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男主是心理学家的小说吗?

心理学家不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原题《心理学是什么?》)
引子:如何让一个心理系学生吐血身亡
很多心理学专业的同学都遇到过这样的提问:
&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你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吗?&
&你是不是能够一眼看穿每个人的心理哦?&
&你以后是不是会做心理医生?&
&你会催眠吗?&
等等等等&&这些问题很多都能够在一篇网上流传的文章里找到,这篇文章叫做《如何让一个心理系学生吐血身亡》。&&&&
两种心理学
为什么这些问题能够让心理系的学生&吐血身亡&?学心理学的人能够做到这些不是很正常的吗?
答案可能在于:这个世界上其实有两种&心理学&。&&第一种&心理学&,从门类上类似于这样一些&学科&:&面相学&、&星相学&、&风水学&、甚至&成功学&。简单地说,这些 &XX学&都不是科学&&在这里,不是科学并不是指其封建迷信,或者全盘错误、毫无道理,相反,这些所谓的学问中常常是包含了一些有道理的成分的,所以至今依然吸引了大量的人们的追随;说它们不是科学,只是说他们往往不是建立在科学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许多个体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经验也是有实用价值的,只是经验总结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如科学研究的结果那么可靠,可能存在许多错误和纰漏,但往往有一定的道理,并且十分贴近生活。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些经验总结的内容可能会逐渐地被科学研究证实或者证伪,有选择性地进入我们之后要说的第二种心理学。总结来说,第一种&心理学&就是&非科学的心理学&或者&经验心理学&,最流行的名字叫做&江湖心理学&。&第二种心理学,也就是现代学科分类体系里所包含的心理学,则类似于&物理学&、&生物学&,是作为一门科学而存在,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既然是科学,就强调实证研究,所以心理学中会使用统计学工具,会使用各种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的途径。同时,科学也不一定像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些经验总结那样在某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实用功能,一方面一项科学研究往往只能针对一个局部细微的问题,很难涵盖全局,另一方面科学并不总是实用的,很多科学研究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探索真理,后来转化的实用技术和价值往往不过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心理系的老师和同学们所研究和学习的就是这第二种心理学,即应用统计学工具和实证研究方法的&科学心理学&。&除了&心理学学科&,还有从之前提到的两种心理学衍生出来的 &心理学技术&:既有&非科学的心理学&中衍生出来的技术,例如察言观色的读心术(如果是经过科学研究得来的,则可以归入后一种,但现实中往往都属于前一种)等等;也有基于&科学的心理学&研究的技术,如现代心理治疗(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是科学、还是艺术、还是伪科学得开另文单说,此文不解释)中的认知行为疗法中使用的一些技术,例如系统脱敏、认知辩论等等(原谅我因为学的是临床心理学方向所以比较容易想到这些,欢迎补充其他&&),或者基于记忆研究可以得到的一些有利于提升记忆效果的方式(如对记忆内容进行组块,非此专业方向,如有不准确欢迎纠偏&&),又或者是基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得到的一些可以用于教育的方法或规律等等等等。就像两种心理学的关系一样,第一种心理学衍生出来的技术的有效性、可靠性也会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而逐渐被证实或者证伪,有选择性地成为有科学研究支撑的心理学技术。&&&
科学心理学
什么是&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我们可以尝试用之前提过的一个经典问题来描述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你在想什么?&:&你&是谁,是什么样的人?心理学会研究&自我&、研究&人格、性格、气质&。同时社会上还不只有一个&你&,还有千千万万个&你&,所以心理学也会研究社会大众的群体心理。&在&体现的是当下的状况,心理活动是一个快速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秒、甚至每一毫秒的心理活动情况可能都不同,所谓&人心难测&,尤其是&女孩的心思最难猜&,这体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动态性和研究难度。这里补充一点就是心理学不只研究关于你的现在的心理活动,还研究关于你的过去的心理活动,即人的记忆。&想&即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无论是想解决一个问题,还是作出一个决策,这些也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有时候这个&想&不是&思想&的&想&,而是&想念&的&想&,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的心理活动不仅是一种思维,还带有一些或强烈或平缓的情绪和情感,而情绪和情感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什么&是你所想的&内容&,这内容不能无中生有、自行生成,而需要来自于你生活的体验所提供的&素材&,素材来自于你的感官,所以心理学也会研究人的各种感知觉。&还不止这些&&&你在想什么&,我&怎么&知道你在想什么?最理想的方式,就是通过仪器检测你的大脑活动、神经活动、以及你的呼吸、脉搏、皮肤电等等,你的心理活动就能直接显示出来,把所有看不见的心理活动还原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体生理活动,当然这难度很大,但是随着心理学与脑科学、生物学的交叉,现在的脑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际上已经在做类似的事情。要知道&你在想什么&,另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就是观察你的行为(就像Lie to Me里的Lightman,虽然印象中现实中并不存在微表情研究)。同时另一方面我&为什么&要知道你在想什么,也是为了要了解、预测、影响你的行为(通常是用于正式的社会活动,如教育、治疗、营销等,心理学家个人要影响你可没那么容易&&),所以人类的外在行为表现也被纳入了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还有一种特例,即有时候你说&这个人到底在想什么哦!&就是他的行为你难以理解,难以得知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所以心理学不光研究普通人常规的心理活动、以及它的生理活动基础和外在行为表现,也研究这些活动的异常情况或者病理情况,这就是心理学中类似医学的部分,即临床心理学(也就是我的专业方向),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持心理健康,也让存在心理异常、心理状态失调的人们能够更快地恢复和改善。&&&&
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领域的分野
把上面提到的两种心理学以及分别从它们衍生出来的心理学技术放到一起做一个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在两种心理学之间,社会大众、甚至包括很多我们心理学专业学生自己的兴趣很大程度上都在于那些非科学的心理学,因为它们往往生动、神秘而有趣;
在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和它衍生出的心理学技术之间,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我们很多人也可能更偏爱那些实用的心理学技术(当然不排除心理学系里还是有很多死理性派、技术控、Geek的!)。&但是这样问题就来了:
我们在高校里真正学习和研究却是&科学&的心理学,它们并非都像&非科学&的心理学那样有趣;我们更加偏重基础的科研,这往往不如培训用于实践的技术那样实用。高校教育和研究的现状与社会大众的了解和期望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小幅度的落差,这就是目前心理学在中国社会所处的一种尴尬的局面,也许某些其他学科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状况,甚至在国外这可能也是一种科学与实践领域分野的常态。&
其实,科学的心理学并不是真的那么无趣和不实用,只是目前条件下它创造的乐趣还不太受到大众的了解,它的实用价值也依然有待更多的开发和普及,这也是各位心理学专业的师生未来可以大有所为的地方!
&&【最后补充】&
为什么&心理学家不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用一个可能未必恰当的类比:科学心理学把心理当作人脑的功能、把行为当作心理的延伸(就像四肢是躯干的延伸)来进行各方面结构、机制与功能的研究,如果类比计算机科学(以我外行的理解),心理就是软件,生理就是硬件,感知觉是输入系统,行为是输出系统。为什么心理学家也不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就像&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和规律的科学,亦即研究计算机系统结构、程序系统(即软件)、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本身的性质和问题的学科&(来源:百度百科),而非拿一台未打开的主机箱猜里面的配置。
简单的说:
心理学家研究心理的规律。心理学家不读心。&&&&【再次补充】&发现一个重要的遗漏,即时至今日已经产生了很多非常有趣的研究和发现,此处举例推荐两个网站:&的&&和&的心理频道&&&&【说明】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本文只关注大众心目中心理学与高校中的心理学的分野,没有详细介绍心理学的各个具体分支,如果有兴趣了解这方面的信息推荐阅读马征同学的《》,比较详实,估计写得也很辛苦&&&&&&&&&&&&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親愛的寶寶們.來說悄悄話嘍
终于赶完论文了
猥琐发育别浪
只愿得一人心,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为什么坏事总是被你碰上?心理学家告诉你真相|心理|坏事_凤凰FM
为什么坏事总是被你碰上?心理学家告诉你真相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为什么人们总会偏向负面的事情和消极的思维呢?这要追溯到一万多年前远古时代的人类。在远古时期,无论是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都是相当的恶劣,生存问题成为人类的首选。当时的人们总是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地活着。人们
为什么人们总会偏向负面的事情和消极的思维呢?这要追溯到一万多年前远古时代的人类。在远古时期,无论是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都是相当的恶劣,生存问题成为人类的首选。当时的人们总是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地活着。人们惧怕野兽的袭击、担忧食物的来源、忍耐疾病的折磨、躲避天灾的祸害。当时,能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在温饱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人们根本就没能力去思考舒适和快乐。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远古人类因为长期找不到猎物而愁眉不展。某一天,人们外出狩猎时,发现一只小兔子或梅花鹿,便想方设法的去猎取它们;当收获了一只可爱的梅花鹿时,人们会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时开始出现快乐的情绪;第二天,人们又获得一只肥硕的大山羊,这时就更开心了,人们会高兴得大喊大叫并庆贺一番,甚至还会禁不住扭晃着身体舞动起来。可以说,人类在收获中,在生存得到保障之后,才开始体会到喜悦的心情。随后,人类的生存问题解决了,为了活得更好,又进化出更多的积极情绪。那么,为什么在我们的大脑出现想法的时候,总是负面的想法占多数呢?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凤凰读书读书计划,回复&心理&,看心理学家如何解释人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总碰上坏事。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加入凤凰读书计划,相信阅读的力量,开始改变人生的第一步。成为凤凰爱书人会员,你将会得到:1. 收到每日精选书摘,每周精致书单,从此再无选书之忧。2. 定期发送的图书礼包(多多签到有惊喜)。3. 一群志同道合的爱书小伙伴,互相监督,每晚读书,共同进步。4. 免费有声读物,涵盖最新畅销书籍。拿起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加入。从这一刻起,我们陪你见证改变!入群还有机会获得赠书哦!&
[责任编辑:李肖寅]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FM官方微信你的绘本读对了吗?看看心理学家怎么说 - 简书
你的绘本读对了吗?看看心理学家怎么说
如果你也有以下困惑●绘本到底应该怎么读?●绘本应该读到几岁?●什么样的绘本最适合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不喜欢绘本?●绘本到底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什么作用?那么,接下来的《绘本是最好的教科书》,将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合一功效。绘本是最好的教科书跟着儿童心理学家读绘本绘本的主题一直很想浓墨重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吴念阳老师的《绘本是最好的教科书》,于是,水到渠成。如何读绘本的安利,比比皆是,大多都是基于个人的经验,而这一本又有什么不同?那就不得不说说作者的背景,吴念阳老师是北大的心理学硕士,然后攻读了语言学博士。所以,这本书,是作者基于心理学、语言学的角度来谈绘本的。心理学:通过孩子大脑的发育,来解读绘本在孩子身心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语言学:通过不同龄段孩子言语习得的规律,来解释绘本对孩子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So,这是一本科学的绘本阅读指南。
为什么说绘本是最好的教科书?绘本是孩子习得概念的最佳方式孩子在学龄前,基本都是靠形象思维来认知世界的。通常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在6-7岁时开始初步形成。所以,对快慢、大小、冷热的认知,尤其是对不同名称类似事物的辨别(比如形状类似的扑克牌和银行卡),对抽象概念的认识,都是通过形象或者自己实践的感知才会明白。比如:“能与不能”就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很难用语言来表述清楚。但通过画面和语言的结合,孩子就很容易明白“能与不能”。在绘本中,画面1,两只小猪一起跳水塘。
“我能跳过水塘,你能吗?”
“我能”。
画面里,小猪跳过了水塘。
画面2,两只小猪一起跳木板。
“我能跳过木板,你能吗?”
“我能”。
画面里,小猪跳过了木板。
画面3,两只小猪绕着树跑。
“我能绕着树跑,你能追上我吗?”
“我能”。
画面里,一只小猪追上了另一只小猪。
孩子通过形象的画面或者各种具体场景,来学习抽象概念,并通过多个实例来概括出、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内涵,从而形成很难说明白的抽象概念。在绘本中,孩子通过各种人物、故事、事件,获得社会知识、自我认知,最终形成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倾向。绘本是最好的教科书什么是绘本?绘本也称“图画书”,是通过图画和文字来共同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图画不是对文字的简单图解,不是可有可无,很多时候,图画里包含了很多文字没有描述的内容、传递的信息、具体的细节和情感,它使得故事更加丰满。在孩子的大脑发育中,负责视觉功能的枕叶是相对于其他区域最早成熟的,孩子对画面的敏感度是远远大于文字,所以,画面成孩子认识世界的主要媒介。绘本优于其他读物绘本画面精美,天然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是“视觉动物”,天生喜欢色彩鲜明的画面,画面上的每一个元素都让孩子喜欢,喜欢看,多次看,看得久,看得细,观察力就提高了,阅读习惯就养成了。最轻松的识字就是在多次重复阅读绘本时识字。绘本具体生动,符合儿童的形象思维特征。绘本用平实的语言、具体的人物行为展示主题,并且同一主题经常呈现,给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概念实例。比如,《萝卜回来了》中,小兔在寒冷的冬天里找到了两个萝卜,其中一个留给好朋友,而收到萝卜的小动物又分享给下一个好朋友,这个不断分享的的场景反复出现,让孩子们明白有了好的东西是要和好朋友分享。
绘本是儿童视角,贴近儿童的真实生活。故事体为主的绘本用具体的场景和精美的画面,描绘了儿童熟悉的生活。故事的主角不是小朋友就是小动物,让孩子们有亲切感和熟悉感,对角色有认同感,能和故事里的角色发生心灵的共振。孩子反复看,模仿故事中的角色的行为模式、语言风格、兴趣爱好,最终他们的语言得到发展,价值取向得到熏陶。绘本阅读的困惑困惑一 ---
读书就是识字?大多数的家长,读绘本就像任务,甚至特别无感。有时,讲着讲着就会变成识字认字的考试。孩子可以背下来这个字,和真正认识的这个字,相差甚远。识字是字音、字形和字义的统一。当孩子可以拆分笔画时,才真正到了识字阶段。困惑二 ---每个故事都要说出个道理绝大多数家长,都有传统语文教育的“后遗症”,但凡是个故事,就得在故事中挖掘出道理。就算是没什么道理,也要点评一下故事里的好与不好。生怕孩子在这一样故事里没有收获和成长。7岁前孩子对道理的感受力很低;故事里角色的行为已经会让孩子获得正面的人生体验了。家长这样“痕迹”明显的做法,会让孩子产生抗拒心理,静观其变好过画蛇添足。学龄前的儿童都是通过观察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来学习道理的。困惑三 ---读图并不重要孩子对画面是敏感的,当你正口干舌燥地讲个没完没了时,孩子发现了画面里的小兔子,“这里有兔子”“这里有老虎”,此时的家长只想快快讲完,不仅不会认可孩子的观察力,还会推开孩子的手说,“别动,好好听故事。”如此几次,孩子就素然无味了。当孩子不专心时,你又急了:“专心一点”。读图,是儿童发展观察力的重要的途径,也是儿童审美情趣发展的必经过程。对于孩子来说,图比字更重要。困惑四 ---读故事还要互动?在读绘本的过程中,家长基本是照本宣科,封闭阅读,不允许孩子打断。有的读过之后,有意识的互动,但封闭式的问题居多,比如“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孩子的没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没有练习说话的机会。困惑五 ---为什么一个故事反复讲,什么时候可以自己看?对孩子来说,反复听一个故事,是在学习母语句子的构成。神奇的是,他们不需要知道语法就可以把主谓宾定状补排列好,完全是大脑接收、分类和内化的结果。低幼的孩子喜欢反复听一个故事,因为熟悉的故事他们有预见力,参与感强。等他们的语言能力发展到可以自由复述和对话时,他们就会追求新的故事了。困惑六 ---孩子喜欢淘气,不喜欢读书?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请家长们自问:是否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带TA一起读书?是否陪孩子一起读书?是否和孩子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还是总是拿书里的故事训斥孩子?家长闲暇时是否自己也在读书?家里是否有相当数量的图书?经不住问,那就从今天这本开始吧。困惑七图画书对识字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太简单了?孩子已经上了小学,还能读绘本吗?在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很多老师和家长是不推荐甚至不允许孩子读绘本,因为绘本的字不仅很少而且看起来也很低幼。但是读图的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经调查表明,每周读绘本讲绘本的孩子,叙事能力明显强于不参加阅读活动的孩子。作者根据儿童大脑发育的规律指出,绘本是可以读到12岁的。好的绘本是老少皆宜的。同一个故事,不同年龄的人会读到不同层次的内涵。蒲蒲兰绘本馆的宫西达也恐龙系列,让很多妈妈们潸然泪下。困惑八 ---孩子课业重,没空读闲书?传统教育中,课堂的任务以记忆为主,所以,孩子大脑除了记忆区域外,其他脑区如感知、推断、推理、情感等都是很少被调动的。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自然学习兴趣不高。每周花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精选文学阅读,不仅仅会让孩子在写作文时思如泉涌,也会为以后阅读文学读物打下基础。困惑九 ---阅读可以提高成绩?阅读能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这些能力提高了,成绩也就不言而喻了。另外,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启蒙往往源于阅读,文学阅读能提高孩子的对他人情感的理解能力、对世事是非的判断能力、应对人生挫折的抗挫能力等等。如何选书1.人物数量不要多儿童年龄越小,注意力持续时间越短,注意广度小。学龄前三个人物最好,小学阶段六个人物足够。2.情节要简单只涉及一个主题事件或者中心思想最佳。
3.话题孩子熟悉故事里的人物、场景、用具、生活方式,如果和孩子有接触或者有关联,会加大他们对故事的喜欢程度,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4.故事里的语言押韵低龄儿童正处于口语学习的关键期,押韵的故事更容易吸引孩子。慢慢孩子熟悉了,家长可以说前半句,让孩子接后半句。5.故事的可预测性以及意外的结尾当孩子知道或者可以猜到接下来发生的情节时,他们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力量”。另一方面,孩子喜欢意外的结局。6.插图要清晰清晰的插图有利于澄清故事,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但有些绘本的画面过于复杂、人物繁多,小孩子无法理解就会放弃关注。7.故事长度合适、叙述节奏明快故事的长度要和孩子的年龄匹配,根据孩子的注意力保持时间选择故事,叙事节奏和叙事方式也很重要,不要插叙、倒序补叙的故事。绘本里你不知道的秘密封面很多书的封面和封底,可以连起来欣赏。
环衬在封面和书芯之间的那面叫前环衬,封底和书芯之间的那面叫后环衬。
前环衬《我会更好吃》
后环衬《我会更好吃》
扉页又叫书名页。有时家长会不经意的越过扉页,但是很多故事都是从扉页开始的。
扉页《鸭子骑车记》
前环衬《图书馆狮子》
《图书馆狮子》前环衬没有文字,但是故事已经悄然开始。一个狮子来到图书馆。
扉页《图书馆狮子》
扉页狮子走进了图书馆。在正文开始前,故事已经通过前环衬和扉页对情节做了铺垫。
后环衬《图书馆狮子》
故事讲完了,后环衬虽然没有文字,但是通过画面,可以看到两头石狮子的表情变化,由扉页的严肃到最后的微笑。正文从色彩到构图,都有无穷的秘密。
封皮《肚子里有个火车站》
前环衬《肚子里有个火车站》
后环衬《肚子里有个火车站》
绘本的教育意义是隐性的,儿童的倾向、喜好、价值观就这样形成了。非要给绘本的一个教育意义的话,那就是润物细无声了。很多孩子都因为《牙齿大街的新鲜事》而每天乐此不疲的刷牙,也因为《肚子里有个火车站》而细嚼慢咽。
封底看完正文,欣赏完后环衬,合上书,别急,阅读还没有完,封底还有故事的余韵。
封底《图书馆狮子》
绘本应该如何读?互动式分享阅读互动式分享阅读是成人和儿童之间随时互动以及儿童之间自由地分享自己的任何瞬间的感受。在传统的阅读过程中,很少有机会让年幼的儿童提出问题,更少有机会让儿童无拘无束地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互动式分享阅读创立了一个轻松的氛围,孩子们可以毫无压力地提出内心的疑惑,并报告他们瞬间的判断和推理结果,而不用担心自己的所思所想是否符合老师或者家长的期望,是否会招致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互动式分享阅读的要素:1、用开放的提问推进阅读的进程在开始阅读前,可以用开放式的提问来带入故事,比如:你们以前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你们小时候这样玩过吗?封皮上画的是什么?你感觉TA在做什么?这样的方式引入故事可以增加孩子的好奇心、集中注意力。2、表演式的大声朗读在语文的课堂上,老师经常要求朗读课文。但是朗读课文和表演式朗读还是有区别的。表演式朗读是运用表情、肢体动作、语气声调最大可能地进入故事场景。表情肌的运用,四肢的运动,声音的抑扬顿挫,语气的急缓变化,大脑视觉区、听觉区、运动区联合工作,有利于孩子们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3、用复述、表演、绘画、写作或者其他形式表达阅读感受区别于语文课后的抄写和背诵,互动式分享阅读主张用多种形式表达阅读感受。按照故事情节的角色扮演是孩子们热衷的游戏。这是一种游戏式的、自内而外的表达,而不是任务。4、小组阅读最好如果可能,几个孩子一起读故事的效果是远远大于一个孩子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解,都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会让孩子们知道事情还有很多种可能,别人会有和我不一样的想法;当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还可以通过语言表达来进行思辨,而不是意见相左时的争吵;在互相表达的过程中,孩子会建立自信;一个孩子表达,其他孩子倾听,会让孩子们学会等待和倾听别人,学会关注他人。
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会”从1972年起跟踪四年级、八年级和十二年级的学生的阅读分数,结果发现:做练习卷子的数量与孩子的阅读水平没有关系,而能享受乐趣的孩子和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的孩子,阅读分数越好。这也好比中国的古话“功夫在诗外”。目前,中国每年人均阅读纸质图书不足5本,而通过手机、电脑进行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一个从小不喜欢阅读的孩子,长大了也很难喜欢阅读。所以,阅读不仅要从娃娃抓起,也要从家长做起。从小培养好孩子的“阅读味蕾”,应该胜过泛滥的物质满足。来吧,没有太晚的开始,让我们从这本书开始,爱上阅读。喜欢本篇文章,请随手点赞,欢迎分享,期待你的留言。
文章首发在公众号:帅妈手记(shuaimashouji)。帅妈,MBA,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人为什么会坠入爱河?这是14个你想不到的心理学因素|心理学|恋爱_新浪科技_新浪网
人为什么会坠入爱河?这是14个你想不到的心理学因素
  爱意味着许多东西:心花怒放、傻笑、幸福、舒适、承诺和最好的友谊。
  然而,可惜的是,爱却并不那么容易找到。
  两个人究竟是怎么擦出火花的呢?我们花费了数年时间,试图从心理学研究中找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破解了一些谜团,同时也发现某些关于爱情的陈词滥调确实是靠谱的。
Jay Z和碧昂斯在一起
  如果你关注环保
  做个环保主义者不难,难的是认真地去寻求一样东西。
  一项2016年的研究显示,喜欢购买环保物品的人们更倾向于寻找一段能长久维持的关系,而那些喜好购买奢侈品的人则更容易被肉体吸引,也更倾向于建立短期的关系。
  如果你故作高冷
  一项2014年的研究发现,在快速约会实验中,当女性有意对男性的问题摆出漠不关心的高冷姿态时,男性会对她们更加渴望。但这个发现仅适用在某些情况。
  具体来说,男性需要从这些女性身上感受到“承诺”,这表明在这项研究中,他们选择了她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作为一个被试者被分配给了她们。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女性一直故作高冷,男性们也对她充满渴望的时候,他们对她真正的喜爱也会更少。唉,爱情就是这么复杂。
  如果你懂得正确地展示面部情绪
  在女性身上,开心的情绪一般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但在男性身上不见得如此。
  2011年,研究者对超过1000名被试者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给被试者看一些异性的照片,接着询问照片中的人对他们来说有多大的吸引力。
  结果表明,当照片中的女性看起来很高兴时,男性会觉得她们更有吸引力;当她们显得高傲的时候,最不讨男性的欢喜。另一方面,对女性来说,她们更偏爱高傲的男性,却对看起来快活的男性没有兴趣。
  有趣的是,男性或女性脸上的害羞表情,对两性来说都有吸引力。
  如果对方不确定你是否爱他/她
  在约会前保持一些神秘感对你来说可能会有助益。201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当对方不确定你的心意的时候,他们会更喜欢你。
  在这项研究中,一组女性在看到照片中的男性之前,已经知道对方看过她们的简介并表示了对她们的倾慕;而另一组女性被告知,她们看到的照片中的人,同样也看过她们的简介,但给出了一般的评价。
  第三组女性被告知,展示给她们看的照片中的男性,同样看过她们的简介,但她们不知道这些男性究竟是喜欢自己还是对自己没感觉。(事实上,每组女性被告知的男性对她们的情感,都是研究者捏造的。)
  结果很明显,不明白对方心意的那组女性,对照片中男性的爱慕水平是最高的。
  如果你长得和他们的现任伴侣或最近一任前任相像
  我们都可能喜欢某种“类型”的人,但女性相比起来更容易执着于她们青睐的那一类男性。
  在2011年的一项研究中,如果一名异性和自己现任伴侣或最近一任前任长得相像,男性和女性都会认为他/她更有吸引力。但是这个效应在男性身上的体现不如女性那么明显。
  如果你使用大量手势
  还在寻找爱情吗?把自己展示出去。
  从字面上来说就是,通过大量手势、开放式姿态填充你周围的物理空间。在2016年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们观察了参与快速约会活动中的男女。结果显示,当与自己合作的被试者有很多肢体动作——舞动双手或双臂时,人们想再次见到对方的愿望是那些呆坐着的人的两倍。
  在同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在一个基于GPS定位功能的App上为被试者设置了个人简介,这些人的姿势要么非常自信张扬、要么比较谦逊内敛,结果同样,那些持开放姿态的人更容易被相中。
  如果你与对方非常、非常相似
  过去数十年的研究已经证明了,那句老话“相异相吸”完全是胡说八道。
  “那些在气质比如个性上大致相似的伴侣,更容易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同样的感受,”吉安·贡扎噶(Gian Gonzaga)说,“这可以让双方更好地理解对方。”他是2007年一项研究的主导者,该研究的对象是通过eHarmony网站结成的伴侣。
  如果你能与伴侣在三个层面找到共鸣
  根据加拿大心理学家艾瑞克·博内(Eric Berne)的研究,那些最匹配的伴侣在三个层面上都会有共鸣。
  围绕这个模型他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名字叫《令人着迷的游戏》(The Game People Play)。他的理论借用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每个人都有三个“自我状态”(ego states):
  父母:你被教导的东西
  孩子:你感受到的东西
  成人:你学到的东西
  当两个人真的很匹配的时候,他们在每一个层次上都能相互连接。夫妻关系治疗师皮特·皮尔森(Peter Pearson)列出了一些问题,它们可以检验伴侣在每一个层次上的共融性:
  父母:你们是否有着相似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孩子:你们在一起时快乐吗?你是否感到自然?你是否认为自己的伴侣很热辣?你们会想要一起去旅行吗?
  成人:你们是否都认为对方聪明?你们是否擅长一起解决问题?
  如果你注视对方的眼睛两分钟
  马萨诸塞大学心理学家琼·凯勒曼(Joan Kellerman)让72名互不相识的大学本科生结成对子,并注视对方的眼睛两分钟。
  “随后他们报告说自己在对方那里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激情和爱意,”刊登于《科学美国人》杂志(Scientific American)的研究报告说,“这表明了长时间的眼神对视可以将两个人连接起来,甚至在你心中点燃爱的火花,即使你之前从未见过对方。”
  如果你回应了对方的关注请求
  从开始建立到慢慢成长,一段关系的发展似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伴侣双方对彼此的关注。
  在对伴侣关系研究了长达40年后,心理学家约翰·哥特曼(John Gottman)认为,“呼应”(bids)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例如,如果一个很喜欢鸟儿的妻子对丈夫说,附近的树上飞来了一只金丝雀,丈夫可以通过终止这段对话来“疏远”她,或者与她分享喜悦以“走近”她。
  正如艾米莉·艾斯弗哈妮·史密斯(Emily Esfahani Smith)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中所说,“呼应”的结果是惊人的:在哥特曼的一项关于婚姻的研究中,那些在结婚六年内离异的夫妇,只有33%的时间做出了“走近”应答;而结婚六年后仍然在一起的夫妇,有87%的时间都在积极回应,以及与对方互动。
  如果你“闻”起来对味
  南加州大学的一项关于排卵期女性的研究显示,一些人会更偏爱睾丸酮水平较高的男性穿过的T恤的味道。
  这与其他以激素为基础的人类本能是相匹配的:一部分处于排卵期的女性会觉得下巴分明、脸部线条硬朗的男性更有吸引力。
  如果你长得像对方双亲中和你异性的那一位
  圣安德鲁大学心理学家大卫·佩瑞特(David Perrett)和他的团队发现,一些人更偏爱和自己双亲中与自己异性的那一位有着同样发型和眼睛颜色的人。在年龄范围上,也更倾向于喜欢与自己出生时父母同龄的人。
  “我们发现,年龄‘较大’(超过30岁)的父母生下的女儿,不太容易被年轻人吸引。相比‘年轻’父母(30岁以下)所生的女儿,她们更容易被男性脸上的岁月沧桑感吸引,”作者写道,“对男性来说,关于女性脸庞的偏爱模式受到他们母亲年龄的影响,而不是父亲的,但这一规律只在寻求长期伴侣关系时有效。”
  如果你对宠物狗无微不至
  在2014年的一项实验中,100名以色列女性被要求在试验中阅读有关男性的故事。
  每当故事中提到这名男性养狗时,女性们都会认为,比起那些不养狗的懒汉,这个男性更适合作为长期的伴侣。
  研究者得出结论说,一个人能养宠物,说明他有养育他人的能力,也更能做出长期的承诺。这也能帮助你看上去更轻松、平易近人和快乐。
  你没有养宠物吗?好消息是,即使仅仅与一只宠物狗待在一起,也会让你看上去更有吸引力。在2008年的一项研究中,一名20岁的男性分别接近上百名女性,并要求对方留下电话号码。当他带着一只狗去接近她们时,他更容易获得成功。
  如果你颜值与对方相当
  在1996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根据外貌吸引程度为每个参与者打分,然后随机分配,与另一位被试者约会。随后,参与者们被要求评估他们对对方的满意程度。那些有着出众外貌吸引力的人在做出评价时会更为苛刻——即便他们双方都很有吸引力。一个人外貌越有吸引力,就越难从对方身上感到满足。
  但这一点仅仅对那些颜值极高的人有效。根据匹配理论,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更可能爱上与我们有着相似外貌吸引力的人。
  (翻译:马元西;编辑:闫桂花)
在韩剧的催化下,韩国化妆品海淘和代购越来越火,但你知道内幕有...
城市间出行的需求是一直都存在的,传统汽车和汽车租赁模式没能彻...
十年过去了,Twitter 如今还没能成为一家真正赚钱的公司。它是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觉剥夺是由心理学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