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8个月的宝宝手指,脚面,脖子,后背红疙瘩以及肚子有红疙瘩,口腔有溃疡

Tick5的推荐 | LOFTER(乐乎)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LOFTER for ipad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Tick5 的推荐
转载自来源
转载自来源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this.p={ dwrMethod:'querySharePosts', fpost:'29abbf_9b99e2a',userId:,blogListLength:30};| | 第二章0~2个月:用哭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0~2个月:用哭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0~2个月的宝宝,身体活动能力最低,几乎除了哭闹,没有其他“威胁”人的方式。这时候,多数妈妈都是刚刚接触新生宝宝,都没有经验,对宝宝的哭闹总是头疼万分,总觉得自己的宝宝不好带。其实,宝宝这是在以哭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在宝宝哭闹时,妈妈就应该警惕起来,宝宝是不是有什么需要了或者身体哪里不舒服了,这样,才能更好地照顾宝宝。睡觉眼睛时开时闭并非受了惊吓有些宝宝在睡觉的时候,眼睛会半睁着,或者时而睁开,时而闭上,有人说是因为宝宝受了惊吓,“收一收”就会好的。那么,这种说法正确吗?刚出生的宝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睡眠中,所以宝宝身体的很多状况都需要妈妈从他的睡眠中观察。很多妈妈发现自己的宝宝在睡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半睁着眼睛或者眼睛时开时闭的情况。一些老人说这是宝宝受到了惊吓,只要把魂魄“收一收”就好了,于是一些妈妈便千方百计寻求“半仙”为宝宝“收魂”,可是事后却发现宝宝睁眼睡觉或者眼睛时开时闭的现象根本没有好转。其实,宝宝在睡觉的时候眼睛时开时闭或者半睁着是正常现象。在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不仅宝宝,很多大人在睡觉的时候,也是半睁着眼睛或者时开时闭的。这是为何?其实很容易解释。我们在睡觉的时候,睡眠有深浅的不同。正常人在进入睡眠后半个小时就会进入深睡眠期。在深睡眠期,我们的大脑皮层细胞会处于充分的休息状态,能够很好地稳定我们的情绪,使心态渐渐平衡,帮助恢复精力。而且,我们的很多抗体都是在这时候产生的。而在浅睡眠期,我们不但会出现半睁眼睛或者眼睛时开时闭的现象,眼珠还可能在转动。我们很多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自己在睡觉的时候,仍然能够在朦胧中听到周围人在说话,这时候多半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宝宝也跟我们一样,是在体验这样的状况。刚出生的宝宝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睡眠中,因此并不需要太长时间的深睡眠。对宝宝而言,深睡眠和浅睡眠各占50%。在深睡眠阶段,宝宝呼吸和心跳都很正常,眼睛会紧紧地闭上。而在浅睡眠阶段,宝宝就会出现各种动作,比如微笑、皱眉、睁眼、吮吸、啼哭等,甚至有的宝宝还会完全睁开眼张望一下再继续睡。因为我们睡觉的时候深睡眠与浅睡眠是不断交替重复出现的,因而便出现了宝宝眼睛时开时闭的现象。有些妈妈担心宝宝睁着眼睛会光线太亮睡不着,其实根本无须担心,就算宝宝这时候睁着眼睛,“眼前”也是没有光的。处于浅睡眠阶段的宝宝不仅会睁开眼睛,甚至还会醒来不声不响的玩一会儿,很快就又进入了深睡眠状态。甚至有些宝宝醒来小便或者喝水之后,也仍然能够很快进入睡眠状态。但是,处于浅睡眠状态的宝宝很容易被周围的声音惊醒,因此这时候妈妈一定要注意保证周围环境的安静。随着宝宝的不断成长,宝宝的睡眠时间和规律会逐渐趋于正常,总体睡眠时间也会随之减少,宝宝深睡眠和浅睡眠的比例也会相应的出现变化,逐渐向成年人的深浅睡眠比例靠近。也就是说,深睡眠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靠近于90%。宝宝眼睛时开时闭的现象也会好转。浅睡眠状态也是宝宝的多梦状态,如果宝宝突然惊醒啼哭,妈妈一定要给予宝宝及时的安慰,因为这可能是宝宝做噩梦了。专家提示宝宝睡眠中眼睛时开时闭是正常现象,妈妈不需要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神神叨叨地给宝宝“收魂”。妈妈只要给宝宝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宝宝就能够拥有良好的睡眠。但是,宝宝睡觉的时候,妈妈一定要在旁边,以免宝宝做噩梦惊醒啼哭、饿醒、尿了或者身体不适等情况发生。宝宝最初的微笑可由妈妈诱发很多妈妈发现,宝宝自从出生之后,就会常常在睡梦中无人自笑,当周围有人逗他的时候,他也会露出真诚的笑容。一般,出生两周内的宝宝就会露出“第一次微笑”。只要给宝宝吃饱喝足了,保证周围环境是舒适、安全的,宝宝就可能在睡眠的时候微微翘起嘴角,露出无意识的笑容。这种无人自笑就是宝宝的“自发性微笑”。在宝宝的所有生理需求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宝宝就可能会露出这种作为心理反应的笑容。这表明宝宝已经迈出了人生中开始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宝宝还有一种笑,叫做“诱发性微笑”,一般出现在宝宝满3周以后。这时候,宝宝在看到妈妈的脸的时候,或者听到妈妈温柔的声音,都有可能露出有意识的笑容。随着宝宝的成长,这种“诱发性微笑”会越来越明显,从开始的只有嘴角微微翘起,会逐渐发展到整张脸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时候,宝宝感兴趣的任何东西都能够诱发他的这种笑容。宝宝最初的微笑多数都可以由妈妈诱发,这可能是因为宝宝曾在妈妈肚子里待过漫长的9个月,而且当他出生之后,妈妈又是陪伴他最多、能够满足他所有需求、给予他安全感的人。宝宝最熟悉妈妈的味道、妈妈的声音,妈妈是他最信任的人,在面对妈妈的时候,宝宝就会比面对别人时更多的微笑。宝宝正式的社会性微笑会在出生3个月以后出现,那时候,不需要别人引逗,宝宝也会主动的露出微笑。2个月以内的宝宝其实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社会能力,这种“诱发性微笑”就是一种最初的社会性微笑。在宝宝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微笑就是向他人表达快乐的一种方式。而且,很多宝宝在逐渐学会“诱发性微笑”之后,就会对着身边对他微笑的人露出笑容,这就是宝宝人际交往中最初的一种回应方式。这种社会性笑容不仅能够建立宝宝和爸爸妈妈之间的感情联系,还能够实现亲子间的感情互动,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宝宝的智商。既然我们知道了宝宝“诱发性笑容”的最好诱发者是妈妈,那么妈妈该如何来更好地诱发宝宝的微笑呢?其实妈妈需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只要让宝宝看清你的整张脸就行了——是整张脸,不是侧脸,更不是后脑勺。宝宝的“唯我”意识很强,总是希望妈妈能够把全部心思放在他身上,因此他也喜欢看到妈妈整张脸面对自己,这样会让他知道妈妈是在全心全意照顾自己。其实,不止宝宝这样,连我们成年人在与人说话的时候,都希望对方可以全神贯注,而不是不停地东张西望。当宝宝稍大点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在他跟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没有与他面对面,他就会用手将我们的脸扳过来。出生2个月以内的宝宝虽然还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但是对于“面对面”交流的意愿已经产生了。因此,当妈妈在照顾宝宝或者逗他玩的时候,最好让宝宝看到你的整个脸。专家提示宝宝的情绪极易被妈妈传染,因此,在照顾宝宝的时候,妈妈一定要保证自己情绪的良好,特别是在宝宝对妈妈露出微笑的时候,妈妈不管多么烦躁、气愤、不快都要努力让自己做到心平气和,然后对宝宝露出温柔、真诚的笑容。否则,不但会让宝宝产生不安,还容易让宝宝产生消极的情绪,影响宝宝心理的健康发育。要求妈妈给予照料的啼哭特点有些宝宝经常会哭闹不止,但是因为他们尚不能表达,爸爸妈妈就很难知道他们到底为什么哭,导致爸爸妈妈被闹得精疲力尽,宝宝也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其实,刚出生的宝宝往往就是通过啼哭向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的。大部分刚生完宝宝的妈妈都没有育儿经验,在宝宝啼哭的时候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宝宝到底为何而哭,甚至有时候越哄宝宝反而哭得越厉害。这时候,一些急性子妈妈就可能不停地摇晃宝宝,殊不知这样做很可能导致宝宝大脑受到损伤。其实,哭声是宝宝的一种特殊语言,它能够表达宝宝的感情、需求以及身体状况。若是妈妈可以理解宝宝的这种特殊语言,在照顾宝宝的时候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处理起来也会更加得当。生理性啼哭生理性啼哭是宝宝的正常啼哭,他表示宝宝身体很健康。宝宝正常啼哭的时候,一般声音特别响亮,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没有眼泪,吃饭、睡觉、玩耍都很正常,而且每次啼哭的时间都很短,一天会哭数次。这时候,妈妈完全不用紧张,宝宝只是在进行一种特殊的运动而已。这种啼哭可以加大宝宝肺部的活动量,促进宝宝吸入更多新鲜氧气,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同时能够加快血液循环,促进宝宝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另外,这种特殊的运动还能够促进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促使宝宝逐渐形成条件反射,提高智力;还能够增加食欲,促进宝宝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当宝宝正常啼哭的时候,妈妈只要轻轻抚摸他、对他笑,或者将宝宝的两只小手置于腹部轻轻摇晃几下,这样宝宝很快就会不哭了。需要性啼哭若是宝宝的哭声有乞求的感觉,声音开始很小,渐渐增大,而且很有节奏,这时候如果妈妈用手轻轻碰触宝宝的嘴边或者面颊,宝宝马上就会转过头来,张开小嘴寻找妈妈的乳房,同时嘴里还有吸吮的动作;若是妈妈拿开手,没有给宝宝喂奶,宝宝就会哭得变本加厉。这是宝宝饿了,妈妈应该赶紧给宝宝进行喂奶。若是宝宝哭闹的时候,嘴唇发干,还经常用舌头舔嘴唇,整个人显得特别烦躁,这就表示宝宝渴了,妈妈应该赶紧给宝宝喝水,只要宝宝喝了水就会马上安静下来。一些宝宝在吃完奶之后会放声大哭,而且哭声很尖,还会乱蹬腿,这时候妈妈若是贴着他的腹部抱起,宝宝就会哭得变本加厉,同时嘴里还会溢出奶水,甚至还会呕吐。这种情况就说明宝宝吃得太多了,引起腹部饱胀。这时候,妈妈完全不必哄他,放任他哭泣就好,只要不引起窒息即可,因为哭对宝宝来说是很好的运动,有助于宝宝的消化。若是宝宝在睡醒或者刚吃完奶的时候哭闹,且哭声不是很大,哭的时候没有眼泪,同时一个劲儿地蹬腿,这时候妈妈就该检查下宝宝的尿布了。这种情况,多半是宝宝尿湿了,用哭声来通知妈妈给自己换干净的尿布。宝宝身体觉得冷的时候也会啼哭,而且声音不太响,比较低沉,但是很有节奏,这时候宝宝的身体多半动得很轻微,妈妈若是摸摸他的手脚,会觉得有些发凉,嘴唇也有些发抖。这时候妈妈只要适当地给宝宝添加衣被,或者将宝宝置于温暖的地方即可。宝宝觉得热的时候同样也会啼哭,但是却跟冷的时候不同。这时候的哭声会很大,神情显得特别不安,同时会舞动手脚,脖子上会出很多汗。这时候,妈妈只要给宝宝适当减掉衣被,将宝宝置于凉爽的地方,宝宝就会马上安静下来。若是宝宝想睡觉的时候是在喧闹、空气污浊或者比较热的地方,他就常常会发出一阵阵不耐烦的哭声,两眼无神,眼睛也多半不爱睁开。这时候,妈妈最好找个安静清爽的地方哄孩子,这样宝宝马上就会安静下来,而且很快就会停止啼哭。宝宝多数都特别喜欢妈妈抱,想要妈妈抱的时候也爱哭,但是这种哭的哭声平缓,带有一定的颤音,而且很有节奏,宝宝会不停地转动头部,等妈妈走到面前,就会露出对妈妈特别企盼的神色,哭声也会马上变小,但是嘴里仍旧哼哼唧唧。只要妈妈将他抱起来,他马上就会露出笑容。如果宝宝本来好好的,却突然哭起来,哭声尖利,这就说明宝宝被异物刺痛、被虫咬,或者被其他硬东西扎到了,妈妈要仔细检查宝宝的衣物和被褥,看看有无异物,最好再看看宝宝皮肤上有没有蚊虫咬伤的痕迹。疾病性啼哭有些宝宝夜间会惊哭,晚上睡觉的时候总是哭一会儿睡一会儿,特别不安宁,好像受了惊吓一般,而且多数会闭着眼睛哭,哭的时候还会出现肢体抖动。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宝宝缺钙,妈妈应该给宝宝进行补钙。有时候宝宝本来玩的好好的,却会突然剧烈地哭闹起来,一阵阵的,哭得特别厉害,怎么哄也不行,同时面色苍白,表情极其痛苦,双腿弯屈,这样过一会儿他可能又没事了,继续玩耍或者安静地入睡,但是过一段时间又会剧烈哭闹起来。这种情况妈妈一定不要大意,这可能是宝宝患上肠套叠了,妈妈应该赶紧带宝宝去看医生。有些宝宝出生的时候出现过窒息或者身体有产伤,就容易出现尖叫般的哭声,脸色阵阵青紫,同时四肢肌肉抖动。这是宝宝感到头疼了,这时候妈妈要马上带宝宝去医院,因为宝宝可能患有脑出血或者缺血性脑病。宝宝哭的时候声音很大而且很高,特别是在晚上,哭的时候会不停地晃动着脑袋,或者抓耳挠腮,这是宝宝的耳朵疼了。可能是因为宝宝患上急性中耳炎或外耳道疖肿造成的。宝宝出现流涎,或者之前出现过,现在更加严重了,而且只要一给他喂奶他就哭个没完,这时候妈妈最好检查下宝宝的口腔,可能口腔黏膜上有溃疡或者疱疹。若是宝宝出现连续短促的急哭,同时口唇发紫,出气的时候特别费劲,有时候还会发热。这说明宝宝可能患了肺炎,妈妈应该尽快带宝宝去医院诊治。专家提示若是宝宝的啼哭不是正常啼哭,妈妈就要认真检查宝宝的周身以及周围环境,及时发现问题的所在。特别是当宝宝哭得特别厉害,而且各种照料都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妈妈要考虑到宝宝是不是出现了病患,若是情况较严重自己不能处理,就要马上带宝宝到医院诊治。母乳喂养的宝宝也要喝水大部分刚生宝宝的妈妈常常被宝宝弄得晕头转向,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给宝宝喂奶,什么时候该给宝宝喝水,要么给宝宝吃撑了,要么没给宝宝吃饱,甚至在宝宝饿了的时候喂水,在渴了的时候喂奶,更有些妈妈干脆认为母乳喂养的宝宝不需要喝水。很多妈妈认为,出生后2个月以内的宝宝,基本上没什么行为能力,所有的需求都会通过哭来表达。但是,其实宝宝已经懂得通过动作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宝宝在饥饿感觉较重的时候就会大哭,但是刚刚开始感到饥饿的时候,宝宝可能并没什么反应。但是,如果这时候妈妈用手碰触他的脸颊或者嘴边,就会发现,宝宝会扭转头寻找乳头,同时嘴里做出吮吸的东西,这就是宝宝再说:“我饿了!”很多妈妈发现,当宝宝渴的时候,也会做出跟饿的时候差不多的动作,那么,怎么才知道宝宝是饿了还是渴了?其实,只要妈妈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宝宝在扭头做出吮吸动作的同时还会舔嘴唇,这就表示宝宝渴了。很多妈妈认为母乳中含有大量水分,以母乳喂养的宝宝没有必要再给他喝水。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虽然母乳中含有大量水分,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宝宝身体的需求。人体内水分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新陈代谢等各种生命活动都需要水的参与或者提供反应环境。一般来说,刚出生的宝宝身体内水分占总重量的78%~80%,12个月以内的宝宝体内水分占身体总重量的70%,进入幼儿期之后宝宝体内的水分占身体总重量的65%,而成年人则占60%。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需要水,如果没有水,生命是没法生存下去的。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体内新陈代谢特别旺盛,所需要的水自然也就特别多。只靠母乳中的水,根本没法满足宝宝的身体所需。因此,妈妈在给宝宝喂奶的间隙,也要给宝宝定时喝水。一些妈妈认为纯净水干净,而且含有多种矿物质,对于宝宝的身体肯定特别有好处。但是,妈妈们也要注意,纯净水多是经历了众多的工艺流程的,进行了无数次的净化,在细菌、病毒被除去的时候,其实水中的矿物质也被除去了。这样,宝宝喝的纯净水就真的是“纯净水”。长期喝这种水,宝宝身体所需的矿物质会严重缺乏,影响宝宝身体健康。那么,该给宝宝喝什么样的水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平常饮用的白开水。白开水不仅含有众多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元素,而且特别易于解渴。白开水进入人体后特别容易透过细胞膜,促进新陈代谢。而且,把水煮沸后自然冷却,然后再给宝宝喝,能够起到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多给宝宝喝凉开水,还能够提高宝宝体内脱氢酶活性,减少肌肉内乳酸的含量,有效缓解宝宝的疲劳。另外,煮沸后的水冷却4~6小时饮用最好,如果放的时间太长容易被细菌感染。专家提示宝宝饿了或者渴了的时候,妈妈一定要及时给宝宝喂奶或者喝水。虽然母乳中含有大量水分,但是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的阶段,新陈代谢特别快,需要的水分也多,母乳所供应的水并不能完全满足宝宝身体所需,因此,妈妈一定不要忽视。通过睡姿了解宝宝身体状况有些宝宝只要妈妈轻轻唱着童谣哄就会很快睡着,但是有些宝宝睡觉的时候却总不安宁,他们时常会惊醒,甚至没有原因的啼哭,或者睡的时间比其他宝宝少的多,妈妈时常搞不明白他们到底是怎么了。宝宝尚不能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只能哭闹,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爸爸妈妈们对此总是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判断宝宝的身体健康与否。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宝宝的睡姿来看他的健康状况。正常情况下,宝宝睡觉的时候会特别安静,头部有微微的细汗沁出,呼吸平稳,且均匀无声,有时候脸上会出现各种表情。但是,若是宝宝的睡眠出现异常,就说明宝宝身体不适了。仰卧着打鼾若是刚出生的宝宝睡觉的时候出现鼻塞、吐沫或者张口呼吸等情况,妈妈就要考虑宝宝是不是存在鼻腔狭窄等畸形,或者可能感染了呼吸道疾病。对于稍大点的宝宝,若是出现打鼾的症状,妈妈就要带宝宝去检查扁桃腺、增殖体是否肥大。若是宝宝存在增殖体增大或者先天发育异常,就要通过手术来治疗;若是因为呼吸道被病毒或细菌感染,从而导致炎症,妈妈就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使用药进行治疗。溢奶或吐奶有些刚出生的宝宝喂完奶后马上睡觉就容易出现溢奶,吐奶之后还能继续甜甜的睡去,而且长得特别壮实,这可能是因为宝宝胃的幽门出现痉挛或者喂养不当。另外有些宝宝会出现喷射状吐奶,从他的腹部能看到肠蠕动的状态,甚至还能摸到包块,这种情况宝宝很可能患有“幽门肥厚性狭窄”。妈妈在给宝宝喂完奶以后,最好竖立抱起宝宝轻轻地拍他的背部,直到宝宝打完嗝、排完气再将他放下,最好让宝宝侧卧,以免宝宝呕吐后误吸。患有“幽门痉挛”的宝宝,妈妈可按照医生的指导给宝宝服用解痉药。经确诊是“幽门肥厚性狭窄”的宝宝,则需进行手术治疗。反复蹭脑袋宝宝的耳道非常短,倾斜度也相对比较小,躺着的时候,如果啼哭,眼泪就易进入耳中,因为宝宝免疫力比较低,眼泪进入耳中就易诱发中耳炎。有些宝宝属于过敏体质,耳道内常常会出现湿疹,使宝宝感觉特别痒,甚至疼痛难忍。缺钙的宝宝睡觉的时候容易出汗,导致枕巾变得潮湿,潮湿的枕巾刺激他头部皮肤,也导致宝宝睡不安稳,总是把脑袋蹭来蹭去的。宝宝躺着哭的时候,妈妈一定要尽快将他的眼泪擦去,最好定期去医院检查宝宝是否患有中耳炎,一旦确诊就要尽快治疗。若是宝宝的耳道存在湿疹,妈妈就不要给宝宝吃腥、膻的食物。缺钙的宝宝不仅要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还要多晒太阳。头偏向一侧若是宝宝从出生开始就喜欢偏向一侧睡觉,会导致宝宝后脑部左右不对称,日后只能偏向一侧睡觉。甚至有些喜欢偏向一侧睡觉的宝宝,在稍大点的时候,因为一侧颈部肌肉痉挛,脖子会越来越偏。对已经睡偏头的宝宝,妈妈可将其一侧枕头垫高,以此来改善宝宝的睡姿,重新塑造宝宝的头形。对已经睡歪脸的宝宝,妈妈要让他保持仰卧睡姿,尽量不要让他趴着睡或者侧身睡。对斜颈的宝宝,妈妈要及时待他去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同时配合功能锻炼,逐步使之恢复正常容貌。小手搔屁股宝宝易感染绦虫、蛔虫和蛲虫。蛔虫会夺走宝宝的营养,损伤宝宝的肠黏膜;绦虫会导致宝宝消化不良、肚子疼或者腹泻等;而蛲虫会在宝宝的肛门附近产卵,使宝宝睡不安稳、肛门附近特别瘙痒。妈妈要给宝宝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勤给宝宝更换内衣、洗手,定期给宝宝的奶瓶和玩具消毒。但是,尽量不要自行随意给宝宝驱虫,特别是宝宝腹部出现剧烈疼痛的时候,驱虫会让宝宝体内的虫受到惊吓从而在宝宝体内乱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使用相关驱虫药物,而且还要注意宝宝的大便。吸吮拇指睡觉宝宝出生以后,会常常在潜意识里想要保护自己身体比较脆弱的部分,吸吮手指会让他有安全感。另外,如果在宝宝觉得寂寞的时候,没有人抚摸宝宝,他也会情不自禁地吸吮手指。因此,妈妈要给予宝宝充分的饱含爱意的抚摸,安慰宝宝的“皮肤需求”。不抱着就不睡觉有些宝宝只在白天睡觉晚上不睡,或者不含着乳头就睡不着,甚至必须抱着才能睡得着,这并不是宝宝的问题,都是妈妈给宝宝养成的坏习惯。良好的睡眠有益于宝宝的体格和大脑发育。因此,妈妈千万不要给宝宝养成不抱着就不睡或者含着乳头才肯睡的习惯。要从宝宝刚出生开始,将宝宝放在床上,妈妈可以给他唱唱歌或者跟他说说话,但是要让宝宝自己慢慢入睡,这样久而久之,宝宝就会知道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黑白颠倒”的宝宝,妈妈尽量在白天多带他玩一玩,特别是晚上七八点的时候,最好不要让宝宝睡觉,不然他晚上就睡不着了。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宝宝就会形成比较好的睡眠习惯。惊醒并啼哭若是宝宝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继而大哭不止,怎么哄都不行,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渐渐缓解下来。这多数是宝宝做了噩梦。因为宝宝的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做噩梦惊醒啼哭并不算疾病表现。妈妈要注意不要在晚上给宝宝吃得太饱,宝宝睡觉的时候要保持室内通风。但是,若宝宝梦中惊醒的频率太高,就有必要去医院做下检查,以防是脑部病变所引起。睡眠时间特别少刚出生的宝宝每天应该睡大约18个小时,2个月的宝宝每天睡大约16个小时。当然,这只是基本的参考时间,多点少点并没什么关系。但是,若宝宝的睡眠时间和这个参考时间相差太多(超过2个小时),就需要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了。一些宝宝睡的时间特别少,这很可能是由于缺钙所引起的。嗜睡或不爱动有些宝宝睡得特别多,而且吃的也不多,还不爱动,大便也少,有比较明显的黄疸,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一定不能大意,因为这可能是因为宝宝患有甲状腺功能低下,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诊治。若是先天性的,在宝宝出生的前3个月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就很可能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当然,若宝宝只是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段睡得多,例如生病的恢复期,病好之后睡眠恢复正常,这是不用担心的,属于正常情况。专家提示宝宝的睡姿能够向我们传达他身体的健康状况,因此妈妈一定要特别注意宝宝异常的睡姿,尽快找出宝宝睡不安稳或者睡姿异常的原因,必要时带宝宝去医院进行诊治。喂奶后哭声尖,溢奶甚至呕吐是太饱了一些刚出生的宝宝常常在吃完奶以后从嘴边流出一些奶液,而且每天可能会有很多次,这种情况就叫做“溢奶”。有时候宝宝在吃完奶以后,因为体位改变就容易引起溢奶。有些宝宝在吃完奶之后,会尖声哭,同时伴有溢奶甚至呕吐状况,还会乱蹬双腿,若是妈妈贴着他的腹部将他抱起,他会哭得变本加厉。有些妈妈对此总是手足无措,以为宝宝得了什么病患,其实这只是宝宝在向你表达你给他吃得太多了。宝宝的胃容量很小,胃部肌肉也很薄弱,胃神经的调节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胃的入口处肌肉比较松,出胃处的肌肉又比较紧,再加上胃呈水平状,胃底平直,奶水易返流,从而引起呕吐。若是给宝宝喂奶的时候姿势不对,或者喂养不当,或者喂得太饱,或者宝宝在喂奶的时候啼哭以及吸空奶瓶、妈妈乳头过大或凹陷从而使宝宝吞入大量气体,都会造成宝宝溢奶甚至呕吐。另外,若是使用奶瓶给宝宝喂奶的时候,橡皮奶头孔眼太大,使宝宝吸奶太急、太冲,或者喂奶之后太早翻动宝宝,都可能导致宝宝呕吐。但是,这些呕吐都是生理性呕吐,妈妈只要在给宝宝喂奶的时候注意姿势,不要喂得太饱,在宝宝啼哭的时候别急着喂奶,别给宝宝吸空奶瓶,就能够大大减轻宝宝呕吐的发生。另外,在给宝宝喂完奶以后,妈妈最好抱起宝宝,让他伏在妈妈的肩上,同时妈妈轻拍宝宝背部,让宝宝将吸进胃里的空气吐出,然后以右侧卧位将宝宝放下。若是宝宝出现下列情况,妈妈就要考虑宝宝是不是患了某种疾病:频繁呕吐奶水,吐出的是绿色胆汁或者奶瓣,呕吐量大;呕吐为喷射性,同时宝宝尖声哭闹;一出生就呕吐,没有排出过胎便,同时有腹胀,而且从出生后2~3周开始,出现持续性、进行性吐奶;呕吐为喷射状,吐出的是奶凝块,其中没有胆汁;大便量比较少,呕吐之后有很强的饥饿感。这些情况可能是因为宝宝患有脑膜炎、颅内血肿、胃肠道感染、先天性食道闭锁或先天性厚性幽门狭窄,妈妈要尽快带宝宝去医院诊治。一般来说,宝宝出现轻微吐奶和溢奶,并不需要紧张,只要改善喂奶姿势即可,并在喂奶后帮宝宝吐出胃里的空气就可以的。有时候,宝宝因为感冒生病,吐奶情况可能会严重一点,但是妈妈也不需要太过担心,随着宝宝渐渐长大,就会有明显的改善。专家提示若是宝宝吐奶的时候,还伴有咳嗽、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妈妈就要考虑宝宝是否患了感染性疾病。感冒的时候,若是伴有咳嗽,宝宝就容易出现呕吐症状。这时候喂奶要格外小心,因为感冒咳嗽会加快宝宝的呼吸频率,容易引起溢奶、吐奶,因此妈妈要特别注意宝宝喂奶吞咽和呼吸的协调,尽量做到少食多餐。与宝宝进行目光接触很重要人类身体语言中极其重要的一种就是目光接触。目光接触就是两个人同时互相看着对方的眼睛或面部。目光接触能够促进宝宝的情感发育。很多爸爸妈妈都特别重视早教,一提起早教来,都能说得有条有理,然而却忽略了与宝宝的交流。爸爸妈妈与宝宝要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爸爸妈妈与宝宝之间的交流,而目光接触是爸爸妈妈与0~1岁的宝宝最好的交流方式。如果在1岁之前爸爸妈妈很少甚至根本不与宝宝进行目光接触,等宝宝稍大点的时候,就会不爱说话,不与小朋友玩,跟人说话交流也不看人脸,目光也会不灵活,甚至在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的时候都不会开口说话只会用手指。这种情况甚至会影响宝宝的一生。因此,在宝宝小的时候,妈妈一定要注意与宝宝进行目光接触。目光接触会影响到宝宝的认知,还会影响宝宝的社交能力。在宝宝第一次与妈妈建立目光接触的时候,目光接触就开始了对宝宝社会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刚出生的宝宝其实就会看妈妈的脸了,但通常要到2~3周的时候,他才能够进行持续的目光接触。若是宝宝这时候还不会进行目光接触,他的智力或者社会能力就很可能发展迟缓。若是宝宝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里没有与妈妈进行过目光接触,在他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表现出一些极其不同的行为模式,比如前面所说的社会能力发展迟缓。现在多数爸爸妈妈都要上班,宝宝出生后没多久就转由家里的老人来带,因此照顾宝宝的人就可能会忽视与宝宝的目光接触,而这种目光接触又常常在早期的亲子依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很多妈妈来讲,与宝宝的第一次的“心灵交流”就是目光接触。宝宝虽然小,但是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了,妈妈或者照顾宝宝的爷爷奶奶在与宝宝相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地对待和照料宝宝。通常情况下,目光对视的持续时间都不会太长。我们与一个陌生人或者不太熟悉的人进行目光接触的最长时间不会超过1.5秒。长时间的目光接触通常只局限于关系特别亲密的人之间,例如母子。但是,宝宝还太小,注意力不会聚集在一处太久,因此一开始进行目光接触的时候,时间不要太长,可以逐渐增长时间,但是仍然要适度。妈妈与宝宝进行目光接触不仅会影响宝宝的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还能够引起明显的生理反应。目光接触会加速妈妈和宝宝双方的呼吸频率和心跳,还会促使双方出汗,这样就能够促进宝宝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宝宝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专家提示妈妈与宝宝之间的目光接触是很容易建立起来的。对妈妈来说,与宝宝进行目光接触就是与宝宝进行“心灵交流”,不仅可以加深感情,对于宝宝早期的亲子依恋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还能够让宝宝了解到妈妈在很认真的照顾自己,从而产生充分的安全感。怎么知道宝宝冷或者热宝宝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还比较弱,体表面积相对比较大,皮肤汗腺尚未发育完全,因此体温调节功能尚不完善,产热和散热时常出现不平衡,导致宝宝体温易波动。人都有一定的体温。机体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从而保证体温的稳定。同时,只有体温稳定了,机体各种功能活动才能够正常进行。低等动物的体温不能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上,只能随着周围环境的温度变化而改变,故而称为变温动物。而人和高等动物则属于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而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通过产热和散热来调节体内环境温度,使之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同时提高自身对周围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力。人在健康状态下体温是比较恒定的,一般保持在36.2℃~37.3℃,而不会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当然,人体正常体温并非某一具体的温度,而仅仅是一个范围。例如,一般人的口腔体温范围为36.7℃~37.7℃,腋窝温度范围为36.0℃~37.4℃,直肠温度范围为36.9℃~37.9℃。人虽然是恒温动物,体温也比较恒定,但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人的标准体温会低于36.2℃,有的则会高于37.3℃。而且就算是同一人,体温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刻也可能是不一样的,体温在夜晚的波动大约是1℃。宝宝出生以后,需要逐渐适应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就要凭借自身的体温调节来完成。但是,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功能还不完善,从而导致宝宝的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薄弱,使宝宝体温难易稳定。另外,宝宝的皮下脂肪也比较薄,体表面积在按照体重计算的时候也显得相对较大,易引起散热过多从而导致体温太低。在冬天,若是不注意宝宝的保暖,使得宝宝体温太低,全身冰冷,就会导致宝宝皮肤被冻伤,甚至引起皮下脂肪变硬从而导致宝宝患硬肿症。另一方面,因为宝宝的汗腺发育不成熟,排汗、散热功能相对较弱,肾脏对水盐的调节功能也比较薄弱,若是环境温度太高、保暖过头或者摄入的水分太少,宝宝的体温就会上升很高,甚至会达到40℃,宝宝就可能因为体温太高而抽风,甚至可能引起猝死。因此,宝宝出生以后,妈妈要注意保持室内环境空气温度的基本稳定和适宜,最好控制在16℃~22℃,同时保证宝宝的衣物要适量,高温季节要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水分,以维持体温的稳定。另外,要注意经常开窗通风,家里若是使用电风扇或空调,要注意不要让风吹到宝宝身上。冬天要使用取暖设施,保证宝宝的房间里温度不低于25℃,最好给宝宝穿上绒衣或者棉衣,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在宝宝的衣被外面放上一个热水袋。另外,要适当增加母乳喂养或者葡萄糖水,这些都能够提高宝宝的耐寒性。对于早产儿或者体重不足的宝宝,妈妈要格外留心他们体温的变化。若是宝宝体温太低或者太高,且经过一般方法处理之后仍然没有什么变化,妈妈就要想到是不是宝宝生病了,要尽快带宝宝去医院诊治,一定不要耽误。有时候,只是给宝宝穿裹得太多,宝宝的体温就会升到40℃,甚至引起宝宝抽风;但是一旦保暖跟不上,又会导致宝宝的体温下降,严重的还会引起硬肿症,威胁到宝宝的生命。因此,初为人父人母的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注意随时监测宝宝的体温,帮他做好体温调节工作。刚满月的宝宝,保证肚皮与衣服间隙的温度在30℃~34℃最合适。这时候,宝宝的体温只是靠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身体内的所有器官都处于最佳的状态,代谢率处于最低状态,消耗的热量减少,从而使提供给身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达到最大。若是宝宝生长在最合适的温度环境中,不仅能够避免某些疾病的侵扰,而且还能促进体重增长加快。宝宝调节体温的能力还很弱,环境温度太冷或者太热都会使他感到不安。当环境温度太低的时候,宝宝的哭声比较低沉,而且有一定节奏,哭的时候肢体不怎么动或者蜷曲,手脚都发凉,嘴唇发紫。这时候,妈妈就要注意给宝宝增添衣被,以让宝宝感到舒适。而当宝宝热了的时候,他的哭声会很大,而且哭个没完,心情很烦躁,皮肤泛着潮红,四肢不停地舞动,身体温度有些热,脖子上有汗,但是其他的都会很正常。此时,妈妈就该尽快给宝宝减掉适量衣被,将宝宝置于凉爽的地方。专家提示因为打“蜡烛包”会束缚宝宝的身体,特别是手脚,使宝宝在冬天因为活动量减少、产热量减少而易引起硬肿症等寒冷损伤。而且,若是“蜡烛包”包得太紧太厚,在环境温度偏高的时候,又会因为不能很好的散热而引起宝宝体温过高,严重者还会导致宝宝猝死。宝宝常打哈欠可能是缺氧有些宝宝时常会出现眉头紧皱、嘴巴张大的打哈欠状,有些妈妈认为那不过就是个普通的哈欠,没什么问题,便听之任之不加以注意。殊不知,打哈欠也可能是因为宝宝缺氧所致。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止都会打哈欠。人到底为何要打哈欠,其原因可能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打哈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就像心跳和呼吸一样,不是人的意志所能控制的。打哈欠能够帮助保护脑细胞,促进脑部的供氧量增加,还能够促进人体应激能力的提高。人打一次哈欠的时间约为6秒钟,在这个时间里人双眼紧闭,耳朵几乎听不见周围的声音,全身的神经和肌肉处于完全松弛状态。打哈欠的时候,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休息,能够对人体起到重要的生理保护作用。通常,人是在想要睡觉的时候打哈欠,然而,人在大脑缺氧的时候也会打哈欠。人体打哈欠是在进行深呼吸运动,这种深呼吸运动能增加血液中的氧气含量,排出较多的二氧化碳,使人体的精力更加充沛。人在困乏时会哈欠连连,这是在提醒人体大脑疲劳了需要睡眠休息,而当人在开始紧张的工作时候,往往也会哈欠不断,这是人体在借助深呼吸增加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从而提高大脑的活动力。0~2个月的宝宝多数情况都处于睡眠状态,虽然睡眠比较浅,但是也已经足够了,并不会让他们觉得多么困乏,因此平时若是宝宝经常出现哈欠不断的情况,妈妈就要考虑是不是宝宝缺氧了。同时注意宝宝生活的环境,确认是否有什么植物之类在跟宝宝争夺氧气,若是有,要尽快将这些因素处理掉。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大脑需要足够的氧气,否则就可能会影响宝宝的大脑发育,进而对宝宝的整个身体发育造成严重影响。专家提示当宝宝的肺脏周边的组织察觉到肺里的氧气浓度降低的时候,宝宝就会通过打哈欠来吸入更多空气以保证足够的氧气。当宝宝长时间哈欠连连的时候,妈妈一定不要大意。若是宝宝的房间里有绿色植物,最好将他们移走,以免这些绿色植物跟宝宝抢夺氧气。另外,宝宝若是有感冒的倾向,也会哈欠不断。因为他的呼吸系统感觉到了不适,会通过打哈欠来活络血液和体液。母乳不仅含有充足营养,还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因此,建议妈妈最好给宝宝喝母乳,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产生。宝宝闹困为哪般有些宝宝犯困的时候,就总是大哭大闹,无论妈妈怎么哄都无济于事,直到哭闹上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渐渐睡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闹困”。很多妈妈一提起宝宝闹困就头疼不已,特别是2个月以内的宝宝,既不敢竖着抱,又不敢抱上街哄,还担心哭闹太厉害引起窒息。多数宝宝闹困的时间是在下午大约6点。闹困时,宝宝会哭个没完,怎么哄都无济于事,总是哭到上气不接下气哭不出声为止。宝宝闹困,妈妈一定不要大意,这可能是宝宝身体不适的征兆。一些宝宝受凉感冒或者身体出现其他不适,例如尿布湿了或者穿戴不适、周围环境问题。宝宝还太小,没法用语言表达,也不能明确的指出问题所在,只能凭借哭闹来告诉妈妈。有的妈妈在孕期或者哺乳期营养状态不好,就会导致宝宝先天营养不足,致使宝宝钙质不足,影响宝宝的神经发育,宝宝在犯困的时候就会哭闹不已。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是特别严重,只要妈妈加强营养,保证奶水充足,很快就可以弥补上。另外,还有一些宝宝被抱习惯了,养成不抱着就睡不着的习惯。宝宝对周围环境特别敏感,本来在妈妈的怀里睡得好好的,突然被放下他就会马上感觉到,继而大哭大闹,时间久了也会形成闹困。这些宝宝多半是对周围环境缺乏安全感,所以喜欢在比较熟悉的妈妈的怀里,妈妈应该在平时多抚摸宝宝,多跟他轻声说话,让他知道妈妈在他身边,增加他的安全感。妈妈试着给宝宝唱摇篮曲,这是哄宝宝的最好办法。摇篮曲跟其他的歌曲不一样,它具有极强的催眠特性,它曲调平和,节奏缓慢,很快就能使宝宝安静下来,继而慢慢入睡。给宝宝唱摇篮曲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曲子。摇篮曲基本上都是6/8拍或者3/4拍的,现在的年轻妈妈很多不会唱摇篮曲,所以,妈妈可以选择一些3/4拍或慢四拍的平缓歌曲。妈妈要边唱边观察宝宝的反应。大多数宝宝对音乐都有很强的反应力,而且容易接受摇篮曲这样慢节奏的乐曲。当然也有些宝宝会喜欢听一些特别的音乐,因此,妈妈在唱摇篮曲的时候要根据宝宝的反应来确定该唱哪一类。另外,妈妈在唱摇篮曲的时候,要注意宝宝的情绪变化。若是宝宝不停地打哈欠,就说明他已经很困了,只是还舍不得闭上眼睛睡而已,这时候妈妈只需轻拍宝宝就可以了。但是,若宝宝仍然很兴奋,丝毫没有倦意,妈妈也不要着急,换首节奏轻快的歌曲将他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使他渐渐平静下来,然后再唱慢歌。有些妈妈认为自己五音不全,唱歌不好听,便对此有所顾忌。其实宝宝最熟悉也最喜欢妈妈的声音。对宝宝来说,妈妈的声音也是最亲切、最易接受的。因此妈妈要有信心,只要用心的给宝宝唱摇篮曲,宝宝就会很容易入睡。专家提示宝宝闹困的时候,妈妈一定要努力保持冷静,耐心、细心地观察宝宝,确认宝宝到底为何闹困。若是因为病患,就要及时进行诊治;若宝宝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妈妈平时就要注意多跟宝宝交流,多抚摸宝宝,让宝宝知道妈妈就在身边,增加宝宝的安全感,同时辅以摇篮曲,宝宝很容易就会入睡。宝宝也有疼痛记忆妈妈经常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之前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宝宝康复出院回家之后,经常在睡梦中惊醒同时大声啼哭,是不是因为宝宝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候经受了打针的皮肉疼痛而引起夜惊呢?还是打针输液的疼痛给宝宝留下了长时间的记忆?这些疼痛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吗?有些宝宝在玩得好好的时候,或者睡梦中,会突然尖声大哭,这时候,妈妈应该检查宝宝的衣物,或者床被,确认是不是衣物的线头缠住宝宝的手脚了,或者有蚊虫叮咬现象,当然夜间啼哭也有可能是因为打针给宝宝留下了疼痛记忆。人对于身体一些重大创伤的记忆总是特别清晰而深刻,就算经过几十年,对于创伤所带来的剧烈疼痛仍然会记忆犹新。但是,2~3岁以前的记忆却很模糊甚至根本没有,更不用说对刚出生的时候的印象了。也正是因此,人们通常都以为刚出生的宝宝没有记忆,尤其是对疼痛的记忆。但是,宝宝真的没有疼痛记忆吗?宝宝疼痛的潜意识刚刚出生的宝宝并非没有疼痛记忆,只是他们对疼痛的记忆转化成了潜意识而已。通常情况下,人只对三四岁之后的事情有记忆,对于3岁之前,不管是愉快记忆,还是疼痛记忆,在脑海里都没有以画面形式保存下来,而是变成了潜意识。若是在宝宝受到像注射、手术这类疼痛比较严重的伤害的时候,没有得到妈妈的照顾,宝宝就可能会产生一种对外界的情绪抗拒,在日后的成长中就更可能出现压抑、孤独的症状,甚至在学校中有不良行为。这说明,刚出生的宝宝对不良刺激的确是有记忆的。宝宝在日常生活中难免出现病痛,特别是这时候的宝宝体质较弱,免疫力较低,容易生病,住院、打针总是不可避免的,妈妈就要注意帮助宝宝尽量减少疼痛感。宝宝怎样表达疼痛人体痛感可以分为12个级别,最轻的1级疼痛是普通纸张划伤的疼痛程度,而最高的第12级疼痛则是女性分娩时的痛感。通常情况下,宝宝经受1级疼痛的时候并不会哭,只会用相对明显的表情表达一下。当宝宝经历2级疼痛的时候,有的宝宝就会哭闹,有的只是轻微抽噎几下,也有比较坚强的宝宝会继续用表情来表达痛感。然而,当宝宝经历3级疼痛的时候,几乎都会放声大哭。宝宝皮肤娇嫩,在日常生活中,稍微一点碰触都可能造成1~2级疼痛,例如手脚被衣服的线头缠住了,或者皮肤被妈妈的指甲划到了。宝宝在经历1~2级疼痛的时候,脸部皮肤会轻微泛红,同时努嘴。但是,因为中国人皮肤成小麦色,轻微的泛红比较难以观察,妈妈就可以凭借宝宝的努嘴动嘴来确定。感觉到疼痛的时候,宝宝通常会绷紧嘴唇,眉毛高抬,有的还会攥紧小拳头。在宝宝经历3级疼痛的时候,宝宝就会尖声大哭。平时,妈妈要对宝宝多加注意,若是发现宝宝突然发出尖利的哭声,就要及时检查宝宝的衣物和周身,确认是否是被线头缠住手脚了,还是被尖锐的东西扎到了,或者被蚊虫叮咬了。在宝宝打针的时候,妈妈一定要陪伴在宝宝身边,轻言细语的跟他说话,安抚他,鼓励他,而且妈妈一定要保持冷静,若是妈妈表现出紧张来,宝宝就会受妈妈的影响而更加不安和惊慌,会使疼痛记忆格外深刻。同时,妈妈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小玩具,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让宝宝的注意力从打针上转移开去,这样也能有效缓解疼痛。专家提示无论宝宝经受什么疼痛,妈妈最好都要陪伴在宝宝身边,这样宝宝才能有安全感。而且,妈妈一定要保持镇静,这样宝宝才不会更加惊慌。另外,妈妈要经常给宝宝剪指甲,以防宝宝的指甲划伤自己,在抱宝宝的时候,长发妈妈最好将头发扎起来,以防止头发刺伤宝宝的眼睛。宝宝正常惊吓反射不用慌有些宝宝有时候晚上睡不好,刚睡着没一会儿就突然放声大哭,睁大眼睛,惊恐地四处看,抱着他才可以睡一会儿,却仍然一惊一惊的。这是否说明宝宝受到了惊吓呢?宝宝有时候会从睡梦中惊醒,睁开眼睛,身体发生轻微抽搐或震颤,双手臂、手掌、双脚、脚趾左右对称的向外伸张,同时大声哭闹。这是宝宝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宝宝以此来防御外界的侵害。其实,当大人受到较大的刺激的时候,偶尔也会出现惊吓反射。如果妈妈一只手将宝宝的肩膀支撑住,另一手抬高宝宝的头部约15°角,然后让宝宝的头突然轻轻向下坠落,这时候,宝宝就会伸直并且外展双臂,同时张开手掌,躯干与脊柱也会伸直;然后宝宝会弯曲手臂成拥抱状,将两只小手握起拳头,仿佛被吓了一大跳,通常还会大哭。这就是“蒙洛氏反射”,也叫“拥抱反射”。有时候宝宝突然听到很大的声音或者震动,也会出现类似的反应,成为“惊吓反射”。一般情况下,宝宝在出生后前2个月惊吓反射最强烈。这种惊吓反射是暂时性的,妈妈一般不用担心,等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对外界的普通刺激就会逐渐适应,敏感程度也就会降低,惊吓反射就会逐渐减缓或者消失。一般来说,等到宝宝三四个月大的时候,惊吓反射就会减缓甚至消失。但是,如果宝宝超过6个月的时候还有明显的惊吓反射,妈妈就要注意了,这可能是因为宝宝的大脑神经系统有问题,妈妈就需要带宝宝去医院进行诊治。宝宝在发生惊吓反射的时候,手臂、双手、双腿、双脚的反应是左右对称的,若是宝宝出现某个部位没反应,可能是四肢局部有问题,刚出生的宝宝最常见的病症是“臂神经丛受伤”,也可能是锁骨骨折,不管是哪种病症,妈妈都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进行治疗。宝宝每次出现惊吓反射的时间不会太长,通常几秒钟就会消失,是暂时性的。如果宝宝出现持续的全身震颤不止,就不是正常现象,妈妈就需要带宝宝去医院进行诊治。另外,如果宝宝受到惊吓,大便颜色也有可能会有变化。胆汁一般呈黄绿色,正常粪便中带有一定的胆汁,呈黄色,但是如果胆汁的量增加就会导致绿色增多。俗话常说的“吓破胆”就是指人在受惊时胆囊收缩,导致排出的胆汁量突然增多使肠道里的粪便被染成绿色,不过这只是暂时性的现象;轻微程度的惊吓不会影响宝宝的健康。专家提示惊吓反射是宝宝的一种原始反射,一般只会发生在宝宝刚出生的前几个月里,随着宝宝逐渐长大,脑部发育逐渐成熟,就会逐渐地自然减轻直至消失,妈妈并不需要担心。但是,若是持续时间太长、出现频率太高,或者出现其他异常,妈妈就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进行诊治,以免延误治疗而影响到宝宝的健康。警惕宝宝患上病理性黄疸很多刚出生的宝宝会出现黄疸的现象,一些症状较轻的只要多喝水,过几天就会自动消退,有些却不得不住院治疗,甚至等出院后好几天才会逐渐退去。黄疸是指皮肤、黏膜和巩膜等组织被高胆红素血症引起黄染的现象。大多数宝宝在出生后两三天会出现皮肤、口腔黏膜和白眼球发黄,根据个体不同而轻重不同。一般情况下,脸部和前胸的现象比较显著,而手心、脚心则基本不会变黄。出生后的第4~6天黄疸现象会最严重,一般宝宝会在出生10~14天之间消退,但是有些宝宝也会等到第3周才会消退,例如早产儿。这是一种生理性黄疸,是正常现象,只要给予适当的照料,就会很快消退。但是,这并不是说妈妈就可以忽略黄疸的危害。若是宝宝出生之后24小时以内就开始出现黄疸,或者长时间不消退,或者消退之后再次出现,都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就需要住院治疗。病理性黄疸不仅会出现皮肤、口腔黏膜、白眼球等变黄的现象,还可能会引发其他疾病,例如核黄疸。宝宝出现病理性黄疸的时候,不仅黄疸程度非常重,宝宝还会特别嗜睡,吃奶的时候也显得很无力,甚至会呛奶。如果不给予及时治疗,宝宝就会出现呻吟、大声尖叫、呼吸衰竭、抽搐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引起智力障碍或者脑瘫等,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在宝宝出现黄疸的时候,妈妈一定要警惕,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宝宝生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若是把病理性黄疸误认为生理性黄疸,就可能会延误治疗时间,其后果不堪设想。那么,我们如何确认宝宝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呢?通常,宝宝是最先发黄的部位是头部,特别是眼睛,消退的时候却是从脚部开始,眼睛最后退。因此,妈妈可以从眼睛观察宝宝有没有出现黄疸。另外,妈妈可以在自然光照射下按压宝宝的皮肤,若是按压部位呈白色就没有问题,若是呈黄色就需要注意了。如果宝宝在出生后两天出现皮肤、白眼球发黄的现象,但是宝宝精神很好,吃奶也很正常,这就是生理性黄疸,一般很快就会消退。但是,如果白眼球发黄较严重,而且眼泪、小便都发黄,而且精神萎靡、哭声微弱无力、不肯吃奶,这就是病理性黄疸,妈妈最好尽快带宝宝去医院诊治。有些宝宝可能因为饮食不足而导致黄疸,这时候妈妈一定要勤给宝宝喂奶。因为,只有勤给宝宝吮吸,乳汁才能分泌的更加丰富。妈妈千万不要因为宝宝吃不够或者黄疸持续,就减少给宝宝喂奶,或者用水、红糖水补充。有些妈妈不知道怎么看宝宝吃的够不够,可以通过观察宝宝尿尿的次数来判断。一般情况下,宝宝一天尿6次以上,而且体重会持续增加,这就说明吃的分量足够。专家提示一般,刚出生的宝宝如果黄疸指数没有超过生理性黄疸的范围,就不需要照光治疗,就可以随妈妈出院。之后宝宝的体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这是生理性的现象,通常在宝宝出生7~10天以后就会恢复刚出生的时候的体重,妈妈无须担心。但是,如果宝宝的体重一直下降,而且黄疸现象越来越严重,就需要去医院诊治,妈妈千万不要轻举大意,以免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宝宝成长月历之新生的第一个月出生第1个月的宝宝被称为新生儿,这一个月又被称为新生儿期。刚出生的宝宝在身体外观上可能与妈妈想象中的样子有很大的不同。刚出生的宝宝皮肤通常是淡紫色的,但是在1分钟以内,呼吸建立,皮肤也随之很快变为红色。身体整个的保持屈曲状态,躯干相对比较长,手臂和腿相对比较短。身体发育体格标准体重诞生时候的平均体重为3~3.6千克身长诞生时候的平均身长为50厘米。这时候的身高与遗传没有多大关系头围诞生时候的平均头围为33~35厘米发育规律体重体重平均每天增加30~40克,平均每周增加200~300克,一个月内体重平均增加1000克身长出生1个月左右的宝宝平均增加3~5厘米头围出生1个月左右的宝宝平均增长2~3厘米前囟刚出生的宝宝前囟门的平均斜径为2.5厘米。若是宝宝的前囟门小于1厘米或者大于3厘米,妈妈就有必要给予一定重视运动出生后的前两周内,宝宝会出现痉挛的样子,下巴颤抖,手也抖动,大约1个月的时候这些症状就会渐渐消失,四肢运动也会更加顺畅,双腿会做“骑自行车”运动。趴在床上的时候,下肢会做爬行运动,感觉像要撑起来。在这个阶段,宝宝通常会将小手紧握成拳,手指的运动很有限,但是手臂可屈伸,能够把手放到自己的视线以内。在出生的第1周,反射是宝宝主要的身体活动。例如,若妈妈把手指放入宝宝嘴里的时候,他会反射性地进行吸吮;在有强光照射的时候,宝宝会紧紧闭上眼睛。在出生后的前几周里,我们可以看到的宝宝的反射主要有以下六种:摩罗反射当宝宝突然失去支持,或者受到吃惊等因素的刺激时,宝宝会张开手脚,伸直颈部,然后迅速抱起手臂,放声大哭踏步反射竖着抱起宝宝,让他的双脚放在同一个平面,他会很自然地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好像在迈步觅食反射当妈妈或其他人用手轻轻碰触宝宝腮或双唇的时候,宝宝会迅速的把头转向大人的手的一侧,同时做出吮吸的动作强直性颈部反射在宝宝躺着的时候,他会把头转向一侧,同时伸直这一侧的手臂,弯曲另一侧的手臂掌握反射用手轻触宝宝手掌的时候,宝宝会马上握住大人的手指足握反射用手轻触宝宝足底的时候,宝宝会屈曲足底,同时收紧脚趾认知状态有时候,宝宝会非常警觉而主动;有时候,则认真的观察周围,而且显得很被动;有时候,又显得特别疲劳,而且很容易被激怒。通常情况下,宝宝在一天之内会有六种知觉状态反复循环。其中,两种是睡眠状态,四种清醒状态。第一种状态深睡眠状态,宝宝躺着不动第二种状态浅睡眠状态,宝宝在睡眠的时候会运动,噪声就可能使宝宝惊醒第三种状态嗜睡状态,宝宝的眼睛开始不停地闭合,打盹第四种状态平静而警觉状态,宝宝睁开眼睛,随即表情变得明朗起来,身体保持一动不动第五种状态活动而警觉状态,宝宝的面部和身体会主动活动第六种状态哭泣状态,宝宝不停地哭泣或哭叫,同时身体乱动视觉和听觉发育视觉在这个月里,宝宝的视力会发生很多变化。刚出生的时候,宝宝只能看见身旁的物体,渐渐地能够看到身体前方20~26厘米处的物体,满月的时候能够看见3米处的物体。他也会逐渐学会跟踪运动的物体,而且会特别喜欢对比度较高或黑白颜色的图案,喜欢看人的面孔,特别是妈妈的脸。当妈妈注视宝宝的时候,宝宝会聚精会神地看着妈妈,眼睛也会变得特别明亮,显得非常兴奋,甚至会手舞足蹈。听觉在出生后的第1个月里,宝宝的听力发育会逐渐成熟,他会对人们的语言特别敏感,总是会认真的“倾听”,对于噪声也很敏感。在这个月龄,宝宝不但听力非常好,而且能够记住他听到的很多声音,会在听到熟悉的声音或语言的时候把头转过去对着声音来源。语言发育宝宝唯一的语言就是哭。若刚出生的宝宝不会哭,医生就会马上进行抢救。可见,哭象征着生命的诞生,哭声大小可以衡量宝宝身体的质量。在新生儿期,宝宝都是靠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妈妈一定要学会听懂宝宝的这种特殊语言。例如:饥饿性啼哭、口渴性哭闹、过饱性啼哭、尿湿性啼哭、寒冷性啼哭……性格与交流能力在生命的早期,宝宝就会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特征。往往这时候的表现就决定着他日后是活跃的还是相对沉稳的,是容易胆怯的还是充满自信的。宝宝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够多多少少的体现出他的性格特征,妈妈要特别注意这些信号,以便可以按照宝宝的性格决定采用哪种养育方式。宝宝拥有与生俱来的与外界交流能力。与妈妈的目光对视,就是一种最初的交流形式。当妈妈说话的时候,正在吃奶的宝宝通常会减慢吸吮速度或者暂时停止吸吮,认真地听妈妈说话,一旦换成别人说话,他就不再理会。当宝宝哭闹的时候,妈妈将他抱在怀里,柔声跟他说话,并用充满母爱的目光看着他,宝宝就会很快安静下来,甚至会对妈妈露出微笑。专家提示宝宝最好的食物是母乳,因为母乳中含有宝宝身体所需的所有基本营养成分,还能够提高宝宝的免疫力。同时,母乳喂养能够促使妈妈的子宫更快地恢复正常,还能够有效预防乳腺癌和骨质疏松症。另外,母乳喂养还能够增进亲子关系,增强妈妈与宝宝的感情。因此,在宝宝出生之后,妈妈要尽量采用母乳喂养。宝宝成长月历之漂亮的第二个月满月的宝宝在外表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毛孩形象彻底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小模样。皮肤变得白嫩、光亮、富有弹性,皮下脂肪层变厚,胎脂、胎毛减少,头形变得滚圆,更加讨人喜欢了。身体发育体格标准体重男宝宝的平均体重大约为4.6千克,正常浮动范围为3.7~6.1千克。女宝宝的平均体重为4.0千克,正常浮动范围为3.9~5.7千克。若是采用人工喂养,宝宝的体重会增加得更快,能够增加大约1.5千克甚至更高身长男宝宝的平均身高大约为54厘米,正常浮动范围为51.4~62.4厘米。女宝宝的平均身高大约为52.8厘米,正常浮动范围为51.2~61.1厘米。宝宝身高的增长也因人而异,但是没有体重那么显著,差异较小头围男宝宝的平均头围大约为39.6厘米,女宝宝的平均头围大约为38.6厘米。头围会直观地表现出大脑的发育状况,关系着宝宝日后的智力发展发育规律体重宝宝在出生后的最初的6个月里,体重增长比较快,特别是最初的2个月,平均每周会增长200~300克。一个月平均能够增加500~1000克身长在这个月里,宝宝的身高增长也是很快的,通常这个月能够增长3~4厘米。这个月里宝宝的身高增长也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头围宝宝出生后的最初的6个月里,头围每月平均增长2厘米,但是,实际增长并不是平均的前囟与出生后的第1个月相比,这个月宝宝的前囟大小没有多大区别,对边连线为大约1.5~2.0厘米,而且宝宝的前囟大小也有个体差异,只要不大于3厘米不小于1厘米,就是正常的,妈妈就无需担心运动在这个月里,宝宝的很多运动仍是反射性的。例如,转头的时候,宝宝总会采用强直性颈反射的防御体位,并且在听到噪声或者突然失去支撑的时候,会伸开手臂。若妈妈拉着宝宝的手轻轻将其拉起到坐位,他的头会向后软瘫。这个月里的宝宝已经能够挣扎着抬起头来,并向周围张望,虽然他只能维持1~2秒钟,但是这已经能够让他从略微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了,并且可以让嘴巴和鼻子离开枕头。宝宝的腿也渐渐变得强劲且主动,而且已经不再是刚出生时候的屈曲状态,开始伸直了。虽然他的踢腿动作还多是反射性的,但是力量已经得到较大的增加。手部运动也逐渐出现了很多变化,会突然间放松,向外伸展手臂。认知状态注视宝宝对于放在身体正面20厘米处的物体能够注视7秒以上寻声宝宝会转头寻找他听到的声音认知能力训练在距离宝宝眼睛20~25厘米的地方,边摇边缓缓移动能发出声音的彩色玩具,让宝宝的视线追随着玩具移动;或者和宝宝面对面,等宝宝看清楚妈妈的脸之后,一边叫宝宝的名字,一边移动脸,宝宝的目光就会随着妈妈的脸和声音移动,这样能够促进宝宝记忆和视听识别的发展身体技能发育宝宝还不会主动张开手,但是会把手攥成拳放进嘴边吸吮,但是还不会分开指头放入口中,换句话说,这时候的宝宝是在吮吸拳头。这时候的宝宝攥拳头的方式是将拇指放在其余四指的里面,而不是像我们成人一样放在四指外面。视觉发育这个时候的宝宝的视力最佳距离是15~25厘米,太远或者太近的物体,虽然也能看到,但是不会很清楚。目光已经能够轻易地捕捉移动的物体并跟随其移动,两眼的肌肉已经可以协调运动,可以追随亮光,爱看五颜六色的物体。这时候,宝宝对看到物体的记忆力有了一定的增强。当看到妈妈的脸的时候,宝宝就会露出欢喜的表情,两眼放亮,显得特别兴奋。语言发育这时候的宝宝已有了表达的意愿。当妈妈和宝宝说话的时候,宝宝的小嘴就会做出说话的动作,微微上翘着嘴唇,向前伸,成O形。这是宝宝在模仿妈妈说话,妈妈要假设宝宝在和自己说话,而且要表现出听懂的样子,和宝宝进行对话。这样能够很好的开发宝宝的语言潜能。情感和社交发育这个月里的宝宝会花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周围环境和人,并会认真倾听他们的谈话。宝宝已经知道妈妈会喂养他,并且会逗他开心、给他安慰、让他觉得舒服。当看到周围的人笑的时候,宝宝会特别开心,也会本能的露出微笑。这个时候,宝宝做鬼脸或者咧嘴笑的表情和动作,这些是他表达友善和愉快的方式。这时候,宝宝已经开始有了激动、悲痛、喜悦等情绪。宝宝能够通过吸吮让自己安静下来。在宝宝情绪不错的时候,妈妈可以对着他做出各种面部表情,这样能够让宝宝渐渐学会更多的面部表情。妈妈对于宝宝最初的情绪体验一定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并且尽可能细心、耐心地对待宝宝。专家提示妈妈可试着让宝宝趴一会儿,然后竖直抱一会儿,让宝宝把头靠在妈妈肩上,但是时间不要太长。宝宝发出声音的时候,妈妈千万要给予及时的回应,尽量多与宝宝“交谈”。还可给宝宝说些有韵律、有节奏的童谣,或者给宝宝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宝宝的小床要布置得丰富有趣,尽量多挂些色彩艳丽或者能够发出声音的玩具,以此来吸引宝宝去注视。在宝宝的上方大约70厘米的地方,可以悬挂五颜六色的玩具或者气球,而且不要固定在同样的位置不动,要时常交换玩具的位置。此阶段亲子游戏按摩小游戏游戏目的:这种轻柔的按摩揉搓会让宝宝感到舒适和愉快,同时可以促进宝宝的血液循环,让宝宝的血液流通更加顺畅,有助于宝宝身体的健康发育。游戏过程:在宝宝睡醒的时候或是换尿布的时候,妈妈可以给宝宝做按摩操。妈妈先将自己的双手搓热,轻轻地从上至下按摩宝宝的手脚、胸腹、后背,但是注意动作要轻柔。按摩的同时,可以轻唤宝宝的名字或为他念一段朗朗上口的童谣。这种按摩每天可以进行5~6次,每次3~5分钟。最初的交流游戏目的: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宝宝的听觉能力。游戏过程:大笑、谈话、点头对宝宝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交流方式。与宝宝进行愉快的“交谈”,尽管宝宝还不会说话,但是要使他能尽快学会如何交流。让宝宝看着妈妈嘴唇的活动,多运用一些身体语言。从不同的方向与宝宝对话,这样他便会感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同时他也会感觉很奇妙。晚安我的宝宝游戏目的: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和宝宝进行这种爱的交流,既可以促进宝宝和父母之间感情的交流,又为宝宝学会说话做了启蒙教育。有利于亲子之间感情的培养,还能够起到培养宝宝智力发育的作用。游戏过程:父母对宝宝说得越多,宝宝就会越早步入牙牙学语阶段。充满爱意的语言可使宝宝更加容易进入甜蜜的梦乡。妈妈可以一边抚摸宝宝的头,一边说一些充满爱意的语言。让宝宝在拥抱和温柔的话语之间感受到被父母爱着的幸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后背起红疙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