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头晃动往左侧斜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那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那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那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选自《南方日报》日,有删节)
1.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
②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
2.本文第四段中的“秦岭女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3.本文写了很多种“转身”,试分析作者是如何把它们组织在一起的。
4.请从三、四、五自然段作者不同情境的“转身”中,探究作者的人生追求。
阅读下面一封信,回答下题。
  收到你的来信,心里一直难以平静,我知道你不需要空洞的劝说和安慰,怎样给你回信,我犹豫了很久。
  你初中毕业才17岁就当了兵,应该说,你的经历在你周围的同伴们中间还是比较顺利的。即使由于某些原因你失去了工作,家庭婚姻关系也逐渐恶化,可你才29岁,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一颗年轻的心滋生了死的念头?
  生命的魅力就在于它只有一次,消失了便再也不能复原,所以从古到今,“存在便是一切”的信条支持着人和人类度过了最危难的时刻,生的渴望创造了无数的奇迹。
  也许你会以为我是一个获得了许多同代人羡慕与企望的荣誉、名利和幸福的人。□□□□,我的父亲在我两岁时因所谓的政治问题被开除党籍,初中毕业“文化大革命”开始,1969年远别秀丽的江南家乡到北大荒一个农场劳动,在农场一待就是8年,什么都干。曾经有过一个家,很快又破裂,一人漂泊在外,客居异乡。这中间还经历过失恋,经历过一个单身女人开拓事业的种种艰难,包括流言蜚语、诬诌诽谤,还经历过对自身价值的怀疑和绝望。尽管以这一切巨大代价换来的自尊自强和事业上微小的成绩给予我慰藉,但面对莫测的人生,我不能说那些痛苦和遭遇已经永远地结束了。但我能感觉到,在自己孱弱的生命中,时有一种肉体的生命与精神的生命较量的激情。我总不甘心只有人才能拥有的自我意况会被那个肉体凡胎的痛苦所吞噬,我不甘心。在我看来,人生恰是这两种生命构成反复搏击的过程。我要在痛苦中成为我自己。
  是一粒草籽还是一棵树种,这是一种先天无法选择的客观存在。于是作为小草,便有无法成为大树的苦恼;作为大树,偶尔也会羡慕小草与土地如此亲密。但它们仍然要尽自己的力量去生长,在后天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努力改变自己。
  中国文化历来回避人的灵魂交锋,每当人生陷入良心的骚动不安时,那种几千年遗传下来的自我调适功能便将心理底层的愤懑、幽怨一一消除清扫,表现出非凡的忍耐和平静。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少有在极度痛苦的精神崩溃后获得自我的超越。当我们身上洒满落日的余晖在雾霭中欣赏群山的瑰丽,当我们在皎洁的月光下倾听大海深沉的呼吸时,我们心头会对人生涌上一种怎复杂的情感——难道不正是由于对生命一般意义否定,才使我们更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心中对于一切生命更深刻、更博大的爱和依恋。难道不正是因为爱它,我们才会如此勇敢地直面生命的消亡,寻求自我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
  生命诚然渺小,但它确也可以伟大。生命在人心中是不可能被否定的,否定的只是故我,人固然在任何时候都有权利否定自己,选择结束生命的方法,但这种否定证明是你的抗争、你的自救,还是你的怯懦、你的逃遁?我是多么希望:你能活得“真实”。但愿我的理解没有同你的想法南辕北辙。
祝你顺利!
摘自张抗抗,《致一名轻生女青年的信》
在第4节的空格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作者说“难道不正是因为爱它,我们才会如此勇敢地直面生命的消亡”,这是否违背了她写这封信的初衷?为什么?________
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说的“活得‘真实’”的理解。________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错误的两项是:
作者心里难以平静并犹豫了很久,这是因为作者一时不知如何安慰这位轻生女青年,而空洞的劝说和安慰又是徒劳的。
“即使由于某些原因你失去了工作……”,作者猜测这位轻生女青年失去了工作,家庭婚姻关系也逐渐恶化了,所以极力鼓励她在痛苦中要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努力成为“我自己”。
对生命一般意义的否定,正是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较量的结果。
几千年遗传下来的自我调适功能使人们痛苦时变得忍耐和平静,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缺憾。
文章有记叙,有议论,有抒情。情融于理,理入于情;委婉中显示出一股正气,能起到很好的规劝和激励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
说来也是一桩人生幸事,我竟然有机会在一个半世纪之后与蜚声世界文坛的勃朗特三姊妹做了短暂的邻居。
来到哈沃斯已是暮色微茫了。我投宿的小客栈与教堂隔着一条小道,特辟的西窗斜对着三姊妹的故居(现为勃朗特纪念馆),抬起头来便能望见面的灯光。实在难以想象,这样几间看不出什么特色的普通石屋,从中竟升起了卓绝千古的文学之星,竟孕育出那些恢宏、壮美的传世杰作!凡是读过《简·爱》、《呼啸山庄》和《阿格尼丝·格雷》的人,有谁不为三姊妹天马行空般的瑰奇诡异的想象力,为她们书中捍卫独立人格、表达强烈爱憎的蕴涵,美得苍凉、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文笔而倾倒呢?
与她们同时代的英国著名的诗人马修·阿诺德写过一首题为《哈沃斯墓园》的诗,在深情悼惜勃朗特三姊妹超人的智慧、非凡的热情、强烈的情感之余,称许她们为拜伦之后无与伦比的天才。作为一个文学群落,“三姊妹现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仅见的。难怪有人说,她们的出现是近代的一则神话。直到今天,西方还有人称她们为“文学的斯芬克斯”,一个难解的谜团。
天阴得更沉了,漫空飘洒起蒙蒙的雨雾,茫茫视域里一片潮天湿得。我简单地用过早餐。便急匆匆地一头钻进了向往已久的勃朗特纪念馆。这里资料比较丰富,实物也不少,几个展览柜中都珍藏着手迹、书稿,衣橱里存放着夏洛蒂穿戴过的衣服、鞋帽,厅堂里摆着艾米莉弥留之际躺过的沙发,还有安妮最珍爱的摇椅,各个居室的布置也都保持原貌。
从画像上看到,夏洛蒂一头短发,一双大而奇特的眼睛止水般的宁静,身材瘦小,举止稳重;艾米莉个头略高,一副神经质,不胜羞怯似的,显得落落寡合;她们的妹妹安妮长着一双略带紫罗兰色的眼睛,面孔富于表情,神态有些矜持。三姊妹的体质十分孱弱,患着同样的结核病。死神一直在这家庭里猖獗肆虐,七年间三姊妹先后弃世,分别得年三十九岁、三十岁和二十九岁。小妹妹死在几十英里外的一个市镇。骸骨没有运回;两个姐姐病逝之后,即被乡亲们安葬在本村的教堂里。
勃朗特一家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一向清贫寒素,三姊妹童年是在寂寞凄苦中度过的,但精神世界并不空虚。父亲是一位牧师,性格有些乖戾,却酷爱文学,出版过诗集,早岁周游各地,带回来许多文学名著。母亲也是天资颖慧的,只是年纪很轻就去世了。三姊妹上过几年学校,由于乘性孤僻,与其他女孩子很少交往,更多时间是在家里自学,由父亲给她们讲课,或者跟随阅历年丰富的女仆在荒原上闲步,听讲一些带有原始意味、充满离奇色彩的遗闻佚事……她们从老女仆那里了解到了社会上各色人等的生活方式和百式百样的人生厄运、家庭悲剧。
天气转晴,和煦的秋阳钻出了云层,枫香筛下来片片光影,教堂的七彩玻璃上映射着耀眼的光芒。“叮叮当当”,一阵钟声响起,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上午十一点,时间过得真快呀!还有几十分钟就要登上返程的班车,告别芳邻,同三姊妹说声“再见”了。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我请人拍摄了两张与故居的合影。回过头去,又凝神瞩望了好一会儿,想让这座不寻常的建筑牢牢嵌入我的记忆之窗。
18.文章开头说的“一桩人生幸事”是指什么事?为什么说这件事是一桩人生幸事?(4分)
答:&&&&&&&&&&&&&&&&&&&&&&&&&&&&&&&&&&&&&&&&&&&&&&&&&&&&&&&&&&&&&&&&&&&&&&&&&
19.根据第四、五段的内容,简要分析概括勃朗特三姊妹不同的性格特点。(6分)
答:&&&&&&&&&&&&&&&&&&&&&&&&&&&&&&&&&&&&&&&&&&&&&&&& &&&&&&&&&&&&&&&&&&&&&&&&&
20.第六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详写“三才女”的父亲、母亲和老女仆的有关事迹?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答:&&&&&&&&&&&&&&&&&&&&&&&&&&&&&&&&&&&&&&&&&&&&&&&&&&&&&&&&&&&&&&&&&&&&&&&&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项)&&
A.“凡读过《简·爱》……而倾倒呢?”一句,运用反问的句式,有力地说明了广大读者都非常喜爱夏洛蒂的恢宏、壮美的传世杰作。
B.“她们的出现是近代的一则神话”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既形象地赞扬了三姊妹的天才是超人的、无与伦比的,又准确地表明了“三姊妹现象”是非凡的、空前绝后的。
C.第四、第七段两段的景物描写,由“阴雨”到“转晴”,前后呼应,不仅映衬了作者的不同心情,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第五段中,叙写了三姊妹一个共同的特点:体弱多病,寿命短暂。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就其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来说,也就大大逊色了。
E.最后一段,作者“请人拍摄了两张与故居的合影”,其目的是为了留下永不忘却的纪念,抒发由衷的仰慕之情。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1)~(4)题。
思想是一种需要
  一个根本不会思想的人是幸福的,不过,这种幸福是植物人一样的幸福。一个从来就没有自己思想的人是悲哀的,因为他的心灵总是被别人奴役着。只有会思想、有着自己的思想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思想使得我们的心灵不断丰盈,使得我们的意志不断坚强,使得我们人生不断成熟,——思想使我们的思想变得崇高起来。只要我们真实地活着,思想就是我们享受生命之轻的一种需要。
  虽然我们都能思想,但并不是说我们都是思想家。真正的思想一定卓尔不群,真正的思想家都是受难者。因为鄙视明哲保身的“智慧”,因为鄙视过河拆桥的“精明”,真正的思想家在生活中要么被忽视,要么被误解和非议。忽视一个真正的思想家,是对这个思想家的侮辱。误解乃至非议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倒是正常的;然而,除了误解和非议,难道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就不能拒绝布鲁诺式的殉难?
  工于算计的人会把思想变成商品,他们也摇身一变成了思想家。他们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但他们关心的不是思想,而是以思想家自居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他们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那群巴黎人:“有本领把最高贵的思想变成舞文弄墨的玩意儿,把人类最壮烈的热情缩减到跟时兴的领带的作用一样。”
  思想是一种美丽的享受,但无时无刻不在炮制思想的人是自讨苦吃。思想着绝对不是胡思乱想,一个真正的思想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只有在不断咀嚼和品味中,方能展现思想的无穷魅力,——只有在实践中咀嚼,只有在苦难中品味。离开了汗水和泪水,任何思想都是虚假的。就像海德格尔所说:“当思想的勇气产生于存在的命令之后,命运的语言将会成熟。”“思想”到什么程度,是因为“实践”到什么程度。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从来不会兜售无所不能的思想,在耕牛和马达拖出的历史中,没有思想神话。思想有自己无法逾越的边界。在“思想”这个词里,积淀了数不清的愉悦与悲伤,一个人的,一个民族的,以及整个人类的。也正是由于经受不住这份诱惑,我们开始了一生的思想。
                                      &&
——选自《随笔》2003年第5期
(1)“思想使我们变得崇高起来”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2)“误解乃至非议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倒是正常的”是因为______________。(不超过45个字)
(3)“耕牛和马达拖出的历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没有思想神话”重在强调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欣赏正确的两项是
[  ][  ]
A.首段尾句为全文确定了议论的中心,文末“我们开始了一生的思想”与之遥相呼应。
B.“把人类最壮烈的热情缩减到跟时兴的领带的作用一样”中的“壮烈的热情”是指为“思想”而殉难。
C.引用海德格尔的话意在证明真正的思想来源于付出艰辛的实践。
D.“布鲁诺式的殉难”是指为了弘扬真正的思想,力排误解和非议的献身精神。
E.作者主张一个人,一个民族以及整个人类应该从始至终进行真正的思想。  这位将军的大名就叫马骥良,河曲县阴塔村人氏。1940年代初,他曾经在老区河曲工作长达六年之久。从军后48年一个台阶不落的干上来,早在1955年就授衔少校,&1980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一军政治委员;最后从浙江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任上荣退,又一次开始授衔应为中将但他刚好赶上到龄退位&&退位了也是将军。之后他一直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定居养老。
  为了弄清这个事情的细节,我在2006年3月专程前去拜访过这位曾经那样感动过家乡百姓的军界老人。从上海坐长途客运到杭州已是下午一点半钟,见一位身着唐装斜背挎包的老者竟站立在热天里等候&&3月的杭州已经很热,想必等的时间已经不短。这就是已年过八旬的马老。后来才知他心脏有病,挎包里放的是救急药品&&他当年回赠家乡的不就是一个救急药包吗?这样级别这样年龄这样身体状况的老人居然这样子抱病远道地&恭迎&一个区区晚辈的&大驾&,而且牺牲的是老年人最可宝贵的午休时间,这算是怎么一回事呢?于是在给我即兴启示的同时也猛不防给我来了个&下马威&,一见面我就被老人家对家乡人的这一片盛意痴情所深深感动了。
  提起马骥良政委,那可是一位名震军内的传奇人物。
  1947年他在晋中文水一次战役中英勇杀敌光荣负伤,丢掉一只眼睛,却落了个英勇善战的大名声;
1953年他赴朝参战,最后参加过与美军进行的板门店谈判,专门负责战俘尸体(我军烈士应叫做遗体)的交换,验明身份,清洗整容,造册移交,还有对换回的我军烈士的善后掩埋工作。他说他是多少次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兵油子&,只这一次特别,和死人&谈判&比对活人还要多费口舌;
  1962年在一军二师炮兵团任政委,他先知先觉组织学习毛主席著作,结果在武汉大军区介绍了经验;过了一段到1963年全军全国才开始了普遍动员的学毛著运动。1978年在一军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他敏锐地抓住兵员不太安心的活思想,开展了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结果为此一军政治部、南京大军区、解放军总政治部一连开了四次现场会,向全军推广经验,为后来邓小平相关军事思想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实践依据。他说他之所以能出这些&风头&不是因为自己水平有多高,而是因为自己来自基层了解下情爱动脑子也敢于创新,河曲六年工作对他来说就锻炼很大获益匪浅。
  心直口快的马老自我总结他在河曲的工作只讲到两好两坏四件事,他说这四件事比较出名。这里似乎也用不着刻意为尊者讳,不妨一应如实复述如下。
  1944年他在县武委会当干事,发现驻地樊家沟孩子没学校上学,就发挥自己当过教师的特长组织起了少年夜班,业余帮他们学文化。这事在当年《晋绥大众报》作过重点宣传报道,也得到了当时的县委书记罗毅的点名表扬;
  1946年在任一区(即城关)民兵大队长期间他在楼子营蹲点,与朱武美斗争的同时也抓生产,那年大旱棉花种不进去,他紧急动员带头担黄河水点种,结果大获丰收,得到群众好评。
  他所谓做过的坏事,其实都属于执行政策上的偏差,不完全是坏事也不尽然是他的责任,但都与本文的&饥饿&主题相关了。一件还是在那个楼子营,他急于完成任务征收了过头粮,后来又给退了;另一件是救灾吃大户&侵犯了中农利益&,1943年受灾群众又饿肚子,在五区的尖山村,他听信部分群众建议强行把一户人家的存粮分给全村吃,人家告到区委副书记周元在那里,周批评他&侵犯中农利益&。干这两件&左&事时他还不足20岁,感情用事在所难免吧,却从中不难看出他打小对上对下的真诚与敢作敢为的作风。是大胆的工作实践中让他长了心眼,让他对我们党一贯偏左的政策有了警觉,这也就为他后来不再盲从条文勇于创新实践做出那么辉煌的军内业绩,以及为老区为家乡逾越雷池救苦救难的惊人之举,奠定了感情和思想的基础。
  这就说到他为家乡救灾办的那件大实事了。
  1973年即大灾之后第二年,他利用文革&支左&方便,动用军权给家乡河曲先后从河南调进属于统购物资的红薯干子红薯皮,共计120多万斤!那时河曲从南到北从老到小哪户农家不是靠吃这些红薯干子红薯皮逃过大灾之劫的啊?
  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
  灾区河曲有幸托他的福大难不死,可&大难&却不出预料地转移到了这位似乎事不关己纯乎多管闲事的本来功成名就的将军头上&&他因此而被以违反了地方政策、触犯了党纪军纪进行过军内审查。
这不叫舍己救人叫什么?
  而且他办这样大的好事,开头结尾却简单的出奇。既不需要在事前接受县里政府方面的郑重委托,也没有在事后得到过县里主要人物郑重表达的谢意,大概出于大人物不便打扰,大概出于大恩不言谢吧,总之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堂堂将领,在完成这一庄严使命的自始至终,他只不过是听命于县供销社下属的副食公司几个小小的采购员的鸡毛&号令&而已。或者竟可以说,对他而言灾情就是命令吧!
  那年春天,&匹夫有责&的副食采购段培荣、武志文经人推介,直奔河南商丘找到了正在那里执行支左(也叫&三支两军&)任务的马骥良政委。他们知道马政委为家乡热心办事,诸如给河曲县医院低价买过成套制药设备,给县电影公司直至搬动当时文化部副部长的儿子买过放映大座机,给阴塔公社买过三台拖拉机和每村一台柴油发动机,还给王海元书记从上海托运过治心脏病药品。在那个物资奇缺的年代这些都非轻而易举之事,因此他们是慕名而来寄予厚望。这次见面说明来意是想让他帮忙给家乡搞一些救灾代食品,之前红薯干子他们已经搞到一些,这东西在河南主要做猪饲料用,相当于&百样草&吧,掏起来就地风干不往家收,每斤一毛二分钱买回河曲来就变成了十分金贵的&救命稻草&。
  河南出产红薯,也出产豫剧。豫剧里有一出有名的戏里有一句有名的台词,后来成了有名的民谚,就说到了这个红薯。叫做&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极言这两样货色&&庸官与红薯&&的轻贱。上门求人的他们虽然人轻言微,可这不明摆着是要逼着人家堂堂政委在&回家卖红薯&吗?
  没曾想这位政委竟然欣然受命。
  马政委在接待客人上曾经闹过一回笑话。河曲老乡刘健到访,他郑重其事吩咐部下要好好接待,说&这是我的老上级到了&。部下琢磨军政委的上级那一定是国家军委首长了,不穿军装极有可能就是微服私访,更需要小心服侍才是,于是来了个全军总动员。事后才弄清原来是马老十几岁时在河曲县武委会的&老上级&,来客那时级别相当于个副处级吧。这一回对分明连戴毡帽衙役级别都不够的两个采购员小老乡,仗着许是自任的&灾区特使&身份着实享受开了&军委首长&待遇,他居然也给又来了个&全军总动员&,安排后勤部一堆人围着他们团团转,而且他自己也事必躬亲到处打电话,向民权、兰考等商丘地区管辖的几个县的主要领导求助,还专门把小老乡们请到家里宴请招待过,那一段时间河曲&增援&商丘的&兵员&增加到了7个人&&&
  过去兰考是出名的逃荒要饭地方,出了个清官县委书记焦裕禄,现在反转来接济咱们,灾情在呼唤清官呀!记得兰考长得也不是梧桐树而叫一种泡桐树吧?
  事情办的还算顺利,收运回来的红薯干立马在商丘火车站堆成了小山。但还未及高兴就又让人犯了愁肠,河南省政府文件明确规定,粮食属于国家一类统购物资,不准调运出省,火车站根本不敢起运。这可怎么办?马骥良亲自出马找有关方面&理论&,说河曲是老区对革命有贡献,现在有难应当支援;说红薯虽然属于粮食但在你们主要是猪的粮食,把你们喂猪东西拿过来救命,我们不会忘了你们的大恩大德。可是人家软硬不吃只讲政策。马骥良也找过可能找到的老上级老部下,回复是一个个的&爱莫能助&。又遇阴雨连绵,堆积的薯干大有霉坏可能,大家特别是马政委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还有另外一位老乡军人武宝珠给帮助买来的十几大桶猪油更在禁运之列。马政委帮忙,在运油上总算想出了办法,拉到附近一个小站上就蒙混过了关,因为这个小站不属郑州而属济南铁路局管辖;可这些占满火车站足足需要十五六个火车皮才能拉走的红薯干堆怎么个蒙混过关法?而且名声传的很远,国家计委副主任、河曲老乡金熙英都听到了,他打来电话说:&粮食政策是国家的大政策,老马你要谨慎啊。&他知道这是关心,可是能退缩吗?
  天无绝人之路。后来他们师的后勤部长通过转折托人找到了郑州铁路局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才算靠了顾虑相对不大的&小人物&打通了关节想出了办法。这也是那时的一个时代特色,大道难走,小道可通。最后以这些红薯干收购在河南省政府文件下达之前为由办理了手续,才算落实了车皮运离河南运回山西。然后汽运回县,再由粮食局配合供销社按照人头和灾情分配到各社、各队、各户。
  这边的事刚算告一段落,那边的事却又在开头。
  武汉大军区直接过问,并责成野战一军派人调查此事。其中还有同时运回的军垦农场生产的两袋大米作为线索。调查人马接踵而至来到河曲。13年前,县委书记刘毅曾因&动用国库&的96万斤救灾粮招来祸端,而马骥良政委这回&动用民库&的120万斤救灾红薯干同样遭遇到了麻烦。吃上救命红薯的河曲人,凡知情者都捏了一把汗,他们纷纷找到调查组为恩人马政委求情喊冤。调查结果并没那么玄乎,加上深入民间体察到了受灾老区百姓的极端困难,每到之处人们往往拿出刚刚分到手的河南红薯干饭来招待他们,不是他们不想给吃别的更可口的食物,实在是没有啊!于是同情心在同吃红薯&大餐&中油然而生,他们体会到了马政委的一片难能可贵的赤子之心,一种对老首长的真正属于崇高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调查结果可想而知&&不是有过而是有功。
  严重问题调查组回去后摇身一变成了先进事迹宣讲队。多亏了调查组里尽是些有良知的好人,才使得事情的结局还接近圆满。
  这个神奇的红薯呀。它有时是那样地轻贱,有时又是那样地金贵;在截然不同的昧心官与良心官的面前,它竟会变得那样地两副面孔天壤之别!于是根据这一段感人事迹,并由军民联手,原来的民谚就得以改写:
  当兵也为民做主,
  舍己救人买红薯。
  &当兵的人&曾经被叫做&吃粮人&&&立起招兵旗,便有吃粮人;而且马老是种过粮的&吃粮人&,生在十年九旱地面的贫困农家,这个&吃粮人&他就对&粮&字对&种粮人&有着来至骨子里的真情实感!这个&真实&,足以让那些敷衍塞责的当任太平官们局促汗颜;也足以让所有认识他的老百姓们口碑载满。
  这中间发生的一件小事,马政委他是感慨良多一直念念不忘。
  那年调查完后,他曾回过河曲一次,这件小事就出在那次回家期间。有一对原来他不认识、后来也没闹清姓名的年轻夫妇找来看望他,说是那次调查过后一段时间他们才得知调查的事。是他们有一天晚上到礼堂看电影时听到前边座位上有人议论的,于是他们再没心情看下去,哭着跑出来去找调查组,才知人家走了;又找到县领导&竭力担保&。好像在他们心目之中不但自己有足够力量出面担保,而且县领导都是些可以&一手遮天&管到野战一军的&神通人物&了。他们给他回忆这段往事时早已是时过境迁,可他看到这小俩口再一次流了眼泪。也许那已经是庆幸的喜泪了吧?最为知好歹识是非的老百姓,命苦也命甜哪!
  每每忆及此事,马政委总要说一句,就凭不相识这小俩口的两次热泪盈眶,他忙乎一顿、受屈一回也就值了。
这次我也充当了一回当年红薯&事件&的调查人。接触当事人不下20位吧,很惊诧于他们一个个记忆力都是那么优秀,这神奇的饥饿效应呀!
  这是从我这个年龄段上溯多少代中国人的记忆啊!
  但愿它仅止于是我们这最后一代&饥民&的切身记忆&&请注意,我说的是&切身&。
  我嫉妒我的儿孙辈们赶上了只知厌食根本不知饥饿为何物的好时代。
  这好时代来自于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来自于对当年那些南辕北辙逼良为娼颠倒黑白敌快我痛的极左政策的毅然摒弃,还特别来自于有着一大批类似马骥良、刘毅以至赵占荣这样的关爱百姓葆有良知为民请命不计得失前赴后继力挽危局的大官小吏们。
  当然,他们也都是共产党员,甚至可以说,即此一端就足以证明,只有像他们这样,才配称是老百姓心目中最为认可的真正品质高尚的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大使&!
  居安思危吧,不要忘记那些饥饿又加畸形的沉痛,不要忘记这些真正应当名垂青史的我们国家我们党特别还有我们老百姓的大德大能的忠良臣!是他们,用敢于触犯某些天规的赤诚之心,精彩扮演了一出出盗取上天火种给人间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谨记谨记,&左&了就不会&福厚&。我们村那个大名左福厚的平头百姓,曾以一个被撑死的胆小鬼&公社社员&而名震一时名垂一方,对此他就是一个反证了;而人小志气大立志要当个&红小鬼&的当年的我&&那个单纯到要命的山里娃,终于被一群号称&亲人&的&疯狂&的大人们逼迫着走上贼路走入迷途,这也可算是一个小小的反证。
  不能忘记啊。忘记了,就意味着背叛!
  也许是因为上了点年岁的缘故吧,就像父母和师长曾经不厌其烦叮嘱过我要抓住清晨背书那样,如今我也老是由不得要对儿孙辈们这样子婆婆妈妈、唠唠叨叨。&
  这就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吧!&&&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延伸阅读:
10月1日,位于忻州市新建南路48号欢乐国贸城二层(原金诺大厦)的金鼎宴韩式自助烤...
别以为护理好秀发就不用护理头皮噢,因为头皮的健康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头发的健康...
人一天必须要睡足8小时?美国抗癌协会的调查表明,每晚平均睡7~8小时的人,寿命...
引发社会关注的衡阳公职人员猎杀村妇事件查处有了最新进展,除衡阳市食品药品监督...
近年,两厢五门车市场容量不断增长,两厢车市场随着时代的变迁将凌驾于三厢车市场...
  切磋教艺深化课改共谋发展,聚焦课堂邀请名师点评各校互动。为进一步深化...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8678838
在线客服:QQ: 信箱:
&  山西新闻网·忻州频道 (忻州网) 法律顾问:郝晓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年人头麻木晕 想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