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厚朴汤方解颗粒多少钱

半夏厚朴汤及厚朴主要成分促胃肠运动、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的研究--《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半夏厚朴汤及厚朴主要成分促胃肠运动、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的研究
【摘要】:
1.研究厚朴酚、和厚朴酚和单味药厚朴对大鼠离体胃底条和豚鼠离体回肠肌张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2.研究半夏厚朴汤、单味药厚朴及其主要成分厚朴酚、和厚朴酚对小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
3.研究半夏厚朴汤和厚朴主要成分厚朴酚、和厚朴酚的抗焦虑、抗抑郁作用。
1.采用常规大鼠离体胃底条和豚鼠离体回肠标本运动的实验方法,研究厚朴酚10~(-3)M、10~(-4) M、10~(-5)M、和厚朴酚10~(-4)M、10~(-5)M、10~(-6)M对Ach和5-HT所致大鼠离体胃底条收缩以及对Ach和CaCl_2所致豚鼠离体回肠收缩的影响;研究厚朴酚、和厚朴酚对Ach所致豚鼠离体回肠的两种收缩成分的影响;研究不同浓度厚朴对大鼠离体胃底条的肌张力的作用。
2.用厚朴的1、3和10倍成人常用剂量,半夏厚朴汤的1和3倍成人常用剂量给小鼠连续灌胃7d,应用核素的方法以及亚甲兰为标记物,测定小鼠对半固体营养试餐的胃内核素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并用同样的方法,测定厚朴酚0.5mg/kg、2.0mg/kg、20mg/kg,和厚朴酚0.5mg/kg、2.0mg/kg、20mg/kg一次给药后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3.半夏厚朴汤、厚朴酚、和厚朴酚各3个不同剂量连续灌胃7d后,用小鼠的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来评价它们的抗焦虑作用;用小鼠悬尾实验和小鼠强迫游泳实验来评价它们的抗抑郁作用。
1.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对Ach所致大鼠离体胃底条收缩的累积浓度一效
应曲线可产生非竞争性拮抗作用,可以使Ach引起的大鼠离体胃底条收缩
的最大效应明显下降,其pD:‘分别为3.66和4.31;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对5-
HT所致大鼠离体胃底条收缩的累积浓度一效应曲线可产生非竞争性拮抗作
用,可以使5一HT引起的大鼠离体胃底条收缩的最大效应明显下降,其pD:‘
为5.08和4.91;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对Ach所致豚鼠离体回肠收缩的累积
浓度一效应曲线可产生非竞争性拮抗作用,可以使Ach引起的豚鼠离体回肠
收缩的最大效应明显下降,其pD:‘为5.09和4.99;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对
CaC12所致豚鼠离体回肠收缩的累积浓度一效应曲线可产生非竞争性拮抗作
用,可以使CaC12引起的豚鼠离体回肠收缩的最大效应明显下降,其pDZ‘为
4.34和4.54;厚朴酚10一,M,10一4M和xo一SM与和厚朴酚10一4M,10一SM
和10一6M均可使Ach引起的豚鼠离体回肠的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收缩明
显下降(p0.01)。厚朴可以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大鼠离体胃底条的肌张
2.半夏厚朴汤、单味药厚朴及其主要成分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各个剂
量可使小鼠胃内半固体餐的核素残留量明显降低,小肠推进比明显高于对
照组,但和西沙必利组相比仍有显著差别。
3.应用和厚朴酚0.sm扩k盯天能显著延长小鼠在开放臂的停留次数,
和厚朴酚Zm扩kg7天能显著延长小鼠在开放臂的停留时间;半夏厚朴汤1
倍量、厚朴酚2.omg/kg、和厚朴酚0.smg/kg、2.omg/kg、Zomg/kg能显著缩
短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半夏厚朴汤_1倍量、厚朴酚20mg/kg、和厚朴酚
20m扩kg能显著缩短小鼠游泳不动时间,而各组对小鼠的自主活动没有明
1.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可抑制Ach和5一HT所致的大鼠离体胃底条的收
缩及Ach和CaC12所致豚鼠离体回肠收缩,其作用机制与抑制内钙释放与
外钙内流有关。
厚朴可以明显增加大鼠离体胃底条的肌张力。
2.半夏厚朴汤、单味药厚朴及其主要成分厚朴酚、和厚朴酚可以促进
小鼠半固体餐的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功能。
3.和厚朴酚具有显著的抗焦虑作用;半夏厚朴汤及厚朴主要成分厚
朴酚、和厚朴酚具有显著的抗抑郁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4【分类号】:R285【目录】:
一、 中文摘要4-7
二、 英文摘要7-10
三、 英文缩略语10-12
四、 论文主体12-51
第一部分 、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对离体胃肠平滑肌的影响12-30
2 实验材料12
3 实验方法12-16
4 实验结果(附表、附图)16-25
5 讨论25-26
6 结论26-27
7 参考文献27-30
第二部分 、 半夏厚朴汤、厚朴、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30-39
2 实验材料30
3 实验方法30-32
4 实验结果(附表)32-33
5 讨论33-35
6 结论35-36
7 参考文献36-39
第三部分 、 半夏厚朴汤及厚朴主要成分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的研究39-51
2 实验材料39
3 实验方法39-41
4 实验结果(附表)41-45
5 讨论45-47
6 结论47-48
7 参考文献48-51
五、 本研究创新点51-52
六、 致谢52-53
七、 文献综述53-69
八、 个人简介69-70
九、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获奖等题目7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宏伟;;[J];中国动物保健;2011年01期
肖琳;李岩;;[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03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田虹,周汉建,戈兰,陈小良;[J];广东医学;1999年11期
李杰萍,梁统,周克元;[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彭巍;[J];河北中医;2001年05期
梁耀君,胡冀;[J];辽宁中医杂志;1999年04期
张尚志;[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1年02期
陈困龙;[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沙卫红,李瑜元,余庆珠,聂玉强;[J];新医学;1999年07期
吴春福,陈多;[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7年03期
傅强,马世平,瞿融;[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李增烈,廖宁逊;[J];中华消化杂志;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辛力,王彦泓,李伟;[J];癌变.畸变.突变;2002年01期
孙华明,敖琳,杨录军,刘胜学,周紫垣,陈国华,周利军,曹佳;[J];癌变.畸变.突变;2002年01期
孙志广,赵万洲,陆茵,唐玲芳,张珍玲,张世玮;[J];癌变.畸变.突变;2002年03期
刘晓秋,王荣先,田庆伟;[J];癌变.畸变.突变;2003年01期
李嘉琳;海春旭;梁欣;刘瑞;王鹏;;[J];癌变.畸变.突变;2006年02期
洪振丰;陈艳华;周建衡;李天骄;;[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1期
林飞;梁怿;吕廉;杨文婕;杨艳华;;[J];癌变.畸变.突变;2008年04期
陈一村;蔡聪艺;冀宾;高分飞;张艳美;黄展勤;白雪婷;石刚刚;;[J];癌变·畸变·突变;2010年03期
吴勃岩,王华江,赵玉桢,段玉芹,孙玉珍;[J];癌变.畸变.突变;1998年03期
冯平安,叶寿山,韩传环,王萍,倪光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其冈;[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陈楚淘;[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李虹霖;[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于华芸;[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皓;[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付英杰;[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于定荣;[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梁静涛;[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罗云波;[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胡荣;[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金照,冷恩仁,陈东风,史洪涛,桂先勇;[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王志刚,刘凤林;[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1年06期
周志壮,高毅,于永达;[J];哈尔滨医药;2005年05期
邱赛红,李飞艳,尹健康,罗跃龙,吴红娟,肖锦仁;[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胡雄丽;朱迪;周虹;熊湘平;;[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杨侠;董蕾;杨浩;;[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5期
朱金照;张捷;张志坚;王雯;;[J];华西药学杂志;2006年01期
周洁,周吕;[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3年04期
何美蓉,宋于刚,何春容;[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年10期
王东平;李予春;卢爱莲;冯砚国;王世贵;王云;;[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红燕;[D];沈阳药科大学;2002年
张建军;[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么春艳;[D];复旦大学;2009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鲁厚胜;陈秀英;;[J];中国药房;2013年3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干中;[J];北京中医;1984年04期
李瑜元;[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8年03期
汪卫华,王焕林,孙剑;[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年03期
刘岳,顾炜;[J];国医论坛;1998年04期
丁德正;;[J];河南中医;1991年03期
周德平,金海玲;[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01期
侯艳宁,朱秀媛,程桂芳;[J];药学学报;2000年03期
王文杰,白金叶,刘大培,薛立明,朱秀媛;[J];药学学报;1994年03期
朱自平,张明发,沈雅琴,王红武;[J];中草药;1997年10期
梁统,覃燕梅,梁念慈;[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可云;董志;朱毅;;[J];中成药;2006年05期
宁华;王振宇;李颖;张玉领;孙长颢;;[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07期
赵春颖;毛晓霞;张梓倩;;[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董秀;韩兆峰;王晓波;王淳;蔡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05期
董秀;韩兆峰;王晓波;蔡硕;;[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08期
李宗,周继斌,陈在敏,徐淑贞,陈鼎雄;[J];中国药学杂志;1997年12期
江汉美,孙代华,芦金清,黄芳,曹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年04期
梅林;宋世远;化岩;查忠勇;胡承波;;[J];激光杂志;2008年05期
王海曼;张淑文;;[J];北京中医药;2009年07期
周钢;李维义;刘其平;张杰;;[J];甘肃中医;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向瑾;余勤;梁茂植;秦永平;南峰;;[A];2008第十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李杰萍;梁统;周克元;;[A];第八届全国生化药理学术讨论会暨第七届Servier奖颁奖大会会议摘要集[C];2003年
杨红兵;詹亚华;;[A];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药鉴定学术研讨会、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杨铁城;张淑文;王红;于东明;任添华;;[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张丽;姚克;叶盼盼;汤霞靖;;[A];2007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金东日;;[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下册)[C];2005年
欧阳荣;周新蓓;胡铁骊;;[A];第九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及论文集[C];2007年
王有为;何敬胜;陈玲;;[A];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有效成分分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刘燕;杨少芳;周军;;[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吉宁;陈丽娟;江潞;陈谦明;;[A];第七届全国口腔黏膜病暨第五届口腔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中国医药报;2003年
李杰萍;梁统;周克元;[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童杨;[N];福建日报;2008年
童杨;[N];中国医药报;2008年
高涛;[N];医药经济报;2004年
张骁 束梅英;[N];中国医药报;2003年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赵中振 邬家林;[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林碧莲;[N];医药经济报;2001年
本报实习记者
陆悦;[N];中国医药报;2008年
吴晓燕 通讯员
张博;[N];汉中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向华;[D];吉林大学;2010年
朱骤海;[D];西北大学;2013年
黄冰冰;[D];武汉大学;2005年
李海波;[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赵超;[D];吉林大学;2013年
冯瑾;[D];四川大学;2007年
卢建秋;[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牛楠;[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张卫卫;[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夏明钰;[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琳;[D];兰州大学;2012年
张云;[D];江南大学;2012年
付云贺;[D];吉林大学;2013年
王照华;[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张宁;[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牛志强;[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谭嵘;[D];复旦大学;2010年
吴安国;[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孙艳涛;[D];延边大学;2005年
胡俊妲;[D];河北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厚朴的读音
厚朴的解释
落叶乔木,叶子长椭圆形,花大,白色,香气很浓。树皮中医入药,有燥湿、利气等作用。
厚朴的同义词
厚朴扩展阅读
厚朴出自《神农本草经》。现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厚朴落叶乔木,高5-15m。树皮紫褐色,小枝粗壮,淡黄色或灰黄色。冬芽粗大,圆锥形,芽鳞被浅黄色绒毛。叶柄粗壮,长2.5-4cm,托叶痕长约为叶柄的2/3。叶近革质,大形,叶片7-9集生枝顶,长圆状倒卵形,长22-46cm,宽15-24cm,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渐狭成楔形,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发绿色,被灰色柔毛。花单生,芳香,直径10-15cm,花被9-12或更多,外轮3片绿色,盛开时向外反卷,内两轮白色,倒卵状匙形;雄蕊多数,长2-3cm,花丝红色;雌蕊多数,分离。聚合果长圆形,长9-15cm,果具2-3mm的喙。种子三角状倒卵形,外种皮红色。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庐山厚朴与厚朴十分相似,主要区别是,叶先端凹缺成2个钝圆的浅裂片。聚合果基部较窄。 厚朴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在北亚热带地区分布较广,树皮供药用。由于过度剥皮和砍伐森林,使这一物种资源急剧减少,分布面积越来越小。野生植株,已极少见。目前尚存的小片纯林或零星植株,多系人工栽培。
厚朴药名:厚朴 汉语拼音:hou po 英文名:CORTEX MAGNOLIAE OFFICINALIS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 科属分类:木兰科 别名:厚皮、重皮、赤朴、烈朴、川朴、紫油厚朴&生态环境:喜温凉湿润气候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生于山坡山麓及路旁溪边的杂木林中。&
资源分布:陕西、甘肃、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现在有些地区已多栽培。&
药材基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和庐山厚朴的树皮、根皮和枝皮。&
采收储藏:&
厚朴定植20年以上即可砍树剥皮,宜在4~8月生长盛期进行。根皮和枝皮直接阴干或卷筒后干燥,称根朴和枝朴;于皮可环剥或条剥后,卷筒置沸水中烫软后,埋置阴湿处发汗。待皮内侧或横断面都变成紫褐色或棕褐色,并现油润或光泽时,将每段树皮卷成双筒,用竹蔑扎紧,削齐两端,曝晒干燥即成。&
厚朴: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刮去粗皮,洗净,切丝,晾干。&
姜厚朴:取生姜切片煎汤,加净厚朴,与姜汤共煮透,待汤吸尽,取出,及时切片,晾干。(每厚朴100斤,用生姜10斤)&
《雷公炮炙论》:凡使厚朴,要用紫色味辛为好,或丸散,便去粗皮,用酥炙过。每修一斤,用酥四两,炙了细锉用;若汤饮中使,用自然姜汁八两炙,一升为度。&
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本品苦燥辛散,能燥湿,又下气除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常与苍术、陈皮等同用,如平胃散(《和剂局方》)
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本品可下气宽中,消积导滞。常与大黄、枳实同用,如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若热结便秘者,配大黄、芒硝、枳实,以达峻下热结,消积导滞之效,即大承气汤(《伤寒论》)
痰饮喘咳;本品能燥湿消痰,下气平喘。若痰饮阻肺,肺气不降,咳喘胸闷者,可与苏子、陈皮、半夏等同用,如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若寒饮化热,胸闷气喘,喉间痰声漉漉,烦躁不安者,与麻黄、石膏、杏仁等同用,如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若宿有喘病,因外感风寒而发者,可与桂枝、杏仁等同用,如桂枝和厚朴杏子汤(《伤寒论》)。
此外,七情郁结,痰气互阻,咽中如有物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亦可取本品燥湿消痰,下气宽中之效,配伍半夏、茯苓、苏叶、生姜等药,如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煎服,3~10g,或入丸散。
本品辛苦温燥湿,易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及孕妇当慎用。
厚朴、苍术均为化湿药,性能辛苦温,具有燥湿之功,常相须为用,治疗湿阻中焦之证。但厚朴以苦味为重,苦降下气消积除胀满,又下气消痰平喘,既可除无形之湿满,又可消有形之实满,为消除涨满的要药;而苍术辛散温燥为主,为只湿阻中焦之要药,又可祛风湿。
1《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2《名医别录》:“主温中,益气,消痰下气,治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逆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止烦满,厚肠胃。”
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约1%,油中主要含B-桉油醇和厚朴酚。此外,还含有少量的木兰箭毒碱、厚朴碱及鞣质等。
2药理作用&厚朴煎剂对肺炎球菌、白喉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结草杆菌、志贺氏及施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及若干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厚朴碱、异厚朴酚有明显的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厚朴碱、木兰箭毒碱能松弛横纹肌。对肠管,小剂量出现兴奋,大剂量则为抑制。厚朴酚对实验性胃溃疡有防治作用。厚朴有降压作用,降压时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兴奋,心率增加。
厚朴酚1、治疗阿米巴痢疾: 据46例观察,用药3-9天后,有43例获愈,2例进步,1例无效。治愈者绝大多数在3天左右临床症状即基本消失。平均腹痛消失时间为3.8天,大便成形、粘液血便消失为2.7天,大便次数恢复正常为3.2天,里急后重消失为3天,大便镜检恢复正常为4.5天。但对阿米巴原虫是否有杀灭作用,尚待证实。治后有2例复发,仍以原法治愈。用法:将川厚朴制成煎剂内服,每次20ml(相当于生药2钱),每日2次,对脱水及中毒症状严重者应酌情补液及维持电解质平衡,副作用:少数患者有轻微耳鸣及便秘,不影响治疗。 2、用于制止针麻下全子宫切除术的鼓肠现象: 试用厚朴粉于术前12小时1次吞服,体重50kg以下者5-7.5g,50kg以上者7.5-10g。按此剂量用于36例手术,结果仅1例在手术过程中肠曲鼓出,使手术无法进行而改用硬膜外麻醉,其余在切开腹膜后肠曲不鼓,少数轻度鼓起,但轻轻一推即可将肠曲推上。术后一般在24-36小时间有肛门排气现象出现,自诉无其他不适。 3、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本品苦燥辛散,能燥湿,又下气除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常与苍术、陈皮等同用,如平胃散(《和剂局方》)。    4、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本品可下气宽中,消积导滞。常与大黄、枳实同用,如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若热结便秘者,配大黄、芒硝、枳实,以达峻下热结,消积导滞之效,即大承气汤(《伤寒论》)。    5、痰饮喘咳。本品能燥湿消痰,下气平喘。若痰饮阻肺,肺气不降,咳喘胸闷者,可与苏子、陈皮、半夏等同用,如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若寒饮化热,胸闷气喘,喉间痰声漉漉,烦躁不安者,与麻黄、石膏、杏仁等同用,如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若宿有喘病,因外感风寒而发者,可与桂枝、杏仁等同用,如桂枝和厚朴杏子汤(《伤寒论》)。& 6、七情郁结,痰气互阻,咽中如有物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亦可取本品燥湿消痰,下气宽中之效,配伍半夏、茯苓、苏叶、生姜等药,如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1、治腹满痛大便闭者: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金匮要略》厚朴三物汤) 2、治久患气胀心闷,饮食不得,因食不调,冷热相击,致令心腹胀满:厚朴火上炙令干,又蘸姜汁炙,直待焦黑为度,捣筛如面。以陈米饮调下二钱匕,日三服。亦治反胃,止泻。( 《斗门方》) 3、治脾胃气不和,不思饮食:厚朴(去粗皮,姜汁涂,炙令香净)二两半,甘草(炙)一两半,苍术(米泔水浸二日,刮去皮)四两,陈皮(去白)二两半,上四味,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生姜、枣子同煎七分,去滓温服,空心服之。或杵细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盐汤嚼下,空心服。(《博济方》平胃散) 4、治因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痰涎郁结,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紫苏叶二两,厚朴三两,茯苓四两,半夏五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盏半,生姜七片,枣一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易简方》四七汤即《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5、治虫积:厚朴、槟榔各二钱,乌梅二个。水煎服。( 《保赤全书》) 6、治中寒洞泄:干姜、厚朴等分。上为末,蜜丸梧子大。任下三十丸。(《鲍氏小儿方》) 7、治水谷痢久不瘥:厚朴三两,黄连三两。锉,水三升,煎取一升。空心细服。(《梅师集验方》)
1、李杲:厚朴,苦能下气,故泄实满;温能益气,故能散湿满。 2、《汤液本草》:《本经》云厚朴治中风、伤寒头痛,温中益气,消痰下气,厚肠胃,去腹胀满。果泄气乎?果益气乎?若与枳实、大黄同用,则能泄实满,《本经》谓消痰下气者是也。若与橘皮、苍术同用,则能除湿满,《本经》谓温中益气者是也。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痛。与治痢药同用,则厚肠胃。大抵若温,用苦则泄,用温则补。 3、朱震亨:厚朴,气药也。温而能散,消胃中之实也。厚朴能治腹胀,因其味辛以提其气。 4、《本草经疏》:厚朴,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气血痹死肌者,盖以风寒外邪,伤于阳分,则为寒热头痛;风寒湿入腠理,则气血凝涩而成痹,甚则肌肉不仁,此药辛能散结,苦能澡湿,温热能祛风寒,故悉主之也。《别录》又主温中、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心烦满者,何莫非肠胃气逆壅滞,及痰饮留结,饮食生冷所致?得此下泄开通,温热暖肾,则诸证不求其止而止矣。至于淋露,虽属下焦为病,然多因胃家湿热下流;三虫亦肠胃湿热所生,苦能燥湿杀虫,故亦主之也。《本经》又主惊悸,及《别录》除惊去留热者,皆非其所宜。惊悸属心虚,于脾胃绝无相干,气味大温之药,又岂能去留热哉,至益气厚肠胃,盖亦指邪气去正气自益之谓,积滞消肠胃自厚之意耳,非消散之外,复有补益之功也,用者详之。厚朴气味辛温,性复大热,其功长于泄结散满,温暖脾胃,一切饮食停积,气壅暴胀,与夫冷气、逆气、积年冷气入腹,肠鸣,虚吼,痰饮吐沫,胃冷呕逆,腹痛泄泻及脾胃壮实之人,偶感风寒,气实人误服参、耆致成喘胀,诚为要药。然而性专消导,散而不收,略无补益之功。 5、《本草汇言》:厚朴,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积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温可以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故前古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呕逆泻利,虫积痞积,或肺气胀满,痰涎喘嗽,或胃气壅滞,水谷不行,用此消食化痰,去湿散胀,平土、金二脏,以致于中和也。 6、沈孔庭云:厚朴辛苦温燥,入脾胃二经,散滞调中,推力首剂。然配他药,无往不可,与枳实、大黄同用,则泄实满,故大柴胡汤用之;与陈皮、苍术同用,则除湿满,故平胃散用之;与人参、白术、麦蘖同用,则治虚满,故调中汤用之;又同半夏、胆星,能燥湿清痰;同甘草、白术,能和中健胃;同枳壳、莱卜子能下气宽肠;同紫苏、前胡能发散风寒;同山查、枳实能疏气消食;同吴萸、肉桂能行湿燥阴,实有理气行气之功。但气之盛者,用无不验,气之弱者,宜少用之。 7、《本草经读》:厚朴,气味厚而主降,降则温而专于散,苦而专于泄,故所主皆为实症。中风有便溺阻隔症,伤寒有下之微喘症,有发汗后腹胀满症,大便鞕症,头痛有浊气上冲症,俱宜主以厚朴也。至于温能散寒,苦能泄热,能散能泄,则可以解气逆之惊悸。能散则气行,能泄则血行,故可以治气血痹及死肌也。宽胀下气,《经》无明文,仲景因其气味苦温而取用之,得《本经》言外之旨也。 8、《医学衷中参西录》:厚朴,治胃气上逆,恶心呕哕,胃气郁结胀满疼痛,为温中下气之要药。为其性温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达,故《本经》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金匮》厚朴麻黄汤用治咳而脉浮。与橘、夏并用,善除湿满;与姜、术并用,善开寒痰凝结;与硝、黄并用,善通大便燥结;与乌药并用,善治小便因寒白浊。味之辛者,又能入肺以治外感咳逆;且能入肝,平肝之横恣,以愈胁下掀疼。兼入血分,甄权谓其破宿血,古方治月闭亦有单用立者。诸家多谓其误服能脱元气,独叶香岩谓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诚为确当之论。 9、《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10、《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 11、《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 12、《日华子本草》: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调关节,杀腹藏虫,阴耳目。 13、王好古: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 14、《本草正》: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
1.厚朴 生物学特性 喜温和湿润气候,怕炎热,能耐寒。幼苗怕强光,成年树宜向阳。以选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呈中性或微酸性粉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山地黄壤、黄红壤也可栽种。 栽培技术 用种子、压条和扦插繁殖。种子繁殖:在9-10月或10~11月采收成熟果实,即可播种,或用湿砂贮藏至春季播种。播种前应浸种48h后,用砂搓去蜡质层。条播为主,行距30cm×33cm,按粒距3~6cm,将种子播于沟内,并覆土盖草。每1hm2用种量150~225kg。苗期要经常除草,每年追肥1-2次,多雨季节要防积水,并搭棚遮荫。压条繁殖:在11月上旬或2月选择生长10年以上成年树的苗蘖,横割断蘖茎一半,向切口相反方向弯曲使茎纵裂,在裂缝中夹一小石块,培土覆盖。次年生多数根后割下定植。扦插繁殖:2月选茎粗1cm的1~2年生枝条,剪成长约20cm的插条,扦插于苗床中培育。繁殖的幼苗,均于2~3月或10~11月落叶后定植,按株行距3mX4m或3mX3m开穴,每穴栽苗1株。 田间管理 幼树每年中耕除草2次。林地郁闭后一般仅冬季中耕除草、培土1次。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可施人畜粪肥、厩肥、堆肥等。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叶枯病,喷1:1:100波尔多液防治;根腐病、立枯病,可拔除病株,病穴用石灰消毒,还可喷50%托布津1000信液防治。虫害有褐天牛,可捕杀成虫。 2.庐山厚朴 性喜温暖,耐炎热能力比厚朴强,生长也较快,又能耐寒。土壤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较多,呈中性或微酸性粉砂质壤上为宜。种子繁殖为主,也可压条、扦插繁殖。余同“厚朴”。
厚朴 性状鉴别&干皮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长30-35cm,厚2-7mm,习称“筒朴”;近根部的干皮一端展开如喇叭口,习称“靴筒朴”。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栓皮呈鳞片状,较易剥落,有明显的椭圆形皮孔和纵皱纹,刮去栓皮者显黄棕色;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颗粒性,外层灰棕色,内层紫褐色或棕色,有油性,有的可见多数小亮星。气香,味辛辣,微苦。 根皮(根朴)为主根及支根的皮,厚3-5mm,形状不一,有卷筒状、片块状、羊耳状等;细小很皮形弯曲如鸡肠,习称“鸡肠朴”。外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色。质稍坚硬,较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枝皮(枝朴)呈单筒状,长10-20cm,厚1-2mm。外表面灰褐色,内表面黄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均以皮厚、肉细、油性大,断面紫棕色、有小亮星、气味浓厚者为佳。 显微鉴别&树皮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木柱细胞,有时可见落皮层。皮层外侧有石细胞环带,内侧散有石细胞群及多数油细胞,油细胞切向延长,长约至140μm,有的石细胞呈分枝状;纤维束稀少。韧皮部占绝大部分,韧皮射线宽1-3列细胞,向外渐变宽;纤维束众多,略切向断续排列成层;壁极厚;油细胞颇多,单个散在或2-5个相连。本品薄壁细胞含黄棕色物、淀粉粒(多糊化),并有少数草酸钙小方晶。枝皮横切面:韧皮部外侧具大型纤维束(多达400多个细胞),即中柱鞘纤维束。
粉末特征粉末特征:粉末棕色。1、厚朴 ① 石细胞甚多,呈长圆形、类方形者直径11-40μm,呈不规则分枝状者长约220μm,有的分枝短而钝圆,有的分枝长而锐尖。② 纤维众多,平直,直径15-32μm,壁极厚,木化,纹孔沟不明显。③油细胞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64-80μm,壁木化,腔内含黄棕色油滴状物。此外,有筛管分子、木栓细胞及草酸钙小方晶。 2、庐山厚朴 分枝状石细胞长约至326μm,纤维边缘作锯齿状者较易见;油细胞较少见,直径约至100μm。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粗粉3g,加氯仿30ml,回流30min,滤过。滤液供试:① 取氯仿液5ml置试管中,在荧光灯下顶面观显紫色,侧面观上面黄绿色,下面棕色;② 取氯仿液15ml,蒸去氯仿,残渣加95%乙醇10ml溶解,滤过,分别取滤液各1ml,加5%三氯化铁甲醇溶液(1:1)1滴,显蓝黑色(厚朴酚的酞羟基反应);加Millon试剂1滴,显棕色沉淀(同上反应);加间苯三酚盐酸溶液5滴,显红色沉淀(厚朴酚的烯丙基反应)。 2、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5ml,密塞,振摇30min,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苯-甲醇(27:1)展开15cm,取出,晾干,喷10%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0℃烘约10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应用鉴别 厚朴,枳实均可用于食积痰滞,胸腹胀满,大便不通之证。但枳实偏于破气,气行则痰消,气利则通便导滞;厚朴温燥辛散,温燥健脾化痰消食,辛散除胀满。 化学鉴定1、取本品粗粉3g, 加氯仿30ml, 回流半小时,滤过,滤液供作以下试验: 取氯仿液5ml置试管中,在荧光灯下顶面观现紫色,侧面观上面黄绿色,下面棕色。 取氯仿液15ml,蒸去氯仿,残渣加95%乙醇10ml溶解,滤过,分别取滤液各1ml,加5%三氯化铁甲醇水溶液(1:1)滴,现蓝黑色(厚朴酚的酚羟基反应);加Millon试剂1滴,现棕色沉淀(同上反应);加间苯三酚盐酸溶液5滴,现红色沉淀(厚朴酚的烯丙基反应)。 2、薄层层析:取粉末0.5,加甲醇5ml,振摇30分钟,滤过,滤液供试。另取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对照品,加甲醇溶解,制成每毫升各含1mg的混合液作对照。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苯-甲醇(27:1)展开15cm,取出,晾干,喷雾1%香草醛硫酸试液,100℃烘约10分钟,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色斑。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厚朴酚、和厚朴酚的总量不得少于3.0%。
厚朴(1)温朴筒朴 卷成单筒或双筒,两端平齐。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内面深紫色或紫棕色,平滑。质坚硬,断面外侧灰褐色,内侧紫棕色,颗粒状。一、二、三等筒长40cm,重分别为800g以上,500g以上,200g以上;四等为不符合以上规格者,以及碎片、枝林。 (2)川朴筒朴 卷成单筒或双筒状,两端平齐。表面黄棕色,有细密纵纹,内面紫棕色,平滑,划之显油痕。断面外侧黄棕色,内面紧棕色,显油润,纤维少。一、二等简长40-43cm,重分别为500g以上,200g以上;三等筒40cm,重不少于100g;四等为不符合以上规格者,以及碎片、枝朴。 (3)蔸朴(靴筒朴)为靠近根部的干皮和根皮,似靴形,上端呈筒状,下端喇叭状。表面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内面深紫色,显油润。断面紫棕色,颗粒状,纤维不明显。一、二、三等块长70cm以上,重分别为12000g以上,2000g以上,500g以上。 (4)耳朴 为靠近根部的干皮,块片状或半卷形,多似耳状。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内面淡紫色。断面紫棕色,显油润,纤维性少。大小不一。 (5)根朴 卷筒状长条。表面土黄色或灰褐色。内面深紫色。质韧,断面油润。一等条长70cm,重400g以上,无木心、须根;二等长短不分,重400g以下。
厚朴1、温朴筒朴卷成单筒或双筒,两端平齐。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内面深紫色或紫棕色,平滑。质坚硬。断面外侧灰棕色,内侧紫棕色,颗粒状。气香,味苦辛。一、二、三等筒长40cm,重量分别为800g以上、500g以上、200g以上;四等为不符合以上规格者,以及碎片、枝朴。 2、川朴筒朴卷成单筒或双筒,两端平齐。表面黄棕色,有细密纵纹,内面紫棕色,平滑。划之显油痕。断面外侧黄棕色,内侧紫棕色,显油润,纤维少。气香,味苦辛。一、二等筒长40-43cm,重量分别为500g以上、200g以上;三等筒长40cm,重量不小于100g;四等为不符合以上规格者,以及碎片、枝朴。 3、蔸朴为靠近根部的干皮和根皮,似靴形,表面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内面深紫色。下端喇叭口状,显油润。断面紫棕色,颗粒状,纤维性不明显。气香,味苦辛。一、二等块长70cm以上重量分别为12000g以上,2000g以上;三等块长70cm,重500g以上。 4、耳朴为靠近根部的干皮,块片状或半卷形,多似耳状。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内面淡紫色。断面紫棕色,显油润,纤维性少。气香,味苦辛。大小不一。 5、根补卷筒状长条。表面土黄色或灰褐色,内面深紫色,质韧,断面油润。气香、味苦辛。一等条长70cm,重400g以上,无木心、须根;二等长短不分,重400以下。[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半夏厚朴汤有中成药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