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淋巴回流受阻症状受阻是什么病

淋巴结型黑热病_百度百科
淋巴结型黑热病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为单核吞噬细胞内的专性寄生虫。其生活史需经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两个不同宿主。病人和感染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通过白蛉叮咬而传播,主要病变发生在内脏,少数特殊病例则以皮肤损害或单纯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分别称皮肤或淋巴结型黑热病。淋巴结型黑热病:多发生于以婴儿发病为主的黑热病流行区(荒漠、山丘地带)居住或在流行季节有到该地旅游经历的成年人中。患者颈、耳后、腋窝、腹股沟或滑车上的淋巴结肿大如花生米至蚕豆般大小,较浅,可移动。肝、脾不肿大,嗜酸性细胞增多。
淋巴结型黑热病疾病名称
淋巴结型黑热病
淋巴结型黑热病疾病分类
淋巴结型黑热病疾病描述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杜氏利什曼原虫病人属人兽共患疾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脏肿大、消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不熟蛋白增高为特征。
淋巴结型黑热病症状体征
(一)典型临床表现:
1.发热 起病多缓慢。典型热型为双峰热,约占1/3,多为不规则热;病程较长,可达数月,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有些病人发热数月仍能劳动。
2.脾、肝及淋巴结肿大 脾明显肿大,起病后半个月即可触及、质软、以后逐渐增大,半年后可达脐部甚至盆腔,质地硬。肝为轻至中度肿大,质地软;偶有黄疸腹水。淋巴结亦为轻至中度肿大。
3.贫血及营养不良 在病程晚期可出现,有精神萎靡、头发稀疏、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浮肿及皮肤粗糙,皮肤颜色可加深故称之为黑热病(kala—azar即印度语发热、皮肤黑之意)。亦可因血小板减少而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及皮肤出血点等。 在病程中症状缓解与加重可交替出现,一般病后1个月进入缓解期,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脾缩小及血象好转,持续数周,以后又可反复复发,病程迁延数月。
(二)特殊临床类型 淋巴结型黑热病 较少见,婴幼儿发病为主。多无黑热病病史,亦可与黑热病同时发生。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尤以腹股沟部多见,花生米大小,亦可融合成大块状,较浅可移动,局部无红肿热痛。全身情况良好。肝脾多不肿或轻度肿大。
淋巴结型黑热病疾病病因
(一)传染源 主要是病人及病犬,少数野生动物如狼、狐等亦可为传染源。不同地区传染源可不同,平原地区病人为主要传染源,常引起人间流行,此称为“人源型”。西北丘陵地区病犬为主要传染源,而称为“犬源型”,多散发。在内蒙古、新疆等荒漠地区,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而称为“自然疫源型”或“野生动物源型”。三中类型黑热病病原体亲缘关系的DNA研究发现,犬源型与自然免疫源型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同源性较大;而与人源性的同源性较小。人源型为亲人株,而其他二型则属于亲动物株。
(二)传播途径 作为本病传播媒介的白蛉有十余种,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通过白蛉叮咬而传播。
(三)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本病为地方性传染病,但分布较广,遍及亚、非、欧、美各洲。我国70年代以来一些地区不断出现新感染病例,内脏利什曼病犬亦可见,山东、河北、苏北、皖北及新疆南部的喀什地区还出现了皮肤型黑热病。
淋巴结型黑热病病理生理
(一)发病机制 利杜体在人体内被单核—吞噬细胞吞噬,并可随血流到脾、肝、骨髓及淋巴结等器官,在单核—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可引起巨噬细胞破裂,利杜体逸出后又被其他巨噬细胞吞噬及在内大量繁殖,如此反复而引起大量巨噬细胞破坏及增生,导致内脏发生病变。
(二)病理解剖 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巨噬细胞及浆细胞明显增生,主要病变在畜有巨噬细胞的脾、肝、骨髓及淋巴结。脾常显著肿大,重量可达4—5kg,巨噬细胞极度增生,内含大量利杜体;脾因血流受阻而显著充血,偶可因小动脉受压而发生脾梗死;脾极度肿大时可有脾功能亢进。肝可轻至中度肿大,库普弗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及汇管区巨噬细胞内有大量利杜体;肝细胞可因受压缺血发生脂肪变性。骨髓显著增生,巨噬细胞内有大量利杜体,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及血小板生成均显著减少。淋巴结轻至中度肿大,其内有含利杜体的巨噬细胞及浆细胞。其他肺、肾、胰、扁桃体、睾丸、皮肤及皮下组织等亦均可有巨噬细胞增生,其内亦有利杜体,由于浆细胞及淋巴细胞增生可形成微小的皮下结节。 由于巨噬细胞及将细胞大量增生,引起血清球蛋白明显升高,主要是1gG抗体,为非特异性抗体,无保护性。且发现在抗利什曼原虫感染中,机体的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体液免疫次之,由于其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难以自愈。
淋巴结型黑热病诊断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其中白细胞数减少最明显,一般为(1.5—3)×109/L,重者可少于1×109/L,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甚至可完全消失;嗜酸粒细胞数亦减少。常有中度贫血,病程晚期可有严重贫血。血小板数明显降低,一般为(40—50)×109/L,血沉多增快。但淋巴结型者血象多正常,嗜酸粒细胞常增高。皮肤型者白细胞数常增高至10×109/L以上,嗜酸粒细胞数可增高达15%左右。
(二)血浆蛋白 球蛋白显著增加,白蛋白减低,白蛋白、免疫球蛋白比值明显减少及倒置。球蛋白试验(包括蒸馏水试验、醛凝试验等)均常阳性。并有ALT及血胆红素升高。
(三)病原学检查 1.涂片检查 常用骨髓涂片检查利杜体,阳性率80%—90%。脾穿刺涂片阳性率高,可达90%—99%。但有一定危险性而很少采用。淋巴结穿刺涂片阳性率亦高达46%—87%,可用于检查治疗后复发病人,因原虫在此消失最慢而易成为复发病灶。周围血涂片简便,厚涂片阳性率60%,血液沉淀法涂片阳性率90%。皮肤型及淋巴结型患者,可从皮损处及肿大淋巴结中取材涂片检出利杜体。 2.如原虫量少涂片检查阴性,可将穿刺物作利什曼原虫培养,7—10d可得阳性结果。亦可接种于地鼠等敏感动物腹腔内,1—2个月后才能确定诊断。此法在临床诊断上很少采用。
(四)血清免疫学检测 1.间接免疫荧光抗体实验(IFA)、ELISA、PVC薄膜快速ELISA及间接血凝(IHA)等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及特异性均较高,其中IFA法及ELISA法阳性率几乎达100%,但可有假阳性。PVC薄膜快速ELISA法使用于现场普查。 2.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实验(McAb—AST)及单克隆抗体斑点而ELISA法(Dot—ELISA)检测循环抗原,其含量与宿主体内寄生虫数量相关,有助于病情及时的判断。特异性及敏感性高,可用于早期诊断,其由于治愈后3个月阴转,而用于疗效考核。 诊断 1.流行病学史 白蛉季节(5—9月),在流行去居住过。 2.临床特点 起床缓慢,长期反复的不规则发热,无明显中毒症状,脾明显肿大。晚期可有鼻出血、牙龈出血、贫血及营养不良。 3.实验室检查 全血细胞减少,尤以白细胞减少最显著。球蛋白明显升高。确诊主要依据病原体检查,骨髓涂片利杜体是常用的确诊方法。应尽早进行骨髓涂片检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4.治疗性诊断 对高度疑阵者,但未检出病原体,可考虑用锑剂作诊断性治疗,如疗效显著则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淋巴结型黑热病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发热期间卧床休息,高蛋白饮食。做好护理尤其口腔护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病原治疗
1.锑剂 常用5价锑剂葡萄糖酸锑钠,又称斯锑黑克,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有很强的杀虫作用。疗效迅速而显著。
(1)六日疗法:总剂量成人一般100mg/kg(90—130mg/kg),儿童150—170mg/kg,平分6次,每日1次,肌内注射或葡萄糖液稀释后静脉缓慢注射。用药后体温可迅速下降、脾逐渐缩小,血象恢复正常。病原体消失率93%—99%。
(2)三周疗法:感染严重或体制衰弱者总剂量成人15mg/kg,儿童200mg/kg,平分6次,每周2次,肌内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注射。疗效与上法相似。
(3)重复治疗:感染严重一疗程未愈或复发病人,可增加剂量重复治疗,在6日疗法剂量基础上加大1/3量。 本药毒副作用小,少数病人有发热、咳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脾区痛及鼻出血等,一般不影响治疗。如治疗中血白细胞尤其中性粒细胞继续减少,则暂停治疗。有心脏病、肝病者慎用。过期药物尤其已变色者因有变成3价锑加大毒性的可能,不应使用。 如锑剂治疗3疗程仍未愈者,称之为“抗锑剂”病人,则须用非锑剂治疗。
2.非锑剂 本药疗效差,疗程长,复发率高,毒副作用亦较大,故仅用于锑剂过敏、无效或并有粒细胞缺乏症者。
(1)戊腕脒:水溶液不稳定,注射前配成10%溶液肌内注射,每次4mg/kg,每日一次,连用15d为1疗程,总剂量60mg/kg。治愈率30%—60%。注射局部可有红肿硬块;亦可有头晕、心悸、脉搏加快,甚至血压下降。
(2)羟脒替:每次用前先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再用1%普鲁卡因溶液配成2.5%—5%溶液,缓慢肌内注射。或溶于25%葡萄糖液内配成0.2%溶液静脉注射,每日1次,每次剂量为2—3mg/kg,10d为1疗程,用2—3个疗程,其间间隔7—10d。不良反应有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及虚脱。 治愈标准:①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一般情况改善。②肿大的肝脾回缩。③血象恢复正常。④原虫消失。⑤治疗结束及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
(三)对症治疗及并发症治疗 预防及治疗继发性感染。严重贫血者须用铁剂及输血,待贫血好转再用锑剂。
(四)脾切除 多种治疗无效,病原体仍可查到,脾明显肿大并伴脾功能亢进者,应行脾。
淋巴结型黑热病疾病预防
(一)管理产传染源 在流行区白蛉繁殖季节前,应普查及根治病人。山丘地带应及时查出病犬,并捕杀掩埋。病犬多的地区动员群众不养犬。
(二)消灭传播媒介 用敌敌畏、敌百虫、223(1.5—2.0g纯药/m2)或溴氢氯酯(12.5—25mg纯药/m2)进行喷洒灭白蛉。
(三)加强个人防护 用细孔纱门纱窗或蚊帐。用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涂皮肤,以防白蛉叮咬。
淋巴结型黑热病用药安全
1、控制病犬,对病犬进行捕杀,患者经特效药物治疗后,痊愈率较高,一般不会再次感染,可获得终生免疫。
2、灭蛉、防蛉,在平原地区采用杀虫剂室内和畜舍滞留喷洒杀灭中华白蛉。在山区、丘陵及荒漠地区对野栖型或偏野栖型白蛉,采取防蛉、驱蛉措施,以减少或避免白蛉的叮刺。非典型淋巴细胞异常是什么病引起的?_百度知道
非典型淋巴细胞异常是什么病引起的?
非典型淋巴细胞异常是什么病引起的?女性患者,在这里请教高手了。急
提问者采纳
但是有些人他不一定感染了就有明显的症状,这种病毒最容易造成变异淋升高了,有可能是EB病毒感染你好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为您推荐:
淋巴细胞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淋巴丝虫病_百度百科
淋巴丝虫病
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淋巴丝虫病由班氏、马来和帝汶丝虫等引起,其临床特征主要是急性期的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以及慢性期的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亦有不出现明显症状而仅于血内有微丝蚴者,即所谓“丝虫感染”。这几种丝虫的微丝蚴都具有较严格的夜间出现于外周血流中的特性。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
淋巴丝虫病病因
乳白色细长如线,两端稍尖,表面光滑,雌雄异体,但常缠结在一起。班氏丝虫雄虫的体长为28~42mm,宽约0.1mm,雌虫的长度和宽度约为雄虫的1倍。马来丝虫较短小。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雌虫的形态与内部结构几乎完全相同,雄虫差别也甚微小。其主要区别在于班氏雄虫的肛孔两侧有乳突8~10对,肛孔后有乳突一对,肛孔至尾端间有时可见一两对乳突;马来雄虫的肛孔两侧仅有乳突四对,肛孔后有一对,而无肛孔尾端间乳突。各种丝虫的超微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马来与班氏丝虫成虫体壁超微结构可见角皮层、索和索间皮下层、体壁肌层等。虫体内具有广泛的基膜系统,使所有的构造分开,并与假体腔分开。成虫寿命估计可活10~15年。
系胎生,主要出现于外周血液,游动如蛇。班氏微丝蚴长约280μm,宽约7μm,马来微丝蚴较班氏微丝蚴为短细。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微丝蚴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体内有圆形的体核,头部无核部位称头端空隙。神经环位于虫体前1/5处,其后为排泄孔、排泄细胞虫体后部有G,R2,R3和R4四个细胞,其后腹侧有肛孔,尾核位于尾部。班氏和马来微丝蚴的形态有显著不同。微丝蚴超微结构与光镜下所见基本相同,体壁与成虫相似,包括多膜层角皮,背、腹和侧索、皮下层和肌细胞等,无分化的假体腔。微丝蚴的寿命,在人体内可活2~3个月,甚达3年者。班氏丝虫微丝蚴在实验动物身上可活9个月以上。
班氏和马来丝虫的生活史包括两个不同阶段:一个阶段发生在昆虫(蚊虫)宿主体内即中间宿主,另一个阶段在人体内即终宿主。
(1)在蚊体内当蚊虫叮咬微丝蚴阳性病人时,血中微丝蚴被吸入蚊胃中约2~7小时蜕鞘穿过胃壁经腹腔而入胸肌,到达胸肌后即可开始发育,在6~14天中经过两次脱皮成为第三期或传染期幼虫,发育成熟后,即离开胸肌,移行至蚊吻的下唇,在蚊吸血时进入人体。
(2)在人体内传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后有些幼虫在组织内移行和发育过程中死亡或被消灭有些幼虫到达淋巴管或淋巴结发育为成虫。班氏成虫常寄居于腹腔、精索及下肢的深部和浅部淋巴系统内;马来成虫常寄居于下肢的浅部淋巴系统内。自传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微丝蚴出现于外周血液内,班氏丝虫需8~12个月马来丝虫需3~4个月。
淋巴丝虫病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自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血液内发现微丝蚴为止,一般1年左右,但亦可早至4个月或迟至1.5年。帝汶丝虫病潜伏期为3个月。从人体淋巴结检查最早查到班氏丝虫成虫为感染后3个月。丝虫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在流行地区可有50%~75%的“无症状”的感染者。马来丝虫主要寄生在浅部淋巴系统,因此四肢淋巴管炎和象皮肿最为明显。班氏丝虫不仅寄生于四肢淋巴管,同时还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的泌尿、生殖器官,引起精索、附睾睾丸、阴囊等的炎症和结节。目前尚未证明单纯马来丝虫病患者发生生殖系统的病变。帝汶丝虫病与马来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
本期突出症状为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丝虫热、精索炎等,特点是周期性的发作,每隔2~4周或每隔数月发作1次。每次发作多在运动或疲劳之后。有时亦见不定期的发作。发作以夏秋比其他季节为多。
(1)淋巴结炎与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可单独发生,但常与淋巴管炎同时发作,常见部位为腹股沟、股部、肘后及腋下等。但深部如腹腔、盆腔等亦可被侵犯,而临床上常见者则均属于肢体淋巴结炎尤以下肢腹股沟部及股部最为常见反复发作及同时伴有逆行性淋巴管炎为其特点除全身症状外,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其肿大程度则与感染轻重有关。
淋巴管炎为丝虫病常见症状,马来较班氏为多,好发于四肢,下肢远较上肢为多,每次发作时可伴有发热,多在38~39℃之间,多数持续1~3天自退,少数可达10天以上。伴发症状有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畏寒等。常可在受累部位的皮肤出现自上而下、离心性“红线”,即所谓逆行性淋巴管炎,一般均具有疼痛、压痛、局部烫热等,惟不如细菌性者重。帝汶丝虫病最显著的特征是急性淋巴结炎化脓后遗留的皮肤瘢痕。
(2)丹毒样皮炎为皮内微细淋巴管炎所致,常继发于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亦可单独发生。因其发作时皮肤一片红肿,状似丹毒,故称之丹毒样皮炎,俗称“流火”,多伴发热,其热度高低与发作轻重有关。每次发作时间一般较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持续时间为长。
(3)丝虫热周期性发热有时先有寒战,体温可高达40℃,2~3天后自退,亦可持续达1周。有的仅有低热,无寒战,局部无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可见,有时伴腹痛。此种发作可能由于深部淋巴结炎及淋巴管炎所引起。
(4)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为班氏丝虫成虫寄居于精索、附睾、睾丸邻近的淋巴管内引起所在淋巴管炎及其间质炎症。表现为发热,一侧阴囊内疼痛,可自腹股沟向下蔓延至阴囊内,并可放射至大腿内侧,部分病例表现为绞痛。局部检查除可触及附睾、睾丸肿大外,更主要的是精索结节性肿块,且具有明显压痛,持续数日后由于局部炎症消退,肿块变小而较硬,可重复发作,局部肿块亦随每次发作逐渐增大。由于丝虫病变极少引起输精管本身病变而精液内仍有精虫存在,因此阴囊内丝虫病很少引起不育。
(5)肺嗜酸细胞浸润症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咳嗽、哮喘、肺部呈游走性细胞浸润等;痰中多有嗜酸性粒细胞与夏科-莱登晶体,外周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可高达40×10/L,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自20%~30%不等。血中微丝蚴多数阴性,抗微丝蚴抗体滴度高,IgE水平高。用乙胺嗪治疗有效,治疗者不但症状缓解,且可出现成虫死亡所引起的结节等;其他症状尚有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有认为本症是一种“隐伏的丝虫病”,宿主的免疫系统可很快清除血内微丝蚴,所以血内难于找到病原体,但肺常可发现微丝蚴集聚而形成的嗜酸性粒细胞灶点。推测本症病原主要系由非人类丝虫引起。
由于反复炎症,淋巴结及淋巴管最后为增生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所阻塞,产生临床症状和体征。
(1)淋巴结与淋巴管曲张淋巴结曲张系指淋巴结向心性淋巴管曲张及淋巴管内淋巴窦扩张而言,常见于腹股沟和股部,一侧或两侧,触诊时如一海绵包囊中有硬核感觉。淋巴管曲张,常见于精索、阴囊及大腿内侧,上肢偶见之。精索淋巴管曲张可同时有静脉曲张,阴囊淋巴管曲张可与淋巴阴囊同时存在。淋巴管曲张亦可发生在深部,曾有报道,怒张胸导管直径达1.5cm。
(2)鞘膜积液、淋巴尿、淋巴腹水由于精索及睾丸淋巴管阻塞,淋巴液流入鞘膜腔内所致。阴囊部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常因淋巴液回流受阻而发生水肿,形成阴囊淋巴积液。鞘膜积液轻者无症状,积液较多者则有重垂感甚至行走困难。检查时可见阴囊体积增大,肿物常呈梨状,阴囊皮肤紧张,皱褶消失,阴茎内缩,透光试验常呈阳性。如鞘膜极度增厚并伴有阴囊象皮肿者,透光试验呈阴性。
(3)乳糜尿、鞘膜乳糜积液、乳糜腹水、乳糜腹泻乳糜尿为班氏丝虫病晚期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病率约为2%,青壮年发病率占总发病人数之78.3%;病程短者数日最长者可达54年,以25年者最多。乳糜尿患者淋巴管破裂部位,常见在肾盏及输尿管,而不在膀胱。
(4)象皮肿象皮肿为两种丝虫病晚期最常见的症状,自感染后10年左右发生。因淋巴阻塞部位不同,发生部位亦异。发生部位依次为肢体、阴囊、阴茎、阴唇、阴蒂和乳房等。最多见的部位为下肢。
(5)其他眼部丝虫病极为少见,可引起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眼压增高、房水混浊等在眼内可检出微丝蚴。
淋巴丝虫病检查
1.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早期有过敏反应的患者白细胞总数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前者大多在(10~20)×10/L之间,后者在20%以上。如有细菌继发感染除白细胞总数增加外中性粒细胞亦显著增加。
2.血液微丝蚴的发现
丝虫病的确诊有赖于微丝蚴的发现,通常采用外周血液的检查,大多自夜10时至次晨2时微丝蚴最易找到,如夜间血中超出150条/60μl,白昼亦可找到。
(1)鲜血法用血红蛋白计吸管吸取耳垂血20μl,在低倍显微镜下找微丝蚴。阳性者可见微丝蚴自由摆动,前后卷曲,颇为活跃。
(2)涂片法耳垂取血三大滴(约等于60μl)置于玻片中心,涂成厚薄均匀边缘整齐的长方形或椭圆形厚血片约2cm×3cm大小自20世纪80年代起,又统一规定为120μl即六大滴双片法。染色可用品蓝或硼砂亚甲蓝染色法如鉴别虫种有困难时可用吉姆萨或苏木精染色。采用荧光色素吖啶橙染色法,亦可提高微丝蚴检出率。
(3)浓集法微丝蚴的浓集法很多都是将血液内的红细胞溶解后,离心沉淀吸取沉渣寻找被集中在沉渣内的微丝蚴。常用的溶血剂为蒸馏水。
(4)微孔膜过滤法用含有5%枸橼酸钠0.1ml的10ml注射器抽血1m1混匀,再吸10%teepol液9ml(或2%吐温80液或0.1%碳酸氢钠液)混匀溶血,将注射器接25mm直径的5μm孔径微孔膜过滤器,溶血液通过薄膜滤下,微丝蚴留于薄膜上,取下薄膜用0.1%苏木精或0.1%亚甲蓝染色后镜检。
(5)微丝蚴白天诱出法在白天口服乙胺嗪100mg后1小时内微丝蚴可以在外周血液内查到。本法不宜作普查丝虫病的方法。在门诊检查,可作参考。
3.各种体液微丝蚴检查
鞘膜积液、乳糜尿、淋巴或乳糜腹水、心包积液、眼前房水等液体中检查微丝蚴,可用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或离心浓集法检查
4.免疫学诊断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有:
(1)皮内试验注射犬恶丝虫抗原0.05ml于受试者前臂皮内,15min后丘疹超过0.9cm者为阳性。此试验与丝虫病患者体征符合率为73.6%~96.6%,与血中带微丝蚴阳性符合率为86.2%~94.1%,但与血吸虫病可产生轻度交叉反应本法只具过筛及辅助诊断价值,在防治后期也不宜用于监测。
(2)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以长爪沙鼠等动物模型收集的成虫和微丝蚴作抗原,荧光抗体采用羊抗人IgG荧光抗体结合物,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以成虫切片作抗原,其敏感性为92%~98%,特异性为95%;以微丝蚴切片作抗原,敏感性达92%~96%特异性为98%。本法可作为丝虫病辅助诊断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现场监测。缺点仍是不能用于疗效考核,及区别患者属于既往感染或活动感染。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采用马来丝虫、犬恶丝虫、指状腹腔丝虫及微丝蚴等可溶性抗原,ELISA测定抗体,与丝虫病患者的阳性符合率为85%~100%,假阳性反应为1.5%~8.2%。用微丝蚴或成虫ES抗原对微丝蚴血症者阳性符合率为93%~95%,非流行区健康人及肠道线虫感染者均为阴性反应。本法检测人体丝虫病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适用于现场调查同样本法不能用于疗效考核及区别患者是否为活动性感染
(4)检测循环抗原WHO推荐应用免疫色谱技术(ICT)测试卡检测班氏丝虫抗原。据报告该法敏感性为90%~98%,特异性达99%~100%。
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cAbELISA)和斑点酶联法(Dot-ELISA)检测丝虫病患者血清中抗原,特异性分别为94%和96%,Dot-ELISA可检出0.055μg/L抗原,而McAbELISA仅能检出10μg/L抗原。两者均能检出活动性感染作为丝虫病防治的后期监测、搜索残存传染源和评价防治效果。
5.分子杂交及DNA重组技术
目前基因克隆和DNA技术正应用于丝虫病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6.乳糜尿与淋巴尿
乳糜尿与淋巴尿,前者呈乳白色,可用乙醚提取,以苏丹Ⅲ染色,在显微镜下可见红黄色油点淋巴尿的肉眼检查与正常尿无异,其含量以蛋白质为主,也有少数红细胞,但无管型。自鞘膜积液穿刺而得的乳糜液与淋巴液,与乳糜尿及淋巴尿大致相同,自其沉淀中可发现活动的微丝蚴。
7.活组织检查
将疑似的病变组织,如下肢浅表淋巴结、附睾结节切取小块,进行病理检查,可找到成虫及可见相关的病理变化。
8.其他辅助检查
淋巴管造影:丝虫病患者常显示扩张的输入淋巴管和狭小的输出淋巴管,淋巴结实质显影有缺损现象。
淋巴丝虫病诊断
1.流行病学与临床诊断
丝虫病时必须结合流行病学史,我国流行地区的患者以农民为最多。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象皮肿为本病的特征来自流行地区而患有精索炎、睾丸炎、乳糜尿者,大多属于丝虫病。
2.实验室诊断
主要寻找外周血中微丝蚴。血内查到微丝蚴诊断即可确立。
3.治疗性诊断
本法目的在于诊断具有可疑的丝虫病症状与体征,而在血液内找不到微丝蚴的患者。给服乙胺嗪后,部分患者在2~14天内即可出现淋巴系统反应及淋巴管结节。这是药物作用于丝虫成虫的证据必要时可将结节摘出,寻找丝虫。
4.淋巴管造影
丝虫病患者常显示扩张的输入淋巴管和狭小的输出淋巴管,淋巴结实质显影有缺损现象。
淋巴丝虫病治疗
1.病原治疗
(1)乙胺嗪即枸橼酸乙胺嗪(海群生,hetrazan),本品在体外并无直接杀灭微丝蚴作用,但对感染丝虫的人或动物,则能迅速清除血液中微丝蚴。对马来微丝蚴的作用较班氏更为迅速而完全使用较大剂量或较长疗程时,也能杀死成虫。间歇用药三个疗程后,微丝蚴阴转率,班氏可达90%~99.8%,马来达96.3%~100%;结节出现率,班氏为30%~40%,马来为50%以上。
(2)呋喃嘧酮1979年我国合成的抗丝虫病药。对班氏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显著的杀灭作用,副作用与乙胺嗪相仿,本品为肠溶片,连服7天为一个疗程。
(3)伊维菌素能有效地清除班氏微丝蚴,单剂或连用2天口服短期内清除班氏微丝蚴效果比乙胺嗪好,但持续效果的时间各家报道不一。对马来微丝蚴作用较差,不良反应有头痛、发热、厌食等。
2.对症治疗
(1)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睾丸炎的治疗可参照乙胺嗪治疗时的局部反应的处理症状严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下肢泼尼松或复方乙酰水杨酸(复方阿司匹林)亦可应用。如有细菌继发感染者,应用抗菌药物。
(2)象皮肿的治疗下肢象皮肿的治疗可采用烘绑疗法,患肢用辐射热或微波透热。烘疗后用弹性绷带包扎,1次/天前者1小时/次,20次为一个疗程,休息半个月,进行下一个疗程;后者30分钟/次,15次为一个疗程,休息2个月,进行下一个疗程。在烘疗和休息期间白天均需用弹性绷带持续包扎患肢,治疗2~3个疗程。兼有足癣的患者,用抗真菌治疗以控制感染。在进行烘绑疗法的同时配合小剂量长疗程乙胺嗪治疗,可制止流火发作。对少数巨型下肢象皮肿,可采用大面积的全皮移植术,并加压包扎。
(3)乳糜尿的治疗乳糜尿初发时应平卧休息加腹压带并抬高骨盆部,降低淋巴压力,可能促使已经形成的通道闭合患者需多喝开水或淡茶,限制含有脂肪及蛋白质的饮食。可用中链油(中碳链甘油三酯,MCT)代替普通食用油脂经长期休息或内科久治不愈仍排乳糜尿者可考虑1%~2%硝酸银灌注或手术治疗。如有乳糜血尿者可酌用止血药物。
(4)鞘膜积液的治疗目前多采用手术疗法,疗效比较满意。一般术后应给乙胺嗪3g疗法1~2个疗程,作为病原治疗。
副主任技师 北京协和医院 检验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淋巴循环受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