出对血管、神经产生不良刺激或卡压引起的血管及神经性反应症候群。而不是血管、神经本身的病变。这一类血管、神经性反应症候群,滞动针疗法是首选且是最佳的治疗方法。例如,滞动针疗法应用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治疗:&#9312;选位,颈椎棘突下缘旁开1.5寸处(膀胱经);&#9313;直刺进针,深1.0寸;&#9314;捻转滞针并迅速提拉3~5次。即刻见效,3~5次即可治愈。其疗效产生的关键在于:&#9312;疏通太阳经络;&#9313;松解颈椎两侧粘连、挛缩、结节等僵硬组织,消除对颈交感神经节的机械性(炎性)刺激与卡压。
分层进针,治疗针对性强,有利于针达病所;治疗目的明确,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六)选择疾病治疗谱
1. 依据“滞针”针具的特点选择:
滞针针具属于毫针范畴。它不仅拥有毫针针具的功用,同时,因其针具特有的“滞针”功用和“动针”效应,使其在操作时对所针刺的部位、穴位、经络,病灶达到最大限度地刺激,以激发和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即激活机体的能量系统和免疫功能系统。
2. 依据“动针”操作特有的功能选择:
滞动针疗法,派生于传统针灸疗法和现代微创技术。因其针具效应的“双重性”(针效与刀功)和滞动针效应的“多重性”(按摩、刃针、钩针、拨针等治疗效应)。施针手法、技法绝非等同于传统的针灸;其产生的效应也绝非是“单干钓鱼效应。”重要的是,滞动针强调动态操作。动态操作可以增强对穴位、经络的刺激强度,扩大刺激面积;它不仅使本穴位、本经络能得到刺激,同时相邻的穴位、经络也得到相应的刺激即产生“张网捕鱼效应”;动态操作还可以实现减压减张如,软组织损伤致组织瘀血、肿胀、僵硬、疼痛,施针后即刻肿胀消失,组织变软,疼痛改善达到散瘀、行气、通络之效果;腰椎管、颈椎管狭窄症实施椎管内和神经根周围直接进针减压效果显著;因软组织的积累性损伤致筋膜、肌纤维无菌性炎症使正常的组织粘连、挛缩并形成结节、条索致疼痛。若压迫周围血管、神经会产生相应的症状如,压迫椎动脉会出现头晕、视物不清,压迫颈神经会发生头或前臂疼痛及手指麻木。此时,用滞动针操作直接施针松解即刻产生“以针代刀”功效。即“针出结节散,疼痛消失”。
3. 应用范围、目的、疗效情况
穴位、经络,脏腑
疏经通络,平衡阴阳,
急性软组织损伤
减压、散瘀、行气
慢性软组织损伤
松解粘连、结节、条索
疏经通络,温经散寒
解除神经根卡压
松解椎动脉周围组织
交感神经型
松解交感神经节周围组织
颈椎管狭窄症
松解、减压
温经散寒,松解粘连
腰椎间盘突出症
活血化瘀,温经散寒
减压、散瘀、行气
肝肾亏虚型
舒筋通络,补益肝肾
腰椎管狭窄症
松解、减压
膝关节软组织损伤
消灶疏筋,恢复功能
调理脏腑,促进代谢
内外妇等科疾病
调理,施治
(七)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1. 患者的精神状态(精气神),情绪、生理与病理状态,疾病的轻重程度、发病的器官与部位,功能性与器质性;
2. 检查是否仔细,定位是否准确;
3. 中医证型,诊断是否明确;
4. 治疗方法、手段、药物是否对症;
5. 治疗体位暴露的是否充分,部位是否放松;
6. 保养与功能锻炼方法是否得当;
7. 施治者的综合能力,如对疾病的认识、分析、判断能力与技术水平有着直接地关系。
滞动针疗法的诞生,历经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可以说,此疗法是临床实践中发现,临床实践中运用,临床实践中确立,临床实践中总结,临床实践中提高,临床实践中完善。
四、滞动针疗法发展于临床实践
(一)继承中创新
滞动针疗法,继承了传统针刺疗法中的理、法、方、术,同时把现代医学理论、微创技术融入到该疗法中。
1. 转变治疗理念
滞动针疗法强调“动针”并通过动针操作实现在动态中得气;在动态中补泻;在动态中平衡阴阳;在运态中调理经络,气血、脏腑功能;在动态中减压减张、消肿散瘀行气;在动态中松解粘连组织、软坚散结,解除筋结对血管、神经的卡压;在动态中改善组织的微循环障碍、低氧状态、修复功能;在动态中养生与对疾病的有效治疗。这一治疗理念的转变,是滞动针疗法区别于其它疗法和产生独特疗效的关键所在。
2. 改良原有毫针针具
毫针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并已申遗成功,但因其针体光滑不易固定在治疗部位上,即便是能固定在治疗部位上,因角度大、捻转圈数多易造成患者痛苦,并经常发生脱针现象,难以完成滞针操作与动针治疗。实用新型专利滞针,在保持原有毫针样式的基础上、对其针体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即针体上设有多条微细凹槽。其作用:滞针快(捻转角度小)、针感强、针感作用时间长(数小时或数天)、减压减张迅速(即刻)、痛苦小、摩擦力大、不易脱针、便于动针操作。行动针操作时,不仅限于本穴位、本经络产生效应,相邻的穴位与经络同时产生效应即“张网捕鱼效应”。同时,在运动中完成对粘连、筋结组织进行有效地松解产生“以针代刀”效应。对深部组织(血管、神经、器官)进行间接地按摩与治疗作用。不会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进而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扩大了疾病的治疗范围。
3. 创新操作技法
传统针刺操作过程中强调捻转得气、提插补泻技法。滞动针疗法强调捻转提拉针体,捻转针体的目的是固定针体即滞针。动针,如提拉、摇摆、振颤等特殊手法及运动形式,强调在运动中得气,补泻。
4. “张网捕鱼”效应
传统针刺疗法仅限于本穴位或本经络治疗似“单干钓鱼”即产生单干效应。而滞动针疗法虽然也作用在本穴位或本经络,但因其组织运动幅度大、波及面广不仅可以使本穴位、经络,组织得到治疗,同时因“动针波”的间接作用可使相邻的穴位、经络,组织得到良性刺激似“张网捕鱼”即产生张网捕鱼效应。
5. 选点(穴)少操作时间短 滞动针疗法强调一病一穴(点),一病治疗一般不超过3
&5个点(穴位);完成一次治疗时间即进针、滞针、提拉、回位、出针只需5
&10秒。即针即出不留针。隔日一次或三日一次,可以实现“针出结节散疼痛消失”之功效。
(二)运用中完善
关于滞动针疗法产生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操作规范,技术特点,疗效的产生等有关问题曾先后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百孝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疼痛科主任丁榆生教授,北京军区针灸研究所所长、针灸博士蒋戈利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张丽,中国针灸学会经络诊疗学术顾问、全军针刀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温海涛教授进行过多次研讨,对“疗法”的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指导。
(三)完善中提高
“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行”这里所讲的“道”即医道,医者应该具备的“人性”与“品行”;“道”即法道,医者应该遵循的法理。所谓“术”即具体疗疾的方法、手段。不具备“道”的医者称之为“巫医”,巫医行的是“魔术”,魔术又怎么可以治病呢!因此,上医者不仅应具备医道也应具备治未病之医术。
滞动针疗法,遵循“道”与“术”并重的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运用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
第二部分 滞动针疗法的作用机理
一、调理作用
正常情况下,气血是活的、流动的。并且是按一定规律有序循环的。
当机体某一组织、器官受到外因(外源性)或内因(内源性)等因素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不畅时,组织器官、脏腑生理功能下降,阴阳失调,相应的组织器官可出现病理现象。例如,风寒或损伤致组织肿胀、僵硬、功能障碍。上述病因与病理现象的出现,主要考虑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经脉(经脉、络脉)即微循环因素。邪客于血脉则气滞血瘀,经脉通达不畅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呈现出病变组织温度下降,肿胀僵硬等。由于滞动针疗法本身具有减压减张功能,因此能迅速消除肿胀并使僵硬的组织软化。同时,通过动针操作以增强治疗部位的血流速度使微循环障碍得以改善;二是代谢因素。由于病变组织微循环障碍致组织缺氧、缺血,代谢紊乱、炎性物质堆积,组织变性坏死,功能障碍等。通过主动、积极的动针操作使治疗部位处在有氧运动状态。此时,组织缺氧缺血状态得以改善,有利于代谢功能的加强、速度加快,有利于炎性、变性组织及功能障碍得以恢复。临床上已有相当一部分软组织劳损钙化,如,腰肌劳损,项韧带钙化等疾病应用这种治疗方法得以痊愈。
滞动针作用在穴位、经络或组织时,被刺激部位将刺激信息通过周围神经迅速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激发效应即正能量效应。所为正能量效应即微循环,代谢,脏腑,组织功能得以改善或增强;气血瘀滞,经络不畅得以改善,阳气得以上升,浊气得以下降,阴阳失衡得以调理。产生正能量效应的前提条件是,患者因素,如心理情绪,体质,脏腑、组织器官等功能状体;施术者因素,如施术者精神状态,气场,能力,对疾病的认识理解程度,选择部位(穴位、经络,病灶,层次)的准确性,刺激强度的大小,刺激时间的长短等。一般情况下,操作滞动针时不需要太大的刺激强度、刺激量及较长的刺激时间。因为,滞动针疗法是一种动态治疗方法,其疗效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动态操作与动针波的作用完成对经络,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的调理与疾病的治疗。例如,对长期便秘患者,滞动针作用在天枢穴,进行3
~5次的提动,时间5 ~10秒,即可使肠鸣音增强、蠕动加快,排便功能得以改善。
滞动针疗法具有外源性,有效的刺激与调理作用,同时还具有促进和增强内源性,生理,经络、气血,神经系统调节机能的作用。
二、治疗作用
滞动针疗法,是以实用新型专利滞针为工具。因其滞针针体具有特殊的“凹槽”构造,决定了“滞针”特有的“减压减张”功能。同时,作用在穴位、经络,治疗部位时可瞬间产生针感,且针感强度大,作用时间长;是以动针操作为技法。对病灶产生直接的治疗作用,同时对阴阳,气血、经络,脏腑的功能进行有效地调理。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运动是主动的,经常的。但在病理状态下因组织损伤、僵硬、挛缩、炎症(代谢物质堆积),粘连、结节、瘢痕等因素导致疼痛与功能障碍,动能与势能往往是下降的、被动的,受限制的。
滞动针疗法是通过主动、积极的提动,摆动,颤动针体等微细动作产生动能与势能。动针操作的过程即是动能的聚积与动能的释放的过程。在能量聚积与释放的过程中求得阴阳平衡即,动态平衡。动,为阳。气行则血行,百脉皆通;静,为阴。气滞则血瘀,瘀则不通即痛,阴阳失衡即病。
至于滞动针疗法中,动能聚积与动能释放过程中所产生的功效有多大到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准确的数据统计报告。但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滞动针操作可以完成并实现肿胀、僵硬、挛缩、粘连、结节、条索组织的减压松解;瘢痕组织的消除;病变组织低氧状态及微循环障碍的改善;病变部位神经细胞与组织细胞的敏感性和兴奋性的增强;穴位、经络,神经、中枢系统得到良性刺激,组织自我修复能力的提高;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的促进与增强等。
滞针操作与动针操作同属于针刺治疗,它不仅可以加强收缩蛋白的组装、合成,促进结构恢复正常而使运动功能恢复,疼痛缓解;同时可以增加制痛物质(内吗啡类)的释放,可以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符合韩济生教授的针刺镇痛原理。
动态操作,动态调理,动态治疗构成了滞动针疗法。同时形成了滞动针疗法的理论即“动静理论。”这种疗法与理论是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与体现。
第三部分 滞动针疗法的优势与技术特点
滞动针疗法,在治疗理念上主张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在技法上强调传统针灸技法与现代微创技术相结合;在操作上强调静态操作与动态操作相结合;在治疗上强调调理与治疗相结合。
一. 疗法优势:
1. 整体性运用
(1)注重医者与患者的交流与心理沟通
医者,是患者的主题。医者如何将有益的、良性的治疗信息传递给患者,使其产生“信医则不惑”的效应。患者,是医者的主体。医生不仅要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同时,还应了解患者当时精神、情绪、气血、经络、脏腑等功能及阴阳平衡所处的状态。当患者上述功能状态处于低落或低下失衡时,不应急于施针。应先行与患者进行针对性地、有效地沟通即情绪调理或称之为“心里调理。”当患者情绪稳定或精神处于相对良好状态时再予以施针。因为,有效地心理调理,阳气会得到升华,浊气会得以下降,患者易产生愉悦感或兴奋感。此时,乃为施针最佳时机。同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所以,“治其身,必先治其神。”
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应注意对精神、心里、情绪的调理,并运用到治疗过程的始终。因为,慢性病病程长,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正常生活和工作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心态失衡,甚至失去治疗信心。如,颈椎病交感神经型。
(2)注重穴位、经络与脏腑功能的调理
邪客于外,经输不利,气血调达不畅。邪客于内,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因此,滞动针疗法在实施对疾病的治疗时注重对经络,脏腑功能与阴阳失衡的调理。
凡属经输不利、风寒痹阻、气滞血瘀、痰瘀交阻证,均给予针对性地,有效地调理。
(3)注重定位诊断与定位治疗
定位诊断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主诉定位 是依据患者疾病的症状确定。如,患者常出现头痛且为巅顶痛,病变往往在肝经;
2)视觉定位
是通过患者的精气神等状态整体观察。如,面无血色常为气血两虚;肢体功能状态,如,肩痛并活动受限,常为寒邪致大肠等经络气血瘀滞;
3)触觉定位
&#9312;经络、穴位切循定位。切循定位是按照经络的循行方向由上而下,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依次进行(指压法)寻查(病变经络与之相关经络)。以确定经络、穴位有无异常反应。如,痛感、温感等变化;&#9313;骨关节功能状态定位。如,足踇趾背伸无力,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在第四腰椎与第五腰椎之间(L4&L5);足跖屈,腰椎间盘突出在第五腰椎与骶1椎之间(L5&S1)。&#9314;软组织易损伤部位定位。损伤部位常为肌腱韧带起点与止点(动力点),损伤点大多在关节周围。如,肩三角肌损伤,肩外展功能受限;颈部项韧带或肩胛提肌劳损,颈椎前屈功能受限。&#9315;神经及其支配区域定位。脊神经与之支配区域。如,拇食指麻木疼痛,病变部位在颈六、颈七(C6&C7)神经根处。&#9316;阳性反应点定位(痛点)。如,病灶点或穴位。
4)经验定位
是临床医师对诊治经验的概括性总结即“大道至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也是临床医师诊治能力的综合体现。如,弯腰时腰痛,病变多在足太阳膀胱经;站立时腰痛,病变多在腰夹脊穴。
内邪行于外,应其经络;外邪客于内,扰其脏腑。因此,
定位诊断与定位治疗有利于病灶点,穴位、经络,脏腑,神经支配区域,软组织损伤点及影响关节功能障碍部位的确立;同时,也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与疗效的提高。
2. 针对性运用
(1)痛点施治,即“以痛为输”
遵循经筋理论“以痛为腧” 的治疗原则。痛点,即治疗点。以痛为输施治不受穴位、经络,脏腑的限制与影响。操作方便,疗效直接。
(2)软组织易损伤部位与神经支配区
生物力学与运动系统特点告诉我们,软组织损伤部位多集中在肌肉、韧带的止点与起点(受力点),即动力点。常见于关节周围。神经及相应支配区域的神经与神经外病变症候群。如,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颈椎神经根炎性病变导致的颈部,上肢疼痛与手指麻木。
无论是软组织损伤还是神经炎性病变,治疗时多按解剖部位,组织特点及神经支配区域进行治疗。且多施以局部的、直接治疗为主。如粘连、挛缩、炎性结节、条索、瘢痕组织形成导致疼痛及神经卡压引起的麻木及功能受限等病症(颈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症)。
3. 综合性运用
滞动针疗法,是一种复合型针治疗法。强调治疗理念,针具、技法与效应的综合运用。
(1)理念:注重整体性即精神心理因素的调理与治疗,同时注重躯体疾病的调理与治疗;注重穴位、经络,脏腑功能的调理与治疗,同时注重以痛为输的调理与治疗;注重气血、阴阳平衡机能的调理与治疗,同时注重微循环、代谢功能障碍的调理与治疗。
(2)针具:滞针针体上具有多条微细“凹槽”。凹槽具有特殊功效:&#9312;增加针体与组织的摩擦力。滞针角度仅1/4或1/2(90~180度)周即可达到滞针,其针感产生快、强度大,作用时间长。&#9313;具有减压减张功能。即针即可散瘀消肿。&#9314;具有“刃”的功效。无损伤分离粘连组织。
(3)技法:强调滞针操作与动针操作并用即“以滞为动,动滞结合,”滞动互补,相得益彰。
1)动针操作,是主动的、积极的。
2)动针操作,是良性的、适宜的、有效的刺激。
3)动针操作,是产生动针波的关键,动针波是产生动针效应的关键即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9312;直接作用:是指在某一穴位、经络或某一病变部位、痛点行滞动针疗法治疗时直接产生的作用。如腰椎管狭窄症,颈椎管狭窄症在其狭窄部位的两个椎体间隙(椎管内、神经根内外出口)或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直接进行滞动针治疗。其临床效果直接快速;
&#9313;间接作用:是指在取得直接治疗效应的同时,又能对其相邻的穴位、经络,病变部位起到刺激、调理、治疗作用。如松解颈部粘连、挛缩、结节、条索组织时,心慌、胸闷憋气得到调理;咬牙、尿失禁得到控制。
(4)效应:一根滞针,当作用在一个穴位、一条经络或一个病灶时,因其针具的特殊性及操作手法、技法的变化即可产生多种不同针具的替代效应。如,针刺效应,滞针效应,动针效应,刃针效应,松筋针效应,钩针效应,埋线效应,深层按摩效应及穴位注射等效应。在施针过程中,依据病情与疗效需要随时调整针体运动方向,改变操作技法。如,股四头肌腱损伤致膝关节屈伸不利。选位鹤顶穴(髌骨上缘凹陷处),平刺进针(向髀关穴)3.0寸,行滞动针操作后不出针(松解股四头肌腱)。尔后迅速将针体转成直角提动,以重点刺激鹤顶穴。此操作的结果是,僵硬、粘连、挛缩组织得以松解;相关穴位得到有效地刺激。选取膻中穴(任脉,两乳间),平刺进针透天突穴(胸骨上缘凹陷处),3.0寸。行滞动针操作后不出针。尔后迅速将针体转成直角提动,以重点刺激膻中穴。对一脉(任脉),两穴(膻中、天突)行透刺与滞动针操作,一是强化穴位与经络作用;二是提高止咳平喘效果。
二. 技术特点:
1. 针具特点:固定针体迅速,便于动针操作;
治疗特点:操作简单易行,针具使用少,一般一次只用一根针;治疗选点少,一次治疗选点1&5个;“即针即出”,不留针;完成一次治疗(进针、滞针、动针、回位、出针)只需5
~10秒钟。
3. 针式特点:如图所示
单针动针演示图
双针动针演示图
多针动针演示图
4. 点、线、面施针:如图所示
点式动针演示图
线式动针演示图
面式动针演示图
5. 分层进针,针达病所。
(3)肌筋膜层
(4)骨膜层
(5)血管、神经周围
近端选点(穴位)治疗为主,远端调理本经或相关经络为辅。例如,腰椎肌间韧带损伤致腰痛。近端取腰夹脊穴,远端取膀胱经承山穴(同侧,健侧或双侧)。
7. 手法独特:
(1)提动,即提拉固定后的针体:如图所示
提动操作手法演示图
1)特点:运动幅度、面积大。适宜病变部位深,面积大;
2)功用:减压松解,散瘀消肿,疏经通络,平衡阴阳。
(2)牵动,即牵动或扯动固定后的针体:如图所示
牵动操作手法演示图
1)特点: 动针力度大,波及面广。适宜病变部位有一定危险如枕骨大孔,不便于近端操作;
2)功用:间接治疗作用并使相邻的穴位、经络得到刺激。
(3)颤动,即弹拨固定后的针体:如图所示
颤动(中指)操作手法演示图
1)特点:动作柔和,颤似琴弦。适宜结节小且僵硬,部位深、病灶距离神经血管脏器较近;
2)功用:软坚散结,激发组织细胞活性和神经细胞的敏感性。
(4)摆动,摆动固定后的针体:如图所示
摆动(左右)操作手法演示图
1)特点:力度大,速度快。适宜组织粘连严重、瘢痕形成,肢体活动度严重受限;
2)功用:剥离粘连组织,清除瘢痕卡压,恢复肢体功能,解除肢体麻木。
综上所述,滞动针疗法的最显著特点与优势概括起来说:
滞动针法针效宏,
动静相济百脉通。
针效刀功融一体,
养生疗疾见奇功。
1. 滞动针法针效宏
1)针,指滞针。滞针,是滞动针疗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滞针针体上设有微细凹槽,凹槽的主要作用是,固定针体,组织减压。“凹槽”本身不会对组织产生损伤等负面作用;
2)针效,指滞针针具效应、滞针操作效应与动针操作效应。;
3)宏,指操作动针时,动能与势能形成的“动针波。”
2. 动静相济百脉通
1)动,为阳;静,为阴;
2)相济,即阴阳互补;
3)百脉,诸脉。
3. 针效刀功融一体
1)针效,毫针效应,滞针效应,动针效应;
2)刀功,“以针代刀”效应;
3)融一体,即滞动针疗法的多重效应。
4. 养生疗疾见奇功
滞动针疗法,疗效产生快,不仅可以用于养生、调理、治未病,同时,还可以用于治已病的神奇功能。
第四部分 滞针操作方法及临床功用
一、滞针操作:
滞针操作,即把滞针针具通过捻转针体使其固定在穴位、经络,痛点或治疗部上,称之为滞针操作。
1,操作步骤:
1)选择治疗点:痛点,穴位、经络。
2)甲紫标记
3)消毒:患部皮肤,针具,操作者手指消毒。
2,操作方法:
1,)施针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持针位置距针尖1公分左右);
2)迅速穿皮,将针刺入到某一治疗穴位、经络或病灶,达到所需深度时( 针感层或病变层),快速捻转针体(向左或向右):
3)捻转角度一般在90度至180度之间(1&#8725;4
~1&#8725;2圈)。
4)针体呈“拔而不出,扎而不进”状态即可。
二、滞针操作特点与优势
1)针感产生迅速;
2)针感强度大;
3)针感作用时间长;
4)疗效产生快。
2,优势:得气快、用时短、既针既出,较传统针刺疗法留针,待气、侯气、催气有明显的优势。
1,针体固定效应:滞针操作的目的就是将滞针针具迅速固定在治疗部位,穴位,经络上。因为针体固定是滞针操作所要求的,也是必须的。因此,固定针体本身即是效应。
2,“得气”效应:即刻产生酸、麻、胀、痛感,称之为“得气”效应;
3,针感增强效应:滞针操作所产生的针感较传统针刺产生的针感快,针感强;
4,针感延时效应:滞针操作针感持续时间一般在数小时,最长可达数天(7天);
5,“动针”前提效应:滞针操作是动针操作的前提,滞针操作的成功与否决定动针操作和滞针与动针的同步进行。
四、滞针操作注意事项
1,操作者一定要将进针部位的皮肤绷紧;
2,穿皮迅速即瞬间完成(越快越好);
3,滞针,力与量宜适度,只要将针体固定住即可。角度过小针体固定不牢靠;角度过大痛苦感增强;
4,切忌“死滞针,滞死针”以免造成纤维组织的损伤并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第五部分 动针操作方法及临床功用
动针操作,即提拉已固定后的针体,使治疗部位的穴位、经络,组织产生间接地运动,称之为动针操作。
动针操作强调“运动”,即在运动中散瘀行气、疏经通络;在运动中平衡阴阳;在运动正减压减张;在运动中松解粘连;在运动中解除卡压;在运动中改善病变组织低氧状态和微循环障碍;在运动中恢复组织、机体,脏腑功能。
一、动针特点与优势
1)动针是一种主动运动形式,而且是由里向外运动;
2)动针可以产生动针波;
3)动针是良性刺激;
4)动针是在动态中调节平衡;
1)动针操作,是其它疗法所不具备的特殊操作技法;
2)动针操作,可以随时调整针体运动方向有利于治疗。
二、动针操作
1,是在针体固定的前提下实施;
2,通过提拉(切忌提插)已固定在治疗部位上的针体,使组织产生间接运动。
3,一般提拉(摇摆、振颤)3 ~ 5次为宜。
三、动针操作功用
1,快速减张减压、解除痉挛,打通经络使气血瘀滞状态转向气血通畅状态;
2,快速松解粘连,软坚散结使功能被动状态转向功能主动状态;
3,快速激发周围神经及中枢神经的敏感性和兴奋性;
4,快速改善病变组织的低氧状态,促进新陈代谢使病理状态转向生理状态。
5,快速实现机体阴阳、气血(力学)平衡。
四、动针形式与动针波
1,动针形式:
1)间接运动形式:
间接运动形式,是通过提拉(摇摆、振颤)固定后的针体使组织产生间接地运动,这种组织间接地运动称之为间接运动形式;
2)辅助运动形式:
辅助运动形式,是施针者在实施动针操作时右手动针操作左手同步配合运动的形式,称之为辅助运动形式;
3)配合运动形式:
配合运动形式,是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的运动形式;
&#9312;治疗前运动,观察运动状态和功能状态;
&#9313;治疗中运动,观察治疗中运动状态和功能状态的改善情况;
&#9314;治疗后运动,观察治疗后患者运动状态和功能状态恢复情况。
在诸多的软组织损伤疾病中,无论是急性损伤还是慢性积累性损伤均存在着患部组织肿胀、僵硬、粘连、挛缩、疼痛导致机体主动功能状态受到限制,致使机体功能处于被动运动状态。此时,被动运动状态的组织往往处于低氧状态或气血瘀滞状态。
动针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主动积极的动针操作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地积聚能量并即刻产生气场,以加速经脉气行血运速度和络脉气血弥散速度;以实现在运动中行气散瘀,疏经通络、平衡阴阳。
2,“动针波”:
在提拉固定后的针体时,治疗部位的组织、穴位、经络随之产生运动,此运动所产生的波动,称之为动针波(投石现象)。
动针波的大小取决于动针幅度。动针幅度愈大,产生的波动面积愈大、波及的层面愈深(浅筋膜、深筋膜甚至到骨面);反之,动针幅度愈小则产生的波动面积愈小且层面愈浅。
当动针波作用在一个穴位或一条经络时,因其动针波的作用不仅对本穴位、经络产生效应,同时使相邻的穴位、经络得到调理与治疗。
当动针波作用在某一粘连点、结节点、卡压点、病灶点时,可以产生即刻消肿散瘀、松解粘连、软坚散结、解除卡压和消除病灶之效应。
当动针波峰值达到最高时所聚集的动力最大;当动针波峰值降到最低时动力降低到最小。正是因为组织的交替运动使瘀滞的气血得到弥散,闭塞的经络得到疏通;失衡的阴阳得到恢复。
动针波,是在实施动针操作时组织,穴位、经络产生有节律的波动;它是良性、
舒适的刺激波。当这种有节律的波动和良性舒适的刺激经组织,穴位、经络传入大脑时会产生愉悦和兴奋(内吗啡类物质分泌增加)。
动针幅度:一般掌握在0.5cm ~ 5cm之间;
动针面积:直径一般在0.5平方厘米(关节间隙)~ 30平方厘米(腹部)之间。
从动针形式到“动针波”的产生,决定了实施动针的意义。
五、动针操作注意事项
1,动作柔和;
2,速度要快;
3,力度适中;
4,动针幅度与动针面积因需要而定。
第六部分 滞针与动针同步操作
在实施滞针与动针的操作过程中,强调滞针作用即一定把针体固定在治疗部位上。因为,针体能否固定直接关系到动针的实现,只有把针体固定在治疗部位上才能有效地实施动针的操作。
滞针操作是可以单独完成及单独应用的。动针操作是在滞针操作的前提下进行,否则是不能实现动针操作的。滞针操作与动针操作一般情况下是同步运用。
第七部分 滞针常用针刺方法
1,直刺法: 与皮肤呈90度角,深度依据治疗
部位而定(0.5 ~ 3寸);
2,斜刺法: 与皮肤呈15 ~ 45度角,进针深度
依据病情需要而定;
3,平刺法: 与皮肤呈5 ~ 15度角,进针深度依据病情需要而定(前胸后背多用)。
第八部分 临床应用疗效与体会
滞动针疗法临床研究、应用十几年,治疗各类患者6300余人次。尤其是对因痹症引起的颈肩腰腿痛,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类疾病的治疗显效率,治愈率均在95﹪以上。而且,大部分患者首次治疗即显效,一般情况下,治疗5次大多数患者即可痊愈。
1,实用新型专利滞针针具,摩擦力大、固定针体快、针感强、针感持久、操作动针时不易脱针,是滞针操作与动针操作成功的有效保证;是产生滞针效应与动针效应的关键。
2,滞动针疗法的科学性在于,中医理论,经络学说、经筋理论、针灸理、法、方、术与现代医学理论,解剖、神经、软组织、微创理论紧密结合;操作实用新型专利滞针,在短时间内即能产生对病灶,穴位、经络有效地刺激,激发能量使其体现和发挥出最大的针效作用;因滞针针具本身的特殊功用和创新的动针操作技法,针效产生快,操作时间短,针效持续时间长,治疗效果显著等功效,同时可以实施对肿胀、粘连组织减压减张、松解;消除因组织挛缩、僵硬对神经,血管的卡压,产生“以针代刀”等多种微创技术功效。
3,滞动针疗法的有效性在于,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在病灶,穴位、经络,使其产生直接地治疗作用,同时产生气血、阴阳平衡的调理作用。确切地说,滞动针疗法在施治过程中既能发挥直接地治疗作用,同时也能发挥其间接地经络调理作用。因此,近期的治疗效果与远期的治疗效果稳定显著。
4,滞动针疗法的可行性在于,方法安全,操作简便,重复性使用好,一次性治疗时间短,费用低廉,不易损伤组织,不易产生后遗症。
1,求因求证:即治疗前应明确疾病的发生原因。
2,熟悉行检部位、区域的生理结构;
3,检查时双手密切配合,发挥拇指指尖、指腹的灵敏作用及指合力功能;
4,及时发现和辨别阳性病灶;
5,识别真假阳性病灶;
6,查出阳性体征,具有疾病形成性质,联系整体进行分析判断。
7,定位:疾病所属经络、穴位;病灶解剖部位即病灶的具体位置,大小、深度、性质与周围组织、脏器的关系等。
8,诊断:明确诊断对于治疗至关重要。
9,治疗:整体调理,辨证施治。选择适应症;治疗方法,手段,药物,时机应因病而异,因证而异,因人而异。
10,近端治疗病灶,远端经络调理。一般情况下,行远端经络调理时嘱患者适当做些配合如行膀胱经的承山穴治疗时嘱患者做些腰部活动以减轻腰部症状。这样即把,“静态治疗”变为“动态治疗”。其这种互动,&#9312;可产生“动气”现象;&#9313;动气,有利于气血通畅运行,气达病所而除瘀化结。
11,滞针是动针的前提。因此,操作滞动针时必须把针体固定住。
12,滞针,只要滞而不动即可;动针,力量大小,速度视病情需要而定,
13,进针,捻针,动针一气呵成,时间在5—10秒钟完成。动针,一般操作3—5次为宜。
14,隔日一次或三日一次,1—5次大部可痊愈。
三、注意事项:
1,急性炎症,肿瘤等疾病属禁忌;
2,操滞针与动针时,动作要轻柔且力量不宜过大,避免造成治疗中不必要的痛苦;
3,晕针患者慎用。
死了都要贱_1362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28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滞动针培训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