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腺肉瘤,免疫组化:ER+、PR+、Vim部分+、CD10少+、Desmin-、MyoD1-、Myoga in-、Ki67+(15%)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期刊资源更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解读2014年ITMIG胸腺上皮性肿瘤分类共识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孟凡青|聂岭
WHO(2004)胸腺上皮性肿瘤分类依据形态学变化将胸腺上皮肿瘤分为A、AB、B1、B2、B3型胸腺瘤、胸腺癌及其它少数类型胸腺肿瘤[1]。尽管现阶段仍有少数学者采用其它分类方法,但WHO(2004)胸腺上皮性肿瘤分类因具有临床和病理的可比性及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相关性在国际范围内被广泛应用。该分类在近10年的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类型的诊断重复性差、定义模糊导致分类困难、少数分类解释不确切等。为解决以上问题,国际胸腺肿瘤协作组( International Thymic Malignancy Interest Group, ITMIG )于2011年12月组织一个由18名病理医师、2名外科医师和1名肿瘤医师参加的多学科研讨会[2]。与会者认真复习了WHO(2004)胸腺上皮性肿瘤分类,通过共同评阅筛选的胸腺上皮性肿瘤HE及免疫组化切片,一致认为应保留现有的WHO(2004)胸腺上皮性肿瘤分类框架,并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修订:(1)用表格形式列出典型类型的诊断标准以取代单纯描述;(2)对难以分类的中间性病例使用形态描述来补充诊断;(3)纠正一些错误概念,如A和AB型胸腺瘤是良性肿瘤的定义,另增加新的组织学类型;(4)规范异质性肿瘤的报告格式等。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NTRK1融合基因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姜春婷|许春伟(摘译)|张博(审校)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GBM)是脑肿瘤中最具有侵袭性肿瘤,目前仍然无任何靶向治疗后生存获益报道。最近研究表明实体肿瘤中融合基因通常扮演驱动基因的角色和药物干预的潜在靶点。在调查GBM潜在的融合基因时,该团队通过癌症基因图谱( TCGA)对162例GBM患者进行RNA测序分析发现神经营养酪氨酸激酶受体1型(NTRK1,编码Tr-kA)的3′外显子和神经组织中高表达的NFASC、BCAN的5′外显子基因融合。该基因融合后保留NTRK1框架中的跨膜和激酶结构域。 NTRK1是神经生长因子( NGF)促生存信号传导的介质,也是一种在人类癌症中发现被普遍改变的已知致癌基因。虽然 GBM 中广泛缺乏 NTRK1表达,融合阳性GBM中表达丰度较高的融合基因并提高NTRK1通路活性。在NIH3T3细胞株中通过慢病毒转染NFASC-NTRK1融合基因能够增强体外增殖,软琼脂中集落形成以及小鼠肿瘤形成表明融合促进 GBM 的启动或融合阳性 GBM 的维护,因此NTRK1融合基因可能是一个合理的药物靶标。
胃癌中 VEGF、NRP1和干细胞标志物 CD44的表达及相关性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杨家佳|张琳|郑茂金|王庆苓|徐玉婷|柳红|YANG Jia-jia|ZHANG Lin|ZHENG Mao-jin|WANG Qing-ling|XU Yu-ting|LIU Hong
目的:探讨VEGF、NRP1和干细胞标志物CD4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三者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通量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胃癌和52例正常胃组织中VEGF、NRP1和CD44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胃癌组织中VEGF、NRP1和CD44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6.4%、66.7%、83.3%,三者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2) VEGF、NRP1蛋白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CD44表达与Lauren分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3)胃癌组织中VEGF、NRP1和CD44蛋白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s =0.578,rs =0.278,rs =0.316,P均&0.05)。结论 VEGF、NRP1和干细胞标志物CD44在胃癌中均呈高表达,且与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VEGF与NRP1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二者均与干细胞标志物CD44的表达密切相关,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食管鳞状细胞癌间质细胞中 podoplan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梁晓东|黄文斌|王劲松|LIANG Xiao-dong|HUANG Wen-bin|WANG Jin-song
目的: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间质细胞中podoplanin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podoplanin阳性间质细胞在食管鳞状细胞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odoplanin的表达,分析阳性间质细胞中podoplanin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6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间质细胞podoplanin阳性者43例,阳性率为62.3%。食管鳞状细胞癌中间质细胞 podoplanin 阳性者淋巴管密度( lymphatic vessel density, LVD)为45.72±14.36,明显高于间质细胞podoplanin阴性者(21.23±1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管侵犯的食管鳞状细胞癌间质细胞podoplanin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管侵犯者(P&0.05)。间质细胞podoplanin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均无关( P&0.05)。结论 podoplanin阳性间质细胞可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管形成和淋巴管侵犯。
食管胃连接部癌中Ezrin、AQP5的表达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苗杰|许欣|李永才|李辉|齐蕾|李瑞冰|苗振英|MIAO Jie|XU Xin|LI Yong-cai|LI Hui|QI Lei|LI Rui-bing|MIAO Zhen-ying
目的:观察Ezrin、AQP5蛋白在冀南地区食管胃连接部癌中的表达和相关性,探讨其生物学行为。方法应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10例正常胃组织、40例异型增生胃黏膜组织和165例食管胃连接部癌组织中Ezrin、AQP5蛋白的表达。结果 Ezrin、AQP5蛋白在正常胃组织、异型增生胃黏膜组织和食管胃连接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依次增高,分别为10%、45%、72.7%和20%、32.5%、65.5%。二者在三组间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Ezrin、AQP5蛋白在分化程度低、侵及浆膜层及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胃连接部癌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分化程度高、未侵及浆膜层以及无淋巴结转移组( P&0.01)。 Ezrin与AQP5在食管胃连接部癌中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Ezrin和AQP5在食管胃连接部癌中均高表达,且呈正相关关系,二者可能起协同作用,共同参与食管胃连接部癌的侵袭和转移。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作者收到编辑部的退修意见后,请按修改意见认真修改。稿件修改处宜采用不同颜色字体标识,以便编辑和审稿专家查看。修改完成后,请对专家审稿意见逐条说明修改情况,有异议者,可说明理由。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TrxR1的表达及其效应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冉冬梅|高丰厚|RANDong-mei|GAO Feng-hou
目的:探讨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thioredoxin reductase-1, TrxR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的表达,及其在干预肺癌细胞中所产生的效应。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8例NSCLC和27例正常肺组织中TrxR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NSCL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应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13例NSCLC和4例正常肺组织中TrxR1 mRNA的水平。 Western blot法检测正常肺上皮细胞和不同肺癌细胞中TrxR1蛋白的水平;半定量RT-PCR法检测正常肺上皮细胞和不同肺癌细胞中TrxR1 mRNA的水平。沉默A549细胞中TrxR1的表达,并比较沉默前后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NSCLC的免疫组化及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TrxR1在癌细胞中过表达( P&0.05);使用shRNA沉默肺癌细胞中TrxR1的表达后,细胞增殖明显降低。结论 TrxR1 mRNA和蛋白在NSCLC中过表达,提示TrxR1有可能是NSCLC的靶标分子。
子痫前期胎盘组织中IMP3的表达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印永祥|赵华|梁洁|赵敏|肖建平|YINYong-xiang|ZHAO Hua|LIANG Jie|ZHAO Min|XIAO Jian-ping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Ⅱ mRNA-binding protein 3, IMP3)在子痫前期( preeclampsia, PE)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例轻度PE、41例重度PE、6例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fetal growth restriction, FGR)、22例正常晚孕胎盘中IMP3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妊娠晚期对照组相比,PE组患者的IMP3表达明显减少(Z=-2.073,P&0.05),其中轻度PE组的IMP3表达降低(Z=-1.31,P&0.05),重度PE组中IMP3的表达明显减少(Z=-2.063,P&0.05)。与轻度PE组相比,重度PE组中IMP3表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33,P&0.05)。与早发PE组相比,晚发PE组的IMP3表达轻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08,P&0.05)。与正常妊娠晚期对照组相比,FGR组IMP3表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25,P&0.05);PE无FGR组IMP3表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6,P&0.05);PE合并FGR组IMP3表达明显降低(Z=-2.375,P&0.05)。结论滋养细胞中IMP3低表达可能是重度PE发病的原因之一,IMP3有可能成为预测PE合并FGR的标志物之一及治疗PE的重要靶点之一。
Clusterin、CXCL13、Podoplanin(D2-40)、CD21与CD35对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诊断价值评价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李剑|尹为华|余光银|左敏|王新根|江庆萍|LI Jian|YINWei-hua|YU Guang-yin|ZUO Min|WANG Xin-gen|JIANG Qing-ping
目的:探讨 Clusterin、CXCL13、Podoplanin ( D2-40)、CD21、CD35对滤泡树突细胞肉瘤( foll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 FDCS)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10例FDCS及12种需与之鉴别的非FDCS肿瘤(包括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平滑肌肉瘤、胃肠间质瘤等,累计83例)中上述5种标志物的表达状况,比较各标志物对FDCS的诊断效能。结果(1)FDCS组中Clusterin、CXCL13、D2-40、CD21与CD35的阳性率依次为100%、70%、60%、90%与80%。相应对照组中的阳性率依次为30%、4%、11%、2%与0。(2)5种标志物对FDCS的诊断效能,可评归为3组:A组,包括CD21与CD35,具有良好的诊断敏感度(90%,80%)、特异性(100%,98%)及准确率(98%,96%);B组,包括CXCL13与D2-40,其诊断敏感度(70%,60%)、特异性(96%,89%)与准确率(94%,86%)不及A组;C组为Clusterin,其诊断敏感度最高(100%),但特异性(70%)与准确率(73%)低于A、B两组。(3)CD21+CD35平行联合检测的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依次为100%、98%、98%、83%、100%。结论(1)CD21与CD35对FDCS的诊断效能最为理想,且二者平行联合检测优于单项检测,可作为FDCS首选的诊断标志物。(2)Clusterin对FDCS诊断敏感度最高,但其在非FDCS肿瘤中广谱表达,制约了其应用价值。(3)CXCL13与D2-40可用于FDCS的辅助诊断,因诊断效能低于A组,不建议作为一线抗体。(4)非FDCS肿瘤中, Clusterin与D2-40的表达较常见,且偶见CD21或CXCL13的异常表达,诊断实践中关注上述特征,有助于避免误诊。
前列腺癌组织中Apaf-1和Caspase-9表达及临床意义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张丙信|赵霞|贾喜花|刘洋|张金库|ZHANG Bing-xin|ZHAO Xia|JIA Xi-hua|LIU Yang|ZHANG Jin-ku
目的:检测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和细胞凋亡蛋白酶-9(Caspase-9)在前列腺癌(prostatic carcinoma, 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中的表达,探讨Apaf-1、Caspase-9表达与PCa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PCa和60例BPH组织中Apaf-1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结果 PCa组中Apaf-1和Caspase-9的阳性率明显低于B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f-1和Caspase-9的表达与患者年龄及远处转移无关,与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结论 Apaf-1和Caspase-9在PCa组织中低表达,二者呈正相关(rs =0.645,P&0.01),Apaf-1和Caspase-9可能与PC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统计学符号书写要求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胃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6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莫超华|温宗华|莫祥兰|刘冰薇|梁劲劲|MO Chao-hua|WENZong-hua|MO Xiang-lan|LIU Bing-wei|LIANG Jin-jin
目的:探讨胃淋巴上皮瘤样癌( lymphoepithelioma-like gastric carcinoma, LLGC)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与EB病毒( EBV)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6例LLGC,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观察,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V编码小RNA( EBER)的表达。结果6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47~68岁,平均55岁,6例均累及胃体。镜检:在丰富的淋巴细胞背景中见散在的未分化癌细胞条索或细胞巢,偶尔在近黏膜表面出现发育差的腺管结构,间质内纤维组织少,见淋巴滤泡形成。瘤细胞表达CKpan、CK19、CEA及EBER,不表达CK7、CK20、CK5/6及LMP1;间质淋巴细胞表达CD3或CD20,不表达EBER。6例患者随访6~57个月,均无瘤存活。结论 LLGC是一种罕见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胃癌亚型,预后较好,与EBV感染密切相关。
筛状结构为主的涎腺基底细胞腺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徐国蕊|刘劲松|刘露|张松东|XU Guo-rui|LIU Jin-song|LIU Lu|ZHANG Song-dong
目的:探讨以筛状结构为主的涎腺基底细胞腺瘤( basal cell adenoma, BCA)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以筛状结构为主的涎腺BCA临床病史和病理学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CK、CK14、CK8/18、CK19、EMA、CD10、CD117、BCL-2、CDX-2、SMA、S-100、p63、p53、EGFR、Ki-67的表达。结果4例以筛状结构为主的BCA均生长缓慢,分界清楚,无周围组织浸润,有被膜内浸润但未突破被膜,镜下见瘤组织中筛状结构占50%以上。免疫表型:肿瘤细胞中 CK、EMA、CD10、CD117、BCL-2、CDX-2、p53、EGFR均呈(+),CK14、CK8/18、SMA、S-100均呈(?),CK19和p63呈(?);Ki-67增殖指数&1%。结论以筛状结构为主的BCA较罕见,与腺样囊性癌(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不易区分,结合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等可进行鉴别。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徐园园|胡维维|张良运|李广民|XU Yuan-yuan|HU Wei-wei|ZHANG Liang-yun|LI Guang-min
目的:回顾分析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 EAML)的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特点及预后,加深对EAML的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观察7例EAML的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及临床特征。结果7例EAML形态相似,肿瘤细胞体积大,呈卵圆形、梭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大,大小不一,核仁明显,可见多核及巨核瘤细胞,有少数核分裂象,呈巢、片状分布,部分围绕血管呈袖套状。免疫表型:肿瘤细胞HMB-45、Melan-A、vim-entin、SMA均弥漫阳性,EMA、CK、CD10均阴性。7例EAML均行肿瘤根治性手术或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3~56个月,除1例因有高度恶性十二指肠间质瘤病史于3个月后死于恶性间质瘤进展外,其余6例均健在,多次复查B超、CT等均无复发、转移。结论 EAML是具有恶性潜能的间叶源性肿瘤,病理形态学上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免疫组化对鉴别诊断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手术治疗是主要方法,有复发或转移可能。
胃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刘毅强|徐丹|黄小征|周立新|薛卫成|LIU Yi-qiang|XU Dan|HUANG Xiao-zheng|ZHOU Li-xin|XUE Wei-cheng
目的:探讨胃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胃IMT进行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胃IMT中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21~51岁,肿瘤直径1.5~6.5 cm。镜下见肿瘤由多少不等的梭形肿瘤细胞及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构成,伴有黏液样或胶原化间质,甚至可出现钙化及骨化。大部分肿瘤细胞形态温和,部分细胞轻度不典型性,核分裂象1~2个/10 HPF。免疫表型:4例SMA均阳性,2例ALK阳性,1例CD34局灶阳性,S-100、desmin、CD68、CD117和DOG1均阴性。4例胃IMT患者随访24~66个月,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胃IMT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具有独特病理学改变的交界性肿瘤,需与多种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少数病例具有复发倾向及恶变潜能。
小儿肝母细胞瘤58例临床病理分析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马靖|张忠德|沈萍|陈洁枫|金晓婷|殷敏智|MA Jing|ZHANG Zhong-de|SHENPing|CHENJie-feng|JINXiao-ting|YINMin-zhi
目的:分析儿童肝母细胞瘤( hepatoblastoma, HB)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58例儿童HB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组织学分型,并收集相关预后数据。结果58例HB中单纯上皮型33例,其中单纯胎儿型18例,包括低核分裂象8例、高核分裂象9例及局灶多形性1例;胚胎型11例,小细胞未分化型3例,过渡肝细胞肿瘤1例。上皮和间叶混合型25例,全部为不伴有畸胎样特征。其中胎儿上皮和间叶混合型6例,胚胎上皮和间叶混合型17例,过渡型肝细胞肿瘤和间叶混合型2例。14例获得随访的患者术后12例化疗有效。结论 HB的病理分型主要依靠组织学形态,依据组织学划分的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临床分期及组织学类型是影响患儿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肺硬化性血管瘤120例临床病理分析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刘加夫|侯立坤|武春燕|LIU Jia-fu|HOU Li-kun|WU Chun-yan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 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 PS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收集120例PSH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 PSH肿块与周围肺组织界限清楚,切面多为灰棕色,常伴出血灶。镜下可见两种肿瘤细胞、四种组织结构,多以混合形式存在(92/120,76.67%),并常发现泡沫样细胞灶性聚集及肥大细胞散在分布(83/120,69.17%)。免疫表型:表面立方细胞及间质多角形细胞TTF-1、EMA阳性,表面细胞SP-A、CK、NapsinA阳性,间质细胞vimentin阳性。结论 PSH大体表现及镜下典型的“两种细胞,四种结构”组织特点是诊断PSH的重要依据,泡沫样细胞灶性聚集及肥大细胞散在分布对PSH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根治性前列腺癌病理分期及pT2病理亚分期的意义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王云帆|龚苗子|缪琦|张晋夏|WANG Yun-fan|GONG Miao-zi|MIAO Qi|ZHANG Jin-xia
目的:探讨根治性前列腺癌病理分期及pT2病理亚分期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根治性前列腺癌30例,观察肿瘤累及范围、前列腺外及精囊腺侵犯情况,依据年TNM分期系统对其行病理分期。结果30例术前临床评估为局限性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分期:pT2期15例,pT3a期10例,pT3b期5例。 pT2期肿瘤中2例为pT2a,13例为pT2c,占pT2期肿瘤的86.7%,无pT2b期肿瘤。结论根治性前列腺癌术后病理分期更加直观和准确,更能够反映肿瘤真实的状态,对预后的评估更有价值,而年TNM分期系统对于pT2期肿瘤的亚分期,仅依据肿瘤累及腺叶的范围划分并不完善,需进一步加以改善。
肺穿刺活检标本细胞学与组织学检查的比较分析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戎荣|吴妍|姚青|吴云松|张智弘|RONG Rong|WU Yan|YAO Qing|WU Yun-song|ZHANG Zhi-hong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标本的细胞病理学特征,并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分析,探讨肺穿刺标本的细胞病理学诊断在肺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25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标本,均经组织学明确诊断;所有病例均直接涂片,做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肺穿刺标本细胞病理学诊断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和准确性分别为86.6%(264/305)、100%(120/120)、0(0/120)、13.4%(41/305)、90.4%(384/425)。51.1%(135/264)的病例分型准确,包括77.6%(83/107)的腺癌、76.9%(40/52)的鳞癌和75.0%(9/12)的小细胞癌。结论肺穿刺标本细胞病理学诊断癌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高,并可对部分肿瘤准确分型,给临床确诊肺癌及其分期提供可靠依据。
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miR-100的表达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张晖|陈思诺|王仰坤|朱武凌|ZHANG Hui|CHENSi-nuo|WANG Yang-kun|ZHU Wu-ling
目的:探讨miR-100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锁核酸修饰的miR-100荧光探针检测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29例HCC组织中miR-100的表达,另以10例人肝脏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结果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结果显示,正常组织中miR-100表达均为阳性,荧光信号位于肝细胞胞质,HCC组织中仅有11例为阳性,二者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100% vs 37.9%,P&0.01)。随着HCC分化程度的降低miR-100表达呈递减趋势,高、中分化组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分化组( P&0.05)。结论检测HCC组织中miR-100的表达有助于临床判断肿瘤恶性程度。
肝细胞癌免疫组化诊断谱组合策略研究进展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冯龙海|丛文铭
免疫组化标志物为肝细胞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临床病理学依据,经过多年分析,国内外学者先后提出“HSP70+GPC3+GS”、“SUOX+AKR1B10+CD34”等多种免疫组化诊断谱,该文现将这些免疫组化标志物及构成诊断谱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综合测序法检测到复发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 NAB2-STAT6基因的融合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魏建国(摘译)|许春伟(审校)
作者对1例44岁复发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SFTs)/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女性患者进行包括全部外显子组和转录组在内的基因测序,检测到转录抑制因子NAB2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6的融合。另外在对其它27个SFTs的转录组测序中发现所有肿瘤均出现NAB2-STAT6基因融合现象。通过RT-PCR和测序技术检测发现51个SFTs中均检测到NAB2-STAT6基因的融合,提示NAB2-STAT6基因融合在 SFTs中有较高的发生频率。同时证实了SFTs中存在NAB2-STAT6融合蛋白的表达,提示早期生长应答( EGR)结合域NAB2融合到 STAT6活化的结构域从而产生相应的融合产物。NAB2-STAT6基因融合的过度表达能够诱导体外培养细胞的增殖,并且激活EGR相关应答基因的表达。这些研究表明NAB2-STAT6在启动突变SFT的发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阐明了肿瘤在有丝分裂过程中通过改变转录抑制因子成为转录激活因子,最终为肿瘤的如何形成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案例。
病理实验室职业防护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马恒辉|周晓军
病理科(室)是应用各种病理技术手段观察人体组织形态变化、配合临床各科进行疾病诊断的科室[1-3]。病理诊断是临床诊治的重要基础及依据,活组织检查等方法可做出病理诊断及死亡病例的尸体诊断;同时也可为临床治疗原则提供依据;更能为临床提供疾病性质、诊断及类型的参考;预测疾病疗程和预后;为临床各科开展新技术、新疗法积累科研资料。本文就病理实验室职业防护的常见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与讨论,旨在与技术人员一起学习交流,有效地提高病理实验室职业防护水平,为病理工作人员健康提供有力的保证。
肺腺癌组织中TTF-1蛋白表达与EGFR突变的相关性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孙绪|余波|章如松|周晓军|宋勇|王建东
目的:探讨肺腺癌组织中甲状腺转录因子1( 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 TTF-1)蛋白表达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突变的相关性,为临床肺腺癌患者靶向治疗提供参考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5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存档的190例肺腺癌中TTF-1蛋白表达与EGFR突变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腺癌中 TTF-1蛋白表达和ARMS法检测EGFR突变。结果58例TTF-1表达呈(-~+),43例呈(?),89例呈(?);对应的EGFR突变率分别为15.5%(9/58)、31.6%(6/19)、39.5%(17/43)和60.7%(5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TTF-1表达与EGFR突变率呈正相关, TTF-1阳性患者获得针对EG-FR靶向治疗的机会多于阴性患者。部分 TTF-1阴性患者EGFR仍然存在突变,因此,对TTF-1阴性患者仍需进行EG-FR检测。
中间型滋养细胞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丁力|林原|舒曼|杨峥|黄勇杰|薛玲
目的:探讨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 PSTT)、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 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 ETT )、胎盘部位过度反应( exaggerated placental site, EPS)及胎盘部位结节( placental site nodule, PSN)4种中间型滋养细胞( intermediate trophoblast, IT)疾病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10例IT疾病标本,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肿物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观察并总结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PSTT与ETT为肿瘤性病变,具有侵袭子宫平滑肌的特性,组织坏死常见;EPS与PSN为非肿瘤性病变,常见于刮宫活检标本,有时易误诊为肿瘤。4种病变免疫组化标记均表达上皮及滋养细胞标志物, PSTT及EPS中HPL呈弥漫阳性,ETT及PSN中p63呈弥漫阳性。结论 PSTT、ETT、EPS及PSN均为少见的IT疾病,滋养叶细胞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有助于鉴别诊断。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与肺癌病理类型的关系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申龙树|朱长乐|谢玲|孙怡|郑燕影|陈劼|赖仁胜
目的探讨肺癌病理类型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第18、19、21外显子突变的关系。方法收集192例肺癌石蜡标本,按 WHO (2004)肺、胸膜肿瘤组织学标准进行病理分类,提取肿瘤组织DNA,PCR扩增EGFR外显子18、19、21序列,分析肿瘤病理类型与EGFR基因各外显子突变类型和频率关系。结果&br&  192例肺癌中腺癌90例,突变率为32.2%(29/90);鳞状细胞癌53例,突变率为18.8%(10/53);腺鳞癌32例,突变率为50%(16/32);小细胞癌突变率为17.6%(3/17)。腺鳞癌比鳞状细胞癌和小细胞癌突变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18外显子突变率为1.6%(3/192),19外显子突变率为10.9% (21/192),21外显子突变率为17.7%(34/192)。在鳞状细胞癌和腺鳞癌标本中检测到18外显子突变,二者差异无显著性;19外显子突变在各病理类型中均可检测到,各病理类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21外显子突变在各病理类型中均检测到,腺癌和腺鳞癌比鳞状细胞癌突变率高,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肺癌中腺鳞癌EGFR基因突变率较高,与鳞状细胞癌和小细胞癌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腺癌和腺鳞癌EGFR基因21外显子突变率较高,与鳞状细胞癌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中枢神经系统SFT的临床特点,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4例均为中年男性,镜下见肿瘤细胞呈梭型或胖梭形,呈席纹状排列,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BCL-2、CD34阳性率为100%。结论中枢神经系统SFT需与纤维型脑膜瘤相鉴别,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鉴别,避免误诊造成过度治疗。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本刊编辑部收到作者的投稿后,经初审符合本刊征稿内容者编辑部将及时发回执,注明稿件编号并通知作者交稿件处理费;对通过专家审核的稿件,在进行文字和撰写规范编辑加工后,发送“退修意见单”给第一作者;如作者的修回稿符合退修要求,则进入待用状态。编辑部将根据各期中心内容遴选稿件,并在排版后用E-mail 发送校对样稿和缴纳版面费通知。编辑部咨询电话:2,投稿邮箱:lcsybl@163. com。
囊性肾瘤2例并文献复习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谢晶|李传应|王晓秋|李明
目的:探讨囊性肾瘤( cystic nephroma, C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CN分别发生于1岁男童及44岁女性,大体均呈多房囊性;镜下见囊壁内衬单层扁平、立方、靴钉样上皮,囊壁间为纤维结缔组织。结论 CN是一种少见的以弥漫囊性改变为特征的肾脏良性肿瘤,属肾脏良性上皮和间质混合性肿瘤。
肾上腺腺瘤样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张文娟|陈卫斌|马华玲|李玲|刘毓玲
目的:探讨肾上腺腺瘤样瘤( adenomatoid tumor, A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例肾上腺A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女性,26岁,例2男性,32岁,均为体检时偶然发现肾上腺占位,无临床症状。例1,CT示右肾上腺内外侧肢交界处有一直径约1.3 cm的低密度结节,境界清楚,轻度强化。镜下见瘤组织由大量不规则的腺样、微囊或囊状结构组成,部分管腔内含黏液;瘤细胞多为单层扁平或柱状细胞,极少区域为印戒样细胞,核无异型性,未见核分裂象。例2,CT示左侧肾上腺见一最大径为4.8 cm的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楚,瘤体灶区轻~中度强化。镜下见瘤组织呈大小不等、相互吻合的腺样、微囊及灶性实性结构排列,并浸润至周围正常肾上腺组织和外周脂肪组织;瘤细胞多为扁平或印戒样细胞,核无明显异型性,未见核分裂;间质见淋巴细胞浸润伴淋巴滤泡形成。免疫表型:2例瘤组织中CK、MC、D2-40、WT-1、Calretinin 及 vimentin 均(+), Syn、CgA、NSE、CD34、CD31及p53均(-), Ki-67增殖指数≤1%。术后2例分别随访2个月及4年9个月,均无复发转移。结论肾上腺A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间皮源性肿瘤,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征性改变,结合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
脐乳头状腺癌7例临床病理分析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郭一川|郭亚莉
目的:探讨脐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组织学发生等。方法收集7例脐乳头状腺癌,总结其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临床表现均为脐局部包块,病程1年以内,均行局部包块根治性扩大切除,术后行化疗加放疗。6例获随访资料,2例转移死亡,4例生存,1例失访。大体见肿瘤为囊实性肿块,内可见乳头状突起物。镜下见肿瘤排列呈乳头状结构,表面被覆上皮为单层或复层,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质比高。免疫表型:癌组织CK7、CK19均阳性,CK20、vimentin、Ki-67均阴性。结论脐乳头状腺癌非常少见,诊断主要靠常规病理切片确诊,免疫组化标记协助诊断。治疗以局部根治性切除为首选,术后辅以化疗、放疗。
论文修改注意事项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1 论文“题目”是否精炼、准确,一般不超过25 个字;
&br&   2 论著的“中英文摘要”是否符合结构式要求,综述类论文用指示性摘要,各项描述是否准确,内容有无交叉,要删繁就简。
丛状神经鞘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苟于芬|王勇
目的:探讨丛状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2例丛状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中,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16岁和31岁,肿瘤均位于躯干皮肤。镜下见肿瘤在皮下呈多结节状分布,结节内瘤组织以细胞致密区(Antoni A)为主,相对缺乏细胞疏松区(Antoni B)。瘤细胞长梭形或波浪状,呈栅栏状、漩涡状排列,可见verocay小体。免疫表型:肿瘤细胞 S-100及 vimentin均弥漫阳性, GFAP部分阳性, EMA、CD57及Ki-67均阴性。结论丛状神经鞘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周围神经鞘膜瘤,需与丛状神经纤维瘤、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丛状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等相鉴别。
甲状腺内化生型胸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侯卫东|张志宇|王俊宏|胡学信
目的:探讨甲状腺内化生型胸腺瘤( metaplastic thy-moma, MT)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复习1例MT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两步法染色和EBER原位杂交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女性,67岁,肿瘤直径4.6 cm,位于右侧甲状腺下极靠近胸骨上窝,境界清楚,包膜完整。镜下表现为双相性结构,由互相盘绕的上皮岛和短束状梭形细胞构成,两种成分在肿瘤的不同区域变化较大,部分区域由梭形细胞占优势的双相性结构构成,部分区域由纯梭形细胞构成。上皮细胞形成网格状或宽梁状吻合岛,形态类似非角化型鳞状细胞,胞核小而深染;部分上皮细胞较成熟,胞核大而空泡状,核内假包涵体易见,胞质嗜酸性。梭形细胞形态类似纤维母细胞,多排列成短束状、漩涡状、编织状或席纹状,可见胸腺小体样结构。背景有较多成熟小淋巴细胞浸润,梭形细胞区域散在较多微砂砾体。免疫表型:两种成分均弥漫表达EMA,BCL-2、CD99均弱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2%;上皮成分CKpan、CK5/6、p63均弥漫阳性, vimentin、CD5均阴性;梭形细胞vimentin弥漫阳性,CKpan、CK5/6、p63均阴性;间质小淋巴细胞CD3、CD5、CD20均阳性;TDT、CD1a、CD34、S-100、actin、Calretinin、D2-40等均阴性。原位杂交EBV呈阴性。结论 MT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交界性胸腺肿瘤,掌握其独特的组织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易于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较好。
不同抗原修复方法对层粘连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刘鲜艳|郝斌威|马爱玲|何进喜|陈娟
层粘连蛋白( laminin, LN)是一种多功能大分子糖蛋白,是基膜的主要成分,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中,其可识别细胞表面受体使基膜与细胞紧密结合,对基膜的构建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并直接或间接控制细胞的黏附、游走、增殖和分化等。 LN与其他成分如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共同组成细胞外基质。 LN的缺失和异常会引起一些疾病(胆管癌、肝纤维化、银屑病)的发生[1],所以,对其进行识别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组前期实验中LN免疫组化染色出现了多种问题,如染色弱及定位不准确等,为探索敏感、稳定的LN修复方法,本实验对比观察多种抗原修复方法对LN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修复方法,以利于后期的实验研究。
新型超声组织处理仪及环保试剂对乳腺癌ER、PR和HER-2染色的影响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程凯|余波|王海|卢梅英|马恒辉|石群立
超声快速石蜡组织标本处理技术(简称超声组织处理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技术[1]。该技术采用新型的组织标本处理试剂和仪器,可以快速、无污染、较大批量地处理组织标本,且成本低廉,质量可靠[2]。目前已经有多家单位采用该方法处理标本以缩短病理报告周期。乳腺穿刺活检技术已成为诊断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而ER、PR、HER-2免疫组化染色直接决定乳腺癌的治疗方式[3]和患者预后[4]。因此,有必要探讨超声组织处理技术对ER、PR、HER-2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
淋巴结免疫组化制片技术体会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张睿|朱正鹏|马健波|罗锦
在日常病理工作中由于淋巴组织疾病分型多、异型性大易造成诊断困难。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系统和抗体种类的日趋丰富,免疫组化技术已成为淋巴组织病理诊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病理技术人员需不断提高淋巴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效果,以满足病理诊断的需求。
浅谈FISH玻片的保存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陈洁|许洁|骆新兰|张科平|刘艳辉
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的临床应用日渐广泛,除用于淋巴瘤、软组织肿瘤、尿路上皮癌等肿瘤的辅助诊断之外,也成为乳腺癌、肺癌等肿瘤选择靶向药物的重要检测方法。因此FISH玻片的保存应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尚未有相应的FISH玻片的保存要求。本文旨在探讨一种有效的保存FISH玻片的方法及保存时限。
骨原发性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的系列研究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康锶鹏(摘译)|余英豪(审校)
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 SEF)是罕见的具有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上皮样细胞呈小巢状或条索状分布于致密的胶原纤维中。骨原发性SEF鲜见报道。由于致密的细胞外胶原基质可被当作骨样基质,易误诊为骨肉瘤,因此对于骨SEF的认识非常重要。近年来 MUC4和SATB2抗体分别被应用于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和骨肉瘤的病理诊断,骨肉瘤中 SATB2阳性, MUC4阴性,软组织 SEF 中 SATB2阴性、MUC4阳性。作者收集8例骨原发性SEF,探讨其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5~73岁,中位年龄52岁。大部分肿瘤累及四肢长骨,位于股骨3例,尺骨2例,肱骨1例,第2肋骨和第6颈椎各1例。7例获得随访,3例在确诊2年内发生转移,其余4例在随访期内(1、5、12和&84个月)均未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影像学特征:肿瘤主要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溶骨性病变。组织形态学特征:6例肿瘤表现为单纯SEF形态,2例表现为混合性SEF/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形态特征。1例见局灶营养不良矿化灶,但局限于坏死区。所有肿瘤缺乏常见于骨肉瘤的花边样钙化。大部分肿瘤(6/8)强表达 MUC4,仅1例SATB2阳性。总之,结合形态学、MUC4阳性及SATB2阴性有助于SEF的正确诊断。此外,分子遗传学亦有助于两组的鉴别,FUS或EWSR1重排支持SEF的诊断。
全自动染色机与手工染色的比较及其染色程序的改进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张鹏|包磊|任丽芳|鲁波|沈寅|钱洁芳
常规HE染色是病理学技术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病理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全自动染色机以其操作简便、运行稳定、工作效率高、染色效果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医院病理科及教学研究室,已有逐步取代传统手工染色的趋势。我科自2014年初引进全自动染色机应用于常规HE染色,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通过对染液的选择和流程的调试及对比手工染色,摸索出最佳染色程序方案,进一步提高常规切片的制作效率和染色质量,现报道如下。
25例胃肠道自身免疫性肠病的活检回顾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徐磊(摘译)|孙咏梅(审校)
自身免疫性肠病(AIE)是一种罕见疾病,特征是严重腹泻和免疫介导损伤导致的小肠黏膜萎缩。因其具有多种病理形态,诊断仍然很具有挑战性。为更好的掌握其组织学特征,作者观察了25 例患者(包含成人及儿童)的胃肠道活检情况。小肠黏膜活检最常见的发现(13/25 例,52%)为绒毛变钝、黏膜固有层可见以单核细胞为主的弥漫炎细胞浸润、伴有或无隐窝脓肿的隐窝炎。其中5 例(20%)的十二指肠改变与乳糜泻难以区别,均是绒毛变钝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4 例(16%)中可见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相似的(肠)隐窝细胞凋亡增多伴轻微炎症。其余3 例(12%)存在上述形态表现的一种或两种以上。24 例活检标本中均存在小肠外黏膜异常(100%),最常见的是胃(19 /22,86%),其次是结肠(14/22, 64%)和食道(5/18, 28%)。非小肠部位的病变多样,包括弥漫性炎症,单一的慢性炎症,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以及类似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细胞凋亡。综上所述,AIE 最常见表现为伴有绒毛钝化的急性肠炎,同时扩张的黏膜固有层内有弥漫的炎症。黏膜异常在肠道其他部位也可以经常看到。AIE 因此可以被视为广泛的胃肠道自身免疫性疾病,小肠以外的部位活检更有利于诊断。
一种新的检测胃黏膜幽门螺杆菌荧光定量PCR法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于新娟|陈爱萍|董全江|孙桂荣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全球最常见的人类感染菌之一,其被认为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且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2]。 WHO将HP列为第1类致病因子。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HP感染对大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实时荧光定量PCR( fluorogenic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Q-PCR)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并能对细菌进行定量,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应用FQ-PCR法检测HP不同的基因片段。本文以HP尿素酶B基因( UreaB)为靶基因建立检测HP的FQ-PCR方法,检测不同程度的胃炎患者胃黏膜中的HP,并与石炭酸复红-孔雀绿染色法进行对比,探讨HP感染与胃炎严重程度的关系及FQ-PCR法检测HP对临床诊断治疗的意义。
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减少可预测膀胱肿瘤复发与进展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胡舜摘(摘译)|余英豪(审校)
糖皮质激素受体( GR)的状态及其预后意义目前尚不清楚,为评估GR的表达水平对预测膀胱肿瘤预后的价值,作者采用GR抗体(H300)对149例膀胱尿路上皮肿瘤及94例来自肿瘤周围非肿瘤性膀胱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比研究。
两性畸形伴双侧肾上腺髓脂肪瘤1例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谢余澄|赵霓姗|肖桂仙
患者,社会性别女性,45岁。因“发现左侧腹部包块1年余,加重18天”入院。1年前无诱因出现腹部微痛,检查发现有包块,约核桃大小,逐渐增大,1年后包块增大迅速。自发病以来无发热、盗汗、消瘦等症状。患者青春期后无月经来潮,男性面容,可见胡须,有喉节,胸部对称无畸形,乳房未发育,左下腹可扪及巨大包块,质软,活动度差,生殖器畸形,阴茎发育不全,短小,尿道开口于阴茎根部。 B超示胆囊多发息肉样物;CT示左侧腹膜后见巨大混杂密度病灶,其中见大量形态不规则的脂肪密度影,上界为膈下,下界至髂嵴水平。右侧肾脏上方腹膜后亦混杂密度影,大小8 cm ×4 cm,边界清。胰、左肾、胃、脾均受压并向前移位,左肾前移、下移进入盆腔且明显增大,边缘毛糙,肾门旋转。未见明确成形的子宫、前列腺、睾丸,可见较小阴茎影像。增强后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实质部分有程度不等的强化,似有包膜,肝右叶内有小圆形无强化灶,未见明确肾上腺。
鼻咽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至胆囊1例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刘静|周峰|张柳|郭华雄
患者男性,66岁,体检发现胆囊占位性病变,遂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询问病史,患者于半年前在外院行鼻咽肿瘤切除术,实验室检查无特殊。鼻咽部MIR示:鼻咽呈肿瘤治疗后改变,双侧上颌窦、筛窦及额窦炎,双侧中耳突炎。肝胆彩超示:胆囊内异常回声(考虑实性占位性病变)。上腹部CT平扫增强:胆囊结节影,考虑为肿瘤性病变,胆囊癌可能。患者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见胆囊大小7 cm ×5 cm ×4 cm,局部未见明显粘连,胆总管无扩张,胆囊底部见一2.5 cm ×1 cm大小占位性肿块,切取部分肿块组织送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报告结果为胆囊恶性黑色素瘤( malignant melanoma,MM)可能。胆囊占位性病变未突破外膜组织且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切除剩余胆囊组织后结束手术。
脾脏弥漫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1例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方建晨|黄春鑫|竺展坤
患者男性,59岁,因“反复腹胀近10年,加重伴气促1天”入院。查体:腹部膨隆,脾脏肋下可触及,下缘平脐,右缘至腹中线,质韧,表面光滑,无明显压痛。血常规:白细胞4.7×109/L,淋巴细胞0.7×109/L,红细胞3.58×109/L,血红蛋白116 g/L,血小板111×109/L。骨髓涂片:巨核细胞数量增多,功能欠佳;红系增生比较活跃,未见明显形态异常。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细胞群。骨髓活检:造血组织约占骨髓面积的15%,粒红细胞比例大致正常,巨核细胞可见。 CT上腹部平扫+增强+CTA考虑巨脾伴脾梗塞。遂行脾脏切除术。
鼻咽神经内分泌肿瘤并右颈部转移1例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患者男性,39岁,因“右胸锁乳突肌肿物2个月”入院。查体:右颈部下颌下角、胸锁乳突肌下有一肿物,大小5 cm ×4 cm ×2 cm,质中,与周围境界不清,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阳性体征,肝脏无明显肿大。实验室检查无异常。于彩超引导下行右胸锁乳突肌肿物穿刺术,病理检查示:右颈部穿刺物小细胞癌结节(建议检查肺部)。后行肺部 CT检查,未发现异常。考虑患者为中年男性,先排除较为常见的疾病,如鼻咽癌、甲状腺癌等。行甲状腺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鼻咽检查发现粗糙、隆起明显的新生物,后活检,病理检查示:鼻咽部神经内分泌肿瘤。
假腺样结构的上皮样垂体细胞瘤1例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李星彤|李智|蒋光愉
患者女性,53岁,因“头痛伴多饮、多尿3个月余”入院。既往体健,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头颅MRI平扫可见垂体柄肿物,肿物大小0.8 cm ×2.0 cm,约1/5生长在垂体窝,延鞍隔孔垂体柄(图1),病变灰白色,质中,血供较丰富,无包膜。临床诊断为垂体柄占位,考虑为垂体腺瘤收入院,在全麻下行经额前纵裂垂体瘤切除术。
鼻咽蝶鞍颅中后窝脑膜瘤1例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冯小兰|梁科庆|农勤高|莫秋荣
患者女性,40岁,因“右侧耳鸣1年余,突发右耳疼痛10天余”入院。体检:右侧鼻咽隐窝稍饱满,未见明显新生物,鼻中隔无明显偏曲。纯音听阈测定提示右耳中度传导性聋,右侧鼻咽部即做镜检送病理检查。
以子宫颈为首发病灶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许文静|刘伟|郑智勇
患者,41 岁,因“白带增多伴异味1 个月余”入院。查体:子宫颈肥大、重度糜烂、菜花状变形,子宫颈后穹窿及阴道后壁隆起。遂行子宫颈诊刮活检。PET-CT 示子宫颈体积明显增大,大小9. 2 cm ×4. 8 cm,形成软组织肿块影,密度欠均匀,边界尚清;PET 显像可见异常放射性浓聚,呈高代谢;右肺中叶及左上肺下舌段可见条索状密度增高影,PET 显像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图1)。影像学诊断:(1)子宫颈占位,考虑淋巴瘤;(2)右肺中叶及左上肺下舌段陈旧性病灶。
.cn/Periodical_lcysyblxzz.aspx
本刊邮发代号26-54,邮局漏订者可直接汇款至本刊编辑部补订,联系电话: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n软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