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点拔针时针头划到静脉曲张出血没出血但患者感到有针撅的感觉会有大碍么

静脉输液,针头会被血细胞堵住吗?
今天输液,在输了两瓶液后,护士给我换上了一瓶生理盐水,但是里面的药并没有加上,因为科室的这个药用完了。然后护士磨磨蹭蹭去了别的科室借药,用了四十分钟才回来。在这个过程中,护士让我打慢一点,于是通过输液管上的调节装置,我调的很慢很慢,最后几乎停滞了。最后,当护士回来,给我把药加上时,发现,无论怎么调节,输液速度都维持常数,调节装置失效了。输液管经检查没有任何问题,没有气泡,也没有任何堵住的地方。那么,唯一可能被堵住的,就是身处于静脉之内的针头了。因此,可以认为是因为针头被血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堵住了吗?
按投票排序
可以,有可能输液器内血液回流引起,我遇到过一回
当然会,一般来说,如果正常人的血液停止流动,2分钟左右就凝固了,5分钟就形成结实的块状物了。像题主这种情况,还是要尽量避免的,虽说一般情况下,针头凝血在短时间内,血栓是仅仅存在于针头内,不会进入血管,但如果时间长了(比如超过1小时?这个时间具体多少我也不清楚)并且刚好这根血管和针头差不多粗细,血栓是会慢慢延伸,拔针以后,血栓如果脱落,会进入血液,如果血液本身高凝,那这种大小的栓子还是会对人体有一定影响的,不过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正常人体的抗凝功能还是非常强大的。就好比磕伤以后会有瘀青,说白了就是血栓的一种,只不过那是在血管外的。不过无论如何,都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回答完毕,下面是随便写的,补充知识。凝血的机制很复杂,我简单说明一下。血液凝固过程一般来说分三个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这三个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输液针在血管内属于异物,且引起了血管损伤,按血液凝固机制来讲,当血管损伤时,暴露的一系列比如糖原蛋白、胶原、GP等等,都具有吸附血小板的作用,同时释放的血管内皮因子是非常强烈的致凝物,所以如果光光是一根实心针刺入血管,那血液凝固是非常快速的。但是由于输液针中有液体流动,且流速会比正常静脉血流血相似或稍高,所以,血小板无法有效地吸附上去,同时形成的凝血酶原酶复合物也无法在此处停留,然后随着血流,慢慢被人体的抗凝系统分解了,所以只要滴速不太慢,人体的血液不处于高凝状态,是不可能凝固的。另外举个例子,很多躺了很久的病人,特别是下肢不能活动的病人,非常容易猝死,大多是因为下肢长期不活动,下肢深静血流减速,然后引起了静脉栓塞,如果这时再因活动或都某些原因血栓脱落,顺着血流进入了右心,再泵到肺里,如果血栓比较大,造成大面积肺栓塞,病人就会猝死。这应该是属于因血流变慢而引起的极端典型例子了,这种血栓和上面说的针头血栓不一样,主要是大,大概能有手指头粗细,2-3厘米长,人体是来不及溶解的。扯远了。当然留置针头是有肝素帽的,那个里面有抗凝物:肝素,所以不用担心会堵,抗凝作用大概持续12小时以上,所以一天两换。
血小板不是吃素的啊,看见外围洪水减缓了,拼了命的往决口上冲啊,拼了命的用身体砌墙啊。不然,扎一个洞洞不堵住,不是一直流血么。
那个。。。我表示下怀疑~怎么可能不加药就先给你上生理盐水呢?吊了一半盐水再加药进去浓度就不对了,这可是大忌呀~就算暂时没药,护士采取的措施一般是这样的:1、如果是一次性头皮针,为了不让病人多挨一针,会把调节器关闭(虽然这个是违规操作╮(╯▽╰)╭)2、如果是留置针或者PICC,那么会先把盐水瓶啦输液器啦先撤下来,等药来了再上一套新的
反正肯定不会给你来一瓶生理盐水哒~ 所以题主你可以说得更仔细一点~ㄟ(▔,▔)ㄏ我觉得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先给你上的两瓶盐水是粘度比较大的药物,例如人血白蛋白。用完这种药,一定要拿生理盐水冲一下,既是为了保持输液器和血管通畅,也是为了把留在管子里的药物冲冲干净,毕竟小小一瓶人血白蛋白死贵死贵的还很难买到。那么由此的话,你出现输液不畅就有可能是药物引起的。另外,也不排除你血管条件差的可能性~其他相关的答主表示想不出更多了~安晓菊 张美玲 黄丽(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2350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9-02
【摘要】& 目的& 研究两种拔针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疼痛程度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规律性血液透析1年以上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操作者拇指和食指持针翼后约1.0厘米处的连接管并挤压该管使内瘘针内产生小量负压先慢后快拔针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持针翼快速拔针法。结果 实验组患者拔针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拔后针尖滴血性液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肿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发生率来说,有明显差异。结论 手持距穿刺针翼约1.0厘米处连接管并挤压该管先慢后快拔针法可保护内瘘,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是一种理想的拔针方法。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内瘘& 拔针压迫止血
&&&&&&& 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患者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中,最 常用的血管通路,被称为患者的&生命线&。保持良好的内瘘是延长患者的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基本保证。正确的拔针方法、压迫止血是保护内瘘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容忽视这一拔针的瞬间动作,它对保护内瘘,延长其使用寿命极为重要[1]。内瘘穿刺针针头较粗留置时间长(一般4h以上)以及血管、肌肉及皮肤对针头的黏附作用,拔针时病人感觉疼痛、出血、渗血[2]、及拔后针尖处滴血性液体,不但加重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为了探讨最佳的拔针方法,我们采用手持穿刺针连接管并挤压使穿刺针内产生小量负压先慢后快拔针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9月-11月使用头静脉和桡动脉吻合自体动静脉内瘘行规律性血液透析1年以上的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52.9岁。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符合相同条件:患者神志清楚,能主动配合和准确表达,无血液系统疾病及出凝血异常。均每周透析3次,每次4h。每人2个月共透析25次,即50针次。80人2个月共4000针次。使用尼普洛16号带侧孔、旋转翼一次性内瘘针。采用阶梯式、纽扣式等方法,以合适的角度穿刺血管。先穿刺静脉、再动脉,以动脉端穿刺点距动静脉瑞5cm以上、动静脉穿刺点的距离10cm以上为宜,固定穿刺针[3]。穿刺均为一次成功,透析途中无渗漏发生,苯扎氯铵贴敷穿刺点。
&&&&&&& 1.2 拔针方法。
&&&&&&& 1.2.1 实验组 由血透室护师职称以上的10名护士组成培训小组,统一学习拔针方法。采取手持针翼后约1.0厘米处连接管并挤压先慢后快拔针法。透析结束时,将苯扎溴铵贴敷在皮肤穿刺点上,用消毒棉球压在苯扎溴铵贴上,左手拇指放在棉球上并不用力,右手拇指、食指持针翼后约1.0厘米处的连接管并挤压软管,将针梗内的血性液体挤出,先慢后快拔针,在针尖即将拔出至皮下时,手指挤压的力量减轻,迅速拔出内瘘针,并用弹力绷带环扎穿刺处止血,力度以不渗血又能触到血管震颤及波动或听到血管杂音为宜[4]。
&&&&&&& 1.2.2& 对照组采取常规拔针法,透析结束时,用同样的方法放好棉球,左手拇指按住消毒棉球,同时右手拇指、食指持针翼迅速拔出内瘘针,用弹力绷带环扎穿刺处止血。
&&&&&&& 1.3& 疼痛评定[5]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rat-ing scale NRS)利用疼痛标尺让患者自己判断拔针前后疼痛指数的变化。0表示无痛,1表示刚能觉察到的轻微不适,10表示能想象到的最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
&&&&&&&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 2& 结果
&&&&&&& 实验组引起患者局部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见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拔后针尖滴血性液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方法对有无发生血肿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发生率看,有明显差异,实验组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具有一定的可见性,见表3。
&&&&&&& 注:2组比较,X2=2.001, P&0.05
&&&&&&& 3& 讨论
&&&&&&& 3.1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保护好内瘘是血液透析室每位护士的职责,如果能长时间使用一个通畅的内瘘,既能避免给患者带来身体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又能达到充分透析的效果。因此不仅要求护士掌握娴熟的穿刺技巧,做到一针见血,更不容忽视这一瞬间的拔针手法。正确的拔针方法,对预防内瘘阻塞、减轻患者痛苦及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 3.2 常规快速拔针法需按压力度较大,致使针头与血管壁紧贴,产生摩擦力,导致血管神经受到强烈刺激,引起疼痛;快速拔针时按压力度越大针头斜面对血管壁和皮肤产生切割力越大,拔针速度越快,摩擦力与切割力越强,疼痛感越强。
&&&&&&& 小量负压先慢后快拔针法,因按压力度较小,针头与血管和皮肤产生的摩擦力与切割力较小,从而使患者感到无痛或微痛。
&&&&&&& 3.3 血液透析患者所用的内瘘针一般选用16号穿刺针,针管直径较粗,虽然拔针时有一夹子夹住,但拔出后两端均对外暴露,其内混有血液的血水易滴漏,可能污染床单、地面、治疗车等,严重时因污染的血液处置不当还有发生交叉感染的可能[6]。有研究表明,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7]。实验组由于挤压连接管,使针梗内的血性液体被挤入血管内,在针尖即将拔出血管时挤压的力量减轻,使针梗内的血性液体被吸入连接管,减少了拔针时血液所致的皮下淤血、血肿及拔出的针尖滴少许血性液体的可能,故该拔针法,减轻了血液透析患者的痛苦,并能起到保护内瘘与桡动脉的作用,利于再次穿刺,同时还明显减少了污染次数,降低了医护患暴露于血液污染环境中引起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 血液透析患者拔针、压迫止血的方法很多,但出血、渗血、血肿、内瘘闭塞、疼痛、感染等仍是不可避免的并发症,影响着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能否使血液透析顺利进行。作为一名血透室护士,采取有效的拔针、压迫止血方法、严格执行手卫生,采取标准预防,能够减少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因此,小量负压先慢后快拔针法,值得推广实施。
参 考 文 献
[1]冷洁,罗世香.动、静脉瑞握敕椒ǖ奶教.中国实用医药,)189-190.
[2]谢萍,张晓莉.血液透析拔针压迫止血方法的护理进展.护理研究,):473-474.
[3]陈香美.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55.
[4]赖小菊,钟慧,李桂珍,杜雪飞.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护理园地,):55-56.
[5]金利,李仲廉,韩景献,等.急性疼痛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6]王翠珍,王金宝.血透内瘘穿刺针用后处置方法的探讨[J].临床护理杂志,):29-30.
[7]胡安荣.护士执业危害与防护[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您的位置: &
老年人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瘀血的预防及护理
摘 要:目的:探讨老年人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瘀血的发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少皮下瘀血的发生.方法:对168例门诊输液的老年患者进行分组对照实验,采用不同的按压方法和时间,观察皮下瘀血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皮下瘀血发生率为0.57%,对照组为15.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改变老年人静脉输液拔针后的按压方法及时间可防止皮下瘀血,提高护理质量.
优质期刊推荐静脉输液结束出现回血时的拔针技巧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在输液结束时易出现血液回流到输液器的现象.当出现回血现象时,患者会表现出紧张、恐惧的心理反应.同时在拔除针头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血液滴在病床单元或患者身上,造成了污染,影响了美观.为此我们进行了方法改进,现介绍如下.
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214002
无锡市妇幼保健院产科7病区,214002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本文读者也读过
加载中,请稍候
.客服电话
&&8:00-11:30,13:00-17:00(工作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