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兰巴雷怎么引起的自限性疾病是什么意思

[text]返回顶部&/&卫计委出台寨卡诊疗指南:服药对症治疗,防止蚊虫叮咬围观&·&&0评论&·&&0香蕉&/&&&/&&已收藏&/&&/&卫计委出台寨卡诊疗指南:服药对症治疗,防止蚊虫叮咬
新华社2月3日报道,寨卡病毒近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截至今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为做好国内可能出现的寨卡病毒病医疗救治准备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3日公布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卫计委指出,目前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若被感染,应及时服药,对症治疗。
诊疗方案指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至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至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国家卫计委要求,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特别是与疫情发生地有人员往来的口岸地区卫生计生部门,要高度重视寨卡病毒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准备工作,加强与口岸卫生检疫、交通等部门的沟通与联动,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广东、海南、云南等重点省份要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及时、有效开展灭蚊工作,降低蚊媒疾病传播风险。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全文如下: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0.49%
资金 研报]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截至2016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
四、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
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
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寨卡病毒。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三)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2.其他: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
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在排除登革热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基酚,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间隔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伴有关节痛患者可使用布洛芬,成人用法为200-400mg/次,4-6小时1次,儿童5-10mg/kg/次,每日3次。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滴眼液,1-2滴/次,每日4次。
患者发病第一周内,应当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杜津卫计委出台寨卡诊疗指南:服药对症治疗,防止蚊虫叮咬该投稿暂无简介卫计委出台寨卡诊疗指南:服药对症治疗,防止蚊虫叮咬卫计委出台寨卡诊疗指南:服药对症治疗,防止蚊虫叮咬[+展开简介]投1蕉安利给基友官方下载功能反馈本站不提供任何视听上传服务,所有内容均来自视频分享站点所提供的公开引用资源。Copyright (C)
AcFun. 保留所有权利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侯涛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塞卡病毒病诊疗方案(转载)
& &近期在拉美国家流行的塞卡病毒可能引起许多人的恐慌,现将卫生部制定的诊疗方案发布如下,以便大家了解。& & & & & & & &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摘录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截至2016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传播途径: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六、治疗&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在排除登革热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基酚,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间隔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伴有关节痛患者可使用布洛芬,成人用法为200-400mg/次,4-6小时1次,儿童5-10mg/kg/次,每日3次。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1-2滴/次,每日4次。&患者发病第一周内,应当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七、预防& 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副主任医师
侯涛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侯涛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侯涛大夫提问
侯涛的咨询范围:
肝病、麻疹、水痘、感染性腹泻、狂犬病(请详细描述病史,包括被咬伤部位,具体时间,咬伤后是否做过处理等情况详细描述,以便回复)、艾滋病、结核病、手足口病、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治,年龄不限,为了节省患者宝贵的咨询时间,所有患者必须出示支持疾病诊断的报告(例如:乙肝患者需提供近期肝功能及乙肝五项、HBVDNA检测结果,结核病必须提供胸片或CT等重要资料)以便分析解答,谢谢!患过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什么样的经历?
帮转 我总以为人生最苦是离别,大不了就是死亡。但是比这个更痛苦的是每天看着你生不如死。求国内神经科专家推荐,求寻找有过格林巴利综合症经历的人。
按投票排序
在神内工作期间见过几例格林巴利。患者十分痛苦。最后基本都死于呼吸麻痹。由双下肢无力发展到全身肌力完全丧失,最后连自杀的力气都没有!患者上肢还可以活动的时候经常按铃要求我们帮他摆各种体位,后来按铃的力气没有了,只能动眼睛,呼吸无力。这个过程就是想抓抓不住,想放放不开。最后在极度痛苦中被死神拉走。患者除了意识清醒外,其他全部无力,最后无力呼吸。
格林巴利综合症(Guillain-Barre Snydrome,GBS)是常见病,多发病。它指一种急性起病,一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神经根、外周神经损害为主,伴有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为特征的综合征。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任何年龄和男女均可得病,但以男性青壮年为多见。  根据起病形式和病程,GBS又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复发型和慢性进行型。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又名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或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约半数以上病人在发病前数日到数周内常有感染史,如喉痛、鼻塞、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另外还可有带状疱疹、流感、水痘、腮腺炎、和病毒性肝炎等。多起病急,症状逐渐加重,在1-2周内达到高峰。  80%以上病人首先出现双下肢无力,继之瘫痪逐渐上升加重。严重者出现四肢瘫痪、呼吸麻痹而危及生命。多数在2~4周开始恢复,程度和快慢各病人差异较大。约1/3病人可遗留有后遗症状。如双下肢或/和双上肢无力或肌肉萎缩、肌肉酸痛,足下垂。患肢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走感、针刺感和烧灼感,检查可见四肢远端"手套-短袜"型感觉减退或缺失。部分病人遗留有面瘫,或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呛咳和咳痰不能。一些病人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可见手足少汗或多汗,肢端皮肤干燥,或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又名慢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与AIDP相似而又有所不同。CIDP病程缓慢易复发,症状以肌无力和感觉障碍为主。肌无力症状常是对称性的,主要表现肩、上臂和大腿无力,也可合并前臂、小腿、手和足的无力,肢体无力常较躯干无力更为常见。下肢无力常表现为行走蹒跚,易踩空,不能持久站立,上下楼梯费力和起坐困难。上肢无力则表现应用钥匙开锁、握笔、解钮扣、梳头有困难。肌肉大多有萎缩。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急进性病情发展恶化,自四肢远端肌肉萎缩无力进行性向近端发展,甚至累及胸背部、颈部肌群,造成全身肌肉萎缩;更有甚者,迅速导致呼吸肌萎缩,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病人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
关于格林巴利综合症(GBS)本身之前的几位同仁已经说得差不多了,我也就不再赘述,我来补充点别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恰恰也是我过去一两年所关注和研究的方向。格林巴利综合症虽然是自身免疫疾病,但是50%~75%的GBS患者都有前驱感染症状,空肠弯曲菌的感染占了40%~85%,同时在GBS发病期的患者粪便中是可以分离到空肠弯曲菌的。约1/1000感染空肠弯曲菌后可发展为GBS,但特异菌型导致GBS危险度增高:1.血清型HS:19、HS:41、HS:4、HS:2等菌株是导致GBS高危险菌型 2.具有A型基因型脂多糖(LPS)的空肠弯曲菌与GBS高度相关空肠弯曲菌导致GBS临床症状严重、病程长,预后差。以上是我参加中疾控举办的空肠弯曲菌培训班时的培训材料里的内容,想说明的是GBS并不单单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疾病的发生和空肠弯曲菌的感染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疾控的研究人员们也在致力于发现和研究GBS高风险的空肠弯曲菌血清型和基因型,以期能使人们免于由空肠弯曲菌感染引起的严重的继发症GBS的伤害。以上是我参加中疾控举办的空肠弯曲菌培训班时的培训材料里的内容,想说明的是GBS并不单单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疾病的发生和空肠弯曲菌的感染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疾控的研究人员们也在致力于发现和研究GBS高风险的空肠弯曲菌血清型和基因型,以期能使人们免于由空肠弯曲菌感染引起的严重的继发症GBS的伤害。再添加一点关于空肠弯曲菌的内容:空肠弯曲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通常可引起腹泻型肠炎。在发达国家,空肠弯曲菌引起的肠炎以轻型和重型为主,而在发展中国家,则以轻、中型为主。除肠炎外,弯曲菌的感染可导致菌血症、反应性关节炎、脑膜炎等肠道外症状。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 Barre syndrome,GBS)是空肠弯曲菌感染引起的严重继发症之一。综上,虽然空肠弯曲菌的感染一般引起的肠道症状都是自限性的,但是基于其严重的继发症,我们不应忽视其存在。
夏天,小学二年级,和一群小伙伴在玩跳绳,摔了一跤就怎么也站不起来了,小伙伴们以为我是假装的呢,他们都跑光后我几乎是爬回家的,妈蛋,辛亏离家不远。等快到家时没站稳一下摔水渠里去了,一个小伙伴看见了才知道我不是假装的,然后赶紧喊人把我抬回家,等到了家里,已经完全站不起来了,舌头也处于痉挛状态,不能说话,没法描述发病情况,等送到医院,手也没知觉了。后来就一直输液输液输了半年就缓过来了,慢慢能站起来学着走路了,也慢慢学着写字了。印象中很深刻的是生病那段时间完全没食欲,只能吃一点面条,而且盐都不能放一点,更别说菜了。现在已经26岁了,那次过后再没复发过,也没留下什么后遗症。
起病急,预后差。起病原因是因为炎症导致神经脱髓鞘,神经传递受阻,由于神经再生能力差,导致患者需长期卧床,症状与重症肌无力相近,但应当区分病因完全不同。起病时需要抗炎和对症治疗,病情稳定后需要漫长的康复练习过程,肢体末端甚至五、六年不可恢复。格林巴利现在还没有特效的方法治疗,只能依靠自身锻炼恢复,家中亲戚有一位格林巴利患者,很坚强,起病三年多了,已经可以推轮椅走路了,很厉害!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诸暨市疾控预防控制中心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第2版)
发布人:国家卫计委&&&&&&发布时间:   来源:国家卫计委  
【浏览次数:11次】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关于印发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2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6〕25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近期,报告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国家有增多趋势。截至2016年3月8日,至少在非洲、亚洲、欧洲、美洲的5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2016年2月9日我国江西省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截至2016年3月11日共发现输入性病例13例。为做好寨卡病毒病医疗救治相关工作,我委组织专家在借鉴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指南和总结国内有关病例救治经验的基础上,对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进行修订完善,形成《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2版)》(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特别是与疫情发生地有人员往来的口岸地区卫生计生部门,要继续做好寨卡病毒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准备工作,保持与口岸卫生检疫、交通等部门的沟通与联动,保证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病例管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按照诊疗方案有关要求为患者提供规范的诊疗服务,做好病例防蚊隔离工作。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寨卡病毒病早期识别和诊疗能力。有疾病传播蚊媒分布的省份要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根据蚊媒监测情况及时、有效开展灭蚊工作,降低蚊媒疾病传播风险。
  联 系 人: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肖奎、胡瑞荣
  联系电话:010-、
  传  真:010-
  邮  箱: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2016年3月17日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2版)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皮疹、发热、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截至2016年3月8日,至少在非洲、亚洲、欧洲、美洲的5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我国于2016年2月9日在江西省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截至2016年3月11日共发现输入性病例13例。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病毒血症持续时间一般在10天以内。在感染者的唾液、尿液、精液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RNA,且持续时间可长于病毒血症期。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以及台湾部分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西藏一线及以南广大区域。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皮疹(多为斑丘疹)、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黏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婴幼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胎盘功能不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死宫内和新生儿小头畸形等。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确定。
  四、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
  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液、尿液、精液、唾液等标本中的寨卡病毒核酸。
  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或者接触过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的寨卡病毒病患者。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同时排除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寨卡病毒。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三)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2、其他: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
  六、治疗
  (一)一般治疗。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加强营养支持。在排除登革热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二)对症治疗。
  1、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间隔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儿童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并发Reye综合征。
  2、伴有关节痛患者可使用布洛芬,成人用法为200-400mg/次,4-6小时1次,儿童5-10mg/kg/次,每日3次。
  3.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1-2滴/次滴眼,每日4次。
  (三)中医药治疗。本病属中医“瘟疫?疫疹”范畴,可参照“疫疹”辨证论治。
  1、邪犯卫表证。
  症状:皮疹、发热、恶风寒、咽痛、肌肉骨节疼痛,或见肌肤疹点隐约,或头颈皮肤潮红、目赤多泪。可见舌尖边红,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表。
  基本方药:银花、连翘、荆芥穗、赤芍、青蒿、淡豆豉、黄芩、柴胡。
  加减:目赤者,加菊花、夏枯草;肌肤疹点显露者,加升麻、紫草;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
  中成药:可选用清热解表类中成药。
  2、邪郁气营证。
  症状:发热,口渴,疹点稠密,紫赤成片,头痛,骨节疼痛。可见舌质红绛,脉数。
  治法:清营透邪。
  基本方药:生地、赤芍、丹皮、紫草、银花、连翘、白茅根、青蒿、炒栀子、生石决明。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枳实;热甚者,加生石膏;头疼甚者,加钩藤;关节疼痛重者,加松节、桑枝。
  中成药:可选用清营透邪类中成药。
  3、气阴两虚证。
  症状:热退,神疲,口干,少气,斑疹渐隐,小便黄。可见舌红、少苔,脉细。
  治法:益气养阴。
  基本方药:北沙参、麦冬、山药、五味子、天花粉、淡竹叶、白茅根、麦芽。
  中成药:可选用益气养阴类中成药。
  (四)其他。
  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定期产检,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七、出院标准
  综合评价住院患者病情转归情况以决定出院时间。建议出院时应符合以下条件:
  1、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消失。
  2、血液核酸连续检测2次阴性(间隔24小时以上);不具备核酸检测条件者,病程不少于10天。
  八、预防
  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应当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10天以上,4周内避免献血,2-3个月内如发生性行为应使用安全套。
 |  |  |  |  | 
版权所有:诸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技术支持:诸暨在线
热线电话:  备案号:浙ICP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兰巴雷怎么引起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