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珍片能和中药西药能一起吃吗一起吗

中国第一军事门户网站 | &>&&>&
狱中结识药材“高手” 昔日教导主任变绝命毒师
执法人员正在进行取样
屋里堆放的大量麻黄草 通讯员供图
美剧《绝命毒师》目前比较火,剧中男主角是名化学老师,为了留下财产给家人,铤而走险制造冰毒。近日,类似剧
来 自 西 陆 军 事
执法人员正在进行取样
屋里堆放的大量麻黄草 通讯员供图
美剧《绝命毒师》目前比较火,剧中男主角是名化学老师,为了留下财产给家人,铤而走险制造冰毒。近日,类似剧情在泰州上演。
曾经的一位中学教导主任犯事后在狱中结识了一名药材公司经理,两人出狱后,召集了一帮“狱友”从事麻黄碱的生产和销售,组织分工明确,“教导主任”变身“绝命毒师”,负责生产工作。
日前,泰州公安和食药监部门查处了这起涉案金额5100余万元的案件,抓获11名犯罪嫌疑人。
通讯员 蔡伟 刘园园 刘然
现代快报记者 尹有文
也叫草麻黄、麻黄,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广泛的中药用途。麻黄草是药材,也是制造冰毒的原料,原产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中国政府对麻黄草实行严格控制,禁止自由买卖。
是一种主要来源于植物麻黄草,有治疗作用的植物化学药。麻黄碱是合成苯丙胺类毒品也就是制作冰毒最主要的原料。大部分感冒药中含有麻黄碱成分,各药店对含麻黄碱成分的新康泰克、白加黑等常用感冒、止咳平喘药限量销售。
泰州一农户家中藏着“制毒”窝点
泰州市医药高新区凤凰街道振兴社区十三组,地处城郊接合部,一条国道从旁边经过。今年2月28日,泰州市医药高新区公安分局周山河派出所民警来到社区入户调查,在一农户家院外,闻到一股浓浓的药味。
从院外看,这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普通农户家,几间青砖平房,一个院子将它与外面隔绝开来,蓝色的大门紧闭着。
民警感觉有点蹊跷,敲了半天门,才有人过来打开院门。进去之后,民警发现,平房里堆放着一些植物根茎,地上有些渣滓,除此之外,还有加热炉等设备。里面的工人称,他们在生产一种止咳药。
从现场环境看,完全不具备生产药品的条件,民警有些怀疑,随后联系了工商和食药监部门,两部门的工作人员很快赶到现场。经过药检所检验,植物根茎为麻黄草。
麻黄草是一种中药材,本身有毒性,会导致中枢神经兴奋,常吃易成瘾,用麻黄草提炼出来的含麻黄碱的液体,是制作毒品冰毒的主要原材料之一。
民警当即将两名工人叶某和房某控制住。在现场,民警查获了616千克已使用过的麻黄草以及16.4千克未使用过的麻黄草,正在提炼的固液混合物约4331.7千克,以及用于加工制造提炼麻黄碱的粉碎机、加热炉、不锈钢桶、脱水机等设备。
制售一吨多麻黄碱,涉案金额逾5100万元
经过审讯,民警发现,这家制毒工厂是由王某和房主曹某合办的。工人交代,两人都在成都。3月4日,民警又在房主曹某家屋后一平房内,查获了5吨袋装麻黄草。警方和食药监部门成立了联合专案组,全力抓捕两人。同时,这个案件也被国家食药监总局和江苏省公安厅挂牌督办。
3月7日下午3点,在成都青羊区,民警将犯罪嫌疑人王某和曹某抓获。一个横跨5省,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的犯罪团伙浮出水面。
据犯罪嫌疑人王某交代,他们从河北、内蒙古等地购得麻黄草后,提炼出麻黄碱,再卖到黑市。根据王某等人的交代,在随后的三个月时间里,专案组先后辗转江苏、四川、新疆、河北、内蒙古等五省区,成功抓获了11名犯罪嫌疑人。
经查,该团伙从2012年9月下旬开始,将窝点设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提炼麻黄碱。后因在新疆生产量比较大,产生药渣无法处理,堆在路边上味道刺鼻,容易被发现,所以转移到泰州。刚生产3天,就被民警发现了。
一年多时间里,该团伙共销售了1吨多麻黄碱,按每公斤45000元计算,涉案金额逾5100万元。
团伙关键人物曾是姜堰某中学教导主任
在这个制毒团伙中,王某是关键人物,他负责麻黄碱的生产。他今年51岁,原先是姜堰某中学的教导主任,曾荣获学校多次表彰。2011年,他的人生发生了第一次改变。
2011年3月,有人向姜堰刑警大队报案称,其经营的投资理财咨询公司的印章被他人私刻,经过鉴定,一份“保证借款合同”上的印章与真印章不一致。经过侦查,印章系王某伪造。王某因涉嫌伪造印章罪被姜堰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在狱中,王某认识了泰州高港区永安洲镇的许某,许某以前是一家药材公司经理,2009年初至2010年下半年,因非法制造麻黄碱,并进行买卖被判刑。
许某告诉他,制造麻黄碱利润高,一吨投资3万块钱,能卖到15万,两个月可以生产10吨。王某很心动,出狱后召集几名“狱友”一起,先是在新疆他一个表亲戚的老房子里开始非法提炼麻黄碱。原材料麻黄草由许某负责购进,王某则负责生产。
作为一个曾经的人民教师,王某深知毒品的危害,他对办案民警说,“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明知毒品害人我还在做,这不仅仅是一个道德的问题,而是在犯罪。”
本栏目最新文章
国家领导人在任时,往往公务繁重,退休之后不再承担具...
热门关键词第A12版:棒棰岛新闻周刊
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州德记号”传承人康长春
大连最老的中药房:“济世正德、康健民众”
  坐落在金州联胜街上的康德记大药房。
  “德记号”第四代传承人康洪源。
  “德记号”第五代传承人康长春。
  康长春与百岁老药工滕元高先生一起把“德记号”的秘方制作过程记录下来。
  “济世正德、康健民众”是“德记号”百余年一直的坚守。
  “德记号”请来阮玲玉为女界福做广告。图右侧是《泰东日报》上女界福的广告。
&&&&在金州火车站附近的联胜街上,有一间古色古香的中药房——康德记大药房。在金州,这间药房很有口碑。历经五代,160多年的传承,德记号已经成为大连地区最有历史的中药房。“济世正德、康健民众”是德记号百余年一直的坚守。&&时隔近十年,记者再一次因为采访非遗项目的传承,来到金州,走进大连最早的中药房——金州德记号,见到了德记号第五代传承人康长春,他说:“1925年,时任省长王永江曾因德记号行医济世,亲笔为我家书写了一副对联‘德兼和缓活人术,记取黄农济世心’。取‘德’和‘记’为字头,其用意深远,我辈后人一直牢记,莫敢失去初心。”&&文/本报记者&杨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落户金州&&“济世正德、康健民众”&&联胜街上的康德记大药房是十年前因经营需要开设的,德记号的老店,依然留存,在金州古城里。那是一间80平方米左右的老药房,却传承着德记号160多年的历史。康长春这些年来不断地在搜集家族的历史,想把德记号在大连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更丰富。&&“我的祖辈也是闯关东来到金州的,清朝咸丰二年,即1852年,一位姓康的中医大夫,从山东福山县康家庄举家迁至金州城南街,在这里买下了一处临街店铺,取字号为‘德记号’,因为姓康,也被百姓称为‘康德记药房’。‘德记号’,寓意‘济世正德、康健民众’。在它的鼎盛时期的康家以金州的‘德记号’为总号,分别在大连设立了‘德记全栈’、‘德记源栈’、‘德记宏栈’、‘德记西栈’、‘大德记’、‘老德记’、‘德记同栈’、‘德记药局’、‘德记福栈’等,在普兰店、瓦房店设立了‘康德记分店’,共10多家分号,分别由康家的几个兄弟和子女共同经营,员工达160多人,每天进出的药材大都在千斤左右。‘德记号’为古城最早的中医药世家。”康长春从小就听过父亲讲自家的这段历史。更是在2006年时,大连市选报一部分项目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州“德记号”被列入其中。为了搜集百余年来“德记号”留存下来的历史资料,康长春跑遍了金州区、大连市,甚至北京的大型图书馆。在康长春北上南下的过程中,他理清了祖辈们创业的来龙去脉,将过去父亲对他讲过的关于康德记的一个个片段串了起来。&&康长春的太爷爷康德富信守和气生财之道,待客诚至,主动热情,把“济世正德、康健民众”作为药房经营的座右铭。让患者吃好药,吃价格低廉的药。&&相传1925年夏,金州、普兰店一带多发瘟疫,只要有一人患病就会传染全家,每天都有人死于这种瘟病。为了能够抑制住瘟疫的蔓延,“德记号”召集了金州名医,对症下药,在城区内用大锅熬制,或低价售给城乡居民,或赠药给穷困人家。最终,这场瘟疫被有效地控制住了。至此“有病到德记号去”,已成为那时人们广为流传的一句佳话。时任奉天省省长的爱国人士王永江先生亲笔给“康德记药房”题了一副对联:“德兼和缓活人术,记取黄农济世心”。取“德”和“记”为字头,其用意深远:“高尚的医德兼有高超的救人之术,汲取黄帝和神农济世救人之心”,送到“康德记药房”以赞颂“德记号”救济民众的高尚医德。&&1931年后,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东三省的经济日渐衰败,中医药业也未能幸免,东北地区的中药店大多纷纷倒闭,“德记号”虽逃出了这场劫难,但其设在各地的分号已所剩无几。1945年后,“德记号”瓦房店和普兰店开设的两家分号也相继破产,自此,仅剩下金州的老号独自苦苦支撑着。&&远销南洋&&“女界福”成“德记号”招牌&&细数家族历史,康长春说:“曾经有两件事让我一直很好奇:一件是一个世纪以前,‘德记号’靠什么做成了那么大的买卖;第二件事就是父亲曾经对我说过康德记药房的药曾经卖到了南洋,是谁做成了这件事?”&&“我曾经听父亲说过,德记号最鼎盛的时候,分店开到了大连的各县区,其中主要是靠药材取胜。‘德记号’有很多的祖传秘方,像‘女界福’、‘生肌珍珠散’、‘林则徐戒烟方’、‘海参丸’、‘小儿牛黄太极丸’等都是众口皆碑的良药。不仅药好,康家从祖辈传下来的祖训也让‘德记号’历代掌门人心怀‘德性’。夏季,店内备有板凳和消暑凉茶,为路人提供免费服务;冬季,店内煎煮中药麻黄汤,为感冒、受风寒的顾客免费服用。‘德记号’不仅卖药,还可以赊药。我们家以前有一大摞账本,都是赊账的记录。到了三大节,即端午节、中秋节、年三十,伙计就会按账收钱。如果还没有钱,可以以物抵账,比如家里有鸡蛋,就拿二十个鸡蛋顶账,只要等价就行。有一年年三十,当时我父亲还小,他就听外面有驴叫声,到了院子里一看,是下去收账的伙计牵回来一头驴。伙计说他们家没钱还账,就拿驴顶了,我爷爷康忠国一听火了,这是人家唯一的活路,你牵了来,让人怎么过年啊。爷爷立即让伙计把驴送回去了。”&&&康长春说,“我爷爷是个非常节俭的人,康家到了第三代已经能算得上大户人家了,我的一个姑妈妈还被送到日本留学了呢!可就是这样,自行车刚在大连流行时,我爷爷愣是和邻居每个人出了15元钱,合买了一辆自行车,一家骑半个月,可对一头驴说不要就不要了,这里面的精神需要我们这些后辈用一辈子来继承。”&&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有病都来“德记号”抓药。“德记号”之所以能做大,这就是其中的一个秘诀。&&上个世纪30年代,“德记号”在大连有个分号叫“德记全栈”,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大药房。“德记全栈”的主人叫康忠全,是康长春的一个叔爷爷。康长春在寻找资料时,意外地发现,正是这个康忠全把“女界福”卖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东北人物志》上记载了康忠全的简单经历。原来康忠全开药房以前曾经是奉天省省长王永江的商务秘书,后来因为一场战争,康忠全辞去了秘书的工作,回到了大连开起药房,于是就利用以前的渠道,将妇科良药“女界福”推销到了南洋。“现在留存下来的图片资料中,就有一张是上海电影红星阮玲玉为‘女界福’做广告的海报,还上了当年的《泰东日报》。”&&几经沉浮&&含泪烧掉了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新中国成立后,康德记药房传承到康长春父亲康洪源的手中。和许多老字号一样,“德记号”经历了浮浮沉沉。&&1956年,二十几岁的康洪源经过仔细考虑,带头将“德记号”的全部财产交给了国家,就连股息和分红也一分不要,成了一名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新人。也因此,他成了金县县委委员、金县青年联合会的副主任。&&1958年2月,康洪源作为大连市五县一区的代表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工商界青年代表大会,有幸见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毅、彭真等很多国家领导人。“后来我们和毛泽东等领袖们合了影,六七百人一起,洗出来的相片有一米多长,我就站在毛主席的身后第三排。”&&可惜的是,“文革”开始后不久,因为照片中有刘少奇的原因,康洪源不得不把照片拿到外面烧掉了。“这件事,让父亲很是心痛。那张烧毁的照片,是‘德记号’沉浮的一个缩影,重新找回照片也是父亲多年的心愿。于是申请‘非遗’时,我专门去了趟北京,因为当时照片是新华社的一名记者拍的。”可是因为时隔50多年,新华社无法提供。正在康长春失望时,新华社一位主任提醒康长春说,“如果是毛主席参加的会议,当年的人民日报应该发照片,不如你去图书馆查查当年的报纸吧。”&&一语提醒梦中人,康长春直接去了北京图书馆,找到了日的报纸,果然毛主席出席会议的照片刊登在中央的位置。康长春找到了父亲,在第四排左边第五位。一个多年的心愿终于了结了。&&老匾故事&&百年招牌,失而复得&&每一家“老字号”都有自己的牌匾,老牌匾对一家老字号的作用很重要。&&&&&&当年,康家的几房后人将“德记号”分店开遍了大连地区,而“德记号”老匾一直悬挂在总店门楣之上。&&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康洪源将“德记号”的所有财产主动交给了国家。“德记号”改名为“公私合营康德记药房”,后来又改名为金县医药公司。可这时却发生一件奇怪的事儿。康洪源告诉记者:“公私合营后,‘公私合营康德记药房’挂了上去,谁也没有注意老匾摘下来之后,什么时候不见了。当时不到30岁的我觉得,反正店已经交给了国家,匾已经没有了意义,也就没再找匾。”&&30年过去了,到了1988年。有一天,康家的邻居突发急症,康洪源对儿子康长春说赶紧找块板子来,把人送医院。康长春就到了原来奶奶住的小屋里拿了块挡杂物的板子就跑。“我和父亲就用这块板子把邻居送到了医院。回到家后,我父亲才发现,这板子上有字,再用干净的毛巾一擦,‘德记号’三个大字显现了出来。”康洪源老人这时才明白,当年公私合营的时候,是母亲偷偷将老匾藏了起来,直到去世也不曾透露。这块匾就这么戏剧化地保存了下来。“那年,‘德记号’提出了申请中华老字号,金州区有关方面的专家看到了老匾。经专家初步鉴定,肯定是超过100年的老物件。父亲记得听他爸爸说过,这块匾是清朝的一位有名的翰林写的,可能与北京的老字号‘瑞蚨祥’、天津的老字号‘劝业厂’出自同一人手笔。”后来专家证实是书法大家华世奎题写的。&&老店新开&再次打起“德记号”的名牌&&康家老匾失而复得的事传了出去,金县政协知道了这件事后,鼓励康洪源将“德记号”重新开起来。日,“康德记联合诊所”在古城南街路东开业,金县人大、政协的领导亲自将“德记号”老匾挂到了新店大厅的正中,百年“德记号”开始了新的一页。&&“德记号”重新开业以来,继承了百余年来的经营理念,聘请有名望的老中医坐诊,对经济困难的患者,采取赊账或减免医药费的方式,受到金州市民的好评。&&1999年,诊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单位。2001年,诊所更名为“大连金州康洪源中医内科诊所”并一直沿用至今。&&2003年“非典”时期,康长春与父亲康洪源一起煎煮价值两万多元的预防“非典”的中药并包装成袋,免费发放给下岗、失业、贫困户和敬老院的老人。直到现在,康长春依然坚持到社区义务看病,为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建立了家庭的健康档案,定期免费上门为其诊察疾病,指导用药。&&2009年,“德记号”被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康长春更是投身于中医药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中,并将中医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远上北京、哈尔滨、广州等地遍访国医大师,得到过张琦等国医大师的亲自指点,立志把“德记号”发扬光大。&&“有一年,我有幸遇到了民俗学大家乌丙安教授,他很关心中医文化的传承。他知道我是德记号的传承人,就特地对我说,‘中医药是民族的宝贝,因为近些年的不被重视,很多东西失去了传承,你们一定要把现有的东西整理好,传承下去。’乌教授的话让我认同,回到金州后,我就和百岁老药工滕元高先生一起把‘德记号’的秘方制作过程用影像记录了下来。我还带了两个徒弟,他们跟我学习了三年多,这些年,国家对于中医药很支持,并承认这种师徒传承形式,这两个徒弟已通过了国家举办的考试,拿到了出师证,再经过几年的临床实习,也可以考执业医师证。”&&康长春很重视“德记号”的传承和发展:“在过去的两年中,我父亲和滕老相继故世,‘德记号’的未来交到了我们这代人手中,不敢忘记‘德记号’160年来的祖训,‘济世正德、康健民众’。”&&【项目名片】&&“德记号”:&&德记号药房是大连地区现存最早的老字号药房,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据1986年出版的《金县志》记载,清咸丰二年(1852年),中医大夫康公在金州城南街买下前后三间临街店铺,创办德记号药房。鼎盛时期,在金州、大连、普兰店、瓦房店等地共有12家分号,影响遍及辽南。德记号自从创立至今传承五代,历经荣辱和沧桑,其为后人留下的珍贵经营理念,至今还影响着员工们的行医为人。&&【人物名片】&&康长春,中医主治医师,现是德记号中药房的第五代传承人。他承袭了父辈及先祖的医德和老字号的经营理念,并且多有创新。多年来,他经常利用周六和周日为社区居民免费义诊,并为诊所周围的孤寡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上门义务查询和诊治。&&在2003年的那场“非典”中,康长春和父亲康洪源谨遵祖辈“济世正德、康健民众”的遗训,熬制价值两万多元的中药,免费发给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贫困户和金州区敬老院的老人,这一善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近年来,康长春更是投身于中医药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中,并将中医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项目传承】&&康家一直坚持中医药研究,搜集、整理全国各地的医案,现传有医书多本,共载有300多种药方。其中,搜集整理的外传药方277种;自创独立的药方23种,它们是女界福、止咳养肺丸、生肌珍珠散、海参丸、小儿太极丸、女喜灵、参茸戒烟露、定风珠、冰霜梅苏丸、大补鱼鳔丸、利膈丸、珠黄十宝丹、月白珍珠散、红绵散、接骨丹、益寿比天膏、贝母二冬膏、神效守病丸、千里水葫芦清肺散、中白珍黄散、人中白散、白带大王丸等等。&&“女界福”浸膏具有调气血,健脾胃,补肝肾的作用,又特别强调保护阴血,使体内气血调匀,脏腑安和,冲任通盛,治病关顾全面,是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预防及治疗的专门方剂,百年来对保障妇女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这些药以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疾病,运用祖传秘方诊治病人。其中,祖传秘方女界福等秉承了中华医药的传统,以中医妇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具有一定的药用特点,女界福秘方药的生产工艺复杂,每道工序要求严格,其技术全凭师徒间言传身教以及经验的累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姜10片和中药一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