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招聘官岭镇,原来的鹅院乡,现在的官岭镇,有没有一个叫周桂圆的大约五十多岁女的

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官岭镇鹅院学校初中部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数理化网)&&人教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超值!),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学年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官岭镇鹅院学校初中部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①环境保护②能源开发利用③新材料研制④生命过程探索等领域中与化学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下列四个短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花香四溢B.海市蜃楼C.蜡炬成灰D.木已成舟 3.下列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甲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B.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C.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D.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4.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实验探究的( )A.假设B.实验C.观察D.作出结论 5.以下图标是常见的几种危险品标志,在装运酒精的包装箱上应贴的标志是( )A.B.C.D. 6.下列各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个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B.C.D. 7.小明在一次量取液体时,首先将量筒放平,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得体积为42mL,然后他将液体倒出一部分,由于匆忙,他俯视液面,读得体积为22mL,则小明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20mLB.小于20mLC.大于20mLD.19mL 8.焊接金属时,能用作保护气的是( )A.氢气、氮气B.氮气、氧气C.二氧化碳、氧气D.氮气、氩气 9.NO是大气污染物,但少量NO在人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实验室收集NO只能用排水集气法.对NO的猜想或评价正确的是( )A.易溶于水B.可能极易与氧气反应C.易与水反应D.有害无利 10.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B.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氮气在空气中的质量分数是78%C.稀有气体能发出有色光,所以在电光源方面有重要的用途D.露天焚烧垃圾、工厂排放的烟尘、汽车排放的尾气都会造成空气污染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B.白磷自燃产生大量白雾C.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D.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1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再发生改变C.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D.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 13.某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8,中子数比电子数多4,则该原子中所含微粒总数(质子、中子、电子)为( )A.18B.40C.58D.62 14.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A.B.C.D. 15.若R元素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粒子的核外有2个电子层B.R元素是金属元素C.该粒子是阳离子D.该粒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 16.碳元素与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电子数不同B.质子数不同C.中子数不同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17.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是( )A.质子数B.电子总数C.最外层电子数D.中子数 18.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对图中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元素名称为镁B.质子数为12C.元素符号为MgD.核外电子数为24.31 19.一种微粒的原子核内含有n个质子,核外共有n+1个电子,则该粒子一定属于( )A.原子B.分子C.阴离子D.阳离子 20.温度升高时,温度计内的酒精柱会上升,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A.酒精分子的体积变大B.酒精分子的数目增多C.酒精分子的运动减慢D.酒精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 2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结束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A.先把试管取下,再熄灭酒精灯B.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C.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D.先熄灭酒精灯,再把试管取下,最后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22.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加快反应速率B.二氧化锰在任何反应中都可以作催化剂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D.使用催化剂能增加生成的氧气的质量 23.下列变化不包括缓慢氧化的是( )A.动植物的呼吸B.蔗糖的溶解C.酿酒D.食物的腐烂 24.下列关于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燃烧都是化合反应B.有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合反应C.蜡烛燃烧是化合反应D.二氧化锰催化双氧水分解属于氧化反应 2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一定要用,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一定不用的仪器是( )A.试管B.集气瓶C.酒精灯D.水槽
二、填空题(除说明外,每空一分,共18分)26.用适当的符号填空:(1)2个氢原子 ;(2)3个钠离子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选填“氧分子”或“氧原子”;(5)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 27.如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1)X= ;(2)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是 (填序号). 28.A为一种暗紫色固体,加热后生成一种无色气体B,C物质在B中燃烧能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有刺激性气体D生成.是推断:(1)写出A、B、C、D物质的名称A B C D (2)写出题中有关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及反应类型: ( )反应 ( )反应. 29.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纯净物的是
三、简答题(共6分)30.根据题意回答问题(1)两个集气瓶中分别装着空气和氧气,如何区分? (2)如何区分过氧化氢溶液和水? (3)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留有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原因是: .
四、实验题3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在一个隔热效果良好的容器上方安装一个可自由上下移动的活塞(活塞质量忽略不计,起始位置在5刻度处).加热容器,使容器温度达到80℃(已知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请回答:(1)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白磷能够燃烧起来,产生大量 ,活塞先向 移动,再向 移动,最后停在刻度 处.(2)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 .(3)有位同学用木炭取代白磷来进行实验,结果实验失败,请你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是 . 32.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标号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② .(2)小强想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氧气,而小明认为该装置有一个小问题,请你帮助他改善实验: ;实验室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是: ,所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序号).(3)实验室可用硫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制取氨气,应选择发生装置为 (选填序号).(4)选择发生装置A和收集装置E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5)若将发生装置由A改为F,其优点是 .(6)若将图G装置装满水收集氧气,应将B装置的导管与G装置的导管 (选填“a”或“b”)相连接.检验该装置中氧气已收集满的操作是 (7)A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
五、计算题33.已知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一种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1)若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4.482×1026kg,则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一个氧原子的质量?
学年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官岭镇鹅院学校初中部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①环境保护②能源开发利用③新材料研制④生命过程探索等领域中与化学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考点】化学的研究领域.【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根据化学研究的领域和化学的用途来回答本题.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研究物质的性质,如何制取,怎样不污染环境,开发一些新能源,制取一些新物质.【解答】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如何制取该物质,怎样使其服务于社会,如何做才能不污染环境,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由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化石燃料污染环境很严重,所以化学在研究开发一些新能源,制取一些新材料.生命过程探索主要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故选:A.【点评】要知道我们身边的物质都与化学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知道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下列四个短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花香四溢B.海市蜃楼C.蜡炬成灰D.木已成舟【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A、花香四溢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出现海市蜃楼现象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蜡炬成灰的过程中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D、木已成舟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3.下列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甲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B.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C.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D.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解答】解:A、甲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B、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描述的是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C、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描述的是颜色、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D、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看这条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4.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实验探究的( )A.假设B.实验C.观察D.作出结论【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专题】科学探究.【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根据题意,“拿磁铁来吸一下”是一个具体的操作实验过程,在假设、实验、观察、做结论等基本环节中应属实验的环节.A、“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不是假设,故选项错误.B、“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故选项正确.C、“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不是观察,故选项错误.D、“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不是做结论,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以下图标是常见的几种危险品标志,在装运酒精的包装箱上应贴的标志是( )A.B.C.D.【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专题】公共标志型.【分析】酒精属于易燃物,装运酒精的包装箱应贴易燃液体标志,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酒精属于易燃物,装运酒精的包装箱应贴易燃性物质标志.A、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性标志,故选项错误.B、图中所示标志是有毒品标志,故选项错误.C、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液体标志,故选项正确.D、图中所示标志是爆炸品标志,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酒精的性质、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下列各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个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B.C.D.【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分析】A、将滴管垂直伸进试管内滴加液体,将会污染药品,污染胶头滴管.B、固体药品的取用:将试管横放,用纸槽或药匙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C、取用放在细口瓶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立放在桌面上;标签对着手心;细口瓶瓶口紧靠容器口.D、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体的凹液面保持水平.【解答】解:A、胶头滴管的使用:垂直悬空试管上方,滴加液体.故A操作错误.B、取用固体粉末时,将试管横放,用纸槽或药匙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故B操作正确.C、取下瓶塞倒立放在桌面上;标签对着手心;细口瓶瓶口紧靠容器口.故C操作正确.D、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量筒内的液体的凹液面保持水平.故D操作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探究一些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掌握胶头滴管、量筒的使用,了解固体和液体的取用方法. 7.小明在一次量取液体时,首先将量筒放平,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得体积为42mL,然后他将液体倒出一部分,由于匆忙,他俯视液面,读得体积为22mL,则小明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20mLB.小于20mLC.大于20mLD.19mL【考点】测量容器-量筒.【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解答】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小明在量取液体时,他首先将量筒放平,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得体积为42mL;该学生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液面,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剩余水的实际体积应小于22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大于20mL.故选:C.【点评】量筒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量筒操作错误时会出现“俯大仰小”,即俯视读数,数值比实际体积大,反之,则小. 8.焊接金属时,能用作保护气的是( )A.氢气、氮气B.氮气、氧气C.二氧化碳、氧气D.氮气、氩气【考点】常见气体的用途.【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分析】焊接金属时,因为金属在高温条件下易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所以一般采用不与金属反应、化学性质稳定的气体作为保护气,以避免金属与氧气接触,如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解答】解:A、氢气既具有可燃性,又具有还原性,比较活泼,不能做保护气;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做保护气;故选项错误;B、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不能做保护气;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做保护气;故选项错误;C、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做保护气;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不能做保护气;故选项错误;D、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做保护气;氩气属于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做保护气;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用途、能用作保护气的气体应具有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NO是大气污染物,但少量NO在人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实验室收集NO只能用排水集气法.对NO的猜想或评价正确的是( )A.易溶于水B.可能极易与氧气反应C.易与水反应D.有害无利【考点】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分析】可以根据收集气体的方法来判断物质的性质.【解答】解:能用排水法收集说明这种气体不溶于水.不能用排气法收集说明这种气体可能极易与氧气反应.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根据收集气体的方法来判断物质性质的问题. 10.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B.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氮气在空气中的质量分数是78%C.稀有气体能发出有色光,所以在电光源方面有重要的用途D.露天焚烧垃圾、工厂排放的烟尘、汽车排放的尾气都会造成空气污染【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常见气体的用途.【专题】空气与水.【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稀有气体的用途是:做各种电光源、作保护气等.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露天焚烧垃圾、工厂排放的烟尘、汽车排放的尾气都会造成空气污染.【解答】解:A、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等,因此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B、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氮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是78%,不是质量分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C、稀有气体的用途是:做各种电光源、作保护气等,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D、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露天焚烧垃圾、工厂排放的烟尘、汽车排放的尾气都会造成空气污染,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和用途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B.白磷自燃产生大量白雾C.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D.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专题】元素与化合物;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分析】A、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白磷自燃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铁丝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B、白磷自燃,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C、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若不点燃,不会剧烈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D、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1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再发生改变C.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D.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有的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而有的原子核内无中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微粒间都存在一定的间隔;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解答】解:A、氢原子核内只有质子而没有中子,故A错;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正确;C、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C正确;D、微粒间都有一定的间隔,故D正确.故选:A.【点评】该题通过分子原子说法正误的辨析,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异同. 13.某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8,中子数比电子数多4,则该原子中所含微粒总数(质子、中子、电子)为( )A.18B.40C.58D.62【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化学计算;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先根据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得到核外电子数是18,再根据中子数比电子数多4,求出中子数是22,把质子,中子,电子的数目相加即可.【解答】解:原子不显电性,所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某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8,所以它的核外电子数也是18,因为中子数比电子数多4,所以它的中子数是22.该原子中所含微粒总数(质子、中子、电子)为18+18+22=58.故选:C.【点评】主要考查了原子的结构中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要知道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 14.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A.B.C.D.【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同种元素的粒子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相同;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D、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答案: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5.若R元素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粒子的核外有2个电子层B.R元素是金属元素C.该粒子是阳离子D.该粒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分析】结构示意图中,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离核最远的电子层称为最外层;圆圈内的数字为微粒的质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微粒为原子;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一般为金属元素;根据以上基础,对四个选项中的说法进行判断.【解答】解:A、根据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该粒子核外8个电子分布在2个电子层上运动;故A正确;B、根据R元素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结构为原子结构,而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因此,判断该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B不正确;C、根据R元素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不带电为原子而不是阳离子;故C不正确;D、根据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该粒子核外8个电子分布在2个电子层上运动,最外层电子数为6而不是8;故D不正确;故选A.【点评】在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微粒为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微粒为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微粒为阴离子.在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时,一般为金属元素;多于4时一般为非金属元素. 16.碳元素与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电子数不同B.质子数不同C.中子数不同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考点】元素的概念.【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解答.【解答】解: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所以碳元素与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灵活应用的能力,较易. 17.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是( )A.质子数B.电子总数C.最外层电子数D.中子数【考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掌握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和决定相对原子质量;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解答】解:A、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故A不符合题意;B、电子总数,不能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C、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故C正确;D、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和决定相对原子质量,而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不大,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得失电子的规律特点,了解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8.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对图中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元素名称为镁B.质子数为12C.元素符号为MgD.核外电子数为24.31【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专题】标签图示型.【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其中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12,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进行解答.【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为镁,故A说法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可知镁元素质子数为12,故B说法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可知镁元素符号为Mg,故C说法正确;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可知镁元素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12;故D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的元素信息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9.一种微粒的原子核内含有n个质子,核外共有n+1个电子,则该粒子一定属...
亲!您可以或新用户?
网站特色导航
版权声明:1、本站资料大部分为网络收集整理、购买、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本着友好方式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均无条件删除。无共享精神者,也请勿使用本站资料!2、部分资料为收费会员下载,目的促进资源共享,您可以通过提供原创或自编资料获取。如有任何因为资料搞事者或者勒索本站者,本站将坚决奉陪。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宁教育信息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