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运动心脏后背疼是不是心脏不好很老态

超级寿星都有不老心等-104岁热心肠老太-秋瑾外甥女101岁出家还是在家?心会告诉你答案!
清朝顺治皇帝曾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在漫长的轮回中,每
个人都曾无数次成为转轮王,这不算难得,唯有这身袈裟最难披。
有些人已经披上了难得的袈裟,这个时候应当格外珍惜自己的身份!
《本生传》里有一句话,“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
所以,一个真正有出离心的出家人,一旦离开了俗家,走上了解脱的大道,就永远
不会再羡慕在家的生活,因为他知道已经找到了永久的归宿。
就我自己而言,自从出家后,从来就没有羡慕过在家人的生活,总觉得世间的名
声、地位、财富都无有实义,都是引发痛苦的因;
而见到深山中的修行人时,仰慕之情总是油然而生,觉得他们能战胜一切违缘,守
持清净的戒律,修持深奥的佛法,非常了不起。
----索达吉堪布
本文综合整理自索达吉堪布讲解的《藏传净土法》第二十六课,第二十七课,第六十八课
索达吉堪布:
世尊曾说:“佛教胜宝灯,即是圣法器,苦行著袈裟,释迦子比丘。”
佛教是世间的胜妙明灯,这盏明灯的灯器就是身披袈裟的苦行比丘,灯光是不能离
开灯器的,
佛陀的正法要得以弘扬也不能离开出家僧众,所以我们应该恭敬出家人。
自古以来,广弘圣教的大德大多数是出家人,在印度,文殊菩萨摄受的龙树菩萨和
弥勒菩萨摄受的无著菩萨以及圣天、世亲、陈那、法称、释迦光、功德光被人们共称为二胜六庄严,这些不可思议的大德都是出家人。
此外,印度的狮子贤(论师)、马鸣(菩萨)、清辨(论师)、月称(菩萨)、寂
天(菩萨)、静命(论师)、莲花戒(大师)等大德也都是出家人。
不要说真正发心出家,即使在精神迷乱或者演戏时出家也有很大功德。
佛经中记载,以前有一个人喝醉酒后到佛面前请求出家,佛让阿难为他剃头、穿法
衣。那个人酒醒后发现自己成了比丘,马上脱掉袈裟逃跑了。
诸比丘不理解佛为何开许醉汉出家,
“此人无量劫来都没有出家的心,现在因为醉酒而暂时萌发出家的心,以此因缘以
后他能出家得道。”
《万善同归集》中也说:“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向时间,当期道果。何况
割慈舍爱,具足正因,成菩萨僧,福何边际?”
醉酒、演戏时出家都能种下成道的因,如果真正舍弃世间的贪爱,出家成为大乘
比丘,这个功德就更是无量无边了。
有一个知识分子问我:“很多人见到穿红衣服的出家人都特别恭敬,可是我看你们
的衣服是一般的红布做的,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人们对这种衣服特别
执著呢?”
我回答他说:“在《律藏》、《地藏十轮经》、《宝积经》和《正法念处经》等佛经中都讲了出家和袈裟的功德。
出家人的衣服虽然是普通布料做的,但身穿这样的衣服也有特殊的作用。”
出家人的法衣有极大的加持力,不要说身穿完整的法衣,即便携带法衣的一块碎
片,也能遣除非人、鬼魔的违缘。
我看过梦参老和尚的一个开示:
以前印度有一个人住在尸陀林里,当地有一只恶龙经常吃人,一天这个人见到恶龙向自己走来,心中万分恐怖。
尸陀林中有一具出家人的尸体,身上的袈裟已经烂了,他随手捡起一片袈裟的碎片
放在头顶上。
恶龙见后十分害怕,就不敢过来吃他了,他以此保全了性命。
《地藏十轮经》里有很多此类的公案。
许多经论中对法衣的功德讲得很清楚,现在有些人不知道法衣的功德,这些人应该
好好学习这些道理。
对出家人来说,如果明白了法衣的功德,身穿法衣就是一种理智的行为,不管面对
任何人,你的行为都不会轻易转变。
如果不懂这些道理,虽然你暂时以“迷信”而穿上了出家人的衣服,可是如果有人
说:“你的衣服和我的工作服没有差别,你穿这样的衣服没什么必要。”
你也许马上会认同他的话:对,他说得有道理,穿什么衣服都是一样的,明天我就
换一件白色的衣服。
如果一个人的见解出了问题,他的行为肯定会出问题,现在很多学佛的人行为不如法,就是和他们的见解有关系。
一般来说,佛经中根本没有在家功德超过出家功德的教证。
根据有些经典的观点,不要说真正出家,即便为了出家而向寂静的地方迈七步,也远远超过南瞻部洲一切众生在百千万年中作上供下施的功德。
现在有些人想出家,到一个寺院里呆了一段时间,然后家人把他抓回去了,虽然他
最终没有出成家,但这中间也积累了很大的功德。
在佛教里,世间的种姓、门第并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修持正法。
在印度,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的人非常尊贵,在中国,出身于领导干部和大老板之
家的人很受尊重,但在佛教看来,这些世间的种姓并不重要。
佛经中说:“种姓门第不重要,三学(戒、定、慧)之宝极重要。”
在佛教中,种姓、相貌出众者不一定会受到尊敬,只有受持清净戒律、具有佛法智慧的人才会受到尊敬。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族貌闻虽具全士,然离慧戒非受敬,何者具此二功德,彼无他德亦应供。”
现在有些城里人对乡下人有歧视心,他们认为生活在大城市的人高贵,而生活在乡下的人低贱。
但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城里人不信仰三宝,相续中连一分戒律都没有,他
的身份并不高贵;而一个乡下人如果信仰三宝,并且受持清净的戒律,他的身份就
非常高贵,一切人天大众都应对他恭敬承事。
总之,在一切种姓中,居于首位的是皈依、出家的三宝种姓。
与世俗的种姓、门第相比,修持佛法更为重要,
而在修行所依的身份中,最好的是出家身份,这是一切身份之王。
如果想获得出家身份,并且出家后能守持清净的戒律,就应当经常祈祷阿弥陀佛,
这样生生世世都会拥有不染任何细微过患、犹如莲花般清净的出家具戒之身。
前面我们讲了,出家身份是一切身份之王,因此每位道友都应发愿:
愿生生世世获得具足戒律的出家身份!
本来出家是非常伟大的,但现在有些人总是对出家有种种误解,他们认为:出家人
可能是生活不下去了,找不到对象了,事业失败了……总之是走投无路了,才剃光
头发躲到深山里的。
如果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出家人的选择没有任何问题,问题都出在世间人那边,是他们自己看不破、放不下。
从根本上讲,是由于被浓厚的贪欲习气所蒙蔽,所以他们无法理解出家人看破放下的伟大选择。
与出家人相比,世上再没有更高贵的身份了。
北宋仁宗皇帝曾赞叹:
“夫世间最贵者,莫如舍俗出家。若得为僧,便受人天供养,作如来之弟子,为先圣之宗亲。”
清朝顺治皇帝曾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在漫长的轮回中,每个人都曾无数次成为转轮王,这不算难得,唯有这身袈裟最难披。
有些人已经披上了难得的袈裟,这个时候应当格外珍惜自己的身份!
出家的功德不可思议,
佛经中说:“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
佛曾对阿难说:“于此一日一夜。清净出家故。此善根。六欲天中。七反受福。”
本来,转生到欲界天不是很容易的,但以一日一夜出家,就能感得连续七次从四天王天到他化自在天之间依次受生,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享受天界的安乐。
不要说真正出家,甚至萌生一念出家之心,功德也不可思议。
《难陀出家经》中说:
“如果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众生,在一大劫中布施儿女,所得的功德,不如发出家心向寂静地迈一步所获的功德。”
从行持佛法来讲,出家有巨大的优越性。虽然在家人也能行持佛法,但因为在家有种种过患,要圆满行持佛法是很困难的。
有个出家人曾对我说:“本来我想以在家身份来学佛,但要面对的问题太多了,后来不得不选择出家,结果一落发为僧,一切问题都荡然无存了。”
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以出家身份修持佛法确实很方便,在座的许多人如果没有出家,肯定每天会面对各种违缘,对一个初学佛者来讲,很难坚持下去。
实际上,不仅像我们这样的初学者应当发愿出家,乃至获得圣者果位之前,所有的菩萨都唯一发愿出家。
《普贤行愿品》云: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入行论》中也说:
“我未登地前,愿蒙文殊恩,常忆己宿命,出家恒为僧。”
从某个方面讲,出家后即使舍戒、破戒,这也比不出家强。
佛在世时,优钵罗华比丘尼获得了六通,她经常到贵族家赞叹出家。
她对贵妇人们说:“姊妹们,你们应当出家。”
贵妇人们说:“我们青春年少,长得又漂亮,出家后很难持戒,可能会破戒的。”
比丘尼说:“你们只管出家,破戒就破戒。”
贵妇人们问:“破戒会堕入地狱的,怎么能破戒呢?”
比丘尼说:“堕地狱就堕。”
贵妇人们讥笑她:“堕入地狱会感受痛苦,怎么能堕入地狱呢?”
比丘尼说:
“我回忆自己的宿世。往昔我做戏女时,曾穿着种种衣服而说绮语,有时也穿着比丘尼的法衣来演戏,以此因缘,在迦叶佛时我出家成为比丘尼。
出家后,我自恃种姓高贵、相貌端严而心生骄慢,后来破了佛的禁戒。以破戒的罪业,死后堕入地狱,感受了种种痛苦。
从地狱出来后,我值遇了释迦牟尼佛,出家后证得了阿罗汉果。所以我知道,出家受戒后即使破了戒,但以曾经受戒的因缘,以后一定能得阿罗汉果。如果从来没有出家受戒,只是造恶业,则永远没有得道的因缘。”
在《万善同归集》中,永明延寿大师曾说:“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向时间,当期道果。”
意思是,乃至于在喝醉酒时剃发,或在唱戏时披出家人的法衣,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就种下了将来证果的因缘。
现在“戏里披衣”的情况很多,
有许多演员披上袈裟扮演出家人,我觉得这些演员很有福气,虽然他们没有求解脱的心,只是为了演戏而暂时穿上法衣,但也种下了解脱的因。
至于“醉中剃发”,《大智度论》里记载了一则公案:
佛在世时,有一个喝醉酒的婆罗门来到佛陀面前请求出家,佛陀让阿难为他剃发穿上法衣。
婆罗门酒醒后大吃一惊:自己怎么成了比丘!他马上脱下袈裟逃走了。
当时许多比丘问佛陀:“世尊您为什么开许这个醉婆罗门出家?”
“无量劫以来,这个婆罗门都没有萌生过出家的心,今天他以喝醉酒的缘故,暂时发起了出家的心,以此因缘,未来他会出家得道。”
所以短暂的时间中出家也很有意义。
以前有一个人在我面前要求出家,本来学院要求对发心出家的人观察四个月,但他一直哭着恳求,信心似乎非常大,我就给他剃度了。
没想到他出家不到两三天,就还俗跑回汉地了。
有时候我觉得这个人挺可恨的,他好像故意在欺骗我,但从另一方面看,他毕竟种下了出家的善根,这还是有很大的功德。
即使不谈来世解脱的安乐,如果能看破放下而出家,即生也会拥有在家人难以想象的洒脱和自在。
《宝积经》中说:“在家具缚。出家无碍。”
《十住毗婆沙论》中说:“在家多求故苦。出家无求故乐。”
如果到商场去,在家人这也要买、那也要买,所求的东西特别多;而出家人则没有这么多所求,最多买包茶叶就够了,正因为没有许多所求,所以他的生活很快乐。
慧律法师曾说,他出家后无忧无虑,没什么可操心的,所以一点也不显老,而他的同学老得满脸皱纹,看上去就像他的父亲一样。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人出家后,生活上不用太操心,只要一心修行就行了,弘扬佛法也是随缘而为,这样肯定不容易老。
而在家人陷在生活和感情的漩涡里,有许许多多痛苦,自然衰老得快。
2006年,甘孜师范学院86届藏文班的同学举行了同学会,在那次聚会上,每位同学都讲述了过去二十年的生活,我深深地体会到出家人的快乐和在家人的痛苦:
我们班上有两个出家人,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俩没有感受什么痛苦;而其他同学则不同,每个人都经历了种种的痛苦,许多人的脸上都留下了历经的沧桑,
有的人结了婚又离婚,然后再结婚又离婚,为了感情不知流过多少泪。
许多人出家后都觉得出家生活是最快乐的,但也有些人不知为什么,出家后反而羡慕在家人的生活,觉得他们吃的好、穿的好,当然这种人不多。
就我自己而言,自从出家后,从来就没有羡慕过在家人的生活,总觉得世间的名声、地位、财富都无有实义,都是引发痛苦的因;
我们这样广泛地赞叹了出家法,相信一些有善根的人会对出家生起信心。
如果想出家,应该当机立断,马上出家,切莫瞻前顾后,否则因缘可能稍纵即逝。
南宋名将岳飞就留下了这样的遗憾。当年岳飞在驻军江州期间,常到庐山东林寺礼佛,并与慧海大师谈论佛法。
当时岳飞对出家的清净生活产生了信心,萌生了出家学佛的念头,他在大举北伐前所作的《记浮屠慧海》一诗中说:“归休终作赤松游”,表明了抗金复国之后归隐学佛的心愿。
可惜,没等到放下一切去学佛,岳飞就被赵构、秦桧一伙陷害而死,留下了千古遗憾。
要想出家,还必须遣除过于富贵和过于贫穷这两种违缘。
有些人就是因为过于富贵或者过于贫穷而不能出家的。
我们看一则公案:
从前,一位不行正法的国王生了一个信仰佛教、行持正法的太子,那位太子目睹父王以非法治国后想:父王死后,我也将以非法执掌国家,这样一来必将堕入地狱。
于是太子向父母请求出家,因为他家过于富裕,又有广大的权势和眷属,所以没有得到父母的开许。
太子看到一位拄着拐杖、拿着破碗沿街乞讨的穷人,就问他:“我因为生于国王这样富裕的家庭而不得出家,你为什么不出家呢?”
乞丐说:“我没有钵盂等资具。”太子为那个乞丐提供了出家所需的资具,让他到一位仙人前出家,并说:“你如果获得了少许功德,一定要回来讲给我听。”
乞丐应允后就离去了。通过修行,乞丐获得了缘觉果位,他犹如天鹅王般飞到太子面前显示各种神变。
太子知道从前的乞丐已经获得了成就,就在缘觉前恭敬顶礼,并说:“你获得了如此功德啊!”缘觉说:“是的,我已经获得了。”
太子心想:此人从前没有出家是因为沦为乞丐,我未能出家则是由于生为富贵的太子,我应当以令此人出家并提供资具、恭敬承事的善根回向发愿。
于是太子发愿说:“不生过富家,不转贫穷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
这位太子就是后来的舍利子尊者。
古人出家比较简单,像这个乞丐只需置办钵盂等就足够了,但现在出家要准备许多东西。尤其在我们学院,自己要买房子和生活用品,没有一点钱是很困难的。
有些刚来学院的人特别贫穷,不要说房子,连钢炉、高压锅也没有,甚至明天就要剃度了,今天连买一件法衣的钱都没有,想借钱也不认识人,内心还是非常痛苦的。
这样来世既不会生于难以抛下财富的过于富贵之家,也不会转生到无有资具顺缘的过于贫穷之家,而是出生在容易出家的中等之家。
在这个公案中,太子所说的偈颂非常好,以前法王如意宝去朝圣时,经常念这个偈颂发愿,以后大家也要经常念这个偈颂发愿。
记得小时候,邻居家有一位老出家人,每个月的初十、十五等吉日,他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并且自言自语地说:“诸大菩萨本来没有贪执,但为了供养诸佛,他们也穿着漂亮的衣服。这是麦彭仁波切说的。”
他也常念刚才那个偈颂,并常教诫我:“以后你要发愿,不要转生在特别贫穷的家庭,也不要转生在特别富贵的家庭,要像我一样,我因为生在中等的家庭,所以有机会出家。”
总而言之,在家人要深刻认识到在家的过患,见到出家人时,不要像狗见到青草一样无动于衷,要发愿:
愿我生生世世也获得这样的身份。
为了实现这样的心愿,平时要经常祈祷阿弥陀佛,
并且行持断除杀生等一分以上的善业,在此基础上再发出家的大愿,则来世一定会如愿成为出家人。
如果是老年人,就不要等到来世了,应当争取在死亡来临之前就出家。
佛陀曾说:“老时具戒得安乐。”
年轻人对世间特别贪执,不容易产生出离心,很难受持戒律,而老年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容易产生出离心,比较容易受持出家的戒律,所以老年人出家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以前印度的国王、施主们到了白发苍苍的时候便会说:“现在已经出现死相了。”于是舍俗出家。
藏地也是这样,许多人头发一点点变白、牙齿一颗颗脱落时,都会到寺院出家。
各位道友,如果你们的父母已经老了,希望你们也尽量劝他们出家。
虽然他们年轻时没有出家,但在晚年以出家身份为人生划上一个句号也是非常好的。
《藏传净土法》第二十七课
3、同样行持善法,在家人和出家人有什么差别?
下面继续宣讲正论——应当发愿出家之理。
在家人对家室非常贪执,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气,希望居士们不要紧抓着家室至死不放,在子女长大成人、能够自立之时,最好出家为僧、受持戒律。
除了少数具善缘者外,要让所有的人在年轻时就放下一切而出家为僧,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但那些已经到了晚年的人则要考虑:你们为子女操劳了大半辈子,现在他们已经成家立业了,你们应该选择出家的光明大道,为什么还放不下狗窝一样的家呢?
藏地自古以来有人老出家的传统。
以前法王如意宝传讲《贤愚经》时说:
“今后学院要成立居士林,我们要鼓励居士林的老居士们出家,虽然他们人老了,不一定有闻思修行的能力,但如果能以出家的身份离开人间,这也有无量的功德。”
大家也清楚,自从喇荣居士林成立后,许多一辈子埋头造业的在家人有了出家行持善法的机会。
在学院的影响下,现在藏地许多地方都成立了居士林,很多居士林的老菩萨在临终前都出家了。
今后,汉地的老居士们也没有必要一直耽著子女,能出家就应尽量出家,而且老年人不会活很久,要出家更得抓紧时间。
本来我们学院要求对发心出家者观察四个月,但如果是上了年纪的人,看到他满头的白发,我总是想:不知道这个人还能活几天,还是赶紧让他出家吧。不要说观察四个月,有时候我连四天都不观察,马上就给他剃度。(不过有些老年人出家后,在家的习气还是比较重。
以前有一对老居士发心出家,出家后也受了戒,但那个女的见到男的还喊:“老公!老公!”男的很不好意思:“不要这样喊!不要这样喊!”虽然这些老人的言行不是很如法,但无论如何,他们的相续中种下了解脱的种子,这是毫无疑问的。)
出家后最好住在清净的寺院里,但现在许多寺院不愿意收留老年人,这些老年人想住山也不一定能住得下去,如果实在没地方,住在自己家里也是可以的。
有些老人可能有这种顾虑:出家后还呆在家里,子女会不会在人前不好意思?
其实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谁家有出家人,这是他们家的福气,这家人应该感到自豪。
如果有些人实在没有出家的缘分,只要能受持一分以上的居士戒,
也会今生幸福、后世安乐,在弥勒佛出世时一定会获得圣果。
有些论典中说,若在迦叶佛时代守持过戒律,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会获得解脱。
按照根霍堪布的教言,如果在迦叶佛时代闻思修行过佛法,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会获得解脱。
也就是说,若在前佛的教法下种过解脱因,则在后佛的教法下必定能得解脱果,这是一种无欺的缘起。所以大家应受持一分以上的戒律。
现在有些人认为,在家人跟出家人的区别只是有头发和没头发,其他方面都一样,他们经常说:“出不出家都无所谓,只要做个好人就可以了。”
还有些人认为,守戒只是外在的形式,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了,这些人经常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其实,这些都是不懂佛法的愚痴说法,
在家与出家绝对是不同的,在家人根本无法与出家人相比;守不守戒的差别也很大,对济公和尚那样的大成就者来说,喝酒吃肉确实是“佛祖心中留”,但对凡夫人来说,喝酒吃肉则是“贪嗔心中留”。
下面我们详细分析这方面的差别。
由于所依的身份不同,即使是做同样的善法,在家人的功德根本比不上出家人。
《宝蕴经》云:
“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根据这个教证,一个清贫的出家人花五毛钱供一盏灯,一个富裕的在家人花五万块钱供成千上万盏灯,前者的功德远远超过后者。
在家人虽然能作广大的财施,但这远远比不上出家人修持清净妙法的功德。
《宝积经》云:
“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
意思是,假使以遍满恒河沙数世界的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出家修持清净妙法的功德大。
出家持戒的功德更大,
《三摩地王经》云:
“于恒河沙俱胝劫,具清净心以饮食,幢幡以及油灯鬘,侍那由他俱胝佛,谁于正法极衰败,佛教即将灭尽时,一日中受一学处,福德远远胜前者。”
说得也很清楚,于无量漫长的时间中,以种种上妙资具供养无量如来,
这个功德远远不如末法时代一天出家受持一分戒律的功德。
总之,在家居士虽然在世间法方面有一定的能力,但这根本无法与出家人的功德相比。
《大智度论》云:
“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
就像孔雀虽有美丽的羽毛来庄严身体,却比不上能自在高飞的鸿雁;
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一再呵责在家的过患,赞叹出家的功德。
世尊曾说:
“诸在家众如住于火坑。诸出家众如住于凉室。”
《文殊师利问经》云:
“住家者魔王爱念。出家者令魔恐怖……住家者是黑暗。出家者是光明……住家者多散乱。出家者无散乱……住家者增长烦恼。出家者出离烦恼。”
与在家人终日忙于养家糊口相比,清净戒律的出家人根本不必为生活操劳,这是一种无欺的世俗缘起。
佛陀曾说:
“纵诸在家者,指甲上耕田,我之出家众,生活无贫穷。”
如今,全世界都处于金融风暴后的大萧条中,许多企业停产、倒闭,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许多世间人痛苦万分。
在座的道友如果没出家,可能现在每天也在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处于患得患失中,但现在大家根本不用感受这些痛苦。上个世纪50年代末,藏地出现了严重的饥荒,每天都有人饿死,但法王如意宝说,就是在那样的困难时期,出家人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经常有信士提供生活顺缘。
看到佛经中的教言,再联系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深深地感到出家人的生活太快乐了。
如果贪心很大,始终处于渴求的状态中,即使有再多的财产,内心也不会快乐。
如果贪欲微薄,恒时知足少欲,然会活得快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在家人去商场,这个也想买、那个也想买,贪心不断滋生;
而出家人到了商场,什么都不需要买,不会产生贪心。世间有一个半杯水的比喻:
在一个悲观主义者和一个乐观主义者面前放半杯水,悲观主义者会很伤心:杯子里有一半是空的!而乐观主义者会很欢喜:杯子里有一半是满的!
在家人就像悲观主义者一样,总是看空的那一部分,觉得这也没有、那也没有,自然活得痛苦;而出家人就像乐观主义者一样,总能看到满的那一部分,对一切都很知足,自然活得快乐。
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如果人的内心恒时痛苦,他的身心是不健康的,如果人的内心恒时快乐,他的身心是健康的。
在家人和出家人的身心状态存在如是差别,所以很少能见到长寿的在家人,即使有些在家人能活到高寿,但也是老眼昏花,一副老态龙钟之相,相比之下,出家人中却有许多精神矍铄的老寿星。
当今时代,有些人见到出家人活得快乐自在,他们不理解这是佛陀的加持和出家人自身的功德所致,反而认为出家人只会享受,从来不回馈社会,就像寄生虫一样。
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邪见。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有个别人虽然出了家,但他们既不闻思修行,也不利益众生,只是肆无忌惮地享用信财,这种人也算不上真正的出家人,佛陀在戒律中也遮止这种人享用信财。
但如果是一个戒律清净、精进闻思修行的出家人,则根本不是社会的寄生虫,他对众生的利益非常大。
当一个出家人安住在修行境界中时,无形中会对维护世界和平、增上众生的福报带来无穷的利益。
即便不谈以内在的功德默默地利益众生,仅从外在的利他行为来看,出家人的杰出表现也是在家人无法企及的。
一般来讲,不管是弘扬佛法还是作慈善事业,真正为众生付出一切的大多数是出家人;而有些在家人虽然有利益众生的心,但因为不得不考虑家人和亲友的利益,所以要把精力和钱财完全用于其他众生是很困难的。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有个别真正发了菩提心的在家菩萨,这些菩萨确实在无私地利益众生,不过这毕竟是少数。
现在不少人对出家人有种种说法,其实如果站在公正的立场,不管从哪方面来讲,出家人都理当值得尊重。
我在《佛教科学论》里专门阐述了出家人对世间的贡献,引用了古今中外的大量资料说明这个道理,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看。
总之,看看在家的过患与出家的利益,每个人就应当明白,出家确实是件值得欢喜的事,尤其是有过世间生活经验的出家人更能体会这一点。
当然,个别福报不够的人虽然出了家,但他们不但体会不到出家的快乐,反而觉得出家生活很寂寞,不如在家人活得潇洒,总觉得自己的选择错了,甚至想脱下现在的衣服,换上在家的衣服,把头发重新蓄起来,这些人真的是着魔了。
除了此类颠倒者以外,我想所有的人只要稍微分析一下,肯定都会厌离在家、欢喜出家。
下面我们看一则这方面的公案。
从前,舍卫城有一个叫得洛的婆罗门,他有一个妻子和七个已出嫁的女儿。婆罗门
的妻子像魔女一样恶劣,每当女儿和女婿们回来时,她总是以粗言恶语骂他们,平时她对婆罗门也经常生嗔恨心,百般折磨。这些女儿和女婿们也憎恨损恼这对婆罗门夫妇。
得洛婆罗门和妻子的关系很不好。其实在家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刚开始夫妻之间有
一种好感,但一段时间后好感就消失了,甚至将对方视为怨敌,见到对方的身影、
听到对方的声音都不舒服,想分手已经晚了,不分手又很痛苦,这样的家真比监狱还痛苦。
以前有一个老人对我说:“我家那两个人要闹离婚,我不想让他们离,怎么办呢?”
我开玩笑说:“如果你实在不想让他们离,我倒有一个办法。”“什么办法?您教教我!”
我说:“用一根绳子把他们捆起来。”她认为我在讲窍诀,急忙问:“怎么捆啊?您给我解释一下。”(众笑)
许多家庭不但没有亲情可言,甚至经常爆发战争,有些是热战,有些是冷战。
热战是公开的吵架打架,冷战则是长时间互不理睬。相比之下,冷战比热战更可
怕,因为热战只是当时有点“发热”,吵完打完了也就过去了,而冷战那种冷漠的态度带来的伤害才是最大的。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准备三个苹果,对第一个苹果称扬赞美,对第二个苹果讥讽挖
苦,对第三个苹果不闻不问。一个星期后,第一个苹果没有腐烂,第二个苹果有一点腐烂,第三个苹果腐烂得最严重。
冷漠无情的态度对无情法都有这样大的伤害,对具有心识的人的伤害更是可想而知了。
有的家庭长期处于冷战状态,连吃一顿饭都没气氛——每个人闷头吃自己的饭,吃完后站起来就走,那种冷冰冰的气氛实在难以描述。
我觉得,一方面他们在感情上确实有疙瘩,另一方面可能与这些人的素质也有关系。
有些人没有受过人规教育,根本不懂怎么和他人相处,对别人连起码的尊重和爱护都没有,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就应该容忍自己的傲慢无礼,这种人的家庭关系肯定会很糟糕。
一个人给别人带来快乐和痛苦都是很容易的。
如果一个人的人格贤善,他在任何团体都会给别人带来快乐,甚至他离开时,所有
的人都会觉得好像失去了什么。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恶劣,也会给整个团体带来许多麻烦。
我们学院的有些发心部门用餐时,个别人到了餐厅后谁都不理,好像对谁都特别不
满,吃完饭后使劲一撂碗就走,搞得其他人都心神不安:“他怎么了?”
“是不是你得罪他了?”
“没有啊。”这样非常不好。
今后道友们要注意这个问题,在一些部门发心时,除了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与其他人和睦相处。
到了耕地时,因为老婆罗门家没有牛,于是向邻居借了一头牛,结果不幸将牛丢了。婆罗门十分沮丧,心想:我造了什么恶业,今生遭受这样的果报?回家会受妻子折磨,女儿、女婿们也不让我住,现在又把邻居的牛丢了,我该怎么办呢?
他悲伤地坐在田里。这时,他看到佛陀坐在远处的一棵树下,威仪寂静、诸根调柔,于是他走了过去,倚着手杖一边观察一边想:这位沙门真是安乐,他既没有恶劣妻子的嗔恼,也没有坏女儿、坏女婿的折磨,到了耕地时又不需要借牛,他真是无忧无虑呀!
佛陀对他的心思一清二楚,于是对他说:“婆罗门,正如你想的那样,我的确没有任何烦恼。如果没有恶劣的妻子,怎么会遭受她的损害呢?也不会有七个女儿、七个女婿的损恼。如果无有要耕的田,也就不会有丢失牛的痛苦。婆罗门,你愿意出家吗?”
婆罗门对佛陀说:“我现在把家当作尸陀林一样,妻子、女儿、女婿看成怨敌一样,我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如果您开许,我为什么不出家呢?”
佛陀开许之后,得洛婆罗门出了家,最终他获得了阿罗汉果。
在这个公案里,得洛婆罗门苦不堪言,而佛陀则寂静快乐,在家出家的苦乐差别可谓一目了然。
其实不要说佛陀,一个普通的出家人也没有得洛婆罗门的痛苦。出家人的生活自由自在,不会受到任何人的束缚,而在家人的生活没有自由,始终生活在亲人的束缚中。
本来,生活在束缚之网中是很痛苦的,但有些在家人不懂这个道理,反而认为依靠亲人能得到幸福和快乐,结果他们的痛苦永无了期。
得洛婆罗门最初并没有真正的出离心,他因为讨厌自己的家人,为了摆脱家人的折磨才出家的。
当然,这种心态若能转变为出离心,也有机会趣入真正的解脱道。
以前难陀尊者刚出家时也没有出离心,但在佛陀的加持下,他产生了真正的出离心,最终也获得了圣者的果位。
思维正反两方面的道理后,高低、强弱的所有人都要尽量出家,并且守持一分以上的戒律,以便在相续中播下出家和受持律藏的种子。
这样的功德非常大,不要说终身出家持戒,即便一天出家持戒也有巨大的功德。
《本缘经》中说:“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
《佛说出家功德经》中记载:
一天,佛陀和阿难到毗舍离城乞食,有位王子和一群宫女正在高楼上娱乐,佛陀听到音乐声后,对阿难说:“再过七天,这个王子就会死去,如果他不出家,死后会堕入地狱。”
阿难便到王子那里劝他出家,王子接受了阿难的劝告。在前六天中,王子依然尽情享受,到了第七天,他来到世尊面前请求出家,并在一日一夜中修持净戒,之后就命终了。
佛告阿难:
“这位王子以一日一夜出家持戒的因缘,死后转生到四天王天,成为毗沙门天王之子;于此命终后又生到忉利天,成为帝释天之子;于此命终后又生到夜摩天,成为夜摩天王之子;……如此上下七次往返于六个欲天,都是成为天王之子。最后他会投生到人间,享尽荣华富贵,晚年生起厌离心,出家修道而成就辟支佛果。”
从这个教证可以了知,一日出家持戒,不仅免堕地狱,反而超生天界,最终还能获得道果,可见出家与不出家的差别有多大。
《佛说出家功德经》中还说,
对出家制造违缘有巨大的过患,对出家制造顺缘有巨大的功德。
因此,如果有人发心出家,大家千万不能制造违缘,要尽量成全他们。
为人子女的要明白,如果想报答父母的恩德,衣食和钱财不一定能报答得了,而且意义也不大,只有让父母趋入佛门,最好是能成全他们出家,这才能真正回报父母的深恩厚德。
总而言之,每一个人都应厌离在家生活,要把俗家看作牢狱一样。
《本生传》里有一句话,“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
希望各位在家佛友认识到出家的高尚,对出家要有希求心,
即使今生没有出家的缘分,也要发愿来世成为清净的出家人。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随喜建造佛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运动对心脏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