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有治疗囊虫病的医院吗? 麻烦告诉他 许绍洋下! 急!!!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目录附:1 拼音náng chóng bìng2 英文参考cysticercos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cysticercos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3 西医·囊虫病囊虫病(cysticercosis)是由的囊于引起的疾病。又称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cellulosae)、猪囊尾蚴病。为人畜共患的。人因吞食猪带绦虫卵而。囊尾蚴可侵入人体各种组织和,如皮下组织、以及引起病变。以侵犯脑部最常见,其他可寄生于皮下组织、肌肉及眼部等。是唯一,感染方式有内源性、外源性自身感染和异体感染,青壮年发病率高。囊虫病人普遍易感,患者以21~40&岁青壮年为主,男女比例2∶1~5∶1。发病与食肉、与个人卫生有密切。
3.1 囊虫病的别名囊尾蚴病,猪囊尾蚴病,囊虫感染,包囊虫病,cysticercosis cellulosae3.2 疾病代码:B693.3 疾病分类感染科3.4 流行病学囊尾蚴病在我国甚广,是人与猪互相感染、互相依存的一种人畜共患。本病对人与猪均有严重。3.4.1 传染源猪带绦虫病患者是囊尾蚴病的惟一传染源。患者粪便排出的虫卵对自身与周围人群具有性。猪带绦虫寄生在人体内的寿命很长,感染期限越长,囊尾蚴病的危险性也越大。3.4.2 传播途径吞食猪带绦虫的虫卵经口感染为主要。感染方式有异体感染与两种,前者指本人无,因食用绦虫卵的蔬菜、瓜果、水与食物或与猪带绦虫患者而感染。后者可分为外来性与内源性自身感染。外来性者是患者手指污染本人粪便中虫卵经口感染,与个人卫生习惯有关;内源性者则由于患者等逆使绦虫节片反流至或胃,虫卵受液,六钩蚴孵出所致。这种方式的感染度较重,囊尾蚴可布及全身肌肉、皮下组织和脑部。肠猪带绦虫病并发囊尾蚴病占2.3%~25%。3.4.3 人群易感性人普遍易感,患者以21~40&岁青壮年为主,男女比例2∶1~5∶1。3.4.4 流行特征本病呈世界分布,以拉丁美洲、非洲北部、东南亚为多,东欧与西欧次之。在我国凡有猪带绦虫病流行地区均可见囊尾蚴病散发病例,其中以东北、西北、华北、内蒙古、河南、云南较多,华东、华南亦有病例。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以散发病例居多,也不与猪的囊尾蚴病呈正比。发病与食肉习惯、饮食卫生与个人卫生有密切相关。3.5 囊虫病的病因猪带绦虫的(猪囊尾蚴,俗称囊虫)在人体寄生可引起囊尾蚴病,而牛带绦虫的幼虫(牛囊尾蚴)不会引起人体囊尾蚴病。猪带绦虫卵经口感染后在胃和消化液,尤其的作用后,卵胚膜内的六钩蚴(oncosphere)孵出,液散布于全身。约经3&周幼虫在组织内至1~6mm&,并出现;9~10&周时发育成为感染性幼虫,呈圆形或椭圆形乳白色透明囊泡,内含黄色清亮液体与内凹的头节,后者呈白色点状,位于一侧。囊尾蚴大小与视其寄生部位而异。位于皮下组织,尤其肌肉内者,于之间,呈椭圆形,状如胶囊。脑实质内囊尾蚴呈圆形,约黄豆大小。内囊尾蚴亦呈圆形,直径可达3cm&以上;位于颅底软或脑室内囊尾蚴生长不受限制,其直径达3~6cm,后其囊呈袋状扩大,内无头节。由于囊尾蚴不断随方向流动,常带蒂与脑膜或脑室相连。囊尾蚴按其与大小可分为叁种:型(cysticercus&celluloses)、状型(cysticercus&racemosus)&与(intermediate&formcysticercus)。纤维素型为最常见,因常位于皮下而命名,大小为5~10mm,圆形或卵圆形,无色透明囊泡,内含清亮液体与白色点状的头节。头节上有四个吸盘与两排小钩为其特征。囊膜分为叁层,最外层为皮层,系嗜酸性状薄膜。中间层为层。内层为实质层,较厚,由细网组成。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囊泡表面呈石样,上有与一,头节可从孔道伸出。葡萄状型较大,其直径可达4~12cm,为圆形或分叶状囊泡,类似葡萄,肉眼看不到头节为其特征。仅见于人的脑部,未见于其他如猪。近年来发现在时常可见头节痕迹。中间型在人脑中发现,体节较大,呈分节状,长出一至数个囊泡,其特征为可见头节,位于囊内或部分从囊壁伸出,故其形态与大小介于纤维素型与葡萄状型之间。在脑囊尾蚴患者中以纤维素型最常见,但在9%~13%尸检者同时有葡萄状型与中间型并存。这叁种囊尾蚴的部位、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纤维素型常局限于脑实质或下腔。除可引起脑室阻塞产生颅内高压外,位于脑实质静区,囊尾蚴数不多的患者可无,或病情较轻。葡萄状型与中间型常位于颅底的危险部位,产生严重进行性,引起颅底,因脑膜粘连产生第四脑室孔堵塞,引起颅内高压与。囊尾蚴寿命为3~10&年,长者可达20&年或以上。虫体死后发生纤维化与钙化。
3.6 囊虫病的病理生理猪带绦虫卵经口入胃、十二指肠,经消化液和胆汁的作用,孵出六钩蚴,钻入肠壁,经血散布至全身各种组织和器官。幼虫寄生部位多见于皮下组织和肌肉,其次为眼与脑部包括脑室、脑组织与脑表面,也可寄生在、肺、腹腔与。囊虫除在眼、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外都由纤维素包围。活幼虫在局部则可引起典型炎症反应,有、、、,有时见异物巨;继后纤维囊肿与纤维化,最后虫体死亡、钙化。病变程度因囊虫数量、寄生部位及局部组织反应不同而异,以脑部病变为最严重。1.型&六钩蚴经血循环由入脑,囊尾蚴可寄生在脑实质、脑室、蛛网膜下腔。半数患者仅1~2&个囊虫,部分可多个,多处寄生。寄生在脑实质称大脑型,病变多位于与交界处,大的囊尾蚴病变呈占位变。2.脑室型&寄生在脑室内常为单个,游离或带蒂系于脑室壁,在脑室孔处可造成活瓣性阻塞,发生间歇性脑积水。3.脑膜型&囊尾蚴位于软脑膜下、蛛网膜下腔或颅底为脑膜型。由于周围有空隙,阻力小,虫体较大,最大者似葡萄,称葡萄状囊尾蚴,极易破裂。囊尾蚴寄生部位产生轻度炎症。在脑膜者有脑膜增厚、粘连,类似。粘连重者脑脊液循环障碍,产生交通性脑积水。4.混合型&部分患者几型可同时存在,即大脑型、脑室型或脑膜型合并存在称混合型。从光镜、电镜研究结果,证明脑囊尾蚴可分为期、蜕变死亡期、钙化期叁个明显阶段。蜕变死亡期囊尾蚴纤毛、头节、虫体,并释放异体蛋白。后者引起,炎症反应,胶质纤维增生,脑组织软化,甚至形成脑内小。过去认为脑囊尾蚴的囊液内异体蛋白数量微小,脑组织反应较轻,对人体不大。近来国内研究表明其囊液内异体蛋白抗原可达相当高的水平。脑组织对其崩解后释放的异体蛋白可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小体是囊尾蚴崩解后形成脓肿的重要依据。只要发现石灰小体即可做出的诊断。显微镜检查在活囊尾蚴周围可见少量和;死囊尾蚴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浆细胞,继之发生异物反应和纤维化。国内报告本病流行区内患者尸检发现,约1/3&的病例并囊尾蚴病,而其他病例尸检仅见0.014%~0.46%,两者差异显着,说明脑囊尾蚴病患者对易感。病死率增高。囊尾蚴寄生于皮下、肌肉则产生皮下囊尾蚴;寄生于眼常在视网膜、玻璃体、眼前房、、眼下等,引起病变及失常。3.7 囊虫病的症状体征囊虫病的约3个月。临床表现应视囊尾蚴数量、寄生部位及人体反应性而异。感染轻者可无症状,仅尸体时发现。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分为脑囊尾蚴病、与皮肌型囊尾蚴病叁种。3.7.1 脑囊尾蚴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发作最常见,占52%~85%。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及病理变化有如下4型:(1)皮质型:占脑囊尾蚴病的84%~100%,囊尾蚴多寄生在运动的灰质与白质交界处。如果虫数少又不活动,可无症状。若寄生于,则以癫痫为突出症状,可有局限性或全身性短暂或。癫痫在脑囊尾蚴病中发生率为50%~93.5%,常为就诊时患者的。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呕吐。长期颅内压增高,脑组织者可发生、力减退、障碍、视物、、异常、等表现。病程达数月至数年不等。(2)脑室型:以第四脑室为多见。六钩蚴经血循环至脑室脉络丛,并随脑脊液至第四脑室。囊尾蚴阻塞脑室孔,故在早期出现颅内压增高。囊尾蚴悬于室壁,呈活瓣状,患者急转头部可突发、头痛、呕吐或循环呼吸障碍而,或发生,这种现象称Brun&征,或改变综合征。患者常有,强迫头位。(3)蛛网膜下腔型或颅底型:主要病变为囊尾蚴性脑膜炎。常局限在颅底颅后窝。初期有低热,临床上多以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与蛛网膜粘连所致症状为主,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综合征,以及眩晕、减退、、、等。预后较差。:增高常在1.96~3.92kPa(20~40cm&H2O)或以上,以1.96~2.45kPa(20~25cm&H2O)为多。细胞数为(10~100)×106/L;轻度增高,糖、物在正常范围。Wibler(1980&年)报道5&例脑囊尾蚴病脑脊液,一般为淋巴细胞增多,伴有异常淋巴细胞,有2&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认为具有特征性。(4)混合型:以上各型混合存在,如皮质型和脑室型并存,症状最重。另外,偶有囊尾蚴寄生于椎管,压迫脊髓,产生者。3.7.2 眼囊尾蚴病占囊尾蚴病的1.8%~15%。囊尾蚴可寄生于眼内、外各处,以玻璃体及视网膜下多见。寄生于视网膜者可造成视力减退、视网膜剥离、;寄生于玻璃体和前房者,患者眼前有黑点或黑影飘动;寄生于外眼部者可见结膜下或睑内包块结节。囊尾蚴眼内寄生常引起、、增高和等。检眼镜、可见视网膜下或玻璃体内的囊尾蚴,呈一浅灰色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泡,周围有红晕光环,可见虫体蠕动。3.7.3 皮下组织及肌肉囊尾蚴病囊尾蚴寄生于皮下组织和肌肉,少者一两个,多者千余,呈结节,黄豆大小,圆形或卵圆形,较硬有弹性,以头颈部及躯干较多,较少,手足罕见。囊尾蚴结节与不粘连,不痛不痒,可分批出现,自行消失。肌肉内结节可引起肌肉肿胀,个别呈假性肌肥大,外形肌束丰满,而患者感疲乏无力。囊尾蚴死后发生钙化,X&线检查可见钙化阴影。B&超检查皮下囊尾蚴结节显示圆形或椭圆形液性,轮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最大者2.3cm×1.2cm,最小为0.6cm×0.3cm,平均大小为1.18cm×0.68cm,囊内可见一强回声光团,位于中央或一侧,最大0.4cm×0.2cm,最小为0.09cm×0.09cm,平均为0.18cm×0.18cm。3.7.4 其他此外,囊尾蚴还可寄生在舌、、。若大量囊尾蚴感染者也可见于心、肝、肺、肾和腹腔等,但生前不易诊断,常在尸检时发现。3.8 囊虫病的并发症软脑膜型可并发颅压增高,也常并发基底部引起缺血性。3.9 囊虫病的诊断检查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因感染部位不同而异,怀疑为本病者进行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检查(包括皮试)、也有助于诊断。3.9.1 流行病学资料在流行区有食生或不熟的猪肉史;粪便中曾发现带状节片及猪带绦虫病者均应详细询问病史和。3.9.2 临床表现凡有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及其他状者,特别在流行区应疑及本病,详细查体,有无皮下结节。有皮下结节应做活检证实。流行区内囊尾蚴感染是引起各种精神症状的重要原因,通过全面才能做出诊断。3.9.3 实验室检查急性期末梢血增多,其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增快。脑囊尾蚴病患者脑脊液压力升高,蛋白增多,细胞数也可轻度增多,查到酸性粒细胞对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外周血象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有嗜酸性粒细胞与异常淋巴细胞有参考价值。粪中发现节片或虫卵者有诊断意义。(1)免疫学检查:用猪囊尾蚴液纯化后作抗原与患者或脑脊液做、酶联试验()等,&具有较高特异性与性,对临床诊断及调查均有实用价值,但ELISA&试验存在假阳性与假阴性,并与有交叉反应。(2)(McAb)法:检测囊尾蚴循环抗原诊断脑囊虫病。用于脑囊尾蚴患者的脑脊液检测结果,循环抗原阳性率84.58%(192/227),其中活动性脑囊尾蚴病患者阳性率达93.57%,而非活动性者为57.14%。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仅1&例阳性,阴性符合率为98.8%。3.9.4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B&超、&和&检查和,尤其后两种对脑囊尾蚴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检查可见钙化阴影。检查皮下囊尾蚴结节显示圆形或椭圆形液性暗区,轮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最大者2.3cm×1.2cm,最小为0.6cm×0.3cm,平均大小为1.18cm×0.68cm,囊内可见一强回声光团,位于中央或一侧,最大0.4cm×0.2cm,最小为0.09cm×0.09cm,平均为0.18cm×0.18cm。CT可确诊大部分脑囊尾蚴病的活动期、非活动期和混杂期。在诊断钙化型优于MRI。CT可显示活动期与蜕变死亡期的各种类型,包括脑实质多发或单小囊型、脑沟裂大囊型、脑室型、脑膜炎型、型、颅内高压型、脑炎型、囊虫性脑内小脓肿、梗阻性或交通性脑积水,但其分辨力不及MRI。若囊尾蚴头节显影不满意,不能对活动期或蜕变死亡期做出明确的病期诊断,而盲目投药会诱发脑、颅内高压或。而MRI&可将脑囊尾蚴病分为四期:活动期、蜕变死亡期、非活动期和混杂期。活动期的MRI标志是囊尾蚴头节、囊壁与囊液并存;蜕变死亡期是头节消失,囊腔胀大,大小不一,周围出现脑水肿与炎症反应;非活动期包括钙化型、蛛网膜纤维化伴脑积水,脑脊液化验正常;混杂期包括各期并存者。MRI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3.10 需要与囊虫病鉴别的疾病囊虫病临床类型多,表现复杂,脑囊尾蚴病应与癫痫、结核性脑膜炎、脑疾病、、、性头痛等相鉴别。皮下结节者应与皮脂囊肿、多发性、结节、皮下结节等鉴别。眼囊尾蚴病应与眼内、异物、、视网膜炎等鉴别。
3.11 囊虫病的治疗方法3.11.1 病原治疗实验与临床研究结果证明和是抗囊尾蚴的主要,适用于活动期与部分退化死亡期的囊尾蚴,临床治疗皮下肌肉型和脑囊尾蚴病均有较好效果;非活动期及部分蜕变囊尾蚴则无需抗虫治疗。吡喹酮以作用为主,快,疗程短,但大。阿苯达唑以影响虫体的正常为主,药效缓和,疗程略长,副作用较小。3.11.1.1 吡喹酮吡喹酮有强烈杀囊尾蚴的作用,虫体大量死亡后释放异体蛋白,引起严重,尤其脑囊尾蚴病患者的反应更强,甚至发生,危及,故必须住院治疗。其与疗程应根据不同临床类型而异。3.11.1.1.1 皮肤肌肉型囊虫病皮肤肌肉型囊虫病每日60mg/kg,分2次服用,疗程2天。治疗后半个月,皮下结节逐渐缩小,于1~2&个月失。病理检查可见结节内囊虫死亡,囊壁退化。弥漫性多发肤型囊尾蚴病,尤其囊尾蚴性假性肌肥大者,可重复1~2&个疗程。3.11.1.1.2 脑囊虫病脑囊虫病每日60mg/kg,3天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抗虫治疗由于异种蛋白释放导致过敏反应,患者可能出现症状加重,可用与治疗。脑囊尾蚴病采用吡喹酮的剂量应根据脑内囊尾蚴的部位与数量而不同。颅脑CT扫描与MRI检查可清楚显示脑组织内囊尾蚴阴影,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如果脑内虫数少,可采用吡喹酮10mg/(kg?次),3&次/d,4&天为一个疗程,总剂量为120mg/kg&。如果脑囊尾蚴为多发性,尤其弥漫性者伴有皮肤肌肉囊尾蚴病或精神障碍、颅内高压者,尤应特别谨慎,应进行有无盘水肿,并测定颅内压,不宜过早用药。颅内高压者应先用和甘露醇滴注,降低颅内压,使其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眼底明显好转时,才可用吡喹酮治疗。常采用小剂量长疗程与多个疗程为宜。剂量为20mg/(kg·d),3&次,9&天为一个疗程,总剂量180mg/kg&体重。间隔3~4&个月重复一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疗效较好,治后半年随访时约2/3&患者癫痫停止发作,神经症状大多或改善。与治疗前CT&对比,脑内囊泡绝大多数消失。对皮肤肌肉型患者的效果更好,皮下结节一般2~3&个月内消失。3.11.1.1.3 吡喹酮的副作用常见有头痛,有时剧烈,恶心、呕吐、、、癫痫发作,尤其因急性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并发脑疝,可危及生命。弥漫性皮肌型囊尾蚴病治疗过程中也可产生发热与过敏反应。有时“单纯”皮肌型由于脑内的囊尾蚴死亡后也可引起脑水肿、剧烈头痛等脑部症状,应当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及时。3.11.1.2 阿苯达唑阿苯达唑对皮肌型、脑与眼囊尾蚴病均有良好疗效。3.11.1.2.1 皮肤肌肉型囊虫病皮肤肌肉型囊虫病每日14~15mg/kg,分2次服用,疗程10天,一般1~2疗程。3.11.1.2.2 脑囊虫病脑囊虫病每日14~18mg/kg,10~15天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每疗程间间歇2~3周。抗虫治疗由于异种蛋白释放导致过敏反应,脑囊虫患者可能出现症状加重,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甘露醇脱水治疗3.11.1.2.3 阿苯达唑的副作用脑型患者于第一个疗程结束后7~16&天发生头痛(53.7%)、癫痫(13.3%)、低热(22.7%)、视力障碍(4.8%),给予甘露醇和地塞米松治疗后可以控制,1~2&天内恢复。反应较吡喹酮治疗为轻。这可能与囊尾蚴在脑组织内缓慢死亡,引起炎症反应较轻有关。3.11.1.3 甲氧哒唑对猪囊尾蚴的实验治疗表明,其疗效明显优于吡喹酮和阿苯达唑,且未显的副作用。可能是治疗囊尾蚴病最有前途的药物,尚待扩大临床。3.11.1.4 吡喹酮、阿苯达唑和干芜散治疗脑囊尾蚴病的远期疗效吡喹酮20mg/(kg·d),服用6&天;10mg/(kg·d),服用24&天;30mg/(kg·d),服用4天。阿苯达唑15mg/(kg·d),30&天。干芜散1.56g/次,3&次/d,平均服药23&个月±9&个月。连续随访5&年结果,近期与远期疗效的总有效率:吡喹酮组为68.6%与85.7%;阿苯达唑组为79.3%与93.1%;干芜散组为68.7%与87.1%。叁种药物远期疗效,无显着差异。3.11.2 对症治疗对颅内压增高者,可先给予20%250ml&静脉滴注,加用地塞米松5~10mg/次,1&次/d,连续3&天,再开始病原治疗。发生癫痫、过敏反应应作相应处理。3.11.3 手术治疗眼内囊尾蚴病以手术摘除为宜。如用吡喹酮治疗,虫体杀死后可引起炎症反应,加重视力障碍或失明。脑内囊尾蚴病,尤其是第叁与第四脑室内囊尾蚴多为单个亦可采用手术除之。囊尾蚴病合并猪带绦虫病患者先及早,但不宜用吡喹酮。可用与等其他驱绦虫药治疗。3.12 囊虫病的预后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脑囊尾蚴病原体的预后十分重要,并可完全,不留后遗症。3.13 囊虫病的预防1.猪带绦虫病患者是本病的惟一传染源,故患者的彻底驱虫治疗不但可预防他人感染,亦可避免自身感染,而且使猪的囊尾蚴病发病率下降。2.改进猪的饲养方式,提倡圈养,切断人与猪之间传播途径。猪囊尾蚴病(猪囊虫病)的产生的主原因是由于饲猪的卫生问题,形成了在人和猪之间形成的人(粪)-猪(肉)-人的恶性循环,即猪接触到有绦虫病的病人粪便而患病,人因生吃或食入未煮熟的患有猪囊虫病的猪肉而患绦虫病或囊虫病。无圈散放或“连茅圈”易造成本病的流行,南方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有生食猪肉和生食的习俗以及在野外的习惯,亦造成了该病在当地呈区域性流行。一般而言,猪囊尾蚴病多呈散发,其流行情况与当地患绦虫病病人的数量成正比。本病的流行,与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在一些省的山区和偏远农村,有的地方人无厕所、猪无圈舍,猪可以直接采食患有猪带绦虫的人粪便而感染发病。市场检疫不严格,尤其是农村贸易集市,使误食囊虫猪肉而增加感染机会。3.加强宣传教育,贯彻预防为主,使群众认识囊虫病的严重危害性与传播途径,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不吃“米猪肉”与,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4 中医·囊虫病囊虫病 (cysticercosis)为病名。是指感染囊虫所致的寄生虫病。4.1 症状以包囊,癫痫样发作,视力障碍等症,以及检查发现囊虫为主要表现。4.2 辨证分型4.2.1 囊虫病·侵脑证(cysticercosis involving brain)是指感染囊虫,虫侵大脑,以发作性昏倒或抽搐,反复发作,头痛呕吐,视力模糊或失明,甚者精神异常,苔白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囊虫病。4.2.2 囊虫病·虫痰互结证(cysticercosis with syndrome of entwining of worm and phlegm)是指感染囊虫,虫痰互结,以头部及躯干肌肉、皮下分批出现可活动结节,不痛不痒,可自动消失,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囊虫病证候。5 参考资料 [1]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治疗囊虫病的方剂制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消疳杀虫。治绦虫、囊虫病。用法用量:每服3克,温米饮调下,食前服。摘录...与主治:杀虫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消囊,镇静止痛。用于人的猪囊虫病,脑囊虫及脑囊虫引起的癫痫。用法与...末,红糖为丸。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利胆杀虫。主钩虫病。心悸气短,肢体面色萎黄或黄肿,或喜吃生米、泥土...渗出,手足冰凉。其妻一手握住患者阴茎,一手握住阴囊,用力往外拉扯。舌淡苔白,脉沉伏不现。笔者令其妻...拼音:dàhuángmǔdāntāng英文:DahuangMudanTang概述:大黄牡丹汤记载于《...治疗囊虫病的中成药与主治:杀虫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消囊,镇静止痛。用于人的猪囊虫病,脑囊虫及脑囊虫引起的癫痫。用法与...与主治:杀虫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消囊,镇静止痛。用于人的猪囊虫病,脑囊虫及脑囊虫引起的癫痫。用法与...在胆道内沉积,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蛔虫还可钻入胆囊内引起胆囊炎和胆囊穿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的...配合五皮饮内服,结果治愈10例,无效2例(合并钩虫病、贫血及血吸虫病腹水),治疗时间最长者90日,最...管扩张症。肠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症是一种传染病,蛔虫病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一般经口误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治疗囊虫病的穴位迎香配水沟、合谷,治鼻塞不闻香臭。迎香配水沟、胆囊、足三里、中脘透四白,治胆道蛔虫病。迎香配头临泣...迎香配水沟、合谷,治鼻塞不闻香臭。迎香配水沟、胆囊、足三里、中脘透四白,治胆道蛔虫病。迎香配头临泣...ǎnnáng(穴);EX-LE6(穴)生物学·胆囊:胆囊是脊椎动物附于输胆管中部的囊。它贮存肝脏所...囊虫病相关药物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姜片虫病以及绦虫病和囊虫病。【用法用量】(1)治疗吸虫病①血吸虫...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姜片虫病以及绦虫病和囊虫病。【用法用量】(1)治疗吸虫病①血吸虫...旋毛虫病,一次400mg,一日2次,连服7日;囊虫病,按体重每日20mg/kg,分3次口服,10日...旋毛虫病,一次400mg,一日2次,连服7日;囊虫病,按体重每日20mg/kg,分3次口服,10日...旋毛虫病,一次400mg,一日2次,连服7日;囊虫病,按体重每日20mg/kg,分3次口服,10日...相关文献
开放分类: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囊虫病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三 1:09:07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脑囊虫病诊断治疗新进展
一 脑囊虫病的发病机理
绦虫卵可因内源性或外源性感染而到胃中经胃酸刺激后孵化出六钩幼,到达十二指肠钻入肠壁,随血行播散到脑内,经2~3个月后,发育成囊尾幼寄生(虫卵发育不同步,部分仍处于虫卵状态潜伏在颅内。在虫体寄生初期,人体由于对异体蛋白的免疫反应,产生一层膜将虫体包绕,使宿主与虫体之间处于共存状态,称共存期,此期多无特殊临床表现。因各种因素(如宿主服杀虫药或其它疾病及虫体自然死亡等),虫体受破坏逐渐死亡,进入退变死亡期,此期虫体释放出大量的抗原和毒素,人体产生强烈的抗原抗体反应,患者出现典型临床表现。虫体死亡后,部分被吸收,部分钙化,周围脑组织的免疫反应消失,水肿区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进入钙化静止期。
二 临床表现
脑囊虫病常见临床表现有癫痫、头痛头晕、偏瘫、迟钝健忘、精神障碍等等,由于囊虫在患者脑组织中寄生的部位和数量不同,机体的反应也不尽相同,致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单靠临床表现很难作出正确诊断,需综合多方面资料进行分析。
三 脑囊虫病的诊断进展
马云祥等曾于1986年提出“脑囊虫病诊断标准”,主要包括:①有排除其它原因的脑症状和体征(主要是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精神障碍三大表现),②脑脊液免疫学试验阳性,③头部C T扫描显示有典型的囊虫改变。以上具备二项即可诊断。若不具备上述第②、③两项,则应具备以下三项中之二项方可诊断脑囊虫病:①病理检查证实皮下结节为猪囊尾蚴,或眼内、肌肉内发现囊虫,血囊虫免疫学试验阳性;②脑脊液白细胞或蛋白量增高,或找到嗜酸性细胞;③头颅X线照象多数典型的虫钙化影。随着近年免疫学、影像学的发展,近年又有了很大提高,表现在:
(1)CT:通过CT检查,不但能明确病变的性质,显示病灶的数目、大小及范围,还可动态观察脑囊虫病的演变过程。国内国内文献进行了脑囊虫病的CT分期:①活动期: CT标志为头节、囊壁、囊液同时存在,分为脑实质小囊型与脑室型;②退变死亡期:CT标志为头节消失、囊腔肿大、虫体崩解,分为单发或多发小囊型、大囊型、葡萄状囊丛型、脑炎型、脑内小脓肿型、脑梗塞型、脑膜炎性③钙化期:标志为囊虫灶转为高密度的钙化结节;④混合期:为活动期、退变期、钙化期病灶混合存在。显然,CT分期不仅是为了诊断,更有助于治疗。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四期外,还有囊虫处于虫卵未发育状态、CT不显影的亚临床期, CT正常不能排除脑囊虫病的诊断。临床研究证实,各种杀虫药对亚临床期囊虫无效。
(2)MRI:MRI用于脑囊虫病的诊断显然要比CT晚得多,加之费用昂贵也限制了其推广。但大量研究表明,对脑囊虫病的发现MRI比CT具有更高敏感性,对囊虫数量、范围、囊虫头节以及小于 5mm直径病灶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CT;对囊周水肿、炎症及囊肿变性的敏感性优于 CT,尤其是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内囊虫,CT难以显示,而MRI可显示绝大多数虫体。 MRI还可多方面扫描,对脑室内、基底池、大脑凸面及脊髓囊虫的检出更为适用。甚至有人认为MRI比起CT、脑积液及免疫学检查更能对脑囊虫病进行准确分期,且与囊虫退变的各病理阶段相一致,还提出了“ 迟发性脑水肿反应”及“即时脑水肿反应”的概念。但MRI对钙化的敏感性低于CT,对4mm以下的钙化灶难以显示。
(3)免役学检查:取患者血液或脑脊液进行囊虫抗体间接血凝(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免疫检查,阳性率可达90%以上,对囊虫病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囊虫病的抗原检测对疗效判定意义明显,但诊断技术尚不完善、稳定性较差,未能广泛推广。
四 免疫学诊断新标准、新的分型分期
我院对资料完整的1160例脑囊尾蚴住院病例血清抗体检测效价结果, 结合其CT(1160例)、MRI(538例)影象学表现综合分析,在《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发表论著“免疫学抗体检测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脑囊尾蚴的研究”,文章得出以下研究结果:
(1)根据我院大量脑囊虫病例分析及多次全国囊虫病会议专家讨论意见,提出按囊尾蚴寄生部位将其分为脑实质型(1087例占93.7%)、脑室型(42例占3.6%)、脑膜型(22例占1.9%)、混合型(9例占0.8%)4型。脑实
质型根据CT或MRI显示囊尾蚴数量又分为轻(1~2个)、中(2~10个)、重度感染(10个以上)3个亚型。轻度脑实质型(552例,占50.8%)中表现为脑脓肿型441例(40.6%);中度脑实质型433例(39.8%); 重度脑实质型102例(9.4%)。
(2)对所有病例均进行血清抗体检测(IHA,ELISA)。结果 IHA检测血清抗体最高凝集效价1:8及以上635例(54.7%)。1:8以下525例。 ELISA检测阳性700例(60.3%),弱阳性460例(39.7%)。CT或MRI显示轻度脑实质型的552例中, IHA 效价1:8以下523例(94.7%), 1:8及以上29例(5.3%)。ELISA检测,阳性94例(17%),弱阳性458例(83%)。 中度脑实质型433例及重度脑实质型102例,IHA效价均在1:8以上,ELISA检测均为阳性或强阳性。得出了血清免疫学检测囊尾蚴抗体效价高低与影象学显示囊尾蚴数量多少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根据目前使用标准, 上述轻度脑实质型的552例(IHA 效价1:8以下,占94.7%)以及ELISA检测弱阳性的458例(占83%)是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病例。 脑囊尾蚴病免疫学抗体检测阳性诊断标准的判定,应将囊尾蚴病抗体检测效价结果与影象学表现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判定。
囊虫性脑内小脓肿:河北省医院神经科 (1986) 在国内首次报道 12 例脑内小脓肿,墨西哥 (1989) 也提出 Cysticercoticabscesses 的命名。这一新概念从临床、 CT、病理上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同。但所谓小脓肿,实际就是囊虫寄生在病人脑组织的一个病理阶段。我院对40例囊虫性小脓肿进行分析研究,囊虫性小脓肿平扫CT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区,多位于近皮层下白质,CT值5--30Hu,无占位改变。增强表现为低密度偏心侧呈环状强化者占16例,占40%,单发囊虫感染者38例,占95%,同一部位2个病灶并列感染者2例,占5%。病灶位于顶叶者28例,占70%,位于额叶者8例,占20%,位于颞叶者3例,占7.5%,位于枕叶者1例,占2.5%。0例患者外周血象检查,有8例白细胞数轻度高于正常,其余均在正常范围。40例患者均同时进行血清囊虫抗体IHA和ELISA。ELISA阳性者18例,占45%;ELISA弱阳性者15例,占37.5%;ELISA阴性者7例,占17.5%。IHA效价 ? 1:2者30例,占75%,其中IHA效价 ?1:8者18例,占45%。囊虫性小脓肿与传统教科书描述的菌性脓肿相似,极易误诊为菌性脓肿,值得CT、临床注意鉴别诊断。
脑囊虫早期诊断:我院通过动态观察预后绦虫病人血清抗体,使无临床症状的脑囊虫病人被早期发现。并于1992年在《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上发表了“间接血凝法从预后绦虫病患者中早期发现脑囊虫病的观察”一文,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脑囊虫病早期诊断的论点,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总之,对于有原因不明的癫痫、头痛等脑症状和体征的病人,尤其是在流行地区,应及时常规作囊虫免疫试验及脑脊液检查,一般可作出诊断。对于有绦虫病史的患者,应定期复查血液,观察囊虫抗体动态变化,必要时进一步进行CT、MRI影象学检查明确诊断。
五 临床治疗进展
我国脑囊虫病的治疗,虽然早已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但长期未能研究出特效治疗药物和方法。 70 年代以前各地主要应用中药治疗,如千金丸、羊角散、矾石片、囊虫丸等。这些药物对皮肌囊虫具有肯定的杀灭效果,但对脑囊虫的确切疗效,特别是药物通过血脑屏障,杀灭寄生于颅内囊尾蚴的作用机理,至今报道不多。因此对其疗效目前尚无一致评价。自 1978 年 H . Thomas 等报道应用吡喹酮成功地治疗牛囊尾蚴病以来,国内于 80 年代初首先由潘孝彰等 (1981) 报道应用吡喹酮、刘德惠等 (1983) 报道应用阿苯哒唑治疗囊虫病取得成功。近十年国内应用上述两种药物已成为治疗囊虫病的主要西药。
目前国内外临床工作者对上述两种药物比较一致的评价是:该两种药物对脑囊虫的疗效均确切可靠。显效与有效率统计学亦无显著差异。但吡喹酮杀虫作用迅速,药效快、疗程短,但副反应出现早且重剧。阿苯哒唑以影响虫体的正常代谢为主,虫体死亡较缓慢,常出现迟发性反应,总疗程较长,副反应有转氨酶升高等。
脑囊虫病颅内压增高型约占脑囊虫病的 40 %。由于颅内压力高于正常,使脑室、脑组织受压、脑膜受牵拉、呕吐、视力下降等一系列颅内压增高症状,并随时有脑疝出现的可能,危及病人生命。此型病人应用吡喹酮或阿苯哒唑治疗后,虫体短期内成批死亡,并释放出大量抗原和毒素,致使周围脑组织反应性释放出大量组织胺,造成颅内压力再度急剧升高,出现“危象”。如不能及时控制颅内高压、解除危象,往往使患者死于治疗过程之中。应用西药杀虫除有高颅压危象外,常留下大量囊虫钙化,脑积水、迟钝健忘、顽固性癫痫、精神障碍等后遗症。
眼囊虫病人绝对禁止使用吡喹酮、丙硫咪唑峻烈杀虫药。
近年来,对颅内压增高型脑囊虫病的治疗,各地多主张中西结合治疗,中药杀虫缓慢持久,同时促进死虫吸收,
减少钙化灶形成。配合西药沙虫,大大减少了治疗中的副作用,对控制脑水肿、消除脑积水、防治脑疝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颅内压增高程度、体征等,分别采取一种或多种降颅压措施,选用适当的病原治疗药物,使此型脑囊虫病人多数可以安全顺利地完成疗程,并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六 我院治疗脑囊虫病特色
我院自1986年成立脑囊虫病专科来,坚持中西药结合开展脑囊虫病的治疗,依据中医“杀虫、软坚散结、熄风止痛、活血利水等”理论,先后研制出“囊虫散胶囊”、“灭囊1、2号”、“驱虫饮”等专科自制剂,针对中、重度、高颅压等严重脑囊虫病的治疗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减少了并发症,取得了显著效果;对脑囊虫后遗症如顽固性癫痫、脑积水、头痛、迟钝健忘、精神障碍等均取得显著效果。“驱虫饮”被编入全国卫生学校《流行病学》教科书中,已在全国数十家医疗、防疫单位推广应用。
今后应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深入研究,以期对本型脑囊虫病的治疗有新的突破。
七 流行病学
囊虫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多见于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等不发达国家。我国为本病的高发区,在“三北”及西南各省呈地方性流行,对人民健康危害极大。
我院曾对邯郸市饮食行业职工进行了血清囊虫病抗体检测,调查了2255名,阳性 9名,阳性率 0.4%。其中肉食服务业职工免疫学阳性者4例,阳性率0.57%(4:700),其他饮食服务业阳性5例,占0.37%(5:1534),3例阳性者进一步检查CT发现囊虫病灶。
《健康报》日公布的卫生部于2002年6月之2004年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的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其中带绦虫感染率为0.28%,推算全国感染带绦虫人数为55万人。囊虫病调查了96008人,阳性率0.58%,估计感染人数在110万人以上。带绦虫感染率比1990年上升了52%,其中西藏、四川分别上升了97%和98%。带绦虫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新疆、青海区,主因牧民生食牛肉而感染。带绦虫的发病与囊虫病发病有很大相关性,绦虫、囊虫病仍是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防治寄生虫病之一。
近年来,我院通过对临床病例分析,发现人体猪囊虫病在流行病学方面,与以往文献报道多有不同,兹介绍如下:
(1)近年来,随人民生活水平增高,有绦虫病史自身感染的患者逐渐减少,但因食入被绦虫卵污染的水菜等外源性感染的患者相对增多。研究证实绦虫卵在自然环境下存活50年仍有很强感染性。
(2)少年儿童患者剧增。以往的统计资料表明,本病主要危害:青壮年。少儿由于胃酸较弱,难以溶化虫卵的胚膜,因此少儿较少罹患囊虫病。我院自 1991 .~ 2000 年,已收治 2 ~ 15 岁少年儿童囊虫病患者 630 例,占同期收治病人的 33 %,且多为脑囊虫病。其中有绦虫病史者仅 19 人,占 4 . 4 %。说明绝大多数少年儿童患者是外源性感染的。
(3)误诊率高; 临床统计表明,近年来中度以上病人逐渐减少,轻度囊虫性脓肿病人逐渐增多,此型病人是最易误诊病例。
(4)误治造成严重后果:许多非专科医生缺乏经验,不能正确分型分期,明确判断病情,贸然使用杀虫药,造成高颅压继发脑疝形成危及患者生命等严重后果。
囊虫核酸疫苗
囊虫核酸疫苗 1997年文献[19]报道了核酸疫苗在抗囊虫感染中的应用。将编
码绦虫保护性抗原基因(45 W)分别克隆到真核质粒表达载体pcDNA3和羊腺病毒载体
(OAV200),构建成pcDNA3-45W核酸疫苗和OAV205 重组病毒疫苗,分别给羊注
射核酸疫苗和重组疫苗后再注射常用的45 W亚单位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比单独注射
核酸疫苗和重组病毒疫苗要强;先注射核酸疫苗再注射重组病毒产生的IgG1要比分别
注射至少高65倍。这两种方法都能保护羊抵抗绦虫卵的攻击。
猪囊尾蚴细胞疫苗项目简介
猪囊尾蚴病其实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猪传染给人,再由人传染给猪,而形 成了在人和猪之间的形成人(粪)-猪(肉)-人的恶性循环。在亚、非、拉三大 洲广泛流行,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妨碍养猪业发展。在我国22个省区、 市有约有近500万人患囊虫病,市民患病率已接近农村人口,最年轻的患者,是8个 月的婴儿;据90年代初报道,每年有1千万头猪患囊尾蚴病,感染率最高的地区达 30%,经济损失约百亿元。近期(1998年7月)报道:猪囊尾蚴病&呈上升趋势&!拉 美国家每年也因猪囊虫病的经济损失达数亿美元。国内外关于猪囊尾蚴病的防治约 有近百年的历史,但都由于措施不力,而进展缓慢。70年代我国成立了驱绦灭囊办 公室,采用了防、管、检等措施,曾使囊虫病发病率有所降低,但由于某些措施的 松懈,又呈上升趋势。江泽民主席为此曾于95年12月21日发出:&……确实事关群众 生活乃至安危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决心抓下去,抓到底,不达目的绝不罢 休&的指示。
从国内到国外,人们急切地要求有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以企逐渐控制,进而消 灭猪囊尾蚴病,确保人体健康和养猪业发展。猪囊尾蚴细胞疫苗,是唯一的尚选。
为了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从根本上消除猪囊尾蚴病对人体的危害,国家和天 津市有关管理部门,几年来投入大量科研经费用于细胞疫苗的研制工作。猪囊尾蚴 细胞疫苗项目的研制工作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国家农业部,原国家科委于1996年在第九个五年计划中,将猪囊尾 蚴免疫研究列入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我国著名的寄生虫学专家李靓如教授主持了 &猪囊尾蚴组织细胞苗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目标是建立种子细胞一猪囊 尾蚴免疫细胞系。并于1997年初完成了&猪囊尾蚴CC-97免疫细胞系&及其生物学性 质的研究课题,创立了一个生物新品系&猪囊尾蚴四性细胞系&。 该细胞系以其形 态均一性、生长稳定性、以及高度的免疫原性和稳定的细胞遗传学性质,而称之为 &四性细胞系&,试验证明:使用该细胞制成的疫苗不仅安全,而且引起免疫反应的 时间早,免疫效价高,免疫期长。经对免疫猪的攻虫试验,保护力高达95.46%,开 创了寄生虫细胞免疫的新途径。该细胞系于日通过了由国家农业部主持 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教授为首的专家鉴定组的会议鉴定,认为达到了&国内 首创、国际领先&的科学水平,并己获得农业部&鉴字〔97〕第123号科学技术成果 鉴定证书&。1998年6月该细胞系经1998年度科学技术部和国家保密局审查、核准 &猪囊尾蚴&CC-97免疫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性质研究&,被确定为绝密级国家秘 密技术,保密期限五年。98年7月中旬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期评审专家组确 认:&猪囊尾蚴免疫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居国际领先地位&。
&猪囊尾蚴四性细胞系&的研制成功标志着在天津创立、为中国所独有的生物新 品系的建立,。同时猪囊尾蚴组织细胞培养获得成功,开拓了寄生虫学科研究新领 域。此前的寄生虫培养,仅仅限于将虫卵孵化为蚴虫,蚴虫发育为成虫和成虫培养, 用猪囊尾蚴一定部位的组织,培养成为猪囊尾蚴细胞单层,并可以传代生长,此属 首例。
第二阶段的工作是在己建立的免疫细胞系的基础上,国家科委于1997年8月,下 达了&猪囊尾蚴细胞疫苗开发研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由张中庸教授主持,目标是 制做一种第一类兽用新生物制品。原定于1997年8月开始,1999年底完成,现拟延至 2000年3月底结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麻烦告诉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