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种能算作种质库资源吗?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

杉木种质资源遗传分析及无性系、杂交种ISSR指纹鉴定遗传,指纹,分析,ISSR,无性..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杉木种质资源遗传分析及无性系、杂交种ISSR指纹鉴定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账号 密码 没有账号?
今日去我院某教授跟门诊,有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因“反复失眠20余年”来就诊。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真正意义上的熊猫眼,不过今日可真的见识到了,特拍了一张照片:
刘某,女,32岁,第一次怀孕,停经已12周。该患者停经的第九周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开始时呕吐尚不多,3-5次每天。后来呕吐逐渐加重,7-8次每天,呕不能食,呕出食物及黄胆水。
黄芪10克,党参(或太子参)10克,丹参10克,炒白术10克,薏苡仁15克,仙鹤草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甘草5克。功能
益气活血,健运脾胃。主治
适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有肠上皮化生等
你现在的位置: >
农作物资源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
分享到:字号:||
  联合国中期议程预计,到二○五○年地球人口将增加到八十九亿。要养活这么多人口,为日益富裕的世界提供其所需要的更加富含蛋白的食品,粮食产量增加至少两倍甚至三倍。作物改良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最有效的途径。   973项目“农作物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的目的就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植物基因组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发我国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为我国农业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奠定基因资源基础。   走进刚刚落成不久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大楼,宽敞的过道两边一间间明亮的实验室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各种大大小小的实验器具,静默着的,振动着的,鸣响着的,让人目不暇接。间或有研究人员提着试管从实验室走出,带着一阵风匆匆经过,一闪身又进了隔壁的实验室……记者左顾右盼着来到主任办公室,在受到贾老师非常热情地欢迎之后,记者得知,他很忙,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973项目,了解他们研究的意义,特地抽出时间来接受采访。贾继增首先介绍说,他们的这个项目是由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启发院士与他共同负责,中国科学院的李振声院士是该项目的顾问。   话题是从正在申请的新973项目开始的,看得出来,贾老师沉浸在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的思考之中……   记者:您和您的研究组正在申请的新973项目是什么?您能介绍一下吗?   贾继增:新申请项目名为“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功能基因多样性及其应用价值研究”,它是前一个973项目“农作物资源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的深入与继续。作物种质资源是进行作物育种与其它相关研究的生命物质基础,作物常规育种主要是通过两个或几个材料杂交,并对后代连续进行选择及比较实验,以培育新品种。这些用来杂交的材料或者亲本就是种质资源,作物种质资源的核心是其携带的多样性丰富的基因。基因多样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控制一个性状的有很多不同的基因,另外一个是同一位点的基因序列又有不同的变异,这种变异可导致基因功能的变化。   说到这,贾老师给记者打开一张照片,照片上的野生西红柿在对比物栽培西红柿的面前,就如同一个初生的婴儿和一只成年大象比个子。   记者:为什么野生西红柿要比栽培西红柿果实小数十倍之多?它们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   贾继增:如果不是科学家们深入的研究,或许人们根本不会想到在外观上差异如此巨大的两个西红柿,实际在基因上几乎是等同的,它们的差别非常小,只不过组成基因的一千多个碱基中的仅有三四个发生了突变,就造成了那么大的差异,这就是基因的多样性造成的。   另外一个更为突出的例子是举世闻名的“绿色革命基因”,实际上是小麦和水稻矮秆基因的开发和利用,高秆易倒伏,产量往往不高。而矮秆与高秆基因的差异仅在编码区的一个碱基。“绿色革命”利用的就是这一个碱基引起的基因多样性。   记者:那么我们现在要寻找什么样的基因呢?   贾继增:现在迫切需要开展一场以“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健康,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的新的“绿色革命”。如果说第一次“绿色革命”是少数几个矮秆基因的开发利用的结果,那么“新绿色革命”则需大批量发掘与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营养高效相关的基因。然而我国作物育种已多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重要的目标基因。从作物抗病的角度来说,我国目前作物抗病育种缺乏抗源,导致抗病基因单一化,一旦新的致病小种流行,将造成巨大损失。   记者:那如何从数以万计的作物种质资源中发现重要的新基因?   贾继增: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有关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种质资源研究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它包括核心种质的构建,以及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多样性的发现、研究与开发利用。数以万计的作物种质资源叫基础种质,但它携带的基因有很多是重复。我们的任务是在数量如此巨大的种质资源中把要用的基因挑选出来。数量如此众多,我们不好找,那我们能不能将其浓缩,把需要的基因富集起来,这些就是核心种质,所谓核心种质就是用最少的样本最大限度来代表基础种质的多样性。我们先是在基础种质中根据作物的原产地、表现性状等各方面的信息构建初级核心种质,而后在分子水平上,根据种质标记鉴定基因多样性,那些多样性高的集中在一起就成为核心种质,世界上一般认为核心种质的标准是以10%的样本能代表70%的遗传多样性,但这项研究的工作量太大,在大作物上谁也没有真正实施。在国家973项目的资助下,我国率先开展了水稻、小麦、大豆三大核心种质的构建。研究发现用5%左右的样本可代表基础种质的90%的遗传多样性。5%的概念是一两千份,数量还是太多,这么多份种质让育种家还是没法在实际中操作。我们通过进一步压缩,把核心种质精简成微核心种质,它可以做到用1%,即100、200份左右的样本,代表基础种质的70%以上的遗传多样性。然后对这些微核心种质集中进行研究。具体怎么研究,正是我们下一期973项目需要解决的。在第一期“973”项目的资助下,我们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水稻、小麦、大豆三大作物的核心种质与微核心种质,基本解决了第一个科学问题,即富集种质资源基因多样性的问题。   记者:第一期973项目“农作物资源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在学术上有什么成就?   贾继增:这个项目在科学上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用基因组学的原理与方法,进行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方向、内容与技术体系,我们将其称为“基于基因组学的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简称“基因组种质资源学”)。它是在973项目资助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目前我们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有3项,初步明确了我国水稻、小麦、大豆三大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分布,建立了3大作物的核心种质;并且发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基因;同时还克隆了一些重要的抗病、营养高效基因。   在明年4月,我们将发起召开关于这个学科的一个国际性会议,国际上该领域最著名的专家学者都将应邀参加。基因组学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新学科之一,毫无疑问,植物基因组学将对作物育种等学科产生巨大的促进,使作物育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基因组学在作物育种研究上的应用还必须与种质资源及作物育种相结合。因为基因组学研究的只是一两份材料中的基因,而作物育种所需要的是这些基因的重要等位变异,即等位基因,就像前边提到的矮秆基因一样。这些基因存在于数以万计的种质资源之中,只有把种质资源中蕴藏的主要等位基因的数量、功能研究清楚,才能真正发挥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作用。   ■链接   绿色革命   在生物界,两个遗传基础不同的植物或动物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所表现出的各种性状均优于杂交双亲,比如抗逆性强、早熟高产、品质优良等,就称之为杂交优势。   现代农业生产上最早应用杂交优势的是玉米、水稻和小麦,稍后应用于经济作物、果蔬作物等。杂交玉米的培育和应用,使世界玉米产量大幅度增长,1940年玉米平均亩产仅120公斤,50年代增加到225公斤,90年代玉米亩产已经达到300公斤了。现今全世界近20亿亩玉米有4/5采用杂交种。杂交水稻70年代育成并应用于生产以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持续增长。中国杂交稻种植面积发展到3.0亿亩,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达1000公斤。矮秆小麦在亚、非、拉地区推广,20年间使小麦产量提高1.5倍。世人把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和矮秆小麦的培育、传播和获取高产,称之为20世纪的“绿色革命”。   新绿色革命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近几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年年减少,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迫切需要开展一场以“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健康,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的新的“绿色革命”。   目前状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耕地还是会继续减少,不可能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粮食的单位面积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要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难度很大,以前要求只要产量高就行了,现在的要求是不仅是产量高,品质也要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要保护环境,以前能够靠多施化肥,大量浇水,大量使用农药大幅提高产量,但现在是不行的,要节水、少用或者不用农药、少施或者不施肥。现在整个生态的污染主要是水的富营养化,氮磷的含量太高,原因就是大量施肥造成的。 “二手货”立了大功 在孔博士轻言细语中,记者被领进了实验室。   漫步试验平台和仪器之间,作为“门外汉”的记者不禁直犯迷糊,幸好孔博士轻车熟路,记者跟着她在一台近大半个人高的仪器前停了下来。透过仪器“胸前”的玻璃窗,它的“内脏”———左边8块黑色的小平板整齐摆放,后上方矗立着两只探针一样的机器臂,右边则是两个试管一样的接受器,下面连着细小的白色导管。   孔博士似乎对这个“长”得墩墩实实的家伙“情有独钟”,说话的声调都充满了夸奖:“这是3700DNA分析仪,别看它是我们从国外实验室买来的二手货,才花了6万美金(新品大概售价在20多万美金左右),但它运行状况非常好,估计是它的性能在国外被磨合出来了,到了我们这儿立即就派上大用场。当时973项目的任务很紧,如果没有这台仪器天天连轴转,我们根本完不成任务。”   3700DNA分析仪是2003年年初实验室购买的,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测小麦的基因多样性时,它不停歇的工作了整一年。孔博士介绍说,它是应著名的全球“人类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工作而诞生的,天生就“喜欢”繁重的工作。“不怕用”———这是孔博士的评语。   “以前进行实验需要人工跑胶、跑板,一个人一天就算不吃不喝最多也跑不到400个板,而且精度不高。3700DNA分析仪总共8块样品板,一个板可以装96个样,差不多一天能跑800个样。工作的时候,只要把材料准备好,开动仪器,就不用管了。它能自动将种质材料上的引物(一般20个碱基构成一段引物)一段段分好,即使一个碱基的差异都可以检测出来,准确性极高。”孔博士继续说,“两个取样针扎入实验样品中提取引物,而后将引物放入毛细导管中进入仪器内部进行跑样,跑完之后,所需数据自动提取到电脑上,所测试样品数据跟数据库进行对照之后,是野生种质还是培育品种就一目了然了。”   为了让记者对人工跑胶、跑样有更直观的了解,孔博士特意带记者到另外一间屋子看以前使用的比较简陋的仪器,上面还有不少凝固了的胶,毫无规律的四散着,足以让人想到实验人员曾经的小小的窘迫。   踏出实验室,孔博士告诉记者,这个实验室的条件不仅在国内算最好的之一,比起国外那些名实验室也不差。但同时她强调:“关键是怎么把这些仪器很好的利用起来,我们现在大的硬件条件很好,但是在一些小型的配套设备上能力还不强,比如现在实验室做实验的人很多,而现有条件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手一把与这些大硬件相匹配的,并且可手的小移液器,这无疑对工作效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于更多新闻
跟贴区发贴区昵称|山药网通行证:密码:&欢迎您! |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山药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可以输入300个字
&欢迎您!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可以输入300个字。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看法。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点击排行榜··········
评论排行··········
精彩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作者:佚名
来源:科学时报
关键词:种质资源
&&&&&&&&一份有关保护种质资源的倡议书被辗转送到了《科学时报》,也牵扯出一次人对资源的再次无法调和的毁灭性事件。&&&&&&&&&&&作为一家媒体,我们不想去判断一个事件的是非,但是这份只有73个字的倡议书中的一句话――“保护种质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却深深打动了我们。在接受《科学时报》的采访时,诸多专家、学者也分别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这一心声。&&&&&&&&&&&种质资源是当前生物多样性领域里非常受关注的议题。提起种质资源保护,一位同事说:这就是一句“废话”,谁不知道保护,到处都在说保护。但是,就是在种质资源保护已经被不断重复成一句“废话”的今天,在很多甚至不是角落的地方,珍贵的种质资源还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宣告消失……&&&&&&&&&&&今年3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八次缔约方大会在巴西库里蒂巴召开时,一份题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的报告提到,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导致了污染、城市扩张、森林遭到砍伐、“外来物种”入侵和全球变暖等诸多问题,从而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破坏。估计目前的灭绝速度是历史上的1000倍。&&&&&&&&&&&人类一手造成了自恐龙消失以来最为严重的物种灭绝现象,必须付出前所未有的努力才能在2010年之前实现减缓物种灭绝速度的目标。&&&&&&&&&&&在过去的500年里已有844种动植物灭绝。从珊瑚礁到热带雨林,各种生物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威胁。&&&&&&&&&&&藏羚羊倒在盗猎者的枪下,消息传来人们痛心疾首,震撼人心的尸骸令盗猎者在法律面前低头。不能移动、不能表达的植物在挖掘机下轰然倒下时,我们又该怎样去扶起它?&&&&&&&&&&&在20多年里,中国经济大发展对环境的改造与日俱增,与种质资源保护之间的冲突成为一个难以化解的矛盾。&&&&&&&&&&&在科学家眼里,种质资源不但是今天人们生存的根本,其还隐含了一个国家未来的科技发展以及经济利益。&&&&&&&&&&&无论如何,这种认识仅仅限于科学家是远远不够的。 ――编者&&&&&&&&&在5辆挖掘机、2台推土机、100多人的嘈杂声中,2000多棵树木组成的大约200米长的防护林颓然倒地。&&&&&&&&&&&当杨凡(化名)闻讯赶到自己经营了11年的苗圃时,这里已经满地狼藉。但他连一眼都没多看那2000棵横七竖八躺倒的树木,而是直奔中心地带。当他用颤抖的手扶起躺在那儿的几棵看上去有些弱小的树时,心已经沉到了最低层,“救不活了,这几棵树再也没有了”。&&&&&&&&&&&一共57株。他数了又数。这些树被众星捧月般围护,对他来说,这57株树不但是自己的心血也是国家珍贵的种质资源。这57株令他落泪的树,有的是早些年从大别山等深山老林里收集的野生李杏树种,也有几株是正在试验观察中的杂交品种。&&&&&&&&&&&这一幕发生在今年4月中国南方一个小城市的郊区。杨凡现在正四处为自己的苗圃讨个说法。10月17日,他在接受《科学时报》电话采访时说:“我现在想做的就是呼吁人们重视保护种质资源。我正在和一些协会和研究院所联系,商议发一份有关保护种质资源的倡议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马克平收到了杨凡以个人名义寄来的一份请他签名的倡议书,两人素不相识,但马克平认为无论如何唤起民众保护种质资源的意识都是一位专业人士应当做的。他把这份倡议书转给了《科学时报》,希望保护种质资源的呼声能够由媒体传递得更远,唤起足够的重视。&&&&&&&&&&&野生林在视线中消失&&&&&&&&&&&杨凡发倡议书的念头不仅来自苗圃被毁这一个事件。几年前,他在浙江一带的大山里做搜集工作时,就已为植物种质流失揪心。&&&&&&&&&&&在那一带他发现了三株少见的野生杏树,但是因为时气不对,不能移下山,于是他做了标记,并且嘱托当地农户,告知来年就来人移这三棵树。“可是等我再去一看,不但树没了,连根都被挖走了,问谁都不知道,我当时都蒙了。”多年经营珍贵李杏苗圃的杨凡介绍,野生李杏在长江流域一带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其中,一个李子品种还被编进了字典,拥有专属的一个字“d”,《新华字典》的释义为一种李子,果皮鲜红,浆多味美。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有历史传承的地带,当地居民依然没有在意过身边珍贵的资源。&&&&&&&&&&&野生植物是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抗性基因。人类很早就在农业生产中有意识地开展对种质资源的利用,但人类的许多举措也使相当数量的种质资源遭受破坏。&&&&&&&&&&&令马克平一提起来就连连摇头的是新疆的野苹果,他描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新疆村庄的景象:远处连绵不断的大片野苹果林,弯弯曲曲的枝干,写意而舒展。进村的小路上也被随意生长的野苹果树点缀得意趣盎然。&&&&&&&&&&&“前几年,我和几位研究人员去新疆的新源县考察野苹果林。发现那里虽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但管理力度远远不够。有些生长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野苹果树被村民砍了当柴烧。多年的老枝和树干比别的杂木耐烧,很受当地村民的喜爱。我们真是非常担心这些珍贵的种质资源。”马克平言语中的遗憾难以形容,他再次呼吁,“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积极努力,加强野苹果等珍贵野生果木资源的保护。”&&&&&&&&&&&伊犁河谷野果林分布面积达30多万亩,包括野苹果等野果种类达43个。其中,野生苹果林大约14多万亩,被认为是中国经济果树资源中唯一的天然基因库,也是世界野苹果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除了中国新疆塔城地区和哈萨克斯坦有少量分布外,伊犁河谷是这种珍稀植物资源的重点分布区。&&&&&&&&&&&但是,近年来,野苹果、野核桃、野生樱桃李这些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植物由于乱采乱伐,加之病虫害的肆虐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伊犁河谷特有的野生植物受到严重的威胁,有些甚至到了濒危的边缘。&&&&&&&&&&&也许再过几年,留在马克平心中美丽的野苹果树,将永远成为一个记忆中的故事。&&&&&&&&&&&作物种质收集一波三折&&&&&&&&&&&但值得庆幸的是,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很重视对农作物的种质保护和利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作物种质资源的普遍征集。农业部曾两次向全国发布征集各主要农作物原始品种材料的通知,要求以县为单位,对各种农作物全面收集整理。&&&&&&&&&&&“我国现在有两座大的低温种质库用于保存农作物种质,即位于北京的国家作物种质库和位于青海西宁的国家作物种质复份库。另外,还有30多个专业库,主要为小麦、棉花等建立。各个省也都有自己的种质库。”提到中国的农业种质库,马克平和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学院教授薛达元都如数家珍。&&&&&&&&&&&但是,农作物种质保存有今天的成果也是一波三折。资料显示,年的四年中,我国已征集到53种大田作物约20万份(包括部分重复),蔬菜88种1.7万余份(包括部分重复)。&&&&&&&&&&&谁料想这一数目在其后几年又减少了。到1979年作物种质资源总共才剩下43种大田作物16万余份(包括国外引进的2万份),原因是由于保存条件的限制和“文革”造成的人为破坏。&&&&&&&&&&&薛达元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为了挽回损失,国家采取了补充征集、重点作物野生种考察、重点地区考察三项措施。因此,最有影响的工作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陆续完成的。”&&&&&&&&&&&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新一轮抢救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行动。组织全国农业科研人员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对野生种子进行大范围抢救、收集。这一行动收集的农作物种类达180种5.4万份,挽救了一批优质、抗性好的农家品种,还发现了众多有潜在价值的野生近缘种。&&&&&&&&&&&今天中国已长期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达38万多份,农业部官员在去年曾对媒体称,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已居世界首位。&&&&&&&&&&&尽管如此,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曹永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我国作物种质遗传资源多样性的破坏和丧失异常严重。1949年我国有1万个小麦品种(主要是农家种)在种植使用,到上世纪70年代仅存1000个品种在使用;野生水稻和野生大豆的原生境生长地已遭到严重破坏,面积越来越少。”&&&&&&&&&&&拥有并擅用资源者胜&&&&&&&&&&&虽然农作物种质保存的成绩值得骄傲,但是中国对林木、药用植物、花卉等种质的关注就显得太晚了。&&&&&&&&&&&薛达元说:“五年前政府才开始关注林木种质资源,目前只能说是起步阶段,对于现在占有很大经济份额的药用植物、花卉等的种质资源保护、收集和研发工作,我国开展得相对就更少了。”&&&&&&&&&&&上世纪60年代,在海南的大片野生稻群中,踩着烂泥的袁隆平发现了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这一重大发现为“三系”配套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此后经过多年的研究,国际上的同行们尊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个野生物种的发现,成就了一位大科学家的研究,从而也养活了中国众多的人口。&&&&&&&&&&&目前,国际上在利用生物资源方面最受重视的有两块:遗传种质资源和药用资源(筛选活性成分)。而在这两方面,中国都还有许多待做之事。科学技术上还有许多没有搞清楚的问题,不管是遗传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的鉴定,还是一些资源保护的具体细节。比如,迁地保护,多少个个体的移植是充分的?因为从遗传学上讲,每个个体都是唯一的。想把一个物种种质资源全部保护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不同物种的特性不同,致使问题非常复杂。那么保护多少株算是把该物种的遗传资源保护下来了?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非常基础的科学问题摆在那里。&&&&&&&&&&&马克平说:“另一方面,药用植物的保护没有在最初受到关注。而管理上的问题是,我们国家没有足够严格的法规禁止生物资源向国外的流失。”&&&&&&&&&&&诸多原因导致我们将利益拱手让出。“资源是我们的,但是利用的技术在国外。中国在世界上被称为‘园林之母’,但我们在花木市场占有的份额与这个称谓实在太不相称了。”马克平说,像兰花、牡丹等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品种,原植株都在中国,但销售市场却在国外企业手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但失去了资源,也使市场在手中一点点滑走。&&&&&&&&&&&“在《中国植物志》上能查到的植物,还有野生的活植株吗?我们现在不知道有多少植物种质已经消失了,也不知道还有多少未被发现。如果本底都没有弄清楚,又何来保护、研究和利用?”马克平说。&&&&&&&&&&&期待中的大考察&&&&&&&&&&&&&“七五”和“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都将作物品种资源研究列为重点项目,但薛达元说,“相对于中国这个遗传资源大国来说,尚有许多工作需继续开展。”&&&&&&&&&&&有不少报道指出,目前种植的玉米、甜菜、水稻等作物杂交种的遗传基础日趋狭窄,存在着遗传上的脆弱性和突发毁灭害的隐患。而作物改良项目的成功正是以遗传资源收集保存为基础。&&&&&&&&&&&“继国家‘七五’、‘八五’攻关之后,在国家层面上没有组织过与植物种质资源相关的大型调查,而恰恰是这20年,中国环境变化最大。经济高速发展,野生植物成了不被关注的牺牲品。”马克平说。&&&&&&&&&&&野生环境日益缩减,人工进行种质保存成为必要的举措,手段主要有:原生境保存,是指在原来的生态环境中,就地进行繁殖保存种质,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小区,甚至保护点等途径来保护作物及经济林木的野生近缘植物物种;非原生境保存,是指种质保存于该植物原生态生长地以外的地方,如建立低温种质库进行种子保存;田园种质库(种质圃、植物园)的植株保存以及基因库等。&&&&&&&&&&&中国科学院植物园执行主任景新明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国家应加强种质库、种质圃的建设。目前中国的状况是,很多植物在原来的调查中发现有活植株,但是近些年再按记载去找,根本就找不到了,这说明该物种的活植物已告消失。还有一些植物仅仅在种质圃或种质库有保存,原生态的也没有了,所以种质圃和种质库的保护、建设非常必要。中国的高等植物说是有3万多种,但是很多都还没有真正了解、研究。”&&&&&&&&&&&专家们认为,我国过去多年的种质资源收集工作以普查为基础,通过“七五”期间对一些重点地区(海南岛、和三峡地区)的考察,可以确信,许多重点区域的收集工作尚有很大潜力。中国需要一次种质资源大普查,先把基本本底搞清楚。国家应继续组织对重点山区和边远地区的种质资源调查和编目,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种质搜集、保存更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发掘它们的经济和利用价值。正如这些科学家们所言:未来谁拥有资源谁就将掌握主动权。
(责任编辑:anita888)
您还可以这样阅读微信扫一扫,体验新式阅读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生物谷微信账号:bioonnews 我们提供多种阅读途径供您选择,随时随地掌握医药生物领域最新资讯。
立足行业,提供求职招聘,中高端人才搜索,人才培训及对接等服务 Ta的文章
欢迎行业评论、发现、小道消息、官方爆料、采访约稿
订阅我们的资讯
关注我们新浪微博
中国的市场的确存在很大的隐患,干细胞行业是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行业
个体化医疗是未来医学研究与应用的趋势,而个体化治疗的关键在基于生物分子标志物的诊疗策略
中国疫苗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世界排名最领先的跨国疫苗制造巨头前来淘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有小麦种质资源包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