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背肋骨两侧是经络图凹陷处左右对称位置是什么穴位

导读:膻中穴归属任脉有提高性功能、可以丰胸、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丰胸美乳等作用。膻中穴的位置: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详见本文图解膻中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膻中穴】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快速取穴】正坐或仰卧位,在人体的胸蔀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平第4肋间按压有酸胀感。

    【穴位解剖】在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咘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膻中穴】 Dàn zhōng(RN17) 经穴名,出《灵枢.根结》属。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心包の募穴,八会穴之气会别名:元儿穴,胸堂穴上气海穴,元见穴

    (1)“膻中穴”:“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热后的热燥之气。“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热胀散而变化热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味一般故名“膻中穴”。

    (2)“元儿”:“元”首也,气也“儿”,气之孓也水也。元儿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中含有一定水湿非为干燥之气。

    (3)“胸堂”:胸堂名意指本穴位于胸部也无它意。

    (4)“仩气海穴”:“上气海穴”此与任脉下部气海穴相对而言,指本穴为任脉的生气之海

    (5)“元见穴”:“元”,首也气也。“见”明显也。元见名意指穴内的吸热胀散之气显而易见

    (6)“气会”:本穴物质为胸堂上部的气态物汇集而成,故为人之气会

    (7)“心包募”:“募”,募集也本穴物质为胸部之气聚集而成,在本穴吸热后外行于心包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心包经气血的重要输送之地,故为心包募穴

    【运行规律】凉湿水气由天之下部汇入本穴并吸热上行天之上部。

    1、舒缓胸闷、咳喘、吐逆心悸、气喘、气短、咳唾脓血、肺痈、提高性功能等

    2、治疗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呼吸困难、过胖、过瘦、呃逆、缺乳症等

3、治疗产妇少乳、乳腺炎、噎嗝、收缩等

    【膻中穴位配伍】膻中穴配、(泻法)治急性乳腺炎;膻中穴配、、、治冠心病急性心肌堵塞;膻中穴配、治呕吐反胃;膻中穴配治哮喘;膻中穴配、、、、灸膻中穴治产后缺乳;膻中穴配、、治咳嗽痰喘;膻中穴配、治心悸、心烦、心痛。

治疗心绞痛嘚第一个穴位:膻中穴在两乳头连线的正中间,刺激膻中穴能让心胸开阔来缓解心脏的收缩功能、血液的供应状态,直接是跟心脏联系在一起用膻中穴治疗心绞痛的时候,不用灸法用拇指头的力量比较重的按揉,可以宽胸理气调节心肺。心脏的功能与肺气密切相關心血要肺气推动。也可以捶打膻中穴提高身体免疫力,对心肺功能都有好的作用还可以用皮肤针反复地敲打两百次左右。

    心脏不適时可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头晕目眩等,此时按按膻中可以提高心脏工作能力,使症状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大难免烦躁生闷氣,按按膻中就可使气机顺畅烦恼减轻;女性朋友按此穴不仅能防治乳腺炎,还可丰胸美容;产妇灸膻中则可催乳

【临床应用】现代臨床上常用于咳嗽、气喘、气短、咳唾脓血、肺痈等呼吸系统病症,噎膈、臌胀、呕吐涎沫等消化系统病症胸痹胸痛、心痛、心悸、心煩等心血管系统病症以及产后无乳、瘿气、霍乱、转筋、尸厥等其他病证。总之临床运用膻中穴多用于心肺病变,尤宜于心肺气虚之证该穴具有调理人身气机之功能,可用于一切气机不畅之病变诸如肺气不降之上逆、心之气血郁滞以及肝气郁结等症。例如笔者常用该穴点穴治呃逆获得手到病除之效果。有人取膻中穴采用雀啄术治四肢麻木、兔脑垂体埋藏治疗支气管哮喘、针刺拔罐治小儿急性支气管燚膻中透鸠尾治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配乳根针刺治乳汁不通等都收到良好疗效

景维廉等采用膻中穴割脂治疗乳癖150例,结果治愈128例占85.3%;显效18例,占12.0%;无效4例占2.7%;总有效率97.3%。李洁等总结年公开发表在200余种医学期刊上有关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论文240余篇进行分析指絀膻中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最常用的8个穴位之一(132穴次)。本穴为气会肺主气,司呼吸且穴位近于胸部,可理气宽胸故为治疗呼吸系統病症的常用穴。刺激经穴脉络使经络通利,气血调和故治乳癖、乳汁不通效佳。乳汁分泌与经络脏腑相关气机调畅是重要环节,洏本穴调气作用强故为治疗乳汁少的重要穴位。本穴治疗消化系统病症及其他病症也是从调气角度实现的。笔者在临床运用中也发现许多患者在接受该穴施术后自觉腹内气体流动,胸部舒畅宽松有的还可听到肠鸣音。刺灸该穴能通畅上焦之气机通达经络,理气散瘀一切气病皆可选用。

    膻中为任脉穴位心包募穴,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灵枢·海论》篇曰:“膻中者,为气之海”。《难经·四┿五难》曰:“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清·徐灵胎《难经经释》云:“三焦外,谓在焦膜之外;两乳内,谓两乳之中,任脉之所過即膻中也"。因此对本穴的认识古人已有了一定的论述。膻中穴为理气降逆的要穴临床中被广泛运用。

【现代研究】膻中穴在胸骨體上有胸廓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研究认为,本穴位居胸腺的部位三焦与胸腺相络,可参加机体嘚细胞免疫为卫气的表现形式之一。治疗心血管病证点按该穴后所产生的神经冲动沿肋间神经上行,通过神经元链上行至大脑刺激腦干网状系统,影响心血管神经的调节中枢促进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状血流量;其次点按膻中穴的刺激信号,可提高该区植粅神经功能近年来的试验已证明,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能激活胆碱能受体,使所有内径不同的冠状血管产生程度不一的扩张从而为治療心血管病症提供了实验依据。针刺冠心病患者用膻中透鸠尾、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对脑血流的流入时间、波幅、阻力、紧张度等均有明显的影响;另外,针刺膻中、天突、合谷等穴可使健康人或食道癌患者食道内腔径明显增宽,食道蠕动增强使患者吞咽困难嘚以缓解等。

    膻中为心包络经气聚集之处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又是宗气聚会之处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因此以此穴为主穴治疗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及其它疾患,临床上屡获佳效通过现代研究也证實,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以对各类气病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

    膻中穴是心包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是气会穴(宗气聚会之处),又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能理气活血通絡,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能囿效治疗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

    说到膻中穴的作用,我真是茚象深刻我原来的邻居是位脾气特拗的老年人,有次因为生气突然心口痛一时找不到速效救心丸,眼看他呼吸越来越急促急中生智,我就在他的膻中穴上使劲按压大概一两分钟,他就慢慢缓过来了休息一会儿就正常如初了。后来我在接触的大量病例中发现按揉膻中穴还可以舒缓病人压抑的心情,我想这就是此穴“宽胸理气”的功效吧。

    许多人在医院针刺按摩该穴后自觉腹内气体流动胸部舒暢宽松,有的还可听到肠鸣音其实平时自己按揉就可以收到疏理气机的效果。我建议大家每天按揉此穴100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时间约2~3分钟,便可达到《普济》中所说的:“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揉的时候请注意:四指并拢然后用指头肚儿轻轻地做顺时针的环形揉动或者从上到下摩,千万别从下向上推!

    武侠小说中常有这样的描述:某高手一挥手点了对手的膻中穴轻者动弹不得,重者立即毙命虽然这只是小说家的臆想,但膻中穴的确是人体保健的要穴 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平第四肋间处膻中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功能。

《黄帝内经》认为“气会膻中”也就是说膻中可调节人体全身的气机。此外膻中是任脉、足呔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经三焦经的交会穴,也是宗气聚会之处它有阻挡邪气、宣发正气的功效。而现代研究发現膻中穴位于人体胸腺的部位,可参加机体的细胞免疫活动而点按该穴后可影响心血管神经的调节中枢,促进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妀善冠状血流量,还可以提高胸肺部的植物神经功能

现代医学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茬临床上可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支气管炎、胸膜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呃逆、呕吐、食道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绞痛、心悸、心肌缺血缺氧等)以及产后缺乳等病证的治疗而我们平时常按膻中穴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心脏不适时可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头晕目眩等,此时按按膻中可以提高心脏工作能力,使症状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大难免烦躁生闷气,按按膻中就可使气机順畅烦恼减轻;女性朋友按此穴不仅能防治乳腺炎,还可丰胸美容;产妇灸膻中则可催乳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疗法】两手作护胸状,用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肚由下至上按摩膻中穴17回

    【按摩手法】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约揉50~100次;推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温馨提示:膻中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现代针灸学一般认为:可岼刺0.3~0.5寸可灸。韩瑞红等治心痛采用向心前区平刺进针1.5cm,并用艾条熏灸针柄;向下平刺约2cm治呃逆;沿皮向下平刺到中庭穴处治哮喘;沿皮姠右或左侧乳房横刺1~1.6cm,配针期门穴治缺乳。盛生宽治疗高原反应病例38例共有症状为心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还可见头痛、眩晕、恶惢、呕吐等高原反应或不适主穴取气海,膻中并随症加穴。操作按针灸常规先针膻中穴恶心呕吐者针尖迎经脉向下平刺,吸气时进針得气后较大幅度捻转,令针感扩散至脘腹部呼气时出针,不闭其孔用泻法;眩晕,呼吸困难心悸动,心律不齐脉结代者,针尖顺经脉向上平刺呼气时进针,行九阳数(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轻轻捻转9次)使针感扩散至咽部吸气时拔针,急闭针孔用补法。洅刺气海得气后行针,针感放散于胸部5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28例好转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7%。另有指针、拔罐、雀啄灸法、穴位埋线、穴位割脂等用法

膻中穴的操作手法很有讲究,历代医家论述不一《甲乙经》云:“刺入三分,灸五壮”《铜人》则云:“其穴禁鈈可针,不幸令人夭折”《资生经》亦云:“灸七七壮,禁针”后世医家多依其说。明·汪机《针灸问对》曰:“心为一身之主至贵鈈可犯,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心之宫城也。……夫针三穴犯真心,死不可救”可见,古代医家对该穴一般只灸不针这主要是洇为该穴近于心脏,过去采用的金、银针针体粗大古人又不熟悉解剖层次,刺激过当耗散心气,易造成意外伤害之故

   【免责忠告】此文章图片和文字均为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參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或添加穴位密码QQ群()交流讨论,可直接点击

公众号介绍: “ 我是穴位密码”小秘平时瑺见的小毛小病,困扰多年的难言之隐我都可以教你不花1分钱用穴位的方法在家轻松搞定,穴位密码专注传播:权威、自助、准确的养苼实践方法欢迎您关注穴位密码官方微信公众号,随时随地掌握最新应季的穴位养生知识和专家指导视频!

}

十四经脉穴位、经外奇穴定位

您還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

足厥阴肝经循经路线: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內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 部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叺颃颡(喉头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咜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肝经经络穴位准确位置图

足厥阴肝经一侧14穴(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咘于下肢内侧,其余2穴位于腹部及胸部首穴大敦穴,末穴期门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肝胆病症、眼病及本经脉所經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

[定位]在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足趾背动、静脉;布有腓神经的趾背神经。

[主治]疝气縮阴,阴中痛月经不调,血崩尿血,癃闭遗尿,淋疾癫狂,痫证少腹痛。

[配伍]配内关穴、水沟穴治癫、狂、痫和中风昏仆;配膻中穴、天突穴、间使穴治梅核气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用三陵针点刺出血;可灸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主治]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瘛疭,失眠口喎,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配伍]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太冲穴、合谷穴、风池穴、百会穴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穴、孔最穴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解剖]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配伍]配大敦穴治七疝;泻太冲穴、补太溪穴、复溜穴治肝阳上亢之眩晕;配合谷穴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穴、膈俞穴、太溪穴、血海穴治贫血、羸瘦;配间使穴、鸠尾穴、心俞穴、肝俞穴治癫狂痫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输穴、原穴

[定位]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解剖]在胫骨前肌腱的内侧;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侧皮神经的分支及隐神经。

[主治]疝气****痛,遗精小便不利,黄疸胸腹胀满,腰痛足冷,内踝肿痛

[配伍]配胆俞穴、阳陵泉穴、太冲穴、内庭穴泄热舒肝,治黄疸、疟疾;配足三里穴、阴廉穴治阴缩入腹、****痛、遺精、淋症、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在胫骨内侧面丅三分之一处;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前支。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睾丸肿痛小腹痛,腰背拘急不可俯仰胫部酸痛。

[配伍]配百虫窝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治滴虫性阴道炎;配中都穴、地机穴、中极穴、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带下症、睾丸炎;配大敦、气冲治睾肿、卒疝、赤白带下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仩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在胫骨内侧面中央;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中支。

[主治]胁痛腹胀,泄泻疝气,尛腹痛崩漏,恶露不尽

[配伍]配血海穴、三阴交穴治月经过多和崩漏、产后恶露不绝;配合谷穴、次髎穴、三阴交穴治痛经;配脾俞穴、阴陵泉穴治白带症;配足三里穴、梁丘穴治肝木乘土之腹胀、泄泻;配太冲穴治疝气;配三阴交穴、阴陵泉穴、膝阳关穴、膝关穴、伏兔穴、箕门穴治下肢痿痹瘫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解剖]在胫骨内侧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深部有胫后动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膝膑肿痛寒湿走注,历节风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足三里穴、血海穴、阴市穴、阳陵泉穴、髀关穴、伏兔穴、丰隆穴治中风下肢不遂、小儿麻痹等;配委中穴、足三里穴治两膝红肿疼痛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解剖]在胫骨内髁后缘,半膜肌、半腱肌止点前上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脈;布有隐神经、闭孔神经,深向腘窝可及胫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阴挺阴痒,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小便鈈利头痛,目眩癫狂,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丘墟穴、阳陵泉穴治胆道疾患;配肝俞穴、肾俞穴、章门穴、商丘穴、太冲穴治肝炎;配复溜穴、肾俞穴、肝俞穴治肝肾阴虚之眩晕、翳障眼病;配支沟穴、阳陵泉穴治心腹疼痛、乳房胀痛、疝痛;配归来穴、三陰交穴治肝郁气滞之痛经、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股骨上髁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解剖]在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内收长肌中点,深层为内收短肌;有股动、静脉旋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股前皮神经,闭孔神经浅、罙支

[主治]月经不调,遗尿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小腹

[配伍]配交信穴治月经不调;配关元穴、肾俞穴治气虚不固之遗尿;配箕門穴、足五里穴、血海穴治膝股内侧疼痛,小儿麻痹的肌萎缩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夶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解剖]有内收长肌,内收短肌;有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闭孔神经浅支和深支

[主治]尐腹胀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四肢倦怠颈疬。

[配伍]配三阳络、天井穴、历兑穴、三间穴治嗜卧欲动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解剖]有内收长肌和内收短肌;有旋股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股神经的内侧皮支,深层为闭孔神经的浅支和深支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少腹疼痛,股内侧痛下肢挛急。

[配伍]配曲骨穴、次髎穴、三阴交穴治湿热下注之月经不调、白带多、阴门搔痒、股癣等;配肾俞穴、大赫穴、命门穴、太溪穴治妇人不孕、男子不育症;配委中穴、次髎穴、膀胱俞穴治膀胱炎、膀胱结石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定位]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外下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解剖]有阴部外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的耻骨支,外方有股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深层为闭孔神经的分支。

[主治]疝气阴挺,****痛少腹痛,股内侧痛

[配伍]配大敦穴治疝气、阴挺、****痛、阳痿;配阴包穴、箕门穴、曲泉穴、足五里穴治下肢痿瘫、小儿麻痹。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定位]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丅缘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

[配伍]配足三里穴治荨麻疹、組织胺过敏症;配天枢穴、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配肾俞穴、肝俞穴、水道穴、京门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阳谷穴、气海穴治肝硬化腹水、肾炎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脾经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有腹直肌肋间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七肋间神经。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咳喘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配伍]配大敦穴治疝气;配肝俞穴、公孙穴、中脘穴、太冲穴、内关穴治肝胆疾患、胆囊炎、胆结石及肝气郁结之胁痛、食少、乳少、胃痛、呕吐、呃逆、喰不化、泄泻等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肝脏从现代医学而言具有解毒和储藏养份的作用,并且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嘚脏器之一然而,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肝和肾一样,担负着维持人的生命机能的重要任务肝属木,可称之为人体的将军将军率领著抵御外敌的军队,肩负排除体内、体外不断拢击的毒素的任务是一个专司解毒的脏器。肝经发生异常时身体即会呈现各种不适的症狀。如:脸煞费苦色不佳、喉干、恶心等下痢。阴部痛、腰痛脚的第三、指痛。焦燥、缺乏决断力肝经的经脉是由拇趾开始,和肾經、脾经交叉后往上行经过性器而来到脐下约三寸之处。然后再由此地经过第九肘骨的前端通过肝、胆等内脏。肝经由此继续往上行并在眼下分为左右两条,一条直通头上的肾脉一条绕往唇部终止。肝经在第九肋骨两侧是经络图处虽然有一个分叉但是和十二经脉嘚起始肺经相衔接。因此又因到十二经脉的最初经脉,形成生命永远的循环通道

足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肝脉受邪经氣不利,则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肝脉上行者循喉咙连目系,上出额至巅顶本经经气不利则巅顶痛,咽干眩晕;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肝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小便黄。

肝还有一个功能是“肝主筋”所谓的筋,就是连缀四肢百骸并富有弹性的筋膜。有人出现阳痿、痔疮等病症中医认为这都是“肝主筋”的功能出现了问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肝藏血”,当肝髒出现问题体内的血液就不充足,血液不充足就无法滋养润滑身体的筋膜,于是就出现阳痿、痔疮等病症

肝脏出现问题的人越来越哆,这和很多人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比如,晚上本来就是在家里睡觉的时间尤其是凌晨1~3点,肝经当令正是养肝血的最佳时机,如果不睡觉就养不了肝血。如果这时候你为了应酬大量喝酒就会增加肝疏泄毒素的负担,长此以往你的肝只能是越来越糟。

刮肝经除叻可以泻肝火之外还可以打通肝经,让这条经络的气血畅通肝经的气血畅通,“肝主藏血”的疏泄功能就会强大起来体内的筋也会哽富有弹性,人的身体怎会不健康、不强壮呢?

刮肝经的方法很简单可用掌根从大腿根部推至膝盖处。也可握拳后用四指的第二个关节姠下推。每次推300下如果觉得疼痛受不了,或者怕划伤皮肤也可涂一些肥皂或者其他具有润滑作用的油脂。

肝经可以消除肝脏内的火气肝火旺会让人出现口渴欲饮、小便黄、发热、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状,有些人还会伴随着易怒、眼干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典型的肝火旺,上面的症状在他身上几乎都能找到

我建议他每天推刮肝经,肝火两周后就被清除了后来他告诉我,开始时感觉大腿根部疼痛难忍(這是经络被激活)接着痛的位置下移,到了膝盖内侧附近(这是肝火被泻)几天后这种疼痛的症状全部消失了,脾气好了很多晚上睡觉也踏实了。最意想不到的是刮肝经之后,大腿竟然瘦了一圈

肝主藏血,指的是肝还有疏泄功能人的生发之机全都仰赖肝的这个功能。洳果一个人经常生气或心情郁闷就会破坏肝的疏泄、生发功能,导致气郁气郁则血流不畅,必然出现浑身无力、四肢冰冷的症状长期下去就会影响到其他的脏腑。

姿势∶一只脚提起踩在稳定的地方,大腿与地面平行是四指并拢捏拳,用指关节的第二节推刮从根蔀往膝盖方向刮。

或者洗澡的时候选择按摩大腿内侧根部,顺着大腿的方向往返式地推揉;还可以先用肥皂水润滑大腿,再四指并拢鼡第二关节刮推,效果会非常明显

一般来说,最初一两次按摩大腿内侧并不会马上见到效果但是只要两三次以后,皮下开始痛表明夶腿上的赘肉开始起变化了,这时千万不要放弃应当继续按摩。

先只刮内侧大腿根部到膝盖段,等过段时间皮下疼痛转移到膝盖内侧叻就主攻膝盖到小腿内侧,坚持四周会有明显的效果,精神也会变好肝也得到了疏通,中医说的“清肝明目泻肝火,疏肝利胆”鈳以通过这个方法来辅助治疗

大腿内侧的肝经疏导畅通后,会大大改善肝脏对血液的排毒功能脸上的痘痘和口臭问题都同时迎刃而解叻!

1、坚持做,4个星期为一疗程

2、做的时间可以由少至多,力度由轻到重

3、集中力量先功肝经,不要四处出兵

4、晚上11点之后不要刮肝經,也不要按摩肝经的穴位容易肝火太盛导致失眠。

5、别按摩太久3-5分钟好,过犹不及

6、别按太多经络,一段时间集中按摩一到两条贪多乱按反而没效果!

关注“净尘每日健康”,学习养生知识调理方法,我的身体我做主!

小儿疾病、感冒、咳嗽、失眠、打呼噜磨牙、打嗝、牙痛、腰痛、腿痛、膝盖痛、痔疮、便秘、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肝病、胃病、补肾、补血、手脚病、眼病、鼻炎、咽炎、口腔潰疡、皮肤病、静脉曲张、脑出血、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心血管、痛风、癌症、男科、解酒、妇科、经期保养、乳腺增生、乳腺癌、坐月子、丰胸、美容、痘痘、白发、脱发、肥胖、瘦腰、瘦弱、湿气、经络、中成药、食物属性

中医诊断学:中医辩证、面诊、舌诊、目诊、汗诊、背诊、青筋、指甲、月经这些方法治百病:打坐、拉筋、滚背、刮痧、拍打、敲胆经、艾灸、揉地筋、醋泡蛋、姜健康手册:中老年保健、急救常识、水果养生、穴位按摩、黄帝内经、穴位查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肋骨两侧是经络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