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检验所对核桃主要做哪些皇帝爱吃核桃检测?

您所在的位置:媒体报道
打造食品安全无缝监管链 上海将启动第三方检测机构重大信息报告制
日期:  
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1月31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肯德基“速生鸡”事件发生后,食品安全监管链上再度暴露出新问题:企业食品检测发现隐患后,政府为何没有在第一时间收到风险报告?面对商业利益和公共责任,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行为谁来规范和约束?在社会各方纷纷追究企业责任的同时,检测机构的问责何以至今无果?
  让上海食品安全实现无缝监管,针对“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的疑问和建议,市食安办负责人昨天接受本报专访,透露今年将启动第三方检测机构重大信息报告制度。
  企业借“第三方检测”为违法行为打掩护
  食品检测机构瞒报信息竟无法问责
  事件回放:
  2012年11月,中央电视台曝光六和集团“速生鸡”事件,肯德基被卷入其中。市食药监管局查明,2010年到2011年,百胜集团共计委托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对来自山东六和集团的鸡类产品检验19批,结果发现有8批产品抗生素残留不合格,检测结果均以检测报告的形式报告百胜集团。然而,市食药检验所在检验出了产品问题后并未上报市食药监管局。
  商业利益不能高于公共安全
  “对待民生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作为生产商、供货商、零售业者等产业链上的企业必须要尽到最高的注意义务。”厉明代表说,不良厂家、商家之所以敢于铤而走险,违反法律法规,违背社会公德,追逐高额利益,究其原因,政府监管不力,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较低等等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在本次“速生鸡”事件中,政府下属检验机构在发现问题后未予上报,其中的教训非常深刻。连日来,他正在撰写一份书面意见,呼吁对“问题检验机构”实施问责。
  在此次“速生鸡”事件中,市食药检验所是作为第三方检验机构接受委托的。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上海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产业,仅市质监局今年审核认定的具有资质的机构就有64家。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在接受商家的检测委托时,大多在合同中约定保密义务。一些检验机构便以此为理由,认为独立第三方机构没有义务公开客户的资料。厉明对此反驳道:“保密的前提是合法,对非法行为、信息保密的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他举例说,律师对客户的资料信息也具有保密义务,但如果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律师发现其委托人正在酝酿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行为,就必须向政府部门及时报告。“当商业利益和公共安全发生冲突时,必须以公共安全为先,这点必须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厉明表示。
  确立重大信息
  法定报告制
  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食品检验机构的信息申报是否有明确规定?厉明翻遍法规后发现,现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对食品生产、销售方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法定义务和职责,也覆盖到了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责任和处罚,但是没有明确对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的责任。
  不过,他查阅到卫生部此前在《关于印发〈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的通知》中曾规定过,“食品检验机构接受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发现含有非食用物质时,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向食品检验机构所在辖区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报告,并保留书面报告的复印件、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身为律师的厉明说,卫生部规范性文件是具有法律强制效力的规定。“他建议修改《上海市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对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设定重大信息申报的法定义务。”
  市政协委员朱同玉在接受采访时建议,不妨借鉴传染病强制报告制度,设立第三方独立食品检验机构的定期报告制度。“法律规定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对病人的病情隐私保密,但是对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法律规定医院必须在接诊后的规定时间内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朱委员说,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上报的医疗机构要被问责,食品检验机构为了客户利益瞒报信息也应设定法定责任。
  制度漏洞成
  违法行为“避风港”
  来自食品安全执法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刘震华告诉记者,“速生鸡”事件发生后,上海质监系统已经向所有申报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在发现重大食品安全违法线索时应及时报告。“建立重大信息报告制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此前由于缺乏这种制度,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一漏洞钻空子,为其食品加工的违法行为打掩护。”
  据他介绍,目前政府对食品的抽检大多有检测指标,指标外的化学添加剂由于缺乏标准很难测出。此前有个别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恶意添加非法物质,但他们不了解政府究竟检测哪些项目,担心在政府部门的抽检中被发现,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验。“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政府抽检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果第三方检验时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那么一般政府抽检也很难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不主动申报的制度漏洞,用第三方检测来给违法行为“投石问路”,以此规避政府检查。
  瞒报信息者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防城港市食药检验所通过省级资质认定评审
本报港口讯& 近日,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通过了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组的资质认定现场评审,标志着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具备了食品检验、检测能力,能够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验检测报告书,填补了我市无专门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空白。
在8月28日至30日的评审过程中,由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派出的评审组专家,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标准,通过查阅档案资料、人员比对、见证试验、样品复测、仪器比对、加标盲样考核、现场演示等方式,对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的质量体系运行和能力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现场评审,考核了管理体系全部要素和资质认定申请109个项目的全部技术能力。专家们对该所实验室资质的授权地位、第三方公正性、检测报告的真实可信性、资质和检测检验水平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通过资质认证后,防城港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可开展包装饮用水、食用油脂、糕点类、食品相关产品等109个检测项目,将重点开展柠檬黄等色素添加剂、苯甲酸等防腐剂、糖精钠等甜味剂、亚硝酸盐等护色剂、沙门氏菌等致病菌、食品关键安全指标,以及常规理化和微生物项目的检测工作。(张宁 路燕)
显示更多评论
24小时排行
Copright @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防城港市新闻网
主管:中共防城港市委宣传部&&主办:防城港日报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网警备案号: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合作QQ:&&&&甘肃省药品检验所
|| || | ||||
&&&您的位置: &&&&&&&&&&兰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举行开业揭牌仪式
兰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举行开业揭牌仪式
作者: 增加时间:
&&&&&&&&&& 3月21日,兰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举行开业揭牌仪式。
在揭牌仪式上,邱国玉所长做了重要讲话,甘肃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所长赵建邦一行到场祝贺并致辞。
兰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是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政府检验检测实验室,隶属于兰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承担兰州市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的行政监督、产品注册和委托检验任务,同时开展检验标准、检验方法、检测技术、质量评价等相关科研工作。现有职工60人,拥有大型精密检验检测仪器设备200多台,总价值约3000万元。
在开业揭牌仪式上,赵建邦所长代表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对兰州市食品药品检验开业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市食药检所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认清自身肩负的的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为全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要发挥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不断积累检验检测经验,夯实检验工作基础。三是祝愿兰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在今后的道路上再接再厉,使工作不断取得突破,为全市人民饮食用药安全做出更大更重要的贡献。
兰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于今年3月通过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专家组评审,取得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证书》,并获得以下品种与参数检验能力和资质:食品品种3263个、食品检验参数102个;保健食品检验参数114个;食品相关产品检验参数32个。药品品种2296个、药品检验参数13674化妆品检验参数74个;空气洁净度检测参数10个;生活饮用水检验参数36个。(兰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供稿)
地址:中国兰州渭源路58号
邮编:730000
网址:www.gsyjs.org
版权所有:甘肃省药品检验所
ICP备案:申请中 技术支持:兰州科信网络当前位置:>>>>>>
大力推进一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做强做大――全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原则权威解读
  编者按
  今年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4〕8号)正式印发,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文件明确了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把这项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4月10日,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工作座谈会,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工作组组长、中央编办副主任张崇和,从充分认识整合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整合工作需要把握的原则,以及各相关部门如何组织和安排整合工作3个方面,对整合工作做了详细解读。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工作组组长、质检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从转变思想观念、推进法律法规立改废、完善配套政策和明确发展路径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目前,这项工作即将深入展开,各相关方面都非常希望掌握、吃透上级精神。在质检总局科技司、国家认监委的支持和帮助下,本报对这两个重要讲话进行了编辑整理,希望对相关部门开展整合工作有所帮助。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 促进行业做强做大
  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工作组组长、中央编办副主任 张崇和
  意义重大――
  整合势在必行
  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提出,整合一批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国办发〔2013〕22号)将这项工作列为一项重点任务,明确由中央编办、质检总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2013年到2015年按年度分三批完成。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4〕8号),对10个重点部门23个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了6个方面19项推进整合的任务。这是国务院新一届政府在新时期作出的一大决策,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一大举措。
  目前,我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既有为机关提供技术支撑的,也有开展经营性业务的,普遍存在政事不分、事企不分、定位不清等问题。类似的情况表明,政府既在监管又在举办,举办的事业大部分面向社会开展经营性业务,需要政府转变职能。
  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是做强做大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呈现出典型的“三期叠加”格局,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
  检验检测认证属于高技术服务业,其大力发展对于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共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2.6万多家,普遍规模较小,布局结构分散,检测品种单一,重复建设严重,不少机构重复检测、结果不互认,“小、散、乱”现象比较明显。有的部门直属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就有70多家;有的地方同样是对水的检测,环境、水利、农业、卫生、质检、食药、国土、住建等部门均承担了检测职责,这是典型的“九龙测水”。类似状况迫切需要通过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规模效应,做强做大检验检测认证行业。
  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地方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广东省国资委整合系统内15个检验检测机构,交由广业公司管理,形成了总资产7.83亿元、从业人员1500多名的检验检测集团,规模效益明显增强。2005年,上海市合并机电技术、电子仪表标准计量方面的6家检验检测机构,检测项目由当年的2500多项拓展到目前的4300项,涉及近8000项标准,检测品种明显增多。
  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是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跨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快速进入,已经占据我国市场份额的25%,外资机构数只占我国机构数的0.5%。这些跨国公司都是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他们效率高、效益好、实力强。瑞士通用公证行(SGS)在中国大陆只有50个实验室、9000名员工,年收入达40多亿元。我国省以下质监系统检验检测机构2700多个、人员9万多名,年收入只有200多亿元。同时,目前我国还没有国际公认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很少 “走出去”打开国际市场。如果不尽快优化整合,提升综合竞争力,不仅难以满足国内发展要求,也难以适应国际发展趋势,还有被“洋检测”冲跨的危险。
& & 大力推进――&
  突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
  国办8号文件强调整合工作的总体任务是,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界定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功能定位,大力推进整合,优化布局结构,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整合的基本原则,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减少重复建设,实现信息共享、结果互认;二是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三是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确保平稳过渡;四是分业推进、分级负责。
  为此,需要着重把握以下4个方面:
  大力推进部门内、系统内整合。
  这是整合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2014年工作的中心任务。从中央一级来看,部门内整合的空间相对较大。推进部门内整合,关键要抓好4件事:
  一是深入调查摸清家底。摸清现有机构底数,摸清业务门类、人员编制、资产负债、财务状况等,细致梳理、深入分析,对职能萎缩、规模较小、不符合发展需要的可予以撤销,对业务相同相近的明确整合方向。
  二是结合分类明确定位。这次整合的重点是事业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可以结合事业单位分类工作,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对于仅为机关履行行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或完全从事公益性检测、不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可划入公益一类;对于既为机关执法监督提供技术支撑,又面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的,应划入公益二类;对于主要从事经营性检验检测服务的,应直接划入经营类。
  三是多种方式推进整合。各部门所属的检验检测机构情况不一,有的是独立法人,有的是非独立法人;有的规模大,有的规模小;有的主业是检验检测,有的检验检测只占一小部分。研究制定整合方案时,应区别情况、因地制宜,多种方式推进整合。机构能整合的,尽可能整合机构。机构难以整合的,可分解职能、整合业务,相应划转人员编制和设备设施等。同时,各部门也可探索其他合适的整合方式。
  四是释放活力转企改制。在生产经营类检验检测机构整合中,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落实企业自主权,增强生机活力,充分发挥资产纽带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多种途径加快转企改制步伐。对于主要从事经营业务的,具备条件的检验检测机构,在整合的同时,可同步推进转企改制。对于与国有企业业务联系紧密的,可考虑并入国有企业。对于完全市场化的竞争性行业,与公有制企业或非公有制企业业务相同相近的,可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进行整合,也可探索国有资本退出,但要注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此外,有些部门还要研究制定系统内整合方案,应按照便民高效、服务可及的要求,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尽量做到“同地同检”。国办8号文提出,对于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同一区域内的机构要实行综合设置。落实这一要求,首先要对同一城市的检测机构综合设置,其次可按直属局综合设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整合区域和范围。
  大力推进跨部门、跨行业整合。
  国办8号文件提出,对事关国计民生、分属于不同部门的相同产品的检验检测认证职能进行整合;鼓励条件成熟的领域或产品开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的整合。这是整合的难点,是亮点,做好了也是打破部门所有格局,解决重复建设、重复检测的“釜底抽薪”之举。
  2011年,辽宁省庄河市整合农发局、粮食局、海洋渔业局、卫生局、食药局、工商局、质监局7个部门所属8个检测机构的食品检验检测职能,成立庄河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政府拨款降低40%,检测水平和收入大幅提升,充分发挥了全市检测龙头作用,业务逐渐辐射周边地区。上海市投入近50亿元,将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测试中心、食品药品检验所、食品药品包装材料测试所等整合成为上海市检测中心,强化了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技术支持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两大职责。目前该中心已集中办公,建立了理事会,由上海市副秘书长分管。
  中央级机构在这方面也有一定余地。交通运输部中国船级社和农业部渔业船舶检验局,都定位在船舶检验,只是船型不同,如果能够整合起来,有利于资源共享、做强做大。国资委所属16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分别由机械、轻工、纺织、商业、建材等8个协会代管,可结合行业协会脱钩工作推进整合,有的可并入其他相关部门的同类机构,有的可直接并入相关国有企业。
  大力推进跨地区、跨层级整合。
  这是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做强做大的根本出路,有利于打破地方分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体系。在这方面,虽然国办8号文件主要是对地方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整合工作仍然关系密切。质检总局拟开展特种设备行业检验检测机构纵向整合试点,推进全国范围内以资产为纽带的整合,建立专业检验检测集团,既涉及纵向整合,也涉及横向的跨地区整合。在食品药品、医疗器械领域,食药总局检验检测资源不多,但不少地方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检测机构体系,短期内纵向整合有困难,可以考虑先松散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可用的检验检测合力,再逐步推进资产等方面的实质性整合,在此基础上组建若干跨区域检测集团。江苏省将除南京以外的市县所属锅炉检验所和特检机构进行了整合。贵州省质监局将锅炉检验所和贵阳市锅炉检验所合并,组建贵州省锅炉压力容器检验中心。跨地区、跨层级整合有难度,看条件,看可行性,但是方向,是需要,必须努力推进。
  大力推进一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做强做大。
  这是整合工作的最终目的。国办8号文件提出,整合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整合,转企改制基本到位,进一步做强做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形成现代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实现这些目标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针对我国检验检测机构的现状,应区分情况、分类指导。
  一是提升一批。中检集团、中国船级社等规模相对较大的机构是行业“领头羊”,已经具备做强做大的基础,下一步重点是通过整合,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减少政府干预,增强内生动力,激发生机活力,不断拓宽业务领域,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真正培育为世界知名品牌。
  二是壮大一批。我国是一个信息产业大国,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相关领域检测市场空间广阔。工业信息化部所属的“赛”字系列实验室,即赛宝、赛迪、赛西、赛普,已有一定规模,具有很大潜力,应抓住机遇尽快整合,不断提升综合实力。
  三是扶持一批。对于目前规模相对较小、但有一定检测品种优势的机构,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其逐步做强做大。同时,还要放宽视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检验检测机构整合。
  精心组织――
  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各相关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把握方向,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确保各项任务顺利推进、落实到位。
  加强领导。
  为做好整合工作,中央编办会同质检总局等部门成立了专门工作组,负责督促指导国办8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研究整合涉及重大问题,研究拟订工作安排和相关政策措施,组织协调跨部门、跨行业整合的重大事项等。各相关部门也要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配备专门力量,明确落实责任,按照国务院要求,按照“分业推进”的工作方针,精心组织,完成好本部门本行业的整合任务。有重点任务的部门也可以考虑建立工作小组。
  吃透文件。
  做好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不仅关系到中央一级相关改革的顺利开展,而且对地方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要深刻领会国办8号文件提出的要求和任务,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58号)等文件精神,注意与行业改革发展相衔接,注意研究国际趋势,系统地贯彻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好各项改革任务。
  协同配套。
  国办8号文件提出要研究完善产业、财税、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等配套政策。中发〔2011〕5号文件及配套文件对事业单位转企方面已经有了明确规定,还需要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结合实际,研究整合工作中涉及的政策性问题,为顺利推进整合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撑。
  需要强调的是,清理政策法规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真正放开市场,打破行业壁垒和部门垄断,必须从源头上解决政策法规障碍,只有这样社会力量才能进得来。这项工作不只是质检总局、法制办、中央编办的任务,最主要的是靠各相关部门做好基础工作,尽快提出本部门本系统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清理建议,以便相关部门按程序做好修法工作。
  大胆探索。
  各部门所属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情况不同,整合的方式方法不能“一刀切”。不搞“画地为牢”,不设统一模式,鼓励大胆探索,有共性问题集体研究,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交流。同时,要注意把握节奏,既不失时机推进整合,又考虑单位实际和员工的承受力。条件成熟、形成共识的,要抓紧推进。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实施的,可先行试点,进一步积累经验、创造条件,逐步推进。
  务必重视四项工作
  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工作组组长、质检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 孙大伟
  转变思想观念
  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是一项超前的战略部署。从全球看,检验检测认证领域收购兼并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经济不太景气的情况下,这个领域相关的业务职能还在拓展,现在的国际技术贸易措施更多的是依赖检验检测认证手段和措施。此次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是为了做大做强,解决“小、散、乱”的现状,要在体制创新上下功夫,还要下放行政审批,进一步激发活力。
  目前,国际检验检测认证公司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整合。业界普遍认为,中国目前是全球范围内发展空间最大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我国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是巨大的。由于体制机制等方方面面的障碍,我国的机构在专业领域里无法实现综合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难以与国际巨头竞争。因此,要有思想观念的转变,不但要从支撑行政管理的角度,还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考虑,来认识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
  推进法律法规立改废
  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整合工作最终目的是做大做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这就需要解决法律法规的障碍,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这也是《实施意见》中提出的一项重点任务。要摸清底数与基本情况,查找与检验检测市场健康发展明显不适应、不一致、不协调的法律法规,同步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立改废工作,促进整合工作开展,保障整合工作成果。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希望大家予以重视和积极配合,尽快开展工作。
  完善配套政策
  配套政策是顺利推进整合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基层同志一直呼吁、最为关心的跟进措施。目前有很多已出台的政策适用于整合工作,下一步在整合过程中所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政策规定,可以进一步研讨并提出需求。相关部门可以提出一揽子整合配套政策,打通改革整合的政策通道,形成强有力地政策支持。尤其要加强对先期改革试点单位的政策扶持,鼓励大家看准方向,抓紧推动整合,在检验检测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明确发展路径
  对于面对市场发展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一定要促进其按照“专业化、集团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去做大做强,提升一批、壮大一批、扶持一批,这也是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2020年的工作目标。
  推进专业化提升,解决“做专做精”的问题。促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由提供单一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向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等综合服务发展。
  推进集团化整合,解决“做强做大”的问题。引导各类检验检测机构聚集发展,推动检验检测产业规模化发展,推进市场化的运营,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检测市场的占有份额。
  推进国际化发展,解决“发展方向”问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开展检测能力的国际互认,努力开拓国际检测市场,提高检验检测市场的国际占有率。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贸易的发展,我国出口产品遇到进口国越来越多的技术措施,迫切需要把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做大做强,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而推动我国产品出口。
  对于根据需要保留的公益类实验室,要促使其回归公益的职能,为政府政策法规出台提供技术支持,为社会化检测机构的监管提供技术支撑,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服务,同时要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尤其是遇到重大突发性事件,还需要公益类的技术机构发挥支撑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堰核桃品种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