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倾注的不同意思造句灌注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语文复习知识结构图
欢迎你的到来!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语文复习知识结构图
&&&热&&&&&
语文复习知识结构图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156 更新时间: 16:13:18
语文高考复习知识结构图  
1.这份图是语文高考复习的知识结构图,分为五大板块――语言知识和运用、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  
2.第一、二、三三个板块的体例如下:  
§1考纲要求(蓝色字体)  
§2具体考查内容  
一、分类知识名目  
(一)解题指导(红色字体)  
(二)内容解说或举例(紫色字体)  
(三)典型例题(绿色字体)  
3.第四板块现代文阅读由于其特殊性,体例另排。  
4.由于篇幅限制,部分知识点的知识举例从略,学生可以自查相关工具书。  
&&&&&&&&&&&&&&&&&&&&&&&& 第一板块:语言知识和运用  
§1考纲要求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语言应该能力  
1.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  
2.词语(包括成语的)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3.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欠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语句的扩展,语段的压缩,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  
5.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  
6.常见修辞方法及运用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 7.标点符号的使用。  
& 8.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基本了解。  
& 9.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  
&10.常见名篇名句的背诵与默写。  
§2具体考查内容  
一、正确识记字音。  
(一)解题指导  
1.正确把握形声字的读音。  
2.注意区别形近字。  
3.注意区别多义多音字。  
4.注意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  
5.注意一些常见误读。  
(二)典型例题  
例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cn &&&&&chng&&&&&&& (zhn  
B(nng&&& &(b& &&&&&&&&&z  
C(q& &&&&&(xng)&& &&&&&&&&&(xing)  
D(n)&&&&&& &&&(zng) &&&&&&&&&&&(mu  
答案:B。  
(2001年全国高考题)  
例2: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数shǔ &&&数说 &数伏& 不可胜数& 数典忘祖  
&& B 识 shí &&识别& 识破& 博闻强识& 远见卓识  
& &C 横 héng& 纵横& 横行& 妙趣横生& 专横跋扈  
&& D 模 mó&&& 模型& 模具& 模棱两可& 装模作样  
答案:A。  
(2002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例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秩序井然&&& &栉风沐雨&&& &卷帙浩繁&&& &独树一帜  
B.一泓清泉& &&&宏观调控&&& &曲肱而枕& &&&鸿鹄之志&&&   
C.樯桅毗连&&& &言论精辟& &&&臧否人物& &&&嗜书成癖  
D.欣逢佳节&&& &歆慕不已&&& &万马齐喑& &&&馨香满院  
答案:A   
(2004年北京卷)  
二、汉字的正确书写。  
(一)解题指导  
1.注意笔画错误。  
2.注意偏旁错误。  
3.注意音同错误。  
4.注意形近错误。  
5.要以音辨形。  
6.要以义辨形。  
7.根据语义辨形。  
(二)典型例题。  
A.亵黩   头晕目眩   沉湎   以儆效尤  
B.戌边   别无长物   殉情   摩肩接踵  
C.缉私   功亏一匮   萦怀   嘻笑怒骂  
D.矫健   冥顽不灵   璀璨   不循私情  
A,戳穿&&&&& 力挽狂澜&&&& 暧昧&&&&&&& 食不果腹  
B.震撼&&&&& 融汇贯通&&&& 喧嚣&&&&&&& 响彻云霄  
C.深奥&&&&& 死不瞑目&&&& 气慨&&&&&&& 雍容华贵  
D.凋蔽&&&&& 哗众取宠&&&& 辍学&&&&&&& 愤世嫉俗  
三、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一)解题指导  
1.从词义上加以辨析。  
(1)词义适用对象不同。  
(2)词义轻重不同。  
(3)词义范围大小不同。  
2.从色彩上加以辨析。  
(1)感情色彩不同。  
(2)语体色彩不同。  
3.从用法上辨析。  
4.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  
5.结合语境辨析。  
(二)常见易混词举例  
精微语言用微言;隐晦批评用微词  
想念思念用眷念;留恋不走用眷恋。反复强调用申明;公开表态用声明。  
同一比较用越发;不同比较用更加。专门技术用技能;技巧手艺用技艺。  
改变看法用刮目;畏惧害怕用侧目;考虑决定用裁决;法律判决用裁定。  
调查案情用查访;观察了解用察访。流行习惯用风气;高尚风气用风尚。  
人地相同用一起;时间相同用一齐;提出主张用建议;提出批评用意见。  
说人坏话用毁谤;无中生有用诽谤。有利作用用效力;速度成效用效率。  
主观忍耐用坚苦;客观环境用艰苦。内部含有用包含;请人原谅用包涵。  
互相衔接用联接;结在一起用联结。不公待遇用委屈;事情底细用委曲。  
不当谋取用牟取;设法取得用谋取。让其认识用引见;推荐别人用引荐。  
各方聚集用会聚;由少到多用汇聚。法令条例用颁布;公开发布用公布。  
无发言权用列席;参加会议用出席。一人一事用专集;某一内容用专辑。  
超出一般用突出;高于周围用凸出。移交嘱咐用交代;坦白罪行用交待。  
抽象事物用树立;具体事物用竖立。人事联系用结合;器具物品用接合。  
容纳不气用接受;收下接纳用接收。毫不动摇用坚忍;毫不间断用坚韧。  
由此及彼用启发;独立领悟用启示。零碎不整用片断;截取一段用片段。  
现实世界用尘世;世俗之事用尘事。审阅决定用审定;审阅修订用审订。  
不以为耻用不耻;不愿提及用不齿。小孩晚辈用抚养;平辈之间用扶养。   
接受教育用受业;传授知识用授业; 头部手部用化妆; 衣着伪装用化装。&   
劝戒之语用箴言;实话实说用真言。 事物不见用消失; 时间飞走用消逝。   
穿过连通用贯穿;从头到尾用贯串; 军事调查用侦察; 公安调查用侦查。   
申诉理由用申辩;公开辩解用声辩: 发怒瞪眼用_目; 受窘惊呆用瞠目。   
言谈举止用优雅;环境建筑用幽雅。 精神振作用发奋; 辱后努力用发愤。   
事业而言用终生;切身大事用终身。客居他乡用作客;朋友串门用做客。   
(三)典型例题  
例1: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与常规的计算机相比,生物计算机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优点。&&&&&&& 用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将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得多,&&&&&&& 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 ,生物芯片本身具有天然独特的立体化结构,其密度要比平面型硅集成电路高10万倍。  
A.由于& &甚至& &所以&&& &&&&&&&&&&&&&B.只是& &也许& &可见  
C.如果& &甚至& &而且&&& &&&&&&&&&&&&&D.虽然& &也许& &然而  
答案& C (04年北京卷)  
&& 例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______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②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______这一技术。  
  ③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摹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______能力。  
A.毕竟  沿用  鉴赏  &&&&&&&& B.毕竟  采用  鉴别  
C.究竟  沿用  鉴别  &&&&&&&& D.究竟  采用  鉴赏  
答案:B (04年全国卷二)  
四、正确使用成语。  
(一)解题指导  
&1.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  
2.注意成语的适用对象。  
3.注意望文生义现象。  
4.注意成语的多重含义。  
5.要区分那些易混成语。  
(二)成语误用举例  
“”“”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B.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C.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警方决定顺藤摸瓜寻找在幕后操纵的黑手,最终全面破获了这起产供销一条龙的制贩毒大案。  
D.虽然中国队小组赛初战告捷,但从比赛中整个球队在战术意识、进攻手段和体能上的表现来看,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答案:A (04年全国卷二)  
五、辨识修改病句。  
(一)解题指导  
辨析与修改病句方法点拨  
1.语感审读法。语气不能畅,应做进一步检查。  
2.语法检查法。分清主干与枝叶,梳理其间关系,审视是否有残缺、赘余、搭配不当。  
3.句意分析法。  
(1)句首有介词短语,注意检查是否残缺主语。  
(2)句中有并列结构,审视其各项能否与相关的词语搭配。  
(3)定状语复杂,审视其能否与中心语搭配、排序是否恰当。  
(4)句中有肯定与否定相迭(或正面与反面)的短语,审视是否照应。  
(5)如果否定和反问,看看否定是否恰当。  
(6)如有数量、范围或程度词语,审视是否与其他词语矛盾。  
(7)句中有谦敬词语,审视是否用错对象。  
4.分析逻辑关系  
(1)分句较多,注意是否有偷换主语。  
(2)并列结构短语,并列的各项不能有意义上的交叉、范围上的包含与被包含。  
(3)分句的语序,要符合逻辑事理。  
(4)如果是复句,要注意关联词的位置。  
(二)病句类型举例。  
1语序不当  
(1)关联词位置不当。  
例:过去,内地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低,就是成本比沿海高。  
(2)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  
(3)把定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将“无比”的调至“热情”前)  
(4)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5)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后的“的”)  
正确的语序应是:  
表示领属的名词、代词或短语+数量短语+动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形容词短语+表性质的名词。  
(6)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正确的语序应是:  
表时间的名词或短语+表处所的名词或短语+表范围、程度、语气等的副词+表情态的动词或形容词+表对象的介宾短语。  
例: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  
(7)主客颠倒。  
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8)分句位置不当。  
例: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例: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是热情的优秀诗人,是卓越的学者。  
(9)数量词位置不当。  
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关心的问题。  
(10)、顺序不符合习惯:  
例:爱荷华州长罗伯?雷从100多英里以外的首府逖?莫因和夫人开车赶来参加宴会。  
(11)不合乎事理。  
&例:价廉物美,营养丰富,卫生方便,欢迎选购。  
2、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例:纪念三领先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  
(4)主宾搭配不当。  
例: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农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应将“国家”改为“行为”)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3、成分残缺或赘余&&&&   
(1)主语残缺症  
例: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2)动词未带宾语。  
例: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3)缺谓语  
例: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  
(4)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应在“获得”前加“夏季”以限制时间)  
(5)关联词语残缺:  
例: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6)主语多余  
例: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前边有了主语“革命前辈”,因而“他们”不必要有。)  
(7)谓语多余:  
例:同学们正在努力复习,迎接高考到来。(“迎接”的是“高考”,而不是“到来”,故应删去。)  
(8)、宾语多余:  
例: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钧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9)附加成份多余:  
例: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以删掉一个)  
(10)同义重复。  
例: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软件,否则,拿不出软件,我们就会失去市场。  
(11)并列意义包容。  
例:我们的报刊、杂志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4、结构混乱&&&   
例: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  
5、表意不明&&&&&   
例:他背着经理和总经理把这笔钱分别存到了两家银行。  
6、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  
例: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说"各学科的专家和其他人才")  
(3)强加因果  
例: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4)否定失当  
例:为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了加强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三)典型例题  
例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曼城足球队要防曼联队“恐怖左翼”的重任,邓恩不行,贝尔马迪不行,赖特?菲利普斯更不行,只有孙继海行。  
B.中纪委监察部的派驻机构要把加强监督作为第一位的职责,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C.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D.《语文大辞典》编委会,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在躬耕修典三个春秋的编纂过程中,着重控制了关键程序。  
答案:B   
例2.小黎是一名高三学生,他假期到某杂志社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家眼镜公司草拟了一则宣传文字要刊登在杂志上。这则文字在用词、造句、标点使用甚至内容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当之处,请你帮助小黎将有毛病的地方改正过来。(请在有毛病的地方下面画线,标出序号,再填写勘误表)  
阳光配镜让您舒适满意  
一位高度近视的顾客在阳光眼镜公司配了一副2100度还带散光的近视镜。戴上一试,顿觉眼前一亮:视物不仅清晰舒适,而且眼镜轻巧漂亮,与原来的眼镜简直没法比。“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他二话没说,当时就决定再配一副。  
这样的事在阳光下面的14家分店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我们这家以“合格还不够,舒适才算好”为宗旨的公司,以配戴高难度眼镜为绝活儿,远近闻名。就说“渐进多焦点”眼镜吧,一副眼镜能同时满足中、老年既可看远又可看近的多重需要,很受欢迎。但配起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只有大眼镜店才敢问津。阳光眼镜公司以其颇具专业水准的服务吸引了不少回头客。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您的眼睛,阳光眼镜公司热诚欢迎您!  
勘误表  
答案:  
病因分析  
视物不仅清晰舒适,而且眼镜轻巧漂亮  
视物不仅清晰,而且舒适  
关联词“不仅……而且”误用  
与原来的眼镜简直没法比  
原来的眼镜与之简直没法比  
表意错乱,不合逻辑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删去或改为“面对这样满意的商品”  
不合事理,熟语滥用  
“阳光”   
公司简称引起歧义,标点使用不当  
主语为“眼镜公司”,用词不当  
中、老年  
中老年  
密不可分的词组,标点使用不当  
只有大眼镜店才敢问津  
“非大眼镜店不敢问津”或“一般小眼镜店是不敢问津的”  
“问津”作试探或尝试讲,只用于否定式,词语使用不当  
(05年宣武“一模”)  
七、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一)解题指导  
1.简明的要求  
(1)没有多余重复或可有可无的词语。  
(2)表意清晰,不产生歧义。  
2.连贯的要求  
(1)话题要统一  
(2)注意照应、过渡  
(3)顺序要合理  
(4)衔接要自然  
(5)文气要贯通  
(6)意境要和谐一致  
3.得体的要求  
(1)选用合适的表达方式  
(2)考虑信息接受者的身份、特点  
(3)要符合特定环境的需要  
(4)要符合表达目的因素  
&(5)要符合表达者的身份、特点  
(6)语言表达要有分寸感  
(二)典型例题  
&&&&&&&&&&&&&&&&&&&&&&&&&   
&&& 11  
(2001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八、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  
",," 5. 5.  
"," &7.   
",,......" 10.
":','," 11.   
",::,"   
13.",   
"',,:'," &14.   
":','" 15.  
",," &16.   
",......."&   
例.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  
B.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C.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D.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九、语句扩展、语段压缩  
(一)解题指导  
1.语句扩展的原则  
(1)不是句式变化,因此要不删减原字词,不变化原句语序,不随意改变原句句型。  
(2)合理性原则:合乎事理,合乎语境,合乎原句色调、风格和意境。  
(3)新颖性原则:不仅要包蕴原句,而且在通顺、具体、形象、透彻。  
2.压缩语段的方法:  
(1)改写中心法。  
(2)摘要组句法。  
(3)筛除次要信息法。  
(4)合并同类信息法。  
(二)典型例题。  
中科院徐星等(或中国科学家)在辽宁发现了有4只翅膀的恐龙的化石,有关鸟类起源的结论有可能改写。  
&&&&&&&&&&&&&&&&&&&&&&&&&&&&&&&&&&&&&&&&&&&&&&&&&&&&&&&&&&&&&& (03年北京卷)  
十、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  
(一)解题指导  
1.改写句式的指导。  
(1)熟悉各类句式  
①四种常用句式  
②主动句和被动句  
③肯定句和否定句  
④常式句和变式句  
⑤长句和短句  
⑥单句和复句  
⑦整句和散句  
⑧口语和书面语体式  
(2)“不失原意”“符合要求”是改写的基本原则。  
2.仿写句式的指导。  
(1)分析句子结构,按照结构仿写。  
(2)根据修辞特点,把握相关要求。  
(3)分析句子含义,把握意义指向。  
(4)分析例句的内部组合与衔接照应。  
(5)品味其中的感情色彩。  
3.典型例题。  
例1.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  
&&&& &细琢磨北京日常的口语词语,往往能看出北京人的智慧。说出话来,仿佛看得见,摸  
得着,非常形象,十分生动。比如,天刚黑,说是“擦黑儿”,刚和“黑”擦个边儿,多有分寸!又如,&&&&&&&&&&&&&&&&&&&&&&&&&&&&&&&&&&&&&&&&&&&&&&&&&&&&&&&&&&&&&&&&&   
&&&&&&&&&&&&&&&&&&&&&&&&&&&&&&&&&&&&&&&&&&&&&&&&&&&&&&&&&&&&&&&&&&&&&&&&&&&&&   
&&&&&&&&&&&&&&&&&&&&&&&&&&&&&&&&&&&&&&&&&&&&&&&&&&&&&&&&&&& &&&&&&&&&&&&&&&&&  
例2.照应给出文句的意思,续写一段话。  
&&&&&& 听高雅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激励人的斗志,可以抚慰受伤的心灵。你看,&&&&&&&&&&&&&&&&&&&&&&&&&&&&&&&&&&&&&&&&&&&&&&&&&&&&&&&&&&&&&&&&&&&&&&&&   
& &&&&&&&&&&&&&&&&&&&&&&&&&&&&&&&&&&&&&&&&&&&&&&&&&&&&&&&&&&&&&&&&&&&&&&&&&&&&&  
& &&&&&&&&&&&&&&&&&&&&&&&&&&&&&&&&&&&&&&&&&&&&&&&&&&&&&&&&&&&&&&&&&&&&&&&&&&&&&&  
以上两例题答案略,选自04北京卷。  
&&&& !  
&&&&&&&&&&   
&&&&&&&&&&   
十一、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一)解题指导  
1.经常与连贯、病句、仿写结合起来考。  
2.了解八种常见修辞方法的特点,学会对其做动态辨识。  
3.结合阅读材料的语境,理解常见修辞方法对表意的作用。  
4.写作能根据需要,运用这些修辞方法,增强表达效果。  
(二)八种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三)典型例题。  
&&& B!  
答案:B  
(02年北京春季高考)  
十二、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基本了解  
十三、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  
1.韵文:歌谣、辞赋、诗、词、曲、赞、铭、诔  
2.骚体:楚辞体  
3.辞赋:汉代,兼具散文特点的诗。  
4.乐府:魏晋至唐可入乐的诗歌。  
5.歌行:音节、格律较自由、富变化。  
6.古体诗(古诗、古风):与近体诗相对。形成于汉魏六朝。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均较自由。  
7.近体诗(今体诗):盛行于唐的律诗与绝句。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均有严格要求。  
8.律诗:八句四韵,称四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分五言、七言两体,称五律、七律。  
9.绝句:四句,分五言、七言。平仄,用韵有一定规则。  
10.四言诗:上古时期的诗歌。  
11.长短句:词的别名。依曲调的节拍而定句的长短。  
12.小令:一是指词之短小者,一是指散曲的一种体式。  
13.传状:记人物生平、事迹,分传记与行状两种。  
14.序跋:附于作品前后,兼议论与抒情。  
15.檄文:用于责罪、晓谕、征召的文书。  
16.尽牍(信):又称书、启、笺、札、简、帖等。  
十四、常见名篇名句的背诵与默写。  
第二板块& 文言文阅读  
§2具体考查内容  
一、文言实词  
(一)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被嗟异&&& &&&&&&&&&&&&&&&&&&&数:多次  
&&& B.以功除岷州刺史&&& &&&&&&&&&&&&&除:授予官职  
&&& C.尽用市药&&& &&&&&&&&&&&&&&&&&&&市:买  
&&& D.讼者多两让而止&&& &&&&&&&&&&&&&两:再次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箧:小箱子  
A父兄者     B也   
C郑君,君知之乎      D待分而成也   
(三)15  
……()  
……()  
……()  
""""""  
……()  
&& ……()  
&& 4""""  
""""""""  
()""""  
()""""  
……()  
()""""  
()""""  
()""""  
()"""""""""……"  
……()  
"""""……""……""……"  
2"""""…………"  
""""""  
2""""""""  
……()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以此知之,故欲往  
& D 04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母氏所养&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因留养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一)解题指导  
1.句式一般和翻译结合起来考查。  
2.积累例句,寻找规律。  
(2)“”  
(3)“”  
“”“”“……”  
(三)典型例题。  
例.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氏)亲授书传&&&&&&&&&&&& B.(辛公义)以勤苦著称  
C.(遇病者)争就使君&&&&&&&&&& D.(辛公义)侧坐讯问  
答案:D   
&&& (04年北京卷)  
四、词类活用  
(一)中学常见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二月草未芽(《采草药》)  
2 名词活用为状语。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3 使动用法。  
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4 意动用法。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典型例题  
五、理解文言语句  
(一)解题指导  
1.理解文言语句指的翻译与断句。  
2.翻译时尽量直译。  
3.翻译时的语言考查点。  
(1)对文意表达比较关键的重点实词。  
(2)勾联文句文段意思的比较重要的虚词。  
(3)特殊句式。  
(二)典型例题。  
例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答案:&&& 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04年北京卷)  
例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答案: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  
(04年全国卷一)  
六、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一)解题指导  
1.明确把握题干,找筛选区间。  
2.综合加工文中信息。  
(二)典型例题  
&&& 例.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①以勤苦著称&&&   
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   
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⑤因霹坐牢侧,亲自验问&&&   
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答案:B (04北京卷)  
七、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一)解题指导  
通读全文,注意  
1.全文的中心人物是谁?  
2.这个人物的职务有何变化?  
3.这个人物做了几件事?  
4.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5.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合、说的什么话?  
6.代表人物观点的话有哪几句?  
7.人们对人物评价如何?  
(二)典型例题  
例.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 &&C.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答案& D (04年北京卷)  
第三板块 古诗词鉴赏  
§1考纲要求  
1.古典诗词内容的理解  
2.古典诗词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2具体考查内容  
一、理解思想感情  
“诗言志”,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要能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解题指导  
1.从诗歌文本出发,不主观臆断。  
2.知人论世,了解古诗词常见情感。  
(二)古诗常见情感举例  
忧国忧民  
例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飞《满江红》  
怀才不遇  
例诗: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  
羁旅游子  
例诗:韦庄《商山早行》  
怀古伤今  
例诗: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身世感怀  
例诗:杜甫《旅夜抒怀》  
朋友真情  
例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优游闲适  
例诗:李华《闲居》  
孤寂冷落  
例诗: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居作》  
二、把握诗歌意象  
古诗的意象,不同一般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一)解题指导。  
(1)?(2)?(3)?&  
(二)古诗常见意象举例  
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折梅:表达别离,赠送寄思。  
斜阳: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惨之感。  
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  
寒蝉:表示冷凄,含有凄惨萧索之情。  
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  
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  
归雁:表示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  
西风:表示凄清之情,忧愁之绪。  
梅花:表示凌雪傲霜,坚强之意。  
牡丹:表示富贵、大方。  
荷花:表示清雅高洁,也表示夏季。  
兰草:表示高洁、友谊。  
秋风:表示萧条、冷落。  
三、体会诗词的意境  
古诗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所谓意境,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情”,指是的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  
(一)解题指导。  
(二)意境的不同表现形式:  
1.触景生情。  
诗人见到某一景物后,油然而生某种情感。  
例诗:黄巢《题菊花》  
2. 缘情写景。  
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些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即“有我”之境。  
例诗:欧阳修《蝶恋花》  
3.情景分列。  
在一首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部分分界限很清,但实际上情景融合的。  
例诗:杜甫《蜀相》  
4.寄情于景。  
表面看全是写景,其实寄情于景。  
例诗:韦应物《滁州西涧》  
5.景略情在。  
本是触景生情,但写诗时将景略去,直抒胸臆。  
例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分析写法技巧。  
(一)解题指导  
(二)常见古诗技巧举例  
(一)部分语言赏析用词举例  
&&&& 2  
c、……  
d、……  
第四板块:现代文阅读  
§1考纲要求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文学类作品。  
1.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4.作品结构的分析,思路的把握  
5.作品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6.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  
7.依据作品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  
8.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技艺和形象的鉴赏  
9.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态度的评价  
§2具体考查内容  
一、科学类作品(社科文、科技文)  
(一)理清思路,归纳要点  
科学类文章考查理解能力,主要需要逻辑思维。阅读时能够理清文章思路,归纳要点是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体现,因此这是设题的重要方面。  
(二)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概念)和语句  
科学类文章,必然会涉及一些概念或名词术语,或一些抽象或概括性比较强的语句,需要考生做出解释。  
(三)理解并推断。  
理解文章信息,并根据文章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这是阅读能力另一种体现。  
(四)筛选整合概括表述  
从04年开始小阅读放在了二卷,有了表述题。表述题的考查内容仍然是以前的知识点,只不过由选择变成了简述。学生在做答时要筛选整合,并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二、文学类作品  
(一)理清思路:包括梳理线索、把握结构、分清层次。  
文章可以看做一个结构。行文思路是这个结构的体现 。  
读一篇文章,先要把握话题、主旨,一般来说话题引入在开头,主旨揭示在文章结尾部分。然后就要理清思路,所谓理清思路,实际上就是分析这段在说什么,那段在说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前边对后边的作用是什么,它们如何构成一个整体。  
(二)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高考的选文大多体现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对艺术等较深沉的思考,在确定话题和把握主旨并分析思路后,要分析文章体现的理念与感情。  
(三)归纳要点:包括全文的和段落的要点。  
归纳要点是每篇阅读必考的内容。在分析思路时我们已经在概括自然段段和各层层意了。但那时的概括缺少全文或全段的背景,在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后则要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概括要点。  
(四)写法评价:文章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五)理解词句:根据语境理解特定的词语与句子。  
§3 解题指导。  
一、现代文阅读的四个意识。  
――文本意识:认认真真读文本,重要的是作者怎么说,而不是我怎么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他要这么写(用某个词语、细节、写法)  
――话题(或主旨)意识:这篇文章在说什么,为什么说,答题要根据它去想;  
――句间关系意识:通过分析句间关系,把握思路,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统观意识:文章是一个整体,不理解语境就不能真正理解语意。  
二、科学类文章解题指导  
(一)解题歌诀  
认认真真读文本,把握话题与思路。  
仔仔细细对文题,发现变化与错误。  
分析句意与关系,可知词句与依据。  
筛选归纳并整合,简明概括与表述。  
(三)常见解题思路  
1.如何把握思路   
先通读一遍文本,大致弄清本文的话题是什么,文中介绍的主要概念和相关概念是什么,然后找到观点句、结论句(两者统称为主句),支撑句(相对主句而言,有举例、解释、数字、比方、引用等支撑方式)。还要注意过渡句,理清文章思路。  
2.如何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概念)和语句  
重要词语往往可以根据上下文可以推知其含义。做题时第一要分清文中讲了几个关键概念,不要弄混;第二找到重要词语所在区间后结合上下句做分析,一般解释就在其中。  
3.推断题的要求  
(1)文中有根据;  
(2)符合逻辑与情理;  
(3)注意程度与范围。  
4.筛选整合概括表述的思路。  
首先要考虑这道题在问什么,也就是在考哪个知识点。一般来说,还是在这三方面设题:  
1.表述某个词语或概念的含义;  
这种题需要“瞻前顾后找信息”,并有统观意识,也就是根据本文或本段的话题,将整篇、整段、几段一起看。  
2.表述某个语句的含义;  
&&& 这种题思路与第一种题差不多,解释句子实际还是解释词语,是句中的关键词。  
3.表述文章介绍的事物的特点、本质、原理或最新发现。  
&& 这种题最常见。做题的核心在于弄清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的本质或原理是什么,找到最核心的话,寻找其中最关键的词语将其连缀成句。这类题要整合的信息区间往往比较大,要有整段、几段甚至全文统观的意识。因此,还是把文章思路理清,特别是句间关系要搞清楚,分出层次以后归纳的要点一般就会比较全了。  
三、文学类作品解题指导。  
(一)散文类作品设问角度。  
这种题需要平时学的语文知识做基础。题目一般会问“这样的安排或这段(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这种题首先要看“这种安排或这段话”本身说的是什么,是叙述,是议论,还是抒情,在文处于什么位置,然后看看它们在全文中的地位。如果在开头,一般作用是引入话题,引领全文或引起下文,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在后文做铺垫等等;如果在文章中间,一般起过渡作用或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在文章结尾则是收束总结全文,和前文做呼应等等。如果“这种安排或这段话”是叙述则目的在于交待事情的缘由,或者是为下文的议论做基础。如果是议论,则一般是点明主题。  
答这种题首先要答出这种技巧在内容上的作用,也就是通过这种技巧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表达了什么感情,然后答这种技巧的效果(具体见下表)。  
(二)小说类作品解题思路。  
考纲要求  
内容录入:刘小桃&&&&责任编辑:刘小桃&
上一篇内容: 下一篇内容:
【字体: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