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药膏对肿瘤就是癌症吗癌症有效吗

《战胜癌症从“心”开始》:两位重量级“老癌”的对话
栏目:出版界新闻&&记者:余向丽&& 08:00&
  这是一本癌症患者“救命”的书,这是一本癌症患者家属“保驾护航”的书,这是一本对医务工作者,尤其是肿瘤科大夫“更新观念”的书。
【内容介绍】&&& 本书通过两位重量级“老癌”——骆降喜老师和唐影“政委” 的对话,向世人表明:癌症只不过是一种慢性病而已,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慢性病治疗的主体是患者本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患者自身的努力起决定作用;癌细胞虽然长在身上,但癌症的根却在“心”上。因此,癌症的治疗必须从“心”开始,任何治疗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心理治疗的失败;“癌症群体组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癌症康复不可多得的“特殊医疗资源”;当代医学最缺乏的是人文医学,如果不重视“人文关怀”并落到实处,企图通过单纯生物医学的手术、放疗、化疗等将癌细胞斩尽杀绝,不仅不现实,而且往往适得其反,得不偿失,甚至人财两空……癌症的治疗必须回归到理性的人道上来,“人比癌重要”,癌症治疗的终极目标是“生命至上”,尽可能地让患者活得有质量,活得更长久,活得实实在在“像个人样”,并且健康长寿,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作者介绍】&&&& 骆降喜,1964年生,广西医科大学临床系毕业,外科大夫、大学老师。曾患全身重度重症肌无力和恶性胸腺瘤,做了三次开胸手术和纵膈放射治疗,目前仍属于“带癌生存者”,倡导经典文化,大力推行癌症的“文化康复”。
&&& 唐影,83岁,67岁党龄,当过兵,做过战地摄影记者,念过军政大学,曾任海南军区某团政委,离休前系桂林陆军学院军官、师职干部。55岁患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桂林市三家医院联合会诊:“最多活7——15天”,结果有惊无险,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他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患癌的亲身经历,主张积极、主动地抗癌,很善于做癌症病人的思想工作,是癌症患者心中可爱、可敬、可亲的“癌政委”。
【原文摘选】
序(一)文/骆降喜日星期三写于茶墨轩
&&& 我与唐老相识、相知、相交、相互欣赏、相互敬佩已经整整二十多个年头了。从最初的桂林市防癌抗癌俱乐部到桂林市癌症康复协会再到如今的 “相约星期六 ”癌友联谊会,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跌跌撞撞、摸着石头过河走到了今天。在长达20多年的记忆里,很多情况下,我和唐老在对待癌症的看法、认识、意见和建议方面,事先虽然没有商量过,但出奇地相似,常常 “英雄所见略同。”
&&& 比如:癌症就是一种慢性病;癌症是一种内因病;癌症是个心病;癌症康复必须走“自救、互助”之路;人比癌重要,必须善待癌症,和谐生命。又比如:公园里的“癌症群体”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特殊医疗资源”;“相约星期六”是癌症患者的精神“解放区”;“老癌”的榜样作用是一剂“特效抗癌药”,绝对有效;甚至带着癌症也一样可以健康长寿、无疾而终……
&&& 我和唐老可以称作忘年之交,在组织、领导桂林市群体抗癌的20多年里,常常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回想当年,我们俩都属 “特重病号”:一个患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医院断言最多活7—15天;一个患恶性胸腺瘤并发全身重度重症肌无力;曾进行三次开胸手术,四次复发并肺转移。但是,我们俩却能乐呵呵地活到今天,这在专家们看来属于 “奇迹”、“个案”、不可思议……其实在我看来,这跟我们俩倡导的“自主生命、善待癌症”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唐老在对待“癌症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时所采取的灵活、慎重、负责的态度,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经历了不到一年的化疗后就坚定地“自行停止”了(当年301医院建议唐老化疗8—10年);而我四次复发转移却一次化疗没做,至今仍然带癌健康生存。
&&& 专家们的意见到底要不要听?医生的处方要不要照单执行?还有那满天飞的小广告、祖传秘方、特效抗癌药、民间神医、自制土方……您怎么选择?如何判断?唐老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真诚地希望您静下心来,仔细地、慢慢地阅读此书,如果能对您有所帮助,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帮助,笔者都会法喜充满、五内安详,此生无憾矣!&&&
序(二)文/骆降喜日写于三省斋
&&& 佛门常道:“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目前,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节节飙升,“癌症”这个词越来越成为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媒体中的高频词,人们对癌症的恐惧远远胜过癌症本身的危害。一旦患癌,病人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舍本求末 ”的想法,再加上不良药商见利忘义,各路“专家”各执己见,医生、病人、家属均无所适从,死于误诊、误治、过度治疗者比比皆是。他们看不清癌症康复的方向,乱成一锅粥,压根就没有癌症康复的战略规划。而桂林市的抗癌组织从最初的“防癌抗癌俱乐部”到如今的“相约星期六”,已经走过了整整23个春秋 (1990年12月,晚期乳腺癌患者赵静娴老师创办了桂林市防癌抗癌俱乐部)。
&&& 通常来说,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在经历了长达23年的反复实践以后应该可以做出一个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况且目前世界医学对于癌症的认识也正处在“观念转型”时代,因此《战胜癌症从“心“开始》的出版可以说顺应了时代潮流,犹如一盏明灯,给迷茫中的癌症患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癌症患者抛下了一根救命的稻草。
&&& 本书的作者之一唐影老政委已经83岁了,他自己也感觉“来日不多了”,迫切希望将28年的癌症康复经验写成书稿无私地奉献社会。我与唐老相处20多年,并且一起组织、领导桂林市癌症群体,风风雨雨、摸着石头过河走到今天,我对唐老再熟悉不过了。因此,本书的写作是轻车熟路,资料信手拈来、真情自然流露。而以黄毅、韦思煜、李小文、刘丽清、凌伟、凌海滨、张凤萍、黄阎妹、邓金兰为代表的桂林医学院的大学生精英,在跟随 “相约星期六 ”三年多的时间里,亲眼目睹了 “相约星期六”大量真实可靠的成功案例,使得他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要为当代医学大声疾呼:“医乃仁道,活人为本。”他们年轻力壮,思维活跃,善于使用各种现代写作工具,尤其是黄毅、韦思煜、李小文,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承担了大量的录音、整理、图像搜集工作。
&&&& 可以说,本书的出版凝聚了三代人的智慧和力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桂林医学院“医学文化社 ”的年轻老师——于兰、陈筠、周思、陈敏、蒋莉萍、刘青波、李云萍、田晶、谢文娟等,他们利用暑假时间,冒着高温酷暑,对桂林市55例癌龄在十年以上的癌症患者作了详细的采访调查,为本书提供了真实、可靠、有据可查的活案例,奠定了本书坚实的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的副院长赵海潞博士在百忙之中为本书的构思和写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亲自为本书题写了后序 (跋),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系王维智老师和阙馨英老师,他们年事已高,却顶着35℃的高温花了半个月的时间,逐字逐句,反复认真地阅读本书并提出了35页纸的详细修改意见,可谓至诚至敬,责任至上。由于时间仓促,初次写作,错漏在所难免,还请读者多多包涵。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癌症患者“救命”的书&&& 这是一本癌症患者家属“保驾护航”的书&&& 这是一本医务工作者,尤其是肿瘤科大夫“更新观念”的书&&& 通过两位重量级“老癌”的对话,向世人表明:癌症是一种慢性病,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癌症的根在“心”上,所以战胜癌症必须从“心”开始。
【书评】年轻医生吐露惊天秘密:癌症患者到死都不明白的事北京平心堂&&& 出于求生的本能,每一个癌症患者都不甘心坐以待毙。殊不知,他们的求生欲望与求治要求竟让自己成为某些不良医院各科室之间抢夺的“唐僧肉”……一位年轻医生的自述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秘密。&&& 2009年,我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幸运地成为山东省某三甲医院肿瘤科的医生。 &&& 工作第一天,我穿上白大褂,和主任一起查房。查房一上午,共有40多个癌症病人,他们的病情各不相同,相同的是,对我们的话都言听计从。
&&& 第二天上午,我接诊了一个肝癌晚期的老人。看他的影像片子,癌细胞已经全身转移,没有治疗价值了。再说,从老人的穿着来看,家境并不太好,更没有必要白花钱了。出于好心,我把老人的女儿叫到办公室,建议她放弃治疗。老人的女儿放声大哭,伤心地把老人带走了。不料,一个星期之后,我意外地发现老人竟然又住院了!护士长告诉我,老人回家后不甘心“等死”,把自己的房子卖了30万,又挂了肿瘤科的一个专家号求治,当即就被专家收住院了。护士长还悄悄告诉我:老人还在病房里说你医德不行,自己没本事治他的病,就让他回家等死!
&&& 2009年11月底,我们肿瘤科发奖金平均一个人才2000多元!主任关上门给我们开了个秘密会议:“咱们医院实行的是绩效考核,收入减去成本再乘以提成的百分比才是科室的奖金。”他故意顿了顿,说:“不需要我多解释了吧?你们用几元钱的便宜药,那是你们的自由,不过,你不能把自己当成菩萨下凡,让大家陪你喝西北风。”主任的话音一落,大家的目光就齐刷刷地投向我,我脸上立即火辣辣的……”
&&& 这件事没过几天,病房又住进一个患前列腺癌的离休干部,癌细胞也已经转移腹腔了。有了前次的教训,我试探性地找他的妻子谈话:“我建议用相对好一点的药物,因为这样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我的话音未落,他的妻子就鸡啄米似的点头:“什么药好就用什么药,我舍得给我们家老张花钱! ”有了这句话,我放开了手脚,什么药贵上什么药。最后,老人在病房里住了两个月,共花费了40万元,最终还是死了。
&&& 我心里有鬼,自觉愧对老人。可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家属办完后事,竟专门给我送来一面锦旗,说我把病人当亲人,努力提高了癌症晚期病人的生活质量。
&&& 2010年7月,我接诊了一个早期肺癌病人,觉得有手术指征,就介绍给了胸外科一个医生。没想到,病人手术之后,胸外科医生专门请我吃了顿饭,并给了我一个500元的红包。我不要,他却说:“这是你应该得的。以后我那边有要做化疗的病人,也介绍给你。我们俩长期合作!”然后,他还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育”我:“你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现在摸清楚肿瘤科的工作流程没有?简单来说就是这样:来个癌症病人,先介绍到外科给他们做手术,让外科把手术的钱赚到了,再把病人转到化疗科化疗,然后再转到放疗科放疗,等这些科室的钱都赚到了,再把病人扔到中医科喝中药。”
&&& 接下来的一件事,让我终于验证了这位外科医生的话。有一个胃癌晚期病人,癌细胞已经腹膜转移。可还是被转到普外科做了手术,术后又转到肿瘤科化疗,放疗科放疗,中药科喝中药,如此折腾3个月,病人就死了。我曾偷偷调出病人的影像资料,一看就发现没有手术指征。
&&& 更加可笑的是,有一回,有过一次合作经历的那位胸外科医生给我转来一个肺癌术后病人。病人70多岁,早期肺癌,即使不做化疗也可以长期生存。不料,我好心告诉他可以保守治疗的时候,他却质问我:“癌症手术后化疗放疗是常规治疗,如果听你的保守治疗,我的癌症复发了你负责?”其实,化疗有很大的副作用,尤其是对这种年老体弱的癌症病人来说,副作用更是致命的。勉强挺过4个月疗程的化疗,老人的免疫力就急剧下降,肺癌也随之复发,并出现了脑转移。在家属的强烈要求下,我们又给老人做了伽马刀手术,结果导致了更大范围的肿瘤转移……如此折腾了一年多,老人终于在痛苦中死去了!
&曾患四种癌症,癌龄四十年的“三最”明星邹淑君文/张弘 《桂林日报》记者&&& &&& “患癌40年,从没怨天尤人,每天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当年曾经排着队到医院看望我的人,我都登记起来,想着好了以后一定要登门感谢!”邹淑君这样走过了与癌症抗争的四十个春秋。
&&& 今年76岁的邹淑君在四十年前罹患乳腺癌,以后又相继患上胃癌、皮肤癌和乳癌骨转移。她成为“相约星期六”癌友联谊会中患癌最多、癌龄最长、活得最快乐的“三最”明星。12月22日,癌友们在桂林园林植物园为她举办了抗癌四十年庆典活动。
&&& 邹淑君生于1936年,1972年在海南被诊断患有乳腺癌。那年她36岁,有四个未成年的孩子。由于手术输血感染了肝炎病菌,伤口刚刚愈合就医治急性肝炎。出院后,为了不给组织和家人增添麻烦,邹淑君每天一早起来就跑步锻炼,身体很快康复起来。1974年,丈夫调到桂林,她也到桂林市公交公司上班,一家人过着温馨祥和的日子。可好景不长,1983年9月,她被诊断患有中晚期胃癌。1984年5月去北京肿瘤医院求诊,医生下了通牒:不要在外折腾了,赶快回家(等死)吧。
&&& 邹淑君听说北京紫竹苑有郭林老师开办的气功班,就去报名参加了。经过一段时间练功,化疗出现的毒副作用得到控制,不适症状渐渐减少。在休病假期间,她每日练功都在十几个小时;恢复工作以后,每日仍然坚持练功四个小时。遇到工作需要出差外地时,练功鞋也不离身,每到一处,她都要挤出时间去寻找次日早上练功的场地。多年来,逢年过节,哪怕是大年初一,她也不放弃练功。邹淑君的丈夫是一名军队教师,为了让邹淑君不孤单,他把备课、写教案的工作都带到医院病床前,自始至终做到“四陪”:陪住院、陪打针、陪她到外地求诊、陪练气功。
&&& 记者问邹阿姨:“是什么让您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四点钟起床练功?”&&& 邹淑君说:“在北京三个月,练功尝到了甜头,感觉很舒服了。当时有位淋巴癌女患者每周见我就报告好消息——— 三十多个淋巴肿块,每周少一到两个,三个月后只剩两三个了。这给我很大鼓舞。”&&& 2000年,邹淑君左脸上一颗黑痣长得很快,被诊断为皮肤癌;2001年下半年,她又被确诊为乳癌骨转移。&&& 有了前几次的治疗经验,她一边吃药,一边外敷药膏,同时增加练功时间。
&&& 治疗骨癌的外敷药膏,要用陈醋调和,从颈椎至尾椎整个背上的脊椎部位及病灶区都要敷到。每天换一次药,背上长满了小水疱,这些水疱奇痒无比,灌脓、出水直至结痂,五天一个周期,循环往复。因为药力的作用,在灌脓出水这几日,药膏强烈地刺疼着她的整个背部,让她整夜整夜失眠,只能起身去练气功,或者画画,借此分散精力、减缓痛苦。这种天天换药、敷药的残酷治疗持续了一年多,直至脓聚点消失,才改为一月只敷一周的拔毒药膏。两年后复查,症状消失了,体重增加了,她才停止这样残酷的治疗。
&&& 这些年来,邹淑君认识到,只要有百折不挠的决心和坚强的毅力,用科学的方法,是一定可以战胜癌魔的。
&&& 因为经历了种种磨难,邹淑君对待癌友就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她深深地体会到:一人患癌全家遭殃。所以,只要听说朋友或同事的亲人患上癌症,她都立即主动上门拜访,现身说法,把自己医治癌症的经验和相关信息告诉他们,尽力关心、帮助这些癌友,让他们树立战胜癌魔的信心。遇到外地的癌友,她也不辞辛苦,写信或者打电话给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如今,邹淑君帮助过的癌友达一百多人。27年前患白血病的82岁抗癌老将唐影和乳腺癌骨转移的抗癌明星谭明秀就是通过邹淑君的引导走上康复之路的。
&&& 为了陶冶性情、扩大知识面,邹淑君还上了老年大学书画班,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并获得金奖、银奖,还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吸纳为会员。
&&& 谈到邹淑君,“相约星期六”癌友联谊会会长骆降喜说:“癌症患者需要文化康复。生命自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最大的悲剧在于自弃。西方哲人讲:‘上帝只救自救者’。邹淑君是自爱,爱人,被人爱。助人为乐,乐则久远。”
(原文之三)唐老语录导言:唐老从小是个文盲,没有念过书。但是,他很善于学习和积累,特别是从工作、生活中归纳提炼,往往一出口就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犹如“千年幽洞,举火即明”。
&&& 1.其实人在这个社会上就是一个桥梁作用,你说这个人在社会上有用,他有什么用?就是把你、我、他连接起来了,把原来有矛盾的人分开了,把连接不到一起的人连接起来了……&&& 2.自己的生命自己做主,你不能随便交给别人处理。对待癌症这种慢性病,你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3.要学会自主生命。路在自己脚下,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走,你得自己走!&&& 4.面对任何一个重大的矛盾,如果没有对这个矛盾本质上的认识,你就很难找到切入点,你就会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5.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下,你都不能倒下,你一倒下,就什么都完了。&&& 6.一个人不是说你不怕死就是勇敢,这是不对的。该死不该死?能不能获得希望继续活下去?你有这个韧劲没有?如果你没有这个韧劲,那你死了都活该!&&& 7.人的思想负担一旦加重了,思考问题过多、过度,就会影响睡眠,影响吃饭,影响情绪……总而言之,对各方面都有影响,这些影响的结果是使得你的免疫功能下降……&&& 8.善待癌症、和谐生命互为因果关系。你不能善待癌症,你的生命就和谐不了;你不能和谐生命,你就不能善待癌症!&&& 9.人活着就要为自己负责,自己好了,就不会给别人添麻烦,你看我,现在很少给子女添麻烦……&&& 10.任何事物,对待它的办法绝不会只有一种,要不然事物就不会发展。&&& 11.癌症病人对生活的追求不仅仅是能不能活下来的问题,而且还要活得有质量,活得更潇洒!&&& 12.在生命这条道路上,我要再跑十年、二十年……&&& 13.人是社会的人,特别是患癌以后更不能离群索居自我孤立。我们不能孤立看待癌症,长期以来,医生只强调手术、放疗、化疗治癌,却很少涉及生活方面,如果我们把病人放在有利于康复的社交环境中去,这将对病人的康复十分有利,这就是我们提倡的群体抗癌!&&& 14.人活着一定要为社会、为他人作出点贡献,这叫“舍”,当然有“舍”也会有“得”,但是一个人只想“得”而不想“舍 ”,等于这个人没有德! &&& 15.你若想活得长久一些,只有活得简单一些;你若想活得幸福一些,只能活得糊涂一些。&&& 16.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做100%的努力。虽然癌症不等于死亡,但是癌症也确实是一种极难治愈的疾病。&&& 17.我相信人比山高,腿比路长。山再高,人可以上去;路再远,人可以走完,这就是真理!面对癌症,你肯不肯走?将怎么走?&&& 18.绝望是一种走向死亡的疾病,任何一个人对疾病如果绝望了,那就无法生存,所以尽快走出恐惧情绪的影响十分重要!&&& 19.“信心、决心、恒心”这三心不仅是治病的依靠,而且是成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其中,信心是基础,决心是行动的动力,恒心是成事的关键,这是我在这二十几年抗癌斗争过程中得出的结论!&&& 20.希望是走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21.我一生体会了两个重要的“金三角”的关系:第一个是家庭的“金三角”,它的底线是“感情”,左侧是“责任”,右侧是“包容”,一个家庭需要感情来支撑,需要责任感和包容心来维持。第二个“金三角”是我接触我们患癌群体以后,我们这种病友间的三角关系,底线我称之为“病友情”,即病友之间的感情,左边一条是“无私奉献”,右边是“包容”。咱们这些人素不相识,却因为有病而凑到一起,我们当然要维护这种友谊,而且到了群体里边,你要有奉献精神、包容情怀,只有这样,我们这个组织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 22.我经常讲一个人要保持好心情,但什么是好心情呢?我认为“好心情”要分开讲,首先你要有“好心”,即爱心、善心、真心,然后你才有“好情”;什么情?即友情、亲情、爱情。而且这二者是因果关系,如果你有爱心、善心、真心,那你一定会得到亲情、友情、爱情。&&& 23.战争年代,我与敌人作了上百场斗争都没有死掉,那今天我与癌症作斗争,能这么轻易死掉吗?人一辈子就那么一条命,要好好珍惜啊!&&& 24.信心是我们走上康复之路的基础,没有它,我们就根本不会挺起来抗癌;决心是我们采取抗癌手段和措施的前提;恒心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最终保障!&&& 25.不管是得癌症还是其他绝症,你一定要坚定地活下来,并且活出质量!我始终强调一点: 人比病重要!人比癌重要!&&& 26.自信是成事之本,成功要冒失败的风险,勇气是逆境中的人生之师。&&& 27.朝霞灿烂人奋进,自强不息伴征程,夕阳美好倍珍惜,永葆气节献余霞。&&& 28.狭路相逢勇者胜。&&& 29.艰险征程二八载,拼搏奋战靠自我,众友相伴气不馁,整体调治胜癌魔。&&& 30.信心是基础,决心是前提,恒心是关键。
“相约星期六”引发医学教育的思考文/于兰 桂林医学院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老师&&&&&&&&在当前的中国大学教育环境下,对一个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比起来无足轻重!重“科研”轻教学已经成了当代大学的“牛皮癣”,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年轻教师,我曾经一度感觉到非常茫然。可是有这么一群人,犹如黑夜里的一盏灯,他们用生命创造的辉煌奇迹给我指明了方向,让我充分意识到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让我明白了原来生命可以如此美丽……他们就是“相约星期六”癌友联谊会的癌症患者。
&&& 我曾经认为医学是严谨的,教科书上的内容是不容置疑的,自己努力地、认真地、仔细地按照书本备课,把知识点都讲到了,应该算是好老师了,可是我却发现我的课堂缺乏活力。此时我还没有切身体会到,如果将错误的医学知识传递给未来的医生们,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非常有幸的是,作为桂林医学院医学文化社的一名调查者,在骆降喜老师的带领下,我参与到“相约星期六”当中,通过2012年暑假调查采访一个又一个癌龄在10年以上的患者的抗癌经历,我深刻地意识到教师必须打破现有书本知识的束缚。而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必须把书本的知识看得透彻,研究得精深,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零距离地接触病人。
&&&&通过零距离接触病人,我看到了生命的奇迹。通过对癌症病人的访谈,我意识到病人最怕的就是孤独一人应对癌症。他们希望有“同病相怜”的人一起聊聊,相互理解,相互鼓励,相互分担。在“相约星期六”,就有一些有经验的“老癌”义务帮助“新癌”,通过“话聊”、“同伴支持”等方式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以至于在这个组织内患癌存活10年以上的就有50多人,他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 零距离接触病人,在丰富课堂的同时,使我明白科研的真正价值。只要我们多花些时间,耐心听听病人给我们讲“他们得了什么病,做过什么治疗,现在的情况怎么样”,然后和病人一起聊聊,鼓励他们,这样既可以帮助病人恢复,同时又可以有充足的真实病例丰富课堂。通过分析了解病人的治疗情况、精神状态、社会和家庭情况,可以将科研生活化、趣味化。通过零距离接触病人,他们的面容就在我的脑海里,他们的痛苦就能转换成我努力的动力。
&&& 只有零距离接触病人,教师才知道教科书上有些内容多么荒谬,那些书本上的诊断和病人的亲身体验相差有多远。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教导我们:人是纯粹的、独立的机体。可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却一再证明,人体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数是人体本身细胞数的十倍,也就是说人实际上是微生物和人体的混合体。那些只针对器官,企图通过大剂量的放疗和化疗将癌细胞赶尽杀绝,最终癌与人同归于尽的例子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告诫学生将来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不应该只注重器官结构上的人,而要把完整的人看成一个功能整体,帮助学生脱离书本知识的束缚。
&&& 《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是佛门的经典,用在医学上也可通达无碍:医道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医道,恰如求兔角。&&& 正所谓病人创造医生,医生也创造病人,只要医生病人共同努力,就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目录】序(一)/ 1序(二) / 3癌症新闻& / 5
第一乐章:狭路相逢勇者胜一、55岁遭遇白血病风暴 / 3二、专家结论:“最多活7—15天” / 5三、“活遗体 ”告别& / 6四、“4号”病房& / 7五、活人 “烧烤 ”/ 7六、“蜂窝煤” / 9七、“0号”饭 / 10八、“阴、阳”鞋 / 11九、善意的 “谎言 ”/ 13十、走出 “死亡之谷 ” / 13
第二乐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隐瞒病情 ——“再障”/ 19二、真相大白 ——“白血病 ” /21三、走出 《血疑 》的阴影 / 23四、一线曙光——“老癌 ”的榜样 / 26五、上海之行——破冰之旅 / 29六、摸着石头过河——小心翼翼,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 32七、“道在低处 ”——与癌友们在一起 / 34八、临危受命——担任抗癌俱乐部主任 / 36九、结论——癌症其实就是一种 “慢性病 ”/ 38十、突围——癌症康复必须从 “心”开始 / 44
第三乐章:建立癌症“解放区”一、桂林市群体抗癌的历程 / 491.桂林市抗癌俱乐部 / 492.桂林市癌症康复协会 / 513.“相约星期六” / 53二、群体抗癌 的“四大法宝 ” / 561. “话疗 ”——心理调治谈起来 / 562. “体疗 ”——增强体质练起来 / 663. “心疗 ”——愉悦身心乐起来 / 724.“智疗 ” ———增长知识学起来 / 77
第四乐章:癌症康复战略——“三依靠”一、靠自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861.转变观念,消除恐惧 / 862.自主生命,自救互助/ 883.面对矛盾,保持平/ 894.树立 “三心”,坚持锻炼 / 91二、靠群体——“三人成众,众志成城” / 931.“相约星期六 ”是癌症患者的 “精神解放区” / 932.“相约星期六”是癌症康复的最好组织形式 / 97三、靠科学——“伦常乘舛,立见消亡”/ 1001.正确认识西医当前治疗癌症的现状,保持清醒头脑,不要走错误的治疗之路 / 1022.正确认识癌症就是一种慢性病,充分发挥患者在治疗中的主体作用 / 1053.重视发挥癌友群体在康复路上起的带有决定性的作用 / 106
第五乐章:人生有夕阳,精神无黄昏
第六乐章:唐老语录
附:抗癌明星相约星期六 / 张弘 / 122“相约星期六”,当代医学生的第二课堂 / 黄毅 / 126“相约星期六”,癌症患者的美好家园 / 王凤萍 / 130“相约星期六 ”引发医学教育的思考 / 于兰 / 131曾患四种癌症,癌龄四十年的 “三最 ”明星邹淑君 / 张弘 / 13355例癌龄十年以上癌症患者的调查报告 / 陈筠 136年轻医生吐露惊天秘密 :癌症患者到死都不明白的事 / 北京平心堂 / 146跋 / 149
【图书信息】书名:《战胜癌症从“心”开始——骆老师对话“癌政委”》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978-7-作者:骆降喜 唐影时间:2014年1月第1版定价:20.00元开本:32开装帧:平装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
客户服务热线:010-  举报邮箱:xiandaiyuedu@}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癌症与肿瘤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