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6浙江三本院校排名的学生 民办本科 我可以申请香港的研究生吗

“高不成,低不就”&三本需要“独特存在”吗
&&&&来源:&&&&
&&&&&&字号
原标题:“高不成,低不就”三本需要“独特存在”吗
  三本招生咨询会现场 图片来源:
  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当下,越是低端的院校,越无所谓考生的高考成绩。那么,什么才是这类院校应该关注的呢?是否又意味着现行的三本及以下院校的招生录取方式,应该重新思考?
  高考招生渐进尾声,相比高分考生冲刺北大、清华的紧张心情,其他分数段的考生心情也很复杂。尤其是高考成绩介于两个录取批次之间的考生,他们可谓“高不成,低不就”――成绩达到更高批次的录取线,但未必就能被该批次录取。其中,又以分数达到三本院校录取分数线的考生最为典型。
  “这样的学生最难作出选择,因为三本院校学费高昂,除了能考研之外似乎也没什么出路,找工作时,三本的毕业生和专科生一样待遇,但是稍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不会放着本科不上,让孩子去读专科。”江西省某民办高校学生王志东如是说。
  于是,三本院校计划就这样变成了一个“独特的存在”,让考生、家长们对其非常谨慎。这又不禁让人反思一个问题――三本批次是否要单独存在?如果把它并入二本,或是并入高职高专,学生的选择余地是否会大许多?
  呼声与实践
  取消三本的呼声有迹可循。
  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在2013年的一场高校报告中预计,5年内高等教育将取消“一本、二本、三本”的提法,还民办高校以活力。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建议国家取消三本批次,并将该部分计划划入职业教育,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而普工、技工严重不足的局面。
  而就在日前,江苏省共11所民办二级学院取消了三本计划,只不过其初衷并非为了发展职业教育,而是为了整顿“校中校”、“假独立”等独立学院转型不合格等问题,其原本的招生计划归于母体二本院校。
  取消三本,江苏的例子也许非典型。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省市将三本批次合并到二本批次录取,如浙江、福建、山东等地实行本科重点批次、非重点批次和专科批次录取;一些一本高校放在三本招生的国际合作办学专业因办学质量不高,“圈钱”意味浓于诚心办学,正在逐渐“萎缩”甚至被取消。
  种种上述做法,在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别敦荣看来,是一种积极的动向。“教育主管部门曾经认为划出多个批次招生,有利于不同层次的院校招收到相应的考生,但实际上高考作为国考,政府给院校分层的做法,直接导致了三本院校在高考录取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很多民办本科院校招生情况甚至不如高职高专第一批次。”
  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之前,三本院校的录取率几乎是百分之百;2010年开始逆转,多数三本录取率下降;到了2012年,不少三本院校的录取率猛然下降到50%左右。
  是否因为考生人数下降、生源危机,促使一些省份做出取消三本招生的举措?别敦荣认为,尽管近些年来三本院校存在明显的生源危机,但包括独立学院、民办院校在内的三本院校每年仍要吸纳近百万的考生,因此取消三本招生的做法更多的是为了纠正批次划分不公平、满足考生个性化选择的需求。
  彻底放开的可能性
  回忆一起等待录取通知书的那段日子,王志东想起一件“很有趣”的事――高考成绩越不理想的学生,收到的“录取通知书”越多。
  “成绩最差的那位同学,居然收到了近40封‘录取通知书’,有的承诺本科文凭,有的承诺免学费,有的承诺包工作……着实把大家吓了一跳。”王志东说。事实上,就连他本人也接到过若干份盖着红色公章、写着录取专业、报到时间的“录取通知书”。后来他才知道,这些来路不明的“野鸡大学”专盯成绩差的学生,“都是为了生源呗,野鸡大学的老师也要混口饭吃。”
  王志东的理解,似乎也无可厚非。但这起码暴露了一个倾向,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当下,越是低端的院校,越无所谓考生的高考成绩。那么,什么才是这类院校真正应该关注的重点呢?是否又意味着现行的三本及以下院校的招生录取方式,应该重新思考?
  教育专业社团中华教育改进社(始建于1921年,2011年恢复重建)日前发布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建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建议,高职、专科和三本院校可直接依据学生高中提供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或根据专业设置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情况进行录取,不再需要报考三本及以下院校的学生参加统一高考。
  中华教育改进社恢复重建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三本以下招生应关注学生的技能和特珠才能。如此一来,将有约50%的学生不需要参加高考,“上千万人的高考变成只有四五百万人参加,这将是一个极大的变化”。
  事实上,日本、美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职业学校录取早已是如此,国内一些省份也已经在试行类似的做法,依据考生的高中成绩进行高职阶段的录取。
  “允许学生在统一的平台上填报30个志愿,在学校预录取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一个就读志愿。通过学生的放弃实现多样化选择,将使得招生标准就不再由政府说了算,而是学校说了算。”储朝晖说。
  是否“一放就乱”
  但凡高教改革,上级主管部门最担忧的事就是“一放就乱”。这似乎成为影响高教改革“最合理”的理由。更何况方案中的改革想法,涉及教育主管部门最关心的办学自主权。现实与否,成为人们最先提出的质疑。
  在储朝晖看来,三本及以下院校的招生情况,短期内也许会让人觉得混乱,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而言,“真正吸引学生的是一所学校的特色、优势,办学质量高低与否必然要在招生中真实地展现出来” 。
  他表示,方案的最大争议来自于“政府是否要完全退出考试、招生”。按照方案,不再有招生计划,而是交由专业评估机构提前半年依据学校的师资和硬件条件确定招生专业及各专业的学位数。“实际上,方案并没有让政府完全退出招生,而是让政府从现有的包揽状态下一步步退出,最后承担监督、服务功能。”
  这套由政府发挥监管作用,民间机构发挥主体作用,学校进行专业考查的新体系,在别敦荣看来,至少在短期内并不具有可行性,“减少政府干预虽然是中国教育改革共同的呼声,但如今没有任何一家单位敢说抛开政府,能够把涉及千万人口的事情做好”。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参考他国教育制度开出的“药方”,并没有很好地结合中国的国情。
  “如果一定要让一部分高校不参考高考成绩,自己组织考试录取的话,在中国现在可能只有‘985工程’院校可以这么做,因为它有充分的社会声誉,能够获得绝大部分人的信任,除此之外,其他的院校都存在信任危机,一旦放开,其后果只可能要么走向混乱,要么走向死亡,难有一条光明大道。”别敦荣解释,整个社会把公信力寄托在高考录取上,不参加高考的人被认为水平低、不用高考来招生的高校被视作“野鸡大学”,只有“985工程”院校可以用自身的公信力来尝试做这件事,但实际上,由于涉及最敏感的公平问题,“985工程”院校也不敢贸然行事,其在自主招生上表现出的慎之又慎的态度就是证明。
  不参加高考,就一定不能获得社会认可?这个问题现在悬而未决。起码,南方科技大学2011年就有45名学生拒绝参加高考,揭晓他们的前途与命运还有待时日。
  改革强调公平
  尽管在改革方案上有不同认知,但是储朝晖、别敦荣却形成了一项共识,即三本招生改革不是简单化地对院校进行分类、定性,而是应该把多批次院校放在一个平台上,供考生、家长去判断、选择。
  行政命令下造成的不公平是显见的。譬如,招生指标。储朝晖表示,各省的招生指标是一个计划中的数字,由省内高校来分,指标倾向高端学校而非低端学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取消计划分配指标,通过核定学校师资、硬件等条件确定招生数,更加符合三本院校招生规律。
  别敦荣指出,除此之外,还有两个“不公平”:一是通过行政命令将高职院校人为地划作第四批次,导致它只能招低分考生,而实际上一些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效并不比二本院校差。这对学校而言是不公平的;二是仅仅根据分数将学生放在了不同的批次,有些高分考生即便想选择高职高专,因为不能跨批次填报志愿,他们的求学意愿难以得到满足。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
  “现行的高考制度整体上还不须要废除,改革所要做的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取消那些行政性的刚性限制,以及那些导致各种不公平的机制。”别敦荣说,除了“985工程”院校,其他所有院校应该放在同一批次招生录取,“这样一来,三本院校招生就不至于出现‘姥姥不爱、舅舅不疼’的情况,而所有院校就是‘萝卜白菜’,家长、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院校的办学质量以及就业认可度来选择心仪的院校,这对三本院校来说可能是更好的出路。”(温才妃)
(责编:白冰(实习生)、熊旭)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武汉三本优等生有望破格上香港名校 读研时间仅需1年_新华湖北
您现在的位置: >
武汉三本优等生有望破格上香港名校 读研时间仅需1年
10:44:56来源:
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记者 张瑜琨 实习生 韩天伟 通讯员 于潇)“武汉学生素质高,我们也非常希望加强与内地的交流。”昨日,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树仁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四所香港大学知名教授首次组团来汉参与香港硕士教育联展,为准备赴港留学的武汉学子提供现场咨询。
预计今年报名人数达600人
以往赴港留学,武汉学子只能通过网上报名参与,与香港教授的交流也仅限于网络视频。武汉作为2013年香港硕士教育联展的第四站,无疑为广大有意赴港留学的本科院校学生提供了一个与港校教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据教育联展负责人陈少泓介绍,之所以今年组团来汉招生,原因有两点:“首先,武汉的学生素质比较高”,近年来申请赴港留学的武汉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报名人数每年增长30%左右,今年将按照1:10—1:20的比例招收硕士生。
其次,武汉在地理位置上属于较中部的位置,“我们希望能够选拔出一些优秀的学生,作为推动香港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纽带。”陈少泓如是说。
来自香港大学统计及精算学系副教授杨良河补充道,2012年报考香港硕士留学的人数就有500人,“目前报名还未截止,估计今年报名人数会达到600人左右。”
读研时间仅需1年
“在香港读硕士只需1年就可毕业,学期较短。” 杨良河介绍道。
此次教育联展的负责人之一卢红颍解释,这一年的留学是授课式的,不同于研究类科目,主要是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但学生毕业后拿到的仍是硕士学位,“若有学生想继续深造,可申请研究科目,时间为2年,另外还可以攻读博士,时间为3-5年。”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周叶子坦言,选择香港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学习年限短有利于就业,还可避免GRE考试(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这个考试难度相当大。”
新增环球市场管理学专业
“环球市场管理学是一门我校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管理学院合办的一年全日制硕士课程”,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环球市场管理学理学硕士课程的主任萧霍绮文博士表示,第一学期学生将在英国就读,第二学期则是在香港就读。
同时,萧霍绮文博士介绍道,对学生的考查形式中未设置面试环节,要求学生的GPA(平均成绩点数)必须达到80分以上,雅思成绩在7.0以上,另外还需要一份self-statement(个人简介)和一个推荐人,其中GPA和雅思成绩是主要考查项目。若个别学生GPA成绩特别高,但是雅思成绩在6.5-6.9左右,“我们也会考虑招收,但是需要在英国进修一个暑假的英文课程,随后便可直接入学。会优先录取一本、二本高校的学生,三本中如果有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破格录取。”
(见习编辑 :何侃)
相关新闻:
新华网湖北频道诚邀广大网友投稿,您可以用相机或手机记录下身边的感人故事,精彩瞬间。
请将作者、拍摄时间、地点和简要说明连同照片发给我们,我们将精选其中的好图、美图在页面上展示,让所有新华网友共赏。内地招生十年 香港高校理性回归
  “港校热”高烧已退,但魅力尚存
  近几年的数据表明,内地毕业生近半在香港就业
  在许多学生和家长眼里,港校多年来一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严谨认真,哪怕是一本小小的招生手册,都设计得相当精致;第二印象就是“牛”,招生官的态度很和蔼,但招生要求很高,要笔试还要面试,英语成绩要好,综合素质也要好。
  那么在招生工作官眼中,浙江学生和家长又是怎样的形象?
  昨天,记者采访了负责招生工作的香港城市大学对外联络事务主任张嫦清,和香港中文大学入学及学生资助处陈先生。
  ●问:10年来,你们觉得内地学生和家长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张嫦清:由于网络的发展,各种信息渠道畅通,加上港校经过多年在内地招生,考生及家长普遍对港校已经有了基本认识。早期,来咨询的学生成绩良莠不齐,现在的学生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对就读港校的优势比较了解。
  陈先生:我们学校2005年开展了“学生大使计划”,邀请内地本科生参加,在假期回乡探亲时宣传港中大,介绍自己在香港学习和生活的情况,这也提高了内地学生对我们学校的了解。
  最初在内地招生时,学生和家长的咨询,多集中在学校是否只有文科专业、是否用中文授课、毕业后能不能留港等。近年的问题则比较有深度,包括不同专业的特色和要求、到外国交流的机会、学生在港的适应情况等,其中问得最多的是,怎样的成绩才有机会入读港中大。
  ●问:在港校就读的内地生,给你们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张嫦清: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啦。大部分的同学在到港后一两个月就可以适应下来。
  陈先生:我们学校在内地录取的学生,很多都是高考名列前茅的尖子,入学后也能保持优秀的表现。他们一般能很快投入大学生活,当中不少也热衷加入社团。根据学校的统计,去年毕业的内地生中,以甲等荣誉毕业的占17%,高于全校毕业生获甲等荣誉的比例。
  ●问:内地生毕业后的发展如何?
  张嫦清:在香港城大就读的内地生毕业后,54%选择到海外或留港继续攻读硕博;40%留港工作;6%返回内地发展。
  陈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内地毕业生中,有不少同学为跨国企业聘任,也有同学任职内地政府机构。2011年毕业的,有59%留在香港就业,17%在香港继续升学,3%在内地就业,21%往海外升学。
  ●问:怎么看“10年里,港校对内地的吸引力在降温”的说法?
  张嫦清:从热到恒温,这个发展过程很正常。教育部批准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初期,内地家长和学生对香港和它的教育制度、师资及学生素质都不了解,对送子女到港求学有很多疑问,但也未能抗拒当时的“香港热”,而报考了港校。
  这几年,大家对香港的认知度提高,加上内地教育发展迅速,有部分学生在深思熟虑后,选择留在内地升学。因此,报考香港学校的情况由追捧回归理性。
  陈先生:前来香港中文大学升学的内地生,不少都是向往较灵活的教育制度和国际化环境,但又担心去欧美国家,会欠缺照顾,在生活适应上容易产生问题,从而选择了香港。所以当初的“港校热”虽然已退烧,但港校的魅力仍然不减,不少优秀学生仍会理性报考。
  我看到的港校内地招生史:从20人到200人
  教育记者当了8年,我一直跟踪采访港校内地招生,这次与两位港校招生官深谈后发现,港校在内地招生的14年历史中,有着不少故事。
  据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两位招生负责人介绍,自1998年开始,这两所港校就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与内地大学合作,透过香港赛马会及特区政府资助的奖学金计划,每年从已经进入其内地合作高校的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
  “城大1998年就来内地招生,当时我还没负责相关工作,专门查了资料才知道,我们当时是和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合作的,每年会从这两所大学的学生中选拔约20~30名优秀学生。”香港城市大学对外联络事务主任张嫦清告诉记者。
  当年香港中文大学的内地合作伙伴更多一些,包括北大、清华及复旦。该校入学及学生资助处负责人陈先生说:“那时,每年学校招生人数有限,不过数十人。不过因有香港赛马会及特区政府资助的奖学金计划,这些学生都能拿到全额奖学金,包括生活费、学费和住宿费。当年到香港读书,基本不用花什么钱。”
  2002年后,随着特区政府给予非本地学生名额有所增加,两所学校逐渐增加录取内地生的数目。
  2005年,这两所港校同时被教育部列入国家第一批重点高校名单,通过“全国普通高考统一招生计划”招收内地优秀高中毕业生,向港校开放招生的内地省市区增加至17个;2007年两校又被列为统招提前录取高校,至今全国31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向港校开放招生。
  张嫦清说,近7年来,香港城市大学每年在全国招生约200人,在浙江招生人数每年维持在20名左右,变化不大。香港中文大学的招生人数则一直处于上升通道,2005年在17省、市、区共招收250名学生,至2012年已发展至在全国31省、市、区招收300名本科生,但在浙江的招生人数,近10年来没有明显增加,除了2005年~2007年有一拨小高峰,其余年份均维持在15人左右。
  浙江今年文科状元,舍港校选北大:“港校自由,但未必最适合我”
  姜动,今年浙江省高考文科裸分状元。在今年高考前,他曾经参加香港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并获得了20分加分。可最终,他决定放弃加分,把自己的志愿,锁定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当初动了去香港的念头,姜动说,主要还是冲着香港读书相对自由、开放的环境。为此,他还仔细做了功课,联系了一位本科在港读书,并且曾经在北大和美国一所文理学院都有过交换学习经历的学长。
  在和学长进行交流之后,姜动总结出不少信息:
  从硬件设施来讲,比如图书馆、机房、宿舍等环境,港校普遍不输国内顶尖学府,甚至还胜一筹。
  学长特别提到,港校的各种交流学习机会非常多,并且是打通国界的,比如姜动比较感兴趣的港大,每年本科生里,有两三百个交流名额,这种交流规模,可能超过内地名校。
  港校通常课程多学期短,学业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全英文教学的环境。
  教学上,比如商科学生,有很多做real case(真实案例)和presentation(项目陈述)的机会,训练出来的学生,在找工作时应对面试、顺利开展工作,有很大优势。
  港校确实是一个国际视野非常宽阔的平台,但深入交流后,姜动也发现,这种国际化也是需要主动出击的,如果不跟国际教授、学生、香港本地学生有各种交流和接触,在香港也会出现内地学生抱团的情况,国际化优势就无法发挥出来。
  “香港的高校对职业规划非常重视,从入学开始,就会灌输‘本科学习和就业对接’的理念。” 但是姜动坦言,从他的个性来讲,可能港校的“务实”和他希望“理想化”的追求还有点不同。他喜欢的自由,可能是在本科阶段,除了能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经济专业外,还能保持他对文学、历史的兴趣,“可能在北大,一百多门公选课里,我可以更多地接触到世界史,哲学史等内容。这点我是非常喜欢的。”
  无论是港校,还是内地名校,都各有特点。姜动说,这是无法用排名来衡量的。“我虽然没有选择港大,但还是非常欣赏港校的治学、培养理念,社会精英也往往是殊途同归,我的选择,只是发现自己更适合朝哪个方向发展罢了。”
  浙江学生的港校情结,越来越理性
  近5年,咨询读港校的每年增加30~50%
  从1998年开始“委托代招”至今,港校进入内地招收本科生,大多采用自主招生的方式,所以前去留学中介咨询的,多是些申请报考港校研究生的。对这10年来,浙江学子的港校情结,留学中介用一句话概括:热情不改,但日趋理性。
  施强留学杭州分公司亚洲部经理曹琳艳,负责港校申请多年。据她回忆,最早在2000年,就有想申请港校研究生的学生来公司咨询,但当时由于互联网不发达等各种原因,使得了解港校的渠道很少,申请也很困难,那段时间,来咨询的浙江学生顶多每年10到20人。
  7年后,这股热情彻底爆发。
  李莹,是新通留学香港项目的创始人。2007年的某一天,一直负责英国留学项目的李莹,接到一个咨询电话。“我记得很清楚,是浙江工商大学的一名男生打来的,他本科读的是电子工程专业,想申请去香港读研究生。”
  李莹决定试着帮他申请,结果成功了。令她意外的是,没隔多久又有一名华东政法大学法律专业的女生,来咨询申请港校的事,接着第三个、第四个……
  那一年,浙江学生对港校的热情,像杭儿风似的,“呼”一下刮起来。李莹很快意识到新的商机出现了。
  李莹估算了一下,近五年来,浙江学生对港校的需求一直处于上升期,每年有30~50%的增长幅度。2012年,到目前为止,来公司咨询的人数已经超过200人。
  这两年通过正规中介申请去港校读研,90%的学生都能如愿以偿。“港校招生,一向以严格出名,并不是靠钱就能入学的。学生的大学成绩平均分必须在80分以上,而托福、雅思成绩好,申请成功的砝码就更大。”
  曹琳艳回忆,刚开始,浙江的学生与家长并不知道这点,觉得花点钱就行了。她碰到过一位杭州家长,很想送孩子去香港读书,表示多交点钱也没关系。可小孩的成绩却不理想——大学各科平均分70多分,雅思成绩6分。曹琳艳把申请港校的苛刻条件如实相告,家长才悻悻而回。
  但是近几年,这样盲目的家长和学生已经绝迹了。
  目前申请赴港读研的浙江学生,主要集中在二本、三本院校。其中,选择各类商科专业的排第一,传媒类其次,然后才是工科以及社科类专业。李莹认为,这种选择与香港的金融地位分不开。
  在英美等国陆续降低留学门槛的当下,不少人觉得现在赴港读书的性价比不高。但一些精明的浙江家长却认为,赴港念书其实是一个“价廉物美”的投资。与去美国、英国留学相比,香港的出行、生活方式都跟浙江比较相似,孩子更容易适应在港的生活;更关键的是,香港的就业环境比较好,尤其对商科专业的学生来说,香港的金融市场氛围提供了大量优质工作岗位。而英美等留学国家,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对留学生来说,找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近年通过中介赴港求学的浙江学生中,有超过50%的学生选择留在香港发展,并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记者:章咪佳 沈蒙和 王卓琳)
】【】【】2016考研:去“港台”读研究生你了解吗?
2016考研如果有机会去香港或是台湾读研是不是觉得很洋气呢。近年来,内地生赴香港、台湾读研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是大部分内地考生对于这两个地方的读研信息所知甚少,下面给大家整理了相关信息,打算去那里深造的考生们赶快get。
香港是著名的购物天堂,但是比之更有名的就是它的大学教育。去香港深造有如下优势:
1、学校排名高,学历认可度高。在香港有两所大学的世界排名超过了内地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是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其排名是23和33名。此外,它的传媒专业、设计专业、商科等专业也是非常热门的专业,含金量大;
2、全英文教学,语言环境好,西方教学模式,可接受不一样的教学模式;
3、奖学金高。有些内地优秀考生在香港读研可以拿到全额奖学金,最高可达十几万元;
4、毕业后可以留在香港工作。
与其优势相比,要去香港读研还有很多硬性门槛。首先,去香港读研大部分不需要笔试,但是要准备很多资料和推荐。大学本科的成绩单、正式实习证明,做过义工或是专业方面的奖项对申请offer有很大帮助;其二,英语门槛高,部分香港大学承认内地的四六级考试,但因为香港是全英授课,所以申请者最好是通过托福or雅思考试,而且成绩不要太差;第三点就是花销大,虽然其奖学金很高,但是对于一些普通家庭来说,去香港读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还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台湾与香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风格。其高等教育包括大学、独立学院及专科学校合计161所。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公立清华大学、公立台北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等。与香港相比其优势有:
1.中文环境,生活、学习更容易适应;
2.学费低廉,生活成本低;
3.台湾大学的人文学科较强。比如类似传播学这样的“舶来品”专业,最先都是先传入台湾,后来内地才慢慢接触的,台湾在某些专业的研究上比内地要深入。
但是申请到台湾读研是件更麻烦的事情。首先台湾目前没有对大陆人才开放,不允许大陆人在台湾久留或就业。其次由于一些政策限制,你所要具备的硬件条件有:1、户籍所在地为大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及辽宁8省市地区;2、你的本科院校必须在台湾认可的院校名单之列。根据2015年最新的认可院校名单,国内共有129所认可院校。感兴趣的考生可以参考官方网站――海峡两岸招生服务中心,进行详细了解。
来源:文都教育
(责编:贾雪静(实习生)、林露)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三本院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