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基于酷爱自由的强烈的批判性思维工具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京 东 价:
¥27.00 [5.7折][定价:¥48.00]
温馨提示:
其它类似商品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自由成人——人性视角的教育精神
查找同类商品
  首次从人性角度研究教育精神,探讨教育本真实现的路径。《自由成人——人性视角的教育精神》以教育精神为研究主题,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辨证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应用文献分析、价值分析等哲学方法,着力于探寻人性视域中的教育精神内涵及其视域中的自由意蕴,陈述其迷失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认为教育精神的缺失是传统无“人”文化、权力的异化和实用化、功利化取向这三方面的交叉影响结果,致使教育难以应对人性的理想和期待,最后给出了教育精神建构的具体路径。论文对教育强调机械适应社会、符合社会需要的工具化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对当前教育困境的消解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尤其是作者提出的建构教育精神的路径有比较独特的创新思考,丰富了教育人学的基本理论。
  杨建朝(1980-),男,河南林州人。广州大学物理学教育本科毕业;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硕士毕业,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博士毕业,西南大学教育学博士后。从2005年以来共发表论文50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6篇,CSSCI收录1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5篇。现为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摘要Abstract导论一、论文选题缘由二、研究意义和价值三、国内关于教育精神的研究综述(一)直接涉及教育精神研究的文献综述(二)与教育精神相关的学校与教师精神(三)教育精神的多维度透视(四)研究趋势和问题所在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一)研究思路(二)研究方法论与方珐(三)研究特色与创新点第一章
教育精神的时代诉求:自由成“人”一、教育精神内涵(一)教育精神的基本界定:最高善与终极价值(二)教育精神的人性立场:德性的思维与审视(三)教育精神的根本指向:基于人性的成“人”二、人性问题的自由维度审视(一)认识人性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二)探寻人性必须抓住其根基(三)人性自由的精神哲学基础(四)人之自由生成的教育精神启示三、走向“人”的自由生成: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革(一)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反思必要性(二)教育价值取向的简要历史回顾(三)教育价值取向的当代走向:自由成“人”(四)自由成“人”作为教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四、基于人性的自由成“人”:教育的精神内涵第二章
教育精神视域中“人”的自由形态一、自由的多义性与绝对性(一)自由内涵的多义性(二)自由的绝对性及其对教育精神的启示二、认识论自由(一)认识论自由的概念解析(二)认识论视域中人性之真善美:教育成“人”的根本指向(三)认识论自由对教育成“入”的启示及其不足三、社会实践中的自由(一)教育自由的社会实践(二)教育自由实践的社会理论基础(三)学生自由成“人”与教育强制权力的共生(四)教育精神体现于实质自由的实践四、类自由与教育成“人”的整合自由观(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类自由与三种自由观整合(二)基于整合自由观的教育成“人”五、教育精神期求何样的教育自由(一)教育精神期求的教育自由内涵(二)教育何以促进自由成“人”第三章
教育精神迷失的表现及其原因一、教育精神迷失的文化溯源(一)文化内涵及其与人的双向造就(二)传统文化概要及其奴化人的特质(三)传统文化中自由缺失导致教育精神的匮乏(四)文化中自由精神的近代觉醒及其夭折(五)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赓续及当代变革二、权力异化中的教育精神迷失(一)权力异化如何导致教育的工具化存在(二)权力异化背景下教育精神迷失的机制(三)权力异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主义(四)权力异化背景下的虚假集体主义教育三、功利浸染中的教育精神迷失(一)功利化时代教育的精神危机描绘(二)教育精神消失的时代根源:工具理性(三)工具理性视域中的教育消费主义(四)教育异化与逃出功利束缚(五)回归教育精神的自由成“人”之路四、当代教育的工具化遭遇及其逃离第四章
教育精神建构的路径分析一、教育精神的自主建构:开展自由教育(一)自由教育的历史流变(二)自由教育的内涵新释(三)体现教育精神的自由教育要点二、教育精神建构应持有的价值原则(一)教育自由成“人”应坚守平等原则(二)教育自由成“人”应坚持宽容原则(三)自由成“人”需要持守良心与责任三、教育精神建构对教育主体的期待(一)学生自由成“人”受到威胁的应对:理性不服从(二)教师应该追求知识分子精神(三)教师应该拥有坚持教育精神的教育家作为四、教育精神建构的教育制度保障(一)教育制度建构的理念:保障教育精神实现(二)教育制度保障教育精神的“无知”立场(三)保障消极自由的教育制度是实现教育精神的基础结束语呼唤自由成“人”的教育精神参考文献后记
  1.精神考察的自由维度人尽管从动物进化而来的科学事实使人永远摆脱不掉动物的成分,我们承认物质性是人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没有物质性奠定的肉体基础,精神就只是虚无缥缈、软弱无力的东西,生命本身首先是大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人的基于动物性的需要永远是人的精神追求的一个基础。但根本来看,人本质上应该是精神性的存在,满足于动物的欲望而不能自拔,则永远无法体验到真实的精神自由带来的人生丰满和自我实现,这需要有限的物质生命在不断追求崇高、永恒和完美中得以体验,只有在自由地探索人之为人的存在基础上构建的精神世界中去体认,“他不仅仅是尚存着的能知者,而且自己自由地决定什么将存在。人是精神,人之作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状况。”他要求自由地实现自我,自由的实现包含诸多方面,但人的自由发展的最高境界和最后阶段就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圆满,是精神的自我完成,这是人与动物和万物相区分的根本所在。而动物隶属于物的本能,永远跌落在自然设置的圈套中,受到自然的严格控制,只能在自然规定好的领域和范围中活动。关于人的本性,近现代西方哲学给予了充分论证。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回溯,柏拉图开创了理念论的传统,其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世界的本原在理念或精神中,他的很多教育主张是建立在人的精神本性基础上的。奥康纳评述其思想:“人主要地是灵魂或精神和肉体暂时联系在一起;这个灵魂比肉体先创造,而且肉体毁灭了,精神将生存下去。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灵魂的改善’”。柏拉图的理念论突出了精神的实在性、永恒性。其论述开创了人的本性探讨的精神维度,作为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影响了许多哲人对人性的探讨,在这些哲人中影响最大的是笛卡尔、帕斯卡、马里坦、赫舍尔、康德、黑格尔、别尔嘉耶夫等人。笛卡尔秉承柏拉图的精神理念,从“我思故我在”的怀疑主义立场出发,认为“我在”的基础是拥有一个可以思维的精神,“我在”本身是无法怀疑的,这个东西就是“我”得以规定自己存在的依据。因而,在他看来,人的存在根本上归结为人是思想的存在,人的存在的本质就在于人可以面对世界而思考,这是人才具有的特性。“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由此而发。稍后的帕斯卡尔是早期存在主义的思想先驱,其最先觉悟到人的生存的精神性,即不确定、充满偶然、空虚和迷茫。他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精神比理性有更丰富的内容,他深刻地认识到,人不能丧失自己的本性,丧失了,人就会迷乱于现实的诱惑和纷杂。相对于人的动物性和自然性来说,思想或者说精神才是人的本性,只有依靠精神的智慧才能能动的不断探寻生命价值和意义,帕斯卡认为,“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就是人的高贵之所在,这种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是自然界盛开着的最美丽的花朵,而且,精神的产生意味着它要循着自己的内在诉求努力实现自己,因而表现出创造性。由于现实世界的迷误,才会导致人的本性的丧失,这种状况或许源于人的无知,但也反映了人生存于世界的无助和迷茫。人即脆弱又带有不确定性,人必然还会感受到对死亡悬临的畏惧或焦虑,无法确定自己的生命的终极方向,总是在彷徨的偶然中不确定地“在”着。总的来看,帕斯卡尔看到人的迷茫无助,看到人的精神是无可避免地自由的,他刻画了充满焦虑、缺乏意义的无根状况,人在其中是充满了焦虑、不安、浮躁、空虚等精神状态的,而只有通过自由皈依上帝才是出路。近代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个人要求解放的呼声在哲学家那里首先被表现出来,在打破中世纪的黑暗的文艺复兴运动中,但丁的《神曲》是其先声,其他人文主义者薄伽丘、彼特拉克、达芬奇、莫尔、拉伯雷、蒙田、莎士比亚等人通过多种方式反对基督教会和世俗政权对人的控制,要求确立人人平等、天赋权利、个人自由等人文主义理念,他们提倡自由的人性,反对神权压制,倡导个性解放、主张实现尘世的幸福等。例如,拉伯雷在《巨人传》中描述的德廉美修道院中的男女出去完全自由,毫不勉强。修士整个的生活起居,也不是根据法规、章程或条例,而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自由的主张来过活的。总之,“他们的会规,就只有一条:随心所欲,各行其是”。这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人的个性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和向往。由文艺复兴始,“人是目的”的启蒙运动开始受到广泛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深入人心。而18世纪的康德显然是启蒙的集大成者。康德的自由观是基于理性的自我立法的自由,要求人们严格遵守心中的道德法则,学会在道德领域中自我控制。在康德的思想里,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他通过启蒙来说明人的自由,他对自由的酷爱使他发出了“再没有任何事情会比人的行为要服从他人的意志更可怕了”的感叹。为此,康德极其强调个人道德自主、个性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重要性。康德说,人具有绝对的意志自由,它根据理性自身颁布的道德法则对自己发布命令而行动,而这种“命令”就是一种“绝对命令”,它是人们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康德明确地对个人自由划定了边界,个人自由的行动要求必须和同样行使它的每个人的意志自由都是兼容的。人是道德法则的主体,人的道德活动是真正的自我活动,即“意志自律”活动。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按照理性所规定的道德律、按照实践理性的内在规定和最高法则而行动。显然,康德上述的道德原则是以基于理性的自由意志为基础提出来的。康德的自由观是明确地划界的,他把世界划分为经验和超验两个部分,相应地也把人的理性分为作为认识能力的科学的“思辨理性”和高于认识能力的“实践理性”两个方面。在他看来,“思辨理性”只能认识经验的现象界,因此服从必然法则;而“实践理性”具有超验的能力,使人能够按照理性自身的法则来规定自己的行为,使他有能力超越自然的限制而达到无限的自由境界。这个思路对研究教育如何直面自由人性,达到教育成“人”理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按照康德的理解,自由就是在道德实践的领域学会基于理性的自我选择,自主判断,它是优良教育的结果。意志自由是一种理性认识基础上的必然结果,它是人完全摆脱了物质利益和感性欲望的纠缠而达到的一种道德自律境界,这种意志自由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前提。“自由不是不确定的奇思怪想,而是人确定自己的能力,因此,通过人自身意识的自发行动,产生在实际生活中束缚他的必然性与契约。所以,它不是天然的事实,而是天性不断教育的结果,是文明成熟的标志。真正自由的人不可以随意选择活动方式――惟有轻浮薄弱的人才会这样做――而是有能力选择最适合其精神命运的道路。他能以自己的行动,去实现普遍的人类本性。不存在外在的强制,仅仅是这种自由的外在方面;其内在价值则在于集中主宰和控制精神生活中所有因素的个性的力量……做自己的法律,换言之就是自治;服从良知所认识到的权威,因为这来自其自身的法律,这就是真正的自由。总体而言,康德关注人的启蒙问题,即基于内在立法的自由实现,这只能通过教育来实现,“人是惟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我们所理解的教育,指的是保育(养育、维系)、规训(训诫)以及连同塑造在内的教导。人之成为人,应该“将其人性之全部自然察赋,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从自身中发挥出来”。康德强调教育应该是培养自由行动者,即要求导向培育自由人格的教育,既然人的本性就是自由,教育成“人”的过程就是在生命生长的历程中学习自由和实践自由,成为在自由中生存的不被工具化的独特个体。他说:“教育学,或关于教育的学说,或者是自然性的,或者是实践性的。自然性的教育是关于人和动物共同方面的教育,即养育。实践性的教育或道德性的教育则是指那种把人塑造成生活中的自由行动者的教育。(“实践性的”指教育中所有关于自由的东西。)这是一种导向人格性的教育,是自由行动者的教育,这样的自由行动者能够自立,并构成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又意识到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追寻教育的本质(转载)
教改先锋重大典型报道
追寻教育的本质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纪实(上篇)
在学校举行的泼水节上,学生们尽情玩耍。
走班选课的学生在课间赶往各学科教室。
学科教室里,实验器材就在学生身边。
艺术类课程开发为书法、戏剧等24个模块,学生在上戏剧课。
&&&&校长李希贵说: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但是,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
&&&&■本报记者&李曜明&高靓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题海中埋头苦读,为提高分数而殚精竭虑时,有一所学校的学生,自己开办广告公司、组建投资银行,甚至还可以用盈余设立奖学金。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同一间教室上课,拿着全班一样的课表时,有一所学校的学生,课间穿梭在没有班级和班主任的校园,奔向自己所选课程的教室。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每一分钟都被他人安排好时,有一所学校的学生,不仅能够选择学什么,还能选择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跟谁一起学、以什么方式学。
&&&&这是一所全新形态的学校。不久前,教育部在这所中学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十一学校实施5年的“创新育人模式改革”首次公之于众,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为什么是十一学校?它究竟有何不同?自主选课会不会影响目前的中考和高考?取消班级会不会让师生无所适从?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急于找到答案,一拨拨前来采访的记者也希望揭开谜底。
&&&&在森林中发现那棵不一样的树
&&&&“我还想跟您谈谈数学、语文免修的事。”刚到十一学校,记者就碰上了这样一幕。高二学生郑子豪来找年级主任王春易,声称自己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明年报考一所知名艺术院校的导演系。
&&&&出乎记者意料,郑子豪得到的答复是“我们支持你的选择”。
&&&&王春易告诉记者:“这不是拍脑袋的决定,我们已经讨论了半年,数学、语文教师会为他制定专门的学习方案,学校还在影视中心给他安排了专业教室和指导教师。”
&&&&这样的学生在十一学校绝非个例。可以说,这里的每名学生都有一个“私人定制”的未来。
&&&&谈起改革初衷,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得很形象:“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
&&&&“但是,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这位在中学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县市教育局长等多个岗位历练了大半辈子的教育人,决心让“创造适合每名学生的教育”成为现实。再加上十一学校一脉相承的以学生为本的改革文化,以及老校长李金初为学校打下的良好基础,都让他对把这个理想变为现实充满信心。
&&&&从2009年开始,十一学校开始对现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进行整合,通过分层、分类设计,开发出近300门学科课程供学生选择。
&&&&在这里,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采取分层设计,语文、英语、历史等人文学科采取分类设计。
&&&&在这里,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的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课程,开发出了数据库、移动互联应用、电子技术、机器人、电脑平面设计、影视技术、机械技术、汽车造型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厨艺等15个模块课程。
&&&&在这里,体育课变成了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网球、游泳、艺术体操、击剑、滑雪、龙舟等22个模块。
&&&&在这里,艺术类课程开发为中国画、油画、书法、动漫、声乐、戏剧等24个模块,仅戏剧课就有音乐剧《歌舞青春》、京剧《三岔口》、话剧《雷雨》等12个剧目的不同选择。
&&&&除此之外,学校还设计了综合课程和特需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更有意思的是,所有课程,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
&&&&当同类学校的学生每天埋头题海,为分数而无暇他顾的时候,十一学校的学生前所未有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开始关照自己的梦想和未来。
&&&&希望将来做导演的郑子豪将精力放在了影视编导与制作课上。在老师樊勃的指导下,这个过去大家眼中“意见多、主意大”的刺头学生,在光影世界中汲取成长的养分,还成了全校学生微电影大赛的主办人。
&&&&秦雨菲是517生物学科教室的“主人”,大年初二她还在教室里接生了一窝小兔子。虽然文科生只需要选修生物I,但身为文科生的秦雨菲,选择的却是最高难度的生物III课程,还打算向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发起挑战。
&&&&“你高考又不考,何必浪费时间?”面对家人的不解,秦雨菲回答:“因为我喜欢,谁规定文科生不能学生物了?”正是因为学校将选课的权利交给了学生,秦雨菲这个文科生才有接触生物学科前沿的可能,让她一下子被生命的奥秘所深深吸引。至于未来,“兴许会诞生一门生物与人文的交叉学科呢。”
&&&&2013届学生黄婧怡,本是一名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偏内向的女生,正是选修了戏剧课《雷雨》,并在剧中扮演了女主角繁漪,让她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名一直以为自己没有艺术细胞的学生说:“这已经不是一门选修课,或许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经历……我也知道了,有那样一个灵魂,是为镁光灯而存在的。”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跑道”。十一学校课程研究院院长秦建云说,开设不同的课程,就是为了给学生开辟成长所需要的不同“跑道”。“过去,我们的学生就像一节节车厢,在升学、分数的单一跑道上被动前行;现在,学生装上了‘发动机’,变成了‘动车’,在不同的跑道上奔驰。”
&&&&十一学校采取的是一种大课程观,时时处处都有课程。学校除了有通常意义上的课程之外,还开发了“思方”、“行圆”、“志远”、“意诚”等许多“非典型”课程。打扫卫生、参加社团、看电影、听讲座、接待外宾都成为了有评价、有学分的课程。
&&&&十一学校甚至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课程。上学期,高二学生刘毅伦创建“校服文化中心”,和一家知名服装公司合作,把学校单一的校服变为近50种款式,深受同学欢迎。前不久,刘毅伦和他的中心被评为自主实践课程“精品项目”。
&&&&十一学校提供如此丰富、可选择的课程,着眼点并不止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兴趣、才能和需求,将学习与自己的人生方向联系在一起。只有从内到外的充分了解,才能谈得上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学生才能走出“被因材施教”的尴尬境地。课程改革,触及的是这场育人模式改革的核心。
&&&&在校园中寻找自由呼吸的空间
&&&&学生自主选课后,同一个班里的学生课程安排千差万别,固定的班级授课制已无法容纳变化了的课程。于是,学校索性将所有教室改造成学科教室,任课教师常驻教室,学生走班上课。
&&&&走班上课后,行政班和班主任消失了,学校呈现出另一种生态。
&&&&高一学生王立婷告诉记者:“过去,我们3年待在一间教室里,只认识自己班里的40多名同学,有事就找班主任,学校里大多数同学、老师、教室跟我都没什么关系。而现在,我一个学期就和200名同学一起上过课,我的朋友里既有初中生,也有高中生,不同的事情可以向不同的老师求助。”
&&&&当了20多年班主任的历史教师李亮,在取消行政班后找一名学生谈话,用了整整一个下午时间,使出浑身解数,还是没有效果,只好约定下次再谈。“过去做班主任时,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再难对付的学生,最多15分钟结束‘战斗’。现在看来,那时的教育是不真实的。”
&&&&而真实的教育一旦还原,教师的管理权威立刻受到了挑战。
&&&&年级主任于振丽也经历过丢面子的事情。她曾想约谈一名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这名男生反问道:
&&&&“谈什么?”
&&&&“谈你的学习,我觉得我得关注你。”
&&&&“回头再说吧。”男生漫不经心地回绝了。
&&&&面对这样的回绝,于振丽不能强制,只能等待,因为十一学校规定,未经学生同意,教师擅自占用学生时间属于“违法”。“如果强制,学生心里积怨,更不会真正从心里服你。”
&&&&等待基于耐心,基于师生间隔膜的消失,基于彼此成为朋友。当师生成为了朋友,就无话不谈了。
&&&&曾有一男一女两名学生主动“约谈”一名教思想政治的教师。“我们互相有好感,但怕影响学习,想问问老师该怎么办”。甚至有学生直接发短信给校长,袒露自己暗恋女生的心迹。
&&&&取消班主任、实行全员育人,这些看似因走班选课而不得不改的地方,实际上是改革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因材施教也好,个别差异也好,首先需要教育者走进学生的内心,而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是一切真实教育的起点。为此,十一学校不惜刻意制造一些“看得见的平等”。
&&&&十一学校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拆掉了所有教室里的讲台。“这意味着,教师只能站在学生中间,平等的对话交流成为常态。”语文教师闫存林如此解读。
&&&&每年6月的“泼水节”,学校会在操场上晒好几大箱水,师生抄起水枪、水盆、水桶一起上阵,每个人都被泼成落汤鸡,教师和学生难分彼此,玩得不亦乐乎。
&&&&每年最后一天的“狂欢节”,校长必须按学生的意愿进行装扮。他已被学生安排扮演的角色就有“加勒比海盗船长”、“邓布利多校长”和“变形金刚大黄蜂”。
&&&&居于平等状态下的学生,深知这样的氛围来之不易。一名女生对记者说:“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为了我们,老师牺牲了很多。”
&&&&在无拘无束中发现最好的自己
&&&“我不是标准定义下的好学生。在学习上,我只是个成绩浮动在平均分上下的学生,甚至考过班里的倒数第二,没有任何值得偷偷自豪的资本。但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校园里,我照样可以活得很精彩。”高二学生徐子晗说。
&&&&如果你知道他有多么丰富的社会活动,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徐子晗那么自信。他的诸多“头衔”中包括星月共辉文学社创始人、校文学院院士、模拟联合国骨干成员、松林书院特别管理员以及“名家大师进校园”活动常任主持人。
&&&&去年,这个文质彬彬的男生完成了一项“壮举”——带领80多名同学的团队,历时一年,编写出版了十一学校历史上第一部学生年鉴。他也因此成为校园明星,上了校刊《瞰十一》的封面,还获得了校长奖学金。
&&&&徐子晗说,自己“成不了学霸,也不期待成为大神;我只是特立独行与非主流的代表;我和你一样,都是世界的奇葩”。
&&&&在十一学校,像徐子晗这样的“奇葩”随处可见:
&&&&2012届毕业生王栊正酷爱画画,在美国前任驻华大使骆家辉到学校访问时,亲手为骆家辉画了一张全家福。当初,因为父母让他学金融,这个孩子曾长期拒绝学习。为了满足王栊正的心愿,学校为他设立了“工作室”、举办画展,并为他举办了个人表彰会。现在,他已被世界顶尖的芝加哥艺术学院录取。
&&&&高三女生叶大家,是生物课上的“奇葩”。别人坐着讨论、看书,她像老师一样来回巡视。从没听过一节课,却次次考年级第一。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给老师当助教。学生有任何问题必须问她,如果问了老师,她还会着急。为了给同学解答问题,背地里她要多学很多内容。当年高考,她考了十一学校的生物最高分。
&&&&在这个校园里,“奇葩”们还开了咖啡店,当上了广告公司总监、银行总裁、联合国大会主席……
&&&&在这个校园里,任何不特别的学生,处于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都可以变得很特别。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这所学校给予他们的“自主”。
&&&&每周一的“校长有约”是十一学校雷打不动的传统,“有想法”的学生都可以跟校长共进午餐。一次,两名学生因为就寝时间,当着校长的面争论起来。于是,李希贵让这两名学生负责调研,拿出解决方案。两人回去后在全校范围发放问卷,访谈调研,历经4个月拿出一份详细的“分层睡觉”建议书。现在,十一学校住宿生的就寝时间有了3种不同选择。
&&&&最近一次“校长有约”,高二学生袁烨提出设立“乐群奖学金”。原来,他组建的十一学校青年成就社团,因售卖“校服熊”的创意,赚了1.6万元。他希望用这笔钱设立一个奖学金,专门奖励处于成长期的小社团。
&&&&高一学生家长房纳女士说:“如果以功利世俗的眼光来看,无论是经营咖啡厅还是设立奖学金,这些事情似乎都与孩子的学习、高考毫无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审视一下教育的目的,他们表现出来的那种积极进取、坚持不懈以及责任心,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十一学校的教师都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枚硬币,其正面是选择,背面就是责任”。
&&&&那名曾经不期待成为“学霸”的徐子晗,现在又为自己作出了新的选择——放弃所有社会工作,转向学习。“不仅仅因为摆在面前的高考,更是因为我需要在学业方面突破自己,于沉潜的平静下积蓄新的力量”。
&&&&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学生渐渐学会了“对自己负责、对同伴负责,对周围环境乃至社会负责。”
&&&&在十一学校,你很少见到东游西逛的闲人,每名学生都行色匆匆地奔向自己的目标。但是每天下午4点15分以后,学生又会遍布校园的各个空间,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讨论问题、制定计划、交换信息,或者聊聊今天的校园新闻、公众人物、社会热点,学校俨然成了学生的公共社区。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也渐渐有了公民的样子。
&&&&有一次,著名媒体人崔永元来学校参加活动,休息时在教室外点起了香烟。两名男生发现了说:“谁在抽烟?”当他们发现是崔永元时,一点不给面子,说:“请把烟掐掉,学校里不能吸烟。”
&&&&“让孩子们觉得学校是他们的,我认为这件事太重要了。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这样,当孩子们在学校时认为学校是他们的,当他们走上社会时,他们才会觉得国家是他们的,才会真正做到‘匹夫有责’,否则他们永远只是旁观者。”崔永元深有感触地说。
&&&&在这座校园里,通过课程的选择性、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的自主管理,带来了整个学校的转型,使每名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潜能充分挖掘、内动力充分唤起。这种育人模式的改变,折射的是教育价值的转变。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正是十一学校努力追寻的教育本质。
让教育回归本真
本报评论员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崇高事业,其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关乎学生的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今天本报推出的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的报道,全面诠释了该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真谛,系统展示了改革给学校带来的冲击变革和活力,读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令人深思。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考试分数、学校升学率,衡量教师与学生仅有分数这把标尺,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讲,学生只是被动听,这种填鸭式教育教学方式不仅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心态浮躁、过分追逐功利化教育和过分强调分数的环境下,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独树一帜,抓住了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本质,具有独特的样本意义和示范作用,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把培养人、造就人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重点在于育人,其本源意义应该是激发人的真善美。北京十一学校教改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尊重学生主体、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注重教育本质、本源,彰显了对学生个性、人性和生命的尊重。这是该校教改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其改革呈显出一派生机的关键。
&&&&启示之二,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李希贵校长提出,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第一。以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己任,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个性,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是北京十一学校教改的精髓,也是其改革的灵魂所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个性化,发现学生的需要作为育人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实行走班选课,拆掉讲台、实行导师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成为服务的思想转变。教育上,坚持教育的主体性,实施不被拒绝的教育,着力于培养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行为规范、思维活跃的民族脊梁和社会栋梁。教学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创造条件努力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重视教学常规,尊重教学规律,坚持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实现学生多向成才。
&&&&启示之三,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十一学校提出,新时期学校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学校的文化价值观是: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从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入手,给学生多样选择,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课程目标是一切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每一个学生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课程。400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做值日、社团、游学、职业考察随处都有课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彰显。课程选择已经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路标。你要知道你现在在哪,要知道到哪里去,然后自己决定路线。这就是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在这里,课程价值不再是盯分数、做题,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注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好奇心等的培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北京十一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改的一面旗帜,也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该校以坚持不懈而丰富生动的实践探索,让教育真正回归其本质、本真、本色,让教育真正回归到其本源、规律上来。这正是其重大的典型意义所在。
数看十一学校
&&&&1952年,北京市十一学校在周恩来、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建立,聂荣臻元帅用新中国的诞生日为学校命名。学校占地234亩,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是一所拥有初、高中的完全、优质中学。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
&&&&4174&&学校共有学生4174人,每人一张课表,就有4174张独一无二的课程表。
&&&&1430&&走班选课后,学校共有1430个教学班,每个班人数不超过24人。
&&&&265&&学校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共开发了265门学科课程。
&&&&400&&学校共开发了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等不同类别的校本教材超过400本。
&&&&271&&学校共改建学科教室271间,1200多类图书、1000多种实验器材进入教室,实现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无缝对接。
&&&&30&&学校共开发了30门综合实践课程。
&&&&69&&学校共开设有69门职业考察课程,分属30个行业,以帮助学生厘清职业目标。
&&&&545&&本学期,学校共设置了60类、545个学生自主管理岗位课程,如教师助教、图书管理员、晚自习管理员等,学生根据表现可获得相应学分。
&&&&272&&学校共有272个学生自组织社团,公益慈善类有30个,商业经营类13个。
&&&&5&&学校设置了体育季、戏剧节、泼水节、狂欢节、电影节等5个节日。
&&&&11&&学校共开设有11个国家名字命名的外国文化日课程,这些国家分别为罗马尼亚、美国、英国、韩国、德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
&&&&31&&学校共设有奖学金等31个评优项目,其中乐仁奖学金、思享奖学金、乐群奖学金由学生设立。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批判现实主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