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羊角风左半身疼全身血脉阻滞

桂枝类方 - 张英栋 -
中医药论坛 - ZHONGYIYAO.NET
&(,无需注册,安全又方便)
积分20832&
冠脉搭桥术后、多发性肌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桂枝茯苓丸
王某,男,58岁,公务员,江阴人。日就诊。
主诉:心悸、胸闷十年,加重伴活动后气喘三年。
病史及治疗经过:患者十年前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心悸、胸闷,伴恶心,出冷汗,胸痛,有压榨感并放射到肩背部,持续十余分钟,休息后缓解,未予重视。六年前,上述症状再次出现,就诊于江阴市人民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经过不详。后转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左冠状动脉弥漫性狭窄,最狭窄处达87%,采用植入支架及旋磨术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恢复良好,能参加工作。2002年11月胸闷、胸痛症状再次出现,轻微活动后即感到呼吸困难、疲乏、心悸,就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冠脉造影复查提示冠脉再狭窄,转至上海中山医院行冠脉搭桥术,术后恢复良好。但开始出现躯干、头部皮屑多、有瘙痒感,白色斑块逐步增多,发展到全身20%左右的面积,曾被诊断为“银屑病”。2003年11月始又出现咳嗽、咳脓痰,痰中带血丝,伴四肢无力,手足麻木,活动后加重,就诊于上海中山医院,查肌酸磷酸激酶2970u/L,胸部CT示支气管炎、肺气肿、两肺纤维化、淋巴结肿大,被诊断为多发性肌炎。予以有阿奇霉素、强的松、富露施;倍他乐克、拜阿司匹林、雅施达、通心络、甜尔心;雷公藤、三藤合剂、康复新液、氧化钾、辅酸心胶囊;拜糖平,并注射胰岛素。所服用药物多达15种。治疗一年后于2004年11月检查,肺部炎症、纤维化基本消失,两肺肿大淋巴结减小,肌酸磷酸激酶降至297u/L左右,但躯干、头面部多处皮炎斑块疼痛、瘙痒感不止,难以忍受。血脂中胆固醇9.0mmol/l、甘油三酯2.5mmol/l左右,不易控制。平素仍感到四肢乏力,轻微活动后即感到心悸、气促,步行不过百余米即需休息,每天必须吸氧5小时,并且每天须服安定和吸氧入睡,经济负担、机体代谢负担沉重,生活质量很差。主动要求中药调理,便于日开始服用汤药。
处方:生黄芪80克,桂枝20克,肉桂10克,赤芍40克,白芍20克,丹参20克,丹皮12克,桃仁20克,怀牛膝60克,紫草20克,生姜4片,红枣20枚,水煎服,日服两次。并嘱其除拜阿司匹林、倍他乐克、雅施达、拜糖平4种西药外,其余全部停服,平时适当锻炼。
以上中药处方基本不变,仅剂量、药味略作调整,先后共服用315帖,直至日体检。胆固醇5.9mmol/L,甘油三酯2.1mmol/L,肺内纤维化及肿大淋巴结消失。肌酸磷酸激酶正常,皮疹基本消失,仅在双肘处残存有小面积斑块,无疼痛瘙痒等不适。体重由原先86公斤降至78公斤。体质明显改善,早晨打太极拳、做操、慢跑,晚上散步、慢跑,每天步行不少于13000步。四肢有力,无明显气促、心悸、乏力、呼吸困难,精神状态改善,生活信心增强。&&
04年11月患者来找我时,我简直不认识他了。他明显胖了,而且老了,当年英俊潇洒的党委书记的形象荡然无存。由于服用激素的缘故,他脸型如满月,面色暗红而浮肿貌,全身皮肤全是红色的斑疹和丘疹,一片片,或大或小,或厚或薄,上面是白色的鳞屑。他一脸疲惫,喘着气,慢慢向我叙述病情,桌上是一大叠厚厚的病历和检查报告单。他希望我救他,希望有合适的中药配方能让他减轻痛苦。我们是熟人,我还记得他六年前第一次心梗后,曾经给他开过方,是瓜蒌薤白温胆汤。但后来,他麻痹了,不吃药了,结果导致病情复发,并再次手术。现在还能否用温胆汤呢,凭我的望诊经验,他已经不是温胆汤证了,已经是“黄芪体质”了。
黄芪体质是对适用大量黄芪及其类方的患者的一种略称。其人多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浮肿貌,目无精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笔者称之为“黄芪腹”。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易于浮肿,特别是下肢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本人则称之为“黄芪体质”。用中医的话来说,那就是阳气虚馁,水谷不化精微,而变为水湿痰滞留体内了。这就像一片沼泽地,水汪汪,湿漉漉。这种体质的形成,除与遗传有关外,尚与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等有关。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根据本人经验,凡是黄芪体质的心脑血管疾病,大多需要使用黄芪。显然,他需要使用黄芪,而且是大量。
提示: 您需要【】或【】才可以浏览更多内容。
积分20832&
那么,黄芪类方有不少,应该选择何方?我认为需要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这是一种古代治疗尊容人血痹这种疾病的方。组成很简单,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水煎后服用。什么叫血痹?就是四肢麻木疼痛。张仲景发现,这种病就是那种养尊处优的尊容人最容易得。由于好逸恶劳,饮食肥美,这些人大多体胖肉松,稍一活动,即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而且,对风寒特别敏感,稍一受凉,即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稍坐一会,又身体麻木。现在看来,所谓的血痹,大多是中老年人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及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应用的机会较多。尤其是那些舌体比较胖,肌肉松软,一动就气喘,两下肢浮肿的中老年患者,我常用,多有效果。
老王的病情,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用活血化瘀药。因为他的皮肤,已经成了“甲错”状,这是瘀血证的在外表现。经方中桂枝茯苓丸是一张典型的活血方,但茯苓可以不用,茯苓是利水药,我的经验,舌质有齿痕者用茯苓比较有效,但该患者舌质比较坚敛而无齿痕。由于是皮肤发红,是传统所说的血热,所以,加紫草;因为是心血管疾病,按当前用药习惯,加丹参。那么,那牛膝为何要加?主要是下肢浮肿,特别是有瘀血的腰腿痛、足肿以及血压居高不下者,我发现用怀牛膝效果较好。
方中黄芪量大,为80克;怀牛膝量大,为60克。芍药量大,赤芍40克、白芍20克。桂的用量也大,肉桂桂枝共有30克。黄芪用大量,是考虑到患者食欲较好。凡能食而无力者,是我使用大量黄芪的指征。而且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用到四两,相当于120克。牛膝用大量,是借鉴江苏名中医徐文华先生的经验,他用牛膝治疗嗜铬细胞瘤、腹腔恶性肿瘤等,用量极大,高达250克。曾煎服200克,发现也无异常感觉。后来治疗一些下肢血循环不好导致的浮肿、肝硬化腹水、肥胖患者的高血压等,大剂量使用牛膝后效果也不错。赤芍活血,可以消除血栓,故重用。
至于方中桂的应用,有两点要说。
一是为何肉桂、桂枝一起用?这是本人的习惯用法,可能也不一定最佳。桂枝之名始见于《伤寒论》,而同时代的《神农本草经》没有桂枝的名称,唐代的《新修本草》说:“其牡桂嫩枝皮为肉桂,亦名桂枝”,《本草衍义》则说:“本经止言桂,中经由言桂枝者,盖取其枝上皮,其本身粗厚处,亦不中用”。可见得唐宋以前言桂枝,是用桂的嫩枝上皮。而现在肉桂的基原就是桂的枝皮或干皮,这与唐宋以前所用的桂枝是一样的。所以,我当必须大量使用桂时,必定要用肉桂,但考虑传统的用药习惯,桂枝的功效也不能忽略,所以,往往桂枝肉桂同用。
还有一点,为何大量使用桂?桂是通阳药,对心功能不全者,桂是必用的。张仲景当年治疗严重心悸的桂枝加桂汤,则桂用至5两。如果以每两相当于现代3克计算,则应达到15克,而按照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考证结果则认为1两=15.625克来计算,则用量应达78克。在按照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用药比例来看,黄芪桂枝芍药的用量应是相同的,均是三两,现在黄芪为80克,赤芍白芍共60克,而肉桂桂枝仅30克,桂枝还是最少的。所以,理论上桂的用量还有增加的空间。从本人用药情况来看,并没有发现桂枝肉桂伤阴动血的副反应,相反,原先的舌嫩红可以变的淡一些,这可能与心功能好转后供血供氧增加有关。
&&患者服用上方的效果,是渐现的。服用半月以后,自觉症状好转,然后坚持服用,最后基本恢复健康。这归结于他的耐心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必须长期服用。
积分20832&
黄煌教授讲座笔记----皮膚病方
黄煌教授讲座笔记----皮膚病方
(不要人命 但可能是內病外表 影響生活品質與心理)
皮膚病分類:
1.& & 病毒細菌性皮膚病:單純疱疹、帶狀疱疹(纏腰火丹)(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扁平疣、膿疱瘡(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丹毒、毛囊炎
2.& & 變態反應性皮膚病:
濕疹→滲出而得名
蕁(ㄊㄢ)痲疹→(風疹塊) 過敏
藥物性皮炎→磺胺類、抗生素類
異位性皮膚炎、遺傳過敏性濕疹
3.& & 結締組織及免疫性皮膚病:
系統性紅斑性狼瘡→侵犯皮膚及臟器的免疫性疾病
4.& & 紅斑及丘疹鱗屑性皮膚病:
銀屑病→ 病因不明,可能與細菌或遺傳有關
5.& & 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神經性皮炎 (慢性苔癬)
單純性痒疹
6.& & 角化性皮膚病→掌跖(ㄓ)
7.& & 色素障礙性皮膚病
黃褐斑→黑色素沉澱
白癜(ㄉㄧㄢ)瘋→脫色性病變、泛發性白色斑片
8.& & 皮膚附屬器官
酒糟(漕) 鼻(好發於鼻部)
斑禿→精神、分泌等
黏膜病→唇炎
一、& & 桂枝湯 (太陽病第13.15.54.234.276條)
治戰場上士兵之飢寒交迫,非發汗、感冒藥,為調和營衛之強壯方
黃煌:桂枝10~20g 白/赤芍10~20g 生甘草3~10g 乾薑3~10g 紅棗10~30g
1.& & 本方為皮膚營養劑(調和腠理營衛)→丘疹、糜爛、潰瘍等
白而乾,局部不紅,色淡為特點
2.& & 本方可治毛囊炎、座瘡、蕁麻疹、濕疹、下肢潰瘍、糖尿病足、皸裂
(初期可發可消,潰爛可托可補)
→桂枝湯合桂枝茯苓丸:下肢潰瘍不收口
→黃耆桂枝湯+玉屏風散:雙手裂口
3.& & 桂枝湯是調理體質的方→消瘦、皮膚乾枯、舌淡
二、& & 葛根湯 (桂枝湯+葛根+麻黃)
1.& & 所適用之皮膚病,以肌肉豐滿而皮膚乾燥,丘疹、鱗屑為特徵
體質較壯實,不出汗→冬天嚴重,夏輕快(汗出即緩)
2.& & 常用之皮膚病有→以項背部效果好
3.& & 體質:黝黑、黃暗、粗糙、壯實、嗜睡、咽喉不紅
(桂枝症體質者慎用!)
4.& & 加大黃(推陳出新)、川芎(溫辛、散寒凝,使氣往上走)→用於治療頭面部瘡疾
三、& & 小柴胡湯
1.& & 以丘疹、疱疹、糜爛、苔蘚樣變、搔癢劇烈等為特徵
尤適合過敏性與病毒性皮膚病
2.& & 帶狀疱疹→劇烈疼痛,可加
(1)& & 四逆散、連翹(咽炎、淋巴腺腫大)
(2)& & 紅花瓜蔞甘草
局部分泌多、浮腫等→可配五苓散
單純性疱疹→可加連翹、山梔子
神經性、過敏性、遺傳性皮炎→多配半夏厚朴湯、四逆散等
3.& & 合方:
出汗多,口渴→白虎湯
腹瀉,浮腫→五苓散
四、& & 桂枝茯苓丸 (常加大黃 桃仁承氣湯)
1.& & 皮膚乾燥起鱗屑、囊腫結節、局部色素沉著、紫暗為特徵
2.& & 銀屑病、座瘡、脫髮 (川芎)、酒糟鼻等
3.& & 望診:體質較強壯、面色多紅、暗,唇色暗紅,舌質紫暗,
腹充實,觸有抗按感,壓痛
4.& & 加減
(1)& & 便秘、腰痛、腹痛:加制大黃
(2)& & 腹痛:加當歸、川芎
(3)& & 腰腿痛或下肢浮腫:加牛膝
(4)& & 浮腫、便溏:加白朮、茯苓、澤瀉
五、& & 黃連解毒湯
1.& & 多用於熱毒重症,見紅、腫、熱、痛、煩者
2.& & 可治濕疹、膿疱瘡(黃水瘡)→只要分泌物為黃(痰、帶下、瀉、汗)均可用
3.& & 體質:體強,肌肉堅實,面紅油光,口唇暗紅,目赤多眵(ㄔ),舌質老硬,腹按之不適、抵抗感,易煩躁,上腹痞悶、疼痛,皮膚常有瘡癤,口易生瘡,小便黃短,口嘴苦、黏
4.& & 加減:
溫清飲:加四物湯→出血、充血之皮膚病
溫清飲再加柴胡、連翹、荊芥、白芷、薄荷、桔梗、甘草:荊芥連翹湯→適用於頭面部之 (挫) 座瘡
合防風通聖散→治毛囊炎
六、& & 防風通聖散(金元-劉完素) (方組含 麻杏石甘 調胃承氣 當歸芍藥…)
黃煌: 防風5~10g 荊芥5~10g 連翹5~10g 麻黃5~10g 薄荷3~6g 川芎5~10g 當歸5~10g 白/ 赤芍5~10g 白朮5~10g 山梔子5~10g 制大黃5~10g 芒硝3~6g 黃芩5~10g 生石膏 10~20g 桔梗5~10g 甘草3~6g 滑石6~12g 生薑6~12g
1.& & 本方所治皮膚病→蕁麻疹、座瘡、濕疹、扁平疣
2.& & 體質:壯實肥胖,面紅多油膩,皮乾燥粗糙,好毛囊炎,食慾好,便秘,唇紅或暗紅
→有異位性皮炎之治緩病例。
(防風通聖散變方→麻杏甘石湯+大黃、連翹、荊芥、防風、滑石、桔梗)
积分20832&
壮实体质者的良方---防风通圣散案
谢某某,女,21岁。半月前就诊时头戴一小白帽,低着头,没几句话就泪流满面,所谓何事?脸上的痘痘。老师得知其是学宠物的,遂与其神聊起来,向其问一些小狗的保健问题,不一会儿便破涕为笑了。师又暗示其曰:看你长得如此漂亮,如果脸上又肤白光嫩的话,那其他人真会抱怨起上帝的不公了。如此这般话语之后见其已慢慢走出了阴影,始拟其一方。观其体质壮实,肤白,唇红,口渴喜饮,大便干结,舌红苔白。知其痤疮以夏天为多,进食辛辣后为甚。处以小剂量防风通圣散方:生麻黄3克,制大黄6克,生石膏12克,芒硝2克,黄芩6克,荆芥6克,防风6克,山栀6克,薄荷5克,连翘15克,当归6克,川芎6克,白芍12克,桔梗3克,六一散15克(包),白术10克,干姜6克,红枣20克。并嘱其多活动,多出汗。一周后见其就诊时已面带微笑,脸上痤疮已好转很多。现原方续服中。
波按:善于抓住病人的心理,当是中医的基本素质之一。此案黄师先转移话题,后用暗示让其得到安慰,从而走出笼罩其上的阴影,可谓未下药病已逾半。另防风通圣散为一体质方,对于体质壮实者可通过汗出与轻度泻下而起到减肥等作用,常服能改善体质状态,可适用于腹部赘肉脂肪堆积,皮肤粗糙,并伴有面部痤疮、皮肤瘙痒、扁平疣等皮肤病者。日本汉医学家大冢敬节先生谓此种体质为肥胖性中风体质。且以脉有力充实,腹部以脐为中心膨满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之食毒、水毒及先后天梅毒、淋毒等毒,此方能解,使从大小便或汗中排出。同时他将此方广泛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动脉硬化症、肥满症、脂肪心、慢性肾炎、糖尿病、丹毒、头疮、眼疾、蓄脓症、酒渣鼻、皮肤病、喘息、胃酸过多症、脚气、梅毒、淋疾、痔疾等。黄师临床还用于上述体质病人的疑难杂症如高泌乳素血症、多囊卵巢等,颇有疗效。
积分20832&
某些疾病有专方---猪苓汤案
陆某,女,22岁,因双侧腰痛一周于04年12月13日在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多囊肾而住院治疗。曾有血尿,后因无明显不适食欲可,大小便正常而要求保守治疗。11月26日B超显示双肾体积增大,正常结构消失,外形不规则,并可见大小不等囊性暗纹,左肾11*9.4*8.8cm3,右肾9.7*4.2*5.7cm3。于2005年元月上旬求诊于师,黄师据其病为多囊肾且曾有血尿,遂与猪苓汤原方:猪苓30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阿胶15克(另烊),滑石12克(包煎)。7剂药后检查肾功能即有好转。原方服用至今无明显不适,检查尿常规正常。
波按:中医治病有的需要抓体质,有的需要抓主证,但有些病也许是有专方的。如大柴胡汤是治疗胰胆疾病的专方,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如口腔溃疡、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急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管道感染的专方一样,猪苓汤可能是治疗尿路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以及尿路结石、肾积水等泌尿系疾病的专方。哪些病有专方必效方,值得研究,希望探讨!
积分20832&
<td class="t_msgfont my_font" id="postmessage_8瘀血型脱发渐愈---桂枝茯苓丸加减案
王某某,女,53岁。于日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其人形体较充实。为脱发所苦多年,每秋季加重,近来每天掉发近百根。其人有酒渣鼻,血粘度偏高。最近时有头昏脸红,关节有晨僵感,易烦躁,睡眠不安,唇色暗红。黄师处以桂枝茯苓丸方加减:桂枝15克,茯苓20克,丹皮10克,桃仁12克,制大黄5克,川芎10克,红花6克,赤芍15克。半个月后腹诊说药后脱发明显减少,药后一周每天掉六十多根,现在每天掉二十六根。睡眠好转,情绪改善。原方一直服用,现每次掉发在一二十根之间。
波案:《金匮要略》中是将桂枝茯苓丸作为下死胎方来使用的,现其应用范围已经不限于女性,临床多用来治疗人体下部疾病的疾病如妇科疾病,男性的生殖系统疾病,下肢静脉血栓,下肢溃疡等均可考虑使用本方。同时此方用来治疗麦粒肿、痤疮、面部脂瘤、酒糟鼻、银屑病、虹膜炎、眼底出血、中心性视网膜炎、结膜炎等也有报道。中医看病是要看人的,更是要抓体质的。黄老师认为桂枝茯苓丸是用于瘀血型体质患者的。所谓瘀血型体质,其人就望诊而言,体质比较强壮,面色多红或暗红、皮肤干燥或起鳞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等。腹诊而言,腹部比较充实。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且大多有压痛。就此病人而言,黄师据其血粘度高,唇色暗红,有酒渣鼻,睡眠不安等断其头部血液循环不好,故用桂枝茯苓丸以“疏通渠道”,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
积分20832&
<td class="t_msgfont my_font" id="postmessage_8、我用此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过寻常型银屑病,也有控制发作的效果。当然,其人属柴胡体质,大多具有抑郁倾向。
积分20832&
 (6)银屑病
  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疗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89.36%。
积分20832&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防风通圣散方名 释义 防风通圣散出之《宣明方论》,由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栀子、大黄(酒蒸)、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组成。方中诸药升降出人开合共求平衡,使汗不伤表,下不伤里,调节气机升降出入,司人体之开合,以应天地之气,内能激发人体生命功能,外可祛入侵之邪,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系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故名日通圣。  第二节 防风通圣散立法 依据  防风通圣散是一首具有表里双解作用的名方,为金代名医刘河间(完素)所创制,刘河问擅长治疗火热病,善用寒凉药物,后世称其为主火派或寒凉派的代表人物。防风通圣散疏风清热、解表泻里,充分体现了他的用药特色,是其代表方之一。   第三节 防风通圣散的组成与方解 防风通圣散由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栀子、大黄(酒蒸)、芒硝(后下)各15g,石膏、黄芩、桔梗各30g,甘草60g,滑石90g组成原方为煮散剂,近代多按原方比例斟酌用量,作为汤剂服用。市售的防风通圣丸为水丸剂,每付6g,服用时可早晚各1付。本方为解表、清热、攻下三者并用之剂,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由于外感风邪,邪在于表以致憎寒壮热;风热上攻,故头目昏眩,目赤睛痛、耳鸣鼻塞;内有蕴热,则口苦口干,便秘溲赤;风热上淫,以致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黏。至于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瘾疹等,则由于风热壅盛,侵及血分所致。方中防风、麻黄、荆芥、薄荷、生姜疏风、解表,使风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泄热通便,配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解肺胃之热;栀子、滑石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而解;更以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调药。该方汗不伤表,下不伤里,从而达到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之效。雷丰《时病论》谓其:“主治甚多,不能尽此,其药味表里气血皆备。”王泰林曾谓;“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日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  第四节 防风通圣散的功用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一)防风 本品辛散祛风,微温不燥,甘缓不峻,通治诸风,故名防风,不论外风内风均可应用。主要功效为祛风解表,主治感受风邪所致的各种表证,可配以辛温或辛凉解表药分别治疗风寒或风热感冒;祛风止痛,可用于风邪在表的头痛,亦可用于风湿在表的关节疼痛。祛风止痉,用于治疗破伤风的颈脊强急,亦可用于面神经麻痹的口角歪斜。本品常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李东坦:“防风治一身尽痛,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凡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凡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顷似拔者,乃手足太阳证,正当用防风。病人身体拘倦者,风也,者疮见此证亦须用之。钱仲阳泻黄散中倍用防风者,乃于土中泻木也。”(引自《本草纲目》);缪希雍:“防风,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故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周身,骨节疼痹,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下(字)乳金疮,因伤于风内痉。其云主目无所见者,因中风邪,故不见也。烦满者,亦风邪客于胸中,故烦满也。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祛风燥湿,故主痹也。发散之药,焉可久服,其日轻身;亦湿去耳。”(《本草经疏》);倪朱谟:“防风,散风寒湿痹之药也。故主诸风周身不遂,骨节酸疼,四肢挛急,痿蹙痫痉等证。又伤寒初病太阳经,头痛发热,身疼无汗,或伤风咳嗽,鼻塞咽干,或痘痦将出,根点末透,用防风辛温轻散,润泽不燥,能发邪从毛窍出,故外科痈疡肿毒,疮痍风癞诸证,亦必需也。”(《本草汇言》);刘若金:“防风气温而浮,治风通用,除上焦在表风邪为最,兼治下焦风湿,尽其用矣。”(《本草述》);张山雷:“防风通治一切风邪,故《本经》以‘主大风’三字为提纲,头痛恶风及风邪而目盲无所见,其外感风邪之盛可知;风行周身而骨节为之疼痹,亦风邪之深且重者,而防风皆治之,诚风药中之首屈一指者矣。(《本草正义》);张山雷:“新产之中风及破伤风二证,皆有发痉一候,是血虚而内风煽动,非外来之风邪,故日内痉,而防风亦能通治,颇似合外风内风而一以贯之。然古人于中风一证,无不从外来风邪治疗,是以产后发痉、角弓反张,《千金》、《外台》均用豆淋酒等方,纯以发表祛风为主,究竟产后痉厥、金疮破伤二者,虽自有猝为寒风所乘,宜作解表之一证,要知二者皆在血脱之后。阴不涵阳,肝风内煽,发为癌瘛,尤其多数,此则宜于潜阳息风,镇定为亟,万不可再用风药,助其暴戾。古人板法,宜同鸠毒,《别录》‘内痉’二字,必非防风之辛温发散者所可妄试。凡读古书,不可不窥破此中疑窦者也。”(《本草正义》)。 (二)荆芥 本品性平不烈,以辛为用,长于散风,外感风寒、风热均为常用。用于外感表证。本品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缓,表寒表热皆可用之。用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者,常与防风、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目赤,每与辛凉解表药银花、连翘、薄荷等药配伍,如银翘散。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轻扬透散,祛风止痒,宣散疹毒。用治表邪外束,小儿麻疹不透,常与蝉蜕、薄荷、紫草等药同用,如透疹汤;配伍苦参、防风、赤芍等同用,又治风疹瘙痒,或湿疹痒痛,如消风散。用于疮疡初起兼有表证。本品散风解表,兼有消疮之功,故可用于疮疡初起,偏于风寒者,常配伍羌活、川芎、独活等药同用,如败毒散;偏于风热者,每与银花、连翘、柴胡等药配伍,如银翘败毒散。用于吐衄下血。本品炒炭长于理血止血,可用于多种出血症,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常配伍生地黄,白茅根、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药;治便血、痔血,每与地榆、槐花、黄芩炭等同用;治妇女崩漏下血,可配棕榈炭、血余炭、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  (三)连翘 连翘(茎、叶)苦、平、无毒。(翘根)甘、寒、平、有小毒。连翘苦寒清解,开泄散结,为疮家圣药。质轻上浮,又清心且可凉散上焦。故本品为疮痈肿毒及风温初起之要药。连翘主要功效为:①清热解毒。适于外感热病,包括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配辛凉解表药;热陷心包,高热躁扰,谵语神昏。②透表清热。治疗外感风热的辛凉感冒,处方如银翘散。③散结消肿。能解热毒而消散肿结,用于各种肿痛、结节、痈疽。本品配赤小豆解心火、利湿热;配牛蒡子散风除湿,宣肺透疹;配金银花:清气凉血、清热解毒;配蔓荆子通窍止痛。临床应用注意:脾胃虚弱,气虚发热,痈疽已溃、脓稀色淡者忌服。《本草经疏》:“痈疽已溃勿服,大热由于虚者勿服,脾胃薄弱易于作泄者勿服。”   (四)麻黄 本品辛温宣散,主人肺经,作用重在开宣肺气,以外散风寒,内平喘咳,下通水道,且宣散之力颇强。故只适于风寒表实证、肺气壅遏的实喘及风水水肿而无汗者。麻黄的主要功效为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密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麻黄的功效为:①发汗散寒: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以恶寒重、无汗、脉浮紧为主要症状。用麻黄宣发肌腠,祛散风寒。常与桂枝、荆芥、防风同用,治疗感冒初起之表寒证。②宣肺平喘:用于感受风寒,肺气不宣的咳嗽气喘。麻黄能宣肺气,平喘咳,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哮喘。若兼有水湿内停,可配祛寒化饮的干姜、细辛、半夏,加强散寒祛痰止咳作用,如小青龙汤。如属肺热喘咳,可配石膏同用,以清泄肺热平喘,如麻杏石甘汤。③利水消肿:用于治疗有表证的水肿,借其发汗利水的作用以消水肿,常配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五)薄荷 本品辛凉疏散,质轻上浮,善散上焦风热之邪而清利头目、利咽透疹,兼有疏泄肝郁之功。本品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其功用为:①疏风散热。本品质轻性凉,善解风热之邪,可用于风热感冒。②清头目,利咽喉。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或咽喉肿痛。取本品轻浮上行,气清性凉,而善于疏散上部之风热。③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结的胸闷胁痛,可配柴胡、白芍,如逍遥散。④透疹。能促使疹子外透,常用于麻疹、风疹初起、透出不利。薄荷应用于:①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清轻凉散,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故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头痛、发热、微恶风寒者,常配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等同用,如银翘散。②用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本品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多配合桑叶、菊花、蔓荆子等同用;用治风热壅盛,咽喉肿痛,常配桔梗、生甘草、僵蚕、荆芥、防风等同用。③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之功,用治风热束表,麻疹不透,常配蝉蜕、荆芥、牛蒡子、紫草等,如透疹汤;治疗风疹瘙痒,可与苦参、白鲜皮、防风等同用,取其祛风透疹止痒之效。④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本品兼人肝经,能疏肝解郁,常配合柴胡、白芍、当归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散。此外,本品芳香辟秽,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痧胀腹痛吐泻等症,常配藿香、佩兰、白扁豆等同用。  (六)川芎 本品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为血中之气药,凡气滞血瘀诸痛,本品均为常用。此外,本品兼有祛风止痛之功,为治头痛要药。功效为:①活血行气。本品辛散温通,能行血中之气,适宜治疗血分有郁滞者。可用于气滞血瘀的胸胁疼痛,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②祛风止痛。本品能上行头面,外达肌肤,升散疏通。适用于风邪所致的头痛头晕及风湿痹痛。配伍其他药可治疗风寒、风热、血热、血瘀头痛。主治风冷头痛,眩晕,胁腹疼痛,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本品主治心脉瘀阻,胸痹绞痛;肝经气滞血瘀,胸胁胀痛或刺痛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或产后瘀阻腹痛;疮痈肿痛。还可以用于治疗风寒痹证,关节疼痛。  (七)当归 本品甘温质润以补血。辛温气香以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益,善和血分,有血中之圣药的美称。凡血虚及血瘀所致诸证,均为适宜。当归的功效为:①补血调经。用于血虚引起的头晕、乏力、耳鸣,心悸、月经不调,闭经、痛经。②活血止痛。用于血行不畅引起的腹痛、痛经、关节麻木疼痛。③润肠通便。本品质润多液,有滑肠作用,可治疗血虚肠燥便秘。主治为: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症癖。”《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汤液本草》引作‘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李杲:“当归梢,主症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王好古:“主痿,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本草蒙筌》:“逐跌打血凝,并热痢括疼滞住肠胃内。”《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死胎。  (八)白芍 白芍酸寒而润,主人肝经,既能养血敛阴以补肝体之不足,又能平肝柔肝以泻肝用之有余。故肝阳偏旺及阴血不足之证,本品均为要药。白芍主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功效:①平肝泄火。本品苦酸寒,善泄肝火,可治疗肝阳亢盛引起的头痛、眩晕。②缓急止痛。治疗胃脘痛、腹痛、肌肉挛痛。③养血和阴。治疗阴血不足的月经不调、带下、崩漏,也可治疗营卫不和、表虚自汗。《本草经集注》:“须(一作‘雷’)丸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配当归:养血理血;配桂枝:调和营卫、养阴止汗。配柴胡,养阴滋阴;配附子,寒热并施;配附子,阴阳同治;配甘草,敛阴养血。其用途表现在:养血敛阴止汗:适于血虚阴亏证。如面色萎黄,月经不调,经行腹痛;阴虚盗汗,表虚自汗。后者多配桂枝。平抑肝阳,柔肝止痛:适于阴虚肝旺证。如肝阳上亢症见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血虚肝郁:胁肋疼痛,多梦易惊。肝脾不和,脘腹挛急作痛和血虚引起的四肢挛急作痛,配伍甘草。此外,还可用治肝强犯脾引起的腹痛腹泻及下痢腹痛。 (九)白术 白术甘温益气,除湿,主人脾胃,功专益脾气,除脾湿,进而有固表、止泻、利水、消痰之功。凡脾虚湿盛所致诸证,均为常用之品。其功效为:①补脾益气。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泄泻或呕吐、食少乏力。②固表止汗。用于表气虚自汗,常配黄芪、防风同用,如玉屏风散。③健脾燥湿。用于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所致的肢体肿满、小便不利、痰多、肠鸣、腹泻、恶心、呕吐。药理实验表明白术有促进肠胃分泌作用,有明显持久的利尿作用,且能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出,有降低血糖、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的作用。本品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
积分20832&
上篇&&理论研究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麻黄汤简述& &&&一、麻黄汤的来源& &&&二、麻黄汤的组成及用法& &第二节&&麻黄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二、麻黄汤的功效与主治& &第三节&&麻黄汤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麻黄汤的衍生方& &&&一、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伤寒论》)& &&&四、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五、麻黄附子甘草汤及麻黄附子汤& &&&六、大青龙汤(《伤寒论》)& &&&七、小青龙汤(《伤寒论》)& &&&八、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九、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十、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 &&&十一、越婢汤(《金匮要略》)& &&&十二、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 &&&十三、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 &&&十四、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 &&&十五、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十六、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十七、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十八、续命汤(《金匮要略》)& &&&十九、文蛤汤(&金匮要略》)&& &&&二十、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 &&&二十一、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金匮要略》)& &&&二十二、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 &&&二十三、桂枝二麻黄一汤(《伤寒论》)& &&&二十四、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 &&&二十五、葛根汤(《伤寒论》)& &&&二十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第二章&&古今医家的论述中篇&&临床研究第一章&&内科病证& &第一节&&风湿性疾病&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强直性脊柱炎& &&&三、项背肌筋膜炎& &&&四、急性风湿热& &第二节&&呼吸系统疾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支气管哮喘& &&&三、外感高热& &&&四、肺炎& &&&五、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期咳嗽& &&&六、喉源性咳嗽& &&&七、肺胀& &&&八、中晚期肺癌咳嗽& &第三节&&循环系统疾病& &&&一、胸痹& &&&二、缓慢型心律失常& &&&三、高血压病& &&&四、急性肺水肿& &第四节&&消化系统疾病& &&&一、急腹痛& &&&二、顽固性呃逆& &&&三、顽固性腹胀& &&&四、乙型肝炎ALT升高& &&&五、胃痛& &&&六、便秘& &&&七、慢性胆囊炎& &第五节&&泌尿系统疾病& &&&一、特发性水肿& &&&二、急性肾小球肾炎& &&&三、肾病综合征伴胸腔积液& &&&四、小便不通& &&&五、肾性水肿发生腹水& &第六节&&神经系统疾病& &&&一、梅尼埃病& &&&二、中风& &&&三、颈性眩晕& &&&四、脑外伤性眩晕& &&&五、病毒性脑炎& &&&六、煤气中毒& &&&七、周围神经病变& &&&八、多寐症& &&&九、面神经麻痹& &&&十、刚痉& &&&十一、口渴症第二章&&外科病证& &第一节&&乳腺管闭塞& &第二节&&逆行射精& &第三节&&慢性前列腺炎第三章&&妇科病证& &第一节&&继发性闭经& &第二节&&继发性痛经& &第三节&&妊娠咳嗽第四章&&儿科病证& &第一节&&小儿遗尿& &第二节&&小儿病毒性肠炎& &第三节&&百日咳第五章&&男科病证& &第一节&&阳痿第六章&&皮肤科病证& &第一节&&无汗症& &第二节&&花粉症& &第三节&&皮肤瘙痒症& &第四节&&扁平疣& &第五节&&环形红斑& &第六节&&鸡眼第七章&&耳鼻喉科病证& &第一节&&突发性耳聋& &第二节&&分泌性中耳炎& &第三节&&慢性咽炎第八章&&推拿科病证& &第一节&&落枕& &第二节&&颈椎病& &第三节&&肩关节周围炎第九章&&周围血管病证& &第一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篇&&实验研究第一章&&麻黄汤制剂研究& &&&一、实验部分& &&&二、讨论第二章&&麻黄汤中组成中药的药理研究& &&&一、麻黄& &&&二、桂枝& &&&三、杏仁& &&&四、甘草第三章&&麻黄汤全方药理研究& &&&一、解热作用& &&&二、发汗及促进腺体分泌作用& &&&三、抗炎作用& &&&四、抗病毒作用& &&&五、镇咳作用& &&&六、祛痰作用& &&&七、扩张支气管及平喘作用& &&&八、抗过敏作用& &&&九、抗高血糖作用& &&&十、免疫调节作用& &&&十一、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十二、抑制癌细胞转移作用& &&&十三、抗低体温作用
积分20832&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麻黄汤简述  一、麻黄汤的来源  麻黄汤来源于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为太阳病篇代表方之一,亦为仲景开表发汗逐邪第一峻剂。其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定喘。本方是针对以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为主要病机阿太阳伤寒表证。证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或呕逆,或喘而胸满,或鼻衄等。此方原文辑录共有相关条文10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2);“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名日麻黄汤者,君以麻黄也(《医宗金鉴》语)。  二、麻黄汤的组成及用法  麻黄汤是一首辛温发汗解表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麻黄三两[9g](去节),桂枝二两[6g](去皮),甘草一两[3g](炙),杏仁七十个[9g] (去皮尖)。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第二节 麻黄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1.麻黄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为《本经》),本品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关于气味,《本经》言“味甘,温,无毒。”张洁古言:“性温,味苦而甘辛,气味俱薄,轻清而浮,阳也,升也。手太阴之药,人足太阳经,兼走手少阴,阳明。”李时珍言:“麻黄微苦而辛,性热而轻扬。”今人以辛微苦而温为是,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 (1)用于治疗风寒表证。麻黄辛温发散,有较强的散寒解表作用,自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起,即称誉其为伤寒发表之第一药。一般感冒初受,可以麻黄绒配伍甘草(2:1),共为散剂,每服6g,十分有效,此即《蒲辅周医疗经验》走马如圣散。以麻黄配伍香薷、蒲公英、桔梗、板蓝根,共为细末,每用1g置脐中,治疗感冒效验良好。《中医外治法类编》以之配伍柴胡、当归等,制为黑膏药,贴膻中,亦有效验。因其长于开泄腠理,透发毛窍,发汗逐邪,使风寒外有出路,故以风寒表实之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者为宜。用治该证,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其发汗散寒之力甚强。如风寒外闭,肺失宣肃而见喘咳者,麻黄还可宣通肺气之?郁,标本同治。《伤寒论》之麻黄汤,较好地反映了这种用药特点,为风寒表实无汗又兼见喘咳之名方。 根据风寒表实证的不同证型,本品还有以下常见配伍形式:①风寒外束,里热内郁,而兼烦躁不宁者,又宜再与石膏等清热除烦之品配伍,共收解表清里之效,如《伤寒论》大青龙汤。《宣明论方》之防风通圣散、《外台秘要》之石膏汤及现代的感冒退热方等,都是这一应用形式的发展。②风寒夹湿,湿滞肌表,遍身酸痛,重着,难于转侧者,则可与健脾燥湿、利水之白术(或苍术)配伍,如《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麻黄发汗解表,又防白术除湿而留邪。③素体阳虚气弱,复感风寒,表实而见畏寒、肢冷或气短、脉沉细,单以发表药难以作汗逐邪者,若证偏阳虚,宜与附子、肉桂等同用,于扶阳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中不伤阳气,如《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六书》再造散,《景岳全书》麻桂饮等。若证偏气虚血亏,可与人参、当归等同用,如《景岳全书》大温中饮。外感风寒,肺气壅遏,金实不鸣,卒然音哑、失音,或咽痒、喉痛者,本品外散风寒,内宣肺气之力颇佳,故临床用之有效。如《名医类案》记载一人患喉肿痛,食不得下,身热头痛,大便不通,一医云其脉紧数,是感寒气所致,即单用麻黄而愈。现代则每与荆芥、薄荷、桔梗等利咽喉之药同用。风寒闭窍,鼻塞不通者,亦可使用。麻黄虽为辛温发汗重剂,但于辛凉清热剂中酌加本品,全方并无助热过汗之偏,还可增强全方宣肺达邪之效,如《秦伯未医文集》之辛平宣肺汤,则以之与牛蒡子、杏仁等同用,组成辛平之剂,治感冒初起,其风寒、风热之象皆不明显者。 (2)用于治疗喘咳证。喘咳一证,虽然涉及五脏六腑,又有寒热虚实的区别,但皆与肺失宣肃相关。麻黄辛散逐邪力强,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呼吸调匀;借其苦降之性,又能内复肺金清肃下降之常,以使逆气下降,喘咳平息。在众多平喘止咳药中,本品的效力都是十分突出的。民间用麻黄5g、豆腐60g、冰糖15g,加水煎煮,食豆腐并喝汤,对咳而兼喘者,甚为有效。以麻黄制成雾化剂,治疗小儿喘证有效,对痰热型患者也同样有效。或以麻黄粉配胡椒粉(7:3)外贴肺俞穴,可治小儿咳喘。本品治疗喘咳,尚有以下常见配伍形式:①治疗风寒喘咳:本品性味辛温,对风寒外犯、肺气壅遏而喘咳者,最为适合。且常与杏仁同用,一刚一柔,互制其偏,其平喘止咳之力益显,故前人素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方中麻黄标本两治,其辛温发表和宣肺平喘两大功效得以充分利用,相辅相成。后世治疗该证的众多方剂,主要由此衍化而发展。②治疗风热喘咳:风热外袭,或肺寒郁而化热,因热壅肺气上逆,喘促息急,口渴,苔黄或薄白,脉滑数者,无论有汗或无汗,麻黄均有显著的达邪宣肺、平喘止咳的效果。但其温散发汗作用,则于该证不利,故须配伍清热泄肺之药,一以清泄肺热,针对喘咳之病因;一以制约麻黄之温散,取其用而除其弊。如《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便是治疗该汪的千古名方。现代往往再增加地龙、桑白皮、黄芩等药,其清肺平喘之力更强,对于肺热壅遏而无风热表邪之喘咳,亦常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急支糖浆,以本品与前胡、鱼腥草、金荞麦等同用,主治急性支气管炎之喘咳。③治疗痰饮喘咳:麻黄长于平喘,其蠲饮化痰之力甚微,用治喘咳水饮痰浊内盛者,应与祛痰化饮药物同用。寒痰冷饮伏肺之证,常与干姜、细亨、半夏、橘皮、紫苏子等配伍,如《伤寒论》小青龙汤,《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华盖散,现代中成药制剂则有复方麻杏糖丸、麻黄止咳片、麻黄止喘丸等。热痰喘咳之证,常与桔梗、葶苈子、瓜蒌仁等配伍,如《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的加味麻杏石甘汤、宣肺化痰汤、地龙汤、宣肺清热化痰汤及《章次公医案》的麻芥汤、五麻汤等。④治疗虚喘:麻黄用于虚喘古虽有之,但未能引起注意。近代以来,其虚喘忌用之说,颇为常见。通过目前的临床实践,一些虚中有实的喘咳证,在辨证用药的前提下,加入适量的炙麻黄,确有立竿见影的近期疗效。如《张伯臾医案》治肺气不足,正虚邪实的麻参汤;《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治肺肾气虚,咯痰不利的参蛤麻杏汤、参蛤定喘汤以及益气定喘汤,以麻黄与人参、党参、蛤蚧、紫河车等同用。《精选千家妙方》中主治阳虚痰壅的温阳平喘汤,以麻黄与附子、淫羊藿等同用。对于肺、肾阴虚者,《杂病证治》以麻黄与沙参、玄参、地骨皮同用;《蒲辅周医疗经验》玉竹石甘汤,以麻黄与玉竹、天花粉、鲜芦根等同用。喘咳而有痰瘀阻结者,麻黄还可与半夏、桃仁、川芎等同用。⑤治疗顿咳(百日咳):该病由感染时邪病毒、肺气失宣、痰浊阻滞而引起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临床根据其不同证型,于温肺、清肺、扶正方中加用本品,可增强全方开宣肺郁、止痉疗咳之效。如以顿咳方(蜜炙枇杷叶、麻黄、白芥子、苦参、大黄)治百日咳痉咳期患儿,其宣肺降气,清热化痰,解痉止咳之功效甚好。经验方温肺化饮汤,以本品配伍细辛、干姜、百部、葶苈子等,对百日咳之寒邪束肺者,也有较好的温肺化痰,降逆止咳之效。 麻黄虽善能开宣肺气,平喘止咳,但辛温发散力强,体虚多汗者应当避忌。而且本品能收缩血管,高血压患者亦须忌用。麻黄根又具“收束之性,则不特不能发汗,而且能使外发之汗敛而不出”(《本草正义》)。现代则发现二者在其他方面尚有相辅相成之性,故将二药同用,既长于治疗喘咳,又无过于峻烈或敛邪之偏。如经验方二麻四仁汤,以麻黄、麻黄根与杏仁、桃仁、白果等同用,主治哮喘和咳嗽,有“调整肺气,排痰止咳,散风脱敏”之功。并认为:“麻黄根与麻黄作用相反,不但能止汗固表,而且能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呼吸幅度增大,两者合用,一开一合,开合相济,调整肺气,不但能加强肺的活动功能,而且没有升提血压,助长兴奋的流弊”。临床应用,本方对支气管哮喘有脱敏平喘之效较佳。 (3)用于治疗皮肤瘙痒诸证。风疹块(荨麻疹)、水疥(丘疹性荨麻疹)、游风(血管神经性水肿)、痒疹及顽癣等病的皮肤瘙痒,多因风热或风寒之邪壅阻于肌肤之问,不得宣泄所致,其痒常无定处,忽此忽彼,时隐时现。麻黄外达肌表,宣郁透邪,与相应药物配伍,可收祛风止痒之效。属风寒者,宜与其他辛温类祛风止痒药相须为用,如《赵炳南临床经验集》麻黄汤,本品与浮萍、干姜皮、白僵蚕等配伍,主治慢性荨麻疹。《赵锡武医疗经验》以本品配伍桂枝、刺蒺藜、蝉蜕等,治牛皮癣。用麻黄15g,清水1小碗,武火煎沸后再煮5分钟,温服,1日1剂,用此方治顽癣,一般连服10剂左右有效。顽癣而兼血虚瘀滞者,本品与四物汤等合用,可收养血活血、祛风止痒之效。属风热者,宜与荆芥、薄荷、连翘等辛凉疏风药同用,如《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的焙瘰丸,《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里的止痒消荨饮、隐疹方。对顽固性老年皮肤瘙痒症,冬季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并因晨起冒风寒而加重者,用炙麻黄6g、附子6g、细辛6g,可使之微汗而收效。临床用麻黄配伍蝉蜕、槐花、浮萍、黄连等治疗荨麻疹、湿疹、药疹、油漆过敏等过敏性皮肤病,有较好疗效。日光性皮炎,引起头面、手背等日光照射处浮肿、皮疹瘙痒,用麻黄配伍石膏、苍术及姜、枣有效。 (4)用于治疗风水证。麻黄外开腠理,发汗祛邪,助上焦水气宣化,可使肌肤水湿从毛窍外散;内则宣畅气机,通调水道,渗泄水湿,使水肿因尿量增加而向愈。肺为水之上源,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其为外风等邪气所袭,外不能宣泄水气,内不能调节水液下输膀胱,以致风湿遏阻,两邪相搏,流溢于肌肤,或留积于身半以上,成为风水之证。该证邪在肌表,卫阳被困,水气凌肺,宣降失司,除水肿起于面目,并迅速遍及全身外,还有恶寒、发热、肢体酸重、无汗、小便不利及喘咳等症。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退肿三大功效与该证病机一一相扣,用之最相适宜;治疗风水本品常常辅以生姜,可以增强其解表、宣肺、行水之效。风水夹热,兼见口渴汗出之症者,宜与石膏配伍,二药相制为用,共奏辛凉祛风,宣肺利水之功,如《金匮要略》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现代治疗急性肾炎初起,水湿内盛,浮肿而小便不利者,常以上述方剂为基础,配伍赤小豆、桑皮、冬瓜皮、车前子等利水之品,其疗效更佳。如《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的宣肺利水方、《刑子亨医案》治肾炎水肿之风热袭肺经验方等。属风寒者,麻黄、生姜可与桂枝、羌活、香薷等配伍;寒湿盛者,可与五皮饮合用,如《重订通俗伤寒论》麻附五皮饮。麻黄的功用,以解表、宣肺为主,虽然利尿之力甚弱,除风水之外的其他水肿使用得当,仍有其特殊意义。如治疗寒湿瘀结的肝硬化腹水,于附子、桂枝、白术等药中加入本品,以宣发肺气,提壶揭盖,又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利水湿,亦行之有效。对于痔疮急性水肿,疼痛难忍,麻黄与升麻、黄芩等同用;幽门急性水肿,上腹疼痛,呕吐烦躁者,麻黄与石膏、陈皮、半夏等同用,均有消肿止痛的效果;麻黄与石膏等配伍,可用于喉头水肿。 (5)用于治疗寒邪凝滞经脉诸证。麻黄温通宣达之性,不仅外散风寒,对寒凝经脉之里寒证,亦有散寒通滞之能,正如《本草正》所言:“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或兼气药以助力……或兼血药以助液……或兼温药以助阳……或兼寒药以助阴……”历代本草谓其主治“瘕坚积聚”、“去营中寒”、“调血脉”、“毒风顽痹,皮肉不仁”、“产后血滞”诸证,无不与这一功效密切相关。常用的配伍有:①用治阴疽、流注、痰核、鹤膝风。此类病证,多因营血虚弱,寒邪乘虚内入,寒凝痰结,附于筋骨、关节、肌肉之间,日久而成。麻黄深入积痰凝血,散寒通滞,可与肉桂、熟地、白芥子等同用,如《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的阳和汤便是著名的方例。《药蔹启秘》桂麝散,则以之配伍肉桂、麝香、天南星等,外敷患处。《疡医大全》军门立效散,以之配伍瓜蒌、天花粉、香橼等,治疗乳痞。②用治风寒湿痹。麻黄兼具祛风、散寒、除湿之效,故行痹、寒痹、湿痹皆可选用。如《世医得效方》麻黄散(麻黄、羌活、细辛、黄芪)重用本品治历节疼痛。《蒲辅周医案》如意通圣散,以之配伍当归、川芎等,治疗行痹游走窜痛。《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温经止痛散,以之配伍川乌、草乌、肉桂、细辛等,主治寒痹疼痛;加减痛风方,以之配伍防风、防己、雷公藤等,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关节肿胀、疼痛。《当代名医证治汇粹》,以之配伍忍冬藤、连翘、羌活等,治疗湿热痹阻,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③用治外伤受寒。麻黄温散经脉寒邪,可增强活血化瘀药疗伤止痛之效,近人石春荣称其为“治伤之妙品”。如《急救应验良方》九分散,本品与马钱子、乳香、没药同用;《安徽省药品标准》军中跌打丸,再加入蠊虫、血竭、川芎等药,其化瘀止痛之力更强。……
积分20832&
<td class="t_msgfont my_font" id="postmessage_825多囊卵巢伴牛皮癣案
Y/XM 女30岁
06年1月23日初诊.
患者做水产生意,身材壮实,望诊第一印象为面红,皮肤粗糙,头发多而有油光.
月经不调多年,周期不规律.或延期不至,或至而淋漓不净.06年9月18日,外院B超提示:双侧多囊卵巢样改变,盆腔积液少量.平素汗出不多,即使夏日亦少汗出.
查体所见,双手皲裂,患者自述长年如此,可能为做水产经常接触凉水所致;下肢多体毛;头皮有银屑病样改变,.
防风通圣散
患者壮实,面红,皮肤粗糙,头发多而有油光为大黄体质.汗出不多,双手皲裂,头皮银屑病样改变为表实.月经不调可能为气滞导致,防风通圣散中芎,归亦可行血.
zure回答得很好,因有银屑病脱屑,且患者面红,皮肤干燥,故合用了桂枝茯苓丸.
不知何故,此案参与者甚少,,,
积分20832&
平常型银屑病——桂枝茯苓丸
某机关驾驶员之妻,三十余岁。得银屑病多年,身上红黄色丘疹点点片片,询得月经周期正常,但色黑有块,并有腹痛。大便干结难解。病人问其体大虚否?答曰:体无抓之脱屑或出血。久治不愈,希望中医能给以调理,改善体质。2004年秋天来诊。其人面部暗红,虚而有瘀,需长期服用中药调整体质状态,古方桂枝茯苓丸可治。遂用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川芎、丹参。先服半月后,丘疹有减少趋势,且大便通畅。后原方服用3月躯体下肢皮损基本消失,唯两肘后有黄豆大一二处,头枕部发际有一处。多年夏天不穿的裙子也上身了。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古代的中医书上还称为“干癣”“松皮癣”“风癣”等。本病分平常型和非平常型两大类型,上述患者所患的就是平常型银屑病。平常型银屑病(Psoriasis Vulgaris)临床上最为常见,大多急性发病,迅速扩延全身。初起损害往往是红色或棕红色的丘疹、或斑丘疹。以后逐渐扩展,成为棕红色的斑块。皮损上覆盖干燥的鳞屑。刮去鳞屑可出现点状出血。有些病人的鳞屑又厚又硬,呈蛎壳状,可以影响皮肤的伸缩。在关节面上的厚硬的鳞屑很轻易破裂,使皮肤发生皲裂而感到疼痛。平常型银屑病可泛发全身各处,但以四肢伸侧最为常见,特殊是肘部,膝部,可对称发生。皮损一般冬天重夏天轻,经常轻易复发。本病病因目前不清晰,大约11-20%的患者与遗传有关。
我不是皮肤专科,那么从经方的角度,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配方呢?患者来求方时,其目的很明确,由于专科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所以,她转向中医,希望能够调理体质,以减轻痛苦。这个要求,正是中医的所长。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在哪里?假如用最通俗的话来表述,那就是:西医治人的病,中医治病的人。那么,这个患者是什么样的“人”呢?换句话说,她属于何种体质状态呢?
皮肤位于体表面积最大的器官,也是反映体质状态最清晰的镜子。皮肤的色泽如何?湿润如何?脱屑有无?常常可以判断其该用何方何药。比如本案患者皮肤干燥,头屑多,特殊是特殊是冬天,情况更严峻,两下肢的皮肤会更干燥,如薄薄的鱼鳞片。这种情况,用张仲景的术语表述,叫“肌肤甲错”,这是使用桃仁等活血药的一个指征。瘀血,也称之为“干血”,有瘀血的人,其皮肤绝不可能如凝脂,不是干枯,就是暗红。另外,患者比较坚固,面色皮肤偏红,毛孔较粗。这也是内有瘀血在面部的表现。所以说,她属于瘀血型体质。
瘀血型体质应该用何方调理?我选择了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是古代的妇科方,张仲景曾用来治疗“癥痼害”的妇科病。这种疾病,可能就是死胎。因为原文说“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显然,这是先兆流产。日本汉医也用此方来治疗胎死腹中。《类聚方广义》说“孕妇颠仆,子死腹中,下血不止,少腹挛痛者,用之胎即下”。但是,桂枝茯苓丸为何可以用于银屑病呢?这是因为这张经方是活血化瘀方,按中医的理论,只要是有瘀血的人,都可以考虑使用桂枝茯苓丸加减。现代北京闻名的经方家胡希恕先生曾说:“本方不仅能治妇人癥病下血,且无论男女因瘀血而下血或其它血证,不宜桃核承气汤的攻下者,大多宜本方”。桃核承气汤是比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更强烈的经方,大多需要伴有精神症状或腹痛者,服用以后可以导致腹泻等。而桂枝茯苓丸就要平和些,不会出现腹泻。所以,这张经方在临床也是常用的,现在,不仅有现成的丸药出售,还有软胶囊等新型剂型,一般药房均有售。
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牡丹、芍药、桃仁。原文规定剂量为各等分,研为末,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临床也可改用汤剂内服。特殊是需要有所加减者,汤剂就比较合适了。如本案患者就加入了丹参和川芎两味活血药。用川芎,因她时有头痛和腹痛。川芎本是痛证使用的。丹参,古代也是用于心痛的药物。有时,我还加也有活血作用的红花。方中芍药有赤白两种,按传统用药习惯,有瘀血者,一般用赤芍。本人推荐汤剂用量如下:桂枝12克、茯苓12克、牡丹皮10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水煎,日分2-3次服用。
转自& &经方应用(作者:黄煌)
积分20832&
目录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桂枝茯苓丸的来源
 第二节 桂枝茯苓丸的组成及用法
 第三节 桂枝茯苓丸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二、桂枝茯苓丸的功效与主治
 第四节 桂枝茯苓丸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古今医家的论述
中篇 临床研究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
 一、高黏滞综合征
 二、心悸
 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四、冠心病心绞痛
 五、高脂血症
 六、高血压
 七、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伴附壁血栓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肺源性心脏病
 二、肺气肿
 三、肺栓塞
 四、肺脓肿
 五、支气管哮喘
 六、包裹性胸腔积液
 七、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八、小儿包裹性脓胸
 九、肺癌
 十、胸膜粘连
 第三节 神经系统疾病
 一、头痛
 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三、神经根型颈椎病
 四、三叉神经痛
 五、失眠
 六、郁证
 七、脑卒中偏瘫
 八、坐骨神经痛
 第四节 消化系统疾病
 一、脂肪肝
 二、肝炎
 三、肝硬化
 四、肝硬化腹水
 五、肝囊肿
 六、多发性肝囊肿
 七、慢性胆囊炎
 八、夜间胃痛
 九、胃体息肉
 十、神经性呕吐
 十一、溃疡性结肠炎
 十二、便秘
 十三、顽固性腹水
 十四、多脏器囊肿
 第五节 泌尿系统疾病
 一、慢性肾炎
 二、紫癜性肾炎
 三、泌尿系结石
 四、肾功能不全
 五、肾病综合征
 六、输尿管囊肿
 七、尿痛
 第六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糖尿病
 二、肥胖
 第七节 风湿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八节 传染科疾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二章 外科病证
 一、术后肠粘连
 二、术后腹痛
 三、急性阑尾炎
 四、阑尾周围脓肿
 五、肠痉挛
 六、神经纤维瘤
 七、深静脉血栓形成
 八、血栓性静脉炎
 九、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十、单纯性甲状腺肿
 十一、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十二、急性乳腺炎
 十三、乳腺增生病
 十四、乳房结块
 十五、乳腺良性疾病
 十六、乳腺癌
 十七、腰痛
 十八、术后肿胀
 第三章 妇科病证
 一、经行水肿
 二、原发性痛经
 三、多囊卵巢综合征
 四、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五、闭经
 六、经期延长
 七、子宫内膜异位症
 八、更年期综合征
 九、盆腔炎
 十、先兆流产
 十一、异位妊娠
 十二、稽留流产
 十三、产后尿潴留
 十四、产后发热
 十五、恶露不绝
 十六、妊娠痒疹
 十七、药流后阴道流血
 十八、人工流产后腰痛
 十九、流产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二十、结扎后腹痛
 二十一、带环后腹痛
 二十二、子宫肌瘤
 二十三、子宫肥大
 二十四、子宫癌
 二十五、子宫发育不良
 二十六、输卵管阻塞
 二十七、排卵障碍性不孕
 二十八、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
 二十九、卵巢囊肿
 三十、卵巢癌
 三十一、阴吹
 第四章 男科病证
 一、精索静脉曲张
 二、精液不液化
 三、慢性前列腺炎
 四、前列腺增生
 五、男扎术后痛性结节
 六、前列腺痛
 七、前列腺癌激素疗法不良反应
 第五章 皮肤科病证
 一、痤疮
 二、黄褐斑
 三、多发性疖肿
 四、过敏性紫癜
 五、荨麻疹
 六、皮肤变应性结节性血管炎
 七、银屑病
 第六章 耳鼻喉科病证
 第一节 咽喉科疾病
 一、慢性咽炎
 二、声带息肉
 第二节 鼻科疾病
 一、鼻腔血管瘤
 二、慢性鼻窦炎
 第三节 耳科疾病
 梅尼埃综合征
 第七章 眼科病证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下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桂枝茯苓丸制剂研究
 第二章 桂枝茯苓丸组成中药的药理研究
 一、桂枝
 二、赤芍
 三、桃仁
 四、茯苓
 五、牡丹皮
 第三章 桂枝茯苓丸全方药理研究
 一、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二、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三、抗肿瘤作用
 四、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五、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六、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七、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
 八、对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影响
 九、抗肝纤维化作用
 十、抗炎作用
 十一、镇痛、镇静及对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十二、其他作用
 十三、毒性
内容提要(当当)& &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桂枝茯苓丸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的参考书。书中从中医学角度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介绍了桂枝茯苓丸的理论、临床、药理三方面的研究,其中又以临床分科为子目,详述了桂枝茯苓丸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举例。可供临床医师、在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
书摘(当当)& & 第一章 概述
& &   第一节 桂枝茯苓丸的来源
& &   桂枝茯苓丸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功效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主治妇女少腹素有瘕块,按之痛,腹挛急,漏血不止,脉涩者,或妇女血瘀经闭,或经停腹痛,或难产,或胞衣不下,或死胎不下,或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原方载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为瘀血内阻所设的代表方。张仲景认为:“妇人素有癥病,经断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瘕痼害也。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虾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瘕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立此方即通阳活血,化瘀消瘕。
& &   第二节 桂枝茯苓丸的组成及用法
& &   桂枝茯苓丸是一首活血化瘀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桂枝、茯苓、牡丹(去心)、芍药、桃仁(去皮尖,熬)各等份,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 &   第三节 桂枝茯苓丸的功效与主治
& &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 &   1.桂枝桂枝异名柳桂(《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樟科樟属植物肉桂的嫩枝。性味辛、甘,温;归膀胱、心、肺经。
& & 【功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 & 【主治】①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如治风寒表实无汗者,常配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若治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②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若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每与白芍、饴糖同用,如小建中汤;若血寒瘀阻,经闭腹痛,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如桂枝附子汤。③用于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助阳化气,以行水湿痰饮之邪。若脾阳不运,痰饮眩悸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④用于心悸。本品辛、甘性温,能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若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党参、麦冬同用,如炙甘草汤。此外,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
& & 历代医家论述:①《用药心法》:“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②王好古:“或问《本草》言桂能止烦出汗,而张仲景治伤寒有‘当发汗’,凡数处皆用桂枝汤。又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发汗,若用桂枝是重发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汤,此又用桂枝闭汗也。一药二用,与《本草》之义相通否乎?日:《本草》言桂辛甘大热,能宣导百药,通血脉,止烦出汗,是调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太阳中风阴弱者,汗自出,卫实营虚,故发热汗出。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皆用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引自《纲目》)③《本草衍义补遗》:“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④《纲目》:“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⑤《本草汇言》:“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问风痛之药也。气味虽不离乎辛热,但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游行臂膝肢节之处。”⑥《本草述》:“桂枝与薄桂,虽皆属细枝条,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营之力似不及枝也。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属肾气,肾气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阳故也。”“世医不悟桂枝实表之精义,似以此味能补卫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参、芪耶?盖四时之风,因于四时之气,冬月寒风伤卫.卫为寒风所并,则不为营气之并而与之和,故汗出也。惟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风,又通血脉,故合于白芍,由卫之固以达营,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⑦《长沙药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大抵杂证百出,非缘肺胃之逆,则因肝脾之陷,桂枝既宜于逆,又宜于陷,左之右之,无不宜之。”⑧《药物学纲要》:“桂枝轻用三、五分至七、八分,重用一钱至钱半,若营血素虚,而卫阳亦微,外有凛寒,则用一、二分与白芍合炒,其舌滑无苔者,且必桂、芍同炒,而拣去桂枝不用,仅取其气,不食其味,此虽吴下近时新法,而不可谓其无深意者也。桂枝即肉桂之枝,柔嫩细条,芬芳馥郁,轻扬升散,味辛气温。祛营卫之风寒,主太阳中风而头痛。立中州之阳气,疗脾胃虚馁而腹疼。宣通经络,上达肩臂。温辛胜水,则抑降肾气,下定奔豚,开肾家之痹着,若是阳微溲短,斯为通溺良材。惟在燥咳气升,妄用即教血溢,抑或阴亏液耗,误投必致病加。其效在皮,而仲景书反去其皮,可悟传抄之谬,无皮为木,而晚近来或用其木,毋乃嗜好之偏。”⑨《本经疏证》:“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盖其用之道有六:日和营,日通阳,日利水,日下气,日行瘀,日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 2.茯苓 茯苓异名茯菟(《本经》),松腴、不死面(《记事珠》),松薯、松苓、松木薯(《广西中药志》)。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多孑L菌科卧孔属真菌茯苓的菌核。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肺、肾经。
& & 【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 & 【主治】①用于各种水肿。茯苓甘补淡渗,性平作用和缓,无寒热之偏,故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若表邪不解,随经入腑之膀胱蓄水证,或水肿、小便不利,多与猪苓、白术、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若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可与滑石、阿胶、泽泻同用,如猪苓汤;若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②用于脾虚诸证。茯苓能健脾补中,若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倦怠乏力等,常与人参、白术、甘草同用,如四君子汤;若脾虚停饮,常与桂枝、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若脾虚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③用于心悸、失眠。茯苓益心脾而宁心安神。若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神不宁,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若水气凌心之心悸,与桂枝、白术、生姜同用,如茯苓甘草汤。
& & 历代医家论述:综述茯苓的主要功效及机制:①《用药心法》:“茯苓,淡渗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湿淫所胜,小便不利,淡味渗泄,阳也。治水缓脾,生津导气。”②《本草经疏》:“(茯苓)其味甘平,性则无毒,人手足少阴、手太阴、足太阴、阳明经,阳中之阴也。胸胁逆气,邪在手少阴也;忧恚惊邪,皆心气不足也;恐悸者,肾志不足也;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亦手少阴受邪也。甘能补中,淡而利窍,补中则心脾实,利窍则邪热解,心脾实则忧恚惊邪自止,邪热解则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自除。中焦受湿邪,则口发渴,湿在脾,脾气弱则好睡。大腹者,脾土虚不能利水,故腹胀大也。淋沥者,脾受湿邪,则水道不利也。膈中痰水水肿,皆缘脾虚所致。中焦者,脾土之所治也,中焦不治,故见斯病,利水实脾,则其证自退矣。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者何,莫非利水除湿,解热散结之功也。”③《本草正》: “(茯苓)若以人乳拌晒,乳粉既多补阴,亦妙。”
& &   论茯苓利小便:①《本草衍义补遗》:“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药也,若阴虚者,恐未为宜。”②《纲目》:“茯苓,《本草》又言利小便,伐肾邪,至李东垣、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涩者能通,同朱砂能秘真元。而朱丹溪又言阴虚者不宜用,义似相反,何哉?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素问》,饮食人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观此,则知淡渗之药,俱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直下行也。小便多,其源亦异。《素问》云,肺气盛则便数而欠,虚则欠咳,小便遗数,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胞遗热于膀胱则遗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厥阴病则遗溺闭癃。所谓肺气盛者,实热也,其人必气壮脉强,宜用茯苓甘淡以渗其热,故日小便多者能止也。若夫肺虚、心虚、胞热、厥阴病者,皆虚热也,其人必上热下寒,脉虚而弱,法当用升阳之药,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约,下焦虚者,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脱阳之症,其人必肢冷脉迟,法当用温热之药,峻补其下,交济坎离,二证皆非茯苓辈淡渗之药所可治,故日阴虚者不宜用也。”
& & 3.桃仁异名桃仁核(《本经》),始见于《本经》,本品为蔷薇科桃属植物桃或山桃的种子。性味苦、甘,小毒;归心、肝、大肠经。
& & 【功能】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 & 【主治】①用于多种瘀血证,如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瘕积及跌打损伤等。本品味苦而人心、肝血分,善泄血滞,祛瘀力较强,又称破血药。治血瘀经闭、痛经,常配红花、当归、川芎等同用,如桃红四物汤;治产后瘀滞腹痛,常配炮姜、川芎等,如生化汤;治癥积痞块,配桂枝、牡丹皮、赤芍等,如桂枝茯苓丸;或配三棱、莪术等;若体内瘀血较重,需破血下瘀者,可配大黄、芒硝、桂枝同用,如桃核承气汤。近代有同桃仁提取的苦扁桃仁苷注射液静脉滴注治肝、脾肿大,有明显缩小作用,对脾脏缩小尤为明显。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常配当归、红花、大黄等,如复元活血汤。②用于肠燥便秘。桃仁为种仁,含油脂,能润燥滑肠,常配当归、麻仁等同用,如《脾胃论》润肠丸。③用于肺痈、肠痈。桃仁善泄血分之壅滞,痈之成者,热毒壅聚、气血凝滞所致。本品常配清热药同用,以清热解毒活血消痈。治肺痈,配苇茎、冬瓜仁,如苇茎汤;治肠痈,配大黄、牡丹皮,如大黄牡丹汤,亦可配红藤、败酱草、冬瓜仁等同用。此外,桃仁还可用治咳嗽气喘,有止咳平喘作用,常配杏仁等同用。
& & 历代医家论述:综论桃仁主要功用及主治:①《伤寒明理论》:“肝者血之源,血聚则肝气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桃仁之甘以缓肝散血,故张仲景抵当汤用之,以治伤寒八九日,内有蓄血,发热如狂,小腹满痛,小便自利者。又有当汗失汗,热毒深入,吐血及血结胸,烦躁谵语者,亦以此汤主之。与虻虫、水蛭、大黄同用。”②《用药心法》:“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故凝血须用,又去血中之热。”③《纲目》:“桃仁行血,宜连皮尖生用;润燥活血,宜汤浸去皮尖炒黄用,或麦麸同炒,或烧成性,各随本方。”④《本草经疏》:“夫血者,阴也,有形者也,周流乎一身者也,一有凝滞,则为癥瘕,瘀血,血闭,或妇人月水不通,或击扑伤损积血,及心下宿血坚痛,皆从足厥阴受病,以其为藏血之脏也。桃核仁苦能泄滞,辛能散结,甘温通行而缓肝,故主如上等证也。心下宿血去,则气自下,咳逆自止;味苦而辛,故又能杀小虫也。”⑤《药品化义》:“味苦能泻血热,体润能滋肠燥,若连皮研碎多用,走肝经,主破蓄血,逐月水,及遍身疼痛,四肢木痹,左半身不遂,左足痛甚者,以其舒经活血行血,有祛瘀生新之功,若去皮捣烂少用,入大肠,治血枯便闭,血燥便难,以其濡润凉血和血,有开结通滞之功。”⑥《冯氏锦囊》:“此(桃仁)与杏仁润肠功同,但杏仁治气秘,桃仁治血秘,虽云苦以去滞,甘以生新,然究竟破血之功多,而益气之力少,但走血分而性滑润,佐麻仁、当归以治燥结如神。”
& & 4.牡丹皮牡丹皮又名牡丹根皮、牡丹皮、丹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毛莨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性味苦、甘,微寒;归心、肝、肾经。
& & 【功能】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 & 【主治】①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本品苦寒人心、肝血分,善清营分、血分实热,功能清热凉血、止血。治温病热入营血,破血妄行所致发斑、吐血、衄血,常配水牛角、生地、赤芍等药;治热毒发斑常配栀子、大黄、黄芩等;治血热吐衄常配大黄、大蓟、茜草根等药,如十灰散;若治阴虚血热吐衄常配生地黄、栀子等药。②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本品性味苦辛寒,入血分而善于清透阴分伏热,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常配鳖甲、生地黄、知母等药。③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本品辛行苦泄有活血祛瘀之功,治血滞经闭痛经常配桃仁、川芎、桂枝等;治跌打伤痛可与红花、乳香、没药配伍。④痈肿疮毒。本品苦寒,清热凉血之中,善于消瘀散痈。治火毒炽盛,痈肿疮毒,可配大黄、白芷、甘草等;治瘀热互结之肠痈初起可配大黄、桃仁、芒硝等药。
& & 历代医家论述:《本经》:“主寒热,中风瘛疭、惊痫邪气,除瘕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别录》:“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癫疾。”《药性论》:“治冷气,散诸痛。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疼。”《日华子》:“除邪气,悦色,通关腠血脉,排脓,通月经,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女人冷热血气。”《珍珠囊》:“治肠胃积血,衄血,吐血,无汗蒸热。”《滇南本草》:“破血,行血,消癥瘕之疾,除血分之热,堕胎。”《纲目》:“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
& & 5.赤芍又名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草芍药。始载于《本经》,为毛莨科植物赤芍或川赤芍的干燥根。性味苦,微寒;归肝经。
& & 【功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 & 【主治】①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本品苦寒入肝经血分,善清泻肝火,泄血分郁热而奏凉血、止血之功。治温毒发斑常配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等;治血热吐衄常配生地黄、大黄、白茅根等。②目赤肿痛,痈肿疮疡。本品人肝经而清肝火,配荆芥、薄荷、黄芩等药可治疗肝经风热,目赤肿痛,如芍药清肝散;配天花粉、乳香、银花治热度壅盛,痈肿疮疡。③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瘕瘕腹痛,跌打损伤。本品苦寒人肝经血分,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治肝郁血滞之胁痛,可配柴胡、牡丹皮等药用;治血滞经闭、痛经、瘕瘕腹痛,可配当归、川芎、延胡索等;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配虎杖,或配桃仁、红花、当归等。
& & 历代医家论述:《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瘕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痛,血气积聚,通宜脏腑壅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日华子》:“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泄血,痔瘘,发背,疥疮,头痛,明目,目赤,胬肉,赤色者多补气。”《开本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滇南本草》:“泄脾火,降气,行血,退血热。”《本草要略》:“泻肝家火。”《纲目》:“止下痢腹痛后坠。”
& &   二、桂枝茯苓丸的功效与主治
& &  【功效】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 &   【主治】妇女少腹素有癥块,按之痛,腹挛急,漏血不止,脉涩者,或妇女血瘀经闭,或经停腹痛,或难产,或胞衣不下,或死胎不下,或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
& & 第四节 桂枝茯苓丸的临床应用
& &   桂枝茯苓丸是张仲景为治妇人癥瘕所设之方,现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方立方之意即为活血化瘀,缓消瘕瘕,用于治疗妇科瘕瘕,即子宫肌瘤。若腰膝困倦、白带增多者加怀山药、海螵蛸、白术、鹿角霜、茜草等;若月经淋漓不断或时来时止者,加生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茜草等;若下腹刺痛、血瘀胞宫者,加桃仁、乳香、没药等;若少腹冷痛、得温则舒者,加炮姜、小茴香、五灵脂、生蒲黄等;若痛无定处者加柴胡、当归、三棱、莪术等。方中桂枝能温通血脉,调和气血。桂枝与牡丹皮相配,寒温相济,共消瘀滞。茯苓与牡丹皮一气一血,能调其寒温,而桃仁尤能消散瘀血,溶化血块。现代药理实验研究结果证实:桂枝茯苓丸具有催乳素释放激素(LHRH)类似物及抗雌激素作用,并具有较强的镇痛、松弛子宫平滑肌及抗炎作用,全方共奏调气活血、化瘀消瘕之功,非独子宫肌瘤可用此方,临床上凡属血瘀证者皆可用本方加减。
& &   ……
& & 也曾用《经方发挥》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汤治妇女寒湿带下夹瘀等效果很好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脉阻滞缺乳课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