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哪里有北京正骨哪里好的好医生啊

共2371个阅读者,1条回复 |
发表时间: 13:02
(转帖)浏阳“江氏正骨术”第三代传人好医生江林 &&
行者归佛 发表在
华声论坛 .cn/forum-48-1.html
  社港,湖南浏阳市北部的一个偏远小镇,是古老而秀美的捞刀河发源地。因为一位医术精湛的老中医和一家特色显著的骨伤科医院,每年有超过40万人次从四面八方来到社港,使得这个地处湘赣边陲山沟沟里的小镇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医正骨名镇和区域边贸重镇。
  这位传奇的老中医名叫江林,他是浏阳市骨伤科医院名誉院长,浏阳“江氏正骨术”第三代传人。在湘赣边陲地区,提起江林老先生的医术医德,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40多年来,江林扎根山区,精研医术,救死扶伤,传承医道,服务群众,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生动地回答了一道普通但却意义非凡的时代命题:什么样的医生才是好医生?
  1 “江林扎根山区,是湘赣边民的福气”
  晨曦初露,位于湘东的罗霄山脉在沉睡中逐渐醒来。
  对浏阳市骨伤科医院来说,繁忙的一天就要开始了。大门口早已人来人往,挂着各地牌照的车辆进进出出。在一间诊室里,35岁的辛水根坐在一把红漆剥落的椅子上,手上紧紧攥着一摞病历资料。
  此时,江林正举着一位病人的X光片,顺着光线仔细打量着。辛水根来自江西萍乡农村,看上去有些疲惫,他正等着江林医生对他进行出院前的最后复诊。
  攀谈中,记者得知了辛水根的遭遇。十多天前,在老家村道上,他被一辆快速驶过的摩托车挂了一下,跌倒后膝盖着地,在剧烈疼痛中,差一点儿就昏厥过去了。
  家人闻讯赶来,先将他送到乡卫生院。止血、清创、包扎、照片,医生简单处理后,发现他的膝盖骨多处骨折,必须进行手术,但当地卫生院并不具备手术能力。
  “我家里人想都没想,马上租车,连夜把我送到了这里。”辛水根说,在萍乡市,江林和浏阳市骨伤科医院的名气很大,很多人宁愿舍近求远,也要到这里来治疗。
  在浏阳市骨伤科医院,江林对辛水根的伤情进行了仔细检查,并亲自制定了细致的手术方案。大约入院1周后,江林的弟子们就为辛水根成功实施了膝盖骨复位手术。
  “才花了7000多块,还是可以承受的,比去大医院肯定便宜多了。江林医生一点架子都没有,其他医生也很好,手术前跟我讲了很多,要我不要紧张。”辛水根感叹道。
  当时还不到早上7时,江林的诊室里早已有10多位患者排队等候了。口碑是最好的广告,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远道而来。在医术方面,江林最负盛名的是家传的“江氏正骨术”,以手法复位、杉木小夹板固定、中药内服外敷为特色。
  “医术好不好,医生自己说了不算,老百姓的口碑才算数。”社港镇党委书记李斌说,每年那么多人不去大医院,却要跑到社港就医,都是冲着江林的牌子来的。
  短短10多年来,在以江林等“江氏正骨术”传人的带领下,浏阳市骨伤科医院从一个偏远山区乡镇的卫生院,迅速发展成为一家辐射湘赣地区的现代化医院。在以社港为中心的湘赣边区,就跌打损伤来说,方圆数十公里的群众真正做到了“小病不出乡”。
  获益的远不止患者和医院。2013年,江林和他的弟子们总共完成了15.8万多人次的门诊量。由于骨伤病人大多有2至3位陪护人员,这意味着每年有将近40万人次造访社港。在巨大人流量的带动下,社港的商贸业和服务业非常兴旺,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
  媒体人出身的李斌不无感叹地说,没有江林的精湛医术,就不会有社港今天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江林扎根山区,不仅是湘赣边民的福气,更是社港的福气。
  2 “像江院长这么敬业的,还真是不多见”
  在社港采访期间,谈起江林医生,患者、同事、弟子、家人、朋友的评价惊人一致:江林爱岗敬业,废寝忘食,不重享受,视病人为家人,把救死扶伤当做生命的一切。
  “早上5点起床查房,然后到诊室安排当天和第二天的手术,7点左右回家吃早饭,不到8点再回来看门诊,中午回家稍作休息,下午接着看门诊或做手术,晚上还要查房。”浏阳市骨伤科医院办公室主任唐学智是江林的老同事,两人共事超过20年。他告诉记者,除了除夕和大年初一、初二,江林医生几乎全年无休,从没有过过周末。
  为了体验江林一天的工作,记者提出早上要跟着他查一次房。“当然可以啊,但是我习惯了早起,不知道你们年轻人起不起得来啊。”说完,江林哈哈大笑起来。
  记者住宿的宾馆离医院大约500米。第二天凌晨5时整,记者起床洗漱,然后一溜小跑赶到医院,先到住院部一病区,没有看到江林,心中“暗喜”,以为他还未到。不料一问才知道,江林医生4时50分左右就来查房了,现在早已到别的病区去了。
  由于对医院住院部不熟悉,记者跑上跑下,找遍了所有病区,还是没有看到江林。一位正准备打开水的家属告诉记者,江医生早到诊室去安排手术了。
  尽管没能贴身感受江林如何查房,但记者对他的敬业精神却有了最直观的感受。唐学智说,医院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或许枯燥无味,但对江林来说,却是最有意义的。
  从医40多年来,尽管身处偏远小镇,江林在医界和学界的名气却是响当当的,每年有很多地方邀请他去会诊或者参加学术会议。不少人以为,江林也会不免俗套,趁着这些机会,出去游山玩水、会会朋友。实际情况是,他不重享受,从不流连繁华之地。
  “我经常陪着江院长出去,他每到一个地方,一办完正事,就要我尽快安排返程。”吴厚宽是江林的助理,在浏阳市骨伤科医院,他是一位有着30多年工龄的老职工。聊起江林的爱岗敬业,老吴有说不完的话,“像江院长这么敬业的,还真是不多见。”
  老吴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例子。一次江林去广州开会,早上7时老吴去病房找他,江林正好开完药方,交代病人说,你白天吃这个药,傍晚要复查后再开药。老吴把江林送上飞机,回院上班。傍晚,病人家属问他:江医生今晚回不来了吧?不料这时,江林走进病房,又给病人检查开药。一日往返湖南广东,病房里一片惊叹声。
  3 “祖传医术也不能坐吃山空”
  作为浏阳“江氏正骨术”的集大成者,江林40余年来不断刻苦钻研、精心总结,不仅将祖传医术发扬光大,更是培养了一批同样爱岗敬业的嫡系弟子。
  江林祖父江否佑,民国浏阳地区的武术名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精于医术。因时局混乱,社会黑暗,离家闯荡的江否佑回乡隐居,不时为乡邻疗伤除痛,因此在四邻声名远播。后来,江林的父亲江述吾承接衣钵,又对“江氏正骨术”进行了系统化挖掘整理。
  1968年高中毕业后,由于当时没有机会参加高考,江林于当年12月通过劳动部门招工,到原社港卫生院当了一名临床学徒,跟着父亲学习中医临床骨伤疗法。江林说,就中医正骨术而言,他之所以能获得一些成绩,与江家两位先人打下的坚实基础密不可分。
  “学无止境。”江林的一些同事说,他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江林深深懂得,仅靠祖传医术而“坐吃山空”是绝对不行的。社会在进步,医学在发展,祖传医术也要不断求新谋变,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不会落伍。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江林在紧张工作之余,还先后到湖南中医学院等学校深造,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方法。
  在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江林不断摸索总结,相继开发了江氏中药经验方“丹芍治伤丸”与“活血治伤散”,创造了“牵引穿针法”、“竹弓牵引器”等独特的骨伤治疗方法。
  在临床应用中,江氏中药经验方对新、旧骨折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促进骨痂生长等效果很好,深受患者信任。而“江氏正骨术”和中西医结合的微创手术等治疗方法,不仅减少了病人手术治疗的痛苦,还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第二次取内固定的压力和费用负担。
  一段时间以来,医患关系比较紧张,一些地方发生了不少“伤医”、“袭医”事件,以致很多医务工作者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继续从医。不过,江林却坚持让儿子江涛学医,他教育儿子说,医生救死扶伤,悬壶救世,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不能随便轻贱自己。
  江涛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毕业以后,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又回到了社港。大学期间学习西医的他,参加工作以后又跟着父亲学起了中医,目前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和科研。最让江林感到欣慰的是,儿子工作努力,钻研业务劲头十足,目前已担任浏阳市骨伤科医院的业务副院长。一些患者告诉记者,江涛的医德医风像极了父亲江林。
  在去浏阳采访之前,记者心中一直有个疑问:江林会将祖传医术传给外姓弟子吗?刚到医院时,一位工作人员带着记者参观,经过一间接骨室时,对方指着一屋子正在忙碌的医生说:“你瞧,他们几乎都是江院长的弟子,用的全是正宗‘江式正骨术’。”
  4 “我们不能昧着良心赚钱”
  什么样的医生是好医生?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身边的一些同事、朋友,大家给出的答案大同小异,几乎所有人都强调,一个好医生,首先要医术精湛,但最重要的还是不忘“医者父母心”的初衷,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好好治病,让病人少掏钱。
  在患者和家属眼里,江林就是这么一位好医生。唐学智表示,浏阳市骨伤科医院地处湘赣边区,患者大多是农村群众,对医疗费用都比较敏感。很多人之所以对浏阳市骨伤科医院非常认可,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治疗效果确实不错,二是治疗花费不是很多。
  在社港采访期间,记者接触了一位来自湘阴县石塘乡、名叫司马建平的农民。“这里服务态度好,而且收费也不贵,我们才花了8000多块钱,复诊后马上就可以回家休养了。”司马建平告诉记者,他的儿子不慎从摩托车上摔下来,小腿骨断了,曾送到一家大医院,两天花了7000多元,但主治医生连伤情都没说明白,也没有安排手术。
  “大医院人满为患,我一开始就带儿子来这里就好了。”司马建平说。
  唐学智告诉记者,作为医院的业务带头人,江林一直跟团队强调,患者利益大于一切。在诊疗时,一定要以高度责任心善待病人,不能因为一时疏忽,给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终身遗憾。
  对医院来说,江林团队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也带来积极的效果。2013年,浏阳市骨伤科医院没有发生一起恶性医疗纠纷。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一般医院,骨伤病人住院率高达80%,骨折手术一块钢板有时就要上万元。而在浏阳市骨伤科医院,江林确立了三条“铁律”:能手法复位的,不准动手术;能用杉木小夹板的,不准用钢制耗材;能用钢针的,就不准用钢板。
  在江林的倡导下,浏阳市骨伤科医院坚持“低住院率、低费用、低手术率”服务原则,充分利用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开展中医诊疗创新。在治疗骨折、骨伤等方面,绝大部分病人通过手法复位后,当天便可带药回家治疗,不必手术,不必住院。
  浏阳市骨伤科医院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医院门诊量达到16万人次,而住院人次仅1.5万,手术台次为1.48万台,医院的住院率保持在10%以内。与西医手段治疗相比,江林带领的医疗团队仅2013年就为患者节约治疗费近亿元。
  “农民兄弟攒点钱不容易,我们不能昧着良心赚钱。”江林医生的弟子、脊柱外科主任徐彪炳说,江林一直以来都教导弟子们,为医先为人,行医不能走邪路。
  5 “自认尽了一名医生的本分”
  因为连续多年来勤勉工作,精研业务,救死扶伤,江林不仅在湘赣边区的农村群众中间有口皆碑,而且也获得了医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以及党委政府给予的崇高荣誉。
  按规定,医务工作者参评正高职称必须有全日制大学学历,只有全日制高中学历的江林本来条件不够。2011年7月,江林晋升主任医师资格初审在骨伤科医院进行。与会的湖南省骨科学会主委、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主任王万春教授现场开了一个玩笑,他说,“规矩也讲例外,如果江林没有资格评正高,那我们就没几个人有资格评正高了。”
  当年,年近六旬的江林作为湖南省医卫界唯一代表,破格晋升正高职称。对这来之不易的职业荣誉,江林感叹不已,他对记者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能够被破格评为正高职称,得到省内医界同仁的认可,说明自己40多年来的坚持是值得的。
  荣誉也纷至沓来。日,首届“浏阳好人”颁奖会上,主持人饱含深情地朗诵着颁奖词:江林,乡间大医,四十年如一日坚守在骨伤科医院的临床医疗一线,他不仅发扬祖传医技,更站在道德的高地,追逐高精的“大医精诚”。
  对于这些荣誉,江林一方面非常珍惜,另一方面异常清醒。他不无感慨地说:“比如医生‘吃回扣’这件事,我要是稍稍放松对自己、对弟子、对团队的要求,一年搞个千把万,绝对不成问题。但是,你无法改变行业的有些陋习,这个需要时间去校正。”
  江林今年62岁,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忙碌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本来已经可以安享晚年生活了,但经过医院向上级管理部门申请,江林依然在坐诊,依然在开方,依然在动手术,依然继续着自己“朝五晚八”的工作生活,依然坚守在服务农村群众的一线。
  “对我来说,能把病人治好,看着他们健健康康地走出医院,我就觉得高兴。”江林说,自己一路走来,问心无愧,没有给先人丢脸,也自认为尽了一名医生的本分。
回复时间: 17:40
好帖要顶!关注民生!
----------------------------------------------天天开心黄山日报数字报刊平台-黄山市首届“黄山名医”展示
第04:专版
| &&&&&&&&
星期四 出版
黄山市首届“黄山名医”展示
  为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选拔培养一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群众认可的医务工作者,激励和引导广大医务人员强化临床业绩意识、品德意识,更好地为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服务,积极推动“打造健康黄山,构建和谐卫生”进程,2012年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卫生局联合下发了《黄山市“黄山名医”选拔培养方案(试行)》(黄卫字[号),开展“黄山名医”选拔培养工作。经过自下而上逐级选拔推荐、专家评审、公示等程序,产生首届“黄山名医”20名和“黄山优秀医生”5名,现将王雨等20名“黄山名医”和叶九斤等5名“黄山优秀医生”予以展示。(按姓氏笔画排序)  方耀明,1988年7月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本科学历,农工党员,现任歙县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长期从事内科临床诊治工作,组织抢救上消化道大出血伴休克、急性重症胰腺炎等危重病人,在食道癌、胃癌、胰腺癌和肝癌诊断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消化内科团队探索胃镜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治疗、X线下食道支架治疗食道狭窄及食道瘘的临床应用与研究等新技术。  先后在医学刊物发表《等离子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疗效评价》、《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17例胃镜表现及临床分析》等学术论文。  王国仁,1984年8月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黄山区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  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胆探索,组织开展临床诊疗与科研,引进开展多项新技术、新项目。中药显像液胃造影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胃肿瘤的临床研究获黄山市科技三等奖。曾获安徽省第一批中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连续4届被授予黄山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先后在医学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中药显像液胃造影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获全国卫生系统优秀医学论文一等奖,《健中舒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等6篇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王雨,1982年7月毕业于皖南医学院,本科学历,农工党员,现任黄山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医术精益求精、不断进取,带领科室医生开展Ⅲ、Ⅳ类疑难手术,为大量重症胰腺炎等疑难重症患者解除病痛。在我市率先开展全盆腔清除术、静脉瓣膜环缩术等新技术、新项目,并指导区县医院开展新手术,解决疑难问题。连续7年被市医院评为优秀医师。  先后在医学刊物发表《后盆腔清除术治疗女性直肠癌七例》、《肝切除在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应用》、《肝部分切除在肝外伤病患中的应用》等论文20余篇。  张月华,1983年8月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任祁门县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在医疗技术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引进开展胃肠镜的诊断与镜下介入治疗,积极开展胃镜下食管扩张术、胃肠镜下钛夹治疗出血、胃镜下粘膜切除术等新技术、新项目。其中,开展幽门螺杆菌检测的推广应用、降低胃癌发病率等4项新技术获县科技成果奖。曾被评为市、县先进个人、县十佳好医生等荣誉称号。  先后在医学刊物上发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等论文10余篇,其中《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胰岛B细胞功能恢复的临床分析》获省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张保华,1990年7月毕业于皖南医学院,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黄山区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  一直从事临床与研究工作。在区率先开展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技术,为多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成功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主持开展临时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急性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技术等项目。《尿激酶溶栓再灌注抢救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起搏抢救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科研项目双双获得黄山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先后在医学刊物发表《基层医院临时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体会》等学术论文。  张华,1982年7月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学历,现任黄山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一直从事临床诊疗与科研工作,积极组织开展U管在肝内胆管结石中的应用、肝动脉栓塞治疗晚期肝癌、经皮肝穿刺引流、胰胆管成形术、胆管胰管空肠引流术等新技术、新项目。在我市率先开展电视腹腔镜的临床应用,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新项目分别获得市科学技术二、三等奖,肝切除术获市科技进步奖。2002年10月—2004年10月参加卫生部选派赴也门医疗队,获安徽省优秀援外人员称号。  先后在医学刊物发表《老年性胃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治疗》、《23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临床分析》论文10余篇。  陈佩玉,1991年7月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本科学历,九三学社社员,现任黄山首康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多年来,注重学习和实践新技术、新理论、新技能,引进开展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及附件手术、妇科腹腔镜系列手术及大子宫经腹腔镜辅助的阴式切除术等宫腹腔镜系列手术、阴式系列手术,多次成功主持危重病人救治。  先后在医学刊物发表《多胎妊娠临床并发症治疗新进展研究》、《晚期妊娠合并卵巢黄素囊肿10例分析》、《大子宫经阴道和经腹部切除术效果对比分析》及《盆腔脓肿24例临床分析》等学术论文。  张牧城,1989年7月毕业于皖南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学历,农工党员,现任黄山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一直从事临床与研究,带领团队组建重症医学科,致力于危重病人规范化诊治工作。较早开展循证危重病医学研究等相关课题,其中,危重病评分对各种危重病评估评价价值的循证临床研究课题获黄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承担黄山山岳型景区医疗急救体系研究项目,获黄山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12年荣获黄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十佳科技创新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先后参与编写《急危重症评分》、《急危重症实战攻略》、《中国灾害救援医学》等书有关章节,在医学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吴跃辉,1985年7月毕业于皖南医学院,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歙县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  一直从事临床工作与研究,擅长小儿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疾病诊治及胆总管囊肿、胃癌根治术和前列腺气化电切术等,引进开展“膀胱粘膜代尿道正位开口尿道下裂修复术”等新技术,开展前列腺气化电切、后腹腔镜手术、膀胱癌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腹腔镜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等多项手术改进。主持“改良横行小切口治疗小儿斜疝的临床应用与研究”项目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先后在医学刊物发表《小儿鞘膜积液手术方法的改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94例体会》等论文。  汪靖,1987年7月毕业于皖南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学历,九三学社社员,现任黄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率先开展经皮及静脉临时和永久心脏起搏术、心脏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分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指导重症心衰、心梗、心律失常等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协助筹建心血管病介入专业。  先后在医学刊物发表《主动脉夹层24例临床分析》《心腔内置入ARROW导管引流心脏压塞17例临床分析》等论文10多篇。  金万里,1985年8月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黄山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30多年来,在我市先后率先开展了妇科腹腔镜手术、宫腔镜手术、卵巢癌“卷地毯”术等。其中,妇科腹腔镜手术临床应用、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切除术获市科学技术三等奖。多次受邀参加周边地区医院危重疑难病人抢救。全年完成各类妇科手术800余台,其中,妇科Ⅳ类手术占全市90%左右。  先后在医学刊物发表《改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临床应用探讨》、《超声刀联合双极电凝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腹腔镜诊治不孕症75例临床分析》等论文多篇。  严清,1986年7月毕业于皖南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学历,现任黄山市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一直从事骨科临床诊疗与研究,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开展颈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全髋置换、全膝置换及全髋翻修术、复杂性骨盆骨折术、椎弓根固定经椎间孔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引起的腰椎骨折等新技术、新项目。其中,人工全膝表面置换技术的临床应用获市科技二等奖,关节镜技术在膝关节病损中的应用等3项新技术获市科技三等奖。  先后在医学刊物发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高能量伤股骨粗隆下骨折》等论文10余篇。  徐潜生,1984年7月毕业于皖南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学历,现任黄山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副主任医师。  一直从事临床工作与研究,组织带领全科医务人员开展喉癌根治手术、鼻腔内窥镜手术、鼻内窥镜下经鼻腔鼻泪道吻合术、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腺样体内窥镜下切割术、内窥镜下脑脊液瘘修补术、头面部外伤及手术造成畸形进行修复等新技术、新项目。其中,开展的喉癌手术、鼻内窥镜下鼻泪道吻合术新技术、鼻内窥镜手术分别获市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  先后在医学刊物发表《伴和不伴眩晕突聋患者疗效比较》、《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手术体会》等学术论文。  程小华,1982年7月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学历,九三学社社员,现任黄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坚持不懈学习、刻苦钻研,先后带领全科医生开展急性脑梗死的分期分型个体化综合治疗、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脑出血等新技术、新项目。积极引进开展神经电生理技术,出入院诊断符合率达95%以上,治愈、好转率达95%左右。  先后在医学CN刊物发表《老年人迟发性癫痫53例临床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79例临床分析》、《代谢综合征与脑白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等论文多篇。  章芃,1985年7月毕业于安徽省中医学院,本科学历,农工党员,现任黄山市中医院骨伤科副主任中医师。  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科疾病为主攻方向,在中医辨证、遣方用药、手法正骨、夹板固定技术和手术治疗骨折创伤、脊柱疾病、关节疾病以及骨病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临床经验。主持开展颈、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置换手术、全髋关节置换、骨髓炎、良性骨肿瘤、断指再植手术以及吻合血管的组织皮瓣移植等手术治疗项目。其中,《小切口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获省科技成果奖。  先后在医学刊物发表《孟式半环槽外固定架治疗闭合性胫腓骨骨折》等学术论文。  徐子杭,1985年7月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医师。  坚持发挥新安医学特色优势,以肾病、糖尿病为主攻方向,主持承担省级重点专科专病“慢性肾病”及“高道煌名老中医工作室”等多个项目,积极挖掘新安医学名验方,开展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治疗慢性肾衰工作。举办中医继教讲座,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曾被市机关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市卫生局授予先进个人等称号。  先后在学术刊物发表《新安医学及其价值浅识》、《慢性肾衰竭中医治疗及固本培元思路的运用》等论文5篇。完成专著《许芝泉临证医案选粹》、《中国名医医案要略》等4部。  程宏伟,1987年7月毕业于皖南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黟县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  多年来,全身心投入于临床诊疗与研究,引进开展糖尿病七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血糖的动态变化及疗效判断、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的静脉溶栓、经颅多普勒行脑血管病诊断、心包穿刺术行心包炎诊治、同步直流电复律术及中心静脉导管心包腔内置管引流及腔内药物注射等新技术,曾获县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县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等表彰。  先后在医学刊物发表《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41例临床观察》等论文。  潘宏图,1984年7月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休宁县中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  多年来,充分利用中医优势,汲取民间经验,结合时方、验方,在休宁县率先主持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及中医体检。擅长内科疑难杂症、妇科、皮肤科及小儿疳积等诊疗。主持开展省级重点专病(糖尿病)建设项目。着力开展中医治未病,开设中医养生大讲堂,担任休宁县《齐云山》杂志养生专栏作者。  先后在医学刊物发表《自拟消臌汤治疗肝硬化腹水34例》、《中医学如何释放自身固有魅力》、《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46例》等论文。  程婷玉,1986年7月毕业安徽医科大学医疗系,2002年获安医大眼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九三学社社员,现任黄山市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一直从事临床工作与研究,在全市率先开展超声乳化晶体吸除+折叠人工晶体与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青少年进展性近视的治疗等新技术、新项目。其中,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和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分获市科学技术二、三等奖。获第三届全球华人眼科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眼科大会中西部地区优秀眼科医师参会奖学金。  先后在医学刊物发表论文15篇,其中《角膜缘松弛切开治疗角膜散光》被评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参与眼科专著《巩膜病学》章节编写。  程文,1989年7月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学历,农工党员,现任黄山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长期致力于呼吸内科临床工作与研究,主持开展床旁支气管镜技术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在支气管异物中的应用等新技术、新项目。H5N1型高致病性人禽流感诊断治疗的临床研究,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在“非典”肆虐、“H7N9流感”等疫情防控期间,科学排查、救治,主持并成功救治1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荣获“黄山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先后在医学刊物发表《重复纤支镜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核菌阳性老年肺结核临床诊治分析》等学术论文。  黄山优秀医生  叶九斤,男,1985年7月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本科学历,九三学社社员,现任黄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  叶红娟,女,1982年11月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本科学历,现任黄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  汪惠斌,男,1986年7月毕业于蚌埠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学历,农工党员,现任歙县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庞晨辉,男,1983年8月毕业于皖南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黄山区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  胡永久,男,1988年7月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祁门县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黄山日报专版04黄山市首届“黄山名医”展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正骨医院在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