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麻脊柱后面的胶布麻风疫苗什么时候打取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后多长时间能好?
共有 4 位网友向您献上回答啦, 对答案满意?赶快给出你的好评,感谢他们吧!
性刺激,可以有充血、水肿、粘连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因此手术后有神经症状较前加重的可能,有的可能因为技术操作失误而引起的神经损伤。神经损伤具体可以分为三种,你朋友我十分怀疑是和硬膜内神经根损伤多于蛛网膜粘连有关。这是因为经硬膜内行椎间盘切除,大多数是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这种椎间盘突出组织较多,多在术前马尾神经已严重受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马尾神经综合征。由于受压较重,特别是病史时间较长者,即使椎间盘摘除,但是马尾神经功能也难以恢复。这就说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对马尾神经的原始损伤,对于预后起着关键的作用。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骨科相关知识
答: 病情分析:
你好,骨头汤也是可以补钙的,不过在炖骨头汤时,需要添加一些醋。食补效果一般都是比较慢的,想要快速补钙,建议还是直接服用钙制剂。
指导意见:
补钙的同...
大家还关注《人体脊柱使用手册》第二章&了解一点健康的顶梁柱——脊柱的结构组件
第二章 了解一点健康的顶梁柱——脊柱的结构组件
电脑有硬件和软件之分,脊柱同样如此。构成人体整条脊柱的主要硬件有椎骨和髂骨……
椎骨的数量与结构特征
(1)数量:椎骨总共有33个或26个: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椎5个,尾椎4个,共计33个;但事实上,由于5个骶椎融合成了一个,4个尾椎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一般称有26块椎骨。而骶、尾椎又基本是与2块髂骨一起组合成了整条脊柱的底座——骨盆。
(2)结构特征:颈椎最小,腰骶椎最粗壮。椎体高度和椎间盘高度有一个特定的比例。不同的区域,比例不同:颈椎区域为3∶1,胸椎区域为6∶1,腰椎区域为2∶1。椎间隙所占比例越大,区域内的椎间关节活动幅度就越大。根据这个形态学的基本特征,我们应该了解,如果椎间隙变得狭窄了,椎体与椎间隙的高度比例就变大。这就意味着该椎体的运动功能大打折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带来损伤。
椎骨的骨质增生是怎么回事
成年人的椎体一般都会有一些椎体边缘的“唇样”增生。X光片上可以看到尖锐的鸟嘴样突起,俗称“骨刺”。这是一种机体本能代偿的结果,在运动最活跃的区域,增生也就最明显。这种骨刺一般没有临床意义。也就是说,人们一般不会因为这些骨刺而受到病痛的困扰。除非有些骨刺过分地在椎管内生长。
2.减少脊椎之间撞击作用的装置——椎间盘
提起脊柱,人们自然想到26个椎体,而容易忽视非常重要的椎间盘。椎间盘是指椎体与椎体之间的“软骨”。我们可以想象,假如没有这些软骨,那会怎样?其结果就是脊柱运动时椎体之间没有缓冲作用,像石头块一样硬的椎体与椎体之间互相撞击,脊柱根本谈不上自由活动了。
所以,幸亏椎体之间有了椎间盘,我们的脊柱才能在不受撞击的情况下完成各种活动。因为,椎间盘的结构可以很好的抵抗压力,其中央内部有像“果冻”一样软软的蛋白质(我们称它为“髓核”。组成髓核的蛋白质90%以上为水分,所以非常柔软而有弹性),当脊柱受到压力时椎间盘像柔软的坐垫一样起到缓冲作用。保护椎间盘髓核的是纤维环,纤维环坚韧而有良好的弹力,所以,被包裹的髓核在一般的冲击力作用下是不会破裂的。
椎间盘突出是怎么回事
“椎间盘突出”是一个大众知名度很高的医学名词,因为被判决为这个“诊断结果”的患者非常之多。很多人因此痛苦万分,所以提高了其社会“知名度”。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其实有“椎间盘突出”并不一定具有临床意义,也就是说,正常人也可以出现椎间盘突出。前面我们提到了三种椎间盘退变的途径,其中第二种就是一种无症状的椎间盘突出状态。这种椎间盘突出往往是脊柱长期不均匀退变的结果,但人类机体一般都可以逐渐适应并代偿。大家其实不必为这种突出过度担心。有一个美国医生在1984年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大约20%的正常人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突出的现象。笔者也曾做过研究,许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保守治疗以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而复查CT发现,突出的椎间盘仍然毫无改变的存在着。换句话说,这些患者也转变成了无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的正常人。
一般来说,只有那些由于扭伤、受凉、疲劳等多种因素造成腰椎代偿不及,才可能导致具有临床意义的“椎间盘突出”,才需要进行治疗。所以,一旦我们偶然在体检过程中发现了“椎间盘突出”时,不必十分担心,可以通过向正规的专科医生请教,获取正确的指导,提高预防发病的警惕,并非一定要进行特别的治疗。
3.又粗又长的信息中枢神经绳——脊髓和脊神经
脊柱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两个部分连接而成,中央有很大的窟窿,每个椎体的窟窿连起来后形成管道,从脑部开始到腰骶椎的脊柱管道内有又粗又长的神经通过,我们称它为脊髓。脊髓连接全身各处的神经,所以又被称为中枢神经。我们胳膊或大腿骨折后只要愈合就基本上不会影响今后活动,但脊柱不同,如果严重的脊柱骨折或脊柱关节错位可能导致全身麻痹或瘫痪。这是因为脊柱骨折或脊柱关节错位会压迫刺激甚至截断中央的脊髓,脊髓受到刺激或损伤后相应部位可能产生麻痹或瘫痪。若损伤中枢神经开始的颈椎部位,则可能出现包括四肢躯干的全身麻痹;若损伤腰椎段脊髓,则可能出现下肢麻痹。所以脊柱损伤不单纯是骨折,它还可能损伤脊髓导致全身麻痹或瘫痪,因此,生活中要尽量避免脊柱损伤。
由脊髓又分出31对脊神经,即颈8对、胸12对、腰5对、骶5对和尾1对,由脊神经将大脑和脊髓的中枢信息指挥传递给四肢百骸,并将四肢和脏器的信息反馈给脊髓和大脑,所以,脊神经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传递通路。脊柱关节的微小移位或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炎症有时就会造成对脊神经的刺激,而出现脊柱病症。
椎管的基本结构
椎体的后面和后关节之间有一个上下直通的官腔,称为椎管。椎管里面是中枢神经组织——脊髓。出生时脊髓与脊柱的长度基本上是匹配的,但在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脊髓的发育生长较慢,而脊柱的生长越来越快。到成年以后,脊髓的最下端止于在第1~2腰椎之间。再往下则是由脊髓下端发出的马尾神经。成年后脊髓节段与脊柱节段的对应情况如下:
(1)颈椎:棘突尖的位置水平正好等同于下一个相应的脊髓节段。比如,第6颈椎棘突相对于脊髓节段。
(2)上胸椎:棘突尖正好与相应椎体下两个序列的脊髓节段相对应。例如,第4胸椎棘突尖与脊髓节段处于同一水平。
(3)下胸椎:棘突尖则与下三个脊髓节段相水平。比如,棘突尖相当于第一腰椎脊髓节段。在最后两个脊髓节段,棘突相当于脊髓节段,棘突则覆盖在第一骶椎脊髓节段。
(4)腰椎:覆盖了其余的骶髓节段。
帮你了解一点神经根管的情况
神经根管一般被认为是椎管的一部分,包括椎管外部分和椎管内部分。椎管外部分是指椎间孔部分,是神经根由脊髓发出后的外出通道,在颈椎处容易出现相对狭窄。椎管内部分主要是指下腰段的脊柱。下腰段脊柱由于长期的负荷和退变,容易导致椎体唇样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椎管空间相对狭小,贴近神经出口处狭窄更为明显,使原本椭圆的椎管变成了三角形或三叶草形。由于两边的狭窄形成后很像牛羊角的形状,所以,学术界也称之为“牛角征”或“羊角征”。有许多骨外科医生都把这种情况看成是椎管狭窄的一种情况,认为是手术指征,但是根据作者的临床经验,这种情况并不一定非得实施手术治疗,许多人不产生临床症状,大部分人也是因为关节结构的紊乱而继发,一般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得到缓解。
人体脊柱区主要分布着十四经脉中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循行于脊柱正中,膀胱经循行于脊柱旁开寸和3寸,它们对脊柱的生理功能影响很大,同时对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和皮肉筋骨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也起着极为重要的调控作用。因为,督脉行于脊背部的正中线,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络一身之阴气。它的脉气多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大椎穴是其最集中点。另外,带脉出于第2腰椎,阳维脉交会于风府和哑门穴,所以,督脉的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又因督脉循行于脊柱内,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也有密切的联系。《本草纲目》中言:“脑为元神之府”,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髓有密切的关系。体腔内的五脏六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脊背部的腧穴,受督脉经气的调控和支配,因此,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脊柱正中的督脉有关。
另外,经外奇穴——华佗夹脊穴位于第1胸椎至第5腰椎,各椎棘突下间旁开寸处,每侧17穴,共34穴。华佗夹脊穴适用范围较广,其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所以,中国传统医学就是通过对背腧穴、华佗夹脊穴及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施以多种多样的方法,如:推拿按摩、点穴、拔罐、艾灸、针刺或中药膏贴以及仪器理疗等综合治疗,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体脊柱区的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以恢复脊柱关节的正常位置关系,恢复气血的通畅和输布,恢复脊神经的正常信息传递功能等,即:达到调理脏腑气血,疏通瘀滞,平衡阴阳的目的。
即使再坚强的顶梁柱,若没有支撑物来帮助稳固它,也会因失去重心而倒下。不过,如果左右摇摆的顶梁柱用两根绳捆绑后,以相反方向斜拉固定在地面上,同样会立刻稳定。脊柱的稳定性也如此,尽管腰椎结构较弱,但若腰椎周围肌肉和韧带结实的话,也完全可以保持腰椎健康。
脊柱周围肌肉的功能特点
脊柱周围的肌肉组织与脊柱骨有着本质的不同,肌肉组织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适应关节不同的运动负荷和状态。韧带是连接椎体与椎体之间关节稳定性的主要结构。它就像一块胶布,紧紧地贴敷在椎体之间,起到稳定作用,减轻椎间盘的负担。肌肉也是减轻椎间盘负担的重要“保护神”,肌肉可通过锻炼增强其肌力和肌纤维,所以实际上比韧带更重要。椎旁肌肉的功能主要分成以下两个方面:
(1)固护和稳定——“卫士”功能
主要是指椎旁肌肉所具备的稳定和保护受力关节平衡状态的能力。我们一定见过叠罗汉表演,几十个人手足串联,高高叠起,摇摇欲坠,惊险异常。稍微的疏忽就可能造成人梯的崩溃。而脊柱是一根纤细的、节节相连的柱子,也如同叠罗汉似的环环紧扣。但一般情况下,脊柱从不出现某个环节崩溃的情况,这都有赖于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上面分布着牵张刺激非常敏感的神经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在脊柱关节一旦出现失稳刺激时,就会发生冲动,先是通过小肌肉的张力变化来调节平衡,如果不能完成,则会启动较为丰厚的大肌肉保持脊柱的平衡。这些调节都是自动完成的,极少出现失误。
(2)拮抗和协调——“武士”功能
主要是指脊柱的运动出击。扛、抬、举、拉、挺、背、甩、旋等常见动作都需要脊柱的运动才能够完成。运动过程中,肌肉像武士一样要“受命”出击,脊柱关节则始终保持着运动的轴心部位。运动的完成需要两个最基本的协调环节:一是脊柱关节与周围肌肉的协调;二是脊柱周围拮抗肌群的相互协调。前者需要关节的滑利与肌肉弹性的协调和匹配
脊柱关节的基本结构特征
脊柱关节主要是指后关节,其作用是连接上下椎体的后部支撑,左右对称存在,与前面的椎体正好形成一个三点稳定结构。
脊柱关节的运动导向和承重功能
与椎体主司承载功能相反,脊椎后关节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椎体及脊柱的运动方向,或者说是运动的导向,兼有承受负荷的作用。如果脊柱的前凸过深,躯体中心后移,后关节就不得不扮演承载大部分负荷和运动导向的双重角色。在前凸的定点处,正好是后关节承重负荷最大的位置,更容易出现承重状态下的旋转扭力,进而造成损伤。正常颈椎和腰椎的生理曲度都是向前突起的,颈椎和腰椎的中段都比较容易出现这种损伤。如果由于力学或其他病理因素造成脊柱生理性前凸曲度过大,就可能因为后关节载荷的过分增加而加速关节的退变、劳损和增生,造成椎管或椎间孔的狭窄等结构变化。
脊柱关节的协调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很少失误,但也可能出现万一,大多源于两种情况:
一是突然强加给脊柱一个超大负荷,超越了脊柱可以承受的范围,力所不能及的时候则出现了关节的平衡紊乱和崩溃。如:雅典奥运举重冠军张国政就是在挺举时出现腰椎平衡失稳,险些与冠军失之交臂。
二是由于患者活动很少,肌肉韧带的协调反应能力比较低下,对于某个十分简单的活动就可能出现协调反应不及,甚至造成平衡紊乱,导致脊柱关节错位或损伤。前者发生的状况比较常见,任何人群都可能出现;但后者的发生则往往是白领工作者,常常因为十分简单、微小的不协调动作引发,诸如弯腰、取物、洗澡、如厕等日常动作,甚至咳嗽、打喷嚏等都可能成为“导火索”。由于目前人类越来越多的以比较懒惰的坐位形式工作和生活,因此我们不能不对此引起更多的关注。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左右两块髋骨组成的。在4块骨骼之间有坚强的关节,并由韧带、软骨和关节连接在一起,由于长得像个钵,因此名为“骨盆”。其中,髋骨又由髂骨、坐骨和耻骨融合而成,而髋骨的前方在耻骨之间由软骨相连,称为耻骨联合,分娩时耻骨联合稍能松动,为胎儿娩出提供了条件。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尾骨包括4~5块尾椎。骶椎和尾骨借韧带连接成骶尾关节,此关节活动性很大,在分娩时尾骨可以向后移动使骨盆出口的前后距离增加,有利于胎儿的自然分娩。在两髋骨与骶骨的耳状面之间形成骶髂关节,此关节活动范围甚小。骨盆各部之间有两对坚实的韧带,一是连接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另一个是连接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正常情况下的骨盆几乎没有一点活动度,只有在全身运动时稍有一点活动,但对调节人体脊柱平衡和稳定有重要作用。
骨盆底座平衡的意义
骨盆是整条脊柱的底座,它平衡与否对脊柱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当人体直立时,骨盆向前倾斜,形成正常的倾斜度。当骨盆倾斜度发生改变时就会影响脊柱在矢状面的重力传递线。倾斜度增大,重力前移,脊柱势必前倾。如欲保持脊柱平衡,腰椎必须增加其前凸弓的角度;反之,倾斜度减少,易致脊柱腰段产生代偿性后凸,表现为正常的前凸减少。因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旦骨盆平衡失调,它不但直接影响脊柱的力学平衡系统失常,还会引起其他相关系统的病变。如心血管系统、胃肠系统等等的病变等。由此可见,骨盆平衡对人体的平衡系统有重要的作用。
骨盆倾斜度过大是由于在骨盆的形成和发育成熟过程中遗传基因的决定性作用和外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近年来我国正常产妇在产程中需纠正骨盆倾斜度的人数有所增加,而且纠正后可明显降低难产率。此种倾斜度的增大与女性在骨盆发育成熟阶段长期穿高跟鞋有直接的关系。此外,长期营养不良可致骨盆的结构和倾斜度的改变。因此为减少头位难产的发生率,保护母婴健康,在骨盆发育成熟阶段除应指导其加强营养,避免长期营养不良所致的骨盆结构和倾斜度的变化;还应指导其不宜长期穿高跟鞋;对骨盆倾斜度过大者于分娩前2~4周休息时及分娩期第一产程,应尽量采取半坐卧位,以增加胎头入盆的机会。
骨盆旋移是怎么回事
由于骨盆是脊柱的底座,是由两下肢支撑着,故在日常生活中因各种站姿或坐姿不良都会造成骨盆的倾斜或旋转移位,这种旋转式移位我们简称为骨盆旋移。当然,骨盆旋移也有先天性的,即出生分娩的时候,在母亲的产道里落下的骨盆旋转移位。有骨盆旋移者,一般在第4~5腰椎和骶骨至髂后上棘处,可触及紧张肌肉和突起的骨性物,多由骶髂关节错位或腰突症或腰椎后关节错位所致。表现为:腿有长短,且多有内旋或外旋;臀部和大腿后方或侧方肌肉紧张;腰易酸痛,类似腰肌劳损。
腰背部疼痛最为有关的是骨盆倾斜
会影响骨盆平衡的肌肉有三大群,第一群为腹部肌群与腰背肌群,第二群为骨盆与大腿之间的髂腰肌及臀肌,第三群是脊椎两侧连接骨盆的腰方肌。这些肌群都是支撑腰椎骨不可或缺的关键,扮演着既相互抗衡以维持平衡,又相互扶持以减少局部压力的双重角色。其中的平衡状态容易因个人不良姿势、动作不当的用力模式而受到破坏,一旦相互抗衡的肌肉出现不平衡状态,骨盆倾斜就发生了,腰背部疼痛也就难以避免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髂后上棘穿刺术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与共享了内容目录1 拼音qià hòu shàng jí chuān cì shù 2 英文参考puncture of pos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3 名称4 概述髂后上棘穿刺术是一种通过穿抽吸液的一种较常用的。可用手、学及等方面的诊断性检查。5 适应症髂后上棘穿刺术适用于各类的诊断(等禁忌),,或某些需行者,某些需骨髓涂片寻找者,疑骨髓者。
1.疾病 各种原因的、、、粒减少或缺乏、不明原因的细胞减少、不明原因增多或减少、外周血出现不明或异常细胞及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2.性疾病及质紊乱性疾病 、、转移癌、Gaucher病、Sea-Blue Histiocytosis及Niemann-Pick病等。
3.寄生虫病及传染病 、、等。
4.其他 长期不明原因的,全身、肝、脾肿大,、鉴别诊断,,,放射线损伤等。6 禁忌证1.障碍性疾病 如或后天等。
2.穿刺。7 用品及准备盘,包(包括:骨髓穿刺针1枚、5ml1具、2m1注射器1具、纱布2块、孔巾1条橡皮手套1付、碘酒、棉球若干、2%2ml×2支(或)),洁净玻片6-8张,推片1张,瓶(按准备)。8 方法8.1 髂前上棘穿刺术(1)仰卧,以髂前上棘后上的一段较宽髂缘为穿刺点,局部常规消毒后辅洞巾,应达。
(2)术者左手及示指分别在骼前上棘固定,右手持穿刺针(固定钮固定在1.5-2.0cm处),垂入达骨膜后再进1cm即达骨髓腔。
(3)刺入骨髓腔时有落空感,当即抽芯,接上20ml注射器,抽取骨髓约0.2ml作涂片检查;如作培养,宜取2-3ml。
(4)术毕即插回针芯,局部敷以纱布,用胶布固定。8.2 骨髓穿刺术(1)患者侧卧,髂后上棘一般均突出于臀部之上,的两侧;或取髂骨上缘下6-8cm与旁开2-4cm之交点为穿刺点。
(2)穿刺针的方向几与背部垂直,稍向外侧倾斜。8.3 胸骨柄穿刺术(1)患者仰卧治疗台上,肩背部垫枕使头尽量后仰,并转向左侧,以充分暴露上切迹。
(2)术者立于患者头侧,先用左手拇指摸清胸骨上切迹,并紧贴胸骨柄上缘将皮肤向下压紧,右手持针由切迹中央沿胸骨柄水平方向,慢慢旋转刺入,达胸骨柄上缘骨板之正中,深度约1-1.5cm。8.4 脊椎棘突穿刺术(1)患者侧卧或反向坐于椅上,两臂置于椅背,头枕臂上。
(2)以上部腰椎棘突为穿刺点,左手拇指及示指在预定穿刺的棘突上下固定皮肤,右手持针由棘突之侧方央垂直刺入。8.5 胫骨穿刺术(仅适用2岁以内的患儿)(1)患儿仰卧治疗台上,由助手固定下肢。选择结节平面下约1cm(或胫骨上中1/3交界处)之前内侧面胫骨为穿刺点。
(2)左手拇指及示指固定皮肤,右手持针,在骨中部与之成垂直方向刺入。9 注意事项1、术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与,以取得配合。
2.了解患者有无的过敏史,必要时作皮试或改用其他,以免意外。
3.操作前检查注射器能否与穿刺针连接良好,是否可抽负压。
4、穿刺针经皮肤达骨膜后,针应与骨面垂直,缓慢旋转进针,持针须稳妥,切忌用力过猛或针头在骨面上滑动。如已刺入骨髓腔,此时针头应固定不动。
5、抽取时,应缓慢增加负压,当注射器内见血后应立即停止抽吸,以免骨髓稀释。同时要作涂片及培养者,应先抽骨髓少许涂片,再抽骨髓培养,不可并做一次抽出。取下注射器时,应迅速插回针芯,以防骨髓外溢。
6、胸骨柄穿刺时,要求穿刺角度一定要与胸骨柄平行,以防止针尖滑脱或刺穿胸骨柄后壁皮质。
7.如抽不出骨髓液,可将穿刺针旋转90°~270°后再抽吸,或将穿刺针芯套入再略向前推进或稍向后退再吸。在骨髓极度增生活跃,、硬化时,多次穿刺可以抽不出骨髓液,称之为“干抽”,应作骨髓。
8.造血在骨髓中不是绝对均匀分布,有时需要多次,多部位穿刺抽取骨髓液才能明确诊断。
9.穿刺部位要肯定,勿随意移动。
9.和,严防骨髓。穿刺后72小时内不宜洗澡,以免污染创口。相关文献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髂后上棘穿刺术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日 9:39:38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髂前上棘穿刺术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与共享了内容目录1 拼音qià qián shàng jí chuān cì shù 2 英文参考puncture of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3 名称4 概述髂前上棘穿刺术是一种通过穿抽吸液的一种较常用的。可用手、学及等方面的诊断性检查。5 适应症髂前上棘穿刺术适用于各类的诊断(等禁忌),,或某些需行者,某些需骨髓涂片寻找者,疑骨髓者。
1.疾病 各种原因的、、、粒减少或缺乏、不明原因的细胞减少、不明原因增多或减少、外周血出现不明或异常细胞及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2.性疾病及质紊乱性疾病 、、转移癌、Gaucher病、Sea-Blue Histiocytosis及Niemann-Pick病等。
3.寄生虫病及传染病 、、等。
4.其他 长期不明原因的,全身、肝、脾肿大,、鉴别诊断,,,放射线损伤等。6 禁忌证1.障碍性疾病 如或后天等。
2.穿刺。7 用品及准备盘,包(包括:骨髓穿刺针1枚、5ml1具、2m1注射器1具、纱布2块、孔巾1条橡皮手套1付、碘酒、棉球若干、2%2ml×2支(或)),洁净玻片6-8张,推片1张,瓶(按准备)。8 方法8.1 骨髓穿刺术(1)仰卧,以髂前上棘后上的一段较宽髂缘为穿刺点,局部常规消毒后辅洞巾,应达。
(2)术者左手及示指分别在骼前上棘固定,右手持穿刺针(固定钮固定在1.5-2.0cm处),垂入达骨膜后再进1cm即达骨髓腔。
(3)刺入骨髓腔时有落空感,当即抽芯,接上20ml注射器,抽取骨髓约0.2ml作涂片检查;如作培养,宜取2-3ml。
(4)术毕即插回针芯,局部敷以纱布,用胶布固定。8.2 髂后上棘穿刺术(1)患者侧卧,髂后上棘一般均突出于臀部之上,的两侧;或取髂骨上缘下6-8cm与旁开2-4cm之交点为穿刺点。
(2)穿刺针的方向几与背部垂直,稍向外侧倾斜。8.3 胸骨柄穿刺术(1)患者仰卧治疗台上,肩背部垫枕使头尽量后仰,并转向左侧,以充分暴露上切迹。
(2)术者立于患者头侧,先用左手拇指摸清胸骨上切迹,并紧贴胸骨柄上缘将皮肤向下压紧,右手持针由切迹中央沿胸骨柄水平方向,慢慢旋转刺入,达胸骨柄上缘骨板之正中,深度约1-1.5cm。8.4 脊椎棘突穿刺术(1)患者侧卧或反向坐于椅上,两臂置于椅背,头枕臂上。
(2)以上部腰椎棘突为穿刺点,左手拇指及示指在预定穿刺的棘突上下固定皮肤,右手持针由棘突之侧方央垂直刺入。8.5 胫骨穿刺术(仅适用2岁以内的患儿)(1)患儿仰卧治疗台上,由助手固定下肢。选择结节平面下约1cm(或胫骨上中1/3交界处)之前内侧面胫骨为穿刺点。
(2)左手拇指及示指固定皮肤,右手持针,在骨中部与之成垂直方向刺入。9 注意事项1、术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与,以取得配合。
2.了解患者有无的过敏史,必要时作皮试或改用其他,以免意外。
3.操作前检查注射器能否与穿刺针连接良好,是否可抽负压。
4、穿刺针经皮肤达骨膜后,针应与骨面垂直,缓慢旋转进针,持针须稳妥,切忌用力过猛或针头在骨面上滑动。如已刺入骨髓腔,此时针头应固定不动。
5、抽取时,应缓慢增加负压,当注射器内见血后应立即停止抽吸,以免骨髓稀释。同时要作涂片及培养者,应先抽骨髓少许涂片,再抽骨髓培养,不可并做一次抽出。取下注射器时,应迅速插回针芯,以防骨髓外溢。
6、胸骨柄穿刺时,要求穿刺角度一定要与胸骨柄平行,以防止针尖滑脱或刺穿胸骨柄后壁皮质。
7.如抽不出骨髓液,可将穿刺针旋转90°~270°后再抽吸,或将穿刺针芯套入再略向前推进或稍向后退再吸。在骨髓极度增生活跃,、硬化时,多次穿刺可以抽不出骨髓液,称之为“干抽”,应作骨髓。
8.造血在骨髓中不是绝对均匀分布,有时需要多次,多部位穿刺抽取骨髓液才能明确诊断。
9.穿刺部位要肯定,勿随意移动。
9.和,严防骨髓。穿刺后72小时内不宜洗澡,以免污染创口。相关文献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髂前上棘穿刺术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日 9:39:38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麻风疫苗什么时候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