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抱月风水瓶内腹部有接胎痕是真的吗

永乐青花抱月瓶拍卖历史纪录
&& & 大明永乐青花蒜头瓶 永乐青花抱月瓶 永乐青花大盘 永乐青花碗 永乐青花瓷枕
永乐青花梅瓶 永乐青花玉壶春瓶 永乐青花喜字罐 永乐青花釉里红执壶 永乐青花高足碗 永乐青花天球瓶
鉴定鉴别评估私下交易拍卖展览展销
联系李经理(先生)
永乐朝(公元年,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青花现金交易)跨过了二十二年,(永乐青花鉴定交易)是明清最重要的青花瓷产品。跟着景德镇瓷器业的昌盛昌(永乐青花哪里收购)盛和技能的不断进步,以其胎、釉精细,(永乐青花不成交不收费)青色淡雅,外型多样和纹饰秀丽而负盛名,与宣德青花瓷一道被称为创始了我国青(永乐青花不成交不收佣金)花瓷器的黄金时代。
该朝前后期瓷器质量发作很大改动,(永乐青花有什么特点)永乐前期制品根柢接近洪武朝后期,而后期制品则与宣德前期相接。(永乐青花如何鉴别真假)
永乐青花的判定特征
 通常说来,永乐圈足矮浅,因为胎土淘炼精密,白沙底温润细密,有足墙内直外坡,有时偶见有小块铁色斑驳,呈糯米粉形状、表面细腻滑润。底部也有施釉,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色,有些底釉开有细片纹。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涛纹;细瓷底足平切,足跟较窄。永乐的胎体比照轻浮,修胎规整,器物腹部的胎体接痕处不明显。
在用料上,永乐青花主要用&苏麻离青&钴料,烧造时有天然的晕散表象。青花发色淡雅,犹如宝石蓝通常的光泽。因为采用了&苏麻离青&料这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的青花料,在恰当的火候下就能烧出淡雅的青蓝色,不过因为青花含铁量高,通常会在青花烧成有些留下黑疵斑驳,一条纹理中常见的钴铁联络晶斑,浓重处凝集为黑色锡光。也有将进口料和国产料相联络运用的,如以淡色国产料绘云水,浓色进口料绘游龙,使色泽比照明显,凸现主题。在传世品中,也有不带铁锈斑黑斑的,青花色泽极为幽雅秀美的瓷器,其有用的青花料还难以确定,估计是淘洗纯度较高国产钴料或进口国产混合料。
  永乐期间的釉面以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为主要特征,绝无橘皮釉纹。就青花瓷器的釉面而论,永乐瓷器的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削弱,釉面青白为全部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构成的,因釉猜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发作这种作用。现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烧造技能都与明代不一样,因而釉面无此青白色。
  永乐青花瓷通常无款识,只需极少数有&永乐年制&的年款。但从明正德年开始,就呈现了仿永乐窑器款。这往后,嘉靖、万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呈现。历代仿款有青花写款、阴文刻款、阴文刻款三种字体;字体和写法也不一样。款的外围常饰花瓣形图像,线条硬直欠流转。
  永乐的纹饰疏朗秀美、笔意天然。图像斑纹多为双钩填色,绘笔用小笔触,通常呈现深浅不一的色彩。青斑纹饰的线条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这是因为钴料研磨不细所构成的。器物上构图形式多样,五颜六色,其纹饰无论是粗笔适意仍是细笔描画,均给人以娟秀之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时已不见洪武朝所盛行的以扁菊花为主题的纹饰图像了,这在断代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提示。
大明永乐青花蒜头瓶 永乐青花抱月瓶 永乐青花大盘 永乐青花碗 永乐青花瓷枕 永乐青花梅瓶 永乐青花玉壶春瓶 永乐青花喜字罐 永乐青花釉里红执壶 永乐青花高足碗
永乐青花天球瓶
鉴定鉴别评估私下交易拍卖展览展销
联系李经理(先生)
大明永乐青花成交记录
0535---明&永乐
青花缠枝一把莲--------380万-----
0181---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纹折沿---------25万-----
1032---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卉纹大--------550万-----
1340---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卉碗----------100万 ----
0521---明永乐
青花莲花头夔龙纹-------4000万 ----
0532---明永乐
青花几何纹绶带抱-------1600万-----
0531---明永乐
青花胡人舞纹抱月-------1600万-----
0310---永乐
青花蜡烛台 一对-----------260万-----
0140---永乐
青花缠枝牡丹垂扁云--------200万 ----
0252---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卉纹大--------300万-----
0054---明永乐
青花龙纹天球瓶----------260万 ----
0850---明永乐
青花花果纹碗------------120万-----
0388---明永乐
青花花鸟纹大盘----------830万-----
0885---明永乐
青花云鹤纹梅瓶----------130万-----
0051---明永乐
青花留白海水龙纹-------1550万-----
0725---永乐
青花胡人乐舞纹扁瓶--------830万-----
0166---明永乐
青花缠枝纹手执盖--------150万-----
0379---明永乐
青花镂空花缠枝花-------1280万-----
0211---明永乐
青花花卉缠枝纹梅--------500万-----
0865---明永乐
青花凤纹外黄蟮釉--------150万-----
0750---明永乐
青花龙纹折沿盆----------460万-----
0327---永乐
青花缠枝龙纹扁瓶---------8800万-----
0025---明永乐
青花花鸟纹梅瓶----------800万-----
0038---明永乐
青花轮花双绶带葫-------1800万-----
0458---永乐
青花海水纹留白龙扁-------9800万-----
0461---明永乐
青花三多纹花觚----------300万-----
0141---明永乐
青花云凤纹兽耳瓶--------380万-----
0105---永乐
青花绶带蒜头扁瓶----------780万-----
0441---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玉壶-------1250万-----
很多藏友收藏的古玩藏品想出手,但却没有好的渠道和圈子,导致只进不出,给自己的收藏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你手上有古玩藏品,想变现金而没有合适的渠道,或许这个帖子会对你有所帮助,一通电话或许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有古玩古董及字画等到代藏品想要出手,请快速与本人联系!
上海汉风&顶级大型古玩古董交易平台,出手快,成交率高,藏友首选!
&&&&&&&&&&&&&&&&&&&&&&&&&&&&&&&&&&
|如有藏品需要鉴定/送拍/展览,请将藏品图片发送到邮箱:
|同时请标明您的姓名、电话。我们会在24小时内给您回复。
|公司地址: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868号港中旅大厦28楼
|现在公司在上海新开大型展厅,为藏品提供更好的交流交易平台
评论 (0条)
抢沙发,第一个发表评论开通我的家
商家,经纪人
艺术家,手艺人
市场,展会,交流会
协会,教育,培训
会馆会所,博物馆
画廊,经纪公司
投资,金融,保险机构
周周123456
共有2位朋友来过
周周123456
永乐洪熙瓷器
转发( 07:00:00)
由于工艺技术的改变和政治上的改朝换代并不是同步的,因此永乐和洪武晚期,以及部分宣德瓷器的区分比较困难,但从一般掌握的现象看,大致可列出下述几点:&&&&
&&& 1、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某些特殊器形可视为始于或盛行于永乐朝,如瓢形扁壶、抱月壶、大天球瓶、单面扁壶、双系(或三系、四系)盖罐、花浇、压手杯、尖底莲子碗等。&&&&&
&&&& 2、盘、碗之类撇口器的口沿极薄,手抚之较尖而无圆浑感。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特点,是我们断定年代初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琢器胎体接痕微露,不及元代与明初时期明显.
&&&& 3、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细腻而著称,抚摸有极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
&&&&& 4、永乐器的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白釉器的口边与底角釉薄处多闪白色或黄色,釉汁厚聚处闪浅淡的霞?青色,琢器表、里的釉面,多均匀一致。器底的白釉,一般匀净,少有厚薄不均现象。薄处泛黄,厚处呈浆白色,或稍闪青色。有些器底白釉开有细片纹。白瓷器底部聚釉处,呈水绿色特别明显。细瓷底足平削,底釉有的呈波浪纹。&&&&&
&&&&& 5、常见器足有以下几种:高深外撇式圈足、内墙外撇式圈足、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外底边角微有突出的齐平式圈足。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盘、碗类的内壁与底面先解除印弦纹一周;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状。梅瓶多平底,微有修胎痕,呈直角式小斜坡状甜白器盘、碗的底部胎体稍厚,并不完全透亮,凡器底部全透者,非永乐甜白半脱胎器,应属后仿品。&&&&&
&&&&&& 6、青花器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釉色多数发青,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现象,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凸凹不平状,有不同深浅的笔触感。&&&&&
&&&&&&& 7、此时官窑与民窑常用的装饰,有海水、卷草、缠枝莲、竹石芭蕉、折枝枇杷、莲瓣、洋莲、暗龙等。青花纹饰线条纤细、清晰;所用金彩成色足赤,红彩色鲜。多见缠枝四季花和折枝瓜果为主的装饰纹饰图案。&&&&&
&&&&&&& 8、玉壶春瓶唇口内外沿,往往有稍厚的釉层,而呈淡青色的流淌斑块。&&&&&
&&&&&&& 9、永乐款式只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字体自然,凡特别规矩而呆板者要注意其时代。&&&&&
&&&&&&& 10、永乐瓷的气泡一般均有大小不同,以30倍显微镜观察,凡气泡一律大小者,要特别注意其时代。
一、永乐时期瓷器的概况
& 明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当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大大推动了制瓷工艺的进步,使其在继承元瓷工艺的基础上,又不断有所创新。在我国的陶瓷工艺史上,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的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并广泛影响于后世。
&& 明初,随着手工业和城市经济的迅速发达,对外贸易也日益繁荣。至永乐三年(1405年)始,三宝太监郑和曾先后七次下西洋,足迹速涉地中海、东非一带,既向外推销了精美的瓷器,又带回制瓷所需”苏尼勃青”色料(波斯语音为”拉古瓦德”------LAJIWARD,释为如青金蓝色料,产于古波斯雷伊城,今伊朗德黑兰城以南约40公里处),为景德镇烧制独具特色的青花器皿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频繁的中外文化和贸易交流,这一时期的瓷器在造型和纹饰上,也受到西亚地区文化的影响。如永乐青花水注、无挡樽、花浇、卧壶及天球瓶等,就与古代波斯陶器的造型、纹饰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通商的影响不独瓷器为然,在铜器、金银器上也有表现。这一时期出现的部分异国造型和纹饰,反映了我国陶瓷史上中外交流的盛况。
二、造型特征
&& 永乐瓷器的造型,以优美俊秀、厚薄适度.仪熊万方为其突出的特点,型制都很新颖,与宋代迥然不同,比元代和明初洪武有较大的发展和改造。
&& 此时瓷器品种繁多,仅从釉面特征来看,一改宋、元时的釉色单一而富于色彩。如有些相同的器型欲具有不同的釉色,有些不同的器型欲具有同一的釉色,等等.&/P
过去,因永乐和宣德青花器的器型、釉面、纹饰都很接近,人们往往不加区分,统称之为“宣青”,故有“永宣不分”的说法,随着对永乐、宣德瓷器的风格深入研究,现在已经基本摸清其各自面貌特征,完全可以把两者区分开来。
& 一般说来,永乐时大件器皿较少,圈足矮浅,盘、碗底心略微内凸外凹,大盘砂底细密,足状外直内坡,偶见火石红斑,同样的器型,永乐的胎体比宣德的要轻薄,修胎工整;琢器腹部的胎体衔接痕迹不明显。较为突出的,是那些受外来影响的器型,如无档樽、执壶、花浇、僧帽壶、鱼篓樽、八方炉台、折沿盆、大盘等,有的上面还写有阿拉伯纹、波斯纹或藏纹(包括宣德时期).这些器物是明初专为西亚人烧制的外销瓷,大盘与西亚人的饮食起居习俗有关,花浇、执壶等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举行礼拜活动的用器,除此而外,这些器型也受到了元蒙文化的影响。
&& 造型选例:
&& 梅瓶:永乐梅瓶胎轻,造型古朴,肩部丰满圆润,腹下较元代的开阔、稳重、纹饰精细,有白釉、青花、釉里红等品种。器型可分为大中小三类;较大的梅瓶,上部胎薄,下部渐厚,托于手上其重量要比视感要轻.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多仿中型器,其中雍正几可乱真。
&& “枢府”白釉梅瓶:盖上饰有青花折枝花果,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当属宫内用瓷.此类梅瓶极为罕见,早年仅于北京地区出土两件,约在1930年左右流散到了国外,现有日本安托博物馆收藏。
&& 杏圆扁瓶:为明代中期常见器,永乐时罕见。器为撇口、溜肩、扁腹、圈足.腹部突起如杏核,又如鸡心,故又称“鸡心扁瓶”.同时并有此一型制的执壶,另有颈部粗放,平底,硕腹,扁方口流,高耸曲形把柄的白釉同类执壶,,气势雄伟,同于明代早期官窑的锡器造制.
&& 洗口铺首衔环耳瓶-----洗口长颈,饰铺首衔环耳,腹部修长,高圈足呈三层阶形,见有白釉与釉里红器,釉面均白润肥厚。釉里红器于口沿下署永乐元年(1403年)与四年(1406年)记事款,器身分绘焦叶、莲瓣、锦纹与龙纹,其纹饰形象与灰褐的釉里红色调仍留有明显的前朝遗风。器高约70厘米,实为明初罕见的大器,类似器型见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漳州窑器.上刻”云麓”二字光素。
&& 椭圆扁瓶----见有白釉器,通身呈椭圆形,撇口溜肩,高的32厘米,釉面莹润光洁肥厚,白中略泛青或灰色。
&& 玉壶春瓶----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撇口,其颈细长,垂腹圈足略高,足际平齐.其光素与暗花白釉器釉面肥润光滑.纹饰隐约不清;青花器见有花鸟与云龙等图案,纹饰线条精细,画意生动。
&& 扁腹绶带葫芦瓶----又称“抱月瓶”或“宝月瓶”洪武时御窑厂开始烧制,见有青花器.永乐与宣德时有青花与白釉品种,但两朝器型略有不同,永乐器葫芦形器细长,底足较小,腹部所绘青花(又称“佛花”)、龙纹精细清晰;宣德的同样器型,葫芦形器口较短粗(但亦有例外)底足也大,纹饰粗重有力,.见有清代康熙、雍正仿品。&/P
蒜头口绶带扁壶----蒜头形口,高足外撇,造型秀逸.腹部饰以锦纹,仅见青花品种。宣德同类器纹饰略粗放.清代康熙、雍正多有仿制.
&& 背壶----永乐、宣德时均有此器型,见有青花与白釉器,其造型大体相同,但永乐纹饰精细.清代康熙、雍正仿品多不规整,胎体非薄既厚,不能适中,并且其胎坯呈两片扣合竖向相接.
&& 漏斗----造型奇巧,为医疗用品。口为菊瓣花形外撇,边饰菊瓣纹,沿下绘钱纹,器腹鼓凸,下环单条菊瓣,上半部如鸡心碗式,接漏管处小圈足.器里绘缠枝花、双线、莲瓣纹,中心呈梅花状的六个蓖形漏孔,可作过滤之用.青花纹饰绘制清晰,色泽浓艳,漏管施以哥釉,上宽下窄,口沿边为青花弦纹.此器极为罕见,永乐、宣德两朝都有制作(宣德器为白釉漏管,边部有款),以永乐时为精,由此也可以衡量出永乐时期的制瓷及医疗水平。管身哥釉的釉质肥厚光润,开有大片纹,呈乳白色,亦及少见的永乐哥釉实物.明初哥釉的烧造,已见诸洪武时的白釉瓷砖、瓦;而永乐时这一精巧器物的制作成功,更足以证明明初哥釉器的特点。这对于研究宋代哥窑史者.无疑也是有用的资料。
&& 执壶----有青花与白釉品种。其青花器,柄高,流长,壶身如玉壶春瓶,俏丽俊秀;颈部较元代的短而粗,但又较后世的细而长。明初尚白(仅永乐的白釉器型,据实物统计约有六十余种),永乐时的白釉壶较青花壶的造型更为多样,除与青花器同一造型外,还有杏圆扁壶、粗颈硕腹执壶;同此造型的亦见于明初的锡器类。
&& 茶壶----器分大小,壶身与永乐有ju扁罐相同,只是增加了把柄和口流.有的柄呈竹节式.
&& 藏草壶----器型始创于永乐时,有青花、白釉品种。造型秀丽,胎体轻薄,纹饰纤细.其用途或为伊斯兰教穆斯林礼拜洗手器或为西藏佛教用品。乾隆时多作此器,壶流呈兽面喷水状,用作佛前供具.
&& 梨壶----因造型类似梨形而得名。元代开始烧造,其后历明、清两代,经久不衰.元代器古拙浑厚,见有影青,青白釉,青花,酱釉,蓝釉,红釉诸品种,以刻牡丹或凸印龙纹为饰,釉薄者清晰,釉肥厚者仅能辩其大致轮廓。永乐器较之元代,胎薄体轻,器型明显秀巧,口流细长优美。品种纷繁而新颖,除甜白釉、红釉、红釉填白与釉里红外,尚有釉上彩器、黄地绿彩与绿地红彩等。红釉与釉里红色泽鲜亮,彩色淡雅明快,纹饰细长流畅。宣德器胎有厚薄之分,器身渐行变异而较前略肥,除此尚有瓜棱形的新作,品种有青花、青花地白花、红釉及蓝釉白花等;纹饰以云龙、海水龙、龙凤.开光双龙、凤穿花及双狮戏球等图案最为常见;有的署款,有的无款识.成化器造型见有两种:一类为传统的梨形,线条起伏流畅,如永乐、宣德器;一类为新创的带纽的平顶盖式,其品种见有九龙 凤穿花与狮戏球纹的青花器.弘治时的官窑作品尚未寓目,仅见民窑折枝花卉青花器,器型亦很秀丽.正德时,器型与成化器中的平顶盖式相似,唯器身加高,腹部略丰,圆珠宝顶亦相应增大,纹饰以青花穿花为主.嘉靖器较前变化更为显著,器身分大小两种:小者器身粗矮,盖平扁;大者身高而修长,盖呈半圆形高凸,除青花、白釉器外,尚有黄釉托红的黄上红品种,尤为新颖。白釉器于民国时期有的被人用来后加五彩或红彩,所绘纹饰有团龙、云龙等。转入清代,康熙时亦有摹拟只作,器身较明代的高而肥硕;把柄的变化更为显著,曲折的线条欠流畅,品种有所增加,除传统的青花、酱釉外,有新添了乌金釉、洒蓝釉、五彩、粉彩及一色釉加金饰与开光施釉彩等;其官、民窑成器除内销外,还有大量的外销于西方国家。梨壶造型历来大同小异,随着各朝审美观的变化而演变,其明显变化见诸于流、柄、盖、足等处.&/P
僧帽壶----直颈,圆腹,圈足,板带状把柄,圆顶钮盖合于长条口流之上.器型受外来影响,因器口边沿如同僧帽,故名“僧帽壶”.元代已有烧造,比较敦厚,永乐时的风格俊秀,,所见品种有青花、红釉与白釉器.
& 扁平大壶----有称卧壶.器身呈圆形,一面鼓腹中央拱起,一面平砂底无釉,中心下凹如脐,肩两侧凸起花朵或以双系活环装饰,短颈口流,其纹饰类似压手杯上所绘纤细缠枝花纹和锦纹.其造型用途待考.
&& 花浇----系摹拟西亚器型之作,笔者曾于葡萄牙里斯本占本江博物馆见到一见白玉龙柄花浇,其成器时间相当于我国元代.与之相同的器型,我国在永乐时才开始烧制,其后仅延续到宣德。永乐器仅有青花品种,宣德时又增添了白釉器.两朝花浇之不同点为:颈部,永乐长,宣德短;腹部,永乐圆,宣德扁;把柄,永乐为龙形,宣德为宽带式;纹饰,永乐颈部长绘有海水纹,腹部绘有像压手杯的那种细梗叶缠枝莲纹,宣德颈部则常绘有两种不同的双形莲瓣纹,腹部多绘缠枝花;纹饰风格,永乐纤细,宣德粗放;款识,永乐无款,宣德常写款于腹部上端,此外,永乐器有盖,盖有外套口与内插口两种式样。
&& 水注----又名“花浇”或“执壶”,仅受外来影响而出现的器物,与西亚地区的银,铜& 陶器造型一致,穆斯林常以此净手或浇花.器为直口长颈,丰腹,圈足;颈侧呈方形口流,另一侧宽带把柄将颈腹相连,器应有盖,水注始烧于永乐,宣德时承制,永乐器体薄而俊秀,无款,宣德器体粗厚重,署有款识,有青花与白釉品种,青花器多绘缠枝莲纹.
&& 无档樽----也是受外来影响的造型,永乐始有,至宣德时仍在烧造,,有白釉与青花品种,胎薄体轻,上下直通,呈桶状。器身上写有阿拉伯纹.宣德器的造型与永乐大致相同,但青花纹饰略粗放.清代康熙仿品非厚即薄.雍正仿品虽器接近永乐、宣德,釉面亦有桔皮纹,但胎体较薄,青花色调仍具本朝时期特征.乾隆时仿品器型缩小,,显得短粗,有的还于无档樽内插放掐丝珐琅或黄缎裹着的铜胎花形筒芯,用作插花供器.
&& 鱼篓樽----因袭西亚铜器造型,胎体轻薄,器型秀美,底面为弧形圈底,置于平面可以转动,并有一圈露胎,以利烧制,见有白釉与青花品种,其青花器腹壁绘缠枝莲、菊,纹饰纤细.故宫博物院有真品,也有康熙仿品。仿品胎质细密、厚重,釉面为淡淡的青白色,青色纹饰也具有康熙时的淡雅色调。
&& 带系盖罐----造型浑圆,扁肚,无釉平砂广底.其盖顶部凸起,折角处线条柔和.器身光素或带暗花装饰。溜肩饰二或三、四系,数日不等;系极小,孔径仅容细绳穿过。此种盖罐的器型,为永乐时期所仅有;明代其他时期罐上多无系,至万历时再现.&/P
& 带系高罐----广平底,肩部有三或四系,多见白釉器.永乐时期无论大中小罐,其肩部多有小系,这一独特的装饰,为其造型增添了俊秀,也使釉色和纹饰更显得俏丽。这种带小圆系的罐类,永乐以后就很罕见了。
&& 扁罐----与带系盖罐器型相似,但无小系.其盖,或为天盖地式,或以子扣套合,亦多有散失,所见有白釉和冬青釉两种品种。白釉器的器身光素或以单线刻暗花纹饰;冬青釉器,有的肩部饰以圆系为花心的露胎大石红梅花。
&& 荷叶盖罐----直口溜肩,平底无釉露胎,器身光素;白釉莹润;所覆荷叶形盖,顶面平扁,边沿起伏翻卷卷度大,并暗刻叶筋脉络。清代同类器盖面高凸,边沿翻卷度小,器身笨拙肥硕。
&& 轴头罐----永乐始有,折角处线条浑圆,上部较小,下部较大,造型纤巧,胎体轻薄.仅见青花品种,青花色泽艳丽.清代康熙、雍正时仿品最多,然胎体厚重,罐的上下部分或大小相同,或下身过高,线条生硬,器底有明显的旋纹.
&& 八方炉台----器呈八方形,见有白釉和青花器.炉台上的蜡炉形插柱易于遗失,故现存多为乾隆时后配.永乐器无款;宣德器有六字横款,写于露盘的折边处.
&& 三管器----平口深腹呈钵状,颈部环以三道凸弦纹,中腰镂空钱纹为饰,其下均分三弯管,分别承接三个小盂,鼎立为足.盂为鼓腹浅圈足.上部钵体镂空钱纹为篦,篦孔下有胆壁贯通于三管至盂.全器釉质肥腴莹润,除上部钵体为光素外,均以暗花装饰。这种别致新颖的珍品,近年于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其奇特的造型为明初传世品所鲜见;它究竟是永乐时期的医疗卫生器械,还是外销西亚地区伊斯兰清真寺的供器,是花插或香薰,尚待考证。
&& 爵----为仿铜器型,永乐器较元代爵形高大,仅见专为祭祀所烧的白釉器,釉面白莹晶莹,光素凸有弦纹.这种器型延续至明代万历时期一度中断,后又恢复并贯穿于清代始末。
&& 虎眼双耳三足炉----虎眼双耳,扁圆腹,三乳足,造型浑厚,仅有白釉器,釉质温润。故宫博物院编辑的&陶瓷选辑&图录一,有一件造型类此的红釉双耳三足香炉,过去被误定为永乐时器物,现在几经审度,判定此件为清代康熙时的仿品。
&& 三足鼎炉----为仿铜鼎器型,双耳朝天,三足鼎立.故宫博物院藏有这一时期的青花海水波涛大炉,器型浑重庄重,通身浓重艳丽的青花海水,波涛澎湃,气势磅礴。此外,近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也出土有与此风格一致的白釉与釉cong红大器,器口折沿,束腰,圆腹下敛,下承三足粗壮高大如象腿,双耳朝天。器型雄伟,釉质肥厚,缠枝莲纹饰自然流畅,为明初器的典型,其造型风格、气魄完全同于青海省瞿昙寺藏“大明永乐年施”款的红铜鎏金大炉.
&& 四方倭角三足炉----迄止目前,仅发现一件,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器口平齐,折沿束腰,器身与腹呈长方形,腹部倭角呈八棱锤状,双耳对称朝天。此件历来被定为元代青花,但其釉面较元代器洁白,所绘松竹梅山景与永乐青花园林景致图案的大盘风格一致,据其釉面、纹饰画风及青花色泽的特征,笔者认为此件宜定为明代永乐器.温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近年出土的稀世珍宝。器型浑厚,直壁较矮,平底广阔;两侧附对称小ju,可穿活环;覆宝珠顶盖.器身满施白釉,肥腴温润,露胎砂底.据文献记载,明初尚白,初传世品外,近年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了大量造型新颖奇特的白釉瓷,它与文献记载相吻合,从而为研究永乐、宣德的甜白釉瓷增添了新的内容。
& 折沿盆----永乐始有,仅见纹饰纤细的青花器,分大小两种,均为平底.清代雍正、乾隆时的仿品造型颇像,但也有的写本朝款识.
& &压手杯----其制作工艺可谓超前轶后.坦口,折腰,滑底砂足.顺口沿而下,胎骨渐厚.如将其握于手中则切合于手心,执于手中则恰合于虎口,均有疑重之感,故的“压手杯”之美名,外壁所绘青花缠枝莲,纹饰纤细.青白色的釉面,光泽莹润。其“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写于器里中心,以狮球、鸳鸯及花瓣等图案环绕。永乐青花压手杯为明代瓷器中的佳作,被后世视为无尚珍品,古历代一直乏仿制品。此品种最早的赝品见于明代万历时期,其后是崇祯及清初的康熙,到清末光绪年间仍有仿制.这些赝品的共同点是:器型放大(真品口径、足径、& 器高的尺寸依次为9.1×3.95×5.1厘米),纹饰粗犷,胎体过于厚重,明末清初有的已成大碗,甚至有的索性改制成盘,与原物相去甚远.近年来,景德镇所仿之器,从造型规格到青花色调与纹饰,反而十分接近于真品的效果,唯底足处理的还不够自然,微露规整的旋痕,足底边缘也无真品那种微凸一线之特征,但如掉以轻心,欲极易受其蒙蔽.现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几件压手杯与近代景德镇的仿制品,就造型尺寸及重量等诸方面作如下比较:
&& 墩大碗----直口、深壁、垂腹、丰底、圈足广阔平齐,故称作“墩式”.器有大中小之分,口面大者约40厘米,小者约15厘米。品种见有青花、白釉暗花与红彩器等。其青花、白釉器以缠枝莲和折枝花叶或凤纹装饰,红彩器绘云凤纹图案.另有厚胎器,仅见白釉暗花品种。
&& 收口碗----叙口,器壁较直,腹部下垂,平削足,底心微下塌,细砂足底无釉,显火石红斑,多见白釉器,釉质肥厚光润。胎体轻薄,透光时泛肉红色。器壁刻暗花,上边沿饰以缠枝莲纹,下边沿饰以卷草纹.
&& 撇口碗----器身与高足碗相同,只是未加高足。品种有白釉刻花、影青釉刻花、冬青釉刻花及青花器,后者仅见竹石芭蕉及苜蓿花纹图案.
&& 葵瓣口稳----有大小之分,半脱胎,均为白釉.器口为六瓣葵花式,腹略有弧度,浅圈足,里壁暗印花纹,有缠枝莲、八宝、双龙、五龙、团龙、龙凤纹等,内心刻、印篆书款.清代康熙、雍正常有仿品,其仿品的特点为:
(2) && 釉质稀薄,釉面不够平滑。
(3)&&& 纹饰及款字过于清晰。篆书款字体较真品稍大,结构松散,折角处生硬,起落笔处不尖锐。
&& 鸡心碗----碗底如鸡心,腹深足小,器型有大中小之分,常见大小两种,有白釉划、刻、印和青花描绘等工艺装饰。青花器的外壁多饰条形莲瓣纹,其与宣德鸡心碗的区分在于胎体,永乐的胎体轻,宣德的胎体重;底足,永乐底足矮,宣德底足高;莲瓣纹.永乐呈单体细长状,青花色浓,宣德多早双层宽短状,青花纹饰有的色泽不艳,,但也偶见绘单体莲瓣纹写宣德年款的鸡心碗,为宣德初期的作品。
&& 卧足碗----器分大小,底心拱起,外口沿处,写有“感谢主赐福”之类阿拉伯文字,青花纹饰纤细.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有此藏品。
&& 草帽式碗----又称凉帽式或笠式碗.撇口,器壁斜直呈喇叭形,小圈足.器有大小之分.见有白釉与青花品种.清代康熙仿品多见白釉器,胎体也很轻薄,但迎光透视,微泛青色;一已暗刻的龙纹细瘦,与康熙官窑青花器上的形貌相同。小碗----有两种尺寸,一种口径为7.9厘米,另一种略大,其中的白釉器印有暗花双龙.双凤、缠枝莲八宝等,碗心饰三朵如意云纹或暗刻篆书款,胎体轻薄.清代康熙时多有仿制.永乐时制作的薄胎器不仅限于甜白釉品种;于同时期的青花器中,也有胎体极薄的大碗,外壁绘青花海水龙纹,圈足内以青花绘细身龙纹代替署款.
& 小盏----葵花口脱胎小盏,口径约7厘米,腹壁较浅,胎薄如纸,釉面肥厚.刻印缠枝莲花纹和“永乐年制”篆书款.
&& 高足碗----造型优美,撇口线条流畅,器足的高度略弱于全器的一半。常见的冬青釉、白釉及红釉器,青花器少见.红釉器有两种:一种为开片的釉面,釉色不鲜亮;另一种为不开片之釉面,釉色很鲜亮.内壁多印云龙、云凤、双龙、五龙、团龙、缠枝莲八宝纹饰或光素无纹.宣德时器型腹部下垂,较永乐器略丰.
&& 收口大盘----大者口径达67.6厘米,盘心画园景图案,青花色泽明快。过去此类均被看作是宣德器物,后经细致比较,发现永乐大盘纹饰的线条较之宣德的纤细柔和,有眉清目秀之感。
&& 撇日盘----线条优美,比例协调,胎体轻薄,口沿锋利。盘的内壁根部划刻旋纹一周,次为元代至明代宣德盘类器特点之一。
&& 折沿盘----造型像元代盏托,其折沿分两种:哄口或菱花形口,但盘心均无脐.仅有青花和白釉暗花两种品种.永乐器的青花色调清晰明快,相比之下,宣德器的青花色泽浓深或灰暗,并有流散现象。汤匙----通长33.5毫米,呈150度角,釉面白润,器里外书青花梵文咒语,宗教用器,为稀世珍宝。
三、图案纹饰特征
& 永乐时期,瓷器上的装饰手法日益繁多,不仅有划、刻、印、堆、拱里印外刻(如白釉鸡心碗,里印焦叶,外刻缠枝莲纹,或反之),而且还有青花画花、青花加金彩画花、釉上彩绘、雕塑、活环等。有的器里印花,器外为青花画花(如高足杯或里壁上常印有暗龙纹),这种装饰,是承袭了元代枢府窑的传统方法。
&& 元代青花装饰繁缛;永乐时期风格一变,大都疏朗秀丽,笔意自然。由于“苏尼勃青”料呈色不稳定,易于晕散,纹饰中较少画人物.同时,内外加花、器心绘画装饰手法得到广泛使用。元代器上习见的卷草、海水、回纹、点子花、双形莲瓣等边装饰样,明初仍旧沿用,至宣德时依然可见,成为永乐、宣德两朝共有的边饰.
&& 永乐时缠枝莲叶和元代不同,花大而叶小.蔓叶清秀,运笔流畅,形象牛劲,常绘纤细齿状的叶纹,而有别于宣德同类器上的画法,引人注目。
&& 永乐时瓷器上所印暗花,线条圆润,似隐似现,生动自然;清代康熙、雍正时仿品的暗花则用白粉状的线条凸出釉面,纹饰浅露。
&& 常见图案纹饰:
&& 团龙、云龙、双龙、五龙、荷塘龙、龙凤、云凤、云肩、朵云、拐形如意云、狮球、瑞兽、鸳鸯、喜鹊、山雀、园景、竹石芭蕉、松竹梅、朵梅、碧桃、团花、佛花、莲瓣、菊瓣、洋莲、折枝花、折枝牡丹、折枝石榴、折枝枇杷、折枝花鸟、缠枝菊、缠枝灵芝、缠枝牡丹、缠枝苜蓿、缠枝莲八宝、三果、荔枝、枇杷、海棠、石榴、桃、柿、旋纹、回纹、海水纹、& 半钱纹、方胜纹、忍冬纹、婴戏纹、藏人歌舞及阿拉伯文与藏文等。
四、备品种特征
&& 永乐时期釉色品种很多,如分类归纳,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及一色釉三大类。一色釉即是单色釉,并非都无纹饰.永乐时期的一色釉,一改元代和明初青白单调的色泽,烧制出极负盛名的甜白、影青、翠青冬青、鲜红、蓝釉、黑釉等各具特色的新品种。
&& 青花----永乐的青花瓷,继承前代的传世工艺并有所创新。郑和下西洋(永乐时期六次,宣德时期一次),带回名为“苏尼勃青”或称“苏麻历青”的色料,景德镇用以烧制出的青花器,极富特色。
&& 以青花绘画的纹饰多带西亚色彩;线条有粗有细,或粗细兼用,籍以表现青花纹饰的浓淡层次;不论着色深浅,青花色泽都极为绚丽鲜艳,清晰明快;线条的纹理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呈星状点滴晕散,浅淡处结晶斑点减少,浓重处则凝聚成黑青色、藏青色或呈现金属锡光,甚至下凹深入胎骨,迎光测视或用手抚摸可辨凸凹不平之状.这种现象是研磨不细的钴料在窑火中形成的自然晕散,绝不同于清代雍正仿品那样有意重涂点染,着意模仿.永乐、宣德青花器色料的这一特殊现象,可作为我们鉴定年代的有力依据。正因为有这种泐釉之病,所以永乐、宣德青花纹饰中较少描绘人物,而用来渲染花鸟、海水、园景等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同在生宣纸上作画时留下的笔触、磨痕,富有风头.
&& 青花瓷釉面的青白色调,是元明两代的共同特点,为使用中国传统陶瓷烧制方法所致.永乐时釉面的青白色已较元代有所减弱,有的已开始呈现洁白色调。釉面大都平滑光润,肥厚晶亮,不像以后宣德时的桔皮釉面那样多皱.釉里红----此时的釉里红大器,除前述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署永乐元年与四年款供器双环耳大瓶外,还有缠枝三足鼎炉,器口齐平,折沿束腰,圆腹下承三足,朝天双耳;其造型与青海省霍昙寺藏“大明永乐年施”铸字款的红铜鎏金大炉完全一致.除此,小件器皿有胎薄体轻的梨壶及盘、碗等,色泽鲜艳,可与同时期的鲜红釉媲美。
& 青花釉里红----兼有青花与釉里红两色交织构成纹饰;也有在同一器上的不同部位分用两种色泽的纹饰。如高足碗,器身上部绘以青花龙,而柄部则以釉里红着色海水纹.这样的处理,构思巧妙,极为罕见。
&& 黄釉地绿彩----此时新创的彩器品种。所见有撇口盘,胎薄体轻,外壁黄釉为地,填以绿彩龙纹.黄绿两色均浅淡.自永乐始,黄釉地绿彩成为明、清两代的传统品种;唯永乐、宣德时期龙身凸起于釉面,而有别于成化以后诸朝的暗刻填绿彩的装饰工艺。明代传世品中,多见弘治、正德器,永乐、宣德及成化作品少见.
&& 绿釉地紫彩----景德镇御窑厂于永乐时新增加的彩瓷品种。是以孔雀绿釉为地,于暗刻龙纹上加绘赭紫色,其色彩深暗无光,为成化姹紫色的前身。后嗣、嘉靖、万历及清代各朝官窑均以此为规范。
&& 绿釉地红彩----红彩原仅在白釉地彩绘,此时又有所发展,采取以绿彩釉铺地、暗刻龙纹著红彩的新技法.见有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龙纹梨壶与盘类,其胎薄体轻,色彩凝重泛紫.
&& 红彩----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有红彩云凤纹墩式碗,画风细腻,施彩有层次感,彩色红艳凝腻,教南京市明故宫遗址出土的洪武红彩龙纹盘色泽略重.又有以红彩铺地绘绿彩图案的装饰。
&& 金彩----金彩早在唐、宋、金、元时就已用来画陶瓷纹饰.如唐代邓仁泰墓出土的陶俑及五代越窑器、宋代定窑器、元代白釉、红釉和蓝釉器等,加绘金彩,增添了纹饰的美感,使器物显得雍容华贵。永乐金彩的品种,有青花加金和红釉加金.
&& 故宫博物院与山东省曲阜县孔庙均藏有永乐青花金彩碗,碗心绘荷莲,内外壁绘缠枝苜蓿花,并填以金彩,底足有青花或金彩图案款.清代嘉庆、道光时,青花苜蓿常仿此图案款.这种金彩纹饰,虽涂金大部分脱落,但从红澄澄的遗痕光泽仍能辨出其成色十足.清末和民初的仿品,由于金的成分中掺铜或采用的是洋金,呈浅黄或黄绿色,亮度不足,显得漂浮。因此,参其金彩成色,可以作为明、清金彩器断代的依据。而且,不仅限于瓷器鉴定,其他鎏金铜器等也可以用此方法佐以参考。
&& 红釉白花----以红釉为地进行装饰,是对元末、明初釉里红白花品种的继承和创新.此类品种造型有胎薄体轻的盘、碗与梨壶等,均以红釉为地,划到龙纹后填施白釉,色泽红白分明,给人以新颖别致之感.
&& 甜白釉----釉质洁白,温润似玉,肥厚如脂,比后来宣德时期的更光净,无棕眼,简称“奶白”或“甜白”(亦有写作“甜白”的。“填白”本是一种工艺,即于红、蓝等一色釉地上刻留花纹后填入白釉).釉层有薄厚之分:薄釉常施薄胎及脱胎圆器上,釉面平整晶莹,器物的口、足边沿及带系的菱角处微显胎骨,足边沿的釉面截削整齐,施釉下淌,有光素与刻、印纹样两种装饰。厚釉则釉质凝厚,较薄胎器的釉面更为肥腴,多施于厚胎琢器,以光素器为多:少数器皿上线条流畅的暗刻花纹,有时须仔细审视或借光线透视,方可看出纹, 饰或款字来,因此,往往真品反而不如仿品的纹饰、款字清晰。厚釉的釉面有平与不平之分,不平的釉面侧视如阴云密布的云层向下垂堆,釉表面微显灰暗之色不论薄釉厚釉,永乐白釉器都有一个特点,既是迎光透视,胎釉呈现肉红或粉红色;而清代仿品在迎光透视下,则显青色透亮。这是明、清两代胎料、釉质不同所致.常见的康熙仿品有白釉葵瓣口碗、高足碗等。流散在国内外的不少康熙仿品,多年来仍被误认为永乐白釉器,未能得到纠正。
& 永乐白釉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器物足边和折角积釉处,常闪烁着灰青的光泽,釉面偶然显现如同青、灰、白三种交织在一起的极淡的虾青色,甚为奇特。
&& 白釉瓷较难鉴定,应当格外谨慎。永乐白釉器的特点固然突出,但嘉靖白釉瓷的胎釉与之颇相类似,最易混淆。如果对永乐时的器型特点掌握不准,往往会被嘉靖白釉瓷所感,以下几种嘉靖白釉器易混淆永乐,特供于此,仅供参考:
&& 白釉暗花双凤碗----厚胎,撇口垂腹,呈墩式;里壁暗刻云龙或双凤纹,内心有三朵如意云呈“品”字形排列,外腹下暗刻莲瓣纹.永乐和嘉靖时都有此器,差别甚微,难以区分。但嘉靖器物胎体厚重,圈足高深,器足修饰不平,特别是釉面中偶有黄褐色斑点,而永乐的釉面无此现象,且底足都很平齐.
&& 白釉暗花盘----撇口,浅腹,圈足,厚胎,纹饰多为缠枝或双凤,其风格如同上面的白釉双凤碗.这种盘,永乐、宣德两朝都有,永乐白釉肥厚而洁净,嘉靖釉面虽好,但釉中欲常有酱黄色斑点。
&& 白釉暗花双勾缠枝莲罐----永乐时少此器型,而正德、嘉靖时的作品,往往被误认为是永乐之物;其釉面虽白,但与永乐白釉相比,则微闪灰色;釉质虽肥厚,但不如永乐时细平;胎体中腰有明显的接痕.
&& 白釉钵缸----这种器型为永乐时期所不见,而嘉靖时则较多。腹部有接痕,无暗花纹饰,其釉面如同永乐白釉釉面一样,亦有层层垂流的积釉现象。另外,日本的此类仿品,器型虽逼肖,然而釉面却不够肥润,底足处理亦过于细致规整,无明代作品那种自然感.
&& 白釉鸡心扁瓶----初光素外,也有带暗花的。釉质肥厚,器腹凸如鸡心.此种造型,正德、嘉靖时的不如永乐时的敦厚,釉面也不及永乐器肥润。同此造型,嘉靖时期有红彩龙纹、蓝釉和蓝釉火石红麒麟或龙纹等品种。
&& 白釉蒜头瓶----与永乐白釉釉面一样肥厚莹润,但永乐时无此种造型,嘉靖时多见(可参见《故宫藏瓷选集》中嘉靖白釉釉里红蟠螭蒜头瓶.
&& 影青釉----永乐时青色釉有三种:影青、翠青、冬青。永乐影青釉是仿宋、元影青的品种。明初影青器不多见,至永乐时,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影青瓷才崭露头角,但由于胎质不同,与宋、元影青有明显的区别。宋、元影青胎体不甚透亮。永乐影青胎体玲珑,透影性强,釉质肥润,并有较大的气泡分布于釉中;釉面虽青,却很浅淡仍可分出浓重与淡雅之色;制作之精细,较宋、元影青更为上乘。另外,其装饰方法与宋、元影青不同,多在碗的外壁双勾缠枝莲花纹图案.由于釉面玻璃质强,在已刻划的纹饰轮廓线内形成积釉现象,把纹饰衬托得格外清晰秀美。因刻花的积釉处显青色,故名“影青”或“隐青”.仅见撇口碗,形状如同永乐高足碗去掉了高足,口沿较薄,敞口,外撇度大,器型线条优美。
&& 翠青釉----釉色青嫩如翠竹,色泽光润,是当时创新的釉色之一.常见器物有盖罐和高足碗.其胎体和器足,处理规整.器面多光素。因釉汁随器身各部位的凹凸起伏面而垂流积釉,从而使盖罐的肩部色泽浅淡,下部浓重,尤其边沿垂釉现象突出,玻璃质感强,釉面内含密集的小气泡.盖罐肩部常配有三、四系,顶盖浑圆微凸.成化斗彩器中也有这种形状的小盖.冬青釉----色泽较重,具有宋、元龙泉釉的效果,故也称之为“仿龙泉釉”.釉色青中闪绿,苍翠欲滴,釉质肥厚,多小气泡及垂流现象;施釉均匀,釉面玻璃质强,口沿釉薄处闪白,并且微露胎骨;也偶有匀净无气泡的。冬青釉为永乐时创新的品种之一,器型不多,仅见罐、碗、高足碗等,高足碗均有篆书款识.罐的肩部除光素无系者外,装饰有几几种:或均分三个小圆系,或露胎凸起火石红梅花,或以梅花托出小系,器身则刻花或光素。
& 鲜红釉----永乐鲜红釉最负盛名,声誉远在元、明诸多红釉之上.红釉瓷在元代已有烧造,至永乐时,景德镇已能熟练掌握铜红釉的呈色技术,完全改变前时红釉的泛黑色调。此时的红釉器,多数釉面均匀,釉色莹润透亮,鲜艳如初凝的鸡血,无疑是火候恰到好处的明证。个别的釉质稍有不纯,偶两件有黑色小点或血丝状纹.釉色因深浅不一,分为上中下三等,胎体亦有厚薄之别:
&& 厚胎红釉,如高足碗之类,发色微浅,胎质坚细,加之施釉较厚,更显釉面坚细。器内白釉微泛青色,口沿呈现一圈整齐的浅青白釉宽线,比宣德红釉的“灯草口”略宽;口沿露骨处,白釉与红釉接唇明显;有的口下沿显青绿色,但色调多不浓重,愈显其下红釉之艳;此外,高足碗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青灰色。
&& 薄胎红釉----如盘碗之类,个别器若叩之听声,便觉其胎体并不坚硬,釉面往往通体开片,底部尤甚;与永乐青花鸡心碗、墩式碗一样,底部釉开片现象其形成的原因,一是胎质疏松,而为烧结时火力不足。其器身釉色稍暗,红中闪灰;器底白釉泛黄;口边却施少许红釉;偶尔显现的“灯草口”,不及厚胎红釉器那样宽白.所见的永乐红釉薄胎暗云龙盘,同洪武官窑红彩云龙盘和成化、正德青花云龙盘相比较,在造型及图案纹饰上相差无几,不难看出其间一脉相承的联系。
&& 黑釉----为永乐时创新品种,见有梅瓶和四系扁罐.其罐底径为36厘米,唇口,短颈,溜肩,扁腹,广平底.颈间凸起一周卷草纹,肩均布四只圆形小系.器身釉面肥厚,漆黑光亮,为明初的罕见珍品,现藏福建省厦门市华侨博物院。
&& 蓝釉----未见完整器,大致与宣德霁蓝釉相同,区别在于釉面。其釉面和永乐红釉、白釉效果一致,平滑滋润,无宣德时的桔皮纹.笔者曾于1980年5月间在景德镇明代御窑厂所在地珠山小丘(现景德镇市中心珠山路)拾到瓷片数块,多是永乐、宣德、成化时期之物,其中有蓝釉瓷盘一角,胎薄体轻,釉面光润肥厚,蓝色纯正,与宣德、成化的蓝釉色泽不同,把玩观摩,凭直观感觉认定为永乐时遗物,后与永乐白釉瓷盘贴靠印证,其胎体、规格、造型、处理方法等均十分切合。几百年来学者与行家从未提出永乐蓝釉瓷之存在,但永乐、宣德、成化均有红釉器,元代和宣德、成化又都有蓝釉瓷,何独只缺中间永乐?既然永乐有继承和创新的事实,蓝釉有较红釉易烧,那么,按实际情况推测,永乐时也该有蓝釉瓷的生产。此蓝釉瓷片虽然不大,经过考证,却为研究永乐时期的釉色品种增添了新的资料。
&& 孔雀绿釉----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器上,景德镇至元代才开始于瓷器上摹烧单一的孔雀绿釉,其色美如孔雀之尾羽,极为艳丽;同时派生出孔雀绿青花品种,将孔雀绿釉覆盖于青花器上,则青花色调变黑,与同期的磁州窑孔雀绿黑花效果近似。明代景德镇御窑厂于永乐时首次烧成这种低温釉,色泽淡雅明快,釉面匀净;除光素者外,尚有刻龙纹填白釉,嬗变为孔雀绿白花的又一新品种。
&& 浅绿釉----薄施釉汁于薄胎器上,色泽较孔雀绿更为浅淡、清雅。黄釉----在前朝的基础上又有发展,以肥润的甜白釉衬底,覆罩浅淡的黄釉,因有白釉衬托,黄釉显薄、色淡.见有撇口盘类,胎薄体轻,窄小的圈足很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五、胎釉特征
&& 永乐时期注意淘炼瓷土,因此,胎质细腻润滑,胎色洁白,较之后来的宣德瓷器胎薄体轻(脱胎的更轻巧),器型规整;大器的细砂底,光滑温润之感.
&& 永乐胎体有四种情况,分述于下:
(1)& 厚胎:细润而坚致,但较之后来宣德及清代康熙的胎质,则是莹润有余而坚硬不足.厚
胎多见逐器类,圆器类也有,多为墩式大碗,因胎釉结合致密,故釉面洁白,莹润如玉.
(2)& 薄胎:器体玲珑、规整.圆器中以大小盘、碗居多,逐器较少见,如白釉、影青双系小
罐等,胎体都很细腻轻薄.
(3)& 松质酱胎:胎色微黄,若得剖视其足部断面,则可发现胎质有烧结不足的现象。釉里
片纹呈黄色,一般开片纹较小,也有片纹较大的,底部开片纹较器身为重,甚至有的胎体底足裂有很深的纹路,釉面也随纹路开裂,以指弹之,胎声沙哑,所见器物有红釉盘、白釉或青花梅瓶和盘、碗等。
(4)& 脱胎:永乐时的脱胎器名传于世,胎体薄如蛋壳,极为轻盈,俗称作“卵幕”,清人诗中
甚至形容它“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灸消”.其胎体虽薄,器型却规整,还能在器上印、刻花纹和款识,技艺可谓精湛绝伦,脱胎器的制法是:胎体成型后施釉,待器内挂釉干涸,即刮除未挂釉的那面胎体,刮的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刮削面上施以釉汁,烧成后,似抽去胎骨,薄如两层烧结一体的釉面,晶莹透亮,故曰“脱胎”.此种制法始于永乐时期,以后成化及清代康熙、雍正乃至民国时都有制作,但都不及永乐器圆润精细.所见有小盏、葵瓣口小碗和盘等,似无大器。纹饰有云龙、缠枝莲托八宝等,器中心暗印、刻“永乐年制”篆书款识.因其名贵,故后世多有仿制.无论所仿永乐白釉厚胎、薄胎或脱胎器迎光透视胎体,均不具备有真品的那种红润光泽,并且仿品的透视性较真品更高。
永乐时期,釉面以肥厚、细腻、光润、干净为主,绝无后来宣德时普遍存在的那种桔皮纹,而就青花瓷的釉面而论,永乐瓷器釉面的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盖内釉料掺有凤凰草的草木灰,并以木柴灸烧,故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烧瓷,除仿古瓷外,釉料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故釉面无此青白色).同时,不可忽略永乐瓷中也偶有不泛青而显洁白的釉面.
六、鉴定要领
1、永乐瓷的器型清秀、圆润、灵巧。由于频繁的对外交流,这一时期瓷器含外来色彩的造型,计有:天球瓶、抱月瓶(背壶)、扁腹绶带葫芦瓶(清代名马挂瓶)、藏草壶、卧壶、执壶、无档樽、鱼蒌樽、香熏、烟台、花浇、笔盒、折沿盆(清代名洋帽盆)、折沿盘、卧足碗与鸡心碗等,具与波斯文化中较早的金、银.铜、玉料及陶瓷造型接近。
2、永乐时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以白砂底之温润细腻而著称,圆器中的撇口器口沿,以手拭之有锋利感,而后仿的器口沿多圆润,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特点,是我们断定年代和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逐器胎体的接痕微露,不仅元代与明初时期明显。
3、永乐器的釉面肥厚、莹润、干净,无桔皮纹.白釉器的口边与底角釉薄处多闪白色或黄色,釉汁厚聚处闪虾青色,逐器表、里的釉面,多均匀一致.器底的白釉,一般匀净,少有厚薄不匀现象。薄处泛黄,厚处呈浆白色,或稍闪青色。有些器底白釉开有细片纹.
4、此时官窑与民窑常用的纹饰,有海水、卷草、缠枝莲、竹石芭蕉、折枝枇杷、莲瓣、洋莲、暗龙等。青花纹饰线条纤细、清晰,风格潇洒;所用金彩成色足赤,红彩色艳.
5、青花器的色调疑重古雅,绚丽鲜艳,.所用“苏尼勃青”钴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凹凸不平状.
6、常见器足有以下几种:高深处撇式圈足.内墙外撇式浅圈足、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外底边角有突出的齐平式圈足.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盘、碗类的内壁与底面连接处,印弦纹一周;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状.梅瓶多平底,微有修胎痕,呈直角式小斜坡状.
7、与官窑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款识,始于明代永乐,多为四字篆书,笔法折角处浑圆,起落笔处尖细,字体结构紧凑。
总之,鉴别永乐瓷器值得注意的诸特征中,以造型特点和胎足处理最为重要。因为每一时期都有特定的胎足处理方法,留下不可磨灭的永久的痕迹;另外,每件器物的制作,都与当时的生活习俗、审美标准及技术条件有着密切关系,故经常对器型详加观察,熟悉和掌握永乐器型的特点,以形成一个确切的概念,尤为重要,后仿的精品切比论,对那些妄断臆造的仿品,如后世所仿压手杯,造型上愈变愈奇(嘉靖、万历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不成杯而成大碗),只要熟悉真品造型,则一眼即能看穿。在抓住器型这个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在参以胎釉、纹饰、款识等特征,经过反复上手的实践,自能积累丰富的鉴定经验。
& 洪熙在位时间短暂,仅有一年。《景德镇史稿》中,有洪武至洪熙年间遣中官督烧瓷窑的记载,但至今尚未发现署洪熙年款的官窑瓷器真品,因而洪熙瓷的真实情况也就无从谈起永乐时期,瓷器上署有款的本来就很少,何况洪熙又介于永乐和宣德之间,故其无款器物就更难从永乐、宣德两朝的瓷器中间分析出来,这种现象,也与仅有四年历史的建文瓷器混难于洪武、永乐之间一样,较难区分。所以我们只能说,洪熙瓷器若不混在永乐之列,则必然与宣德之中,即使纪年墓中出土的瓷器,除非有确实年款的,亦很难认定为洪熙之物.同时也应注意,后世尤喜仿罕见的年号,所以即使见有洪熙年款的瓷器,也未必是真品。如重庆市博物馆收藏的洪熙元年墓出土的一组青白釉瓷,造型有方瓶、双耳方炉、荷叶罐及盘、碗等,其明初特点突出,与南京市宋晟墓出土的青白釉器的风格相近,当为洪武时期的作品, 饰或款字来,因此,往往真品反而不如仿品的纹饰、款字清晰。厚釉的釉面有平与不平之分,不平的釉面侧视如阴云密布的云层向下垂堆,釉表面微显灰暗之色。
& 不论薄釉厚釉,永乐白釉器都有一个特点,既是迎光透视,胎釉呈现肉红或粉红色;而清代仿品在迎光透视下,则显青色透亮。这是明、清两代胎料、釉质不同所致.常见的康熙仿品有白釉葵瓣口碗、高足碗等。流散在国内外的不少康熙仿品,多年来仍被误认为永乐白釉器,未能得到纠正。
&& 永乐白釉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器物足边和折角积釉处,常闪烁着灰青的光泽,釉面偶然显现如同青、灰、白三种交织在一起的极淡的虾青色,甚为奇特。
&& 白釉瓷较难鉴定,应当格外谨慎。永乐白釉器的特点固然突出,但嘉靖白釉瓷的胎釉与之颇相类似,最易混淆。如果对永乐时的器型特点掌握不准,往往会被嘉靖白釉瓷所感,以下几种嘉靖白釉器易混淆永乐,特供于此,仅供参考:白釉暗花双凤碗----厚胎,撇口垂腹,呈墩式;里壁暗刻云龙或双凤纹,内心有三朵如意云呈“品”字形排列,外腹下暗刻莲瓣纹.永乐和嘉靖时都有此器,差别甚微,难以区分。但嘉靖器物胎体厚重,圈足高深,器足修饰不平,特别是釉面中偶有黄褐色斑点,而永乐的釉面无此现象,且底足都很平齐.
& 白釉暗花盘----撇口,浅腹,圈足,厚胎,纹饰多为缠枝或双凤,其风格如同上面的白釉双凤碗.这种盘,永乐、宣德两朝都有,永乐白釉肥厚而洁净,嘉靖釉面虽好,但釉中欲常有酱黄色斑点。
&& 白釉暗花双勾缠枝莲罐----永乐时少此器型,而正德、嘉靖时的作品,往往被误认为是永乐之物;其釉面虽白,但与永乐白釉相比,则微闪灰色;釉质虽肥厚,但不如永乐时细平;胎体中腰有明显的接痕.
&& 白釉钵缸----这种器型为永乐时期所不见,而嘉靖时则较多。腹部有接痕,无暗花纹饰,其釉面如同永乐白釉釉面一样,亦有层层垂流的积釉现象。另外,日本的此类仿品,器型虽逼肖,然而釉面却不够肥润,底足处理亦过于细致规整,无明代作品那种自然感.
&& 白釉鸡心扁瓶----初光素外,也有带暗花的。釉质肥厚,器腹凸如鸡心.此种造型,正德、嘉靖时的不如永乐时的敦厚,釉面也不及永乐器肥润。同此造型,嘉靖时期有红彩龙纹、蓝釉和蓝釉火石红麒麟或龙纹等品种。
&& 白釉蒜头瓶----与永乐白釉釉面一样肥厚莹润,但永乐时无此种造型,嘉靖时多见(可参见《故宫藏瓷选集》中嘉靖白釉釉里红蟠螭蒜头瓶.
&& 影青釉----永乐时青色釉有三种:影青、翠青、冬青。永乐影青釉是仿宋、元影青的品种。明初影青器不多见,至永乐时,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影青瓷才崭露头角,但由于胎质不同,与宋、元影青有明显的区别。宋、元影青胎体不甚透亮。永乐影青胎体玲珑,透影性强,釉质肥润,并有较大的气泡分布于釉中;釉面虽青,却很浅淡仍可分出浓重与淡雅之色;制作之精细,较宋、元影青更为上乘。另外,其装饰方法与宋、元影青不同,多在碗的外壁双勾缠枝莲花纹图案.由于釉面玻璃质强,在已刻划的纹饰轮廓线内形成积釉现象,把纹饰衬托得格外清晰秀美。因刻花的积釉处显青色,故名“影青”或“隐青”.仅见撇口碗,形状如同永乐高足碗去掉了高足,口沿较薄,敞口,外撇度大,器型线条优美。
&& 翠青釉----釉色青嫩如翠竹,色泽光润,是当时创新的釉色之一.常见器物有盖罐和高足碗.其胎体和器足,处理规整.器面多光素。因釉汁随器身各部位的凹凸起伏面而垂流积釉,从而使盖罐的肩部色泽浅淡,下部浓重,尤其边沿垂釉现象突出,玻璃质感强,釉面内含密集的小气泡.盖罐肩部常配有三、四系,顶盖浑圆微凸.成化斗彩器中也有这种形状的小盖.
&& 冬青釉----色泽较重,具有宋、元龙泉釉的效果,故也称之为“仿龙泉釉”.釉色青中闪绿,苍翠欲滴,釉质肥厚,多小气泡及垂流现象;施釉均匀,釉面玻璃质强,口沿釉薄处闪白,并且微露胎骨;也偶有匀净无气泡的。冬青釉为永乐时创新的品种之一,器型不多,仅见罐、碗、高足碗等,高足碗均有篆书款识.罐的肩部除光素无系者外,装饰有几几种:或均分三个小圆系,或露胎凸起火石红梅花,或以梅花托出小系,器身则刻花或光素。
&& 鲜红釉----永乐鲜红釉最负盛名,声誉远在元、明诸多红釉之上.红釉瓷在元代已有烧造,至永乐时,景德镇已能熟练掌握铜红釉的呈色技术,完全改变前时红釉的泛黑色调。此时的红釉器,多数釉面均匀,釉色莹润透亮,鲜艳如初凝的鸡血,无疑是火候恰到好处的明证。个别的釉质稍有不纯,偶两件有黑色小点或血丝状纹.釉色因深浅不一,分为上中下三等,胎体亦有厚薄之别:厚胎红釉,如高足碗之类,发色微浅,胎质坚细,加之施釉较厚,更显釉面坚细。器内白釉微泛青色,口沿呈现一圈整齐的浅青白釉宽线,比宣德红釉的“灯草口”略宽;口沿露骨处,白釉与红釉接唇明显;有的口下沿显青绿色,但色调多不浓重,愈显其下红釉之艳;此外,高足碗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青灰色。
& 薄胎红釉----如盘碗之类,个别器若叩之听声,便觉其胎体并不坚硬,釉面往往通体开片,底部尤甚;与永乐青花鸡心碗、墩式碗一样,底部釉开片现象其形成的原因,一是胎质疏松,而为烧结时火力不足。其器身釉色稍暗,红中闪灰;器底白釉泛黄;口边却施少许红釉;偶尔显现的“灯草口”,不及厚胎红釉器那样宽白.所见的永乐红釉薄胎暗云龙盘,同洪武官窑红彩云龙盘和成化、正德青花云龙盘相比较,在造型及图案纹饰上相差无几,不难看出其间一脉相承的联系。
&& 黑釉----为永乐时创新品种,见有梅瓶和四系扁罐.其罐底径为36厘米,唇口,短颈,溜肩,扁腹,广平底.颈间凸起一周卷草纹,肩均布四只圆形小系.器身釉面肥厚,漆黑光亮,为明初的罕见珍品,现藏福建省厦门市华侨博物院。
&& 蓝釉----未见完整器,大致与宣德霁蓝釉相同,区别在于釉面。其釉面和永乐红釉、白釉效果一致,平滑滋润,无宣德时的桔皮纹.笔者曾于1980年5月间在景德镇明代御窑厂所在地珠山小丘(现景德镇市中心珠山路)拾到瓷片数块,多是永乐、宣德、成化时期之物,其中有蓝釉瓷盘一角,胎薄体轻,釉面光润肥厚,蓝色纯正,与宣德、成化的蓝釉色泽不同,把玩观摩,凭直观感觉认定为永乐时遗物,后与永乐白釉瓷盘贴靠印证,其胎体、规格、造型、处理方法等均十分切合。几百年来学者与行家从未提出永乐蓝釉瓷之存在,但永乐、宣德、成化均有红釉器,元代和宣德、成化又都有蓝釉瓷,何独只缺中间永乐?既然永乐有继承和创新的事实,蓝釉有较红釉易烧,那么,按实际情况推测,永乐时也该有蓝釉瓷的生产。此蓝釉瓷片虽然不大,经过考证,却为研究永乐时期的釉色品种增添了新的资料。
&& 孔雀绿釉----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器上,景德镇至元代才开始于瓷器上摹烧单一的孔雀绿釉,其色美如孔雀之尾羽,极为艳丽;同时派生出孔雀绿青花品种,将孔雀绿釉覆盖于青花器上,则青花色调变黑,与同期的磁州窑孔雀绿黑花效果近似。明代景德镇御窑厂于永乐时首次烧成这种低温釉,色泽淡雅明快,釉面匀净;除光素者外,尚有刻龙纹填白釉,嬗变为孔雀绿白花的又一新品种。
&& 浅绿釉----薄施釉汁于薄胎器上,色泽较孔雀绿更为浅淡、清雅。
&& 黄釉----在前朝的基础上又有发展,以肥润的甜白釉衬底,覆罩浅淡的黄釉,因有白釉衬托,黄釉显薄、色淡.见有撇口盘类,胎薄体轻,窄小的圈足很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五、胎釉特征
&& 永乐时期注意淘炼瓷土,因此,胎质细腻润滑,胎色洁白,较之后来的宣德瓷器胎薄体轻(脱胎的更轻巧),器型规整;大器的细砂底,光滑温润之感.永乐胎体有四种情况,分述于下:
(1) 厚胎:细润而坚致,但较之后来宣德及清代康熙的胎质,则是莹润有余而坚硬不足.厚
胎多见逐器类,圆器类也有,多为墩式大碗,因胎釉结合致密,故釉面洁白,莹润如玉.
(2)& 薄胎:器体玲珑、规整.圆器中以大小盘、碗居多,逐器较少见,如白釉、影青双系小
罐等,胎体都很细腻轻薄.
(3)& 松质酱胎:胎色微黄,若得剖视其足部断面,则可发现胎质有烧结不足的现象。釉里
片纹呈黄色,一般开片纹较小,也有片纹较大的,底部开片纹较器身为重,甚至有的胎体底足裂有很深的纹路,釉面也随纹路开裂,以指弹之,胎声沙哑,所见器物有红釉盘、白釉或青花梅瓶和盘、碗等。
(4)& 脱胎:永乐时的脱胎器名传于世,胎体薄如蛋壳,极为轻盈,俗称作“卵幕”,清人诗中
甚至形容它“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灸消”.其胎体虽薄,器型却规整,还能在器上印、刻花纹和款识,技艺可谓精湛绝伦,脱胎器的制法是:胎体成型后施釉,待器内挂釉干涸,即刮除未挂釉的那面胎体,刮的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刮削面上施以釉汁,烧成后,似抽去胎骨,薄如两层烧结一体的釉面,晶莹透亮,故曰“脱胎”.此种制法始于永乐时期,以后成化及清代康熙、雍正乃至民国时都有制作,但都不及永乐器圆润精细.所见有小盏、葵瓣口小碗和盘等,似无大器。纹饰有云龙、缠枝莲托八宝等,器中心暗印、刻“永乐年制”篆书款识.因其名贵,故后世多有仿制.无论所仿永乐白釉厚胎、薄胎或脱胎器迎光透视胎体,均不具备有真品的那种红润光泽,并且仿品的透视性较真品更高。
永乐时期,釉面以肥厚、细腻、光润、干净为主,绝无后来宣德时普遍存在的那种桔皮纹,而就青花瓷的釉面而论,永乐瓷器釉面的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盖内釉料掺有凤凰草的草木灰,并以木柴灸烧,故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烧瓷,除仿古瓷外,釉料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故釉面无此青白色).同时,不可忽略永乐瓷中也偶有不泛青而显洁白的釉面.
六、鉴定要领
1、永乐瓷的器型清秀、圆润、灵巧。由于频繁的对外交流,这一时期瓷器含外来色彩的造型,计有:天球瓶、抱月瓶(背壶)、扁腹绶带葫芦瓶(清代名马挂瓶)、藏草壶、卧壶、执壶、无档樽、鱼蒌樽、香熏、烟台、花浇、笔盒、折沿盆(清代名洋帽盆)、折沿盘、卧足碗与鸡心碗等,具与波斯文化中较早的金、银.铜、玉料及陶瓷造型接近。
本文现在没有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该观点&|&
||服务电话: 400-813-9977
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花抱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