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脑侧室难为 王爷滚远点节节状彲呈短丅1短t2信号啥意思

能否治疗,短t1长t2信号是什么意思/
能否治疗,短t1长t2信号是什么意思/
基本信息:女&&
发病时间:不清楚
病情描述及疑问:检查所见;左侧后颅窝可见术后残腔呈短t1长t2信号,小脑体积缩小,脑沟变深,呈短t2信号,脑室糸统扩大,内充满短t1长t2信号,呈铸形改变,脑实质受压变薄,侧脑室周边深部白质可见片状长t2信号,增强扫描后颅窝未兄异常肿块影.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广东省人民医院&&&全科
建议:结合这个检查报告来看,考虑这个应该是hi有脑萎缩的哦
有关的更多问题,
疾病百科 脑萎缩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本身发生器质性病变而产生萎缩的一类神经精神性疾病。脑萎缩包括小儿脑萎缩、成人脑萎缩。以老年人多见。
  本病成... 脑萎缩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本身发生器质性病变而产生萎缩的一类神经精神性疾病。脑萎缩包括小儿脑萎缩、成人脑萎缩。以老年人多见。
  本病成年人发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男性多于女性,脑萎缩有弥漫性脑萎缩(包括皮层萎缩、小脑萎缩及皮层、小脑、脑干萎缩)及局限性脑萎缩(多见于局限性脑器质性病变后如外伤、血管病、颅内局限性感染后等)。就诊科室:神经内科典型症状: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检查方法:发病部位:颅脑常用药品: 疾病自测:
为保障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认证为医生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第一章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深藏在骨骼包围的颅腔和椎管内,一般物理学诊断不易达到,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的意义。脑瘤、脑外伤、脑血管病、颅内感染和脊髓疾病等,传统x线检查如平片、造影检查等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影像技术如[)SA、cT、MRI等提供了高分辨力和高对比度的直观图像,可明确病变的有无及其位置、太小、数目和性质。提高了中枢神经疾病的诊断水平。颅骨因受透声的限制,uSG的应用有一定的限度。
   第一节
脑一、检查技术
   l颅骨平片方法简单、经济、无痛苦,是基本检查方法。常用后前位及侧位。
   2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cerebraI ang噬raphy)是将有机碘对比剂引人脑血管内显示脑血管的方法。颈动脉造影(carot-d aner-ography)可显示大部分脑血管。分别摄取脑动脉期、静脉期和静脉窦期照片。DSA脑血管造影珐更加安全可靠。
   3脑usG婴幼儿通过前囟行冠状和矢状面扫查,轴面可观察大脑脚、丘脑和侧室体层面图像。成人需用2.5~3MHz探头,通过鞭部行横断面扫查。
(1)平扫:横断面扫描为主,以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孔中心连线)为基线,依次向上扫描8~10层,层厚8n瑚或10rm。检查颅后窝则取与眦耳线成20。角。有时加扫冠状面。扫描时头部固定,不合作患者及儿童需给予镇静或麻醉。
   (2)增强cT:经静脉注入含碘水溶性对比荆后再行扫描。按60%泛影葡胺1.5~2ml公斤体重计算,静脉内推注或滴注。病灶增强与病变组织供血、充血、过度灌注及血脑屏障破坏等因素有关。增强后病灶常常显示更清楚。依有无增强及增强的程度和形式,进一步确定病变的性质。碘剂过敏者不宜行增强CT检查。
   (3)脑池造影cT(cⅢerI】ographycT):经枕大池或腰椎穿刺注人非离子型水溶性碘剂或气体,使拟检查的脑池充盈后,再行(vr扫描的方法。
   一335
   (4)CTA:静脉团注('odusinjection)水溶性碘剂后.当对比剂流经脑血管时,进行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脑血管图像。
(1)平扫MRI:常规采取横断面,需要时再选择冠状面或(和)矢状面扫描。观察颅后窝和脊髓病变.首选矢状面扫描。一般层厚8~10ram,薄层用2~5mm。
   (2)增强MRI:对比荆用Gd.DTPA,按公斤体重0 l--0 2mmol计算。增强扫描可发现平扫未能显示的细小和多发病灶,明确病变的部位和范围,鉴别病变与水肿、肿瘤术后复发与术后改变。
   (3)MRA:MRA无需注射对比剂也可获得颅内大血管的显影,是惟一无创性脑血管成像技术。二、影像观察与分析(一)颅骨平片正常颅骨平片表现,因个体、年龄和性别而异(图5-I-1)。后前位图5-1.1正常颅骨平片表现
   1.颅板儿童颅板薄,成人较厚。枕骨粗隆颅板最厚,颢骨鳞部最薄。内、外颅板为致密骨,呈高密度线形影;板障居中,为松质骨,密度较低。
   2颅缝冠状缝、矢状缝及人字缝为颅盖骨缝,呈锯齿形透亮影。后囟与人字缝问有时可见缝间骨,数目不定,不要误认为骨折。
   3颅板压迹①脑回压迹:是脑回压迫颅骨内板而形成的局限性颅板变薄区-x线上呈圜形或卵圆形透亮区。囟门闭合后.大脑发育较快,脑回压迹较明显。②脑膜中动脉压迹:是脑膜中动脉对颅骨内板压迫所致,侧位上呈条状透亮影,前支较清楚t居冠状缝稍后方。③板障静脉压迹:多见于顶骨,呈网状或树枝状透亮影。④蛛网膜粒压迹:呈颗粒状低密度影,位于颅穹隆骨中线两旁,有时较大,呈半圆形透亮影,不要误为病变。
   4蝶鞍颅骨侧位上,可观察蝶鞍的大小、形状及结构。正常蝶鞍前后径平均为11 5mm:深径9 5mm。形状分为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
   5内耳道后前位上,服眶内显示两侧内耳道对称.宽径不超过10ram,平均为一,1^一5.5n1IIJ,两侧相差不超过O.5nlm。
   6生理性钙斑①松果体钙化:呈圆形或散在点状致密影,侧位上居岩骨上后方,后前位上居中线。根据其移位及方向可大致推测颅内占位性病变的部位。②大脑镰钙化:后前位上呈三角形或带状致密影,居中线。◎床突间韧带钙化:侧位上居蝶鞍前、后床突间,形成“桥形”蝶鞍。④脉络膜丛钙化:少见,显影率不足0.5%。
颅骨平片病变分析:
1.颅高压征颅内占位病变及继发性脑水肿或脑积水所致慢性颅高压,在儿童表现为头颅增大、囟门增宽、颅板变薄、颅缝分离,脑回压迹增多;在成人主要为蝶鞍改变,表现为鞍背和鞍底骨质模糊或消失。
   2脑瘤定位征①局限性颅骨变化:恶性脑瘤可致颅骨破坏;增生多见于脑膜瘤。②蝶鞍改变:垂体瘤使蝶鞍气球样膨大,呈“鞍内型”改变;鞍上肿瘤使蝶鞍扁平,鞍背缩短,呈“鞍上型”改变;鞍旁肿瘤患侧鞍底受压下陷,形成双鞍底,前床突上翘或破坏.呈“鞍旁型”改变。③岩骨和内耳道改变:听神经瘤使内耳道扩大;三叉神经瘤使岩尖破坏缺损。④钙斑:脑瘤钙化率为3%~15%,根据钙斑所在位置大致可确定脑瘤的部位,并评价脑瘤的性质,例如鞍区的弧形或不规则形钙化提示颅咽管瘤;颅内团块状钙化多为脑膜瘤;条带状钙化多为少突胶质细胞瘤。⑤松果体钙化移位:一侧大脑肿瘤使其向对侧移位.额区肿瘤后下移,顶区肿瘤下移。
   (二)脑血管造影
   颈动脉造影的动脉期正常脑血管表现如图5―1 2。图5.1,2正常颈动脉造影表现
   颈内动脉经颅底人颅后,先发出眼动脉前行人眼眶,继发出脉络膜前动脉及后交通动脉向后走行.终支为大脑前、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发出额极动脉、胼缘动脉和胼刷动脉:大脑中动脉发出额顶升支、顶后支、角回支和颞后支。这些血管在侧位造影片上容易辨认;前后位上,大脑前动脉居中线.大脑中动脉则居外方,各分支互相重叠。
   正常脑血管走行迁曲、自然,由近及远逐渐分支变细,管壁光滑,分布均匀,各分支走行较为恒定,对应相关的脑叶。
   颅内占位病变使脑血管受压移位、聚集或者分离、牵直或者扭曲。一些恶性胶质瘤、脑膜瘤和转移瘤的肿瘤循环较丰富.借此可确定肿瘤的病理性质。脑血管造影是脑
   一117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但目前面临着CTA和MRA的挑战。
  (三)脑USG
  声像图上,正常脑组织呈均匀的中低水平回声,脑室壁呈光滑条状回声,脑脊液为无回声区,侧脑室内脉络膜丛呈团块状高回声。USG上可观察脑结构外形、轮廓和回声异常.确定占位病变的大小、位置、数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动态观察其回声变化。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提供血供及其动力学信息。
  (四)脑CIr
   正常脑横断面上,常用8个标准层面图像,掌握这些标准层面图像的特征,是CT诊断的基础(图5―1,3)。
   1 10ram颅底层面此层面通过眦耳线上方10ram,由前向后可见眼眶顶部、蝶窦、颅中窝、枕大孔等颅底结构。
   2 20ram蝶鞍层面
  可见垂体窝、岩锥及内耳道、第四脑室、脑桥池和桥小脑角池、颅前、中和后窝脑组织。本层面是观察垂体和颅后窝病变的重点层面(图5-1―3A)。
   3 30ram鞍上池层面鞍上池呈六角或五角星形低密度脑脊液间隙,增强扫描上,脑底动脉环位于鞍上池周围。鞋上池、环池和四叠体池包绕部分为中脑(图5-1-3B)。
   4 40ram第三脑室前部层面本层面重点观察内囊、基底节和丘脑区,该区是中、老年人脑卒中的好发部位(图5.1―30。
   5 50ram第三脑室后部层面此层面除重点观察内囊、基底节和丘脑区外,也是观察第三脑室后部及松果体区的重点层面(图5-1+3D)。
   6.60ram侧脑室体部层面此层面可观察侧脑室体部、三角区和后角(图5 1-3E)。增强扫描可见直窦、上矢状赛后部、大脑镰和脉络膜丛强化显影。
   7.70mm侧脑室顶部层面侧脑室顶、大脑纵裂、脑皮质和髓质等显示清楚,脑皮质包绕的髓质区称为半卵圆中心(图5-1―3F)。
   8.80--lOOmm脑室上层面脑沟、皮质、髓质等在此层面上显示清楚。
   异常脑CT分析:
   1.平扫密度改变①高密度病灶:见于血肿、钙化和富血管性肿瘤等;②等密度病灶:见于某些肿瘤、血肿、血管性病变等;③低密度病灶:见于炎症、梗死、水肿、囊肿、脓肿等;④混合密度病灶:上述各种密度病灶混合存在o
   2.增强扫描特征①均匀性强化:见于脑膜瘤、转移痘、神经鞘瘤、脑动脉瘤和肉芽肿等;②非均匀性强化:见于胶质瘤、血管畸形等;③环形强化:见于脑脓肿、结核瘤、胶质瘤、转移瘤等;④无强化:见于脑炎、囊肿、水肿等。
   3脑室系统变化①占位效应:局部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②脑萎缩:脑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脑髓质萎缩显示脑室脑池扩大,范围为局限性或弥漫性;③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脑室系统普遍扩大,脑池增宽;梗阻性脑积水梗阻近侧脑室扩大,脑池无增宽。
   4.颅骨骨质改变①颅骨病变:如骨折、炎症和肿瘤等;②颅内病变:如蝶鞍、内耳道和颈静脉孔扩大.协助颅内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五)脑MRI
   正常脑MRI上,脑髓质比皮质氢质子的数目少,其丑和疋值较短,故LwI脑髓质信号稍高于脑皮质,己wl则稍低于脑皮质。脑脊液可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脂肪组织T.wl和T2WI均为高信号。骨皮质、钙化和脑膜组织的吉水量和氢质子很少,T1wI和%WI均为低信号。流动的血液因其“流空效应”,LwI和疋wI均呈低信号;当血流缓慢或异常时,其信号增高且不均匀。正常脑MRI图像表现如图5―1―4所示。
   异常脑MRl分析:①水肿:Tl和T2值延长,故TlWI呈低信号,RwI呈高信号。⑦出血:因血肿期龄而异。3天内的急性血肿TtwI和LwI呈等或稍低信号tMRl上
   一3∞一不易发现;3天至2周内为亚急性血肿,TlwI和T2wI血肿周围信号增高并向中心部位推进,周NI PI&出现含铁血黄寨沉积形成的低信号环;2周以上为慢性血肿?TtWl和T2WI均呈高信号,周围低信号环更加明显。③梗死:急性期脑组织因缺血缺氧t继发脑水肿、坏死和囊变,MRI上呈长Tl和长t信号异常,即T1wl呈低信号,LwI呈高信号;纤维修复期呈长Tl和短R信号或长k信号,即T1wl和T2Wt均呈低信号或LwI呈高信号;④变性:纤维钙化病变和铁质沉着TIWI和twI均呈低信号。⑤囊肿:含液囊肿呈长T1和长L信号异常;而含粘液蛋白和类脂性囊肿则呈短T,~ilK T2信号异常。⑥肿块:一般性肿块含水量高,呈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脂肪类肿瘤呈短Tt和长L信号异常;含顺磁性物质肿块如黑色紊瘤呈短T1和短T2信号改变;钙化和骨化性肿块则呈长TI和短T2信号异常。
   三、疾病诊断(一)脑瘤
   以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和转移瘤等较常见.影像学检查目的在于确定肿瘤有无,并对其作出定位、定量乃至定性诊断。
   l胶质瘤胶质瘤(glioma~)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等.其中以星形细胞瘤最常见。
   星形细胞瘤(astroeytorna)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按肿瘤分化程度分为四级:I级星形细胞瘤,Ⅱ级成星形细胞瘤.Ⅲ、Ⅳ级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I、Ⅱ级肿瘤的边缘较清楚,多表现为瘤内囊腔或囊腔内瘤结节,肿瘤血管较成熟;Ⅲ、IV级肿瘤呈弥漫浸润生长.肿瘤轮廓不规则,分界不清,易发生坏死、出血和囊变,肿瘤血管丰富且分化不良。
  【影像学表现】
  (1)颅骨平片:主要观察颅高压和肿瘤定位征。
  (2)脑血管造影:根据脑血管移位和肿瘤循环,可作出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脑血管造影包括DSA属于刨伤性检查法,现已很少单独用于诊断目的。
   (3)CT检查:I级肿瘤通常呈低密度灶,分界清楚,占位效应轻。无或轻度强化。Ⅱ~Ⅳ级肿瘤多呈高、低或混杂密度的囊性肿块.可有斑点状钙化和瘤内出血,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明显,多呈不规则环形伴壁结节强化(图5-1―5A).有的呈不均匀性强化。
   (4)MRI检查:MRI表现和CT相似,nwI呈稍低或混杂信号,LwI呈均匀或不均匀性高信号。恶性度越高,其TI和t值愈长,囊壁和壁结节强化愈明显。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上述UF和MRI表现,大多数肿瘤可以定位.80%可作出定性诊断。CT上I级低密度无强化肿瘤宜与脑梗死、胆脂瘤、蛛网膜囊肿等鉴别。脑梗死的低密度灶呈楔形,边界清楚.有脑回状强化;胆脂瘤和蛛网膜囊肿的cT值更低,胆脂瘤可为负CI&值.MRI上呈短T,和长_r2信号。囊性肿瘤宜与脑脓肿、转移瘤、成血管细胞瘤等鉴别。脑脓肿壁较光滑,厚薄均匀,一般无壁结节;转移瘤的壁较厚且不均匀,内缘凹凸不平:成血管细胞瘤好发于小脑半球,壁结节小,囊壁无强化。少数肿瘤的密度较高,均一性强化.类似脑膜瘤和转移瘤,可根据病史及骨质改变等鉴别。
   2脑膜瘤脑膜瘤(meningioroa)中年女性多多,起源于蛛网膜粒,多居于脑外,与硬脑膜粘连。好发部位为矢状窦旁、脑凸面、蝶骨晴、嗅沟、桥小脑角、大脑镰或小脑幕t少数肿瘤位于脑室内。肿瘤包膜完整,多由脑膜动脉供血,血运丰富.常有钙化t少数有出血、坏死和囊变。组织学分为舍体型、纤维型、过渡型、砂粒型和成血管细胞型。
   【影像学表现l
   CT平扫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常见斑点状钙化。多以广基与硬脑膜相连.类圆形,边界清楚,瘤周水肿轻或无,静脉或静脉窦受压时可出现中~重度水肿。颅板侵犯引起骨质增生或破坏。增强扫描呈均匀性显著强化(图5-1一SB)。
   MRI上.T.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均一性强化,邻近脑膜强化称为“脑膜尾征”,具有一定特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34l一
   3.垂体瘤垂体瘤(pituitary tumor)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第三位。绝大多数为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包括秘乳素、生长激素、性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紊腺瘤等。肿瘤包膜完整。向上生长穿破鞍膈突人鞍上池,向下可侵^蝶窦。较大肿块常因缺血或出血而发生坏死、囊变.偶可钙化。
  【影像学表现】
  CI&示蝶鞍扩大,鞍内肿块向上突人鞍上池(图5-1 5C),可侵犯一侧或者两侧海绵窦。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度灶,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局限于鞍内小于10nml的微腺瘤,宜采取冠状面观察,平扫不易显示,增强呈等、低或稍高密度结节。间接征象有垂体高度≥8mm,垂体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和鞍底下陷。
   MRI上垂体微腺瘤显示优于CT,T.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
   4.听神经瘤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inoma)是成人常见颅后窝肿瘤。肿瘤起源于神经鞘膜。早期位于内耳道内,以后长人桥小脑角池。包膜完整,可出血、坏死、囊变。
  【影像学表现】
  CT示桥小脑角池内等、低或高密度肿块,位于内耳道中心平面,瘤周水肿轻~中度,偶见钙化或出血。第四脑室受压移位,伴幕上脑积水。骨窗观察内耳道呈锥形扩大。均匀(图5―1.5D)、非均匀或环形强化。空气脑池造影CT可发现较小听神经瘤;而增强MRI可无刨性诊断内耳道内3mm的小肿瘤。
   5.转移瘤转移瘤多发于中老年人,顶枕区常见,也见于小脑和脑干。原发灶多来自肺癌、乳癌、前列腺癌、肾癌和绒癌等,经血行转移而来。常为多发,也可单发。易出血、坏死、囊变,瘤周水肿明显。
  【影像学表现】
  CT上脑内多发或单发结节,单发者较大。呈等或低密度灶,出血时密度增高。瘤周水肿明显。结节状或环形强化,也可混合出现(图5-1―5E、F)。
   MRI上转移瘤一般呈长T1和长L信号,瘤内出血则呈短T1和长_r2信号。
   (二l脑外伤
   急性脑外伤死亡率高。cT和MRI应用以来,提高了脑外伤的诊断水平,使死亡率和病残率大大地降低。
   l脑挫裂伤脑挫伤(ceTebral o。ntuslon)病理上脑内散在出血灶,静脉瘀血、脑水肿和脑肿胀;如伴有脑膜、脑或血管撕裂,则为脑裂伤(1aceration of brain)。二者常台并存在,故统称为脑挫裂伤。
   CT上低密度脑水肿区内,散布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伴有占位效应。有的表现为广泛性脑水肿或脑内血肿。MRI上,脑水肿LwI呈等或稍低信号,LwI呈高信号;脑血肿T1wI和_r2WI均呈高信号。
   2.颅内出血包括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脑室和蛛网膜下隙出血等。
   (1)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血肿(epldura【hematoma)
  由脑膜血管损伤所致,脑膜中动脉常见,血液聚集硬膜外间隙。硬膜与颅骨内板粘连紧密,故血肿较局限?呈梭形。
   cT上.颅板下见梭形或半圆形高密度灶(图5-I-6A),多位于骨折附近。
   (2)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5州bd a_hermt㈣a)多由桥静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所
   一343―致,血液聚集于硬膜下隙,沿脑表面广泛分布。
   CT上.急性期见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常伴有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脑水肿和占位效应明显。亚急性或慢性血肿,呈稍高、等、低(图5―1-6B)或混杂密度灶。fT上的等密度血肿,MRI上常呈高信号,显示清楚。
   (3)脑内血肿:脑内血肿(intracerebrat hematoma)多发生于额、颞叶.位于受力点或对冲部位脑表面区,与高血压性脑出血好发于基底节和丘脑区不同。
   CT上呈边界清楚的粪圆形高密度灶。MRI上血肿信号变化与血肿期龄有关。
   (4)蛛网膜下隙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subarachn州d herno丌ha卵)儿童脑外伤常见,出血多位于大脑纵裂和脑底池。
   CT上大脑纵裂出血于中线区见纵行窄带形高密度影。出血亦见于外侧裂、鞍上池、环池小脑上池或脑室内。蛛网膜下隙出血一般7天左右吸收;此时MRI上仍可能发现高信号出血灶的痕迹。
   3.开放性脑损伤经常合并颅骨粉碎骨折、脑内碎骨片或异物存留,并发气颅、脑脊液谓和颅内感染等,属于重型脑损伤。
   CT上除显示脑挫裂伤和颅内血肿外.尚可见颅骨骨折、颅内碎骨片或异物、气颅等改变。脑池造影CT可观察脑脊液漏及其位置。
   (三)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病(ce心时州ular diSease)又称脑卒中,其中脑出血和脑梗死?CF和MRI诊断价值大;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则需配合DSA、CTA或MRA诊断。
   1.脑出血
  自发性脑内出血多继发于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血液病和脑肿瘤等.以高血压性瞄出血(hypene删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多发于中老年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出血好发于基底节、丘脑、脑桥和小脑,且易破人脑室。血肿及伴发的脑水肿引起脑组织受压、软化和坏死。血肿演变分为急性期、吸收期和囊变期,各期时间长短与血肿大小和年龄有关。
   【影像学表现】
   茜上,急性期血肿呈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高的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团块影,一344―周围水肿带宽窄不一,局部脑室受压移位。破八脑室可见脑室内积血(图5 l,7A)。吸收期始于第3~7灭,(1上可见血肿周围变模糊.水肿带增宽,血肿缩小并密度减低,小血肿可完全吸收e囊变期始于2个月以后,较大血肿吸收后常遗留大小不等的囊腔.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MRI上.脑内血肿的信号随血肿期龄而变化.急性期血肿T.wl呈等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显示不如CT清楚;亚急眭和慢性期血肿T.wI和Lwl均表现为高信号,周边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所致低信号环,此期MRI探测比CT敏感,
   2.脑梗死脑血管闭塞所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其原因有:①脑血栓形成,继发于脑动脉硬化、动脉瘤、血管畸形.炎性或非炎性脉管炎等;②脑栓塞如血栓、空气、脂肪栓塞;③低血压和凝血状态。病理上分为缺血性,出血性和腔隙性脑梗死。
  【影像学表现】
  (1)缺血性梗死:缺血性梗死(isch~mic infarct)CT上见低密度灶,其部位和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呈扇形.基底贴近颅骨内板(图5-l。7B)。2~3周时可出现“模糊效应”,病灶变为等密度而消失;增强扫描可见脑回状强化。1~2个月后形成低密度囊腔。
   (2)出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CT上在低密度脑梗死灶内,出现不规则斑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占位效应较明显。
   (3)腔隙性梗死:腔隙性梗死(1ac…rtRr
  farn)系深部髓质小血管闭塞所致j低密度缺血灶10~15mm大小.好发于基底节、丘脑孙脑和脑干,中老年人常见。
   MRI对脑梗死灶发现早、敏感性高。发病后l小时可见局部脑回肿胀,脑沟变窄;随后出现长T.和长k信号异常.MRI对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的腔隙性梗死灶十分敏感。
   3.动脉瘤
  动脉瘤(an~ur㈨)好发于脑晦动脉环及附近分支,是蛛网膜下隙出血
   一345―的常见原因。多呈囊状.大小不一。小于10ram的动脉瘤容易漏诊。
  【影像学表现】
  CT上分为三型:I型无血栓性动脉瘤.平扫呈圆形高密度区,均性强化;11型部分血栓性动脉瘤,平扫中心或偏心性高密度区.中心和瘤壁强化,其间血栓无强化,呈“靶征”;Ⅲ型完全血栓性动脉瘤,平扫呈等密度灶,可有弧形或斑点状钙化,瘤壁环形强化。动脉瘤破裂时CT上多数不能显示瘤体,但可见并发的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内血肿、脑积水、脑水肿和脑梗死等改变。
   MRI上.动脉瘤的瘤腔在T1w1和T2Wl上呈圆形低信号灶,动脉瘤内血栓则屁示为高低相间的混杂信号。
   DSA、CTA和MRA可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瘤内血栓及载瘤动脉,以DSA显示较佳(图51.8A)。
   4.血管畸形系胚胎期脑血管的发育异常,分为动一静脉畸形、静脉畸形、毛细血管畸形、大脑大静脉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等,其中以动一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rc~lformtion.AVM)t~,好发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构成。
  【影像学表现】
  CT显示不规则混杂密度灶,可有钙化,并呈斑点或弧线形强化,水肿和占位效应缺乏。可合并脑血肿、蛛网膜下隙出血及脑萎缩等改变。
   MRI上见扩张流空的畸形血管团.邻近脑质内的混杂高、低信号,为反复出血的后果。
   DSA(图5.1―8B)、CTA和MRA可直观地显示畸形血管团、供血和引流血管。
   (四l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的病种繁多,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感染,病理改变包括脑膜炎、脑炎和脉管炎。
   l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t_jh㈣lous删r】gItts)好发于脑底池,脑膜渗出和肉芽肿为其基本病变,可合并结核瘤、脑梗死和脑积水。
  【影像学表现】
  cT上早期可无异常发现。脑底池大量炎性渗出时,其密度增高.失去正常透明度;增强扫描脑膜广泛强化,类似阳性对比剂脑池造影(图5一1.9A)。肉芽肿增生则见局部脑池闭塞并结节状强化(图5.1 9B)。脑结核瘤平扫呈等或低密度灶,结节或环形强化。
   2.脑脓肿脑脓肿(bmin abScess)以耳源性常见,多发生于颞叶和小脑;血源性多发生于额、顶叶;其次为鼻源性、外伤性和隐源性.后者起源未明。病理上分为急性炎症期、化脓坏死期和脓肿形成期。
  【影像学表现】
  CT上,急性炎症期呈大片低密度灶,边缘模糊,伴占位效应.增强无强化;化脓坏死期.低密度区内出现更低密度坏死灶,轻度不均匀陛强化;脓肿形成期,平扫觅等密度环,内为低密度并可有气泡影,呈环形强化,内壁光滑(图5―1-9C).或多房分隔。
   MRI上,脓腔呈长Tl和长lrl信号异常,(kl,DTPA增强呈光滑环形强化。
   3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cerebral cystlcercc~is)系猪绦虫囊尾蚴的脑内异位寄生。人误食绦虫卵或节片后,被胄液消化并孵化出蚴虫,经肠道血流而散布全身,多侵犯脑、皮F、肌肉和眼部。脑囊虫病多发生于脑实质内,也可累及脑室或脑膜。脑内囊虫的数目不一,呈圆形.直径4~5rⅢlc囊虫死亡后退变为小圆形钙化点。脑室囊虫病多见于第四脑室;当脑膜囊虫病散布于蛛网膜下隙时,易阻塞脑脊液循环,产生脑积水。
  【影像学表现】
  CT上,脑实质型脑内散布多发性小囊,囊腔内可见致密小点代表囊虫头节(图5-1-9D);囊壁和头节有轻度强化。囊虫死亡后呈钙化小点。如同时出现小囊和钙化小点?提示反复性脑囊虫感染。不典型CT表现包括单个大囊、肉芽肿、脑炎或脑梗死。脑室和蛛网膜下隙囊虫病,CT显示局部脑室或脑池扩大,脑池造影CT可显示圆形充盈缺损,合并脑积水。
   (五l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mullipk sclerosis,MSll为原因未明的脱髓鞘性脑病,脑室周围髓质和半卵圆中心见多发性硬化斑,也见于脑干、脊髓和视神经。20~40岁女性多见,病程发作性加重,临床上多灶性脑损害,或伴有视神经和脊髓症状。
   【影像学表现】
   CT上,侧脑室周围和半卵圆中心显示多灶性低或等密度区.也见于脑皮层、小脑、脑于和脊髓。活动期病灶有强化;激素治疗后或慢性期则无强化。
   MRI上,硬化斑T.WI呈稍低或等信号,RwI呈高信号(图5―1-10)。据报道MRI可检出76%~100%的脑硬化斑;cT只能检出其中20%~50%的病灶。
   (六1先天性畸形
  。
   1.脑膜膨出脑膜膨出(m咖ngocele)是由于胚胎发育期神经管的闭合不全所致。颅裂位于颅骨中线,以枕部常见,其次是顶区、额区和鼻咽腔。颅腔内容物经颅裂疝出于颅腔外,形成大小不一的软组织包块。内容物为脑膜和脑脊液者,称为脑膜嘭出;伴脑组织突出者为脑膜脑膨出;严重者伴有脑室膨出。
   cT和MRI上.可见颅骨中线区骨质缺损,伴有大小不一突出于颅腔外的软组织包块,包块内容物CT和MRI上易于分辨(图5一l―UA)。
   2肼胝体发育不全胼胝体发育不全(dyspl鹄la of corpus calhum)分为完全性、部分性,常合并脂肪瘤。
   cT上、侧脑室前角扩大、分离;侧脑室体部距离增宽,并向外突出;三角区和后角一348―。;。。。号制:蠹;差呈端裂煮&;;;。;。扩大,呈环抱状。第三脑室扩大并向前上移位于分离侧脑室之间,大脑纵裂一直延伸到第三脑室顶部。合并脂肪瘤时可见纵裂间负cT值肿块伴边缘钙化。
   MRI矢状面上.可直观地显示部分性肼胝体发育不全。
   3 chmn畸形chⅢI畸形(chla¨【l】al如丁111atml)系后脑的发育异常。小脑扁桃体变尖延长,经枕大孔下疝颈椎管内.可合并延髓和第四脑室下移、脊髓空洞症和幕上脑积水。
   MRI为首选方法。矢状面上,小脑扁桃体下疝于枕大孔平面以下3mm为可疑,5mrrl或以上可确诊;并可见脊髓空洞症和幕上脑积水(图5-1一lIB)o图5 l 11脑先天州畸形的MRI表现A*Ⅸ*%m*#i I WI^mm目m《(△)∞舟%膜∞№m‰“&rM&外B chⅢI目Ⅳ
  十M目m悼c▲)《*FⅫr№营n伴督&《M#c△)自雉l_Mmm
  (七)新生儿脑病
  1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asl)hy《a 0f newb。m)指新生儿围生期无呼吸或呼吸功能不全引起的缺氧性脑病。羊水吸人或母亲滥用麻醉药,可致胎儿宫内窒息;多胎、早产、低体重儿、羊水早破、脐带绕颈等,可引起临产期窒息。缺氧性脑损害包括脑肿胀、水肿和出血.致残率和死亡率高,预后不良。
   cT上.缺氧性脑病分为三级。轻度:脑内散在低密度灶,范围不超过两个脑叶.无占位效应。中度:低密度灶范围超过两个脑叶以上,未累及全部大脑,脑沟和脑池变窄.可合并颅内出血。重度:两侧大脑弥漫性低密度灶,脑皮、髓质间界限不清,脑室变窄,伴有颅内出血和脑外积水(图5.1.12A)。
   2.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im㈣nlal henlorr】rlage of newb。m)主要由产伤或窒息引起。位于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隙、脑室或脑实质内,以室管膜下出血具特征性,多位于尾状核头部,该区残留的胚胎性血管易破裂出血之放。脑室和蛛网膜下隙出血易引起梗阻性或交通性脑积水。
   usG上,室管膜下出血时,侧脑室前角外侧出现高回声区或光团;侧脑室内出血表现脑室不同程度扩大,伴回声增多、增强,或出现光团,有时可见液血平面;脑内血肿则见团状高回声区,血肿吸收则回声减低,边缘回声增强,形成假性囊肿。
   cT和MRI上,新生儿颅内出血表现,与外伤或自发性出血相似(图5―1―12B)。
   第二节脊
  髓
   脊髓影像学检查包括脊椎平片、脊髓造影、口和MRI。脊椎平片对脊髓的诊断作用有限,脊髓造影属创伤性检查法。Cr需配合脊髓造影才能发挥其诊断效果。MRI是诊断脊髓疾病的主要方法。A。上儿,,端‰裂:嚣:矗勰El。;;。。
  #±JL§息M自★∞半球$&**№*%,目ⅡⅢ*mm*
  B女±jLⅢ自自m^脑M&自日(△)&H室自(▲)mm一、检查技术
   1.脊椎平片常规摄取正、侧位片,斜位片可观察椎问孔改变。
   2.脊髓造影脊髓造影(myelography)是通过腰椎穿刺将对比荆注入椎管内,透视下观察对比剂在椎管内的充盈和流通情况,以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和蛛网膜粘连。
   3 CT检查先行定位扫描片,以选定扫描层面和框架倾斜度。观察椎骨和椎管病变,以层厚8~10turn连续扫描病变区;观察椎间盘病变,对病变椎问盘及其上、下椎体缘扫描,3~5层为一组,层厚2~5 ram;疑椎管内病变,则需椎管内注射非离子型碘剂5~10ml,翻动患者体位,使对比剂混匀后,以5~10mm层厚扫描病变区。对脊髓血管畸形或血管性肿瘤,还需静脉注射对比剂行增强扫描。
   4 MRI检查脊髓MRI以矢状面为主,可全面地观察脊髓的解剖和病变;辅以横断面和冠状面,以确定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常规用自旋回波序列TIWI和T2Wl,需要时用Gd-DTPA增强扫描。二、影像观察与分析
  (一)脊椎平片
  椎管内占位病变平片上可见椎管扩大,表现椎弓根内缘变平或凹陷、椎弓根间距增宽和椎体后缘凹陷。椎间孔扩大伴边缘骨质硬化,常见于神经源性肿瘤。脊椎结核或恶性肿瘤可见椎骨破坏及椎旁软组织肿块o
  (二)脊髓造影
  椎管内占位病变脊髓造影可明确肿块的部位,及与脊膜和脊髓的关系。髓外硬膜内肿瘤的阻塞面形态呈杯口状,患侧蛛网膜下隙增宽,脊髓受压向对侧移位;硬膜外肿瘤阻塞面呈梳齿状,患侧蛛网膜下隙受压变窄.脊髓向对侧移位较轻;脊髓内肿瘤脊髓棱形膨大,对比剂分流,蛛网膜下隙对称性变窄,较大肿瘤完全性阻塞时.呈大杯口征。
   (三)脊椎(T
   横断面上标准图像包括椎弓根、椎间孔和椎问盘层面。
   1椎弓根层面此层面椎弓根、椎体、椎板和棘突围成一个完整的骨环,即椎管,适于观察椎管的大小和形状。正常椎管前后径下限为11.5mm;横径下限为16turn;侧隐窝宽度下限为3mm。小于下限值即提示椎管狭窄。
   2椎问孔层面椎间孔位于椎管的前外侧,呈裂隙状,通过脊神经和血管。硬膜囊位于椎管中部,呈圆形或卵圆形,周围脂肪间隙内可见脊神经根。
   3椎间盘层面椎间盘呈软组织密度,其范围不超出椎体边缘。椎间盘后方见上下关节突'椎板和棘突,黄韧带附于内侧面,正常厚度为2--4mm。
   (四)脊髓MRI
   正常脊髓在矢状面T‘Wl上,呈中等信号带状影,位于椎管中心,前后有低信号的蛛网膜下隙衬托,显示脊髓边缘光整、信号均匀;旁矢状面上,椎间孔内脂肪呈高信号t其间圆形或卵圆形低信号为神经根。TzWl上,蛛网膜下隙信号增高,环绕中等信号的脊髓带状影。横断面上,脊髓、脊神经与周围椎管骨质和韧带的关系显示清楚。三、疾病诊断
   l椎管内肿瘤椎管内肿瘤(IntraspmlI㈣):髓内肿瘤,以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常见;髓外硬膜内肿瘤,多为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硬膜外肿瘤.常见为转移瘤。
  【影像学表现】
  脊椎平片可提示椎管内占位病变,但阳性率不高。脊髓造影和脊髓造影cT均可提供肿瘤与脊膜的关系,M而推断肿瘤的性质,但属于创伤性检查。MRl能直观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无创性作出肿瘤的定位、定量乃至定性诊断.是目前诊断脊髓肿瘤的可靠方法。椎管内肿瘤常在T.wl上呈等或稍低信号,RwI上呈等或高信号,(耐,DTPA增强扫描,肿块有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强化,显示更加清楚(图5.1.13)。
   2.脊髓损伤脊髓损伤(spInal 00rd叫ury)分为出血性和非出血性损伤,后者表现为脊髓水肿和肿胀,其预后较好。脊髓横断损伤可为部分性或完全性.伴有出血。损伤后期合并症包括脊髓软化、囊性变、蛛网膜粘连和脊髓萎缩等。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可见脊髓内出血或硬膜外血肿。脊髓造影【丁可见脊髓肿胀、受压移位、横断损伤.硬膜囊和神经鞘囊撕裂等。
   MRI上,可直观地显示脊髓的损伤类型、部位、范围和程度。脊髓损伤出血nWI和LwI呈高信号灶;脊髓水肿TIWl呈低或等信号._rlwl呈高信号。脊髓软化、囊性变、空洞形成、粘连性囊肿等,呈长T L和长L信号异常;脊髓萎缩见脊髓局限或弥漫性缩小,伴有或无信号异常。
   3.脊膜膨出
  脊膜膨出(㈣mg。∞le)由于先天性椎管闭合不全所致。
   【影像学表现】
   cT上可见脊椎裂及其膨出于体外的软组织包块。包块内脑脊液和脂肪呈低密度灶,其中脂肪密度更低,呈负CT值;脊髓和马尾神经呈中等密度的条带状影。
   MRI上,囊内脑脊液呈长Tl和长R信号;疝人的神经组织呈中等信号。
   4.脊髓空洞症脊髓空洞症(叫r-ngonlyell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脊髓病,可为先天性,或者继发于外伤、感染和肿瘤。病理上包括中央管扩张积水和脊髓空洞形成两型。临床症状有分离性感觉异常和下神经元性运动障碍。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价值有限,偶于上颈髓内见低密度囊腔,囊内蛋白含量高时呈等密度。脊髓造影cT时,囊腔立即或者延迟显影,前者提示囊腔与蛛网膜下隙直接相通;延迟4~6小时充盈者,提示囊腔不与蛛网膜下隙直接交通,为手术分流术的指征。353―
   MRI矢状面上.易于确定囊腔的部位、大小及流体动力学变化,明确空洞症的病因。TlwI囊腔呈低信号,RwI呈高信号;如囊腔直接与蛛网膜下隙相通,脑脊液搏动使T2wI高信号内出现不规则条状低信号影(图5.1.14)。
   (彭仁罗
  吴恩惠)第二章头颈部
   头颈部结构复杂,包括跟、耳、鼻窦、口咽、喉部、涎腺、颌面、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等器官,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头颈部常见疾病有先天性畸形、炎症、肿瘤等,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病变及其部位、大小和范围,并作出定性诊断。
   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平片、造影检查、cT、MRI和USG等.不同器官和不同病变应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x线平片可显示古气空腔和骨质病变,对软组织病变的显示不佳。uSG、c1、和MRI均易于发现软组织病变,MRI尚可明确病变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和早期骨髓受累情况,但对骨质病变和钙化的探测欠敏感。
   第一节
  眼与眼眶
   眼眶包括眶骨、眼球、视神经、跟外肌、眶脂体、眼动脉和眼上、下静脉等。常见疾病有眼球突出、眶内肿瘤、外伤和异物。x线平片可显示眶骨病变和眶内不透x线异物。cT、MRI和usG对软组织病变的诊断价值较大,可判断眶内肿瘤的位置、大小和范围,但定性诊断仍有一定困难。眼眶外伤和异物定位CT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一、检查技术、观察与分析
  (一J眼眶平片
  常用20。后前位和53。后前斜位。前者观察眶骨;后者检查视神经孔。
  正常眼眶平片表现:20。后前位上.眼眶呈类方形,四角圆钝。两侧眶窝大小、形状和密度基本相同。眶壁结构包括眶顶,蝶骨大、小翼,眶上裂、筛骨纸板臣眶底等。两侧对称(图5.2―1)。在53。后前斜位上,正常视神经孔呈类圆形或三角形.直径约5Ⅱ1m。圉50.1正常眼眶(2旷后前位)
   异常眼眶平片表现:①眶窝扩大,见于眶内缓慢生长的肿瘤.多呈均匀性膨大;②眶壁改变,邻近眶壁的肿瘤使局部眶壁受压、变形或破坏,如泪腺肿瘤使泪腺窝扩大或骨
   一355―质缺损,眼球后肿瘤使蝶骨大、小翼破坏;③眶窝密度增高和钙化,前者常见于眶内肿瘤,眶内静脉陆张可见静脉石.视网膜母细胞瘤、泪腺混合瘤、视神经胶质瘤和血管瘤等可发生钙化;④眶上裂增宽与破坏,见于眶内肿瘤、眶周病变和邻近眶上裂的颅内病变;⑤视神经孔扩大和破坏,常见于视神经肿瘤及侵犯视神经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眶内异物,可显示不透x线异物,但确定异物位于眼球内或外有时候困难。
   (二)眼眶CT
   常规行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层厚5rnm。扫描时患者向前凝视。平扫发现病变后,应行增强扫描。
   正常CT表现:眼球周边是由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组成的致密环影,称眼环。球内为低密度的玻璃体,前方可见高密度的晶状体,呈梭形或类圆形。球后脂肪呈负L_r值低密度影。视神经和跟外肌在横断面上呈带状软组织影;冠状面上显示这些结构的轴位像。
   异常(了表现:①眼球突出,常见于眶内肿瘤、炎性假瘤和眼格氏病等;②眼环增厚,局限性增厚见于眼球肿瘤或视网膜剥离,弥漫性增厚通常为炎性病变所致;③跟外肌增粗.常为炎性假瘤和眼格氏病引起.二者区别在于眼格氏病仅表现肌腹增粗,且为双侧多条眼肌受累;④球后脂肪密度增高或肿块,常见于炎性假瘤和肿瘤;⑤视神经增粗,见于视神经肿瘤、炎症、眼格氏病和视神经挫伤等;⑥眶内钙化和异物,cT探测敏感,定位准确;⑦日E壁骨质改变,良性肿瘤引起眼眶受压扩大;恶性肿瘤引起不规则骨质破坏。
  (三)眼眶MRI
  常规采用sE序列,需用眶部表面线圈,行横断面和冠状面TlwI和T2WI检查,层厚3ram.层距1 mm。发现病变需行(耐.DTPA增强,或联台应用抑脂技术。
   正常MRI表现:眼球前房和玻璃体含水量多,呈长Tl低信号和长k高信号t其问可见信号不同的晶状体。眼球壁巩膜TlwI和BwI呈低信号;而脉络膜和视网膜T,wl呈高信号,疋wI呈稍高信号。视神经及眼外肌T。WI和T2Wl呈中等或低信号。眼眶骨皮质呈低信号,含脂肪的骨髓呈高信号。
   异常MRI表现:①眼球壁肿块,T1w【多呈较高信号,LwI呈较低信号;②眼外肌增粗,T1wI和LwI呈中等或低信号,常见于炎性假瘤和眼格~(Grave di~e);⑨球后肿块,在脂肪高信号中,可见低信号的肿块,皮样囊肿和畸胎瘤通常呈混杂信号;④视神经肿块,见于视神经肿瘤或累及视神经的眶内肿瘤.多呈长Tl和长T-信号;⑤钙化、异物和眶壁病变,MXl显示不如CT;但眶壁骨髓病变、骨折所致脂肪组织疝人鼻窦,则MRI效果较佳。
   (四)眼眶usG
   需用高频5MI-Iz以上探头。检查时患者闭眼,眼睑表面涂抹耦合剂,行纵、横、斜多方位扫查。
   正常USG表现:眼球呈类圆形,眼睑和角膜呈高回声带。前房和玻璃体呈无回声暗区.晶状体呈双凸状椭圆形低回声区,其后方的无回声区即为玻璃体。球后脂肪高回吉由日僻同亩特特柳神坪和眼外虮.
   异常USG表现:眶内回声异常见于各种肿瘤、视网膜剥离和球内异物;在眶内脂肪高回声对比下,肿瘤、炎症、视神经和服外肌病变,皆呈较低回声。
   二、疾病诊断
  (一)眶内肿瘤
  眶内肿瘤(intraorbital tUnlOr)良性者有血管瘤、神经鞘瘤、脑膜瘤、泪腺混合瘤、皮样囊肿等;恶性有脑膜肉瘤、恶性混台瘤、转移瘤等。平片和USG为筛选方法.(了和MR[可确定眶内肿瘤及其部位、大小、范围和良、恶性。
  【影像学表现】
  CT和MR[上,良性肿瘤常呈边缘光滑肿块,密度/信号多数均匀(图5-2.2A).眶壁可有压迫性凹陷;恶性肿瘤的形态多不规则,密度/信号多不均匀,易破坏眶壁向鼻窦、颅内延伸。
  (=)炎性假瘤
  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为一种非感染性炎症,分为弥漫型、肿块型、泪腺型和肌炎型,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影像学表现】
  CT上,弥漫型显示视神经和服外肌增粗,眼环增厚,球后脂肪密度增高;肿块型可见大小不一的肿块(图5 2 2B);泪腺型可见泪腺增大;肌炎型眼外肌增粗肥大。
   MRI上,肿块型T2Wl呈较低信号肿块,可与较高信号的眶内肿瘤鉴别。
   (三)眼格氏病
   眼格氏病f临床表现为突服、眼肌麻痹,通常双眼受累。甲状腺功能多数正常t但某些实验室检查可有异常o
  【影像学表现】
  CT、MRI和USG上,均可显示眼外肌肥大和视神经增粗。与毙性假瘤的鉴别,本病眼外肌肥大多局限于肌腹部,双侧多肌受累,且多无眼环增厚。
   ――357――
   (四)眼眶外伤和眶内异物
   眼ng~'F伤包括眶骨骨折、眶内损伤和异物。眶内异物分为高密度如金属、中等密度如沙石和玻璃、低密度如竹和木片等,位于眼球内或外。
  【影像学表现】
  平片可观察眶骨骨折和高密度异物,对于中等和低密度异物的观察和定位困难。(了易于在冠状面上观察眶壁骨折及骨折片移位,确定异物有无及其眼球内、外位置。MRI适于观察CT上等密度的异物。
   眶内气肿CT和MRI上表现为低密度/低信号区。眶内血肿CT上急性期为高密度灶,随着时间推移血肿范围缩小,密度逐渐减低;MRI上血肿信号依血肿期龄而异。视神经损伤显示视神经不规刚增粗或中断。MRI易于确定眼眶内容物向鼻窦内疝出。
   第二节
  耳
   gS~bg-、中耳和内耳。广义的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乳突小房及鼓室内的听骨链。内耳迷路由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组成,膜迷路内外台淋巴液,外层为骨迷路包绕。内耳道位于颞骨岩锥内,舍面、听神经。
   耳部常见病有中耳乳突炎、胆脂瘤、中耳癌、先天性畸形及外伤等。影像学检查目的在于发现病变并确定其范围和程度。检查方法有平片、CT和MRI等。平片适于观察急性和慢性中耳乳突炎、胆脂瘤及外伤,但效果不及CT。高分辨力口可清楚地显示耳部气房及软组织病变、听小骨异常等。MRI适于检查内耳病变和内耳道肿瘤。
   一、检查技术、观察与分析
  (一1乳突平片
  常用25。侧斜位即Sehmlet位.是常规检查和筛选方法。
   正常平片表现:按乳突小房发育程度分为气化型、板障型、混合型和硬化型。气化型小房发育良好,清晰透明。板障型、混合型和硬化型的小房数目和大小逐渐减少乃至消失。乳突前方圆形透亮影,为外耳道、鼓室和内耳道重叠影;上方微向上突横行致密线代表岩锥鼓室盖;后方上下走行且微向前突的致密线系乙状窦前缘。上述两线于乳图5-2 3正常中耳乳突(25。侧斜位)突后i:;;鬈i::;::嚣:j‰。模。。帆小房一牯m帆m+
   异常平片表现:乳突小房密度增高t小房间隔联{酗甄暇孙,_、屏¨怕腮唱片’儿。急、慢茬中耳乳突炎。外耳道后上方上鼓室和乳突窭区的类圆形空腔,周围环以骨硬化带.是胆脂瘤的典型表现。
  (二)CT检查
  通常用高分辨力CT.行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横断面白外耳道下缘扫至岩锥上缘:冠状面白外耳道前缘lcm扫至外耳道后方lcm处。
   正常CT表现:横断和冠状面上,可显示耳部各种细微结构。外耳遭呈管状低密度影,边缘光滑。鼓室位于外耳道内侧,呈由后外向前内斜行的低密度气腔,其内可见高密度的听骨链。鼓室后方较窄的气道为乳突窦人口.与乳突窦相连。迷路居于鼓室内删,自前向后依次为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膜迷路及其内外淋巴呈低密度结构:耳蜗在横断面上呈螺旋状,蜗顶指向前外,冠状面上呈蜗牛状;前庭呈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三个半规管呈点状或半环形低密度结构,位于前庭附近或与之相连。内耳道位于耳蜗内侧,呈管状低密度影。乳突小房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气腔,可延伸至颞骨鳞部和岩锥。
   异常cT表现:外耳道软组织肿块常见于肿瘤.合并骨质破坏及相邻软组织侵犯提示恶性。外耳道闭锁为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听骨链呈团块状或消失,迷路部分或完全消失而呈骨性结构,是中、内耳先天性畸形表现。中耳鼓室、乳突窦、乳突小房密度增高是中耳乳突炎的表现.也可为外伤后改变;若同时有听小骨和邻近骨迷路破坏t宜考虑胆脂瘤或中耳癌,后者骨质破坏广泛且边缘不整。
   (三)MRI检查
   常规行横断和冠状面SE序列T1Wl和T2wI检查.层厚3mm;采用梯度回波或重_r1Wl并最大密度投影和三维重建技术法,可获得MR迷路成像。
   正常MRI表现:外耳道、eel-、听骨链和乳突小房在TlWl和TzWl均呈低信号。乳突和岩锥的骨髓在TIWl和T2w1分别为高和中等信号。膜迷路及其内外淋巴液T.wI为低信号,T2w1呈高信号。
   异常MRI表现碍L突小房和中耳_r2wI呈高信号,是中耳乳突炎的主要表现。乳突窦和鼓室内肿块,TlwI和LwI均为中等信号,见于胆脂瘤。MR迷路成像上,部分或全部正常迷路结构消失,可见于内耳先天性畸形;如伴有中耳肿块,则提示胆脂瘤或中耳癌的迷路侵犯。
   二、疾病诊断
  (一)中耳乳突炎
  中耳乳突炎(0tltlsmcdi㈣d咖m0Idltls)有急、慢性之分,多为化脓性感染,慢性者多为急性中耳乳突炎治疗不彻底迁延所致,常合并胆脂瘤。
  【影像学表现】
  平片上,急性中耳乳突炎显示乳突小房密度增高,间隔模糊滂L突积脓并骨质破坏时.则出现大小不等的透亮区。慢性中耳乳突炎的小房发育不良.密度增高和粘膜增厚,呈板障型或硬化型冶并胆脂瘤可见边缘硬化的骨质缺损。
   CT显示病变更清楚.并可直观胆脂瘤的部位、大小和范围(图5―2―4)t~.Fr4、骨和半规管破坏情形。
   MRI上.乳突小房、乳突窦和鼓室LwI呈高信号,胆脂瘤呈中等信号。
   一150一Uf。孚品:,,磊黎篷臻;;。。
  }自(月窗m察),☆佣鼓i&a≮£E骨《坏边缘&“致F月《内£#m织女&
   外耳、中耳和内耳来自不同的胚胎始基CT是先天性耳畸形的首选检查法。
   (二)中耳癌
   中耳癌(carcinoma of middle
   ear)较少见。多为鳞癌,常累及颞
   骨,破坏迷路并侵入颅内。
   【影像学表现】
   平片和CT上,可见以鼓室为
   中心较大范围的骨质破坏,向外累
   及外耳道、乳突和颞骨鳞部;向后、
   上破坏乙状窦前壁和鼓室盖;向内
   破坏耳蜗。CT能准确显示骨质破
   坏的范围及软组织肿块。
   MRI可显示异常软组织肿块
   信号及内耳迷路的侵犯。
   (三)先天性畸形畸形可单独发生或者合并存在。高分辨力
  【影像学表现】
  CT上可确定先天性外耳道闭锁的性质和范围;中耳畸形可见鼓室较小和听小骨异常.例如听小骨发育不全、融台或者粘连固定;内耳畸形显示迷路结构消失,或者未发育而代之以不规则的致密骨块。
   MR迷路成像能清楚地显示内耳畸形及其类型和程度。第三节鼻与鼻窦
   鼻由鼻中隔分为左右鼻腔,鼻腔呈上窄下宽的三角形.外壁上附着三个鼻甲,顶壁为筛骨,下壁由上颌骨和腭骨构成。鼻窦位于鼻腔周围颅面骨内,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经各自的窦口与鼻腔相通。鼻腔与鼻窦内台空气,与周围骨质对比鲜明,适于平片和CT检查。鼻腔和鼻窦常见疾病包括炎症、肿瘤及外伤。检查技术、观察与分析
  (一)■翼平片
  常规摄取枕颏位即waters位。坐位水平投照可显示鼻窦内积液。辅助位置包括鼻颌位、侧位和颓顶位,必要时可行体层检查c
   正常平片表现:鼻腔呈梨形气腔,鼻中隔为纵行致密带影,顶、底和外侧骨壁易于显示。中、下鼻甲呈卷曲状.附于外侧壁上.上鼻甲短小难以显示c鼻窦为含气空腔t额窦呈扇形,位于日&眶内上方,~l:g'N't&~ININ;筛窦呈蜂房状,居鼻中隔上方两侧和眼眶之问;上颌窦位于眼眶下方,鼻腔外侧,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图5-2-5);蝶窦呈类圆形,两侧常不对称,颏顶位显示较佳。
   异常平片表现:鼻腔密度增高和含气量减少,见于粘膜水肿、It-甲肥太、息肉、分泌一360―物或肿瘤。鼻窦密度增高.见于先天性发育不全、鼻窦炎和肿瘤。鼻窦昆性占位病变可见窦腔扩大;恶性肿瘤则见骨质破坏。
  (二)鼻翼cT
  行横断和冠状面扫描,层厚5mm。若观察窦口等细微结构.可行高分辨力cT。采用软组织窗和骨窗分别观察软组织和骨质病变。
   正常cT表现:含气的鼻腔和
  图5 2 5正常鼻窦(枕颖位)鼻窦呈低密度区;鼻甲、鼻中隔和窭壁为高密度区。正常窦壁粘膜很薄,不能显示。窦周软组织呈中等密度.脂肪界面呈低密度负cT值。
   异常CT表现:可显示各种病变的部位、范围及其细节.区别囊、实性肿瘤。窦壁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常提示恶性肿瘤。
  (三l鼻窦MRI
  常规行横断面和冠状面TtWl和_r2wI检查,层厚3~5nlm。疑为肿瘤或肿瘤窦外延伸时,宜行Gd一ⅡrPA增强扫描。
   正常MRl表现:窦腔内气体和骨皮质呈低信号;骨髓呈高或中等信号。蜜壁牯膜呈线形影,T.Wl呈低或中等信号,‘r2wl呈高信号。窦周脂肪层T1Wl和T2W1分别呈高和中等信号。
   异常MRI表现:病变组织含水量增加如粘膜水肿、息肉或囊肿病变,TlWI呈低信号.LWI呈高信号;含牯液和蛋白量高的囊肿,TlWI和’rzwi均呈高信号;细胞成分多的肿瘤,T1wI和疋wI呈低和中等信号,均匀或不均匀。二、疾病诊断
  (一1鼻窦炎
  鼻窦炎(nasal s-nusl『1s)按病因分为化脓性和变态反应性两种,常多个鼻窦受累。急性鼻窦炎以粘膜水肿和渗出为主要病理变化;慢性鼻窦炎窦腔粘膜增厚、息肉样变、或伴有窦壁骨质增生硬化。
  【影像学表现】
  平片和(了上,急性鼻窦炎显示窦腔密度增加、混浊(图5-2-6A),腔内可见气-液面。CT还能发现骨髓炎、眶内和颅内的并发症。MRI较少应用,粘膜炎症和窦腔积液LWI呈高信号;窦壁受累TlWI骨髓信号减低。
   慢性鼻窦炎平片和cT上,可见粘膜环形增厚,窦壁骨质增生硬化。息肉在cT上呈软组织结节,若充满整个窦腔则呈均匀性密度增高。MRI上,慢性鼻窦炎时,息肉T,WI呈低信号,LwI呈高信号,粘膜环形增厚呈中等信号。
  (二)鼻窦囊肿
  多继发于慢性鼻窦炎。窦口阻塞可发生粘液囊肿,常见于额窦和筛窦;粘液腺口阻塞,则形成潴留囊肿,多见于上颌宴;牯膜下液体聚积则形成粘膜囊肿,只发生于上颌窦。
  【影像学表现】
  平片上,牯液囊肿早期表现类似鼻窦炎,当囊肿增大时.压迫窦腔可见窦腔呈圆形膨大:CT和MRI上呈含液囊肿表现。潴留囊肿和粘膜囊肿表现为上颌窦内半圆形肿块,类似上颌窦息肉,但无粘膜增厚。
  (三)鼻窦肿瘤
  良性肿瘤常见为骨瘤,好发于额、筛窦;恶性肿瘤以鳞癌多见,好发于上颁窦。
  【影像学表现】
  平片和CT上,骨瘤呈突向窦腔内的骨性肿块,边缘光滑,大者可充满整个窦腔,诊断不难。上颌窦癌早期表现为窦腔内软组织肿块,缺少特征性;肿瘤进展破坏窦壁,井向窦外侵犯时,平片和CT上可见窦壁破坏,窦腔内外软组织肿块(图5-2-6B)。MRI上,肿块在TIWI和_r2wI呈低或中等不均匀信号;瘤内出血时呈高信号。CT和MRI还可显示肿块内坏死灶,窦外脂肪间隙移位,确定肿瘤的侵犯范围和颈淋巴结转移,有利于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手术治疗。
   第四节鼻咽与喉
   鼻咽腔前界为鼻中隔和后鼻孔.顶壁为颅底及其被覆粘膜,后壁为第l、2颈椎椎前软a嚣:::;:!墨纛;!!羔品::;!;:翟警ii::::;::曼慧。。;。。,,分
   喉是由软骨支架和软组织构成的空腔器官,兼相通气丰口岌首明睢。以户‘0州&一’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鼻咽与喉部常见疾病为肿瘤、炎症和外伤。检查技术、观察与分析
  (一)鼻咽与喉平片
  通常摄取侧位片;颅底位、体层摄影应用较少。
  正常平片表现:侧位片上,鼻咽腔为含气空腔。顶、后壁呈连续窄带状影,儿童因腺样体肥大,厚度不应超过8n瑚,成人厚度2~4一。喉腔呈柱状含气空腔,中部横行透亮结构为喉室,喉室上为室带,下为声带。声带以上为声门上区,前上方新月状结构为会厌。喉软骨随年龄增长而钙化,以甲状软骨钙化常见。
   异常平片表现:鼻咽部顶后壁软组织肿块,成人多为鼻咽癌,儿童以化脓感染和结核性脓肿为常见。化脓性感染可见气泡或有异物存留,结核性感染常有椎骨破坏。喉腔内软组织肿块伴气道狭窄,见于良、恶性肿瘤;单纯气道受压可为喉外病变所致。
   (二)鼻咽与喉cr
   鼻咽腔横断面扫描,由硬腭水平向上扫至颅底;冠状面扫描则自后鼻孔向后扫至颈椎。喉部横断面扫描,层面与气管垂直,层厚5rnm或3nlm,自会厌尖扫至上部气管环。扫描时屏气并停止吞咽运动;发“e”音或行v出salva动作扫描,可观察声带的活动功能。
   正常cT表现:横断面上,鼻咽腔呈方形、长方形、梯形或双梯形舍气空腔。双梯形的两侧壁上见突向腔内的咽鼓管圆枕,前、后方凹陷分别为咽鼓管开口和咽隐窝。侧壁外方为咽旁问隙;后壁为椎前软组织。冠状面上,显示鼻咽腔的顶壁、侧壁及咽旁间隙。
   喉部声门上区层面,可见含气的喉前庭,两侧为梨状窝;前方为会厌和会厌问隙,会厌间隙向外下延伸为喉旁间隙。声门区稍上见附于甲状软骨板的室带,两侧对称;略低层面见对称的三角形声带.向后附于杓状软骨。声带间为声门裂,发“e”音时声门裂闭合。
   异常cr表现:鼻咽部软组织增厚和肿块,常见于良、恶性肿瘤,队鼻咽癌多见,少数为纤维血管瘤、淋巴瘤或恶性肉芽肿等。恶性肿瘤常侵犯咽旁间隙,致使咽旁肌增粗、移位,肌间脂肪层消失。鼻咽纤维血管瘤强化明显。弥漫性鼻咽部软组织增厚多为炎症,脓肿呈低密度灶,或伴有气体。鼻咽顶壁骨质破坏常见于鼻咽癌或脊索瘤。
   喉部软组织结节或肿块,见于良、恶性肿瘤。良性者有血管瘤、淀粉瘤、神经纤维瘤等,声带结节还可为息肉。恶性肿瘤喉癌居多,常侵犯喉旁和会厌间隙,或有喉软骨破坏。喉外伤可见喉软骨骨折、气道狭窄、周围软组织增厚、喉旁和会厌间隙密度增高,由于水肿或出血所致。
   (三)鼻咀与喉MRI
   鼻咽部常规行横断面扫描,冠状面和矢状面作为补充,用SE序列TtWI和T2Wl检查.层厚3~5m【Tl。Gd.DTPA增强有利于显示病变的范围和内部结构。喉部需用颈前线圈,层厚3~5mm,间隔l rm。扫描时患者平静呼吸并避免吞咽动作。
   正常MRI表现:鼻咽与喉部MRI形态学表现与cT相似,但MRI显示各部解剖结构更清楚。鼻咽腔气体TlWI和’r2wi呈低信号;浅表粘膜T1Wl呈低信号,TzwI呈高信号;咽旁脂肪间隙呈高信号;肌肉组织呈较低信号。
   一363―
   喉内含气的喉前庭、喉室、梨状窝等,T1wI和LWI均呈低信号;含脂肪的喉旁和会厌间隙呈高信号;声带类似或稍高于肌肉信号.室带信号略高于声带。喉软骨钙化与骨化呈低信号;含脂肪的骨髓呈高信号。
   异常MRI表现:鼻咽部肿块通常呈长T1低信号和长L高信号;纤维血管瘤可见流空血管,并有显著强化;脊索瘤含有钙化致使信号不均匀。恶性肿瘤易侵犯咽旁间隙.其脂肪界面消失、肌肉增粗,可并有颈淋巴结增太及信号异常。喉部MRI主要用于喉癌诊断,确定肿瘤的侵犯范围及深度。=、疾病诊断
   (一)咽部胨胛
   咽部脓肿(Pharyng…l bsce鹞)发生于咽旁或咽后间隙,前者多为化脓性-后者为化脓性或结核性。
  【影像学表现】
  咽后壁化脓性脓肿,侧位平片上可见颈椎变直,寰椎半脱位,咽后壁肿胀t有时可见异物或气泡影。结核性脓肿除咽后壁肿胀外,还显示邻近椎骨破坏和椎间隙变窄。盯和MRI可进一步明确病变的范围、椎骨和脊髓的受累。
   咽旁脓肿少见。侧位平片上观察困难。CT显示咽旁间隙内局限性低密度区,可含气泡影,增强扫描脓肿壁呈环形强化。MRI上.脓腔内脓液呈长T】低信号和长t高信号灶,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
   l二)鼻咽癌
   鼻咽癌(na80pharyngea【carcinoma)
  国南方地区多发,好发于中年男性。以来分化癌和鳞癌居多,腺癌步见。鼻咽部淋巴组织丰富,淋巴结转移早;并易侵犯周围软组织结构,还可破坏颅底并侵犯颅内。
   【影像学表现1
   侧位平片上,鼻咽顶后壁增厚或肿块,颅底位可显示骨质破坏。CT显示鼻咽腔两侧壁不对称、僵直,或向咽腔内突出软组织肿块,咽隐窝变浅或闭塞。咽旁间隙受累时?其脂肪界面消失、肌肉增粗.或出现软组织肿块(图5-2―7A),并可向外累及翼腭窝和颞下窝;肿瘤向前可破坏并侵入上颌窦;向上破坏颅底侵入颅内。
   IVlRI上.肿块呈长T。低信号和长_r2高信号;咽旁间隙受累时,其内脂肪高信号消失;肿块呈中等强化。放射治疗后MRI可判断肿瘤复发与术后瘢痕:前者呈长Tl和长TI信号,并有强化;后者呈长Tl和短L信号,且无强化。
   (三)喉癌
   喉癌(Ia叫rlgeal ca础n。ma)多见于40~60岁男性,鳞癌多见。依肿瘤发生部位分为声门癌、声门上癌和声门下癌。声门上癌包括会厌、杓会厌皱襞、室带和喉室癌;声门癌起源于声带;声门下癌多为声门癌或声门上癌的向下延伸。
   【影像学表现】
   .平片和体层摄影上,早期喉癌常无异常发现。若肿块够大时,可发现软组织增厚或肿块,喉前庭狡窄变形和喉软骨破坏。
   CT上可见软组织肿块。喉旁和会厌间隙侵犯时,其脂肪层消失;杓会厌皱襞受累呈不规则增厚;喉软骨侵犯显示不规则破坏(图5-2.7B)。CT可确定喉癌的侵犯范围和深度.以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MRI上.肿瘤T.wI呈中等或较低信号,LwI呈高于肌肉信号。
   第五节腮
  腺
   腮腺是涎腺中最大的腺体,位于外耳道前下方颈筋膜内。腮腺导管横过咬肌后,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颊侧牯膜面。腮腺造影可显示腮腺导管疾病,配合CT扫描的效果更佳。
   一、检查技术、观察与分析
   采取腮腺软组织摄影技术.摄取正位、侧位或口内含片。用于观察腮腺结石或钙化。结石呈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或分层,沿主导管方向分市。
  (=l腮腺遣影
  经腮腺导管开口注入40%碘化油或60%泛影葡胺1~1.5ml,使腮腺导管充盈后摄充盈像;为了解腮腺排空功能,将蘸有2 5%柠檬酸棉签含于舌下约1分钟?犁登竺腺排空对比剂,清水漱口后摄取功能片。充盈像上,正常导管系统分支逐级竺弩’攀竺状.边缘光滑,走行自然。主导管长约5--7c118,直径1~3ram。功能片上导管内对比剂基本排空。
   f三1腮腺UsG
   行多方位多切面扫查.两侧对比。正常腮腺边缘光滑,呈光点细小、分布均l的l中等回声.前后径约1Ⅲb腺体内水平走行的高回声带为主导管。腮腺病变显示其大小、形态和回声发生改变。肥大见于良性增生或炎症;缩小见于腺体萎缩或发育不全。形态规则、边缘齐整、内部回声均匀者多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多表现非均匀性回声,且形态不规则。
   (四)cr检查
   常规摄取横断面,需要时加扫冠状面,层厚一般为5mm,薄层扫描用I~2mm。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正常腮腺内因舍有较多的脂肪,其密度介于肌肉和脂肪之间,平扫CT值一10--30HU之间。腮腺造影CT可显示导管病变,并有助于腮腺肿瘤与炎症、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五)MRI检查
  正常腮腺T.WI呈较高信号,T2Wl呈较低信号。面神经和腮腺导管呈较低信号腮腺周围脂肪呈高信号。二、疾病诊断
  卜。)涎石
  涎石(sialolithiasls)多发生于颌下腺和腮腺,常合并阻塞性炎症。局部肿痛,进食时明显。
  【影像学表现】
  平片上可确定腮腺阳性结石及其部位、大小和数目。阴性结石需行腮腺造影,可缸示导管内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或呈杯口状梗阻面。USG上,结石呈强回声光点或--光斑.后方伴有声影。cT上呈高密度钙化影。
  f)臆腺炎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a㈣t pyogenic parotltls)多发生于儿童,腮腺肿痛明显,管口流出脓液,可形成腮腺脓肿。慢性阻塞性腮腺炎(chronic obstructive parotitis)是由于结石、异物或瘢痕引起涎液排出受阻所致,炎症迁延反复,腺管扩张变形,腺体肿大或萎缩。流行性腮腺炎(eplde咖c par。tms)多见于青少年,由病毒性感染引起-双侧腮腺肿痛,病程持续两周左右。
  【影像学表现】
  腮腺造影上,慢性腮腺炎显示导管系统呈腊肠状扩张,边缘不整,随病情延长而波及到末梢分支。USG上,腮腺不同程度肿大,急性期边缘模糊,回声低;慢性期轮廓较清楚,回声增强且不规则。腺体内瘢痕或钙化呈强回声光点或光斑,或伴有声影-无占位病变征象。CT上腮腺弥漫性肿大,密度增高;后期因纤维化而萎缩变形;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筋膜增厚,提示为化脓性感染;并发脓肿时呈环形强化。腮腺造影CT,慢性腮腺炎可见导管系统弥漫性扩张(图5―2―8A)。MRI上,腺体增大或萎缩?急性炎症呈--长T.和长T7信号;后期纤维和脂肪性变,呈混杂信号;脓肿形成时,可见环形强化。
   I I腮腺肿瘤
   腮腺肿瘤良性居多,馄合瘤较常见,其次为乳头状淋巴囊腺瘤(warthln瘤)、血订瘤、淋巴管瘤、脂肪瘤等;恶性肿瘤常见有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腺癌、恶性混台瘤和转移瘤等。
  【影像学表现】
  腮腺造影上,良性肿瘤显示导管系统受压移位呈抱球状,边缘光滑,无破坏中断,充盈缺损的边界齐整;恶性肿瘤可见导管系统排列紊乱,管腔粗细不均、中断,对比剂外溢,腺泡不充盈,肿块充盈缺损不规则,边缘模糊。
   U.e~G上,混合瘤见局限性异常回声团块,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囊性区呈无回声暗区。如发现高回声光点或光斑钙化声像,应想到恶性病变可能。恶性肿瘤呈不规则团块,界限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实性或囊实性,常伴有后方回声衰减。彩色多普勒见肿块周围及内部血流信号丰富。
   CT上,良性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密度均匀或稍不均,可有斑点状钙化或囊变区(图5-2.8B)。脂肪瘤和淋巴管瘤的密度低,前者为负CT值,具诊断特征;血管瘤有明显的强化。恶性肿瘤的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常有出血、坏死和囊变,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或环形强化。CT上还可确定颈淋巴结肿大及颅底骨质破坏。
   MRI上,大多数肿瘤TlwI呈稍低或等信号,%wl呈稍高或稍低信号,多数信号不均匀,可见囊性变。
   第六节颌面部
   颌面部包括上颌区、口咽腔、下颌区和颞颌关节。除上、下颌骨和关节外,还包含许多含气空腔'肌肉、脂肪问隙等。x线平片可显示骨组织及含气空腔;cT和MRI上,还可显示其周围软组织、骨髓和关节病变。
   一、检查技术、观察与分析
   (一)平片检查
   ――367―
   常规摄取正位、侧位或斜位片,或全景颌骨片。平片主要用于观察颁骨囊肿、肿瘤和肿瘤样病变。颞颌关节摄片包括两侧闭、张口位侧位片。闭口位上,下颌骨髁状突应位于关节窝内,关节间隙约2mm;开111位上,髁状突前移至颞骨结节前下方。两侧活动度相等。
  (二)12&1&检查
  横断面为主,辅以冠状面扫描。除了观察上、下颌骨外,还可观察其周围软组织及关节病变。
  (三)MRI检查
  主要用于颞颌关节检查。常规行矢状面闭、张口位检查,两侧对比观察。T,w1上,关节窝、关节结节和髁状突的骨皮质呈低信号.其厚度均匀,表面光滑。关节盘呈双凹透镜状低信号。闭口位上,髁状突位于关节窝中心,关节盘夹于二者之问;张口位上,关节盘与髁状突一起向前下移至关节结节顶点下方。二、疾病诊断
   (一)顿骨肿瘤
   颌骨肿瘤分为牙源性和非牙源性。牙源性囊肿和肿瘤常见为牙根囊肿、含牙囊肿和造釉细胞瘤等。非牙源性良性肿瘤常见有骨瘤、纤维骨瘤、骨母细胞瘤和巨细胞瘤等;恶性肿瘤有骨肉瘤、纤维肉瘤、骨髓瘤和转移瘤等。肿瘤样病变有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嗜酸性肉芽肿和动脉瘤样骨囊肿等。
  【影像学表现】
  平片上,颌骨囊肿类病变,可见颌骨膨大,骨皮质变薄;囊壁光滑或者分叶,单房或者多房,囊内可包含牙齿。含牙囊肿与牙冠关系密切;造釉细胞瘤常见牙根吸收或截断。良性颌骨肿瘤的边缘光整,界限清楚,密度均匀;恶性颌骨肿瘤的边缘不规则,轮廓模糊,内部密度不均匀,常有出血、坏死和囊变,并有软组织侵犯或肿块。
   CT表现和平片大体相同,易于分辨囊肿和实性肿瘤,区分良、恶性肿瘤,并早期发现恶性肿瘤的骨质改变和软组织肿块(图5-2 9)。
   MRI上,颌骨囊肿类病变T1wI呈边缘光滑的类圆形低信号灶,T2wI呈高或高低混杂信号灶,多房性囊肿其内可见低信号线形分隔。实性肿块TIWl呈稍低或等信号灶.nWI呈高、低或混杂信号灶,决定于肿瘤的不同组织结构和类型。
   (二)口腔癌
   1.舌癌
  舌癌(1.㈣~gual
  cIrIollla)好发于舌中部侧缘、舌尖和舌根。临床上分为乳头型、溃疡型、浸润型和混合型,淋巴结转移至上颈部和下颌角区。
   CT可显示软组织肿块和肿大淋巴结。MRl上,肿块在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图5-2―10);颌骨侵犯可见骨皮质中断,骨髓腔信号减低。
   2.牙龈癌牙龈癌(gingi㈣al
  clrloma)多为鳞癌,生长缓慢,溃疡型多见,好发于磨牙区。早期侵犯牙槽骨,引起牙齿松动和疼痛。下颌牙龈癌淋巴结转移早,多转移至颏下及颌下淋巴结;上颌牙龈癌淋巴结转移少见,多转移至颌下及颈深淋巴结。
   平片和CT上,可见牙槽骨吸收、破坏,形成不规则骨质缺损和软组织肿块。cT还…盛5-2。4;慕罾睾嘏熟。。形成&艘射日针状月ⅨⅡ&,软m织懂5巳B成肿R可见颈淋巴结肿大。MRI上,软组织肿块T.wI呈低信号,T2Wl呈高信号;牙槽骨破坏和颈淋巴结肿大亦清楚显示。
  (三)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颞颌关节紊乱练合征(disturba呲es synd㈣ftempo廿㈨dlbular JoInt)临床上分为三期,①功能紊乱期:神经.肌肉功能紊乱所致活动异常;◎结构紊乱期:伴有关节盘移位和关节囊松弛等结构变化;③器质病变期:关节盘萎缩或穿孔.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退行性变等器质性变化。主要l临床症状有颞颌关节疼痛、运动受限和弹响。
  【影像学表现】
   平片和CT上,功能紊乱期可见下颌骨髁状突移位,运动异常:结构紊乱期同时伴有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器质病变期则见骨质增生硬化,皮质下囊状透亮区,髁状突磨平变小,关节结节变平,关节窝变浅。
   MRI上显示关节盘移位、变形和信号异常。矢状面T。WI闭口位上.关节盘向前移位于髁状突前方,张口位上,前移位关节盘如恢复到正常位置为可复性移位;否则为非可复性移位。关节盘变形是指关节盘失去正常的双凹形,呈平板形或双凸形;关节盘中断、分离,提示关节盘穿孔。关节囊炎性水肿或渗液时,Rwl上信号增高。
   第七节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
   甲状腺(thyroid)紧贴于喉和气管的表面,分左、右侧叶及连接两侧叶的峡部。删叶白甲状软骨中部向下延伸至第6气管环平面,峡部则覆盖于第2-4气管环表面。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参与人体的能量和物质代谢,促进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台物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症状,表现为消瘦、多汗、心率快、收缩压高、脉压差大、眼球突出等。反之,若甲状腺激素分泌减低(甲低)时,则为粘液性水肿和克汀病。
   甲状旁腺(parathyroid)有两对,位于甲状腺背面气管.食管沟内。上对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侧叶背面中1/3处,下对位于甲状腺侧叶下极后侧或后外侧。异位甲状旁腺可位于甲状腺内,气管和食管后方,颈上、下区和纵隔。甲状旁腺肿瘤或增生,分泌过多的甲状旁腺激素,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旁亢).导致全身性骨骼脱钙和屎路结石一、检查技术、观察与分析
   (一J平片幢叠
   颈部软组织摄片.可观察甲状腺肿大及钙化。肿大甲状腺向胸骨后伸延.可见J:纵隔增宽和气管移位。甲状旁腺肿瘤一般较小,平片上不易发现,但甲旁亢所致骨骼病变和尿路结石可经平片证实。
  (二)USG检查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扫查无需特殊准备,并可于超声导日I下穿刺活检。正常甲状腺在横切面呈蝶形或马蹄形,包膜完整,两侧基本对称。侧叶前后径1~2cm,左右径2~2 5 cm,上下径3 5Ⅷ5
  ,峡部前后径0 2~0 4 an,呈细小密集分布均匀的中等H声.周围肌肉组织为低回声(图5 2.1lA)。正常甲状旁腺约3m1]~×5mm大小,USG 12不能显示;若肿大到6Ⅷ15
  1才能显示。
  (三)CT检查
  常规行横断面扫描,层厚5mm,平扫加增强,有甲亢症状或同位索扫描为“热结节’时.则不宜行增强CT扫描。正常甲状腺古大量碘,且血流丰富,CT平扫呈均匀性高密度.强化明显。正常甲状旁腺CT上不显影。
   (四)MRI检查
   常规采取自旋回波序列TlWI、T_,WI横断面成像,为观察甲状腺的上下锻可行冠状面扫描。正常甲状腺两侧对称,信号均匀,TiwI呈稍高于肌肉信号,Rwl信号无叫370―显增高。甲状旁腺正常时不易发现。
   二、疾病诊断
   (一l甲状腮肿
   甲状腺肿分为单纯性甲状腺肿(simple goiter)和毒性甲状腺肿(toxic goiter)或Gra。e病。前者由于碘量摄取不足,又称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因需碘量增加如青春期和妊娠期引起。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滤泡内充满大量的胶样物质;后期滤泡增生?出现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结节可出血、坏死、囊变、纤维化或钙化。肿大甲状腺可压迫气管、食管、神经和大血管,或继发甲亢症状。毒性甲状腺肿系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血管丰富,滤泡增生明显。好发于20~40岁女性t临床上有甲亢症状,眼球突出,甲状腺区扪及震颤及听到血管杂音。
   【影像学表现】
   USG上,单纯性甲状腺肿呈弥_慢性肿大,对称或者不对称t回声减低,可见多发结节-姑节内若有出血、囊变、纤维化或钙化,则回声不均;毒性甲状腺肿的回声正常或稍高.且无结节。
   CT上,弥漫性甲状腺肿呈对称性肿大,密度减低,井有均匀性强化;结节型甲状腺肿通常为非对称性肿大,密度不均匀,其中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稍低密度结节,少数出血结节呈高密度,或出现液血平面,囊变结节密度较低。可有弧形钙化,砂粒状钙化提示癌变可能。毒性甲状腺肿呈轻~中度弥漫性肿大,以峡部明显,密度高而均匀(图5 2。12A1.
   MRl上,单纯性甲状腺肿T1Wl呈低或等信号,均匀或不均匀;kwI呈高低混杂信号,以高信号为主。胶样结节及出血结节呈高信号。毒性甲状腺肿TIWI和kwI呈高信号,其间可见低信号纤维间隔及较多的流空血管。
  (二)甲状腺炎
  1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acute pyogenic thyroiditis)多由颈部或全身化脓性感染引起。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局部红、热、压痛;甲状腺肿或囊肿继发感染者,病变较局限,且易形成脓肿。
   USG上,肿大甲状腺回声减低.脓肿形成呈液性暗区。超声导引下穿刺既可诊断.又可治疗。cT上甲状腺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密度减低,边缘模糊,周围脂肪问隙消失。脓肿形成时出现环形强化。
   2.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subacute granulomatousthyroiditis)由多种病毒感染或变态反应性炎症引起。腺体内有大量含胶质颗粒的巨细胞及肉芽组织增生。常有上呼吸道感染、低热、甲亢或甲低症状。甲状腺肿大,触痛。
   USG上,甲状腺中度弥漫性肿大,包膜增厚,回声均匀减低,钙化见强光点或光斑.后方伴声影。CT上甲状腺轻~中度弥漫性肿大,密度低且不均匀,无或轻度不均匀性强化。
   3.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hronic lymphocytic thyloiditis)
  叉称桥本甲状腺炎.系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对称或非对称性肿大.质地韧,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增生。早期可有甲亢症状.晚期呈甲低表现。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y球蛋白增高。
   USG上,甲状腺肿大以峡部明显,呈不均质弱光点和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区。Cr平扫甲状腺对称或非对称性肿大,密度减低,均匀或不均匀性强化。
   (三)甲状腺囊肿
   甲状腺囊肿(cvst of thyroid)~甲状腺肿或腺瘤囊性变,原发性者少见。囊内容物为水、血液、枯液或胶样物质。通常为单发,大小不一。
   USG上呈边缘光滑均质性无回声区。CT上显示密度均匀类圆形低密度灶,无或环形强化,继发于肿瘤者壁较厚,可有壁结节强化。MRI上,液性囊肿呈长Tl和长B信号;胶样囊肿含大量蛋白质.呈短TI和长L信号;出血囊肿的信号因血肿的期龄而异。
   (四)甲状腺肿瘤
   1.甲状腺腺瘤(aden。硼a ofthyroid)为常见良性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下女性。单减。坏死、出血、囊变和砂粒样钙化常见。cT上肿块大小不一,轮廓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减低且不均匀,常有出血、囊变和钙化,不均匀或环形强化。可伴有颈淋巴结肿大或远处转移(图5.2.12C’)。
   (五)甲状旁腺肿瘤
   甲状旁腺肿瘤(p栅thy渤d t删)是日I起原发性甲旁亢的主要病因,其中腺瘤占80%~90%,腺癌占0 5%~4%,增生占10%~15%。临床上有骨关节疼痛,肌肉萎缩.肾绞痛和血尿等症状,血钙和尿钙升高,血磷降低。
  【影像学表现】
  平片上虽不能诊断甲状旁腺肿瘤,但可观察继发性骨骼病变和尿路结石。骨骼改变包括普遍性骨质脱钙,骨膜下骨质吸收和多发性病理骨折。
   usG上.甲状旁腺肿瘤呈边界清楚、回声均匀的肿块,一般难与甲状腺肿瘤鉴别。
   CT上显示肿瘤位于甲状腺背侧气管.食管沟内,呈类圆形软组织结节,密度多均匀.均匀或不均匀性强化。CT上宜与血管断面和淋巴结等区别(图5―2―12D)。
   MRI上,肿瘤nwI呈等或稍低信号,1&2WI呈高信号;少数肿瘤TiWl和T2WI均呈混杂信号,由于肿瘤退行性变、陈旧出血及纤维化所引起。
本图书由 辣客txt电子书论坛 www.lucker.cc的会员为您整理制作,版权属于原作者!
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www.lucker.cc
第五篇 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是一个在线免费学习平台、通过收集整理大量专业知识,职业资料、考试资料,考试复习指导,试题资料等给大家分享;同时提供学习互动交流;更好的帮助大家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侧室增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