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台湾海峡南部近海浙江海面,北部广东海面近海 ;一周的全球气温变化图,三天的风。渔民提问。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学网: []
用户还关注
可能有帮助历史上的今天
转眼又到了一年中的结婚“旺季”,美国媒体日前调查了1000对新人对自己婚礼的安排情况,并结合一些历年统计的数据,盘点了当前最受欢迎的十大婚礼举办地。
意大利白云石山脉(Dolomites)令人眩晕的高度、中国凤山地质公园石穴美景室等。这些照片都证明这个世界其实非常绚丽。
常年在空调或者暖气下娇惯着,一旦出了室内自身温度调节跟不上节奏,风寒就容易侵袭,怎么办呢?
天气新闻 &
& 西南地区多阴雨天气 台风“菲特”将进入东海
西南地区多阴雨天气 台风“菲特”将进入东海
  西南继续阴雨天气
  已经进入国庆第四天,目前西南地区依然是主要的雨水集中地,至今晨6时,、西部和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中到大雨,个别站点雨量达暴雨等级;此外,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还出现了降雪天气。
  未来三天西南地区阴雨天气还将持续,其中,四川南部、云南北部和西部、西藏东南部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提醒:川西高原南部等地需注意防范多日持续降雨可能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的地质灾害。
  台风&菲特&明日进入 强度将超蝴蝶
  风头正劲的&菲特&很有可能成为&蝴蝶&之后的一强台风,目前预计它将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西转西北方向移动,逐渐向琉球群岛以域靠近,强度继续加强,最强可达强台风或超强台风(15-16级,50-55米/秒)。&菲特&将于5日下午到夜间进入东南部海面,以后逐渐趋向华东近海海面。
  未来三国天气预报:
  4日08时至5日08时,西藏中东部、青部、甘部、西南地区、等地有小雨或阵雨,其中,西藏东南部、四川南部、云南北部和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雨,局地大雨。东海大部海域、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将有7~9级、阵风10~11级的东北风,南海东北部海域将有6~7级、阵风8级的东北风。
  5日08时至6日08时,北部、河套地区和东北部、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西藏南部、江南东部、台湾等地有小雨或阵雨,其中,西藏西南部、四川南部、云南北部、东部沿海、台湾北部等地有中雨,局地大雨。东海东南部海域将有10~12级,&菲特&中心经过的附近海域将有13~16级大风,东部和西南部海域、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将有7~9级、阵风10~11级的东北风。
  6日08时至7日08时,内蒙古中东部、黑西部、北部、西北部、西藏东南部、四川西部和南部、西部、云南、、东部、、浙江、北部、台湾等地有小到中雨或阵雨,其中,浙江中东部、上海、台湾北部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100~180毫米)。东海大部海域将有10~12级大风,&菲特&中心经过的附近海域将有13~16级大风,黄海南部海域、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将有7~8级、阵风9~10级的东北或西北风。
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天气网微信(tianqi555),每日城市天气,气温变化,空气质量,生活养生资讯早知道!
关注天气网微信(微信号tianqi555)
关注北京天气:
上一篇:下一篇:
关于“”的消息:
天气与生活
万年历资讯
神农架天气网(http://shennongjia.tianqi...
2015春节自驾安全攻略 有哪些必备物品
春节已临近,在外辛苦...
女人春季怎么养生?做好6大要点做美人
立春已过,这说明大自然万...
2015年流星雨什么时候出现?2014年流星雨没许愿?没关系20...
导读:出行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出行,我...
卧铺能改签成硬座吗?如果卧铺改签硬座后钱还退吗?小编发现有很多网...·····
趣味气象知识推荐
24小时热榜
天气资讯:
天气常识:
天气百科:
天气专题/热门标签
出行工具箱中国的海洋
&&&&&&&&&&&&&&&&
/ 中国的海洋 
●责任编辑/周舜武●装帧设计/李有良《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内容提要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不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 亦极其复杂而丰富多彩。5000 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 动、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岁月里,又不断地开发、利用和改造着周围的环 境。今天,中国人民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 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进一步认识这片土地。这套丛书,系统介绍中国的自然地 理基本知识,广及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 内容丰富,资料新颖,文字流畅。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同志,将会从中学 到多种知识,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更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极大的 爱国热忱,投入祖国的建设中去。  出版者的话   年间,我们曾组织出版了一批地理知识读物,着重介绍中国 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这些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注意和好 评。但因时隔多年,不少读者要求重印,有的建议进行修订,增补更新的资 料。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同时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我们约请了原 作者对原书进行修订,增补了新的科研成果并更新资料,修改了原书中一些 不必要的或不够准确的内容和提法,文字表述上也进行了修饰。书中的插图 作了部分调整,还新增了彩色照片,以增加读者的感性认识。  为了突出主题,我们将《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及其极值》、《中 国的河流》、《中国的湖泊》、《中国的沼泽》、《中国的土壤》、《中国 的森林》、《中国的草原》、《中国的沙漠》、《中国的海洋》和《中国的 自然保护区》这 11 种书汇总起来,组成一套“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出版, 在开本设计上与原书相比亦有一些变化。我们还将继续组织编写一些有关的 专题,纳入这套丛书之中。  这套丛书适合于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自学阅读,又可作为中小学教师和 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参考资料,是一份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好材料。我 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商务印书馆编辑部1992 年 5 月  中国不仅陆域幅员广大,资源丰富,而且又是一个濒临海洋的国家,海 域辽阔,岸线曲折漫长,岛屿星罗棋布,海洋资源富饶。环列于中国大陆东 面和南面的海域有黄海、东海和南海;渤海是中国的内海;中国台湾岛东岸 直临太平洋。这些自然海域,在本书中统称为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中国的 领海宽度为 12 海里。由于海洋是一个完整的水体,许多自然现象和变化规律 与邻近海域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无法截然断割,故本书虽取名为《中国的海 洋》,实际上着重介绍中国沿岸及近海的海区地理、海水性质、海水运动、 海区气候、海洋资源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海洋知识。有时,为了便于 说明问题,也涉及邻近海域的一些情况,这纯属阐明海洋现象的需要,不能 作为自然现象以外的某些依据,更不能把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省以东 洋域全部都理解为中国的海域。  一、中国海洋的基本形态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相连,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自北向 南呈一弧状分布,是北太平洋西部的边缘海,环绕亚洲大陆的东南部。上述4 个海域因紧邻中国大陆,故有“中国海”之称。其中渤、黄、东海位于中 国大陆之东,又统称为“东中国海”(国外又常把东海称为东中国海);南 海处在中国大陆之南,所以也叫“南中国海”(国外也有人把南海称为“中 国海”)。(一)海区划分  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不包括台湾以东洋域),北以中国大陆为界,南 到大巽他群岛,西起中国大陆、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东至朝鲜、韩国、日 本九州、琉球群岛、中国台湾、菲律宾群岛等。东西横跨经度 32 度,南北纵 越纬度 44 度,总面积达 470 多万平方公里。  渤海三面被陆地环抱,仅东面出口处经渤海海峡与黄海相连,自古以来 就是中国北方的海上门户表 1 渤、黄、东、南海的面积和深度海

面积(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米)最大深度(米)
770001880
38000044103
77000034911005567
和海防要区。渤海形似一个侧放着的葫芦,从北面的辽河口到南面的弥河口,长约 480 公里,东西最宽处约 300 公里,面积 7.7 万平方公里。通常把渤海 分为 4 个部分。(1)辽东湾,位于渤海北部,以河北大清河口到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一线为其南界。有辽河、滦河等河流注入。  (2)渤海湾,位于渤海西部,以大清河口至新黄河口一线为东界,北接 辽东湾,南邻莱州湾。有黄河、海河等河流注入。(3)莱州湾,位于渤海南部,以新黄河口到龙口的屺?岛一线为其北界。有黄河、小清河等河流注入。  (4)渤海中央区,为渤海的主体部分,界于辽东湾、莱州湾、渤海湾之 间,东边以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群岛至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联线 与黄海分界。  黄海的命名起源于海水呈浅黄色。它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为 一半封闭性的浅海。北接中国辽宁省和朝鲜平安南、北两道,东以朝鲜半岛 并经其西南的珍岛至济州岛西北角为界,西北经渤海海峡与渤海相通,西滨 中国山东半岛和江苏省北部,南以中国长江口北岸启东嘴与济州岛西南角联 线为界,与东海相连。若从山东半岛成山角至朝鲜半岛长山串联成一线(长约 104 海里),则可把黄海分为两部分。联线以北称为北黄海,以南称为南 黄海。黄海东西宽约 300 海里(最窄处 104 海里),南北长约 470 海里。面积 38 万平方公里,其中北黄海面积约 7.1 万平方公里,南黄海为 30.9 万平 方公里。注入黄海的河流,中国沿岸主要有鸭绿江,淮河、灌河等,朝鲜沿岸有大同江、汉江等。 东海为一比较开阔的边缘海,西北接黄海,东北以韩国济州岛东端至日本九州长崎野母崎角一线,与朝鲜海峡为界,东临日本九州、琉球群岛及中 国台湾,西濒中国上海、浙江和福建等省市,南至中国广东省南澳岛与台湾 省南端猫鼻头的联线。东北至西南长约 700 海里,东西宽约 400 海里,面积为 77 万平方公里。 东海有许多海峡将其与邻近海域及太平洋沟通,东有大隅、吐噶喇、冲绳等海峡及与那国水道等与太平洋沟通,东北有朝鲜海峡与日本海连接,南 有台湾海峡与南海沟通。汇入东海的河流主要有长江、钱塘江、瓯江、闽江 及浊水溪等。  南海北界为中国台湾、广东、海南和广西等省区,东以中国台湾、菲律 宾的吕宋、民都洛及巴拉望岛等为岸,西至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南抵印度 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与加里曼丹岛之间的隆起地带。南海四周几乎全被大陆和 岛屿所包围,所以曾有人把南海、地中海和加勒比海称为世界三大“内海”。 南海面积约 350 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渤、黄、东海总面积的 3 倍。南 海有两大海湾:北部湾和暹罗湾。北部湾位于南海西北部,形如新月,湾的 北岸为中国广东、广西,东临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省,西濒越南,南以中国 海南省莺歌海与越南来角的联线为界。面积约 11. 7 万多平方公里,为一深 度小于 100 米的浅海盆地。暹罗湾位于南海西南部,三面也被陆地包围,仅 东南以开阔的湾口与外海相连,湾口从金瓯半岛金瓯角至马来半岛北大年附 近联线为界。面积约 23.9 万平方公里。湾内大部分水深不足 50 米,也是一个半封闭的内陆浅海。  南海四周有许多海峡与太平洋及邻近海域沟通,北有台湾海峡与东海相 连;东有巴士、巴林塘、巴布延、民都洛以及巴拉巴克等海峡沟通太平洋及 苏禄海;南有加斯帕、卡里马塔等海峡与爪哇海沟通。汇入南海的主要河流 有中国沿岸的珠江、韩江以及中南半岛上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等。台湾以东洋域指琉球群岛以南、台湾和巴士海峡以东的太平洋水域。它与上述各海域不同,海域开阔,无明显的自然边界,并具有大洋性特征。这 里海底地形复杂,既有大陆架,又有大陆坡和深海盆,但陆架(岛架)很窄, 大陆坡较陡,距岸不远即为深海盆。黑潮终年流经这里,使其海洋水文状况 与渤、黄、东、南海有很大差异。(二)地质构造  渤、黄、东、南四海位于亚洲大陆和太平洋岛弧之间,在欧亚板块与太 平洋板块的长期、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南西向的隆起和 沉降等构造带,它们的地质时代自西向东由老到新依次排列。  渤海是一个中、新生代沉降盆地,它的轮廓受构造断裂所控制。东侧为 一条北北东向的大断裂,从辽河口经辽东半岛、庙岛群岛以西至莱州湾,与 郯城庐江大断裂相联;西侧也是一条北北东向的断裂,从辽西沿岸延伸到渤 海湾与黄河口一带。这两条大断裂带之间的沉降拗陷,即为渤海盆地。  渤海的基底是寒武纪变质岩。古生代沉积以下古生界为主的海相碳酸盐 层,上古生界极薄。中生代时渤海四周大部分地层上升隆起,而渤海则相对 下沉。到新生代的早第三纪,渤海地区受老地形差异影响,因断陷作用形成 了分割性拗陷,拗陷内沉积了几千米厚的灰绿砂岩等。到了晚第三纪时,渤 海急剧地拗陷下沉,沉积中心由渤海边缘向渤海湾及渤海中央转移,上第三 系厚达 2 000 米以上。渤海在第三纪堆积了厚层河湖相地层,地层中夹有火 山堆积和局部的海相沉积。第四纪沉积厚度达 300~500 米,第四系下部主要 为河相沉积,上部普遍覆盖有现代海相沉积。黄海和东海大陆架的地壳构造为大陆型,而东海大陆斜坡为过渡型结构。黄、东海在地质构造上表现为几条相间排列并呈北北东向的隆起带和沉 降带,自西向东分别为北黄海—胶辽隆起带,南黄海—苏北沉降带,福建— 岭南隆起带,东海沉降带,东海陆架边缘隆起带,冲绳海槽张裂带以及琉球 岛弧—海沟带。北黄海—胶辽隆起带它从胶东半岛经黄海伸至辽东半岛和朝鲜北部。基底主要由前震旦纪和震旦纪的变质岩系组成。中生代的基底遭到断裂破坏, 有火成岩及火山岩喷发;侏罗纪以来局部地区形成构造盆地。北黄海是隆起 带上的一个小构造盆地。盆地内存在着两个小的沉降中心,其基底由中生代 以前的变质岩组成。基底上的中生代地层厚约 1000 多米,第四纪和现代松散 沉积层厚约 300 米。南黄海—苏北沉降带它从南黄海向东北伸至朝鲜半岛的中、南部。基底为巨厚的古生代和中生代岩层,屡遭构造变动,构造性质不甚稳定。沉降带 在南黄海自北向南又分出两个次一级的构造带:北部和南部拗陷,而中部隆 起。福建—岭南隆起带它从广东、福建和浙江南部山地经东海和黄海海底,越过济州岛至朝鲜半岛南部。基底岩系下部为前寒武纪的变质岩,上部为中 生代的火山碎屑岩系。在海域中,基底岩系之上覆盖着厚约 800~1200 米的 新生代地层,多为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第四纪以来隆起带遭到分裂,海水逐 渐浸入并漫过破裂的隆起带而进入黄海。  东海沉降带它几乎包括了整个东海大陆架,基底可能是中生代和古生代 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岩。基底岩系之上是巨厚的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总厚 度大于 4 000 米,最厚达 9 000 米左右。该新生代地层的下段为经过构造变 动的早第三纪地层;下段为晚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该构造带可能是早第三 纪时扩张形成的沉积带,这是很有希望的海底油气远景区。  东海陆架边缘隆起带在东海大陆架的外缘,构造走向为北北东。隆起带 的盖层由褶皱、巨厚的上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组成。海底上面是 800 米左右  的未固结沉积层。该隆起带形成于早第三纪,为残余岛弧。 冲绳海槽张裂带冲绳海槽在构造上是一条扩张构造带。海槽本身可能由复杂变质的下第三系等岩层组成,厚度在 1200 米以上,受褶皱和断裂的破坏 而不断被火山切断。槽内年轻地层相当发育,显示出扩张初期的裂谷构造。 琉球岛弧—海沟带是太平洋西部一条典型的岛弧—海沟构造带,顺琉球 群岛分布,由琉球群岛和琉球海沟组成。琉球岛弧为双列岛弧;内弧位于琉 球群岛及冲绳海槽之间,主要由中新世—上新世的安山岩组成;外弧为琉球 群岛,由古生代、中生代变质岩和褶皱的第三系组成,有花岗岩、辉长岩侵入及现代火山活动。琉球岛弧以东便是琉球海沟。 南海海底构造复杂,大致以西缘北西向红河深大断裂与南北向越东滨海深大断裂的联线为界:以东以北东至北东东向构造线为主;以西以北西至北 西西向构造线为主。上述两组断裂构造线,把东西两地壳块体切割成不连续 的大小断块。红河—越东滨海深大断裂以东海域,被北东至北东东向断裂切 割,为新生代形成的隆陷相间的构造区,由北往南有两广陆架断陷带,西沙—东沙断隆带,中央海盆张裂带,南沙断隆带,岛弧边缘断陷带等。红河— 越东滨海深大断裂以西海域被北西向断裂切割,于新生代形成的隆陷自北而 南有北部湾西南断陷带,印支断隆带,湄公河口外断陷带,纳土纳断隆带, 暹罗湾断陷带等。两广陆架断陷带位于南海西北缘向陆一侧。基底可能是陆区的变质岩及火成岩向海延伸部分。构造以北东东的张性断裂为主,自新生代渐新世晚期 以来,断裂急剧,基底陷落,形成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雷州湾、珠江 口外、粤滨、台湾浅滩等一系列拗陷盆地。西沙—东沙断隆带北与上带相连,南以中央海盆北缘北东东向断裂及中沙东部的北北东向断裂带的联线为界。此带海底起伏甚大,出露一系列海脊, 为陆坡区域。中央海盆张裂带位于南海中央海盆,四周为断层所限,北界、西界与上带相邻,东为马尼拉海沟近南北向断裂,南界为南沙北断裂。基底岩层属大 洋型地壳的玄武岩类物质。上部覆有火山喷发物、块状珊瑚、固结沉积层以 及顶部松散的沉积层。南沙断隆带位于中央海盆张裂带以南,东以卡拉绵断裂与岛弧边缘断陷相邻,南以曾母北断裂与曾母暗沙拗陷相接。该带内断块构造发育,以张性 地堑式断层为主,把该带切割成中业、礼乐,立威等不同高度的断块和断陷。 岛弧边缘断陷带位于南海东部,与吕宋、巴拉望、加里曼丹岛大致平行, 呈北北东向延伸。是新生代发生的俯冲和断陷而成的边缘断陷带。带内有海槽与海脊,如吕宋海脊、北吕宋海槽、西吕宋海槽、马尼拉海沟等。(三)海底地形  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尤其是渤、黄、东海的海底地形,总的特点是自西 北向东南倾斜。从中国海南省南面经台湾省至日本九州以西的五岛列岛联成 一线,可把渤、黄、东海及南海北部的海底地形分成两个不同的区域:西面 的海底起伏甚微,坡度小,地势较平坦;东面的海底地势急转直下,坡度骤 然变陡,并有海沟、海槽和海脊。至于南海,是一个深度较大、较为封闭、 地势复杂、四周浅中央深的大海盆,盆地中央平均深度在 3 000 米左右,海 盆中还有几处隆起的礁岛。中国海不仅有广阔的大陆架,还有大陆坡、深海盆和深海槽。 大陆架是围绕大陆周围、向海缓倾延伸的浅水地带。它虽被海水淹没,实为大陆的自然延伸部分,水深一般在 200 米以内,其宽度从低潮线起算向 海伸至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为止。大陆架具有深度浅、坡度平缓、为大陆地 形的延伸等特点。渤海和黄海全属大陆架,东海约 2/3 的区域属大陆架,南 海的大陆架也很宽广。  中国海的大陆坡,除东海大陆架东南侧有一小块外,主要分布在南海。 深海盆地只存在于南海。1.渤海的海底地形  渤海为一东北—西南向的浅海。海底地势从 3 个海湾向渤海中央及渤海 海峡倾斜,坡度平缓,平均坡度只有 0′28″。沿岸区水深都在 10 米以内, 辽河口,海河口附近水深约 5 米,黄河口最浅处水深不过半米。渤海平均水深 18 米,最大深度在渤海海峡老铁山水道附近,约 80 米。辽东湾的地势是从湾顶及两岸向中央倾斜,且东侧较西侧深,最深处 30 余米。渤海湾地势也 从湾顶向渤海中央倾斜,湾内水深很浅,一般均小于 20 米。莱州湾以黄河三 角洲向海凸出而与渤海湾分隔开,湾内地势平坦,略向渤海中央倾斜,水深 一般为 10~15 米,最深约 18 米。渤海中央盆地是一个北窄南宽近于三角形 的浅水洼地,地势较平坦,中部低下,东北部稍高,水深 20~25 米。2.黄海的海底地形  黄海为一近似南北向的半封闭浅海。海底地势由北、东、西三面向黄海 中央及东南方向倾斜,但坡度不大,平均坡度为 1′21″,地势比较平坦。 深度由东南向北逐渐变浅,如同一个口朝南的簸箕。它有一个明显的由东南 向北的低槽——黄海槽,海槽水深 60~80 米,自济州岛以南开始沿黄海中部 向西北伸延,分别进入北黄海、青岛外海和海州湾。  黄海近岸水深多在 60 米以内,唯南黄海中央及东南水深在 80 米以上, 最深处在济州岛北侧,水深 103 米。黄海平均水深 44 米,其中北黄海平均水深 38 米,南黄海平均水深 46 米。 黄海西岸的苏北海岸是一片广阔的滩涂、浅水地带,水深不足 20 米,并有一些水下三角洲,如古黄河水下三角洲及长江水下三角洲等,因此浅滩、 沙洲很多,如大沙、北沙、金家沙、郎家沙、勿南沙等。黄海东侧朝鲜半岛 沿岸的水深大于西侧沿岸,北部有许多与海岸近于垂直的水下沙脊,南部岛 屿林立,水下地地形复杂。黄海南部地势向东南倾斜,但存在几个水下小岩 礁,如苏岩礁、虎皮礁等,它们与济州岛联成一条东北向的岛礁线,构成黄海与东海的天然分界线。3.东海的海底地形  总的说是西北高、东南低。海区平均水深 349 米,最大深度 2 717 米。 依海底地形趋势,可分为两个区域:西部大陆架浅水区和东部冲绳海槽深水 区。  东海大陆架特别发育,最大宽度达 640 公里,是世界上最宽阔的陆架之 一。大陆架面积约占整个海区的 66%,北宽南窄。海底地势向东南缓倾,平 均坡度 1′17″。平均水深 72 米,大部分海域水深 60~140 米。陆架外缘在 水深 120~140 米处。东海大陆架又可以 50~60 米水深分为东、西两部分: 西部岛屿众多,水下地形复杂,坡度稍陡;东部开阔平缓,只在其东南边缘 处有些水下高地,中国钓鱼岛等岛屿便位于其上。东海大陆架上延展着长江 的沉溺河谷,它从长江口向东南方向延伸,穿过大陆坡,进入冲绳海槽。  沿东海大陆架外缘分布的大陆坡呈东北—西南向延伸,向东南方向成弧 带状,约占东海总面积的 33%。地形陡峻,坡度 3~10°。陆坡主体为冲绳 海槽,是一个深水槽,形似新月,向东南方向凸出。海槽南深北浅:北部水深 600~800 米,坡度较小;南部水深
米,坡度也大,最大深度2 717 米。海槽在剖面上呈“U”字形,谷底平缓,两侧斜坡陡峭,西坡约 3°,东坡可达 10°。冲绳海槽以东,为露出海面的琉球群岛、九州及各岛屿 在水下的岛架1。岛架宽度狭窄,九州处为 30~50 海里,琉球群岛附近为 2~20 海里。岛架地形复杂,沙滩、岩滩众多。琉球群岛是西太平洋边缘岛孤的一部分,为东海与太平洋的天然界线。4.南海的海底地形  南海的深度比渤、黄、东海要大。除北、西、南三面靠大陆附近深度较 浅外,中部和东部水深大都在 2 000 米以上。南海平均水深 1100 米,最大深度 5 567 米。  南海的海底地貌类型齐全,既有宽广的大陆架,又有较陡的大陆坡和辽 阔的深海盆地。海底地势西北高,东部和中部低。海盆四周边缘分布着大陆 架;大陆架以外为阶梯状下降的大陆坡,中国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 等即为分布在大陆坡山脊上的礁岛;在大陆坡的终止处进入南海深海盆地。 在南海东部,从我国台湾岛至吕宋、巴拉皇岛等地,出现一系列岛弧和海槽(沟)相伴分布的格局。  南海大陆架非常宽广,主要分布在北、西、南三面。其中,南部大陆架 宽度最宽,北部次之,西部和东部狭窄。北部和西北部大陆架,大致为中国 台湾南端至海南岛以南的华南沿岸及越南北部沿岸的浅水区,海底坡度平均为 3′40″。陆架宽 190~280 公里,一般超过 250 公里。北部湾为水深小于100 米的浅海,平均水深 40 米左右,全属大陆架。该湾地形与渤海颇为相似, 北部和西部较浅(20~40 米),中部和东南部较深(50~60 米)。该湾海底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深处在海南岛西南近海,达 90 多米。南海西部越 南沿海大陆架较窄,南北两端宽约 50 公里,中间仅 20 公里;坡度较大。南1
①岛架也称岛棚,其含义与大陆架相似,指岛屿或群岛周围比较平缓的海底地带。它从海岸向深海方向倾斜,直到坡度急剧增大的岛坡为止。海东部均为岛架,台湾岛至吕宋岛一带岛架很窄,仅 5~10 公里,坡度达 50′~1°40′。巴拉望附近岛架宽 30~60 公里,坡度一般为 17′。南海南部 和西南部大陆架为巽他陆架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宽的陆架之一,宽度超过300 公里。南海西部和东部陆架是以侵蚀为主的侵蚀—堆积型陆架,而南部 和北部的大陆架则为堆积型陆架。南海的大陆坡分布在水深 150~3 600 米之间,呈阶梯状下降,大致从150 米开始,海底坡度明显地逐渐变陡,由平坦的大陆架变为陡坡,并隔以 深沟。约在
米深处,地形转缓,成为断续相连的平坦面,宽达数 百公里。在平坦面的外侧,又是个急陡坡,至 3600 米附近大陆坡终止,到达 南海深海平原。  南海大陆坡围绕着海盆四周可分为 4 个区:北陆坡、西坡阶地、南陆坡 和东陆坡。  北陆坡约位于中国台湾以南至珠江口大陆架的外缘。陆坡上为波状起伏 的平原,并有隆起的暗礁。在东沙群岛附近水深增至
米,地势 向南凸出。  西坡阶地又叫海南岛南部大陆坡,宽达 300 海里,位于珠江口外的深海 洼地和越南南部陆坡之间,水深
米处。它具有显著的阶梯状,坡 度较大(5~10°),等深线密集,呈南北向分布。西沙和中沙群岛就分布在 西坡阶地上。西坡阶地上有许多水下峡谷,把阶梯状的陆坡分割为许多地块。 西坡阶地的坡麓有一狭长拗陷,深 5 567 米,为目前已知南海的最深处。南陆坡也是阶梯状的大陆坡,南部与巽他陆架相接,东南部与巴拉望海槽相邻。陆坡中部有一海底高原,水深
米,中国南沙群岛即位 于这个高原的山脊上。因地形复杂,水深变化多端,成为航海上的“危险地 区”。东陆坡位于吕宋、民都洛及巴拉望西侧的岛架外缘。陆坡范围很窄,坡度陡峻(10°之多),呈狭窄的阶梯状下降,并受许多水下峡谷切割,形成 许多海峡与通道。介于中国西沙、中沙与南沙群岛的大陆坡之间,有一个东北—西南向的狭长海盆,称为南海中央盆地,纵长 1600 公里,最宽处达 700 公里,水深约3 600 米。由于海盆内大部分地区比较平坦,故可视作一个“深海平原”(实 际上地形仍很复杂),大体上可分为平坦的北部和多山的南部。北部较浅,约 3400 米;南部较深,约 4 200~4 400 米。海盆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在深海平原中央有一群孤立的丘陵和海山,大部分不露出海面,可能是由海底火 山喷发形成的。  在南海东部岛坡内和坡麓下,分布着巨大的长条洼陷,自北而南为吕宋 海槽、马尼拉海沟及巴拉望海槽。  吕宋海槽位于吕宋岛以西的岛坡中部,呈南北向延伸,与海岸平行。大 致以北纬 16~17°间的海底隆起及阶地为界,北段称北吕宋海槽,南段称西 吕宋海槽。后者长约 225 公里,平均宽约 50 公里,槽底平坦,水深 2500 米 左右;前者长约 620 公里,水深约 3400 米。  马尼拉海沟位于马尼拉湾外的岛坡坡麓之下,也呈南北向延伸。长约 350 公里,沟底宽仅 10 公里,深约 4800 米,最深 5377 米。海沟西壁坡度平均为1°30′,而东壁坡度达 13°。 巴拉望海槽位于巴拉望岛西南方,正处于南沙台阶隆起地块与巴拉望—加里曼丹岛地块之间的狭长洼地部位。长约 675 公里,槽底宽约 65 公里,深约
米,最大深度 3211 米。槽底平缓,局部有小丘陵。(四)表层沉积物分布  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分布,明显地反映出陆源物质的 特点。这些陆源碎屑是河流的搬运及岛屿、海底剥蚀等综合作用的产物,并 以河流输入为主(图 1)。  渤海和黄海,由于具有封闭的特性和复杂的轮廓,加之大陆径流较强, 表层沉积物大部分以粒度较细的软泥和沙质泥为主。东海的表层沉积物与 渤、黄海有较大的差异,很少有软泥沉积物,而以沙底占优势。南海是一个 较封闭的深海盆,在热带、亚热带海洋及气候影响下,表层沉积物不仅有陆 源物质,同时还有生物的影响。粒度较细的沉积物广泛分布在离大陆较远的 南海中央,以沙质软泥为主,又聚集着动物群的残余小贝壳和珊瑚等。1.渤海的沉积物分布  近岸粒度较细,海区中央粒度较粗,这是渤海海底沉积物分布的总趋势。 这一现象可能与渤海的潮流较强有关。渤海湾、辽东湾和莱州湾分布着粒度 较细的粉沙质粘土软泥和粘土质软泥,渤海中央则出现细粉沙、粗粉沙和细 沙等粒度较粗的沉积物。渤海西北部从辽东湾到渤海湾岸边,分布着一条沙 质沉积带。辽东半岛南端的外围为沙质沉积物。渤海海峡地区北粗南细:北 面除有细沙、粗沙外,还有砾石和破碎的贝壳等;南面的沉积物以粉沙为主。 长兴岛附近也有砾石出现。粉沙和淤泥是渤海海底表层沉积物的主要成分。 渤海边缘沉积物的颜色一般为黄褐色,随着深度的增加,颜色也逐渐由黄褐色变为青灰色甚至灰黑色。  由于渤海四周几乎被大陆所包围,有黄河、海河、辽河、滦河等大河注 入,因此,渤海的表层沉积物全为陆源碎屑物质。如渤海湾的碎屑物质,主 要来自黄河、海河与滦河。而黄河入海的泥沙除部分堆积在河口处以外,其 它呈悬浮状态向莱州湾、渤海深水区和渤海湾扩散。2.黄海的沉积物分布  黄海北部沉积物分布的空间状态与渤海有些相似,呈明显但不规则的斑 状分布,沉积物粒度相互交替出现。东部近岸地区以细沙和粗粉沙为主,向 西则粒度变细,逐渐被粘土软泥所代替。黄海南部表层沉积物呈规律的带状分布,西岸近海及河口处,为沙质沉积物,然后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沉积物的粒度变细,从细沙、粗粉沙、细粉 沙过渡为粘土质软泥,并略成南北向的带状分布。其中粘土质软泥分布最为 广泛。东岸朝鲜半岛沿岸为细沙和粗沙,并有砾石和基岩出现,因朝鲜半岛 地势较高,山地河流携带着较粗的物质入海,加之潮流较强,所以东岸的粒 度大于西岸。  黄海海底表层沉积物的颜色大致是,渤海海峡口及黄海北部多青灰色和 灰黑色,粗粒沉积物则多黄褐色,偶见灰黑色。  因黄海接受了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各大河流带来的泥沙,各河流的泥沙 和悬浮物质就逐渐成为黄海海底表层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所以黄海的现代沉 积物大都为陆源物质。3.东海的沉积物分布  由于东海的轮廓、地形及水文特征与黄、渤海不同,所以东海的沉积物 分布与黄、渤海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东海的软泥沉积物很少,沙质沉积物分 布很广,表层沉积物分布的特点,大致以 50 米等深线为界把陆架区的沉积物 分为东、西两个区。西部的沉积物较细,为粉沙、粘土质软泥和粉沙质粘土 质软泥;东部除琉球群岛附近外,几乎全是沙质沉积物。琉球群岛附近为沙、 砾石、珊瑚和石枝藻等。  在长江口和杭州湾一带,沉积物类型比较复杂,变化也大,分选度差, 这里主要是粉沙和粉沙质粘土软泥。舟山以南沿岸的沉积物分布呈与海岸相 平行的窄长带状。在近岸岛屿间为粉沙质粘土软泥,向外水深 20~50 米之 间,则为粘土质软泥,再往外为粒度较粗的粉沙和细沙。  台湾海峡的底质分布,西岸除岬角和岛屿附近有比较粗的粗沙、砾石外, 主要是粒度较细的粉沙质粘土软泥;东岸则以细沙占优势,并偶有粗沙;海 峡中部为细沙。澎湖列岛附近主要是沙质,并有砾石和基岩出现。与此同时, 沿浙江、福建沿岸,分布着细粒的沉积物,并通过台湾海峡一直延续到广东 东部沿岸至海南岛附近。东海稍外含有贝壳的沙质沉积物,也是通过台湾与 南海北部的沙质带相连。因此,除浙江沿岸覆盖有细沙外,东海表层沉积物 类型的空间分布,实际上是南黄海和南海的延续。东海沉积物类型与其颜色间有一定的关系:细沙沉积的颜色较深,多灰褐色和灰黑色;软泥类型的沉积物多灰黄和浅灰色。两类颜色的界线即是沙 和软泥的分界线。东海黑潮区域的沉积物为沙质,可能与流速较强的黑潮有关。强流速易把细沉积物带走,留下的是较粗的沙质和贝壳等。4.南海的沉积物分布  南海北部陆架区的表层沉积物分布与东海有些相似,内侧为呈带状的细 粒沉积,外侧为较粗粒度的沙质。广东沿岸一带沉积物的空间分布呈带状, 为东北—西南向,底质为细沙和粉沙质粘土软泥。汕头附近的粉沙质粘土软 泥分布较窄;向外为沙质沉积,是南海北部沙质分布最广的地带。珠江口外 有较大范围的粉沙质粘土软泥。琼州海峡地区多为细沙和中沙,呈平行于海 岸的带状分布,深水槽内有砾石出现。北部湾的表层沉积物分布与渤海有些 类似:岸边粒度细,中央粒度较粗。湾内底质以粉沙质粘土软泥为主。北部 和西南部为粉沙底质;中为沙质;东部较复杂,细沙、粉沙皆有,偶有砾石 出现。  南海北部陆架区细粒沉积物的颜色一般为黄褐色,随着粒度变粗,颜色 渐渐加深,多为灰黑色和青灰色;沙质沉积的颜色常为绿色和灰白色。  南海西部越南沿岸的底质以软泥及粘土质软泥占优势,在湄公河及红河 口附近有一条淤泥带。南海南部巽他陆架的表层沉积物以沙和泥质沙为主, 并有砾石、贝壳、珊瑚和石枝藻等。南海东部岛屿附近的底质较复杂,有沙、 沙质软泥、岩石、贝壳、珊瑚、石枝藻及根足类——抱球虫等。  南海大陆坡上的沉积物,主要为软泥及粘土质软泥。南海中央深海盆地 的底质,多为含抱球虫、放射虫与火山灰的粘土质软泥,近期还发现有锰结 核或锰壳。  二、中国的海岸、海港、岛屿及海峡  我国的海洋环境条件十分优越,除了辽阔的海域外,还有类型多样 蜿蜒 漫长的海岸线,沿海众多的港湾,星罗棋布的岛屿,资源丰富的海涂,以及 不少沟通海域与海域、大陆与岛屿的“海上走廊”——海峡和水道。这些都 为中国工业、农业、商业、交通、水产、对外贸易、科学文化以及其他海洋 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国民经济和国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海洋的边缘——海岸  海岸系指现代海岸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中国的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 的鸭绿江口,南达广西的北仑河口,全长 18 000 多公里。按从北到南沿海 各省、市、区的所属计算,辽宁 2100 多公里,河北约 500 公里,天津 100 多公里,山东 3 000 多公里,江苏 1000 多公里,上海约 200 公里,浙江 2200 多公里,福建 3 300 多公里,广东 4 300 多公里,广西约 1500 公里。 若把沿海的岛屿海岸线也计算在内,我国的海岸线总长度则为 32 000 多公 里。控制中国海岸发育的因素主要有:地质构造、海平面变化、“地动”和“水动”的相互作用等。中国的海岸地貌,从整个海岸的轮廓线,到海湾形 状、岛屿排列、海峡走向及河口入海,都与北东向及北西向两组呈 X 形的断 裂构造体系密切相关。如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浙江、福建海岸,与控制中 国东部的新华夏系(北东向)构造一致;舟山群岛,在排列上呈北北东向, 但单个岛屿长轴则作北北西伸展;黄河口呈北东向延伸,而长江口、珠江口 则为北西向;杭州湾呈北东向,但胶州湾、三门湾和三沙湾又略呈北西向。 中国的海岸形势大体以杭州湾为界;杭州湾以北,海岸线穿过几个隆起 带及沉降带,表现为上升的山地港湾海岸与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错的格局;杭州湾以南,海岸线基本处于同一隆起带,所以具有较一致的特点。  按海岸的形态和成因来分,中国的海岸有平原海岸、山地港湾海岸及生 物海岸三类。每一类中又可分为若干次一级的类别。1.平原海岸  曾有“沙岸”之称,系由巨厚而松散的沉积物组成。这种海岸的岸线平 直、单调,岸上地势平坦,有些地方多沙洲、浅滩,潮间带宽阔,缺乏天然 良港和岛屿。  平原海岸包括三角洲及三角湾海岸、淤泥质海岸及沙质海岸,以分布在 大河入海处的三角洲最为典型,如黄河、长江、珠江、辽河等下游都有广阔 的三角洲分布。中国有长达 2 000 多公里的平原海岸,主要分布在渤海西岸 和江苏沿岸,此外,松辽平原外围,浙江、福建、广东以及台湾西南的一些 大河口与海湾顶部也有局部分布。  平原海岸分为沉积类型和冲蚀类型。塑造平原海岸的主要因素是泥沙和 潮流。当海岸带有大量泥沙供给时,海岸线迅速增长;反之,泥沙供给少或 中断时,海岸受海水侵袭而塌崩后退。巨量泥沙主要来源于河流。例如,黄 河每年输沙至下游约 10 多亿吨,大部分在河口沉积,小部分被潮流输送至沿 岸逐渐沉积。由于黄河多沙、暴流性强,河床游荡、摆动于海河与淮河之间,  每次改道都在河口区发育出三角洲。现在的黄河三角洲,就是 1855 年黄河在 铜瓦厢决口后夺大清河故道入海形成的。平直的苏北平原海岸也是古黄河三 角洲向海扩展的例子。但自黄河北归注入渤海后,苏北海岸因泥沙供给减少, 岸线不断后退,后退速度为每年 10~100 米。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 辽河、淮河等,每年都把大量泥沙从内陆输送至河口及海岸带,因此,中国 的海岸线是逐年向海扩展的,仅少部分地区如旧黄河口、长江口以北、钱塘 江北岸等地段,受冲刷而后退。2.山地港湾海岸  也叫基岩海岸,主要由比较坚硬的基岩组成,并同陆上山脉或丘陵毗连。 这种海岸的特点是:地势险峻,岸线岬湾曲折,坡陡水深,岛屿星罗棋布, 多天然良港。  山地港湾海岸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南端,山海关至葫芦岛一带,山东半 岛以及杭州湾以南的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沿海,台湾东岸绝大部 分属悬崖峭壁的断层海岸。  由于各地海岸带的地质构造、岩石性质、河流情况以及海浪作用的效果 不同,因而岬湾的大小轮廓、朝向和海蚀速度也不一样。山地港湾海岸以辽东半岛南端最为典型。那里岬湾曲折,港阔水深,海蚀地形险要。旅顺口外有峭壁,老虎滩为结晶岩断崖,黑石礁是突起在岩滩 上的岩柱,小平岛有穿通的海蚀穴。而堆积地形范围很小,只有一些狭窄的 沙砾海滩以及小型的砾石沙嘴和连岛沙坝。山海关东西两侧也有一些小型的山地港湾海岸。但由于长期接纳附近河流泥沙的供给,渐渐使海湾淤浅而成为平原。沙坝不仅围封了海湾,还越过 岬角,使岬角海蚀崖与海水隔开,长期受不到海浪的作用,因而成为崖坡缓 倾、崖面长草的死海蚀崖,并已逐渐转变为填平的沙质海岸。山东半岛因有些多沙性中小河流入海,丘陵区的风化壳较厚,这里的山地港湾海岸与辽东半岛有些差异:它既有典型的海蚀岬角和峡谷式的海湾(如 成山角、马山崖、崂山头及青岛的石老人等),也有一定规模的沙嘴、沙坝 和陆连岛等堆积地形。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的山地港湾海岸,在成因上与北方基本相同,但各地条件不一,南方的山地港湾海岸还有它自己的特色。其中浙江、福建 以大小港湾相连、岛屿众多、岸线曲折为其特点。此外,南方还有一些大型 的狭长形海湾伸入内陆,因河流短小或无淡水注入,故以海水为主,这种以 潮流为主的山地港湾海岸又称潮汐汊道。广东的广州湾、镇海湾、广海湾、 汕头湾,福建的湄州湾、平海湾以及浙江的乐清湾等皆属此类型。3.生物海岸  在中国南方北回归线以南海区,生物生长和繁殖迅速,沿岸的植物和动 物群落对海岸轮廓或景观发生很大影响,这种生物对海岸的附加作用称为生 物海岸,它主要指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两种。  珊瑚礁海岸主要是由珊瑚的骨骸聚积而成的礁石海岸。因珊瑚只能在暖 水、高盐、水质清晰的海区生存,故珊瑚礁海岸只在热带、亚热带海域才见。 中国的珊瑚礁海岸大致以台湾北部、澎湖列岛、南澳岛一线为界,该线以北 只有少量的造礁珊瑚生长,构不成礁石;以南,才发育各种类型的珊瑚礁。  珊瑚礁是附着在岩石基底上发育起来的。珊瑚礁海岸主要有 3 种类型,即岸 礁、堡礁和环礁。  岸礁是中国珊瑚礁海岸中主要的一种,它常以礁坪形式沿岸分布,紧靠 陆地,似一条花边镶在海岸上。台湾、澎湖列岛、雷州半岛西南、海南岛及 广西沿岸均有广泛分布。  堡礁像一条长堤,环绕在海岸外围,与海岸隔一宽阔的浅水区或泻湖。 中国的堡礁不太典型,仅澎湖列岛、海南岛有堡礁存在。  环礁是出露于海面、但海拔不高的珊瑚礁岛。外形呈花环,中央是个礁 湖,湖水浅而平静,环礁外缘为大海。中国南海诸岛中绝大部分岛、礁、滩 由环礁组成,以东沙岛最为典型。  红树林海岸是由红树科植物与泥沼结合的海岸,是热带海岸特有的地貌 类型之一。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边特有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丛林。红树 可耐盐、耐碱,树干上生长许多气根,以适应长期浸泡在海水或泥滩里缺乏 空气的环境。红树植物以“胎生”来繁殖,果实在树上还未脱落,种子就在 果实内发芽,吸取母树养分成长幼苗。幼苗脱落后插入淤泥滩中,几小时内 就能生根成长新树株。  红树林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台湾海峡以北个别地点虽也有 红树植物,但不能成林,构不成大面积林区,不能称为红树林海岸。中国红 树林海岸分布在福建、台湾、两广和海南,大致从福鼎开始,往南经基隆、 厦门、珠江口、阳江、电白、徐闻、海安、铺前、清澜、冯家南北、三亚、 新英、新盈、钦州湾等,皆有断续分布。  (二)海洋的门户——海港  沿着中国绵延曲折的海岸,散布着许多优良的海港,它们象一颗颗明珠 镶嵌在中国大陆和岛屿的边缘。自北向南主要有:丹东、大连、旅顺、营口、 秦皇岛、天津、龙口、烟台、威海、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温州、福 州、基隆、厦门、高雄、汕头、香港、黄埔、湛江、海口、北海及三亚。  大连港是东北地区水陆运输的枢纽,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位于辽 东半岛大连湾内西南侧,南、西、北三面被陆地环抱,湾口外有大、小三山 岛成为天然屏障。港内宽阔水深,码头、货场、铁路、机械化装卸、大型储 油罐、造船、修船等都很先进。  天津港为华北最大的港口,位于渤海湾西岸。由天津内港、塘沽港和新 港三部分组成。天津内港距海河口 36 海里,港区沿海河两岸并与市区相联; 塘沽港距海河口 4.7 海里,在海河左岸与塘沽区相联;新港地处海河口外大 沽坝北侧,是天津港的主体。新港由两条长达 10 公里的南北防波堤合围而 成,港口有 15 公里长的深水航道,港内建有多个大型码头,是世界最大的人 工港之一。  青岛港是利用天然港湾建成的良港。位于山东半岛胶州湾东岸,有灵山、 崂山两角环抱,形势险要。该港分大港、小港两部分,大港水深,低潮时也 可停泊万吨级海轮,是青岛港的主体;小港在大港南面,停泊小船。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居全国南北沿海航线的中枢,是中国内河、海运及国际贸易的枢纽港,其吞吐量居全国首位。位于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 会处,它以黄浦江为天然航道,横穿上海市。从吴淞口到闵行沿江两岸码头、 仓库毗连,吊杆、装卸设备林立,港区绵延 60 公里。江宽水深,万吨级海轮 终年可候潮通行;唯长江口航道淤浅,现已进行整治。基隆港位于台湾东北端,扼台湾海峡北口。港的东、南、西三面为山岭环绕,港外有社寮、中山等岛屿成为天然屏障。港内风平浪静,自然条件优 越,是优良的商港、军港和渔港。高雄港位于中国台湾省西南,扼台湾海峡南口。港口两端有旗后山、寿山环绕,口窄内宽,形势险要。高雄港分内港和外港两部分,外港为主体部 分,有两条长 930 米的长堤伸向大海,可防沙、防波。自从建成中岛新商港 区和红毛港附近第二港口后,10 万吨以上的巨轮可通航。基隆港与高雄港在国内与国际海运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厦门港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之一。位于福建南部的金门湾内、九龙 江入海处,港区在厦门半岛西南端,港外有大、小金门岛、大担、二担、青 屿等岛屿屏峙。厦门港包括外港和内港,外港在厦门岛南面,有东、西两条 航道进入内港。厦门原为一个海岛,新中国成立后建了高(崎)集(美)海 堤和杏林海堤,使厦门岛与大陆相连,成一人工半岛。火车、汽车、行人可 直达厦门,使厦门港成为一个重要的水陆联运枢纽。  黄埔港是中国华南最大的河口港,也是珠江流域最大的水陆联运枢纽。 位于珠江口内,距广州约 17 海里,该港以珠江干流为进出口航道。  湛江港是华南第二大港,也是中国通往南亚、非洲、欧洲各国海运距离 最短的大港。位于雷州半岛东北侧广州湾内,外有硇洲岛、东海岛、南三岛 等作屏障,港口深居麻斜海内。水域开阔,风平浪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 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现代化海港。  (三)海防的前哨——岛屿  岛屿系指面积较小、四周环水的陆地。中国有大小岛屿 6 000 多个,总 面积约 8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领土总面积的 0.8%。中国的岛屿按其成因可 分为大陆岛、冲积岛、火山岛和珊瑚岛四类。  大陆岛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后因地壳下沉或海面上升,低洼的地方被海 水淹没,较高的滨海土地或丘陵露出海面成为岛屿。这类岛屿一般距陆地较 近,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与邻近大陆关系密切。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临海附 近,如台湾岛、海南岛等。  冲积岛主要因河流挟带下来的泥沙遇到海潮的顶托,在河口附近沉积而 成。它的物质组成和地貌形态与附近的平原相似。中国的冲积岛较少,主要 分布在冲积平原的临海地区,以长江口的崇明岛最为典型。  由海底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物质堆积而成的岛屿叫火山岛。中国的火山 岛较少,主要分布在台湾周围,如火烧岛、兰屿、棉花屿以及澎湖列岛的大 部分。  由造礁珊瑚的骨骸及其他贝壳堆积起来的岛屿称珊瑚岛。因珊瑚虫不能 离开海面生活,故珊瑚礁滩一般不超出海面。珊瑚岛具有地势低平、面积较 小的特点。中国的珊瑚岛主要分布在南海中。中国沿海的岛屿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四省,其次是辽宁、山东、台湾三省。上述各省之和,占全部岛屿的 90%以上。 除南海诸岛距离大陆较远外,绝大部分岛屿环绕在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东南边 缘。中国岛屿众多,但各岛屿的面积一般都较小,90%以上的岛屿面积不足1 平方公里,超过 200 平方公里的只有 8 个(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舟 山岛、平坛岛、东山岛、东海岛及长兴岛)。长山群岛位于辽宁的东南沿岸,由 3 个岛群约 50 个岛屿组成。北群称石城列岛,有石城岛和大、小王家岛等;中群岛礁较多,称里长山列岛,有大、 小长山岛和广鹿、哈仙、乌蟒等岛;南群称外长山列岛,有海洋、獐子、塔 连等岛。其中大长山岛最大,约 26 平方公里;海洋岛最高,约 385 米。庙岛群岛位于渤海海峡中部和南部,由 30 多个岛屿组成。按其位置分为北、中、南三群。北群主要有北、南隍城岛及大、小钦岛等;中群有砣矶、 高山、猴矶、车由等岛和大、小竹山岛;南群主要有大、小黑山岛和庙岛以 及南、北长山岛等。庙岛群岛中以南长山岛最大,约 20 平方公里。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中国最大的沙岛。岛长约 80 公里,宽 10~15 公里,面积 1083 平方公里。它原是河口的一些沙洲,至明末才形成现在 的基本轮廓。由于长江主流南北摆动,有时北岸坍塌南岸伸展,有时相反, 使崇明岛的位置游移不定。现今,崇明岛有逐渐向北游移的趋势,南岸不断 受冲刷崩坍,而北岸和东西两端伸展很快。这样,崇明岛北面长江北支有淤 塞的趋势,长江主流则由南支排泄。  舟山群岛为中国沿海最大的群岛,由 600 多个大小岛屿组成,位于长江 口以南、杭州湾以东的浙江北部沿海。南北延伸约 150 公里,东西横跨 100 公里左右,群岛总面积约 1200 平方公里。主要岛屿有嵊泗、嵊山、岱山、 大长涂、舟山、普陀山、朱家尖、桃花、金塘山、六横岛等。其中以舟山岛 最大,约 524 平方公里(长 40 公里,宽 15 公里),也是中国第四大岛。该  岛四周除局部狭窄的冲积平原外,土地丘陵为本岛的主要地貌,高度一般为100~400 米。  台湾岛是中国第一大岛。南北长 380 多公里,东西宽约 20~140 多公里, 面积 35 700 多平方公里。岛上地势中部最高,东部次之,西部低平。山地、 丘陵占全岛面积的 2/3,平原约占 1/3。山脉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自东向 西主要有台东山脉、中央山脉、玉山山脉和阿里山脉。中央山脉纵贯南北, 为东西各水系的分水岭。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向四方分流入海,流路短, 坡度陡,流量大,多险滩、瀑布,水力资源丰富,但航运价值差。主要河流 有浊水溪、下淡水溪,淡水河等。台湾地跨北回归线,又受黑潮影响,具有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常夏无冬,多雨多风,但遭台风侵 袭频繁。岛上水、热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台湾岛是东亚岛弧中 的一个环节,至今地壳仍不甚稳定,火山温泉较多,地震活动频繁。  台湾省包括台湾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彭 佳岛、兰屿、火烧岛、七星岩等 100 多个岛屿,总面积 36 000 平方公里。澎 湖列岛是台湾省最大的群岛,位于台湾海峡南部偏东,由几十个岛屿和一些 岩礁组成,总面积 127 平方公里。其中以澎湖岛最大(64 平方公里),其次 是渔翁岛(18.2 平方公里)和白沙岛(14.1 平方公里),三岛成三足鼎立之 势。大万山群岛位于珠江口外,由 100 多个岛屿组成。较大的岛屿有香港、大濠、大横琴、三灶、高栏、南水、大万山、担杆岛等。香港岛位于珠江口 外东侧,面积 83 平方公里。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岛,长约 300 余公里,最宽约 180 公里,面积 33 920平方公里。该岛周围还散布有 30 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海南岛的地势中央 高、四周低,呈环状结构。以五指山为中心向四周依次降为山地、丘陵、台 地和滨海平原。水系多呈放射状,主要河流有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等。 河流短促、落差大、含沙量小,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种 类繁多。海南岛具有热带季风气候特点,热量丰富,光能充足,长夏无冬, 全年高温,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季风盛行,台风频繁。该岛是中国理 想的热带作物种植区。本岛周围海域,水产资源亦很丰富。南海诸岛在海南岛东面与南面海域,散布着数百个由珊瑚礁构成的岛、礁、滩、沙和暗沙,依位置不同分为四群: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 南沙群岛以及黄岩岛,总称南海诸岛。除东沙群岛属广东省管辖,其余各岛 均隶属海南省管辖。  东沙群岛主要由东沙岛及南卫滩、北卫滩等组成。以东沙岛最大(长 2.8 公里,宽约 700 米),位于一座环形珊瑚礁盘西部,形如新月,又叫“月牙 岛”。岛上植物茂密,热带常绿灌木丛生,附近海城水产资源丰富。  西沙群岛由 30 多个岛、礁、滩组成。按其分布又分为东西两群。东群称 宣德群岛,主要有赵述、北岛、中岛、南岛、石岛、永兴、东岛和高尖石等 岛屿,以永兴岛最大,面积 1.85 平方公里,也是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西 群称“永乐群岛”,由珊瑚、甘泉、金银、晋卿、琛航、广金、森屏和中建 等岛、礁、滩组成。西沙群岛气候湿热,植物茂密,密林中栖息无数的海鸟。 附近海域又是我国重要的渔场之一。  中沙群岛是由中沙环礁上 20 多座未出露水面的暗沙、暗滩组成。环礁范 围长约 75 海里,最宽处 33 海里。这里的海水呈微绿色而不是蓝色,就是由  于水下衬托着珊瑚礁的缘故。 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中分布最广、数目最多和位置最南的群岛,由100 多座岛、洲、礁、沙、滩组成。分布范围南北长 500 多海里,东西宽 400 余海里。其中露出海面的岛屿和沙洲有 20 多座。这些岛、礁、滩依地理位置 可分为东北群、西北群和南群 3 个部分。东北群大致在北纬 8°30′以北、 东经 115°15′以东一带,岛屿和暗礁、暗沙分布较少;西北群大致在北纬 9°以北、东经 115°15′以西,是南沙群岛中群礁最集中、岛屿和沙洲最多 的部分;南群在东北群和西北群以南,岛、洲、礁、沙、滩的数量虽较多, 但绝大多数潜伏于水下。南沙群岛中主要的岛礁有北子岛、南子岛、中业岛、 南钥岛、太平岛、鸿庥岛、景宏岛、西月岛、马欢岛、费信岛、南威岛、曾 母暗沙等,其中太平岛长约 1400 米,宽约 400 米,面积 0.43 平方公里,平 均高出海面 3 米多,是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  在南沙群岛及其海域,不仅有石油、磷矿和水产等资源,而且还有多种 热带经济作物和各种海鸟,真不愧为宝岛。  (四)海上走廊——海峡  海峡是指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洋的狭窄水道,它往往伸入大陆与 大陆、大陆与岛屿或岛屿与岛屿之间。在中国沿海,主要的海峡有渤海海峡、 台湾海峡以及琼州海峡。1.渤海海峡  指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西南角至山东半岛蓬莱登州头一段水域,宽约 57 海里,长 115 公里,最大深度 78 米。西与渤海相连,东与黄海毗邻。庙岛群 岛散布于海峡中、南部,把渤海海峡分成 8 个主要的水道。各水道的宽度和 深度不一,大体是北宽南窄,北深南浅。8 个水道中有 6 个呈东西走向,它 们是:  老铁山水道——老铁山西南角至北隍城岛一带水域,是渤海海峡最主要 的通道,宽约 24 海里、水深 50~65 米,最大水深 83 米。  大、小钦水道——南隍城岛至大钦岛一带水域,宽 4 海里,水深 25~50 米。  北砣矶水道——大钦岛至砣矶岛一带水域,宽约 6 海里,水深 35~45 米。南砣矶水道——砣矶岛至猴矶岛一带水域,宽约 8 海里,水深 20~40米。长山水道——猴矶岛至北长山岛一带水域,宽约 5 海里,水深 25~30 米。登州水道——南长山岛至登州头一带水域,宽约 4 海里,水深 10~30米。  渤海海峡在地质时代曾为陆地,与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连在一起,后因 地壳变动及海浸运动才滔为海底,成为渤海海峡,而庙岛群岛就是露出海面 的古代山脉。2.台湾海峡  位于中国台湾与福建之间,是纵贯中国南北海运的要道。它的范围目前 尚无一致的划法,较多的说法是:福建闽江口黄岐半岛北茭嘴与台湾的富贵 角联线为其北界,南界为台湾南端的猫鼻头至广东的南澳岛联线。海峡走向 大致为北北东—南南西,南北长约 380 公里,东西宽约 200 公里(最窄处 130 公里),面积约 7 万多平方公里。台湾海峡位于中国大陆架上,地形起伏不平,平均水深约 60 米,最大深度 1680 米。海峡中有一东北—西南向的隆起带,由台中浅滩、澎湖列岛和台 湾浅滩将海峡分为两部分。西北部较平坦,水深约 50 米;东南部坡度较大, 水深 70~160 米。澎湖列岛是海峡中主要的岛群,扼台湾海峡南部的咽喉。 澎湖列岛与台湾西南的水域称澎湖水道,宽约 23 海里,水深 50~160 米。台 湾浅滩是海峡内最大、最浅的浅滩,系许多水下沙丘组成,距水面约 30~40 米,形如椭圆,位于澎湖列岛西南,面积约 8800 平方公里,是各种经济鱼类 产卵群集的场所。海峡西岸多岩岸,岸线曲折,港湾幽深,山地一般直逼海 滨,多天然良港;东岸多沙岸,海岸平直,地势低缓,沙滩广阔,多沙丘、 潟湖,缺乏天然良港。台湾海峡在地质时期曾经历过多次海陆变迁。古生代和中生代时还是“华夏古陆”的一部分。第三纪始新世的一次大规模海浸,使整个海峡两岸均成 为海面;中新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台湾和澎湖列岛才又耸起成为陆地, 形成台湾海峡的基本轮廓;第四纪冰期以后,世界性的海浸才又形成现今的 台湾海峡。3.琼州海峡  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西接北部湾,东连南海北部。为一 近似于东西向且长度大于宽度的横向长型海峡,长约 80 公里,宽 20~40 公 里,面积约 2370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 44 米,最大深度 120 米。  海峡两岸的岬角和海湾基本上是交替出现的。北岸自东向西有红崖角、 排尾角、屿角、滘尾角、红坎湾、海安湾及滘尾湾;南岸相应有铺前角、白 沙角、澄迈角、玉包角、铺前湾、海口湾及澄迈湾。北岸广泛分布着低平的 玄武岩台地,南岸为磨蚀-构造熔岩台地。两岸都广泛分布有火山岩。  琼州海峡的海底地形是从两岸向海峡中央逐渐变深,并可用 50 米等深线 绘出一个北东东向的狭长矩形深水盆地。深水盆地中央有深 80~100 米的深 水槽。海峡东西两口地形逐渐平坦,深度变浅。向西过渡到平坦的北部湾海 底,水深 20 米左右;向东通过一片不规则的浅滩过渡到水深约 30 米的南海 北部大陆架。海峡地区海流较强,多数季节的流向是由东向西,唯夏季西南风盛行时才由西向东流动。东流速度大于西流速度。东流时间短,西流时间长。 琼州海峡可能是在中更新世时期,因地壳发生差异性运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三、海水的性质  海水的性质包括海水的各项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内容繁多,牵涉面广, 但最基本的要素是海水温度和盐度,许多海洋现象无不与温、盐度有关。此 外,海水密度、海冰、透明度及水色也是重要的海洋要素。(一)海水温度  海水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吸收热量(主要是太阳辐射),同时又以各种形 式散发自己的热量(主要是蒸发),这种热量的收支情况就叫海洋的热量平 衡。  中国近海海水的温度状况,除取决于热量平衡的分布与变化外,受气象 条件、海流、地形等影响也较大。渤海和黄海北部易受大陆气候的影响,水 温的季节变化最大;黄海南部和东海的水温与海流、水团的分布关系密切; 南海的水温状况显示出若干热带深海的特征——终年高温,地区差异和季节 变化都小。根据中国近海水温分布的特点,可把水温归结为冬季型、夏季型和过渡型 3 种类型。冬季型出现在 11 月至翌年 3 月,为全年水温最低季节。此时表 面水温高于气温,陆上气温低于海上气温,故沿岸水温低,外海水温高。表 面水温自北向南逐渐递增。等温线密集,水平梯度大,等温线分布大致与海 岸平行,高温水舌与水流方向一致。夏季型于 6~8 月出现,这时太阳辐射增 强,使中国近海表层水温普遍升高,成为一年中水温最高的季节。因气温高 于水温,沿岸水温高于外海,所以水温分布比较均匀,水平梯度小,等温线 分布规律性差,南北温差小(图 2)。过渡型发生在 4~5 月和 9~10 月季节 交替时期,其中春季为增温期,秋季为降温期。过渡型的主要特点是温度状 况复杂多变且不稳定,规律性差。1.水温的水平分布  渤海辽东湾冬季表层水温为—1℃左右,渤海南部为 0℃左右,渤海中央 水温约 2℃,温度自中央向四周递减,东部高、西部低,沿岸浅水区并有冰 冻出现。表层以下各层水温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夏季渤海沿岸浅水区及表层 水温增温很快,使辽东湾、渤海湾及莱州湾都成为高温区,水温达 26~28℃, 而渤海中央成为相对的低温区,水温为 24~26℃。低温中心在辽东半岛西南 及渤海海峡北部,中心值低于 24℃。在黄河口附近,黄泛水的高温水舌向渤 海中央伸展。跃层以下的水温分布与表层不同,被深层冷水所控制,冷中心 出现在辽东湾中部和渤海中央,水温为 18℃左右。  黄海冬季各层水温分布都较规则,沿岸低,外海高,黄海中央为一高温 水舌由南向北伸展。黄海北岸表层水温—1~2℃,东岸 2~6℃,西岸 3~5℃,中央为 5~12℃。黄海夏季表层水温升至 26~28℃,但在成山角和朝鲜 半岛西南部附近,各自出现一个低温区,中心温度低于 24℃,这可能由于深 层冷水上升的缘故。跃层以下至海底,基本上被黄海冷水团盘踞,使各层水 温分布趋势一致,呈现出四周高中央低的低温特性(图 3)。整个黄海深处 存在几个冷中心:北黄海一个,南黄海东、西侧各一个。前者位置比较稳定, 年际变化小,中心值在 6℃以下;后者位置各年不一,既有经向摆动,又有纬向移动,中心值低于 7℃。  东海冬季表层水温以等温线密集和冷、暖水舌清晰为其主要特征。浙、 闽沿岸仅 6~14℃;台湾暖流区水舌伸向西北,直冲杭州湾附近;黑潮区水 温最高,达 19~23℃,等温线分布与流向一致;对马暖流区水温 14~19℃, 暖水舌伸向朝鲜海峡;黄海暖流区水温 12~16℃,暖水舌指向西北伸入南黄 海。与此同时,来自黄海西部的冷水舌南下伸向东南,插入东海北部的中央, 与暖水构成明显的锋面,成为东海表层水温水平梯度最大的区域。夏季沿岸 水温升至 27~28℃;除长江口附近有一弱而极薄的暖水向东北方向伸出外, 东海表层水温均在 27~29℃,分布极为均匀。但在个别地区出现上升流,形 成低温区。如舟山群岛附近,8 月表层水温为 23~25℃,比周围海域低 2~3℃。台湾海峡地区冬季等温线密集,呈东北—西南向分布西部表层水温 14~16℃,东部为 17~23℃;夏季表层水温达 27~28℃。 台湾以东海域终年受黑潮控制,四季高温,冬季表层水温 24~25℃,夏季为 28~29℃。 南海北部浅水区和北部湾,水温易受陆地及气象条件的影响。冬季水温较低,一般在 16~22℃,等温线分布大致与海岸平行,温度由岸向外海递增, 到南海中部表层水温达 25~26℃。由于受东北季风漂流的影响,南海表层水 温的分布并非与纬度平行,而与海岸有一交角,呈东北—西南向。南部距赤 道较近,表层水温仍达 27℃左右。南海夏季表层水温均达 28~29℃,但因西 南季风的作用,导致越南中部、南部以及中国海南岛东岸等出现深层冷水涌 升现象,造成夏季的低温区,温度分别为 25℃和 23℃。2.水温的垂直分布  中国近海水温的垂直分布受气象因子的影响很大,冬季主要受变性极地 大陆气团的控制,海面经常遭到强劲的偏北风吹刮,海面失热,表层水温冷 却密度增大,产生上下水层的对流混合。在混合所及的深度内,水温的垂直 分布趋于均匀一致。冬季愈严寒,海面失热愈大,垂直对流过程就愈强,其 混合所及深度也愈大。因此,使浅海区的水温自海面到海底呈均一状态,具 体时间是,渤海自 10 月至翌年 3 月,黄海为 11 月至翌年 4 月,东海陆架浅 水区为 12 月至翌年 4 月,南海北部浅水区为 12 月至翌年 3 月。东海、南海 深水区也可形成 75~150 米的均匀层。均匀层形成和持续时间是随海区而异 的,北部海域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南部海域出现晚,而持续时间短。  冬季过后,太阳辐射增强,天气变暖,表层水温逐渐升高;加上风力引 起的海水混合往往不能到达下层,均匀一致状态渐渐消失,开始出现微弱的 温度垂直梯度(跃层)。随着时间的推移,跃层逐渐增强,至 7、8 月间温跃 层达最强。在跃层的上面,风的混合形成高温的上均匀层;跃层之下,因受 跃层的屏障作用,太阳辐射不易往下传递,海水仍保留着冬季的低温特征。 这种现象尤以黄海最为显著。深层冷水与跃层之上的暖水形成显明的对照, 其温差可达 15~20℃之多,人们常把这一深层冷水叫黄海冷水团。夏季黄海 的水温垂直分布分为三层:上层为高温暖水,深层为低温冷水,中间为跃层(图 3)。跃层的深度主要取决于风的强度,跃层强度主要由前一年冬季的 降温以及当年夏季的增温程度而定。若去冬严寒,今夏又很炎热,则会出现 很强的温跃层。渤海跃层位于水下 5~15 米处,黄海位于 10~25 米处,东海位于 20~100 米处,南海位于 20~150 米处。 随着秋季的到来,海面开始降温,密度增大,又出现对流混合,使跃层强度减弱,上均匀层厚度增大,跃层厚度下沉,跃层遭到破坏。至 12 月或 1 月,50 米以内海域的跃层几乎完全消失,又恢复到冬季型的垂直均一状态。 在东海和南海的深水区,因海流及混合较强,夏季上均匀层可达 50 米左 右,冬季可达 100~150 米。在此深度以下,水温的垂直分布几乎终年不变。 在近岸岛屿众多和地形复杂的海域,如渤海海峡、成山角、舟山群岛以及朝 鲜半岛西南端等,潮混合强,水温的垂直梯度终年很小,夏季也难以形成强 跃层。另外,夏季骤然的大风天气,也会使浅水区水温在短时间内重新分布。 强劲的大风往往产生强烈的垂直涡动混合,使高温的上层水温迅速降低,下层水温升高,造成上下水层温度几乎趋于均匀一致。3.水温的变化  水温除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外,还有明显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多年变化。 影响中国近海水温日变化的因子主要有太阳辐射、天气条件以及内波等。  一般说来,在晴天风平浪静之时,表层水温的日变化与气温的日变化趋 势一致。日最高水温出现在午后 13~15 时,日最低水温发生在日出前的 4~6 时。水温极值出现的时间比气温要落后 2 个小时左右。但在多数情况下并非都是这样。例如天气突然变化时,气温变化较大,但这种短时间的气温突 然变化,并不能使保守性较大的水温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使水、气温的日变 化趋势难以趋于一致;相反,偶然的天气变化如大风引起的垂直涡动,还会 破坏水温正常的日变化规律。通常,沿岸浅水区水温的日变化较大(有的达 3~4℃),海区中央及深水区的水温日变化较小。表层的水温日变化大,深层日变化小,各层水温日 变化的幅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以海区而言,渤、黄海的水温日变化较大, 东海次之,台湾以东海域及南海水温日变化最小。增温的春季和降温的秋季 是表层水温日变化最大的季节,而日变化最小发生在冬季和夏季。深层水温 的日变化最大、最小值出现的时间,将落后于表层。某些温跃层强的海区如 黄、渤海和东海西部,夏季受内波及潮流影响,使跃层附近水温的日较差增 大。内波可使跃层作上下周期性运动,造成某一固定水层具有很大的日变化, 甚至超过表层水温的日变幅,有时 5 米层水温的日变化竟达 8℃之多。这种 内波引起的日变化只限于中层。海水温度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气象要素的年变化以及海流或水团的影响。依其影响因素,中国近海水温年变化可归纳为两类。第一类为 太阳辐射和海面—大气间热交换引起的年变化,具有与气温变化相对应的一 年周期,水温年变曲线规则,接近正弦曲线,但降温期比增温期短,海面冷 却比升温要快。第二类是太阳辐射—平流引起的年变化,它是在第一类的基 础上叠加了不同水系(水团)的消长,使正常的水温年变化遭到破坏,水温 年变曲线显得不规则,表层以下水温年变化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峰和低 谷。  据资料分析得知,中国近海水温年变化以 8~9 月最高,1~3 月最低。 最高值出现以表层最早,表层以下最高值出现时间随深度增加而推迟,底层 最晚。表、底层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可相差 1~4 个月。与最高水温出现的时 间不同,最低水温出现的时间从表到底基本上是同时的,相差仅 1 个月左右  (图 4)。这是因冬季对流混合向下传递热量较快的缘故。渤海表层水温以 8 月最高,约 28℃;1~2 月水温最低,约-1~2℃。3~6 月增温最快,增温率平均每月 4~5℃;10~12 月降温最快,降温率平均每月 5~6℃。 黄海表层水温与浅水区的水温年变化与渤海相似,但南黄海深水区的中、下层因受黄海冷水团影响,破坏了正常的水温季节变化规律,出现两峰 两谷现象。以中层为例,最低值在 3 月上、中旬,约 7~10℃;4~6 月逐渐 升高,至 7 月达次高,约 14~18℃;7 月以后因冷水团侵入势力最强,水温 又下降,到 9~10 月水温最高,约 18~23℃;10 月后又转入降温时期,水温 急剧下降。东海水温年变化的地区差异较大。以表层为例,黑潮区最高水温出现在7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29~29.7℃),最低水温发生在 2 月中、下旬(21~23℃)。对马暖流区水温以 8 月中旬最高(28~29℃),比黑潮区推迟半个 多月;最低水温出现在 2 月中旬至 3 月中旬(14~20℃)。黄海冷水南伸海 域,8 月上、中旬水温最高(25~26℃),3 月上、中旬最低(9~12℃)。 台湾暖流区于 8 月中旬至 9 月中旬水温最高(27~29℃),3 月中旬最低(14~18℃)。由于降温率与增温率不等,水温年变曲线也就不对称。这种不对称 性在黑潮区最小,愈往北不对称现象也愈强。南海北部和南部的水温年变化有较大的差异,前者仍以年周期为主,最高水温出现在 8 月(约 29℃),最低值发生在 2 月(约 21℃)。9 月至翌年1 月为降温期,降温率为每月 1~2℃;2~6 月为增温期,增温率为每月 0.5~3.0℃。后者距赤道较近,水温年变化具有半年周期的特点。一年中有两峰两 谷。最低水温仍出现在 2 月(约 27℃),最高水温出现在 4~5 月(约 29℃)和 11 月(28.5℃)。显然,水温的这种半年周期与太阳辐射量有关。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温变化曲线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